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最具价值中国品牌投资价值的产业用一句话怎么表示

各大券商医药行业2014年投资策略研报观点汇总
马上进入14年,因个人关注重点在医药行业,所以收集了主要券商关于医药行业14年投资策略的研报,进行汇总记录并供各位朋友分享。
共21篇,下图中标红的一般是在新财富、金牛或水晶球医药行业分析师中获过奖的。(13年新财富医药第一名张明芳已到中信证券)
&&&&在我读完这21份研报时,再次深深感到医药行业的复杂性,我只能尽量把这17篇研报主要观点和亮点总结到一起,尽可能地逻辑清楚,可读性强一些。
文章偏长,读完需要挑战各位的耐性。也可自己阅读相关研报,下面链接是百度云盘文件夹地址:
----------------------------------------------------------------------------------------------
21份研报关注点各有不同,如果能真正读二遍,会让你对医药行业建立起整体的观念,也会基本了解医药方方面面的政策点,并对A股整个医药板块细分有清晰的认识。
&& 从医药发展大历程来讲,可以看到世界医疗体制的演变进程(华创证券)&&
也可以看到中国医改的历史
(海通证券)
&&&&上一轮医改从1997年到2005年宣告不成功结束,历经8年。
新一轮医改从2006年9月启动,其间经历了政府对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加速投入,个人支付比重进一步下降,从2001年高峰时的60%下降到33.4%。新医改到目前已经6年,政府大量投入似乎并未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种困局,根源在于在上一轮医改未能解决的“以药养医”问题,在这一轮医改进行了6年之后也还没有得到解决。
& 还可以看到现在中国医改的框架(国金证券)
还有医药产业链(广发证券)
&&&&&&以及中国医疗资源的现状
分级诊疗没有取得重大进展,相对高端的三级医院承受最大的诊疗负担,这一趋势还将加剧,三级医院的病床使用率持续上升、其门诊及住院人数的增长也最快。
资源结构性稀缺导致医患冲突加剧
医患冲突案例呈现递增态势:2009年发生冲突事件达15例;2012年发生恶性伤医案件11起,造成35人伤亡;2013年10月全国各地就已发生至少6起恶性伤医事件。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恶性伤医案件涉及医院包括:浙江温岭第一人民医院、上海交大附属新华医院、哈医大等。
行政手段显得苍白无力:2010年,政法系统在全国范围掀起整治“医闹”行动。各地公安机关在医院广泛设立警务室,加大对医疗纠纷的介入力度,但医患关系并未因此缓解;日,卫生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协调公安机关向二级以上医院等重点医疗机构派驻警务室,共同加强医疗机构治安管理,维护正常诊疗秩序、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与人身安全;2013年10月,卫计委提出开展为期一年的和谐医患关系活动。
和中国前十位疾病构成
和未来理想的医改结果
让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
---------------------------------------------------------------------------------------------
---------------------------------------------------------------------------------------------
全球主要的医疗保险制度(中航证券)
---------------------------------------------------------------------------------------------
&香港模式----实行国家医疗服务模式,药品由香港医管局统一招标采购,增长受财政预算制约。
&香港医管局运作廉洁高效,集中招标议价力强,医药基本分开,部分药品价格甚至远低于国内。
注:中航证券P11页重点介绍了香港模式。--------香港医疗保险制度脱胎于英国的全民健康服务制度(即国家医疗保险模式),由政府直接主办一体化的医疗健康护理服务,为市民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医疗健康服务,同时,市民也可以自行购买商业健康保险,享受商业健康保险有关待遇。
香港的医疗卫生服务主要有由政府主办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私立医院(诊所)共同提供,其中前者占主导地位,提供了全部80%以上的住院服务,公立医院所需经费主要来源于税收,由政府通过财政预算提供,市民在看病只需交付少量的费用;后者则完全采取市场化运作,依据医疗服务成本自主确定价格,以“用者自付”的方式满足市民更高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
香港政府对公、私立医疗机构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医院管理局作为香港公立医疗机构的唯一法人,其主要职责是管理、运营和发展公立医疗机构,向政府提出服务及资源需求意见和收费政策建议等,直接负责管理全港42家公立医院和医疗机构、48家专科门诊以及73家普通门诊;卫生署则负责监管私立医疗机构,通过巡查、调查医疗事故及处理公众投诉等方式,监察其在遵守相关法律的情况,卫生署虽然不限制私立医院的收费,但要求其公开收费表或备有收费资料供病人参考。
& & 在目前的医疗体制下,香港药品采购基本上分为三个体系:医管局主要负责统筹公立医院及其门诊的药品,卫生署则负责维持普通科门诊的药品采购,私立医院(诊所)自行负责自用药品采购。整体上来看,医院管理局管理下的公立医院药品支出占香港药品支出的大头,因此其采购模式也将会是未来我国药品招标借鉴的重要蓝本。
& &香港医管局采购药品的基本策略是热衷于采购非专利药物,其把药品分为专利药、核心专利权届满的药品(有仿制药出现)和非专利药(全开放市场仿制药)等三大类,对于专利药实施在单一货源承诺制的基础上,与供应商进行谈判议价的采购方式,对于第二、三类非专利药品采用公开招标方式采购。另外,医管局还密切关注具有相同疗效的几种专利药品的价格变化,并积极评价仿制药与专利药之间的可替代性以控制药品费用增长。
&在运营方式上,香港公立医院的药品采购根据不同情况共采取“中央供应合同”、“中央统筹报价”和“医院直接采购”三种采购方式:
 中央供应合同方式:采购的药品主要是公立医院普遍使用及用量较大的药品品种,具体的采购目录是由医管局下设的药物审批委员会在广泛征集各公立医院意见以后最终确定,采购活动由总药办全权代理实施,各公立医院的药剂科不直接参与采购,总药办在汇总药品采购数量之后与中标的药品供应厂商直接签订采购合同。
& &中央统筹报价方式:医管局把公立医院每年支出介于5万-100万港币的药品集中汇总采购数量,并以此数量作为采购预算参考,邀请药品供应商进行报价,经竞争性谈判最终确定价格和供应商。
 医院直接采购方式:每年支出少于5万港币的药品,由医院药剂科根据临床需求自行安排采购,适用于新引进的、用量不大或用量不稳定的药品,但医院直接采购药品的过程,包括药品供应商的选择及采购合同的签订都要在总药办统一的严格监督下进行。
& &香港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药品采购模式,即体现了集中招标采购的优势,获得了质优价廉的药品,又满足了医院自主经营特色和临床特色需求,在这种采购模式下,香港公立医院获得药品价格往往处于全球较低水平,有效的控制了药品费用的不合理上涨,对国内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国内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同香港药品采购模式的区别主要在于:香港药品采购模式中,香港医管局作为药品招标的发起人,同时也是药品采购活动的参与者,深入到药品采购、药品配送、药品使用的各个环节,使得药品招标、使用的全过程置于政府的严格监控中,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医疗机构大部分的药品采购自主权,隔离药品生产企业同医院之间的利益链条;而国内药品集中采购则要求多部门协同参与,且多数为“只招标、不采购”,使得其对中标药品的后续使用状况缺乏足够的监督,并未能有效切断企业与医院、医生之间的利益输送。
