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好银行从业试题人员

中国银行业已经渐入寒冬,银行基层从业人员该提前做好什么准备?如何转行?- 百度派
{{ mainData.uname }}
:{{ mainData.content }}
{{ prevData.uname }}
:{{ prevData.content }}
{{ mainData.uname }}
:{{ mainData.content }}
0 || contentType !== 1" class="separate-line">
:{{ item.content }}
中国银行业已经渐入寒冬,银行基层从业人员该提前做好什么准备?如何转行?
问题说明(可选):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性格开朗,待人热情,工作认真负责,吃苦耐...
个人感觉,如果你不是高层而且已经在银行混的时间不短,辞职前务必考虑好。
1、认清自己的位置。银行本身去能力化,不见得你有能力就一定能混起来或者说你的能力不见得是在这个体系内混...
& 个人感觉,如果你不是高层而且已经在银行混的时间不短,辞职前务必考虑好。 && & & & & & & & & & & & & & & & & && 1、认清自己的位置。银行本身去能力化,不见得你有能力就一定能混起来或者说你的能力不见得是在这个体系内混起来所必须具有的。但是混到一定层级后,所拥有的人脉和能够调动的资源很大。很多情况下,跳槽的时候新东家看的不是个人能力而是你所能调动的资源,一个小兵是没猎头在意你的,而有句老话叫上赶的不是买卖,你确定自己跳槽出去不会浪费自己之前花费的时间么?自己创业道理一致,不再赘述。 && & & & & & & & & & & & & & & &&& 2、认清银行在我国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到底是什么。四个字:主导地位。这个是国内金融抑制的体系导致的定位,单个银行在银行业中不垄断,但是银行业垄断了金融流通中合法渠道的话语权。国家有打破这种情况的想法,比如前阵子的金融管制放松,为的是打破企业融资渠道只有银行的单一模式,然而放松的结果是融资渠道没创新,影子银行高利贷从地下转到明处,p2p各种跑路绝大多数只能被称为非法集资,稍微有点想象空间的互联网企业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在收益覆盖风险的前提下来了个年化18%,最后场外配资和击穿监管搞出一次漂亮的股灾收尾。而目前对这次金融管制放松的报复性反弹已经到来,近几年银行地位应该还是不会动摇,至少需要熬过这段时间再说。 && & & & & & & & & & & & & & && 3、认清楚银行目前寒冬的原因和程度。由于银行业本身的垄断性地位和单个银行在银行业中的竞争,造成了对好企业的无限制追捧,也就是你所说的竞争压力大。然而银行毕竟是可以有挑选余地的,你在这个体系内所感受到的其实只是漏进来的风雨,真的出了门所感受到的狂风暴雨就不是站在屋里看屋外那么简单了。 && 4、认清银行目前自身改变的趋势。这个其实更多的体现在各家银行的分化以及整体的转型上。前面说了近几年银行地位应该还是不会动摇,然而并不代表永远不会动摇,国家也在引导银行逐渐适应而不是突然放开导致金融动荡,你所说的利率市场化就是引导的手段之一。从被动负债转变到主动负债、批发业务利差缩小而转向重视零售业务等都是被引导的方向,不跳槽的话这些都可以考虑个人的转型。 && 5、跳槽不是目的,个人的未来从业方向才是需要决定的。想明白自己是否适合这个体制,自己是更喜欢闯荡还是求安稳,自己的家庭情况是否允许能够拼搏,自己的能力是不是适合在其他环境发展,都考虑好了再做决定,毕竟银行出去了再进去没那么简单。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中国银行业已经渐入寒冬,银行基层从业人员该提前做好什么准备?如何转行?
,才能进行回答
一个问题只能回答一次,请&nbsp点击此处&nbsp查看你的答案
1人关注了此问题800万银行从业者的未来水晶球:如何熬过漫漫寒冬?
