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转型要以什么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加快形成与转型发展

投稿联系:周先生&& &&&新闻投稿咨询QQ:
邮箱:(请将#换成@)
北极星环保网声明:此资讯系转载自北极星环保网合作媒体或互联网其它网站,北极星环保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环境保护部5日发布了《2016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报指出,2016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新闻排行榜新常态下山西转型发展的新路径|区域发展|经济发展_凤凰资讯
新常态下山西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转型发展是世界潮流、时代主题,是中国改革发展新阶段最鲜明的特征之一,是“新常态”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深水区推进改革的利器,也是资源型地区摆脱“资源诅咒”,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持久和谐安定的必然选择。
原标题:新常态下山西转型发展的新路径转型发展是世界潮流、时代主题,是中国改革发展新阶段最鲜明的特征之一,是“新常态”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深水区推进改革的利器,也是资源型地区摆脱“资源诅咒”,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持久和谐安定的必然选择。一、转型发展是山西发展的必然选择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提出推动“六大发展”、实现煤炭“六型转变”的战略思路,其中转型发展被提高到是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既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的高度,关系着廉政、创新、绿色、安全、统筹等发展的顺利推进,关系着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弊绝风清、重塑山西形象、促进富民强省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累计开采煤炭150多亿吨,其中80%输送省外,为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和支撑全国经济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山西经济增长缓慢,长期形成的资源型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因煤而兴、因煤而困”的格局长期困扰经济社会发展。早在1990年代末,山西就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开始从产业结构调整入手推动转型发展,虽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是面临的压力和困难也在不断加大,始终难以摆脱“市场好时转型没动力,市场不好转型没能力”的发展怪圈。2012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发展放缓,需求不振,煤价步入下行区间,致使山西经济发展陷入困境,经济效益呈现“断崖式”下跌。2013年山西GDP在全国排第23位,比2005年排名16位落后7位,比2009年排名21位落后2位;从人均看,2013年全国人均GDP为6767美元,山西只有5635美元,未达全国平均水平。作为全国资源依赖型经济的典型代表,山西的资源经济面临着诸多问题:一是煤炭的依赖性思维。全省119个县(市、区)中85个产煤,长时期、高强度、粗放型的资源开发模式,形成了资源依赖的发展惯性和思维定式,满足于资源优势下的小日子,缺乏大发展的胆气、魄力和信心。二是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经过长期发展,山西形成了以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为主体的重型工业结构,导致产业科技含量低,三次产业发展不够协调,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不优,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工业经济占到经济总量的55%,重工业占到工业经济总量的95%,其中煤焦冶电占到85%。三是资源综合利用较差。煤炭、冶金、焦炭、电力产业初级化、关联度差,技术装备落后,在开发、加工、转化过程中形成一种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致使资源利用环节损失较大。据估算,山西每开采1吨煤约损耗煤炭资源2.5吨,水资源2.48吨,煤层气10立方米,与煤炭资源共生、伴生的铝矾土、硫铁矿、高岭土、耐火粘土等矿产资源达8吨。四是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受地理区位限制和长期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山西经济外向度的水平较低,全省外贸依存度长期停留在10%左右,进出口贸易比例结构失衡,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简单,利用外资水平偏低,规模小,与全国及中部省份相比排位仍然靠后。五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快。山西战略性新兴产业无论从布局,还是从后劲上看都具有很大发展潜力,但由于一些影响和制约因素,造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增速不快、结构不优、效益不高、动力不足的状况。六是山西民企“羸弱”。总体来看,山西民企存在产业单一、科技含量低、后劲不足、缺乏整体竞争力等问题。其中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煤焦,与产业格局多样,尤其是高科技产业独树一帜的外省比较,显得有些弱小。当前,全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等方面呈现新的特征,产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面临新的条件。经济新常态对山西经济发展的速度、结构、模式、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经济结构调整面临新的挑战。因此,新形势下转型发展是山西破解发展难题、保持发展可持续的必由之路。山西经济转型是由资源依赖型经济向非资源依赖型经济转型,在产业结构上要实现由“一煤独大”单一资源型主导产业向多元化新兴产业、文化产业转变;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要实现由粗放式、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增长方式向高效型、集约型、技术型的现代增长转型。二、山西转型发展的方向转型发展是山西经济发展的主线、根本和重中之重。过去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不加快结构调整,不转变发展方式,不实行转型发展,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就难以为继。近年来,随着转型综改区建设不断推进,山西转型发展取得了明显进展,但面临的压力也很大,特别是伴随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煤炭市场需求减弱、价格下行的巨大冲击;经济结构转换加速,传统支柱产业收缩,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短期内难以形成;财政收入、企业效益、就业等多重压力增大等,山西的转型发展更为迫切、更加艰难。积极应对新常态,大力推进转型发展,必须以思想转型为先导,以企业转型为基础,以产业转型为重点,加快推动经济社会总体转型。山西是典型的资源型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既有历史形成的种种困难,也面临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新挑战。推动转型发展就是要通过经济转型、发展方式转型、发展动力转型和社会转型,努力把山西建成低碳、绿色、高效能源中心、文化旅游强省以及先进的装备制造和新型材料工业基地。