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通胀幻觉 为什么放水未必通胀

闻一言以贯万物 & 12月11日 &
牛市真的来了吗
1近日股市放量上涨,最主要还是货币放水刺激的,是典型的由货币通胀引发的资产泡沫
2现在还有人把当年A股6000点当做经济成就吗?回过头来人们才认识到那是虚假繁荣
3增发货币推动的股市上涨只会破坏价格信号,奖劣惩优,是灾难、货币幻觉而不是成就
4未来还将看到新钱四处流窜,流到哪儿,哪儿就是一片“繁荣”景象,但总会水落石出
别被货币幻觉冲昏头脑
不是你的东西相比别人的东西更好更值钱了,而是通货贬值了,水涨船高了。所谓泡沫就在于此,因为总有一天会水落石出。
财知道:近日股市放量上涨,很多人惊呼牛市来了,你怎么看?
胡释之:这个最主要还是由货币放水刺激的,大量新钱入市,是典型的由货币通胀引发的资产价格泡沫现象。未来我们还将看到新钱四处流窜,流到哪儿,哪儿就是一片&繁荣&景象。
&繁荣&为什么要加引号?因为是虚假繁荣。也就是说,不是你的东西相比别人的东西更好更值钱了,而是通货贬值了,水涨船高了。所谓泡沫就在于此,因为总有一天会水落石出。别被货币幻觉冲昏头脑。
财知道:通胀?但现在好多人担心的是通缩,这是怎么回事?
胡释之:幻觉之所以是幻觉,就因为人们没有意识到是幻觉,而把幻觉当真实。等意识到是幻觉时,则已晚矣。就好比小孩看科幻片,知道是电影,不把其当真实,不会受害。入戏了,把电影当真实,就容易受害。通胀就是最典型案例。
新钱入市不是像飞机上撒钱那样,人人捡得一份,因此一夜间商品价格通通上涨,人们立刻意识到自己的真实财富并没有增加,而只是通货膨胀了。钱多了,但钱贬值了。
现实里,新钱入市通常是从一部分人那定向开始。新钱先流到哪,哪的价格才先上涨。而其他商品价格则暂时不受影响。最后才波及到包括日常消费品在内的所有商品价格。
正是因为有长长的反射弧,所以在整个传导过程中,明明是入市新钱多了导致某些商品价格上涨,但人们一开始会误以为是自己商品的真实市场价值在提升,误以为是&通缩&的市场独独偏爱自己,只有等到最后日常消费品价格都水涨船高时,这才意识到实际不是自己的东西升值了而是货币贬值了。
现在就是这样,人们不会认为资产价格上涨是由货币通胀引起的,因为他们发现日常消费品价格还没有怎么涨甚至还下跌,所以现在股市上涨怎么会是通胀泡沫呢?明明应该是价值回归,是有坚强价值支撑的大牛市才对。人们在幻觉中信心十足。明明是风口上的猪,靠的是大风,却误以为自己真长了翅膀,真挺牛,有了这种错误信念,风停时,就容易摔得很惨。
增发货币不会创造财富
钱多了并不代表财富多了生活变好了。假设你现在月薪突然涨到100万,但如果100万只能买几个包子,你会认为自己变富了吗?
财知道:股市上涨是不是经济成就?能不能刺激经济增长?
胡释之:现在有人把当年A股6000点当做经济成就吗?应该没有吧。回过头来人们才认识到那是巨大泡沫,那是虚假繁荣,而虚假繁荣只会破坏真实经济增长。
大家千万不要把财富和货币等同,钱多了并不代表财富多了生活变好了。如果真是那样,经济成就就太容易取得了,也就不能算什么成就。得来容易的通常都是虚幻的东西。你想想,假设你现在月薪突然涨到100万,但如果100万只能买几个包子,你会认为自己变富了吗?多数人在通胀中的实际收益是真实财富被稀释转移,而不是变富。被稀释转移到哪去了?就是那些率先拿到新钱的人。
所以如果你不是率先拿到新钱的人,你不是想不劳而获的人,你要视泡沫式繁荣为对自身财产的巨大威胁。千万别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钱。
要谨记,增发货币不会创造财富,只会对现有财富进行不公正地稀释转移,这是不可能带来真实的经济增长的。相反,这只会严重破坏价格信号,奖劣惩优,破坏人们创造真实财富的能力和积极性。是灾难,而不是成就!
