钢贸企业煤炭不行了,接下来银行更愿意把钱借给谁

345家僵尸企业处置倒计时 钢铁煤炭行业先开刀_公司研究_股城股票345家僵尸企业处置倒计时 钢铁煤炭行业先开刀 21:05:16发布:股城股票三年处置345家僵尸企业,这是李克强总理给国资提出的央企改革任务。国资委副主任张喜武在5月20日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三年时间完成处置345户“僵尸企业”、用两年压缩煤炭和钢铁10%产能这两项任务有决心完成。僵尸企业处置倒计时
记者获悉,几个月前,国资委相关部门就要求央企上报下属子公司的僵尸企业名单,经过国资委与央企的共同协商,最终从中圈定了345家僵尸企业。
一家机械重工央企人士对记者表示,在345家僵尸企业中,以大中型规模以上央企的三级企业为主。一位铁矿石钢贸央企人士对记者表示,率先可能进入被处置范围的行业即为煤炭行业、钢铁行业,以及与这两个行业企业中相关的上下游企业。
上述铁矿石钢贸央企人士透露,早在2009年,国资委便要求央企主动上报过旗下的壳企业数量。当时的情况是,金融危机给经济带来冲击,造成央企盈利下滑,股市上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壳公司”,这些公司连年亏损、即将被勒令,其剩余的最大价值就是上市公司的壳资源,这成为那些希望快速上市的公司的目标,实现所谓。
当年的“壳公司”统计与当前的处置僵尸企业颇有相似之处。一位国资人士对记者表示,在处置这批僵尸企业的思路上,仍然是解决“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在具体的处置过程中,需要迫切解决的三个核心问题是:僵尸企业的债务债权、人员安置以及欠缴社保。
上述国资人士估算,如果不算上一部分退休人员的处置费用及社保缴纳,这一次的僵尸企业处置费用将超过上世纪90年代国企脱困的300亿元费用,至少需要300-500亿元。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认为是否公布这一批僵尸企业名单,什么时候公布,公布多少都需要慎重考虑。因为一旦公开名录,便会引起债权方、企业职工的波动。
6月2日,负责这份名单最终拟定的国资委企业改组局工作人员对记者回应称,针对上述问题,目前“正在研究中”,至于准确的公布时间,以及是否公布,现在还无法确定。
钢铁、煤炭行业先开刀
铁矿石钢贸央企人士认为,在这次入围的僵尸企业中,很有可能率先进入被处置范围的行业即为煤炭行业、钢铁行业,以及与这两个行业企业中相关的上下游企业。
按照国资委的思路,为了推进结构调整,将抓紧淘汰钢铁、煤炭等行业央企落后产能,今明两年压减央企10%左右钢铁和煤炭现有产能。力争在3年内使多数央企管理层级由目前的5—9层减至3—4层以下、单位减少20%左右。同时,减少应收账款,缩减库存规模和亏损面,降低债务水平,今明两年力争实现降本增效1000亿元以上。
上述铁矿石钢贸人士表示,以他自己所在的行业为例,至少有50%以上的企业处于“维持”状态。“这是我们行业内认为的僵尸企业,通俗点说是借新还旧,做新买卖撑旧买卖,只要人不死账就不烂,利润都是可以做出来的。”他说。
上述央企人士认为,以铁矿石钢贸行业为例,这部分僵尸企要依靠银行输血,主业不赚钱,前景也不被看好,更重要的是,这部分僵尸企业银行再怎么支持也好不了。以钢铁行业为例,要救势必要扩大生产,那样形势会越来越不好,僵尸企业是会拖累、传染的,银行和政府都会被越拖越深。
