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库模式会是社保钱被代缴社保公司骗了未来的趋势吗

代发工资代缴社保的公司账务处理?
导读:代发工资代缴社保一般都是请劳务派遣公司做的,企业需要做好这方面财务处理,以你所见,有哪些容易出错、忽略的地方呢,和小编一起看看吧。
代发工资代缴社保的公司账务处理?1、收到劳务费,开具发票借:银行存款贷:主营业务收入2、计提劳务派遣人员工资及企业承担的社保、住房公积金借:主营业务成本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其他应付款—社保 (企业交纳部分)其他应付款—住房公积金(企业交纳部分)3、支付派遣人员的工资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贷:库存现金其他应付款—社保 等 (个人承担的社保和公积金)应交税费—个人所得税 (可以扣减3500和个人社保)4、缴纳社保和公积金借:其他应付款—社保等贷:银行存款代发工资代缴社保的做账注意事项劳务公司也只是代发工资而已,本质上这些人的劳动关系是在你们单位的所以劳务公司开具的发票应该是服务费部分,而不是代发工资全额发票实际劳动关系在公司,但在法律意义上不是我们公司的,劳动合同什么的都与前程签订的!看来明年账务里得改为劳务派遣费用会计学堂整理的。例子:a公司替b公司代发工资和代缴社会保险,每月b公司会把钱给a公司如何做会计分录呢?A公司:借:银存/现金 贷:其他应付款 这是收到钱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银存/现金 付出去社保如果a和b是为内部关联往来,就得做转账了这篇关于代发工资代缴社保的公司账务处理的文章说的是简单的正常的模式,正式的工作中可能会复杂一些,但是根本还是这样的。
微信扫码,免费提问
深圳快学教育发展有限公司
微信扫一扫使用小程序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请先登录,一个信贷老炮儿谈银行风险管理一个信贷老炮儿谈银行风险管理一点金百家号银行风险管理的几点体会说到银行的风险管理,这个话题很大,那我们先看看银行面临哪些风险?按照《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银监发〔2016〕44号),银行面临的各类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国别风险、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声誉风险、战略风险、信息科技风险以及其他风险。这里的风险列了很多,其实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四大块。当然,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还是信用风险,特别是贷款风险(当然,近年来“类信贷业务”占比也非常大),下面主要就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谈谈自己的体会。1、 银行信贷的逻辑当前,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还是信用风险,特别是贷款风险(当然,近年来“类信贷业务”占比也非常大)。一般来说,银行要给一个客户做贷款,前提是该客户在银行有较长时间的结算关系,有账户流水,更重要的是日常企业财务到银行对公、储蓄柜台办理各种业务透漏出来的一些信息,客户经理会和企业财务聊,从而获知企业的运作情况以及资金需求;传统上,银行一般不和陌生客户打交道,只有当企业符合一定条件了,银行才开始介入授信放款,包括主动向客户营销信贷产品或客户主动申请贷款。放款后的风险管理呢?银行要求借款人必须通过贷款银行进行日常结算,银行通过检查账户往来,可以发现一些信息(不是全部,更多的信息要靠银行与企业日常的沟通、走访获知)。例如:借款人贷款1000万购买100台汽车,那么1000万支付出去以后,正常情况下后面陆陆续续会有汽车销售收入进账,比如一周进账几十万,说明汽车在正常销售,如果一个月内没有任何进账,那么银行就会很紧张!!!还有借款人缴税、水电费支付都是通过银行代扣代缴、工资通过银行代发。银行通过观察其支付是否中断、是否明显减少等,来判断企业经营是否发生重大变故。分析账户交易流水本身就是一种本事,流水又和银行系统参数息息相关。其他放贷机构(如贷款公司、消费金融等等)没有结算网络,往往缺乏账户管控和流水分析的先天优势;虽然可以索取客户的流水,但是一方面流水可以PS,而且不同银行的流水格式参数千差万别,又如何识别真伪?就算是真的,又如何识别有效信息?银行系统时不时的更新升级,同样一个科目又有各种入账方式,隔行如隔山啊,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谓银行信贷风控,就是对每一个细节深入细致的熟悉,而不是空洞的FRM之类的理论。所以要到银行作风控,首先你要熟悉银行的结算系统,对公要熟悉,对私也要熟悉。不少互联网公司也有办法,客户通过购物平台消费会留下各种消费记录,吃穿住行,这些也是一种流水,一种家庭经营活动,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来筛选客户,这也是一个有意义的尝试。没有平台的,爬取客户的海量外部信息、非机构化信息,也可以试着做。大数据固然重要,而作为银行人,我们往往更关心小数据,与手里的客户相关的小数据。结算数据类似于抽样,从客户成千上万的变量中抽取最能代表客户风险状况的东西——现金流信息。有时候做好了现金流分析,已经能够判断风险80%。当然,客户的一些社交网络信息(如微博、QQ信息、微信信息)重要不重要?有时候的确很重要,权当一种预警信息吧。对于那些不在结算体系里的客户,只能通过互联网抓外部信息,权作一种聊胜于无的分析。对于银行来说,直接放弃这些客户是比较保险的做法。经营分析、流水分析属于第一还款来源分析,下面说说第二还款来源。当前,银行最大的风险缓释手段就是抵押物。做银行的风控,首先要熟悉各种抵押物,主要是房产。房产有几种类型?各有什么政策风险?抵押登记如何办理?他项权证也有假的哦!!!质押如何办理?政府哪个部门受理?出了风险如何处置?有哪些障碍?汽车抵押如何控制风险?如何盘库?如何拖车?