说到底还是要有全局思维,如此才能看清真相。从单个卖家视角出发,看到自己的东西能卖出好价钱,越来越值钱,一定会认为是巨大成就,认为是对自己辛勤努力的回报和肯定。但宏观来看,你的东西越来越值钱,也有可能更多是钱本身越来越多越来越贬值的结果。这就是真实的泡沫,而不是真实的成就。切莫昏头,执政者尤其要直面现实,莫被假象自我欺骗。
货币放水破坏股市
不能把股市成就与股指上涨等同起来,像当年6000点那样的过山车行情绝对不是巨大成就,而是对股市机能的严重破坏。切不可伤疤未好就忘了疼。
财知道:货币放水对股市本身应该是好事吧?因为能促进股指上涨。
胡释之:货币放水对股市本身也是破坏,而不是促进和拯救。股市本应该是一个价值发现的场所,奖优汰劣,该涨的涨,该跌的跌。但如果是大量新钱入市,价格信号被严重破坏,猪都能飞起来,又谈何价值发现?我们不能把股市成就与股指上涨等同起来,像当年6000点那样的过山车行情绝对不是巨大成就,而是对股市机能的严重破坏,切不可伤疤未好就忘了疼。
没错,股市整体上涨,有些本该淘汰的企业会因此获救,有些进行了错误投资被套牢的股民也会因此获救,但一个健康有活力市场的真正意义所在,恰恰不是要拯救那些本来淘汰的事物,而是要促进这种淘汰,激发良性循环。
没有了奖优汰劣的功能,市场机能才真正遭到了破坏。切不可把某些市场参与者的利益等同于市场本身的利益,甚至不惜破坏市场机能去维护这些人的利益。这样的市场铁定好不了。
胡释之系宏观经济学者(您可以关注<a href="http://weibo.com/inflation"胡释之微博与其深入探讨)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牛市真的来了吗
近日股市放量上涨,最主要还是货币放水刺激的,是典型的由货币通胀引发的资产泡沫。现在还有人把当年A股6000点当做经济成就吗?滥发货币的美国为何不通胀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提要] 中国不断以解决就业为驱动,通过各种政策工具推动对美国的廉价出口,这全面压低了美国的商品价格,特别是日用品价格,同时中国又将挣得的大量美元兑换成各种形式的证券资产,在美国储备了起来。这从供给和消费两个方面抑制了美国物价上涨的空间……[]
  作为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直接干预货币市场的分支机构,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近期宣布将在2011年6月底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这意味着市场上将在半年时间里新增等量的流通货币。
  这是外号“直升机”、宣称必要时会通过“撒钱”的办法来刺激经济增长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第二次启用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不啻于给国际货币市场砸下了一个颗重磅炸弹,令世界舆论哗然。
  G20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所达成的“避免货币战”的协议墨迹未干,G20首尔峰会召开之前,美国带头食言,使协议成为一纸空文,其经济政策的诚信也瞬间化为乌有。德国、巴西和南非等国纷纷加入对美国声讨的行列中,中国外交部和财政部分管对美事务的副部长也双双进行了立场强硬的公开表态,要求美国切实采取负责任的货币政策。
  只见它滥发货币,不见它物价上涨
  在一个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中,每个国家的政策毋庸置疑都是首先服务于本国的利益。政府所垄断的两项特权:一是施行暴力,二就是发行货币,而这两项权力也最容易被以各种“正当理由”滥用。
  通常而言,政府滥发货币都是以促进经济增长为借口,但它首先伤害的是本国民众的利益,因为它直接导致普通百姓购买力下降,手中财富缩水。正因为如此,西方国家专门设计了独立的央行制度来防止政府滥发货币,美国严肃的经济学家也都对政府通过增发货币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增长持高度的警惕。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流行的货币主义学派,对凯恩斯主义进行了大力鞭挞,将政府滥用货币政策作为罪恶之源。
  但本世纪以来,美国政府频繁增发货币,导致整个世界的流动性过剩,但为何没有在国内招致普通民众的反对呢?在美国这样一个选票高于一切的政治环境中,理解这一点尤为重要。