他进一步透露,除了这一次央企向国资委上报僵尸企业的情况,2009年国资委也摸过中央企业的底,当时的统计名称为“壳企业”。壳企业的范围与僵尸企业并不完全等同。一名国资研究人士分析,经过金融危机的冲击,当年央企的壳企业成为集团主要的风险源。对于外生性的壳公司来说,他们中大多数已经完成或基本完成了其设立时赋予的特殊使命,同样面临着壳公司关闭或转型的问题。
按照上述国资人士的看法,有个别的壳企业对于央企来说,这个壳是有用的。至少拿着的主要股权,行使股权代表。国资委如果直接拿着这部分股权有风险,是政企不分。
上述央企人士对表示:“2009年那次摸底的是壳企业,国资委摸底原因是因为刚刚经历了金融危机,在此之前,很多央企都是大干快上,结果遭遇金融危机,企业突然刹车,造成了很多人措手不及。记得当年我的货本来要运到码头上,结果客户突破通知我破产了,不接货。”
时间过去多年,现在的铁矿石钢贸行业,日子同样不好过。他举例说,比如铁矿石的价格,一度从2011年的200美金/吨,5年时间内下跌,2015年一度跌到34美金/吨,即便在这5年过程中价格有过短暂回升,但是整体形势呈长期下跌,在这里面谁都赚不到钱,但又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铁矿石进来的量并不见少。
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实在没有办法了,企业为了熬下去,只能一千块人民币买进来,300块人民币再卖出去,卖完了赶紧去还第一单的钱,以此来维持现金流不断档,必须这么做下去。
他对记者说:“现在大家的想法是,只要银行这方面能维持住,大家就一起维持,能抗一天是一天,等到以后经济形势回升了,甚至于又出台了金融危机期间的大规模投资计划,希望就回来了。”
这位央企人士坦言,再来一轮“救急”的愿景,目前尚未看到苗头。但是,根据发改委、国资委、工信部、财政部的共同商议,专门针对僵尸企业的处置资金已经提上日程。1免费服务热线
当前位置:
钢贸商咋成银行业最严重“痛点”?
 来源:搜狐博客 E200
&钢贸&这二个看起来不的词语,却在2014年成为内地挥之不去的痛。据上海法院网的相关开庭公告显示,12月份全月,涉及钢贸的诉讼高达200件,虽较三季度的月均规模有所下降,但所涉及的银行数量已达20家左右。与之鲜明对比的是,钢贸行业却在2011年给银行业带来的利润高达250亿元(主要流入银行的钱包)。
据银行业人士称,今年以来,虽然偶尔会有一些新暴露出风险的行业来&抢&,但是持续发酵的讼诉案件一直在提醒,钢贸类不良贷款仍然是银行资产质量方面最严重的痛点。也有专家表示,目前钢贸业的不良贷款还没有充分释放,仍处于暴露过程中,但是鉴于银行的清收和处置,目前情况趋于企稳。
现如今,上市银行在财务报告中对钢贸贷款颇有微词。交通银行在半年报中表示,今年上半年,该行资产质量变化受钢贸业务和民营风险扩散的影响较大,累计全行压降钢贸风险贷款21亿元。而浦发银行则强调,&完善钢贸和光伏领域名单准入,强化贷款封闭操作,有保有压,加强高风险领域的风险控制&。而民生银行则直接表示,全行钢贸授信有300亿元,主要集中在上海地区,该地区授信额度有168亿元,不良贷款额高达5亿元。
钢贸行业伴随着和基建投资而兴起,也成就了一大批福建周宁人。据了解,上海钢材贸易约占全国十分之一,这里的三万家钢贸企业中80%为福建籍,其中又以周宁人居多。自从2008年至2010年,整个钢贸市场一片火热。很多周宁人在钢贸行业中越做越大,并且在上海买了和公寓。
钢贸行业兴起的同时,也成了各大银行眼中的&香饽饽&,很多银行都愿意将贷款投向钢贸商。但到了近年,钢贸这个群体发现自己并不受银行欢迎了,而银行也对之前放给钢贸商的贷款头痛不已。若是现在抽贷那无疑是给钢贸商判了死刑,而若是延期还款,银行的不良贷率将逐步上升。那么钢贸行业现在为何成为银行资产质量方面的最大痛点呢?