山西转型覆盖面广、涉及领域宽,是一项长期、艰巨和复杂的任务。1、抓重点,实施煤炭革命,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山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结构、稳增长,煤炭是重中之重,也是难中之难。在新常态下,煤炭工业将进入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步入发展的“新常态”,煤炭未来发展的竞争力将取决于煤炭资源使用效率的提升以及低碳型发展模式的选择。适应新常态,应对新常态,首先要坚定实施煤炭革命,推动煤炭向“市场主导型”、“清洁低碳型”、“集约高效型”、“延伸循环型”、“生态环保型”、“安全保障型”,即“六型”转变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其次,要突破以往“山西能源基地建设”以服务他人为指向、以生产和输出初级产品为主的平面式发展模式,在比较优势基础上以有效整合区内和区外资源为指向,创新山西能源管理体制,转变煤炭产销观念,开发推广煤炭绿色转化技术,推动煤炭产业安全、清洁、高效、低碳发展;建立煤炭储备基地,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推动中国煤炭交易中心建设;做好其他配套产业、关联产业发展,为能源中心建设提供多元化支持。第三,要狠抓煤炭革命。实施再重组战略,组建能源综合管理部门,深化煤炭市场改革等。2、谋长远,全力破解“一煤独大”困局,做好非煤产业这篇大文章。一是充分认识民营经济在转型发展、富民强省中的重要作用,站在战略的高度谋划民营经济的发展,降门槛、拆篱笆、搭平台、强服务,在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中做大做强民营经济。二是壮大山西特色服务业。经济进入新常态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应当充分发挥山西在服务业方面的特色优势,瞄准重点行业领域,集中精力加快发展服务业,努力把服务业打造成为山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三是以山西科技创新城为依托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经济发展能力。新常态下发展的战略方向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战略重点是争夺科技制高点,主要动力是科技进步和创新。四是推进板块崛起,增强区域竞争力。顺应区域发展新态势,推进板块和通道经济的崛起,以板块式发展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走出一条区域合作、加快发展的道路。三、山西转型发展的路径面对宏观形势的深刻变化,山西的转型发展更为迫切、更加艰难。山西必须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为核心,积极应对新常态,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转型发展,通过以思想转型为先导,以企业转型为基础,以产业转型为重点,加快推动经济社会总体转型,健全完善推动转型发展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动力机制和推进机制,建立健全一整套政策措施体系,形成转型发展的强大合力。1、思想转型是转型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思想是否科学,决定了转型发展能否成功。因此要转变思想观念、转变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使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自觉地从煤炭依赖、政府依赖的观念中解放出来,摒弃过去简单采煤、卖煤的发展思维定式,摒弃守成求稳、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保守心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全球化的眼光看待山西转型发展问题,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加快经济转型发展的要求。2、企业转型是转型发展的微观基础与根本保证。企业转型是企业通过改变和变革市场、产业、经营、管理等,进而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以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新常态下,社会经济结构和发展格局将逐步演变,企业要深入分析市场、技术、资源、政治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根据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发展战略。要在战略上赢得主动,战略发展方向必须适应新常态,发展目标应以有质量、有效益为主,发展动力应优先考虑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特别要加大煤炭企业的转型力度,降低成本,转变合作方式,依托资源延伸产业链条,增加投资,加大科技力度,优化结构,走产业多元、升级之路。同时,加大对落后产能和“三高一低”企业的有效控制,积极引导大批中小企业从采矿业、制造业等规模经济特征比较明显的行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3、产业转型是山西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产业转型,首先要坚定实施煤炭革命,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加快煤炭发展方式转变,实施资源再重组战略,组建能源综合管理部门,深化煤炭资源市场配置改革,打造集生产加工、技术研发、市场交易、教育培训、物流会展、金融服务为一体的“立体式新能源中心”。其次,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在产业集聚和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全面提升太钢、太重、富士康等重点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瞄准重点行业领域,集中精力加快发展服务业,努力把服务业打造成为山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第三,要充分认识民营经济在全省产业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站在战略的高度谋划民营经济发展,降门槛、拆篱笆、搭平台、强服务,在推动产业转型发展中做大做强民营经济。第四,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环境优化发展战略,通过提高环保门槛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始终注重保护环境生态,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排放后减排”产业转型老路。总之,思想转型、企业转型、产业转型是山西转型发展的主要路径。在当前经济体制下,还需要从中央到地方进行总体设计,全面把握,总体布局,从体制机制、政策各个方面做出统筹部署,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经济社会全面转型。(作者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15:44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04/13 09:21
04/13 10:23
04/13 08:14
04/13 08:48
04/13 08:48
04/13 08:14
04/13 10:30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22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9:21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1810615
播放数:439973
播放数:1386719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国务院支持山西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 _新华报业网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务院支持山西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
