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前兆,中国市场全有,为什么中国房价崩盘前兆却稳步上升

谈股论金|廖英强博客|股市聊聊吧|第一财经|谈股论金|廖英强
当前位置: >>
124&人参与&&日 00:05&&分类 : 但斌博客&&
招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丁安华:中国经济韧性的“三大幻觉”
原创: 丁安华
新财富杂志 昨天
如何理解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困难?供需失衡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一方面,供给侧的工业生产相对旺盛,企业盈利稳步增长,表现出相当的韧性。另一方面,需求端的“三驾马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经济增长前景堪忧。分析表明,在宏观经济政策阴晴不定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所表现出来的韧性很大程度上受到“三大幻觉”持续扰动:
“价格幻觉”(Price
Illusion):供给侧改革压缩部分行业的产能,带动PPI走出长时间的通缩,价格冲击导致上游企业盈利大幅改善。价格走高必然推动供给响应,供改行业企业产能利用率上升,供改与非供改行业产出增速缺口出现收敛,工业生产整体呈现出繁荣的幻觉。
“盈利幻觉”(Profit
Illusion):工业企业盈利修复与利润高增长,掩盖了行业结构上的矛盾。一方面,供给侧改革导致上游行业对中下游行业利润的侵蚀;另一方面,“紧信用”和严监管导致企业应收账款账期拉长,资金链紧张使得账面盈利的真实性存疑。
“统计幻觉”(Data
Illusion):工业生产数据的高增长,一个重要原因是“幸存者偏差”(Survival
Bias)所产生的“统计幻觉”。在计算同比增速时,统计局很可能对基期数据进行了回溯调整,将部分因供给侧改革和环保限产而规模缩减、或是退出生产的企业剔出样本。“幸存”的企业承接了原属于被淘汰企业的部分订单,使得可比口径之下生产指标的同比增速“看起来很美”。
展望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增长将难以维持高景气,生产大概率向需求收敛,经济下行压力加剧。内外需的压力叠加“紧信用”的金融环境,生产端的“韧性”缺乏支撑并已显露出向偏弱的需求端收敛的迹象。激活信用、疏通货币信贷政策的传导机制,有助于缓解目前企业资金链紧张的局面。长期来看,信用激活需要配合产能出清、工业转型升级,才能从根本上化解我国经济供需失衡的困局。
作者:丁安华 |
招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来源:新财富杂志(ID:xcfplus)
“三大幻觉”下的供需失衡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研究院、招银国际研究
7月工业生产数据公布后,官方媒体研判认为,中国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延续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人民日报》8月13日以《实体经济越来越结实》为题发文指出,我国工业增加值保持在较高增速,企业利润高速增长,工业企业经营效益提高,经济运行环境日趋优化,新动能日趋增强,创业创新均焕发新的生机。然而,金融市场的持续波动似乎与上述判断相悖。一方面,年初以来股市持续低迷,上证综指累计跌幅超过15%,估值水平接近历史低位;另一方面,信用风险不断积聚,信用违约事件不断,近日更是爆出新疆建设兵团第六师“城投债”首例违约。实体经济的表现究竟怎样?如何理解当前经济形势所面临的困难?