首先,早在今年一季度,中钢协就发出警告称:&现在开始或真正进入了冬天&。 由于出口需求疲软、国内投资萎缩、环保标准的提高,整个&去产能化&已不可避免。在这种情况下,钢贸商们在生死边缘苦苦挣扎,所以很多企业无力偿还银行本息,因此银行业的不良贷款上升也在所难免。
很多钢贸商希望冬天能够尽早过去,春天快点来临。但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未来对、需求将大幅减少,就现存的钢贸企业或许还要继续进行残酷的第二轮洗牌。所以面对钢贸企业来说要么转型升级,要么坐以待毙,春天远远不会自动光临。
再者,钢贸行业圈子中前几年为了使&金融杠杆&最大化,喜欢搞&联保联贷&,就是钢贸商互作担保,从银行贷出发展资金,而极少是拿实物作抵押。举例说,一家自身只有100万可抵押资产的企业,通过联保联贷,却能获得1000万元的授信。这在经济高速增长,房地产和基建投资热火朝天时,&联保联贷&有利于钢贸企业的扩张和发展。
而目前由于国内投资疲软、环保标准提高,就连上游的矿山、钢厂都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钢贸企业当然生存更加举步为艰,如今钢贸商一吨钢材只赚10元-20元,这就使整个钢贸行业洗牌在所难免。
由鉴于此,银行为了避免不良贷款的继续上升,就对钢贸企业进行抽贷、惜贷,这就造成只要一家钢贸企业资金链出问题,会影响到一大批为其担保的钢贸企业。有些钢贸商抱怨,不应将一小部分人的行为,放大到一个行业的整体行为,这对潜心经营的商户来说不公平。但是笔者认为,&联保联贷&最可怕在于,只要一家企业资金出了问题,可能会危及到整个行业,这种行为必须禁止。
最后,近年来房地产业一直堪称为朝阳行业,很多钢贸商不务正业,做起了房地产、钢材期货等投资,希望通过积极转行,来渡过难关。而今年以来房地产出现衰退,投在房地产上的资金一时无法抽回,而钢贸企业本身又缺乏流动资金,所以一到银行催款还贷之时,就会陷入困境。
笔者觉得,有些钢贸商做房地产,不做钢贸,这不叫转型,叫转行。因此,钢贸商在未来转型升级过程中,要想真正发展,就要实现自身的转型,转型为流通商,承担起钢材产品的流通全过程管理。此外,如果有实力,钢贸商还可以尝试开发利用网上交易平台,推进集成运作,形成虚拟与实体&无缝对接&的电子商务运营模式,是钢铁现货市场未来发展的重要路径。
中国钢铁行业的问题是结构性产能过剩的问题,所以钢贸企业还会继续成为银行不良贷款上升的&最痛点&。而对于银行来说,必须制止钢贸商过去那种联保联贷,对确有实力的钢贸商还需要对其&网开一面&。而对于钢贸商来说,指望春天快点来临不切实际,唯有早日转型升级,由钢贸商转成流通商,并且开发利用网上与网下对接销售平台,这样或许还会有一线生机。总之,钢贸行业和银行业都要做好最坏的打算。
本文来源搜狐博客,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前瞻产业研究院的立场。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
如何抓准行业的下一个风口?未来5年10年行业趋势如何把握?扫一扫立即关注。
相关阅读RELEVANT
文章评价COMMENT
还可以输入<em class="orange" id="emCmtLen" maxlen="个字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咨询·服务
研究员周关注榜
104412医药、医疗
13515能源,环境,自助服务
订购热线:400-
售后热线:8
项目咨询:5托盘走账:钢贸圈中真正的影子银行
托盘走账:钢贸圈中真正的影子银行
吴红毓然 张宇哲 信托圈(财新《新世纪周刊》:原文标题《钢贸黑洞塌陷》)
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春节前一次会议上谈及钢贸风险时说,因企业互联互保引发的风险传染比较严重,部分地区的钢贸企业从“抱团欠款”转向“抱团逃废债”,区域信用风险有所恶化。
