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类算不算发展林下经济成功案例

林下经济成功案例(二)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林下经济成功案例(二)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还剩1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发展林下经济成功案例
发展林下经济成功案例
时间: 来源: 本文已影响人
篇一:发展林下经济成功案例1.6 大力发展林下后续产业 做足退耕农户增收文章――河北省临漳县 临漳县位于河北省最南部,古时称“邺”,曾是“三国故地、六朝古都”,县域总面积744平方公里,总人口65万,是一个传统的平原农业大县。全县有林地面积21.7万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1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9.3%。2007年林权改革后,林农对树木的管护意识明显增强,但由于林木生产周期长,林农短期内只是管护而见不到收益,特别是在平原地区,随着粮食价格的上涨,出现了“林木生长周期长农户近期见不到利不愿植树、林木受市场波动较大价格偏低林农不愿管理、林木后续产业不活林农不敢发展”等现象和问题,导致农户植树和管护积极性有所降低。针对上述现象和问题,临漳县着眼于破解退耕农户远期得林与近期得利的矛盾,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上做文章,积极探索多种林下种养新模式,开辟林下后续产业新渠道,使“国家远期得林、农户近期得利、远近互惠互利”得到有机融合,走出了一条以发展林下经济,带动林业后续产业,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新路子。目前,全县发展以林菌、林药、林畜、林禽等为主的林下经济总面积2万余亩,年实现产值1.5亿元,直接带动农户增收5000万元。 一、制定规划,多措并举,真正让林下产业“活”起来 紧紧围绕“以林为主、多业并举”的发展思路,实现近期得利与远期得林的优势互补。一是规划引领。县委、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林下产业的实施意见》、《关于林业及林下产业的推进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指导林下产业持续健康发展。2009年,又聘请高资质单位,编制完成了《临漳县林业及林下产业五年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林业产业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总体布局分为四大块,即在县域东部重点发展林药间作,县域中部重点发展林菌间作,县域南部重点发展林禽(畜)养殖,县域西部重点发展林农间作。分别新建四个1万亩以上的林下中药材基地、林下食用菌基地、林下畜禽养殖基地、林下农业种植基地作为突破口,激活林下产业发展。二是政策扶持。重点做到“两延长两优先”,“两延长”,就是结合林权制度改革,延长林地经营权至50―70年不变,真正让林农放心放开经营。“两优先”,就是将林下经济重点村优先列入国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项目,对发展林下经济积极性较高的乡镇、村户优先进行资 金扶持。同时,公开扶持标准,对林下食用菌棚室每平方米补助10元,林下种植药材、牧草每亩补助150元,林下舍施养殖每平方米补助200元,特别是对林下经济发展快、规模大、效果好的村和企业,县政府积极协调贴息贷款给予支持,以此带动林下经济发展。三是宣传发动。充分利用多种方式进行宣传,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多方面进行算帐对比,每年定期组织群众外出到安徽亳州、保定安国等地参观学习,解放思想,进一步增强了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信心和决心。 二、创新机制,多种模式,真正让林下产业“壮”起来 紧密结合临漳实际,因乡因地制宜,强化技术保障,发展多种模式的林下产业,促进林下经济发展壮大。一是龙头带动。以培育省级林果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扶持发展壮大以林下养殖为主的河北森旺生态农牧有限公司、以林下食用菌为主的临漳县华森生态菌专业合作社、以林下中药材为主的临漳县望邺林木有限公司等10家大型林下种养企业,走“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路子,从业人员2000余人,带动农户1000余个,带动增收5000余万元。临漳县华森生态菌专业合作社是河北省林果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近年来,利用合作社+农户形式,发展林下食用菌,同林农签订收购合同1000余份,回收产品1200吨。该合作社已与农户逐渐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体,也使一家一户的小生产通过龙头带动成功的实现了同大市场的对接。二是基地带动。在每个乡镇培育一个50-100亩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以点带面引导农户发展。重点培育发展了临漳镇东五岔口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等10个面积分别在300亩以上的林下种养示范基地。