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凭什么成为了中国是制造大国国和出口大国

声明:论坛言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超级大本营军事网站立场
Powered by Discuz &
超级大本营军事网站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最具影响力中文军事论坛 - Most Influential Chinese Military Forum大国工匠,破解贸易围城的重要手段之德国制造-百家号
摘要:吉客君从今日起连发三篇关于工匠精神的文章,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工匠精神在破解贸易围城方面的重要作用,尤其针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可谓指导性很强。这一年关于工匠精神的讨论,热度无两,使“工匠精神”成为年度热词
吉客君从今日起连发三篇关于工匠精神的文章,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工匠精神在破解贸易围城方面的重要作用,尤其针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可谓指导性很强。这一年关于工匠精神的讨论,热度无两,使“工匠精神”成为年度热词。而“工匠精神”只是热词这么简单吗?其中到底蕴含了多少国人对品质的追求和中国制造的期待!以世界上三个“工匠精神”强国的国家为例,看看什么是大国工匠。今日首谈第一个国家,德国。德国制造: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德国制造”代表着结实、耐用和精美,是高质量的保证,这正是德国人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那么德国的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从其教育体系的基础分不开。德国实行 “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为制造业源源不断地输送着高质量的人才。所谓的双元制,即是德国的学生在小学4年毕业之后便进行一次“分流”:成绩优异的学生将进入文理中学,走上通往大学的道路,这点和我们国家的现状极其相似;然而更多的学生则流向了通往职业教育方向的中学,他们中学毕业之后或者经过职业培训后就业,或者进入应用科学大学深造,也称为应用技术大学,而这点,和我们国家的现状差别很大。通过这种学校和企业的交叉学习,为企业培养了大批的技师人才。学习与实践结合,这是保证理论通过检验的唯一途径,而不是培养那种高分低能的所谓高等人才,这点十分值得学习。而学生通过师傅的手把手亲传,可以迅速掌握技能,又可以回到学校对传统技能进行学术的创新,这是一个完全激活起来的“造才”流程,也是保证德国制造人才源源活水的重要渠道。在德国,工厂里的技工和工程师都是十分受人尊敬的职业,而这其中也出现了德国前总理德国前总理施罗德一样的政要;“汽车之父”戈特利布·戴姆勒和罗伯特·博世等企业家,他们相同的经历便是都曾经做过学徒,是在实践中成长壮大起来的。不为人知的众多中小企业是德国制造的隐形冠军,被视为德国的工业支柱。从一个看似不太起眼的细分市场开始“深耕”,不断积累技术优势,最终成为行业领跑者,这是众多德国中小企业的特点,他们有着长期的稳定的发展战略,不为经济的短期波动而改变目标,都有这悠久的历史或是家族传承,这保证了他们可以长期隐形霸占世界缝隙市场。精益求精,这是德国“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而德国中小企业将这种精神发挥到了极致。他们掌握行业内最顶尖的技术,打造质量最高的产品是它们矢志不渝的信条。他们不追求“物美价廉”,他们追求的是用最好的技术打造最好的产品,这些产品往往售价很高,处于行业顶端。德国的工匠精神被世人推崇是其建立在职业教育、社会和行业等一整套系统上的成功,是完整的“生态系统”的成功。通过对德国工匠精神的简单分析,可以清晰理出思路,教育为本,实践之上,政策扶持,企业重视。在理解这四点之前,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一种共识,把工匠精神的精髓理解清楚。首先一丝不苟的精神,我们有没有坚持?前几日见一篇苹果供应链的工程师发布的苹果对一丝不苟精神的坚持:在制造领域公认的0.3mm的公差,被苹果苛刻到了0.01mm,这对很多制造业来说简直是“噩梦”——而苹果的坚持才有了iPhone的巨大成功。我们在走访更多的制造企业之时,能做到0.3mm的公差的企业可谓不多,原因很简单,不是工艺不行,不是工人技术不行,而是:成本的压力!成本的压力直接导致原材料的质量下降,根本支撑不了0.01的公差!良品率不高,会放大成本,更是很多企业所接受不了的!这似乎是一个怪圈,因为市场不振,压制价格上升,而这一丝的差距,更是让劣品盛行。我们在貌似获取了合理现实生存空间的同时,其实输掉的是未来,不是吗?我们先做到这“一丝”的不苟,再谈如何创新也不迟,再谈其他的也不迟。下一篇我们讨论日本——不管你感情上接受与否,日本的“匠人精神”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图片来自网络)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德国五大优势产业简介
