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浆造纸技术专业优势专业求问:制作一吨干浆需要的木材量,用水量,用电量,化学助剂,人工费用和维护费用?

      造纸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也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可是有多少人对它有所了解呢?本贴试图从遥远的东汉蔡伦开始,到如今中国的几大造纸巨头,来一一揭开这个行业神秘的面纱。
楼主发言:116次 发图: | 更多
  造纸术没有发明之前,人们记载信息的方式五花八门,从古老的结绳记事,发展到甲骨文,金文,竹片,麻布等等,这些记事的载体都有这样那样的缺陷,或不利保存,或不利携带,或不利传递。
    甲骨文
    金文
    结绳记事
      竹简
      帛书
  为了减轻书写材料的重量,人们又开始将丝绸作为新的书写材料。不过由于丝绸本身的价格不菲,使其很难得到推广。汉代一匹缣(2.2汉尺宽,4.0汉尺长)值六石(720汉斤)大米,只有少数皇家贵族才能享用,一般人根本消受不起。因此,一种更好的书写材料--纸,便应运而生了。
  在纸张出现之前,中国最古老的书籍是用竹简或木牍穿在一起制成的。不过由于这种材料的书籍分量沉,体积重,阅读和携带起来都非常的不方便。据说,西汉的东方硕曾经向皇帝提交的晋见书就是由3千个竹简组成的,必须要有2个强壮的侍卫抬到大殿上。当时的所谓"学富五车"书的大学者,其实也没有读过多少书,只不过看过五车竹简、木牍而已。它所含的信息量很难与现在一本比较厚的书相比。晋朝人挖掘了战国时期魏襄王的坟墓,从中得到竹简古书15篇,约有10万余字,装了数十车。可见这种书的笨重。
  纸是何时问世的?现在已很难确知了。根据考古出土的文献,我们可以知道纸发明于西汉时期。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汉代烽燧亭故址中出土了一片麻纸,同时出土的木简有汉宣帝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的年号;1957年,在西安市东郊的灞桥出土了公元前二世纪的古纸,纸呈泛黄色,已裂成碎片,最大的长宽约10厘米,最小的也有3×3厘米。经鉴定,它是以大麻和少量苎麻的纤维为原料的,其制作技术比较原始,质地粗糙,还不便于书写。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肃居延肩水金关西汉烽塞遗址的发掘中,也发现了麻纸二块。其中之一,出土时团成一团,经修复展开,长宽为12×9厘米,色泽白净,薄而匀,一面平整,一面稍起毛,质地细密坚韧,含微量细麻线头,显微观察和化学鉴定都表明,它只含大麻纤维,同一处出土的竹简最晚年代是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这些情况表明至迟于公元前一世纪中叶,在遥远的边塞已有了质量较高的纸,这种纸在内地的出现应更早一些,即它是在灞桥纸后约数十年内出现的。从这些事实说明造纸术自发明以后,其技术的进步是很快的。1978年,在陕西扶风又发掘得西汉宣帝时期的纸。1901年,先后在新疆和甘肃敦煌发现两张东汉纸;1942年,在内蒙古额济纳河旁的东汉烽燧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又掘得东汉时期约公元二世纪初年的纸张,即所谓额济纳纸,上有六、七行残字,这可说是现存最早的字纸实物;1959年,在新疆民丰县也发现了一张东汉纸;1974年,在甘肃武威县一座东汉墓中,更发掘了一批东汉纸,这些纸比起西汉纸有着明显的进步,十数张纸的上面都有书写的字迹,有的是书信、诗抄,也有的是日常文书,可见这时的纸已经比较普遍地被人们用作书写的材料了。东汉时期,不仅中原地区使用纸,而且传播到了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区。另外,也不仅限于上层统治者使用,而是连民间也比较广泛地使用起来了。可以说,东汉时期是造纸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的时期了。
          出土古纸
  从出土的实物中我们可以知道,早期的纸都是以大麻为原料制成的。其制造工艺大致为: 沤麻 ,即把麻浸泡水中,使它脱胶;接着把麻加工成麻缕;然后把麻缕捣烂,又称 打浆 ,使麻纤维分散开;最后进行 捞纸 ,也就是使麻纤维均匀地散布在浸入水中的篾席上,再捞出干燥,就成纸张。这个工艺过程与漂絮法极其相似,表明造纸工艺正是脱胎于漂絮法。当然,早期的纸还是很粗糙的,麻纤维捣得不够烂,纤维在成纸时也分布得很不均匀,因此还不便于书写,大都只是用来包装物品。但这毕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张,正是由于它的出现,才引起了书写材料的革命。在这场书写材料的革命中,蔡伦以其重大的贡献而留名青史。  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植物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造的纸,是现代纸的渊源。这种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逐渐普遍使用。造纸术早就存在,蔡伦只是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发展者,使造纸的成功率更高,成本更低。为纪念蔡伦的功绩,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蔡伦造纸
    汉代造纸工艺流程
  在造纸术发明的初期,造纸原料主要是树皮和破布。当时的破布主要是麻纤维,品种主要是苎麻和大麻。
          树皮造纸
        麻纤维
  据称,我国的棉是在东汉初期,与佛教同时由印度传入,后期用于纺织。当时所用的树皮主要是檀木和构皮(即楮皮)。最迟在公元前2世纪时的西汉初年,纸已在中国问世。最初的纸是用麻皮纤维或麻类织物制造成的,由于造纸术尚处于初期阶段,工艺简陋,所造出的纸张质地粗糙,夹带着较多未松散开的纤维束,表面不平滑,还不适宜于书写,一般只用于包装。
  到东汉和帝时期,经过了蔡伦的改进,形成了一套较为定型的造纸工艺流程,其过程大致可归纳为四个步骤:第一是原料的分离,就是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让原料在碱液中脱胶,并分散成纤维状;第二是打浆,就是用切割和捶捣的方法切断纤维,并使纤维帚化,而成为纸浆;第三是抄造,即把纸浆渗水制成浆液,然后用捞纸器(篾席)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交织成薄片状的湿纸;第四是干燥,即把湿纸晒赶或晾干,揭下就成为纸张。汉以后,虽然工艺不断完善和成熟,但这四个步骤基本上没有变化,即使在现代,在湿法造纸生产中,其生产工艺与中国古代造纸法仍没有根本区别。
  蔡伦造纸步骤一:沤浸树皮  
  蔡伦造纸步骤二:打浆  
  蔡伦造纸步骤三:捞浆  
  蔡伦造纸步骤四:烘干  
  造纸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原料方面,魏晋南北朝时已经开始利用桑皮、藤皮造纸。到了隋朝、五代时期,竹、檀皮、麦杆、稻杆等也都已作为造纸原料,先后被利用,从而为造纸页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而充足的原料来源。其中,唐朝利用竹子为原料制成的竹纸,标志着造纸技术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竹子的纤维硬、脆、易断,技术处理比较困难,用竹子造纸的成功,表明中国古代的造纸技术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唐时,在造纸过程中加矾、加胶、涂粉、洒金、染色等加工技术相继问世,为生产各种各样的工艺用纸奠定了技术基础。生产出来的纸张质量越来越高,品种越来越多
  造纸原料:桑皮  
  藤皮  
  檀皮  
  竹子  
  麦秆  
  稻草  
  芦苇  
  原料处理的第一道工序是浸泡,当然,浸泡不是简单的挖一个池子把原料往里面堆入了事,要先把腐烂的原料挑出,池子里面加入石灰,搅拌均匀后再放入原料。浸泡时间和石灰加入量因原料不同而异。竹材是古代造纸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盛产竹子的华南地区,尤其福建,是竹纸的主要产地,造纸的竹材以将生枝叶的新生竹为佳。造纸的工匠通常在芒种前后上山砍竹,每根竹子截成5到7尺长,然后就地开挖水塘,将截断的竹子在水塘内浸上100天,取出时用力捶洗使青壳和竹皮脱掉,目的是让竹材软化。     
