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规避国家宏观调控控

高考政治必须规避的失误点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高考政治必须规避的失误点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还剩18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宏观调控1040工程想了解内幕的请进【正面报道】
宏观调控1040工程想了解内幕的请进【正面报道】
宏观调控1040工程想了解内幕的请进【正面报道】
一次梦想,一次机会,善意的谎言,一生难忘
我叫心动,我是安徽人,我2012年做了的行业,在行业里面做了2年,不知
道朋友你是什么样的情况???也许你还在考察,也许你已经从事了,也
许你市场破坏而放弃了,能够在网络上相识,还是缘分,为了您全面的了
解,请仔细阅读好文章。阅读到结束的时候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可以提
前复制我的QQ:
行业说是100%成功,只有放弃,没有失败,到底是不是这样?殊不知99%的
都是放弃的了,太多不适合的人做了,这不能怪新人,因为真正核心的问
题,在考察期间是不会让我们了解到的—是不是600份就是成功了?行业适
合每个人,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行业的,从而导致我们失败的如此彻底
发展困难、亲人不理解、压力是摆在面前的事实。不否认异地是一个好的
模式,十七年来成就了不少人。但是它确实不是适合每个人、尤其是我们
普通老百姓来操作。
住好的房子,穿好的,吃好的,花钱大方,加上房租及日常的生活开xiao
,手里没10万运作资金真玩不转。同时要忍受亲戚朋友的指ze,甚至是辱
ma,毫不夸张,那样的日子,你准备好了吗?
多少人为了这个数字倾其所有,包括存款,人脉,信誉,家庭,亲情,友
情 、这个姿本运作行业挣不挣钱,1040万不是我的最终目的,我需要的仅
仅高于我之前的工作收入,轻松一些,简简单单,一年弄个百八十万也就
够出乎意料了,也会让别人刮目相看。可是每当回忆起我在广西从事的过
程中,我难受之极,因为村子里的舆论,家里市场的破坏,再加上当初信
心满满给不相信我的人一个逆天的承诺,我一定要证明自己,砸锅卖铁我
也要坚持到底,行业有句话加简单听话照着做,坚持就一定成功,考察过
的人一般都知道,只是不敢相信这么简单,通过一些现象,建筑物,一些
所谓的现实和一些行业正面报道再加上看到很多很多拉家带口的这些人,
产生一个想法,要是不挣钱他们一家子都来?不挣钱还有这么多人?你是
不是也是这样想过?是不是也是觉得自己3个人那是简简单单。。。。。
相信很多人考察的时候都有一些各方面的抵触,排斥情绪,但是经过三天
的感情留然后亲友也是死气摆列的留我们多看几天多再看看吧,了解一下
,那我们怎么也得给这个面子,深入了解了几天,还有这期间和自己不是
一类人的这个讲工作的,认知度不一样的,他们给我们讲解是很排斥的,
也是中间给考察者穿插了一些经商的一些人的故事和对当前局势的一个趋
势分解,他们这些人的分解让自己对模式感兴趣,但是作为一个生意人,
看中的是利益的前提,我们接触到行业以后让自己去带亲戚朋友而不是通
过自己的一个能力去展现我们的平台的话,通过带人在带人就觉得有损自
己的朋友圈,通过这几天的了解是这样的一个状态,那我们回去了我圈里
的朋友还是不会了解。。
虽然自己做到了,没有乱说,但是保不齐朋友也会和自己一样,一旦这样
自己的市场就都会受影响,会乱套,就像最生意一样,你一盘菜不好吃,
就会有N多个人说不好吃,你一单生意不守信用,就有N多个人的信誉不守
,这样的话,就会自己传统行业的口碑大打折扣。
被迫出局老总 QQ
行业过来人QQ真情交流
连锁心灵导师Q号在线
这个模式很好的,行业是真实存在的,在广西低调运作已经十六年多了,
确实带动了当地经济的高速发展。没有这个行业之前,他不过是一个贫穷
落后的地方。如今,成为了一坐现代化的大都市。在传统行业中,比如你
开一个餐馆,工厂。这些是不是一个G家支持的行业呢?这些行业是不是G
家在操纵的呢?当然不是G家在操作,G家支持民间操作。那么1040这个行
业也是一样的,G家默许你做 ,但是G家是不参与操作这个行业的,还是由
民间的来操作。没有能不能做只有适不适合做!
第一点,自己有着资金的后台支撑.虽然说投资的6 98 00元.但是这笔钱只
是加入了.后面的生活.房租.全部都是AA制的.包括说接待费的话全部都是
由推荐人全部出.我们来是看一下.几年的时间开销.靠发展来赚钱.没发展
也要生活离不开开支.不要忘记我们还有家庭要顾及..备用资金是很多人难
以坚持下去的原因之一.也是重大原因.第二点,人脉市场.不要感觉只是需
要三合作伙伴.很多的人就是感觉三个人太好找了.如果真的那么容易完成.
这个模式运行17多年.早就轮不到你了.三个人是三个市场.比如,划分为,亲
人圈.同学圈.朋友圈.这三个圈里面.你分别可以发展留下一共三个人就行
了..不是说所有的人过来就会考察.更不是所有的人考察完了就会加入.这
些都是原因.来的人不认可.就是一个定时zha弹.一旦回家乱说.你的市场从
此玩完..你的市场保住了.你不能保证伞下都是你和一样成功的..
第三点,家里支持.你做这个需要的就是家里支持.如果说家里反对的话.你
做起来是真的很难.我遇到过很多的人.都是亲人在那边做.自己考察完了没
做.也想把亲人拉回来.但是推荐人不回家.所以他会想尽办法让你回来.因
为他感觉你被骗了.或者是不想让你骗其他人.以及说,感觉这个东西太深了
.不是你玩的东西..有了这样的想法.家里会用尽办法让你回家.比如说家人
生病了.或者直接破坏你的市场.让你叫不到人自然就回家了...第四点,几
年的时光.你不要感觉说.你加入以后就肯定成功.那个是不可能的.有成功
的.就会有失败的.如果说你成功不了.回到家以后你是否可以接受.钱没了.
时间过了几年.没有任何工作.人脉市场没了.甚至都没脸回家了...
想修复市场,比登天还难。几乎都是整个家族在发展,比如父母先来了,
再把自己的子女叫过来,他们的初衷是好的,想让自己的孩子锻炼一下,
想多赚一份钱,可是大家都是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出局额只是个理论数
据,至于能否拿到,还是要看发展状况的,可惜很多人都认为只要加入行
业,努力两三年,就能赚到几百万。跳跃性的思维,把中间的运作过程忽
自己做好了、有能力了改变不了太多,下面人做不好,一样不能成功,因
为都是自家亲戚朋友,无法交代。现在全国都有了,人越来越难叫了,不
管什么人都叫,有很多人来跟本就不适合做行业,还是说的天花乱坠。有
一个清醒的头脑比有一个聪明的头脑更重要。
一起探讨 --
行业过来人QQ真情交流
如果从事,你需要几个条件,一:你要有钱,这个钱不能是借的,不光是
申购,还需要大量的运作的钱。二:你要有大量的人脉,几个并不够的,
因为去十个也留不下一个。三:你要辞职,如有工作,你是无法从事这个
行业的,这样就没有退路。四:你要心理素质特强,无论家乡人如何对你
指指点点,你都安如泰山,忍受指责嘲笑!五:你要有强大的复制能力,
带动下面发展,如果有一个不好发展,你也不好交代,毕竟这些人都是自
己的亲戚朋友!
这些条件,缺一不可,缺少一样,你也无法成功!事实上成功的机率非常
小,因为人与人是不同的.
