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环向关联的角度提高数字出版产业链关联机制的影响力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我国数字出版平台的网络链接分析与评价研究分析.pdf62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中文图书分类号:G350.7 我国数字出版平台的 网络链接分析与评价研究 学生姓名: 所在院系: 专业名称: 研究方向: 届 别: 导师姓名: 论文完成时间: 2012 年10 月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
外,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安
徽财经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
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
示了谢意。 签名: 日期: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安徽财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
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
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安徽财经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我国数字出版平台的网络链接分析与评价研究 摘要 随着世界进入网络化和数字化的信息时代,信息资源的数字化、
网络化正丰富着人们的文化和生活,文化产业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
期,尤其是数字出版产业,它得以快速发展,受到了读者、业界乃至
政府和学者的普遍关注。数字出版平台作为产业链的重要枢纽,是数
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关键,但目前专门对数字出版平台的研究以及以网
络链接为视角和侧重点的数字出版平台研究还较少,所以本文由网络
链接视角切入,以我国目前主要的数字出版平台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评价研究,不仅可以丰富现有理论,而且又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云计算对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影响研究--《北京印刷学院》2014年硕士论文
云计算对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影响研究
【摘要】:随着数字化浪潮来袭,人们阅读方式与阅读习惯发生转变,数字出版站在了出版行业的最前沿。尽管数字出版前景大好,但是数字出版产业链上相关问题若不及时解决,恐怕在不久的未来会影响整个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云计算作为当前互联网的最新服务模式,在改善数字出版产业链现状上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此,本文从云计算对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影响角度进行研究。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绪论,包括研究背景、相关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与意义的介绍;第二章为理论综述,介绍了云计算、产业链及数字出版产业链的相关理论知识;第三章、第四章为全文重点,集中讲述云计算应用于数字出版产业,先以无云计算服务的状态下,数字出版产业链的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介绍,其二为云计算对数字出版产业链各节点的影响分析和云出版服务的问题分析;第五章从四个方面提出以云计算推动数字出版产业链健康运行的建议;第六章为全文总结,进一步强调云计算服务于数字出版对产业链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印刷学院【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4【分类号】:G230.7-F【目录】:
摘要3-4ABSTRACT4-6第一章 绪论6-14 1.1 研究背景6-10 1.2 文献综述10-13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13-14第二章 云计算与数字出版产业链相关理论分析14-23 2.1 云计算14-18 2.2 产业链与数字出版产业链18-23第三章 数字出版产业链分析23-30 3.1 数字出版产业链节点现状23-26 3.2 数字出版产业链特点26-27 3.3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中存在的问题27-30第四章 云计算应用于数字出版产业30-38 4.1 云计算应用于数字出版产业——云出版30-32 4.2 云计算对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影响32-35 4.3 云计算应用于数字出版存在的问题35-38第五章 以云计算推动数字出版产业链健康运行38-42 5.1 加强版权保护,保证“云端”的信息安全38 5.2 从政府层面出发,建设云出版基地38-39 5.3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出版产业链整合39-40 5.4 加快复合型人才的培养40-42第六章 总结42-43致谢43-44参考文献44-45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邓向阳;彭祝斌;;[J];编辑之友;2010年09期
刘成勇;;[J];出版参考;2010年21期
苗地;;[J];出版发行研究;2012年06期
张晓琳;尤建忠;;[J];出版广角;2012年03期
蒋国俊,蒋明新;[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张博;庄子匀;陈敬良;;[J];出版发行研究;2012年02期
周伟良;;[J];中国编辑;2012年06期
刘锦宏;李思洁;袁晓群;;[J];出版科学;2012年06期
李娟;;[J];中国传媒科技;2012年24期
张青;;[J];现代出版;2012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彦艳;[D];天津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Asian Agricultural R2011年04期
余传奇,吴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Z1期
洪燕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范莉梅;姜含春;;[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王生卫;;[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8期