目前,全县形成了林农、林药、林菌、林禽、林畜、林草等“六种”林下经济模式,发展白芍、牡丹、双孢菇、鸡腿菇等种植品种22个,发展牛、羊、鸡、鸭、鹅、狐狸、驼鸟等养殖品种16个,建成林药基地6个,林菌基地5个,林农基地13个,林下养殖基地26个等。临漳镇东五岔口村地处漳河北故道,是2005年国家重点退耕还林项目村,2007年开始从安国购进荆芥、射干、丹参等品种在林下进行试种,截止2010年底,全村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00亩余,实现产值350万元,当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400余元,比2007年没有种植药材之前增长了37%。三是典型带动。鼓励家庭承包经营,培育发展林下种养大户,以其现身实例增强说服力,带动周边群众发展林下经济。岗陵城农民孙俊光承包50亩林地发展林下食用菌,亩效益在4000元左右;协王村农民胡海庆 承包200亩荒地,发展林果种植和林下养牛,综合效益在上百万元。诸如此类的林下种养大户,全县已拥有40余个,年种养效益在2300万元左右。四是技术保障。重点做好“三抓”:一抓技术推广。县林业、农业、畜牧等技术人员组成技术小分队定期开展种养技术培训,近年来,共举办技术培训班200多期,推广食用菌、药材、养鸡等种养技术16项,培训农民1.2万人次。二抓技术示范。从适宜林下发展的品种抓起,以林下种养基地为依托,抓好种养品种的试验示范,重点对白芍、药牡丹等20余个药材品种和双孢菇、鸡腿菇等10余种食用菌在林下进行示范试种,筛选查找适合郁闭林下种植品种,并逐步推广。三抓技术创新。长期与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奥瑞食用菌研究所、邯郸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常年聘请教授、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提供林下种养新技术、新方案,不断创新林下产业新品种。 三、多方得利,多重效益,真正让林下经济“富”起来 通过近10年来的探索实践表明,发展林下后续产业是促进林农增收的有效途径,它已显现出多重效益。一是可观的经济效益。通过调查发现,林下种养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收益大。以种植食用菌双孢菇为例,一亩林地中有半亩可用于发展林下种植,每平方米需材料、人工费用等投入20元,按每平方米产菇10公斤、每公斤3.5元计算,效益不低于35元,纯收入在15元以上,亩纯收入在4000元以上。且食用菌生产周期一般不超过3个月,即使每年按3茬计算,年效益也在1.2万元左右,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二是显著的生态效益。农户发展林药、林菌等林下种植,在作物施肥、浇水、除草、除虫的过程中,林木也得到了管护;在发展鸡、鹅、鸵鸟等林下养殖的过程中,畜禽粪便增强了林地的肥力,促进了树木生长。通过发展林下后续产业,不仅使林下种养的农产品实现了无公害、纯生态,而且树木长势较好,改善了自然环境。三是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发展林下后续产业,让退耕农户不仅近期得到了实惠,而且使整个后续产业不断集聚壮大,全县已涌现西羊羔乡千亩林药种植、临漳镇千亩林菌栽培、砖寨营乡千头林下奶牛和鸵鸟养殖等多个示范种养基地,带动周边乡村3000余个农户发展林下种养。实践证明,农户在发展林下后续产业的同时,管护和造林的积极性显著提高,真正实现了近期得利和远期得林的双赢。
1.7千方百计为林下经济铺路搭桥――河北省邱县
邱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辖4镇3乡218个行政村,面积455平方公里,耕地58万亩,人口26万,是一个平原农业县。2003年以来,基于宜林沙荒地多的实际,邱县借助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机遇,每年都在春秋两季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9年来累计植树1700余万株,林地面积达25万亩,林业及相关加工业成为全县第一主导产业。为充分利用林下空间,提高农民即期收益,邱县县委、政府积极探索林下肉鸭、柴鸡、野兔、鸵鸟、金蝉等多种养殖模式,全县林下经济面积突破3万亩,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2008年,河北省发展林下经济现场会在邱县召开,2009年5月,全省循环经济发展试点经验交流会在邱县参观现场,邱县已成为林下经济发展的先进典型。 一、多元给力促发展,林下经济风生水起 林下经济对于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开辟农民增收渠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受传统的“平面单样”的棉粮种植模式影响,在发展林下经济之初,农民普遍有所顾虑。为此,邱县从激发内在动力、破解外在制约等各方面采取了系列有效措施。一是换脑+示范,破解思想障碍。为了让农民接受林下经济模式,邱县由县财政出资,从养殖基础较好的东锚寨等村中挑选头脑灵活、思想解放的能手100余人,分期分批先后到武安、涉县、景县等地参观林下柴鸡养殖,使农户切身体验到林下经济带来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了林下养殖的“要我搞”到“我要搞”。同时,县林业局着力培树了一批林下经济先进典型,发挥标杆作用。通过优先培养的谈振山等63家示范户带动,消除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思想障碍。二是政策优惠+贷款扶持,激发发展热情。