  国务院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
  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
  国发〔2017〕4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老工业基地,是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改革和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加快破解制约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走出一条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努力把山西省改革发展推向更加深入的新阶段,为其他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经验,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能源供给、消费、技术、体制革命和国际合作,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实质性突破,将山西省建设成为创新创业活力充分释放、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显著的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引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胆破除阻碍经济转型的观念理念和体制机制束缚,率先复制、推广全国各类体制机制创新经验,先行布局重大改革试点试验。
  ――聚焦产业转型。以能源供给结构转型为重点,以产业延伸、更新和多元化发展为路径,建设安全、绿色、集约、高效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
  ――突出生态优先。大力推进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加快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局面。
  ――加强协同联动。强化山西省主体责任,加强与京津冀地区互动合作,加大国家层面指导和支持力度,协同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重点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能源革命总体效果不断显现,支撑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煤炭开采和粗加工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显著降低,煤炭先进产能占比逐步提高到2/3,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水平大幅提高、供应能力不断增强,打造清洁能源供应升级版。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争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初步建成国家新型能源基地、煤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转型发展成果惠及城乡居民,确保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到2030年,多点产业支撑、多元优势互补、多极市场承载、内在竞争充分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清洁、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基本建成,资源型经济转型任务基本完成,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经验,经济综合竞争力、人民生活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健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机制,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
  (四)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引导退出过剩产能、发展优质产能,推进煤炭产能减量置换和减量重组。全面实施燃煤机组超低排放与节能改造,适当控制火电规模,实施能源生产和利用设施智能化改造。优化能源产业结构,重点布局煤炭深加工、煤层气转化等高端项目和新能源发电基地。研究布局煤炭储配基地。鼓励煤矸石、矿井水、煤矿瓦斯等煤矿资源综合利用。结合电力市场需求变化,适时研究规划建设新外送通道的可行性,提高晋电外送能力。布局太阳能薄膜等移动能源产业,打造移动能源领跑者。在新建工业园区和具备条件的既有工业园区,积极实施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推进能源综合梯次利用。以企业为主体,建设煤炭开采及清洁高效利用境外产能合作示范基地。
  (五)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支持山西省开展煤炭消费等量、减量替代行动,扩大天然气、电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试点范围,因地制宜发展地热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强对“煤改电”、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的资金补贴支持,提高省内电力消纳能力。加快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焦化、煤化工等重点领域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在农村居民用煤等重点替代领域,实施一批电能替代工程。加快实施民用、工业“煤改气”工程。
  (六)深化能源体制改革。坚持煤电结合、煤运结合、煤化结合,鼓励煤炭、电力、运输、煤化工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重组或交叉持股,打造全产业链竞争优势。鼓励有条件的煤炭和电力企业通过资本注入、股权置换、兼并重组、股权划转等方式,着力推进煤矿和电站联营。鼓励山西省探索建立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综合补偿机制,支持新兴能源产业及相关产业发展和生态修复。鼓励山西省引导社会资本建立能源转型发展基金。积极推进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和吕梁等地增量配电业务试点。全面实现矿业权竞争性出让。建立煤层气勘查区块退出机制和公开竞争出让制度。鼓励煤炭矿业权人和煤层气矿业权人合资合作,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与山西省煤层气开采企业合作。将煤层气对外合作开发项目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将煤炭采矿权范围内的地面煤层气开发项目备案下放至山西省管理。落实煤层气发电价格政策,进一步调动发电企业和电网企业积极性,加快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
  (七)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深度融合,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支持山西省开展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和先进产品。支持开展传统产业绿色改造,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培育发展一批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产业链。支持山西省开展大数据创新应用,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支持运城市建设铝镁合金产业基地。加快推进航空测绘、通用航空、航空仪表等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文化旅游支柱产业,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创建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建设省域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支持大同市建设综合康养产业区。
