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脑子发热一热,去了创业型公司做销售,这样值得吗

凤凰号出品
不要脑子一热,就借钱创业,好多大佬都不是靠借钱来实现梦想的
很多创业者都明白,比起获得天使投资人或者风险资本家的投资,从朋友那里你获得的投资基本速度都更快,更容易些,而相对来说,这些投资也更靠谱些,那些拥有好的创业基础的人,当大多数普通创业者还在研究相关项目的时候,这些创业者已经从他的亲朋好友那里获得了相应的一笔资金。大多数创业者都明白,现在的投资者之所以投资,他们先看的总是人,后来才会考虑创意或者产品,因为投资者还不了解创业。所以,投资者首先要对创业者的人品审查一番,看看他的亲朋好友对他是否有足够的信任,是否愿意给他启动新创意的种子基金,如果连亲朋好友都不愿意掏钱,那么对创业者一无所知的投资者凭什么要向其投资呢。在最开始创业的时候,你有一个学习阶段,这个时候,你不应该去找投资,因为你失败的概率会非常大,一旦你有了投资,那么运营失败之后,你会有很大的压力,至少你会有还钱的压力和精神压力,如果你有了一定的创业经验,而你又恰好遇到一个比较合适的项目,那么这时候你认为自己已经有90%的把握了,那么牛逼就可以运用自己的资金了。创业者最初的资金来源有自己投入的资本,以及合伙人的投入,这些创业基金,都是你的成功要素,所以,你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深入思考。所以,在你创业之前,你一定要好好想清楚,如果这是用的你自己的积蓄,那么你自己是不是会去花钱做傻事呢,所以,你要想想自己敢不敢去做,那个时候,这个答案就会因人而异了,你自己也就会有风险预判了。
本文来自凤凰号,仅代表凤凰号自媒体观点。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朋友圈
凤凰争鸣微信号
来点暖心的!扫这里
3158招商加盟网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沸点资本于光东:投资要归零创业心态,跟创业者一起做好手艺活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沸点资本于光东:投资要归零创业心态,跟创业者一起做好手艺活》的相关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沸点资本于光东:要归零创业心态,跟创业者一起做好手艺活》 精选一创立沸点资本前,于光东在奇虎360工作了9年,是创始团队的一员,作为高级副总裁及产品负责人领导开发多个数亿用户量的产品。2015年,他离开360,随后联合高原资本涂鸿川,创建沸点资本。在此次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锋网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承办的CCF-GAIR 2017大会上,于光东作为嘉宾,参与了AI创投专场的圆桌,随后接受了雷锋网的专访。日,360杀毒宣布永久免费。在免费版发布后的半年里,收效甚微,使用者寥寥。来自内部和的质疑声汹涌而来,最大的质疑来自于对免费策略的质疑,用于光东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大街上过来一个人和你说,我是免费的保镖,你敢用吗?质疑的声音一度使产品团队迷惑,到底要不要继续做下去?此时,360最大的——当时高原中国的创始人涂鸿川站出来说,“我用了你们的产品,不够好,产品先改好了可以再试试(免费)”。接下来半年时间,360把产品大幅改动重新推出,一举改变了中国的互联网安全格局。后来者很多知道了当年互联网江湖的腥风血雨,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小插曲。这是涂鸿川一贯的做法,在360发展的过程中,涂鸿川一直扮演着“陪伴者”的角色,由于光东主持的数次产品迭代时他是深度体验官,也适时给出一些后来被证明明智的建议。2016年,当分管公司互联网PC及移动端产品、时任高级副总裁的于光东,打算离开效力了9年的360时再次创业时,一个老产品人和一个对产品体验有执念的投资人,两人一拍即合,联合创办了沸点资本。没有老牌机构的资源,一个新兴的如何在激烈的市场中立足发展,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于光东坦言,投资机构品牌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他更提倡像沸点一样的新锐机构完成变道超车。在360的做产品的经历,深刻影响着沸点资本的生存逻辑。做沸点是回到了创业心态,也是把沸点作为一个VC产品在做设计和运作的。超越老牌机构,沸点的三个特点同时也是优势:·变道超车,做不同没法比老牌机构做更好,那就做不同。沸点资本从一开始就没有设置、的岗位,涂鸿川、于光东,加上同样来自高原资本中国的姚亚平,三个“像拉车一样”,用十几年的经验亲力亲为地。于光东相信,新锐基金没法用老牌基金的风口反哺做法,但这种亲力亲为的勤奋会把沸点带上相当的高度。·不赌风口,赌产品既然无法像孙正义的千一样,把目标领域项目一网打尽来赌二八定律,那沸点在初期做的更多的是挑项目。新锐机构更要做到贴地,在选定项目后跟创业者同频一起提高企业的成功率,这本身就是降低的最好的做法。·深度陪跑,贡献能力圈最近两年来,市面上几乎所有的VC都说要做好投后,但派个初入职场的投资经理或者客服跟项目汇报进度,这并不能给创业者带来真正的帮助。VC是个技术+艺术的活儿,沸点是三个合伙人亲自做投后服务,三人组合各有能力圈,帮着创业者找人、做产品迭代、想解决方案、做退出,这种陪伴式创业注定了不会高产,但在做深入的投后服务上,舍比得更重要。以下根据雷锋网采访实录整理,在不改变原意基础上进行编辑。“贴地飞行”的投资逻辑,对创业者有双重意义于光东:我们三个合伙人的经历也比较互补。我是做产品出身创了15年的业,涂鸿川是非常懂,有20年的经验。亚平原来最早是做咨询做管理,后来又去了百度,他实际上是比较综合的。大家能力上比较互补,思维不一样,但我们都觉得VC这个行业其实还有一些新玩法,这些新玩法有没有能去践行的,我们就一起创业了。我们有一个共同认知就是我讲的投资热要贴地飞行,要跟创业者同频走出去。这个同频首先跟创业者一样关注产品本身,才能发现消费者真正的需求,而不是站在局外讲一些空洞的道理。我举一个例子,当年我在360做个人免费版的时候其实没有人支持,发布了免费版以后半年没有回响,没有人用的。所有的投资人说这个策略不对。免费意味着所有的收入没有了。相当于是大街上来一个人说,我是免费的保镖,你敢用吗?当年受到这个质疑以后,我们其实也很迷惑,要不要干?川当时是360的股东,给了我们一个建议说,我用了你们免费版,关键还是产品不够好,咱们可以再试试先把产品改好。于是我们用了半年的时间把产品大改,再次推出来之后可以说是改变了中国互联网安全界的格局。这个和产品迭代的理念我是认可的。包括我们后续所投的项目,每次迭代我们都是要深入跟进的。区别在于川原来不是产品背景,所以他看一个项目可能需要花三四个月一直试用,那我没准用一个星期就能玩明白,所以我们之间其实就有一个互补。其次,贴地飞行的投资另一重意义在于,做投资大概是最需要工匠精神的行业,把投的每个项目当成是你要做的一个产品去打磨。川的嗅觉比较敏锐,比如他在2014年促成了六间房出售给宋城演艺,当时卖了26亿,现在股票已经40亿了。当时大环境下,其实创业者是不想卖的,都想做上市。川判断7月30号以后整个股市要往下走,所以督促创始人在这个日期之前做了交割,后来果然如他所料。这也是我们投资的另一重职责所在,不仅要跟创始人做有意思的产品,也要做让创始人有回报的事情。变道超车做品牌,深度陪跑是降低风险的正确做法于光东:我们今天跟LP讲我们要超越的什么,我们要超的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的,这其实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我刚才没有讲太多我们之前的投资回报率。涂鸿川在中国是一个比较奇葩的投资人,他在中国待了8年只投了10个项目。只有1家没有跑出来,剩下9家几乎全部都退出,3家,6家并购或者出售了。我们接下来会坚持少投,深度跟进增加成功率增加回报率,重复做把1亿美金变成10亿美金的事情。对LP来说,保证回报率没什么大的问题,但是对我们自身来说,随着增长,投的项目变多,怎么样去做取舍?比如说现在有一个50亿的资金盘子,你把50亿美金变成500亿美金的非常难的。现在市面上有些机构的做法是广泛的撒出去,赌个概率。但我们可能50亿美金会分成50份来做,每次的规模都是1亿美金,把50个一亿美金变成50各10亿美金。所以从投资机制到投资逻辑,我们希望只要选定了创业者,投完以后剩下干的所有事,就是帮创业者把短板补上,把长处发挥出来。你拿着报表分析,跟你真正跟着创业者一起干,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是我刚才说的,跟创业者同频的概念,这是一个匠人的投法。我们是通过深度陪跑去降低投资风险的,其实反过来也是对我们被投企业的一种尊重,或者是被投企业的一种责任。人生没有沸点很痛苦,把投资做成艺术+技术的事情于光东:这种亲力亲为的投后做法就像自己创业一样。我前两天看了一句话觉得挺对的,“人每走的一步路都不是白走的”,你都会留下一个最终的印记。但投资和创业是一样的,我们今天老在说的弯道超车,确实是你要付出的比别人更多,才能实现超车。我原来老是跟我们一个创业者开玩笑,我说在互联网这么多年,我真没觉得互联网人有多聪明,甚至我认为创业者都比投资人要傻。这种傻其实是因为创业者是有情怀、有胸怀、有激情的。傻傻的坚持,没有傻傻的坚持就没有今天很多新的模式的诞生。为什么我们要起沸点这个名字?我们在沸点经常说,在判断一个创业者的时候,看这个人疯不疯,有没有沸点。我们希望创始人选择创业方向时是能燃烧自己的。人生没有沸点很痛苦,一个创业者如果没有沸点也会很痛苦,我们希望沸点资本能够帮创业者找到他们的沸点。当然是通过跟他们同频,沉下去把我们的沸点跟他们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一直说VC是一个技术和艺术的结合,确实要有感性的东西在里面,不能完全理性,完全理性我就管它叫,或者叫PE,算术都能算得出来,那就不叫VC了。不要赌风口,投资要回归最重要的逻辑:看产品于光东:其实我们投的很多项目,我们投的时候都不是风口,大家发觉是风口的时候我们可能已经要退出了。比如说六间房做直播业务,我们退出的时候是2014年底,而直播投资热度是2015年才开始兴起的。今天大家都看AI说AI是风口,我现在看的很多项目也都带AI,但我更关注的是AI跟产业互联网结合的一些场景应用。因为未来AI就会像今天的互联网一样变成了一个工具,或者说变成了一个基于用户的解决方案。