所以,银行风险控制,就是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一个小细节失控,就是几个亿的漏洞!!!2风控技术与风险管理年少时,认为要专业,什么VBA、SAS、CFA、FRM、风险案例模型研究一大堆;到后来发现,做好还是要团队,要管理,要整合资源,也即是另一种能力。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专业的知识,可以补救,能力提升则不易。明明知道哪些事情该如何做,但是具体的事情要人去做,手下的人品质出了问题,再强大的风险控制体系,都无济于事。人防、物防、技防,缺一不可。现在过于偏重技术,例如用大数据建模筛选信贷客户,用行为模型做贷后管理。其实银行里面,更多的强调人品的作用。太过“聪明”的人不适合做银行,据说中国第一批金融家都在监狱里。例如前段时间炒得沸沸扬扬的,某P2P公司,业务员造假资料,与客户合谋骗贷款。堡垒从内部瓦解,这是金融机构最担心的事情。一般传统金融机构这一块做的相对较好,员工流动性小,归属感强,比较在意自己的长远职业规划。目前很多新兴金融机构,如互联网金融等,对技术的重视程度太高,技术其实是双刃剑,一个金融机构过于重视技术,人品风险就比较大,人没了人情味,没了感情,对单位没了感情,仅仅为了比较高的薪酬,短期化行为就比较严重。互联网金融一旦大了,必然面临银行一样的烦恼,即:如何管理人员?如何树立价值观?人员、业务管理不好,本身就是巨大风险。这时候,一个机构的风险往往不来自于外部,而是内外勾结。到了一定位置,什么样背景的风险总监都有,有的来自政府、监管部门,有的就是行内的,如公司部老总调任风险部老总,风险部老总调任支行行长等等(这种调任很普通,因为银行管理层必须定期轮岗)。到了更高层面,行长既要管业务又要管风控。所以,没有说谁天生就适合干风险,谁天生适合干市场,谁必须一直干风险。年轻的时候,更多的要去历练,多岗位历练,不要一开始就定位。“我就是做风险控制的,不用关心其他方面”,这样很局限。不懂业务能做风险控制吗?不懂业务细节,连风险在哪里都不知道,何谈风险控制?不懂管理能做风控吗?风控措施要执行,如何激励下属去执行?职业可以从行业、专业来划分,如风险、销售、财务、法务、办公室等;也可以划分为研究决策类、执行类、组织协调类等。前面是职业,后面是能力。既要关注具体做的那些职业,更要关注能力的提升,后者往往更重要。风控知识,我相信,一年半载就都知道了,但是做好却不容易,很多事情到了风控这里,就是硬骨头,有的人能力强,善于协调地方政府、协调上下级,轻松搞定很多硬骨头,而有的人虽然知道事情如何做,就是做不了,协调不下来。做了那么多调查研究,模型数据分析,最后应该是一页A4纸,上面列出要找谁,解决什么问题,到此为止,切入正题,搞定人,这才能搞定问题。模型也好,分析也罢,都是帮助我们迅速定位症结,Know-What、Know-Why、Know-How,要解决问题,要Know-Who!为啥销售也能作风控,就是他不需要知道前面的细节,只要解决掉A4纸上面的问题即可。找到目标关键人物,怎么搞定这个人,又是另外一种本事。在中国做风险管理,大部分时间消磨在这种人际关系上。做得好的,争取到政府领导的支持,在政府公检法司、宣传、纪检监察的强大攻势下,很多坏账及时化解。所谓妥善处理,就是摆平方方面面的关系。一个方面没有照顾到,留下尾巴,就为更大的风险埋下伏笔。关系处理不好,就是矛盾,迟早要产生风险。这个FRM教材不会写。3风险管理本质上还是管人风险是人与人之间的博弈,斗智斗勇。现在技术发达了,企业上了ERP,银行上了信贷管理系统,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变大了。贷款从网上手机上申请,银行也用大数据建模型管理贷款。从原始社会的打架,到现代黑客战,类似于军备竞赛,反欺诈手段高明了,欺诈手段也升级了。信用还是要靠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建立的,银行与企业之间没有合作与感情,那么很难说风险管理就很强大。要让企业认为这个银行是值得尊敬的,是有血有肉的,有温度的,是值得长期打交道的,而不是冷冰冰的数据与模型。一旦大数据系统检测到企业数据指标不合格,立马停止授信额度,抽贷,断贷,逼死企业。这种大数据征信,防范了一时的风险,但是伤害了企业。4趋势未来是不是银行都要变成互联网技术公司?我感觉传统的银行,人海战术,社区金融,身边的银行,这种方式还是有生存空间的。隔壁王二狗要贷点款,到网上去录入一大堆数据,电脑自动到满世界去搜索一下王二狗的活动(微博发言、QQ记录、大众点评,可穿戴设备数据库看看他几点起床、在哪里吃饭,在哪里活动,有没有出入不良场所,心跳多少,脉搏多少,健康几何),机器给王二狗评估一下信用。我们连身边的活生生的人都不相信了,反而要依靠机器才能认识一个人,王二狗人品如何,邻居说了不算,机器说了算,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了。借用一段时髦的话,“无信任不金融,互联网降低了金融准入门槛,但信任门槛永远在那里。金融的发展基础,是建立在“信任”之上,信任的门槛永远摆在那里,金融机构只有通过服务的方式取得客户信任,才有机会开展金融”。至于该如何获取信任,绝不仅仅是技术。信任必须依耐信息,但是海量信息不等于信任,就好像你关注并了解对方的每一个生活细节,对方不一定会爱上你!!!尊重、私密、信用,这些才是金融的基石!一些贷款公司找来一些数据科学家,就说能够取代银行?但是我觉得,做自己能做的事,挣自己应挣的钱!!!短期内,大家还不懂,跨界有红利,但是长期一定会均衡。未来一定会有专业的征信公司,他们是大数据科学家和互联网专家,专门从事资信调查,不仅服务于信贷公司,还服务其他私人调查。当然是要收费的,而且会有很多家不同的征信公司,这些科学家之间会互相竞争,导致价格维持一个均衡。由于模型一旦成熟,这些工作基本上边际成本很低很低,多查询一份征信报告,几乎是零成本。按照经济学原理,决定产品的价格不是成本,而是边际成本。所以,这个行业未来,一旦技术公司互相竞争,价格归零,最后得利的还是银行。银行不会自己去生产ATM,ATM厂商会竞争。ATM取代不了银行,而是银行应用了ATM。所以银行大可不必自乱阵脚,专业的事情,让专业机构去做。作为一个金融从业人员,我们不是要变成数据科学家,要做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服务活生生的人,做一个有温度有感情的人。5要熟悉政策法规一是正式的法律法规。这一块经常变化,有时候一个不经意的变化,就会导致很多业务更新。