市场,很有局限性,不是亲戚就是朋友,每个人都会认识几个人,年长点
的,在家做事业比较成功的,人脉相对好很多。但是这个行业的留人,谁
都不敢保证100%。
一份3800,做一份根本没法从事。因为存在超越,应该你拿的钱你到时拿
不到,而且上总时间太漫长,需要600个人。高起点是11份以上,投资
36800,次月返还6000多。高起点投资21份,需要69800,次月返还19000。
一般的家庭做11份以上,经济就会产生压力。如果是带款或者借钱从事,
不但有经济压力,而且还有精神压力,因为你要牵挂着还钱。
我说我现在做的是几百上千万的生意,那么即使我以前是个叫花子,现在
也要花钱包装一下自己:住好的房子,穿好的,吃好的,花钱大方,加上
房租及日常的生活开销,手里没大几万运作资金真玩不转的。当然了也许
一切如意的话也许会拿到1040.但最终会拿到这些qian藏在家不出门过日子
难道我连这三个人都叫不过来吗?我做人还不至于那么差吧?其实有三点
深层原因我们没想到:
1.酒肉朋友居多,挚友太少。用谎言骗过来,很多人接受不了,还让我做
传消,更不会去看,回忆下你当初的想法,就知道利害了。2.他们会来,
但不一定会做。我的两个同学,我们认识十几年,一个在银行上班,一个
帮家里做生意,都非常认可行业,回去了半个字没和其他人说,到现在还
经常问我赚多少钱了。但是他们就是不做行业,因为他们的工作本身就很
优越,父辈们创造这样的条件不容易。3.一旦破坏市场,所有人都不会来
了。如果有人来了不认可行业会发生什么事?90%的人会给你说出去,说你
在这边做传消,那么,你其他的亲戚朋友还会来吗?所以,这不是简单的
三个人,而是三个亲友圈,三片市场,我们有多少个朋友圈经得起这样破
失败的人,是没学习
有的人电话没打好,所以让亲戚朋友产生了怀疑,而破坏了市场;有的人
是不听推荐人的话,想创新,结果吃亏了;有的人是邀约接待的方式方法
不恰当,有的人不遵守保密原则回家说,导致没有成功……有的朋友说,
我不会犯那样的错误,我会学习好了再发展。这话说的不腰疼,难道你是
圣人吗?而且是进入一个陌生的行业。你要有那能力的话,估计现在早就
是亿万富翁了,至少我活了几十年没见过进入一个陌生行业一点弯路不走
的人。退一万步说,你是圣人不会犯错,但是你下面的都是圣人吗?行业
的人确实会教你,但是具体的情况只有你自己才清楚。什么叫三分做七分
悟啊,慢慢你就知道了。
很多比我差的人,都上总了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我相信在任何体系都有这样的成功案例,而行业会
把这样的成功案例放大100倍甚至1000倍,然后和每个考察的人讲10遍,
100遍,对你说:这个卖豆腐的农民都上总了,难道你连他都不如吗?那个
卖鸡蛋的大姐都赚钱了,你难道还不如一个卖鸡蛋的吗?听了这句话,99%
的人会这么想:确实是的,我的条件和我的能力应该比他强。所以很多人
加入了,一方面人都是有虚荣心的,不然人家说我连卖豆腐的农民,卖鸡
蛋的小贩都不如;另一方面确实需要机会,传统行业赚钱难。
还有一点是99%的人没想到的,这样的成功案例,是奇迹,而奇迹之所以叫
奇迹,因为它发生的概率极低。那么,这么低的概率会不会落在你头上?
你要相信会落在你头上,那你怎么不去买彩piao呢?这个卖豆腐的农民确
实成功了,但是一百个卖豆腐的里面,有多少成功的?恐怕就这一个吧!
还记得那句经典的话吗: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我的亲朋上去了,会帮我
这个梦,很多很多的人在做,曾经我也短暂的做过。过几个月我也会上总
,现在,我告诉你一个即将上总和上总人的真实想法。
做的时间久了,特别是做上了老总,基本是把行业看透了,这是一个好的
行业,同时也是个成功率很低的行业,还是一个一将功成万骨枯,千军万
马过独木桥的行业,更是一个必须得罪亲戚朋友伤人脉的行业!所以,不
要说老总了,就是大经理,都没几个会继续邀约人的(有的人想邀约也没
有了市场)只能叫3个人怎么上拉下推?还责任制。。。人家来人会把他放
在他家人下面,还是你下面呢?他不给我放人他也上不去,这是幼稚的想
法,他着急还是你着急?
第一线是你妈 第二线是你朋友 你给谁放 &上面人还有市场么
& 是不是能
叫的早都叫了呢 &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个算是一个安慰你的谎言,你知道吗?如果你记得清楚的话,行业的责
任制,如果你推荐人要上总的话,必须保障你上到经理级别,不然的话他
上不了总。我们来分析一下,老总是600份,经理是65份,也就是你的推荐
人让你当上经理就行了。。65份的经理级别,你自己还是认购的21份,那
么就是还差44份,那么你的推荐人也是认购的21份,,而21份的好处就是
可以移点,自身保留一个资格单,剩余的20个点移到另一条线上面,可以
移到你的身上,但是分钱的话,还是由你的推荐人来拿。这个时候你还差
24份就是经理级别了,也就是你下面有一个人就不用管你了。。。。
先做着,不行可以转让
理论上,确实可以转让,我本人也见过转让的,现在我们来分析下实际情
况。异地资格转让有很大阻碍:第一:上面的人不想转。异地的发展困难
,好不容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搞定一个,上面的人谁想转让?转让了就等
于白费力气和金钱了!如果一旦有点困难就来个转让资格,后来的都去接
前面人的资格,那行业100年也发展不动,永远是那几个资格互相转来转去
第二:对新人的心态影响极坏。
如果有人把资格转让给你,你会怎么想?这么好的行业为什么不做了?你
们说得天花乱坠的,是不是有很多的猫腻我不知道?难道行业的发展很困
难吗?稍微正常的新人都会这么想,要是操作不当,不但资格转让不了,
连想加入的新人也会打退堂鼓!
&一起探讨 --
行业过来人QQ真情交流
先做着,不行就放弃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想法,很多人丢的起这
5更是无所谓。但是你没想到的是,你把亲戚朋友叫来了,想走
就随便走吗?下面有一个人在,都是一份责任,人家也是投资了。所以责
任心会把你绑在异地,上上不去,下下不来,这样的情况不胜枚举。所以
,觉得自己有实力做成功,那就一心一意的做,任何事情抱着试试看的态
度都做不好,拔出萝卜还会带出一大堆泥。
你们不好做,是不正规的体系,我们这边好
随着行业蔓延到其他的省份,说这样话的人是越来越多了。我在这里分析
下从业人数多少的利弊。一方面,从业人员多了,形成很好的考察、学习
氛围,也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强大的说服力。这点在广西尤为突出,一到
了晚上,成千上万的人在某个地方聚会,谈行业,卖书籍,唱歌跳舞,没
有警察管,一片大和谐。这样的氛围是价值连城的,很多新人心情不好,
去这些地方逛逛,看一看这里的环境,里面就有很大的转变,这是很多地
方没有的。人少了,还会给人一种躲躲藏藏的感觉,所以气氛很重要。另
一方面,人越多,那么当地的负面报道就越多,好比来宾、桂林、北海、
南宁等等,所以不少人听说后就直接不来了,这是好的氛围后面带来的不
上帝给我们打开一散窗的时候,也会关上一扇窗。但是那一扇窗对我们有
利?我觉得是氛围,尤其是这个行业更需要好的创业氛围。虽然广西的负
面影响是最大的,但是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前来考察,某些地方负面影响虽
然小,但是当地没有吸引人去的项目,没有那些建筑物等等等等所谓的现
实,也很难邀约,比如宁夏,贵州这些地方。关于失败者,不正常出局者
从事行业想要成功要具备以下5个条件:
1.要有足够多的运作资金,保证异地操作时交得起房租,新人接待费,来
回车费,吃得起饭!(一年大概需要10万左右)
2.要有一定的人脉,三个人虽然不多,确切的来说这三个人是你不同的三
个人脉圈,这个不是那么好叫的,他们必须也要适合这个行业,不适合的
叫来三个也是卡死在那里!
3.在亲戚朋友眼里你说话要比较有力度,人缘要好或者传统生意做的不错
,信任度要高,不然你叫过去人家不一定愿意看,毕竟现在国家宏观调控
做的很厉害!
4.要能够放得下家里的工作,家庭,传统生意,因为异地操作你必须辞职
去从事,不能三心二意。
5.要有良好的心态去对待这个生意,而且坚定不移!同时你叫来的人也必
须符合以上这5个条件!
如果你符合这5个条件,我可以跟你说,朋友,赶紧去把握住机会吧,要是
这5个条件你都不符合,或者有一两个不符合的,我劝你还是三思而后行,
不要断了自己的后路。
做行业不光需要自己朋友多,而且圈子也要多才行;
如果就一两个圈子,一个人不认可随便几句话就能传到其他人耳里;
还有一点,也要自己的朋友都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才行;
难兄难弟的叫来也没用,白花了自己的接待费,这都是要考虑的
找三个合作伙伴是不多。
但是你能保证自己叫来的每个人都认可行业吗?
你能保证不认可的人回家不会乱说吗?
你能保证认可行业的人都有钱投资吗?
你能保证你叫来的人以后也能有发展吗?
你能保证自己下面的人都能跟你一样死心塌地的坚持吗?
我想这几点,没几个人敢说自己能保证。。
第一种情况是市场破坏的压力,&
第二种情况是发展困难的压力&
第三种情况是没钱生存的压力.&
第四种情况是能力欠缺的压力.&
第五种情况是宏观调控及道德方面的压力.&
背负着压力的你的坚持及冲动最后将变成什么 .....