杨加猛;张智光;;[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0期
张丽颖;李胜连;;[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俸晓锦;徐枞巍;;[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4期
景娥;高晓勤;;[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2期
贠晓兰;;[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林秀梅;王洋;郝华;;[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寇亚辉;;[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梁新弘;;[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敬东;高世超;;[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张宗和;;[A];浙商研究2011[C];2011年
帅萍;孟宪忠;;[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赵颖华;;[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刘艳良;;[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杨宏伟;;[A];“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流通现代化”大型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唐娜;王先庆;;[A];“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流通现代化”大型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许方球;[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胡顺东;[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何满辉;[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倪国江;[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赵玉娟;[D];苏州大学;2010年
卿定文;[D];湖南大学;2010年
宋新华;[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汪琼;[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吴越;[D];西北大学;2010年
武建龙;[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孙丽;[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王培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游振华;[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倪蔚蔚;[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李明;[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冯琳琳;[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田莉;[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孙红;[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黄钰;[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彭维文;[J];北方经济;2005年02期
于晓辉;张强;;[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7期
孙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陶丹;[J];中国编辑;2005年06期
沈天舒;;[J];编辑之友;2010年08期
邓向阳;彭祝斌;;[J];编辑之友;2010年09期
黄孝章;张志林;王亮;;[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刘成勇;;[J];出版参考;2010年21期
郝振省;;[J];出版参考;2011年21期
熊玉涛;;[J];出版发行研究;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本报驻法国记者
本报驻美国记者
本报驻日本记者
提供;[N];人民日报;2010年
王明亮(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社长,同方知网技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刘永坚 刘拥军;[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年
陈静;[N];经济日报;2011年
赵婷;[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桂霞;[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李晓红;[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张明林;[D];南昌大学;2006年
刘贵富;[D];吉林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晓霓;;[J];出版参考;2005年36期
刘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J];传感器技术;1988年05期
豫人;[J];出版参考;1995年10期
白晓煌;[J];出版参考;1995年16期
朱华明,陈文渊;[J];出版发行研究;2001年02期
晓海;[J];出版发行研究;2001年06期
;[J];百年潮;2007年02期
;[J];中国西藏(中文版);2007年01期
红柳;;[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禾;;[A];2008年第四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九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3年年会论文集[C];1993年
;[A];2004年北方七省市植物学年会论文集[C];2004年
朱瑶;;[A];第七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葛存山;张志林;黄孝章;;[A];中国编辑研究(2009)[C];2010年