  德国地不大物不博,能源和自然资源较为贫乏,然而却是当今欧盟最大、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和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德国在进行工业革命和实现现代化方面是相对滞后的,而且在半个世纪内发动和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还能重新崛起,靠的是发展经济和强化国力,而发展支柱产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道。本文就德国五大优势支柱产业作一简单介绍。  一、汽车和汽车配件工业  德国是世界上汽车制造强国,奔驰、宝马老少咸知,大众、奥迪、保时捷有口皆碑。在全球中高档汽车市场上,德国汽车品牌占有重要地位,迈巴赫、宾利更成为身份高贵的象征。一说到德国汽车,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安全、舒适、节能、环保、美观、耐用…。汽车工业之所以能以较多的优势领先于其他产业,长期保持德国第一产业地位,展现超群的实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其发展特点值得关注。首先,德国汽车生产企业高度重视研发,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在最近10年间,德国汽车工业研发投入高达约2000亿欧元。德国工业领域28%的研发人员从事汽车的研发工作,而汽车工业九分之一的员工供职于研发部门。德国汽车工业平均每十天就有一项专利产生,每年获得的专利3650项,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冠军。所有这些都确保了德国汽车工业在全球的技术领先优势,凸现了德国汽车工业在德国经济中的核心地位。  德国汽车工业研发工作的重点是提高汽车质量、改善安全性能、降低能耗。德国汽车工业正着力进行新一代混合动力发动机技术和替代燃料的研究,旨在提高发动机性能、减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排放及噪音污染,适应环保、节能的大趋势和要求。同时不断推出新式车型开发和挤占市场。为实现这些目标,德国汽车公司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比如大众计划在年投资327亿欧元开发新品,冀通过新技术至少降低30%的生产成本。大众将向在华合资企业注资140亿欧元。其次增加投入进一步巩固其全球主要汽车生产国的领先地位。第三,不断提供汽车电子技术含量。目前汽车电子技术含量在整车的比例约为40%。现在的高档汽车身上,电子和电器部分已占到汽车价值的一半。目前在德国境内运行的汽车中安装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已经比较普遍,新车中安装导航系统的比例迅速上升。根据欧盟要求,德国生产的汽车今后都要安装紧急呼救系统,一旦发生事故或故障,司机启动车内呼救信号,即可通过卫星传播到最近救助站点,从而得到最快捷救助。第四,在巩固国内生产的同时,德国各大汽车厂家继续加紧实施全球化战略,加大在全球尤其是汽车市场增长较快的亚洲和东欧地区的投资,扩大海外生产规模。整车生产企业的加工深度进一步降低,更多的加工和研发任务转移给了汽配企业。德国汽配行业企业则不断技术创新,扎根市场、贴近用户,全球布局,充分利用各地有利资源,提高了自身的竞争能力。  德国主要整车制造商为奔驰集团(Daimler Benz)、大众汽车集团公司(Volkswagen)、奥迪公司(Audi)、宝马公司(BMW)、保时捷公司(Porsche)、欧宝公司(Opel)、曼公司(MAN)。主要汽车配件企业有博世、大陆、ZF、蒂森?克虏伯、西门子VDO、巴斯夫、及Hella等。  博世集团作为汽车配件生产大鳄最为值得一提。博世在全球拥有3万名研发人员,2010年公司研发总投入达36亿欧元,占销售收入的7%以上,在世界范围内申请了3000多项专利,平均每个工作日有15项专利。博世在全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制造、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有约300个子公司和13000多个服务中心、在汽车技术、工业技术、消费品和智能化技术领域,博世集团约263500名员工在2010财年创造了473亿欧元的销售业绩。  中国已成为德国汽车工业的重要合作伙伴和销售市场。