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老房如何祭祀贡品一会儿就行了吗?

您当前的位置: &&
编辑日期: 21:15:16   
《尚书》1五十余篇,唐虞三代2之文也;《毛诗》3三百余篇,商周列国之风4也。《传》5曰:“子产有辞,诸侯赖之。”“辞之不可以已也。”6昌江之僻,衣冠礼乐7之盛,在子瞻已称之8,况卓然9有关于政教之大者乎?次艺文。
&&& 【注释】
&&& 1、《尚书》:也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共58篇。2、唐虞三代:指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3、《毛诗》:就是现在流行在世的《诗经》。以前叫《诗》、《诗三百》,西汉董仲舒将它列为儒家经典后,才叫《诗经》。汉代注《诗》的有鲁、齐、韩、毛四家,鲁、齐、韩三家所注的《诗》已亡佚,现存的只有《毛诗》。《毛诗》相传是毛亨、毛苌所注,每一篇诗歌下都有小序,以介绍本篇的内容、意旨等。4、商、周列国之风也:是商朝、周朝春秋列国时各地区的作品。《诗经》分为“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部分,共305篇。“风”是各地区的民歌,是《诗经》的一部分,且占的数量最多,思想性、艺术性也最高,是《诗经》的代表,所以人们经常以“风”来借代《诗经》中的作品。5、传:指《左传》。6、“子产有辞,诸侯赖之”,“辞之不可以已也”:这是《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中的话。子产是郑国的大夫(略等于后代的丞相),那一年’.子产陪郑简公去晋国,当时晋国是霸主,郑国是小国,晋平公不肯会见郑简公,把他们安排在围墙很高、大门很小的宾馆里住宿。子产就派人拆了宾馆的围墙安放车马。晋国的士文伯责备子产。子产据理力争,但话又讲得相当委婉,巧妙地批评晋国看不起各诸侯国。晋国承认了错误,派人来向子产道歉,并用高规格的礼仪接见郑简公。后来,晋国修建了高档次的宾馆来接待各国诸侯。子产的一番话,不但维护了郑国的尊严,还使各诸侯国得到好处。晋国的大臣叔向就赞扬子产,说:“辞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夫!子产有辞,诸侯赖之,若之何其释辞也?”(像子产这样的辞令是不能废弃的!子产的一番话,使诸侯得到好处,为什么要废弃辞令呢?)本志书引用《左传》中的话,意在说明:前人的文章(文辞),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对后人是有作用的,不能废弃,我们应该好好地读它。7、衣冠礼乐:本指古代各种等级的穿戴服饰以及各种礼仪规范,这里指社会中各种典章礼仪,即教化。8、在子瞻已称之:是说苏东坡先生来儋州以后,对昌化县的文化教育起了很大的影响,礼仪教化盛行,读书人不断增多。“子瞻”是苏拭的字。9、卓然:卓越,不一般。
&&& 【译文】
&&& 《尚书》五十多篇,是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的文献。《诗经》三百多首,是商朝、周朝春秋列国时各地区的作品。《左传》上说:“子产对晋国所说的辞令,各诸侯国都得到好处。”“辞令是不可以废止的。”昌化县处于偏僻之地,礼仪教化的盛行,在子瞻先生来了以后就已经很好了,更何况有一些卓越的有关政治教化的好文章呢?
洪武二年十一月宣谕海南1
&&& 盖2闻古先圣王之治天下也,一视同仁,无间远近3,况海南、海北之地,自汉以来列为郡县,习礼义之教,有华夏之风4者乎!顷因元政不纲5,群雄并起,朕6举意除暴,所向廓清7。师临南粤,而诸郡不烦于传檄8,奉印来归。向慕之诚,良可嘉尚9。今遣使者往谕朕意,尔其益尽乃心10,以辑宁11其民。爵赏之锡12,当有后命。
&&& 【注释】
& &&1、这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给海南各级官员的诏谕(皇帝的文告)。抄本作“宣论”,误。2、盖:句首语气词。3、无间远近:没有因为离京近或远而有分别。间,分别、隔阂、疏远。4、有华夏之风:有中华民族的文化风尚。5、元政不纲:元朝的政治没有纲纪,混乱不堪。6、朕:从秦始皇起为皇帝专用的自称。7、廓清:肃清混乱局面。8、不烦于传檄:对传布招降的檄文不感到厌烦。这是谦虚委婉的说法,意思是:看到招降的檄文非常高兴,说明人心所归。檄文,是指明朝声讨元朝罪行、晓谕元朝守臣归顺明朝的文告。9、良可嘉尚:很值得嘉奖。抄本作“夏可嘉尚”,误。10、尔其益尽乃心:你们一定要更加尽心地工作。“尔”“乃”都是第二人称代词。“其”是副词,表示祈使语气。11、辑宁:使……安定。12、爵赏之锡:赏赐官爵。锡,通“赐”。
& &&听说古代圣明的君王治理国家,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也没有对离京城近或远的地区存在厚和薄的感情区别,更何况海南、海北地区,从西汉以来就列为郡县,接受中华民族的礼仪教育,有中华民族的文化风尚呢!近年来,元朝的政治没有纲纪,混乱不堪,因而各路英雄起兵反抗元朝。我决意推翻元朝的残暴统治,我的军队所到之处,元朝的残暴政治都被肃清。现在军队到达南方各地,你们各郡官员,看到招降的檄文不感到厌烦,都高兴地拿着官印来归顺我朝。你们归向、仰慕我朝的诚意,很值得嘉奖。现在,我派遣使者前往晓谕我的心意,希望你们归顺我朝以后,更加尽心办事,以使人民从战乱中安定下来。至于赏赐你们什么爵位和官职,以后会有专门的诏令。
&&& 南溟2之浩瀚中,有奇甸3,方数千里,历代安天下之君,必遣仁勇者戍守。地居炎方,多热少寒4,时忽瘴云埋树5,若非仁人君子,岂得而寿6耶?卿等率将士连岁戍此,朕甚念之。
&&& 【注释】
&&& 1、此文是明朝皇帝慰问驻守海南军官的诏书,因为明朝采用卫所兵制。但不知是哪个皇帝下达的。2、南溟:南海。《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溟也,水击三千里。”3、奇句:奇异的地方,指海南岛。因海南风土、气候等与中原有较大差异。4、多热少寒:炎热的时间长,寒冷的时间短。抄本作“多熟少塞”,误,现据其他版本更正。5、瘴云埋树:树林中瘴气弥漫。瘴气,是热带、亚热带森林中因湿热变化而蒸发的雾气,能使人生病。6、寿:健康长命。
&&& 【译文】
&&& 在浩瀚的南海之中,有一个奇异的海南岛,方圆几千里。历代能使天下安定的君王,一定派遣仁义而勇敢的将领去守卫它。海南岛处于炎热之地,热的时间长,冷的时间短,有时瘴气忽然弥漫树林,容易使人得病,如果不是仁人君子,岂能久居那里而又健康长寿呢?你们率领壮士们连年守卫在那里,我很挂念你们。
表到昌化军1
&&& (今年2四月十七日,奉被告命,责授臣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臣寻3于当月十九日起离惠州,至七月二日已至昌化军讫者。)4并鬼门而东骛5,浮瘴海以南迁。生无还期,死有余责。臣轼中谢。伏6念臣顷缘际会7,偶窃宠荣8。曾无毫发之能,而有丘山之罪。宜三黜9而未已,跨万里以独来。恩重命轻,咎深责浅。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尧文炳焕,汤德宽仁10。赫日月之照临,廓天地之覆育。辟之蠕动,稍赐矜怜;俾就穷途11,以安余命12。而臣孤老无托,瘴疠交攻。子孙痛哭于江边13,已为死别;魑魅逢迎于海上,宁许生还?念报德之何时,悼此心之未已14。俯伏流涕,不知所云。臣无任。15
&&& 【注释】
&&& 1、此文《苏东坡全集》作《到昌化军谢表》,《康熙儋州志》作《移昌化军谢表》。“表”是古代臣下给皇上的一种奏章,侧重于陈述情感。本来没有标题,后人辑录列行时才根据其内容加上标题,以便编辑查阅。李密的《陈情表》、诸葛亮的《出师表》也是如此。此文是苏东坡到达儋州贬所后给哲宗皇帝的奏表,告诉皇帝自己已到达儋州,并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用词委婉恳切,既颂扬了古代皇帝至高无上的威严,又巧妙地表述了自己的悲切之情。2、今年:指绍圣四年,即公元1097年。3、寻:不久。4、抄本没有括号里的文字,现据《苏东坡全集》加。5、并鬼门而东鹜:沿着诸多鬼门关而向东行走。并鬼门,是说鬼门关很多。苏轼从广东的惠州被再贬到海南的儋州。当时,广东、海南一带还此较荒凉,有“鬼门关”之称。6、伏:副词,用于动词前,表示下对上有所陈述时的敬意。多出现于奏章和书信中。7、顷缘际会:我以前忽然遇到好机遇。际会,遇到好机遇。8、偶窃宠荣:这主要指苏轼在宋哲宗元祜年间得到重用。哲宗皇帝即位时才九岁,他的祖母皇太后摄政,苏东坡得到她的恩宠,连升三次,最后升到翰林学士知制诰(代拟圣旨)。9、三黜:连贬三次。详见《流寓志·苏轼》“连三贬”条注。10、尧文炳焕,汤德宽仁:此是恭维皇帝的话。说皇上发扬尧帝的文治,有商汤一样的宽厚仁爱。唐尧、商汤,是中国上古圣明的帝王。11、俾就穷途:使我走完人生的路途。穷途,路的尽头。12、安余命:安度余生。13、子孙痛哭于江边:据林语堂《苏东坡传&载,苏东坡出发来海南前,他的弟弟苏辙及家人送他到海边,全家人在船上过了一夜。出发前苏东坡给他的好友广州太守王古写下留别文句:“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春与长子迈(苏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做棺,次便做墓。仍留手疏与诸子,死即葬于海外,生不契棺,死不扶柩,此亦东坡之家风也。”14、此心之未已:报达皇上恩德的心思没有停止。《苏东坡全集》作“永已”。15、臣无任:我无能。自谦之辞。抄本无“臣无任”三字,现据《苏东坡全集》加。
&&& 【译文】
&&& 今年四月十七日,接到告知的命令,责斥我,并授予我琼州别驾的职务,昌化军安置。我很快就于当月十九日动身离开惠州,到七月二日到达昌化军。我沿着诸多鬼门关向东走,坐船渡过充满瘴气的大海而南行。此生没有再回来的希望了,就是死在这里也是死有余辜的。我苏轼心中表示敬谢。想起我以前忽然遇到好机遇,而偶然窃据恩宠荣达之位。本人没有一点才干,却造成了丘山一样的大罪。应该是连贬三次而尚未能抵罪,所以跨越万里而独自来到这里。皇恩重大而我的生命又算得了什么?罪孽深重而斥罚较轻。这是因为我有幸遇到了皇帝陛下。您发扬尧帝的文治,有商汤的宽厚仁爱。就像太阳月亮一样赫然照耀天地,覆盖广阔的天地而养育万物。我就像是一只蠕动的小虫,希望您稍微赐给我一点怜悯的恩惠,以使我走完生命的路程,安定地度过剩余的时光。而我在这里,年老孤独,无所依托,瘴气瘟疫交加于身。渡海之前,子孙悲痛地在海边哭啼,已经作了死的道别。魑魅在海外迎接我,难道还能活着回去吗!& 想到不知何时才能报达皇上的恩德,可怜我这个心思从没有停止。因此我跪在地上,泪流满面,不知道说些什么。我无能。
记峻灵王庙碑
&&& 古者,王室及大诸侯皆有宝,周有琬琰大玉1,鲁有夏后氏之璜2,皆所以守其社祓,镇其人民也3。唐肃宗之世,有比丘尼若梦4恍惚见上帝,得八宝。以献诸朝5,且传命曰:“中原兵久不解,腥闻于天6,故以此宝镇之。”即改元“宝应”7,以是知天亦分宝镇世也。
&&& 自徐闻渡海,历琼至儋耳8,又西至昌化。西北有山秀峙海上,石峰峻然9,若巨人冠帽10西南向而坐者,里人11谓之“山落膊”。而后汉12之世封其山神“镇海广德王”。五代之末13,南彝有望气者14曰:“是山有宝气,上达于天。”舣舟其下15,斫山发石以求之。是夜大风,浪驾其舟空中,碎之石峰之右,彝皆溺死。儋之父老犹有及见败船于山上者,今犹有碇石存焉耳16。
&&& 天地之宝,非人所得睥睨17者。晋张华使其客雷焕发丰城狱取宝剑佩之18,终以遇祸,坐此也。今夫此山之上,上帝赐宝以奠19南极,而贪冒20无知之彝欲以力取而己有之,其诛死21宜矣!