今年以来,在中美贸易战持续升级的背景下,国内宏观经济政策阴晴不定,市场参与者的风险胃纳(risk
appetite)急剧收缩。就实体经济的表现而言,官方媒体与资本市场选择了不同的观察角度,因而做出截然不同的判断。
我认为,上述分歧很可能与我国经济运行中供需分化的格局相关。生产端的“韧性”主要受到“价格幻觉”、“盈利幻觉”和“统计幻觉”三大因素影响,导致对经济运行状态的过高估计。从市场有效性的角度出发,资本市场的表现更为真实地反映了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和面临的潜在风险。
破解供需失衡之谜
供需失衡是今年1-7月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一方面,需求端的“三驾马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另一方面,供给端的工业生产相对旺盛,企业盈利稳步增长。供给端与需求端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失衡。
从需求端看,今年1-7月数据疲态尽显。三大总需求中,社会消费增速超预期下滑,累计同比增速下滑至9.3%;投资增速逐步下降,累计同比增速降至5.5%,为2000年以来最低水平,其中房地产投资保持高位平缓下滑趋势,基建是主要拖累项,制造业投资增速虽连续四个月回升,但无法完全对冲基建下滑;进出口增长相对平稳,欧美仍是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但净出口对GDP增长已转变为负贡献。与终端需求疲弱相应,CPI指数表现温和。
从供给端看,上半年生产数据总体上仍然维持较高的景气度。1-5月,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速从去年底的6.6%上升至6.9%,同时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和销售利润率仍保持稳步增长,上半年利润总额累计同比增速上升至17.2%,销售利润率上升至6.5%。不过,6月以来工业生产有向需求端收敛的迹象,连续两个月回落,7月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速小幅降至6.6%。
事实上,本轮供需失衡早在2016年便初现端倪。2010年以来的历史数据显示,除进出口数据波动较大外,消费端与生产端的各项指标均处于趋势性下滑。2016年以来,得益于供给侧改革,工业生产数据有所修复,而需求端数据持续下滑趋势不改,供给与需求出现分化的格局。
图1: 2010年以来需求趋势性下滑
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招银国际研究
2016年工业生产开始回暖,供需出现分化
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招银国际研究
这种分化格局困扰人们对经济表现的认识,从生产端看似乎“充满韧性”,从需求端看则是“持续下行”。各种解释,全因观点与角度不同。
生产景气的“三大幻觉”
我认为,生产数据所呈现出来的景气表象,主要受到
“价格幻觉”、“盈利幻觉”和“统计幻觉”三大因素的误导。相较之下,疲弱的需求数据更为真实地反映了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困境。
1. 价格幻觉:供给侧改革的冲击
次贷危机爆发后,政府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一揽子稳增长措施(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务院出台扩大内需十项措施增加千亿元投资,简称“国十条”: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避免了经济硬着陆。但是,刺激政策延缓了经济结构调整,助长了一些行业“非理性”的产能扩张,导致传统行业普遍产能过剩,供给与需求分化加剧背景下,实体经济陷入严重通缩,从2012年3月起出现了长达54个月PPI通缩期。
供给侧改革前PPI连续54个月“通缩”
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招银国际研究
2016年全面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改革使PPI走出了通缩。供给侧改革直接压缩部分行业的产能,供给收缩导致煤炭、以螺纹钢为代表的黑色金属和以铜铝铅锌为代表的有色金属价格均出现大幅的持续上涨,直接带动生产资料价格回升,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PPIRM)和PPI在2016年底都走出了通缩。
供给侧改革后黑色金属价格大幅上涨
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招银国际研究
供给侧改革后有色金属价格大幅上升
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招银国际研究
供给压缩带来的价格上升增加了实体企业的盈利,在行业产能受到压缩的同时,幸存下来的龙头企业分享了大部分价格上涨带来的好处。我们可以通过供改/非供改行业的工业生产分解,来解析供给侧结构改革对于工业生产的影响。
在供给侧改革的价格冲击之下,供改行业与非供改行业(供改行业为受供给侧改革影响的行业,包括煤炭开采、黑色矿开采、有色矿开采、非金属矿开采、造纸、石化炼焦、化工、化纤、黑色冶炼、有色冶炼、非金属矿物制品等行业。非供改行业为除上述11个行业外的其他29个行业)的产出增速(以工业增加值增速表示,下同)出现明显分化。2016年开始,供给侧改革压缩产能,供改行业平均产出增速大幅下滑,并于2016年底降至最低点。不过,今年以来,供改和非供改行业产出增速从分化走向收敛。一方面,由于供给侧改革在压缩产能方面力度减弱,产能利用率上升,供改行业产出增速逐渐回升。另一方面,非供改行业受到需求趋势下行的影响,产出增速开始下滑。二者的收敛是一个自然修复的过程。
