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经济运行指标体系状态的指标有哪些

以下试题来自:
单项选择题对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反映最灵敏指标是()。
A.外汇储备量
B.国民生产总值
C.国内存贷款总额
D.物价指数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A.有形贸易
B.服务贸易
C.国际资本流动
D.外汇储备
C.国民生产总值
D.外汇储备
A.增加税收
B.发行政府债券
C.向中央银行借款
D.增加短期外债
A.货币政策指标
B.个人收入
D.商品库存
A.消费需求
B.消费供给
C.消费对象
D.消费支出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
&(2人关注):&&--&&&&&--&&&
2016年广东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发布日期: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2016年广东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分析了供给侧改革对经济结构和新旧动力转换的变动影响,指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2016年& 广东& 经济运行&& 分析
  2016年,广东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作为,精准发力,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加快创新驱动发展,较好缓解了经济下行压力。全年经济运行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社会预期良好,广东经济实现“十三五”的良好开局。
  一、全年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2016年,广东经济运行“稳”字凸显,主要经济指标波动幅度较小。经济结构继续深化调整,经济运行出现更多积极的变化,工业加快向中高端发展,三新经济蓬勃发展,新旧动力转换加快,经济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经济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
  (一)经济增长总体平稳,稳增长的宏观调控效果显现。
  初步核算并经国家统计局核定,2016年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9512.05亿元,增长7.5%,达到年初增长目标7-7.5%的最上限,增幅同比回落0.5个百分点,经济总量连续28年稳居全国第一位。如果把广东当作一个独立的经济体,在世界排位约居第16位。全年走出上扬的微笑曲线,2016年广东各季GDP累计增速上下波动幅度只有0.2个百分点,其中第四季度当季增速达到8.3%。2016年广东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693.58亿元、34372.46亿元和41446.01亿元,增长3.1%、6.2%和9.1%。
  1.主要经济指标运行总体保持平稳。广东省委省政府坚持在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点上发力,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全年运行波动幅度不大。2016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增长6.7%,从月度累计增速情况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运行在6.4%-6.9%区间,其中4月份以来月度累计增幅波动只有0.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2%,比上年提升0.1个百分点;从月度累计增速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速运行在9.6%-10.2%区间,其中5月份以来月度累计增幅波动只有0.2个百分点。进出口下降0.8%,降幅同比收窄3.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0%,增幅同比回落5.8个百分点。
  2.经济增长基本面保持良好。物价保持平稳,2016年广东CPI上涨2.3%,低于3%的年度目标,增幅连续5个月持平。在稳增长政策拉动下,宏观经济企稳筑底,需求增加逐渐传导至工业品价格领域,工业品价格降幅持续收窄。2016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下降0.6%,降幅同比收窄2.6个百分点,显示市场需求趋于活跃。购进价格指数同比下降2.0%,降幅同比收窄2.7个百分点,购进价与出厂价相差同比缩小0.1个百分点,“剪刀差”明显缩小。就业总体稳定,2016年城镇登记失业率2.47%,控制在3.5%年度目标以内,全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47.1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7万人,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133.7%和170%。
  3.经济发展态势总体优于全国。与全国相比,广东主要经济指标大部分高于全国,继续发挥对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和支撑作用。2016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0.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比全国高0.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全国高1.9个百分点,进出口降幅比全国窄0.1个百分点。2016年广东人均GDP达到72787元,是全国的1.3倍(见图1)。
图1& 2014年以来全国与广东GDP逐季累计增速图(%)
  广东经济总量在全国居第一位的地位更加巩固。广东与江苏GDP总量优势同比扩大,增速差距继续缩小。2016年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9512.05亿元,与江苏的经济总量差距从2015年的2696.17亿元扩大到3425.88亿元,与江苏的GDP增速差距从2015年的0.5个百分点缩小到0.3个百分点。从全年季度累计增速情况看,广东经济运行稳中略升,而江苏则呈较明显的回落态势,从第一季度的8.3%到全年的7.8%,累计增速回落0.5个百分点。(见图2)。
图2&& 2008年以来粤苏GDP增速对比
  (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新旧动力转换加快。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现代服务业比重不断提升;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发展良好后劲增强;新产业快速成长,新业态突飞猛进,新主体加速孕育;需求得到适度扩大。