&&& 元丰五年22七月,诏封山神为“峻灵王”,用承议郎23彭次云之请也。绍圣四年24七月,琼州别驾25苏轼以罪谴于儋,至元符三年26五月,诏徙廉州。自念谪居海南三载,饮咸食腥,凌暴飓雾而得生还者,山川之神实相之27。谨再拜稽首28,西向而辞焉。且书其事,碑而铭之29。山有石池,产有紫麟30,里人不敢犯。石峰之侧有荔枝、黄柑,得就食,持去即有风云之变。
&&& 铭曰:琼崖千里块海中,民彝杂居古相蒙31。方壶蓬莱此别宫32,峻灵独立秀且雄。为帝守宝33甚严恭,庇荫嘉谷岁屡丰。大小逍遥逐虾龙34,鹧鸪安栖不避风。我浮而西今复东35,碑铭烨然36照无穷。
&&& 【注释】
&&& 1、琬琰大玉:琬圭和琰圭。琬圭,上端为圆形,圭身染色,是天子派遣的使臣所执之玉器。琰圭,上端为锐角,取锐不可挡之意。天子派大臣征讨平叛时所拿的玉器,作为信物。2、夏后氏之璜:夏后氏,夏朝皇族。璜,半璧形的玉。3、所以守社稷镇人民也:是用来保护国家和安定人民的。所以,古文中的固定短语,表凭借。社稷,国家。守,保护。镇,使……安定。4、比丘尼若梦:比丘尼是佛教中二十岁以上具足戒的尼姑。若梦,是她的法号。5、献诸朝:把它们献给朝廷。诸,兼词,相当“之于”。6、腥闻于天:在天上都闻到血腥味。指唐代历时七年多(755——763年)的“安史之乱”。7、改元“宝应”:安史之乱初,唐玄宗逃往四川避难,唐肃宗李亨即帝位,尊父亲玄宗为太上皇。肃宗调动军队与叛军作战。公元762年,肃宗病重,宫中发生政变,肃宗受惊而死。太子李豫即帝位,改元为“宝应”。8、历琼至儋耳:苏东坡上岛后,先到琼州府报到,再到儋州居住。因为当时贬他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职务是“琼州别驾”,所以要先到琼州府报到。9、境然:高峻陡峭的样子。10、冠帽:本指帽子,此处活用为动词,戴着帽子。11、里人:乡村之人。12、后汉:《苏东坡全集》作“伪汉”,是指五代时刘奠建立的南汉政权,都城在广州。13、五代之末:五代末年。唐朝灭亡后,中原政权由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相互更替,历史上称为“五代”。14、南彝有望气者:有一个善于观察山川风水之气的岭南人。彝,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这里借指岭南人。气,是说山上因有宝物而发出的气。15、舣舟其下:把船停靠于峻灵山脚下。16、有碇石存焉耳:有一块碇石存于那里。碇石,停船时沉入水底用来稳定船身不让其漂走的石块,就是现在说的“锚”。抄本作“钉石”,误。应为“矴石”。“ 矴”,是“碇”的异体字。故宫藏本、《康熙儋州志》、《苏东坡全集》皆作“矴石”。焉,兼词,作补语时相当“于是”、“于之”。耳,语气词,无义。17、睥睨:用眼睛斜着看,此处指觊觎得到宝器。18、晋张华使其客雷焕发丰城狱取宝剑佩之:张华是西晋文学家、政治家,官至司空。晋惠帝时爆发八王之乱,遭赵王司马伦杀害,灭三族。传说雷焕当丰城县令时,挖掘丰城狱基,得到一个剑匣,内装“龙泉”、“太阿”雌雄双剑。他将一把宝剑送给张华,自己留一把。这是一个历史典故,据说现在江西丰城市的沙湖公园内有一个“剑匣亭”,是根据这个典故而建的。客,指门客,是古代大官僚家的食客,依靠大官僚(主子)谋求官职或出路,是古代出仕的一条渠道。隋朝实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以后,门客制度逐渐衰落。19、奠:保护。20、贪冒:贪图财利。21、诛死:被神灵诛杀而死。苏东坡这里所说,是认为张华死于八王之乱,是因为张华贪冒宝剑,据为己有,因此触怒神灵,所以才有如此结果。22、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23、承议郎:散官名称。24、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25、琼州别驾:苏东坡被贬为琼州别驾,此处是自称。琼州别驾本来应是琼州知府的辅佐官员,是知府的副手,但苏东坡被贬为琼州别驾,不得签发文件,即有职无权。不仅如此,还不能住在琼州府,要到儋州居住,即“昌化军安置”。26、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27、相之:帮助我、保佑我。之,这里作第一人称代词。如柳宗元《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您要可怜我让我继续生存下去吗?)28、再拜稽首:拜两拜,并且头顶地,即叩了两个响头。这是古代比较庄重的礼节,叫“再拜礼”。《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叩别他母亲时,也是“再拜还入户”。29、碑而铭之:立碑,而且把铭文刻在碑上。铭,刻在器物、碑碣等上面,记述某人或某事物的事实、功德等的文字。有的也用以警醒自己,如座右铭。30、紫鳞:《苏东坡全集》作“紫鳞鱼”。31、相蒙:相关联、相融合。32、方壶蓬莱此别宫:方壶,是指方壶岛;蓬莱,指蓬莱岛。传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方壶、蓬莱都只是海南岛的别宫,是称赞海南岛很美丽。33、为帝守宝:天帝赏赐宝器来镇守海南岛这南方极远之地,山神峻灵王替天帝看管宝器。34、大小逍遥逐虾龙:是说山神峻灵王驱赶海里的水族,不让它们为害在海上行船或捕鱼的人,加上保护地方粮食屡年丰收,因而大人小孩都很高兴,生活快乐逍遥。是赞扬峻灵王的功德。35、我浮而西今复东:儋州、昌化县在海南岛的西部,东坡先生从徐闻坐船先到海口,再到儋州、昌化县,是从东北走向西南,所以说“浮而西”;现在要回大陆,原路返回。所以说“今复东”。36、烨然:《苏东坡全集》作“晔然”。“烨”和“晔”意思相同,都是光亮、光彩的样子。
&&& 【译文】
&&& 古代天子和大的诸侯国君都有宝器,周王室有琬琰大玉,鲁国有夏后氏传下的璜璧,这些宝器都是用来保护自己的国家和安抚人民的。唐肃宗执政的时候,有位得道的尼姑若梦,在恍惚之中见到天帝,得到八件宝器。她将这些宝器献给朝廷,并且传达天帝的旨意说:“中原的战争长久不能结束,血腥之气天上都能闻到,所以将这些宝器赐给你朝,用来安定天下。”于是,当年唐代宗即帝位,就改元为“宝应”。以此看来,上天也分赠宝器来安定人间的社会。
&&& 我从徐闻县渡过琼州海峡,经过琼州府再到达儋州,又往西到达昌化县。昌化县西北有一座山,秀丽挺拔,座落在大海边。山上耸起一座石峰,像一个巨人戴着帽子,面向西南坐在那里。当地的乡下人称它为“山落膊”,南汉时封该山的山神为镇海广德王。五代末年,有一个善于观察山川风水之气的岭南人说:“这座山有一股宝气直冲到天上。”于是,他带人驾船到山脚下停靠,砍山挖石寻找宝器。当夜,狂风大作,巨大的海浪把他的船掀到空中摔碎在石峰的右边,船上的人全部淹死在海里。儋州的父老中,还有人亲眼看到过摔碎在山上的船的碎片。现在还有一块碇石残存在那里。天地之间的宝物,不是一般人想得到就能占为己有的。晋代的张华让他的门客雷焕挖掘丰城狱基,取出埋藏在地下的宝剑来佩带,后来他在八王之乱中遭遇杀身之祸,就是因为这个缘故。现在这座峻灵山上,天帝赏赐宝器来保护南方极远之地,而这些贪图财利、愚昧无知的夷人,想欲凭着自己的力量将宝器取为己用,他们受到神灵的诛杀,也是应该的啊!
&&& 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皇上下诏封该山的山神为峻灵王,这是采纳了承议郎彭次云的请求。绍圣四年(1097年)七月,琼州别驾苏轼由于得罪朝廷,被贬到儋州,至了元符三年(1100年)五月,朝廷下诏书让我迁到廉州居住。我心中自想,贬居海南三年,喝的是咸水,吃的是腥食,屡遭狂风重雾的侵害,却还能活着回去大陆,实在是此地的山川之神在保佑着我。因此,在将要离开这里回大陆的时候,我恭敬地向山神峻灵王再拜叩首,面向西边而与他辞别。我还写了有关山神峻灵王的事情,立块碑并将铭文刻在碑上。这座山上有一个四周由石头围着的水池,里面生长着紫鳞鱼,当地的乡下人不敢轻易冒犯它们。石峰旁边长着许多荔枝和黄柑,可以在那里摘来吃,如果把果子带回去,天上的风云就会马上发生变化。
&&& 我写的铭文是:方圆千里的海南岛,孤独地处在大海之中;中原移民扣本地民族自古就杂居于此,和睦相融。方壶岛、蓬莱仙岛,只不过是海南岛的别宫;海南岛上峻灵山神独立南天,俊秀而奇雄。他替天帝守护宝器,严肃而恭敬;庇护着此地,五谷年年稔丰。他驱逐为害人民的水族,使老人小孩快乐地生活;就连鹧鸪乌,也安宁地栖息,不用害怕海上的大风。我当年坐船到岛西来,如今又要往东返回大陆;留下这块碑和铭文,让它的光芒普照万世而无穷!