  加入石灰处理浆料,是造纸工艺上的第一项工艺突破,使质地坚硬的纤维原料变得柔软而有弹性,纸张的质量从而得到一次飞跃。从质地坚硬的浆块变成了柔软的纸张。  然而,仅仅是通过浸泡、打浆、捞浆成型,烘干等几个简单步骤得到的纸张,成纸粗糙,遇水即破,纸张也是黄褐色的,只能满足基本的用途,不管是外观还是质地,都无法满足书写的要求。这就需要对浆料和抄造做进一步的处理加工。  《天工开物》中制竹纸的第2个步骤是将竹料拌入石灰水浸在木皇桶中蒸煮8个昼夜,经过碱液的蒸煮,原料中的木质素、树胶、树脂等杂质被除去。然后取出蒸煮的原料放入清水塘内漂洗,然后再放进锅里浸石灰水蒸煮,如此反复进行十几天。经过反复蒸煮、漂洗,竹子的纤维逐渐分解。浆料也得到一定的白度。  
  从东汉到唐朝,中国的历代造纸人在造纸过程中逐渐研究出了添加明矾以改善纸张的平整性和光滑度、加入松香等植物胶以达到纸张的抗水性能,再经过染色、涂粉、洒金等加工技术相继问世,为生产各种各样的工艺用纸奠定了技术基础。生产出来的纸张质量越来越高,品种越来越多,从唐代到清代,中国生产的用纸,除了一般的纸张外,还有各种彩色的腊笺、冷金、错金、罗纹、泥金银加绘、砑纸等名贵纸张,以及各种宣纸、壁纸、花纸等。使纸张成为人们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明矾    松香  
  生产布的 路过。  [imgstart]/p/l/.jpg[imgend]  [imgstart]/p/l/.jpg[imgend]  [imgstart]/p/l/.jpg[imgend]  
  纸张的染色目前普遍认为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其时,“潢纸”盛行于世,潢纸,又称黄纸,染黄纸,黄麻纸,硬黄纸。是我国晋代的一种加工染色纸。是东晋著名的医学家葛洪发明的。其染色原理:一是黄柏中含有生物碱,既是染料,又是杀虫防蠹剂。能延长纸张的寿命,同时还有一种清香气味。按照古代的五行说,金木水火土五行应对于五色、五方、五音、五味等等。五行中的土对应于五方中的中央和五色中的黄色,黄是五色中的正色。所以古时凡神圣、庄重的物品常饰以黄色,重要典籍、文书也取黄色。黄色不刺眼,可长期阅读而不伤目。如有笔误,可用雌黄涂后再写,便于校勘。      
  南北朝时期是纸张染色技术的早期发展期,这个时候出现了青纸、黄纸、赤纸、五色纸等。根据文献记载,这些纸张曾用于书写诏书。染色纸不仅应用于官府公文,文人雅士也用染色纸进行艺术创作。王羲之《兰亭序》及王献之《十二月贴》就是用黄麻纸书写的。纸扇也于晋朝开始使用。但这时期的染色纸还比较单调,只有青、黄、赤等单色,染色方式主要采用刷涂和拖染。  青纸    赤纸    五色纸    十二月贴    纸扇  
  隋唐时期,纸张染色技术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这不仅表现在染色纸得到了大量应用,染色加工程序的也变得愈加复杂,染色技术也与其他加工技术有机结合,产生了新的染色纸品种。其中硬黄纸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制作方法为将黄麻纸再经过涂蜡、烫平等加工后成为半透明的硬黄纸。唐代制造硬黄纸的用途是临摹古字帖与抄写佛经,可以防蠹,耐磨,长久保存。  硬黄纸        除了黄麻纸、硬黄纸外,隋唐时期还有很多染色名纸。由薛涛为写短诗而设计加工的薛涛笺也是唐代著名的染色纸。还有先将纸张染色再撒金、银等制成的金、银花纸。据李钟凯《古代造纸名人简介》考证,唐玄宗时期韦陡家的婢妾善造五云笺,诗人元稹将其与薛涛笺相媲美 。此外,云蓝纸、五色斑纹纸、彩色粉蜡笺、流沙笺等也是该时期十分有名的纸品。可惜的是隋唐时期这些名纸的制作方法多已失传。  薛涛笺        金、银花纸      流沙笺  
  在隋唐时期,除了这些名纸外,生活中也大量使用染色纸。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二中记载:杨炎在中书,后阁糊窗用桃花纸,涂以冰油,取其明甚。在唐出土物中发现纸花,剪纸等染色纸。这个时期,纸张染色技术已发展的较为成熟,颜色种类丰富,染色后再加工的名贵纸较为多,染色原料也有黄蘗、芙蓉花、靛蓝等;染色方法上除了刷涂、拖染等,还有浆内染色方法;染色加工已成为基础加工,染色后还要进行洒金银、施蜡等多道加工工艺。        
  宋元时期染色技术发展迅速,隋唐的染色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延续和发展。硬黄纸基础上制作的金粟笺相当精细,不仅有色彩丰富的“谢公十色笺”,瓷青纸也是这一时期染色纸中的名品。  谢公十色笺    瓷青纸    浙江地区出土了不少瓷青纸所书写的经卷。元代明仁殿纸是元内务府用的艺术加工纸,因为明清时流传,很是著名,清宫仿制较多。宋元时期人们还特别喜欢在染色纸上砑以人物、花竹、山林、虫鱼等制成彩色砑花笺纸。    明清是纸加工技术的集大成时期,染色技术发展成熟。这一时期不仅仿制薛涛笺、宋代色笺等,还开创了防霉防虫的“万年红纸” 、羊脑笺等名纸。  万年红纸      羊脑笺      清宫常用的还有各色绢笺、金花五色笺、梅花玉版笺等染色纸。为染色纸发展的鼎盛阶段
  福建地区的纸织画也是染色纸中较为突出的艺术品。纸织画是明代新出现的一种纸质美术工艺形式,方法是将薄而强韧的皮纸染成各种染色后,剪成纸条,再搓成纸绳,最后用纸绳编织成书画复制品,与原件相似而无需笔墨及颜料。清人杨复吉《梦兰琐笔·纸画》条云:“闽中永春州织画,以罗纹纸笺剪成片,五色相间,经纬成纹。凡山水、人物、花鸟皆具。《留青日札》云,嘉靖间没入严嵩家物,已有纸织字画,盖前明即行之矣”       
  纸张染色多为草木染,染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红色系染料有苏木、红花、芙蓉花;黄色系染料常用黄蘗、姜黄、槐花;紫色染料有紫草;蓝色主要为靛蓝;绿色为间色,可用靛蓝与其他染料调色,也可直接用绿色植物如葵叶。除此之外,还有“万年红纸”用的矿物染料朱砂、羊脑笺用的黑色烟墨等。植物染料染色常用介质媒染剂主要有皂矾(青矾)、明矾(白矾)。  自汉代开始,到隋唐代时已经出现许多不同名称的染色纸,其染色方法虽不断发展完善,而当时却未有文字传世。染纸方法直至宋明才有记载。根据对各种染色纸方法的记载和分析发现,染色方法共有以下四种:  (1)拖染法:这种方法记载最多,葵笺、宋笺、松花笺及黄麻纸的记载均为拖染法。这种方法工艺为:先将纸张一头固定在一根长木棍上,再将纸轻轻拖过染液而使纸张染色,最后将纸张挂起晾干即可。这种方法适用于大幅的纸张,但在操作时需注意用力均匀,挂晾时纸与纸之间要有一定的间距,操作不当会使纸张之间粘连而造成染色不均。这种方法染的纸为双面染色,一般要求纸张颜色比较淡。  (2)浸染法:这种方法是指将纸裁成小幅,并将一端固定,再将纸全幅浸到染色液中,等纸张完全染色后提起晾干。纺织品染色多采用此法,《文房四谱》中所谓“蜀人造十色笺”就是这种染色法,推测磁青纸的染色可能会是浸染。因为靛蓝还原性染料,在染色时需要多次染色,使用此方法的概率极大。此外,较厚的纸张也可用此方法。  (3)刷涂法:是以排笔蘸染液均匀涂在纸张上染色的一种方法,适用于较小幅的纸张。《多能鄙事》中的记载多为此法,万年红纸、羊脑笺等纸也是用此法染色。刷染时纸张必须放置平整,且用力均匀,按照同一方向刷。纸在吸水后很容易起皱,使用这种方法前一般会先进行施胶、涂布等工艺,有时候也会将这几种工艺合二为一,染色后的纸张为单面染色纸。  (4)浆内染色法:这是将抄纸与染色合二为一的方法。在纸浆槽中加入染料,纸张抄成即完成染色。薛涛笺将芙蓉花汁加入纸浆中即为此法,现代深色手工染色纸多用这种方法。
