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卖广州楼盘业主名单资料资料被抓会怎样

|||||||||||||||||
房产业务员大肆买卖数百G公民个人信息被批捕
  据安徽商报消息,合肥一男子李某曾在一家房产公司上班,因为手中有小区业主的个人信息,一家蛋糕店老板就找到他,希望他能帮助推销蛋糕。从此之后,他意识到利用个人信息也能获得利益。从2015年开始,他通过购买、与他人交换的方式,很快获得了大量全国各行业的公民信息。被抓前,存放他电脑内的公民信息至少有500G,他通过出售这些信息从中获利。因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男子近日被批捕。
  通过购买交换获得大量公民信息
  2013年,李某在合肥一家房产中介上班期间掌握了几个小区的业主信息。一位开蛋糕店的业主让他帮助推广卖蛋糕,承诺如果蛋糕店赚钱了,就给李某提成。李某随后通过网上聊天方式买了一些合肥的个人公民信息,帮助这个蛋糕店推广营销。但是后来因为蛋糕店倒闭了,李某也没有赚到钱。
  虽然第一次没挣到钱,但李某却从中发现了“商机”。 2015年7月份,李某接触了很多手上拥有个人公民信息的人,他就不停地在这类出售个人公民信息的群里与人交换,半年多就换了几百G的全国范围内的个人公民信息。李某在电脑内将这些个人信息进行了细化分类,包括公务员资料、学生资料、股民资料、业主资料、保险资料等等,信息含相关人员的姓名、身份证号、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等。
  被抓前一天出售了近8万条信息
  拥有了大量公民信息资料,李某开始利用这些资源挣钱。
  2015年7月份,他在一“合肥交友群”里认识了一个叫何某某的好友。当何某某知道李某手上有不少地方的个人公民信息后,就用几千元钱从李某手上买了当时所有的公民信息,李某将他存放信息的百度云盘分享给何某某。
  李某称,他此次获利数千元,然后何某某就自己去销售这些信息。李某表示,他主要是在网上卖信息,但是一般购买者需要的量都不多,具体销售了多少笔他已经记不清楚。
  在李某被抓获的前一天,还做了两次生意,一名叫“出售全国电销数据”的客户1500元购买了他的“贷款客户数据总汇”的文件,文件内涉及的公民个人信息有7.3万条。
  另一个客户150元向李某购买合肥两个小区业主资料,包括业主的姓名、电话、房号等,李某发给对方两个小区共900多条信息。
  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批捕
  侦查机关调查发现,2015年3月起,李某通过在网上购买及与他人交换等方式,非法获取大量公民信息至少500G。 2015年7月起,为谋取非法利益,李某通过使用网络上宣传的方式,多次向他人出售上述公民个人信息,成交客户达78人,非法获利五万余元。
  记者昨日获悉,9月14日,庐阳区人民检察院经审查,对犯罪嫌疑人李某以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批准逮捕,系庐阳区首例。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责任编辑:西湖雨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买卖业主个人信息 武汉男子获刑一年半_新浪房产_新浪网
下载“乐居买房”
买卖业主个人信息 武汉男子获刑一年半
来源:郑州日报
扫描到手机 楼盘消息早知道
扫一扫,用手机看本文更加方便的分享给朋友
武汉一装修公司员工,通过购买方式非法获取11万余条小区楼盘业主个人信息,并将其中部分出售谋利,近日在武昌区法院一审被判缓刑。
据新华社武汉11月24日专电(记者
李劲峰)武汉一装修公司员工,通过购买方式非法获取11万余条小区楼盘业主个人信息,并将其中部分出售谋利,近日在武昌区法院一审被判缓刑。
法院审理查明,被告刘某2012年7月至2015年3月,以购买的方式非法获取武汉市多个楼盘业主的个人信息11万余条,并将非法获取的部分个人信息出售给他人,从中牟利,被公安机关查获。
法院审理认为,刘某侵犯公民人身权利,非法获取公民个人大量信息并出售给他人获利,情节严重,其行为已构成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但考虑其系初犯,归案后能如实供述罪行,当庭自愿认罪,并愿意退出非法所得,有悔罪表现,可酌情从轻处罚。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刑两年,并处罚金5万元。
热日 11:57
热日 09:48
热日 09:11
热日 08:59
热日 15:33
热日 18:03
热日 14:18
热日 16:55
热日 09:05
热日 09:04
热日 15:09
热日 09:47
监管者们对险资肆意“挞伐”实业的厌弃由来已久,找一家险资开刀是大概率事件,现在的问题是:谁是被杀的鸡,谁是被警告的猴?> 文章详细
新房网主编信箱:
业主资料被卖 导致电话骗局不断
【&&小】&【】
   核心提示
   学生开学,家长莫名接到电话欺诈,称孩子受伤,速速汇钱。愤怒的家长不禁会问:自己的信息到底是如何泄露出去的?为何这些人对自己家人的底细了解得这么清楚?
   记者调查发现,...