  市场上货币过量最直接的效应就是物价上涨。但是,多年来,在美国的日用商品市场上,普通老百姓很少能感受到物价的上涨,政府的货币政策也并不会影响美国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在美国生活过的人都会有切身的感受,美元非常经花,去超市进行一趟大规模的日用品采购,花不了多少钱。
  美元诞生100多年来,美分作为最基本的货币单位,仍然在市场上流通,美国物价的稳定可见一斑。美国物价能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这使得美国的普通民众对货币政策并不敏感。
  相反,美国政府增发的货币以各种社会福利的形式返还到民众手中,这进一步提高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比如奥巴马进行的医疗体制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花的增发的美元。不仅如此,由于美元是世界货币,大量的美元在国际市场上流通,因此,全球所有的美元持有者都共同分担了美联储增发货币所带来的成本,而增发美元所带来的铸币税却只有美国独自享受。
  在中国,却是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情况。今年以来,虽然政府极力控制国内的物价,但是食品等基本生活资料的价格普遍上涨,民众抱怨的呼声越来越高,调整货币政策的压力剧增。
  很多学者将美国滥发货币导致世界大宗商品物价上涨作为解释本国通货膨胀的重要理由,中国也不例外,很多学者强调美国因素所导致输入型通胀是中国物价上涨的根本动力。但这种观点完全不能解释,美国的货币政策何以没有在其国内造成通胀反而在中国造成了通胀。
  中国的现实通胀如何呢?改革开放30年来,“分”作为人民币最基本的货币单位,已经退出了流通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物价上涨速度之快的现实。
  此时出现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中国和美国都采取了增发货币的政策来强行推动经济的增长,为何前者导致了立竿见影的通胀压力,并带来了较大的社会压力,而后者却能安然无恙、履险如夷?
  中国不能再为美国“打工”
  中美两国构成如此差异的根源在于,两者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十分有利于美国的经济关系形态。
  中国不断以解决就业为驱动,通过各种政策工具推动对美国的廉价出口,这全面压低了美国的商品价格,特别是日用品价格,同时中国又将挣得的大量美元兑换成各种形式的证券资产,在美国储备了起来。这从供给和消费两个方面抑制了美国物价上涨的空间。
  而美国政府通过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不至于影响国内物价波动,另一方面非常轻松地“勾销了”中国的外汇储备。这正是美国政府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始终三心二意,并不真心施压人民币升值的根本原因所在,因为美国的消费者是廉价人民币的最大受益者,它大大化解了普通美国民众对政府滥发货币的不满情绪。一旦人民币真正大幅升值,出现中国大量“购买”美元的情景,美国将更加无法忍受。
  在中国,大量的廉价出口消耗了国内的资源,推高了国内的物价。当下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又有利于促进出口,不利于支持进口,这使得中国难以通过大量进口来平抑国内的物价。因此,政府一增发货币,立刻就反应在国内价格市场上。更加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增发的货币大部分都投向了国家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没有直接返还给普通百姓,以形成收入增长。但是,很多投资项目收益并不明显,高铁就是其中一例。只有很少一部分用于改善民生的社会福利体系建设,这使民众形成了“收入增长缓慢、物价上涨剧烈”的普遍认知。
  中美之间的这种经济关系形态必须加以改变。只要中国经济不摆脱对美国出口和对美元储备的依赖,美国政府就会有恃无恐,会不断通过发行货币的方式来盘剥中国的财富。
  在美国看来,它只要保持在高端产业的竞争力,继续维持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就完全可以通过发行美元来获取财富,它既不会也不可能真心实意地恢复传统制造业。