2月10日,福建周宁籍的“钢贸大王”肖家守并未出现在上海浦东新区法院的被告席上。作为新日恒力(600165.SH)的实际控制人,肖家守涉及多件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被民生银行上海分行、平安银行上海分行和工商银行上海浦东新区支行向法院排队提起诉讼。
1月31日,新日恒力连发两份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上海松江钢材城董事长肖家守名下4.6亿元资产被查封;同时,其第一大股东上海新日股权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海新日)所持有的新日恒力8000万股份被冻结。据之前公告,这些股份已被质押给中航信托。
“都是联保惹的祸。”一位上海钢材市场负责人指出,肖家守陷入与银行的诉讼纠纷,皆因钢贸圈以互联互保模式获得的授信逐渐变为不良贷款所致。
自2011年起,长三角地区爆发钢贸企业集中大面积违约,区内钢贸授信不良率急升;2012年,多家银行开始起诉一连串钢贸商,并对钢贸行业持审慎态度,甚至不再进入;虽经过银行多次展期处理,钢贸行业信贷危机仍持续发酵。
钢贸重灾区已从长三角转移至其他地区。一位接近监管层人士透露,截至2013年底,全国钢贸贷款敞口约为1.5万亿元。2011年,上海地区最早挤泡沫,目前还剩约700亿元的不良贷款;当时尚未暴露风险敞口的广东、福建等地成为了新的钢贸重灾区。
财新记者获悉,2013年12月中旬,银监会下发通知,要求做好钢贸行业的风险防控工作,并重点调研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四川、福建、深圳、广东八个省市,研究钢贸信贷行业的基本情况、特征、成因和防范措施。
近期,监管高层指出,要警惕钢贸领域的违规业务模式又被复制到煤炭、木材、水产贸易等领域的迹象。“一家钢贸商不还钱,其他家也都在观望,信用环境极差。”民生银行相关人士说。
监管高层还指出,在钢贸领域,不仅中小企业风险上升,大型企业集团的风险暴露也在增多。一家原料进出口贸易公司总裁则指出,以周宁籍为代表的钢贸商所占银行贷款比例非常小,连1%都不到,“真正主力在大型国有企业,信贷敞口大约在5000亿元到1万亿元”。
自2008年起,大量的钢贸信贷实际上是大型国企给民营钢贸商做的托盘融资。托盘业务是指,国企先帮钢贸商支付货款,钢材放在第三方仓库进行监管,货权暂归国企;一段时间后,钢贸商通过加付一定的佣金费用或者利息费用偿还资金后,拿回钢材货权。
托盘业务容易出现虚假贸易,形成信贷隐患。前述业内人士指出,包括中钢集团、中建材集团、五矿集团等多家大央企及多家省级物资公司均卷入托盘融资黑洞。“这些才是真正的影子银行。”前述贸易公司总裁说。
钢价仍持续下跌。截至2月12日,上海中天20毫米三级螺纹钢报价为3260元/吨,较前日又下跌20元。多位分析师认为,钢材需求难振,钢价仍然会维持弱势。
产业结构调整、管理失控等多种因素叠加,钢贸商只是击鼓传花的资产泡沫链条中的炒家之一。重复抵押、加大杠杆、资金腾挪等,使得银行的信贷风险管控面临着诸多考验。随着钢贸行业陷入低谷,放贷银行也陷入巨大困境。
多位银行人士指出,钢贸融资是老问题,“拖到现在没办法整合了,只能处置了。”“钢贸信贷风险肯定还是会继续暴露。”银监会内部人士指出,一方面,要看到产业结构调整对整个银行体系的风险影响;另一方面,银行也需思考如何做好风险管理。
“周宁模式”
“上海有两个比较大的钢贸经销商,一个姓周,一个姓肖。”一位负责钢贸中小企业贷款的大行人士指出,周宁籍的钢贸商,以上海松江钢材城老板肖家守和上海逸仙钢材城老板周华瑞为主。长江三角洲的几大钢材市场,均为周宁人持有,而这几个市场辐射全国的几十个钢厂,形成一个流动又固定的集体。