邱县成立了林下经济开发办公室,负责做好群众政策咨询、技术辅导和协调服务等各项工作,制定出台了《关于鼓励群众发展林下复合经济的若干优惠政策》,规定凡发展林下种养的群众由县、镇、村出面优先协调用地;在资金上有缺口的,帮助协调低息贷款,先后帮助60户协调贷款560万元,同时随时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激发了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三是集中办班+现场指导,破除技术制约。为解决起步阶段农民不懂技术的难题,邱县加大了技术支持力度,采取开办种养技术培训班、农民夜校、放映技术指导录像、派技术员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搞示范基地等 多种举措,使农民熟练掌握了林下经济种养技术。同时,从农牧、林业、科技等部门抽调农艺师组成服务小分队,入村到户,帮助农户解决技术难题。通过树典型、定政策、给技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形成了发展林下经济的合力。以东锚寨村为例,2004年,该村被确定为林下柴鸡养殖试点后,当年发展养殖示范户10户,在探索成功后带动全村规模发展,2010年底全村已发展40余户,成为辐射周边2公里的核心林下养殖示范区。 二、基地带动扩增量,林下经济规模初具 为形成规模效应,邱县规划建设了林下经济基地,推广“基地+农户”的运营方式,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格局。一是科学规划谋长远。着眼林下经济长远发展,聘请省市林业、畜牧等技术人员制定了林下经济发展十一五、十二五规划。在“十一五”期间,先后规划建设了“一带四廊十基地”,“一带”即以老沙河沿岸各村为核心的百万只蛋鸡养殖产业带;“四廊”即以106国道、311省道、邱新路、邱广路为主框架的四条林下经济长廊;“十基地”即东锚寨、霍赵屯林下30万只肉鸭养殖、郭吕庄万头生态猪养殖等共计10个林下经济发展基地,通过科学规划和强力实施,邱县林下经济发展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二是外向拓展增效益。东锚寨林下柴鸡养殖基地与邯郸美食林集团签订了购销协议,所创锚寨牌柴鸡蛋畅销各大中城市。2006年该基地柴鸡养殖基地被国家科技部命名为“规模化生态放养鸡示范基地”。2008年开始,林下肉鸭与山东六和农牧开发集团建立合作关系,六和集团负责技术指导,防病防疫、饲料供应、成鸭回收,养殖户负责鸭棚建设、喂养两个环节,降低了农户养殖风险,增加了养殖效益,以此带动160余户群众发展林下肉鸡肉鸭。通过发展订单经济,建设大公司的后方基地,先后建成了东锚寨等一批精养殖小区,今年郭吕庄林下养殖小区又被河北省农业厅确定为养殖试验示范基地。三是丰富内涵扩规模。邱县在林下养殖柴鸡、肉鸭成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种养模式,在霍赵屯村林下发展金蝉埋植300亩,建成了金蝉养殖专业村。在郭吕庄、程二寨两个村分别建成千头林下养猪厂,程二寨村建成了百亩鲇鱼养殖基地,陈村的林下肉鸽养殖等,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目前,邱县已形成以鸡、鸭、鹅、猪、灵芝、蘑菇等林下多元化种养大格局,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三、内引外联催提升,林下经济纵深推进 三亿文库3y.uu456.com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应用写作文书、高等教育、生活休闲娱乐、各类资格考试、72林下经济成功案例(二)等内容。 篇二:发展林下经济成功案例 林下经济的兴起是林业经济创新升级的必然要求,其本质上是林业产业在一定要素积累的基础上的产业结构的演进和产业内涵的外延。随着黑龙江省林区“禁伐政策”的实施,林区经济转型升级成为当务之急。
一、发展林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林下经济通过多年的发展,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基本实现了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发展机制,推动了林下经济产业的快速发展,但还存在着需要不断完善的问题。
1、有优越的资源条件,但缺乏应有的发展机制,管理水平低。黑龙江大部份林区地处边远山区,在管理上、技术上缺乏及时、有效的指导,特别是缺乏长期技术跟踪指导服务的机制,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规模化的管理还处于较低水平。
2、有国家政策引导,但缺乏系统、具体和强有力的扶持措施。政府林地流转政策、林权抵押贷款政策还需加强落实,林权抵押贷款实施措施不到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户、企业投资资金短缺。
3、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但规模小、模式和品种单一、布局分散,产业集聚程度低,辐射带动能力相对较弱。如:旅游产品单一、相同的项目多,难以充分体现云南森林的多样性、多样的民族文体和多彩的乡村风貌。
4、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多数林区存在交通不便,水、电、路基础设施薄弱,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困难,林产品进入市场成本高,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在一定程度影响了企业和林农发展林业产业的积极性。
