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高温稳定性的方法是什么试验

基于车辙试验的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评价指标研究--《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基于车辙试验的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评价指标研究
【摘要】:车辙试验操作简单、计算方便,被国内外许多国家作为检测沥青混合料最佳沥青用量的试验方法,在我国主要是作为评价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试验方法之一,评价指标为动稳定度。但该指标考虑的碾压过程不够全面,并且会出现计算值相同而变形量差异很大的情况。为了得到合理的评价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指标,本文在车辙试验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变形曲线进行坐标变换和回归分析,得出了新的评价指标-修正动稳定度。具体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如下:
(1)通过体积设计法,设计了AC-16和AC-20两种混合料,其中AC-16的空隙率为4%,矿料间隙率为13.5%-16%,AC-20的空隙率为4%和5%,矿料间隙率为15%和16%。
(2)对比分析现有评价指标-动稳定度(DS)、相对变形率(δ)和变相量指标(即辙深RD)的不足,从而突出提出新指标的必要性。本文在对车辙变形曲线分析的过程中,为了防止个别时间点变形量的突变对结果分析造成影响,编写了计算机应用程序,剔除那些突变的数据点,提取变化的变形量及其对应的时间点,重新绘制车辙变形曲线,并对车辙变形曲线进行坐标变换和回归分析,从而得出沥青混合料在车辙试验进行近36min时,其变形进入稳定阶段。进而推导出了新的评价指标-修正动稳定度(MDS)。
(3)采用对比分析法,在不同矿料间隙率、公称粒径和荷载压力的情况下,运用Ds、MDS和RD这三个指标对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分别进行评价。结果表明,MDS的评价结果更接近于混合料的实际性能。因此采用MDS作为评价指标更合理。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2【分类号】:U414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凌林;黄晓明;李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李德超;[J];公路;2005年01期
李闯民,李宇峙;[J];公路交通科技;1999年03期
彭波;袁万杰;陈忠达;;[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12期
张久鹏;黄晓明;马涛;;[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8年02期
闫风;陈通;周松涛;;[J];山西建筑;2007年23期
张宇;孙鸿伟;;[J];山西建筑;2008年28期
王少寅;;[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22期
刘红瑛,林立,任伟,张涛;[J];石油沥青;2003年04期
向晋源;孙杰;;[J];石油沥青;2009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杜顺成;[D];长安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郑向雷;[D];长安大学;2006年
李洪华;[D];长安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萍;吴会荣;路明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1期
卢元均;;[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李凡,宋劲松,孙四平;[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许琪;[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赵晓春;[J];安徽建筑;2003年02期
姚大发,李忠清;[J];安徽建筑;2003年06期
叶志成,朱朝辉;[J];安徽建筑;2005年04期
王巍;;[J];安徽建筑;2009年02期
李娜;;[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孙宁;;[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海燕;娄中波;张彩利;;[A];科技创新 绿色交通——第十一次全国城市道路交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易富;梁冰;郭颖荷;;[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李承斌;穆杰;邵龙潭;;[A];“第十四届全国微波能应用学术会议”暨“2009年微波创造美的生活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9年
刘朝晖;李宇峙;黄云涌;;[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王红祥;张明;;[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王玉顺;;[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高民欢;;[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吴少鹏;张涛;陈美祝;;[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羡蓓蓓;张超;卜力平;;[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陈团结;李刚;韦刚;;[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杨勇;[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李斌;[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王骁;[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路永婕;[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但汉成;[D];中南大学;2011年
李振霞;[D];长安大学;2008年
董忠红;[D];长安大学;2008年
徐鸥明;[D];长安大学;2008年
李海滨;[D];长安大学;2010年
