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每天在q8团是做什么的赚几百几百的,真的吗

76410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59718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现在数字货币是如何买卖的赚钱的?
  如今最火行业里哪行最火?如果你经常留意新闻的话,相信都一定知道,那就是数字货币。现在数字货币里例如开普币,是如何买卖的赚钱的?
为什么数字货币到底赚钱有快?很多币例如开普币,七天涨十倍,甚至一年涨了近百倍多,就因为短时间内资产翻几十上百倍,所以很多人愿意投,即使亏了也就减少,赚了就几十上百倍的回报。
以下是个数字货币交易所截图
当然对于很多人来讲不知道数字货币是什么?感觉那个东西很虚,假的,骗人的,其实去年年七月份之前我也是这样认为,七月份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国外工作朋友交流的时候,听他说最近在玩开普币,于是我抱着好奇的心,深入解:什么是数字货币?什么是比特币?数字货币如何赚钱的?数字货币是不是骗人的?什么是区块链?区块链技术有什么特点?如何买卖数字货币?等等.....
其实,这个领域我们绝不要用原有认知来判断这个新鲜事物,例如好多人拿比特币跟别的币比较,就因为比特币涨起来,因为价格大家也都被动认可了,假设比特币如果没有涨到那么多,只有一美金,你还会这么比较或者认可它吗?所以许多人陷入价格定位评价上,毕竟当初的以太坊或者其它币也都是从零点几美金甚至更低的时候开始成长的(包括比特币)。数字货币领域毕竟发展没几年时间,还在成长阶段,要从未来潜力价值出发考虑任何币中。比特币从出现到现在一直被说成骗局,其结果它没有被冷落,反而越来越火爆,可想而知。
在数字货币有资讯行情,例如非小号、国际数字货币信息、金色财经等等其实数字货币简单说:是一种虚拟的货币,一串代码,比如这样:
PksMW23pSDWsINidaIwQ3Q8jD58
下图,这是我在Livecoin交易所个人账户开普币的充值地址,数字货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像人民币,有纸现金。这么虚怎么赚钱了,其实与股票一样,炒低买高卖!有风险吗?会亏钱吗?任何投资都有风险,首先要了解下风险有多大,是否值得投资数字货币与股票的区别买卖股票:需要在第三方证券公司开户,存入法币之后才可以买股票。
数字货币买卖需要在第三方数字货币交易所,充值法币或数字货币之后才可以买卖。数字货币买入:不管你买多少个币,没有限制,比如开普币现在你可以买0.001个,不限制买卖多少个数量。个人建议长期持有。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p&首先,我想题主想问的外国人应该指白人。其次,我眼中的“融入”,不是外国人很喜欢邀请你参加party,你跟外国人都玩得很开,照了好多照片就叫融入了。这样的话,我也有好多愿意跟我一块玩的白人朋友,也有好多我被一群外国人围着的照片。然而如果你问我跟他们玩高兴么?我会回答:并不高兴,可以选择的时候,我还是愿意跟我的亚洲朋友们玩。&/p&&p&我理解的“融入”是指你在没有别的所图的情况下(比如不是为了练英语,不是为了接近外国人,也没觉得跟外国人玩更高端),还愿意跟他们一块玩、并真心感到高兴。&/p&&p&以下是原答案:&/p&&p&---------------------------&/p&&p&一开始我也挺喜欢和外国人玩的,时间久了发现他们心理年龄太小,生活太简单,思维太单一,一起玩也不高兴,聊点深层次的东西他们又不理解,所以还是跟中国人玩了。&/p&&p&我觉得跟外国人玩不好玩的原因有如下几点:&/p&&p&&b&1. 他们大多笑点低、行为比较幼稚&/b&&br&他们都觉得我说话很好笑,可是我觉得他们一点都不好笑。他们发给我的段子都是我初中时候看的段子的水平,还要强颜欢笑。&br&以前我们学校的外国人,就给同楼层的人起外号,改掉所有人宿舍门上贴的名字,这点屁事都能笑半天。在中国真的只有小学生初中生才会做这种起外号、在别人身上贴便签写个‘我是猪’的幼稚游戏,还觉得好笑吧?&/p&&p&&b&2. 他们玩的东西比较单一,或说太专一&/b&&br&外国人与亚洲人比太不会娱乐了,party就是喝酒跳舞。是,他们爱玩户外活动,可是户外活动如跳伞冲浪又不能天天去。&br&我年纪大了,刚出国那会觉得去夜店干10个shots的龙舌兰,玩玩真心话大冒险还挺好玩的,时间久了,觉得喝酒跳舞pull an all nighter, hang over第二天又如此往复,真的一点意思都没有。&br&---------------------------&br&02.25更&br&评论里有人说桌游什么的是外国人发明的,说外国人玩的其实也很开,什么开游艇开飞机等等等等。可是这么多年下来给我的感受是,外国人玩的很‘专’,就像@xin hao先生说的那样:“随便一群中国人聚会,有人提议玩狼人杀,大家会玩不会玩一般都会积极参与,而和老外聚会,只能在桌游吧里面,和这个特定人群一起玩,估计全曼城会玩万智牌的都互相认识。”&br&我希望的朋友或伴侣,是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能分享的人,我并不想过那种,今天要游泳,那我就约在游泳club认识的、一直跟我一起游泳的Angela,明天想找人聊聊政治,就约能跟我聊政治的学PoliSci的Brian,周末我想滑雪,就约喜欢滑雪的Chris这样的生活。&br&我希望有D、E、F,大家一起又能游泳又能聊政治,他们不会滑雪我可以教他们,我不会打万智牌他们可以教我,可是这样的外国人太少了。&br&&/p&&p&&b&3.
如果喝酒的时候聊天聊得东西有意思我也就忍了,然而外国人普遍政治正确,可以聊的东西非常有限&/b&&br&喝酒的时候说的话都特别客套,每天聊来聊去就那点东西,尤其是新朋友。How are you, you are so pretty today, how's your week, how's school, how's your vacation, how's China, etc...&/p&&p&中国人在一起都可以聊什么呢?哪怕是第一次见面的朋友,大到什么种族歧视、穆斯林问题、膜、一个中国;小到周围人的八卦、网上的八卦,川普的前妻的上位史跟邓文迪一样,韩寒是直男癌,广东黑人太多了,你说什么别人也不会随便judge你。&/p&&p&而你跟外国人聊天,你发表任何的言论,一怕他们受到的教育不同和你意见相悖(比如说个香港大陆没准就吵起来了),二怕他们认为你不nice,或者你政治不正确,尤其跟白左聊天的时候(哇你们怎么能因为刘梓晨整容在网上发发贴就这么骂他呢真是太mean了、你怎么能说穆斯林不要来中国呢太没有人道主义了、你怎么能抱怨广东黑人多呢你这样说是歧视黑人!)&/p&&p&&b&于是久而久之,话题就变成了how are you, how's school, how's your vacation...这些最safe的东西。&br&有时候我真的想,国外人总倡导言论自由,然而其实他们能聊的东西,真是少之又少。这种无形的禁锢,可比政府在网上删删帖子可怕多了。&/b&&/p&&p&顺便想起前段时间看得一个亚洲小哥调侃PC的视频(虽然很夸张,但是挺写实的)&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youtu.be/hEx6bDvmavc&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span&&span class=&visible&&youtu.be/hEx6bDvmavc&/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a& (原贴)&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miaopai.com/show/4RIzzHeHLqmWuB2bmFxuwQ__.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值得收藏!做到政治正确竟如此简单】超easy,6分钟包-微丢的秒拍&/a& (字幕版)&/p&&p&总之就是,他们的笑点我看不上,游乐项目单一,所以酒肉朋友当久了就无聊,又没有什么深层次的话题可以聊,久而久之,就觉得跟他们在一起越来越没意思。&/p&&p&我本来学习工作就挺累的了,社交方面,当然是想跟玩起来更开心的人一起玩。所以很多时候,并不是中国留学生抱团不敢跟外国人接触,而是确实跟国人在一起更好玩呀。&/p&&p&---------------------------&br&02.25更&br&谢谢大家的评论。我回答的评论里有些人觉得我是因为接触了低层次的外国人才会这样想,或者我在国外时间短,只在美国呆过。其实恰恰相反,如果不嫌弃点进我主页看一下我的教育经历就知道,我在好几个国家上过学,并且都是当地所谓的名校。我敢说我接触到的同学都是国内国外未来会掌握国家命脉的人。而正是因为如此,让我感觉更加强烈,北美的好学校里白左多的吓人,而我是学arts的(不是fine arts),身边一半以上的人都唯‘政治正确’是瞻。固然,我也认识一些对东方文化理解深刻的外国人,但我也见过很多很多学East Asian Studies的人只会用北美思维想事情。研究东亚的精英阶级都如此难交流的话,普通人岂不是更加可怕?&/p&&p&其次,我没有一棒子打死所有外国人,外国人里当然有什么都可以聊的人,只是比率比较小罢了,或者他们只有到特别熟的时候才会能聊这种东西,但我并不想花那么多时间,忍受着前期无聊的好感度培养时期,就为了跟他们成为最好的朋友解锁这些话题。我明明有更简单的选择,为什么要在人际交往上折磨自己?&/p&&p&最后,题主的问题是为什么外国人的圈子难融入/是否跟外国人很难深交,那我就回答了为什么我和我周围的朋友们觉得跟外国人难深交。一篇吐槽问题的帖子,评论里有的人要上纲上线、take it seriously甚至对我人身攻击,我也是不太懂,可能你们真的‘融入了外国人的圈子’,现在连这种吐槽也看不了了吧?跟那些白左也快没差了。&/p&&p&最最最后,有的人说话挺难听的,不劳您费心,我今年夏天念完现在这个学位就回国了。我不喜欢就会走,不会说人家饭不好吃还天天去蹭饭。选择回国最大的原因就是我上述提到的价值观差异问题,还有,我觉得回国发展天地更广。&/p&&p&(哦对了,还有在国外看病太困难太贵了,我怕疼,真等不了那么久。)&/p&