  (八)建立新兴产业培育扶持机制。国家在重大生产力布局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时给予山西省重点倾斜。支持山西省老工业城市创新创业能力建设,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支持山西省创建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和铝镁合金、碳纤维等新材料创新中心。支持山西省主动对接京津冀等东部省市,探索建立合作机制,开展互派干部挂职交流和定向培训,学习东部地区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九)完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政策体系。依托山西省要素资源优势,实施现代煤化工升级示范工程。开展“煤―电―铝―材”一体化改革试点,推动铝工业转型升级。积极支持山西省军民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工作。鼓励山西省探索创新国防科技成果就地转移转化管理办法及利益分配政策机制。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特色、精品农业,打造山西“农谷”综合性、专业性科创中心,鼓励山西杂粮生产大县争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完善和推广有机旱作农业,将有机旱作农业打造成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建设优质杂粮产地交易市场和中药材交易中心。
  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十)增强协同创新能力。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加快推进能源技术革命。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央财政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等现有资金渠道支持山西省科技创新。在大科学装置等重大创新基础设施布局上给予山西省重点倾斜,推动在山西省布局科技创新基地,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转型发展的能力。鼓励山西省实施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计划,开展区域骨干企业创新转型试点,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推动太原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支持具有较好基础的城市创建创新型城市。支持企业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专利池,推动形成标准必要专利。推行科技创新券、鼓励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发展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专注于细分市场的专业化“小巨人”企业。培育壮大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满足不同发展阶段和特点的创新型企业融资需求。
  (十一)培育打造创新创业平台。支持山西省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山西省探索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支持开展产教融合型城市、行业、企业建设试点,支持山西省地方院校开展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等学校建设试点。扶持地方科研院所和高校加快发展,继续通过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支持山西大学建设与发展。支持中科院与山西省深化“院地合作”,推进科技创新成果在山西省落地转化。
  (十二)统筹推进开发区创新发展。根据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和省内不同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稳步有序推进开发区设立、扩区和升级工作,支持发展较好的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支持以符合条件的开发区为载体,创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新开发区建设运营模式,实行管理机构与开发运营企业分离,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区建设,支持以不同所有制企业为主体投资建设、运营、托管开发区,以及在现有开发区中投资建设、运营特色产业园。支持山西省整合太原市及周边各类开发区,高起点、高标准建设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在科技创新重大平台建设、科技金融结合、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开展探索示范。在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及国家级开发区落实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等政策。
  (十三)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完善吸引人才的政策环境,为人才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流动提供便利条件。探索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允许科技创新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间双向兼职。强化人才激励机制,支持山西省相关单位开展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试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探索在专业性较强的政府机构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设置高端特聘岗位,实行聘期管理和协议工资。
  四、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十四)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振兴计划。抓紧出台山西省国有企业专项改革实施方案,按照创新发展一批、重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的要求,促进国有资本向战略性关键性领域、优势产业集聚。在煤炭、焦炭、冶金、电力等领域,加大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力度,提高产业集中度。支持中央企业参与地方国有企业改革,并购重组山西省国有企业。开展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推动若干重大企业联合重组。推行国有企业高管人员外部招聘和契约化管理制度,建立国有企业外部董事、监事、职业经理人人才库。
