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我国地区的经济增长收敛效度检验性检验,要用些哪些数据,收敛效度检验是怎么计算,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安徽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
【摘要】: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有些国家贫穷而有些国家富裕?有些国家经济增长迅速而有些国家经济发展缓慢?在一个国家内部,为什么会出现区域经济间巨大的差距?经济增长问题历来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经济学家尤其关注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和内在机制。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开始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高达30多年的迅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由于我国的改革开放是按照从特区——沿海——沿江——沿边到内地的顺序逐步展开的,这种区域间不均衡发展的战略造成了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虽然在改革开放初期,这种差异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三大经济区域间差异的持续存在和扩大,不仅会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还有可能带来各种社会问题。为了协调区域经济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第一次调整,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从区域间的非均衡发展向追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转变。此后,中央政府又分别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等一系列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这些战略实施的目的是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快速增长,逐步缩小东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但从相关的统计资料可以看出,虽然上述一系列的发展战略有力的推动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但并没有缩小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由此产生了以下一系列的问题:第一,在过去30多年的经济增长过程中,我国地区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第二,我国区域间经济水平的绝对差距有没有收敛的可能,其发展速度有无收敛的可能?第三,如果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有收敛的可能,收敛的方式和路径是什么?应用合适的经济理论对以上三个问题进行研究,把握我国区域问经济差距变化的脉络和趋势,为国家实施有效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决策支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从人均GDP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国区域将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利用年的省区人均GDP数据,应用多种统计方法和回归模型,对中国经济增长中的收敛问题进行统计分析,描述了中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增长和收敛的现状,刻画了我国各省区以及三大经济区域之间在经济增长中收敛(发散)的格局与趋势,对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和收敛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计量经济学分析,并提出了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第1章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指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文献综述则对国内外已有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和述评,指出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问题进行研究,得到的结论各不相同,甚至相互矛盾的根源所在。
第3章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进行总体上的描述。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域之间人均GDP差异的演变过程。利用标准差法,方差分解法,Gini系数法和Theil指数法对我国各省区以及东中西部经济区域间人均GDP差异,进行。收敛分析。改革开放后,我国各省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经历了一个收敛、发散再收敛的过程,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省区经济人均GDP水平差距重新扩大。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也呈现出由东到西逐渐下降的特征,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都在拉大。与此同时,我国三大经济区域内部的人均GDP却呈现出收敛的趋势。从总体上说,我国各省区人均GDP增长呈现出带内收敛,带间发散的特征。
第4章在Barro和Sala-I-Martin的经济增长收敛模型基础上,分别利用横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对我国各省区和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域间经济增长进行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的实证分析。我国各省区间并不存在人均GDP的绝对β收敛,而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域内部则分别存在绝对β收敛。在控制了影响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投入因素,经济运行的制度因素以及经济结构因素后,我国各省区人均GDP的增长出现收敛现象,年收敛速度约为3.5%。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企业制度改革,对外开放,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进程等变量对经济的增长和收敛产生推动作用;人口增长率,政府行为和城乡差异等变量对经济增长和收敛产生消极影响。
第5章对各省区以及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域的人均GDP进行ADF检验和JJ检验。通过检验可以发现,我国各省区间正形成以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为代表的“富人俱乐部”,以及以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代表的“贫穷俱乐部”。对于中部各省区而言,并没有形成俱乐部收敛。这意味着中部有些省区,如“长江中游城市群”,有可能凭借其自身的区位优势,通过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推动经济增长并进入“富人俱乐部”;而另外一些省区则有可能进入西部的“贫穷俱乐部”。总之,我国的区域经济收敛格局正处于变化之中。
第6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提出了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采取的措施,并对未来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4【分类号】:F124【目录】:
摘要3-6Abstract6-10目录10-13第1章 引言13-20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4-15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5-16 1.3 可能的创新点16-20第2章 区域经济收敛理论文献综述20-41 2.1 相关概念20-29
2.1.1 经济增长20-24
2.1.2 经济收敛24-29 2.2 经济收敛的实证研究29-39
2.2.1 国外对经济收敛的研究30-34
2.2.2 国内对区域经济收敛的研究34-37
2.2.3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37-39 2.3 本文后续章节的安排39-41第3章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σ收敛分析41-73 3.1 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总体状况41-47
3.1.1 我国的东中西部划分41-42
3.1.2 我国经济发展总体状况42-45
3.1.3 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45-47 3.2 我国地区经济差异的σ收敛47-52
3.2.1 σ收敛概念47
3.2.2 σ收敛的度量47-52 3.3 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σ收敛的实证分析52-70
3.3.1 标准差法52-55
3.3.2 方差分解法55-58
3.3.3 Gini系数法58-66
3.3.4 Theil指数法66-70 3.4 总结70-73第4章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β收敛分析73-92 4.1 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73-78
4.1.1 β收敛73-75
4.1.2 β收敛的实证模型75-76
4.1.3 计量方法76-78 4.2 我国经济增长地区性β收敛的实证分析78-82
4.2.1 相关性分析78-80
4.2.2 我国的绝对β收敛的实证分析80-82 4.3 我国经济增长条件β收敛的实证分析82-90
4.3.1 模型的建立82-83
4.3.2 变量的含义和处理83-87