德国宝马、奔驰、大众等公司均在中国建有合资企业,著名的汽配生产商博世业在中国设有企业和研发中心。奔驰、宝马、保时捷、奥迪、大众和欧宝等不同档次、众多型号的轿车在我国均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自2009年以来中国业已成为大众公司最大汽车销售市场。大众汽车2010年在华销量为192万辆,该公司力争今年在华汽车销量突破200万辆大关。奥迪今年在华销售目标是130万辆。2011年前8个月,作为德国大众、戴姆勒、宝马三大汽车公司销售市场,中国销量排名分别位居第一、第三、第二位。同期内,大众在华(含香港地区)销量为113万辆,同比增长11.3%;奔驰销量为12.02万辆(35.8%);宝马15.89万辆(49.3%),德国品牌占据了中国高级轿车市场80%的份额。  汽车配件业也着力开发中国市场。如前面提到的博世集团,早在1909年就在中国开设了第一家贸易办事处,1926年在上海创建首家汽车售后服务行。时至今日,该公司三大业务部门均已落户中国:包括汽车技术、工业技术、消费品和建筑智能化技术。博世在中国拥有50家公司,26200名员工。2010年博世在华销售额总计达373亿人民币,当年在华投资总额约27亿人民币。  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过去两年德国汽车工业总体情况如下:  根据国际汽车制造商协会(OICA)提供的数据,2010年德国共生产汽车590万辆,同比增加13%,其中大部分是轿车(555万辆),另外还有商用车35万多辆。在全球汽车生产量排名中位列中国(1830万辆,增幅32%)、日本(960万辆,21%)和美国(780万辆,35%)之后。全球汽车生产增长26%,其中轿车增长22%,商用车增长38%。  二、电子电气工业  德国拥有世界技术领先的电子电气工业。2010年该行业生产量增长13%,营业额增长14%,出口增长23%,生产订单增长24%。当年营业额为1650亿欧元(2009年为1450亿欧元);设备开工率达到87%(2008:88%,2009:72%);总企业数约4000家,年末总就业人数超过81.4万人。过去两年,该行业进口总额分别为1032.28亿欧元(2009)和1278.28亿欧元(2010);出口为1172.67亿欧元和1414.15亿欧元。据德国电子电气行业协会 9月份月度报告,今年1~7月,行业出口总额861亿欧元,同比增长9.5%;进口总额731亿欧元,同比增长3.3%。同期内营业总额989亿欧元,同比增长10.3%;产量增长15%;订单增长14%。   德国电子电气工业每年的革新开支150亿欧元,占该行业营业额的10%,其中研发投入120亿欧元,约占德国工业总研发投入的五分之一。德国制造的电子元件一半以上用于出口,出口的80%以上进入西欧国家。   德国电子元件主要产品包括:半导体产品(集成电路、高度保真分立元件)、电阻器、电容器、缩合器、感应器、无源及混合微电路、电子机械元件(连接器、开关)和印刷/混合电路板等。  德国电子元件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德国汽车业的发展。汽车电子行业是德国电子元件的最大消费者,通信领域、电子数据处理领域和工业电子领域也是其主要用户,也分别占20%左右的销售份额。未来德国电子元件市场的发展主要依赖汽车业的发展及工业电子领域的发展。  英飞凌公司(Infineon Technologies A.G.,1999年4月从德国西门子集团中独立出来)是德国最大的电子元件生产商,产量占德国电子元件总产量的29%,该公司还是德国最大的通信、互联网技术及移动电话用芯片提供商;德国最大的汽车电子、工业电子、安全系统、智能卡及存储产品的集成电路提供商。  三、机械设备制造工业  机械设备制造业一直以来是德国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根据德国机械设备制造协会提供的数据,2010年有90.8万人在该行业超过6000家企业从业。企业以中型为主,87%的企业员工人数不足250人。过去两年,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基本情况如下:  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是典型的出口导向型产业,出口销售额占行业总销售额的份额从2009年的73.6%上升至2010年的75.3%。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过去两年德国机械设备出口额分别为1245.95亿欧元(2009)和1387亿欧元(2010),进口分别为524.86亿欧元和588.47亿欧元。根据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协会数据,2011年上半年该行业收获营业额940亿欧元,同比增长18.5%;出口总额689亿欧元,同比增长18.2%,其中出口到中国93.25亿欧元,占总额的占41.5%,中国成为德国机械设备出口最大市场,所占市场份额为13.5%;就业人数为92.3万;设备开工率升至89.9%。