  1.供给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取得阶段性成果。广东率先出台对号实施改革总体方案及五年行动计划,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增强持续增长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明显成效。去产能任务全面完成。压减钢铁落后和过剩产能307万吨,超额完成2016年压减任务;完成9.66万吨淘汰落后造纸产能任务,全年广东纸浆产量下降11.0%。认真落实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商品房库存水平持续下降。2016年12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比上年末减少135.48万平方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同比仅增长3.0%。降低企业成本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工商业用电价格,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免费通过政策等措施。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及成本均有所下降。12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97%,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4.46元,同比减少0.18元。启动补短板重大工程,短板领域投资加快,将18项、总投资2.25万亿元的补短板重大工程纳入省重点项目调度,对在建线状工程实行清单化管理,薄弱环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2016年广东城市建设投资、水利管理业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15.9%、18.4%,分别快于整体投资5.9个、8.4个百分点。
  2.广东坚持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相结合,优配新结构,改革供给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呈上升态势,现代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持续提升。第三产业增速高于第二产业近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为4.7∶43.2∶52.1,与2015年相比,第三产业占比提高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1.3%,拉动GDP增长4.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明显改善,整体水平提升明显,服务领域不断拓展。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4%,占服务业比重为61.7%,占比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以新经济为代表的营利性服务业发展不断加快。营利性服务业在互联网经济、新商业模式的拉动下较快发展,增长16.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9.4%,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其中,部分规模以上服务业中的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6.1%,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3.7%。
  3.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工业向中高端方向转型。广东全面推进创新发展战略,将创新驱动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势头加快,创新转型成果明显。先进制造业及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快于规模以上工业。2016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增加值突破3万亿元,达到31917.39亿元。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速分别为9.5%和11.7%,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8个和5.0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49.3%和27.6%,同比提升0.8个和0.6个百分点。珠三角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起到龙头带动作用,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珠三角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54.9%和32.5%,同比提升1.0个和0.7个百分点。珠江西岸“六市一区”先进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3%。先进制造业及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其投资均高于整体投资增速。2016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完成投资1647.71亿元和4329.19亿元,增长20.6%和11.0%,增幅分别比整体投资高10.6个和1.0个百分点,其中技术含量较高的航空航天及设备制造业增长217.3%。广东加大技术升级改造力度,推动制造业功能和链条升级,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32.8%,对工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06.7%,其中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森工造纸技术改造投资增速均在60%以上,医药、汽车技术改造投资增速超过30%。2016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52%,有效发明专利量连续7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5年保持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长12%。(见表1)
表1& 2016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分行业增长情况
规模以上工业
&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 民营企业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食品制造业
& 烟草制品业
& 纺织服装、服饰业
&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 家具制造业
& 造纸和纸制品业
&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 医药制造业
&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金属制品业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汽车制造业
