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为什么发展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推动虚实平衡 强化实体经济发展_网易新闻
推动虚实平衡 强化实体经济发展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推动虚实平衡 强化实体经济发展)
刘志彪 王宇核心观点◎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区分的关键在于经济活动是否为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提供有用的产品和服务,并最终创造社会财富。◎ 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主要表现为“实体经济不实,虚拟经济过虚,虚实分裂对立”,没有很好地形成良性互动。◎ 振兴实体经济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在引导经济发展脱虚向实的同时,推动以虚促实和新旧产业融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实体经济既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主要着力点,又是打造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要素之一。切实提高实体经济的发展质量,是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抓手,也是解决我国当前结构性失衡问题的关键点。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和泡沫经济的界定很多人习惯用经济活动的形式来界定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认为:一二产业由于生产的是有形的物质产品,因此天然是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由于价值占比高,更是被看成实体经济的主力;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提供的是非物质性的服务,金融业是虚拟经济的主要代表。我们认为,纯按照生产方式来界定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区分的关键在于经济活动是否为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提供有用的产品和服务,并最终创造社会财富。如果经济活动能够实现上述目标,就应当将其划分为实体经济;如果仅仅是影响财富的分配而并没有增加财富总量,就可以认为是虚拟经济。现实中,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并非总是界限分明,很多时候存在着相互重叠甚至是相互转化的情况。以房地产业为例,用来住的房子就是实体经济的一部分,但用来炒的房子尽管也是实物,却属于虚拟经济。关于泡沫经济,我们认为它是指超出市场真实需求的那部分无效供给活动,因此判断泡沫的标准是供需是否平衡,与生产形式、生产性质也没有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中都可能存在泡沫经济,前者的代表性例子是产能过剩,而后者是次贷危机。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实体经济不实,虚拟经济过虚,虚实分裂对立”,没有很好地形成良性互动。一是部分实体经济部门产能过剩严重,盈利率较低。一方面以钢铁、水泥和煤炭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生产能力严重闲置,另一方面产能过剩现象也逐步蔓延到风电和光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超额供给导致市场竞争过度,实体经济部门的盈利率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同时随着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许多实体企业亏损加剧,只能依靠银行输血勉强维持,导致大量社会资源被锁定在低效率行业,遏制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在实体经济内部持续积累泡沫风险。二是实体经济从 “汗水经济”向“头脑经济”转型困难。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充分利用了第一波全球化的机遇,从低端切入全球价值链,迅速实现了生产能力扩张,经济常态从商品短缺转变为商品过剩。但很多企业由于缺乏核心专利和创新能力,无法转型进入高端消费市场,只能在低端市场中过度竞争,加剧了产能过剩。近年来,伴随着资源和人口红利的逐步消退,这种注重“体量”发展忽视“内功修炼”的模式逐渐面临发展瓶颈。三是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形成体外循环。因为实体经济回报率较低,导致资金涌入虚拟经济,货币供应难以有效转化为现实的流动性,无法形成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最终对消费者需求和内需的扩大形成抑制。更重要的是,大量资本沉淀在虚拟经济内部循环中,意味着包括研发等在内的生产活动难以获得充足的资金,又会进一步阻碍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四是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未形成良好的互动与融合。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可为新经济的发展提供深厚的产业基础和市场机遇,新兴产业的发展可通过技术扩散,实现新旧产业的联动与融合,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在这一轮的互联网信息革命的浪潮中,我国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但是,这些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经济形式并没有和传统产业形成良好的互动与融合,而是割裂发展,新动能未能有效拉动旧产业。振兴实体经济的思路与举措实体经济发展困境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发展失衡,以及实体经济内部的结构性矛盾。因此,振兴实体经济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在引导经济发展脱虚向实的同时,推动以虚促实和新旧产业融合。