  中国造纸的发展也是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东汉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许慎《说文解字》中,已有“纸”的名称和解释,说明纸作为包装和装饰物,至少已经存在100年。但却动摇不了蔡伦纸作为直接用于书写介质的创造者的历史地位。元兴元年(公元105年),经过了蔡伦的改进,形成了一套较为定型的造纸工艺流程,蔡伦被封到陕西洋县为龙亭侯,造纸术就传到汉中地区并逐渐传向四川。据蔡伦家乡湖南耒阳的民间传说,蔡伦生前也向家乡传授过造纸术。东汉末年山东造纸也比较发达,出过东莱县(今掖县)的造纸能手左伯。公元二世纪造纸术在我国各地推广以后,纸就成了和缣帛、简牍的有力的竞争者。公元三到四世纪,纸已经基本取代了帛、简而成为我国唯一的书写材料,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公元三到六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造纸术不断革新。在原料方面,除原有的麻、楮外,又扩展到用桑皮、藤皮造纸。在设备方面,继承了西汉的抄纸技术,出现了更多的活动帘床纸模,用一个活动的竹帘放在框架上,可以反覆捞出成千上万张湿纸,提高了工效。在加工制造技术上,加强了碱液蒸煮和舂捣,改进了纸的质量,出现了色纸、涂布纸、填料纸等加工纸。  纸自产生以来,中国人非常重视纸的书写功能,为便于被毛笔书写,曾创造出很多加工纸的方法,如猪牙砑光、填粉、施胶、涂蜡和染色等。南北朝时的沥纸,就是用松脂与油混合提炼的沥青涂在纸上(明末《江西省大志·楮书》提到大龙沥纸,纸中绘有龙纹)。涂蜡加工最著名的是宋代金栗山藏经纸(《金栗笺说》记载,藏经纸中都印有小印,并涂蜡、砑光)。
  造纸术首先传入与我国毗邻的朝鲜和越南随后传到了日本。在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不久,朝鲜和越南就有了纸张。朝鲜半岛各国先后都学会了造纸的技术。纸浆主要由大麻、藤条、竹子、麦杆中的纤维提取。大约公元四世纪末,百济在中国人的帮助下学会了造纸,不久高丽、新罗也掌握了造纸技术。此后高丽造纸的技术不断提高,到了唐宋时,高丽的皮纸反向中国出口。西晋时,越南人也掌握了造纸技术。公元610年,朝鲜和尚昙征渡海到日本,把造纸术献给日本摄政王圣德太子,圣德太子下令推广全国,后来日本人民称他为纸神。  圣德太子    中国的造纸技术也传播到了中亚的一些国家,并从此通过贸易传播到达了印度。  造纸术传入阿拉伯是在公元751年。那一年唐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率部与阿拉伯军队交战,唐军大败,被俘士兵中有从军的造纸工人。阿拉伯最早的造纸工场,是由中国人帮助建造起来的,造纸技术也是由中国工人亲自传授的。10世纪造纸技术传到了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开罗、埃及与摩洛哥。  欧洲人是通过阿拉伯人了解造纸技术的,最早接触纸和造纸技术的欧洲国家是一度为阿拉伯人统治的西班牙。公元1150年,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萨狄瓦,建立了欧洲第一个造纸场。公元1276年意大利的第一家造纸场在蒙地法罗建成,生产麻纸。法国于公元1348年,在巴黎东南的特鲁瓦附近建立造纸场。此后又建立几家造纸场,这样法国不仅国内纸张供应充分,而且还向德国出口。德国是14世纪才有自己的造纸场。英国因为与欧洲大陆有一海之隔,造纸技术传入比较晚,15世纪才有了自己的造纸厂。瑞典1573年建立了最早的造纸厂,丹麦于1635年开始造纸,1690年建于奥斯陆的造纸厂是瑞典最早的纸厂。到了17世纪欧洲个主要国家都有了自己的造纸业。西班牙人移居墨西哥后,最先在美洲大陆建立了造纸厂,墨西哥造纸始于 1575年。美国在独立之前,于1690年在费城附近建立了第一家造纸厂。到19世纪中国的造纸术已传遍五洲各国。  为了解决欧洲纸张质量低劣的问题,法国财政大臣杜尔阁曾希望利用驻北京的耶稣会教士刺探中国的造纸技术。乾隆年间,供职于清廷的法国画师、耶稣会教士蒋友仁将中国的造纸技术画成图寄回了巴黎,中国先进的造纸技术才在欧洲广泛传播开来。1797年,法国人尼古拉斯·路易斯·罗伯特成功地发明了用机器造纸的方法,从蔡伦时代起中国人持续领先近2000年的造纸术终于被欧洲人超越。
  纸的文化源远流长,历代名纸很多,早期的纸如絮纸、灞桥纸、居延纸、中纸、罗布淖尔纸、旱滩坡纸、蔡侯纸等等,有的见于著录,有的是现代考古的实物发现。由于历史久远和当时生产的数量有限,这些纸已均无传世。这里介绍一些唐宋以后的名纸。
  薛涛笺  薛涛,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16岁入乐籍,与韦皋,元稹有过恋情,恋爱期间,薛涛自己制作桃红色小笺用来写诗,后人仿制,称"薛涛笺"。她善作诗填词,感当时纸幅太大,亲自指导工人改制小幅纸。因用薛涛宅旁浣花溪水制成,因而又“浣花笺”。相传薛涛曾把植物花瓣撒在纸面上加工制成彩笺。这种纸色彩斑谰,精致玲珑,又称“松花笺”。后历代有仿制。属唐末五代名纸。是一种加工染色纸,因为由薛涛创制,所以得名。    薛涛用毛笔或毛刷把小纸涂上红色的鸡冠花、荷花及不知名的红花,将花瓣捣成泥再加清水,经反复实验,从红花中得到染料,并加进一些胶质调匀,涂在纸上,一遍一遍地使颜色均匀涂抹。再以书夹湿纸,用吸水麻纸附贴色纸,再一张张叠压成摞,压平阴干。由此解决了外观不匀和一次制作多张色纸的问题。薛涛用自己设计的涂刷法,做出了小彩笺。为了变花样,还将小花瓣洒在小笺上,制成了红色的彩笺。薛涛使用的涂刷加工制作色纸的方法,与传统的浸渍方法相比,有省料、加工方便、生产成本低之特点,类似现代的涂布加工工艺。  薛涛名笺有十种颜色:深红、粉红、杏红、明黄、深青、浅青、深绿、浅绿、铜绿、残云。何以特喜红色,一般认为红是快乐的颜色,它使人喜悦兴奋,也象征了她对正常生活的渴望和对爱情的渴望。这可能就是薛涛喜爱红色的原因所在。另一方面,薛涛可能有意打破当时一味黄色的沉闷枯燥的色调。       据《唐音要生》载:诗笺始薛涛,涛好制小诗,惜纸长剩,命匠狭小之,时谓便,因行用。其笺染演作十色,故诗家有十样变笺之语。《牧竖闲谈》载:浇花人多造十色彩笺,于是薛涛另模新样,小幅松花纸,多用题诗。《往都谈资》载:花笺古已有名,至唐而后盛,至薛诗而后精。
  纸的发明加快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速度,加速知识的积累与传播  
  宣纸      宣纸是中国传统的古典书画用纸,是汉族传统造纸工艺之一,原产于安徽省宣城泾县,以府治宣城为名,故称“宣纸”。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唐以前开始制造,开始以檀树皮为原料。宋元以后又用楮,桑,竹,麻等十数种原料制作。宣纸质地绵韧,纹理美观,洁白细密,搓折无损,利于书写绘画,墨韵层次清晰,有独特的渗透,润墨和一次吸附性能,落墨着色,能呈现出明显的书画虚实相同的独特风格,写字骨神兼备,作画墨韵生动。另外它还耐老化,防虫蛀,耐热耐光,适合长期保存,“千年美纸”,“纸中之王”的美称。    宣纸根据其加工不同可分为生宣,熟宣和半生不熟宣。生宣纸又叫生纸,生产后直接使用,吸水性,润墨性强,强用于泼墨画,写意画。笔触层次清晰,干、湿、浓、淡,变幻多端。熟宣纸,以生宣纸经过矾水浸制者叫做熟宣或矾宣。经过加矾,砑光,拖浆,填粉,深色,洒金,加蜡,施胶等工序而制成,作书画不易走墨晕染,适宜于画工整细致的工笔画和写楷隶书。此纸久后会漏矾脆裂。唐朝写经的硬黄纸,五代北宋的澄心堂纸都是熟宣纸。半生不熟宣即半熟宣,是用生宣浸以各种植物汁液而成,具有微弱的抗水力,用以写字或作画,墨色洇,散较缓,适用于书写小幅屏条,册页或用作兼工带写的绘画。
  对宣纸的记载最早见于《历代名画记》、《新唐书》等。起于唐代,历代相传。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的泾县。此外,泾县附近的宣城、太平(今黄山市黄山区)等地也生产这种纸。到宋代时期,徽州、池州、宣城等地的造纸业逐渐转移集中于泾县。当时这些地区均属宁国府(府治宣城)管辖,宣城为宣纸集散地,所以这里生产的纸以府治名被称为“宣纸”,亦有人称泾县纸。  民间传说,东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东汉造纸家蔡伦死后,他的弟子孔丹在皖南以造纸为业,很想造出一种世上最好的纸,为师傅画像修谱,以表怀念之情。但年复一年难以如愿。一天,孔丹偶见一棵古老的青檀树倒在溪边。由于终年日晒水洗,树皮已腐烂变白,露出一 缕缕修长洁净的纤维,孔丹取之造纸,经过反复试验,终于造出一种质地绝妙的纸来,这便是后来有名的宣纸。宣纸中有一种名叫“四尺丹”的,就是为了纪念孔丹,一直流传至今。  宣纸的闻名始于唐代,唐书画评论家张彦远所著之《历代名画记》云:“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说明唐代已把宣纸用于书画了。另据《旧唐书》记载,天宝二年(743年),江西、四川、皖南、浙东都产纸进贡,而宣城郡纸尤为精美。可见宣纸在当时已冠于各地。南唐后主李煜,曾亲自监制的“澄心堂”纸,就是宣纸中的珍品,它“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并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所谓“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这是书画家利用宣纸的润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运笔疾徐有致而达到的一种艺术效果。再加上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故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  澄心堂纸      宣纸除了题诗作画外,还是书写外交照会、保存高级档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纸。我国流传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书画墨迹,大都用宣纸保存,依然如初。