例如,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核心是企业间直接融资渠道的逐步合法化、废除四倍利率上限标准、网络借贷平台担保的合法。大家可能不会太在意这个东西,但是,这个却极大的影响征信模式。这个司法解释,明确了企业借贷的合法性,而目前悲催的是企业之间的借贷未入人行征信而且技术上也不可能纳入!依靠征信系统的银行将无法掌握企业的实际负债情况。而且企业法人或负责人的个人借贷行为有可能需要企业承担责任,这一部分在企业的财务报表里无法反映,会增加银行授信调查工作的难度。二是对各种办事流程、各种内部规定相当熟悉。打交道的包括公安、国土、房管、不动产登记机关、公证机关、工商、税务、保险、证券、社保、邮政、金融、电信等部门等等。这些就需要学点社交。6要善于沟通交流很多人会说不善社交,于是躲在银行做后勤做风险,而支行的风控要和客户打交道,就躲到分行去做风控,分行要和客户打交道,就躲到总行去,而总行呢,需要更多的管理与协调能力,无穷无尽的会议,与政府沟通请示汇报,下去指导考察调研,讲话,出席活动,比基层更加务虚,很多课题只是牵头,具体都找外部智库,那咋办,去做博士后吧,做课题,做风险模型,但是似乎又太冷门了。没办法,只能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交际能力。银行工作就这些,无论哪个层次的风险管理,都面临社交。风险管理,有的时候是很强调及时性。过时的信息没意义。体现着资料上的,什么企业基础资料,都是历史信息。要像情报人员一样去了解信息,而很多谍报人员,都是社交高手。千万不要迷信技术。你说审查技术高,是神仙,掐指一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NO,不会的。其实国内的商业圈子还是比较小,谁谁谁干了什么事,只有圈内人知道,再牛逼的信贷调查审查毕竟还在一个公司基层,你的社交圈子决定了你看到的都是文本资料,静态资料。而重要的风险点,往往是从社交场合上观察打探到的。富人圈里传出来,某某某又在哪里投了个啥项目,失败了。层次不一样,看到的东西绝对不一样。所以千万不要局限自己,自作牢笼,坐坐井观天。银行的一切工作,无非就是风险和营销。很不对等的是,客户经理以及审批人员,都在基层,而决定企业风险的是企业高管。由于这种生活社交的不对等,决定了我们的审批审查了解的信息都十分滞后。而审贷委员会的成员,稍稍能和企业老板一起出现在一些社交场合,所以你会发现,有时候委员会会说一些新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审查人员是不了解的。有时候,行长说能放的贷款,审查人员是不会理解的。不要窝在办公室,埋头在一堆堆企业申报的材料里,做各种复杂的财务模型,搞来搞去,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好高明,发现了什么风险点。套用我以前老板说的,像个兔子在草丛里面打滚。PAPERWORK,没用的。站的高,才能看得远。所以有的时候,市场部老总调任风险总监,而不是风险经理提拔为风险老总。因为层次在那里决定了他的视野和高度已经远远超越了一个风险经理对风险的理解。7懂点企业管理学信贷风控,重点是企业客户,所以要懂一些企业管理。风控这些年,见证大大小小数十个企业集团从兴旺到破产。多少富一代创业艰辛。多少富二代,接班短短几年,败光几十亿家产,负债累累,还锒铛入狱。作为一个董事长,法人代表,要签署太多的合同,这些合同标的不小,创始人一路走来,从几千块的生意做起,商场上的猫腻,驾轻就熟。接班人没遇过这些坑,也没时间去经历那些坑,一上来就是几千万的合同,一不留神就陷入进退维谷。听谁的,谁可以信任,外面的法律顾问?托孤大臣?其中故事堪比宫廷戏。做风险控制有必要多看看历史书,例如《资治通鉴》。民营企业,要看实际控制人(真正的老板)家庭结构。创业团队成员的契合度。这些信息,要通过一次一次的接触,例如宴会细节,去感悟。如何分析企业?举个例子吧:看企业,第一步是很重要,所谓人生的机遇,第一桶金。企业家,第一个成功案例做出来了,以后就是商业模式(所谓的故事)+资金(贷款、各种基金),在不同城市批量复制,扩张。短短几年,滚雪球一样,迅速做大。这个成功很简单,也很难。第一步很难,实现了“屌丝的飞跃”,很多企业家,搞了几十年,换了无数行业,一直在模仿,从来未超越。创始人,就是经历了无数个0,做成了1,有了这个起点,再招聘职业经理人,员工,就能从1,变成10,变成100。从0到1,其实需要的资金倒不是很多,从1到100,需要大量的资金。当然故事好了,自然有资金找上门。反过来,从我们风险控制的角度看企业。看企业集团,就要从纷繁复杂的集团结构中跳出来,把那些闪闪发光的0抹去,看到他的1在哪里?集团再大,一定有个主业,这个主业有什么风险?哪些因素会影响这个主业?主业一旦衰败,集团也不长久了。很多企业家,往往从1做到100,就上瘾了,总觉得老天特别青睐自己。比如开百货店的,第一个店做成功了,复制下来,再开了几家店;这时候,感到飘飘然:“既然做超市能从1到10,其他行业也可以吧!”不断挑战能力的边界。当然,可能因为主业有周期,有竞争,利润越来越薄,不转型等死,于是“二次创业”。从风险分散的角度,有必要多领域投资。但是如何实现成功转型,是个难题。通过这几家店去融资,资金归集以后,转型,进军不同的领域。其实转行,光有资金是不行的,无数个0投下去,未见得会做出个1来,而我们看到那些做出了1的,无不是,摸爬滚打,为伊消得人憔悴,历经无数失败才侥幸成功。富起来了,做事的心态与当年挖第一桶金的心态是不一样的(高富帅心态与屌丝心态)。通过高薪找来职业经理人就可以运营了吗?招来公关经理就可以处理行业相关政府部门的关系了吗?经理人做事和老板做事不一样,特别是转型,意味着创业,需要有一点理想,特别是适合那种一穷二白非成功不可的心态,而不是拿着高薪且待价而沽的心态!创业往往输得起,从小做大,亏也亏不了多少钱,反正一穷二白。转行拿资金砸的,往往输不起,失败了,直接导致主业资金紧张,最后,资金链断裂,门店被其他收购,多年心血一场空。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一点金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 这里有最新奇的阅读体验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厅长在2018年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讲话稿 - 会议发言 发言稿 发言材料 发言稿格式 - 第一公文网
欢迎光临第一公文网!