&&首推于&15.12.05
浏览(544)|回应(0)
今天的银行业,就像窗外的世界,看起来很美,却寒意飕飕。冬天的感受,取决于你是在温室里,还是在温室外。作者:岩源来源:华信岩 (China_Rural_Finance)财金阅读(goldread365 )编辑这个世界变幻得太快两年前,说起银行过苦日子,许多人都不会相信,一年前,要说银行迎来寒冬,很多人仍会半信半疑。今年,仅仅是改革的几次寒流,已经让银行早早入冬了。十几年的好年成,银行已经习惯了大跃进式的增长,最保守的银行也是10%左右的年增速。无论多高的指标,季末年末都会差不多完成,银行人慢慢开始享受“战天斗地”的豪情,渐渐地觉得自己已经无所不能,在一个顺景的时代,想不做个英雄都难。今天的银行业,就像窗外的世界,看起来很美,却寒意飕飕。冬天的感受,取决于你是在温室里,还是在温室外。银行的失落,主要是优越感的缺失。不管是不是承认,银行体制里的人,过去一直会认为自己从事着一项崇高的职业。这种自信,一是源于银行在经济链条中的超然地位,二是因为有着一份别人羡慕的薪资。当银行在“被改革”的浪潮中被推到风头浪尖时,面对的却是民众的愤怒和不满,这深深地挫伤了银行的自尊,这种认知上的差异,放大了银行入冬的寒意。银行资产的负增长,存款的下降,不良的增长,营业收入的减少,以及员工降薪,增加了银行的恐慌。焦虑的银行家们开始跳槽,多数的银行人开始过紧日子,仿佛银行一夜间“糟透了”,如同往日的“好得很”,其实这是一种幻觉。过去的银行没有多好,如今的银行也没有多糟。以前的银行在温室里,乃不知有四季。稳吃利差,坐开规模的快车奔跑。今天,政府只是拿掉了温室的罩子,仅仅是放开了利率,放开了部分市场,你就说冷的要死,要说怪,只能怪你弱不禁风。现在的天,还冻不死银行,连经营最差的银行也还有肉吃。这不是一个竞争充分的行业,没有自然的生老病死,拿个牌照就有饭吃,你比许多行业好很多。这么一说,似乎颠覆了前面所说的银行入冬的观点了,其实不然。银行是入冬了,只是这冬天是一个“势”。银行的冬天之势,主要在于既有的盈利模式难以为继,过去的独有业务会越来越少,你会越来越脱媒;总之,你熟悉的少了,你固有的正在改变。势是巨大的危机。说银行的冬天还不实,主要是银行现在仍然有可观的利润,还有存款和支付主渠道的保护,还有着占金融行业总资产90%的绝对规模优势。撩去浮云,对银行冬天的正解应该是,过冬是一个理念,你不改变,就是冬天,如果持续今年的颓势,你就会慢慢的冻伤;你在改变,冬天就是积蓄力量的跳板,明年就是你的春天。银行的转型将是这个社会令人敬畏的改变。从银行跳槽去证券保险和互联网金融的职场人士也许不会想到,银行转型可能危及你新的饭碗。银行创新,会全面进军证券保险业,实质性推进混业经营,依据渠道优势,再裹挟资本的力量,往日的合作伙伴会成为银行的对手,那样的话,紧接着就该证券、保险等行业入冬了。互联网金融和银行的竞争不是零和游戏,一旦银行拥有了互联网金融的机制,互联网金融的相对优势就会变小,博弈的结果应该是银行和互联网合作迎来共赢。银行拥有令人畏惧的力量。银行开建网上商城,冲击的不仅是阿里和京东,甚至可能是整个零售业。假定每一个银行都变成了P2P和众筹平台,这个社会会变成什么样,许多问题让人不敢想。银行的业务细分,会出现许许多多的子公司和合营公司,银行会通过“债转股”进入相关的行业,那时,“银行系”会不会成为新的寡头?所以,一些人担心的不是银行不改变会死掉,而是怕银行裂变的太快,让别人死掉。银行业从“黄金十年”到“再也不能躺着挣赚钱”回溯银行的好日子,业界有人把年称为银行业的十年黄金期,这是一个相对客观和科学的判断。2003 - 2013的“黄金十年”年的十年,是中国银行业历史上的辉煌十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从27.7万亿元提升至151.4万亿元,十年增长了4.5倍;利润从322.8亿元增长至1.74万亿元,飙升为十年前的54倍,盈利能力已经跻身国际银行业一流水平。与此同时,商业银行整体的不良贷款率从17.9%降至1.0%;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从-2.98%提升至12.19%,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率都显著改善。按照资本实力排名,我国进入世界前1000位的银行从2003年15家增加到2013年的96家,全球前10大银行,中国独占四席。这就是变革的力量。在国有大行上市重生之后,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商行相继进入上市的阵营,目前登陆A股的上市银行共计16家,实现H股上市的城商行、农商行共计5家。两年的变幻,风光不再过去十年,银行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主要得益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享受到中国经济入世、经济改革和人口等多重红利,加上股改上市,内部经营机制也焕发了活力。十年里,存贷款利率管制虽有所放松,但银行仍可以坐吃固定利差,只要不断做大规模,盈利就能同步增长,银行经营是以规模为导向的。所以,银行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是搭上了经济发展的便车。在经济景气时,银行的发展模式创新动力不足,每家银行都希望通过规模的扩张做大当下利润的蛋糕,对业界的变革不愿意多想,更不愿意多做。即便是叫喊多年的增加非利息收入也成为银行依靠优势地位搭车收费的由头,成为监管部门收费整治的对象。银行是国家信贷计划的执行者,也是资金投放的主导者,而且国家队一直是主渠道的角色,在资金资源的配置上,银行一度有着很大的话语权,企业资金的多与寡,成本的高与低,银行说了算。这种权利是银行业的垄断形成的。所以,早几年,银行“利润高得不好意思说”。这只是表象。在银行大把大把挣钱的同时,监管当局已经开始未雨绸缪了。一是实行严苛的资本监管。