  宣纸的选料和其原产地泾县的地理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青檀树是当地主要的树种之一,  故青檀树皮便成为了宣纸的主要原料。      初期所用原料并无稻草,后在皮料加工过程中,以稻草填衬堆脚,发现其亦能成为洁白的纸浆,以后稻草亦就成了宣纸的主要原料之一。而稻草中以泾县优质沙田长秆籼稻草为最佳,这是因为此稻草比一般的稻草纤维性强、不易腐烂、容易自然漂白,所以自古便有这样的说法:“宁要泾县的草,不要铜陵的皮”。    
  宣纸生产历史悠久,是传统手工纸的典型代表。以青檀皮和精选沙田稻草为原料,先分别制成皮料浆和草料浆,然后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添加纸药(猕猴桃藤汁)抄制不同品种的宣纸。宣纸从原料加工到成纸100多道工序全由手工完成。主要包括:  1、皮料制作工序:
砍条、蒸料、浸泡、剥皮、晒干、水浸、渍灰、腌沤、灰蒸、踩皮、腌置、踩洗、碱蒸、洗涤、撕选、摊晒、碱蒸、洗涤、摊晒成燎皮、鞭皮、碱蒸、洗皮、压榨、拣皮、做胎、选皮、舂料、切皮、踩洗、淘洗、漂白成檀皮纤维料   2、草料制作工序:选草、切草、捣草(破节)、埋浸、洗涤、渍灰、堆积、洗涤、日光晒干成草坯、蒸煮、洗涤、日光摊晒、蒸煮、洗涤、日光摊晒制成燎草、鞭草、舂料、洗涤、漂白成草纤维料  3、配料:将草纤维料与檀皮纤维料按一定比例混合,棉料配比是40%皮料+60%草料,净皮为60%皮料+40%草料,特种净皮是80%皮料+20%草料,纯皮为100%皮料。再经筛选、打匀、洗涤,制成混合纸浆。  4、制纸:将混合纸浆配水,配胶(加猕猴桃藤汁),再经捞纸、压榨、焙纸、选纸、剪纸、包装为成品。宣纸成品要求达到纸质绵韧、手感润柔,纸面平整、有隐约竹帘纹,切边应整齐洁净,纸面不许有折子、裂口、洞眼、沙粒和附着物等瑕疵。  5、水源特征:宣纸的超群品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地的水质。泾县境内河溪密布,水源充足,植被良好,水质清澈、凉滑,适合制造高档宣纸。尤其是乌溪境内有两条水源,终年不绝。一条水源呈淡碱性,天然适宜于制浆;另一条水源呈淡酸性,天然适宜于制纸。  原料分选    原料浸泡    切料    煮料    晒料      踩料    舂料    浆料辅料搅拌    捞浆成型          烘干    修边  
  使用宣纸,应具备一些识别优、劣宣纸的基础知识。第一,眼观手摸。好宣纸一定是洁白的,冷宣纸(存放一定时间的宣纸)更是洁白如玉,抓在手里一团绵。第二,听声音。用手把宣纸提起来,轻轻摇一摇,使宣纸摆动起来,好宣纸发出的声音是柔和的,如木浆、草浆等机制纸发出的声音是哗哗的响声,与宣纸有鲜明的对照。第三,用笔试。好宣纸有良好的吸附性,吸水性大而迅速,既能较快地吸收墨液,又能保持墨粒,有适当扩散墨液的能力。第四,用积墨。笔笔能分清,浓中有淡,淡中有浓,待墨液干后,画面尚能保持润湿的感觉,墨色乌黑鲜艳,不发灰色,纸面平整不褶皱。   劣质宣纸的质量问题是出现在哪些技术环节上呢?把这个问题彻底搞清楚是相当复杂的,就我们常遇到的有些宣纸着墨后起拱、褶皱,墨色发灰等问题,主要原因是,稻草在水浸、灰腌的生产工艺过程中,处理不得当,使宣纸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造纸材料的植物胶料、填料中含有一定的碳酸钙。碳酸钙微粒在纤维与纤维之间起了隔开的作用,降低了收缩时纤维结合力的变化,增加了宣纸晕状扩散的优点。因此,必须慎重选用植物胶料与填料,如果颗粒较大或含量超过3%以上,就会影响墨色,使之发灰。
  宣纸又按用皮料的不同比重分为棉料、净皮、特种净皮三大类;一般来说,棉料是指原材料檀皮含量在40%左右的纸,较薄、较轻;净皮是指檀皮含量达到60%以上的;而特皮原材料檀皮的含量达到80%以上。皮料成分越重,纸张更能经受拉力,质量也越好;对应使用效果上就是:檀皮比例越高的纸,更能体现丰富的墨迹层次和更好的润墨效果,越能经受笔力反复搓揉而纸面不会破。  按尺寸分为二尺、三尺、四尺、五尺、六尺、七尺、八尺、丈二、丈六、尺四、尺六、尺八等规格;  按厚度分有单宣、夹宣、二层、三层、四层几种。最薄型的宣纸是特制的,主要用于拓片、拷贝、印刷古籍、装帧印谱;品名有棉连、扎花、罗纹、龟背纹、蝉翼等。  如何鉴别棉料宣纸好坏?  1:举起来,对着光看,纸的薄厚分布均匀与否  2:用毛笔沾些水滴在上面,看晕开的程度,通常不要太大,晕开的边几乎一样大小  3:轻轻卷起时不会有硬折痕的感觉  4:看生产宣纸的厂家,一般红星宣纸不会出现质量的问题  5:纸的棉性,好的宣纸会有一种布的感觉!  宣纸与书画纸区别  大多数人的概念是:宣纸是一种价格昂贵的高档书画用纸;书画纸是一种价格低廉的普通书画用纸;宣纸一般用来作书画创作; 书画纸是书画初入门者的练习用纸。它们的共同点是具有吸墨性。宣纸与书画纸,虽有类似之处,但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别。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原料成份;二、制作工艺;三、使用效果;四、保存时间。  区分为二:  一:肉眼分辨法:拿起纸,对着光亮透视,你会发现宣纸上面密布着云朵样的丝状物,这些丝状物,就是檀皮纤维;还能发现燎草的筋丝(一张纸上总能有8到10条2-3毫米长)。而龙须草制作的书画纸上不仅没有,相对而言,它表现得过于洁白。  二:着墨法:用笔把较淡、淡、较浓、浓的四种墨痕描于纸同一处,观察纸的受墨效果。如果是宣纸,它能清晰地显示笔痕与层次,而书画纸,在笔痕交叠处显得模糊,尤其吸附重、浓的墨汁后,纸张由于纤维度差,会因难以承受而断裂,人们在鉴别纸张时一般采用第一种方法;而专业人士往往采用两种认别方法。
  澄心堂纸  南唐时徽州地区所产宣纸,薄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有的五十尺为一幅,从头到尾,匀薄如一。南唐后主李煜特别喜爱这种纸,特意用自己读书批阅奏章的处所——澄心常来贮藏,供宫中长期使用,所以称“澄心堂纸”,后世视为艺术瑰宝。
  水纹纸  唐代名纸,又名“花帘纸”。这种纸迎光看时能显示除帘纹外的透亮的线纹或图案,目的在于增添纸的潜在美。制法有二:一为在纸帘上用线编纹理或图案,出于帘面,抄纸时此处浆薄,故纹理透亮而呈现于纸上;其二为将雕有纹理或图案的木制或其他材料制的模子,用强子压在纸面上,犹如现在通用的证卷纸,货币纸的水印纹。明杨慎《丹铅总录》云:“唐世有蠲纸,一名‘衍波笺’,盖纸纹如水纹也。”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五代末、北宋初李建中的“同年帖”,为迄今所见世界上最早的水纹纸。由大小二纸联成,小纸(8.4×33厘米)呈现透亮的水波纹图案。北宋画家米芾的“韩马帖”,呈现云中楼阁图案,是更为复杂的水纹纸。    
  毛边纸  这是一种竹纸。明末江西出产竹纸,纸质细腻,托墨吸水性能好, 适宜于写字,又可用于印刷古籍。因明代大书家毛晋嗜书如命,好用竹纸印刷书籍,曾到江西大量订购稍厚实的竹纸,并在纸边上盖一篆书“毛”字印章,人们习惯称这种纸为“毛边纸”,并沿用至今。现在我国南方产竹的地方均有生产,以嫩竹作原料,用石灰沤烂发酵,捣碎成浆,再添加适当的黄色染料,不施胶,手工竹帘抄造而成。毛边纸质地细嫩,柔软,韧性好,略带蛋黄色,吸水性强,用于书写,印刷,容易吸干墨水,字迹经久不变。较重的毛边纸又称为“玉扣纸”。江西横江出产的仿毛边纸又称为“重纸”。现在有些地方如浙江一带用碱法制浆,在竹帘丝网的圆网造纸机上造出,“机制毛边纸”,这种纸的质地,外观与手工造的毛边纸均有较大差别。        