从增加值增速的角度而言,制约供改行业增长的主要力量来源于供给侧改革和环保巡查对生产持续压制的力度,力度越大则增长越慢;制约非供改行业的主要力量来源于需求端,需求越弱增长越慢。相较于去年,今年的变化是对生产的压制减弱导致供改行业增长上行,而需求的持续走弱导致非供改行业增长下行。
供改与非供改行业产出增速从分化走向收敛
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招银国际研究
盈利幻觉:价格扭曲和账期拉长
2017年以来的企业利润高增长可能也是一种“幻觉”:一方面表现为价格结构性扭曲(PPI与CPI缺口)之下,上游企业和中下游企业的盈利出现分化,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企业应收账款的账期拉长,盈利并未转化为坚实的现金流。
(1)供给侧改革带来的价格冲击改善了部分上游行业的盈利能力,但很大程度上是以抬高其他中下游行业的成本为代价。这种价格结构性扭曲导致了上游行业对中下游行业利润的侵蚀,使得上游企业和中下游企业盈利出现分化。
一方面,上游原材料价格明显上升,供改行业盈利获得明显改善。2016年以来,随着供给侧改革的全面推进,上游原材料价格暴涨,供改行业销售利润率开始持续上涨。2018年6月,供改行业销售利润率上升至6.73%,大幅高于年均值(4.33%)并首次超越了非供改行业(6.41%)。
图7 : 供改行业销售利润率持续改善
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招银国际研究
另一方面,供给侧改革产生的价格扭曲使得中下游企业盈利受到侵蚀。年,非供改行业平均销售利润率保持在6.83%的较高水平,远高于供改行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但2016年以来,供给侧改革持续推进使得上游原材料价格迅猛上升,而中下游一般制造业产成品的价格升幅有限,企业盈利受到挤压。2018年6月,非供改行业销售利润率滑落至6.41%,其中机械装备制造业受到的影响尤为明显。
(2)企业应收账款账期普遍拉长,尽管账面盈利颇丰,但企业实际到手的资金要大打折扣。事实上,企业应收账款账期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我国宏观经济表现的恶化。我们可以将其大体分为三个阶段来观察:
第一阶段:年,产能过剩严重,各行业应收账款账期普遍拉长。这一段时期,我国供需关系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严重,产能利用率下降,产能过剩明显,PPI处于长期通缩阶段,各行业的应收账款的平均账期全面上升,企业现金流状况恶化。2012年至2015年,制造业应收账款账期从80.7天升至104.2天(拉长23.5天)。
供给侧改革后供改行业账期明显缩短
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招银国际研究
2018年以来非供改行业账期明显拉长
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招银国际研究
第二阶段:年,供给侧改革压缩生产,供改行业应收账款账期普遍回落,其中国企受益尤为明显;非供改行业应收账款账期基本保持不变。供改行业处于卖方市场,不仅盈利获得修复,利润总额大幅增长,平均账期也出现了明显回落,2016年至2017年平均账期从29.4天降至25.4天(减少4.0天)。但非供改行业在上游原材料价格冲击与终端消费价格增长不足的情况下,现金流未获明显改善,平均账期从68.1天略降至67.2天(减少0.9天)。
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的账期变化也存在较大差异。年,国有控股企业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从47.2天降至38.6天(减少8.6天);股份制企业从39.6天降至35.4天(减少4.2天),私营企业从30.0天降至28.8天(减少1.2天),可见国有企业是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受益者。
不同类型企业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均显著拉长
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招银国际研究
第三阶段:2018年上半年,“紧信用”的金融环境使得各类企业应收账款账期全面大幅上升。随着“去杠杆”政策的强力推进,市场整体信用收缩,部分企业资金链出现紧张,对企业现金流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工业企业平均账期较2017年从39.1天升至45.5天(拉长6.4天)。其中,非供改行业现金流明显恶化,应收账款账期从67.2天升至80.0天(拉长12.8天),创下2012年以来新高。其中,比较严重的是机械装备制造业,账期从100.7天升至124.7天(拉长24天)。受去杠杆政策影响,供改行业的账期也有所回升,从25.4天升至30.8天(拉长5.4天)。
统计幻觉:“幸存者偏差”
2017年以来企业利润总额保持高速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幸存者偏差”所产生的“统计幻觉”。在供给侧改革淘汰部分落后产能之后,幸存下来的企业由于承接了原属于被淘汰企业的订单,可比口径下产出数据明显好转,这也使得工业统计数据“看起来很美”。
“幸存者偏差”告诉我们,只关注了经过某种筛选后的结果,很有可能产生认知偏差或者逻辑谬误。例如,某一事件之前的企业数量为100家,每家产出为1元,合计总产出100元;事件之后幸存90家企业,总产出为96元,总产出事实上缩减了4元,但在可比的统计口径下(统计样本中剔除被淘汰的企业)。总产出反而增长了6.7%(96/90-1)。如果简单从数字上观察,我们将得出与事实完全相反的结论!