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第一,以市场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挤出实体经济中的水分。政府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过程中,短期可以通过行政手段遏制产能过剩的持续恶化,从长期来看更应该让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让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因此政府应该更多地采用环保政策、竞争政策等化解低质和无效的生产能力。 (1)纠正部分地区存在的违反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的所谓“优惠”土政策和融资便利,不允许在增量部分继续出现无效供给,要让微观主体承担市场竞争的后果;(2)针对已经形成的过剩产能,坚决停止财政输血,让僵尸企业退出市场,同时可以采用债转股和专项技术补贴等方式帮助部分资质较好的企业实现技术升级;(3)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鼓励行业中的优势企业对亏损企业进行收购兼并,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行业利润,为企业的创新研发活动提供足够的利润空间。第二,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要成为创新活动的主体。 (1)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他们在市场开拓上锐意进取、在产品开发上敢于尝试、在组织管理上勇于革新;(2)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那些具有很高创新能力的技术工人既能收获切实的物质回报,也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3)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全面保障知识创造者的权益,严厉打击任何形式的侵权行为,让创新者有回报、侵权者受惩罚;(4)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重视并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一批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的劳动者队伍。在努力提高企业内源性创新能力的同时,政府还应当持续优化外源性创新的效果,一方面依托大院大所和重大科技项目,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原创新成果的重大突破,同时以大规模技术改造等形式提高基础设施网络的质量,降低企业创新成本;一方面以科研考核体制改革为契机,以股权合作为纽带,以混合所有制的新型研发机构为载体,推动高校院所、地方平台和社会资本多方融合发展。第三,在全面开放的格局下,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战略,构建以我为主的全球价值链和创新链。在新一轮的全球化变革中,我国要依托“一带一路”建设,逐步摆脱在原有产品内分工框架下企业被锁定在价值链低端的困境,重新构建以我为主的新型全球价值链。 (1)将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生产能力向部分资源和劳动成本更低的区域转移,在与当地经济共享繁荣的同时,加速实现产业组织形态的改造和产业结构的优化;(2)利用我国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多样化的需求种类,采用逆向发包以及研发总部等形式,虹吸全球高端生产要素向国内市场集聚,逐步成为全球标准的制定者和规划者,将更多的核心生产环节纳入到中国的产业体系中,最终形成以我为主的全球价值链;(3)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通过合作、入股和并购的方式,获取高端的生产能力,在研发、设计和服务等高附加值领域积累竞争优势。第四,加快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当前以间接金融为主的融资体系在加剧经济发展脱实向虚的同时,也蕴含了极高的债务风险。融资体系的结构性问题导致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被极大削弱。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挥以股权融资为核心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是实现虚实经济良性互动的关键。 (1)鼓励高质量企业上市融资,加速优质信贷的证券化速度,盘活资金存量,通过大幅度供给优质资产的方式化解“资产荒”造成的虚拟经济泡沫,同时还能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流入实体经济领域,为研发活动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激励企业持续提升创新能力;(2)规范资本市场制度和加强上市企业监管,严厉打击弄虚作假行为,将劣质金融资产逐出市场,在提高资本市场总体质量的同时强化投资者信心;(3)规范政府自身融资平台建设,对已经形成的基建资产项目要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降低债务规模,对新建项目可采用PPP等方式来引入多种资本,降低债务风险;(4)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引导社会资本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经济中去,使中小型企业的创新活动可以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不断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五,以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作为抓手,推动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传统产业并不等于夕阳产业,经过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完全可以重获新生并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新兴产业通过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迅速获得市场需求和优质生产资源,加快自身成长速度和质量。新旧产业协同发展,关键在于制定产业政策时,要优先选择扶持那些具有交叉性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新兴企业和传统企业在技术研发、市场开发上相互合作,组成企业联盟来推广具有新旧融合性质的经济发展模式。(1)允许新的经济形式先行先试,支持企业在采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过程中尝试新的商业模式,减少政策阻碍,敢于制度创新;(2)通过建设综合性的科技服务和专利交易平台,推动原创性科技成果的流通与转让,加快新技术与应用场景的结合,充分发挥集成式创新在新旧产业融合中的催化剂作用,让创新成果迅速锲入应用领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作者:刘志彪,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宇,南京大学副教授)