   核心提示
   学生开学,家长莫名接到电话欺诈,称孩子受伤,速速汇钱。愤怒的家长不禁会问:自己的信息到底是如何泄露出去的?为何这些人对自己家人的底细了解得这么清楚?
   记者调查发现,有些不法分子利用工作之便掌握大量的个人信息并将其出售牟利。
  记者调查
  房屋中介:买卖业主资料渠道多
   记者曾经多次接到市民的投诉,他们或者是新房刚刚入伙,即有装修或者中介公司打来电话;或者是新车刚刚开回家,即有汽车俱乐部之类的企业打来电话,让他们不堪其扰。
   记者昨日联系了多位房产中介行业熟识的朋友,他们大多承认,由于需要大量房源,他们需要不少业主的信息,包括业主的房产户型、房龄等等,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有业主的电话。
   “现在这个(买卖业主资料)已经是业内公开的秘密了,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业主的信息。”一位房地产中介行业资深人士告诉记者。他说,他们主要是从各个楼盘售楼处那得到业主信息,或者从小区的物业管理处那也可以得到。“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渠道,譬如业主安装水电煤气,或者房屋产权交易等等诸多环节都会留下信息。”
   至于这些资料的价格,这些业内人士表示,根据业主资料的详细程度和可利用价值,从一毛钱至几毛钱一条不等。一些中介连锁机构还可以共享这些业主资料,提高利用率。
  记者暗访
  售楼人员:可以帮助收集业主资料
   由于人流密集,拱北万佳一带经常会有一些售楼人员派发传单。记者昨日以装修商身份进行了一番暗访,了解到一些情况。
   一位中年男子正在派发传单,自称是西区某楼盘的售楼人员,当记者以装修商身份向他询问手上是否有业主资料时,该男子表示,很多中介都找过他要业主资料,自己以前在其他楼盘时,也“整理”过一些业主的信息,不过这些都是自己私下干的,“不能让老板知道。”这位男子表示,自己现在做的这个楼盘还没有卖出去多少,所以他们还没有掌握什么业主资料,正当记者要离开时,他突然拉住记者表示,如果真有需要,可以留下电话号码,待他们整理一些后,可以给记者发过来。
   记者随后在附近询问了多位售楼人员是否可以搞到业主信息,他们大多表示可以弄到,价格问题可以再详谈。
  追踪报道
   “紧急汇款”骗局仍在上演
  昨天,本报刊出《“紧急汇款”骗术再现校园》,反映珠海卫校2名家长接到诈骗电话,称其小孩在学校出事了被送到医院,需要紧急汇款5万元才能动手术。而昨天本报报料热线再次接到相关投诉,“紧急汇款”电话继续猖獗行骗。
   5名卫校家长被“忽悠”
   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的张医生说,昨天早上,先后有5名家长急匆匆地冲进急诊科,询问其孩子是不是出事了被送到该院?经过交谈得知,这5名家长的小孩都是珠海卫校的新生,均是接到了电话后赶到医院的,院方进行仔细查询,未见孩子入院后,家长才放心离开。
   昨天下午,记者再次采访了珠海卫校办公室谭主任。谭主任证实说,昨天早上,校方接到了几位家长的电话,反映此事。对此,校方召开专门会议,落实班主任督促每位新生向家长报平安,并告知骗局之事。谭主任还说,到昨天为止,据其了解,没有家长真正被骗到钱财。
   谭主任还透露,除了报警外,该校已经在内部展开了切实的追查,专门召集所有的新生班主任和迎新的学生开会,逐个进行调查,但暂时没有发现可疑情况,而校方也从此事中吸取了教训,今后将加强信息安全保护。
  一职中新生家长也遭骚扰
   无独有偶,受到骚扰的还不仅是珠海卫校的新生家长。珠海一职中的纪老师说,9月2日下午和昨天早上,该校接到2个家长的电话,询问孩子是否在学校出了事情。据介绍,昨天早上,一名家长刚送小孩进入校门,一回家就接到了一名男子的电话,该男子自称是孩子的班主任,孩子在校门口出了车祸,需要立即汇款5万元到某账户。因为小孩班主任是位女老师,家长有点生疑,打电话到学校才知道小孩正在上课,一切平安。
   一职中的老师说,此事已经引起了校方的重视,已经通知到了各班班主任,要求学生向家长报平安,加强防范意识。
  律师说法
  泄露个人信息将究刑责
   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恶意泄露他人个人信息者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
   昨天,记者采访了广东德赛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刘英。刘律师认为,泄露他人个人信息是一种侵权行为,但是,目前现行法律尚无明确的规定,但从立法趋势看,目前,《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已呈交至国务院进入审批程序,有望正式颁布;与此同时,日前刚完成审议的 《刑法修正案 (七)草案》规定“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这意味着泄露他人个人信息者将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刘律师同时建议,公民应该有个人信息的自我保护意识,尽量不要通过网络、短信发送个人信息,一些网站注册时要求提供完全真实的材料,虽然有利于交流,但同时也增加了信息外泄的风险。
  防骗提示
  警惕骗局 看住钱袋
   骗子在打电话、发信息时,有时冒充朋友、同学,有时自称亲戚、同乡,有时说是战友、同事,有时直喊“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一位资深警察昨天说:不管收到什么样的信息、电话,不论对方叫你什么,“看住你的钱袋,不要轻易往外转钱汇钱!”