&&但是我们也需注意到,香港公立医院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利益单位而是依附于政府,其大部分费用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医生和有关人员均享受公务员待遇,接受政府统一规定的工资待遇,也就不存在利用专业性谋取利益动机;但是,国内医疗保障体制更多的是借鉴德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加坡的储蓄医疗保险制度,居民医疗费用的支出则由国家、企业、个人共同承担,同时作为主要出资方的保险基金对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缺乏有力的制约,这就为医院或医生利用技术优势诱导需求,刺激消费埋下隐患。(评:这一句话点明了根本,中国现行医药制度的保险基金从本身没有控制费用的冲动,而是根据高层政策的导向,资金的结余程度,来平衡下面各医疗相关方的利益及改革的进程)
&---------------------------------------------------------------------------------------------&
& 台湾模式---全民健保,医疗服务业向民营资本全面放开
& & 台湾自95
年建立健保制度以来,覆盖2320万保险对象,全民参合率超过99%。台湾医保局代表广大保险对象向社会购买医疗服务,在统一公平的支付体系下,社会资源被充分利用,增加医疗服务的供给,满足不同就医需求。到2010
年底全民健保特约医疗院所合计达1.94
万家,约占所有医疗院所总数92.13%。
& 医疗服务业向民营资本全面放开,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共同为大众提供健康服务,而且公立和私立医院均有经营的自主权,根据自身优势,设臵科目和病床,自主采购药品与耗材。凭借资本优势,台湾民营医疗迅速发展,民营医院规模超过公立医院。台湾医疗服务供给充足,质量优越而且在健保统一支付下,价格合理,台湾居民就医看病方便容易。在轮候时间上,台湾显著好于英国、香港等国家医疗服务模式的国家和地区。医院公平竞争,打破公立垄断,提升效率:台湾医疗服务提供方已基本市场化,公立医院基本不享受政府补贴,与民营医院公平竞争。民营医疗服务已经占据大多数比例,公立医院垄断服务被打破。为提升效率,台湾政府部门也放开对公立医院的直接管理,公立医院拥有人事,药品采购的经营自主权。例如台湾公立医院拥有药品自由议价的权利,议价收益归医院所有(即:二次议价)。
&(评:从以上看,台湾的市场化程度要远高于国内)
-------------------------------------------------------------------------------------------------&&&
&日本模式(华创证券研报P5页)
日本厚生劳动省由日本卫生部和社会劳动部在1985年合并,下设11个局,基本个局,基本涵盖了我国卫生部的医院管理、SFDA的药品注册审批、发改委的药品价格管理、社保部门医疗险等相关职能。册审批、发改委的药品价格管理社保部门医疗险等相关职能。在这统一协调的框架下,日本药品价格不断下降,从1974年第一次降价,1980年一年降价幅度达到18.6%,年平均降幅达到7.35%,1990年的降价幅度达到9.2%。
医药分家:日本的案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广发证券)
&医药分家是一个非常漫长和曲折的过程。从日本的经验看:需要积累非常多的基础配套政策,
最大的障碍来自于医生和医院的利益,因此关键的配套政策需要从医生利益补偿和减少药品对医院利益贡献两个角度同时入手;
在分业过程中,日本和韩国都爆发过大规模的医生罢工,我们认为政府不会轻易冒进;
其他配套政策:药店必须配备一支专业的执业药师队伍等&&&
日本的经验看:医药分家短期对卫生总费用及药品消费的影响不明显
􀀹 &中国的情况:
分两步走:先零差率(先县级医院、再大医院),再逐步将门诊药房从医院分离出去(5年以后)
北京的试点方案:零差率+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提高诊疗费(医生受益有限)
零差率短期对医院用药的影响整体非常有限
------------------------------------------------------------------------------------------
&&关于医改---付费制度改革
& & 付费改革不会一帆风顺,药品消费核心驱动力是需求(申万研报p74页)
台湾1995年开始试点按病种付费,2010年才最终完成155个病组,费时15年,由此可见按病种付费实施背后的复杂程度。
中国付费改革刚刚起步,试点的过程会涌现很多问题,比如试点医院降低医保患者接收,从而可能导致患者流向同城其他医院,增加其他医院负担,从而导致医患矛盾加剧;此外病组的界定、第三方诊断都不成熟,为按病种付费埋下了难题。
中国目前的付费制度改革只限基本医疗保险,尚属探索阶段,我们认为会遇到很多问题,医保病人可能会被医院拒之门外,从而导致医患矛盾加剧:
总额预付,可能降低医疗服务质量:参与总额预付的科室,没有用完的钱归科室所有,从试点情况看,医院不愿意接收医保病人,只愿意接收自费病人,甚至出现把医保患者推向其他医院,医生游山玩水的情况,造成了医疗质量的降低。
按病种付费,同样可能产生诱导消费:试点按病种付费,病种只能集中在常见病,费用会有一个上下限设定,但由于患者个体之间差异很大,遇到复杂疾病,比如多种并发症,应该如何设定病种?同时由于中国尚未推行第三方检测,病种判定上可能出现尽量朝上限设定,同样可能产生诱导消费。
-----------------------------------------------------------------------------------------------
付费制度改革的药品的影响结论
&&&(申万研报)
从国际经验看,总额预付和按病种付费(DRGs)、按人头付费一般是共同推行的。
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采取总额预付和按病种付费(DRGs)后,我们观察对医药卫生费用和药品费用带来的影响。
结果显示,改革前后对消费增长几乎没有影响,需求仍然是主导医药卫生和药品消费的核心因素,我们认为是以下原因:
第一,按病种付费虽然限定了单病种费用,但提高了报销比例,释放了潜在需求。
第二,改革是渐进的,会平滑其中影响。
第三,按病种付费遏制了浪费,但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疾病谱变化无法阻挡需求的进一步上升,原有过度消费的资金很快被新的需求填补。
申万研报通过对比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台湾付费制度改革,得出结论:付费制度改革不会影响医药卫生和药品消费支出
国信研报--《从药改到医改:似雾似雨似风》。
年:从“药改”到“医改”的转折元年、政策大年。<font COLOR="#09
年启动新医改以来,“医改”实际成了“药改”,最关键的公立医院改革则流于表象。药改也从医保全覆盖和基药目录带来的初期乐观陷入目前的迷茫期:严苛的招标、屡屡而至的降价、反商业贿赂、医患矛盾再次尖锐爆发……医药产业实体经营困扰于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预计2014
年行业增速和效益将继续因政策扰动而波动,纵比景气偏弱。三中全会决定使“药改”至“医改”的曙光初显,同时意味着2014
年将是又一个“政策大年”。
国信证券研报中比较香港、台湾、新加坡地区医疗改革经验和历程,发现在台湾模式二次议价、香港模式因财政支出预算严格控制下,台湾和香港的药价远低于其他地区,但即使这样,每年的药品支出仍呈现刚性增长,对比医疗服务人次增长和香港财政预算支出,药品费用增长持续领先。其背后的核心是人口老龄化的因素。
&所以国信证券认为:中国目前人口结构、经济状况和社会保障水平决定了医疗服务需求远远没有满足,就诊人次增长、支付力量加强集中度提升速度远高于前述三个经济发达华人地区,中国医药市场增长无忧!改革虽曲折,但改革路上机会更多。
&&&&&广发研报--医保支付制度改革的影响:美国的案例,短期对用药影响有限
&&&&&&&----------------------------------------------------------------------------------------
&&&医改对药品负面影响的观点。
国金证券:二次议价
二次议价:医疗机构在省级药物招标结果的基础上,对中标药品进入医院采购时进行再一次杀价。
日,发改委座谈会,提出将改革药品招标方式,应实现带量采购,不能实现带量采购的,应允许医院与企业自行谈判。
&& 不确定的因素:与现有招标的制度性冲突
结论:区别于“药改”,流通领域的改革会根本性的动摇药品定价机制,对药品的价格形成巨大的压力。
这是一次行业性的大洗牌,不会轻举妄动。
从下图可以看出主要的政策目标就是降价,控费,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反应国金证券的观点。
-----------------------------------------------------------------------------------------------
西南证券也对二次议价做了解读但关注点在对民营医院的利好上
所谓二次议价即指药品经省级中标集中采购后,当地医疗机构并未按照其招标确定价格进行购买,而在此价格基础上再度议价打折,此举动对于我国发展起步较晚且在资金、技术、人才方面较薄弱的民营医院得到了一次喘息的机会。