首先,我想题主想问的外国人应该指白人。其次,我眼中的“融入”,不是外国人很喜欢邀请你参加party,你跟外国人都玩得很开,照了好多照片就叫融入了。这样的话,我也有好多愿意跟我一块玩的白人朋友,也有好多我被一群外国人围着的照片。然而如果你问我跟…
我第一次看千年女优时已经25岁,而且是在日本生活了快一年,最苦闷和孤独的时候。看完这部电影后觉得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br&
看完电影后就去豆瓣和知乎看了其他网友的影评,大部分网友都强调的是千代子追逐幻影,或者是追逐爱情本身云云…但是我却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其实今敏在千代子的上有一个很小细节,可能大家没注意到,千代子的日语姓是藤原(ふじわら),而日本有名的古代女作家,《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的姓也是藤原。&br&
千年女优讲的故事我认为与爱情无关,所谓的爱情更多是被读者(影评人)主观意识上的添加上去的。故事的主旨应该就是以莲花为意识投影,表面上是将莲花的花语是纯真,实际上却暗指了莲花的另一个寓意,轮回。在日本生活过的人都知道,日本人其实是很忌讳荷花的,因为荷花是日本佛教用的最多的花,而日本寺院,最大的作用,恐怕就是送人前往极乐净土的场所。也正就是轮回结束和开始的节点。(日本很多寺院都是用来当作墓地使用的,全都是xx家之墓的竹牌和塔林)。“我最喜欢的是满月前的月亮,因为再过14天又会是满月”。这是剧中男主角不多的台词中我最在意的一句,我觉得这也是为了暗示轮回这一主题。&br&
剧中千代子在电影生涯中拍摄的每个角色,与其是看作电影,我更愿意相信那是千代子的轮回,不论是公主,忍者,名门大小姐,女優,囚徒,宇航员…这都是轮回,亦真亦幻,虽然千年以来一直在追逐,但是依然什么都没追逐到,而无法得到的原因,无非是时代,每个轮回的时代都是变革前最黑暗的时代…但是轮回依然在继续,追逐依然在继续…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想到的是自己的人生,我们也在追逐,你知道你在追逐什么吗?你知道那个人是谁吗?你甚至连他的长相都记不得了,你有的仅仅是一把被他称为世界上打开最重要的东西的钥匙。你爱他吗?你只见过他一面。你追逐的是他吗?他早就死去了,进入了下一段轮回…千代子只是在努力履行自己的约定,所谓的爱情,不仅仅是千代子,也是观众们一厢情愿幻想出来的感情。无数轮回下,追逐的只是自己的幻想…但是,人生不就是这样吗,谁也不知道自己为何出生,但是,从你出生那一刻起,你就踏上了追逐的道路,追逐你自己的幻想,追逐自己都不知道的东西,没有人能永远停下,你必须活下去,每当你从睡梦的无意识中苏醒时,你的追逐就开始了…&br&
电影里还有很多东西,北海道皑皑白雪的画面上空无一人,丢失的钥匙后的婚礼,一个个编织的谎言,然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无非是那个摇着纺车,(纺车在日本文化中也是轮回的象征,比如地狱少女中爱的婆婆,就一直摇着纺车,象征六道轮回)白发苍苍的千代子的那句话,“我对你恨之入骨,又爱之如髓”。&br&更新&br&昨天,我参加了一个朋友的葬礼,25岁的他本来年底就要结婚了。我看着他躺在那里,又一次轮回开始了…哭泣的未婚妻,追逐的命运…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她再也无法追逐他的命运。&br&请安息吧,轮回之路不会停止。希望我们能在轮回的指引下再次相遇,下一次,请在我们身边多陪伴一会儿…
我第一次看千年女优时已经25岁,而且是在日本生活了快一年,最苦闷和孤独的时候。看完这部电影后觉得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看完电影后就去豆瓣和知乎看了其他网友的影评,大部分网友都强调的是千代子追逐幻影,或者是追逐爱情本身云云…但是我却有一种不…
&p&这个问题因为够极端而具有了一种作答的张力。&/p&&p&注意,以下开始我扮演的都是小孩子。所以你们大人就别来搅合了。&/p&&br&&p&我曾回答过“高中生如何学习哲学”,极力反对高中生们搞好高考成绩之前浪费精力阅读哲学。因为那个题主是高中生,而高中生的主要目标就是高考。也就是说,如果你觉得早恋有助于高考,那就应该去谈个恋爱,进一步说,如果你女朋友数学比你好,那你应该把约会的主题定为爱情,但却把内容定为她帮你补习数学。总之,你会找到一个事情去做。&/p&&br&&p&当然,那篇答案说的都是中学和中学生。&/p&&p&但小学和小学生则不同。&/p&&br&&p&所以,不趁小学接触点哲学就晚了。对于很多小朋友来说,你那些有限的时间只能用来学2、3种东西,当你开始考钢琴十级的时候,你这辈子可能就和哲学无缘了。当你开始涉猎哲学了,你可能就没法实现宇航员、医生或出租车司机的理想。&/p&&br&&p&小学生(特别要加上限定词“中国的”)什么都不懂,所以反而可以各种涉猎,什么都可以读。既然他都不知道他阅读的东西到底有没有涉及哲学,那我们就不需要过度担心他们的幼小心灵会受到“哲学”的荼毒。因为哲学本来就有一种荼毒的功能。&/p&&p&我们说的哲学,应该包含了所有涉及思考精神的东西,甚至不止是读书。所以我很反感“哲学书”这种说法,它的口吻就像是在训诫你,学哲学也必须先看书,看书必须先看马原,看毛概,看毛概必须先学会做简答题。我们难道缺乏被人训诫吗?&/p&&br&&p&因为这孩子够熊,&b&正因为看不懂,他才具有了阅读的权力&/b&,才有了发散读解的可能。&/p&&br&&p&我赞同高票答主@林轩羽(目前高票答案已经易手了,不过问题不大)的说法,“成年人欲教育儿童,先要完成自我教育”。但谁又是真正的成年人呢?&b&实际上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正处于童年的时候,成年就已经开始了&/b&。&/p&&p&从你意识到自己是个小学生那一刻,你已经从小学毕业了,后面那些不过是走程序。&/p&&br&&p&而我可能偏激一些:只要我想看书,任何书都可以当成哲学去再看,因为“哲学”不能只是某本书,或者某些书。&/p&&br&&p&识字多的熊孩,推荐你们可以多看儿童文学名著,比如安徒生,奥斯卡·王尔德,梅特林克。我从《青鸟》里读出的东西肯定和你不一样。而我推荐的这些人其实都是很污的,正因为够污,他们写出来的东西才配称之为儿童文学。&/p&&p&条件更好的小孩甚至可以直接读英语文学,顺便把单词也就记住了。&/p&&br&&p&我看许多答主推荐了《苏菲的世界》《大问题》,关于后者,我也在别的答案里反复推荐过。有心的读者注意到我自己的一种写作套路,就有意无意模仿了苏菲的世界,虽然我其实没看过苏菲的世界,但原理是一样的。&/p&&p&某小孩读了苏菲的世界就牛b了吗?我会说不牛b。&/p&&p&某小孩自己写了本苏菲的世界,牛b吗?牛b。&/p&&p&但这种小孩根本不存在,至少00后身上还没见到。&/p&&br&&p&没学好语文以及语文学得太好的小熊们,你们平时看看童话和绘本就对了,里面哲学元素多得是。不想学哲学的就把语文数学英语学好,这三科老子学了20年了还在多多少少接触着。&/p&&p&如果正在上小学六年级的你,已经能从《小红帽》里读到一些只有性别批评理论才能读出来的东西,或者你只是觉得加菲熊的文章很有意思,那么作为纯良小朋友的你,其实已经不再纯良了,你已经在同龄人里很魔性了。所以私信我,我教你下一步应该读什么。&/p&&p&---------------------&/p&&p&后面该说点啥?我说说哲学和小孩(童年体验)的关系吧。&/p&&p&赶时间不想看的朋友可以点赞走人了。&/p&&br&&p&我只能拿我自己当例子。&/p&&p&有人天生很污。他能从一本陈词滥调的食谱里读出哲学的味道。&/p&&p&比如我。我在上小学之前只看过一些外国童话或绘本,但受益匪浅。由于我母亲坚持买进口出版的书,所以上面一个英文单词我都不认识。但画质很赞。&/p&&p&原来视觉艺术也是能撒播哲学的啊?没错。&/p&&br&&p&在那时候,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皇帝新衣里皇帝的屁股。老外画画哪怕是画这种绘本都会有个特点的意识,就是他们能给你把皇帝的屁股画得惟妙惟肖,画面上任何一个细节都画工精良,都有其含义,从而能完整并忠实地传达这篇看似人畜无害的童话之精神内涵,也就是所谓皇帝的新衣之反讽意。&/p&&p&而国内的画工呢,往往就是在画屁股,仅此而已。从一张国产电影的海报里,你往往会看到一个女性角色的大屁股,那么这个海报的唯一含义就是让你看大屁股,玩法十分单调。从这点来说,我们都只是成人社会里的小学生,社会提供什么,我们就只能想什么。&/p&&p&至于后现代哲学家赵本山则对此有一个延伸,就是说有多大屁股穿多大裤衩。我们一般叫屁股哲学。所以不同的屁股会生产出不同的哲学。&/p&&br&&p&说到屁股,直到多年以后有文化了,我才发现有位日本漫画大师桂正和,他也很擅长画屁股。这世上有人习惯于把早恋理解成一种屁股的哲学,但也有桂正和这样的艺术家,能把屁股画成早恋。&/p&&p&哦不对,艺术家们会把屁股叫做臀部,而哲学家则开始探讨屁股和臀部这两个语词差异所制造出的审美趣味差异。但那时的我既不是艺术家也不是哲学家,我看到桂正和画出来的女性臀部,其实已经无感了,与此同时我看所有的国产电影也都无感了。&/p&&p&后来我就学会从桂正和画的那种女性屁股里,联想到一种所谓爱与恨的辩证法,一种爱与遗忘、性与毁灭种种事物之间的互相置换,互相寻找,互相击毁。我甚至看到了梅洛-庞蒂所谓“身体”的东西。&/p&&p&也就是说通过学习哲学,我已经学傻了。我开始学会想多了,所以我被周围人批评最多的就是“你想多了”。每次听到这种批评,我甚至会起反应,兴奋地呼吸急促。&/p&&p&正因为越学越傻,大家才会痴迷哲学。&/p&&p&你从一种哲学(或者文学)阅读里,从一种爱智慧的生活里,其实很少能学到很精明的、很世故的东西。哲学根本没法教你做人,也没法涨你的工资,教你如何写创业项目,或者变出一套帝都的房子。但张爱玲作为一个哲学家,她会教你如何谈恋爱,而我们这一代人谈恋爱有个普遍特点,就是不计成本。所以如果你喜欢精明或世故,不如就像后面有些年轻的答主说的那样去看电视剧,去看许三多,去背单词,背语录。&/p&&p&但如果你喜欢早恋的感觉,喜欢不计成本的感觉,那你应该在升中考之前就接触一些哲学。一个智力正常的小学生足以去接触尼采的思想文字,而他们缺的是有人能把尼采哲学做成童话绘本,把查拉图斯特拉的屁股画得富有意味。