  骗子冒充老同学
   在吉大做生意的张老板的哥哥接到一个自称是“李小东”的人打来电话。电话中,“李小东”说:“我是你弟弟的同学,前天才到的珠海,昨天和朋友外出嫖娼,被公安逮住了,2个人一共急需10000元的罚款。请他务必帮帮我们。”哥哥将此消息告诉张老板。张老板的同学中,的确有一个人名唤“李小东”。张老板便到吉大一工商银行,将钱存进了“李小东”指定的银行卡内。晚上,张老板打电话给同学李小东,发现此 “李小东”并非彼“李小东”。
  民警识破骗子伎俩
   “王先生,还记得我吗?”前不久,王先生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用久未见面的老朋友的口气和他说话。王先生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这位朋友是谁。接着问下去,王先生发现竟然是一个骗子打来的电话。王先生是一名警察,他也无奈地说,很显然,对方知道了他的姓名和电话号码。至于骗子是怎么知道他的姓名和电话号码的,王先生也不得而知。
  转账前多个心眼
  一位资深的刑侦民警说,此类骗案多数为家族成员共同作案有人负责收集资料,有人负责打电话发信息,有人负责提供银行账户,有人负责守候在了柜员机前取钱,骗子分工明确。骗珠海人的钱,用的可能是东北的电话卡、西北的银行卡,在东南沿海打的电话发的信息、在西南山区取走现金。“给侦破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办案民警提醒市民,“在往别人银行卡里转钱存钱的时候,市民要多留一个心眼,切勿着急和疏忽大意。”
有更多的看法?想要畅所欲言?请到论坛发表,
隐藏IP地址
房产之窗网友 IP:
房产之窗网友 IP:
36.63.188.146
房产之窗网友 IP:
36.63.188.146
房产之窗网友 IP:
36.63.188.146
房产之窗网友 IP:
36.63.188.146
房产之窗网友 IP:
36.63.188.146
房产之窗网友 IP:
36.63.188.146
申博娱乐 IP:
142.54.160.154
人在做,天在看,人家一天没分手,你丫留给我老实点,祝你天天带绿帽,日日捡肥皂,同时也祝这个骚货一双玉臂千人枕,半点朱唇万人尝今早一来上班看到这个&amp
排行|楼盘名称|价格|关注次数
&nbsp&nbsp7300&nbsp192206
&nbsp&nbsp35000&nbsp154430
&nbsp&nbsp14000&nbsp607304
&nbsp&nbsp14000&nbsp217783
&nbsp&nbsp待定&nbsp132960
&nbsp&nbsp22000&nbsp1107810
&nbsp&nbsp23000&nbsp359833
&nbsp&nbsp待定&nbsp85041
&nbsp&nbsp12500&nbsp642431
&nbsp&nbsp13500&nbsp105869
①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珠海房产之窗"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珠海房产之窗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珠海房产之窗"。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站的转载稿,乃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严禁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者本频道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投稿 Email:
QQ投稿咨询:
网络经纪人申请: 转611 广告联系: 技术支持:
投稿热线:
Copyright © 2003-Limited,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珠海房产之窗
Email: 联系电话:
建议使用分辨率浏览 网站统计小区物业出卖业主信息8000多条 买家卖家均被捕
  央广网北京3月20日消息(记者孙莹)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近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对犯罪嫌疑人胡某、许某以涉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提起公诉,两人竟然将小区物业掌握的业主的详细信息进行买卖。
  在2014年年初,犯罪嫌疑人胡某在北京开设了一家房屋中介公司,在筹备阶段他就认识了在小区物业公司秩序部工作的人员许某。为了方便开展业务,他就跟许某商量说花钱购买小区业主的信息,许某见有利可图,就答应盗取信息。在去年三月份的一个晚上,许某趁在物业公司值班的时机,擅自登陆物业公司的电脑系统,将小区业主信息拷贝到U盘中,第二天以四千元的价格将八千多名小区业主的信息出售给了胡某,内容包括业主的姓名、家属、电话、住址等等。胡某在得到信息之后,随机拨打信息中的电话进行推销,但是打了数百次电话没有成功,于是就怀疑许某可能将业主信息也卖给了其他的人,于是就找许某理论,两人发生了冲突,在这中间胡某报警,之后警方就发现他们有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涉嫌犯罪,予以拘留,现在检查机关已经向他们提起公诉了。
  按照我国刑法规定,出售非法提供公民的个人信息,是指国家机关或者是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这些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行为根据刑法的规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是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编辑:夏可欣
关键词:小区物业;业主信息;逮捕;报警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州楼盘业主资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