&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4.新兴产业表现活跃,新产品新业态拉动力增强,经济增长新动力持续增加。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广泛深度应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稳中向好。技术含量更高,创新更为活跃的新产品产量增长加快。2016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长12%,广东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76.3%,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45.2%,光纤产量增长34.3%,智能电视产量增长16.3%。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广泛深度应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稳中向好。2016年,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以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55.3%、18.3%、19.9%。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融合产生了巨大的市场价值,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新型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应用场景的丰富,刺激用户购买需求。2016年,智能电视、智能手机产量分别增长16.3%和11.3%。高铁和快递业发展加快。2016年,高速铁路共完成客运量14691万人,同比增长19.4%,高铁客运量占全部铁路客运量的比重超过一半,达50.8%,同比提高5.4个百分点。在“互联网+”和“宽带中国”的推动下,邮政通信新业态新业务加快,全年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52.6%;4G用户快速发展占比超过6成,达到63.3%。外贸新业态增势迅猛,走出去步伐加快。2016年,广东跨境电子商务出口增长34.1%,以旅游购物方式出口增长87.5%。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6.5%。合同利用外资866.75亿美元,增长54.5%。新增对外协议投资282.8亿美元,对外实际投资206.8亿美元,增长94.3%。
  5.农业经济平稳增长,生产保障能力增强,广东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全省农业生产平稳增长,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农产品种植结构不断优化。广东全年粮食产量1360万吨,增长0.2%;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呈逐年上升态势,其中瓜类播种面积增长4.8%,中草药播种面积增长11.1%。水果产量平稳提升,增长3.9%。渔业经济稳定发展,水产品总量增长2.8%,其中水产品养殖比重达81.1%,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
  6.需求适度扩大。广东巩固拓展大宗消费,积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深入开展“十大扩消费行动”和质量提升行动。消费潜力持续释放,消费市场保持平稳较好地增长。2016年,广东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739.00亿元,增长10.2%,增幅高于年度目标0.7个百分点。消费的内部结构改善,跟居民消费升级相关的产品增长较快。2016年全省限额以上日用品类零售额增长15.9%、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22.5%,增速均居各大类商品前列。消费升级步伐加快,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9.8%。国内市场开拓力度不断加大,内销占比进一步提升。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内销比重进一步提升到75.6%,占比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
  2016年,广东着力扩大有效投资,扎实抓好计划新开工的172个重点项目和计划投产的103个重点项目建设,强化重点项目和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进度督查。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008.86亿元,增长10.0%。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速连续8个月回升,增长5.7%,铁路运输、航道整治和扩能升级项目建设迅猛,完成投资分别增长40.7%和36.8%。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量超1万亿元,达10307.80亿元,总量居全国第一位,增长20.7%,增幅同比提高8.9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土地购置面积和土地购置费增幅同比分别提高42.8个和23.6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市场整体畅旺,商品住宅销售增幅自年初高位回落,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增长24.0%和42.9%,比一季度回落40.3个和54.4个百分点。
  进出口结构持续改善。广东制定实施促进外贸回稳向好25项政策措施,采取拓市场、提品质、优服务等措施稳定外贸出口。2016年,广东完成进出口63029.5亿元,同比下降0.8%;其中,出口39455.1亿元,下降1.3%,占全国的28.5%,提高0.2个百分点;进口23574.4亿元,增长0.01%。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比重继续增加,加工贸易进出口比重下降。2016年,一般贸易出口17093.4亿元,略降0.2%,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43.3%,比加工贸易高3.4个百分点。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稳步增长,2016年,广东对“一带一路”国家累计进出口1.3万亿元,同比增长6.5%,占全省进出口的20.7%,占比同比提升1.5个百分点。
  7.民营经济领先发展,经济内生动力不断加强。广东出台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意见,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实施方案,大众创业环境日益宽松,创业热情进一步激发。2016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4万亿元,达42578.76亿元,同比增长7.8%,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为53.6%,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将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广东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行企业“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和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61.58万户,增长16.5%。2016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长11.4%,增幅分别比国有、外资高6.4个和9.1个百分点;民营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9.5%,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广东创新重点领域投融机制,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大力支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多渠道促进民营经济投资。民间投资突破2万亿元,达20504.39亿元,增长13.5%,高于整体投资3.5个百分点,占整体投资比重为62.1%,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民间资本进入装备制造、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中高端产业的速度较快,完成投资分别增长24.1%、66.7%和49.2%。