4.3.3 计量结果分析87-90 4.4 结论90-92第5章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92-102 5.1 俱乐部收敛的含义92-94 5.2 俱乐部收敛检验的基本原理94-96 5.3 俱乐部收敛的实证分析96-100 5.4 结论100-102第6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102-119 6.1 研究结论102-105 6.2 政策建议105-117
6.2.1 基于σ收敛分析结果提出的政策建议106-109
6.2.2 基于β收敛分析结果提出的政策建议109-117 6.3 存在问题和进一步研究展望117-119
6.3.1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117
6.3.2. 未来的研究方向117-119参考文献119-124致谢124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彭支伟;陈柳钦;;[J];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03期
吴爱芝;杨开忠;李国平;;[J];经济地理;2011年05期
张晓旭;冯宗宪;;[J];经济学(季刊);2008年02期
杨开忠;[J];经济研究;1994年12期
王小鲁;[J];经济研究;2000年07期
蔡昉,都阳;[J];经济研究;2000年10期
刘强;[J];经济研究;2001年06期
沈坤荣,马俊;[J];经济研究;2002年01期
徐现祥,李郇;[J];经济研究;2004年05期
刘夏明,魏英琪,李国平;[J];经济研究;2004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蔡翼飞;马佳丽;;[J];城市与环境研究;2014年02期
姚枝仲;;[J];国际经济评论;2014年06期
毛海涛;吕增顺;赵骥;;[J];管理学家(学术版);2011年08期
李建平;郭志钢;;[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黄文若;魏楚;;[J];鄱阳湖学刊;2012年02期
肖文;侯田;林高榜;;[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预印本;2009年02期
林坚;杨奇明;;[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预印本;2010年05期
金祥荣;余冬筠;;[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预印本;2010年05期
郭超然;;[J];前沿;2011年12期
杜吉明;于渤;姚西龙;;[J];情报科学;201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邹薇;周浩;;[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彭国华;;[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周芳;石磊;马中;;[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王宏涛;王晓芳;;[A];陕西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年会“西部大开发10年”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唐杰;戴群;李战杰;高阳光;施洁;金传;;[A];中国经济特区研究(2010年期 总第3期)[C];2011年
孙加秀;;[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延安经济社会发展新思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万永坤;董锁成;王隽妮;毛琦梁;;[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柳林;刘兆德;;[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范剑勇;;[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叶林祥;;[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邱瑞;[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郭艳秋;[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张伟;[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王思薇;[D];西北大学;2010年
刘宇辉;[D];西北大学;2010年
王博;[D];南开大学;2010年
杨博琼;[D];南开大学;2010年
何力武;[D];南开大学;2010年
蒋欣;[D];南开大学;2010年
马元;[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袁昭;[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吴栋;[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王慧聪;[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高玉东;[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李良玉;[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宋晓露;[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童芳;[D];湘潭大学;2010年
曾鸿志;[D];湘潭大学;2010年
章辉荣;[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胡益鸣;[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万金金;;[J];北方经济;2006年16期
苗俊哲;姜炎鹏;;[J];北方经济;2008年10期
曲鲁宁;;[J];北方经济;2008年16期
金相郁;郝寿义;;[J];财经科学;2006年07期
刘伟;;[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2期
陈国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5年01期
陈仲常,张建升;[J];财经研究;2005年07期
王中宇;;[J];创新科技;2006年10期
景永静;;[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刘金山;[J];当代财经;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崔娟,崔高峰;[J];统计与决策;2004年10期
蓝庆新;;[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周建新;[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徐小钦;黄蕾;;[J];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01期
张馨之;何江;;[J];软科学;2006年04期
李钊;王舒健;;[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尹伟华;张焕明;;[J];技术经济;2007年11期
韩晶;何平;;[J];思想战线;2008年02期
李勇刚;;[J];经营管理者;2009年19期
陈晓华;;[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晓合;李巍;;[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杨桂元;高艳;;[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8卷)[C];2007年
陈春林;;[A];《中国区域经济》2012年第5期(总第20期)[C];2012年
石敏俊;王妍;张卓颖;;[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王宏涛;王晓芳;;[A];陕西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年会“西部大开发10年”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何东霞;李彬联;;[A];市场经济与转型升级——2011年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管驰明;马奇骐;高雅娜;;[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达新正;[N];红河日报;2013年
周京奎;[N];天津日报;2007年
临汾市委党校副教育长
刘佶鹏;[N];山西党校报;2011年
翟相哲;[N];邯郸日报;2010年
记者 刘利民 李维军;[N];朝阳日报;2013年
许怡平;[N];安庆日报;2007年
杜莉 (作者为自治区党校副教授);[N];西藏日报;2007年
刘振斌;[N];贵州民族报;2014年
记者 刘志强;[N];科技日报;2005年
夏钢;[N];农民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畅;[D];吉林大学;2012年
江激宇;[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张玉明;[D];东北大学;2008年
徐涤非;[D];吉林大学;2012年
杨春生;[D];安徽大学;2014年
王立平;[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赵广君;[D];同济大学;2007年
于铭;[D];辽宁大学;2007年
肖建清;[D];暨南大学;2009年
石宏博;[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韩亮亮;[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魏颖;[D];兰州商学院;2009年
张凌涛;[D];河北大学;2007年
廖华良;[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陈红梅;[D];河南大学;2012年
曹培红;[D];重庆交通大学;2009年
向颖;[D];湘潭大学;2011年
岑少侠;[D];复旦大学;2011年
朱旭珍;[D];南京财经大学;2012年
郇玉杰;[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率,中国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增长数据,中国历年经济增长率,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原因,2015中国经济增长率,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黄河流域数据的实证分析
: 3-8&&&&DOI: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黄河流域数据的实证分析
周国富 夏祥谦
The Convergence and the Impact Factors of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Zhou Guofu & Xia Xiangqian
朱平芳. [J]. 统计研究, ): 13-19.