一个典型的证据是,2017年以来统计局公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数据,例如工业企业利润和主营业务收入,与依据其公布的利润和收入的绝对数计算的同比增速之间存在明显的裂口,背离逐渐加大。国家统计局每年定期对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
2,0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的样本进行调整,因此部分因供给侧改革和环保限产导致规模缩减、或是退出生产的企业将不再纳入统计局的计算样本。2016年初至2018年中,供改行业企业单位数减少超过1.1万家,缩减幅度达11.1%。其中钢铁、煤炭企业数量缩减的幅度分别超过50%、30%。而在此期间,非供改行业企业单位数上升了约1,500家,升幅约为0.5%。
2016年初以来,供改行业的企业单位数减少了11%
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招银国际研究
在计算同比增速时,统计局很可能对基期数据进行了回溯调整,而历史的利润和收入数据却并未进行调整。例如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017年之前统计局公布的累计同比增速与根据累计值计算的同比增速之间的差距非常小,大体保持一致。但自2017年9月,两者间的差距逐渐拉大。2018年6月,官方公布的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累计同比增速为10%,但依据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累计值计算的同比增速为-12.4%,两个不同数据口径描绘的生产图景截然相反。
收入可比口径增速与计算增速背离
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招银国际研究
利润可比口径增速与计算增速背离
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招银国际研究
生产终将向需求收敛
一方面,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均有下行压力,内外需均承受压力。(1)消费方面,居民名义和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下滑、前期居民加杠杆购房透支了长期消费能力,均对居民消费支出增长产生了较强的抑制作用,短时间内难以逆转。即使考虑到服务消费的快速增长,下半年居民消费支出增速的上升空间仍然有限。(2)投资方面,房地产调控仍将持续,在融资约束下占比最大的房地产投资增速预计将继续下滑。固定资产投资的总体情况将取决于政策刺激下基建反弹和制造业回升的力度。(3)进出口方面,在贸易战持续升温的大背景下,下半年出口将面临较大压力,顺差将趋于收窄甚至转为逆差,净出口对GDP增长大概率仍为负贡献。
居民收入增长变缓,消费增长空间有限
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招银国际研究
受融资约束,房地产投资增速将下滑
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招银国际研究
另一方面,工业生产所表现出来的“繁荣景象”或将逐渐消散。在需求趋势性下滑的大背景下,生产端的景气缺乏长久支撑,并已显露出向需求端收敛的迹象。事实上,6月以来,工业生产已有所下滑。6月PMI指数下降至51.5%,7月继续下降至51.2%,生产指数、代表需求的新订单指数和新出口订单指数均连续两个月下降。与之相对应的是,6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也下降了0.8个百分点至6.0%。
PMI连续两个月下降,生产已有向需求收敛迹象
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招银国际研究
正确认识实体经济所面临的困难,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而言十分重要。当务之急,是要恢复市场功能,减缓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不断干预,稳定市场预期。其中,适当激活信用,疏通货币信贷政策的传导机制,适当提高企业资金可得性,有助于缓解目前企业资金链紧张的局面,化解供需失衡问题。
来源:(微信/QQ号:),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本文链接:
本文标签:&&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远方财经(C) 版权所有!一份面向中国碳业内专家及相关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对碳价的持续提高表示出强烈的信心,并认为未来几年碳价对投资决策越来越大。 由于不确定性,半数以上的受访者预计的全面运行要到2021年到2025年期间实现。对行业而言,三分之二的电力行业受访者预计电力行业到2020年可以进行。 这份7月10日发布的报告由中国碳、ICF 国际咨询公司、中创碳投、清华大学中国碳市场研究中心、挪威环境局和荷兰管理局联合开展。 此次中国碳价调查是2017年12月中国正式启动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后开展的首 次市场调查,于2018 年3月至4月期间展开。此次调查收到超过300份有效回复,其中68%的受访者来自企业,近半受访者来自区域性碳市场的参与企业、或是即将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的企业。 年各试点配额价格总体保持稳定 截至日,、上海等试点年的碳价总体保持稳定。 北京价格较高,大多数时候维持在 50 元/吨以上;上海总体介于30-40 元/吨之间,在 2017 年 6 月底完成履约之后,价格曾出现一定程度下跌,后又逐步回升。总体在30 元/吨左右,在2017年6月底完成履约之后,价格曾出现短暂下跌,后又逐步回升。湖北、广东价格较为平稳,湖北碳价位于15 元/吨左右,广东介于10-20 元/吨之间。天津交易活跃度较低,价格在 10-15 元/吨之间。 重庆自 2017 年以来价格呈“U”型走势。2017年3月之前价格为15 元/吨左右,后一度跌至 1 元/吨,至2017年底方始回升,目前价格接近30元/吨。 重庆碳排放交易所的工作人员此前告诉eo,重庆碳排放交易价格实行涨跌幅限制,对碳价没有进行过多的控制。“过多控制市场价格,就违背本意,希望还是要通过市场发现价格。” 其实,从整体上看,目前市场活跃度较低,市场上整体供大于求,碳价并不高。有从业人员的设想是,为了达到目标,未来随着和市场的完善,整体配额逐渐收紧,市场会逐步发现其本身的价值。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均预期碳价将稳步上升。报告预计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平均碳价将从2020 年的人民币 51 元/吨上升到2025 年的人民币 86 元/吨。但碳价水平在更远的未来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预期的碳价并非是释放的唯一信号,报告提醒,强制关闭低效设施、鼓励、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等非定价政策将与碳市场这一政策工具共同推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工作。 受访者预计,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重点将转向碳市场、环境税、信息披露和能源补贴交易等基于市场的政策工具。 还有很多工作要完成 中国已就减排目标作出明确承诺:到 2020 年,中国计划将碳排放强度较 2005 年时水平 降低 40%至45%,到2030年降低 60%至 65%。 87%的受访者预计中国将在2030年或更早达到碳排放峰值,48%的受访者预计将在 2025 年或更早的时间达峰。就在7月2日,英国《自然·地球科学》刊登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从2014年到2016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所下降,或许已经达到峰值,结构性经济变化使得中国得以提前实现预期目标。 在全国碳市场筹备之际,大量的能力建设工作已陆续开展,但还有更多工作需要完成。 2011 年以来开展区域碳交易试点的地区符合条件的重点排放单位将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实行统一管理。目前区域碳交易试点地区继续发挥现有作用,在条件成熟后逐步向全国碳市场过渡。而目前,试点过渡方案在研究制定中。 大多数受访者表示碳市场建设及运行初期需要坚实的法律依据作为支撑,至少需要国务院出台相关规定。 受访者认为“(控排企业)不履约的后果”应成为确保全国碳市场有效运作的法律政策中最重要的元素。尽管大多数受访者认为高额罚款是非常有用的手段,但是选择最多的选项是对不履约公司进行负面信用记录,由此影响公司从银行获得资金的能力。 有金融从业者提醒,企业有不良和违约记录就很难从银行获得资金支持,如果有强担保的主体,也会考虑担保公司实力。 报告显示,截至目前,全国碳市场的法律依据仍在制定中,国务院预计将在 2018 年出台一份全面规定。此外,受访者预计碳市场在未来十年内将成为激励公司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最重要的政策工具。
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姚辉 由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
碳市场行情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国家发改委 环境保护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主办单位:中科华碳(北京)信息技术研究院 & 易碳家期刊 联系电话:010-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总部基地十区22楼三层
Copyright(C)2014&&&&Tanjiao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号-1&&中国碳交易QQ群:&6群&&5群《福布斯》富豪榜人数仅次于美国 美媒称中国全球商业影响力稳步上升|财富|黄馨祥|福布斯_新浪军事_新浪网
《福布斯》富豪榜人数仅次于美国 美媒称中国全球商业影响力稳步上升