  对中国而言,要想实现产业升级、摆脱为美国打工的局面,第一步就是破除“出口保就业”的这一理念,打破对出口下降的“恐慌症”,不再将出口当作解决就业的万能之药。其中尤为迫切的是,政府需要真正将政策工具的着力点用于进行国内结构调整,实现国民财富从政府向民众的逐渐转移,增加民众收入、提高民众福利。通过国内的结构性改革同样能够释放大量的就业空间,以此带来的是比廉价出口更加高质量、高效率的就业岗位,在这个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李巍 作者系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博士后)
&&&&&延伸阅读:
&&& 2002年-2009年,央行资产从5万亿元涨到24万亿元,广义货币从18万亿元涨到68万亿元(超过美国的8.8万亿元美元,而中国的GDP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银行资产从23万亿元涨到88万亿元,而同期名义GDP只涨了1.83倍。
   若M2未来两年回归17%的设定增长目标,2012年,中国M2将如预期突破100万亿元人民币大关,M2/GDP将达到2.5,美国只有0.6到0.7,日本只有1。(注:经济学界一般采用货币供应量和GDP的比值来衡量货币是否超发。目前来看,西方发达经济体的货币供应量和GDP的比值在1以下,而新兴市场国家则相对较高,货币供应量一般为GDP的1-1.5倍,超过两倍的很少。)[]&
&&& 近期有媒体报道,,引起各方的关注和争议。对此,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昨日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央行超发货币43万亿元引发通胀”的说法没有依据。《金融时报》是由中国人民银行主管的综合类财经报纸。[](责任编辑:克伟)
进口商品吸收国内“纯购买力”,恰恰有利于抑制通胀。
搜狐财经社区话题
不知道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是哪部分人的CPI,反正和我无关
网友点击排行
网友评论排行
财经媒体封面
财经?大视野
关注一件事并尽力做好,这种心态是种创业心态
近期热点关注为什么美国印钱却不会通货膨胀,而中国制造产品却通货膨胀? : 经理人分享
为什么美国印钱却不会通货膨胀,而中国制造产品却通货膨胀?
一、通货膨胀的度量度量指标:通货膨胀率,其中Pt表示价格指数,可以通过以下指数来代入: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根据家庭消费的代表性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动状况而编制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根据企业所购买的商品的价格变化状况编制的。国民生产总值价格平减指数(GNP deflator):反映一国生产的各种最终产品价格变化状况。核心价格指数:剔除了能源价格和食品价格之后的物价指数视为核心价格指数,度量物价变动和通货膨胀程度二、通货膨胀的类型(按照物价上涨的速度与幅度区分):爬行式通货膨胀:缓慢持续地上升,≤3%;步行式通货膨胀:明显持续上升,4%~9%;以上属于温和的通货膨胀奔腾式通货膨胀:急速上涨,10% ~ 100%;恶性通货膨胀:又称极度通货膨胀,一般物价水平失去控制,100% ~ 1000%。可能解释:美国给中国印发美元纸币,中国给老百姓印发人民币纸币;美国用这些纸币为美国老百姓换来了所需要的各种商品,中国则相反,用这些纸币从中国老百姓手里换走了所生产的各种商品。而形成这个财富魔方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货币增发和商品增加之间的分离:新增加的商品流向了美国等国家,新增发的货币却留在了中国市场上,不断稀释着货币的购买力。三、征税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四、减税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五、相机抉择的税收政策第一,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判断;第二,政策的稳定性;第三,政策时滞:recognition lag decision lag implementation lag response lag六:对就业和产出的效应1.促进论:温和的通胀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原因:存有“货币幻觉”或通胀未被充分预期 因此:企业主增加投资和储蓄,扩大产出;工人增加劳动供给和消费支出。2.促退论:非温和的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增长。 扭曲国民经济价格机制,造成效率损失 打乱产业结构合理分布秩序 通胀的持续发展将使社会实际投资减少通货膨胀的财富和收入分配效应固定收入者吃亏,浮动收入者得利。