孙 豪. [J]. 统计研究, ): 68-75.
王子博. [J]. 统计研究, ): 24-31.
张可. [J]. 统计研究, ): 59-66.
卢二坡 沈坤荣. [J]. 统计研究, ): 28-35.
潘文卿等. [J]. 统计研究, ): 18-25.
程惠芳等. [J]. 统计研究, ): 26-32.
席晶等. [J]. 统计研究, ): 22-30.
刘洪钟等. [J]. 统计研究, ): 29-38.
高帆. [J]. 统计研究, ): 41-46.
韩宝国 朱平芳. [J]. 统计研究, ): 49-54.
何强. [J]. 统计研究, ): 70-77.
王江. [J]. 统计研究, ): 70-75.
李小胜 朱建平. [J]. 统计研究, ): 44-51.
武力超. [J]. 统计研究, ): 53-60.
版权所有 & 《统计研究》编辑部
通讯地址:北京月坛南街75号(100826)
电话:010- E-mail:
本系统由设计开发当前位置: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分位数回归分析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最新范文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排行榜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推荐范文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相关范文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分位数回归分析
查阅次数:547次
发布人:admin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分位数回归分析内容摘要:本文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省际间的经济增长收敛性行实证分析。首先介绍了分位数回归方法的原理和经济增长收敛的相关理论,接着通过研究省际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异系数,对经济增长做 收敛分析,把改革开放30年分为3个阶段。然后分别运用最小二乘估计和分位数回归对三个阶段做绝对&收敛的对比分析,同时也突出了分位数回归的优越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省际间在三个阶段内条件&收敛的情况做了深入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各省区在第一阶段内普遍存在着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的情况,在第二阶段不存在收敛的趋势,第三阶段则表现着较弱的收敛趋势。本文最后指出了研究中的不足,并提出了未来的改进方向。关键词:分位数回归;经济增长收敛; 收敛;&收敛一.引言自索洛(Solow,1956)建立起新古典长期经济增长模型后的相当长时期内 ,大批经济学家都在其模型的基础上研究蕴涵其中的经济增长收敛性特征。与理论上对收敛性进行研究相比 ,收敛性的实证研究只是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才开始的 ,但是其发展的势头却相当迅猛。在国外,鲍默尔(Baumo11W1J , 1986)最先对收敛性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 他采用Maddicon方法加以回归研究后得出结论:增长率与初始产出水平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初期生产率越高的国家,其经济增长速度越慢,即存在后进国家向先进国家的收敛,且收敛的速度在逐步加快。此后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关注经济增长收敛的问题。例如,巴罗和萨拉伊马丁(1992) 在其经典著作《经济增长》一书中,以新古典模型为基本框架,通过将收敛性细分(即分为 收敛、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无论是对收敛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拓展,还是对收敛性实证研究的规范和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此外,一些学者又提出了&俱乐部收敛&的概念,指在具有相同的人力资本、市场开放度等结构特征的经济地区间存在着一定的增长收敛趋势,等等。国内对收敛性问题的关注是从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开始的,主要是采用新古典的相关理论进行实证分析。例如,魏后凯(1997)运用Barro回归得出了1978年至1995年间我国各省区人均GDP大致以每年2%的速度在收敛的结论。徐现祥等(2004)对年我国21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收敛性进行研究,证明存在&收敛以及绝对&收敛,并认为同时存在新古典收敛机制和新增长收敛机制,等等。从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增长收敛的研究中发现,他们大多使用一般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这一方法只能分析研究对象的平均水平受到其他因素影响的程度大小,难以解决处在不同水平的研究对象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本文将首次使用分位数回归方法来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分位数回归方法可以选择不同的分位,能够更加全面的描述研究对象的全貌,而不仅仅是均值分析。另外,不同分位数下的参数估计量往往也不同,这就表明同样的影响因素对处在不同水平的研究对象的作用大小是不同的。特别是在研究对象的分布呈现异质性,如不对称, 厚尾,截断性等特征时,这一方法往往能够提供更为详尽的信息,具有明显的优势。二.分位数回归方法介绍2.1分位数回归原理介绍从概率与数理统计角度来说,对一个连续随机变量y,如果y小于等于 的概率是 ,则我们说y的 分位值是 ,或者说 就称作y的第 分位数。类似地,如果我们将被解释变量y表示为一系列解释变量X的线性表达式(又称为拟和值),并使得该表达式满足小于等于 的概率是 ,就称为分位数回归。