付昌辉;;[A];第五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韦文;;[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1)[C];1999年
白国伟;;[A];“数字出版背景下的出版物发行工作”论文集[C];2011年
;[A];近代中国(第二辑)[C];1991年
黎传文;;[A];出版科学探索论文集(第9辑)[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本报记者韩言铭;[N];中国经营报;2011年
刘秀娟;[N];文艺报;2010年
本报见习记者 廖小珊;[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张永利;[N];河北日报;2006年
刘萍 实习生
李晓彩;[N];河北日报;2007年
熊飞;[N];河南日报;2007年
商报记者 徐静;[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记者 晓今;[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记者 李京华;[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红亮;[D];武汉大学;2013年
胡誉耀;[D];武汉大学;2010年
王冰;[D];中南大学;2013年
许驰;[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冯智勇;[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1年
尚一鸥;[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李霄;[D];武汉大学;2010年
胡国祥;[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陈敏杰;[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夏兴通;[D];武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晓岳;[D];北京印刷学院;2014年
秦鹏鹏;[D];重庆大学;2013年
黄立雄;[D];湘潭大学;2010年
张彦华;[D];重庆大学;2011年
鲁丹;[D];北京印刷学院;2014年
王挺;[D];北京印刷学院;2010年
付倩倩;[D];安徽大学;2012年
闫新洁;[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高进;[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朱昌爱;[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政策内涵与体系_科技与出版-爱微帮
&& &&&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政策内涵与体系
摘 &要&&数字出版产业政策是数字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过近10 年的探索,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政策形成了阶段性特征、跨行业性特征、政策叠加特征和区域性特征。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政策围绕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政策、数字出版产业结构和数字出版产业组织政策3 大门类构建了包括数字出版产业技术政策在内的12 个小类的政策体系,从幼稚产业扶持到反垄断竞争都有涉及,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一定的发展眼光。关键词&&数字出版;产业政策;政策框架产业政策自1980 年代引入我国以来,已经成为引导产业发展、构建公平竞争环境的重要手段。我国的数字出版业自2006 年有业界统计以来,连续10 年以30%以上的速度发展,产业政策的引导与保护功不可没。经过10 年的探索,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为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构建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产业发展生态。1 &数字出版产业政策的内涵以当前的认知,数字出版是传统出版或新兴出版对数字技术的应用衍生出的新出版形态,泛指利用数字技术生产、数字渠道传播和数字渠道接收一切信息和知识的传播活动。可见数字出版活动至少跨越了4个产业领域:一是文化产业,数字出版是新闻出版业的一种业态,按照我国产业分类方法以新闻出版业为起点回溯,新闻出版业位列文化产业之中,在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中处于核心地位,也就是说,数字出版业属于文化产业范畴;二是高新技术产业,数字出版业是数字技术、高新技术研发与应用,具有明显的高新技术产业特征;三是信息产业,数字出版的目的是传播信息和知识,是一种信息传播和消费的活动,因此属于信息产业范畴;四是软件产业,数字出版的数字内容生产制作和呈现需要有软件业的介入,如内容生产过程中编程和终端呈现内容的APP等就是一种具备软件业的特质。4种产业特征形成了数字出版显著的跨产业融合的特征,从而增加数字出版产业政策体系化的复杂性。根据《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我国的数字出版及产业主要为13 大类: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彩信、彩铃、手机报纸、手机期刊、手机小说、手机游戏)、有线互联网、无线通讯网和卫星网络等。[1]数字出版产业政策就是在对数字出版产业13 大类及其周边产业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对产业政策的定义,将数字出版政策归纳为:数字出版产业政策,是指国家权威部门制定并组织实施的旨在鼓励、规范和发展数字出版及相关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的总和。我国的数字出版政策具有明显的跨产业和融合的特征,包括但不限于数字技术开发、高新技术应用、内容创作、产品策划和软件编程等领域。因此,我国数字出版政策定位整体上符合图1 所示的层级关系和图2 的叠加融合性关系。2 &我国数字出版政策体系当前我国产业政策分类有三分法和四分法,三分法是指将产业政策分为产业发展政策、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四分法是将产业政策分为产业结构政策、产业布局政策、产业技术政策[2]和产业组织政策四类[3]。产业发展政策是产业政策三分法的内容,其整合了产业布局和产业技术政策,较之四分法,三分法更切合了产业发展的阶段性和时效性,同时将人才政策、税收政策、财税政策包容进去,规避了这些政策难以归类的难处。结合数字出版产业特征,数字出版产业政策可采用三分法进行分类,分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政策、数字出版产业结构政策和数字出版产业组织政策,以相关大类内涵进行分类,可以延展为12 种政策类型,20 个政策项目(见表1)。