(原标题:推动虚实平衡 强化实体经济发展)
本文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重磅丨当前中国实体经济疲弱,原因竟然是它……(田国强教授解读当前经济形势)
我的图书馆
重磅丨当前中国实体经济疲弱,原因竟然是它……(田国强教授解读当前经济形势)
来源:《人民论坛》2016年第7月(下)公众号(人民论坛网ID:rmltwz)作者:田国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高等研究院院长,教授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为何无需过度焦虑当前中国实体经济整体疲弱,并非而且不可能是经济潜在增长率大幅下降的结果,更直接的原因是当前经济政策与治理氛围,导致经济主体对未来经济信心不足。具体表现在居民消费倾向下降明显,民间投资出现断崖式增长下滑,民营企业出现倒闭潮,外企与民企外迁势头扩大,人民币贬值压力和资本外逃风险加剧,带来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和失业的压力加大,商业银行坏账上升,进而使得生产效率、投资收益及收入增速的预期都在下滑。今年一季度的经济反弹,主要是靠国有资本驱动的“铁公基”式的基建投资大跃进与一系列楼市刺激政策带来的部分热点城市房地产暴涨,没有能对症下药解决经济主体信心不足问题。虽然国有背景的投资由于贷款可得性而在中央三令五申去过剩产能、去库存的任务要求下仍能出现爆发式增长,但其对经济增长的提升作用却比2008年的“四万亿”差很多,反而伴随着 “国进民退”与民间投资滑坡。加之当前全球经济疲软,以英国脱欧和美国总统大选等事件所引发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持续,使得中国经济在短期内很难借助外力回暖。展望2016年下半年,经济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压力重重。所有这些现象都表明,在经济发展机制没有理顺、市场化经济发展动力受桎梏的背景下,内部经济结构的扭曲、外部经济环境的波动、内外金融风险的发酵,使得经济内生性下滑的压力仍在加剧,难以形成稳定的复苏基础。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并没有大幅下滑的三重判断现在一个流行的观点认为,由于新常态,中国的潜在增长率也大幅度下降了,导致实际增长率下降,事实是这样吗?尽管潜在增长率无法严格确定,但可从三个方面判断它并没有大幅度下滑:其一,一个简单的判断就是:即使要素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发生作用,像任何国家的经济一样,其潜在增长率也一定是一个缓慢下降的过程,绝不会短短几年内就下滑到偏离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速均值约3个百分点。其二,中国经济由于政府行政垄断、主导经济以及国企做大等现象,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各类资源配置扭曲度上扬,使得其配置效率持续下滑,在原有低效率的情况下更是雪上加霜,再加上民间投资、消费双双下滑,经济主体的信心没有改善,怎么可能使得实际增长率和潜在增长率更为接近呢?其三,不要低估改革开放和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潜力。如果进行市场化深层次制度性改革,提高市场效率和激发人们的积极性是关键,会产生意外的显著效果。以下三个例子可作为佐证。一是上世纪80年代初,中央提出了到20世纪末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目标,那时几乎没有经济学家相信这能实现,其基本判断就是怎么可能在短短20年间将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从4%一下子提高到7%左右呢?结果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民营经济大发展不仅实现而且超额完成了这个目标任务。二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经济也面临极大的困境,邓小平1992年视察南方的谈话,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又给中国带来了20多年的经济大发展,而这又是靠市场化改革和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因此,只要通过真正制度性、市场化的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同等对待民营经济,社会和企业的信心肯定会为之一振,经济持续下滑的劣势就会逆转。三是在新世纪之初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前后,许多人反对,甚至动辄以卖国贼扣帽子,上升到意识形态层面,认为中国加入WTO后,农业和民族工业,如汽车、纺织、医药等行业都会受到毁灭性影响,这些是没有内在逻辑的说法,其结果正好相反,它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了10多年。2015年7月,四位俄罗斯裔经济学家Anton Cheremukhin、Mikhail Golosov、Sergei Guriev、Aleh Tsyvinski在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的工作论文“The Economy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rom 1953”中通过模型的量化分析也得出类似结论:他们以标准的宏观经济分析工具,对中国年经济增长进行因素分析,并对年的经济增长做预测,分别以改革开放前后各因素的贡献作为假设,进行了预测比较,其结论就是,改革与不改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差别巨大,年增长率相差近三个百分点。中国突破经济增长困境有赖于进一步的改革。