这里公文范文全部原创,而且可免费浏览。
如果您有好的文章,请投稿和大家一起分享,帮助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投稿不仅能获得积分浏览公文,还能兑换成现金哦。
谢谢您的支持,有您第一公文网才能办的更好,走的更远。
公文分类导航
厅长在2018年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讲话稿
本 文 由 第 一 公 文 网 g o n g w e n . 1 k e j i a n . c o m 收 集 整 理 4 厅长在2018年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稿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引,认真落实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总结2017年和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工作,分析当前形势,部署2018年任务。刚才,7个市县和单位作了交流发言,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各具特色,体现了服务大局、开拓创新、担当实干的新思路、新作为,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2017年和过去五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回顾
  2017年是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系统紧紧围绕迎接十九大、宣传十九大、贯彻十九大这一中心任务,全面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决策部署,持续改革创新,筑牢民生底线,防范化解风险,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城镇新增就业55.77万人,就业局势持续稳定。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稳步提高。高层次人才引进、职业技能竞赛取得新成效。职称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公务员考录、考核奖励、培训监督工作有序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更加规范,军转干部安置任务顺利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工资收入分配更趋合理,劳动关系协商协调、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加大。“放管服”改革、信息化建设、法治工作大力推进,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2017年的工作成绩,是在过去工作基础上取得的。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面对日益艰巨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争创一流业绩,打造责任人社、服务人社、阳光人社、数字人社、廉洁人社”的发展目标,谋篇布局全面展开,重点工作强力推进,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来,我们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强化责任担当,在服务经济发展上做出新贡献。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事业发展融入省委、省政府工作全局,进一步提升工作的政治价值。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第一位的工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突出重点群体、鼓励创业带动、优化服务培训,推动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局势稳中向好。城镇新增就业275.37万人,占全国总量的4.17%,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5%以内的较低水平;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年均达到95%,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3.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持续扩大,4.35万名去产能职工得到多渠道安置,“三支一扶”招募超过1.1万人,服务期满考核合格人员安置率100%;鼓励和支持各类群体创业,返乡创业人数达32.4万人,建设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3个、充分就业社区14个,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88.26亿元,带动就业215.38万人次;开展职业培训超过421万人次,劳动者素质稳步提高;失业保险稳岗补贴、技能提升补贴政策同时发力,防失业、促就业作用有效发挥;人力资源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获批设立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效率不断提升;实施人社精准扶贫五大行动计划,打造就业扶贫“6+1”工作模式,帮助x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统筹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稳步推进家庭服务业规范化职业化建设。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突出机制创新,出台实施人才新政20条等一系列更具吸引力的政策举措,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总量超过x万人。引进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x人,新增博士后站158家、国家级和省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x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90人,4万人取得高级职称;推进高技能人才振兴工程,建设国家级、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x家,开展职业技能系列竞赛带动技术比武岗位练兵x万人次,技工院校招生x万人;实施国家级、省级引智项目251项,引进海外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x万人次,出国(境)培训质量进一步提高,实施“一村一品”产业发展项目x个;组织各类人事考试255万人次,考核鉴定x万人次。就业局势的持续稳定,人才工作的扎实推进,进一步激发了各类群体创新创造活力,有力地助推了经济社会发展。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在增进群众福祉上取得新成效。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不懈追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基本建立覆盖全省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民生保障网进一步织密扎牢。建立健全全省统一的城镇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大病保险制度,启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建立建筑业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制度,打破行业、企业社会保险封闭运行,五项社会保险参保超过x万人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达x万人。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为企业减负42亿元。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规模持续扩大,累计结余x亿元。在原来基础上,连续五年大幅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连续两年实现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同步调整,惠及全省290多万退休人员;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政策内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x%、x%,工伤、生育保险待遇继续提高。建立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政府代缴机制,贫困人员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待遇水平进一步提高。全面落实“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推动“助保贷款”模式帮助困难人员接续养老保险关系,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金融机构代扣代缴制度和村级便民服务点,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全面实现,省内异地就医实现多向互通。实施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项目建设,累计投资5.4亿元。社会保障工作的深入推进,对于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发挥了积极作用,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年来,我们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全面深化改革,在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实现新突破。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强烈的责任担当,蹄疾步稳推出184项改革举措,一批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的关键改革迈出重要步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改革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出台并落实支持赣南苏区、吉泰走廊和赣江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具有xx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更加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整合全面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全面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全面启动;公务员考录、遴选工作更加科学公平,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进一步精简规范;人才评价机制进一步创新,中小学、高教、卫生等领域职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军转干部阳光安置深入人心,企业军转干部保持总体稳定;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稳慎实施,县以下机关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全面实施,法官、检察官工资制度改革落实到位,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稳步推进;企业工资分配的宏观调控作用不断加强,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落地见效,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实现常态化。全省考录、遴选公务员2.27万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超过10万人,安置军转干部4131人。出台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施意见,劳动合同制度全面贯彻落实,劳动合同签订率保持在92%以上,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进一步推进;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效能建设进一步加强,仲裁结案率达到95%以上;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强,“双随机一公开”扎实开展,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实名制信息化监管全面推开,专项整治持续推进,工资拖欠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建立行政职权、“一次不跑”政务服务事项等6个目录清单,取消和下放18项省本级行政审批事项,减少434项职业资格,向64家企事业单位下放职称自主评审权,赋予省直管试点县(市)人社管理权限运行平稳。一系列改革措施的陆续出台和深入推进,为促进社会更加公平正义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奠定了坚实基础,保持了事业发展的蓬勃活力。