  连史纸  又叫“连四纸”,“连泗纸”,纸质较厚者又称为“海月纸”。原产于福建省邵武,以及闽北地区和江西省铅山县一带。采用嫩竹做原料,碱法蒸煮,漂白制浆,手工竹帘抄造。纸质薄而均匀,洁白如羊脂玉,书写图画均宜,多用来制作高级手工印刷品,如碑帖、信笺、扇面原纸等。相传是福建邵武连姓兄弟二人经过多年研制,精工抄造而成,因他们排“老三”,“老四”而得名。  其原料以嫩竹为主,一般是在农历正月伐竹,此时的嫩竹还没长叶,纸浆丰富。原材料采伐晒干后,用石灰水发酵,两三个月后捞出洗净晒干,然后用清水泡,去除杂质,晒干,舂细,放入准备好的池子里搅拌均匀,经过滤网将泥浆排净后,加入一种叫滑根水的植物液体(起凝固作用),便成为造纸的纸浆了。紧接其后的"抄纸"是造纸的关键。"抄纸"的工具是一件用极细的竹丝编成的帘,用抄纸帘在纸浆池中轻轻一荡,便"抄"起来,帘子滤掉水,剩下一层薄薄的纸浆膜,干了就是一张纸了。松纸是另一道关键工序,即把本来粘连在一起的纸坯分页。  连史纸的广泛使用,对于继承和传播中华文明发挥了极大作用。明、清两代的书画名家、文人骚客能得到皇上御赐的连城正品连史纸,是荣膺乡里的大事,官府、文人墨客也将连史纸作为友好交往的礼品相赠。直至上世纪80年代,连史纸仍然是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等指定的专用品,并出口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  连史纸因其韧性好,纸质白净如玉,厚薄均匀,表面细腻光滑,钤印或书写效果极佳,此纸吸水性强,能更好的吸附在印石上,着墨后款面发亮,利于拓款,所以连史纸还主要用于书写印稿、拓边款、钤印、古籍修复及书画创作。是篆刻爱好者必备之物。      
  元书纸  是竹纸的一种,古称赤亭纸,又名谢公笺。是产于浙江富阳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北宋真宗时期已被选作"御用文书纸"。因皇帝元日庙祭时用以书写祭文,故名为元书纸,又因名臣谢富春推崇此纸生产,故尚有谢公纸或谢公笺之称。特点是:元书纸具有洁白柔韧、微含竹子清香、落水易溶、着墨不渗、久藏不蛀、不变色等特点。古代主要用于书画、写公文、制簿册等,现仍为书画家和书画爱好者喜好的书画用纸,此外,还可作裱装画轴及上等包装纸等。      
纸  南方称之为皮纸。系以楮树皮等为原料做成的高强度纸。质地细柔,纤维较多,极有韧性。从纸的纵面顺撕,它的断裂处有参差不齐的短纤维,因而叫棉纸。明代前期印书多用棉纸。嘉靖以前的棉纸比较细薄,隆庆以后的棉纸略显粗糙而较厚,用棉纸印书的比重也大为减少。清初还有少数棉纸印书,以后就少见了。主要品种有:  1.河南棉纸   产于河南,故名。纤维细长,色泽白中带黄,厚薄很不均匀,质地较粗糙,但松软如棉,富有韧性。河南当地有用以印书的,古书修补中可用作书叶溜口,托裱糟配焦脆的书籍。也可作订书用的纸捻钉,或作套扉叶用的护套。还可以染成旧色,代替旧纸使用。这种纸张有大小两种之分,大张质地稍厚,小张质地稍薄,但功效相同。  2.贵州棉纸  产于贵州,故名。它比河南棉纸厚,尺寸也大。纸的颜色稍呈灰白,厚薄均匀,但棉性大,纤维粗,质地松软,经久耐用。用来印书则不太美观,所以未被广泛采用。清末贵州、云南有些书是采用这种纸印的。在古书修补中,其用途大体与河南棉纸相同。
3,黑棉纸  色稍黑,有浆性,托墨、韧性很强。适用于修补不很白的棉纸书。还可以用宋做大厚本书的锔捻。  4.迁安棉纸  产于河北迁安县,故名。俗称茅头纸。颜色灰白,质地厚松,略呈棉性。民国初年一些民间启蒙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即以此种纸印行。
5.上海棉纸   质地薄而细腻,其性能接近河南棉纸,产于浙江、安徽、江西等地,集散于上海,所以统称上海棉纸。在修书中用以修补书口最为合适。风伤的书需修补浆衬时,用这种纸效果很好。近几十年来,河南棉纸的产量很少,裁连口纸条或裱书的用纸,多以上海棉纸代替。由于这种纸质地薄而细腻,棉性又好,用它裱过的书,既牢固又不增加厚度,书叶也不会发硬,所以是古书修补中不可缺少的材料。  6.山西棉纸  产于山西,故名。色泽灰白,稍厚,富有韧性,质地与河南棉纸相似,山西棉纸有用以印书的,也是占书修补中的常用纸。  7.浙江棉纸  产于浙江,故名。质地薄而有韧性,性能与上海棉纸相仿,古书修补中可以作连口、裱书用纸。  8.蚕茧纸  有两种颜色,一种洁白如玉,一种略呈乳白色。质细而薄,富有光泽,韧性很强。从表面看与丝棉相似,所以叫蚕茧纸。元代曾用以印书。  9.云母皮纸  纸面光滑,韧性强。适宜作锔捻。遇水牢度更强,抗潮湿。  10.藏经纸   这种纸呈黄褐色,近于茶色。质地厚硬,略有绵性,不透明。宋、元、明刻印的释道经典多用这种纸。唐人曾用以书写佛经,故名。现多用作装裱善本、珍本书的书签。  11.桑皮纸  质地坚固,有黄色、白色两种。因为造纸原料中有桑树皮的成分,故名为桑皮纸。宋、元、明曾用以印书,但传世较少。  12.高丽纸  产自河北迁安,类似朝鲜印书用的纸,故名为高丽纸。色泽白净,纸质较厚,坚韧而有绵性,有明显的直纹。我国用高丽纸印书较少,古书修补中多用以染色作书皮。
13.库笺纸  有白、黄两色,韧性极强,纸质有厚有薄。纸幅都是67x67厘米,清代宫内常用以作包装纸,民间流传很少。1930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曾用它影印过一些字帖画册。明、清两代,内府多用厚库笺纸染成磁青色装订书皮,通称“库磁青皮”。有时还用以缮写佛经,五彩套写,颇为美观雅致。  14.册子纸.  又称库钞纸。明代人为了节省纸张,曾用写过字的钱粮册子反过来印书。由于这种纸张质地较好,有些印本一直流传至今。  15.日本皮纸  产自日本,又称东洋纸。有黄色的,也有白色,绵韧性较强。日本印书多采用。我国清末民初间也用此纸印书。  16,美浓纸  纸面光滑,细薄匀称,绵软而富有韧性。黎庶昌印《古逸丛书》,有一部分采用这种纸。日本印制古书亦广泛采用。  17.开化纸  南方称之为“桃花纸”。原产于浙江省开化县,故名。质地细腻,洁白如玉,无帘纹。薄而有韧性。清代前期内府和武英殿刻印图书多采用,印本美观大方。嘉庆以后,产量减少,质量也较前降低,用以印书不多。江苏武进藏书家陶湘最喜爱收藏殿版开化纸印本书。  18.开化榜纸  从表面看,与开化纸相像,但比开化纸厚,颜色也略显青色,质地稍逊于开化纸。清代嘉、道年间(年)有些书使用开化榜纸印制。  19.太史连纸  较开化纸略黄,质地细匀,绵软而有韧性,清代前期曾用以排印大部头书《古今图书集成》。  20.东昌纸  产于山东东昌府(今山东西部),故名。与迁安棉纸相似,山东东昌曾以此纸印制通俗读物。由于纸质松软,富吸水性,古书修补中常用以撒水吸潮。  21.油衫纸   纸厚,富有韧性,柔软耐久,最宜做书皮,不用托裱就牢固耐用。做包背装的护叶纸尤为适合。    
  明清两代是中国手工造纸术的成熟阶段。经历了长期的生产实践与积累,中国手工造纸业中的许多技法已经形成了固定的“程式”,如灰腌、晒白、捶捣、捞纸、晒纸等。反映了纸工们“手口相传”的较高的技艺水平。造纸技术主要有: 发酵制浆, 分级蒸煮, 日光漂白, 高浓打浆, 使用植物黏液作抄纸助剂, 流漉发抄纸, 精制草浆生产高级纸以及丰富多彩的加工纸技术等。
造纸术发明之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经千年从中国传到西亚、欧洲、美洲,遍及世界,但都是手工操作,捞浆制纸。直到发明造纸1600多年之后,世界上才出现了第一台造纸机,从而改变了传统的造纸方式,提高了纸的质量,扩大了用途,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十八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为从手工业向大机器生产过渡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特别是1782年,瓦特等人发明和改进的蒸汽机,带动了各个工业部门向机械化方向发展,突破了传统的生产方式,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造纸工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促进了造纸机的发明,使造纸业实现了划时代的转变。1798年法国人N.L.罗伯尔首次提出造纸机的构思,并取得政府的专利权,但他并未制成机器。英国人S.&H.福德里尼尔兄弟购得这项专利权后,交由B.唐金改进设计并试制,1803年成功地制作出第一台能抄纸的长网造纸机,又称福德里尼尔纸机。  
  罗伯特的雇主圣莱热o迪渡随后把这项技术带去英国,经过约翰o甘布和布莱恩o唐金的改进,成为如下图所示的造纸机,最终,英国兄弟俩亨利o佛德尼亚和西利o佛德尼亚在1808年获得相关全部专利。   