根据巴塞尔协议,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10.5%,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5%。这是对银行可能出现风险防控的最后一道防线,做多大的业务,必须有多大的本钱,绝不可以“空手套白狼”。充足的资本,是客户利益的重要保障。因为有着资本充足率、资金来源约束和风险管理约束,这就决定了银行不可能再像以往那样进行盲目的规模扩张。二是充足的风险拨备。按照监管要求,银行要有充足的坏账准备,俗称拨备。拨备覆盖范围,既包括信贷资产,也包括非信贷资产。2015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21662亿元,较上季末增加835亿元;拨备覆盖率为198.39%,较上季末下降13.59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为2.98%,较上季末上升0.02个百分点。三是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首先放开的是贷款利率,而后放开存款利率,先是在一定浮动区间里放开,而后是不设区间完全放开。日,央行在下调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放开了存款利率上限浮动区间,这意味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资金在理论上实现了完全自主定价,银行以存贷利差为主的传统盈利模式受到重大挑战。四是不断放开市场准入。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银行机构向社会资本开放,民资可以办银行,村镇银行也开始遍地开花,银行牌照不再稀缺;一方面银行业务向非银行机构开放,小额贷款、消费贷款、互联网金融公司纷纷成立,P2P、众筹等多种融资、网络支付业务也相继放开。五是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存款保险条例》,决定自日起正式施行。这五招棋,步步为营。先解决银行的产权问题,不断充实资金实力,增加净资产,把业务规模和资本实力挂钩,勒住非理性扩张的笼头;其次是增加风险拨备,通过大量的储备,夯实以丰补歉的基础;三是打破垄断,把传统的银行业务向非银行机构开放,同时增加金融供给,连银行牌照也放开,鼓励互联网金融搅局;四是放松利率管制,同时频频降息,让你的利差越来越薄,资金价格完全市场化;五是釜底抽薪,通过存款保险把银行信用和国家信用切割,除了商业化保险手段之外,政府不再兜底,给银行开出了“准死证”。仅仅两年,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合法化,尤其是2015年来连续五次降息,加上2014年末非对称降息,银行利息收入大幅降低。与此同时,银行负债端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存款正在迅速分流,成本加速抬升,利差进一步收窄。2015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当年累计实现净利润8715亿元,与去年同期持平。2015年二季度商业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为1.23%,同比下降0.15个百分点;平均资本利润率17.26%,同比下降3.40个百分点;商业银行(法人口径,下同)不良贷款余额10919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094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50%,较上季末上升0.11个百分点。三季度的数据更不乐观。四大国有控股银行净利润增幅都跌破了1%,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净利润增速分别为0.65%、0.57%、0.79%、0.73%。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农行的不良率甚至达到2.02%,其他三家也在1.43%-1.45%之间。截至2015年9月末,16家上市银行有15家不良贷款率上升,不良贷款余额9080亿元,较年初新增2048亿元,猛增近三成。分地区看,浙江、广东、山东三省的不良贷款规模,则已突破千亿元大关,山东、江西、浙江、宁波四个省市,银行不良率均已突破2%。河北、广东、山东、陕西、重庆、厦门等地区银行业净利润都出现负增长。不过,监管部门最新压力测试的结果表明,中国银行业整体不良率在3%以内仍然是安全的。银行业近年来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厚实的家底,具备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令人担忧的是银行业衰变的趋势。改变,带着我们一路向前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的元年,各种新型金融机构迅速崛起。从2013年起,央行也加大了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到2013年7月,已经基本完成了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此后央行的几次利率调整已经让银行招架不住。银行的存款一部分向互联网金融转移,一部分转化为银行理财,留在银行的存款也随着利率的放开而水涨船高,银行存款成本的不断抬升,直接吞噬了银行依靠利差赚取的利润,银行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躺着挣钱。