这种工具/解决方案本身并不能形成一个产品,还是需要场景去运用。这也回到了我们观察项目的本质——产品到底是什么,基于现在很热门的AI,这个问题同样成立。比如说我们今天看的一个智能翻译,说大了就是把人类语言进行一个AI的整体处理,让全世界的人民以后未来就说一种语言就可以了。那你说这个场景是不是AI的重要场景,我觉得是。我现在在看新零售,看无人农业,看智能家居,看教育,其实这些东西未来全部都是AI的可以发挥作用的场景。遵循商业的逻辑来讲,至少要解决一个问题,要么改变了用户的消费习惯形成规模效应,要么降低了服务成本让利润越来越大。举个例子,在机器人项目里面跑到最前面的是工业机器人,是机械臂这些,因为这些大大减少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我并不认为好的公司一定要在风口下出现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哪一家风口级的企业成功的,小米成功不是因为风口,还是因为产品。产品决定行业趋势,最成功的模式都是跨界产生于光东:回归到本质就是产品决定行业的趋势。前两天纪念乔布斯的苹果手机发布十周年,我发了一个朋友圈,写了一句话“产品带来趋势,而不是趋势催生产品”。我们现在为什么要谈场景,因为场景是一种技术和场景的融合跨界,往往成功的东西都是跨界产生的。我好多次都在看乔布斯第一代苹果发布,很激动。他说我们今天会给大家带来三个产品,一个是苹果,一个是ipod,一个是Safari,最后他说,今天其实就带来一个产品,我们发明了一个产品,把它们三合一了,叫“手机”,其实这就是一个跨界的成功。再看苹果手机这款产品对今天有什么深度的影响,今天的智能手机,不把通信功能放在第一位了,取而代之,已经把娱乐放在第一位了,把内容放在第一位了,谁的手机娱乐功能最牛谁的手机就最好,还是从乔布斯的逻辑上来的。说到跨界,说到内容,我们来说说今年很成功的两个例子。最近刷屏的综艺《中国有嘻哈》。嘻哈在中国是一个非常小众,很多年都没有被主流所关注,而今天做了一个跨界,让流行元素跟嘻哈结合在一起,就成功了。《奇葩说》为什么成功了,《奇葩说》成功是把严肃的辩论和世俗的八卦跨界在一起,大家都喜欢。我跟马东也探讨,90后、95后这群人,每个人从出生那一刻,其实比我们更加自我,更有底蕴。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要比我们多,未来会从这些小众的,非主流的人群中诞生很多新鲜的跨界产品。这其实对我们这些70后的投资人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创业者是一等人,从产品中发现趋势的人,我们没有能力像创业者这么牛,那只能把自己定位成一等半人,贴地飞行,帮创业者一起做点有意思的事情。《沸点资本于光东:投资要归零创业心态,跟创业者一起做好手艺活》 精选二创立沸点资本前,于光东在奇虎360工作了9年,是创始团队的一员,作为高级副总裁及产品负责人领导开发多个数亿用户量的产品。2015年,他离开360,随后联合高原资本涂鸿川,创建沸点资本。在此次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雷锋网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承办的CCF-GAIR 2017大会上,于光东作为嘉宾,参与了AI创投专场的圆桌论坛,随后接受了雷锋网的专访。日,360杀毒宣布永久免费。在免费版发布后的半年里,收效甚微,使用者寥寥。来自内部和投资人的质疑声汹涌而来,最大的质疑来自于对免费策略的质疑,用于光东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大街上过来一个人和你说,我是免费的保镖,你敢用吗?质疑的声音一度使产品团队迷惑,到底要不要继续做下去?此时,360最大的机构股东——当时高原中国的创始人涂鸿川站出来说,“我用了你们的产品,不够好,产品先改好了可以再试试(免费)”。接下来半年时间,360把产品大幅改动重新推出,一举改变了中国的互联网安全格局。后来者很多知道了当年互联网江湖的腥风血雨,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小插曲。这是涂鸿川一贯的做法,在360发展的过程中,涂鸿川一直扮演着“陪伴者”的角色,由于光东主持的数次产品迭代时他是深度体验官,也适时给出一些后来被证明明智的建议。2016年,当分管公司互联网PC及移动端产品、时任高级副总裁的于光东,打算离开效力了9年的360时再次创业时,一个老产品人和一个对产品体验有执念的投资人,两人一拍即合,联合创办了沸点资本。没有老牌机构的资源,一个新兴的投资机构如何在激烈的市场中立足发展,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于光东坦言,投资机构品牌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他更提倡像沸点一样的新锐机构完成变道超车。在360的做产品的经历,深刻影响着沸点资本的生存逻辑。做沸点是回到了创业心态,也是把沸点作为一个VC产品在做设计和运作的。超越老牌机构,沸点的三个特点同时也是优势:·变道超车,做不同没法比老牌机构做更好,那就做不同。沸点资本从一开始就没有设置投资经理、投资总监的岗位,涂鸿川、于光东,加上同样来自高原资本中国的姚亚平,三个合伙人“像拉车一样”,用十几年的经验亲力亲为地做投资。于光东相信,新锐基金没法用老牌基金的风口反哺做法,但这种亲力亲为的勤奋会把沸点带上相当的高度。·不赌风口,赌产品既然无法像孙正义的千亿基金一样,把目标领域项目一网打尽来赌二八定律,那沸点在初期做的更多的是挑项目。新锐机构更要做到贴地,在选定项目后跟创业者同频一起提高企业的成功率,这本身就是降低投资风险的最好的做法。·深度陪跑,贡献能力圈最近两年来,市面上几乎所有的VC都说要做好投后,但派个初入职场的投资经理或者客服跟项目汇报进度,这并不能给创业者带来真正的帮助。VC是个技术+艺术的活儿,沸点是三个合伙人亲自做投后服务,三人组合各有能力圈,帮着创业者找人、做产品迭代、想解决方案、做退出,这种陪伴式创业注定了不会高产,但在做深入的投后服务上,舍比得更重要。以下根据雷锋网采访实录整理,在不改变原意基础上进行编辑。“贴地飞行”的投资逻辑,对创业者有双重意义于光东:我们三个合伙人的经历也比较互补。我是做产品出身创了15年的业,涂鸿川是非常懂投资的,有20年的经验。亚平原来最早是做咨询做管理,后来又去了百度,他实际上是比较综合的。大家能力上比较互补,思维不一样,但我们都觉得VC这个行业其实还有一些新玩法,这些新玩法有没有能去践行的,我们就一起创业了。我们有一个共同认知就是我讲的投资热要贴地飞行,要跟创业者同频走出去。这个同频首先跟创业者一样关注产品本身,才能发现消费者真正的需求,而不是站在局外讲一些空洞的道理。我举一个例子,当年我在360做个人免费版的时候其实没有人支持,发布了免费版以后半年没有回响,没有人用的。所有的投资人说这个策略不对。免费意味着所有的收入没有了。相当于是大街上来一个人说,我是免费的保镖,你敢用吗?当年受到这个质疑以后,我们其实也很迷惑,要不要干?川当时是360的股东,给了我们一个建议说,我用了你们免费版,关键还是产品不够好,咱们可以再试试先把产品改好。于是我们用了半年的时间把产品大改,再次推出来之后可以说是改变了中国互联网安全界的格局。这个投资理念和产品迭代的理念我是认可的。包括我们后续所投的项目,每次迭代我们都是要深入跟进的。区别在于川原来不是产品背景,所以他看一个项目可能需要花三四个月一直试用,那我没准用一个星期就能玩明白,所以我们之间其实就有一个互补。其次,贴地飞行的投资另一重意义在于,做投资大概是最需要工匠精神的行业,把投的每个项目当成是你要做的一个产品去打磨。川的金融嗅觉比较敏锐,比如他在2014年促成了六间房出售给宋城演艺,当时卖了26亿,现在股票已经40亿了。当时大环境下,其实创业者是不想卖的,都想做上市。川判断7月30号以后整个股市要往下走,所以督促创始人在这个日期之前做了交割,后来果然如他所料。这也是我们投资的另一重职责所在,不仅要跟创始人做有意思的产品,也要做让创始人有回报的事情。变道超车做品牌,深度陪跑是降低风险的正确做法于光东:我们今天跟LP讲我们要超越的什么,我们要超的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的投资回报率,这其实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我刚才没有讲太多我们之前的投资回报率。涂鸿川在中国是一个比较奇葩的投资人,他在中国待了8年只投了10个项目。只有1家没有跑出来,剩下9家几乎全部都退出,3家IPO,6家并购或者出售了。我们接下来会坚持少投,深度跟进增加成功率增加回报率,重复做把1亿美金变成10亿美金的事情。对LP来说,保证回报率没什么大的问题,但是对我们自身来说,随着基金规模增长,投的项目变多,怎么样去做取舍?比如说现在有一个50亿的资金盘子,你把50亿美金变成500亿美金的非常难的。现在市面上有些机构的做法是广泛的撒出去,赌个概率。但我们可能50亿美金会分成50份来做,每次的规模都是1亿美金,把50个一亿美金变成50各10亿美金。所以从投资机制到投资逻辑,我们希望只要选定了创业者,投完以后剩下干的所有事,就是帮创业者把短板补上,把长处发挥出来。你拿着报表分析,跟你真正跟着创业者一起干,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是我刚才说的,跟创业者同频的概念,这是一个匠人的投法。我们是通过深度陪跑去降低投资风险的,其实反过来也是对我们被投企业的一种尊重,或者是被投企业的一种责任。人生没有沸点很痛苦,把投资做成艺术+技术的事情于光东:这种亲力亲为的投后做法就像自己创业一样。我前两天看了一句话觉得挺对的,“人每走的一步路都不是白走的”,你都会留下一个最终的印记。但投资和创业是一样的,我们今天老在说的弯道超车,确实是你要付出的比别人更多,才能实现超车。我原来老是跟我们一个创业者开玩笑,我说在互联网这么多年,我真没觉得互联网人有多聪明,甚至我认为创业者都比投资人要傻。这种傻其实是因为创业者是有情怀、有胸怀、有激情的。傻傻的坚持,没有傻傻的坚持就没有今天很多新的模式的诞生。为什么我们要起沸点这个名字?我们在沸点经常说,在判断一个创业者的时候,看这个人疯不疯,有没有沸点。我们希望创始人选择创业方向时是能燃烧自己的。人生没有沸点很痛苦,一个创业者如果没有沸点也会很痛苦,我们希望沸点资本能够帮创业者找到他们的沸点。当然是通过跟他们同频,沉下去把我们的沸点跟他们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一直说VC是一个技术和艺术的结合,确实要有感性的东西在里面,不能完全理性,完全理性我就管它叫二级市场,或者叫PE,算术都能算得出来,那就不叫VC了。