  (三)经济增长质量向好,效益提升。
  财政总体实力不断扩大,财政收入保持较高增速。2016年广东完善抓收入工作机制,规范收入秩序,加强收入质量考核,财政总体实力不断扩大,财政收入保持较高增速。2016年,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达22830.37亿元,同比增长9.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万亿元,达10390.33亿元,同比增长10.3%,连续19个月两位数增长,总量连续26年居全国第一位;其中税收收入8098.62亿元,增长11.1%。GDP的“含金量”进一步提高,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3.1%,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447.42亿元,增长5.0%。
  微观市场主体经济效益有所改善,工业企业利润较快增长,企业亏损面持续收窄。2016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8025.42亿元,增长11.0%,比全国高2.5个百分点;2016年以来亏损企业亏损面持续收窄,亏损面为13.8%,是2016年以来的新低。
  人民群众分享更多的改革“红利”,居民收入持续提升,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16年,广东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达30295.8元,较上年增加2436.9元,同比名义增长8.7%。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684.3元,增长8.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12.2元,增长8.6%。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提速,能耗水平下降。2016年预计全省单位GDP能耗下降3.6%。
  二、当前经济运行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虽然当前广东经济总体保持稳定,但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下行压力仍较大,房地产业波动对短期经济平稳增长有较大影响,行业和地区分化加剧。
  (一)经济下行压力仍较大。2016年,工业增加值、投资等指标均没有达到预期增长目标,离预期目标差距0.5个、5个百分点。部分地市全年GDP增速处于近十年来的低位。投资增幅回落过快,由于实体经济没有明显好转,工业投资增幅同比回落11.9个百分点,企业投资增产扩能意愿不强;投资后续建设项目不足,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仅增长3.4%;投资资金来源进一步趋紧,2016年广东本年到位资金低于同期投资增速1.3个百分点。外贸面临较为不利的外部环境,全年进出口仍处于下降区间,工业出口交货值自上年6月到2016年11月持续负增长,2016年全年略增0.02%。受全球跨国投资低迷影响,实际利用外资下降13.1%,合同利用外资与实际利用外资增速差距进一步扩大到67.6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转换率偏低,是合同利用外资的26.9%。
  (二)房地产市场的不稳定对短期经济稳定有较大影响。要防范房地产市场大起大落,防范因此带来的金融、财政风险。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降低,2016年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增幅比上半年回落14.2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6.9%,同比回落4.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回落1.7个百分点。2016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的非税收入增长7.6%(可比口径),比前三季度回落9.9个百分点。
  (三)行业间和区域发展分化加剧。工业行业间和经济类型间企业分化较为明显。2016年广东轻工业增加值仅增长3.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2.3%。传统产业增长持续低迷,2016年纺织、家具、造纸行业增加值的增幅分别低于同期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5.7个、1.5个和2.9个百分点。另外,烟草业下降6.6%,皮革制品业下降0.4%,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维修业下降15.6%。地区间差异加大,粤东西北地区增长放缓。由于珠三角地区在经济新常态下率先转型、率先调整,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而粤东西北地区受传统发展模式影响,经济发展活力不足,经济面临更大的下行压力。2016年,粤东西北GDP增速比珠三角低0.9个百分点;粤东西北投资增长7.1%,比珠三角低4.2个百分点;粤东西北财政收入状况不理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增长0.4%。从区域GDP增速变异系数看,区域增速差异在长期缩窄后有所扩大。从近五年各地市增速的变异系数看,2012年1季度至2015年3季度,各地市间的季度GDP增速变异系数从31.5%缩窄到7.3%,离散程度逐步缩小,各地市经济发展速度差异缩窄。2016年各季度各地市GDP增速变异系数均在11%以上,地区差异有所扩大。(见表2)
表2& 2016年广东分区域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情况
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增长(%)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三、对2017年经济走势预判
  2017年是“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确保2018年广东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之年,做好各项经济工作至关重要。从经济发展的环境看,2017年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依然复杂。国际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增多,外部经济的不确定性是2017年广东经济稳中求进的一大挑战,国内和广东的经济环境不会出现大的变动。虽然国内新旧动能转换接续给稳定运行转方式带来压力,但广东经济增速有望保持平稳,预计经济增速运行的区间在7%以上。
  (一)从国际看,发达经济体增长还不稳定,世界经济和贸易低迷态势短期内难有大的改善,但可能会有所回暖,这将有利于广东增加外贸出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预测2017年全球经济分别增长3.4%和2.8%,比2016年预计增速分别高0.3个和0.4个百分点。世界贸易组织预测2017年全球贸易增长1.8%-3.1%,比2016年预测增速高0.1-1.4个百分点。
  (二)从国内看,预计经济发展保持平稳,新常态特征更加明显。一方面,新老问题交织叠加,地区和行业间的发展走势分化加剧,防范风险挑战的压力加大。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传统动能提升和新动能的培育制约因素较多,实体经济生产经营仍较困难,金融、房地产等领域隐患潜在冲击和影响不容忽视,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另一方面,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逐步显现,供需间的矛盾逐步化解,创新驱动作用不断增强,经济持续增长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增多。