重立峻灵王庙小记(附)
&&& 《昌江志》1载东坡先生《峻灵王庙记》云:“汉之世,封其山神镇海广德王。”而“峻灵王”之号封自何代、何年,顾阙略无称2焉。余览而窃怪之,意先生博综今古3,岂其征远遗近4?必有脱简5无疑。迨6考《居儋录》7及儋州所载皆然,恨先生《全集》远未能携,无从是正也。
&&& 顷因驱斥矿盗8,欲绝其易种之患9,忆先生“为帝守宝”之言,祈王阴殛10。举《记》中诛死南彝事11,以请诸生。王之佐见予文稿,恍然感触,忽来告曰:“苏学士12碑石今仆昌江独村,幸尚无恙,公得无意13乎?”余初谒王庙,即询先生碑记,绝无知者。闻之喜跃,于是命彼倌人亟辇以来14,诹吉15而竖之王庙之中。试录石上文读之,有“元丰五年七月诏封山神为峻灵王,用部使者16承议郎彭次云之请也”二语,令余夙疑顿释。爰取志书、《儋录》17参对,并“绍圣四年七月”,共少二十七字18。盖元丰五年亦七月,两“七月”字相同,当时书人一时误看失简,遂致脱落耳。19
&&& 计王之膺封,阅十五年而先生谪于此20。又阅三年,先生徙廉州21,辞王而撰此文。又阅二十八年,昌令何公请祈公书而刻之石22。县治时在昌江二洲中,独村近县,定是王庙故址。又阅七十八年,县徙今治,王庙亦徙峻灵山之隈,而碑乃埋荒草深沙中矣。又阅一百三十八年而后,乃今始得复归王庙。23
夫伪朝之封24,王弗歆也。宋秉正朔25,其封号至今尚之。已经明贤次述26,而反脱落于流传之记载。倘王之所养,养不慊27者,宜其默启予心28,而逗漏29笔端以作之,合而诏诸世也。不然,遐荒之域,谁得读先生《全集》?即哆嘤好古者30,不过折衷儋、昌两《志》止耳。峻灵所由封,毋乃竞湮灭不彰乎?嗟呼!是碑之隐见,说者以为观古迹之晦明,庸讵知吃紧专在此二十七字耶?余特表而揭之,以著王灵如此。
&&& 【注释】
&&& 1、《昌江志》:张三光在明末崇祯年间当昌化县令,他所看到载有苏东坡《峻灵王庙记》的《昌江志》,可能是明代前期所修的志书。2、顾阙略无称:却缺漏不说。顾,表转折。阙,同“缺”。3、博综古今:对古今典籍文章涉猎广,而且精通。4、征远遗近:因五代南汉时封峻灵山神为“镇海广德王”,到宋代时才封为“峻灵王”。“峻灵王”是后封的称号,而作者在《昌江志》中读到的东坡《峻灵王庙记》中,只提到“镇海广德王”,却不提“峻灵王”,所以说“征远遗近”。征远,指引述“镇海广德王”的封号。5、脱简:简,是竹简、木简,即竹片、木片。古时尚未发明纸的年代,就把字写在竹简、木简上,然后用熟牛皮或其他材料做成的绳子穿起来。脱简,本指简片散失,后泛指书本有缺页或文字有缺漏。6、迨:等到。7、《居儋录》:是苏东坡谪居儋州时的诗文集,记录他在儋州的生活。8、驱斥矿盗:驱赶斥逐盗挖矿山的盗贼。9、易种之患:偷挖矿山之风不断蕃衍的患害。10、阴殛:暗中诛杀。11、诛死南彝事:即苏东坡在《记峻灵王庙碑》中所说的,那个会观察风水地气的岭南人到山脚下砍山挖石,想寻找宝器,结果狂风大作,海浪将船击得粉碎,同去的人全部淹死在海里这件事。12、苏学士:即苏轼,他是翰林学士。13、得无意:能不想看一看吗?14、倌人亟辇以来:主管驾车的小吏赶快用车将石碑拉来。15、诹吉:选择吉日。16、部使者:本志所载东坡《记峻灵王庙碑&中缺此三字。17、《儋录》:应是《居儋录》之误。18、少二十七字:作者是说,碑上的文字是“元丰五年七月,诏封山神为峻灵王,用部使者承议郎彭次云之请也。绍圣四年七月琼州别驾苏轼以罪谴于儋……”,但他在《昌江志》上看到的是“元丰五年七月,琼州别驾苏轼以罪谴于儋……”,中间少了二十七个字。19、此处是说,因“元丰五年七月”与“绍圣四年七月”都是“七月”,因此抄写文章(古代文章多数靠手抄流传,北宋时版印书籍还不很普及)的人误看而将“诏封山神为峻灵王,用部使者承议郎彭次云之请也。绍圣四年七月”这二十七个字遗漏不写。20、元丰五年(1082年)诏封山神为峻灵王,过十五年,即绍圣四年(1097年)苏东坡被贬儋州。21、再过三年,即元符三年(1100年)东坡先生遇赦移往廉州。22、此处是说东坡先生元符三年得诏渡海北归时撰写此碑文,但尚未刻在碑上,过二十八年后,昌化县令何大人(名字无可考)请祈先生(名字不可考)将东坡先生撰写的碑文书写在碑上,然后叫刻工镌刻。23、此处“七十八年”和“一百三十八年”两个数字有错。因为按此文所说,元符三年( 1100年)东坡先生撰此碑文,过28年是1128年(刻碑之年),再过78年是1206年(县治搬迁之年),又过138年是1344年(找到庙碑之年)。东坡先生1100年撰写碑文,这没有错,刻碑之年我们已无法查考,但本志第一卷《沿革》部分载:“(明)正统八年(1443年)知县周振请于各宪,迁今治千户所城。”而1206年是南宋开禧二年,当时县治还在二水洲中。1344年张三光找到庙碑就更不对了,因1344年是元朝末年,张三光是在明末崇祯年间当昌化县知县,中间相差将近三百年。24、伪朝之封:是指南汉封该山山神为“镇海广德王”。南汉是五代十国时南方一个小国,国都在番禺(今广州),相对于与它同时存在的中原朝廷“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来说,它只是割据一方的地方政权,不能代表正统。相对于唐、宋等大朝代来说,更是非正统了。所以张三光称它为“伪朝”。25、宋秉正朔:宋朝承接正统。26、经明贤次述:经过贤明之士撰文述说。此处指苏东坡《峻灵王庙记》述说此事。27、不慊:没有不满。即神灵默认,没有不满。28、默启予心:暗暗打开我的心扉。29、逗漏:让情感自然流露。30、嘤嘤好古者:指那些自夸喜欢考证古事的人。
&&& 【译文】
《昌江志&所载东坡先生《峻灵王庙记》中说:“南汉的时候,封这山神为镇海广德王。”而“峻灵王”这个封号是什么时代、哪一年封的,却缺漏不说。我拜读了东坡先生此文后,私下感到奇怪。我想,先生对史料博闻广识而且精彻理解,怎么会引用年代较远的史料而遗漏年代较近的史料呢?一定是某种原因而造成缺漏,这是毫无疑问的。到后来,我查阅了东坡先生的《居儋录》以及儋州其他书籍所载,都是一样。可恨先生《全集》远在家乡(张三光是江苏省武进县人),没有带来,因此无法查正。
&&& 不久,我因忙于驱赶斥逐偷挖矿山的盗贼,要杜绝此风的不断蕃衍,无暇考证此事。但是,忆起东坡先生碑文中“为帝守宝”的话和求峻灵王暗中诛杀那些敢于盗宝之人的事,就列举《峻灵王庙记》中山神诛杀那盗宝的岭南人的事来请示各位读书人。王之佐看了我的文稿,猛然有所感触.一天,他忽然来告诉我说:“苏学士的碑刻现在倒卧在昌江独村,所幸没有什么损坏。您难道不想看看它吗?”我第一次拜谒峻灵王庙时,就询问东坡先生的碑记,但却没有人知道。现在我听说此消息,非常高兴。于是,叫主管驾车的小官员赶快用车将石碑拉来,选择吉日将它重新立在峻灵王庙中。我抄录碑上的文字来读,其中有“元丰五年七月诏封山神为峻灵王,用部使者承议郎彭次云之请也”此二句话,让我向来的疑问一下子得以解决。我于是拿来《昌江志》和《居儋录》参照校对,发现《昌江志》和《居儋录》所载《峻灵王庙记》中,并“绍圣四年七月”,一共比碑刻之文少了二十七个字。这大概是元丰五年也是“七月”,两个“七月”字相同,当时抄书人一时看错漏写,致使缺漏。
&&& 算起来,峻灵王被封后,过了十五年东坡先生被贬到此地。又过了三年,先生获赦移居廉州。先生北归、向峻灵王辞行时撰写此文。又过了二十八年,昌化县令何大人请祈先生书写东坡先生的铭文而刻在碑上。县治当时在昌江二水洲中,独村靠近县城,那里肯定是峻灵王庙旧址。又过了七十八年,县治迁来现在这个地方。峻灵王庙也迁来峻灵山下山脉环抱的地方,但峻灵王庙碑仍然埋没在旧址的荒草深沙之中。又过了一百三十八年以后,石碑才于今天重归峻灵王庙。&&& 伪朝南汉所给的“镇海广德王”这个封号,山神是不高兴接受的。宋朝接承正统,所以它给的“峻灵王”封号,至今还受到崇尚。已经经过贤明之士撰文述说,却反而在流传之中被缺漏不记。如果我们以“峻灵王”的封号祀奉山神,而山神又不表示不满,那么,应该暗暗打开我的心扉,让对山神的敬仰之情自然流露于笔端而写作此文,不违背情理而让此事明白于世。不然的话,在此偏远之地,有谁能够读到东坡先生的《全集》而弄清楚此事呢?即使有一些自夸喜欢考证古事的人,他们也不过折中《儋州志》和《昌江志》的记载而已,“峻灵王”这个封号的由来,不也就埋没不被人知道了吗?唉!这块碑的埋没和被发现,一般谈论此事的人,都把它当作是古代遗留文物的埋没和出现,他们哪里知道最要紧的是缺漏的这二十七个字呢?我特别把此事写出来加以分析,使峻灵王的神灵更加著称于世。
(并叙酒以米、麦、水三者为之)1
&&& 布算以步五星2,不如仰观之捷;吹律以求中声3,不如耳齐之审4。铅汞以为药5,策易以候火6,不如天造之真也。是故神宅空7,乐出虚8,蹋鞠者9以气升。孰能推是类以求天造之药乎?于此有物,其名曰“真一”10。远游先生11方治此道,不饮不食而饮此酒,食此药,居此堂1。予13亦窃其一二,故作《真一》之歌。其词曰:
空中细茎插天芒14,&&& 不生沮泽生陵冈15。
涉阅四气生六阳16,&&& 森然不受螟与蝗。
飞龙御月作秋凉17,&&& 苍波改色屯云黄18。
天旋雷动玉尘香19,&&& 起溲十裂照坐光20。
跏趺牛噍安且详21,&&& 动摇天关出琼浆。
壬公飞空丁女藏22,&&& 三伏遇井了不尝23。
酿为真一和而庄,&&& 三杯俨如侍君王。
湛然寂照非楚狂24,&&& 终身不入无功乡25。
&&& 1、东坡先生有《真一酒法》一文,文中记:“近得一酿法,只用白面、糯米、清水三物,谓之真一法酒。酿之成玉色,有自然香味。”2、布算以步五星:布算,排列算筹进行演算,是古人常用的一种计算方法。算筹,是计算用的棍子,又叫筹、策、算子。是我国在珠算发明之前最常使用的计算工具,计算时使用十进制。步,本指追随,如“亦步亦趋”,此处指通过计算后跟踪观察。五星,本指天上的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史记·天官书》:“天有五星,地有五行。”此处不只指金、木、水、火、土五星,而是泛指天上的星宿。3、吹律以求中声:吹律,吹奏管乐。中声,符合音律的要求。4、耳齐之审:凭听觉对吹奏出的乐声进行调整,使它符合音律。5、铅汞以为药:用铅和汞来炼成丹药。道家认为用铅汞放入鼎中炼成丹药,人吃了可以长生不老。张三丰《参禅歌》:“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东坡先生此处所说,不是特指道教的炼丹术,而是说,用药物来调养身体以求长寿,还不如保持天然本色,吃天然的食品,喝天然酿造的“真一酒”。6、策易以候火:计算怎样调节炼丹的火候。7、神宅空:好的心灵是虚空的,没有邪念的。宅,是心灵、心理。我们现在常说某人“宅心仁厚”。是说人的内心空灵,没有贪欲、邪恶等龌龊的心理,他就是品德高尚、境界很高的人。唐代道士司马承祯《天隐子养生书·神仙》:“人生时禀得灵气,精明通悟,学无滞塞,则谓之神。宅神在内,遗照于外,自然异于俗人,则谓之神仙。”8、乐出虚:美妙的音乐是从虚空的竹管里吹出来的,如果箫管里有杂物,吹出来的声音就不好听。此句承上句,形成比喻。是说,就像虚空的箫管才能吹出美妙的音乐一样,空灵的内心才能产生高尚的品德,达到很高的人生境界。9、蹋鞠者:踢球这种运动。蹋鞠,也作“踏躏”、“蹋躏”,是古代一种用于习武、健身和娱乐的踢球运动。10、真一:道教名词,本指保持本性、自然无为。