如果用数学语言描述其估计原理,实际上是使一个关于y与其拟和值之差(又称作残差)的绝对值的表达式最小 。分位数回归是对以古典条件均值模型为基础的最小二乘法的延伸,用多个分位函数来估计整体模型。中位数回归是分位数回归的特殊情况,用对称权重解决残差最小化问题,而其他的条件分位数回归则用非对称权重解决残差最小化。一般线性回归模型可设定如下:在满足高斯马尔可夫假设前提下,可表示如下:其中u为随机扰动项 为待估解释变量系数。这是均值回归(OLS)模型表达式,类似于均值回归模型,也可以定义分位数回归模型如下:对于分位数回归模型,则可采取线性规划法(LP)估计其最小加权绝对偏差,从而得到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可表示如下:求解得: 其中, 从参数的估计方法来看,一般线性回归模型的原理是使得被解释变量y与其拟合值之差(称作残差)的平方和最小,而分位数回归是使得这个残差的绝对值的一个表达式最小,这个表达式不可微,因此传统的求导方法不再适用,而是采用线性规划方法或单纯形算法。这也是它与一般线性回归最大的不同点之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突破,上述算法可以很方便地由各种软件实现。现在主流统计、计量与科学计算软件SAS、STATA、EViews、MATLAB等中都可以加载分位数回归软件包。本研究运用STATA10.0的qreg命令对数据进行计算处理。2.2分位数回归的优点及其应用分位数回归描述的是研究对象的不同分位数,如它可以描述一些因素如何影响研究对象的中位数、1/4分位数、3/4分位数等,这些不同分位数代表了处于不同水平的研究对象。而不同分位数下的参数估计量往往也不同,这就代表同样的影响因素对处在不同水平的研究对象的作用大小不同。特别是在研究对象的分布呈现异质性,如不对称,厚尾,截断性等特征时,这一方法往往对数据中出现的异常点具有耐抗性;其次,从必须满足的假设条件来看,一般的线性回归需要满足一系列较强的假设条件,而经济变量却往往做不到这一点。相比之下,分位数回归的假设条件要弱很多,与现实情况更为接近,如它对模型中的随机扰动项不需做任何分布假定,这样整个回归模型就具有很强的稳健性,因此其参数估计量无论在有效性还是其他方面都优于一般的线性回归。特别是当经济问题中存在一些离群值(指某一个样本点的取值突然明显高于或低于其他样本)时,中位数回归方法的优势更加明显。所有这些都使得运用分位数回归得到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更加真实、准确。另外,分位数回归还具有比较好的弹性性质,对因变量具有单调变幻性,其估计出来的参数具有在大样本理论下的渐进优良性。目前,在对分位数回归方法在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应用研究方面, Marcelo Mello(2002)利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判定个国家收入的收敛性以及政策变量对GDP增长率条件分布的效用。Irem Sacakh Sacildi(2011) 在分析介绍了分位数回归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它基于Solow增长模型研究了OECD国家在不同分位下经济增长率的灵敏度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将分位数回归估计方法运用于医学卫生事业研究、公共管理事业等具有极值分布特点的统计数据研究中。具体如教育收益率估计分析、劳工歧视因素分析等等。但还未有人使用过分位数回归方法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长收敛性进行研究,本文将尝试使用此方法。三、模型与数据说明3.1经济增长收敛的原理经济增长的收敛,是指在封闭的经济条件下,一个有效经济范围内的不同经济体的国家或地区初期静态指标(人均产出、人均收入) 与其增长速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落后经济体比发达经济体具有更高的增长率,从而导致各经济体初期的静态指标差异逐渐消失的过程。根据巴罗等(Barroetal.,1995)的定义,存在两个收敛:&收敛,指经济集团之间人均收入的离差趋于持续下降;&收敛,指人均收入水平更低的经济趋于在人均项上更快地增长。其中&收敛又包括两个收敛:绝对&收敛,指在各个经济体具有相同的基本经济特征,贫穷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比富裕的国家或地区有更高的增长率;条件&收敛放弃了各个经济体具有完全相同的基本经济特征的假定,从而意味着不同的经济体也具有不同的稳态。1992年,Barro和SalaiMartin提出了判定人均收入收敛性的模型:(1)其中, 表示末期人均收入, 表示基期人均收入,干扰项 表示平均原始误差项, 是控制收入收敛到均衡状态速度的系数,常数a =g[ ] log(y?*),其中g表示技术进步率,y?*表示均衡水平下的人均收入。如果参数 的估计结果为正,就说明收入存在收敛,反之则说明发散。该模型能够反映出处于同一技术水平的国家能收敛于同样的均衡状态。所以,我们应该注意观察初期收入水平与收入增长率之间是不是存在负相关关系。Baumol(1986)和Barro(1997)提出的方程1的线性形式:(2)其中负倾向系数b=[ ],通常根据该关系式来计算收敛速度 ,T表示样本的区间跨度。半衰期则根据公式 计算。基于上述理论模型(1)、(2),本文将考虑下述计量方程:(3)曼昆(Mankiw) 、罗默(Romer) 和韦尔(Weil) (1992) (他们用来分析收敛性的方法,即著名的MRW 分析框架) 意识到新古典很多假设的局限性,因此,重点对各国具有同样消费偏好与技术这一假设进行了修正,重新解读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在实证分析中,利用规模报酬不变的CD生产函数 为工具,通过估计近似的稳定状态,构建了MRW模型,得出了一个国家趋向稳定状态的收敛率,即得出收敛速度为&= (n + g +&) (1