&一起探讨 --
行业过来人QQ真情交流
我说我现在做的是几百上千万的生意,那么即使我以前是个叫花子,现在
也要花钱包装一下自己:住好的房子,穿好的,吃好的,花钱大方,加上
房租及日常的生活开销,手里没大几万运作资金真玩不转的
一份3800,做一份根本没法从事。因为存在超越,应该你拿的钱你到时拿
不到,而且上总时间太漫长,需要600个人。高起点是11份以上,投资
36800,次月返还6000多。高起点投资21份,需要69800,次月返还19000。
一般的家庭做11份以上,经济就会产生压力。如果是带款或者借钱从事,
不但有经济压力,而且还有精神压力,因为你要牵挂着还钱。
这些都会让行业里面的每一个人感觉到巨大的心里压力,在这种压力面前
很多人都感觉忍辱负重,哪怕是吃苦受累也一定要讲这个行业干出去,用
成功的事实去洗涮自己的冤屈,用金钱去换取别人的尊重和重新评判。
不管你认同与否,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传达了我的体会,真实、客观的把
信息传递给你,这些信息是我在异地行业里挣扎了很久、点点滴滴的体会
,写出来只是让有缘人看到,何去何从是你的权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虽然我们不认识,但是我们能认识,那就是有一定
的缘分,加我的人我都会这样不只是你一个人给你说这些,至于网商加不
加入都没什么,你我都没损失,你有你的选择,我无权干涉,只是你加到
我,我会一五一十的告诉你,没有为什么,我经历过,我只想让加到我的
人能理性的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判断和抉择。
同样是賺钱,网商规避异地各种弊端在家就可以,为什么非得耗在异地吃
苦受累呢!不需要谎言,不需要在异地蹲守,可以兼职可以全职,公开透
明,谁赚多少钱,谁发展怎么样都可以看到,也没有任何的后续费用,现
在网络逐渐普及,考察过的人和发展不动的人一上网就会知道异地的难点
弊端,都会选择网上不会选择异地.学会对创业环境趋势的深度思考,准确
地预测未来.可怜的人自己不敢尝试,还在嘲笑别人..
网上的话有人找到我们有什么就说什么,考察者求助我们,知道的就都会
告诉,信不信就看自己怎么想了,我们也没有任何接待费用,市场也不会
破坏,谈得来多了个朋友,加入团队多了一个合作伙伴,没有加入我也没
有任何损失
【1040】主要目的:是以“人流” 带动 “物流” 在带动 “资金流”!
让外来人口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网商主要目的:是解决和分流异地难民问题,为从事和考察异地的朋友剖
析行业实情,劝阻他们不要从事异地,引导到网络上进行简单的操作,赚
回原来在异地投资的本钱,继续奖资本运作发扬光大,同时结交无数各地
朋友,不仅学到电脑知识,网商赚钱提高生活水平,提高消费水平,促进
资金流通,真正做到利国利民利己
同时网络版的推出,规避了异地操作的所有风险和弊端。它不需要谎言邀
约自己的亲人朋友同学,不再需要抛家舍业辞工作的去异地蹲守,可全职
可兼职,不再需要去异地支付昂贵的“门面费”,因此也就不再需要高投
资不再需要谎言,实实在在的把行业的真实情况摆在所有人面前,慢慢的
把异地从事的人们引导到网上来运作,这样,当初迫于内忧外患和为了打
造地方经济不得已而引进模式后期造成的社会问题也就慢慢消减了。
网上的话有人找到我们有什么就说什么,考察者求助我们,知道的就都会
告诉,信不信就看自己怎么想了,我们也没有任何接待费用,市场也不会
破坏,谈得来多了个朋友,加入团队多了一个合作伙伴,没有加入也没有
任何损失。
(一)邀约
异地:需要谎言邀约,要想尽一切的理由和办法去邀约自己的亲朋好友去
网商:只要在各大网站发发帖子,别人主动找你咨询,不需要邀约任何的
(二)投资
异地:投资1份800元、21份69800都是高起点,很多人没有那
网商:投资1份628元、10份6480元*最高投资30份才19040元,很适合普通
(三)资金
异地:资金一般都是老总管理发放,资金不透明,员工都不知道工资是怎
么算出来的
网商:第3方合作平台担保,奖金收入明细公开透明,知道每一笔奖金的来
(四)开支
异地:在外地需要大量的租房、招待朋友吃喝拉撒的费用,2年起码要10几
网商:在家里做不需要招待客户,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轻松操作,没有任
何后续费用
(五)工作
异地:必须要全心全意去外地从事,必须背井离乡和放弃自己传统生意或
者自己的工作
网商:可以全职或兼职不需要去外地,利用空余时间上网操作不影响自己
的工作和生活
(六)工资
异地:资金在老总那里保管,一个月或者一个礼拜发一次奖金,资金囤积
很大风险高
网商:奖金当天结算,系统3秒钟分配,5分钟马上到您的账户,资金安全
无任何囤积
(七)市场
异地:用谎言邀约亲友,看不懂的人会说是传销,会破坏我们的市场导致
后期难发展
网商:打开电脑或手机全国的人会主动找到我们,发展市场很广,无法破
坏我们市场
(八)透明
异地:资金、收入、发展都不透明,一个级别知道一个级别的事情,层层
保密疑点很多
网商:平台上可以查阅到任何人的发展状况和收入明细,清晰可见公开透
明,可信度高
(九)时间
异地:经管20条,条条框框非常多,申购以后必须听话照做,服从配合,
犯错就罚款
网商:时间自由,只要有网络的地方都可以做,不受任何时间和地点的约
束,来去自由
(十)心情
异地:调控厉害导致难发展,精神压力、运作资金、经济压力都很大,家
人不理解很痛苦
网商:在家开心自由创业,不耽误工作和照顾家庭,非常人性化和简便,
没有任何的压力
但凡有一点辨别能力的人,都会选择网上操作而不会选择异地,都会对连
锁业资本运作实际操做难点弊端做出考证。
行业过来人QQ真情交流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会员负责。OK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友情提醒:OK网将保留全部或部分删除上述信息的权利。为规避购买风险本站建议使用支付宝担保交易。
共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心动商务有限公司
&联 系 人心动(先生) &
所在地区广东
详细地址广东广州中山路35号
会员 [当前离线] [加为商友] [发送信件]
联系时请告诉我们是 OK网 看到的,我们可以优惠!
ok网首页 | RSS订阅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付款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和图片均来自用户自行发布,版权归原用户或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www.zzzok.com]-中国免费发布信息网站-企业供求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为什么失灵
——以 1996 年以来中国钢铁产业的宏观调控为例
发布时间:作者:陈剩勇
来源:《学术界》2013年4期
摘要:然几番调控,不仅未能化解产能过剩,反倒逆向催化了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产能的扩张和跃进,陷入诸多产业普遍过剩的困境。
  〔摘 要〕宏观调控是中国政府自定义的四大职能之一。产能过剩是多年来困扰中国经济的痼疾。政府如何进行调控来纠正市场失灵,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实现社会公正,却知易行难。1990 年代以来,针对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的产能过剩问题,中国政府先后进行了多轮宏观调控,行政权力和经济手段并用、政策法规命令兼施。然几番调控,不仅未能化解产能过剩,反倒逆向催化了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产能的扩张和跃进,陷入诸多产业普遍过剩的困境。本文以 1996 年以来钢铁业的宏观调控过程为个案,通过对政府调控政策、手段及效用的深入研究,分析了影响政府宏观调控的诸多变量,揭示了中国式产能过剩与调控失效的政治经济逻辑,提出了推进国家制度建设、改进和优化政府宏观调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能过剩; 宏观调控; 政府失灵; 钢铁产业; 国家制度建设
  宏观调控是中国政府自定义的四大职能之一,产能过剩则是多年来中国经济久治难愈的顽症。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面临诸多难题,一方面是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的拉动而居民消费不足; 另一方面则是各级政府执着于以 GDP 增长为导向的粗放式发展模式,热衷于投资上大项目,大干快上、重复建设,助推产业结构严重失衡、产能严重过剩,不仅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煤化工等传统行业因产能过剩而处于全行业亏损,几年前还被推崇为&新兴产业&的太阳能多晶硅和风电设备等行业,也陷入全面过剩的困境。
  更严重的问题还在于,最近十多年来,针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中央政府曾经多次实施强力干预,先后推出了一系列以淘汰落后产能为目标的宏观调控措施,各项调控政策、法规和各部委文件不断出台,几乎每隔三四年就有一场声势浩大的调控运动,每次调控都有一大批大型项目&紧急叫停&,大大小小的各类企业&关、停、并、转&。然而,几番调控下来,产能过剩问题越演越烈: 过剩引发调控,调控过后又是一轮更大规模的投资,造成产能更加过剩。投资、过剩与调控的轮回,无疑是政府失灵的一大标本。中国经济的产能过剩顽症为什么不能根治? 什么原因导致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失效?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应当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对市场的调控应当如何进行? 本文试以 1996 年以来钢铁产业的调控过程为个案,全面考察和研究中国政府针对产能过剩的调控过程及其绩效,探讨并揭示产能过剩治理和调控失效的症结,求解治理产能过剩顽症、纠正&政府失灵&的对策。
  一、中国钢铁业的宏观调控过程、调控方式与政策表现( )
  1996 年,中国的粗钢产量首次超过 1 亿吨并超越日本、美国而跃居世界第一。从此,官方和民间对我国钢铁产能过剩的议论如影相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大话题。钢铁产业作为工业的脊梁和传统产业的代表,其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具有极强的拉动力。因此,最近十多年来中国政府针对产能过剩问题发动的几次宏观调控和整顿运动,几乎都是从对钢铁业的调控和整治开始的。从中国钢铁业的发展和宏观调控的实施情况看,我们认为,1996 年以来中国政府对钢铁行业实施的宏观调控及政策表现,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第一阶段( 1996 年&2002 年)
  这一阶段钢铁业宏观调控的最大特点,是行政权力对市场和行业发展的绝对主导地位。这一方面是由于当时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处草创阶段,市场自身的力量十分有限。另一方面,政府对产业和产能的调控,也基本上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管控方式,以致&九五&时期和&十五&之初,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管理目标还是以&计划&的形式颁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提出的钢铁业的发展目标是,到 2000 年我国的钢产量达到 1. 05 亿吨,比 1995 年的 9400 万吨增加1100 万吨; 与之配套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中有关固定资产投资的基本政策,主要是对年度投资规模和在建总规模实行双重调控。年度投资规模的调控以资金源头控制为主。在建总规模的调控,主要是在&九五&前期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加快在建项目的建设; 同时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其中对于钢铁工业,要求加快现有大中型钢铁企业的改造扩建,引进和开发当代先进技术,抓好铁路、汽车、造船、电力、石油等专用钢材和不锈钢生产线的配套改造和扩建〔1〕。