后多指养生的方法。11、远游先生:吴复古,字子野,号远游先生。北宋时潮州府海阳县(今广东揭阳县)人。是苏拭的挚友,死后苏轼作文祭之(《祭吴子野文》载《苏东坡全集》第八十九卷)。12、食此药,居此堂:东坡先生认为真一酒是天然之药,比道家所炼的丹药好得多。相传吴子野(远游先生)喜欢游历,寄情山水。他当过皇宫教授,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不中,就对妻子说:“黄卷尘中非我业,白云深处是我家。”就隐居于潮阳直浦都麻田山(一说八景山)中,建麻田寺和岁寒堂隐居。他在山中恬静修身,自酿真一酒,饮吃天然食品,“眸嘹神静,修养有素”,终年九十八岁。13、予:第一人称代词,我。14、空中细茎插天芒:中间虚空的麦杆支撑着麦穗昂首向天。芒,麦穗上的细刺。15、沮泽,水草丛生的沼泽地带。陵冈,山陵、坡地。此句讲麦子的生长环境。16、涉阅四气生六阳:麦子九月下种,来年四月成熟。经过九月的霜降、十月的立冬、小雪和十一月的大雪四个节气。十一月冬至一阳生,至四月共六个月,为六阳。此句讲麦子经过八个月而成熟,历经阴阳,品性温和。17、飞龙御月作秋凉:此句是说秋天到来了。18、苍波改色屯云黄:麦子青青时,远望成片的麦田,风吹麦动,叫青波;稍老则称为苍波;成熟时又如黄云屯集。此句讲麦子由青至黄的生长过程。19、天旋雷动玉尘香:此句讲麦子经过碾磨而成白玉一样的面,散发着香味。20、起溲十裂照坐光:起溲,是一种使面粉发酵的方法,也指用这种方法发酵的面。十裂,将面团制成酒饼拿去蒸,蒸熟后饼上有十字状裂痕。东坡《真一酒法》:“白面乃上等面,如常法起酵,作蒸饼,蒸熟后,以竹篾穿挂风道中,两月后可用。”照坐光,是说蒸出来的酒饼很光亮。21、跏趺牛噍安且详:跏趺,本指佛教的坐禅,即盘腿而坐。佛教理论认为,通过坐禅可以祛除妄想邪念,以求明心见性。是禅修的一种方法。此处喻指将糯米煮成干饭,拌入酒饼后,放入瓮中静置,让它发酵,以成天然美酒。牛噍,本指牛反刍,以将食物变为营养。此处比喻米糟在发酵,产生美酒。安且详,是说酒糟的发酵也像牛的反刍一样,在安静祥和之中进行。22、壬公飞空丁女藏:壬在十天干中属水,壬为阳干,所以叫“壬公?。丁在十天干中属火,丁为阴干,所以叫“丁女”。此句是说酒糟在发酵的过程中,水(即酒)上升,渗到糟的上面,火气逐渐消退。东坡先生在&真一酒法》中说,在糟的中间压成一个井子,上宽下尖,将一些酒饼(曲)粉盖在糟面上,用布盖住,酒就慢慢渗满井子。23、三伏遇井了不尝:此句是说如果在炎热的三伏天,酒就出得更多、更快。24、湛然寂照非楚狂:湛然,形容真一酒清澈透明,让人看了有一种美的享受。也形容人性率真,清澈透底,真情真意。湛然,是唐代佛教天台宗第九位祖师的法号。湛然是得道高僧,他提出“无情有性”的佛学观点,认为木石等无情之物也有佛性,即佛性不分有情无情,一草一木皆有佛性。寂照,佛教术语,意思是说,要静心修禅,去除纷扰、功利等邪念,就能照见纯真的本性。此处也指真一酒的自然清纯。楚狂,指春秋时楚国人陆通,字接舆。楚昭王时政治混乱,他将长发剪短,披发佯狂,不肯作官。《论语·微子》中记载,接舆遇到孔子,作《凤兮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车要和他说话,他却赶快避开,不与孔子说话。因此,后人将狂士称为“楚狂”。东坡先生说真一酒湛然寂照而不是楚狂,是赞美真一酒的天然清纯,透澈见底,就好像人的明心见性,空灵美丽。当然也寄托他的人生哲理。2 5、无功乡:唐代王绩,字无功,本性率真,喜欢喝酒,能饮五斗酒,自作《五斗先生传》。著《酒经》、《酒谱》、《醉乡记》等作品。后世因以“无功乡”指醉乡。此句讲喝真一酒不可喝醉,醉了就品不出那种天然清纯、明心见性的酒味了。
&&& 【译文】
&&& 用排列算筹进行演算的方法来跟踪推算天上星宿的运行情况,还不如抬起头来用眼睛观察那么快捷;吹奏箫管来寻求符合音律的乐声,还不如凭着听觉对吹奏的乐音作出调整;将铅和汞放入炉里炼成丹药,还要计算怎样调节火候,还不如天然的食品那样纯真。因此,美好的心灵是虚空的,美妙的音乐是从虚空的箫管里吹奏出来。踢球这种运动可以提升身体的元气。谁能由此类推而寻找到天然纯真的药物呢?这里有一种酒,名叫“真一酒”。远游先生正在研究这种酒的酿法。他不喝别的酒,不吃别的什么养生之药,而专饮这种酒,吃这种天然的药(酒),居住在岁寒堂。我也学到他酿制“真一酒”的一些方法,所以写了《真一》这首诗歌。歌词是:
&&& 中间虚空的麦杆,撑着麦穗昂首向天,
麦子不生长在沼泽地,而生长在坡地山冈。&&&
生长期经历四节气、六阳气,阴阳调和,&&&
长势茂盛,没有螟灾和虫蝗。
& &&金色的秋天来到了,
成熟的麦浪就像黄云屯集一样,一片金黄。&&&
将麦子收割,碾成白面,散发着诱人的香味,&&&
将面发酵制成曲饼,蒸熟后有十字裂痕,也很光亮。
将糯米煮成干饭,拌入曲饼入瓮安放,让它发酵,&&&
酒糟自然开裂,渗出琼浆。
&&& 酒浆浮出糟面,火气逐渐消退,
遇到炎热的三伏天,会又快又多地渗出酒浆。&&&
如此酿成的真一酒,味道既平和又酽醇,
&&& 喝下三杯,就如侍奉君王,又惬意又神爽。
真一酒天然清纯、明心见性,决不燥热,&&&
要想品尝它纯真的美味,就不要入醉乡!&&&
阴阳之相化,天一为水,六者其壮而一其稚也1。夫物老死于《坤》而萌芽于《复》2,故水者物之终始也3。意水之在人寰4也,如山川之蓄云、草木之含滋5,漠然无形6而为往来之气也。为气者水之生,而有形者其死也7。死者咸而生者甘。甘者能往能来,而咸者一出而不复返8,此阴阳之理也。吾何以知之?盖尝求之于身而得其说。
凡水之在人者,为汗,为矢9,为演,为血,为溲10,为泪,为涎,为沫。此数者,皆水之去人而外骛11,然后肇形于有物12,皆咸而不能返。故咸者九而甘者一13。一者何也?华池之真液14,下涌于舌底而上流于牙颊,甘而不坏,白而不浊,宜古之仙者以是为金丹之祖15,长生不死之药也。&&&
今夫水在天地之间者,下则为江、湖、井、泉,上则为雨、露、霜、雪,皆同一味之间16,是以变化往来,有逝而无竭。故海洲17之泉必甘,而海云之雨18不成者,如泾渭之不相乱,河济之不相涉也19。若夫20四海之水,与凡出盐之泉,皆天地之死气21也。故能杀而不能生22,能稿而不能浃也23。岂不然哉?
&&& 赋曰24:吾谪居儋耳,卜筑城南,邻于司命之宫25,百井皆咸,而醪醴重乳26独发于宫中,给吾饮食酒茗之用,盖沛然而无穷。吾尝终夜27而起,挈瓶而东28,有落月29之相随,无一人而我同。汲者未动30,夜气方归31,锵琼佩之落谷32,滟玉池之生肥33。吾三咽而遄反34,惧守神之诃讥35;却五味而谢六尘36,悟一真而失百非37;信飞仙之有药38,中无主而何依39?渺松乔之安在40,犹想像于庶几41。
&&& 【注译】
&&& 1、天一为水,六者其壮而一其稚:《河图》之理:“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河图出现于伏羲时代,相传在黄河中出现龙马,身上有五十五个圆点组成图案:一、六点居北方,二、七点居南方,三、八点居东方,四、九点居西方,五、十点居中,因出现在黄河之中,所以称为“河图”。伏羲根据河图演绎出八卦。按伏羲的八卦,一、六居北,属水。一为壬,为阳干,为阳水:六为癸,为阴干,是阴水。六者壮而一者稚,是说在天地之间阴水多而阳水少。2、物老死于《坤》而萌芽于《复》:《坤》是六十四卦中的《坤为地》卦,是十月的卦,六爻皆阴,是阴气极盛之时,天地间充满肃杀之气,所以说“物老死于《坤》”。《复》是六十四卦中的《地雷复》卦,是十一月的卦。十一月冬至后一阳生(阳气开始生长),万物有萌动之机。这就是“阴极阳生,阳长阴消”的阴阳互化之理。3、水者物之始终也:水也是有始有终、不断变化的东西。因天地间阴阳相互转化,水也变化,即下文所说“有形”和“无形”。4、人寰:人世间。抄本无“寰”字,现据《苏东坡全集》补。5、含滋:含有水分。6、漠然无形:无声无息就没有了形体,变成了水蒸气。7、为气者水之生,而有形者其死也:水变化成气体就富有生命力,有了具体的形态,是水的老死。要重新变成气体,才焕发新的生命力。8、甘者能往能来,咸者一出而不复返:甜的水能往来变化。成的水一流出去就不能变化复生。& 9、矢:粪便。抄本作“涕”,误,因为“泪”、“涕”二字同义。10、溲:尿液。11、去人而外骛:离开人体排到外面。12、肇形于有物:化形为具体之物。抄本作“如有物”,现据《苏东坡全集》改。13、咸者九而甘者一:咸者九,在人体的排泄物和分泌液中,咸者占多数,上述八种皆是。九,指多数。古文中“三”、“九力、“十二”经常泛指多数。甘者一,指下述的舌底津液。14、华池之真液:人口中舌底的津液。《太平御览》:“口为华池。”15、金丹之祖:炼丹药的最好材料。金丹,指道家所炼的丹药。16、同一味之间:都是相同的甘甜味。《苏东坡全集》作“同一味之甘”。17、海洲:海中的绿洲。18、海云之雨:海水蒸发成云而下的雨。19、泾渭之不相乱,河济之不相涉也:泾水和渭水在西安北郊汇合,由于含沙量不同,呈现出一清一浊(泾水清,渭水浊),清水浊水同流一河而不相融的奇特景观。因此人们用来比喻界限分明、清浊不互混。河济,黄河与济水。济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的王屋山,以地下河的形式潜流七十多里而涌出地面,它穿越黄河而不浑浊。所以说矗不相涉”。20、若夫:句首虚词,表示另提一事。略同于“至于”“像那”。21、天地之死气:抄本缺“死”字。现据《苏东坡全集》补。22、能杀而不能生:只能使生物死亡而不能使其生长。23、能稿而不能浃:只能使生物枯槁而不能滋润万物。稿,通“槁”。浃,本指湿透,如“汗流浃背”。此处引申为滋润。24、赋日:《苏东坡全集》无此二字。赋,是一种文体,侧重于叙事状物,在铺叙描写中抒发情感。此处作动词,是描述、描写。25、司命之宫:指天庆观。《康熙儋州志·坛庙祠》:“天庆观,在州东南。”苏东坡居儋时,寓居在天庆观,在那里盖茅屋“桄榔庵”居住。详见本志第四卷《流寓志》。司命之宫,是祀奉司命神(传说掌管人的生死寿命的神)的庙观。可能当时天庆观里祀奉司命神。26、醪醴重乳:《苏东坡全集》作“醪醴潼乳”。醪,甜酒。醴,甘泉。湮,乳汁。四字合写乳泉,赞美乳泉水像乳汁一样甘甜。27、终夜:天将亮的时候。&苏东坡全集》作“中夜”。2 8、挈瓶而东:拿着装水的瓶子往东走。29、月落:《苏东坡全集》作“落月”,即将落之月。30、汲者未动:挑水的人还没有行动。附近村民也到乳泉挑水吃。东坡先生天还没亮就拿瓶子去乳泉装水,当时去乳泉挑水的村民还未起床。31、夜气方归:夜气正在消散,天快亮了。32、锵琼佩之落谷:形容泉水滴落的声音,就像玉佩跌落山谷的声音一样,铿锵悦耳。当时天还未亮,四周寂静,泉水滴落之声清脆悦耳。33、滟玉池之生肥:看到月光下闪闪发亮的泉水,我馋得口水直流。滟,水光闪闪的样子。玉池,道家称口为玉池。抄本作“王池”,误。现据《苏东坡全集》改。生肥,流口水。苏东坡在另一篇描写他在儋州煮吃蔬菜、苦中自乐的《菜羹赋》中说:“登盘盂而荐之,具匕箸而晨飧。助生肥于玉池,与五鼎其齐珍。”(将疏菜煮好装在盆子里当作早餐,准备好汤匙和筷子,还没吃,就直流口水,感觉跟古代用五个鼎炖的牛羊猪鱼麇一样好吃。)34、三咽而遄反:喝了很多口才赶快返回。三,泛指多次。遄,赶快。35、惧守神之诃讥:害怕被守护泉水之神诃斥、讥笑。36、却五味而谢六尘:抛却五味,谢绝六尘。意为喝了乳泉水,我不再追求其他享受,不受六尘拖累。佛家以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认为人的烦恼是因受六尘拖累。其实一切皆空,要超脱物我,才能明心见性,脱离烦恼。佛教所说的“色”,不是“酒、色、财、气”中的“色”,而是指人眼睛所看到的一切。它与“声”、“香”、“味”、“触”、“法”一起,涵盖人所感知到的整个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37、悟一真而失百非:感悟到万物的本性,抛弃过去的种种错误。真,是本性、本真。佛教认为万物的本质是空的,有形的存在是暂时的,只是因缘凑合,人们总是只看到事物有形这一暂时表象,想长期占有它,区而产生种种错误的欲望,徒生烦恼。如果能看到事物的本真,匹大皆空,出世入世,一切随缘,就会远离烦恼。苏东坡熟悉佛考理论,曾写过许多有禅理的偈子诗。他饮乳泉而悟禅,也是很自然的。或者他原本就是借乳泉的清净甘甜来阐述人生哲理。38、信飞仙之有药:相信那些成仙的人是有妙药的,这乳泉水就是灵丹妙药,可以使人祛除邪念,回归空灵的本性。39、中无主而伺依:我心中无主,要依靠什么呢?就依靠这泉水啊1 40、渺h/A乔之安在:松乔,指赤松子和王子乔,都是传说中的仙人。他们两位如今在哪里呢?意为自己也要成为超脱凡尘的仙人。41、犹想象于庶几:还想着怎样才能跟赤松子和王子乔差不多一样。庶几,差不多。