德国机械出口额占世界机械总出口额的20%左右。在机械设备业的31个产品领域中德国产品在21个领域是世界出口第一,在其余领域内也几乎全部位列世界三甲之内。驱动技术机械和设备、建筑机械及建材设备、传输技术设备、印刷机械及造纸技术设备、机床、食品及包装机械设备、民用航空技术设备为德国出口排名前七位的机械设备产品,其出口销售额占德国机械设备出口总额的比重均超过5%。其余重要出口产品依次为:农用机械、动力机械、精密仪器、液压泵、塑料及橡胶机械、纺织机械、压缩气压及真空技术机械和设备、液压设备、木材加工机械和设备、矿山机械、制衣和皮革机械、工业炉和冶金设备。   四、化学工业  化学工业是德国第四大支柱产业。该行业基本情况从下表可以窥见一斑。比如该行业总营业额逐年增加,虽在2009年危机之年有所下降(-14.2%),至2010年恢复增长,增幅达17.8%。其中国外营业额为1000亿欧元,同比增幅为20.6%。  2010年德国化工产品主要出口市场为欧盟(62.1%)、亚洲(13.3%)、北美(8.4%)。2011年上半年,德国化工行业的出口总额770亿欧元,同比增长10.5%。德国化工行业协会负责人表示,2011年,企业研发支出将提升至约100亿欧元,该会对今年出口再次夺冠充满信心。  德国化工工业的三大优势领域是基础有机化学品、初级塑料产品及药品。这三个产品领域都占到德国化工生产总量的15-20%之间。特种及精细化工品、聚合物药物产品、石化及衍生物、洗涤类产品、无机基础化学品和农用化学品依次为德国销售额化工产品类别。  德国化学工业强大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源自其长期投资,目前已趋完善的化工基础设施,这包括ARG公司经营的从比利时安特鲁普经科隆到德国工业中心-鲁尔地区的触及中间广泛地带的网络状乙烯及丙烯传输管道、为数众多的世界级大型化工企业及德国BASF(巴斯夫)公司及Bayer(拜耳)公司在鲁尔地区建设的化工“一体化”生产基础。德国拥有为数众多的世界级大型化工企业,其中BASF(巴斯夫)公司是世界最大的化学企业,Bayer(拜耳)公司也在世界大型化工企业中名列前茅,Degussa(德固萨)公司是世界最大的精细化工品生产商,Henkel(汉高)公司是世界第三大日用化工品生产商,Boehringer Ingelheim公司是世界顶级的植物药生产商。  近年来,德国化工业经历了几次重要的合并与兼并行动,合并兼并的主要原因在于优化自己的核心业务,扩大国际销售市场,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其中较大规模的行动包括:Hoechst AG与Rhone Poulenc SA公司合并,并加入了Aventis公司,同时Aventis公司将其化工产品业务买给了Celanese AG公司。德国第二大化工企业-德国拜耳公司于2004年将其橡胶、工程塑料、化学中间体业务剥离,继而收购了Aventis公司的农用化工产品业务和先令制药,从而将业务集中于制药、保健消费品、诊断、动物保健、聚合物、农作物保护等领域。Degussa-Huels与SKW公司合并,成为全球最大的特种化工产品生产商。德国汉高(Henkel)公司收购德国Cognis化工公司及美国的Dial及ARL公司,从而更专注于日用化工品的生产。  多年来,德国化工业一直坚持国际化经营及扩张的战略。世界头号化工企业-德国BASF公司拥有的6座“一体化”生产基地除本部及比利时安特鲁普各1座外,有4座在海外,其中2座位于美国,1座位于马来西亚,位于中国南京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责任公司也已于2005年6月投入商业运营,此后不断追加在华投资,为占领亚太市场布局。  五、可再生能源产业  德国不仅把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确保能源安全、能源多元化供应和替代能源的重要战略选择,而且也视之为减少碳排放和节约化石类燃料引起的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德国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利发电等开发利用方面居世界领先水平。从2000年到2010年,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比重从5%上升到18%,到2011年上半年超过20%。德国现任政府的目标是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比重至少达到35%。而德国可再生能源协会认为,到2020年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可保证全国约一半的电力需求。今年6月德国决定在2022年前关闭所有17座核电站,进而大幅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为保持和拓展该领域的强势地位,德国政府准备至2013年斥资120亿欧元用于支持技术革新,其中大部分资金将用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可再生原材料生产和能效提高方面。  