5、林下经济发展成本高、效益差。由于地处边远山区,交通、信息相对滞后,又缺乏有效的市场渠道, 产销脱节,市场动态难以把握,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林下经济的发展成本,而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效益,造成了农户对收益预期信心不足。
6、技术支撑力量相对薄弱。有少量专业技术队伍及一定的技术水平,常年为林农服务的专业队伍较少,技术支撑相对薄弱,林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滞后,生产方式相对落后。
7、总体开发程度不足,龙头加工企业数量还有待增加。大中型加工企业少,精深加工能力弱,产业链条短,产业集群化不够,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带动力不强。
8、高端产品开发与精深加工滞后。林下经济产品有一定的产量,但相当份额的林下经济产品原始状态投向市场,价格低廉且波动大。
9、盲目仿效,对林下经济的认识不够。由于大部分林区地处边远山区,社会及经济发展落后,思路不够开放,对林下经济项目的了解极为有限,盲目效仿、一哄而上的现象较为普遍。一方面缺乏资金,经济实力较弱;另一方面,筹资困难,林地流转少,规模化经营难于实施,影响了农户投资林下经济的积极性。资金短缺仍是阻碍农户投资林下产业的瓶颈。
10、森林旅游缺乏标准化、安全化的经营管理措施及服务标准。从目前的森林旅游情况看,虽然需求量很高,但由农户组织的乡村旅游在服务质量、卫生条件、安全问题等还需不断提高。
二、发展林下经济的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推进林下经济快速发展。充分认识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作用和巨大潜力,把林下经济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林业建设规划,强化行政推动。研究和制订具有地方特色的,又体现优惠、扶持、促进原则的经济调节政策,强化政策引导和扶持,建立激励机制,把林下经济建设工作纳入林业工作考核范围,制定相关奖惩措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为林下经济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把林下经济作为林业新亮点、经济新支撑点、大产业努力推进。
2、坚持生态优先,合理确定林下经济模式及规模。要科学利用并严格保护森林资源,坚持生态优先,确保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良性互动。充分分析林地生态承载能力,合理确定林下经济的种类和规模,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型项目。同时,进一步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调动和保护农民管护生态公益林的积极性。科学确定发展重点、规模和布局,积极引导农户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开展合作经营。
3、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下经济。根据当地自然条件、林地资源状况、经济发展(原文来自:wWW.bDFqy.com 千叶 帆文摘:发展林下经济成功案例)水平、市场需求情况、林下产品适生性等,科学制定林下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结合当地的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尊重农民意愿,灵活选择各种适宜模式,进行多元化组合发展,积极引导企业及农户向“一村一品、一乡一特色、一区一优势”的方向发展。止搞“一刀切”,避免盲目跟进、一哄而上,贪大求全。
4、创新政策机制及组织机制。要创新有利于林下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及组织机制,积极争取财政部门支持,设立林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首先解决农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落后问题。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推进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经营。通过财政投入、企业和农户出资等方式,多渠道筹集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提高补偿标准,调动农民管护生态公益林的积极性。要努力争取金融机构支持,充分发挥财政贴息政策的带动和引导作用,有效开办林权抵押贷款、农民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民联保贷款等业务,解决农民发展林下经济融资难的问题。积极争取税务部门支持,比照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产品,对林下经济产品免征增值税。在林业发展资金和建设项目中加大对林下经济的支持力度。