&&& 【译文】
&&& 阴阳转化,生成万物。天一地六为水,地六阴水强大而天一阳水弱小。万物老死于《坤》卦所在的十月,而又萌芽于《复》卦所在的十一月。所以水也是有始有终、不断变化的。我想,存在于人世间的水,比如山河中的云气、草木体内的水分,它们有时无声无息地就没了形体,变成飘移的水蒸气。变成气体的水是有生命的水,而有固定形体的水则是无生命的水。无生命的水是咸的,而有生命的水是甜的。甘甜而有生命的水,能够变成无形的水蒸气飘离大地,又能够变成新的有形的水回到大地中来。而成的水,一旦流出它所依附的物体,就不能再回来了。这是阴阳变化的规律。我从哪里知道这个道理呢?那是我曾经探讨人身体里水的变化而得到这个结论的。
&&& 大凡在人体内的水,体现为汗水、粪便、鼻涕、血液、尿液、眼泪、口水、唾沫。这几样东西,都是离开人体而排到外面的水,它们变化成有形之物,都成而不能再回归体内。所以说,排出人体之外的水,成的占多数,甜的只有一种。这一种是什么呢?就是人口中舌底的津液。它产生于舌底而流上牙龈一带,甜而不馊,洁白而不混浊,所以古代那些要修道成仙的人,把它作为炼丹的最好原料来炼成长生不死的丹药。
&&& 现在天地之间的水,在下面的,是江、湖、井、泉的水;在天上的,是雨、露、霜、雪。它们都有甘甜的味道,因此它们有时有形,有时无形(成气体),往来变化。虽然不断蒸发消逝,但永不枯竭。所以,海中绿洲上的泉水必定是甘甜的,而海水蒸发成云所下的雨也是不成的,这就好像泾河与渭河的水虽然汇合,但清浊分明、互不相乱,黄河与济河的水虽然相交但互不影响一样,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甘者自甘、成者自成啊!至于现在那天下之水,和带有盐成分的成泉水,都是天地之间没有生命力的水,所以,它们只能使生物死亡而不能使生物生长,只能使生物枯槁而不能滋润万物。难道不是这样吗?
&&& 我对乳泉作如下描述:我被贬到儋州,选择吉日和场地在州城南边建茅屋而居,房子靠近天庆观。那里所有的井水都是成的,唯独乳泉的水甘甜得像乳计一样。它从天庆观的地下不断地涌出,供给我饮食、酿酒和泡茶之用,它水量充沛不会干涸。曾经有一天夜里,天还没亮我就起床,拿着装水的瓶子往东走,路上没有行人,只有西边的落月伴随着我。附近村庄到乳泉挑水的村民尚未起来,夜色正在逐渐消退。我走近乳泉,听到泉水滴落泉池的声音,就像玉佩跌落山谷的声音一样,铿锵悦耳。看到月光下闪闪发亮的泉水,我馋得口水直流。迫不及待地连喝了好多口才装满瓶子赶快回去,真害怕守护泉水之神诃斥和讥笑。自从饮用这乳泉水之后,我抛却五味,谢绝六尘。感悟到万物的本真,抛弃过去种种错误的欲望。相信那些修道成仙的人真的有灵丹妙药,这乳泉水就是灵丹妙药啊!我常感慨心中无主,要依靠什么呢?就依靠这泉水吧!不知道赤松子和王子乔修炼成仙后,到哪里逍遥去了?到现在,我还想着怎样才能跟他们差不多一样!
仲秋2之夕,客有叩门指云物3而告予曰:“海气甚恶,非衩非祥4。断霓饮海5而北指,赤云夹日6而南翔。此飓风之渐7也,子盍备之?8”语末卒,庭户萧然,槁叶蔌蔌9。惊鸟疾呼,怖兽辟易10。忽野马之决骤11,矫退飞之六鹚12。袭土囊13而暴怒,掠众窍14之叱吸。予乃入室而坐,敛衽15变色。客曰:“未也,此飓之先驱耳。”少焉,排户破牖,殒瓦擗屋16。碥击17巨石,揉拔18乔木。势翻勃湃19,响振坤轴20。疑屏翳21之赫怒,执阳侯22而将戮。鼓千尺之涛谰,翻百仞之陵谷23。吞泥沙于一卷,落崩崖于再触24。列万马而并骛,溃千军而争逐。虎豹砻骇25,鲸鲵奔蹙26。类钜鹿之战27,殷声呼之动地;似昆阳之役28,举百万于一覆。予益为之股僳毛耸29,索气侧足。夜拊榻而九徙30,昼命龟而三卜31。盖三日而后息也。
&&& 父老来唁32,酒浆罗列,劳来童仆33,俱定而说34。理草木之既偃,辑轩槛35之已折。补茅屋之罅漏,塞墙垣之隤缺。已而36山林寂然,海波不兴,动者自止,鸣者自停。湛天宇之苍苍37,流孤月之荧荧38。
忽悟且叹,莫知所营39。呜呼!大小出于相形40,忧喜因于相遇。昔之飘然者,若为巨耶41?吹万不同42,果足怖耶?蚁之缘也吹则坠,蚋之集也呵则举43。夫嘘呵44曾不能以振物,而施之二虫则甚惧。鹏水击而三千,抟扶摇而九万45。彼视吾之喘僳,亦尔汝之相莞46。均大块之噫气47,奚巨细之足辨?陋48耳目之不广,为万物之所变。且夫49万象起灭,众怪炫耀,求仿佛于过耳,视空中之飞电50。则向之所谓可惧者,实耶虚耶?惜吾知之晚也!&&&
&&& 1、此文有人说是苏轼所著,也有人说是苏轼的儿子苏过所作。2、仲秋:农历八月。3、云物:天象云气。详见第一卷《风土》第14条注解。4、非衩非祥:虽不是妖气,也决不是好的云气。是指飓风来临前的云气。5、断霓饮海:一段彩虹出现在海面。6、赤云夹日:太阳周围出现许多红色的云。7、渐:本指逐渐,此指征兆。8、子盍备之:您何不防备它呢?子,对人的尊称。盍,兼词,相当于“何不”。9、萧然,指飒飒的风声。蔌蔌,纷纷坠地。蔌,通“簌”。10、辟易:躲避。11、忽野马之决骤:忽然间乌云骤聚。野马,指乌云。《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形态像野马的云气,飞扬的尘埃,都是生物因为气息相互吹拂造成的。)决骤,快速骤聚。12、矫退飞之六鹚:指风力很强,风速很快。矫,强大。六鹚,《左传·僖公十六年》:“六鹚退飞过宋都,风也。”13、土囊:大土穴。14、众窍:许许多多的小洞。15、敛衽:整理衣襟,以便躲避飓风。16、排户破牖,殒瓦擗屋:毁坏门窗,刮走屋上的瓦片,把房屋吹塌。户,门。牖,窗。擗,擘开,指把房屋吹塌解体。17、碣击:把石头吹飞起来砸下。18、揉拔:本指用手拔,此处指风力很大,将树连根拔起。用拟人手法。抄本作“操拔”,误,现据《苏东坡全集》改。19、势翻渤’獬:风力把海里的水翻腾起来。渤湃,本指渤海,此处借指大海。20、坤轴:地轴。古人认为地有轴,但跟我们现在讲的“地球轴心”不同。具体内容请参阅本志第一卷《风土》部分第18条注释。21、屏翳: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风师。22、阳侯:波涛之神。屈原《九章·哀郢》:“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23、翻百仞之陵谷:把一百仞的高山和深谷翻转过来。仞,古代八尺为一仞。《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有“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意思是:高山变成深谷,深谷变成丘陵。24、再触:本指两次拍打,此处指多次拍打。25、警骇:受惊吓而惧怕。26、鲸鲵奔蹙:大鲸鱼被吓得赶紧逃走。27、钜鹿之战:秦末起义军摧毁秦军主力的战役。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秦将章邯率军攻赵,以重兵围钜鹿(今河北平乡西南)。项羽率起义军救赵,义军渡过漳水后破釜沉舟,只带三天干粮,不久在钜鹿激战多次,大破秦军。是中国古代战斗激烈的一次著名战役。钜,今简化为“巨”。28、昆阳之役:中国古代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公元23年,绿林军围困宛城(今河南南阳),攻克昆阳(今河南叶县)等县。王莽派王寻、王邑率军四十二万包围昆阳,用楼车和地道攻城。王凤等率起义军八九千人奋战守城,刘秀(后来的东汉光武帝)等突围求援。各地起义军进援昆阳时,刘秀乘王莽军轻敌懈怠,率精兵三千突破敌军中坚,杀死王寻。各军奋勇作战,内外夹击,歼灭王莽主力。此次战役,战斗也异常激烈。29、股悚毛耸:两个大腿颤栗,毛发都耸竖起来。形容非常害怕。30、拊床而九徙:抓着床不断地改变位置。意为害怕飓风,彻夜难眠。“九”和下句的“三”都泛指多次。31、命龟而三卜:多次用龟壳占卜吉凶。古代用龟壳来占测吉凶,叫“卜”;用蓍草起卦来预测吉凶,叫“筮”。此处泛指占卜预测风灾何时停止。32、唁:慰问。33、劳来童仆:慰劳前来看望我的小孩和大人。童仆,本指小孩和仆人,这里指前来的大人小孩。34、说:通“悦”厂喜悦、高兴。35、辑轩槛:修理房子的栏杆。辑,通“葺”。36、已而:时间过去不久。37、苍苍:灰白色。38、荧荧:月光微弱,不很亮。39、莫知所营:不知道自己内心想得到什么。即为什么会对飓风感到如此害怕。40、大小出于相形:感到事物有大小差别,是将它们的形态相比较才感觉出来的。含义是说,事物本来没有大小差别,觉得它们有差别,是按自己的某一标准将它们进行比较后才产生的感觉。这是《庄子·齐物论》中的观点。庄子认为万物平等,无所谓大小。41、若为巨耶:你认为它是很大吗?耶,疑问语气词。42、吹万不同:风吹千千万万的洞穴就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话出自《庄子·齐物论》,庄子认为,自然界生长的万事万物本来各不相同,不要按自己的标准去说这个大、那个小。要作到“无己”、“忘形”,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所以他在《逍遥游》中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43、蚁之缘也吹则坠,蚋之集也呵则举:此句是说,蚂蚁、麦蚊这些小动物,吹一口气就能使它们飞掉下来,这是因为它们体形小而且轻。44、嘘呵:指上句的“吹”和“呵”。45、鹏水击而三千,抟扶摇而九万:这是套用《庄子·逍遥游》中的话,是说鹏鸟要飞到南海的时候,因为他体形很大(不知道有多少千里那么大),两翼击水,激溅起的海浪远达三千里,它乘着旋风,一直飞到九万里的高空。46、彼视吾之惴懔,亦尔汝之相莞:那大鹏看我在飓风中心惊颤栗,也像我们看蚂蚁和麦蚊受不了轻轻一吹,而不禁对视莞尔一笑一样。47、大块之噫气:大地吐出来的气息,指风。《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48、陋:见闻不广。49、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略等于现代汉语的“况且”、“再说”。50、求仿佛于过耳,视空中之飞电:把它看作秋风过耳和转瞬即逝的闪电。意即不要把它放在心上。“求”与“视”对文,同义。&&&