&#61548;& 二次议价使民营医院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采购权;
&#61548;& 提高医药机构的买方议价能力,为取消“以药养医”创造条件。
我们认为:政府在允许“二次议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潜在的问题,比如增加了其买卖中产生职业犯罪风险的概率,或者也有导致药品价格虚低的可能性。目前国务院相关部门已经反对医院进行二次议价改革,但从长远来看,“二次议价”符合市场经济行为,有存在的必要性。对于民营医院来说,作为消费终端,其收入不再依靠药品加成,而是完全市场化的“二次议价”,无疑将增大其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
&-----------------------------------------------------------------------------------------------
&&&兴业证券-----处方药目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上海模式)
&&&&&长期问题:药占比居高不下,用药结构不合理
&&&&&在以药养医的体制下,我国药品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常年居高不下,一直维持在40%以上,这一比例远远高出其他国家:<font COLOR="#10
年药品支出占卫生费用的比例,中国是43.4%,美国是11.9%,其他国家中韩国和日本最高,分别为22.5%和20.8%。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药品销售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显然偏高。我国药占比全球最高,主要是现有以药养医的体制造成的,由于药品是医院和医生重要的收入来源,医院可以通过药品销售获得15%的加成收入,医生的阳光工资难以补偿合理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医院和医生均有一定的动力多开药、开高价药。
此外,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用药结构也存在不合理的现象:根据IMS的统计,2012 年我国医院前十大用药中,有5 个中药注射剂,2
个辅助用药和1个抗生素,和全球接轨的治疗性用药仅有氯吡格雷和阿托伐他汀钙。反观全球处方药的重磅炸弹,以呼吸道、抗肿瘤、心血管、中枢神经系统等领域的生物药和化学药为主。当然,我国用药结构与全球的差异与疾病谱的不同有一定的关系,但以药养医导致的用药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仍然不容忽视。
在年初的行业政策专题报告《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中,我们明确提出,在我国医保覆盖面超过95%,医疗卫生费用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对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考虑到按病种付费(DRGs)的复杂性,总额预付可能先行,成为我国探索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第一步。
2012 年12 月人保部下发的《关于开展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的意见》,也提出了实施总额预付的措施,基本代表短期和中期的改革方向。
因此,我们认为处方药行业由医保扩容带来的政策红利已基本结束,未来将逐步面临从扩容到控费带来的压力。
上海是我国实施总额预付的第一个试点地区,经过近十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形成了以总额预付为主体,多种支付方式并存的混合支付模式。
在实施总额预付的情况下,的确能起到有效控制医保费用快速增长的趋势,但我们认为处方药行业的增速将不可避免的有所放缓,从上海实施总额预付和杭州今年上半年实施医保控费(海虹控股的控费模式)的情况来看,这些地区样本医院的用药金额均呈现增速放缓的趋势。
随着未来几年医保控费的全面实施,短期和中期之内我国处方药行业的增速将不可避免呈现放缓的趋势,实际上从上图可以看出,在实施控费之前,2007
年之后我国样本医院的用药金额增速开始持续放缓,我们认为主要与三甲医院的用药金额基数逐渐变大有关(PDB
主要统计三甲医院的用药金额数据)。此外,除了医保控费之外,药品招标降价(后面政策部分我们将详细讨论)、新药审批进程缓慢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处方药的行业增速有所影响。
从国际经验来看,要改变药占比过高和不合理用药的局面,必须破除以药养医的医疗体制;而要避免和减少过度医疗,则需要推出标准化的临床路径和按病种付费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DRGs)。从中长期来看,逐步取消医院药品加成,提高诊疗费和医生的阳光化收入,应该是我国医改的长期方向。包括近期出台的鼓励民营资本介入医疗服务领域,以及医生多点执业等,都代表了政府未来破除公立医院垄断地位,鼓励医疗资源多元化的方向。
因此,从中长期来看,我们认为我国药占比将呈现阶梯式的下降,未来医院和医生依靠药品销售来获得收入的盈利模式将逐步得到改变,因此处方药行业难以维持过去十年的持续高增长;
兴业证券结论:处方药仍存在结构性机会
虽然我们认为从中长期来看,处方药行业的增速放缓在所难免,但作为一个规模超过1
万亿元,而且保持持续增长的行业,内部细分领域也非常多,仍然存在为数不菲的结构性机会。我们必须要提示的是,当前在投资者整体看淡处方药的时候,有可能会犯长期逻辑短期化的错误!展望明年,我们认为处方药行业仍然不乏投资机会。
& &基层市场依然将保持快速增长。根据CFDA
南方经济研究所公布的数据,预测2013 年我国药品终端市场为12,645
亿元,同比增长17.6%,其中基层市场为893
亿元,同比增长27%,明显快于药品行业的平均增速。展望未来2-3年,由于基层市场用药水平偏低,基本药物扩容以及国家政策鼓励医疗资源下沉等,基层市场有望继续在低基数上保持快速增长,将持续超越药品行业的平均增速。此外,由于基层医疗信息化程度偏低,预计短期内医保控费对基层市场的影响也较为有限。
&#61548; 重大疾病领域的机会仍层出不穷。前面我们提到过我国疾病谱逐渐向发达国家接轨的问题,未来肿瘤、心血管、糖尿病等重大疾病和慢性病的发病率将持续提升,这些细分领域的用药增速有望持续快于行业增长。由于是一些临床需求较为刚性的用药,比如麻醉药、胰岛素等,无论是反商业贿赂还是医保控费等负面政策,对临床用药的增速都影响不大,仍有望保持较快增长。
&#61548; 创新和新产品带来的投资机会。创新是医药行业永恒的主题,虽然我国医药行业整体创新水平不高,但仍有少数优秀企业在创新领域持续投入,并且获得了丰硕成果,如化学药的标杆企业恒瑞医药,现代中药的代表公司天士力、康缘药业等。未来有能力不断推出重磅新产品的公司,将获得持续的成长动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
广发证券-----维持处方药行业政策中性判断
&& 市场普遍担心大医院招标启动后,化药中的竞争性品种价格压力较大;我们认为其中的单独定价品种存在较强的定价权,而这些品种又大多在临床使用历史悠久,安全性和有效性得以验证,在价格稳定的基础上有望凭借其定价优势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1048633;预计发改委对中药价格的调整会继续遵循“有保有压、鼓励较低价格药品使用”的原则。
&#1048633;预计不降或者降幅相对较小的:日治疗金额在10元以下的品种、国家保密品种、研发创新或传统中成药企业的部分品种。预计降幅相对大一些的品种:新进医保目录品种、日治疗金额在30元以上的品种(肿瘤除外)、优质优价品种。
&#1048633; 在此原则之下,不同企业、不同品种价格调整空间仍会有较大差异。
我们统计,上市公司新进医保品种大多数占比还很小,价格调整影响不大。热毒宁注射剂是第一个获得国家专利金奖的中药注射剂品种,预计价格调整幅度也比较有限。
&& 新药和急需药审批节奏加快
&#1048633; 近年来国家新药审批政策收紧,新药上市缓慢,未来CFDA将加快创新药、急需药的审评节奏,而普通仿制药审批仍需按正常程序排队。
&#1048633; 明年上市公司有望迎来新药上市潮。明显受益的企业有恒瑞医药(阿帕替尼、19K、磺达肝癸、卡泊芬净)、华东医药(阿卡波糖咀嚼片、达托霉素)、海正药业(单抗安百诺)、双鹭药业(达沙替尼)、长春高新(长效生长激素)、海思科(13种复合维生素)、誉衡药业(银杏内酯B)以及智飞生物(HPV疫苗)。
&#1048633;一般而言,药品申报生产后2-3年内有望正式获得生产批件。从上市获批时间不长的大品种看,明年需要密切跟踪医保、物价以及招标事宜。康缘药业(银杏内酯注射液)、海思科(复方维生素(3))、莱美药业(埃索美拉唑、乌体林斯)、天士力(丹参多酚酸盐)等品种有望逐步放量。