领取工资的准固定收入者的实际工资降低,实际购买力下降。 领取救济金、退休金、依靠转移支付和福利支出的固定收入者的实际收入下降。 利润收入者的收入变动取决于生产成本上涨与物价上涨的相对规模与速度。债务人得利,债权人吃亏。 债权人受损:储蓄者、(购买债券、优先股的)投资者。 债务人获利:如借款人、债券的发行人(企业、国家)。实际财富持有者得利,货币财富持有者受损。 真实资产的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均增加。 货币财富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债券,其实际价值因物价上涨而下降。更关键的:国家得利,居民受损。一方面,国家通过发行公债,已欠下居民大量债务,通货膨胀将其债务的实际价值缩减了;另一方面,由于累进税制,通货膨胀能提高税级,纳税等级上升,政府税收增加,相当于征收了一笔“通货膨胀税”。那么,国家是否还有动力治理通货膨胀?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文章来源:头条号-解税宝
文章相关知识点
评论&&|&& 条评论
畅阅·猜你喜欢近期,无论是在政策讨论还是在公开演讲中,通货膨胀疲弱已成为高频词汇,通货膨胀持续低迷已成为令发达国家央行决策者头疼的问题。虽然经济形势强劲向好,失业率不断下降(有人指出应该深入探究就业形势,单单一个失业率指标是否能代表就业市场真实状态?就业结构是否发生变化?),但通货膨胀就是不见起色,这使得将价格稳定作为重要目标的发达国家央行继续观望,在退出宽松货币政策决策及路径选择上迟迟不能果断行事。虽然美联储自2015年12月以来已经加息4次,并且在10月开始缩减资产负债表,但通货膨胀一直低于2%的中期目标,导致其货币政策紧缩节奏降速,不断研究通胀低迷的原因,避免货币政策紧缩的冒进产生负面影响。欧央行在9月的货币政策决议维持利率和QE规模不变,并将QE政策至少持续到今年年末,一个重要考虑就是通货膨胀持续低迷。日本的问题更加严重,虽然采取了幅度更大的宽松政策,但通胀水平就是不见上升,而且还不时陷入通缩,致使日本银行决定要将宽松政策继续持续下去。
鉴于发达国家央行对通货膨胀水平的关切及其货币政策可能产生的全球影响,我们需要明了设定通胀目标的背后逻辑,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央行要设定通货膨胀目标?二是为什么将通胀目标设定为一个正数?三是为什么多数国家货币当局将通胀目标设定在2%左右或者一个区间,而不是其他数字,这个数字是否可以改变?
为什么要设定通货膨胀目标
将通货膨胀设定为货币政策目标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探索,具体来看,央行将通货膨胀作为政策目标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明确的通货膨胀目标提高了货币政策透明度,并为央行设定了可衡量的最终标准。央行将通货膨胀作为政策目标向公众传递了清晰的信号,提高了货币政策的透明度,降低了货币操作的神秘性;同时,有一个可衡量并且货币政策可以直接影响的目标作为考量,较为容易判断央行的决策效果,为央行的行为施加了一定约束。
二是稳定且较低水平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发展。较高且不稳定的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发展已经被多数事实检验,而陷入通货紧缩的后果可能更为严重。低水平且稳定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较为有利争论较小,因为在通胀水平较低且稳定的情况下,价格信号传递较为明确的清晰,看不见的手能够较好的发挥作用,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三是市场主体在决策时需要一个“名义锚”。我们无论在做何种决策时,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预期。市场主体在做出涉及未来的决策时,必定会把通货膨胀因素考虑进来。如果市场主体有一个明确的通胀“锚”,那么无论是在议定工资还是设定商品价格时,都有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这就避免了预期混乱下的工资和价格无序波动。