&&& 八月的一天傍晚,有一位客人叩开我的门,指着天象云气告诉我说:“海上的云气很不好,当然不是什么妖气,但也决不是瑞祥之气。您看,海上出现一段彩虹,一头扎进海里,一头指向北边;太阳周围缠绕着红色的云彩,不断向南飘移。这是飓风来临的先兆啊,先生您为何不作防备呢?”他的话还未说完,庭院大门边就听到飒飒的风声,树上的黄叶就被吹得纷纷落地。天上的飞鸟惊恐地呜叫,地上的兽类被吓得赶快躲避。忽然间,乌云骤聚,狂风大作,吹得大土穴发出怒号的声音,刮得小洞隙惊叫不止。我于是到房子里面坐,整理好身上的衣裳,脸上也显出惊恐的神色。那位客人说:“这还不是飓风,只是飓风的前导而已。”不久,狂风毁坏了门窗,刮走了屋上的瓦片,吹得房屋倒塌解体。风把大石头吹向空中又砸下来,把大树连根拔起。把海里的水翻腾起来,发出巨大的响声,振动了地轴。我怀疑是风师屏翳因什么而大发雷霆之怒,抓住了波涛之神阳侯,要将他杀戮碎尸。风掀起千尺高的波涛,把百仞的高山深谷翻转过来。狂风旋转吸吞泥沙,多次吹打山崖崩塌。就像万马一起狂奔,又如千军溃逃相互追击。虎豹受到惊吓而逃命,巨大的鲸鱼也赶块逃离。有如巨鹿之战,吼叫声惊天动地;又似昆山之役,将敌人的百万大军一下歼灭。我更加感到害怕,两腿颤栗,毛发高高耸起。我屏住气,侧着脚。夜晚,双手抚床而不断改变位置;白天,则用龟壳多次占卜,预测飓风何时才能停止。三天过后,飓风才最后停息。
&&& 风停后,乡亲们来慰问我。我把酒菜排下,招待前来的小孩和大人。飓风停息后,大家都很高兴,就动手将被刮倒的花草树木扶正,把被折断的栏杆修理。将茅屋上漏空的地方补好,把墙壁的破洞填平。不久,山林安静下来,海里的波涛也不兴起。被飓风吹动的东西自然停止,呼呼的风声也已经停息。广阔的天空灰白灰白的,一轮孤月发出微弱的光线。
&&& 我忽然有所感悟而慨叹,不知道自己对飓风如此害怕,是什么心理。唉!事物的大小差别,是我们将它们的形态相比较才感觉出来的;忧和喜,也是我们所遇到的情况不同而产生的。前几天把万物吹飞起来的飓风,你认为它是很大吗?风吹千千万万的洞穴,就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它果真值得我们如此恐惧吗?蚂蚁附物行走,吹一口气它就掉下;麦蚊聚集在一块,呵一口气它们就会飘起。吹一口气,对一般的物体是不能振动的,但吹在蚂蚁和麦蚊身上,则很可怕(会将它们吹飘起来)。大鹏乌要飞去南海的时候,两翼击水,激起的海浪就有三千里那么远;它乘着旋风,往上一直飞到九万里的高空。从它的角度看我们在飓风中的恐惧颤栗,也就像我们看蚂蚁麦蚊被轻轻一吹就飘落而不禁相对莞尔一笑一样。一切大风、微风,都是大地呼出的气息,为什么要分辨哪个是大风,哪个是微风呢?可恨自己听的不多、见的不广,竟被外物影响而改变自己的心理。况且宇宙万象生生灭灭,光怪眩目,只要把它们看作是秋风过耳和转瞬即逝的闪电,不放在心上,那么,从前之所谓可怕的一切,究竟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呢?可惜我领悟这个道理太晚了。
伏波庙碑记
汉有两伏波,皆有功德于岭南之民。前伏波,邳离路候1也。后伏波,新息马侯2也。南越自三代不曾有3,秦虽远通置吏4,旋复为彝。邳离始伐灭其国5,开九郡6。然至东汉,二女子侧、贰叛岭南,振动六十余城7。汉世祖8初年,天下民劳厌兵,方闭玉关谢西域9,况南荒何足以辱王师?非新息苦战10,则九郡左衽至今11矣!由此论之,两伏波庙食于岭南,均12矣。古今所传13,莫能定于一14。
&&& 自徐闻渡海适15珠崖,南望连山,若无若有,杳于一发耳16。舣舟将济,股栗丧魂。海上有伏波祠,元丰中17诏封忠显王,凡济者必卜焉18。“某日可济乎?”必告然后敢济。使人信之如度量权衡19,必不吾欺20者。
&&& 呜呼!非盛德孰能如此?自汉以来,珠、崖、儋、万,或置或否。杨雄有言:“珠崖之弃,捐之之力21也。否则介鳞易我衣裳22。”此言于当时可也,自汉末至五代23,中原避乱之人多家于此24,今衣冠礼乐班班然25矣,其可复言弃乎?四州之地26以徐闻为咽喉,南北之济者,以伏波为指南,事神其可不恭?
&&& 某以罪谪儋耳三年,今获还海北,往返顺风,无以答神贶27,乃碑而铭之曰:
&&& 至险莫测海与风,&&& &&&&&&&&&&至幽不仁此鱼龙28。
至信可恃汉两公,&&& &&&&&&&&&&寄命一叶29万仞中。&&&
自北而南洗汝胸30,&&& &&&&&&&&&抚循民彝必精通31。&&&
自南而北端汝躬32,&&& &&&&&&&&&屈伸穷达正直忠。33&&&
生为人英没愈雄,&&& &&&&&&&&&&神虽无言我意同。&&&
1、邳离路侯:邳离侯路博德。据《汉书》载,路博德是西河平州人,以右北平太守的身份跟随票骑将军赵破奴,被封为邳离侯。赵破奴死后,他当卫尉,被封为伏波将军。2、新息马侯:新息侯马援。3、自三代不曾有:自三代以来未划入中原政权的版图。三代,指夏、商、周。抄本作“之三代”,误。现据《苏东坡全集》改。4、远通置吏:打通岭南边远之地,设置官吏。抄本作“远迩”,是远近之意,错。现据《苏东坡全集》改。5、邳离始伐灭其国:《汉书》载:“博德以卫尉为伏波将军,伐破南越。”南越,指当时在岭南建立的南越国。6、开九郡:西汉时路博德伐破南越国后,朝廷在岭南设置九个郡。7、二女子侧、贰叛岭南,振动六十余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列传第七十六)载,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1年)交趾郡(在今越南北部)女儿征侧及其妹妹征贰起义造反,九真、日南、合浦等郡纷纷响应,攻占六十五城,征侧自立为王。8、汉世祖:东汉光武帝刘秀。9、闭玉关,谢西域:关闭玉门关,不与西域诸国交往。10、新息苦战:新息,即新息侯马援。《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建武十六年,征侧、征贰造反,建武十八年,光武帝派伏波将军马援、楼凇将军段志调长沙、桂阳、零陵、苍梧的部队一万多人征讨。第二年四月,马援攻下交趾,斩征侧、征贰,其余皆投降散伙。11、九郡左衽至今:岭南九郡至今还被少数民族控制,不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即不受教化。左衽,我国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斜开口在左边,而中原一带人民的服装前襟斜开口在右边。因此以“左衽”代表少数民族。12、均:同等。13、所传:关于两伏波将军的传闻。14、莫能定于一:不能够统一。15、适:到。16、杳于一发耳:是说看到海南山连着山,一望无边,非常荒凉,感到自己被贬到这里,生命没有保障,就好像系在一根头发上一样。耳,句末语气词。17、元丰中:北宋元丰年间,即公元1078——1085年。18、济者必卜焉:焉,是兼词,等于“于之”。即“济者必卜于之”,要坐船过海的人一定到伏波庙求卜(求签)。19、度量权衡:衡量长度、容积、重量的标准器具。20、不吾欺:宾语前置句,即“不欺吾”,不欺骗我。21、捐之之力:贾捐之上疏力谏的结果。抄本少一“之”字,现据《苏东坡全集》加。((正德琼台志·平乱》载,西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开始在海南设郡,海南人民多次反抗官府的统治,到初元二年(公元前4 7年),汉元帝与群臣商议,欲调大军征讨。贾捐之上疏劝元帝罢弃珠崖,元帝采纳他的意见,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春,罢弃珠崖。该志还附录贾捐之奏疏全文。22、介鳞易我衣裳:介鳞,古代传说中的鱼类祖先,后用来比喻边远的少数民族,含贬义。易我衣裳,改变我们国家。在我国古代常以衣裳称代国家。把国与国之间友好会盟称为“衣裳之会”。“衣冠之族”是指接受良好礼乐教化的士大夫们。这是因为古代人穿衣戴冠(帽)是很讲究的,是有等级规矩的,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化教养、地位、权力、节操。23、自汉末至五代:抄本无“汉末至”三字,现据《苏东坡全集》加。五代,指唐朝灭亡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24、家于此:在此地安家。抄本作“家如此”,误。25、衣冠礼乐班班然:衣冠礼乐,指各种典章礼仪,也可指接受过礼仪教化的人。班班然,盛多的样子。26、四州之地:指海南岛的琼、儋、崖、万四州之地。即整个海南岛。27、神贶:神灵的恩赐。28、鱼龙:指在此地海中作怪,颠覆船只、害人性命的水族。也可以说是海中的鬼魅。29、一叶:形容船很小。成语有“一叶扁舟”。当然,渡海的船不会很小,但相对于万顷波涛而言,则是很小。30、洗汝胸:在您宽大的胸襟中接受洗礼。意为,不仅受到您的保护,而且从您的宽大胸襟中得到教育。31、必精通:是赞扬伏波将军神灵法力大,能够有效地救助往来或居住此地的各族人民。32、端汝躬:即“端于汝躬”,从您庄严的神像中,心灵受到鼓舞,行为得到端正。33、屈伸穷达正直忠:屈和伸、穷和达,都是对立的概念。屈和穷,是指不得志。伸和达,是指得志,能舒展自己的才能。正直忠,是忠正刚直。此句是作者联系自己的经历而说的。
&&& 【译文】
& &&汉代有两位伏波将军,都对岭南人民有功勋仁德。前一位伏波将军,是邳离侯路博德。后一位伏波将军,是新息侯马援。南越这块地方,从夏、商、周三代以来的很长时间内,不为中原政权所有,秦朝虽然打通此地,设置官吏,但不久又被夷人所占有。邳离侯路博德最早率兵灭掉南越国,朝廷在那里新建了九个郡。然而到了东汉,交趾郡的两个女子征侧和征贰在岭南造反,声势振动了六十多座城。当时光武帝刚刚平定了天下,人民疲惫、厌恶战争。光武帝正关闭玉门关,断绝与西域诸国的往来,何况南越这南方荒远之地,怎么值得朝廷派重兵征讨呢?如果不是新息侯马援艰苦作战,那么,南方九郡到现在还不接受教化呢。从此看来,两位伏波将军被岭南人民立庙祭奠、享受香火,应该是同等的。只是从古至今对于两位伏波将军的传闻,不能够统一。