  五年来,我们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以信息化为引领,在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上迈出新步伐。始终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时代潮流,坚持服务对象、服务网络、服务功能全覆盖,优化工作流程和服务模式,不断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不进人社门、能办人社事”的目标初步实现。实施省级大集中信息化建设战略,金保工程五级纵向网络体系全面建成,实现与财政、公安、金融和“两定”机构等省内横向互联互通。覆盖城乡、直达到村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初步建成,“一网五点”就业监测、高校毕业生服务“一键通”“创业百福e贷”“创业微信贷”等平台全面启用。“多险合一”信息系统在省本级和6个设区市上线运行,机关事业单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系统和劳动关系“三位一体”系统等实现设区市全覆盖,医保智能监控系统普遍上线,人事考试、职业技能鉴定、人力资源信息服务等管理平台启动建设。建成省市县三级人社阳光政务信息系统,实现部分业务全程在线处理。制发社会保障卡x万张,开通应用项目102项,x万人持卡缴费或领取待遇,“12333”电话咨询服务量达到x多万人次。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推进,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不断提升。
  五年来,我们坚持全面从严治党,防范化解风险,在作风建设上展现新风貌。始终把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贯穿内部建设全过程,认真落实党建主体责任,强化底线思维,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树立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良好形象。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主题教育活动,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着力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全系统党员干部受到深刻的洗礼和党性教育。不断加强矛盾隐患治理,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完善重大决策机制,出台“两金一考”职权运行制约监督制度,健全基金监管制度体系,开展医保基金审计发现问题等专项整治,加强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管理,完善内控风险管理机制,畅通信访渠道,加强舆论引导,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总体安全平稳。持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优质服务窗口创建工作,分级分类开展系统干部教育培训,推进公务员平时考核试点,省直绩效考核效用得到发挥。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推进,使全系统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干部队伍能力素质不断增强,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理念、发展方式、治理机制不断改革创新、转型完善,逐步从多点突破到全面发力、纵深推进,形成了布局合理、体系健全、运行有序的科学治理架构。五年的发展是全方位的、改革是突破性的、成绩是历史性的,解决了不少重大问题,破解了许多突出难题,办成了许多大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展现出旺盛活力、不竭动力、强大助力,社会影响日益广泛深刻,在全局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升,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在发展环境、政策体系、制度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矛盾、困难和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较为突出,自身工作也还有不少短板,抓落实力度还不够,基层基础建设依然薄弱,行政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
  同志们!五年来,全系统上下不断探索实践,在点滴积累中厚植发展优势,在接续发展中深化规律认识,在推动事业发展的同时,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五年来成绩和经验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也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凝聚着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厅党组向各有关部门单位、向全系统干部职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新时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明确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为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明确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出了全新要求;擘画了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深刻阐述了新时代我省面临的“双重压力、双重任务、双重挑战”发展阶段性特征,准确指出了我省正处于“窗口期、加速期、关键期”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系统描绘了“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xx”的美好蓝图,对进一步做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我们必须找准事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深刻影响,牢牢把握新时代赋予的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一步加快“五型人社”建设,共同形塑两个百年奋斗进程中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美好前景。
  (一)准确把握新时代促进就业创业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做好就业工作不仅是重大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还是重大政治问题。近年来,我省就业创业始终保持总体稳定、稳中向好的态势。但是,群众就业仍面临不少困难,产业间、城乡区域间、群体间就业状况不平衡,重点群体尤其是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压力较大,公平性有待增强,就业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促进就业不仅面对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就业创业政策体系也还不能很好适应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党的十九大和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都提出,要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这是新时代就业工作的总体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基本要求就是必须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和着力点,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努力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让广大劳动者尽可能工作得更加愉悦、更有成就、更为幸福。重点任务就是着力提高就业创业政策契合度,突出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牢牢守住重点群体就业底线,圆满完成就业脱贫任务,更好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破除妨碍劳动者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构建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到2020年,建立更加完善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基本实现比较充分就业;到2035年,实现社会就业更高质量、更加充分、更加公平;再接续奋斗十五年,使人们的工作更加体面、更有尊严。
  (二)准确把握新时代社会保障工作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社会稳定器,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近年来,我省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已经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现在面对的是人民群众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加便捷的需求,而制度公平性依然不足,总体待遇水平不高,部分险种、部分区域参保率处于较低水平。受老龄化日益严峻、待遇刚性上调、扩面空间收窄等多重因素影响,社会保险可持续性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尤其是基金支付风险不断加剧。在权利义务结合、责任分担、多层次发展等方面也还存在突出问题。党的十九大和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都提出,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这是新时代社会保障工作的总体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基本要求就是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实现制度最广泛覆盖,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法制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平。重点任务就是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改革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建立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群体之间的差距,不断满足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保障需求。到2020年,基本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公平性、统一性、可持续性显著增强;到2035年,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定型、稳定发展、规范运行,社会保障需要基本满足;再接续奋斗十五年,完成由基本保障型向生活质量型的转变,建设新的社会保障制度文明。