  1809年,英国迪克音逊(DICKINSON)发明了圆网造纸机,最初用于生产纸板,到1817年,经不断改进,增加了蒸汽加热的回转型烘缸,1836年又增设了二辊压光机,成为多缸组合式圆网机的前身。  
  1840年,英国又发明了大型单缸圆网机,美国1817年从英国购入圆网纸机,在惠灵顿建立了造纸厂。  圆网纸机    单缸圆网纸机    在使用中,经不断改进,到1830年,美国开始制造生产??扬克纸机??,这种纸机被广泛推广到世界各国使用。直到1860年以后,美国才开始使用长网机。  杨克纸机    长网纸机    造纸机的压榨部是1829年由英国迪克音逊设计而成。  纸机压榨    
  中国是造纸术的发明地,手工抄纸上千年,却无人发明机器造纸,直到造纸机发明86年后的1884年,中国第一台造纸机才在上海机器造纸局建成投产。这是一台英制1930mm长网多缸造纸机,日产2吨。与此同时,广东商人在广东南海县建立了宏远堂造纸公司,从英国购进2286mm长网纸机一台,1890年投产。除了上海和广东,其它各省均在20世纪才陆续开 始使用机器造纸 。
  1882年,曹子撝、曹子俊、郑观应等筹资15.57万两白银,意在创办中国机器造纸企业,遂将计划书递呈北洋大臣李鸿章得准核后,择上海杨树浦路408号处建厂,即上海机器造纸局,系中国第一家华商开办的造纸企业。  该企业主要设备有多烘缸长网造纸机一台,烘缸8只,系英国莱司城厄姆浮士顿公司1877年的产品。1915年,刘柏森租办了该厂而后买进宝源纸厂。1920年,他又以82万两向日商三菱公司购得华章造纸厂,定名宝源纸厂东厂,原杨树浦路厂即为宝源纸厂西厂。1925年,又定名天章纸厂股份有限公司。1943年,其子刘孟靖与日本人合作,一度更名"天章长记纸厂"。1947年,国民党政府赎回该厂。解放后收归国有,定名天章造纸厂。1981年,天章造纸厂与上海记录纸厂合并,正式挂牌天章记录纸厂。天章记录纸厂为全国第一家和最大的生产仪表记录纸、电子打印纸的厂家。
  中国造纸发展历史以来,凡富含纤维素、且其形态适于造纸的植物皆可用作造纸原料。机械化造纸之前,非木材纤维原料,主要使用的是包括竹类、草类(稻草、麦草、芦苇、蔗渣等),韧皮纤维类(麻皮、桑皮、檀皮等)和棉花纤维类(棉短绒等)。19世纪以来,木材纤维原料开始使用,包括鱼鳞云杉、沙松云杉、臭冷杉、红松、落叶松、马尾松、杨树、桦树和椴树等;木材纤维在世界造纸原料中占90%以上,在中国约占20%。近100年来,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和现代制浆技术的出现,木材开始逐渐成为造纸的主要原料。人们发现,木材比其它原料更适合于现代化大生产,纤维形态比其它原料好,而且,易制造出各种高质量的产品,生产效率高,易于治理污染,体积密集,便于运输和保存。  木材在造纸原料结构中的比重,在不到100年的时间内已由1880年的10%上升到1970年的93%。现在世界上主要的造纸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日本、瑞典、芬兰等,几乎全部用木材纤维造纸。  在我国,由于建国后对纸业的属性认识不足,加上中国森林资源非常贫乏,当时百业待兴,经济建设需要木材的领域很多。许多人错误地认为,用木材造纸是浪费资源,用草类原料才最符合中国国情。到1958年则形成了“以草为主”的原料方针,“草木之争”被提高到政治路线之争的高度。  20世纪70年代,纸业界的有识之士就指出“中国纸业应该走以木材为主的道路”,于是新一轮“草木之争”开始,直到90年代中期,国家才最后明确了以木材为主的路线。
  中国造纸发展历史以来,凡富含纤维素、且其形态适于造纸的植物皆可用作造纸原料。机械化造纸之前,非木材纤维原料,主要使用的是包括竹类、草类(稻草、麦草、芦苇、蔗渣等),韧皮纤维类(麻皮、桑皮、檀皮等)和棉花纤维类(棉短绒等)。19世纪以来,木材纤维原料开始使用,包括鱼鳞云杉、沙松云杉、臭冷杉、红松、落叶松、马尾松、杨树、桦树和椴树等;木材纤维在世界造纸原料中占90%以上,在中国约占20%。近100年来,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和现代制浆技术的出现,木材开始逐渐成为造纸的主要原料。人们发现,木材比其它原料更适合于现代化大生产,纤维形态比其它原料好,而且,易制造出各种高质量的产品,生产效率高,易于治理污染,体积密集,便于运输和保存。  木材在造纸原料结构中的比重,在不到100年的时间内已由1880年的10%上升到1970年的93%。现在世界上主要的造纸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日本、瑞典、芬兰等,几乎全部用木材纤维造纸。  在我国,由于建国后对纸业的属性认识不足,加上中国森林资源非常贫乏,当时百业待兴,经济建设需要木材的领域很多。许多人错误地认为,用木材造纸是浪费资源,用草类原料才最符合中国国情。到1958年则形成了“以草为主”的原料方针,“草木之争”被提高到政治路线之争的高度。  20世纪70年代,纸业界的有识之士就指出“中国纸业应该走以木材为主的道路”,于是新一轮“草木之争”开始,直到90年代中期,国家才最后明确了以木材为主的路线。
  @海之声枝江店1
16:14:00  学习了  —————————————————  共同学习  
  现代的造纸程序可分为制浆、调制、抄造、加工等主要步骤  制浆的过程   制浆为造纸的第一步,一般将木材转变成纸浆的过程包括  1、木材备料,备料的目的是除去树皮、树节、穗、鞘、髓、尘土等杂质并将原料按要求切成一定的规格。基本步骤包括原料贮存、原料处理、料片的输送、贮存。  木材堆垛      原木的锯断,普通磨木机要求原木长度为0.6M或1.2M, 普通削片机为2.0-2.5M.    原木的剥皮,之前也有采用人工方法、随着机械方法的使用,现在基本已经淘汰,机械方法有圆筒剥皮机,机械剥皮环式剥皮机,滚刀式剥皮机等    
  原木的除节和劈木    原木和板皮的削片,木片规格?长15-25mm,厚3-7mm,宽5-20mm    
  木片输送  
  将造纸原料分散为单根纤维的过程叫制浆,获得的产品称为纸浆。   制浆目的:溶出原料中的木素,在纤维尽量不受或少受损失的前提下,消耗较少的动力,将植物纤维分离成单体纤维,使浆料具备一定的比表面积和交织性能,为纤维之间的重新结合创造条件。   纵观制浆工艺的发展,我们看到,用于制浆的手段多种多样,方法层出不穷,但归纳起来主要以碱法制浆为主。  传统的碱法制浆包括石灰法、烧碱法、硫酸盐法、亚硫酸盐法和预水解碱法。其中以烧碱法和硫酸盐法为主,这两种方法可广泛用于多种原料的蒸煮,也可用于生产半化学浆和化学机械浆。近年来为了加速木质素的脱出,保护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少受降解,从而提高纸浆得率,改善成浆的质量,或者为了减轻环境的污染,添加各种添加剂的碱法制浆发展也十分迅速。  目前国内外木浆的生产以硫酸盐法为主,草浆的生产仍以碱法(包括硫酸盐法)为主,而烧碱蒽醌法和碱性硫酸盐蒽醌法等均有很大的发展,其制浆得率高,白度好,纸浆强度大。易洗、易漂、易抄和泡沫少等方面均占有明显的优势,发展前景乐观。  硫酸盐法:  不同的制浆方法所采用的蒸煮液组成不尽相同,现时用来进行硫酸盐蒸煮的蒸煮液,都是以氢氧化钠和硫化钠为主的常规蒸煮液。个别厂也有用以氢氧化钠和多硫化钠为主的蒸煮液。硫酸盐法蒸煮的主要目的是在使碳水化合物尽可能少受降解的条件下,尽量和尽快的脱除木素。脱除木素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包括脱木素的化学反应、反应顺序、反应历程和反应速率,也包括反应生成物的性质及影响等。  为了加速脱木素速率或保护碳水化合物使之少受降解,或者同时达到这两个目的,近年来,都在添加助剂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特别是在保护碳水化合物方面做了较多的工作。  1、添加多硫化钠(铵),用多硫比钠蒸煮,可以提高蒸煮得率,主要是由于多硫化钠的氧化作用,它能使碳水化合物醛末端基形成各种碱稳定的糖酸末端基,从而停止剥皮反应。此外,用多硫化钠蒸煮,还能加快脱木素速率,这是因为增加了S-离子的缘故。同时,发现多硫化钠纸浆容易漂白(较硫酸盐浆易漂),漂剂消耗快,要加强漂白条件的控制,否则将会影响纸浆的粘度。  2、添加亚硫酸钠,硫酸盐法蒸煮时可以添加亚硫酸钠代替部分NaOH和Na2S。亚硫酸钠的用量不多时,添加的亚硫酸钠有助剂的作用,它能氧化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醛末端基为羧基,亚硫酸钠用量较多时,还有磺化木素的作用。