  (十五)更大程度更广范围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制定出台山西省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方案,率先选择30家左右国有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在系统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深入推进全省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除极少数涉及国家安全的国有企业外,鼓励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通过整体上市、并购重组、发行可转债等方式,逐步调整国有股权比例。支持中央企业与山西省煤炭、电力企业通过相互参股、持股以及签订长期协议等合作方式,形成市场互补和上下游协同效应。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山西省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积极引入有效战略投资者,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实行市场导向的选人用人和激励约束机制。通过试点探索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可行方式。
  (十六)加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允许山西省国有企业划出部分股权转让收益以及地方政府出让部分国有企业股权,专项解决厂办大集体、棚户区改造和企业办社会等历史遗留问题。中央财政对厂办大集体改革继续给予补助和奖励,山西省可结合实际情况,将自筹资金和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统筹用于接续职工社会保险关系、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等改革支出。全面深入推进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对于中央下放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在确保完成工作任务基础上,可按规定统筹用于地方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
  (十七)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在山西省开展民营经济发展改革示范,重点培育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金融环境、创新环境、法治环境等。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打造良好营商环境,不断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打破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壁垒,切实降低准入门槛,支持民间投资应入尽入。遴选一批有较好盈利预期、适合民间资本特点的优质项目,鼓励民间资本组建联合体投标,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甄别纠正一批社会反映强烈的产权纠纷申诉案件。
  五、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十八)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对标国内先进地区,健全精简高效的权责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统一规范各类审批、监管、服务事项。支持市县级政府设立统一行使行政审批权的机构,推广“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逐步推进政务服务全程网上办理。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全面清理和大幅压减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探索改进产品认证管理制度,加快推进认证机构与政府部门彻底脱钩。试点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探索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监管模式。调整优化行政区划,按程序调整大同市、阳泉市城区、郊区、矿区设置,解决设区的市“一市一区”等规模结构不合理问题。完善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建立健全政府失信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十九)创新财政金融支持转型升级方式。对山西省主导产业衰退严重的城市,比照实施资源枯竭城市财力转移支付政策。中央预算内投资在山西省农村旅游公路建设、生态建设、扶贫开发和社会事业等方面比照西部地区补助标准执行。支持山西省推进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着力发展项目收益与融资自求平衡的专项债券品种,保障重点领域项目建设融资需求。支持山西省开展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在去产能过程中,通过综合运用债务重组、破产重整或破产清算等手段,妥善处置企业债务和银行不良资产,加快不良贷款核销和批量转让,做到应核尽核,依法维护金融债权。鼓励金融机构与发展前景良好但遇到暂时困难的优质企业有效对接,开展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支持山西省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设立民营银行。支持企业开展大型设备、成套设备等融资租赁业务。在依法审慎合规的前提下,鼓励金融机构设立绿色金融专营机构,大力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研究建立大同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二十)改革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积极创造条件,在山西省推广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经验,在确权登记颁证基础上,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农村产权规范流转。实施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优化开发区土地利用政策,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适当增加生产性服务业、公共配套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用地供给,探索适合开发区特点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大力推进土地整治,支持城区老工业区和独立工矿区开展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积极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和中低产田改造。加快推进采煤沉陷区土地复垦利用,对复垦为耕地的建设用地,经验收合格后按程序纳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范围,相关土地由治理主体优先使用。允许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和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全省范围内流转使用。试点建立“以奖代补、以补代投”激励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二十一)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资源型城市特别是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促进城矿协调发展,推进产城融合。支持长治市创建国家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推动具备条件的县和特大镇有序设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抓好传统村落保护,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宜居乡村。
  (二十二)集中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吕梁山、燕山―太行山两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聚焦深度贫困难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推进脱贫攻坚与生态治理有机结合,统筹易地扶贫搬迁与煤炭采空区治理、国土综合整治,因地制宜实施整村搬迁,同步建设安置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相关配套产业,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强化特色产业扶贫与深度贫困人口增收有机结合,建立有效化解因病致贫返贫和支出型贫困的长效机制。