  (三)准确把握新时代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这是对人才的全新定位。近年来,我省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人才数量质量大幅提升,人才活力效能愈加彰显。但是,人才整体规模依然偏小,人才分布不平衡、结构不合理,高端领军人才十分缺乏,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不足,对经济社会发展直接推动作用不明显。用人主体积极性和人才创新创造活力需要进一步激发和释放,人才素质以及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还不能很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党的十九大和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都提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是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总体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基本要求就是必须坚定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充分释放人才创造活力,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重点任务就是坚持高端引领和技能支撑,推进以评价激励引进为核心的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畅通人才流动渠道,激发创业创新活力;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健全市场化社会化人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基本形成全链条育才、全视角引才、全方位用才的人才发展体系。到2020年,造就一支产业领军人才队伍,打造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集聚一批世界顶尖外国人才;到2035年,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人力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再接续奋斗十五年,形成集聚能力强、辐射领域广、创业创新活跃的人才高地,社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四)准确把握新时代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之举。近年来,我们以深化分类管理改革为引领,坚持激励约束保障并举,着力提高干部队伍素质能力、创新活力、服务水平,人事管理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但是,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健全公务员队伍激励保障机制任务仍然艰巨,“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转换还没有真正到位,基层干部队伍依然比较薄弱、稳定性较差,军转安置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军转干部、用人单位的需求,企业军转干部稳定问题依然突出,人事考试还存在安全风险隐患。党的十九大和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都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不断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能力素质。这是新时代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基本要求就是必须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对干部队伍的更高要求,全面提升干部队伍的素质能力、专业水平、干事创业活力。重点任务就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公务员制度发展道路,突出政治标准,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完善公务员考录、遴选、选调等政策,推进分类管理,以强化公益属性为方向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军转安置制度,把军转干部安置好、使用好、服务好。到2020年,干部队伍素质能力明显增强;到2035年,实现干部队伍高素质专业化;再接续奋斗十五年,实现人事管理法治化科学化,推动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五)准确把握新时代深化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工资收入分配是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途径,关乎社会的公平正义。近年来,我们积极稳妥地推进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但是,我省工资收入水平总体仍偏低,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依然明显,收入分配秩序有待规范,工资决定和增长机制有待完善,合理有序的工资收入分配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党的十九大和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都提出,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这是新时代深化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基本要求就是必须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重点任务就是进一步健全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进和加强工资收入分配宏观调控,建立健全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切实发挥工资收入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进一步规范工资收入分配秩序,形成合理有序的工资收入分配格局,使广大劳动者有更加满意的工资收入。到2020年,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更加健全,分配格局更合理、更有序,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到2035年,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再接续奋斗十五年,使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美好生活的基础更加牢固。
  (六)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关系工作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劳动关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省劳动关系保持总体稳定,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但是,一些用人单位侵害劳动者权益的问题还时有发生,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对传统的劳动关系规制带来挑战,劳动关系领域矛盾纠纷依然多发,劳动者平等意识、权利意识和公平要求不断增强,劳动关系调处能力不足问题凸显,劳动关系协调难度日益加大,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任务仍十分繁重。党的十九大和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都提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这是新时代劳动关系工作的总体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基本要求就是必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企业和职工参与、法治保障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重点任务就是不断增强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提升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全面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等突出矛盾,积极营造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良好环境,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到2020年,劳动关系治理能力明显提高,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初步形成;到2035年,基本形成现代劳动关系治理格局;再接续奋斗十五年,使劳动价值得到充分尊重。
  (七)准确把握新时代公共服务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公共服务是落实民生政策的重要载体,高水平的公共服务是群众永恒的期待。近年来,我们积极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信息化人社建设,持续推出一系列惠民便民利民举措,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人民群众对民生服务有了更高期待,特别是在就业、社会保障、劳动关系等方面,希望享受到更高水平的服务。相比之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的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健全,仍有许多短板,尤其是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存在发展不均衡、信息共享难、深度应用少等突出问题,还不能很好满足群众需求和决策需要。党的十九大和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都提出,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这是新时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发展的总体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基本要求就是必须加快转变服务理念和思维方式,主动适应群众需求,坚持以信息化为引领,提升服务能力,优化服务供给,推进决策科学化、管理精准化、服务人本化。重点任务就是继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大力实施“互联网+人社”行动计划,运用信息技术引领各项业务进行重塑和再造,推动电子政务、网上办公等向纵深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卡功能,加强数据开放和共享,增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黏性,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到2020年,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更加可及、高效、人本;到2035年,实现精准化治理、均等化服务和智能化决策,公共服务水平全面跃升;再接续奋斗十五年,真正实现人人参与、人人享有、人人获益、人人便利。
  同志们!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我们要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砥志砺行、勇于拼搏,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奋力推进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新发展。