添加亚硫酸钠的结果:蒸煮得率提高,纸浆颜色较浅,滤水性好,好洗易漂,废液泡沫也少。  3、添加硼氢化钠(NaBH4)和低亚硫酸钠(连二硫酸钠Na2S2O4),硼氢化钠是强还原剂,它能使还原性基团特别是羰基进一步还原为羟基,从而使碳水化合物(特别是半纤维素)避免剥皮反应而得以稳定。因此,加入NaBH4的烧碱法蒸煮能使蒸煮得率提高5%。于NaBH4不仅能还原酮基,而且还能使还温性链1→4β-糖甙联接断裂。纤维聚NaBH4还原性降解看来是一种局部化学反应,并决定于纤维素链的可接近性(到达度)。因此,添加NaBH4浓度愈大,影响愈大,蒸煮温度愈高,时间愈长,得率和粘度就愈低。低亚硫酸钠也是强还原剂,也能还原羰基为羟基。因此,硼氢化钠和低亚硫酸钠除了还原碳水化合物中的羰基以外,还能还原木素中的羰基,结果使纸浆的发色基团减少,纸浆颜色变得较白,同时也增进了脱木素的速率。  4、添加蒽醌及其类似物,醌(AQ)的作用是首先氧化碳水化合物的还原末端基,使之变成羧基,从而使之避免剥皮反应,节约药品,提高纸浆得率,减轻硫化物臭气的污染,降低制浆成本等作用,而蒽醌本身则还原为蒽氢醌。  5、添加硝基苯,添加硝基苯的硫酸盐蒸煮的原理主要是利用硝基苯作为氧化剂,既能氧化木素使之变成香兰素,又能氧化碳水化合物的还原性末端基从而得以稳定。但浆的强度,在得率和木素含量相同时较硫酸盐浆差  6、添加羟胺,采用羟胺作蒸煮的助剂,可以达到保护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醛末端基,并进一步氧化为羟基的目的。此外,羟胺也能与木素中的羰基反应,使木素结构单元间的缩合反应减少,从而加速蒸煮过程和提高纸浆的白度。  烧碱法  又名苛性钠法是较古老的制浆方法,其蒸煮液仅采用单一的氢氧化钠来蒸煮,较硫酸盐法制浆略显弱势。然而像硫酸盐法一样添加各种添加剂的烧碱法制浆,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此外,还有亚硫酸盐法、氧碱法、纯碱法、氨法等制浆方法,在某种程度上都推动了制浆产业的发展,然而因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被广泛采用。而近年来,各种新的制浆造纸技术如生物制浆法、超声波处理麦草碱木素、微波技术漂白植物纤维等的相继出现,又加速了制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蒸球  一种回转式间歇蒸煮制浆设备。本身为球形,主要由球体、机座、传动装置等部分组成。球体由钢板焊接或铆接制成。在球体垂直中心线位置开有装料孔,供装料及送入蒸煮药液用。从空心轴颈通入蒸煮加热用的蒸汽和排出冷凝水。蒸球的优点是球内原料与药液混合充分,浆的质量比较均匀,液比低,药液浓度较高,可缩短蒸煮时间,设备简单,投资少,易于管理维修。缺点是占地面积大、直接通汽,药液浓度变化大。多用于中小型草浆厂。中国生产的蒸球按容积大小有14m3、25m3和40m3数种。    
  连续蒸煮器  
  蒸煮流程  
  没人讨论,没人补充
  蒸煮过程:主要是脱木素的过程。  ⑴ 蒸煮温度:155~165℃  ⑵ 蒸煮时间:0.7h~1h  ⑶ 蒸煮设备:连续式横管蒸煮器  在100°C以前,蒸煮液浓度有所下降,但木素基本没有溶出,此阶段碱液向原料内部浸透,主要溶解的物质是原料的淀粉、果胶、脂肪、树脂及低分子量的半纤维素。  初始脱木素阶段:100~150°C这一升温阶段,蒸煮液浓度继续下降,但木素溶出仅26.6%(对原木素)。  大量脱木素阶段:150~165°C(最高温度),木素溶出63.2%(对原木素),此时,木片已分散成浆。  残余木素脱除阶段:碱液浓度继续下降,但木素溶出只有8%(对原木素),这一阶段碳水化合物降解较多。
  纸浆  
  从蒸煮器里面放出来的纸浆进入专门的储浆池,然后再进行下一步处理,包括筛选、净化、洗涤、漂白及打浆等一系列的工艺处理,统称为制浆。
  浆池及搅拌器    浆塔    
  洗涤:  通过挤压、过滤等作用将废液从纸浆当中分离出来的过程叫洗涤,其中:碱法制浆的废液统称为黑液,酸法制浆的废液称为红液,黑液和红液要专门进行回收利用。  常用的洗涤设备有:真空洗浆机、压力洗浆机,洗涤方式多采用多段逆流洗涤  真空洗浆机:      压力洗浆机  
  2017,你好
  除渣(净化):  除渣的作用主要是去除浆料中的重杂质,高浓除渣器是用来在较高浓度下除去纸浆中比重较大的金属、沙子等各种重杂质,以获得高质量的浆料的一种理想设备,也是废纸制浆净化的必备设备。由进料三通、出浆管、大锥体、壳体和沉渣罐等组成。锥体上部用耐磨铸铁、尾部用玻璃制成,内部光滑,使用寿命长。浆料由上部进料三通切线进入,良浆出口在上部正中央。下锥部有平衡水进口、底部配有闸阀及沉渣罐,下锥部和沉渣罐分别设有窥视镜。  高浓除渣器是利用纤维与杂质比重不同来分离杂质的。浆料以一定压力由进料三通切线进入除渣器后高速旋转,由于离心力的不同,重杂质被甩向器壁,在重力作用下,渐渐向锥底运行,进入沉渣罐。纤维由于离心力较小,逐渐向中心低压区运行,到达底部后涡旋上升,最后由良浆口排出。高浓除渣器的锥体具有一定锥度,且锥体较长,浆料在锥体内旋转半径逐渐减小,避免浆流在旋转过程中速度降低,保证离心力得到加强,因而提高了纸料的净化效率。底部平衡水压力略大于浆料压力,使纤维不能进入沉渣罐,只有砂粒、金属颗粒、胶块、塑料等重杂质沉入罐内,减少了纤维流失。    
  低浓除渣器      
  轻质除渣器   轻质除渣器采用涡流离心净化的原理,即利用塑料类杂质、蜡和热熔胶的密度低于纤维和水的特点,靠离心力的作用对纤维和杂质进行分离。轻质除渣器大致分为正向除渣器、逆向除渣器和涡旋式除渣器三种。以涡旋式除渣为例,浆料以较高的流速沿切线方向进入除渣器上部进浆口,除渣器顶部设有锥形导流体,使浆料在除渣器内做稳定的涡旋流动。 浆流中的纤维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抛向筒壁,并由进浆压力推动做向下的螺旋运动,经过圆筒段和锥筒段之后从锥筒底部的良浆口流出;而浆料中密度小于水和纤维的各种轻质杂质以及空气在浆料涡旋流动过程中聚向涡流中心的低压区,由伸向涡流中心的尾浆流管引出。有效地除去废纸浆料中的胶粘物、蜡和塑料等杂质是废纸再生浆生产技术中的重要环节。目前,轻质杂质的处理方法主要有热分散法和冷处理法。二者相比,热分散法不能将轻杂质有效去除,只是将其分散成极小的颗粒留在浆料中,随着废纸的循环回用终成祸害。冷处理法的缺点是得率较低,原因是筛选净化是多级多段,纤维流失较多;但是冷处理法不需要蒸汽加热,动力消耗低;工艺流程较简单,投资较少,并能将轻杂质从浆料中去除,不会遗留后患。在废纸制浆工段基本上采用冷法处理流程,主体设备选用轻质除渣器。  如何使浆料的通过量和尾渣排放率达到最佳结合点,是能否充分发挥除渣器作用 的关键,在使用中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1)除渣器的进浆浓度轻质除渣器的最大操作浓度为1%左右,当进浆浓度超过1%时,除渣效率会明显下降,尤其是对较小颗粒轻杂质的去除。实践表明,一段除渣器的进浆浓度控制在0.7%至0.8%,二段除渣器的进浆浓度控制在0.5%至0.6%效果最佳。  (2)除渣器的进浆压力和出浆压力要想获得同样的通过量,较高的进浆浓度需要较大的进出浆压力差;而在进出浆压力差相同的情况下,较低的进浆浓度可得到较大的通过量。通过对单支除渣器的测定,在保证除渣器的进浆压力≥0.2MPa的前提下,在0.07—0.12MPa的范围内提高浆料的进出浆压力差可提高杂质的去除率。另外,由于除渣器的设计压力为0.4MPa,使用中进浆压力不允许超过0.35MPa。  (3)排渣率通过对单支除渣器的测定,得到去除效率与排渣率关系:当体积排渣率大于10%以上时,去除效率提高较慢;当排渣率达到15%以上时,进一步增大排渣率对除渣效率的提高影响不大。在进出浆压力差一定的情况下,较高的体积排渣率需要较高的进浆和出浆压力,而使得动力消耗增高,并且会增加第二段除渣器的除渣量。所以,应根据浆料种类选择适当的排渣率,在达到预期效果的前提下使动力消耗降到最低。