&/p&&br&&p&我认为一个人视哲学为爱好,应该会有某种生活起源的因素。也就是说,他这种奇葩的爱智慧的哀嚎,应该是发乎内心,并因此而成为自己稀有的天赋,而不能本末倒置。唯独爱智慧不应该太功利。就像我观察到的,后面有些答主喜欢借着本题目去批驳教育的虚伪性——我对教育的虚伪性当然也唏嘘不已,而且不限于哪个国家。我甚至怀疑过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但在当前的社会语境里,在一个真小人当道而伪君子正在退出历史舞台的怪异世界里,做一个复古的伪君子或许就是我们所有人最好的选择。&/p&&p&所以一个小学生和大人们谈哲学,甚至开始谈论自己的生殖器官,你们作为大人不应该有什么牢骚。因为这是天赋。&/p&&br&&p&而那些肩上披着四道杠的学习委员写满分作文,却缺乏学习哲学的基础,他们其实也并没有做错什么。因为只有写出满分作文,他们才有可能考上重点中学,进而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高中生,最后在大学选择哲学人文类专业,至于之后是什么,谁也不知道。在这个过程里,也许真正有哲学才华的学生已经被过滤掉了。那些当年注意到屁股的孩子,喜欢看裸体画的少男少女,如今已经变成了我们日常生活里看到的理发师、健身教练和空姐。所以当我放眼望去,综合大学里的哲学专业只剩下了最差劲的生源,而我又知道他们将来会把一种差劲的哲学再带回到各个教育的角落。&/p&&br&&p&我在开篇就曾武断地说过,高中生的目标就是考好高考。这种一系列体系的罪过和那种纠缠的矛盾,其实既不能怪罪到小学生头上,也不能怪到哲学头上。所以小学生能否看哲学书,他们用他们的熊脑袋思考哲学问题是否是在浪费时间,这些不应该由世故的成人回答;而哲学到底是否会污染小孩子纯洁的心灵,也不应该由哲学家或哲学教师回答。&/p&&br&&p&毕竟从手法上说,所有的批驳,都和皇帝的新衣里借皇帝的大屁股来讽刺王权政治是一个道理。&/p&&br&&p&说到作文。&/p&&p&我们班小时候死过一个人,一个富二代被他父亲的司机给撕票了,当时在珠海还是个大事件(我刚去搜索了一下,竟然互联网上全部消息已经没有了)。但对我们同班同学来说,按照权力的游戏POV视角来看就是某一天放学他和我们一起吃了些零食,互相告了别,上了不同的校车,第二天他就不见了。&/p&&br&&p&参加追悼会的路上,我们也坐的是校车,六十多个学生,三个老师,同学们有说有笑,仿佛是去春游。回来的路上却哭得稀里哗啦,女老师抱着男老师哭,女同学抱着女同学哭,男同学们更是哭成个傻逼狗。而我竟然没有哭——我很想哭,但我哭不出来,因为我的注意力被这种怪异的场景吸引住了,我很害怕自己,所以尽量躲开大家坐在最后一排,偷偷用水壶里的水。&/p&&p&班主任,也就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上不了课,她站在讲台上,每隔5分钟就哭一回,全班同学就跟着哭。于是她只好让全班同学当堂写一篇纪念这位死去同学的作文,于是我也就硬着头皮写了,没想到这是我上学生涯(包括高中作为尖子生)唯一一次作文被语文老师念出来0。&/p&&p&这是一个很富有哲学意味的现象,我很好奇我们班同学是否会像我这样的角度去看问题。&/p&&br&&p&另一件事就很无趣了。&/p&&p&在我上大四的时候,当时我那刚上小学的侄女患了一种怪病,是遗传性质的,整个陕西省医院的专家会诊结论是活不过十八岁,后来我们家立刻把她接来北京儿研所治疗,儿研所的大夫说这种病100万人里有1个会遗传,后来打了一年多激素,竟然给治好了。&/p&&p&当时在首都机场,病情还不明朗的时候,(无法走路的)侄女趴在背上悄悄问我,我是不是要死了?&/p&&p&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回答?&/p&&p&我下意识地说,人都是要死的,有的人死的早一些,有的人死的晚一些。&/p&&p&后来我注意到她有冲动开始画画,开始用一些奇怪的颜色,比如把太阳画成蓝的或绿的,而不是像她们绘画班老师教的那样画成橙色或红色的。&/p&&br&&p&最后一件事。&/p&&p&汶川地震一年以后,我也屁颠儿屁颠儿跑去支教了。结果和我想象的不同,那里的熊孩子接受了心灵鸡汤,平时也能吃到赈灾用的战备土鸡,有宗教,甚至有港澳台流窜进来的邪教组织,却看不见任何哲学。&/p&&p&大概是因为所有人都觉得,给受创伤的人灌输一种确定的东西,比灌输真理,而不是借此来激发哲学思辨的潜质。因为真正受到创伤的是观看灾难的旁观者,他们的眼睛无法容忍灾难。我们通过一个疗伤机器,通过灌输,通过捐款,才能将自己的创伤暴露给他者。拜福柯所赐,我才看懂了整个循环是怎么回事。如果在同等的教育条件下,我做的哲学学问未必比得过林浩。&/p&&br&&p&也就是说,在我看来,哲学不仅仅是一种思辨,而且是一种关于思辨的实践精神。即使你没有任何头脑可言,也愿意去观察自己。这种实践其实从你出生那一刻就开始了,只是你最晚可能到了当母亲当父亲的年纪才会意识到,多年以前,如一坨面团的你从子宫里掉出来这件事,其实就已经很哲学了。&/p&&p&当你开始学会回溯自己的人生,你会发现&b&过去比未来更有意思,而且我们对未来的想象与展望,其实某种意义上也是在回溯过去。&/b&这里有个悟性、天赋的差别。我举的例子都只是为了说明,很多人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已经有这个悟性了,屁股蛋子还没长圆乎的时候就会开始回溯了。&/p&&br&&p&这些事情其实就发生在小学时代,每个人多少都会有体验。还记得你们班上最会吹牛b的的同学不?他每天都在向老师们展望他的未来,可如今的他到底在做什么?&/p&&p&据说柏拉图的阿卡德米学院门口写着“不懂几何者不准入内”,但如果换我去经营这家入不敷出的学院,我一定会加上一句:有钱人和活蹦乱跳的人别进来。&/p&&br&&p&最后。我再补充一本儿童文学的名著, 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考莱》。作为小学生,你可以从中学到如何在一个光怪陆离的学校制度里与同班同学和谐相处,而不是如何通过光怪陆离般的竞争学会适应那个教会人一味利己的制度。&/p&&p&当然如果你口味比较重,或者是你作为家长很喜欢让自己的孩子早慧,不希望他/她变成弱者,那么你可以去看看威廉·戈尔丁的 《蝇王》——同样是打着儿童文学的旗号,同样是一个班级的同学,《蝇王》揭露出了最看不见底的深渊。&/p&&br&&p&记住,除了少数家庭极为优越的孩子以外,你们大家看喜洋洋灰太狼长大,是没有机会成为喜洋洋或灰太狼的,至多上了中学变成个洗剪吹。就一张白纸的人来说,郭敬明早期的著作(比如我们初中迷的那本《左手倒影,右手年华》)都会比什么灰太狼或者许三多要好。&/p&&p&因为在那种世界里根本&b&没有哲学,只有秩序&/b&。&/p&&p&----------------------------&/p&&p&↑这段闲篇拉家常是按照存在主义哲学的思维写成的。&/p&&br&&p&题外话:&/p&&p&最近看到知乎上有人提议抹杀所有这种不着边际的提问与回答,扬言要把知乎变得专业起来,从此题主只问专业问题,然后只能有专业回答,甚至,只能由专业人士来回答(言下之意就是专业人士的作答势必就很专业)。作为专业人士的我是不赞同这种倾向的。我觉得目前这样乱乱的挺好,市场经济就比计划经济灵活;纵然是乱葬岗,也比把骨灰统一归置到殡仪馆里按照编号排列的小柜子里要强。&/p&&p&和人说理的确是吃亏的,这是这个时代整个的特点,不是互联网的特点。但不能因为这个,我们答者就诉诸一种“说理的暴力”,就仿佛考据过的东西一定是正确的,而阴阳怪气的说话方式一定就是错误的。&/p&&p&否则作为文艺乱葬岗的知乎和隔壁作为科普殡仪馆的果壳又有什么特色上的区别呢?真正的重点不在于如何回答,回答什么,而在于提问与作答的评价标准到底应该知乎运营者掌控,还是由吃瓜群众说了算,还是共同探索,让提问与回答都变得多元。有些人喜欢软文那他就去看软文(虽然现在基本只剩下软文)。回答太软了,那就稍微硬一点,总之不要那么“正确”,不要那么“就事论事”。实在是忍不住喜欢正确的东西可以去背马原。&/p&&p&所以我不介意这么多人邀请我回答一些“哲学”问题,即使它看上去一点也不哲学,即使我几乎一个都没想好如何回答。但通过答者们的共同努力,有些不着边际的东西也会变得开始着边际,最后就看那些吃瓜群众们怎么理解整件事情。&/p&
这个问题因为够极端而具有了一种作答的张力。注意,以下开始我扮演的都是小孩子。所以你们大人就别来搅合了。 我曾回答过“高中生如何学习哲学”,极力反对高中生们搞好高考成绩之前浪费精力阅读哲学。因为那个题主是高中生,而高中生的主要目标就是高考。…
说个发生在英国格拉斯哥的事。&br&&br&布鲁塞尔爆炸案发生之后,格拉斯哥市有个开杂货店的穆斯林,叫阿萨德.沙尔, 晚上在店里被人捅死了。由于事情发生在布鲁塞尔爆炸案后仅两三天,大家第一反应都认为这是一起白人极端青年针对穆斯林的仇杀。&br&&br&这个被捅死的穆斯林大叔在当地社区真挺有人缘的。周围白人居民都表示他在当地开店已经快二十年了,自己小时候就在他店里买过东西,他平时也很乐于助人。一个挺温和的穆斯林大叔被不知哪个头脑冲动的小青年捅死了,大家对此都很遗憾,随后媒体也都是朝着“无辜穆斯林大叔因种族仇恨被冤杀”,“求抱抱,解仇恨”方向报导的。&br&&br&谁知,几天后舆情急转直下,原来刺死沙尔的不是白人小青年,而是另一个穆斯林大叔!在布鲁塞尔爆炸案后,阿萨德沙尔和这位穆斯林兄弟大叔有过一次谈话,沙尔提及古兰经里有些内容必须改革,穆罕穆德的语录不能被曲解,而这位大叔则态度偏激,随即表示不满,声称“伊斯兰不可改变,古兰经不可改变,圣人之言不可改变”。在回家反复深思熟虑之后,他觉得沙尔的言行是不尊重真主,因此决定把他刺死,否则“世界将失去平衡”。按照嫌犯的自白,“即使我不动手,也应该有其他的穆斯林去杀死他”&br&&br&凶手在杀死沙尔后,专门写了一份声明,解释自己为什么要杀死沙尔,并委托律师向社会和法院广而告之,告诉大众他的行为和个人恩怨无关,也非故意挑动族群对立,更非是对基督教和白人社会有所仇恨。&br&&br&凶手声明“我遵循真主之意,尊重并善待我周围的所有人。我敬仰耶稣就如我敬仰真主,因为他们都是神。神意不可违,他冒犯了神的意志所以必须死,如果他不是不敬安拉而是不敬耶稣,我也会维护耶稣的神意而杀死他。”&br&&br&一个温和穆斯林就被一个迷信的穆斯林如此“深思熟虑”后捅死了,其荒谬的行为与动机让媒体哗然,大家都是一副”我勒个去”的表情。&br&&br&这还不算完,事后还有几个格拉斯哥当地的阿訇跳出来,为凶手辩解,并表示自己如果在凶手当时的立场上也会去捅死阿萨德.