不巧的是,中国深化金融改革的进程与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增长方式的变革叠加在一起,经济周期的波动也直接影响到银行的资产质量和收益,实体经济的不景气,GDP增幅的放缓,经济转型的阵痛,让银行的日子更加艰难。离开了熟悉的吃利差模式和业务的垄断优势之后,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是最容易受伤的。两年前,还有那么多的银行家对互联网金融不屑一顾,对经济转型无动于衷,一个时期,甚至还陶醉在往昔的辉煌岁月中,他们也许想到了改变,只是没有想到改变会如此剧烈。他们不知道,这一切改变,在2013年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仅仅是失去了固定利差的保护,银行一下子就步履蹒跚。银行一定会感叹,这个世道变幻得太快。蝶变静悄悄当一些银行深陷舆论漩涡的时候,更多的银行选择了低调的转型。按当下主流的观点来看,银行转型的主要路径就是大资管、轻金融、混业经营和与新机构的广泛合作。银行转型的本质还是创新。不妨看一下,银行近些年都在忙些什么。从理财和同业说起最早应该从银行的网点转型说起。网点转型的主要亮点是把网点的功能定位由交易结算型转变为营销服务型,这是银行市场化的重要一步。也是银行主动调整业务结构的重要一步。增强网点的营销职能,前提是银行有较为丰富的产品体系。产品体系的丰富历程中,理财产品的出现是一个跨越。理财产品作为一种新的业务出现,首先是观念的转变。因为理财产品会分流银行的存款,这对长年以来坚持“存款立行”的银行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改变,意味着银行不仅仅注重存款,也更加注重收入。因为理财产品银行可以收取比较可观的手续费,而且银行会通过理财产品的“接龙”套牢客户,也会通过一些技巧把客户资金在理财和存款之间进行转换。理财产品的另一突破是为客户筹集资金的形式多样化,使贷款客户可以在银行得到一揽子的金融服务,银行投行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按照投行化的思路,银行的理财产品及其创新也越来越规范。最早的银行理财产品其实是一种变相的高息存款,银行理财产品募集来的资金,放在一个资金池,各个产品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风险难以把控,经常会有腾挪现象,一旦出现风险,客户的权益就缺少应有的保障。虽然初期有银行刚性兑付的保障,但明显有违监管部门“理财产品”设计的初衷,也不利于客户的风险教育。所以,监管部门要求银行的理财产品必须专营。银行的理财事业部或准事业部由此而生。因为体制的变化,银行的理财经营越来越规范化,也成为银行业新的竞争点。与此相伴的还有同业往来业务。其实同业业务最初是为了解决流动性问题,后来才有套利的冲动,还有就是银行间互存,意在做大资产,这样银行会比较好看。但是因为银行不光是看资产总量,也要看资产利润率等指标。因为有资产回报率的压力,所以银行同业业务创新很快。银行同业业务也一度无序竞争,有的银行甚至四级机构都在做同业业务,内部也在做交易,监管部门后来明令同业业务上收,只能法人机构做,由此衍生了同业业务事业部,多数银行称为金融市场部。同业的业务不局限于资金的往来,也有资产的买卖,还有周期性的代持,业务种类不断丰富,主要动因一是套利,二是规避监管,三是解决流动性困难,也就是提高头寸管理水平,本质是增强资产配置的灵活性。同业业务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资金掮客,中介在银行间也开始活跃。理财和同业业务的发展,带来银行的两个变化:一是银行对资金的争夺不再局限于存款的形式,银行会以“为客户着想,替客户增收”的面目出现,主动将一部分中长期存款转化为理财产品,改变负债形态;二是银行间市场越来越发达,银行间出现明显的“职能分工”,银行间资金呈阶梯型的流动形态,一些银行资金低成本进来,加价出售,追求安全性;有的银行,资金高进高出,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盈利模式开始分化。渠道和牌照从银行的自身变化来看,渠道的革新也走出了重要一步。也就是各家银行都在竞相推出的直销银行,直销银行作为一种新的服务形态,因为观念、习惯和产品的限制,目前主要还是面向特定的人群。对传统银行网点作用和发展趋势的认识逐步分化,有的银行在收缩物理网点,有的银行则在大力发展社区型网点。在网点的建设上,逐步开始出现差异化。但总体上来看,银行的渠道优势依然在强化,在突破了传统物理网点的局限之后,银行的渠道呈现线上与线下、有人机构和无人网点、自助机具ATM、VTM、POS等有形与无形的多种渠道组合。银行的经营牌照也在不断突破。据统计,自日监管部门对私募基金业务开闸后,已有10家银行依次获得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资格,今年6月11日光大银行资产管理部登记成为私募基金管理人,8月平安银行、浙商银行,9月广西北部湾银行、宁波银行,10月包商银行、南昌银行、民生银行均获得了私募牌照,而11月初又有江苏银行、徽商银行获得牌照。获批私募牌照后银行可向合格投资者发行私募基金,是商业银行大资管业务的又一突破。从获得牌照的名单看,还是中型银行居多,而且这一趋势还将延续。因为,此前大中型银行已经在混业经营上先迈出了一步。资料显示,早在2009年,就有8家境内银行投资设立了基金管理公司,4家银行获准成为投资保险公司的试点机构,2家商业银行投资入股信托公司。此后,商业银行的这种混业趋势有增无减:工商银行收购金盛人寿;平安保险全面收购深圳发展银行,中国人寿参股最大的证券公司中信证券,也参股了广发银行。最具突破意义的事件在于,国开行收购航空证券,并更名为国开证券,获得了商业银行梦寐以求的证券牌照。此外,从投资控股关系上看,一些商业银行已经有所突破,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这些机构在境内收购了保险公司,在境外则搭建了投行平台。