5、健全产业体系,完善技术支撑体系。搞好产业服务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和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逐步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鼓励发展壮大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建设,引导创办各种形式的专业协会、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和引导林农、林下养殖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科技人员等牵头创办各种形式的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将服务领拓展到良种供应、信息提供和产后的加工、流通等领域,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真正成为农民能够信认的、带领农民走向市场的龙头,将服务领域由单一生产向精加工、流通等领域拓展。同时要整合各级林业专业技术人才,建立市、县、乡三级林业科技推广体系;着力创建林下经济科技示范园,创新林下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建立和完善技术服务和技术推广体系,搞好疫病预防和控制,保证林下经济的健康发展。
6、大力开展技术培训,科学引导。提高林下经济经营及管理水平为广大林农提供技术培训,走科技兴林的道路,是林下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企业、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之间搭建合作平台,推进科技协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开发与服务机制。通过培训,提高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的认识,使广大农民掌握科学技术。积极引导农户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开展合作经营,提高林下经济组织化水平、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帮助农民解决资金、技术、销售等问题。
7、发挥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引导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模式。对规模大、效益好、管理规范的林下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给予重点扶持,尽快建成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具特色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发展林下经济的突出典型。同时,及时经验,及时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作用,以带动农民积极开展林下经济活动,快速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林下经济生产经营格局,有力推动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向纵深发展
8、加大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解决特色经济林基地水、电、路基础设施不配套的问题,提高经济林基地的管理水平,解决采运困难,降低林产品交易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抓好优良林下经济种苗基地建设工程、林下经济新技术实验示范基地建设工程等重点工程。
9、规范乡村旅游标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及安全措施。根据各地森林资源的特色,结合当地丰富的民族文化风情、多彩的饮食文化等资源;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强化旅游市场监管。分析云南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与教训,着力规范乡村旅游标准、服务质量标准及有效的安全措施,完善促进旅游的配套政策,完善发展激励机制,提升乡村旅游的价值和内涵,创造“一村一产品”“一民族一产品”“一文体一产品”,“一风景一产品”,创造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旅客深入参与型的可持续的旅游方式,打造新的旅游品牌,营造旅游发展环境,全面建设和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篇三:发展林下经济成功案例导读:使农民熟练掌握了林下经济种养技术,形成了发展林下经济的合力,在探索成功后带动全村规模发展,林下经济规模初具,邱县规划建设了林下经济基地,着眼林下经济长远发展,聘请省市林业、畜牧等技术人员制定了林下经济发展十一五、十二五规划,“四廊”即以106国道、311省道、邱新路、邱广路为主框架的四条林下经济长廊,“十基地”即东锚寨、霍赵屯林下30万只肉鸭养殖、郭吕庄万头生态猪养殖等共计10个,邱县林下经济 多种举措,使农民熟练掌握了林下经济种养技术。同时,从农牧、林业、科技等部门抽调农艺师组成服务小分队,入村到户,帮助农户解决技术难题。通过树典型、定政策、给技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形成了发展林下经济的合力。