沙尔,皆因“神意不可冒犯”。&br&&br&今日bbc报道了一项针对在英穆斯林群体的调查,话题涉及爱国主义,对自由与现代社会道德的理解,对性别和族群平等的理解,对西方生活方式的理解,对恐怖主义的理解,等等,结果颇有意思。&br&&br&几乎全部受调查的穆斯林表示他们热爱英国,愿意服从英国政府机构,愿意为英军和警察力量服役,愿意在武装和民事冲动中为英国牺牲。穆斯林中有强意愿为英国国家机器牺牲的比率超过在英非穆斯林群体,而在35岁以下年青穆斯林中愿意为英国利益而献出生命的比率更是超过其他非穆斯林群体两倍以上!bbc表示对这一结果表示吃惊,显然用不爱国,叛国等概念来标注穆斯林群体是不合适的。&br&&br&但,同时,调查显示几乎全部的穆斯林不能全部接受西方的社会道德考量。有略超过3成受调查者对女性平等,族群平等,同性恋权益等持保留态度,几乎一半受访者表示在认知社会方面和周围非穆斯林群体有差异。四成表示宁愿不与非穆斯林群体接触,只在完全穆斯林化的社区生活。有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愿意选择沙姆亚法作为社会评判准则。&br&有五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是接受自由主义,愿意主动与非穆斯林群体互动的温和穆斯林。&br&&br&本次调查绕过了各穆斯林社区的领导者,直接针对穆斯林个体,调查结果比之前只接受伊斯兰社区领导者参与的几次更加“令人担心”。调查研究的一项结论是,敦促穆斯林社会做出改变已经不能如以前那样指望穆斯林本身,非穆斯林群体必须参与其中,&br&“ IT'S about the time to take side&&br&选边站队的时候到了。这么明显的社会分裂,令人既失望又惶恐。&br&&br&&br&报导结束,以下是私货时间,纯粹表达个人看法,不喜不明者欢迎撕比。&br&&br&我和穆斯林朋友的交往中,有三个印象很深刻的故事&br&第一个,是在大学,当时我周围有不少阿拉伯国家来的同学。一次自习课的休息时间,我和邻座的某叙利亚同学互问,看了半天书,此时的我们脑袋里有什么感想。我想的是,“考试考什么,晚上吃什么,作业找个什么理由迟交”; 那位叙利亚仁兄想的,却是“世界从哪里来,我从哪里来。”我就惊讶了,对比之下,我所关心的事物如此之世俗,而他怎么做习题时脑海里想的尽是那些形而上学的问题呢?难道头脑不会短路吗?他说,不啊,这些问题想不通,人生就没有意义,读书也觉得没意义,而想通了,人生就有意义了,读书也就来劲了。&br&&br&第二个,是我在一家清真超市买牛肉。欧美屠宰的时候都不放血,所以超市里的肉总有很重的腥臭味。我常去清真店买牛羊肉,不是因为我信教只吃清真,而是因为穆斯林宰牲时放血,卖肉也多为现场屠宰,比一般超市的冻肉要新鲜。那天我付账时,店里刷卡机突然坏了,我又没有带现金,我问收银的伙计说可不可以等我去旁边银行取现金再来付账。伙计一时吱吱呜呜的,这时排我后面一个穆斯林青年走上来,代我付了钱,同时又斥责了收银伙计,大致意思就是“这个中国人经常来买肉的,一定也是我们的兄弟,真主告诉我们要互相帮助,而且是你的读卡机坏了,不是他不付钱,他是很诚实的,你却为难一个诚实的兄弟,这是不对的。”我一边感谢这个青年人,一边又因为被误认为他们的哈比比而感到有些尴尬。&br&&br&第三个,是我认识的一个白人小浪妹,嫁给了突尼斯土豪二代,从此变成黑袍露眼大妈。这个小妹是内陆省来的,白天上课,晚上跳脱衣舞,因为没钱呀,刚到多伦多时身上只有一百加币。我既是她同学,彼此熟悉了之后,也了解她的生活,常在酒足饭饱的无聊时刻讨论讨论人生未来等等。对她而言,当时最现实目标是找个sugar daddy,摆脱窘迫的生活状态。十几年前的互联网,还没出现今日这么多靠谱的找干爹网站,她联系了几家“中介”,却都发现是介绍一夜卖身,不太理想。我就给她牵线了两我认识的真土豪二代,一位是同胞,一位就是突尼斯兄弟。中间故事不提,反正最后她如愿以偿,到中东过日子去了。一年后,她之前的fb,tw,msn账号全部注销。再几个月,她改了个“莎赫拉迪”之类的穆斯林女性名字,在fb上开了个新的账号,而此时她日常的造型已经是头巾加墨镜,博客上大批量转发各种介绍穆斯林日常的文章,其中不少是批判西方价值观的。比如她认为以前自己穿的暴露,让路人觊觎自己的肌肤,便有了追求美丽这种肤浅的满足感,而伊斯兰让她看到了自己灵魂的伟大,今日的她与世界各地的姐妹们同为一体,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幸福与崇高,如此云云。后来,她的造型就是黑袍露眼了,再后来就删除了照片,再来就只有口号没有文章了,再来就又删号了。我曾在fb上再加过她问候了一下,她没回,倒是那突尼斯哥们主动fb我了,问我怎么能跳过他直接和他女人说话呢?他直接而有些气恼的口气让我顿时懵了一下,于是乎我赶快变个调,说你个b毕业就没联系了,fb也成僵尸号了,找你都找不到你了,不通过你老婆我怎么去联系你呀?你个b最近过得如何呀?是不是更有钱了忘记兄弟我啦云云。他赶忙哈哈对不起,说我个b说好去突尼斯找他玩怎么没下文了,云云。&br&之后就没之后了,我就没再想主动联系过这对男女,突尼斯街头风暴后也不知道他们怎么样了。&br&&br&因为这些经历,让我对宗教有了一些兴趣,开始阅读一些介绍和分析宗教文化的文章。&br&&br&很多欧洲人不理解,他们这么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这么高度自由的人文思想,怎么会孕育出一群思想还活在中世纪的人呢?开始时欧洲人觉得伊斯兰极端份子都是境外偷渡进来的,但这不能解释为什么现在制造恐袭的很多来自欧洲当地的移民二代,甚至有土生白人加入极端组织。于是欧洲人认为这些孩子都是在去境外旅行的时候被强力洗脑,回来瞬间就变人弹了。&br&&br&但我想说,伊斯兰作为一个宗教解决了困扰当今欧洲,也是一直以来世界很多社会的三方面困惑,那就是“我为何而活着,我该为何而死去,我怎么对待其他人类”。所有宗教都围绕着这三个方面展开,只是基督教,萨满教还有祆教什么的都被现代工业文明慢慢扫进历史了,只有伊斯兰,因为最近三十年反思与怀柔文化的盛行,才得有喘息尚存。在今日社会组织力下降,文化追求衰落,人群普遍迷失的欧洲,伊斯兰有了市场。&br&&br&&br&我们为什么活着?为什么这样组织自己的社会?无神论者的世界观以人为本,以科学为本,认为在自然规律应许的基础上,人类为了现实的利益与欲望展开博弈,产生了善恶,和平,冲突,在此之上有了姓社姓资还是姓封的意识形态问题,等等如此。无神论者认为,神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尝试解释自然而学识不足的结果,说好听了是道德和愿景的抽象化个体,难听点是某些群体出于不可告人目的而捏造假设。无神论者会从社会科学的角度,以假设神不存在为前提,去研究宗教的产生,组织与演化。也许无神论者会为宗教中一些独特的文化元素吸引,但不会因此陷入崇拜。&br&&br&但有神论者则坚信神的存在,而且是至高的存在。在其思维中,世界的一切都由神创造好,也由神安排好了过去与未来。人只是依从神谕的仆从,把一部分精神世界寄托给了神,而神把一部分现实的裁判权赐予人。神的意志是无上的,其说对的就是对的,说错的就是错的。神没了,一切便没了。在世界崩塌面前,卑微的人间又有何意义?&br&&br&所以无神论者和各种教徒可以说是完全两个世界的生物。两者可以吃的一样,喝的一样,遵守一样的法律,甚至一起学好数理化,但内核是不一样的:无神论者认为这些美好的事物是人类文明所创造;有神论者坚信这一切都来自与神,神在世界在,神灭世界毁灭。&br&&br&当年苏联入侵阿富汗,要在当地打地主搞土改,但阿富汗山民没积极性,理由很简单:真主已决定谁可贫谁可富,我从贫突然变富,还是以异教徒不信者的方式,这怎么可以呢?我们认为过好日子是现实有意义的事,拜神是可有可无的,而在阿富汗山里人看来,打土豪的好日子是违背圣意,这比贫穷却虔诚地信安拉要可怕的多。教徒的世界观中,神性排在第一,现世的需求排在末尾,所以言行与现实世界不能无缝衔接是在所难免的。&br&&br&我们_我先假设知乎上各位多数是无神论者_会觉得有神论者的思想太荒诞不经,会感叹怎么会有人信这些杜撰的东西呢!但在有神论看来,没有神和不信神才是真可怕,这种行为是要导致世界毁灭的呀!所以你看在沙特和泰国这些宗教信仰浓厚的国度,当地人会很关切你信什么神,入境时还会要求填报。你若是异教徒,人家至多是侧目,他们认为你我的大神们不一样,但他们都是神,都在彼此的维度里维护着世界; 但你说自己是不信者,是无神论者,这就可怕了!你这是在破坏世界观,是在“带来毁灭”呀!不信的话,大家下次去沙特和泰国,测试一下说自己是基督徒和无神论者时,对方的反应会有什么不同。&br&&br&在这种逻辑下,杀人放火强奸这些罪行固然是不好,但相比起世界的灭亡来说却是小事。两害相较取其轻,如果能以“杀人放火”来拯救神性继而拯救世界,有神论者在一番思想挣扎后,恐怕有不少会豁出去付出实践。在我们人本主义者眼中,剥夺他人生命的权力是大恶,在神本主义者看来却是类似于“爆破彗星,拯救地球”这等剧情下“必然为之,舍我其谁”的大义之举。&br&&br&对无神论者而言,“神性”创造世界的理论是无稽之谈,现在很多网友一听到神棍言论就立刻进入嘲讽模式。但,无神论者们,反过来想一想,为什么当有人兜售“主创造了世界”这种言论时我们的头脑能立刻&br&告诉我们这是在招摇撞骗呢?那是因为教育,9年的义务教育,三年高中,四年大学专科,让我们理解了声光电的基本原理,了解了物种演化的过程,知道了地质和天文知识,所以不会被“说有光吧于是就有了光”这样的言论吊上钩。教育是无神论者的武器,却也是最大的弱点,盖因教育需要时间,需要投入,也需要逐步提高的思考能力。试想,为何哥白黎的日心说在当时会被民众质疑,为何布鲁诺会被烧死?因为中世纪的普通民众太文盲,没有哥白黎的知识基础和分析能力,也没有钱让人人都买个望远镜,所以即使哥白黎的理论证据确凿,推理严密,但在普通愚民的眼中,无疑于鸡同鸭讲。过于陌生的言论不仅不能说服人,而更容易给人带来恐慌,科学对愚民们实在是太过无法理解了,于是乎愚民们斥责科学为巫术,把科学的先锋们烧死了!&br&&br&宗教则没有这样的问题,同样是面对一片白板的愚民,宗教因其简单而自洽,更易于被接受。你看,神说是则是,不是则不是,一切皆在经文中,照做即可,跳过了繁琐费力的举证和推理。所以,宗教信仰能以极快的速度在缺乏知识和思考的民众间传播,比科学教育的普及速度快多了。&br&&br&宗教在欧洲青年中的再蔓延,一方面是因为西方世界告别“神性”的时代还很短,对神的渴求依然在社会文化的基因中存在,在基督教革新自宫后,这个空缺的渴求很容易被伊斯兰教补充上。