还有一些金融控股集团,如光大集团、中信集团、招商局集团以及平安集团,已经基本拿到了银行全牌照。银行对混业的追求更多的是来自利率市场化的压力,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所带来的利差收入越来越难以为继。这时候,银行必然会追求新的盈利渠道。在体制内,会通过设立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实现传统业务的高附加值转换,在体制外,会通过和证券、保险、信托的融合增加收入渠道。势变和顺变面对互联网金融的逼人攻势,一些银行也选择了顺势而为,如中信银行和百度正在酝酿的“百信银行”就是传统银行业和互联网的强强联合。个人觉得,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局,应该比互联网金融、传统银行业各自单兵突击要好一些。随着银行不良资产的增加,银行“债转股”的呼声又起,所谓“债转股”就是把一部分银行贷款转换为企业股份,好处是可以降低企业付息成本,又可以避免银行出现大量的坏账,障碍主要来自对银行投资限制的监管规定。银行业内部也出现了弯道超车的案例。今年上半年,在整个银行业营业收入增幅明显趋缓的情况下,招商银行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041亿元,在其资产负债规模增幅放缓的情况下,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了23.59%。招商银行资产负债规模仅相当于交通银行70%左右,营业收入却比交通银行多74亿元(交通银行为967亿元)。这是我国银行业首个中型银行在资产规模明显较小的情况下,营业收入超越大型银行的案例。究其缘由,就是招商银行议价能力强、收入来源广,盈利模式已经发生重大变化。还有一个亮点就是银行业玩起了跨界,许多银行都建立了自己的网上商城,工商银行的“融E购”今年上半年的收入已经累计达到2044亿元,预计全年销售额将达到4500亿元人民币,而京东商城去年全年的销售收入是2600亿元,阿里巴巴旗下的天猫去年的销售收入也不过7630亿元,可见工商银行的网商确实表现不俗。蝶变的喜忧如此看来,银行这些年并没有闲着,在看清不能躺着吃利差的趋势之后,很多银行已经开始抢肉吃。银行的蝶变,在于不再依赖于单一的吃利差盈利模式,不再单一地追求业务规模。从对客户资金的视角来看,过去银行可能习惯于吸收存款,把客户的钱变成自己的负债,然后加价以贷款的形式放出去,赚取差价。现在,这种差价不可持续。银行遇到客户资金,第一个想法是怎么通过客户的钱去赚钱。如果客户同意低利率的存款,银行自然欢迎。如果客户追求较高的回报,银行会动员客户购买理财产品,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银行还会推荐保险或者基金产品,银行追求的是和客户达成交易,挣取交易费,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希望把客户的钱变成自己的钱(吸收存款)。这是银行资金来源的变化。银行的资金运用也不再依赖于贷款这种形式,甚至已有的贷款银行还希望出售或者资产证券化的形式变现。这是因为贷款既要占用较高的资本,又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对于银行有较高议价能力的个人贷款、消费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则开始转向银行子公司,由消费信贷、汽车信贷、小额贷款等专业公司运营。银行过去名为“中介”,实则业务都是“自营”。存款刚性负债,本息需要按期兑付。贷款风险自担,出了问题自己买单。事实上是银行在自己经商,一边进货,一边销售。现在银行的想法是,能吃差价的继续吃,不能稳吃差价的,那我就撮合成交挣取佣金。大资管、轻资产就是这一逻辑,尽量把风险转嫁,实现自身利益的最优化。大资管是一家托两头。有资产的我帮你管理,帮你增值,尽量满足你的盈利性要求,自然是收益越高越好。对于求资金的,能贷款给贷款,贷款不合适的做理财组合和结构性融资,能搭桥的搭桥,该注资的注资,目标是帮你筹到钱,自己也挣到钱。自己能放贷款的自己放,自己放不了的银团放,或者消费信贷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融资解决,也可以信托。总之是把客户的钱融出去,给需要钱的找到钱。轻金融理念是尽量减少资本占用,能不自营的尽量不自营,风险能转嫁就转嫁,能表外解决尽量不转移到表内,能杠杆撬动的就优先运用杠杆。银行做中介,风险自然最小。但也有一个潜在的忧虑,银行讨好投资者的举动可能会变相抬高资金成本,影响成交价格,这会对实体经济不利。因为投资的收益最终还是来自于实体经济。银行内部的变革也会加剧,一些银行会变成低层次的揽储者,为风险管理水平高的银行提供资金来源;一些银行会变成风险和暴利的角逐者,享受高风险高收益的乐趣;更多的银行会形成行业内细分,批发、零售业务会各自专营,传统业务和新业务也会分类运营,许多新型的业务机构会以银行子公司、合营公司的形式出现。总之,将来的银行会越来越不像银行。银行将来可能是大商场,可能是快餐店,也可能是菜市场;可能是咖啡店,可能是农庄,也可能是售楼处、房产中介或者汽车4S店。你不要以为这不可能,既然网上商城已经向银行开放,建立金融一体化物业的日子还会远吗?
作者:添加作者
(以上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如侵犯了您的相关权利,请点击
通知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删除。)
退出以后,该精选社将不会显示在您的首页
您发布的内容超过140字了,试试投稿功能吧
您发布的不能超过500字了!
您发布的内容已经超过500字了,您只能使用投稿功能发布
别忘了点击发布哦!
发布成功!
成功发布到审核区!
你为什么要举报此投稿?
举报说明:(可选)
成为小编才能给社长推荐哦!