所以无论是从内在逻辑分析,还是从历史视角的分析,或是量化的实证数据,都得不到潜在增长率大幅下降的结论。因此,实际经济增长率下降得如此之快,一定是不正常的,是有其内在原因的,在一些关键性的地方出了问题。笔者的基本判断是,如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真正到位,现代市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改进,中国经济增长完全有希望逼近潜在增长率而不是拉大负向缺口,并且中国未来5年的潜在增长率至少应该是7%以上,不会显著大幅下滑。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的差距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变得如此之大?中国经济增速下滑是短期内的具体举措出现偏差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的根本原因,是在贯彻落实中央决议精神的执行力上和应对经济下滑的具体举措方面存在问题。也就是说,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所提出的决议精神和发展理念没能得到有效执行和落地,没有进行深层次市场化制度改革,许多领域的改革推而不动、停歇不前,不作为甚至反向作为的现象严重,民间信心不振,导致了决议和现实反差巨大的“激励不相容”。改革和发展以及稳增长在打架,在稳增长短期方面的具体对策和举措上出现了偏差,发展的逻辑和治理的逻辑都出现了问题,没有解决好两者间的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没有解决好“是政府还是市场,是国企还是民企”这样“谁去做”和“怎么做”的关键性、方向性问题,仍然还是一如既往的“重政府轻市场、重国富轻民富、重发展轻服务”。当前中国很多不作为与反向作为现象的同时存在,与对“谁去做”和“怎么做”没有明确有很大关系,与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误解、误会有很大关系。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曾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定调,并指出其目标是“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并将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界定为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样的“三去一降一补”的任务。毫无疑问,中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定调及其实现目标是非常精准和正确的。然而,要完成“三去一降一补”的任务,首先需要弄清楚哪些部门最严重。不难发现,库存最严重的部门是国有企业,产能过剩最严重的部门是国有企业,高杠杆和高成本的地方也是国有企业。短板最严重的地方,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不足的地方,以及民营经济没有平等对待的地方。如不弄清楚原因,不对高库存、过剩产能、高杠杆、高成本和短板背后的制度问题进行改革(如不打破行政垄断,不简政放权,不放松管制,不约束货币发行,不让各种所有制公平竞争,不让民营经济在就业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主要作用),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在维护公平、公共服务方面发挥好的作用,又怎能从根源上解决“三去一降一补”问题呢?即使短期解决了,也还会死灰复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长期还会反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经济持续增长注入动力中国经济中短期内要恢复较高增速,经济政策的科学制定仍然起到关键作用。如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与结构性改革相挂钩、相融合、相促进,其增长效应都是短期的,治标不治本,并且从实际效果看正呈现边际递减的趋势。当然,如果一定要以短期稳增长为前提来考虑宏观政策应对选项,笔者认为,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且货币政策宽松的效果有限的情况下,当前最适宜的政策选项是通过财政政策的适度刺激和引导,控制风险,确保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具体可实施更加积极的结构性减税、减费政策,对冲人口、土地成本刚性上涨对企业的负面冲击,同时加大对民生公共领域的投资并推广PPP模式,其代价是需要适度增加财政赤字。同时,由于当前物价水平相对比较稳定,还存在一定的政策空间来进一步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且其对投资促进的政策效果要比简单的降息好,但要注意有效、定向降准,以防止普降可能带来的金融资源错配的进一步恶化。中国经济要想实现较高增长率的长期可持续性,就必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补上良性制度供给不足的短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要任务应该是体制机制的改革及改革落地的执行力问题。首先要解决好效率驱动的问题,改革影响市场效率的不合理制度环境和监管架构,解决政府职能定位的问题,以此解决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治理边界,使之成为一个好的市场经济。同时,不应人为地将发展的逻辑和治理的逻辑对立起来,将需求侧发力和供给侧改革拆分开来,将短期增长和中长期发展割裂开来,那样容易引起争议,甚至可能有反作用,反而使得改革的共识消解、动力耗散。中国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提高市场效率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关键,提振民间信心是关键,以此平衡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刺激需求端也是关键。建立有效市场、让政府在维护和服务方面发挥好的作用,提供各种所有制公平自由竞争的环境,让民营经济大发展才是中国应对经济困境的治标和治本之策。右下角评论功能开启,请文明理性发言。思想潮&∣多元 理性 对话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险资扶持实体经济渠道有望进一步拓宽 专家建议完善PPP制度_凤凰财经