要知道,工业革命后两百年,直到70年代基督教在西方社区生活中依然有很重要的作用。哪怕今天,美国中南部地区的民众依然虔诚地信仰着各种流派的基督教会,他们定期参加宗教仪式,不信进化论。&br&&br&另一方面,则是基础教育的失败,造成青年向着有学历无知识亦无思考的方向沉沦。因为自身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不足,需要举一反三的科学教育只会给这些的青年带来挫折感,继而在面对科学时因为自身表现的无能,使他们陷入焦躁甚至抵制以科学观来解释现实,继而走向反科学反理性,就像前面所说给中世纪的愚民进行科普反而会激怒他们一样。&br&&br&当然,现代工业社会自有其运行规律,一个人如果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就不能获得有品质的生活,也不会获得社会地位,更不会得到认可,他们迟早会被社会压力打脸,最后捡起课本重新做人。然而,讽刺的是,西方社会的高度发达和世界市场一体化反而扭曲了这种规律。正常情况下,你没有知识就没有工作,然后就会被被淘汰饿死。但现实的西欧社会中,年青人没有工作还有福利,实在没有福利还可以啃老,毕竟父辈们赶上了冷战后四十年的黄金时代,每年退休金可以拿到退休前最高年收入的八成,丰厚得到死之前还真花不完。教育和医疗型同免费,劳工条件颇有保障,每周工作四天半,一年带薪假一个月,这些都让年轻人们少有负担,即使从事一些最简单的临时工作,就能过上相当体面的生活。加之wto的框架下,第三世界国家提供的消费品实在是太便宜了!70便士可以买到一打五个甜甜圈,你不可能70便士都没有因而饿死吧!牛仔裤促销时30美元一条,再买第二条半价,你做个兼职几小时下来不能50美元都没有吧!新款的捷豹XJ,首付五千镑,每月六百镑,爹妈心疼下帮你出个首付,你平日蹭饭蹭睡在父母家里,只要有点像样的工作600镑总能掏出来吧!10年款的奥迪A3,六千镑开走,求爷爷告奶奶拿点零花钱,再装个氙气灯大包围,可以去骗炮了吧!&br&&br&不劳而活的糟糕后果很多,其中一条便是虚无感:无法感受到自我存在的意义,越来越多的发问“我是誰,我为什么活着”。是啊,如果一个人不在创造价值,却又被锦衣玉食簇拥死不了,那我们活得岂不是如牲畜一般?西欧的福利待遇有一个误区,认为只要提供了丰厚的物质生活,人民便没有了诉求,社会就安定和平,但这种思路漠视了人的精神世界。在满足了肚皮后,人的诉求会从一般的物欲提升到精神完善,但在这个层次上欧洲社会出现了真空,或者说发福利的政策一开始就是为了抵制主义泛滥,妄图用安逸的生活来收买人群的思考,恐怕是一厢情愿。不少思想家也做过尝试,民众也有不少尝试,欧洲一体化是一种尝试,普世价值是一种尝试,政治正确也是一种尝试,但终究,在回答“我是谁,我該向何处去”这类问题上莫衷一是。&br&&br&丰富安逸的生活并没有如预想那样令人平静,相反,在一次次物质满足过后,人开始觉得的空虚,反问自己这样活着对不对,对的话是为什么,不对又是为什么。询问这些问题本身并非是无聊的举动,但若没有辩证的能力去寻找正确的答案,会很容易走上自我迷失的偏激道路。此时,社会如果不能给人群灌输正确的理想,不正常的组织就会趁虚而入,让这些青年被宗教信仰抓住空子,被迷信占据心智。&br&&br&想想这样一个场景吧:一群穆斯林家庭出身的少年,学习不好找不到正常工作,或者说即使学习好有本事但是今日欧洲经济大环境这么差也还是找不到工作。每日从迷迷糊糊睁眼开始,到碌碌无为闭眼结束,不是上网就是闲逛。政府救济保你不仅饿不死,还活得颇有质量,但各个ngo除了帮你套福利之外,却不关注你的思想,国家也没有任何有效的社会干预机制告诉你该怎么面对自己。你如此空洞而无聊,很难觉得自己是在“活着”。这时,你听见了大街上传来阿訇的诵经声,看见你父母在跪拜祈祷,看见你的姐姐默默缠上了头巾。。。。最终,你下定决心,打开了古兰经。&br&这也许不是一个很好的理想,但也比没有理想要强。即使成为迷信的工具,也比做一具无意义的游魂要好。&br&&br&再举个身在英国身边的例子。去年底,几个英国出身的穆斯林小青年跑去参加了isis,还谋划潜回英国暗杀女王。计划被MI发现,在定位了几个人的手机位置后,首相立刻派无人机把几个小青年炸成了渣子。在全国一片谴责和不解声中,其中一个小青年的表弟表示他哥是个真英雄,他当时原话表示,所有有理想并为理想而死的人都是英雄。这就是一个自我迷失,理想“饥渴”至极致的例子。他们无法感受到自己活着的意义,而可大家只是关注他们吃喝的好不好,不理解为什么饿不死还要报复社会,更不了解这些青年日夜饱受“信仰空虚”的困惑。这种空虚极度强大,积累至深之后,必须依靠极端言行来证明自我,“刷存在感”。&br&&br&年青人天性的躁动,长期来被漠视而积压的空洞,经书里一句句天堂的承诺,中二之魂就此点燃,异化为以宗教为名的发泄和霸凌。&br&&br&对他们而言,世上本没有神,空虚的久了,也就有了。某种程度上说,并非是伊斯兰归化了他们,而是他们和伊斯兰寻找到了彼此。&br&&br&但为什么是伊斯兰呢?&br&是伊斯兰教强力的组织和行动能力。在这个姓资姓社都不被买账,民主独裁都上下层脱节的时代,伊斯兰的组织凝聚力就显得鹤立鸡群了。这种凝聚力更让成员们相信这个组织是靠谱的,虔诚的付出不会被上层们挥霍,每个人的声音都可以通畅传达并被认真对待,对组织的积极参与会换来组织对个体的关怀。&br&那,伊斯兰为什么有凝聚力呢?&br&我举一个观点: 让伊斯兰强大并团结的,不是复杂的经文,而是日复一日的普通功课。经文这东西,也就是一群老学究会很深入的讨论研究,毕竟表达越复杂的知识传播性也越差,真正让真主之名达至四海的,是普通人随时可操作的仪式,比如礼拜。&br&&br&宗教仪式是非常重要的。一来,它具有监督功能。比如,礼拜是要一日多次,按时按点,在时间和场所上有很强的精确度和监督性。每一次礼拜,都是在加强自我暗示,把“神性”植入到日常生活,提醒自己作为信徒的义务。每日多次礼拜作为一种仪式,每次时间虽短,但流程严谨,且多次反复加强自我暗示,其效果比一两周才去教堂混一两个小时要强太多。而且,每次礼拜都按时举行,如条件允许则特别开设场所统一举行,有成员恶意缺席或者不专心很容易被其他信徒发现,达到了互相监督的目的。&br&&br&二来,通过仪式的场所和流程,凸显神性至大。为什么教堂和青真寺都用穹顶盖在空旷的大厅上,为什么寺庙里的罗刹像都是在俯视着你?这都是为了从空间感上营造人的渺小,继而在空旷中营造神的“伟大”,让信徒在潜意识中产生“神是比我强大而又缥缈的存在”。通过墙壁回音后显得空灵又嘹亮的唱经,肃穆压抑的风琴,高悬的圣物,都是为了加强效果,扭曲常人的感官。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禁止偶像崇拜,乃是真智慧之举,因为偶像必然是参照自现实物体而来,日常生活能见到的东西你自然就会去对比了解,而参透之后便有不敬与僭越之心。比如雅典娜神像,我作为一个女信徒是不是比雅典娜更美,更智慧便可超越她?再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权威化于帝王一人,但帝王终究也是人,“兵强马壮者可取代之”。从旧约耶和华开始,亚伯拉罕三教之神无名无形,不可描述,不可概括,不可参透,说是就是说不是就不是,和广电总局有一拼,你还能有啥想法呢?只能屈膝拜之。&br&&br&三来,是最重要的,就是仪式带来的凝聚力!为什么军队要穿统一的制服?为什么一个连队要睡大铺,起床后为什么要叠一样方正的被子?吃饭前为什么要一个连队一起唱歌喊口号?当你一个人唱“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你觉得自己有力量吗?但是一百号人一起唱呢?是不是觉得自己隐隐约约的有力量了?一个师一个军的人一起唱呢?是不是觉得自己可以气吞山河了?如果全世界上亿人同时和你在一起唱呢?你是不是感觉可以征服世界去了?&br&&br&把以上的唱歌换成唱经,效果同样。一个人独自时不敢想不能为的事情,夹杂在大群体时就变成可能了,所谓“人多胆肥”是也。当信徒在祈祷时,他意识到在同一时间同一场所还有数百上千的人在和他吟诵一样的内容,甚至他可以相信,在超越地理限制的世界某个角落,还有更多的人在和他做着同样事情。套用一句解说词“此刻他灵魂附体,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属于全世界上亿的兄弟,上亿的兄弟也属于他,信徒们彼此间全心一致,每一个个体的行动都有上亿个声音在支撑,反过来说,一个人的言行也在上亿个兄弟的瞩目之下。他所传导的不仅是虔诚,而是对所有穆斯林信徒的共鸣。试想,上亿人同时感知彼此口中的经文,由此产生的心理震撼和心理压力,将对个体思想产生多大的钳制呀!作为无神论者,我们必须从心理角度明白,集体性的仪式是信徒们获得无穷无尽心理力量的源泉,一个人的祈祷便是一万个人的祈祷,仪式结束时信徒便坚信自己充满力量,无所不能!所以我们看到不少例子,两伊战争中伊朗革命卫队颂着禱词冲向伊拉克的地雷阵,极端份子在攻击前安详的进行最后的祈祷,这对他们来说不是喊口号加士气这么简单,而是一种获取力量的必须准备!在祷告之前,他是神前卑微的存在,祷告之后,他是“神力加持的化身”。&br&&br&&br&如果我们确定要打击宗教的组织和动员能力,让一个宗教真正变成温和无力的社会组织,仪式而不是经文恰恰才是最需要被改革的。我们必须弱化神,切断信徒与神的精神联系,切断教徒间的精神与社会联系。我们要鼓励小巧,廉价,造型后现代的寺庙,不能让巨大的穹顶迷惑人的感官; 我们要把经书用本国语言而不是阿拉伯语或者拉丁语书写,传教不得使用外语; 宗教事宜收归国家,就如英王成立国教而和罗马断交,把宗教事物限制在国境内,甚至省境内,县境内,国家机构统一培养和分配宗教人士,各地区管理机构要监督区下运作,不鼓励跨国跨地区传经; 对于日常祷告,我们要让这些仪式随性化,私人化,不鼓励一大群人统一时间一起跪拜,不鼓励唱经而是改为口语化的朗读,鼓励传达“酒肉穿肠过,功课不用做,真主心中留”这样的观点,不能让信徒产生心智共鸣。
说个发生在英国格拉斯哥的事。 布鲁塞尔爆炸案发生之后,格拉斯哥市有个开杂货店的穆斯林,叫阿萨德.沙尔, 晚上在店里被人捅死了。由于事情发生在布鲁塞尔爆炸案后仅两三天,大家第一反应都认为这是一起白人极端青年针对穆斯林的仇杀。 这个被捅死的穆斯林…
其实那些都不是你真正迷恋的东西,只是广告让你以为你很想要。&br&&br&其实那些情绪都不是你真正想说的话,只是公众号让你以为你很正确。&br&&br&消费社会对消费者的情绪控制精准到发指,可以让部分消费者忘了自己原来想要什么,想说什么,取而代之的是如同上瘾一般的负面情绪。&br&&br&从某种意义来说,他们失去了自由意识。