我要当小编
举报成功!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您还没有认证为原创作者
若您先提交此文章,稍后认证,我们会将其自动添加到您的原创
先投稿稍后认证我为何选择离开银行:一个前银行从业人员的思考_木雁_新浪博客
我为何选择离开银行:一个前银行从业人员的思考
距离辞职已经有不少日子了。离职之后,不时的会被朋友问起辞职的原因;有时会和依然在银行工作的前同行们发生交流(观点有时相同,有时不同);也曾被尚未毕业、准备找工作的学弟学妹问过银行工作的情况;上述种种,让我感觉到,有必要专门写一篇文章来做出个回应。
一直都没有真正写,一方面是比较忙,一方面也不想因此而和银行方面产生什么纠纷。今天是端午假期,决定趁这个时间把他写出来;为了避免麻烦,文章中不会出现我工作的银行的具体名字(但是要猜出来其实挺容易的)。算是顺便祝大家端午节快乐吧。
银行工作的槽点很多,一时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为了方便,先下一个结论吧:
总体上看,银行柜员的工作收入有限,辛苦程度高,压力大,职业上升空间存在但路径较为狭窄,掌握到的技能缺乏足够的实用性,并且在未来面临较大的裁撤或被迫转岗风险,显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工作岗位;至于银行业本身,在我看来,在短期内凭借体量和网点布局依然将占据金融市场的主流地位,但是在体制和官僚主义作风的影响下,几乎不存在成功转型的可能。
下面具体说一说。
一、银行业现状:繁忙与衰落共舞,诡异和无奈并存
现在的银行业务情况究竟怎么样?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矛盾的问题。一方面无论是舆论还是银行自己内部的声音都在唱衰银行业务尤其是柜面​业务,认为它已经被互联网金融如支付宝、微信抢占了相当部分的市场;另一方面,如果你认识几个在银行工作的朋友,就会发现他们天天忙的和狗一样;如果你去银行办过业务就会发现,至少在繁华地段的主要商业银行,办业务依然需要经历漫长的排队等号时间。
这就有意思了。如果银行正在稳步走向完蛋,那么银行柜员每天那么忙都在忙些什么?忙着给丫挖坟坑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有两点。第一,银行​业务尽管有所减少,但随之而来的银行对网点的裁撤、人员的精简,一线柜面业务的压力不减反增;第二,银行柜面系统以及操作流程尽管有所进步,但进步的速度缓慢的令人发指,大体落后时代二三十年以上,陈旧落后的操作系统配合种种显然缺乏必要的安全程序,使得即使熟练的柜员在处理一个简单的个人支付结算业务也需要花费相当时间,更不用说新柜员上柜、相对复杂的对公业务处理等情况。
首先说下人力不足问题。系统问题第二点再说。
这个不是写学术论文,我就不上网去搜具体的统计数据了。不过银行网点少人是一个容易感受到的普遍现象,以我所工作过的网点来看,通常都是开三个窗口,其中两个为临柜柜员,实际处理业务,另外一个为会计主管(或称网点副经理等)的位置,主要处理一些授权、复核等工作,通常不办业务。在周末和节假日,会出现柜台里面只有两个人的情况。一共就这么两三个人办业务,再怎么速度快,能办的业务数量也有限,这是很明显的。
在银行工作期间,每个柜员都会无数遍的被客户问到“为什么不多开几个窗口”。有些柜员朋友对这种提问很气愤,我觉得实在是愤怒错了对象。客户的问题是在于柜员(乃至网点经理)都没有权利决定一个网点几个人;但是人家客户其实说的是没错的,明明这几个人处理这么多业务有难度,为什么不多找俩人?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为了省钱,啧。
银行考虑节约成本当然也是​自然的。但是这样只顾成本不考虑一线实际情况是非常混账的。恕我直言,部分在银行工作的朋友似乎还接受了上层的这种解释,考虑问题大概不怎么清楚啊。
毫无疑问,普通的现金支付结算业务(包括办卡、办存折、小额的存取款、代交水电煤气费用等)确实是不能直接为银行带来什么收益的。银行的利润来自于通过自有的理财业务获取足够多的资金进行投资获取收益,或者代理第三方的基金、保险等产品赚取代理收入,因此多数银行强调、重视营销的作用,重视客户经理队伍的培养,忽视柜员以及会计主管这些柜面人员的意义,认为他们不能创收,只能无谓的浪费成本。
​这种观点问题在于,首先,柜面业务虽然不能直接带来收入,但是对于银行的宣传和培养客户作用很明显。一个天天来银行交煤气费的老大爷,在银行买理财的可能性多多少少也会上升一些。
如果真的重视客户,那么满足客户的需求就是作为银行应该做好的。银行在如何提高客户满意度方面挖空心思,折腾出种种吃多了撑的的鸡毛蒜皮的狗屁要求,比如着装啊礼仪啊乱七八糟的;其实要我说客户根本不在乎你有没有按规定对他们说您好谢谢请带好物品欢迎下次光临之类的屁话;人家要求的是你又快又好的把业务给人家办了。要想快速提高这点的办法,就是多开俩窗口,多派俩人。无数客户每天都在各个银行的网点直白而明确地表达着这种诉求。
然后银行想起省钱这事了,决定让客户的需求滚蛋吧。哈哈哈。​
其次,如果你不同意我的观点,坚决的认为银行柜面业务对于利润收入没有一点帮助,那也没关系。觉得没用把网点都关了啊。就算不关,就别提那么多要求了啊。结果呢,各大银行一个个坚持维持众多网点,而且对网点一线柜员的要求丝毫没有减弱。显然银行并不是不明白,柜面业务办理的好坏,对于客户的满意度有着巨大影响。必须重视。但是多派俩人来让客户少等会是万万不能的。因为要多发钱。对礼仪和业务水平​提出极高要求是没关系的,因为不花钱。
银行对于维持众多不盈利的网点,常见的说法据说是为了“履行社会责任,更好的满足社会金融需求”。银行你履行社会责任不要紧,合着基层柜员也尼玛陪你履行社会责任,义务劳动,无私奉献来了啊?