险资扶持实体经济渠道有望进一步拓宽 专家建议完善PPP制度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拓宽保险资金支持实体经济渠道”是首次被政府工作报告提及。分析人士认为,这表明保险资金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实体经济长期资金的重要提供者。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拓宽保险资金支持实体经济渠道。对此,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近日表示,保监会正在探索险资如何支持实体经济,比如PPP是个渠道。险资投资PPP的关键是地方政府要把PPP交易结构设计好,只要符合国家利益的都能做。长江养老保险首席经济学家俞平康昨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险资参与PPP项目是风险和收益十分匹配的融资渠道,因为PPP大多是基础设施类项目,期限较长,而险资也是长期资金,并且投资收益以稳定和长期为主,因此,险资与PPP在资金和投向上十分匹配。但目前来看,虽然不同的PPP项目有不同的交易结构,但是在PPP的制度设计中,包括权责如何分配,长期的收益如何保障,在未来需要进一步明确和改进。近年来,保监会积极拓宽保险资金扶持实体经济的渠道。目前已有保险机构投资PPP,如参与振兴粤东西北发展产业投资基金。但实际上,从政策放开以来,险资参与PPP仍保持谨慎态度。对此,一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内部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险资必须要有增信,但PPP项目本质上就是风险收益共担,不允许有兜底,因此,险资介入PPP项目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增信问题,导致有些项目都谈不拢。”“拓宽保险资金支持实体经济渠道”是首次被政府工作报告提及。分析人士认为,这表明保险资金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实体经济长期资金的重要提供者。在俞平康看来,险资扶持实体经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保险作为整个金融系统的一部分,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中,将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如不考虑保险投资等因素,单从传统意义的角度来看,保险对于实体经济来说主要起到“平滑”的作用,使得整个社会的福利和效用最大化,这也是保险最本质的作用,有利于整个社会进行中长期生产活动的规划。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保险行业实现了迅猛的发展,规模增长飞速,险资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在扶持实体经济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复盘大师【fupan588】:关注这个号的人都在股市赚钱了,资深分析师为你揭秘后市操作策略,次日热点早知道,让你提前布局,尽情在股市赚大钱。ps:定期抽大奖!股市早报,投资前瞻,涨停预测,牛股捕捉,尽在微信号【凤凰证券】或者【ifengstock】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预期年化利率
凤凰点评:凤凰集团旗下公司,轻松理财。
凤凰点评:业绩长期领先,投资尖端行业。
凤凰点评:进可攻退可守,抗跌性能尤佳。
同系近一年收益
凤凰点评:震荡市场首选,防御性能极佳且收益喜人,老总私人追加百万。
凤凰证券官方微信
播放数:274461
播放数:125509
播放数:198808
播放数:58089208月铁路货运量增长1%,实现32个月来首增。物流景气指数(LPI)超预期反弹,9月LPI反弹到59%,单月反弹4.7%。进出口集装箱量也近两月恢复7~8%增长。东北证券交运团队称,这三个交运核心指标说明,实体经济反弹力度继续超预期甚至将达到7%水平。
本文作者为交运研究翟永忠、王晓艳等,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原文标题为《【老瞿交运看经济】实体经济继续强劲反弹》,授权华尔街见闻发表。
继我们在9月27日发表微信&经济获得两年以来首次强劲反弹&以来,各方面数据继续验证实体经济的发展超预期,根据最新的数据,我们可以简单判断,实体经济反弹力度继续超预期甚至将达到7%水平。
在我们长期跟踪交运核心指标方面在验证这种趋势:
1、& 首先铁路货运在8月完成日均运量900万吨,实现1%同比增长,这是2013年9月货运量连续下跌以来首次增长;9月铁路货运继续强劲反弹,日均货运量达到930多万吨,同比增长7.7%;10月以来,日均货运量达到大约990万吨,铁路货运请求车继续高歌猛进,达到17万车,铁路货运从供大于求向供不应求格局迅速转换。这表明重化工业体系反弹进入良性水平。
2、& 物流景气指数(LPI)超预期反弹,9月LPI反弹到59%,单月反弹4.7%。从业务总量、新订单、库存周转、设备利用率、从业人员和业务活动预期等,都体现强劲反弹;同比数据都体现绝对增长。这反应消费品和大宗品同时进入旺季,尤其双十一到来,快递物流将超预期。这也基本表明中国消费仍然处于&旺盛&局面。
3、& 外贸实体波澜不惊。近两月,进出口集装箱量也恢复7~8%增长,外贸数据的水分挤出并不体现实体外贸形势恶化,相反,整体处于稳定或略增长态势。
实证分析,近期政府聚焦PPP发力,经过第一批、第二批直至第三批ppp项目落地,投资恢复高增长,增量投资项目增加到3万亿并还在延续中。进出口平稳,消费继续强劲,物流成本继续回落。实体经济在获得新的支撑点后强劲反弹。我们将密切关注数据的变化。
投资建议:实体经济强劲(超预期)反弹,一方面,消费物流高景气,继续推介快递物流,尤其关注双十一期间物流数据;其次,重化工获得强劲反弹,建议关注重卡产业链、煤炭、钢铁,尤其是我们三季度以来连续推介的PPP及其基建产业链,其中投资品行业中爆发式增长的轨交产业链。
兴业固收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8.03.29 兴业研究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8.02.23 兴业固收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8.05.23 姜超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8.04.20 姜超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8.02.23
下载华尔街见闻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
华尔街见闻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发展实体经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