&&& 我从徐闻坐船渡过琼州海峡来到儋州贬所,一路上往南而望,山连着山,断断续续,感到此去渺茫,生命就像绑在一根头发上,没有保障。登上停靠在岸边的船准备渡海的时候,我害怕得两腿颤抖,丧魂落魄。海边有座伏波将军祠,元丰年间,朝廷下诏封伏波将军为忠显王。凡是渡海的人,都必定到这里问卜求签,问:“某某日可以开船过海吗?”一定要得到伏波将军神灵明确告知“可以”,才开船过海。非常灵验,使人相信得像相信度量衡的标准一样,认为他一定不会欺骗我们。
&&& 唉!如果没有盛大的功德,谁能让人迷信到这种程度呢?自从汉代以来,海南岛上的琼、崖、儋、万四州,有时设置,有时废除。汉代的杨雄曾经说:“废弃珠崖郡,是贾捐之力谏的功劳。不然的话,南方的少数民族(夷人)将会逐渐改变我们。”这话在当时来看,还有些道理。但从汉朝至五代时期,中原地区躲避战乱的人,有很多到这里来安家落户。如今这里接受礼仪教化的人已经很多,礼仪教化也已经盛行了,难道还可以说丢弃不要吗?海南岛的四个州,都以徐闻为咽喉之地,南来北往的渡海人,都把伏波将军的神灵当作向导。对伏波将军的神灵岂能不恭敬呢!
&&& 我因有罪被贬到儋州三年,如今得到赦免,准许回大陆去。渡海来时和现在回去时,都一帆风顺,想来思去,没有什么可以报达伏波将军神对我的庇佑,于是,就立块碑,写篇铭文刻在上面。铭文是:
& &&最凶险莫测的,是大海和狂风,
最阴暗不仁、为害人民的,是海中的鬼魅鱼龙。&
最可信赖、可依靠的,是这两位伏波将军,
保护我安全渡过万顷大海,不怕鬼魅和狂风。&
先前我坐船去海南,曾在你宽阔的胸襟中洗礼,&
您安抚救助各族人民,有法力神通。
现在我北归,您的身姿使我受到鼓舞,行为得到端正,&
不论得志或失志,都要保持刚直正忠。
& &&活着是人中豪杰,死后也做鬼中英雄,
& &&神像虽不说话,但我知道,您与我的想法相同。
昌化军儒学记1
&&& 学校,王政之本2也。自唐虞三代至治之世3,未尝无学,所以明人伦4,崇教化5,以长育6人材而化成天下7也。周衰至春秋之际8,学校废缺,虽齐、晋之国,晏婴、叔向9之明贤,曾无一语及于学校。鲁僖公能修泮宫10广而诗人咏歌其德;郑惟子产不毁乡校11,而仲尼追称其仁12。
& &&盖古之学者以圣为师,而专师孔子则始于邹鲁之士13。当时,诸候虽不能尽用,而四方学者翕然14从之。其徒至于三千,升堂入室者七十有二人15。虽疑难问答,其略见于《论语》,皆入道之门16也。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17,三纲五常之道18赖以不绝。故孟轲所谓“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夫子者。”又:“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19岂迂论20哉?故自两汉而下,推为素王21。虽天子之尊,亦北面拜跪荐祭。非道足为百世,言足为天下法,畴克当之?
&&& 我宋之兴,至仁宗皇帝始诏大臣问治天下之要,当时条对22者咸以学校为语。熙宁、元丰以及崇宁、大观23,继志述事,必以是为善24。呜呼盛矣!皇上龙兴25,虽遭多难26,而专以仁恩覆育海宇27。乃诏中外,谨庠序之教28,以设太学29之制。士生斯时,岂非千载之遇哉!
海南自古无战场。靖康以来,中原纷扰30,而此郡独不兴兵。里巷之间晏然如承平。时,人知教子,家习儒风,青衿之士31,日以增盛。郡试如有司者32三百余人。旧学卑陋,下逼民居,频年以来士气不振。周览四维,乃得亢爽之地33于郡城之东南隅,平原迤靡,气象轩豁,黎阜、昌江,拱揖映带34。得阴阳之中,占一城之胜。龟筮既从,人谋允协35。由是学录躬率36诸生告于郡守陈侯适37。守既乐从,四乡之士莫不奔走就事。富者乐于出财,贫者乐于出力,而宫殿益隆。获古像于名家38,而庙貌增焕;华冠象佩之容,远稽于邹39。群贤列坐之次,取法于上庠40。御书有阁,讲筵有堂。斋祭有室,什物有库。诵读之舍,列于两庑。宾客之位,附近三门。缭以周垣,崇以列戟41。固足以起邦人欣慕之心,增后学进修之志。士有不肄业于学宫者,则乡人笑之矣。&&&
自朝廷罢舍法42、省教官之员,后生无所从学,观经者多守于俗说43,阅史者或不思于全文44,侥幸因仍,以苟且近利而已45。今于斯学之成也,士皆激昂奋励,讲先王之道46,考六经47之文。梗气迁革48,日趋于善,而不自知49。教化兴,风俗美,然后为学之成也。绍圣间,苏公端明50谪居此郡,有《游城东学》诗云云51,盖叹之也。今一十余年,学者彬彬52,不殊闽渐。异时53,长材秀民54,业精行成55,登巍科56、膺瞧仕57者,继踵而出,予虽老矣,尚庶几58及见之。
&&& 经始于绍兴辛未59之春,落成于明年60之冬。予放逐至此61,得与士子杖策相从。霄62等又皆宿学及前辈,喜与逐客游。一日,抠衣踵门63,以《学记》为请。余方老病,废墨砚64。既辞不获,因书其大略如此。
&&& 绍兴壬申岁65冬
&&& 【注释】
&&& 1、此文所说的“昌化军”,是指儋州。李光在南宋绍兴年间,因与秦桧不和,被贬琼州安置,过八年,又贬到儋州(宋代儋州改名为昌化军)。儒学,就是学校。自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意见,“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国学,各朝代正规学校都以儒学经典为教材。所以,官办的学校也叫“儒学”。2、王政之本:是王道政治的根本。也就是说,君王要建立仁德之政,就要办学校,推行教化。3、治之世:本指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之世,这里指作者所在的朝代。“治之世”,是作者对所在朝代的恭维的说辞。4、人伦:指封建社会中礼教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以及各种长幼、尊卑的关系。5、教化:指儒家所提倡的政教风化和教育感化。6、长育:本指养育使之长大,此处泛指培育。7、化成天下:以社会伦理道德去教化天下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话出《周易》贲卦的《彖辞》:“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8、春秋之际:春秋时期。起止时间今说法不一,今多以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为春秋时期。因孔子编写《春秋》这部史书,记事时代与此时间跨度大致相同,所以后人将此历史年代称为“春秋时期”。9、晏婴、叔向:晏婴,也叫“晏子”,春秋后期的政治家,是齐国的上大夫,历经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辅政长达五十余年,孔子曾称赞他为真君子。叔向,春秋后期晋国贤臣,是著名的政治家,辅助晋悼公、晋平公、晋昭公三朝。10、鲁僖公修泮宫:鲁僖公在泮水边修建行宫,叫“泮宫”,初为演武之所,西汉文帝后把学校叫作泮宫。科举时代称生员考中秀才为“入泮”。《诗经·鲁颂》中有《泮水》这首诗,诗下面的序言说是歌颂鲁僖公修建泮宫,能修文德之功。11、郑惟子产不毁乡校:郑国的子产不废除乡校。惟,助词,无义。如“惟妙惟肖”。子产,春秋时政治家,郑国的上卿(相当于后代的丞相)。他执政时,郑国人经常在“乡校”聚会,谈论国家政令的得失,郑国大夫然明劝子产废除乡校。子产不同意,说:“人民议论得正确的,我就采纳、推行;人民所厌恶的政令,我就修改。”不过,当时的乡校并不等同于后代的学校,只是乡间的公共场所。也有人说既是乡间的公共场所,也是学校。12、仲尼追称其仁:《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说:孔子听说子产不毁乡校这件事后,说:“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仲尼,是孔子的字。13、邹鲁之士:本指邹国和鲁国的读书人,后借指文化发达地区的人或所有读书人。因邹鲁地区(今山东省南部偏西地区)是孔子和孟子的故乡(鲁产孔子,邹产孟子),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所以历史上备受推崇。14、翕然:一致的样子。15、升堂入室者七十有二人:孔子的弟子中有成就的有七十二人,即历史上所说的“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升堂入室,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要先入厅堂,才能到达后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的水平。多用来赞扬人在学问或技能方面有高深的造诣。16、入道之门:是说孔子的言论在《论语》中虽然记述得比较简略,但都是做学问和思想修养的基础和门路。17、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孔子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列国后回到鲁国,当年他六十八岁。第二年他开始对《诗经》的乐章、乐谱、音律进行整理。《诗经》中的诗歌,在当时是配乐演唱的。特别是《雅》扣《颂》,在乐章、乐谱和音律方面有严格的要求。到孔子时代,社会混乱,“礼坏乐崩”了,因此孔子对《诗经》进行整理,使《雅》和《颂》各诗篇回归原来的乐章,恢复原来的乐谱,纠正错乱的音律,所以叫作“乐正”、“《雅》、《颂》各得其所”。18、三纲五常之道:三纲,是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一它们是我国封建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19、“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夫子”和“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此二句话出自《孟子·公孙丑上》,但前句的原文是“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两句话的意思是说,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在倡导道德礼教方面,没有人超过孔子。孔子比尧帝和舜帝还要贤明得多。20、迂论:不切实际的言论。21、素王:是自西汉起孔子的诸多称号中的一个。素王是无冕之王,是说孔子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其位。他著《春秋》,是代王者立法,有王者之道。王充《论衡·定贤》:“孔子不王,素王之业在《春秋》。”22、条对:臣下逐条回答皇帝的垂询。23、熙宁、元丰、崇宁、大观:都是北宋时皇帝的年号。熙宁、元丰是宋神宗的年号,公元1068——1085年。崇宁、大观是宗徽宗的年号,公元1102——1110年。24、必以是为善:抄本缺“善”字,现据故宫藏本及《康熙儋州志》补。25、皇上龙兴:李光是南宋高宗时的大臣,所以此处所说的皇上应是南宋高宗赵构。