重视营销这个对于各行各业都是常见的。但是重视营销的同时忽视自己的专业素养,这种愚蠢行径就有些让人惊叹了。百度的搜索技术也不直接创造什么收入,大家搜索都是免费的;但是百度也不见得就因此拼命压榨工程师,然后给那些推销竞价排名的市场人员极高待遇吧?​
我在银行工作的时间不长,但是也经历了三个网点,见识了三个基层网点的团队。通常来说,一个网点日常负责是会计主管,通常在三​​四十岁上下,拥有十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对于银行业务基本能做到全部非常熟悉;在柜员队伍中,通常一到两人相对经验丰富,另外一到两人是刚毕业或者工作一年之类的;我所见识到的会计主管性格各不相同,有人快言快语雷厉风行,有人性格温柔说话慢悠悠,但是在业务方面无一例外非常专业,毕竟无论如何,在这个行业他们做了十年到二十年之久了;相应的,柜员水平各不相同,但绝大多数处理日常业务都不存在问题,就算新入职的柜员对业务熟悉有限,但是在学习热情、工作态度上,也都是普遍可圈可点的。
这样的一支队伍,包括了一个十年以上的经验丰富的业务专家作为领导,包括两到三个年轻、敬业而且有潜力的从业者,我觉得无论放在哪个行业,都是一个专业而且富有战斗力的团队​。而银行对待他们的态度,可以说是弃若敝履,让人心寒。概况起来说就是:
你们办的业务,没有给银行创造利润,你们没有价值,只是需要被节约的成本。银行不会给你们涨工资,不会给你们增添更多的伙伴来帮助你们,银行将逐步减少你们的福利,取消过节费和补贴,未来,将取消你们的岗位。
就是这样。​
​二、蹒跚的大象:银行转型之难。
没有钱,不能招更多人,如果银行能够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业务效率,其实也行。但是在银行待过就知道,以银行的体制,要想做点什么改变有多难。举个简单的例子,在银行,客户来了要办业务先得填很多单子。从任何角度看这些单子填起来都没有任何必要和意义。因为业务要么是小额的零星交易,无需控制风险,这当然是不需要填单子的;但是对于大额的交易,规定又是必须核实身份证的,身份证上记载了全部银行想要的信息——包括姓名、性别、住址等等,也许唯一需要写下的就是手机号;我无法理解,让客户拿着张单子,一笔一划的把身份证抄一遍究竟意义何在。​​
就我所知,任何一个比较正常的银行柜员都会迅速掌握代客填单这一银行明确禁止的技巧,要不然一个不识字的客户过来办业务你让他填什么单子?发明出来那一大堆单子的人有没有在一线工作过?有没有考虑过客户不会填单子这个问题?有没有因此而考虑过在客户提供了身份证的前提下,把整个身份证抄写一遍究竟有什么用处的问题?
我知道,有些银行已经取消了很多需要填写的单子。但我在的银行在我辞职前还没有改变。也不能说没有任何改变,他对于以前的单子做了改版,在地址上加了一个选项,“地址同身份证地址”,打勾之后,就可以不用写地址了。
真是可喜的进步。
不过问题是,你都知道地址和身份证一样的就不用写了,怎么就不想想,其他的信息和身份证一样的需要写么?比如说性别,这能和身份证不一样吗?就算真他么不一样,柜员怎么验证啊,扒了客户裤子验证一下吗?
可改进的其实还有很多。有些是业务上的,也有的是和柜员自己相关的。比如说,柜台里不能带手机这个就算了,可以理解;不能带水杯喝水究竟是哪个傻逼想出来的规定啊?丫自己也不喝水的吗?
话说回来,银行也不能说没有改进,但是改进的动作非常的迟缓,就想上面说的,不知道过了多少年,终于可以不用把身份证的地址上抄一遍了,也许再不知道过多少年,单子就终于不用填了。
再然后,也许不知道多少年之后,会有哪个领导意识到,让银行柜员在柜台里面喝口水,对于业务其实也没什么影响……
​银行改变之所以艰难,主要是因为规模过大,层级过多,上下缺乏沟通,上面不知道下面​发生了什么,下面也不知道上面在想什么,于是上面瞎指挥,下面瞎折腾。以银行为例,通常在地区一级为分行,分行下面在各区县设支行(数量一般比行政区县多不少,比如像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我在的银行设置了26个支行);支行下面管辖营业网点(我在的银行有五百多网点吧);如果是全国性质的银行,上面还有总行;如果是地方银行,地区分行就是他的总行了。
​对于这样的体制来说,基层网点是不可能直接和总行发生任何有效的沟通的。而支行的权限又很有限,几乎不可能做出大的改变。所以总行根本不知道下面发生了什么,在拍脑门做决策,再然后底下疲于奔命的应付上面闭门造车、异想天开的改革,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本就解决不了。
说个体制的例子吧。曾经看到新闻说,国家工商总局很长时间没有对下面的申请做批复;后来一问,上面回答说打印机没纸了……
​在体制束缚下,银行不可能做出任何有效的转型,只能勉强做到墨守成规;每一个领导要做一个转变,首先要冲破体制带来的重重阻力从基层收集到真实的情况,接下来又要费尽全力通过这个网络把他的改革再层层落实下去,一个微小的改变就很不容易了,任何重大改变几乎都是要某个上层领导拿出拼掉乌纱帽不要也要办成事情的气概强力推行才有可能实现。这并不是很现实的。
所以银行就像一头笨重的大象一样,努力的想要追上奔跑的羚羊,但是每一次转向都艰难万分。虽然他也在跑,但是和领头羊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绝无缩短的可能。​
而对于银行柜员来说,更加悲哀之处在于,就算是有一个银行领导,他是一个极富勇气的改革家,决定对银行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他会改哪里呢?