2.1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政策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政策是国家和地方为了推进数字出版业的发展,以目标为导向制订的产业政策。主要包括数字出版技术政策、数字出版布局政策、数字出版投融资政策、数字出版人才政策、数字出版税收政策、数字出版财政政策和数字出版中小企业政策构成。具体而言,数字出版技术政策是引导、促进和干预数字出版业技术发展的专门政策,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引导性。在具体操作中,主要是技术研发与援助、技术创新奖励、技术引进和技术发展规划等内容,这些内容有的是以专门政策的出现,有的则是零散出现在相关的政策文件中,如技术引进政策,多是出现技术登记管理办法、科技创新政策之中,因而在政策研究中,要注意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数字出版布局政策是国家和地方依据国家战略和当地资源禀赋作出数字出版业的空间布局安排,我国自2009 年以来,先后在全国重要地区布局14 个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就是基于此考虑。一方面是着眼于产业集群建设,形成产业集聚效应,降低对资源的无效消耗和节约企业运行成本;另一方面,通过集聚完善产业链,形成产业的整体影响力。数字出版业的发展对物空间依赖性不高,从空间布局的角度看,全国从宏观层面进行空间布局,地方多是对接全国的布局,在小范围内采用线串点的策略。这种策略就体现在地方制订的产业规划中,主要是引导“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不宜做出“哪里做”的具体指向。在微观层面,不同的企业也根据本企业的基础,作出相应的发展规划,来对接和响应宏观和中观层面的产业布局战略。数字出版投融资政策是指数字出版业向业外融资用以产业发展的政策,主要是数字出版业的融资行为:一是向金融机构贷款,金融机构设计相应的产品,或者出台相应的政策;二是政府搭建的融资平台,或设立的相应基金,如重庆市就专门出台了文化金融相关政策,成立了文化担保公司,或文化投资基金;三是业外资本的进入,包括在保证国家文化安全的前提下,如何保护投资人的合法权益等。2005 年,国务院就发布《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明确非公资本可以进入动漫和网络游戏[4],近年来,业外资本通过直接介入技术,曲线进入数字出版业,以及在此背景下,一些发达地区数字出版业尝试了特殊管理股政策,就是在探索保证两个效益的手段。数字出版人才政策是为保证数字出版发展所必需的持续创新驱动力制订的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和稳定人才队伍的政策,在人才引进方面,着重强调给予优厚的待遇,为数字出版业从业人员的创新创业和科研创造良好环境,如给予安家费,解决家属就业、子女入学,配套科研启动经费,甚至建立个人研究室,等。人才培养则着眼于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实行定向培养顶岗学习、外派挂职、带薪访学等,旨在完善数字出版人才的知识结构,掌握业界前沿动态,及时跟上技术发展等目标;稳定人才队伍则更多地考虑人才的成长路径、晋升空间等,并根据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设计相应的对口政策。数字出版业税收政策是指国家为鼓励数字出版业发展,根据相应的政策,作出的对数字出版税收的减征、免征和缓征的政策。我国实行的分税制,数字出版业的税收政策由国家税收和地方税收两部分组成,国家则从宏观层面作出部署,对数字出版业发展在增值税等方面给予优惠,而地方政府优惠的力度更大,多是以培育税源着眼,对数字出版及相关产业给予减税和免税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不仅作用于产业产品本身,也延伸到人才,如重庆等地就采用企业高管特定的费用科目冲抵收入成本,从而变相提高数字出版业高管的个税起征点。应该注意的是,税收优惠越来越被弱化,这是基于社会公平竞争的需要,也是压缩为避税的“候鸟”式企业生存空间。数字出版财政政策是指国家和地方财政对数字出版业的政策,主要包括由财政出资设立专项基金,域内数字出版企业通过申报获得;财政出资对数字出版的建设项目进行资助;以及政府优先购买域内数字出版企业产品等。由于税收是财政收入的重要部分,因此产业政策研究中,常将其与税收政策一并称之为财税政策,这种分法是基于政策手段组合应用的考虑,数字出版政策体系的探索中,宜将其分立,作为一种独立的产业政策可以有利有效地促进政策体系的形成和完善。数字出版中小企业政策,在一些产业政策的分类中,将其归为产业组织政策的组成部分,这种分类较为经典,在数字出版产业政策中,宜作为产业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是因为这类产业政策更多的体现了政府对数字出版产业扶持和培育手段,是利于数字出版成长的举措。数字出版中小企业政策主要是针对基于数字技术衍生的新兴出版企业,以及中小规模出版单位的扶持政策。我国数字出版业与传统出版业一样,具有散小弱特征,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领导企业。因此,中小企业政策成了当下数字出版业扶持的主要政策措施。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做法,如北京就明确要求,在政府采购中,同等条件下要向当地中小企业倾斜;重庆明确小微企业注册验证后,可以获得5 万元至10 万元不等的扶持资金,同时,对小微企业申报专利或著作权,相关费用由当地财政承担,并给予一定金额的奖励。2.2数字出版产业结构政策数字出版产业结构政策是指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委或地方政府对全国或本区域数字出版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研判后作出一种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引性安排。具体到目前,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结构政策是针对数字技术应用到新闻出版业后,对我国出版业态和传播环境产生影响,国家和地方主动适应这种新环境,对我国新闻出版业结构进行调整,向数字传播和融合传播的战略重点转移,重新规划新闻出版产业内不同传播介质所占全产业的比重。如,在未来五年,我国新闻出版业要转型升级,传统出版内容80%要数字化[5]等,均是从产业结构着眼。从性质上看,也是一种导向性政策。数字出版产业结构政策包括数字出版主导产业选择政策、数字出版战略产业政策和数字出版产业扶持政策。数字出版主导产业选择政策是国家和地方未来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取向的指针,是一种战略性安排,主要明确在数字出版业发展过程中本地区要发展的重点领域。我国数字出版业主导产业,一是数字内容建设,从“十一五”期末到“十三五”产业规划的部署,到国务院文件均强调数字内容建设的重要性。而数字内容建设则是从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少数民族文化数字出版、教育数字出版、复合出版等领域着手。