-------------------------------------------------------------------------------------------------
&& 相对与各券商对药品企业未来发展的不同观点,对医疗服务行业,券商绝大多数持乐观的观点。
& 关于医疗服务行业
& 未来如何破除“以药养医”这个医改的最核心问题,海通的观点是“未来民营医院发展起来之后,将成为搅动医疗服务的鲶鱼,最终促进公立医院变革。”
&并通过对比美国和台湾医疗服务的大发展的历史阶段,结合国内2010年12月《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即58号文和日《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20年健康服务业达到8万亿的目标被提出。医疗服务对民营资本进一步放开,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发,并不断扩大开放领域。”认为未来医药行业的重要机会来自于医疗服务行业。
& &实际上因为《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13年年末的推出,再加上13年GSK事件和反商业贿赂造成的对处方药未来发展的疑惑,多数研报都对医疗服务的未来看好,并着墨甚多。
&如国金证券2014年投资方向选择上,首选一定是政策免疫品种。“健康服务作为政策免疫品种的逻辑:医药的改革政策多数是紧缩性的,但唯一促进的是健康服务行业的发展。在三中全会的指引下,我们预计健康服务业会获得更多政策性的支持,这一细分领域会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主题。”标的主要为医疗服务和医疗器械。而其研报的最后一个专题6:“医疗服务的机遇”P117页,特别对医疗服务做了详细的分析和梳理。
&国信证券“中国医疗服务及配套器械产业:市场进一步放开,带来新机会,新机遇”。国内民营医疗服务市场一直处于补充地位,数量虽然占比有40%,但住院人次仅占10%。同为社会医疗保险模式的台湾,私立医院却处于主导地位。2012 年国内医疗器械行业收入1565 亿元,与药品市场比例为1:9,发达国家该比例已经达到1:1,医疗器械产业市场发展空间极为广阔。国信通过对数据的对比,展现出中国医疗服务及配套器械产业的未来发展空间。
&招商证券“景气提升的医疗服务及医疗器械存在行业性机会”,纵观历次政策的大变革,民营资本都能借助其市场化政策的东风实现“国退民进”式的快速成长,医疗服务也将迎来大发展。尽管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业还存在如医生多点执业、非营利性医院转营利性医院等政策障碍,但我们判断后续相关的配套政策将陆续出台,政策障碍将加速扫除,医疗服务业景气逐步提升,有利于社会资本更快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同时,我们也注意到,40
号文也还提出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推动公立医院改制,鼓励发展专业性医院管理集团,引导非公立医疗机构规模化发展,有利于连锁专科和综合性医院集团的发展。
&而东吴证券甚至用--今年我们不推”药“的标题,研报中大量对医疗服务进行分析。
&当然也有不同声音。
如兴业证券中说“医疗服务长期趋势向好,但短期难贡献业绩:从医改长期的发展趋势而言,医疗服务行业长期空间广阔,前景光明。但是,A
股的投资标的较少,而且普遍估值偏贵,但业绩短期也缺乏爆发力,难超市场预期。当然,收购医院也是市场关注度较高的主题之一,但民营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的很多配套政策尚未落实,收购医院的进度也较难把握,对相关投资标的影响尚需观察。”
&中信证券“民营医院投资准入放开,但我们判断民营医院资产尚未进入利润收获期”,当前限制民营医院进入收获期仍有两大因素:1,公立医院改制缓慢,医生难以实现真正意义的多点执业和自由流动,民营医院整体上受制于专家资源;2,医保仍未完全对民营医院开发,民营医院难以享受同等医保待遇。我们判断,一方面政策将吸引越来越多的资产投资新建民营医院,一些经营不善的国企医院恐将被民营医院兼并收购;另一方面,盈利艰难的部分民营医院则可能推出、关闭。
医疗服务的标的不多,海通提了几只,国金,国信等研报也做了梳理,有兴趣可以阅读相关研报。
& 1、纯粹的医疗服务企业爱尔眼科、通策医疗;2、通过并购获取医院资源的复星医药、信邦制药等;& 3、伴随医疗服务发展而发展的迪安诊断、和佳股份等;4、其他受益于公立医院改革的如诊断试剂公司利德曼、科华生物,提供医疗信息系统的,提供医院一体化解决方案的,血透业务领域等也都值得关注。这是海通研报中提到的。
--------------------------------------------------------------------------------------------------
关于民营医院研究--(安信证券P17页)
医院行业盈利能力突出
通过研究A 股上市的医疗服务公司,我们发现其成熟医院拥有非常高的盈利能力:以爱尔眼科为例,公司长沙爱尔等6 大成熟医院2012
年的净利率均超过20%,ROE 更是大都超过50%;而通策医疗旗下的杭州口腔医院近年来的净利率则超过25%,ROE
也是接近50%;金陵药业旗下宿迁市人民医院近年来收入和利润快速增长,净利率则约为15%。
被低估的劳动力价值和旺盛的医疗需求是我国医院行业盈利能力强的最大原因。
1、医生资源与医疗机构“绑定”,长期以来被低估。在中国现有的制度下,医生必须与所在医疗机构“绑定”。而目前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以公立医院为主,医生的薪酬待遇参考事业单位体系,这导致了医生以及护士等其他医护人员的工资待遇偏低。即便是在考虑药品回扣的情况下,医护人员收入占整体支出的比重也仅为33%,而美国这一数据达到58.6%,而香港更是超过70%。
2、医疗需求旺盛,中短期内医院面临的控费压力不大。过去若干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医保覆盖率的迅速提升,我国医疗需求增长十分旺盛,医院业务收入的年均增速超过20%。且从目前三大医保的收支数据来看,三大保险都有结余,且未来筹资力度仍会加大,预计短期医保基金支出压力不大。更为关键的是,目前医保基金并未建立有效、完备的控费体系,面对日益上涨的医疗费用缺乏应对手段。而简单粗暴的总额控费具有明显的弊端,若强势推行则必将增加医患矛盾。
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的三种运营模式&&&
单体医院由于其辐射半径和服务能力有限,收入无法实现无限制扩张,因此通过连锁的方式实现扩张成为医疗服务类公司的常规经营策略。在具体模式上,根据医院的属性不同,我们将其分为专科医院连锁模式、综合医院连锁模式和高端医院连锁模式。
目前,专科医院连锁模式已经相对成熟,综合医院连锁模式处于发展初期,高端医院连锁模式的发展阶段则处于两者之间。长期来看,我们更看好前两者的投资前景,高端医院连锁模式的发展尚需商业医疗保险普及等多重因素的配合。除此之外,体检连锁机构、养老保健机构、健康管理机构等也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
& & 1. 专科医院连锁:如火如荼
专科医院连锁模式是目前我国社会资本办医最成熟的模式。我国的民营医院在发展早期,主要从公立医院租赁和承包科室,其承包的科室多数为被公立医院视为鸡肋的皮肤科、妇科等、后来逐渐扩展到骨科、体检中心等。正在由于这样的经历,民营资本完成了在专科医院经营领域的原始积累。与此同时,专科医院盈利能力强,投入规模相对小,对医生资源的依赖度不高,种种要素导致其可复制性相对较高。因此,专科医院连锁模式获得了快速发展,成为现阶段我国民营资本办医最成熟的模式,诞生了一批以爱尔眼科等为代表的民营专科连锁医院。
专科医院连锁模式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重点推荐爱尔眼科。尽管专科医院连锁模式的发展成熟度相对较高,但即便是从业内领先的爱尔眼科来看:其连锁模式仅覆盖一线和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几乎还没有布局;业务领域也存在继续拓展的空间,眼科美容,视光配镜等业务成为其未来重点开拓的对象。因此我们仍然认为专科医院连锁模式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综合医院连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综合医院由于投入规模大,建设周期长,且国内医疗体系的主体公立医院多数为综合性医院,面临的竞争格局也十分激烈,故过去民营资本鲜有参与综合性医院的投资行为。但近年来,综合医院的投资开始出现一些变化,民营资本涉足综合性医院的案例开始逐渐增多,一种是收购综合性医院,以复星医药为代表;一种模式以凤凰医疗为代表,通过托管综合性医院收取服务费和并获得药品供应链服务的权利,从而达到盈利的目的;一种模式是以开元投资、金陵药业为代表,在成功经营综合性医院的基础上,通过收购或自建等方式打造新的医院。