&&) 。该模型通过引入人力资本,用物质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人口增长率3个变量建立了一个扩展的计量模型,证明了新古典增长模型的有效性;认为人力资本减缓了物质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速度,尽管收敛速度比传统的索洛模型所预示的要慢,但证实了收敛性的存在。需要说明的是,MRW模型认为该模型蕴涵的仅仅是条件收敛思想而非绝对收敛思想各国在长期发展中有着向自身均衡状态收敛的态势,而非向着同一均衡状态收敛。本文选取该模型的两种方程形式,其一为:(4)其二,对第一个方程进行扩充加上人力资本(h)后得到第二个方程为:(5) 其中, 表示末期人均GDP; 表示基期人均GDP;I/GDP表示从基期到末期的平均投资率;n表示就业人员平均增长率;g+ 表示平均技术增长率和折旧率;MRW模型假定g+ 的合理取值为0.05或0.1 ;h表示人力资本。3.2 数据说明依据理论模型,本文研究采用年全国29个省市(除西藏、海南和重庆外)相关指标的年度数据进行分位数回归。样本数据取自《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以及年《中国统计年鉴》。 代表各省份在第t年的实际人均GDP,并通过其同年环比价格指数进行了修正;I/GDP代表各省份在样本期内的平均投资率,对原始数据计算采用算术平均法;采用各省份在样本期基期的普通高校在校人数作为人力资本的替代变量,用h表示;n代表各省份就业人员在样本期内的平均增长率,用对数差分法计算原始数据所得;技术增长率和折旧率用g+ 表示;用east代表东部地区虚拟变量,对于东部地区省份(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取值为1,其他地区省份取值为0。四.我国地区经济增长收敛的分位数回归分析根据收敛问题的假说,本文将分别从 收敛,&收敛(包括绝对收敛和相对收敛)角度,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收敛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4.1 &收敛的检验为了研究全国省际间经济差异的变化趋势,根据 收敛的定义,采用全国29个省市的人均GDP,计算从1978年到2011年各年度截面数据的均值,极差,标准差(见附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各省区人均GDP均值从1978年的467.833元到2011年的23220.7元,反映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之快。但更值得关注的问题在于,从极差来看,省际之间的极差从1978年到2011年增长了近25倍,标准差也由455.848增加到14595.64,说明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差距水平在不断拉大。图1则给出了年间各省的人均GDP变异系数的变化情况,可以更为直观的看出这一点。图1 省际间人均GDP变异系数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在1978年到1991年以及2004年到2011年之间,各省区之间人均GDP差距逐步减小,存在着&收敛;而1992年到2003年,各省的人均GDP差距却总体上呈拉大趋势。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自1992年1月,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在全国引起自由市场经济改革的新浪潮,从而我国的经济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而在这个阶段内,省际间人均GDP极差迅速扩大,从92到94这两年极差就扩大了6008元,标准差也由增加到,变异系数在2002年之前大体上逐年增加,说明了从1992年开始,各省经济在发展的同时,差距也在不断拉大,也即不存在着 收敛。2002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确定,十六大后逐步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号召,国家开始注重缩减区域间的贫富差距,进而结果显示从04到07年度又出现了 收敛。因此下面的实证研究将分为三个时间段进行建模分析,为了描述方便,把年定为第一阶段,1992年到2003年定为第二阶段,定为第三阶段。 4.2 &收敛的分位数回归分析4.2.1绝对&收敛的检验本文基于上述模型(3),分三阶段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绝对收敛情况分别运用OLS和分位数回归方法进行分析。表1 年关于中国经济绝对收敛的OLS估计和分位数回归结果变量分位数0.10.***)0.*** )0.***)0.250.***)0.*)0.)0.50.***)0.**)0.)0.750.**)0.)0.)0.90.***)0.***)0.**)OLS0.***)0.***)0.**)常数0.12.***)0. )1.***)0.253.***)0.)0.)0.53.***)0.)0.**)0.753.***)0.)1.**)0.94.***)0.)1.***)OLS3.***)0.)1.***)注:*(**,***)分别表示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表同)。(1) OLS估计结果分析为了方便进行比较,先进行普通最小二乘估计,通过对三个时间段的建模,可以看出,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模型估计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了当基期的人均GDP水平越高,经济增长速度越缓慢,即该阶段存在绝对&收敛,也即贫穷的省份比富裕的省份有更高的经济增长率。而在第二阶段&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人均GDP水平越高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越快,即不存在绝对&收敛。通过观察第一个模型和第三个模型的&系数,在第一阶段&值0.2791,第三阶段&值为0.0806,显然,第一阶段贫富差距的缩小速度远远快于第三阶段。(2)分位数回归结果分析通过观察表1,看出人均生产总值在第一阶段从十分位到九十分位&系数显著为负,存在着绝对收敛,而且&系数的绝对值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而从1992年到2003年这一阶段可以明显看出十分位,四分之一分位,中位数,四分之三分位,九十分位&系数均为正,而且显著性水平都很高,&系数从十分位的0.1309增加到九十分位的0.2328,存在着显著的递增趋势,因此不存在绝对收敛。在第三阶段,只有十分位和九十分位&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余水平下的&系数都不是很显著,但是总体上&系数均是负的,说明这阶段也存在着绝对&收敛。这与许绍元、李善同(2011)得到的结果相似,他们认为我国的地区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持续扩大的历程。