龙兴,即治世事业兴旺发达。中华民族崇拜龙图腾,中国古代皇帝以龙子龙孙自居,所以说“龙兴”。26、遭多难: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闰十一月金兵攻破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次年四月,金兵将徽宗、钦宗皇帝以及皇族、后妃等数千人掳去北方,北宋灭亡。康王赵构幸免于难,在一些大臣的保护下历经磨难逃到江南,在建康(今杭州)建立南宋朝廷,即为高宗。所以说“遭多难”。27、海宇:国境以内之地,即全国。28、谨庠序之教: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29、太学:即国家办的最高学府。30、靖康以来中原纷扰:靖康二年北宋灭亡后,中原沦陷,抗金斗争也不停息,中原处于战乱之中。31、青衿之士:指读书人。周代读书人多穿青色衣服,所以后人以青衿之士指代读书人。32、郡试如有司者:到县府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有司,本指主管官员,此处借指官府。如,到。33、亢爽之地:地势高旷的地方。34、黎阜、昌江拱揖映带:黎地的高山拱手作揖,昌化江与它(学府)互相映衬。35、龟筮既从,人谋允协:通过占卜,得到在此地建学校的吉利征兆,这与人们的谋划相符合。强调建此学校的选址非常恰当。36、学录躬率:学录,宋代在国子监、太学各置学正、学录等属官,协助教授,管理教规。躬率,亲身率领。37、郡守陈侯适:抄本作“郡守陈侯迩”,误。《万历儋州志·秩官志》载,陈适是宋代儋州知州,是陈中孚的儿子,父子相继当知州。“陈侯适”就是“陈适”,“侯”是对他的尊称。38、获古像于名家:请著名画家画孔子的画像,用以悬挂在学校之中。39、华冠像佩之容,远稽于邹鲁:按照邹鲁孔庙里孔子塑像的服饰容貌在学校里设立孔子塑像。40、群贤列坐之次取法于上庠:在学宫中供奉的列代先贤,按照上级学校的排列次序排列。上庠,上级学校,如国子监、太学等。古代学校中常设立孔子塑像和供奉列代先贤牌位。41、崇以列戟:在学校门口崇立画戟(一种兵器)。唐代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可以在自家门前立戟,后代在显赫的官署及文庙、学校门前也立戟,以示地位尊贵。42、罢舍法:废除土舍制度。土舍,是朝廷授给少数民族首领可以世袭的官职。在云南实行土司制,在海南实行土舍制。43、观经者多守于俗说:是说当时(建儒学之前)读经书(儒家经典著作)的人不能深入理解和阐发其中的要义,对经书的理解只流于一般的理解。宋代要求读书人按程朱理学的观点去理解阐述儒家经典。44、阅史者或不思于全文:有些人对史书不能全面透彻地理解。45、侥俸因仍,以苟且近利而已:是说有些读书人不能深入理解经书和史书的深刻意义,只是沿袭前人的一般观点,只顾目前利益,得过且过,不肯深入探索其中要义。以上三句,是说儒学建立以前读书人的学习情况,用以与儒学建立后的情况相比较,以突出儒学建立对昌化军(儋州)教育的重大作用。46、先王之道:指儒家经典中推崇的先代贤明帝王的治世爱民思想,一般指尧、舜、禹、汤、文、武等帝王的治世爱民思想。47、六经:指儒家指定的六部经典——《诗经》、《尚书》、《周易》、《礼记》、《乐经》、《春秋》。48、梗气迁革:读书人心中阻塞不通的思想得到改变,步入理解经典要义的正轨。49、不自知:是说读书人进儒学中接受教育,在潜移默化之中改变了以前不正确的读书方法。50、苏公端明:正直聪明的苏东坡先生。51、云云:如此,如此。表示省略。52、彬彬:文质兼美。5 3、异时:本指不同的时候,此处引申为后来。54、长材秀民:才能出众、德行美好的人。抄本作“长林”,误。55、业精行成:学业精通,德行形成。话出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56、登巍科:在科举考试中登高第。57、膺腆仕:当高官、享厚禄。58、庶几:副词,表示某种情况可能出现。略等于“可能”、“或许”、“也许”。59、绍兴辛未:绍兴二十一年,当年是辛未年,即公元1151年。60、明年:第二年,即1152年。61、予放逐至此:我被流放到这里。李光南宋绍兴年间因与秦桧不和,被贬到琼州府,过四年,又被贬到儋州。抄本作“故逐之至此”,误,现据《道光琼州府志》改。62、霄:指王霄。据《康熙儋州志·人物志》载:“王霄,字霞举,……李光以宿学称之,年至九十一。”63、抠衣踵门:提起衣襟亲自上门。抠衣,古人迎接或谒见别人时的动作,表示恭敬。64、余方老病,废墨砚:我正年老多病,不写文章。抄本作“念方老病”,误。65、绍兴壬申岁:绍兴壬申年,即绍兴二十二年,也即公元1152年。
&&& 【译文】
&&& 学校,是建立王道政治的根本。自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以来直至当今之世,未尝没有学校。学校,是用来明确人与人之间的上下尊卑关系、推崇政教风化、以便培育人才而教化天下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自从周朝衰弱直至春秋时期,有的地方学校被废止,有的地方原本就没有学校。就是齐、晋这样强盛的诸侯国,有晏婴、叔向这样贤明的执政官员,都不曾有一句话提及学校。鲁僖公能够修建泮宫,诗人都写诗来歌颂他的德行。郑国的子产不废除乡校,孔子听说后赞扬他能行仁政。
&&& 古代的读书人都把圣人当作老师。把孔子当作唯一的老师,是从邹国和鲁国的读书人开始的。当时各诸侯王虽然不能全部采用孔子的仁政主张,但是天下的读书人一致拜孔子为师。孔子的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学问修养和技能上有成就的有七十二人。虽然孔子的理论主张只是以师生答疑的形式简略地记载在《论语》这部书中,但是他所表述的理论主张都是实行仁政和思想修养的基础和门路。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以后,整理《诗经》,使《雅》诗和《颂》诗的乐章、乐谱、音律恢复原貌,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也靠他发扬而不致断绝。所以孟子称赞说:“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在倡导道德礼教方面,没有人超过孔子。”他又说:“照我看孔老先生,比唐尧、虞舜还要贤明得多!”这难道是不切实际的言论吗?所以,自从西汉和东汉以来,都把孔子推崇为素王。就是地位尊贵的皇帝,也要面向北跪拜祭祀孔子。如果不是孔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修养值得当百世师,他的言论足以天下人学习效法,又怎么能够长久以来受到人们以及帝王的崇拜呢?
&&& 自我大宋朝建立,传位到仁宗皇帝,才叫大臣们来询问治理天下的纲要,当时逐条回答皇上垂询的大臣,都以兴办学校教育作为回答的主要话题。熙宁、元丰,以及崇宁、大观年间,继承先哲遗志来述事理政者,也一定把兴办教育看作是最好的事。当时的学校教育是多么兴盛啊!当今皇上治世事业兴旺发达,他虽然遭受诸多磨难,但一心以仁义的圣恩来抚育天下人民。于是他诏示天下,要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而设立太学制度。读书人在此时,岂不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吗?
&&& 海南岛自古以来没有大的战争。靖康以来,中原一带战乱不断,而海南岛唯独没有战争,各乡村之间就像太平时期一样平安无事。此时,人人都懂得让孩子接受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家家都崇尚儒学的风气,读书人一天比一天多,读书的风气一天比一天好,每年到州府参加科举考试的有三百多人。但是,郡学低矮简陋,逼近民居,以致多年以来,读书人的气势及学风不振。我们四处查堪,在郡城东南方找到一块高旷之地,地势广阔平坦,山脉相连环绕,地理气象高大开阔。黎地的高山向它拱手作揖,昌化江与它互相映衬,恰好得阴阳的中和,占据全城的优美景致。通过占卜,得到在此地建学校的吉利征兆,这跟人们的谋划甚相符合。于是学录大人亲自率领诸位生员向郡守陈适报告。郡守愉快地答应,四乡的读书人没有不奔走努力筹划的。他们中,家庭富裕的乐于出钱;贫穷的乐于出力,因而学宫建得比原计划更加高大。请著名画家画孔夫子的画像悬挂在学宫之中,使学宫的面貌更加焕发光彩;按照邹鲁孔庙里孔子塑像的服饰容貌在学宫里设立孔夫子的塑像。学宫中供奉的列代先贤,按照上级学校的排列次序排列。藏书有专用的阁楼,讲课有专门的教室,斋戒祭祀先贤有专用的堂室,储存什物有专门的仓库。学生诵经读书的地方,安排在两边廊房;接待宾客的厅堂,按排在学宫三重门边。学校周边有墙垣围绕,大门口崇列画戟。这样规模的学校,足以激起乡人的欣喜和羡慕之心,也增进了学生在学校学习之志。这时,读书人如果不能在学宫肄业的,则会被乡人耻笑。
&&& 自从朝廷废除土舍制度、削减教育官员,后学生员没有老师指导学习,他们读儒家经典著作,多数只是停留于一般肤浅的理解;读历史著作,有的人不能全面透彻地理解。他们读书,只是因循守旧,得过且过,苟且于眼前小利而已。现在新的学校建成了,读书人都意气昂扬、勤奋努力。他们探索先代贤明帝王治世爱民的思想,考究六经中字句的深刻含义,使自已胸中阻塞不通的思想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改变,一天天地变好起来。因而,全郡教育事业大发展,民风民俗日趋美好,然后好的读书风气也就形成了。绍圣年间,正直聪明的苏东坡先生被贬到此郡,他曾写了一首《游城东学》诗,那是表达他对当时教育的感叹之情啊。昌化军发展学校教育至今已有十多年了,读书人文质彬彬,与福建、浙江一带没有什么不同。今后,才能出众、品行美好,学业精通、美德形成,荣登科举高第、当大官享厚禄的人,将不断出现。我虽然老了,可能还来得及看到这种盛况。
郡学始建于绍兴辛未年(1151年)春天,落成于第二年冬天。我被流放到这里,有幸能柱着手杖与众学子们相交往。而王霄等又都是学识渊博、修养有素之人,也是学界前辈,所以我乐于与他们交朋友。有一天,他提着衣襟,亲自上门,请我写《昌化军儒学记》。我当时正年老多病,不能写文章,但是,推辞不掉,因而将昌化军儒学的大略情况写成此文。&&&
绍兴壬中年(1152年)冬天
&&& 原2儋耳自前汉时始为郡,与珠崖并3。继梁而隋而唐,郡名更革不一,既改儋耳为儋州,又改儋州为昌化郡。至宋,改昌化郡为昌化军。绍定壬辰4,因琼酋长王居处与本军管下合罗黎人符先邦等构掳5,时人议谓“昌”为猖鬼败亡,“化”为人操戈之状,“昌化”二字不祥。于是,本军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百天祭祀贡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