四是将通货膨胀作为目标涉及到货币政策可以做什么及不可以做什么的判断。本质来看,货币是名义变量,中长期内货币政策可以对通货膨胀施加直接影响,将通货膨胀作为一个目标并清晰地传递给公众有助于降低通货膨胀水平和不确定性。但从对实际变量的影响来看,货币政策存在较大争论,即使经过多年的讨论和发展,对于货币政策的作用也未形成一致意见。在这种情况下,将货币政策目标定为其可以直接影响的变量似乎是可取的。
为什么要将通胀目标设定为正数
毫无疑问,过高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是不受欢迎的,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从价格稳定的角度来看,通货膨胀为0似乎是合意的,但为什么又将实现价格稳定的通胀目标设定为一个正数呢?这不意味着价格水平不断上升吗?具体来看,将通胀目标设定为一个大于0的正数有以下几种考虑。
一是轻微的通货膨胀有助于经济增长。一般认为,经济中的行为人是有货币幻觉的。当存在通货膨胀时,厂商为自己所生产的产品价格水平提高而沾沾自喜,为了扩大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人的工资水平,实际上工人的真实工资并没有发生变化甚至有所降低。但工人也可能会产生一种幻觉,觉得自己的工资水平提高了,从而增加劳动供给,有助于经济活动的扩张。
二是设置用于抵抗通货紧缩的缓冲器。与通货膨胀相反,通货紧缩是整体价格水平的持续下降。轻微的通货膨胀可能成为经济的润滑剂,但通货紧缩则不然。在价格持续下降的情况下,人们预期未来价格还会下降,所以会持币观望,推迟消费,这样就会造成需求萎缩,导致价格继续下降,产生自我循环。另一方面,关于通货膨胀的统计并不是精确无误的,在通货膨胀存在高估的情况下,如果把通货膨胀目标设定为0,并且为了达到目标而控制货币发行总量,从统计上似乎是达到了目标,但实际上存在微弱的通货紧缩, 那么经济衰退的脚步就不远了。
三是为货币政策操作保留空间。费雪效应认为名义利率会随着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而变化,用公式可以表示为: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在经济繁荣时期,如果通货膨胀率太低,一般利率也会较低,过低的名义利率将削弱货币政策应对经济衰退的效果。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名义利率的下限为0,即名义利率最低只能降到0。在名义利率接近于0的情况下,经济受到冲击而陷入衰退,将导致通过利率提振经济的空间非常有限。当利率水平太低时,经济可能会陷入流动性陷阱,导致货币政策失效。当然,日本、欧元区等已经实施了负利率政策,但其效果还需要观察。
四是为汇率传递影响预留空间。汇率传递(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是指货币的名义汇率变动会对一国的进出口商品价格产生影响,进而会影响到一国的整体物价水平。虽然国内产品价格水平稳定,但当汇率大幅波动时,贸易品进口价格会相应的随之起伏。在本币相对外币贬值的情况下,其他条件不变,进口商品价格会相应提高,国内的整体价格水平也会相应提高。在国内产品整体价格水平比较稳定的情况下,本币贬值导致进口商品价格提高,进而影响了国内的通货膨胀水平,如果在此情况下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可能会导致国内产品价格水平下跌,甚至陷入通缩螺旋。在这里也应该包含供给冲击的考虑,当通货膨胀是由供给因素(石油价格上涨等)所导致,那么将通货膨胀目标设置为0就是错误的,为了达到通货膨胀目标将进一步减少产出,增加失业。
通胀目标会改变吗?
从本质上来看,通货膨胀目标制并不是一个货币政策规则,而只是一个货币政策框架。在货币政策中,一直存在政策规则和相机抉择的争论,即货币政策要遵守一定的规则还是可以自由决策。从政策实践来看,通胀目标制更偏向于一种政策规则,但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实践并没有完全受到通胀目标的约束,而是存在较大的自由度,决策者可以拥有相当大的余地来应对失业和其他短期现象。而且一般来看,鉴于货币政策影响的滞后性,实现通货膨胀目标并不是一个短期概念,不是几个月或一年之内需要达到一定水平的通货膨胀目标,而是一个中期甚至长期概念,只要将货币政策操作在中期甚至长期向通胀目标趋近即可。那么通货膨胀目标可以改变吗,可以设置成其他数字吗?