根据德国联邦经济部可再生能源2010年度报告,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替换、节能、减排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根据德国贸易与投资署发布的行业报告,可再生能源领域各分支行业情况如下:  (一)&&&&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已占德国末端能耗7%。2009年该产业营业额1140亿欧元,设备投资30亿欧元,出口比例超过14%,行业总就业人数10.9万。通过可再生能源获得的末端能源中70%系利用生物质能获得,从2008年到2009年,生物质能发电增长11%,产热增长12%。2009年,德国燃料油的5.5%、热能的8%、电力消耗的5%来自生物质能。行业目标是,至2030年电力的18%、热能的15%通过生物质能获得。&&&&(二) 提高能效技术&&&& 德国在提高能效领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尤其在能源储存和燃料电池技术方面首屈一指,是欧洲最大的提高能效技术销售市场。该行业每年创造的营业额约670亿欧元,未来几年内增幅将保持两位数增长,三分之一的企业利润率超过10%,企业年均扩员15%。&&&&(三) 热点联产  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热点联产市场(2006年在工业和能源供应方面的市场份额为36%,占微型热电联产设备总装机容量的85%)。从技术和经济角度看,德国总电力需求的50%基于热电联产获得。德国拟利用热电联产技术使电能获取从目前的12.5%翻一番至25%。  (四) 光伏产业  德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2010年光伏发电新装机容量(7.4GWp)全球第一;当年累积光伏发电容量(17.3GWp)全球第一;当年新光伏设备投资总额高达195亿欧元;当年在德光伏设备生产商获得的营业额(包括出口)为122.2亿欧元;当年该行业就业人数为10.78万;当年所有新安装光伏设备中,屋顶部分占85%(6.3GWp)占累积容量的86%(14.9GWp);当年100KWp以下小型光伏设备占装机容量(4.29GWp)58%的市场份额和总安装设备(242350套)的97%。当年在新光伏设备安装方面,德国(7408套)远超意大利(2321)、捷克(1490)、日本(990)、美国(878)和中国(520)。  (五) 太阳热能&&&&德国是欧洲最大的太阳能市场,并在全球处于领先水平。2009年总装机容量9GWth,新装机1.13GWth,该行业所创造的营业额12亿欧元,总就业人数2万人。  (六) 环保技术(循环经济和污水处理)  德国在环保方面推行完善的环保政策,制定了严格环保法律,拥有良好的环保传统和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和高端研发能力。该领域  2008年所获得的营业额为850亿欧元;德国在循环技术方面在全球市场份额达到24%(物质分离设备甚至占到64%),在污水处理技术方面所占全球市场份额为19%,循环技术(18%)和污水处理技术(19%)出口方面为世界第一;该行业总就业人数超过32万人;在研发和专利方面同样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七) 风能  德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风能产业,在研发方面业投入不菲。2009年在风能设备及配件生产方面全球领先;2010年德国占全球风能总装机容量的14%;当年该行业就业人数超过8.92万;至2010年末总装机容量27214MW;2010年新装额定功率年均增幅5.6%;至2010年末产量37TWh;电力生产覆盖德国毛电耗的6.2%。  (信息来源:)
02-8-2012&&
[12-13-2016]
[07-11-2016]
[06-13-2016]
[05-9-2016]
[05-6-2016]
[04-15-2016]
[03-4-2016]
[02-23-2016]
[12-3-2015]
[11-4-2015]德国专家称中国成为全球军事大国由美国造成_新浪军事_新浪网
德国专家称中国成为全球军事大国由美国造成
资料图:中国两栖装甲车准备登陆涉水训练
资料图:美国近期将俄亥俄级战略弹道导弹核潜艇部署韩国,引起中国和朝鲜和其他亚洲国家紧张
  德国《金融时报》3月6日文章,原题:中美军力竞赛 中国正在逐渐成为世界军力大国,美国为了应对中国的挑战而不断扩充自己的军力,并批评中国军费不透明,但却是美国自己一手造成了这样的局面。
  美国和平和冲突研究所军备专家汉斯-约希姆•施密特说:“美国不是想主导一切,美国阻止很多军事协议只是不想削弱自己的地位。”所以出于对丧失自己在宇宙空间优势的担心,美国反对中俄每年提交的宇宙空间非军事化协议草案。