平树江;[D];长安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超;[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张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陈丽丽;[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李清泉;[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任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龙尧;[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于志新;[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王万平;[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吴婷;[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黄雄立;[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旭东,何兆益;[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魏密,周进川;[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王衡;杨大田;;[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赵永利,吴震,黄晓明,吴少鹏,孙军;[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2年03期
李小花;[J];东北公路;2002年02期
黄晓明,张晓冰,邓学钧;[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5期
于新,黄晓明;[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杨军;崔娟;万军;史啸;;[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李辉;黄晓明;张久鹏;廖公云;;[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李一鸣,俞建荣;[J];东南大学学报;199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立军;谭忆秋;胡小弟;张宏超;;[A];第一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公路设计与施工卷[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刚;[D];浙江大学;2004年
詹小丽;[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军;[D];东南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家兵;;[J];中南公路工程;2005年04期
毕宇声;史宏江;;[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10年06期
李小山;张土乔;;[J];中外建筑;2011年04期
孟岩,李艳春,张艳敏;[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10期
杨发;刘大超;涂帅;赖增成;熊锐;;[J];石油沥青;2008年06期
杨发;刘大超;熊锐;熊鑫;;[J];中外公路;2009年01期
熊锐;杨锡武;杨发;涂帅;杨小丽;;[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张春红;[J];中外公路;2005年04期
任江;;[J];公路工程;2011年02期
任瑞;崔剑;吴淑杰;;[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高伟杰;;[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7卷)[C];2007年
陈炯;;[A];中国交通土建工程学术论文集(2006)[C];2006年
彭波;原万杰;戴经梁;;[A];第五届全国路面材料及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彭波;原万杰;戴经梁;;[A];中国公路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张起森;冯俊领;;[A];第五届全国路面材料及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王金豹;;[A];天津市市政(公路)工程研究院院庆五十五周年论文选集()上册[C];2005年
赵鑫;韩跃新;陈晓龙;田泽峰;;[A];第十二届全国粉体工程及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6年
孙家瑛;黄科;蒋华钦;;[A];中国硅酸盐学会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分会七届二次理事会议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李影;;[A];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4年
覃勉;倪富健;刘清泉;曹东伟;;[A];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李铮;[N];科技日报;2009年
葛玲玲?徐亚栋;[N];科技日报;2008年
项煜虹;[N];大众科技报;2009年
郭少言 刘崭;[N];中国交通报;2010年
任晓明;[N];太原日报;2009年
交轩;[N];中国交通报;2010年
天水公路总段 赵建峰;[N];甘肃法制报;2009年
记者袁岚 通讯员张东平;[N];中国建材报;2010年
彭丽;[N];中国化工报;2009年
李艳 实习生
宫玉斐;[N];科技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吕得保;[D];吉林大学;2011年
吴传海;[D];长安大学;2008年
杜顺成;[D];长安大学;2007年
叶永;[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刘建勋;[D];长安大学;2010年
易军艳;[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尹应梅;[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刘慧;[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刘宏富;[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马莉骍;[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胥吉;[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郭瑞;[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曹红红;[D];长安大学;2010年