就地方而言,北京重点发展数字内容,兼顾技术创新;上海着重发展网络动漫产业,兼顾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天津则重点在云计算,为全国数字出版业提供数据交换空间;重庆则在发展数字内容产业的同时,重点发展数字教育出版业,各地区从而实现空间区隔与产业配合,也充分发挥了本地区资源效率。数字出版战略性产业政策是指对本地区数字出版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领域,通过政府手段将确定并强力推进,战略性产业更多地被认为是数字出版业的先导产业,一方面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先后时序安排,另一方面是数字出版产业中长期支柱产业的安排。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战略性产业,一是数字内容建设,内容产业是发展重点;二是技术研发,从复合出版到协同编纂;三是标准建设,近10 年发布各类标准数十项。落足到地方,北京更加技术创新对全国数字出版的引领作用;重庆更全力推进集成内容字符的FRID技术,并推进国标起草,同步推进了数字内容产业,重点建设教育和历史文献数据库;天津则在快速计算和云计算技术领域重点部署,力图有所突破。数字出版扶持政策是指在新闻出版面临新的形势下,不同地区针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确立的对数字出版业直接扶持的措施。较之战略性产业,数字出版产业扶持政策更多的是会对弱小产业,强调政策为新办企业和小微企业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主要从财政基金投入、税收、人才吸引等多方面共同发力。如上海市率先将数字出版作为工商注册的行业准予登记,重庆为数字出版业提供房租先交后返,减轻企业运行成本。2.3数字出版产业组织政策数字出版产业组织政策便是政府为实现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目标而对本地区数字出版机构鼓励或限制的政策措施。主要是有数字出版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政策和数字出版公共规制政策组成。数字出版反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政策是两类政策组合,前者是规避某个数字出版企业在垄断市场,并施行对其他企业和消费者不利,影响市场公平竞争的策略;后者则是调整各市场主体间有序竞争的措施。由于我国出版业的特殊属性,以及经过近10 年的改革,数字出版业市场格局基本形成,某些领域的竞争态势基本呈现,但目前尚无专项的反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的政策,在实际操作中,采用的是国家有关反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的政策。现阶段,我国数字出版政策更应该强调扶持大型数字出版集团,从而形成市场引导力和领导力。所谓的数字出版公共规制政策,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数字出版企业准入作出的行政和经济领域的限制,目前数字出版业在国内属于新兴领域,也没有专门的数字出版法规,是参照互联网络出版企业标准,其经济标准是投资100 万元以上,行政规制是具有3 名以上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其中法人或负责人必须具备新闻出版的中级技术职称。各地没有作出相应的地方性规定,皆按此标准审核并上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审批备案。在简政放权和负面清单的环境下,公共规制的手段将越来越少,从而为参与数字出版业降低了门槛。3 结 语近10 年的探索和完善,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同时中央政策与地方政策良性互动,对产业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总体说来,中央政策注重产业方向引导,地方政策注重实用有效。同时,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还可以充分应用国家和地方与产业相关的公共性政策带来的优惠,从而形成了以数字出版产业专项政策为主线、相关产业政策为基础、公共政策为辅的产业政策体系。这个体系将在未来得到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未来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政策丰富和完善的重点是技术开发、对外贸易、市场公平、股权奖励、促进混合所制、特殊管理股的推进等多个方面,从而达到规避市场失灵,调整市场关系,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影响力和产业实力,促进产业健康良性发展的目的。参考文献&&[1]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contents/.html.[2]芮明杰. 产业经济学[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3]刘吉发. 产业政策学[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4]国务院. 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EB/OL].()[]./zhengce/content//content_5680.htm.[5]王强. 新闻出版业数字出版“十三五”时期规划要点[R/OL].()[]..cn/chinapublish/rdjj/2016szcb/zlttp/888.html.作者简介吴江文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文化产业研究所,401320,重庆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2015 年度决策咨询与管理创新专项《重庆市数字出版产业政策支持体系研究》(项目编号cstc2015jccxB0019)阶段性成果。
点击展开全文
悄悄告诉你
更多同类文章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可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后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科技与出版》旨在搭科技进步与出版创新之桥,传编辑出版与营销之经。是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由清华大学主管,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中国版协科技出版工作委员会指导。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进入
删除,或发送邮件到 bang@ 联系我们,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出版产业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