《福布斯》富豪榜人数仅次于美国 美媒称中国全球商业影响力稳步上升
参考消息网3月13日报道 美媒称,6日公布的福布斯2018年度全球亿万富豪榜提供了一扇巨大的窗口,让人们看到中国不断上升的商业影响力,看到中国经济和科技的蓬勃发展,及其资本市场在创造财富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3月11日报道,普华永道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6日公布的福布斯2018年度全球亿万富豪榜提供了一扇巨大的窗口,让人们看到中国不断上升的商业影响力,看到中国经济和科技的蓬勃发展,及其资本市场在创造财富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报道称,中国内地有373名富豪上榜,创下了纪录,比2017年增加了54人,是所有经济体中同比增幅最大的。中国内地的上榜人数仅次于美国,美国共有585人上榜。中国内地首次有两名富豪跻身榜单前20名,他们所取得的成果反映了中国经济的总体增长,也说明这个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国家正在迅速应用数字技术。报道称,2018年上榜的中国亿万富豪还包括不少技术企业家,他们有的来自网络搜索行业,有的经营外卖网站,有的设计杀毒软件等等。报道称,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有十多位上榜的中国亿万富豪都是在这个行业发家致富的,中国政府对电动汽车的支持也促使锂和锂电池行业出现了一些亿万富豪。报道还称,新的榜单还凸显了中国资本市场日益增强的实力。2017年,沪深股市IPO达到437宗,创出历史新高,与2016年的227宗相比有大幅增长。这促使新的亿万富豪出现。尽管IPO每年都会有起伏,但中国资本市场的全球影响力近期还在持续增强。【延伸阅读】《福布斯》富豪榜出炉 贝索斯超越盖茨成全球首富参考消息网3月8日报道 外媒称,根据美国《福布斯》杂志6日发布的年度亿万富豪排行榜,亚马逊公司首席执行官杰夫·贝索斯夺走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的榜首位置,成为全世界最富有的人,盖茨的排名下降到第二位。据法新社巴黎3月6日报道,由于亚马逊公司的股价过去一年来大幅增长,贝索斯的财富几乎翻倍,达到1200亿美元,远超盖茨拥有的900亿美元。《福布斯》杂志称,这是2001年以来榜单第一名和第二名之间差距最大的一次。另据《今日美国报》网站3月6日报道,230万名美国人的财富总和才等同于亚马逊联合创始人杰夫·贝索斯现在估值为1270亿美元的身家。报道称,亚马逊股价的飙升令贝索斯成为美国唯一的千亿富豪,而他的财富还在继续增长。根据瑞士信贷银行的2017年全球财富报告,美国人拥有的财富中位数是5.5876万美元。这意味着180万美国人的财富总和才能达到千亿美元,230万美国人的财富总和才能达到杰夫·贝索斯拥有的1270亿美元财富。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资料图片:《福布斯》年度亿万富豪榜榜首贝索斯。(法新社)( 14:42:29)【延伸阅读】华裔富豪“拯救”《洛杉矶时报》 美媒:富人热衷收购报纸参考消息网2月9日报道 美媒称,一名生物技术行业亿万富翁7日签署了一份协议,以5亿美元收购《洛杉矶时报》,从而结束了该报与总部设在芝加哥的企业监管方之间的不和关系,并使其在18年来首次由本地人所有。据美联社2月7日报道,洛杉矶医疗企业家黄馨祥与特朗克公司签署的协议,是有钱又有公民意识的个人向大公司收购报纸的一个最新事例。报道称,现年65岁的黄馨祥一定程度上是靠在1991年研发一种抗癌药物积累了财富。他已经是特朗克公司的大股东,根据美国《福布斯》杂志估算,他也是洛杉矶和全国最富有的人之一,其净资产达78亿美元。报道称,这项协议包括购买《圣迭戈联合论坛报》和其他一些出版物,并承担9000万美元养老金债务。报道称,随着报纸可能出售的消息在6日传开,《洛杉矶时报》编辑部爆发出欢呼声。在协议宣布后,代表该报记者的工会表示,它“期待与一位可以帮助我们保护《洛杉矶时报》、使之成为我们社区守护者和美国西部代言人的本地所有者合作”。报道称,随着报纸行业因互联网而深陷混乱,亚马逊公司创始人杰夫·贝索斯在2013年以2.5亿美元收购了《华盛顿邮报》。同年,波士顿红袜队老板约翰·亨利以700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波士顿环球报》。位于佛罗里达州的新闻智库波因特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阿尔·汤普金斯说:“我们发现自己回到了一个世纪前的时代,当时少数富有的老板控制着有影响力的大报。”他说:“所不同的是,如今拥有报纸并不保证能带来丰厚回报。你收购的时候就知道,它的盈利能力远不如20年或50年前。如今报纸的利润率很薄,而且每天都在变薄。”另据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2月8日报道,身价亿万美元的医生和医疗行业企业家黄馨祥以5亿美元收购了《洛杉矶时报》。报道称,黄馨祥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一名受人尊敬的移植外科医生变成商人和慈善家,他开始出名是因为发明了一款重要的抗癌药物。他的思路包括把一种让肿瘤中毒的药物包裹在白蛋白里面。白蛋白是癌症生长的主要“食物”之一。这种叫Abraxane的药物现在被用来治疗多种癌症,临床研究显示这种药物可以延长患者寿命。