公开资料显示,肖家守,1969年出生于福建宁德市周宁县,现任上海新日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新日恒力董事长、上海松江和苏州长三角钢材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据接近肖家守的人士称,肖家守联合各地政府,做起了好几家大型钢材城,并为从周宁到上海做钢贸的老乡牵线搭桥,“名副其实的钢贸大王,他要倒掉了,整个钢贸行业都要倒掉了”。
“只能说肖家守‘终于’出问题了。
他算是当年的神话人物啊,周宁帮几乎就是他带出来的。”一位大行无锡分行信贷人士说。
周华瑞则是上海钢贸服务业协会会长、上海周宁商会会长。在2000年,他经营的逸仙钢材市场首创了五户联保、动产质押加上担保机构担保的模式,时为钢贸商融资的“创新之举”。
这两位被钢贸圈看作“带头大哥”的人,如今都已诉讼缠身、债务缠身,成败皆因“周宁模式”。
周宁籍钢贸商李老板指出,肖家守主要资产被冻结查封,主要因为未能及时偿还其他钢贸商的债务,“太多捆绑贷款,结果把自己给陷进去了”。
联保模式是商业银行在贷款申请人不能提供足值抵、质押物时开发的贷款业务。联保联贷业务一般由三家到五家企业自愿组成一个互助小组,小组成员协商借款金额,联合向银行申请授信,联合对贷款提供担保,每名成员均对小组授信承担连带担保责任。
一位曾经在股份制银行参与此贷款模式设计的人对财新记者指出,“当时在推出这种贷款模式时,银行内部就有争议,在同一个市场同一个行业做联保联贷,风险就非常集中。然而,如果是不同行业、没有关联的企业,尽管风险被分散,又为何承担联保责任呢?”一位农行人士指出,由于钢贸有抵押物,融资比较容易,流量大、回钱比较快,银行看中这一点,最初比较愿意贷款给钢贸商。但后来周宁籍的钢贸商看准这个机会到处融资扩张,把钱投向地产、放高利贷或者挥霍了。当钢价下跌时,银行一收紧流动性,资金链就断裂了。
“周宁模式”一度极为吃香,早期持福建宁德市身份证的人,均可利用这一模式获得大量贷款。“他们用六个字形容:钱多人傻好赚。只要弄个壳公司,包装一下,老乡都是圈内的人,注册个500万元资本金的公司只花两三万元,账乱做一下,然后去贷款,骗到之后就去投房产。”一位大型国有银行无锡分行人士如是描述。
一位银监会内部人士指出,“周宁模式是个体户加现货市场加担保公司,相当于变相的融资平台。”他认为,周宁模式的问题比较严重,一是企业相互关联,银行很难判断企业具体的负债情况,很难看清楚企业的敞口有多大;二是钢贸商将贷款资金挪用到其他地方,如房地产、高利贷等,放大杠杆。“这样风险是很大的,一方面整个贷款模式风险很大,同时银行信贷管理也很难有效控制。”前述银行人士指出,由于钢价下跌,钢铁全行业形成周期性过剩,诸多钢企、钢贸商均有亏损。但周宁籍的钢贸商互相连环担保、重复抵押,不仅形成一部分亏损,还有一部分乱投资、一部分挥霍。他指出,“形成不良贷款主要还是投资收不回来的这部分,周期性亏损只要能融到资,度过这个经济周期就可以回来。”
在钢贸行业,有钢材抵押、仓单质押,银行信贷管理一度认为相对安全,但目前,这却成了风险最大的一块。
钢材并非不动产,所以不需要办理抵押登记,进行公示,非常容易造成企业和银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此外,钢材由于没有产品编号和生产批号,容易混淆视线。
银行在给企业进行了信用条件的核实后,会开出银行承兑汇票的额度,在此情况下进行货物抵押,或者仓单质押,或者缴纳一定的保证金。但是保证金实际上并不起太大作用,对于银行来说体现为一部分存款,风险敞口依然是对外的承兑金额。
中行一位审贷人士表示,银行承兑汇票最重要的是有真实的贸易背景。但在钢贸圈,“这种贷款模式显然是被滥用了,且助长了钢贸企业的投机行为。”
周宁籍钢贸商创造的这种融资模式,刚开始各家银行都感到比较放心,每个钢材市场做一个统一托管仓库,进行统一管理,“看上去很完美。”前述中行人士说。