刘至飞;[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张慧鲜;[D];长安大学;2010年
吴钊;[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刘红;[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韩东明;[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张旭光;[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张涛;[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问题详情
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在实际工作中通过()方法进行评价。A.马歇尔试验B.浸水马歇尔试验C.车辙试
悬赏:0&答案豆
提问人:匿名网友
发布时间:
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在实际工作中通过()方法进行评价。A.马歇尔试验B.浸水马歇尔试验C.车辙试验D.劈裂试验此题为多项选择题。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我国现行规范采用(&&&)指标表征沥青混合料的耐久性。A.空隙率B.饱和度C.矿料间隙率D.残留稳定度2沥青混合料的主要技术性质包括:(&&&)A.高温稳定性B.低温抗裂性C.耐久性D.抗滑性3空隙率是影响沥青混合料耐久性的重要因素,其大小取决于:(&&&)A.矿料级配B.沥青品种C.沥青用量D.压实程度4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可以测定(&&&)指标。A.稳定度B.流值C.动稳定度D.马歇尔模数
我有更好的答案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
图形验证:
验证码提交中……
找答案会员
享三项特权
找答案会员
享三项特权
找答案会员
享三项特权
选择支付方式:
支付宝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请您不要关闭此页面,支付完成后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恭喜您!升级VIP会员成功
常用邮箱:
用于找回密码
确认密码:以下试题来自:
判断题我国现行国标规定,采用马歇尔稳定度试验来评价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判断题 对2.判断题 错3.判断题 对4.判断题 错5A.铺砂法B.制动距离法C.摩擦系数测试车D.摆式仪
热门相关试卷
最新相关试卷采用蠕变试验评价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_文档库
文档库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 采用蠕变试验评价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
采用蠕变试验评价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
  由图1~图3的蠕变曲线可以看出沥青混合料
的变形由瞬时弹性变形、延迟弹性变形和粘性流动变形三部分组成。在加载的瞬间图中为60s 时试件发生瞬时弹性变形, 此变形量很大, 变形速率很快, 曲线斜率接近90°; 当荷载进入持续阶段时试件的变形速率逐渐减小并随时间的增加而趋于稳定, 试件变形量很小(当试件发生破坏除外) , 这与沥青路面车辙前期增长较快而后期较慢的情况相吻合。在卸载阶段, 试件的弹性变形瞬时得到恢复而粘性流动变形残留下来, 这部分不能恢复的变形就形成了沥青混合料的永久变形, 即我们所说的车辙深度。同时可以看出, 随着沥青用量的增加, 其变形深度也随之越大, 甚至试件发生破坏。这是因为沥青用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混合料中矿料的骨架嵌挤作
用, 对沥青混合料的抗车辙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沥青用量过大, 混合料中存在游离沥青, 会削弱了矿料之间的嵌挤力, 从而使混合料易于发生流动变形而形成车辙; 沥青用量过少会使沥青不足以裹覆矿料的全部表面积导致沥青膜太薄, 使矿料间的粘结力降低, 且不易压实, 从而影响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
此外, 范?德波尔引入了蠕变劲度δm ix 来评价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 更能直观的比较出其高温性能的优劣, 蠕变劲度汇总见表1。
不同混合料类型在不同沥青用量下的蠕变劲度值
3. 3%3. 4%
3. 6%3. 9%4. 1%AC -13C 82. 74
44. . 83AC -20C 53. . 38
  由表1可以看出在同种混合料类型下, 随着沥青用量的增加, 蠕变劲度, 说明沥青用。沥m ix , 沥青混合料的变, 说明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好。, 沥青混合料的蠕变劲度δm ix 值可以作为评价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指标。3 结 论
(1) 蠕变试验是一种研究沥青混合料高温变形特性的有效手段, 蠕变试验在试件加载方式上更能真实地模拟路面实际受力状态, 近似模拟产生车辙时路面材料的变形机理。通过试验获得的蠕变曲线不但可以直观地表现出沥青混合料的蠕变发展过程, 而且由蠕变试验测定的应力、应变值可作为计算车辙预估模型参数的试验数据。
(2) 蠕变试验结果表明, 采用蠕变劲度δm ix 来评价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是可行的。蠕变劲度δm ix 值越大, 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就越好。
(3) 通过试验可知, 沥青用量是影响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适当地减少沥青用量可以提高混合料的高温性能。
1 沈金安. 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
2 魏密, 周进川. 旋转压实试件的高温蠕变特性研究[J ].重庆交通
学院学报, )
3 交通部重庆公路科学研究所. 美国公路战略研究计划(SHRP ) 沥
青研究项目(专题情报资料) 1995. 06
31?第11期           吴耀东等:
采用蠕变试验评价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
Word文档免费下载:基于芯样的沥青混凝土路面高温稳定性评价指标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基于芯样的沥青混凝土路面高温稳定性评价指标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