综合医院的投资正迎来史无前例的投资机会,看好复星医药和凤凰医疗。本届三中全会,国家首次明确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制。此外,国务院此前也发布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健康服务业2020
年的总规模要达到8
万亿元以上,并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此背景下,我们认为综合医院的投资正面临史无前例的投资机会。我们看好复星医药通过
收购整合的模式进入医院产业,凤凰医疗的托管模式也是现阶段分享医疗服务行业盛宴的理想模式之一。
高端医院连锁:方兴未艾
随着我国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对医疗服务的质量需求也越来越高,高端民营医院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以和睦家为例,该公司1997 年在北京开业,目前在北京、上海、天津以及广州等地均设有连锁医院,2012
年营业收入达到1.52
亿美元。但长远来看,在收入端,受到医疗商业保险普及率不高等因素的影响,高端民营医院的收入增长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在成本端,下属医生多为自由执业,薪酬水平较高,难以通过技术进步等手段有效消化。因此,我们认为高端民营医院的长期发展前景仍然有赖于医疗商业保险普及率提升等多重因素的推动。
-------------------------------------------------------------------------------------------------
2013年政策回顾
兴业证券---2013 年医药行业政策及重大事件梳理
----------------------------------------------------------------------------------------
&2014年政策展望
&&&展望2014 年,我们对行业政策的整体判断是政策压力或大于今年,短期而言,投资者需要关注的热点有:发改委行政降价(中成药、麻醉药)、招标(包括基药招标和非基药招标)、国家地方医保目录调整,以及医保控费的进展等,反商业贿赂预计持续的可能性不大。
1)关于招标,我们认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在基药招标方面,虽然2013 年3月份卫计委就公布了新版基药目录,但大部分省份的基药招标年内并未完成,对基药销售的影响也尚未显现。随着各省基药目录的陆续增补完毕,我们预计2014年上半年将迎来各省份的基药招标高峰期,而参考上一轮基药中重磅品种的放量轨迹(如复方丹参滴丸进入2009
年版基药目录后到2010 年下半年才开始明显放量),预计2014
年下半年后将成为基药品种新一轮放量周期的开始,新进全国基药目录(或进入多省市增补基药目录)的独家/类独家品种有望获益。
2014 年也将是颁布新一版全国医保目录的年份,这也将引发资本市场对新进全国医保目录品种的关注,而随着医保目录的公布,拖延已久的各省非基药招标也有望在2014年下半年进入高峰,届时在过去几年手握新产品但受制于招标无法放量的企业将获得市场更多的关注(但我们预计其业绩弹性或将在第四季度甚至2015
年才会有所体现)。当然,招标除了给相关中标的企业提供新品放量的机遇之外,也不可避免面临降价的挑战。
近年来,基药两票制和和非基药质量分层,综合评分已经成为大多数省份通用的招标模式,此前“唯低价是取”的政策取向得到一定程度的修正,招标采购政策整体上回归到“质量优先、价格合理”态势。但不可否认的是,2013
年广东招标政策严厉程度和之后媒体报道的全国药品招标座谈会上的政策导向超出了此前市场的预期。外资原研药是否会遭遇明显降价,国产仿制药是否会跟随降价,以及政府是否会出台低价药目录对常用廉价药品进行价格保护都是值得品味的关注点,也充满不确定性。
综合近期的相关政策和媒体报告,我们认为2014
年招标降价的力度可能会略大于以往,但竞争结构良好、终端使用较为广泛的独家类独家品种仍将保有一定的议价能力,甚至有望在其他竞争品种降价后加速放量,同时部分效果确切、价格低廉的普药品种也有望得到一定的价格政策扶持,从而大型优质普药企业有望从中获益。因此综合而言,招标降价对医药行业既是挑战,却也不乏结构性机遇。
2)关于行政降价,需要等待靴子落地。
在价格政策方面,我们预计药品价格在招标和行政性价格调整中逐步下行仍将是中长期趋势。
在行政降价方面,在完成了第三轮化药\生物药价格调整后,麻醉药和中成药的价格调整窗口日益临近。从历史经验来看,由于中药材处于中长期的价格上涨通道,加之中成药领域重磅独家品种较多,企业议价能力较强,我们预计中药独家品种即使有降价,其价格调整幅度可能也将较为温和,当然需要观察实际政策出台的情况。麻醉药的降价也是如此,比如宜昌人福的芬太尼系列,产品竞争格局良好,预计降价幅度也可控。当然,相关上市公司在降价利空的靴子落地之前,其股价表现可能仍然会受到一定的压制。
3)关于医保控费,我们认为2014
年压力将大于今年。
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医保基金结余达到5700 亿元,当期结余率也高于10%的国际警戒线。近年来随着医保支出的快速增加,医保支付的中长期压力逐步加大,根据目前收支水平推算,预计<font COLOR="#18
年前后医保可能出现亏空。因此2012 年12 月4 日,人保部、财政部和卫生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的意见》,提出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在所有统筹地区范围内开展总额控制工作,建立以保证质量、控制成本、规范诊疗为核心的医疗服务评价与监管体系,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
2013 年以来,如北京、杭州、江苏等地区陆续开始试点医保控费,处方药销售额受到一定影响,这从2013
年部分区域性医药商业企业收入增长放缓就可见一斑。展望2014 年,我们认为在国家政策倡导和地方医保资金压力的双重促进下,医保控费的范围可能会进一步铺开。控费模式也可能会逐步走向精细化,即从上海的“总额控制模式”到杭州的“医保智能管理平台审核模式”,以至最终实现按病种付费。
虽然这一过程在国外一般需要经历10
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完全落实按病种付费前更易操作的总额控制可能会成为一种过渡模式,但其对医保范围内药物的增速仍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部分高价处方药可能会受到限制,而部分定价合理质量过硬的国产药品则有望加速其进口替代过程。
招商证券2014年重点政策判断
2014 年,医药改革的政策可能会较13 年多,整体来看我们对于政策保持谨慎乐观态度。近期讨论比较多的低价药品目录、精麻类产品、中成药产品价格调整以及二三级医疗机构配备使用等我们做简要的阐述。
除此之外,医疗服务14
年可能有进一步的细则出台,其他包括医保付费方式改革、发改委关于药品价格管控的思路调整、医疗服务定价调整、医生的多点执业等政策都可能存在变化。
低价药目录:发改委之前就“中药日使用金额在5 元、西药日使用金额在3
元”以下的890品种对企业做了征求意见,以此制定低价药品目录,在此范围内企业可以自由定价。低价药品目录在广东省、江苏省以及云南省等省份都有制定,但日使用金额并没有发改委制定的那么高。低价药目录的执行需要看细则,如果能够出台,我们的理解是:对于独家品种肯定是好事,因为至少中标价格不用下降了,目前目录里面的品种包括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中新药业的速效救心丸、双鹤药业的降压0
号、千金药业的妇科千金片等;对于其他竞争性的普药,我们目前尚不能下结论,因为各地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即使能够突破价格,可能并不能拿下市场。低价药目录的出台意在保证低价、薄利产品的供应,由于其招标需要单独的规则,因而我们判断如果目录推出的话应该会比较快,从而不至于妨碍各省的新一轮基本药物招标。
精麻类产品价格调整:之前市场传言这类品种的降价幅度比较大,有15%左右,但我们判断由于精麻类产品的特殊性(生产、流通以及使用都有较大限制,同时临床使用专业性极强),最终产品的降价幅度可能会较市场预期的好,价格调整应该在近期会明朗,涉及的上市公司包括人福医药和恩华药业;
中成药类品种价格调整:化学药的价格在13
年年初基本已经调整完毕,中成药的价格调整(特别是新进09
年新进医保目录的品种以及12 年基本药物目录内的品种)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发改委价格调整的重点,尽管市场前期传言中成药的价格调整幅度会比较大,特别是中药注射剂产品。但我们认为最终中成药的最高零售价调整幅度会好与市场预期(会在之前化学药的幅度之内),这当中的逻辑在于:
1、政策上对中成药的支持,价格方面的支持即为政策上最大的支持之一;
2、中药原材料近年的价格涨幅明显,尽管部分品种近期有明显回落,但相对几年前的价格水平,现在的药材价格仍在高位,而且未来也是趋涨;
3、中成药品种中独家品种,价格维护不存在“搭便车”现象;
我们判断中成药价格调整的判断是幅度不会大,分批分次进行,近期发改委药品价格评审中心已经开会讨论,元旦或者春节前应该会有第一个批次的产品价格调整出台,届时中成药大概的价格调整幅度即清晰,压制中成药近期表现的因素将得到解除。
各级医疗机构配备使用基本药物比例的文件:广东、山东、四川、江苏等省份之前已经公布了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基本药物比例的文件,但实际执行情况不甚理想。13年年初的时候全国卫生系统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二级医疗卫生机构使用比例50%、三级医疗卫生机构30%”的要求,但至今正式文件仍未出台。
我们需要看到这里面的阻力在于:
1、医生的用药习惯以及动力,基本药物整体价格水平较低;
2、如果各级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销售全部执行零差率的话,那么医疗机构将损失很大的运营收入,缺口需要靠地方政府填平。
这两点可能是阻碍文件出台的最大原因。文件需要特别关注,因为医疗市场的大头在二三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如果文件出台并真正执行的话,基本药物目录品种的制度性红利将延续。
2014 年政策展望(华安证券)
-----------------------------------------------------------------------------------------------
&招商证券&2014 年将是招标大年
一,先基本药物招标,再非基本药物招标
招标时点上:新一轮的基本药物招标近期各省将陆续进行,但短时间还存在一些相关配套政策问题,包括中药品种的最高零售价格调整(发改委)、低价药品目录的制定(发改委)、二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药物配备使用政策细则(卫人委),这些政策如果不及时出台,可能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未来基本药物招标以及基本药物放量的节奏。我们认为
2014 年各省的招标重点将是基本药物的招标,对于非基本药物的招标大部分省份预计将在基本药物招标完成之后,大部分省份预计将在2014
年的下半年之后,不排除2014 年开展医保招标的省份较少。加上2014
年医保目录有新一轮的调整,如果结合这一点判断的话,非基本药物的招标的主要时点可能是在2015 年。这对2014
年的行业具有很大影响,因为招标或多或少存在降价预期,但另一方面也对部分新产品不利,参加不了招标也就不能实际进入市场。
二,基本药物招标规则趋松、非基本药物招标规则趋紧
我们先简单回顾基本药物/非基本药物过去的招标模式:
&1、基本药物招标最主要的特点是单一货源、双信封及不区分质量层次
(1)单一货源承诺(即中标数量只有1 个):每个具体品规只有一家企业中标,部分用量大的品种中标企业会超过1 家(或通过划分区域形式实现);
(2)双信封:即经济技术标和商务标分开,商务标阶段只考虑价格;
(3)不区分质量层次:不区分原研药、优质优价、单独定价与普通GMP 产品的差别,全部划分在一个竞价组,但这类品种在经济技术标环节的时候可以加分,只是进入商务标环节就不具备任何优势;
&&&&(4)参照价格:低于该企业该品规在本省上轮中标的价格,低于该企业该品规指定省份的中标价格的平均值或者最低值(不同省份招标是参照的范围会有所不同)。
基本药物招标的这种导向,导致的结果就是价格竞争非常激烈,能够维持历史中标价格的品种大部分是独家品种或者生产企业相对较少的品种;
&2、非基本药物招标的特点是区分质量层次、竞价议价、中标数量按比例
(1)区分质量层次:原研药、优质优价、单独定价与普通GMP 产品划分在不同的竞价组,分开招标;
(2)中标品种产生形式:通过竞价、议价形式产生,不实行双信封,在一个评价体系中同时考虑“质量”、“价格”等因素,分别赋予权重,典型的如给予质量(包括企业规模、在本省的销售情况、国外认证情况、GMP
认证等因素)70%的权重,给予价格30%的权重;
(3)中标数量:根据该品规同组报价厂家数按比例筛选入围,而不是只有1 个品规中标;
&&&&&4、参照价格:低于该企业该品规在本省上轮中标的价格,低于该企业该品规指定省份的中标价格的平均值或者最低值(不同省份招标是参照的范围会有所不同)。
&&&&&非基本药物这种招标的导向价格竞争适中,中标数量较多、价格区分度较高,具有质量优势的企业将占据明显优势。以广东省为例,我们详细比较了基本药物和非基本药物招标的特点。
三、未来招标的趋势判断
招标归根到底就是议价,议价根本在于品种的议价能力,品种的议价能力核心在于品种的竞争性(是否独家)以及属性(1.1
类新药、首仿、国家科技进步奖、优质优价、单独定价、规范国家GMP
认证、中药保护品种、国家保密配方等等),从壁垒上来讲品种的独家具备最强的议价能力。招标规则在变,一定程度上影响价格趋势,我们对趋势的理解是,基本药物招标规则放宽、非基本药物招标规则趋严,具体体现在:
1、基本药物招标:加大质量的权重,淡化价格的权重(改良式的双信封,即经济技术标的分数带入商务标,并给予彼此一个权重);一个品规可能会有2
个企业能够中标;山东省以及安徽省县级医院招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非基本药物招标:质量的分层可能会趋于严格,竞争会趋于激烈;增加左右联动性;部分省份不排除会借鉴双信封模式。
------------------------------------------------------------------------------------------
----------------------------------------------------------------------------------
&其他研报亮点
& & 国泰君安---“政策穿越”主线之一:智慧医疗(可以参考李秋实在今年9月25日有一篇研报“”)
& & 上海证券----可穿戴设备、移动医疗将是下一轮医疗器械企业的重要增长点
&可穿戴式医疗器械因其广阔前景正成为医疗器械市场的投资热点。哈工大可穿戴计算机工程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指出,医疗是可穿戴设备最具潜力的应用领域。该报告纳入监测的全球近100 家高科技公司中,有近六成都在从事可穿戴医疗设备的研发,例如美国最大的远程心电监控服务商CardioNet
公司,出售可穿戴心脏检测医疗设备,能够根据用户反馈的数据在后台提供心脏健康状况监测与数据分析;耐克推出Nike+智能鞋子和Nike+Fuelband
健身智能腕带等可穿戴健身产品。而九安医疗和宝莱特等涉及可穿戴医疗设备的企业,以及汉威电子、歌尔声学、共达电声等一些跟移动医疗设备配件制造相关公司,行情也一路上涨。
可穿戴式医疗设备可以用于对个人的生活和运动进行跟踪并提供数据共享,并定期收集、分析,从而在必要时更为及时有效地做出适当的反应。具体应用在医疗市场的各个环节,如对日常锻炼数据进行跟踪;判定老年人的跌倒是否造成了伤害;报告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以及监测医院病人的心脏速率;持续跟踪患者后续情况;医生动态评价药物的疗效;潜在风险因素的及时发现等。我们认为2017 年中国可穿戴医疗市场销售规模保守估计将达到50
亿元人民币。基于医疗大数据平台的诊断与治疗技术将把个性化医疗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空间,可以预计,可穿戴设备、移动医疗将是下一轮医疗器械企业的重要增长点。
-------------------------------------------------------------------------------------
体外诊断试剂的行业性机会--招商证券P20页
体外诊断试剂的高景气度主要来自于行业自身的内生增长、药品管控后的挤出效应、新产品的推出以及进口替代等(详细可参见后续关于体外诊断试剂的行业报告----“招商证券-体外诊断行业:化学发光和分子诊断引领、市场快速发展-131218”)。相关研报下载:
----------------------------------------------------------------------------------------------
制药设备与无菌药品:受益于新版GMP认证--华安证券P15页
&&&&制药设备:药企设备更新升级仍将继续
&&&&在新版GMP
达标压力下,制药企业对于制药设备更新升级的需求将更加强烈,特别是进入2013 年以来,制药设备销售额大幅增加,行业同比增速从2012