农行人士对财新记者道出个中原委:“这个模式里的问题是,融资方参与作假,第三方托管仓库的实物都是虚的,整个市场的管理方、大小经销商勾结在一起,都是周宁籍的人,各个环节都打通了。这个第三方托管商本身就是一个大的钢铁经销商。把这个钢材市场做成了一个融资平台,融来的资金交给市场业主即钢贸商,业主到处乱投资。”负责钢贸中小企业贷款的人士指出,在钢材市场,所有经销商的货都集中在一起,大吊车、仓储集中管理,银行根本点不过来,“等于防火墙都打通了”。
重复质押获得贷款的故事不止发生在福建周宁籍的圈子里。北京一家小型钢贸企业经理指出,可以拿一批货和贸易合同到一家银行,获得了银行承兑汇票后,过两个月,又用同一笔货和贸易合同去另一家银行开银行承兑汇票。然后拿票到银行贴现后,去购入房产。他强调,从2007年到2010年,这种方式非常普遍。
一位浦发银行信贷员透露,在企业找银行开信用证的时候,钢材在仓库里,仓单提货单也放在仓库,但是钢贸商与仓库的库管员可以互相勾结,制造假仓单。比如一批货开五六个仓单,第一家银行贷款时库里还有货,后面几家实际上抵押的是空库。“银行只认信用证,信贷员一般来说是最了解情况的,因为他要定期去查库存,但也可能不了解情况。”浦发银行人士说。
前述银监会人士指出,虚假贸易涉及质押登记等质押品管理的问题,很多质押品是浮动的,因为是现货,早就转走了,但银行根本没有办法掌握到信息,仓储管理企业也没有起到管理责任。
在钢贸融资链上,更大的损失在于为钢贸商做托盘的大型国企的巨亏。民生银行人士说:“就钢论钢的话,民企尚有微利,但国企巨亏。”多位业内人士指出,2010年后,银行对民营钢贸商信贷开始收紧,大量钢贸商都是去找国企托盘以借钱。
大型央企及众多国企都充当钢贸商的托盘企业,包括中钢集团、中建材集团、五矿集团、唐山兴业钢铁厂等等,更多非专业的国企也涉足,包括中远物流、中材国际、杭州热联、中铁物资,以及天津物资、浙江物资、广东物资等省级物资公司。“这些物资公司就没有主营业务,就是以托盘为生。”业内人士评价道。
前述原料进出口贸易公司总裁举例,以往,钢贸商直接找到托盘企业,交纳5%到10%的保证金,托盘企业垫资买钢,钢贸商再加利息赎回钢材。这两年,托盘业务愈发激进,衍生到原料端。钢厂没有钱买原料,托盘企业将原料买下来,给钢厂做托盘。钢厂有钱时,就用利息加佣金还款;钢厂没钱时,就用钢材还。
一般而言,钢贸商给托盘企业定价为月息1.3分到1.8分,走账期是六个月,而托盘企业从银行低息拿贷,从而赚得近10%的利差。行情好的时候,国企以此做大贸易规模、且坐收利息;钢厂得以持续经营;而难以融资的民营钢贸商则轻松拿到贷款,进行资金腾挪。
这个业务的风险在于,一旦钢价下跌,钢贸商违约,或者钢厂亏损,钢材就全砸在国企自己的手中。现实中,更多的情况是,由于第三方仓库被作虚,钢材物权多次转让,上演“一货多嫁”甚至“空仓计”,国企连钢材都捞不到几根。
前述人士透露,托盘企业大多都是负资产,但仍然有很多银行给予信贷支持,因此仍然有钱来做贸易、来囤货、来做托盘业务。钢价持跌,风险积聚,越滚越大。“很多款放给钢厂、钢贸商都收不回来。托盘企业收了10%的保证金,但实际上市场跌了不止20%,客户也还不起钱。”“银行对托盘企业很迷恋,因为出了问题有兜底。”中信银行人士指出,因此托盘企业存在道德风险,资金容易挪作他用,炒房产、炒股市、借高利贷。
同时,钢厂联合钢贸商骗“贷”,只要买通仓库管理人员,就可以将同一批钢材反复质押给多家托盘企业,风险传染很大。
2012年下半年开始,多家上市公司因涉钢贸托盘接连“落水”。中钢天源(002057.SZ)、马钢股份(600808.SH)、五矿发展(600058.SH)、中储股份(600787.SH)、厦门信达(000701.SZ)皆涉入货物或承兑汇票的纠纷中,金额都至少在1亿元之上,甚至高达数十亿元。此外,中远物流跟中国银行南通支行也存在业务纠纷,问题同样出在钢贸。
对此行业公开的“托盘走账”信贷潜规则,银行人士和钢铁行业人士均批评称,“国企管理根本不行,根本管不了被托盘的钢厂和钢贸商。”一位负责公司信贷的股份制银行中层人士指出:“做大规模考验的是管理能力,国有钢企很难有效率真正做大,都是虚胖。”