  从 1996 年开始,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对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控制,要求各地严格执行&九五&计划,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并规定 2 亿元以上的投资项目须经国务院批准。1999 年 1 月,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颁布《关于做好钢铁工业总量控制工作的通知》,认为钢铁产业存在日益突出的重复建设和工业结构不合理问题,要求以 1998 年钢产量为基准压缩钢产量 10%,&坚决制止重复建设,3 年内不再批准新建炼钢、炼铁、轧钢项目&〔2〕; 同年 8 月经贸委颁布《工商投资领域制止重复建设目录( 第一批) 》,新建高炉炼铁、转炉炼钢等 15 个钢铁工业被列入其中〔3〕。2000 年,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相继颁发《关于做好 2000 年总量控制工作的通知》、《关于下达 2000 年钢铁生产总量控制目标的通知》,要求严格控制新增产能投资〔4〕。在行政权力的强势干预下,国家对钢铁产能的总量控制是行之有效的。从 1997 年开始,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锐减,1997 到2000 年,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为 208. 49 亿元,174. 67 亿元,76. 87 亿元,63. 66 亿元〔5〕。固定资产投资均呈负增长之势。同期的粗钢产量增长幅度也较缓慢,从 1996 年的 10124. 06 万吨增加到 2000 年的 12850 万吨〔6〕。
  &九五&时期和&十五&的前二年,国家对钢铁产业的宏观调控以国家经贸委为调控主体,其主要手段为行政管制,通过对新开工项目的审批控制来强化其调控。其具体的控制标准是通过量化形式予以实现,分别是时间的限制和项目资金额度的限制,如 3 年内不再批准新建炼钢、炼铁、轧钢项目,2 亿元以上的投资项目必须报国务院批准。因此,这一时期钢铁产业的宏观调控的特点表现为调控主体和调控手段的单一性,所谓调控,基本上沿用了计划时代对市场准入的严格审批和控制,行政性管制的特点一览无遗。换言之,此一时期政府对产业实施的宏观调控,是以直接干预微观经济的手段来治理预期中的产能过剩的。
  2. 第二阶段( 2003 年&2008 年)
  政府与市场形成博弈格局且博弈日益激烈和复杂化,是此一段宏观调控的一大特点。一方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市场的不断开拓和外贸出口的高速增长,不断拉动着国内的投资需求,从而引发中央政府对产能过剩的担忧,促使钢铁行业的强力调控不断加码。另一方面,政府与市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各地政府间的多方博弈,不断以新的形式出现。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高速推进,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市场的力量也逐渐显现出来。正是市场对于钢铁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地方政府的行为,各地&招商引资&与企业&跑马圈地&,地方政府和企业双方联手推动了投资热潮的持续高涨。
  &十五&时期( ) 的最初两年,国家对钢铁工业继续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政策。2001 年 11 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这一特大利好的强力刺激下,出口和投资突飞猛进,经济高速发展导致各种能源全面紧缺,其中钢铁和电力是当时最为紧俏的两大物资。在钢铁市场上,线材、板材,普通钢和特种钢,价格普遍持续上涨。在此情况下,各地对钢铁行业的投资热情空前高涨,政府的投资控制亦随之松动。2002 年全国钢铁行业的投资总额达 710亿元,比上年增长 45. 9%〔7〕,投资增速开始出现强劲拉升的势头。2003 年全国钢铁行业的投资增速,在2002 年710 亿元、增长45. 9%的基础上加速飚升,达到了 1329 亿元,同比增长 96%〔8〕。国有大型钢铁公司纷纷宣布投入巨额资金建设新项目,地方的中小型钢铁工厂更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全国的炼钢企业从 20 世纪 80 年代的 114 家增加到了 260 多家,平均规模不足年产 70 万吨,其中 200 余家的平均规模还不到年产 10 万吨/年,&散、乱、小&的问题非常突出;与钢铁行业的高速投资相似,电解铝的投资增长了 92. 9%,水泥投资增长了121. 9%〔9〕。
  2003 年 12 月 23 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 号文,即《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盲目投资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各地运用多种手段,迅速遏制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势头〔10〕。翌年 2 月 4 日,国务院专门召开了一次关于严格控制部分行业过度投资的电视电话会议,明确要求对钢铁、电解铝、水泥三大行业进行清理检查,国务院随即组织审计署、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农业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的人员,组成 8 个督查组分赴各地清查。清查重点主要是那些进入三大行业、被称作&盲目投资&的民营企业。
  不过,中央政府一系列严厉的调控政策和措施并没有让各地高速推进的重化工业项目投资有所降温。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4 年第一季度全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仍然增长了 43%,这是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的最高增长率,其中钢铁行业的投资增幅更高达惊人的 107%〔11〕。为遏止钢铁行业的投资大跃进,政府高层下决心重拳出击。
  轰动中外的&铁本事件&,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2004 年 4 月,由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和国家环保总局等九部委组成的专项检查组对江苏省常州市有非法占地、违规建设等多项重大嫌疑的民营钢铁企业&&&铁本钢铁厂展开了严厉的检查和整治。这是自 1990 年的温州柳市事件后,中央九大部委针对一个地方项目展开的第二次联手整治行动。
  2003 年 6 月动工兴建的铁本项目规模 840 万吨级,规模占地从 2000 亩攀升到 9379 亩,工程概算为天文数字般的 106 亿元,产品定位为船用板和螺纹钢等较高档次产品。此前,中国的钢铁行业是一个有准入门槛的半垄断性行业。有关政策规定,投资额在 3000 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就必须报国家发改委审批。在常州市地方政府的操纵下,铁本的 840 万吨项目被拆分成 7 个子项目和 1 个码头项目分别上报,企业老板戴厚芳为此成立了 7 家徒有其名的&中外合资公司&,在建设用地的权证审批过程中&化整为零&,把项目用地切分成 14 块报批申请,并经江苏省政府特事特办,火速批准上马。事后,中央政府对铁本钢铁项目的定性是: &这是一起典型的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严重失职违规、企业涉嫌违法犯罪的重大案件。&对铁本项目的整治,以钢铁厂停建、老板戴厚芳入狱和地方上的一批官员落马而告终。对铁本钢铁厂的处罚体现出浓厚的行政色彩。新华社有关该事件处理结果的通稿明示: 国务院严肃处理这起案件,是&当前加强宏观调控、保持政令畅通的一项重要措施&。
  铁本事件成为本轮调控的分水岭。在此之前,中央政府一直试图通过货币政策的调整来达到控制投资过热的目的。在政策未能奏效、各地形成投资狂潮的情况下,政府断然更弦,强行加大了行政调控的力度。此后,众多民营企业在钢铁、电解铝及水泥等行业的投资项目纷纷搁浅,上海复星集团的宁波建龙钢厂项目、四川希望集团的三门峡电解铝项目等,均被勒令中止。与此同时,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的通知》〔1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通知》〔13〕、《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及《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 2004 年本)〔14〕,通过采取严格的项目审批、供地审批、贷款核准和强化市场准入与环保要求、以及目录指导等措施进一步严格控制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在中央政府的强力干预和一系列调控政策的双重作用下,钢铁产业的固定投资从 2005 年开始明显降温,从 2004 年的 1921 亿元、投资增速 475. 6%,下降到 2005 年 2583. 3 亿元、增速 34. 48%〔15〕。
  以严格的投资项目审批、市场准入为手段的投资规制政策,一向是中国政府治理产能过剩的主要手段。2003 年以来政府对产能过剩的治理,虽然已经开始重视市场调控方式的运用,但政策的主要措施还是市场准入、项目和供地审批、贷款的行政核准、目录指导、强制性清理等直接管制投资的手段。这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 1996 年以来对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行政性管制。这一轮宏观调控,开始着眼于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增长点,把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作为市场准入的一个重要门槛,而调控的方向,就是鼓励有关行业的兼并重组。在调控手段上,政府各部委配合打出了组合拳,综合使用了行政审批、信贷、土地、电力、环保等多种手段。相关的调控政策和整治措施,均由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商务部、央行、环保总局、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等六七个部委联合发布。
  2005 年 7 月 8 日,国家发改委出台了《中国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第一次以正式政策文本的形式对钢铁产业的生产规模与投资规模进行控制。这一号称为&中国第一部钢铁产业政策&的文件,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其一,强化了对大型钢企的支持,而钢铁企业历来是央企和国企所涉足的领域。因此对于大型钢企的支持实为对国企和央企的全力扶持; 其二,对于地区钢企兼并重组的支持,尤其是对河北等省钢铁工业进行重组的支持,实际上是以行政力量而非市场的力量推动产业重组,在实际操作中就是让规模大的央企去吞并地方国企、让地方国企去吞并地方民营钢企; 其三,强化了行政审批之于国家发改委的重要性,亦强化了国家发改委之于地方政府的重要地位。政策明确规定,凡新上马钢铁项目,未经国家发改委的批准,国土资源部门不予办理土地使用手续,工商管理部门不予登记,商务管理部门不批准合同和章程,金融机构不提供贷款和其它形式的授信支持,海关不予办理免税进口设备手续,质检部门不予颁发生产许可证,环保部门不予审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不予发放排污许可证〔16〕。