不要赌风口,投资要回归最重要的逻辑:看产品于光东:其实我们投的很多项目,我们投的时候都不是风口,大家发觉是风口的时候我们可能已经要退出了。比如说六间房做直播业务,我们退出的时候是2014年底,而直播投资热度是2015年才开始兴起的。今天大家都看AI说AI是风口,我现在看的很多项目也都带AI,但我更关注的是AI跟产业互联网结合的一些场景应用。因为未来AI就会像今天的互联网一样变成了一个工具,或者说变成了一个基于用户的解决方案。这种工具/解决方案本身并不能形成一个产品,还是需要场景去运用。这也回到了我们观察项目的本质——产品到底是什么,基于现在很热门的AI,这个问题同样成立。比如说我们今天看的一个智能翻译,说大了就是把人类语言进行一个AI大数据的整体处理,让全世界的人民以后未来就说一种语言就可以了。那你说这个场景是不是AI的重要场景,我觉得是。我现在在看新零售,看无人农业,看智能家居,看教育,其实这些东西未来全部都是AI的可以发挥作用的场景。遵循商业的逻辑来讲,至少要解决一个问题,要么改变了用户的消费习惯形成规模效应,要么降低了服务成本让利润越来越大。举个例子,在机器人项目里面跑到最前面的是工业机器人,是机械臂这些,因为这些大大减少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我并不认为好的公司一定要在风口下出现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哪一家风口级的企业成功的,小米成功不是因为风口,还是因为产品。产品决定行业趋势,最成功的模式都是跨界产生于光东:回归到本质就是产品决定行业的趋势。前两天纪念乔布斯的苹果手机发布十周年,我发了一个朋友圈,写了一句话“产品带来趋势,而不是趋势催生产品”。我们现在为什么要谈场景,因为场景是一种技术和场景的融合跨界,往往成功的东西都是跨界产生的。我好多次都在看乔布斯第一代苹果发布,很激动。他说我们今天会给大家带来三个产品,一个是苹果,一个是ipod,一个是Safari,最后他说,今天其实就带来一个产品,我们发明了一个产品,把它们三合一了,叫“手机”,其实这就是一个跨界的成功。再看苹果手机这款产品对今天有什么深度的影响,今天的智能手机,不把通信功能放在第一位了,取而代之,已经把娱乐放在第一位了,把内容放在第一位了,谁的手机娱乐功能最牛谁的手机就最好,还是从乔布斯的逻辑上来的。说到跨界,说到内容,我们来说说今年很成功的两个例子。最近刷屏的综艺《中国有嘻哈》。嘻哈在中国是一个非常小众,很多年都没有被主流所关注,而今天做了一个跨界,让流行元素跟嘻哈结合在一起,就成功了。《奇葩说》为什么成功了,《奇葩说》成功是把严肃的辩论和世俗的八卦跨界在一起,大家都喜欢。我跟马东也探讨,90后、95后这群人,每个人从出生那一刻,其实比我们更加自我,更有底蕴。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要比我们多,未来会从这些小众的,非主流的人群中诞生很多新鲜的跨界产品。这其实对我们这些70后的投资人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创业者是一等人,从产品中发现趋势的人,我们没有能力像创业者这么牛,那只能把自己定位成一等半人,贴地飞行,帮创业者一起做点有意思的事情。《沸点资本于光东:投资要归零创业心态,跟创业者一起做好手艺活》 精选三出身互联网圈的于光东向来只看产品不看趋势。所谓不看趋势,指的是不看时下所谓最热的趋势,“AI时代到来了”、“模式非常好”,资本就应该竞相追逐吗?并非如此。“我们从来不看时下所谓最热的趋势,而是只看我们认定的产品。在我们眼中,一个伟大时代的来临是由一个伟大的产品产生的,而不是由一个趋势产生的。”于光东360公司终身顾问,自2006年进入360后,一路披襟斩棘负责360多条业务线,曾先后负责360、搜索、手机助手、手机卫士、无线浏览器、影视和电商等产品。作为一名互联网老兵从大公司跳出来做投资,于光东重新开始了新的创业征途。日,沸点资本涉足教育领域的“首秀”——高思教育公之于众。高思教育宣布完成5.5亿元人民币融资,由沸点资本和华人领投,创新工场、中金公司、正心谷创等参与跟投。于光东向鲸媒体透露,以后会继续投资教育领域的公司。在面,他强调亲力亲为,全程hands on,全程自己干,亲力亲为很重要。“首先要站在创业者的角度,跟创业者保持同频,你才能够看懂他,你才能知道他未来的梦想是什么。”他点了根烟,吐了口气说:“我比较喜欢‘疯’一点的CEO,所谓‘疯’一点的CEO就是敢想、敢干、有激情、有执行力。”他还称,“如果高思的CEO跟我说他不想超过新东方,不想超过学而思,如果他一点想法都没有,那我就觉得他不值得投资。”从互联网涉足教育领域,互联网老兵出身的于光东怎样看待教育领域投资?为什么会对高思教育产生投资“沸点”?在他看来,什么样的公司才能够称之为级的互联网教育公司?什么是“教育乘互联网”?01鲸媒体:您作为一名互联网圈的老兵,现在涉足投资教育后是如何看教育行业的?于光东:教育是一个传统的行业,但“互联网+教育”,却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实际上,到今天为止,所有的教育都是对互联网的应用。我们把现在的教育分成两种,一种是线下教育公司,另一种是线上互联网教育公司。但从本质上来看,无论是“互联网+教育”,还是教育互联网化,在我们眼中,未来一定会进入“教育乘互联网”的时代。其次,不管是线上教育还是线下教育,我认为教育公司都需要有体系化的服务。现在的“教育+互联网”就是一个体系化的、非常有意思的领域,对于创业者而言,谁能够把产生兴趣变为服务,制定一系列流程,做出体系化的服务。通过互联网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实现课程的标准化,并在这个过程中让用户对老师的依赖越来越低,让用户粘性越来越高,把教育做成游戏一样的任务体系,谁最终就将成为最成功的教育公司。毕竟,教育不是一个场景化的东西,而是一件持续的、伴随终生的事情。最后我认为“教育乘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现在我们非常看好那些将线下教育做成品牌的公司。因为,教育领域内的公司本来就很分散,而能够将线下教育做成品牌,或形成自身体系的公司,一旦乘上互联网的东风,必然会有一个指数型的爆发式增长。这也正是构成的充分条件。现在的教育市场非常的零散,新东方和好未来加在一起不超过5%的市场份额。所以,在教育这个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鲸媒体:目前公立学校和课外辅导其实是处于割裂的状态,那互联网乘进来之后,两者会产生哪些化学反应?于光东:之前的公立学校与课外辅导产生割裂的原因在于时间,学生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才进入辅导班。老师不同、教材不同、进度不同,导致学生的学习处于间断的状态。由于互联网的存在,让这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我相信所有的课件、作业与考试,未来都会在互联网这个平台上慢慢交融,形成一体。公立学校的作业体系、师生的沟通体系完全可以与课外辅导在线上达成一致,让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再间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鲸媒体:您一直是互联网从业背景,从原本印象来看,您投在线教育会比较多一些,所以现在您是不太看好在线教育?于光东:现在所谓的互联网在线教育,在我看来,不过是处于初级阶段。如今所谓独角兽级的互联网教育公司,存在一定估值过高的问题,但是恰恰因为高估值,人们蜂拥而入,显得在线教育发展蓬勃。而线下教育由于商业模式固定,收入稳定,反而没什么吸引力。但是,在我看来,教育和互联网的真正爆发点应当源于“教育乘互联网”,两手组合在一起,这才叫真正的互联网教育公司。我认为,未来所有的教育公司都会成为互联网教育公司,这是不容置疑的,只不过有的人是从线下走到线上,有的人是从线上走到线下而已。三个层次划分教育赛道02鲸媒体:听说沸点资本会加大教育方面的投资,这个战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定的?(鲸媒体注:沸点资本成立于2016年3月,由360公司终身顾问于光东、原高原资本(中国)创始合伙人涂鸿川和合伙人姚亚平共同创办。沸点资本管理着4支基金,近20亿人民币资金规模,主要关注TMT、文化娱乐、体育、影视、安全、教育等领域的新兴创业项目。)于光东:其实我们在做沸点之前,就确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方向,希望能同一些“产业乘互联网”的项目一起合作,包括教育、新零售、医疗等等。创业者在传统领域做得很好,经由沸点资本助力,通过互联网,让他们实现指数型的增长。指数型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第一层含义是用户粘性与用户连接的指数型;第二层含义是公司PE的指数型。鲸媒体:你们会看好哪些教育赛道?于光东:我们对于教育赛道有三种划分。第一层次是以年龄段为划分的赛道。6(注K6为小学)之前,K12之后,这两端是我们特别关注的方向。K6之前我们会看重学前教育,包括编程、艺术等;K12之后,我们会投一些偏技术的教育平台、职业教育等。第二层次是基于内容本身的赛道。现在的教育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未来的人除了关注技能方面的教育之外,他们还希望能够在素质领域得到很大的提升,这是我们现在这一代80后家长和未来90后家长越来越关心的。所以在教育内容上我们会偏向素质教育的投资,例如编程教育、STEAM教育等。第三层次是碎片化的知识付费。比如碎片化的知识付费、碎片化的口语、碎片化的天文、地理、音乐等教育。从用户的接触角度来说,并非结果导向,而是知识填充型的(消遣)。这是我们看教育的三个不同层次,第一优先级、第二优先级和第三优先级。鲸媒体:第三层次的碎片化赛道还挺有意思,因为部分投资人对知识付费可能不太感兴趣,他们觉得教育需要有体系化、仪式感,而碎片化打破了这种固有的形式,那您为何看好这个领域?于光东:在教育垂直领域,我自己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交易服务型教育。所谓交易服务型教育,强调三个方面:第一是教育时间的终身化;第二是教育内容的多元化,更加偏向于素质教育;第三是教育形式的碎片化。例如我举一个特简单的例子,我们今天看学技术的人,他为什么要学技术,在学技术的平台上他有很多潜在的工作机会,这就是他碎片化学习的结果。这个平台虽然没有体系化的学习内容,但大家学习完了之后,实际上也会产生一些能力,平台后续也会给大家提供一些服务。