以东锚寨村为例,2004年,该村被确定为林下柴鸡养殖试点后,当年发展养殖示范户10户,在探索成功后带动全村规模发展,2010年底全村已发展40余户,成为辐射周边2公里的核心林下养殖示范区。 二、基地带动扩增量,林下经济规模初具 为形成规模效应,邱县规划建设了林下经济基地,推广“基地+农户”的运营方式,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格局。一是科学规划谋长远。着眼林下经济长远发展,聘请省市林业、畜牧等技术人员制定了林下经济发展十一五、十二五规划。在“十一五”期间,先后规划建设了“一带四廊十基地”,“一带”即以老沙河沿岸各村为核心的百万只蛋鸡养殖产业带;“四廊”即以106国道、311省道、邱新路、邱广路为主框架的四条林下经济长廊;“十基地”即东锚寨、霍赵屯林下30万只肉鸭养殖、郭吕庄万头生态猪养殖等共计10个林下经济发展基地,通过科学规划和强力实施,邱县林下经济发展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二是外向拓展增效益。东锚寨林下柴鸡养殖基地与邯郸美食林集团签订了购销协议,所创锚寨牌柴鸡蛋畅销各大中城市。2006年该基地柴鸡养殖基地被国家科技部命名为“规模化生态放养鸡示范基地”。2008年开始,林下肉鸭与山东六和农牧开发集团建立合作关系,六和集团负责技术指导,防病防疫、饲料供应、成鸭回收,养殖户负责鸭棚建设、喂养两个环节,降低了农户养殖风险,增加了养殖效益,以此带动160余户群众发展林下肉鸡肉鸭。通过发展订单经济,建设大公司的后方基地,先后建成了东锚寨等一批精养殖小区,今年郭吕庄林下养殖小区又被河北省农业厅确定为养殖试验示范基地。三是丰富内涵扩规模。邱县在林下养殖柴鸡、肉鸭成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种养模式,在霍赵屯村林下发展金蝉埋植300亩,建成了金蝉养殖专业村。在郭吕庄、程二寨两个村分别建成千头林下养猪厂,程二寨村建成了百亩鲇鱼养殖基地,陈村的林下肉鸽养殖等,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目前,邱县已形成以鸡、鸭、鹅、猪、灵芝、蘑菇等林下多元化种养大格局,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三、内引外联催提升,林下经济纵深推进 随着林下经济的规模不断扩大,邱县把培育壮大专业协会和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推进林下经济纵深发展的突破口。一是专业协会促联合。针对以家庭为单位的林下种养模式难以抵御市场风险问题,邱县通过扶持专业协会形式有效地化解了这一难题。2006年以来,先后组建了柴鸡、肉鸭、肉鹅等专业养殖协会,在模式、购苗、防疫、销售等多方面为会员提供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邱县霍赵屯村26户农民还自发建起了养鹅专业合作社,实行技术共享、信息共享和市场共享。通过培育与林下经济相关的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它们在农户与市场之间的纽带作用,提高了抗风险能力,变一家一户独立发展林下种养,为“五指并拢”做强林下产业。二是龙头带动强筋骨。邱县坚持把壮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作为打造林下产业的有效手段,成立了邱县锚寨柴鸡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等10余家林下经济龙头企业,县直有关部门及时提供信息、资金帮扶。锚寨柴鸡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先后评为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依托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河北康远清真食品有限公司,通过增上总投资5.7亿元的肉鸭肉鸡吊宰加工生产线,形成产加销龙型发展格局。三是提升质量上水平。邱县坚持以高质量产品为核心,不断推动林下产业向成品化、品牌化方向发展。邱县锚寨柴鸡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对签约的林下养殖户实行统一生产标准、统一防疫,通过生态放养,使柴鸡和鸡蛋都成为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并注册了“锚寨牌”柴鸡蛋,出厂包装要经过光检、分级、喷淋、清洗、消毒、烘干、紫外线杀菌、喷码定型、喷膜保鲜、成品包装10道工序,深受消费者欢迎。同时,邱县依托梁二庄镇林下生态放养鸡养殖,参与起草了河北省地方标准《规模化生态放养鸡养殖技术规程》,通过了省、市质监部门及农学专家的审定,是邯郸市首个省级农业地方标准。 在邱县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邱县林下经济发展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截止目前,全县共建成林下肉鸭养殖大棚82个、肉鸡大棚148个,年出栏肉鸭、肉鸡近千万只;建成林下灵芝、蘑菇养殖大棚128个;林下养猪20000头、林下大型养羊厂3处存栏2600只等,全县林下经济突破3万亩,每亩林地实现增收4000元以上,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400元,林业及林下经济成为邱县一张靓丽“名片”。
1.8 空间立体巧开发 林荫增收潜力大――河北省易县