  这轮钢铁业宏观调控的前半段,从 2003 年到 2005 年,调控主体逐步从单一部门走向多部门联合; 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则掌握了宏观调控的主导话语权。这期间的调控手段,也从单一的行政性管制转向政府管制与市场调控方式相结合,行政调控手段和经济手段并用。尽管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还相当有限,毕竟也算一种进步。不过,这一时期中央政府的&运动式&调控治理与&杀鸡儆猴&式的选择性办案,仍然反映出政府调控的随意性和&有形之手&的力量强大有力。这轮宏观调控的后半段,即 2006 年以后,&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开始成为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2006 年 3 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式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理念。&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内容是: 坚持内需主导,着力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严格控制新增钢铁生产能力,提高钢铁产品档次和质量; 推进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发挥钢铁企业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和废物消纳处理功能; 鼓励企业跨地区集团化重组,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17〕。随后,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18〕。同年 6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控制钢铁工业总量淘汰落后加快结构调整的通知》,列出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具体时间表,要求&十一五&期间淘汰约 1 亿吨落后炼铁生产能力〔19〕。翌年 4 月《关停和淘汰落后钢铁生产能力责任书》,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与 10 个省( 区、市) 签订的责任书,涉及钢铁企业 344 家,5 年需关停和淘汰落后炼铁能力 3986 万吨〔20〕。这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和责任书,试图通过项目审批、目录指导、强制性清理等手段,压缩并淘汰钢铁业的过剩产能。
  在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的政策和措施的作用下,2006 年钢铁业的固定投资需求从表面上看似乎得到抑制。从统计数据看,2005 年的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增幅达 34. 48%〔21〕,延续了 2004 年的强劲发展势头。2006 年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迅速降温,其投资额较上一年度的增幅仅为 2. 28%〔22〕。但是,那几年的现实情况是,全国各地的各级政府都在大干快上、追求实现&又好又快&或&跨跃式&的发展,要实施宏观调控强按下钢铁巨龙腾飞的龙头,又谈何容易?因此,钢铁产能在一年后即强劲反弹,2007 年、2008 年两年全国钢铁业的投资额,增幅分别达到 15. 23%和 29. 01%,而这又是在 2006 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2642. 2 亿元、产能 41914. 85 万吨的庞然大物般基础上实现的〔23〕。
  3. 第三阶段( 2008 年至今)
  2008 年,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在美国引爆并迅速席卷了西方各国。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初,中国政府并没有意识到危机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在此之前的 2007 年,全国粗钢产能达到创纪录的 48928. 8 万吨〔24〕。从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及其他有色金属等等,几乎每个行业的产能都已严重过剩。因此,2008 年的大部分时间,中央政府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如何抑制过剩产能、控制如脱缰之马般狂奔已近失控的通货膨胀。
  在出口市场因受到金融危机冲击而呈现断崖式降落的情况下,大批的民营企业或关门或破产,成千上万的农民工失业返乡。当年 11 月,在中国经济面临&硬着陆&危险之际,中国政府迅速行动,推出了&四万亿&投资、十多万亿配套投资,以及银行的十多万亿信贷,以因应从天而降的这场全球性经济危机。
  为了防止中国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速下滑,实现 2009 年经济增长&保八&目标,从 2009 年 1 月到 2 月间,国务院陆续出台了汽车业、钢铁业、装备制造业、纺织业、船舶业、电子信息产业、轻工业、石化产业、有色金属业、物流业的十大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其中汽车业、装备制造业、船舶业这三大产业与钢铁业是紧密相关的。其中,汽车产业振兴规划提出通过政府补贴汽车生产企业与购车者来扩大汽车消费市场,装备制造业的振兴是通过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和税收优惠等措施来推动,船舶业的振兴则寄希望于信贷融资支持力度的加大和老旧船舶报废更新的加快,等等。由国务院发布的《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则把钢铁业的问题直接归因于产能过剩,在强调&钢铁行业长期粗放式发展积累的矛盾日益突出&的同时,振兴规划一方面强调了大型和特大型钢铁集团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主张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25〕。
  与此同时,2009 年6 月8 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将税则号 等项下的 24 种钢材的出口退税提到 9%,将税则号
项下的 3 种钢材的出口退税提到 13%〔26〕,政府试图通过税收补贴来提振国内市场的需求,以缓解相关行业因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外市场萧条、出口订单骤减的生产困境。
  在中央政府四万亿投资和地方政府配套的天量投资的强力刺激下,&铁、公、鸡&( 铁路、高速公路和基础设施) 建设在全国大规模推开,再加上国家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相关出口退税率提高的综合作用,钢铁行业犹如打了鸡血的动物,投资额和产能在此前庞大数字的基础上双双高歌猛进: 2009 年和 2010 年的粗钢产量分别达到 57218. 23 万吨、63722. 99 万吨,2010 年的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了 4555. 7 亿元,增速达到 10. 88%〔27〕。
  或许决策层也意识到前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用药过猛。从 2010 年开始,针对钢铁业的宏观调控政策随之纷至沓来。2010 年 2 月 6 日,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钢铁行业的产能实行目录指导和强制性清理,明确要求在 2011 年底前,淘汰 400 立方米及以下炼铁高炉,淘汰 30吨及以下炼钢转炉、电炉〔28〕。此后的 2010 年一年间就有数个部委的十余项政策问世。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以产量规模来决定钢铁企业的去留与组合、推动国企兼并重组的政策。而历来为人所诟病的&规模论&,更是催生了各地钢企扩大产能以求自保以及国企、央企四面出击兼并的怪现象。
  2011 年 1 月 26 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印发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考核实施方案的通知》,该方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监察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商务部、人民银行、国资委、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安全监管总局、银监会、电监会、能源局联合制定,旨在通过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检查考核,以期确保完成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的重要措施〔29〕。同年 3 月 27 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11 年本) 》。该目录是在修订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05 年本) 》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有关钢铁产业的鼓励类产品达 17 项,限制类产品有 10 项,淘汰类中落后的钢铁生产工艺装备达 44 项,落后的钢铁产品有 3 项〔30〕。同年 8月 31 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31〕,规定了&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的具体目标,直指大地和大气层的主要污染源之一的各地钢铁企业。
  在全球经济下行和国家&节能减排&措施的双重打压之下,钢铁企业的好日子终于走到了头。2011 年以来,钢材库存大量积压,钢价断崖式下跌,钢铁企业几乎陷入全行业亏损的境地。钢铁企业或限产、停产,或经营副业如转投房地产等,全国著名的大型央企武汉钢铁集团甚至改行办起了养猪场。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把中国钢铁业推入了&铁锈时代&。
  回顾 1996 年以来钢铁行业的宏观调控过程及其政策表现,我们认为,中国政府针对钢铁行业固定投资规模和产能过剩实施的几轮调控和整治行动,对推动钢铁产业的高速发展、促进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006年以来,国家更从&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高度推动宏观调控,这对促进钢铁业的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更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从 1996 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之时起,十多年来国家针对钢铁业产能过剩问题先后实施了几轮宏观调控,推出了一系列限制、压缩和调控产能的政策措施,但几番调控,结果反倒是逆向催化了固定资产投资和产能的大跃进。以粗钢产量来说,早在 1996 年超过 1 亿吨的时候,政策制定者和经济学家们已经认定钢铁&产能过剩&,于是实施&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政策,结果八年后的 2003 年,粗钢产量实现翻番,达到 2. 2 亿吨〔32〕。于是就有了 2004 年针对钢铁业过剩产能的更加强有力的调控运动,但&铁本事件&八年后,粗钢产量又翻了两番。面对这一极具反讽意味的调控结果,我们不禁对过往的宏观调控的绩效发生疑惑: 1996 年以来为化解钢铁业的产能过剩而实施的调控为什么会导致如此结局? 过往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症结在哪里?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市场秩序的错乱和钢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无序,导致当下的产能严重过剩和全行业的危机?