其实那些都不是你真正迷恋的东西,只是广告让你以为你很想要。 其实那些情绪都不是你真正想说的话,只是公众号让你以为你很正确。 消费社会对消费者的情绪控制精准到发指,可以让部分消费者忘了自己原来想要什么,想说什么,取而代之的是如同上瘾一般的负面…
谢邀。&br&&br&我想从另一个比例尺上思考这个问题。&br&&br&因为反对“春晚”这一带有一定中央集权色彩的概念,所以连参加春晚的孩子都要诅咒。看来对不少人来说,立场的对抗已经强烈到可以消解公共道德了。&br&&br&-------------------------&br&&br&&br&我们活在世上,无时无刻不受到法律、道德、宗教、规则等力量的束缚。这些力量为我们的每个行为都划定了大体的范围,就像一道道警示牌、围栏乃至电网,我们中的多数终身都会在这个范围内活动。&br&&br&时间久了,我们也慢慢把呆在这个范围内的自己视作为真实的“自己”。一个从未伤害过别人的人,自然会坚定地认为自己骨子里就是一个好人,一头温和的食草动物。&br&&br&然而,真实的“自己”到底如何,还要看看没有围栏时,我们会做什么。于是我们读历史书,看到大贤们反复强调“慎独”,看到乱世里“人相食”、“易子而炊”,看到孔子叹息的“礼崩乐坏”。&br&&br&当环境变化,这些赖以约束表面行为的力量全面衰败时,唯一能够制衡人的,就是他真实的“自己”。而根据我们漫长的历史来看,这时候的人,往往是靠不住的。&br&&br&----------------------------&br&&br&为什么欧美等社会会形成我们难以理解的“政治正确”?因为他们见过政治不正确时发生的灾难。他们也知道,如果不在社会上形成强大的相互压力,政治不正确的力量一旦蔓延,在欧美的政治体制里,这些力量是有可能改变立法、逐级传导、最后影响整个国家,甚至导致灾难重演。&br&&br&这也是为什么知乎上虽然以嘲讽白左为主流,但是大家对金色黎明、另类选择、五星运动、自由党、更好的匈牙利等政党保持高度警惕。大家心知肚明:这些政党作为一种政治妥协的筹码,把欧洲往回拉一下,可以;但如果玩脱了,这些政党真的上了台,那就是欧洲的灾难。&br&&br&而我国的形势比欧洲也并没有好到哪里去。经过百年革命,传统自然经济下形成的千年基层治理规则受到严重的冲击,仅在部分家庭关系里得到保留;而新建立的、以社会革命为纲的新社会行为规则,则在近三十年里逐步被市场经济消解。&br&&br&与此同时,官方所倡导的新社会规则并没有在整个中国形成共识,仅有的法律底线在基层还屡遭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思潮的蓬勃发展。中国国土之广、人口之多、经济之不均衡、文化形态之多元,几乎能同时培育出各种方向的思潮。&br&&br&金灿荣政委每次讲座都有个开头:中国现在各种意识形态之丰富,前所未有,他的一切想法都只能叫一家之言。这句话一点都不夸张,世界上所有的意识形态,你都能在现在的中国找到。&br&&br&互联网在这一进程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它让具有相似思想的人更容易找到彼此,更敢于发声,更深入地分化。&br&&br&十五年前谁敢在电视前说停办春晚?即使他真的不喜欢春晚的节目?&br&&br&而现在我们看到,春晚已经是网上最佳嘲讽对象,以至于有些人骂得high过了头,连几岁的儿童演员都骂起来了。&br&&br&----------------------------&br&&br&这样造成的现实结果就是:从政治思潮到道德规则,当下中国的底层出现了极大的分裂与对抗:沿海与内地、农村与城市、城镇与一线城市、中老年与年轻人、蓝领与白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br&&br&一个有趣的现象产生了:政府在各个领域享有极高的权威。我们有神奇的A股,一声令下的南海建岛奇迹,吞并东盟的恢弘计划,甚至顶部结构的改革。&br&&br&但政府在思想领域里的信用之低,也是前所未有。反对者谔谔且不言,支持者也大有撸袖子自己上的趋势,而且每深入一个社会话题,反对与支持的群体又会相应转化分和。&br&&br&“敌在终宣部”的后果,就是各圈子、各阶层的共识基础在急速缩小,对抗烈度迅速上升。就问一句:除了“稳定”,还有什么是朝野一致赞成的?&br&&br&“尊老爱幼”本来是我们的政治正确,即使在十年前,对小孩子发表这样的言论都是不可想象的。&br&&br&有些人可能觉得这些发言都是出自低学历低收入的键盘侠之口,不必在意。但我觉得这些每日都能见到的网易式言论,背后是一个个庞大群体的心理折射。不去理解这种割裂,我们也会变得和我们口中的白左一样。&br&&br&当然,我们不主动达成共识,政府就会“帮”我们达成共识,地命海心的我们也不用纠结过头,毕竟当下赚钱才是正经。我只是有一点担心:&br&&br&毕竟当年是法家终结了百家争鸣。
谢邀。 我想从另一个比例尺上思考这个问题。 因为反对“春晚”这一带有一定中央集权色彩的概念,所以连参加春晚的孩子都要诅咒。看来对不少人来说,立场的对抗已经强烈到可以消解公共道德了。 ------------------------- 我们活在世上,无时无刻不受到法律…
&p&针对“行为艺术”的说法简单说一说~&br&&br&1. 参加这个仪式的名流精英们,恐怕多半确实是把这个仪式定义为“行为艺术”的——这一点从这个所谓的“大祭司”作为行为艺术家的履历就能得到证明。&br&&br&但是,这次美国选举,否定的恰恰就是名流精英们的定义权。一群精英当事人把它定义为“行为艺术”,它就真的是一种艺术而不是邪教了,而且不是精英的民众们也会带着对精英不明觉厉的崇拜而接受这种定义——这次选举恰恰就是打破了精英们的这种自我感觉良好的幻觉。&br&&br&2.把邪教仪式引入和定义为“行为艺术”,归根结底是一种现代人的傲慢。现代的精英们认为传统的禁忌和恐惧都只是古人的愚昧而已,传统的神圣和邪恶都被“祛魅”,成为了一种无害的艺术创作材料——然而它们真的无害了么?&br&&br&呵呵。这种“祛魅”本身就是现代性的幻觉,古老之物从未死去,只是在现代换上新的面具而已。现代人代着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把传统意义上的邪教仪式当成中立而无害的材料进行着艺术创作,却没有意识到在这种“创作”的过程中他们本身就在被同化,就在被仪式和意向连接进邪教的传统里——而不是连接进艺术的传统里。&br&&br&到最后,“艺术家”和“观赏者”们已经被同化为古老的邪教传统里的又一组祭司和信众,自己却还浑然不觉,自以为自己在进行着中立而的完全现代的艺术活动,豁免于一切道德传统的审判——陶醉于“现代性”优越感的精英们就是这么愚蠢而不自知。&br&&br&3. 归根结底,这是因为精英们把持着的定义权本身其实是很有限的。把邪教仪式定义为“行为艺术”的定义过程,是外生于邪教仪式本身的;邪教仪式本身的意向性根本没有被现代精英们的定义影响。而这种外生于事物本身的定义,最终不过是站在事物之外而给起个名字而已。当你走进事物之中,你刚才站在外面起的那个名字就已经不重要了。&br&&br&当一群“精英”已经沉溺于这种仪式的意向而不能自拔,仪式的名字叫什么还有什么意义么?&br&&br&把这种仪式叫做“行为艺术”而和传统的邪教割裂开,这种“定义”不过是一种自我宣称的方式而已。就好像没穿衣服的国王也可以自我宣称他穿了衣服——因为他把持了对“衣服”的定义权。&br&&br&大概没穿衣服的国王也觉得这种定义权是绝对的,是真理,是精英的智慧。可是最后,总会有一个小孩子,或者一个非精英的民众,大喊一声“他特么没穿衣服啊!/这特么明明就是邪教啊!”&br&&br&其实没穿衣服的国王也可以接着和小孩子辩论嘛,“我不是没穿衣服,而是穿了一件你看不见的衣服,你连我的前提背景都不知道就说我没穿衣服,这就是群氓的愚昧,没文化,你受过什么教育?”可是这种辩论有什么用呢?组成了整个人群的成千上万民众已经炸开了锅,所有人都在呼喊“他没穿衣服啊!/这是邪教啊!”已经没有人再去听精英们逻辑严谨又自洽的话术了。&/p&
针对“行为艺术”的说法简单说一说~ 1. 参加这个仪式的名流精英们,恐怕多半确实是把这个仪式定义为“行为艺术”的——这一点从这个所谓的“大祭司”作为行为艺术家的履历就能得到证明。 但是,这次美国选举,否定的恰恰就是名流精英们的定义权。一群精英…
只是一个想法,不一定对。&br&没啥干货。&br&&br&我觉得,民主党的种族政策加剧了种族之间的仇视和分裂。&br&&br&忽然想举个小例子。&br&当年读书时,我们高中强制高三学生住校,美其名曰封闭教学。&br&校长明确地在入学第一天开始就提醒全部学生:强制住校,不设清真灶。&br&你是回民怎么办?好办,你可以选择不读咱们学校;可以选择高三转学;也可以选择自己带饭。&br&&br&高三住校,大家和乐融融。&br&有回族小伙伴(不多),不说废话,自己去打不含猪肉的菜或者自己在教室里煮方便面。&br&大家一点矛盾都没有,她自己不提民族的事儿;别人也不在乎这个事儿,反正高三,大家一起看书上课考试,成绩说话。&br&我们也有满族朝鲜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小伙伴,除了填表的时候大家都根本不知道民族什么的事儿。&br&&br&所以,在一个没有人强调种族、大家遵守相同规则的小环境里,大家相处的非常非常融洽。少数民族根本没有成为一个矛盾,也没有人认为它是问题。&br&&br&但是假设一下,&br&如果学校设置了清真灶,不准汉族小朋友进去吃饭,汉族小朋友会不会有点不开心?&br&如果学校设置了清真灶,导致大家的餐费一起增加,不需要清真灶的小朋友会不会有点不开心?&br&如果老师天天强调学生的民族,说“我们要让着少数民族的小朋友,让他们有优先权”,汉族小朋友们会不会也有点不开心?&br&如果老师天天把民族挂在嘴边,提问时说“今天我们要问问朝鲜族的同学怎么看”,考完试说“哎呀你们这些满族(无恶意只是举个例子)的怎么这么笨连个数学题都不会做”,小朋友们会不会觉得自己因为民族而被分成了小群体,导致民族成了相互隔阂的原因?&br&&br&所以我想说的是,越强调种族,种族之间的分裂、隔阂就会越发明显。&br&&br&而到底什么是种族平等呢?&br&再回到我们高中的那个小例子,大家不提种族的事儿,一起学习,一起考试,考完试按分数排名,谁考得高谁就第一名,请问这不平等吗?&br&学校也有对贫困生的资助计划,大家不提种族的事儿,按家庭收入说话,谁家庭收入低谁就可以拿贫困补助,这不平等吗?&br&在一个淡化了种族身份的小社会里,当机会平等,种族就可以不成为问题。&br&&br&但是假设我们学校采取了民主党的种族政策呢?&br&今天提出“回族小朋友就餐计划”,明天提出“满族小朋友数学补习计划”,后天再来一个“朝鲜族贫困家庭补助计划”。。。。&br&这到底是解决种族矛盾,还是制造种族矛盾?&br&假设你是一个汉族小朋友,你数学不好,但你学校的数学补习计划只给满族小朋友。你高兴吗?&br&你是一个满族小朋友,你家境贫困,但补助计划只给朝鲜族小朋友。你高兴吗?&br&&br&然后呢,高考也开始采取民主党的种族政策,开始按民族比例上大学!你是满族小朋友,于是你忽然发现在大学录取中满族只占5%的比例!你恨不恨占了70%比例的汉族小朋友?你是汉族小朋友,于是你忽然发现锡伯族(继续无歧视只是举例)小朋友四百分就能上北大,但是因为你是汉族你就要考六百分,你恨不恨锡伯族小朋友?&br&&br&为什么人们会因为种族而互相歧视互相憎恨?这真的只是因为偏见?&br&&br&之所以忽然想写下这个想法,原因是,前不久看到了一个高学历民主党支持者写:她支持民主党,是因为种族的原因。她认为传统白人对外来族裔有着很浓厚的偏见和憎恨,而川普上台会加剧这种憎恨。她认为民主党的种族政策对于她这样的少数族裔是利好的。&br&当时我就觉得……恩好像有哪里不太对。&br&强调种族,就对少数民族利好了?&br&&br&后来,想到我们高中时各民族小朋友和乐融融的景象,我忽然意识到了原因。&br&一个真正种族平等的社会,是大家都忘记了种族存在的社会。是一个大家不靠种族身份而具有相同机会的社会,是一个大家抛弃了身上种族标签的社会。&br&&br&是一个与白左的政治正确背道而驰的社会。