也许他会关注到​银行的资金管理和运用方面,怎么管理好理财产品,怎么建立有效的投资策略,怎么管理贷款,等等,这些关系到银行的盈利;
也许他会关心银行的营销,注重客户经理队伍建设,因为只有拉到更多的钱,才有足够的基础做更大规模的投资;
也许他会关注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试图涉足……
也许他终于关注到了柜面业务,那他首先考虑的,应该是怎么降低风险,防止出现纠纷给银行造成损失……
至于考虑到柜面业务比较辛苦,改进一下操作规定、改进一下操作系统,让柜员省点时间,不要累的和他妈的孙子一样……哈哈哈哈哈哈不要逗笑了,领导得多无聊才会考虑这种屁事啊……
银行,转型无望。就算他能转型,也和柜员没有什么关系。​
三,结语:是否应该离开银行
我说了那么多,倒是也不是煽动在银行工作的马上就去辞职。这个还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我详细的说说,给还在银行工作、或者准备去银行工作的同学做参考吧。
在文章开始已经对银行柜员工作做了一个判断。这不是一个非常好的工作。银行以前的收入还不错,现在也是明显在减少,多数应该已经比较一般了;具体的收入和网点的情况有关系,在银行的应该都知道,所以如果你们网点效益不错,那还是要根据你的情况决定去留。
抛开收入,工作本身的话,这个岗位能学到的东西很有限,工作主要学会的就是操作那个系统,知道怎么存钱、取钱,转钱;这对于干别的基本没啥直接用处。
能力的锻炼是有的。包括服务意识啊,应对压力啊。不过说白了,你去麦当劳打个工,这些能力也是可以得到锻炼的。银行工作的实际内容其实和麦当劳也没有区别,都是客户向你提出某种要求,你在机器上操作一番,把他想要的东西给他。在银行,你是给他现金、银行卡、存单什么的;在麦当劳,你给他不同种类的套餐和汉堡什么的。​没什么本质的区别。​
从工作时间上看,大体上把银行的营业时间往前推一小时(早上接款、开晨会等),往后推一小时(晚上盘点、结账、送款),一般一天工作10个小时左右,还是比较长的,而且经常要保持持续工作状态,强度较大,比较辛苦。​
所以银行柜员工作本身肯定是没多少人愿意干的,又累又学不到什么有用的东西,收入也就那么回事吧。坚持干柜员的,多半都是在指望调到其他岗位。​客观的说,调岗位的机会肯定是存在的。不过上调的机会是不是想银行自己宣传的那么高,我觉得大家可以自己判断下。​
换岗位的情况是分两种吧,一种算是平调,转成个人客户经理;另外一种是调到支行或者总行做行政、管理等工作。
对于第一种发展来说,主要是看你是不是喜欢做销售类的工作。客户经理如果做的好的话,收入应该是不错的,但是承受的压力也会比较大,销售行业对人的性格能力也有自己的要求。我并不想走这条发展的路线。​而且我觉得如果一个人真的很擅长把银行的理财产品卖出去的话,他去证券、保险卖产品,挣的应该更多。毕竟银行的产品受到的限制多,在收益上很难特别激进。
对于第二种发展,首先这种机会是有限的,一线的柜员、客户经理需求数量是很大的,相比之下,后台的人员数量就少多了,除了有关系的,那就是要有把握自己在一线能表现的足够优秀才能上去。我觉得我没有这种把握,如果所有的柜员人人都觉得自己能上去,那我觉得肯定有人对自己估计的过高了。​而且,就算有这个机会,我觉得银行的后台其实就和政府机关差不多了(有些人民群众的认知里其实银行就是政府部门的一种),其实很无聊的,没什么意思。当然也许有人就是擅长或者喜欢那种氛围,是那种八面玲珑、适合当官的人才,那也挺好,我没有反对的意思;唯一的问题是,同样在机关钻营,努力在体制内往上爬……那何不去考公务员?银行编制,毕竟不是官员啊。​
大概就是这种情况,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要不要在银行干吧。总之,在银行柜面业务正在逐步收缩的背景下,从事银行柜员工作显然是比较惨的,做个跳板还可以。从发展路径来看,适合喜欢销售的同学、和喜欢当官的同学,但是对于这两类人来说,银行似乎也未必是最好的选择,只是一个可接受的备选方案吧。在银行工作的时间很短,但是我并不需要再多一秒钟来判断他,整个体制没有任何希望,这太明显了。如果出于某些考虑,希望在银行多干一段时间(比如想要户口),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劝大家一句,这艘巨轮,早晚是要沉的,不要给他殉葬。​
祝大家端午快乐。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1,343
关注人气:0
荣誉徽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做好银行会计人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