  美国不想受军备限制就会引起军备竞赛,施密特继续说道,美国对中国的指责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当美国用一个手指指责别人的时候,有四只手指是指向自己的。”
  近日,美国国防部向议会提交了一份报告,称中国军力不透明会引起各方担忧:中国军力不透明会导致胡乱猜测,是稳定的一大威胁。这份报告恰巧在全球军费都在增加的时候公布,过去10年内全球军费增长了37%。波恩国际军用转民用中心(BICC)的冲突研究中心发表的2006/07年度报告中指出,美国不断增加的安全预算是导致全球军力增长的主要原因。
  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2007年年度报告也指出,无论从相对数字还是绝对数字上,美国的军备支出稳居第一:美国以5287亿美元的支出占世界军力总支出的46%,而中国仅占4%。
  科学和政治基金会中国问题专家萨沙•朗格称,虽然中国军费支出相对很低,但不能低估了人民解放军的实力,“在未来10年内中国将成长为全球军事玩家,就不光是在非洲驻扎几个士兵的问题了。”
  萨沙相信,这个趋势将直接影响美国的军事政策,因此他认为美国将继续研制F-22猛禽战斗机,“因为中国空军不断提高的战斗力促使美国不得不增加F-22猛禽战斗机的数量。”
  汉斯-约希姆•施密特认为,这将导致新一轮的军备竞赛:“军备竞赛又开始了,美国超级军事大国的地位正在受到挑战。美国作为军事超级大国害怕失去自己的优势地位而压力重重,俄中正好利用这点。”未来几年形式将明朗化,美中到底是合作还是对抗,这与美国此次大选息息相关。(作者:马蒂亚斯•欧登 环球网 邵京辉译)
&&& 更多精彩内容阅读登录环球网()
 [1]      
【】【】【
】【打印】【】
不支持Flash
更多关于&&的新闻德国默克集团:中国将成为液晶显示器第一生产大国|液晶|家电_凤凰财经
德国默克集团:中国将成为液晶显示器第一生产大国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2013年12月,默克集团在上海设立液晶中国中心(LCCC)。赵赋斯说,默克集团在上海的设计产能非常大,未来将着眼于满足整个中国市场的液晶材料供应。而未来,中国很有可能超越韩国,成为液晶显示器第一大生产国。该中心不仅是一个生产基地,也是一个服务和研发中心,未来三到五年内,产量将会逐渐扩充,供应整个中国市场。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宋馥李“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液晶生产的第三大国。未来将很快超越韩国,成为第一生产大国。”10月24日,德国默克化工中国董事总经理赵赋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去数年,随着液晶电视、、智能手机等家电和IT设备进入千家万户,中国液晶显示器的生产也呈现突飞猛进的增长态势。上游企业液晶材料供应商、德国默克化工,也由此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默克集团在亚洲设立工厂的顺序,或许体现了液晶显示器在亚洲生产能力的逐渐转移。之前,默克集团先后在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设立了工厂,中国是第四个设立类似工厂的亚洲国家。赵赋斯说,液晶产品的销量还会继续提速。而支撑默克集团将生产中心向中国转移的原因,正是中国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强大的消费能力。作为液晶材料的重要供应商,默克集团的市场占有率约有百分之六十,是京东方、华新光电等液晶生产商的上游供应商。产品被广泛应用于液晶电视、笔记本、平板电脑和手机等创新显示设备。2013年12月,默克集团在上海设立液晶中国中心(LCCC)。赵赋斯说,默克集团在上海的设计产能非常大,未来将着眼于满足整个中国市场的液晶材料供应。而未来,中国很有可能超越韩国,成为液晶显示器第一大生产国。该中心不仅是一个生产基地,也是一个服务和研发中心,未来三到五年内,产量将会逐渐扩充,供应整个中国市场。
[责任编辑:robot]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预期年化利率
凤凰点评:凤凰集团旗下公司,轻松理财。
凤凰点评:业绩长期领先,投资尖端行业。
凤凰点评:进可攻退可守,抗跌性能尤佳。
同系近一年收益
凤凰点评:震荡市场首选,防御性能极佳且收益喜人,老总私人追加百万。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播放数:371192
播放数:5808920
播放数:223530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制造大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