  二、几个影响宏观调控政策绩效的变量
  宏观调控一向与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并列,是执政党和政府认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四项主要职能之一。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中,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是经由财政、税收和货币等政策的制定和运用,对国民经济的运行进行间接的、宏观的调控。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经济体来说,由于市场体制建立不久,&看不见的手&自身的调节机制和功能较弱,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更需要政府与市场的合力,而政府的调控作用尤显必要。问题是,当下的政府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那个全能型政府,从角色定位、权力配置到职能设定,还存在种种内在缺陷而有待大刀阔斧式改革。因此,有形之手对经济运行和行业发展实施调控时,更应十分慎重。否则,绝对的行政权力很容易旧病复发瞎折腾乱干预,从而危害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
  我们认为,多年来钢铁业宏观调控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全能型政府行使其干预职能时,习惯于计划经济时代的那些套路,对市场的干预既简单随意,又无度且无序。过去十多年间,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投资大跃进造成的产能过剩的治理,基本上是审批式管制,及每隔几年来一场&运动式&整顿,头痛医头、脚痛治脚,始终没有触碰中国式产能过剩背后的体制性原因。下面,我们先分析一下对钢铁行业宏观调控和产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几个变量。
  1. 为何调控: 对工业化进程和钢铁业市场需求前景的集体误判
  宏观调控必须建立在对国民经济运行状态的科学评估,及对经济发展趋势和行业前景的合理预测的基础之上。从 1996 年开始对钢铁业实施宏观调控,其根据是决策层对钢铁产能的市场需求存在&过剩&甚至&严重过剩&的判断。问题在于,中国的钢铁产能过剩了吗? 何为过剩,何时过剩? 从 1 亿吨时开始实施&调控&,调控了 15 年,其结果是我国的钢铁年产量和粗钢表观消费量居然增加到现如今的 7 亿吨。这一事实表明,此前政策制定者和经济学家们对中国钢铁业发展态势和用钢量前景的评估和预测,几乎可以说是一场历史性的集体误判。
  决策层和经济界在评估钢铁产能的过剩问题时,显然没有注意到中国迈向重工业和城市化时代相关产业间的发展关联度,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国加入WTO 以后十多年间,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高歌猛进,中国几乎成了&世界工厂&,全国各地全面开花,掀起一轮又一轮房地产、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高潮,铁路、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建设的大跃进,重工业化带来的工程机械、船舶、汽车制造的大发展,形成了对钢铁业固定资产投资和产能的巨大需求,颠覆了绝大多数专家的想象力。
  1996 年 - 2010 年钢铁行业、汽车行业、工程机械、房地产行业等三大产业之间,以及铁路、公路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高度的相关性。决策层和专家们多年来对&全国大炼钢铁&的局面忧心忡忡,政府以行政权力几年一次强势推动调控与整治,管控、限制和压缩钢铁产能。现在看来,至少在 2005 年前的前十年间,决策层和经济学界对市场需求和钢铁业前景的预测,多少有些就&钢&论&钢&,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基于此种误判推动的一轮轮宏观调控,其结果可想而知。
  2. 如何调控: 市场导向,还是行政管控
  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钢铁产业的投资也不断膨胀。1999 年以来,中国进入重工业化时代,钢材、水泥、玻璃、原煤等产业高速增长,重工业产业产能剧增,1999 年至 2008 年十年间,钢铁产量复合增长率超过 20%,钢铁的巨大需求来自固定资产的疯狂投资和重工业企业的产能急剧扩张〔33〕。因此市场需求拉动的钢铁产能扩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此时,由于决策层和经济界对重工业阶段的到来缺乏前瞻性的预测,严重低估了钢铁业和市场需求,继续对钢铁工业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政策,人为地抑制了市场合理的产能扩张,最终引发了 2002 年以后钢铁市场的报复性、超常规增长。
  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在国内和国际市场钢铁需求出现萎缩的情况下,一定经济周期内的产能过剩是必然存在的。由于市场的淘汰机制的存在,随着一部分低效的中小型钢企出现减产、停产乃至被淘汰出局,市场自发的&限产保价&机制,最终会使供需恢复到合理的水平之上。在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主要面临着通胀压力增大、出口增长趋缓、企业经营困难等问题,国家提出了&双防&政策,即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为明显通货膨胀,国家再次进行宏观调控,推出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组合〔34〕,试图通过调控政策抑制钢铁产能的继续扩张,控制钢铁行业越来越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漫延,外部需求急剧减少,国际市场对于中国的低档次初级产品的出口需求大幅度缩减,中国钢铁产业顿时陷入困境。决策层随即提出了&一保一控&政策,即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35〕。2009 年,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中国经济增速下滑趋势超出预期,又进一步调整为&保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央政府出台 4 万亿元的&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经济刺激计划,实施&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正是中央政府这 4 万亿的财政投资计划和地方政府数 10 万亿配套资金,以及所谓&适度宽松&实则&极度宽松&的近 10 万亿天量信贷,拯救了持续萎缩的房地产市场、拉动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而这些所释放出的对于钢铁等建材的需求也使钢铁业起死回生,甚至直接推动了各类钢铁企业大力扩大产能。这种反市场的危机应对措施,与此前对钢铁业宏观调控政策是背道相驰的。
  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产能过剩的存在具有一定合理性,甚至可以说一定程度上的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表现之一。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与重工业化时代到来的双重作用下,市场对于钢铁的需求确实在急速扩张,但是,决策层在全球金融危机前后推出的一系列&反市场&取向的调控政策和措施,导致钢铁产能的扩张已经远远超过了市场可以消化的程度。
  3. 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 统筹兼顾,还是各持一端
  就中国与美国、日本三国的人均钢产量而言,迄今为止我国钢铁行业高达 7亿吨的产能,似乎也还不能说已经严重过剩。但实事求是地说,1996 年以来钢铁业产能过剩问题也是不争的事实。当时的问题是,一方面,全国小钢厂遍地开花,低质、劣质钢筋充斥建筑工地。另一方面,制造业有旺盛需求的高端钢材基本上靠国外进口,因此,&十五&以前钢铁业的产能过剩,其实是一种结构性过剩。长期以来国家针对钢铁业的调控,在指导方针的层面,也强调要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产能。但在具体的调控过程中,产业政策并没有统筹兼顾,以税收政策而言,1996 年以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实行的对钢铁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与国家对钢铁行业的宏观政策并不协调。
  1994 年中国开始实行新税制,钢材出口按 17% 的税率退税; 此后由于出口退税规模增长过快,1995 年和 1996 年连续两次调低出口退税率,降为 9%; 年,为了摆脱 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增强钢材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我国将钢材出口退税率由9% 逐步上调至 15%〔36〕。从 2004 年开始,为减轻环境污染与优化产业结构,我国钢材出口退税政策共进行了三次调整: 2004 年 1 月 1 日,国家将钢材产品退税由原来的15%统一下调到13%; 2005 年5 月1 日,国家再次下调板材、线棒材出口退税,由 13%下调到 11%〔37〕; 2006 年 9 月 15 日,国家再次下调板材及线棒材出口退税,下调幅度为 3 个百分点〔38〕。
  直到 2005 年 4 月 1 日,国家才在下调钢材出口退税率的同时,取消了生铁、钢坯等钢材半成品的出口退税,并于 2006 年 11 月 1 日对铁合金、生铁、钢坯等钢铁产品加征 10%的出口关税〔39〕。2007 年,将部分特种钢材及不锈钢板、冷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降为 5%,另外取消了 83 个税号钢材的出口退税〔40〕。可是,到了 2008 年底,中央政府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又将税则号
项下的共 3 种钢材的出口退税提到 11%〔41〕,并在 2009 年的 3 月和 6 月将各类钢材的出口退税分别提高到了 9% 和 13%〔42〕。直到 2010 年,钢铁业陷入产能全面过剩的泥潭,政府才取消了共 48 种钢材的出口退税〔43〕。
  在相当长时间里,政府针对钢铁业产能过剩问题,一方面推动调控,强调&压缩&或&限制&产能; 另一方面,十五以前实施的出口退税政策,尤其是对铁合金、生铁、钢坯等低端钢铁产品的出口退税,实际上又是对过剩产能的变相保护、鼓励和促进。