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近年来我国的地区差距发展趋势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年,我国的地区差距仍然在持续扩大,但扩展的速度比20世纪90年代有所减缓,2004年出现了地区差距缩小的迹象。(3)分位数回归结果与OLS估计结果比较为了更清晰的观察两种估计方法的差距,我们对三阶段人均GDP做了分位数回归图,见图2。图2 三阶段人均GDP的分位数回归图从图中可以看出OLS估计只能得出人均GDP与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或负相关的关系,而分位数回归则能表示不同分位水平情况下两者之间的关系。结合表3来看,在第一阶段,经济发展快的地区收敛速度明显快于其他地区。从第二阶段来看,随着人均GDP的增加,富裕的地区会越来越富,但是内部趋于发散,而且经济增长速度越快的地区发散速度也越快,如果在此阶段,富裕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也比较快的情况下,这就会拉大我国的贫富差距,结合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在此阶段提出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战略方针,使得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从而在一段时间后避免了过大的贫富差距,也为第三阶段出现收敛提供了现实依据,结合表1和图2,也可以得到在第三阶段经济增长出现了绝对收敛,而且对于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和最慢的地区都出现了显著收敛的情况。这些信息都是研究经济增长的学者们不曾发现的信息,也是OLS估计得不出的结论,所以通过分位数回归对经济增长收敛进行研究能传达更多的信息,也证明了分位数回归这一新兴方法的优越性。此外,按照前述的收敛速度与半衰期计算公式,给出了两个收敛阶段OLS以及分位数回归估计中各分为点的绝对收敛速度与半衰期。表2 第一、三阶段收敛速度与半衰期的对比分位数绝对收敛速度半衰期(年)绝对收敛速度半衰期(年)q102.16%32.09 3.88%17.86 q252.40%28.88 1.65%42.01 q503.02%22.95 1.31%52.91 q752.01%34.48 1.70%40.77 q903.74%18.53 3.76%18.43 OLS估计2.52%27.51 2.80%24.76 Chen等人(1996)利用我国各省区年的数据,采用索洛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年中国经济呈收敛趋势,收敛的速度为5.7%左右,而魏后凯(1997)的研究认为我国地区经济收敛速度为2%,这与我们在第一阶段通过OLS估计和分位数回归估计得到的收敛速度相近,而且根据不同的分位数,经济增长速度快慢不同的地区半衰期也不同,比如第一阶段经济增速缓慢的地区半衰期为32.09年,而经济高速增长的地区为18.53,说明此阶段经济增长越快的地区更易趋于经济稳定状态,这比OLS估计单纯得到的半衰期27.51年传达了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而第三阶段经济增长速度慢的地区半衰期迅速缩短到17.86年,与经济增长速度快的地区半衰期近似,这与我们前文得到的低收入地区贫富差距控制的最好是一致的。而且处于中间收入水平的半衰期最长,高收入地区半衰期次之,都与我们上文分析绝对收敛得到的结果相印证,即中部地区的贫富差距控制的并不是很好,高收入地区对全国的影响贫富差距影响最大,但总体来说还是控制的比较好。为了进一步探究经济增长收敛的影响因素,我们引入控制变量对省际间经济增长进行条件&收敛分析。4.2.2 条件&收敛分位数回归分析本文继续使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对经济增长进行条件&收敛分析。基于理论模型(4)、(5),同样对改革开放以来省际间经济增长分为3个阶段进行研究。(1)第一阶段()在第一阶段中,本文根据MRW理论模型,建立了方程1。并对模型进行了调整,用虚拟变量代替不显著的变量,这是因为东部地区本身就包含着国家政策,市场化,开放程度等因素,从而建立了方程2(见表3)。表3 年关于中国经济条件收敛的分位数回归结果变量分位数方程1方程2常数0.10.1890( 0.39)2.***)0.252.)3.***)0.52.)3.***)0.750.)3.***)0.91.)5.***)x1( )0.10.4113( 11.01***)0.***)0.250.**)0.***)0.50.**)0.***)0.750.)0.***)0.90.***)0.***)x2( )0.10.***)0.*)0.250.***)0.**)0.50..46)0.)0.750..35)0.)0.90..62)0.**)x3( )0.10.)0.250.)0.50.)0.750.)0.90.)x4( )0.12.***)0.250.)0.50.)0.751.)0.93.*)east0.10.)0.250.)0.50.)0.750.*)0.90.***)通过对表3中方程1和方程2的分析,在该阶段同样得到了基期人均GDP与经济增长呈现负相关关系。在方程1中当原先理论模型中投资率处于十分位和九十分位的时候,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也即该阶段如果在低收入地区和高收入地区增加投资的情况下,经济增长速度会加快。而人力资本在方程1中没有通过检验,说明在该阶段其对经济增长收敛的贡献不是很显著。技术进步等因素在高收入地区的&系数值为3.1899,而低收入地区的&系数值为2.0164,说明了高收入地区技术进步等因素对经济增长收敛的影响较低收入水平更为显著。而方程2用虚拟变量代替了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等因素,east变量在高收入地区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在高收入地区内部存在着俱乐部收敛,而且方程2中人均GDP的系数在各分位情况下较方程1更为显著,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值从0.2813571降到0.5884487,说明高收入地区收敛速度越来越快,这有利于缩减地区间的贫富差距,也说明了该阶段经济增长存在着条件收敛。