年的20%左右提高到30%左右。与此同时,医疗器械行业增速呈现平稳中略有下滑的局面,与制药设备行业的加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这表明,制药设备行业的高速增长并非是行业性趋势所引发,而是由事件所驱动的,即受益于新版GMP
由于第一批药企达标期限近在眼前,而第二批达标期限也即将到来,因此在双重利好叠加作用下,今年是制药设备行业成长的一个高峰,
2013 年制药设备行业增速在30%左右;2014 年,由于第一批无菌药品生产企业达标已经完成,因此行业增速较2013
年可能有所回落,但考虑到非无菌药品生产企业的数量(3839 家)远远大于无菌药品生产企业(1319 家),因此2014
年行业仍然有望保持25~30%左右的较高增速;2015
年,达标期限截止日临近,行业可能将进入第二个增长高峰,届时增速可能将达到30~40%左右。因此,我们认为未来2
年,制药设备行业仍然将保持高速增长,相关企业业绩仍然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无菌药品:GMP
淘汰产能急需填补&&&
无菌药品主要包括血液制品,疫苗和注射剂等。2011 年新版GMP
相比原来的药品生产标准来说,硬件方面主要是加强了对于无菌药品的要求,而无菌药品的认证截止期为今年底,因此一些生产无菌药品的中小企业在今年底之前如果仍然不能够通过新版GMP
认证,那么将失去药品生产资格,从而形成“淘汰企业空洞产能”,此部分空洞产能将由通过GMP
认证的企业填补,这对于相关企业将构成直接利好,并在相关企业2014 年业绩中得到集中体现。全国共有1319
家无菌药品生产企业,截止到2013 年10 月,通过新版GMP 认证的药品生产企业为
429家,占无菌药品生产企业总数的32.5%。
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逐月公布的企业认证进度,到年底为止,预计将有36.5%的无菌药品生产企业通过认证。考虑到截止期限前的突击因素,这一数字可能会略有上浮,但鉴于只有2
个月的时间截止,因此最终通过率上浮幅度有限,应该不会超过40%。
从认证产能来看,由于能够通过认证的企业多为大型企业,产能较高,因此产能通过率要高于企业通过率。从新版GMP认证进度来看,我们预计最终产能通过率在80%左右。
&&& 明年通过GMP
认证的无菌药品生产企业有望迎来加速增长,其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市场需求自然增长带来的自然增长产能和新版GMP
认证所带来的淘汰企业空洞产能。即使按照80%的产能通过率进行计算,淘汰企业空洞产能对于通过认证企业业绩的拉动效应也是很大的。按照新版GMP
认证80%的产能通过率和医药行业15%的自然增长率计算,明年通过认证无菌药品生产企业的平均增速将达到44%以上。
对于通过认证的企业来说,受益于新版 GMP
认证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最终的产能通过率,产能通过率越低,通过认证的企业受益程度越大。由于血液制品和疫苗生产企业产能相对较为集中,因此年底之前仍然存在变数(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数据更新至10
月),而注射剂生产企业数量庞大,在年底之前突击认证显然不现实,因此注射剂产能通过率基本上变数不大,我们预计最终产能通过率大约在80%左右。建议投资者优先关注行业内的龙头企业,例如科伦药业和华仁药业等上市公司。除了考虑新版GMP
认证所带来的增长空间,我们认为前期股价调整也使得两家上市公司逐渐具有估值优势,投资价值逐渐开始显现。
---------------------------------------------------------------------------------------------
血液制品:增量提价是大概率事件---华安证券P18页
目前我国拥有血液制品生产批文的企业有31 家,其中仍在生产的有20
多家。由于目前血液制品供给不能够满足需求,因此如果一些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由于不能够通过新版GMP
认证而关停,那么这种供不应求的局面将更加加剧,并有可能倒逼终端提价(血液制品价格主要受国家调控)。即使从血液制品行业本身发展情况来看,我们也认为未来血液制品“增量提价”是大概率事件。
从全球来看,由于血液制品价格较为昂贵,因此血液制品市场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等发达地区,而亚洲地区只占血液制品消费的13.5%。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居民人均血液制品消费量极低,不到发达国家的1/4,即使人均消耗量最高的人血白蛋白产品,也仅为发达国家的50%左右,因此我国血液制品市场未来仍然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尽管人均消费量较低,但由于我国人口总数大,因此我国血液制品面临着严重供给不足的问题。而制约血液制品供应的主要瓶颈就在于原料不足,即血浆供应不足。就国内来说,全国采浆总量为4000
多吨,仅为总需求量的一半,远远不能够满足需求,因此供需缺口较大。血浆供应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我国献血教育落后,因此人均血浆采集量较低。据统计,我国千人口血浆采集量约3
升,而发达国家千人口血浆采集量达10 升,欧洲国家及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采浆量基本能够满足使用。
由于血液制品供需缺口较大,因此未来国家政策或将鼓励血液制品企业增加浆站数量,以解决供给不足的问题;而在供给不足的问题解决之前,血液制品的价格有望继续保持稳中有升的趋势。由于从2001
年开始,国务院已经颁布政策决定不再审批新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因此现有血液制品企业将集中受益。
从“量”的方面来看,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出席2012 年中国卫生论坛期间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血液制品供应量力争比“十一五”末增加一倍,国务院下一步也将研究出台单采血浆站设置方面的规划和政策,推动血液、血浆原料的合理采集;浆源短缺的瓶颈有望打破。因此,从政策预期的角度,我们看好未来血浆站审批的放开,制约血液制品供应的原料瓶颈有望打破,血液制品的供应量有望大幅提高,而行业龙头将集中受益。
从“价”的方面来看,由于血液制品价格受到国家调控,因此国家政策对于血液制品定价影响较大。在药品“限价令”背景下,许多药品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然而血液制品的价格不仅没有下调,反而大幅上调。今年
1 月8 日,国家发改委称,从2013 年2 月1 日起调整呼吸、解热镇痛和专科特殊用药等药品的最高零售限价。“限价令”共涉及20
类药品、400 多个品种、700
多个代表剂型规格,平均降价幅度为15%,其中高价药品平均降幅达到20%。然而“限价令”下,国家发改委对于血液制品价格却有不同程度的上调:例如,天坛生物除规格为12.5g:50ml
人血白蛋白提价5%外,其余包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在内的另外三款血液制品获准提价的幅度均高达10%。上海莱士三种规格的人血白蛋白注射剂最高零售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上调,其中人血白蛋白(10g:50ml)的最高零售价从360
元,提价幅度5%。华兰生物规格为10g:50ml的人血白蛋白产品最高零售价上调5%,同时,其破伤风免疫球蛋白最高零售价由75.1
元/支提高至82.6 元/支。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十二五”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按照国家原定计划(卫生部部长陈竺提出的血液制品“倍增”计划),制约血液制品产能的原料瓶颈有望打破,血浆站的审批有望放开;然而,未来血液制品相对短缺的局面短期内仍然无法扭转,因此血液制品价格有望继续保持稳中有升的趋势。“增量提价”使得相关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不断提高,未来发展前景看好。特别是一些目前估值水平已经较为合理,股价具有业绩支撑的上市公司,未来随着业绩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其投资价值将进一步得到体现。
(注:还有一家,ST生化控股的广东双林)
----------------------------------------------------------------------------------------------
&医药商业——新GSP
标准将带来行业洗牌(上海证券p26页)