可以说,将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在何种水平并没有确定的标准,理论上也没有一致意见,将通胀目标设定在2%或其他区间只是一个实践问题。例如,美国、英国、加拿大将中期的通货膨胀目标设定为2%,新西兰通胀目标为1%-3%。将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在何种水平涉及到决策者认为多高的通货膨胀对经济是有害的判断。如果决策者认为2%的通胀水平与经济发展较为适应,且不容易陷入通货紧缩,那么将通胀目标设定为2%就是合适的。
设定通货膨胀目标为公众进行经济决策时提供了一个名义锚,有助于降低未来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而实际上很多通货膨胀成本产生于不确定性和易变形,而不仅仅是通货膨胀水平。在经济结构变化导致推动通货膨胀因素及力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通货膨胀目标是可以变化的。就如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一直达不到其设定的目标,如美国通胀水平大部分时间都处于2%的目标以下,欧元区甚至有时还陷入通货紧缩。人口结构变化所导致的就业结构变化、公众通胀预期、交易形式变化(如网上购物)、技术进步水平、国际贸易影响、汇率传递等等都已经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其对通胀的影响也随之变化。如果随着时间推移,确认了影响通胀的因素和动力已经改变,那么以前设定的通货膨胀目标也需要重新设定,避免为了达到不合适的目标而实施过度宽松或紧缩的货币政策。从现实来看,如果经济的产能已经充分利用,判断失业率已经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即经济已经处于潜在增长路径,通胀依然达不到设定的目标,那么对通胀目标做出调整就是合适的。
中央银行在对通货膨胀目标做出改变时,要将改变的原因及意图清晰的传递给公众,从而有助于公众形成稳定预期,避免对未来通货膨胀过程产生不确定性。当然,影响通货膨胀变化的因素很多都具有长期性,这就需要中央银行不能频繁的调整通货膨胀目标,否则会导致预期紊乱,对中央银行的信誉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经济危机已经过去十年,但其余波还在持续,危机期间的货币政策操作及其影响还难盖棺定论。虽然经济逐渐复苏,但经济就如大病初愈的病人,经过药剂刺激身体机能已经发生了一定变化,主要发达国家通货膨胀持续低迷似乎就是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
9月26日,美联储主席耶伦在全国商业经济协会上发表演讲时指出,推动通货膨胀发展的因素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通货膨胀动态发展过程尚未被较好理解。目前来看,通货膨胀持续疲弱的原因还有待深入探析,在得出一致性结论之前,各国央行不会轻易改变通胀目标,美联储、欧央行、日本都继续坚持2%的中期通货膨胀目标。通货膨胀目标对美联储等货币政策操作具有十分重要影响,若通胀目标改变,货币政策操作也将随之变化,这将会产生全球性影响。
我们可以设想一种情况,在确认推动通货膨胀发展的动力降低的情况下,美联储等降低了通胀目标,这样就不必因为通胀达不到2%的目标而降低紧缩节奏。若此,加息和缩表都将会提速,美国的短期和长期利率都将上升,资本将会再次大规模向美国回流,美元汇率也将会得到支撑而从当前的低位反弹。对于新兴市场国家来说,将面临资本外流和汇率贬值问题,为了缓解资本外流和汇率波动,不可能三角中的另外一角即货币政策将被迫与发达国家趋同,在本国经济并不支持货币政策紧缩的情况下,将会使新兴市场经济面临决策困境。
如果您有优质的、符合见闻调性的原创文章,欢迎以个人的名义投稿入驻华尔街见闻名家专栏。
请将个人简介以及代表作品发送至
,并附上电话和微信以便做进一步沟通,在主题中标明: 申请入驻见闻专栏 + 投稿人名字
见闻专栏正在寻找有热情、有才华、有经验的财经主编,有意者请将求职信和简历发送至
文/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7.11.27
文/ 刘怡心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7.11.27
文/ 张少华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7.11.27
文/ 徐寒飞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7.11.27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7.11.27
总篇数 <span class="text" data-v- 篇 暂无简介
暂无简介 总篇数 15 粉丝 45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通胀 货币贬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