  2016年中国造纸行业十大新闻事件  相对于前些年的“严寒”,2016年,造纸行业很安静,虽然成本、环保仍旧是主题,但今年似乎是习惯似乎已成常态,行业没有了之前的“大张旗鼓”。  一、国际纸业“脱亚入欧”    2015年,全球最大纸业公司国际纸业(IP)宣布撤离中国市场,十年投资惨淡收场。  2016年,国际纸业(IP)在将中国和东南亚的瓦楞包装业务卖于中国包装龙头企业厦门合兴包装的同时,又以1.5亿欧收购霍尔姆位于西班牙的Newprint造纸厂。东甩西进的“脱亚入欧”战略初显。紧接着,国际纸业(IP)再次以总价值约为1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惠好纸业公司(Weyerhaeuser)旗下纸浆制造业务,进一步印证了国际纸业(IP)深耕西方市场的战略决心。  二、斯道拉恩索北海项目投产    斯道拉恩索广西北海林浆纸一体化项目从2002年开始筹建。14年的坚守,85000公顷林地的合理经营,终于在2016年迎来了建成投产。预示着这个北欧国家最大的直接对华投资项目,同时也是斯道拉恩索历史上的重大投资将建成投产。  据了解,北海包装纸板工厂年产能为45万吨高档包装纸板产品,其中的主要终端产品为液体包装纸板。  此外,2016年12月,斯道拉恩索北海工厂的漂白热磨化学机械浆生产线(BCTMP)也正式投产了。标志着斯道拉恩索在中国广西的林浆纸一体化产业布局正式成型。
  三、山鹰扛起纸包装业大旗    自2013年与吉安重组整合后,山鹰纸业持续发力包装纸业务。继2016年3月年产80万吨造纸项目正式投产后,5月山鹰纸业黄冈新基地200万吨包装纸项目也成功签约了。投产后,山鹰的造纸产能将翻倍,升至505万吨。此外,7月山鹰纸业还拟出资人民币5000万元设立祥恒创意包装有限公司,可进一步扩充和整合包装和纸产品产业链的业务范围。  山鹰纸业是国内少数拥有废纸收购渠道、原纸生产及纸板纸箱生产制造的完整产业链的企业之一,是包装纸产业链的领军企业。
  四、华泰投3.4亿引高端包装生产线    华泰在造纸行业以新闻纸著称,拥有6条新闻纸生产线,在国内新闻纸份额达到一半以上。电子媒体迅猛发展,传统纸媒倍受打击,新闻纸产品供过于求问题凸显,产能利用不足问题突出。2015年,华泰着手对新闻纸生产线进行改造,仅保留1条45万吨纸机,其余5条全部转产高档文化纸、瓦楞纸、包装纸等产品,以缓解新闻纸市场竞争压力,而这之中就包括华泰本部11号机改产包装用纸的合作,及广东华泰纸机改产包装用纸的合作,总计划投资3.7亿元人民币。  日,广东华泰成功生产出首卷合格瓦楞纸,正式向包装纸行业跨界转型。广东华泰此次转产瓦楞纸的生产线是2011年6月投产的新闻纸生产线,年产量可达40万吨。2016年11月,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华泰纸业原新闻纸11号机改产瓦楞芯纸。11号机运行期间,华泰亦对11号机车间实施定置管理、绩效激励、现场整顿,使得设备隐患有效排除,现场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五、UPM亚洲纸业更名为UPM特种纸纸业  六、马云弃用纸箱  七、银鸽易主  八、富阳又诞生两家造纸大集团  日,富阳召开浙江鸿昊控股集团组建政银企会商会议,积极推进鸿昊控股集团组建工作。据悉,此次组建的鸿昊控股集团由金东纸业、东大纸业、远大纸业、高阳纸业、飞马纸业、涌金纸业、高成纸业等7家造纸企业发起成立,合计审批产能106万吨,将进入全国造纸行业前10强。  日,富阳召开浙江新胜大控股集团组建政银企会商会议,积极推进新胜大控股集团组建工作。据悉,此次组建的新胜大控股集团由胜大纸业、丰达纸业等19家造纸及关联企业组建,合计审批产能近106万吨。集团部分成员为杭州丰达纸业有限公司、杭州富阳华隆纸业有限公司、浙江文丰纸业有限公司、杭州蓝鸟纸业有限公司、杭州瑞星纸业有限公司、杭州亚伦纸业有限公司、富阳市鑫源纸业有限公司、杭州富阳胜大纸业有限公司、浙江孙氏纸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万众纸业有限公司、杭州富阳丰正物资有限公司、杭州富阳盛源贸易有限公司……  加上2015年成立的永正控股集团和春胜控股集团两家造纸大集团,目前,富阳51家造纸企业已合并为四大造纸集团,年产能全部超百万吨。
  九、美国发难中国文化用纸
  十、《"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出台  2016年12月,《“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正式出台。明确的目标:到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强调绿色发展理念,制定了改善空气质量、地表水质量的指标,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对于造纸行业,规划中提到要建立重污染产能退出和过剩产能化解机制,对长期超标排放的企业、无治理能力且无治理意愿的企业、达标无望的企业,依法予以关闭淘汰。修订完善环境保护综合名录,推动淘汰高污染、高环境风险的工艺、设备与产品。鼓励各地制定范围更宽、标准更高的落后产能淘汰政策,京津冀地区要加大对不能实现达标排放的钢铁等过剩产能淘汰力度。依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确定各地区造纸、制革、印染、焦化、炼硫、炼砷、炼油、电镀、农药等行业规模限值。  同时,完善绿色包装标准体系。尝试建立逆向回收渠道,推广“互联网+回收”、智能回收等新型回收方式,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发展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建立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等技术体系。重点针对大气、水、土壤等问题,形成源头预防、末端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的成套技术。  以上内容摘自《中国纸业网》
  浆料的筛选  绝大多数制浆造纸过程都需要有某种浆料筛选作业,以便从合格的造纸纤维中除去过大的,引起麻烦的和不希望有的碎片。主要的筛浆机形式有震动式、重力离心式和压力式(离心或向心型)。它们都跟通过良浆和排除杂渣的筛板形式有关。多数情况下,孔眼(一般为孔或长缝)的大小决定所要除去碎片的最小规格。  所有筛浆机都必须配置某种形式的连续或间断地洁净筛板孔眼的装备。否则筛板就会很快堵塞。目前工业筛浆机所用的洁净方法,包括摇动和振动、液力扫刮作用、反洗或最常见的利用各种转动翼片桨叶使液流脉冲通过孔眼。  典型的筛浆机是种很容易操作的机械J要做到稳定有效的运行,最重要的是保持流量和浓度接近最佳水平。发生故障往往是由于明撇的过载或负载不足;而在这些极端状况之间有着很宽广的运行范围。  震动筛        震动平筛实际上曾一度是在制浆造纸厂使用的唯一机型。这种筛选机具有高效的分离作用和浓度较高的筛渣物。但它的许多缺点(诸如开放式结构、泡沫问题、高维护费用、劳动强度、占地面积大)使得除了特定用途外已逐渐被淘汰。它作为尾筛仍是最佳的(因筛渣的浓度高)。在实验室配置的平筛其基本原理相似,主要用于测定浆样的碎片含量。  旋转式震动筛比平筛更紧凑。而且不需操作者特别照看。但维护费用很高也使这种筛选机应用不广。
  重力式离心筛  重力式离心筛解决了许多震动筛存在的问题。这种设计型式利用一个水平式圆筒筛板,上有3mm直径以下的筛孔(具体视使用要求而定)。桨叶型转子的作用是使筛板保持洁净。因为这种筛选机没有振动,不需要很重的基础和隔振装置。产生泡沫少,但没有全部消灭。  筛选机的筛选原理部分基于好纤维有一种彻底水合化倾向,且密度接近于水。当低浓度浆料在离心筛中旋转时,纤维本身随流动方向而排列,它优先穿过筛板上的圆孔。粗大片没充分水合化,且密度较低;该因素制约了离心力效应。粗大片就流过筛板作为筛渣而排出。当粗大片轴向移动而形成积聚时,该疏松料层也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筛选要素的作用。重力式离心筛已广泛应用于浆料筛选。      
  压力筛  压力筛的操作原理类似于重力式离心筛。不同的是它们在压力下运行,设备内部径问流动的设计可以是离心式(外流)、向心式(内流)或综合式。它们的优点是单台设备的生产能力高、布里灵活、占地面积小以及管道布置和泵送比较经济。全封闭设计不会挟带空气,并使粘状物的积聚减至最少。  压力筛最先用于纸机上浆系统,其主要功能是除去粗大杂质和保护纸机成形网。随着设计结构上的改进,实际上所有的细筛系统都已采用了各种不同结构的压力筛。  所有压力筛都有一个圆筒体和带孔眼的筛板。最通用的清洁筛板装置是旋翼片,但根据筛选机结构也成功地使用其他型式的旋转清洁元件。工业上使用的四种流动模式,至少有两种结构是带内流和外流的同心圆筛板。      
  浆料经过蒸煮、洗涤、筛选、净化等工序后,根据使用的要求还需要进行漂白
  本色浆    
  漂白浆    
使用“←”“→”快捷翻页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造纸一吨要用多少纸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