在行情较好、银根较松之时,轧钢厂、钢贸商和银行一起放大行业繁荣;但当经济下行,银行收紧信贷额度,昔日的优质客户便成为了今日对簿公堂的对象。“整个钢铁行业上下游都出问题,现在基本上全靠银行资金撑着,银行也没有办法。”一位资深钢铁业人士指出。
据财新记者了解,2013年,多家银行不良贷款上升,主要就来自于钢贸。
钢贸占贷款总量较小,但不良率为行业最高。
比如,农行在钢贸领域的信贷投入为20亿-30亿元,不良贷款近10亿元。
一位大行人士透露,仅在江苏无锡地区,钢贸风险敞口近300多亿元,“基本就是不良贷款了”。
今年1月,中信银行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新增32亿元不良资产核销额度。
中信行长行长朱小黄向媒体表示,不良贷款主要就来自于钢贸。据中信银行内部人士透露,钢贸不良率近10%,其中供应链模式下的钢贸不良率逾3%,联保模式下的钢贸不良率约为10%。
目前,商业银行多采取核销处置钢贸不良。某大行江苏某地区的钢贸风险敞口近90亿元,目前已核销40亿元了。
业内人士指出,“银行总体还是愿意核销的,核销可以让不良率显得低,表面上好看。”近期财政部修订印发了《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放宽了核销条件,简化了核销程序,完善了呆账核销与责任追究机制。“这是个很好的文件,大家要仔细研究,认真落实,确保用好用足相关政策。”尚福林在前述会议对银行高管们说。
“钢贸的不良贷款不容易化解。”一位大行负责钢贸信贷人士表示,由于钢贸融资链里有一部分资金用于投资了,就很难退出。如果退出来就得抛售,折价很大。钢贸商也挥霍了很多资金,包括上市公司股份。
处于行业寒冬的钢贸商则寄希望于政府相助。李老板说,肖家守做的生意最大,估计政府会出手帮忙,让他有机会还清债务,“闹两年就平息了”。
“跳楼的、躲债的,一大堆。”李老板描述钢贸商逃债的形式。此外,银行人士还指出,很多钢贸商偷偷转移财产和股权以逃废债。
“一个文件就把股权全部转到其他公司名下,银行来了他不承担,怎么办?资产转走了,负债留那儿了,金蝉脱壳;然后申请破产让债务重组,政府出面承担。”一位银行相关中层指出,中国在股权质押这方面存在法律空白,即使银行与钢贸商打官司,多数还是不了了之,由银行兜底。
目前,随着资金链的断裂,钢贸行业开始洗牌。据多位钢贸商介绍,目前周宁群体的钢贸商已经被淘汰了近80%。
国泰君安上海虹口营业部钢材市场负责人韦正安称,部分钢贸商已转至酒店、餐饮等其他领域。“目前较为安全的是苏浙沪籍的大型钢贸商,这些企业没有联保联贷模式,只要维持不亏,日常经营就没有问题。
“现在钢贸企业处于能生存的状态就不错了,都在大量死去,银行仍然会不停地退出。”中信银行中层指出。实际上,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银行业已经对钢贸领域持审慎态度,一般不轻易进入。以往未能归还的贷款,银行尽量采取借新还旧的方式给展期,一直到问题实在解决不了的时候,才选择转让和核销。
“在利益的驱动下,原来的信贷审批模式就失效了,联保模式、质押模式也都失效了。”前述银行业人士指出,这一切都是在消化之前激进放贷的“恶果”。
农行人士认为,其他大宗商品不容易复制钢贸模式。因为别的行业如木材等,没有钢铁行业周期性强,也没有钢材这么大规模属于同一经销商的市场。
一位钢贸圈人士表示,“前几年钢贸放贷太猛,膨胀过快,风险一直在累积,现在遇到宏观环境不景气,钢材需求下滑,风险集中爆发,这其中,银行有责任,企业也有责任。企业觉得来钱快,很少脚踏实地去做实业,而钢贸是资金密集型产业,金额做得大,回报也高,而银行出于指标考虑,加上内控的漏洞,共同制造了钢贸行业的泡沫和银行信贷危机。”(财新《新世纪周刊》:原文标题《钢贸黑洞塌陷》)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钢贸事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