黄馨祥在2010年以45亿美元出售了生产这种药物的公司,而他之前在2008年以46亿美元卖掉了另一家公司。报道称,作为洛杉矶最富有的居民之一,黄馨祥成为拯救美国一家大报的最新一位亿万富翁。华裔富豪黄馨祥(小图)和他收购的《洛杉矶时报》总部大楼(美国雅虎新闻网站)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09:53:19)【延伸阅读】英媒:全球股市大涨 世界500大富豪今年财富猛增1万亿美元参考消息网12月29日报道 英媒称,由于全球股市市值猛涨,世界最富有500人的财富今年迄今已增长1万亿美元。据英国《卫报》网站12月27日报道,在极富阶层财富大增的同时,全球数十亿较贫穷人口的财富未见增长、甚至有所缩水。富豪与普通人之间的贫富差距已扩大到一个世纪以来的最高水平,而超级富豪的顾问则提醒他们,要当心日子难熬的多数群体发动“反击”。报道称,今年迄今,美国彭博亿万富豪指数跟踪的全球前500名大富豪的财富价值已增长23%,总额达5.3万亿美元。财富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股市繁荣。今年以来,美国明晟全球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都已上涨近20%。英国富时100指数也上涨6%以上,周三收盘时再创新高,达7620.7点。亚马逊公司创始人杰夫·贝索斯是世界首富。他拥有的财富今年增加了342亿美元,使其“净值”达到996亿美元。今年10月,贝索斯的财富曾在一天之内增加103亿美元。贝索斯拥有的财富比世界第二大富豪、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多83亿美元。今年8月,盖茨向美国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捐赠了价值46亿美元的微软股份。这家基金会是盖茨夫妇创建的致力于改善全球医疗保健和减少极端贫困的慈善机构。世界最富有的五人——贝索斯、盖茨、巴菲特、萨拉服装公司(Zara)所有人阿曼西奥·奥尔特加以及脸书网站的扎克伯格——总共拥有4250亿美元的财产,相当于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六分之一。报道称,世界超级富豪积聚的财富如今已上升至20世纪初以来的最高水平。根据瑞银集团和普华永道发表的亿万富豪报告,目前全球有1542名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富豪,而去年有145人的财富跨越10亿美元门槛。报告第一作者、瑞银集团全球超高净值人士业务负责人约瑟夫·斯塔德勒说,他的亿万富豪客户们担心,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可能导致“反击”。据报道,瑞士信贷银行的一项报告显示:世界最富有的1%人口拥有的财富在全球财富总额中所占比例,已从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42.5%上升到2017年的50.1%。占世界成年人口0.7%的富豪控制着全球财富总额(280万亿美元)的46%。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世界首富亚马逊创始人兼CEO杰夫·贝索斯。( 10:12:18)【延伸阅读】外媒:美国富豪比尔·盖茨在沙漠购地打造“智能城市”参考消息网11月14日报道 外媒称,根据报道,美国亿万富翁比尔·盖茨的投资集团在亚利桑那州沙漠地带购买了一大片土地,准备在那里打造一座未来城市。据合众国际社11月12日报道,据《亚利桑那共和报》报道,盖茨的卡斯凯德投资公司花费约8000万美元,取得了贝尔蒙特2.48万英亩(约合100平方公里)开发区的大多数股权。贝尔蒙特距菲尼克斯约45分钟车程。该地区目前几乎处于完全未开发状态,几乎没有居民,但开发公司贝尔蒙特合伙公司说,它制定了将这片沙漠变成“智能城市”的宏伟计划。贝尔蒙特合伙公司在新闻稿中说:“将打造一个以最先进的通信和基础设施为特征的超前思维社区,它是围绕高速数字网络、数据中心、崭新的制造技术及分配模式、自动驾驶汽车以及自主后勤保障中心来设计的。”除建设可容纳8万人的居民区外,贝尔蒙特合伙公司说这座新城将拥有3800英亩的办公、商业和零售空间,以及470英亩的公立学校。贝尔蒙特房地产公司说:“这座新城的面积和规划人口与亚利桑那州的坦佩相当,贝尔蒙特将把一片原始、空白的区域变成一座先进城市。该城市将围绕灵活的基础设施模式并为特定目的建造。”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日,在瑞士达沃斯,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发言。(新华/欧新中文)( 11:27:00)【延伸阅读】一间房子不够用?来看看纽约排名前1%富豪们的新玩法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据美国商业内幕网站11月9日报道,对纽约的有钱人来说,若是一套普通或顶层公寓不够用,那就要好好发挥创造力。近年来,把几套市内联排住宅或者同楼层的所有房间打通,改建成一套超级住宅的做法在纽约很流行。要打通改建如此宽敞的住处,一部分有意向的房屋买家会一次购入几栋楼,另一些则是与邻居打商量,付给邻居几百万美金收购他们的房子。以下展示了纽约曼哈顿地区12座名人居住的超级住宅。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在30年内,前纽约市长彭博买下了这栋楼6套公寓中的5套。