易县位于河北省中西部,总面积2534平方公里,总人口57万,其中农业人口46万。全县有林面积182.5万亩,森林覆盖率48%,是山区林业大县,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近年来,易县县委、县政府以建设“京南生态旅游文化名城”为目标,把生态建设摆在县域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同时兼顾经济发展,调结构、育产业、增效益,破解生态建设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难题,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业资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以林菌、林药、林粮、林禽等为主的林下经济,实现了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跨越。 一、典型带动 朝阳产业快发展 食用菌性喜阴凉,是一种有机、营养、保健的绿色食品,有益气强身、健脾养胃、保肝解毒和降压、降胆固醇等功效,同时对肿瘤细胞有免疫能力,是健康、保健食品,食用菌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易县是山区林业大县,山地、丘陵、平原等地形齐全,无论从林下空间、食用菌原料和气候条件上看,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广大的林下空间,发展食用菌产业既能有效利用林下空间,又能促进农民增收。2009年,县委、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和乡镇、村到北京市通州区对林菌发展进行了参观考查,经过深入分析比对,易县决定把林下食用菌发展作为一个新的促进农民增收的产业来抓,并以廊坊职业技术学院专家教授为技术依托,首先在凌云册乡龙湾头村进行了示范种植。通过示范种植,效果非常好,每亩林地年纯收入达到了2万元,群众发展种植的积极性很高。为加快推进林下食用菌这一富民产业发展,县政府出台了每个菌棒补助1.5元的优惠政策,并协调金融部门在食用菌发展初期给予农户大力支持,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发展林菌的积极性。在典型示范的带动下,形成了凌云册高温型香菇、紫荆关低温型香菇和独乐杏鲍菇为主的产业片区,并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辐射 10多个村、近100个农户发展林菌种植,种植规模达到230万棒(袋),年产值达到800多万元。 二、科技支撑 道地药材显特色 易县很早就有种植中药材的历史,特别是“西陵知母”,因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水土特性,已经成为一个品牌在市场上叫响,被称为道地药材。近年来,易县 利用广阔的山场林地,特别是以山区综合开发为契机,在片麻岩广泛分布的西陵镇、梁格庄镇、大龙华乡等乡镇,做足“山”字文章,在浅山丘陵地带大量开挖水平沟,做好果树种植。在种植果树的同时,大面积发展以知母为主的药材种植,实现了林下经济由山下向山上、由平地向林下发展的转变,提高了效益,促进了树木生长。同时,易县科技、水保等部门在片麻岩等分布区广泛开展西陵知母种植培训,加强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联系,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和“产、学、研”三结合基地活动,积极为药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通过建立种植片区,宣传西陵知母种植知识,培养西陵知母种植明白人,全县西陵知母种植面积快速增长。目前,全县药材种植达到2万亩,产值达到1000多万元。其中以西陵镇太平峪村和龙泉庄村西陵知母种植面积就达到了1.2万亩,产值达到500多万元,解决了林木短期见效慢难题。 三、巧打时差 林粮增收双保险 易县是山区农业大县,粮食种植一直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易县打生态牌,唱农家戏,在全县大搞围山造林工程,林木面积以每年10万亩速度递增。刚栽种的幼树约5―6年才能成林,为充分利用幼树林地资源,最大限度发挥林地价值,易县林农在林下套种了甘薯、谷子、豆类等矮杆农作物。从实际情况看,林下种植粮食作物,即能充分利用林地空间,增加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还能为林木生长提供必要的肥料和水分,减少了锄草、病虫害防治等环节。据比较分析,林下套种粮食作物的林木生长速度要比没有套种的林木早成林3―5年,且长势和林果质量要高于没有套种粮食的林木。2010年,易县林粮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产量达到5万吨。其中以豹泉为中心的流井林下甘薯产量达到1.5万吨,以塘湖等乡镇为主的谷子产量达到1万吨,农民既收获了粮食,又加快了林木生长,为增收上了“双保险”。 四、创新模式 林蜂产业比蜜甜 林是蜂的家,蜂是林的友。易县有蜜源植物200多种,依托丰富的蜜源植物,以实施扶贫开发为契机,大力发展“周转蜂”产业,引进了优良蜂品种,采取良好的管理技术,把黄山蜂产品有限公司作为扶贫龙头企业进行项目扶持。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把原先分散、粗放养殖的模式转变为规范化、规模化养殖,对养殖户蜂产品进行保护价回收并加工,规避了市场风险,提高了蜂农 包含总结汇报、办公文档、IT计算机、人文社科、经管营销、、资格考试以及林下经济案例(二)等内容。本文共4页
相关热词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发展林下经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