比如黑马学院就是一个典型的交易服务型碎片化的教育平台,他们(用户)在这个平台上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投资,先是学习投资,继而吸引付费。这种教育模型其实就是“知识付费+后续资源”,它既不是一个传统的教育公司,也不是一个传统的互联网社区公司,它其实就是一个交易服务型的教育公司。鲸媒体:您个人对哪些教育的赛道或者是哪些点的投资是比较擅长?于光东:素质教育吧,做了十几年的话剧社,从教育的角度剖析就是素质教育、艺术教育,所以我在这方面还是比较有心得的,除了素质和艺术教育,我们比较偏重STEAM教育和K12教育,我们希望可以结合自身在互联网上的经验帮助这些企业成长。对高思的“安卓模式”产生沸点03鲸媒体:什么样的公司会让您比较激动,有“沸点”呢?于光东:首先,创业者做的这件事情满足的是用户实际拥有但不知该如何形容的需求;其次,产品能够一下抓到用户的痛点,让用户轻而易举地接受;最后一点,也是我比较重视的,我比较喜欢“疯”一点的CEO,所谓“疯”一点的CEO就是敢想、敢干、有激情、有执行力。一个好的CEO或者一个特别伟大的公司基本上都有“疯子”特质,所谓“疯子”,就是想别人所不敢想的,做别人所不敢做的。但是,我所言的疯子不是表面的“疯子”,即使心中“疯”,但表面上还是可以按部就班做事。以高思为例,如果高思的CEO跟我说他不想超过新东方,不想超过学而思,如果他一点想法都没有,那我就觉得他不值得投资。鲸媒体:高思为什么让您觉得有沸点?于光东:如果你深入去了解高思,高思的模式大概有两方面比较重要的元素:第一,高思教育具备从招生获客到后续服务再到最终教育的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对于高思教育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第二,高思教育CEO敢于在互联网教育方面投入,他所采取的安卓模式,将机构自身的教研体系全盘向外输出,不仅仅是教材、教案、教学体系,还有人力资源管理、学校管理、招生管理等等,这里面也包括双师课堂、一对一直播等产品体系。所有这些看起来就像是教育界的安卓系统,任何学校拿这套系统都可以开个学校。(鲸媒体注:商业模式上,苹果模式指的是iOS操作系统与硬件均是封闭状态;安卓模式则是android操作系统和硬件均全线开放。)鲸媒体:高思教育目前主要是向外地输出?您觉得高思在向B端输出这块比较超前?于光东:高思目前主要是向外地输出。高思教育在北京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口碑的制高点,建立大家对它的认知。高思这套向外地输出的平台叫“爱学习”,“爱学习”这套平台就是给所有学生制作安卓系统的底层。因为有第一点,所以它才敢做第二点。这两件事,结合在一起,他才能把这个蛋糕做得那么大。另外,高思今年预计在互联网平台方面的利润,能达到总利润的1/3。在我看来,预计明年或后年就能完全超过线下的业务。高思教育愿意把这些东西输出给大家,这一点,我与高思的CEO不谋而合,这让我产生沸点,今天中国的教育只看见了金字塔尖的教育,以为这已经很成熟了,但并非如此。实际上,中国二、三、四线市场还有很多的学校,他们都没有完整的教育体系,从业人员的素质也不高的,但是,这些地方不需要教育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高思的CEO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做到教育公平,从社会责任感的角度来说,高思教育希望做到的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教育”,而其他巨头做的都是让天下都别做教育,只有我做教育。鲸媒体:咱们对高思除了财务方面,还会有哪些帮助?于光东:首先,我们会针对高思的整个互联网逻辑架构,提出自己的建议,前提是我们的帮忙不添乱,因为沸点资本不替创业者做决定;其次,我们会帮高思推荐互联网人才资源、产品相关人才等;最后在资本方面,我们非常重视投后管理,我们的投后管理都是我们自己做,类似于工匠型的投资。鲸媒体:您刚才提到要“教育公平”,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大家确实希望学习的成本越来越低;但对企业来说,如果说消费者付出的成本比较低的话,机构的收入可能会受到影响,比如学费下降。您怎么看这个问题?于光东:教育的价格体现了消费者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为什么高思要做B端输出,其实就是要降低校长的办学成本,降低学校运营成本,让更多的人去做教育。这件事就是一个基数问题,市场到底有多少容量,有多少人想去学习,而在我看来,这个市场非常大。问题中提到的价格降低,对于高思而言,一点都不担心,因为价格降低意味着会有更多的学生进来,学生对拿高分或者产生学习能力这件事是有刚需的。像高思这样的企业,目的不仅仅是让你学习,而是让你产生学习能力。为什么要打造教育体系,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让学生产生学习能力,学习能力的建立需要一套类似于游戏任务这样的教育体系,场景化的让学习者去学习,这是第一个。价格降低是由市场决定的,但是,人们对于教育的刚需,至少在十年之内不会消亡的,不管是K12还是素质教育,我们都会一直不断探索。AI+教育不是颠覆式,而是增强式04鲸媒体:2018年您认为钱会流向教育的哪些领域?于光东:第一个我认为会流向的是“教育乘互联网”领域。类似于高思教育向B端输出的模式,未来也会有很多公司会往这个方向发展。他们不再说“我只是给我自己用”,不再是“让我自己变好,然后变成苹果”,而是采用安卓模式。第二个是纯线上的互联网教育。例如外国人学汉语,未来还有很多与纯线上互联网模式相关的方向。第三个是婴幼儿教育。在幼儿园方面,尤其对于学前教育,在我看来,应当会以文化、艺术等为主;另外我说一句,成人教育方面的投资,预计也会以文化、艺术学习为主。第四个是AI+教育。我认为AI+教育以后会起一个小苗头。鲸媒体:您刚提到成人领域的素质教育,我们觉得蛮有意思的,很多机构其实并不看好这个,这方面其实没有什么刚性需求,看上去现在消费者还不太舍得在这方面花钱。于光东:其实我们看得更多的是产品。比如我让你学音乐,学完了之后给你录歌,帮你出专辑,那你会不会感兴趣呢?为什么你今天没学,是因为没有这样的产品呈现在你面前。一个好的教育产品要有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因为素质教育的教育体系跟K12的教育体系不一样。虽然今天素质教育遍地开花,但还是做不大。很多人都是刻舟求剑,站在一个固定的角度去看问题,但是我们经常讲,投资更看重的是,是否有产品去满足人们的内在需求。今天创业者应该做这样的产品,将人们没有被发掘的潜在需求发掘出来。我们今天要投的就是那些满足用户心中内在需求、但尚未在市面上出现的产品。鲸媒体:您对AI+教育的具体看法是?于光东:我认为教育有三大要素,分别是教育体系、师资、学生。首先我认为教育体系未来很有可能采用AI的方法解决,AI能够增强教育体系的效率,降低教育体系的成本。此外,AI还能做到对学生的学习有效性进行评估,通过算法的形式让每个学生看到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根据学生不同的教学进程,匹配不同的知识内容与测试。其次对于AI能不能代替老师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五年之内AI是很难代替老师的。老师在讲课过程中会涉及一些教育体系、PPT甚至笑话,再到筛选简历与管理服务,我认为AI在短时间内很难做到。总的来说,我认为AI对教育而言不是颠覆式的,而是一种增强式。今天想做AI的教育公司,必须要具备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才有可能做好AI内容。另外,作为一个互联网从业者,我对AI的理解是,你必须要有一些特别牛的人,对这个行业特别懂,他要给机器定一个先导规则,这个先导规则是否科学,决定于这个机器未来运转是否科学,所以今天没有这套体系的人去做AI是无从下手的。鲸媒体:您觉得AI有没有可能改变企业的生产关系或者商业模式呢?于光东:以我目前的认知,颠覆商业模式的源动力是产生一个新的场景,但AI实际上是增强性,并没有创造一个新的场景。移动互联网是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增加了用户粘性,降低成本,改变我们的习惯,提高企业的效率。而AI没有改变用户的习惯,只是提高商家的生产效率,移动互联网和AI不同的一点,就在于前者改变了用户的习惯。原本是看纸质书、看报纸的,现在是看APP,但就广告植入而言,纸质书的广告植入较复杂,而且很多用户也没有随身携带纸质书的习惯。但是APP就不同了,随时随地都能浏览,这就颠覆了传统的商业模式,在用户浏览APP,停留的时间内插入广告,形成了一种新的渗透式商业模式。而目前的AI,却难以改变用户的习惯。《沸点资本于光东:投资要归零创业心态,跟创业者一起做好手艺活》 精选四投资人不愿投资?也许他从一开始连看都不想看,不是投资人太任性,而是这些东西你还没弄懂。早期、天使、后期投资人分别青睐什么样的项目?在他们眼中,哪些人就算拿到了钱也是“白给”?在融资的不同阶段,如何避免项目中途夭折?我是的殷鹏,很高兴在这么一个晚上和大家分享我对的理解和一些看法,然后讲述一下我们这段时间做的一些事情,同时也分享一下我自己的一些投资准则,希望今天大家没有白来,能有些收获。在分享前先简单介绍下自己,我叫殷鹏,负责洪泰的消费升级、O2O、TMT与科技领域的投资。在加入天使投资行业前我一直认为个非常高大上的事业,外表衣着光鲜,成天坐在写字楼里等着创业团队面圣的感觉,实际当加入这个行业后,发现天使投资是个非常苦闷的行业。为什么这么讲,因为我们面对的创业团队是全国各地的,我们要保持24小时随时开机的状态,我们要保持随时战斗的状态。洪泰每个小伙伴每周投入在工作上的精力超过100个小时,每周看200个BP,至少看25个项目,每个项目要形成文字归档,新投项目要去DD,已投项目要对接资源、人才,要帮着一起梳理商业模式。所以投资这个行业并不是大家外表看的那么光鲜,是很辛苦很累的。做投资,虽然会辛苦,但精神上却是非常愉悦的。因为每天接触的都是具有正能量的人,都是一群想要创造真正价值的小伙伴。他们愿意分享经历与时间,会给我们很多新鲜想法的冲击,会很有收获,与创业团队聊天是一件非常酷,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分享一下我个人的一些投资判断准则,之前在别的渠道,我也分享过,有几类项目我是坚决不的,但这不适合于基金,只是我个人看了几千个项目积累的经验。