2009年,彭博把其中4套打通,居住面积达到1200平方米。这栋楼离中央公园只有数步之遥。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1948年修女会买下来图中这栋售价1800万美金(约合1.2亿人民币)的公寓楼。1952年,又买下隔壁楼。这些年来,修女会将楼里一部分卧室租给教会其他团体或需要住宿的年轻女性。2016年6月,这栋使用面积达1500平方米的公寓楼挂牌出售,要价1975万美金(约合1.3亿人民币)。据报道,最后这栋楼以1880万美金(约合1.25亿人民币)被匿名卖家收入囊中。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当然无论操作手法如何,想打通几套房子的屋主都必须向纽约市申请并获得许可。《欲望都市》主演之一的女明星Sarah Jessica Parker成功从一家非营利组织手中购入图中这两座红砖楼房,之后打通了同楼层的房间。打通后,这栋五层楼房的使用面积达到1300平方米,拥有9间卧室,8个洗手间,以及一座占地200平方米的私家花园。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作为脸书网前总裁及纳普斯特公司的创始人,Sean Parker是图中这两栋楼房的屋主。每栋楼都配备大型楼梯及后花园。室内有拱形门道以及19世纪大理石装饰的壁炉。据报道,Parker购入第一栋楼是在2011年,当时花了他2000万美金(约合1.3亿人民币),之后他又在2017年5月花费1650万美金(约合1.1亿人民币)买下了第二栋楼。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有传言称亿万富翁Jon Stryker是图中这两栋砖房的主人。据报道,Stryker是2012年买下这两栋楼的,当时花掉他3200万美金(约合2.1亿人民币)。在被Stryker买下改装成住宅前,这两栋楼曾经是冰淇淋厂,斯坦威牌钢琴的展示室以及车库。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2009年,著名流行歌手麦当娜在曼哈顿上东区购入三栋联排住宅,耗资3200万美金(约合2.1亿人民币)。打通后的超级住宅拥有13间卧室,舞蹈室,数间餐厅,一座占地280平方米的花园,两座车库,一部电梯,和一间私人健身房。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2016年下半年,俄罗斯亿万富翁Roman Abramovich收到许可,允许他打通上东区三栋联排住宅。 Abramovich于2015年花费7800万美金(约合5.2亿人民币)购入这三栋楼。2017年10月,Abramovich又买下了相邻的第四栋楼,并添加进打造超级住宅的改建计划中。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图中红圈处的两栋联排住宅属于巨富Safra家族。2015年,这两栋楼本是和另一栋楼一起出售,要价很高,但2016年出现了只愿意购入其中两栋楼的买家。2017年,这两栋楼以7500万美金(约合5亿人民币)成功售出,而且很有可能打通成为超级住宅。两栋楼的使用面积加起来超过2400平方米,改造后将拥有18间卧室。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音乐家Michael Feinstein于2004年花费300万美金(约合2000万人民币)将图中的住宅楼买下。2005年他又耗资380万美金(约合2500万人民币)买下了隔壁楼。改建工程完工后,这座超级住宅拥有18个房间,2座楼梯,7个洗手间,2间化妆室,8座壁炉,宽700多米的后院,以及供室外休闲及用餐的场地。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2016年,作为电信公司Altice首席执行官的Dexter Goei买入曼哈顿格林威治区的两栋联排住宅,这花费了他3100万美金(约合2.1亿人民币)。2017年3月,将这两栋楼房打造成一套超级住宅的申请获得通过,改装预计花费1300万美金(约合8600万人民币)。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以创造巨型动物气球造型闻名的艺术家Jeff Koons于2009年花费3200万美金(约合3.2亿人民币)购入图中的住宅楼。连续两年,Koons都提交了改造申请。第二次申请获得通过,这两栋楼将被改造成使用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超级住宅。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美国前总统老布什的孙女Lauren Bush Lauren与丈夫David Lauren于2014年花费2850万美金(约合1.9亿人民币)购入图中这三座住宅楼。此前这三栋楼属于著名摄影师Annie Leibovitz。2002年,Annie花费420万美金(约合2800万人民币)先买下其中两栋。2013年,她又以190万美金(约合1300万人民币)的价格买下第三栋。把三栋楼全部买下来之后,Annie又将这三栋楼打通。打通后的使用面积达到950平方米,拥有7间卧室,5.5个洗手间,13座壁炉,一座有门的私人花园。( 09:49:17)
阅读排行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8房价下降已成定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