  (三)从广东情况看,广东经济目前处于短周期平台上的筑底企稳阶段。新动能培育发展加快,质量效益不断提升,部分支撑指标和先行指标表现稳定,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和动力都比较坚实,但经济下行的压力和结构深化调整的矛盾交织在一起,稳定增长仍将承压。从三次产业情况看,农业保持平稳。工业方面,支撑指标和先行指标稳定向好,2016年工业用电量同比提高4.2个百分点;客货运量平稳增长,客运量、货运量和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分别增长4.9%、7.6%和5.4%,比前三季度提高0.4个、2.3个和0.8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连续4个月上涨,扭转了2012年5月以来连续下降态势,2016年12月,广东省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重点企业PMI)为52.2,较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这些指标表明,工业已经在筑底,考虑到广东工业企业产业转型升级较早,市场化程度较高,市场竞争力整体较强,预计2017年向好可能性较大。服务业平稳增长,近年来广东服务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受2016年高基数和限购政策影响,2017年房地产业和金融业增加值增速将会有所回落,但不会有太大的回调。预计2017年证券成交额有所扩大,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和交通运输业有望延续复苏态势。从三大需求看,投资方面,固定资产投资在建项目规模有所扩大,2016年计划总投资增长15.7%,施工项目个数和新开工项目个数同比分别增长15.3%和13.2%,有利于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从基础设施投资看,明年是“十三五”规模实施的第二年,地市县区将加大建设项目的推动力度,一批交通、能源、水利重大项目有望开始进入施工的高峰期,2017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有望提高。消费方面,2013年以来广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基本上在10%-12%左右,2015年以来各季基本上在10%左右波动,近两年居民实际消费能力有所提升,扩大消费的基础较好,预计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速。进出口方面,预计2017年外需市场仍较为疲软,国际贸易增长乏力,但随“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和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进出口总额有望实现持平。
  四、几点建议
  (一)稳定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中高速增长。增强投资、消费、出口拉动经济的协调性,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各类专项基金和政策性贷款支持,扩大企业发债规模和境外融资等。完善配套政策,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取得更大实效。落实鼓励支持政策,着力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扩大有效供给释放消费潜力,着力培育电子商务、健康养老家政、教育文化、体育健身、绿色等新兴消费热点。开展重点产品质量提升行动,推动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发扬“工匠”精神,增加高质量、高水平产品的有效供给。大力推动外贸回稳向好。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巩固出口国际市场份额。打造更有国际竞争力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外资。加强贸易摩擦应对指导和服务。
  (二)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把经济工作重心转到供给侧,坚持以满足需求为最终目的、以提高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深化改革为根本途径,增强定力、巩固成果、乘势而上,推动五大任务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总抓手,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全面推进三大引领性工程。推进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打造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推进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强化广州、深圳创新引领作用,构建协同高效的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创新体系。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116项改革事项,争取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举措。激发企业创新潜力。深入实施科技创新人才战略,完善创新人才落户优惠政策。实施省新兴产业“双创”示范基地三年行动计划,打造国家级和省级新兴产业“双创”示范基地。
  (四)促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有效供给,强化品牌和质量建设,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坚持以质量为中心引领实体经济。大力实施质量强省战略,推动质量创新,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实施标准化体系建设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路线图,加快国家及省级产业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支持组建标准联盟,推进广东标准国际化。多措并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扩大技术改造政策惠及面。
  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发展、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五)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补齐民生发展短板。深入实施珠三角优化发展和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推进交通、产业、政策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突出产业共建,加快推动形成以珠三角为龙头、粤东西北多点支撑、全省一体化发展的经济格局。加快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补齐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生短板,努力增进人民福祉。
供稿单位:综合处&&&&&&&&&&&&&&
撰&&& 稿:王丽莹& 周媛媛& 徐可
相关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城市交通运行状态指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