只是一个想法,不一定对。 没啥干货。 我觉得,民主党的种族政策加剧了种族之间的仇视和分裂。 忽然想举个小例子。 当年读书时,我们高中强制高三学生住校,美其名曰封闭教学。 校长明确地在入学第一天开始就提醒全部学生:强制住校,不设清真灶。 你是回民…
有藤校经验的人告诉你:精英个鸡巴。一言以蔽之:不学无术。&br&&br&&u&中国人就不说了,中国人作为各自领域都比较拔萃才能够拿到admission的学生,思想上的variety一直处在正常范围,这里只说美国人。&/u&在藤校以及中部某些公立大学都跟美国人的历史学/政治学的liberal学生混过(&b&声明:本人不是这两个系的&/b&),这帮人对于世界的了解不是你想象的少。基本上每天都在读左逼教授给的reading list,效率倒是真高,一天能读完半本。然并卵,大多数时间全部奉献给了liberal观点的书籍,没人有精力去关心教授希望他们关心以外的那部分知识。搞这个专业的都是如此,其他只是兼顾liberal studies学分的名校生们就更不用提了,跟我专业的美国学生说起政治来简直就是阿鼻地狱。当然啦我本人是个学渣,物以类聚大约我见的也都是学渣呢~&b&美国博雅教育有个大问题就是只教框架不填充内容,除了书里讲的几个例子在课外必须要靠非常非常主动地接受内容来补完,然后这帮人就真的真的真的不去看内容。。。&/b&英制的学校我了解算是比较少,还希望有朋友能贡献下。&br&&br&有关于各个方面的人文知识,学校都会有特殊的社团组织沙龙。你真应该瞧瞧美国“精英”文科生讨论时候的嘴脸:简直就是臭老九开会,满嘴子曰圣人云,从他们的嘴里你听不到一点一手资料,全都是某某大牛的观点。厉害不厉害?厉害,只可惜没有自己研究的东西。非洲?Wow I feel sorry for people there cheated by the warlords...What Belgians used to have SLAVERY in Congo??? Oh my god! 亚洲?We should stand for people who have been oppressed by communist and set them free just like the time before Dalai Lama was expelled....What they were having SLAVERY back then? That's what communists put in ur head dude.拉丁美洲?We should send liberty to those poor people in Cuba! What we tried once and they kicked us out without commies' help!?!?!来回来去重复这样的话,这就是所谓“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的知识储备。&u&&b&跟他们讨论不是交流知识,是他娘的给小学生上课。&/b&&/u&纯粹的应试教育,到深度讨论的时候,问什么什么不知道,只能之乎者也搪塞,拿一个以前liberal书籍上看过的思想框架嵌套批判,在即时制的辩论里这就是个死啊==b别说辩证分析了,反应时间都不够自己组织语言的,所以美国人常常在政治/文化/历史/宗教等沙龙和forum上说出让人不敢相信自己耳朵的蠢话。。这世界上我最不信的就是英国人的美食,日本人的责任感,德国人的笑话和美国人的独立思考。如果说美国liberal大学生有哪怕一点点独立思考的话那一定是如下模式:“啥!?跟我左逼教授想的不一样?那我要怀疑一下是不是真的!”至于跟左逼教授思路一样的,你跟他们说越南把岱依族人当性奴,阿里郎表演团是金将军的个人妓院,古巴拿政治犯做活体实验,他们可乐意信了。当然啦,政治水平低下不代表专业水平低下,大家选校的时候还是尽量能进名校的好。&br&&br&美国“精英”大学这一代的liberal studies教育模式就是把学生洗成liberal,投入社会,变成conservative就变了,不变就不变了。真没法责怪中国人到了外国抱团,美国人都那么蠢,让我也很难抱团啊。在政治、历史、宗教这三个领域美国高等教育的精英有没有?有。但是至少得希腊语/拉丁语二选一+德语/法语二选一读得通吧,这是接触很多一手资料的门槛,而这种语言教育不用太高等,基础在高中就应该垫好,到大学的时候已经晚了。有些人一看以后就是大家,这样的人有多少?个人经验:十二分之一,姑妄听之。&br&&br&&b&话说知乎的学历崇拜到底他妈有完没完?&/b&这些人跟你一样好不好?说话也喷吐沫,上课睡觉打呼噜,翔还是臭的。理科生毕业以后就四散去自己的主业了,创业的少之又少,大多数还是做做学术找找工作,不懂你说精英一词是什么心态;文科生更是一半儿以上没什么杰出的或者能成事的,最多就报社当个小编辑而已。你见到厉害的只是因为,和国内的富二代一样,爸妈资源比较逆天;或者人家学习真的很好,3.5以上GPA。你不跟他们一个学校毕业,当然只能看见那些华尔街投行和硅谷都教授的人咯,但你就看不见纽约时报的小记者、XX州立大学的AP和宝洁的研究员。&br&&br&不厉害的?混到某个发展中国家靠忽悠没见识的洋奴赚钱的人,也是有的。
有藤校经验的人告诉你:精英个鸡巴。一言以蔽之:不学无术。 中国人就不说了,中国人作为各自领域都比较拔萃才能够拿到admission的学生,思想上的variety一直处在正常范围,这里只说美国人。在藤校以及中部某些公立大学都跟美国人的历史学/政治学的liberal…
&p&真正研究洗发水配方的人路过。十年经验。&/p&&p&看到以上答案真的是呵呵。都是完全不懂头发结构不懂柔顺原理的广告受害者和广告推广者。&/p&&p&挖个坑先,以后有被赞了再拿干货来填坑。&/p&&p&+谢赞插播:感谢知乎这个平台,使我感悟到科普人员应有的态度。&/p&&p&+谢赞插播:收到那么多赞,鄙人受宠若惊,非常感恩。可见洗发水问题事小,可是知乎人求真求知的意愿才是重点。第二条更新线,为大家做些不精确的辟谣和科普,欢迎转载。&/p&&p&+谢赞纪念(86zan):谢谢各位不吝赐赞,虽然并不能用来买猫鱼,但是给我动力来继续这篇回答。洗头事情虽小,鄙人从中感到了责任。&/p&&p&+谢赞纪念(1135zan):谢谢各位的信任,因为忙于折腾教育(如鲁迅所言,身体强壮但精神如果是病态的,那么科技再昌明、又有什么用),拖了半年多,终于来更新两个内容:鄙人自己洗头后头发的图片;洗发水味道是否影响洗发水效果。&/p&&p&+谢赞纪念(2125zan):更新了中等价位的范围和护发素发膜是什么,以及补充了激素的定义。&/p&&p&——————更新的分割线,26zan——————&/p&&p&&b&++++简单的理性建议++++&/b&&/p&&p&1、你的洗发水购买及消费倾向,对于你个人的头发基本没有影响,尤其对于你的生活的影响微乎其微。你作为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对于头发洗护产业的影响更大。现在洗发水花样百出,是为了促进销售、提高利润而被生造出来的。&/p&&p&2、就算想把头发洗好、保养好,也没有必要花很多的精力研究洗发水配方,也没有太大必要研究那款洗发水更健康、更有效。有那个心力时间,还不如把时间拿来健身、或者找些少农药的蔬菜或少激素的肉类来吃,对改善生活和长远健康的帮助更大更实际。&/p&&p&3、一般消费者,还没有敏感到能够区分9分和11分洗发水的细微区别,所谓一分钱一分货,一毛钱五分货,一块钱一毛货。其实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五分货就够了。以目前的洗发水市场而言,就算你愿意花一块钱想追求一毛钱的货色,也是很难办到的,因为大部分消费者的敏感度不够,除了价格和广告,就区分不出来高档洗发水和中档洗发水的区别在哪里,也正因如此,高档洗发水难以被识别,五分货向成本要利润,所以高档洗发水没有生存空间。因此你也没有必要大海捞针去追求好的洗发水,因为不值得。用五分货就可以了。&/p&&p&我作为专业人士,却这样说,你肯定不满意,说,我赞都预付给你了,你就给我看这些。&/p&&p&所以对以上答案还不满意的客官,可以参考以下建议。&/p&&p&&b&++++实用的、保守的建议++++&/b&&/p&&p&毕竟我们还是要洗头的,就算找不到高级货,那么避免用到劣质品也是好的。&/p&&p&如果你神经大条、对洗发水极度不敏感,那么,你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最保守的方案,&u&如果你对洗发水的评价,已经有自己的一套习惯和标准,请忽略以下建议&/u&,如上文所说,你完全没有必要花精力来研究这些,你自己高兴就好,把时间省下来写文章健身煮饭逛逛知乎补补脑提高科学素养更有价值。&/p&&p&以最好的头发养护为10分:&/p&&p&3分方案:连续长期(半年以上)使用单一的、差到洗完头发像杂草一样的洗发水&/p&&p&5分方案:连续长期(3~6个月)使用同一型号的大中品牌中等价位的洗发水;或者轮换使用2~3个型号的差的洗发水,例如A款洗发水用2~3次,然后换B款,然后下个月又换回A款;或者使用差的洗发水搭配中等价位的护发素。