1、不投没有商业计划书的项目泰哥说过一段很经典的话,一个团队拿几页纸的商业计划书就可以忽悠到我们几百万,如果团队连这个都不愿做,那么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投的价值,所以我建议BP(business plan)一般要CEO自己来写,当然BP的内容可以团队一起来讨论,但是操刀撰写的一定是CEO本人,因为写BP是你重塑商业逻辑的过程,不断拓延你的创业想法,能让你想的更缜密,甚至在写的过程中你会迸发出新的火花,从而有新的商业灵感。2、不投没独立IPO可能的项目我分享之前我看过的一个案例,做卫星材料的项目,在市场基本处于垄断的地位,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但是因为这个行业盘子就是几个亿,踮脚就能碰到天花板,所以这个项目我们没有投。这是一个木桶理论,大家都知道装水时是短板决定长板,但是投资恰恰相反,长板决定短板,只有你有足够的市场想象空间,天使投资才愿意参与其中,并不是说我投的项目就一定能IPO,但我只是不投没有IPO可能性的。3、不投无核心竞争力的项目有些做餐饮的项目、有些做食品的项目、有些做生意的项目,基本上来讲是没有核心竞争力。举个例子,我在四川的时候遇见一个团队,是做四川火锅的,生意非常好、服务也非常好、口碑也非常好,但是因为在四川做火锅的人太多了。这块市场很难再杀出一个海底捞出来,它会是一个非常赚钱的生意,但是并不是一个企业化运作的项目。4、不投创始人不和睦项目如果核心创始人之间的股份分配不合理,很容易在后续的企业发展中出现隐患。国内大部分的创业团队可以共患难,但却很难同享福,我们跟团队分享的时候说,企业出现问题,一定要在阳光灿烂的时候去修屋顶,不要等到狂风骤雨的时候再补窟窿。有什么事情白纸黑字写清楚,到底是什么股份,把利益分配写清楚,投资人看到你股份安排合理才愿意和你聊。5、不投创业者盲目乐观或封闭的项目我自己理解的,其实是像家长看孩子骑单车,如果离得太远了,孩子容易摔着,但离得太近,又怕孩子学不会,整个之间的关系其实应该是你要帮忙,而不是添乱。因为你要是帮所谓你自己认为的忙的时候,可能你帮的是倒忙,反而是扰乱了创业者自己制定的发展计划、路径和步骤。创业项目如果会PR的话,它在未来会占有很大的优势。如果一个团队都不愿意跟我们交流的话,也就是之前说的创业者盲目乐观、比较封闭,我们怎么能更好去帮到这个项目,怎么帮它对接资源,树立商业模式等?对天使投资来讲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洪泰现在专门建立一个叫PR(公关)的团队,用来成体系化、成结构化地帮助我们投资的这些项目,更好地做一些关于它公关方面、整个媒体战略方面,有计划有章法的打法和布局。6、不投依赖资源型创业的项目尤其是开始就讲自己有什么关系,有什么资源。这种项目在我们看来一般都不是特别靠谱。因为资源和人脉不是说的,是用的。能不能转化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好的项目不需要借助关系资源,遵循市场规律,其实你就可以成长,靠特殊渠道成长起来的创业项目都是发育不良,很难做大。7、不投为了风口而风口的项目有些小伙伴三年换了四五个方向,实在是不好判断他到底是不是想创业,这样的人他有不同的标签属性,他可能是连续创业者,可能是名校毕业,也可能出自BAT,也可能是海归,当然有一系列豪华的标签了,可能他去的时候,十家机构都愿意投他,但是这样的项目,我们不一定会非常喜欢。这种逻辑的核心是,我不投为了创业而创业,为了风口而风口的性团队,当然,这个需要投资人用很专业的眼光去识别他。8、不投不专注的项目这个其实也有切身的案例,之前我们接触的创业团队,因为早期的时候,你跟项目去聊,一般我会聊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这一个小时的时间,他能不断把一些时髦的词给我说出来——大数据、、高科技、生态圈、平台等等等等。我们觉得早期项目,其实应该找到这个行业的痛点,把这个痛点深扎下去,构建起他的护城河,形成行业联动。平台故事不用讲,只要你把前边的痛点形成垄断力,自然而然就能覆盖其他方面。你上来就讲故事,还不落地,上来就说自己是平台。一般这种早期项目,我个人都会打很低的分。目前这种市场环境,初创项目已经太难实现平台化了。当然,你可以有这种仰望星空的想法和梦想,但是,我们实际上是建议要脚踏实地把活儿先干好。这是我分享的个人八个不投的标准,其实大家很关心的是说,早期项目,你们有什么样的判断逻辑。其实大部分的早期项目,大家的判断标准和逻辑是很相通的,无非是看几个点——市场、团队、产品、营销策略、估值,当然这些不同的选项中,大家的比重是不一样的。有的基金可能比较看重产品,有的可能更看重团队,有的可能比较看重整体的营销策略,有的可能觉得估值合适,就愿意参与。●●●产品逻辑、公司估值,这些概念如何理解?市场,跟与大家之前讲的很像。就是说你还是要找到一个能够有IPO空间,有足够多的想象力,未来有足够多故事的项目。因为一个早期机构去投一个项目,核心还是希望未来有一天能够退出。天使去投一个项目,要想到该项目A轮谁会去接;A轮投的时候,要想到B轮谁会去接。按照这个逻辑延想,如果一个项目,VC愿意去接,说明市场空间还是足够大的。因此你要找到能够有IPO空间,有足够想象力的一个方向。●●●那产品的逻辑是什么呢?产品的逻辑,其实就是你要找准方向。你要选择尚未成熟的行业去切入。如果是一个成熟市场,你杀进去的话,那各项指要求对你都会非常地高。第二点就是,你要努力找到用户爆炸性的增长点,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服务,形成核心竞争力,并构建起自己的竞争力。第三点是说,你在垂直细分市场站稳后,要努力尝试以点到面的扩张,对链接上下游的合作伙伴要形成生态圈,业务进行联动。最重要的一点,你选择的这个方向,不要跟BATJ这些传统互联网大公司的正面竞争,因为现在确实已经不是群雄逐鹿的时代了。如果你的业务跟BAT这些比较大体量的互联网公司打正面战的话,VC是很难去给你做持续加棒的,如果没有VC的钱,你是不是还能正常地盈利、运转下去,我们觉得这样的机会还是非常非常少的。接着给大家分享的是营销策略。这里可以重点讲一下,之前我们跟团队交涉过程中,会经常发现,团队对于估值是非常不明确的。一个早期项目,产品还没上线,估值就来要一个亿,尤其在今年上半年。大家都知道,今年上半年,其实整个行情是非常地火爆,非常地混乱。经常有团队,产品什么都还没有,就来上线,要一个天价的估值。那简单分享一下营销策略的逻辑。假如你的产品预计今年可以做到1个亿的营收,那么估算出来,其实你在12月的时候,流水至少要做到2千万。假如需要做到2千万的流水,那你应该需要多少人的团队呢,需要找多少家的供应商,覆盖多少客户,你需要展示的产品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形态,你的市场推广策略怎么样,相对应地评断出,你六月份时候——也就是比方说那个起点减去融资的时候,整体的项目是站什么样的进度,你距离这个目标还有多远的距离,从而更好地评估这个项目的风险估值呢?其实就是说拒绝那种创业团队漫天要价,投资人就地还钱的现象。有不同的估值方法,有P/E、P/S,有按照GMV,按照用户数。不同行业,估值体系是不一样的。这个以后有机会再跟大家分享吧,因为估值非常体系化,讲起来的话会非常非常多。我个人来讲的话,更看重的是团队。因为一个项目,可能选的方向有问题,有可能起步有问题,有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这个项目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其实就是看这个团队。团队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我可能会有以下这些要求:●●●一个优秀的创业者,需要具备以下这些素质远见、胸怀、执行力、领导力、学习力、狼性、勤奋、坚持。远见是什么呢?远见呢,其实——尤其是早期的一个创业企业,这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基本上就是这个CEO。CEO是什么样的,其实这个企业就是什么样的。其实远见,就是这个CEO。因为企业如人,一个CEO的文化其实就是这个企业的文化。这个CEO今天想什么,今天坚持什么,今天放弃什么,将会铸造这个企业以后将会怎样。胸怀呢,其实就是做大事,不要埋怨。我们面对结果过程的时候,任何时候都不要埋怨,不要埋怨领导,也不要埋怨环境,也不要埋怨对手,或者同事,要埋怨就埋怨自己做得不够好。有的时候你的胸怀有了,格局和事业也就起来了,也就能看得更远,才更有可能把团队团结得更好。执行力呢?就借用马云老师说的话,就是一定不要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我们不希望看到一个团队他今天给我们讲的是这样,半个月或者一个月之后还是在原地踏步。虽然你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但是以结果导向来看,执行期限来看的话,如果一个月都没有成长,没有变化,那为什么要去投他呢。那再说领导力。我们认为一个CEO不懂技术没有关系,你应该找到懂技术的人,去跟他一起合,让他配合你一起工作。不懂财务也没有关系,找到一个懂财务的人,配合他一起工作。如果一个CEO能做到这些,那我们认为这个CEO是具有企业家潜质的,是有人格魅力的,首先这个人他就值得投资。再说学习力,学习力是我认为这些企业家能力里面,最重要的一点。任何一个人的成功,其实都离不开学习力,包括我们自己的投资。我们讲一个好创业者,每隔一段时间,你再见到他的时候,他的状态都会不一样。就跟一个好的项目,每天估值都在变化,是一个道理。一个好的创业者,在不同的环境下,其实他能快速吸收对他有利的养分。这里分享一个我自己投的一个案例。我在年初的时候,投了一个叫百彩嘉的项目,这个创始人出身非常传统,他以前自己就开美容店的,开了上百家的美容连锁。四年前就开始做O2O的事情,到店、上门……后来发现这条路走不通,就把风口关了,减少到只有六家店,他一直对互联网也特别陌生。这个项目,我们3月份投完以后呢,项目创始人如今都发生了飞速的成长。创始人呢,用了半年的时间,不断学习,已经对互联网产生了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并把互联网的感觉用到自己的骨髓里边,当然不能说他现在已经完全懂了,但是至少他的这种成长和学习的感觉,已经远远超出我对他的,每次我跟他聊的时候,都能感受到他的变化,我觉得这点真的很了不起。他现在基本就从一个传统的美容店老板,已经变成了我自己心目中一个互联网人的标准。●●●狼性和悟性是创业者的标配我自己还比较喜欢有狼性和悟性的创业者。狼性其实就是做事的积极性,对成功的渴望,你能不能从中体察到的根本是你对成功的欲望。