(2)第二阶段()在第二阶段中,本文根据经济增长收敛的理论模型,曾试图将所有变量代入回归方程(1),尽管方程的拟合优度值很高,但是作为主要研究经济增长收敛的因素(人均GDP)并不显著,为了提高模型的代表性,我们采取了分别引入变量的方法进行回归分析,通过调整引入变量的个数和引用不同的变量我们选取了的方程2,方程3和方程4。具体结果见表4。表4 年关于中国经济条件收敛的分位数回归结果变量分位数方程1方程2方程3方程4常数0.11.6810(2.9***)0.2135(0.68)0.5313(1.97*)0.2410(0.61)0.250.4339(0.26)0.2866(0.33)0.6290(1.47)0.0148(0.02)0.50.3468(0.37)0.1302(0.16)0.3894(0.51)0.3697(0.52)0.750.9182(0.94)1.0039(1.67)0.2833(0.27)0.1120(0.12)0.90.5391(0.43)0.9971(2.38**)0.6941(2.32**)0.3160 (0.69)0.10.0607(0.72)0.0994(2.72**)0.0915(2.64***)0.1283(2.63**)0.250.1019(0.55)0.2017(2.17**)0.0796(1.30)0.1723(2.04*)0.50.1093(0.46)0.1875(2.06**)0.1356(1.32)0.2046(2.31**)0.750.0527(0.46)0.2978(4.11***)0.1552(1.09)0.2074(1.81*)0.90.1036( 0.69)0.2815(5.11***)0.2894(6.92***)0.2990(5.6***)0.10.3424(3.00***)0.3614(3.5***)0.250.1535(0.35)0.1701(0.68)0.50.1147(0.46)0.2350(1.02)0.750.3445(1.61)0.3446(2.23**)0.90.3590( 1.76*)0.5526(7.11***)0.10.1168(4.9***)0.0693(4.12***)0.250.0985(1.06)0.0956(1.92*)0.50.0005(0.01)0.0514(0.83)0.750.0236(0.42)0.0729(1.30)续表4 年关于中国经济条件收敛的分位数回归结果 变量分位数方程1方程2方程3方程40.90.0224( 0.28 )0.1244(6.4***)0.10.0810(1.28)0.0607(0.82)0.250.0469(0.58)0.0325(0.41)0.50.0755(0.82)0.1235(1.14)0.750.0469(0.36)0.0253(0.19)0.90.0503(0.5)0.1258(2.65**)east0.10.1843(1.61)0.250.0178(0.15)0.50.1533372(1.39)0.750 .2379958(2.17 **)0.90.2810807( 2.67**)在方程2中,除了主要研究因素人均GDP外,我们引进了投资率,通过对方程2的分析,我们研究了人均GDP对经济增长收敛的影响,&系数值从十分位的0.0994增加到九十分位的0.2815,说明该阶段不存在着条件&收敛,而且在收入水平较高的地区比较低的地区发散速度更快。在方程3中我们引入了人力资本,人均GDP系数值也出现了递增的情况,人力资本系数也从低收入地区的0.0693增加到高收入地区的0.1244,说明了这一阶段人力资本对高收入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更高。在方程4中,我们引入了技术进步等因素,通过分析,发现人均GDP系数值也出现了递增的现象,而且技术进步在高收入地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在高收入地区增加技术的投资会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落后地区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在该阶段增加技术投入的话,反而会浪费资金,不能很好的促进经济增长。总的来说,该阶段人均GDP与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从低收入到高收入地区,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扩大,换句话说就是贫富差距在逐渐的拉大。(3)第三阶段()在第三阶段中,本文基于上述模型(5)对中国经济条件收敛进行分位数回归分析,具体结果见表5。表5 年关于中国经济条件收敛的分位数回归结果分位数 变量0.10.250.50.750.90.1154(7.66)*** .0542(.79) 0.) 0.)0.1377(3.07)***0.2193 (4.8)*** 0.) 0.) 0.)0.5121(8.37)***0.0056 (0.6) 0.) 0.) 0.)0.0599(4.07)***0.1551(1.89)* 0.) 0.) 0.)0.5127(2.33)**常数 1.177628(6.27)*** 1.) 1.) 1.) 3.5261(9.67)***从第三阶段的模型来看,只有十分位和九十分位显著性水平较高,对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所以该阶段主要对低收入地区和高收入地区进行分析。从人均GDP的系数值的符号来看,在低收入地区和高收入地区都存在着条件&收敛的情况,且高收入地区的收敛速度比低收入地区的收敛速度稍微快一点;从投资率来看,不同收入地区的投资率对经济增长的效应都是正的,也即如果各地区增加投资的话,对经济有正向拉动的效应,但是分区域来看,高收入地区投资率系数值为0.5121,远高于低收入地区的0.2193,说明了高收入地区投资带来的经济效应比低收入地区要高很多。从人力资本系数值来看,也能得到高收入地区增加人力资本能带来同方向的经济拉动效应,而且影响比低收入地区要高。从技术进步角度来看,高收入地区增加技术投资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但低收入地区增加投资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却不是很明显。五.结论和进一步研究本文运用分位数回归的方法对中国经济增长收敛进行分析。通过对我国省际地区之间变异系数的研究,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研究,通过对第一阶段(年)的研究得出我国在这一阶段存在着 收敛,绝对&收敛以及条件&收敛,进而说明了我国贫富差距呈现出先缩小随之扩大而后又再缩小的变化态势,这与我国大部分学者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本文通过运用分位数回归,以及与OLS估计的比较,得出了更丰富的信息和结论:我国低收入地区的贫富差距控制的是比较良好的;中间收入地区发散速度逐步加快,贫富差距不断拉大;高收入地区在第一阶段中收敛速度最快,在第二阶段中发散速度最快,对我国整个贫富差距的水平影响最大,不过在第三阶段得到了初步的控制,出现了经济增长的绝对&收敛。