  三、2018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安排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坚持人才优先、民生为本,促发展与惠民生相结合,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防风险,全力促进就业创业,深化社会保障改革,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人事管理创新,完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持之以恒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五型人社”建设,为决胜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xx、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xx篇章作出积极贡献。
  (一)全力促进就业创业。就业稳,则心定、家宁、国安。我们要切实担负起促进就业这一新时代最大民生的神圣使命,继续把促进就业作为第一位的工作,突出重点,精准施策,全力确保就业局势持续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x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x%以内。
  完善落实促进就业创业政策。加大落实力度,真正使每项政策都能落地见效,尤其要在与宏观政策协同、支持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发展上加大创新力度。进一步完善就业资金管理办法,建立就业先进地区激励机制,开展就业资金管理使用专项检查。推进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护航行动”,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
  积极抓好重点群体就业。重点群体就业稳定是就业局势稳定的重要基础。今年全省高校毕业生32万人,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青年就业启航计划和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多渠道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扎实做好去产能分流职工、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就业帮扶工作。以就业扶贫为重点,以深度贫困村为关键,继续实施人社精准扶贫五大行动计划,加强政策扶持、资金扶持和服务平台建设。全年力争实现就业困难人员就业4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0万人、招募“三支一扶”人员2000人。
  大力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创业是更高层次的就业。充分释放创业带动就业巨大潜力,进一步推进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积极发展各类创业载体,健全差异化创业政策体系,加强创业服务和创业培训,推进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县建设,大力开展“创领美好”返乡创业等系列活动,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0亿元,持续激发各类群体创业创新积极性。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把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摆在突出位置,改革职业培训机制,尤其要加大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力度,引导社会组织大力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
  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适应劳动力市场新变化和劳动者多层次就业需求,加快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和企业用工情况分析发布制度,全面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在做大做强中国南昌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同时,新增打造2-3家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加快培育人力资本服务新增长点。
  (二)扎实推进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更加可靠的社会保障,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坚实基础。我们要以更大的改革勇气、更积极的进取精神、更高超的实践智慧,继续深化改革,把民生安全网织得更密、扎得更牢,增强群众的稳定预期和安全预期。
  继续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作为实现全国统筹的第一步,国家将实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我们要及时跟进国家部署,认真做好相关基础工作,积极配合。巩固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落实国有农垦企业参保政策和企业年金办法。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全面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到位。加快实施职业年金办法,尽快设立归集账户,启动投资运营工作。
  健全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进一步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全面推行在总额控制基础上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支付方式。继续开展和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加快推进医保基金管理中心组建工作。推进工伤保险基金省级统筹,全面推开工伤预防工作,积极推进省直机关事业单位参加生育保险。
  加大扩面征缴力度。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这是实现覆盖全民目标最重要的举措。突出参保重点人群,采取多种措施,实现动态管理和更广泛覆盖,着力解决一些领域和地区参保率偏低问题。根据国家部署,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政策将会延长一年,各地要认真抓好基金测算和工作落实。需要强调的是,部分地区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甚至用尽历年结余,不可持续风险加大。各地要切实加强基金收支管理,履行好弥补资金缺口的主体责任,通过扩面征缴、盘活存量资源、优化支出结构等措施,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对养老保险潜在风险要作出预判,制定工作预案,做到未雨绸缪。
  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做好城镇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确保及时足额发放到位,把好事办好。探索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适时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水平和最低缴费档次及补贴标准。完善职工医疗保险门诊保障机制,修订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项目目录。做好因工致残人员伤残津贴等定期待遇调整工作。
  提升经办管理服务水平。积极对接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深入推进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工作,把外出农民工、外来就业创业人员纳入进来,力争年底前基本实现全覆盖。进一步加强基金监管和基金风险预警,实施社会保险经办风险管理专项行动,开展失业保险基金专项检查。
  (三)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时代呼唤人才,人才引领发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从未像今天这样迫切。我们要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努力造就更为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进一步完善落实人才政策体系。去年出台的20条人才政策,社会反响积极。各地要紧密结合实际,把每条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真正做到放权松绑、激发活力、服务到位。尤其要建立健全市场导向的人才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引导人才向企业流动集聚。推进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的落实,加快主体职称系列改革步伐,分系列分步骤修订职称评审标准,逐步扩大职称评审权限下放范围,事业单位岗位聘用与职称制度保持联动衔接,不让专技人才为职称评审犯愁犯难。探索建立技能人才职业技能评价制度和工资指导线,支持干得好还要挣得多。健全保障人才以创新要素参与利益分配的措施,落实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政策,开展“赣鄱工匠”和“能工巧匠”等技能人才评选表彰,有效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
  做大做强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快引进重点领域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力争全年引进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1000人。实施百名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计划,开展政府特殊津贴和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选拔。加强博士后站建设,力争新招博士后增长20%以上,确保有站还要有人,有人才有生气、有活力。完善专家数据库和赣籍高层次人才数据库,开展专家服务基层活动,推动建立省级专家服务基地和海外留学人员服务工作站。深入实施“技兴赣鄱”专项行动,组织“振兴杯”职业技能竞赛、世界技能大赛xx选拔赛和“赣鄱工匠”职业技能大赛。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形成技能人才培养的“头雁效应”。推进技工教育改革创新,开展校企对接,促进技校毕业生实习就业。进一步巩固减少规范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成果,加强职业资格监管。
  加大引进外国人才力度。深入贯彻落实加强新形势下引进外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以省“双千计划”外专项目为龙头,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大力引进急需的外国人才。深入开展“海智惠赣鄱”“海外人才xx行”等引智活动,推进引才引智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建设海外人才智力信息服务平台。全面实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和人才签证制度,完善高层次外国人才服务机制。加强出国(境)培训项目管理,提升培训质量,强化成果运用。加强“一村一品”产业带头人培养,推进“一村一品”特色扶贫产业发展。
  (四)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各项事业发展,需要健全完善的人事制度。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提高人事管理法制化科学化水平,切实增强干部队伍的生机活力,努力建设一支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按照国家部署,推进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分类管理,做好入轨实施工作。推进公务员分类分级考录工作,提高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公务员招录本地生源的比例,更好地解决艰苦边远地区招人难、留人难问题。推进聘任制公务员工作,改革公务员遴选组织方式。推进公务员平时考核,实施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工程,抓好公务员“四类”培训。研究制定我省贯彻《国家功勋荣誉表彰条例》实施办法,做好政府任免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工作。