那悟性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你对自身的认知,对市场的认知与判断,你知道应该在什么样的时间选择,不盲目乐观,不轻易妄动。然后说的是勤奋,就雷总,雷总其实已经做了一家上市公司,但每天依然还奋斗在第一线,据我朋友分享的是,他每天基本上工作18个小时,如此勤奋的工作态度,我觉得是每一个投资人,每一个创业者,每一个想成功的人都应该去学习的。当然,最重要的还有坚持,记住马云老师说的话,就是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绝大多数的创业团队死在了明天晚上,没能坚持看到后天的太阳。其实创业呢,我自己认为是创业需要长跑,需要我们每一位小伙伴耐得住寂寞……文章来源:凤凰财经文章非声明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狂欢节正在火热进行中点击下方链接获取豪礼→理财6.18,只在国金所!←目前102000+人已关注我们《沸点资本于光东:投资要归零创业心态,跟创业者一起做好手艺活》 精选五原标题:K12领域未来会出现更多巨型公司(图片来源:全景视觉)经济观察报 姚亚平/文自成立之初,沸点资本就持续关注传统行业的互联网改造创新项目。9月20日,高思教育(:870155)发布董事会公告,宣布已完成5.5亿元人民币融资。本轮融资由沸点资本和华人领投,创新工场、中金公司直投跟投。高思教育是一家顶级的专注于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培训机构。这是公司历史上最大的一笔融资。这也是沸点资本在教育+互联网领域第一笔投资,也将拉开沸点资本在教育+互联网领域的投资布局大幕。沸点资本由我与原高原资本合伙人涂鸿川、360终身顾问于光东共同创立,关注大消费升级及教育等+互联网、互联网新媒体、网络安全等企业服务、新科技及传统领域互联网改造项目。我们曾经的团队包括:高思教育、触手TV、团车网、网康科技、六间房、途牛、奇虎360等。不过自成立以来,我们每年也就投资几个公司,但成功率非常高,达到80%-90%。也正因为项目少,我们会花更多精力帮这些公司走向成功。我们一直觉得教育领域会有很多公司成功,现在看来这个行业还只有两个超级公司新东方和好未来,未来应该会出现更多的巨型公司。红海竞争教育需要很强的研发能力支撑,而研发能力对规模的需求体现非常明显,因此教育是需要有大公司出现的。K12领域已经出现了从红海竞争向规模化、规范化发展的趋势,作为竞争最激烈的领域,K12领域内诸多小机构经过多年的竞争已经开始分化,作为巨头的公司拥有全国范围的教研能力,这是区域性的小机构在面临竞争时的短板,这也是他们目前最渴望提升的能力。比如某个省内的最好的学习机构或许是可以跟学而思、新东方在当地的分支机构相抗衡,但第二梯队的就没有办法打过学而思,因为当地的学习机构只有当地的教研能力,而学而思、新东方是全国的,那现在学而思已经开到家门口了,学生都被学而思抢过去了,那怎么办?虽然学而思、新东方大家都已经觉得很大了,但实际上这两家机构在中国教育市场上的份额总共还不足3%,整个中国教育市场有三万亿的巨大需求,但与此同时这个市场非常分散,也是因此即便是行业的巨头也没有足够垄断的地位,众多教育企业仍然有巨大的生存空间,但怎么做得更好以获取生存空间呢?这个时候高思出现了,大家都看到高思在北京市场可以跟学而思抗衡,但高思说靠自己的力量全国扩张会很慢,问这些机构“你们要不要用我们的教学系统来上课?”教育界的安卓高思创办的时候,学而思已经上市了,高思这些年能成长起来并创造上亿的利润,完全是在学而思的眼皮底下做的。高思每一个学校都开在学而思的附近,每一个学生都是从学而思“抢”过来的。高思之所以能成长起来,是因为即便开在学而思对面,仍然有足够强的教学能力和教学内容让学生认可。如果不是这样,是完全创办不起来的。本质上这是一个to C做到非常优秀的情况下才去做to B。如果高思要一直延续To C 的思路做下去,可能再用十年才能达到现在的学而思的体量,但现在K12领域的发展了一个新的阶段,To B市场的需求爆发了。比如,新东方的英语教育非常好,那临近的教育机构怎么竞争?就要选择不一样的,这就是高思的机会。高思自身具备竞争力的教学能力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或许用五年就能做得比学而思更大。通过to B to C的形式借助输送资源合作的教育机构实现高思的全国范围内的扩张。高思教育正是因为其深耕线下的团队基因、出色的产品迭代速度和协同前端(培训)中端(内容)后端(平台)的业务组合,吸引了沸点资本的加入。沸点将在投后服务上关注两大重心:1.基于场景的核心需求发掘;2.深入行业的快速产品迭代。我们长期看好高思在产品研发和迭代上巨大的想象空间。第一,线上线下的内容生产形成闭环,产教研实时大数据节约了用户成本也使得课程设计更加智能。第二,高思从C端向B断的平台业务拓展,也是对传统教育体系信息及资源透明化的尝试。对传统教育领域来说,解决大数据收集及数据的基础应用已经可以初步实现,深度挖掘的数据和使用场景会在未来产生更大的价值。To B To C的模式,本质上是卖教材给学生,只不过通过学校和机构输出。高思实际上承担的是类似义务教育中新华书店、人民出版社的工作,只是这个书不再是纸质版,是授课的互联网系统。当然,需求旺盛也不代表可以无限制扩张,我们看好高思和这个行业,我们的评判标准里完全不看获取用户成本,看的是有没有效果、顾客的满意度和续班率。未来也不会用成长速度和扩张速度来衡量这家公司。我们会考虑通过课程输送扩张的这些机构,是不是跟高思自己做的水平是一样的。如果是这样的就可以继续开下去,继续复制。如果用了教材教学系统的合作机构出现续费率满意度下降的情况就缓一缓,就要考虑一下问题出在哪里。(姚亚平系沸点资本创始合伙人,本报记者盖虹达采访整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责任编辑:《沸点资本于光东:投资要归零创业心态,跟创业者一起做好手艺活》 精选六一位大佬说过只要你还在创业,只要你还在这个大的行业里面,我相信绕来绕去都会遇到红杉,因为红杉总在那里,而且总是冲在最前面。他就是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一个中国资本界传奇性的符号。毫不夸张地说,沈南鹏把中国互联网的大半个场子全买下来了。数据显示,2016 年红杉中国的基金总额仅仅为 500 亿人民币,却 11 年投出超过 300 家企业,中已上市的公司总市值已经超过 2.6 万亿。可以说,只要他看上的企业,不是三、五年上市就是被大企业并购,最后的结局都是黑马变白马。那么,问题就来了,沈南鹏为什么这么独具慧眼 ? 有人说他入行早,赶上了好时候,有人说他遇上了高人指点,贵人加持。也对,也不对。1. 师傅领进门你知道的,沈南鹏搞投资之前已经折腾出两家上市公司,其中携程 2003 年 12 月 9 日登陆纳斯达克,2006 年 10 月 26 日如酒酒店在美国上市,他的身价一下子暴涨到 20 多亿,彻底实现了财务自由,所以当携程市值最后变成 40 多亿美金后,沈南鹏选择了激流勇退。这年,他 39 岁。此后,沈南鹏也做过投资,但都是凭感觉,比如投分众,就是和江南春吃了两顿饭,感觉老江人不错、商业模式很新,就投了。不过总体来说,就是撞大运,10 个里面能够成功一个,就算不错。直到遇到后,他才知道投资成功也是大概率事件。是的,作为一个成立于 1972 年的老牌,30 年间战胜了科技跃进和经济波动,先后发掘出雅虎、苹果、思科、领英、Youtube、甲骨文、谷歌等杰作。其中,1995 年成立的 7 号高达 174%,累计投资的 500 家公司占到纳斯达克总市值的 10%。实力确实不是吹的。事实上,沈南鹏正是从瓦伦坦、莫瑞茨等前辈身上,总结出投资的赛道说,也即投资于赛道,而非赛手,而那正是红杉资本的投资精华。2. 修行在个人但是,红杉资本的主战场毕竟在美国。如何把美国的投资理念与中国的实践特色结合起来呢 ? 这就要靠沈南鹏的悟性了。不过,沈南鹏是谁 ? 他 15 岁就获得 1982 年第一届全国中学生计算机竞赛冠军,上海交大的数学高材生,耶鲁 MBA,10 年的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 3 家顶级投行经验,著名的携程四君子,全过程参与创建携程、如家两家过 100 亿市值的上市公司。想当初在携程,光组织架构图与业务流程图,沈南鹏就画了 100 多张。不只是悟性极高,更重要的是个性也极鲜明。由于学数学出身,沈南鹏语速快,判断也快,不管多复杂,他总能在 10 分钟内就总结出企业的商业模式,与一般人从 A 到 B 的推理不同,他似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从 A 到 Z 的推演。事实上,仅仅过了 2 年多,沈南鹏就养成了快、稳、准的沈式。正如周鸿祎所评价的,沈南鹏是一个饥饿的人,看到项目就像闻到了血腥味的狼一样,或者像鲨鱼闻到血腥味一样,去拼抢,去追踪。与绝大多数投资人一样,沈南鹏对创始人非常看重,一个企业的 CEO 必须定战略、重产品、带团队、算好账,一个都不能少。他还总结出四类企业的 CEO 不能投的著名论断。一是不会定战略的 CEO 不投。作为 CEO,要在创业第一天就做好心理准备和技术储备。要想到,如果巨头进入这行业,会如何应对 ? 那里有战略的选择问题。二是不懂产品的 CEO 不投。做好用户体验并不需要是技术或编程高手,但必须重视产品和用户体验。CEO 肯定也是产品经理,深度介入并参与,帮助团队打磨产品。三是不会带团队的 CEO 不投。不一定非得是顶级 MBA 或咨询出身,但要有想法和好的商业感觉,与团队的核心创新理念吻合。而实战就是最好的培养,在实战中学习成长,远比在大公司里从事程序化的工作进步快很多。四是不会算好账的 CEO 不投。 CEO 不能拍着脑袋决策,有两个数字是必须关注的。第一个是毛,决定了一家公司有没有真正的议价能力或者定价实力,第二个数字就是单位成本。3.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但是,沈南鹏进场并不早。2005 年,他还只是投资圈的一枚青瓜蛋子,人家 IDG 早已在国内耕耘了近十年,什么搜狐、百度、腾讯,数得上的项目都被它一家给包了,沈南鹏只有捡漏的份。怎么办 ? 蛰伏 ! 蛰伏 ! 蛰伏。由于找不到好的项目,从 2005 年至 2006 年,沈南鹏才投了七、八个项目,总共不到 5000 万美元,而且全是跟投,没有一单超过 1000 万美元。机会就在不知不觉中到来。2007 年 1 月 9 日,乔布斯在旧金山的会展中心掏出小小的 iPhone 手机。那一刻,沈南鹏高呼,移动互联网的春天来了 !此后,他步步都没有落下。所投的第一波是以阿里、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公司。投阿里不足为奇,因为 2005 年的马云仅用了免费一招就把 Ebay 打得满地找牙,已经露出独角兽的初步容貌。问题是京东一路巨亏,而且一亏就是 20 多亿,哪个 ? 