  此外,鉴于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的主导或垄断地位,国家针对产能过剩问题的宏观调控,还须面对国企和央企这一重要变量。令人遗憾的是,直到今天,这一变量既未得到&统筹&也未&兼顾&。这期间,决策层对央企和大型国企的调控政策,推动了大型钢企对企业规模的追求和产能的扩张。&十一五&期间,国资委计划将中央企业从 196 家压缩到 100 家以内,这客观上导致那些面临企业留存还是被兼并之选择的央企管理层,通过大肆扩大规模来维持其在重组中的主导地位。因此,为实现决策层&控制规模&、&调整结构&之初衷而推动的产业整合,反而逆向推动了众多钢铁企业扩张产能、扩大规模以图自保。国企在这一时期的钢铁产能扩张,实际上是被中央政府的&规模论&所推动和催化的。可以说,在政府投资拉动主导型的经济大背景下,中央政府提出的钢铁业&控制规模&和&调整结构&的调控政策,造成的结果是名为整合、实乃产能的急剧扩张。
  4. 调控手段: 市场、法律抑或行政权力
  一般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调控,政府主要凭借法律手段,以市场化的方式,通过制定并实施法律、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包括财政、税收、货币等一系列政策组合,调控市场秩序,以实现政府的宏观经济目标。对于市场体制还远未完善的中国来说,在法律和市场手段之外,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调控还需要辅以一定的行政手段,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带有强制性的行政管控措施甚至可能更加有效。但是,过往的宏观调控的最大问题是,决策层往往以行政权力取代法律和市场,习惯于计划经济时代搞运动的形式,运用行政命令和领导指示,通过运动式治理,以&杀鸡儆猴&式的选择性办案来调控市场。&铁本事件&和 2004 年钢铁业的整治即为典型案例。
  为处治 2003 年以来钢铁业投资热潮引发的各地重复建设的乱局,中央政府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速处理了涉嫌&违法上马&的铁本钢铁厂项目。但是,差不多同时,江苏北边的山东日照钢铁项目、南边的浙江宁波建龙项目,以及其他一些项目,同属于涉嫌&违法上马&的重复建设。因为有山东省政府向发改委为之背书,&在确保山东省钢铁总量不变的基础上,砍一些小的钢铁项目,保留优质钢铁项目&,日照钢铁项目得以保留; 而有&铁本第二&之称的宁波建龙钢铁项目,经过各方运作,以其符合浙江&十一五&规划重化工业的整体布局,加上国企杭州钢铁集团的介入,在两年后异常低调完成了重组,挂牌成为宁波钢铁有限公司。铁本、日照和建龙三大民营钢铁项目的不同结局,凸显了宏观调控的行政色彩与&运动式&治理的特质。
  过往宏观调控的简单化、随意性,在决策层对钢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收放之间,表现得更为突出。1999 年初国家经贸委《关于做好钢铁工业总量控制工作的通知》,认定钢铁产业存在日益突出的重复建设和工业结构不合理问题,要求坚决制止重复建设,三年内不再批准新建炼钢、炼铁、轧钢项目。三年后的 2002年,在市场需求的强力拉动下,全国钢铁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达到 710 亿元、比上年增长 45. 9%,2003 年在此基础上飚升至 1329 亿元,同比增长 96%;〔44〕2006年以后,国家不断加大对钢铁产能的调控力度,2008 年各级政府还在倾尽全力抑制过剩产能、控制已近失控的通货膨胀。没想到当年底,调控政策就急刹车并快速掉头,国务院紧急推出了四万亿投资的经济刺激计划,加上各级地方政府的配套投资和银行放出的十万亿天量信贷。刚刚还是调控对象的钢铁行业,转眼间又被列入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成为政策扶持的&振兴&对象。&有形之手&对产业发展的强力干预和调控,尤其是危机处理手段手法的随意和率性,几视钢铁产业如儿戏。宏观调控失效的结局,实际上从一开始就已注定。
  三、宏观调控,如何调控
  宏观调控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是现代社会为应对并纠正市场失灵而设计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的宏观调控实属必要,关键是如何调控,以什么方式调控。是实施头痛医头式的短期治标术,还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固本之策? 是以市场取向,还是简单化的行政管制; 是遵循法律的途径,还是运用行政权力进行&运动式&整治?
  1. 推进科学决策,提升宏观调控的能力
  宏观调控是一门科学。市场经济和现代经济结构的复杂性,尤其在中国特色体制下经济与政治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宏观调控是一门需要兼具判断力、执行力的高难度的科学。回顾十多年来钢铁产业的宏观调控,从中国粗钢产量超越日本和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之时起,对&钢铁大跃进&的恐慌一直甚嚣尘上。外行看热闹,就事论事并不奇怪。问题在于,决策层同样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关注钢铁单一产业的显性高增长,而忽视了相关产业的隐性发展及其关联性,严重忽略了中国的工业化、市场化和城镇化高速推进带动的市场需求,对钢铁业市场前景的判断出现了集体性失误。
  因此,宏观调控的科学性,本质上要求实现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政府决定实施宏观调控政策之前,首先要做好产业现状与前景的科学评估和论证。对宏观经济走势的预判极为关键,这关系到调控时机的选择,更关系到要不要调控和如何进行调控,以及调控力度与程度的抉择。在宏观调控过程中,调控政策必须统筹兼顾,并要对行业和市场发展情况跟踪调查,及时了解市场的动态反馈,以因应市场的变化对前期政策作出相应的调整。要注意相关产业之间政策的关联性和针对性,调控政策必须坚持市场化导向,顺应市场的需求,引导产业发展,而不应以行政权力取代市场,以长官意志和既定的框架束缚产业的发展。
  2. 理清政府与市场关系,取消行政审批制度
  中国是个政府主导型社会,行政权力强大有力,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无所不在。政府职能转变高调推动了 20 多年,但成效甚微。在政绩导向下,&看得见的手&更似&闲不住的手&,其干预的范围越来越扩大、干预的事项也更加微观和具体。行政审批制度是行政干预的集中体现。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这个旨在为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而设立的机构,同时被赋予宏观调控的掌舵者的角色。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发改委等部门在司职国家宏观调控职能的过程中,实际上扮演了计划经济时代&计划委员会&的角色,成了市场准入的&掌控部&,向地方分配资源的摇钱树。从近年来&跑部钱进&现象的盛行,到著名的湛江市市长&吻增长&事件,都表明了行政审批制度对中国经济尤其是对地方政府投资的影响,而行政审批背后所隐藏的权力寻租空间更为司空见惯。就钢铁产业来说,正是政府和市场之间关系的失位导致了钢铁行业的严重的产能过剩。
  执政党和政府早就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并于 2001 年推动了一场以简化或取消行政审批事项为内容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后分六批取消了相关的行政审批项目。然而,迄今多数对市场和企业有实质性影响的、含金量大的行政审批依然如故,其中仅中央级的审批项目还有一千多项,地方级的更有接近两万项。在行政审批的预设条件下,无论是传统的钢铁产业,还是新兴的产业,都无法逃脱计划经济的阴影。政府总想着替企业决定产品价格和规格,近年发生的&发改委约谈告诫后康师傅主动配合暂缓调价&〔45〕事件,正是当下宏观调控&微观化&的缩影。约谈式干预肯定不是宏观调控,甚至都谈不上计划,完全就是一个拍脑袋式的调控。行政审批制度及权力对市场无所不在的干预,严重阻碍了市场发挥其基础性作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刀阔斧地裁撤发改委之类以改革为名行计划管控之实的政府机构,切实落实《国务院关于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 2012) ,&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事项,政府都要退出。凡可以采用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方式的事项,一律不设前置审批。&〔46〕换言之,凡公民能自决的,政府都应退出; 凡市场能调节的,政府都要退出。惟有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严格依法行政,以事后监管取代前置性行政审批,真正还权于市场,还权于民,才是破解当下&调控悖论&之良方。
  3. 推进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制度
  市场经济是基于契约基础上平等竞争的经济,平等竞争恰恰是市场机制的灵魂。因此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是离不开保护契约和市场主体平等竞争地位的。而鉴于法律规则只能是由政府予以提供,因此推进体制改革的另一关键点是通过打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与社会生态环境,让市场主体平等竞争。各级政府通过机制建设,减少不充分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其中特别体现在&一视同仁&地对待国企和民企上。地方政府需摒弃历来的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干预,建立和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作用。
  政府须在更深层次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形成资源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模式。必须加快推进资源要素配置的市场化改革,尽力减少或约束各级政府的资源配置权,完善资源要素价格的市场化形成机制,使市场真正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同时,政府要善于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供给、利率和汇率等政策手段调控市场,以市场化的手段,而非行政手段来应对产能过剩。让政府与市场各归其位,&把凯撒的还给凯撒,把上帝的还给上帝&。
  四、推进政府体制改革,根除产能过剩的体制性痼疾
  中国经济的产能过剩&顽症&久治不愈,宏观调控一直未能奏效,除了上文揭示的种种,如决策层和经济界对重工业时代前景和市场需求的判断失准,调控政策措施的反市场取向,以及对市场的行政管制和&运动式&整治手段,等等。更为关键的,还在于最近十多年的几轮宏观调控都是治&标&而不治&本&,没有直面造成当下产能过剩的体制性问题。