从影响经济增长收敛的因素来看,投资率,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在三个阶段中对经济增长速度快的地区影响程度都超过了对经济增长速度较慢的地区,能带来更多的经济效应。 本文使用先进的分位数回归方法对中国经济增长收敛性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丰富的信息和结论,当然本文所作的研究还只是初步的,不足之处在所难免。例如,在数据处理上,没有考虑通过面板数据分析提取更多的信息,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在条件收敛中,没有考虑增加更多的控制变量,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参考文献[1]蔡昉,都阳.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趋同与趋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J].经济研究, 37. [2]陈安平,李国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时间序列的经验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11).[3]陈娟,林龙,叶阿忠.基于分位数回归的中国居民消费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6.[4]陈建宝,丁军军. 分位数回归技术综述[J].统计与信息论坛,96.[5]邓露,郑展.一种刻画不同水平研究对象的统计方法:分位数回归[J]统计与决策,2011(04)[6]金相郁. 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分析方法[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03).[7]刘强.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J].经济研究,2001,(6).[8]林毅夫,刘明兴. 中国的经济增长收敛与收入分配[J] . 世界经济,2003(8) :3
14.[9]林光平,龙志和.我国地区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04).[10]李育安.分位数回归及应用简介[J].统计与信息论坛,38.[11]龙文.对中国区域经济条件收敛性的实证检验 [J].统计与决策,2011,2 (理论版),6870[12]孟勇,张志文.公共投资对中国各地区收入水平的影响分析&基于分位数回归方法[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53.[13]彭国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分析[J].经济研究,一29[14]沈坤荣,马俊.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J].经济研究,2002(1).[15]魏后凯.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J].中国工业经济,37.[16]吴建南,马伟,估计极端行为模型:分位数回归方法及其实现与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1年9月,第25卷第5期,536543.[17]王贵胜.分位数回归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数量经济学年会论文,2011.[18]吴拥政.区域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基于东部十省市地级市区数据与分位数回归方法[J].统计教育,16.[19]尹伟华,张焕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计量分析&&基于面板数据分析[J].统计教育,2011(09).[20]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黄河流域数据的实证分析.统计研究,2011(11).[21]曾光.中外经济增长收敛性实证研究[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1,(13).[22]Barro, Robert, Xavier SalaIMartin (1991),&Convergence across States and Regions&,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No. 1:107182.[23]Coulombe, S.New evidence of convergence across Canadian Provinces: the role of urbanization[J]. Regional Studies, ):712725.[24]Chen.J,Fleisher.B.Regional Income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64[25]Emanuel Parzen, Quantile 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al Data Modeling[J].Statistical Science,Vol. 19,No.4, (Nov.,2004),pp.652662.[26]Koenker R. and G. Bassett, Jr., Regression Quantiles[J], Econometrica ,1978,16.[27]Zhang,Z.Y.,Liu,A.Y.,Yao,S.J.2001.Convergence of China's regional incomes .China Economic Review12,243258.
【上一篇】
【下一篇】
&|& &|& &|& &|& &|& &|& &|& &|& &|& &|& &|& &|&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经济增长收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