后来得知老司机 IGD 没有投,加上实体经济不景气,沈南鹏也就放弃了。没有想到,强哥却碰到了投资女王徐新,人家一出手就是 1000 万美元,此后一举补足物流的短板,很快成为中国电商领域最大的黑马。沈南鹏就是沈南鹏,他知错就改,马上携带 1.5 亿美元追了过去,终于搭上了京东的末班车。随着 2014 年京东上市,沈南鹏见证了奇迹。当然,沈南鹏也有遗憾,只投了 1 亿多美元,为什么没再投 4 亿美元 ?最有意思的是投资唯品会。因为找不到负责人,沈南鹏就让项目经理给唯品会的热线留言,想给你们老板投资。结果客服破口大骂,以为遇到骗子,好在唯品会的首席执行官沈亚识货,人家在中国相当有名 !果然,此后沈南鹏一投就是几千万美元。除此以外,只要在国内挂上号的电商如聚美优品、美丽说、蜜芽、乐蜂网等等,沈南鹏全部都参与了投资。所投的第二波是以 O2O 为代表的科技公司。当时,沈南鹏在上海无意中用大众点评找餐厅,感觉非常方便,他隐约感觉自己又撞见一条大鱼,于是决定找创始人聊聊。最后,好不容易在一栋破旧不堪的楼房,在一间不足 100 平米的房间里,找到了张涛。沈南鹏前后也就聊了两次,就决定出手,北上广州有如此高密度的城市人口,而且物流成本低,必定出现服务本地市场上的 O2O 大公司。沿着这个思路,沈南鹏又投资了美团。其实他认识王兴很早,早在 2005 年 12 月 18 日,校内网刚刚上线 10 天,还在兴奋中的王兴就接到沈南鹏的电话,听说你们做了校内网,我们是一家,叫红杉资本。虽然此后被周鸿祎泼了一盆冷水,错失了美团的 PreA 轮。不过此后,他一直关注王兴的一举一动。就在 2010 年底千团大战前夕,沈南鹏抓住了王兴急缺资金的痛点,一举投出 1200 万美元的 A 轮,团购是互联网产业中少有的、直接产生现金流的商业模式。此后,沈南鹏的投资清单里出现了饿了么,赶集网、麦考林、高德软件等 10 多家 O2O 公司,甚至囊括采购、物流、数据等整条 O2O 产业链,仅仅快递就投出了中通快递、德邦物流、安能、郑明物流、达达物流等 5 家公司。单就红杉投资过的 O2O 公司就已经接连成壁,这个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宝贵的资源。第三波是内容创业。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张一鸣的今日头条。为啥是今日头条 ? 因为张一鸣的推荐引擎技术吸引到了他,一千个人面前有一千个今日头条。2014 年 6 月 3 日,红杉资本领投,新浪微博跟投 1 亿美元的 C 轮融资,当时的估值是 5 亿美元。2016 年底的 D 轮,红杉依旧跟进,尽管估值已经涨到 110 亿美元。沈南鹏没有看错 ! 融合社交和用户行为、自然语言处理和图像识别技术,开展精准定位人群传播的今日头条,已坐稳内容创业的头把交椅,仅仅 9 个月后,估值已经涨到 220 亿美元。沈南鹏又赚翻了。第四波是火得一塌糊涂的。作为这两年的,沈南鹏自然不可能缺席。他早在 2013 年就投资了滴滴,所以在 2015 年情人节那场著名的滴滴快合并大战中,赚得盆满钵满。不过,到了 2016 年投资共享单车就费神了。为什么 ? 摩拜与 OFO 吸取了智能打车的教训,要求投资人必须选边投资,不能两家都投。当时两家公司的背后,聚拢了中国实力最雄厚的腾讯、阿里、滴滴、金沙江创投、高瓴资本等财务投资人和战略同盟,其中,ofo 背后站着 17 位投资方,摩拜背后有 22 位投资方。到底选择那边呢 ? 两边的投放数量、城市都不相上下,都是 50 多个城市,亿万粉丝,所以很难下决心。没有办法,沈南鹏就站到会议室的窗边,掐表数外面到底是小黄车经过的多,还是摩拜的多,结果摩拜单车多,那就投摩拜 !这么简单 ? 对,就这么简单。这期间,沈南鹏还在消费品及服务、医疗健康、新能源与清洁技术等行业深耕细作,大到大疆科技、斗鱼直播、华大基因、秒拍小咖、小到秀韩后化妆品、小样乳酸菌等均斩获颇丰。2010 年,红杉几乎每个月都有捷报传出,仅当年 7 月到 12 月,就先后有高德软件、乡村基、麦考林、利农国际、乾照光电、诺亚财富等 7 家公司上市。当然,沈南鹏也有看走眼的时候,例如就错过了米的机会。当时,他感觉智能手机已经陷入红海,靠价格战难以为继,却没有看到移动互联网对手机行业带来巨大的颠覆。你知道的,小米最高估值达到 400 亿美元。4. 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遗憾的是,沈南鹏做红杉之前,资源主要集中在海外,因为在海外读书,后来又在美国的投行做了十多年。而后来,在携程与如家面对的是终端消费者,与企业家没有什么交集,所以朋友圈中企业家并不多。直到 2006 年以后,沈南鹏才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很多的嘉宾。有一次,参加完一个人民大会堂的活动,周鸿祎和沈南鹏都在冒雨等车,两人遂寒暄了几句。不知道是沈南鹏故意制造的偶遇,还是两人真是英雄惜英雄,反正临别之时,沈南鹏特认真告诉周鸿祎,无论你做什么公司,或者投资什么公司,一定要告诉我。老周也就当做一句礼貌用语,过去也就过去了。没有想到,随后几个月中,沈南鹏真就每隔几天就打来电话,并询问周鸿祎的进展,他是一个对赚钱特别有感觉的人。所以,2006 年 1 月,当周鸿祎出来做聚合 BBS 搜索,沈南鹏毫不犹豫就投了 600 万美元,仅隔 11 个月的 2006 年 11 月,在第二轮投资中又投了 100 万美元。迄今为止,红杉沈南鹏仍然是 360 的第一大机构投资人,而且从未减持 360 的股票。如今,周鸿祎即将回归 A 股,如今真是连续 20 个涨停,你说沈南鹏得赚多少 ?如今,沈南鹏的朋友圈遍布整个中国,无数创业者以结识他为荣,你生活在中国,可能不一定见过沈南鹏,但一定见过他投资过的项目。8 年的投行生涯,沈南鹏非常懂得判断哪些公司可能得到资本市场认可,而 5 年的创业经验又让他善于筛选合适的创业队伍。沈南鹏最擅长就是组织架构的搭建、业务流程的优化、营销策略的实施。所以,沈南鹏会帮助所投企业猎聘高管、冲刺 IPO,甚至派人参与所有的高管面试。据说,他有三部手机,也经常使用微信聊天,通过聊天,打开自己同时来打开别人的心扉。当年,美团网的王兴就常在深夜收到沈南鹏的微信,讨论工作,直奔主题。5. 培养年轻人很重要与一般的投资公司不同,红杉中国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海战术。沈南鹏会从商学院直接助理和分析师,让他们跟随自己参加各种董事会,他还拥有一个近 50 人的团队,就是负责与发掘新的投资对象,尽职调查至关重要,因为中国市场较难衡量,财务状况的研究也非常棘手。老板亲自过问人才培养,并创造如此多的机会,年轻人能不蹭蹭成长 ?当然,红杉中国的人才也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举一个例子,2014 年 7 月,胡丹要出来创办买单侠。徐小平扫了一眼胡丹的简历,麦肯锡的 ; 斯坦福的 MBA; 红杉中国 ……还没有看完,徐小平大喊投 ! 不管你做什么 !并放出风声我跟沈南鹏关系很好,如果红杉资本有人出来创业,我还要偷偷给钱。我曾经是一个互联网领域的创业者,今天也还是一个创业者,是的创业者。同时在两个领域创业,我是幸运的。对面秦朔的采访,沈南鹏这样回答。《沸点资本于光东:投资要归零创业心态,跟创业者一起做好手艺活》 精选七原标题:耶鲁才子39岁激流勇退,此后11年却创下2.6万亿的传奇,且看他是如何做到的?一位大佬说过“只要你还在创业,只要你还在这个大的行业里面,我相信绕来绕去都会遇到红杉,因为红杉总在那里,而且总是冲在最前面。”他就是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一个中国资本界传奇性的符号。毫不夸张地说,沈南鹏把中国互联网的大半个场子全买下来了。数据显示,2016年红杉中国的基金总额仅仅为500亿人民币,却11年投出超过300家企业,投资组合中已上市的公司总市值已经超过2.6万亿。可以说,只要他看上的企业,不是三、五年上市就是被大企业并购,最后的结局都是黑马变白马。那么,问题就来了,沈南鹏为什么这么独具慧眼?有人说他入行早,赶上了好时候,有人说他遇上了高人指点,贵人加持。也对,也不对。1.师傅领进门你知道的,沈南鹏搞投资之前已经折腾出两家上市公司,其中携程日登陆纳斯达克,日如酒酒店在美国上市,他的身价一下子暴涨到20多亿,彻底实现了财务自由,所以当携程市值最后变成40多亿美金后,沈南鹏选择了激流勇退。这年,他39岁。此后,沈南鹏也做过投资,但都是凭感觉,比如投分众,就是和江南春吃了两顿饭,感觉老江人不错、商业模式很新,就投了。不过总体来说,就是撞大运,“10个里面能够成功一个,就算不错。”直到遇到红杉投资后,他才知道“投资成功也是大概率事件。”是的,作为一个成立于1972年的老牌投资公司,30 年间战胜了科技跃进和经济波动,先后发掘出雅虎、苹果、思科、领英、Youtube、甲骨文、谷歌等杰作。其中,1995年成立的7号基金回报率高达174%,累计投资的500家公司占到纳斯达克总市值的10%。实力确实不是吹的。事实上,沈南鹏正是从瓦伦坦、莫瑞茨等前辈身上,总结出投资的赛道说,也即“投资于赛道,而非赛手,”而那正是红杉资本的投资精华。2.修行在个人但是,红杉资本的主战场毕竟在美国。如何把美国的投资理念与中国的实践特色结合起来呢?这就要靠沈南鹏的悟性了。不过,沈南鹏是谁?他15岁就获得1982年第一届全国中学生计算机竞赛冠军,上海交大的数学高材生,耶鲁MBA,10年的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雷曼兄弟3家顶级投行经验,著名的携程四君子,全过程参与创建携程、如家两家过100亿市值的上市公司。想当初在携程,光组织架构图与业务流程图,沈南鹏就画了100多张。不只是悟性极高,更重要的是个性也极鲜明。由于学数学出身,沈南鹏语速快,判断也快,不管多复杂,他总能在10分钟内就总结出企业的商业模式,“与一般人从A到B的推理不同,他似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从A到Z的推演。”事实上,仅仅过了2年多,沈南鹏就养成了“快、稳、准”的沈式投资风格。正如周鸿祎所评价的,沈南鹏是一个饥饿的人,“看到项目就像闻到了血腥味的狼一样,或者像鲨鱼闻到血腥味一样,去拼抢,去追踪。”与绝大多数投资人一样,沈南鹏对创始人非常看重,“一个企业的CEO 必须定战略、重产品、带团队、算好账,一个都不能少。”他还总结出“四类企业的CEO不能投”的著名论断。一是不会定战略的CEO不投。作为 CEO,要在创业第一天就做好心理准备和技术储备。要想到,如果巨头进入这行业,会如何应对?那里有战略的选择问题。二是不懂产品的CEO不投。做好用户体验并不需要是技术或编程高手,但必须重视产品和用户体验。CEO 肯定也是产品经理,深度介入并参与,帮助团队打磨产品。三是不会带团队的CEO 不投。不一定非得是顶级 MBA或咨询出身,但要有想法和好的商业感觉,与团队的核心创新理念吻合。