  中国经济的产能过剩,既不是西方市场经济通常发生的那种因经济周期变动而出现的经济现象,也不是十多年前中国曾经出现过的产能过剩。经济周期性原因引起的产能过剩,主要是产能利用率偏低问题,通常出现在经济下行的周期谷底。在中长期经济的潜在增长趋势没有改变以前,随着经济复苏和产能利用率的回升,过剩的产能就会自然消失。当下中国的产能过剩,在经济周期的原因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体制性问题。我们认为,中国式产能过剩问题的根源,不在经济,在政治。其一,全能型政府的权力太大。从计划经济时代沿袭而来的各级政府掌控的资源太多,政府官员干预投资和经济增长的能力过强; 其二,多年来实行的 GDP 挂帅的政绩考核体系及基于政绩的官员晋升激励机制。这种激励机制客观上把地方政府的执政目标与当地各种类型的企业的牟利驱动兼容在一起,有效地控制了各级官员的行为选择。因此,地方政府尤其是一把手们,几乎都拥有发展地方经济并在短期内快速推高 GDP 的冲动,竞相把招商引资,或直接投资&大干快上&各种项目作为其制造政绩的手段。第三,是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地方主义传统。招商引资多上项目促进投资,拉动了 GDP 的增长,既可以为官员创造政绩; 而经济的增长又可以为地方上增加税收和财政收入,解决就业; 同时,官员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通过项目审批,土地、矿产等资源的转移,还可以&权力寻租&中饱私囊。这真可以称得上是一场各方&共赢&的博弈。有了个人政治收益和经济私利的双重激励驱动,各级政府官员热衷于招商引资或直接投资上大项目,或直接介入市场经营土地、经营城市,以期在短短的任期内快速推动经济规模增长,拉高地方的 GDP,营造个人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
  为了引进项目快速做大 GDP,各地的地方大员们竞相向企业提供各种资源、税收和财政补贴等种种优惠。土地是地方政府的第一大资源,为了鼓励企业投资,中国政府长期实行对工业用地的低价优惠政策,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在 2012 年的一次讲话中指出,当年公布的土地价格,每一平方米的商业和服务业用地价格为 5700 多元,每平方米住宅用地为 4500 多元,而每平方米的工业用地价格仅为 659 元。每平方米工业用地的价格只相当于商业、服务业用地价格的 11%,相当于房地产用地价格的 14%〔47〕。在中央政府致力于淘汰高能耗、重污染产能的情况下,许多内地省区还向这类企业提供财政补贴、电价优惠; 在内蒙、新疆等地,地方政府还向引进的大型煤化工企业给予免费煤炭等矿产资源配套〔48〕。此外,还有政府提供的污染治理的低成本。各地钢铁、煤化工、电解铝、重化工等高污染、高耗能的行业,对土地、江河和海洋等自然环境的污染毒害,令人触目惊心。
  为了在 GDP 政绩锦标赛中胜出,各地官员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不惜违法违规,牺牲环境,牺牲百姓利益。在涉及土地、环保等事项的审批方面,地方政府通常采取&变通&方式,网开一面; 甚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惜与企业共谋,规避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产业政策。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土地、环境评估方面严重违法、违规的事件,如著名的江苏常州铁本钢铁项目等,几乎都有地方政府有形之手的操控。廉价甚至零地价方式的土地供应,以及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等,地方政府各种政策优惠措施,极大激发了企业的投资热情。从国企、外企到民营企业,几乎都拥有四处跑马圈地、扩张产能的强烈冲动。道理极简单,在土地和矿产等资源稀缺价格不断飚升的情况下,企业只要有地方提供的廉价土地和矿产在手,即可坐等资源升值稳赚不赔,何必担心产能过剩、产品滞销?! 显而易见,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政府之间的&锦标赛&式竞争,一方面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另一方面也使地方政府之间形成了恶性的招商引资和投资竞争,导致产能扩张难以抑制,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问题越来越严重。
  这就是中国式产能过剩的产生,以及产能过剩与宏观调控循环往复的政治和经济逻辑。因此,要根治产能过剩这一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的顽症,仅仅调控是不够的,必须统筹兼顾,标、本兼治。一方面,执政党和政府要推进科学决策水平,提高宏观调控的艺术,改进调控方法和手段,以市场而不是行政命令的方式,依法调控,科学调控。另一方面,更应直面中国式产能过剩的体制性根源,深化政府体制改革,推进国家制度建设。
  首先,是推进宪政和法治政府建设。在政府针对钢铁等产业的宏观调控过程中,方式屡见不鲜,这正是对于法治的漠视。&徒有宪法之文,而无宪政之实&正是当下最好的写照。没有宪法的制衡,决策层固然可以对市场进行随意性调控和运动式的整治,地方政府同样可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推进宪政和法治政府建设,以法治政府限制公权力的肆意扩张,将权力关进宪法和制度的笼子里。只有在宪法的框架下、在法律的治理下,政府才会抛弃简单化的行政管控与运动式治理方式,转向依法治国与依法调控。
  宪政建设乃当务之急,而责任政府建设则是宪政的题中之义。责任政府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制度安排。作为一种理念,它要求政府必须回应并积极满足民众的基本要求,必须承担道义、政治、法律的责任,必须接受内、外部的控制;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它意味着保证政府责任实现的内、外部控制机制〔49〕。政府的责任,无疑在于为民谋福祉,而不是简单地创造 GDP。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进程的推进,必将强化各级政府官员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和服务意识,切实对法律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
  其次,是推进各级政府从生产型、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型。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亟需转型。在中国这样一个政府主导型的社会,经济转型首先需要政府转型。所谓&政府转型&,就是要完成从当下的&生产型&、&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型〔50〕。政府转型虽是一项具有高难度和复杂性的世纪工程,其中包括施政理念的更新、角色和功能的重新定位、机构的精简和调整,以及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创新,等等。必须彻底抛弃 GDP 崇拜,走出发展的迷思,回归经济发展的本真,还利于民,藏富于民,造福社会。
  中国国土辽阔、地区差异巨大,官员政绩考核体系作为一种激励约束机制,需要在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博弈中寻求并实现各方利益的平衡。现行的政绩考核机制的缺陷,与根深蒂固的地方主义相结合,催生了各级官员和地方政府的诸多短视行为,无形中消解了国家宏观调控的功效。要矫正和克服由短视所带来的短期化行为和地方保护主义,需要通过法治建设的推进,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市场秩序。同时,重新构建和地方政府行为的激励约束机制,改进官员政绩考核体系,加强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外部性、制度创新、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的考察。降低 GDP 和经济增速在政绩考核中的权重,强化对就业、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等其他目标的考核。只有完成了从生产型、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型,才能促成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破解产能过剩与宏观调控的轮回。
  第三,是重构中央和地方关系,调整和优化&央地&利益格局。产能过剩痼疾难除,其中一大原因就是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博弈,而&央地&利益博弈的症结就在于财税体制的失衡。因此,必须加快推进税收制度和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切实解决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的矛盾,妥善化解多年来形成的土地财政依赖症和政府直接投资形成的巨额地方债务。关于中国式产能过剩的特点、形成机制与治理对策,笔者拟专文探讨,此不赘。
  五、结 语
  总结以上的探讨,我们认为,过往的宏观调控&治标不治本&,针对产能过剩而推出的政策措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甚至不惜以未来的产能过剩来消解当期的产能过剩,以政府的行政手段来左右市场的需求,致使产能过剩问题和围绕着过剩而推出的调控成为一个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要走出这个历史循环,执政党和政府首先要转变长期以来建设型政府角色定位和 GDP 政绩冲动; 同时放弃多年来形成的针对行业发展的宏观调控思路,放弃沿袭已久的&产能论&式的调控。产能过剩与否,应该由市场来决定、由市场来消除,而非根据产能来决定行业调控政策和管理手段,否则,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各个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将远处于无解状态。
  宏观调控的失效并非一个钢铁行业,而遍及&有形之手&所能触及的任何领域。宏观调控对中国经济社会造成的影响极其深远,宏观调控的失效,实质上是由政府和市场之间关系的失位导致的。在生产型政府热衷于大规模投资大干快上 GDP 的现实下,试图简单地依靠行政手段,或者综合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来化解产能过剩顽症,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宏观调控失效问题的症结,不在于具体调控手段和政策的完善程度和合理程度,而在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否合理、政府的角色、作用以及政府职能的定位是否正确。单纯的宏观调控手段上的创新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质言之,宏观调控失效和政府失灵的根本原因,既在市场,也在政府。市场缺陷或失灵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体制机制; 政府失灵需要推进政府改革和国家制度建设。破解中国式产能过剩顽症,不仅要调控市场,更亟需调控的是政府。
  附记: 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孙仕祺参与了本项研究,承担了相关资料的收搜、数据处理和核对工作,特此鸣谢。
译品2013年8月号
智库观察2014年9月号
版权所有 & & &
穗公网监备案证第7号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宏观调控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