&/p&&p&8分方案:轮换使用2~3个型号的任意品牌中等价位的洗发水;或者使用单一型号的大品牌中等价位的洗发水搭配中等价位的护发素。(特别说明,飘柔和潘婷&b&&u&可能&/u&&/b&算同一个品牌,因为同属宝洁集团;宝洁和联合利华算两个品牌,因为是两个集团,用不同的研发团队,基本不太可能使用同一个配方。)&/p&&p&10分方案(纯属浪费时间虚耗人生,慎选):洗头前,用沐浴露清洗头皮发根,然后搭配8分方案,低下头只清洗头发的部分,不接触头皮及发根,过水后再用洗发水或护发素补洗一遍,直到头发柔顺,再过水冲干净。这样整个过程下来,短发人士做不到,长发女生要耗费20~30分钟。&/p&&p&以上是保守方案,具体细节请自行调节。&/p&&p&&b&++++回答题主的疑问++++&/b&&/p&&p&题主有三个问题,其实是两个问题,现在来逐一回答:&/p&&p&1、“油皮,头发一天不洗头发就油”,“最近还掉头发”。这个是因为题主体内雄性激素分泌旺盛,所以头顶的毛孔分泌出大量的油脂。没有任何一种&b&&u&合法的健康的&/u&&/b&洗发水能够解决你的问题。如果你愿意冒着头皮激素失调的风险,可以直接购买雌激素,定时定量涂抹在脱发部位。如果题主慎重考虑后,觉得已经有必要冒这个风险了,请私信我,我考虑告诉你用法用量,你试试看。中药就不含激素?能够这样想的客官,真是广告商的最爱。学过中学生物的客官,记得生长素和植物子房分泌的激素吗?植物也是生物,要生长就离不开分泌系统和激素调节。那些宣称能够帮你防脱发的产品,你拿去检验机构验验看,是否含激素。请参考下方条目“&b&关于激素&/b&”。激素是最快见效又廉价的原料。如果题主不喜欢头发油油的,就勤快洗头咯。如果不嫌弃白白的吸油粉,也可以在油多时抹点在头上,减少油腻感,某宝有售。&/p&&p&2、“有头屑”。我们的头皮,每时每刻都在新陈代谢,头皮屑一直存在,只是掉落的速率是否超过你洗头的速率、累积的量是否多到肉眼可见。如果头皮屑掉落速率过快、肉眼可见的单块头皮屑面积偏大,出现异常,那么说明,有过量的细菌或小虫在帮你代谢头皮、在开Party。如果细菌和小虫的Party已经热闹到要出动免疫细胞,导致过敏反应,那么头皮就会有痒痒的感觉了。所以,你杀杀菌灭灭虫就好了。最简单的办法,买一瓶宣称有去头屑功能的洗发水,连续擦洗头皮,多洗几次,连续洗几天,基本上也可以让头皮的小生态圈回归平衡态了。如果无效,请更换其他型号的洗发水再试试。如果厂家有好好的把ZPT加到洗发水里,一般都会有效。如果还是没有效果,也可以把碘酒稀释到不灼伤皮肤的程度(大约是1:3到1:5),每天涂抹在头皮上。(稀释的碘酒真是很好的东西)。如果还是没有效果,题主你人品真的是太好了,请私信我,我放大招找专业灭蟑公司来杀虫。&/p&&p&——————更新的分割线,27zan——————&/p&&ul&&li&关于激素&/li&&/ul&&p&现在我们来深入聊聊,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用逻辑和数据、经验,来认知事情的真相。但是时间篇幅有限,以下讲解是科普版本、是简化版、不精确版本,是半结论的,不要作为前提来用于信息加工和二次推理,否则会失真。
举个科普失真的例子给大家感受下,部分果实类中药材,有果核(胚芽)和果肉寒热相反的特性,例如红枣和红枣核,莲子和莲心,这是被草药书籍确认的。于是,就有科普版的说法:“凡是中药,果肉和胚芽部分的寒热特性都是相反的,所以一定要掐心再烹煮食用。”科普版的说法,是以偏概全,是二次推理,容易被证伪,所以是失真的信息加工,于是,中医以这样的传播方式被扭曲。&/p&&p&激素或者不是激素,其定义并不在于由什么途径和渠道产生,而在于是否发生了激素的作用。 诚然,最初在化工和生物工程并不成熟的时代,激素确实是只能由生物本体产生且只作用于该生物本体的。但是,随着工业的演化,不单能够由化工工程合成更丰富的人工激素,而且能够由生物工程培育并提取激素。典型的例子,就是大豆异黄酮。&/p&&p&大豆是植物,当然不需要“雌激素”“雄激素”来调节自己的活动,但是作为代谢产物的大豆异黄酮,却能够在人体内发挥雌激素的效果。&/p&&p&再一个例子,乙烯。超过一定浓度的乙烯气体对于人体当然是有害的,但是乙烯对于部分的植物果实,却是实在起到催熟作用的“激素”。 &/p&&p&所以,&b&一种物质到底是不是激素,要看在具体的生物体中是否起到了调节生物活动的效果,而绝不应该以其来源是天然或人工、是植物或动物来定义&/b&,更加要小心商家以“在被提取生物体内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为噱头发布虚假广告进行功能欺诈。 &/p&&ul&&li&关于硅油&/li&&/ul&&p&硅油,是作为柔顺剂被使用的。
所以我们要先来说说柔顺剂。通过“好事客官专供”,我们看到头发表层是毛鳞片,而毛鳞片是不平整的。一般的广告营销会告诉你,修复了毛鳞片,头发就柔顺健康了。可是毛鳞片从被毛孔细胞制造出来的时候就是这样的了,原装正品,何来修复一说?而且,毛鳞片主要化学成分是大分子量的蛋白,而且是没有生物活性的蛋白,除非你强迫毛孔细胞逐根头发每毫米每毫米做VIP服务,否则,毛鳞片天然就一直是这样凹凹凸凸的。因为这样的粗糙表面,所以天然的头发,本身就不具备柔顺润滑的功能。请参考失去润滑油的发动机。那么,在头发,尤其是长发,摩擦过程中,就容易打结。所以,我们要给毛鳞片这样的土路、烂路,重新施工,搞成沥青路面或混凝土路面,打上润滑油,这样头发就有柔顺的感觉了。这就是柔顺剂的大概概念,但是不要用于外行人的推理前设,这是形象的、不精确的说法,大家意会一下就好,&b&精确的柔顺模型比润滑油和发动机要复杂得多,涉及极性化学等多种模型&/b&。
古人会就地取材,用茶油、皂角等天然油脂来作为头发的润滑剂。头发表面平整了,学过物理的你知道,这样就减少漫反射,增加了镜面反射,于是头发看起来就富有光泽了。
直接用天然油脂来加到洗发水里作为柔顺剂不行吗?这样就涉及到洗发过程的分解了。洗发有两大步骤:一、起泡清洁步骤,二、过水。气泡和清洁,起作用的是强效的表面活性剂,就是有去油脂功能的清洁剂,将头发表面的油脂乳化,使油脂和灰尘无法粘附在毛鳞片蛋白上。请参考用洗洁精洗碗。过水,是使用超大量的流水,是将已经打包(乳化)的油脂和灰尘等脏东西带走。那么,客官请分析下,如果洗发水加有被预先乳化的天然油脂,在这个步骤中,会发生什么?油脂会留在头发上起润滑作用吗?油脂自带九阴白骨爪死活不离开毛鳞片?
所以古人是洗发护发分开两步的,即先洗头发,再将头油用梳子均匀施加在毛鳞片表面。
洗护二合一洗发水,是不甘于卖香皂的宝洁,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发明创造。说不上好,说不上坏,但是基本好的方面更多,确实节省了消费者护理头发的时间,而且美丽了广大女士的优美形象,飘逸的头发广告铺天盖地,牢牢抓住了消费者的心,堪比乔帮主。当时用的柔顺剂并不是硅油,而是其他具有一定粘性的有机大分子。具体的配方我也无从得知。
自从硅油被道康宁公司卖给宝洁开始,洗发水体系的现代架构就基本形成了。因为硅油不仅柔顺效果好,头发怎么用怎么漂亮,而且通过乳化-破乳过程,能够有效均匀分布并抓住毛鳞片,而且制造成本低,基本无化学活性,无毒,对人体无害,简直是头发的最爱。所以在将近80年的时间里,硅油牢牢地占据着柔顺行业的高地。也因此,头发洗护的市场,也一直牢牢控制在宝洁集团手中,长盛不衰。联合利华是宝洁高层出走后生造的细分市场。市场的细分,并不影响硅油作为最佳柔顺剂的支配地位。
同理,那些告诉你,某洗发水添加了种种健康成分、对头皮多好多好的洗发水,客官可以自问一句,那种化学结构的东西,在冲洗过程中,能够停留在头皮表层产生作用吗?(还有个相关展开是,那种分子,能够被表皮吸收而发生生化反应吗?有兴趣的客官可以邀请我到护肤品类目去回答)
此后,不管洗发水配方怎样研发完善、怎样演化,都是围绕AES(廉价的清洁剂)和硅油(柔顺剂)来作文章。配方越来越好,成本越做越低,是基本的市场趋势。
2010年以前,打假的力度没有现在这样强,山寨企业能够从巨头垄断的缝隙中,偷分肉汤喝。但是之后,打假的力度一年强似一年,民企走投无路,迫切需要转型,可是其他行业又不懂,也不见得更好做,于是瞄上细分市场,生造了无硅洗发水这个细分市场。无硅洗发水一直都有,像伊卡璐,但是柔顺效果很一般,大概在7分左右,比不上飘柔的标准款,短期使用能维持10分左右的柔顺度。生造的无硅洗发水售价,是硅油洗发水售价的3倍起跳。于是,近年就冒出了大量黑硅油的软文。也不能说不含硅油的洗发水就好或者不好,不含硅油的洗发水,通过其他柔顺剂,也能做到很好的洗护效果。如前所述,客官用着开心高兴就好,实在不是什么值得较真的问题,有这个心力,还不如陪父母聊天。
以上扯远了。说回柔顺剂。通过以上内容,客官们知道,&b&&u&好的柔顺剂有两个基本前设:有优良的柔顺作用,能够在冲水过程中依然均匀停留在头发表层不被冲走。&/u&&/b&也就是说,不管洗发水含不含硅,要洗出一头亮丽柔顺的头发,都要有自带停留功能的柔顺剂(至于柔顺原理,很深,这里不展开)。那些以&堵塞毛孔&这样的理由来黑硅油的软文,我是不太看得起的,太没有技术含量了。如果硬要以“堵塞毛孔”来为硅油入罪,那么,你如何以同样的逻辑证明无硅洗发水其中的柔顺剂就不堵塞毛孔、对头皮绝对的安全?植物油就不堵塞毛孔?你抹点花生油在头上看堵不堵咯。如果这样的入罪逻辑成立,那么,可以同样推理出,“睡眠促进寿命减短”。至于致癌,我真的是无力吐槽,请问撰写软文的小编,你知道癌细胞形成及扩散的机制是什么吗?如果这样的入罪逻辑成立,那么也可以同样推理出,“使用木制筷子可能致癌”。
举个生造的细分市场的例子大家感受下。80年代以后,洗衣皂沦为1块钱就买得到的廉价货,洗衣粉逐渐替代洗衣皂成为衣物洗涤的主流产品,随着销量的逐步扩大,洗衣粉已经没有继续提高销售额的办法,而同时,国内山寨之风盛行,行业竞争愈发激烈。有不少山寨厂,以石灰粉滥竽充数,成本被极度压低,促销成风,洗衣粉就此成为微利的洗涤产品。于是就出现了洗衣粉不好洗的现象。这时,头脑灵活、快人一步的洗涤巨头,营销了洗衣液的概念。其实就是洗发水的简化版,至于加不加柔顺剂、加何种柔顺剂,就看厂家良心了。洗衣液刚推出时,售价在30-50块钱/瓶,可是因为摆脱了恶性竞争的负担,品质好,得到迅速推广。巨头因此还留有生存空间。随着市场的扁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q8团是做什么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