卫生部2月19日发布了新修订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SP),将于今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药品GSP是企业药品经营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基本准则,涉及药品采购、储存、销售、运输等药品流通环节。现行的GSP于2000年开始实施,卫生部进行此次GSP修订时,曾于2012年4月公布征求意见稿。修订后的GSP共4章,包括总则、药品批发的质量管理、药品零售的质量管理、附则,共计187条。卫生部解读称,新修订GSP主要增加了部分新的管理内容。同时,对于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过程中的一些技术性、专业性较强的规定或操作性要求,将由国家药监局负责制定,并以GSP附录的形式另行发布。对于医药流通企业而言,将有3年时间适应新版GSP。新修订的药品GSP实施的过渡期限为截至2016年。但该期限之后,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停止仍不达标企业的药品经营活动。
&与现行规范相比,新修订药品GSP 提高了对企业经营质量管理要求,增强了流通环节药品质量风险控制能力,是我国药品流通监管政策的一次较大调整。新版GSP
和之前的版本相比,有着比较大的区别和提升,比如:把批发和零售作为一个整体,站在全产业链和流程管理上,并和“药品流通十二五规范”相照应,强调了医药商业企业的规范化管理,管理思路已经接近于成熟医药市场的药品供应链管理,是继药品流通十二五规划后又一个飞跃。我们建议关注全国性以及区域性的具有规模配送效应的医药商业龙头:国药股份、九州通、瑞康医药、华东医药;产业链不断延伸的并与国际大型企业密切合作的医药商业企业:复星医药、上海医药。
-----------------------------------------------------------------------------------------
中药——国际化步履艰难(上海证券P27)
8月20日,英国药品管理局在其官网发布警告,提醒国内消费者谨慎选用一些没有经过英国官方注册通过的中药,称这类中药含有高含量的有害毒素,包括铅、汞、砷等。9 月8
日,英国药品管理局表示,计划从明年初起全面禁止中成药在英国的销售。而由于质量安全问题引发的争议不仅局限于海外,在国内也是讨论的热点。此前,有传言“北京朝阳医院将以行政手段禁止任何中药注射制剂在医院的存在和使用”,这一则消息曾引起国内相关医药企业的股价有不同程度的波动。
我们认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承五千年的瑰宝,中医药业是国家大力培育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中药现代化、国际化是国家发展中医药产业的战略定位和新兴内涵。而与国际化接轨是提升中药质量和价值的重要手段。换言之,只有走出国门,与国际先进生产工艺、研究手段接轨,才能真正提高中药的品质,传承中医药文化。而中医药的国际化必须做到:
第一,标准体系要国际化。目前,国际上没有通行的关于中药的标准和规则,中药标准国际化应“以我为主”,一手抓创新、一手抓推广。如果说中药标准与国际接轨,应该是按国际公认的GAP、GEP、GCP
和GMP 标准加以推广,以期国际认可我们的中药标准。以国际流行的FDA 认证为例,FDA
对新药审批上市有一套严格的工作程序和规范。以植物药为例,其程序和规范是:由药材基地(GAP)-有效成分分离(cGEP)—试验研究(GLP)—临床研究申报(IND)—临床研究(GCP)到新药批准上市(NDA)。中医药要取得FDA批准上市,必须严格执行上述程序和规范。要使产业链标准体系和质量标准评价体系得以有效运行,还必须运用世界先进、美欧认可的数字化技术手段,对产品质量进行世界都认可的标准评估。
第二,产业平台要现代化。现代中药是传统中药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这种结合立于现代化的产业平台。因此,产业平台现代化是致力中药现代化求索国际化的要件与硬件。所谓的产业平台,是依循现代中药标准体系打造的现代化产业链,这条产业链从研发源头、药材种植、有效组分分离、制剂生产直到营销服务终端。
第三,人才梯队要高端化。致力中药现代化求索国际化,既需要具有国际化韬略和胆略的决策者,还需要既懂药政又懂专业且有沟通和领导能力的高级人才。致力中药现代化求索国际化,是一个企业机器的整体运行,需要有从事技术的、管理的、营销的等专业顶尖型、知识复合型,从领头人到执行者的人才梯队,进而,以里应外合的高素质合力致力中药现代化求索国际化。
中药行业:老树开新花(方正证券p8)
国家将重点支持有较好的前期工作基础,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相对清楚且所治疗病症明确、填补市场空白的复方创新中药研究开发。优先支持多学科协作创新中药的探索性研究。开展中药有效部位、有效组份、有效成分的创新中药研究。
未来将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利好红日药业等)、中药药效物质研究及中药质量评价等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利好天士力、康缘药业、以岭药业、益佰制药等现代中药龙头企业)。建立有区域特色的中药研发共性技术平台。重点支持100余个常用中药材品种开展中药规范化种植研究和10余个中药材大品种的深度开发(利好康美药业、紫鑫药业等),开展8~10个新药品种的研发、30个传统中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利好天士力、中新药业、同仁堂等)。
---------------------------------------------------------------------------------------------
单独二胎政策:未来三年本身就面临第四次婴儿潮
(广发证券)
从预测结果可以看出,比较确定是迎来一个婴儿潮,我们预计2013年和2014年,每年的新生人口将保持在1630万人的水平,比原有水平高出30万人左右。2016年的估算结果达到了1800万人以上,但随之而来的2007年又降到1642万人。这几年释放的人口比原来略有增加,中国的新生人口走出2003以来的低谷。
&& 单独二胎政策:推高第四次婴儿潮
&& 单独二胎受益上市公司分析
----------------------------------------------------------------------------------------------
民生证券-----我们认为本报告值得大家重点关注的特色内容有:
24省医保增补目录进行了汇总分析,梳理了增补频率较高、可能进入新版医保目录的品种;
对药板块上市公司并购意愿和并购实力进行了汇总分析,筛选可能性较高的公司;P27页
----------------------------------------------------------------------------------------
东北证券---凤凰医疗的介绍
凤凰医疗的业务构成主要有三块,一是健宫医院的服务性收入,二是托管医院的管理收入,三是药品、耗材等供应链收入。主要的利润来自于供应链,占比达到77%。由于其旗下多为非营利性医院,通过收取医院托管费和赚取供应链差价的方式,这就很好地避免了非营利性医院不能分红获利的政策限制,同时也不改变托管医院的公立性质。这就为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参与模式。
---------------------------------------------------------------------------------------------
中信证券---关于板块合理估值的讨论P27
-----------------------------------------------------------------------------------------
&& 主要央企涉及的医药上市公司(广发证券P80)
其他国有资本下属的医药上市公司(部委及学校下属的上市公司)
地方国企涉及的医药上市公司(一)
地方国企涉及的医药上市公司(二)
------------------------------------------------------------------------------------------------
总体来讲,医药行业未来是光明的,道理是曲折的。在13年医药股普遍上涨后,14年的结构分化在所难免。处方药降价是长期趋势,但对优秀企业影响不大也是普遍观点。分析师对14年制药企业有不同的观点,但对医疗服务和医疗器械相对看好,但要注意普遍估值偏高,利润增速相对较慢。
最后,特别感谢各券商医药分析师的辛苦,也祝关注医药的投资者在14年能辨明优劣,获得好收益。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4最具价值品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