  六、深度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拓展转型升级新空间
  (二十三)构建联接“一带一路”大通道。完善物流基地、城市配送中心布局,打造一批具有多式联运功能的大型综合物流基地。支持在物流基地建设具有海关、检验检疫等功能的铁路口岸。支持太原、大同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有序推进太原至绥德、保定至忻州、大同至集宁、运城至三门峡等铁路前期工作。中央预算内投资、车辆购置税资金、民航发展基金等对符合条件的山西省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予以支持。将山西省列入普通公路重载交通建设试点。支持山西(阳泉)智能物联网应用基地试点建设。推动大同、运城、五台山机场航空口岸开放,加快太原、大同、临汾无水港建设。支持在符合条件的地区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积极支持山西省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成熟改革试点经验。
  (二十四)加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衔接。支持山西省与京津冀地区建立合作机制,实现联动发展。构筑京津冀生态屏障,完善区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对山西省符合条件的生态环保项目予以支持。增加山西省向京津冀地区的清洁能源供应。支持山西省参与京津冀电力市场化交易。支持京津冀等地企业与山西省电力企业开展合作,扩大电力外送规模。鼓励山西省与京津冀地区探索跨区域共建园区的投资开发和运营管理模式。加强山西省与京津冀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鼓励北京、天津两地高水平大学以委托管理、联合办学等方式加强与山西省高校合作。
  七、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山西
  (二十五)加强资源开发地区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加快推进国土综合整治,实施太行山、吕梁山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工程试点。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建设,创新市场化生态修复机制。加大中央预算内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专项支持力度,研究逐步将山西省矛盾突出、财政困难的重点采煤沉陷区纳入资源枯竭城市财力转移支付范围。
  (二十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加强水功能区和入河湖排污口监督管理,加大娘子关泉、辛安泉等水源地保护力度。全面落实河长制,创新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汾河等流域生态修复和系统治理。加强黄土高原地区沟壑区固沟保塬工作,开展吕梁山、太行山等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动重要水源地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加快水权交易市场建设,探索滹沱河、桑干河等跨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大规模植树造林,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将符合条件的公益林纳入国家级公益林范围,享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改革创新园区规划环评工作,探索园区式、链条式环评模式。
  (二十七)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强化对山西省各级政府和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目标责任考核,组织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产,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制度,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和用水方式转变。大力推进重点领域节水,把农业节水作为主攻方向,实施重大农业节水工程,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大工业和城镇节水力度。实施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开展合同节水管理试点示范工程。积极开展节水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节水、护水意识。推动山西省建立健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在确保环境质量稳定达标前提下,允许山西省在省域内科学合理配置环境容量。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逐步提高电器电子产品、汽车产品、铅酸蓄电池等重点品种的废弃产品规范回收与循环利用率。支持山西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产业园区进行循环化改造。落实固废利用产品税收优惠政策,推进煤矸石等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有效防控炼焦、煤化工等行业危险废物的环境风险。加快推进朔州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
  八、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保障措施
  (二十八)落实主体责任。山西省要深刻认识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紧迫性、艰巨性、长期性,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切实承担主体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强化省内协同,建立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发扬钉钉子精神,持续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
  (二十九)加大支持力度。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对本意见涉及的重大事项抓紧制定细化方案和具体措施,逐条抓好落实。对一些关系全局、综合性强的改革发展举措,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系统研究、整体设计、联合攻关。因地制宜将山西省纳入有关部门已启动或拟开展的重大改革试点范围,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及时解决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三十)强化指导协调。国家发展改革委要加强对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宏观指导、综合协调、督促推进和检查评估,适时总结并推广重大关键性、标志性改革经验,重大改革进展情况和问题及时报告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山西省要加强舆论引导,积极营造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良好氛围。
  国务院
原标题:国务院支持山西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
编辑: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西省经济转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