而实战就是最好的培养,在实战中学习成长,远比在大公司里从事程序化的工作进步快很多。四是不会算好账的CEO不投。 CEO不能拍着脑袋决策,有两个数字是必须关注的。第一个是毛利率,决定了一家公司有没有真正的议价能力或者定价实力,第二个数字就是单位成本。3.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但是,沈南鹏进场并不早。2005年,他还只是投资圈的一枚青瓜蛋子,人家IDG早已在国内耕耘了近十年,什么搜狐、百度、腾讯,数得上的项目都被它一家给包了,沈南鹏只有捡漏的份。怎么办?蛰伏!蛰伏!蛰伏。由于找不到好的项目,从2005年至2006年,沈南鹏才投了七、八个项目,总共不到5000万美元,而且全是跟投,没有一单超过1000万美元。机会就在不知不觉中到来。日,乔布斯在旧金山的会展中心掏出小小的iPhone手机。那一刻,沈南鹏高呼,“移动互联网的春天来了!”此后,他步步都没有落下。所投的第一波是以阿里、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公司。投阿里不足为奇,因为2005年的马云仅用了免费一招就把Ebay打得满地找牙,已经露出独角兽的初步容貌。问题是京东一路巨亏,而且一亏就是20多亿,哪个敢投?后来得知老司机IGD没有投,加上实体经济不景气,沈南鹏也就放弃了。没有想到,强哥却碰到了投资女王徐新,人家一出手就是1000万美元,此后一举补足物流的短板,很快成为中国电商领域最大的黑马。沈南鹏就是沈南鹏,他知错就改,马上携带1.5亿美元追了过去,终于搭上了京东的末班车。随着2014年京东上市,沈南鹏见证了奇迹。当然,沈南鹏也有遗憾,“只投了 1 亿多美元,为什么没再投 4 亿美元?”最有意思的是投资唯品会。因为找不到负责人,沈南鹏就让项目经理给唯品会的热线留言,“想给你们老板投资。”结果客服破口大骂,以为遇到骗子,好在唯品会的首席执行官沈亚识货,“人家在中国相当有名!”果然,此后沈南鹏一投就是几千万美元。除此以外,只要在国内挂上号的电商如聚美优品、美丽说、蜜芽、乐蜂网等等,沈南鹏全部都参与了投资。所投的第二波是以O2O为代表的科技公司。当时,沈南鹏在上海无意中用大众点评找餐厅,感觉非常方便,他隐约感觉自己又撞见一条大鱼,于是决定找创始人聊聊。最后,好不容易在一栋破旧不堪的楼房,在一间不足100平米的房间里,找到了张涛。沈南鹏前后也就聊了两次,就决定出手,“北上广州有如此高密度的城市人口,而且物流成本低,必定出现服务本地市场上的O2O大公司。”沿着这个思路,沈南鹏又投资了美团。其实他认识王兴很早,早在日,校内网刚刚上线10天,还在兴奋中的王兴就接到沈南鹏的电话,“听说你们做了校内网,我们是一家基金,叫红杉资本。”虽然此后被周鸿祎泼了一盆冷水,错失了美团的PreA轮。不过此后,他一直关注王兴的一举一动。就在2010年底千团大战前夕,沈南鹏抓住了王兴急缺资金的痛点,一举投出1200万美元的A轮,“团购是互联网产业中少有的、直接产生现金流的商业模式。”此后,沈南鹏的投资清单里出现了饿了么,赶集网、麦考林、高德软件等10多家O2O公司,甚至囊括采购、物流、数据等整条O2O产业链,仅仅快递就投出了中通快递、德邦物流、安能、郑明物流、达达物流等5家公司。单就红杉投资过的O2O公司就已经接连成壁,“这个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宝贵的资源。”第三波是内容创业。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张一鸣的今日头条。为啥是今日头条?因为张一鸣的推荐引擎技术吸引到了他,“一千个人面前有一千个今日头条。”日,红杉资本领投,新浪微博跟投1亿美元的,当时的估值是5亿美元。2016年底的D轮,红杉依旧跟进,尽管估值已经涨到110亿美元。沈南鹏没有看错!融合社交和用户行为、自然语言处理和图像识别技术,开展精准定位人群传播的今日头条,已坐稳内容创业的头把交椅,仅仅9个月后,估值已经涨到220亿美元。沈南鹏又赚翻了。第四波是火得一塌糊涂的共享经济。作为这两年的投资风口,沈南鹏自然不可能缺席。他早在2013年就投资了滴滴,所以在2015年情人节那场著名的滴滴快合并大战中,赚得盆满钵满。不过,到了共享单车就费神了。为什么?摩拜与OFO吸取了智能打车的教训,要求投资人必须选边投资,“不能两家都投。”当时两家公司的背后,聚拢了中国实力最雄厚的腾讯、阿里、滴滴、金沙江创投、高瓴资本等财务投资人和战略同盟,其中,ofo背后站着17位投资方,摩拜背后有22位投资方。到底选择那边呢?两边的投放数量、城市都不相上下,“都是50多个城市,亿万粉丝,”所以很难下决心。没有办法,沈南鹏就站到会议室的窗边,掐表数外面到底是小黄车经过的多,还是摩拜的多,结果摩拜单车多,“那就投摩拜!”这么简单?对,就这么简单。这期间,沈南鹏还在消费品及服务、医疗健康、新能源与清洁技术等行业深耕细作,大到大疆科技、斗鱼直播、华大基因、秒拍小咖、小到秀韩后化妆品、小样乳酸菌等均斩获颇丰。2010年,红杉几乎每个月都有捷报传出,仅当年7月到12月,就先后有高德软件、乡村基、麦考林、利农国际、乾照光电、诺亚财富等7家公司上市。当然,沈南鹏也有看走眼的时候,例如就错过了投资小米的机会。当时,他感觉智能手机已经陷入红海,靠价格战难以为继,却没有看到移动互联网对手机行业带来巨大的颠覆。你知道的,小米最高估值达到400亿美元。4.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遗憾的是,沈南鹏做红杉之前,资源主要集中在海外,因为在海外读书,后来又在美国的投行做了十多年。而后来,在携程与如家面对的是终端消费者,与企业家没有什么交集,所以朋友圈中企业家并不多。直到2006年以后,沈南鹏才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很多投资论坛的嘉宾。有一次,参加完一个人民大会堂的活动,周鸿祎和沈南鹏都在冒雨等车,两人遂寒暄了几句。不知道是沈南鹏故意制造的偶遇,还是两人真是英雄惜英雄,反正临别之时,沈南鹏特认真告诉周鸿祎,“无论你做什么公司,或者投资什么公司,一定要告诉我。”老周也就当做一句礼貌用语,过去也就过去了。没有想到,随后几个月中,沈南鹏真就每隔几天就打来电话,并询问周鸿祎的进展,“他是一个对赚钱特别有感觉的人。”所以,2006年1月,当周鸿祎出来做聚合BBS搜索,沈南鹏毫不犹豫就投了600万美元,仅隔11个月的 2006年11月,在第二轮投资中又投了100万美元。迄今为止,红杉沈南鹏仍然是360的第一大机构投资人,而且从未减持360的股票。如今,周鸿祎即将回归A股,如今真是连续20个涨停,你说沈南鹏得赚多少?如今,沈南鹏的朋友圈遍布整个中国,无数创业者以结识他为荣,“你生活在中国,可能不一定见过沈南鹏,但一定见过他投资过的项目。”8年的投行生涯,沈南鹏非常懂得判断哪些公司可能得到资本市场认可,而5年的创业经验又让他善于筛选合适的创业队伍。沈南鹏最擅长就是组织架构的搭建、业务流程的优化、营销策略的实施。所以,沈南鹏会帮助所投企业猎聘高管、冲刺IPO,甚至派人参与所有的高管面试。据说,他有三部手机,也经常使用微信聊天,“通过聊天,打开自己同时来打开别人的心扉。”当年,美团网的王兴就常在深夜收到沈南鹏的微信,“讨论工作,直奔主题。”5.培养年轻人很重要与一般的投资公司不同,红杉中国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海战术。”沈南鹏会从商学院直接招聘助理和分析师,让他们跟随自己参加各种董事会,他还拥有一个近50人的团队,就是负责尽职调查与发掘新的投资对象,“尽职调查至关重要,因为中国市场较难衡量,财务状况的研究也非常棘手。”老板亲自过问人才培养,并创造如此多的机会,年轻人能不蹭蹭成长?当然,红杉中国的人才也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举一个例子,2014年7月,胡丹要出来创办买单侠。徐小平扫了一眼胡丹的简历,“麦肯锡的投资顾问;斯坦福的MBA;红杉中国……”还没有看完,徐小平大喊“投!不管你做什么!”并放出风声“我跟沈南鹏关系很好,如果红杉资本有人出来创业,我还要偷偷给钱。”“我曾经是一个互联网领域的创业者,今天也还是一个创业者,是投资领域的创业者。同时在两个领域创业,我是幸运的。”对面秦朔的采访,沈南鹏这样回答。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责任编辑:《沸点资本于光东:投资要归零创业心态,跟创业者一起做好手艺活》 精选八2008年,蔡文胜和吴欣鸿联合创办了美图公司。8年后,这一覆盖11亿台移动设备的移动互联网公司成为蔡文胜亲自创建的首家上市企业。在美图上市答谢宴上,蔡文胜准备了一篇感谢信,却因为在现场心绪难平而没有分享。今天,我们将此信发出,带领大家一睹这位互联网传奇人士的精彩30年。在这封感谢信中,你看到了他是如何从一个懵懂少年到商业领袖的奋斗励志过程,读后令人心情澎湃。而闭目思索,又让你唏嘘不已。人的一生之中如果你没有遇到贵人,真的什么都不是。令人羡慕的是,老蔡在自己人生每一个重要的阶段都遇到了贵人。(以下为原文)各位亲爱的伙伴们、朋友们:今天,美图公司成功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了!感谢我的伙伴和好朋友,没有你们,就没有美图公司的今天。感谢你们与美图公司相聚在香港,支持、祝福美图公司。今天让我特别感恩的,是我三十多年创业之路上众多的好朋友和贵人们都齐聚一堂,对你们,文胜有太多的感谢,想要一一地说出来,感谢一路上有你们鼎力相助、携手前行!少年遇到贵人:树立远大理想我第一个想感谢的,是我的结拜兄弟蔡宝忠。我和宝忠从小学一年级就认识,7岁那年我们结拜,9岁时他们举家去了香港。1984年宝忠回来看我,带回来一条20块钱的裤子送我,那时一条裤子20块钱是不可想象的。宝忠说他一个月能赚3000块,让我第一次知道人可以赚那么多钱。你知道吗,当时的我觉得,如果自己也能赚那么多钱,人生就圆满了。1991年,我第一次到香港,宝忠带我去吃麦当劳,当时就觉得,“天下怎么有这么好吃的东西”。他还教我第一次用ATM,我们两个人在ATM机前存进取出。我金钱概念的启蒙,就是来自宝忠。少年蔡文胜我要感谢我的堂兄蔡炯明,从小他就住在我家的隔壁,是我人生的第一个创业偶像。1988年,他创立了斯特兰品牌,当时就赚了几千万。他创办的“金犀宝”,是福建最早到中央电视台做广告的服饰品牌,1998年成为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福建公司,比世茂、恒安都早几个月。是炯明让我记住了“创业”“企业经营”和“香港上市”三个概念。我当时的梦想,就是有一天可以超越他。你的朋友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自己创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