  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国家部署,稳慎推进县以下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试点,着力解决基层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职业发展空间小、晋升通道窄、待遇偏低的矛盾。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研究制定高校岗位动态聘用管理办法,建立“能上能下”的管理机制。
  扎实做好军转安置工作。按照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要求,在坚持公平公正、阳光安置的基础上,探索和推进分类安置、人岗相适的安置办法,进一步巩固安置质量,继续实现“两个保持”的目标,着力提升自主择业管理服务水平,确保企业军转干部总体稳定,打造军转安置工作的“xx品牌”。
  (五)稳慎推进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让广大劳动者腰包更鼓,是改善民生、共享发展成果最重要最直接的体现。我们要切实发挥工资收入分配对整个收入分配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持续提升发展的包容性和共享水平。
  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完善体现不同职业群体特点的工资收入分配政策,注重与公务员分类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有效衔接、协同推进。按照国家部署,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实施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和完善公务员奖金制度。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办法。扩大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范围。规范各类岗位津贴的发放管理,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补贴执行情况专项检查。研究建立公务员和企业相当人员工资调查比较制度。
  深化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按照国家部署,出台实施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意见,推动建立与劳动力市场基本适应、与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挂钩的工资决定和增长机制,发挥国有企业在收入分配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继续深化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做好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备案、信息披露和监督检查工作。全面落实调整后的最低工资标准,发挥企业工资指导线的宏观调控作用,引导企业工资合理增长。建立规范统一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
  (六)积极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和合共生,是协调劳动关系的价值目标。我们要统筹维护劳动者权益和企业发展,全面提升治理水平,努力构建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稳妥处置劳动关系领域突出矛盾。加强劳动关系形势的动态监测和分析研判,排查化解突出矛盾和风险隐患,坚持源头治理、杜渐防萌、妥善处置,坚决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当前各地要着重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严格落实属地监管职责,以工程建设领域尤其是政府投资项目为重点,切实抓好专项整治。进一步建立长效机制,建立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问责办法,全面实行农民工工资实名制监管信息化,工程建设领域实名制监管覆盖率达到90%以上,使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得到持续有效遏制。
  健全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推进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实施,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深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和谐劳动?幸福xx”三年行动计划,促进劳动关系共建共治共享。认真做好首届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工业园区、乡镇(街道)评选表彰工作。
  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多元处理和裁审衔接机制,推进调解仲裁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和信息化建设,修订劳动人事争议立案工作规则等规章制度,开展示范调解组织、示范仲裁院、优秀仲裁文书评选工作。
  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劳动保障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企业守法诚信等级评估评价和失信惩戒机制,抓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依法公布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
  积极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继续稳定和扩大农民工就业,做好农民工就业统计监测,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实施家政服务“提质扩容”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
  (七)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群众的期盼只有更高,我们的服务永无止境。我们要坚持把群众的需求牢牢挂在心上,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通过我们的服务变得更加充实。
  健全以就业、社保等为重点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各级各类服务网络,突出基层服务平台建设,健全服务标准和服务项目,推进服务对象、服务网络、服务功能全覆盖。
  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快推进“多险合一”信息系统省集中建设,全面完成整合城乡居民医保系统上线工作,推动公共就业服务、人事人才、争议调解仲裁等信息系统建设,加大业务系统与阳光政务系统整合力度,推进手机APP项目建设,拓展微信平台应用。在网络通的基础上,尽快实现数据通、业务通,在更广范围、更大程度上实现“不进人社门、能办人社事”的目标。
  推进社会保障卡建设。加大制发工作力度,力争年底累计达到3650万张。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卡在多领域应用,逐步实现跨业务、跨地区、跨部门应用,探索第三代社会保障卡建设,让社会保障卡成为我们和群众的连心桥。
  加强人事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服务管理工作。加大防范和打击高科技作弊力度,加强考试工作人员管理和考试环境综合治理,净化考场环境,让每个考场成为公平公正的竞争平台。加快推进人事考试指挥中心和职业技能鉴定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切实提高保障能力和信息化水平。
  做好其他综合服务工作。持续加强窗口单位作风建设,不断提高工作人员能力素质,把各级各类窗口单位打造成人民群众满意的公共服务平台。抓好“十三五”规划实施、法治建设、信访WW、政务公开、新闻宣传、干部教育培训等工作。
  (八)持之以恒全面从严治党。打铁必须自身硬。实现党的十九大和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确定的目标,必须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根基,以调动全系统党员干部积极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事业发展提供坚如磐石的政治保证。
  增强政治自觉。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全面执行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勇于担当实干。全系统同志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大兴之风,提高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提高改革创新、科学发展、依法行政、群众工作、狠抓落实、驾驭风险等能力和水平,更好适应新时代事业发展要求。履职尽责、真抓实干,切实把党的十九大和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部署转化为全系统的工作举措,以强烈的担当精神、善作善成的本领,把每项工作都做深做实做好。放眼全省乃至全国创先争优,提高工作标准,争创一流业绩,以比学赶超的精神状态推动工作。
  切实改进作风。锲而不舍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落实,切实加强作风建设,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转变作风,身体力行、以上率下,深入查摆“四风”新表现,尤其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采取措施,务求实效。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紧扣事业发展的突出矛盾,紧扣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把情况摸清楚、把群众需求搞明白,拿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通过我们的努力不断提升民生的温度、幸福的质感。
  保持清正廉洁。加强廉政教育,严格遵守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特别要加强对就业资金、社保基金、人事考试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管理,坚决纠正和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严厉惩处群众身边的腐败行为,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和制度防线。全系统党员干部必须以自我革新的勇气、坚韧不拔的毅力、从严从实的作风,把各级党打造得更加坚强有力,保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行稳致远。
  同志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的坚强领导下,以“答卷人”的政治担当和责任意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拼搏、开拓进取,扎实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改革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xx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本 文 由 第 一 公 文 网 g o n g w e n . 1 k e j i a n . c o m 收 集 整 理 4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 15:57:05
网友评论《厅长在2018年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讲话稿》
评论功能已关闭
本类公文总排行版
本类公文本月排行
本类公文本周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蚂蚁hr代缴社保靠谱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