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专利药品定价就能随便定价么

知识产权定价是什么
知识产权定价是什么
10-01-28 &匿名提问
恩,这家公司不错,上月我们找这个天之虎公司要帐,没过3天就要回来了,值得推荐!!!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简介1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背景1.1 什么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创业计划竞赛是近几年风靡全球高校的一项重要赛事。它借用风险投资的运作模式,要求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服务,以获取风险投资为目的,完成一份完整、具体、深入的创业计划。1.2 创业计划竞赛的起源创业计划竞赛起源于美国,又称商业计划竞赛,自1983年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举办首届创业计划竞赛以来,美国已有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在内的十多所大学每年举办这一竞赛。商业计划竞赛大大推动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Netscape、Excite、Yahoo等公司就是在美国大学生的创业竞赛氛围中诞生的。在中国,创业计划竞赛最早于1998年在清华大学举行。1999年,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清华大学承办的首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汇集了全国120余所高校的近400件作品,在全国高校中掀起了一轮创新、创业的热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近年来在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山东、湖北等地举办了地区性大学生创业计划赛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一批创业计划进入了实际运行操作阶段,技术、资本与市场的结合向更深的层次推进。经过市场洗礼,一部分学生创业公司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创业计划竞赛使大学校园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教育与培训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成为大学生参加素质教育的新载体,以及大学生科技活动的新形式。1.3 创业计划竞赛的目的与意义在当前国内知识经济的发展初露端倪形式下,在建设“中国硅谷”的构想鼓舞下,创业计划竞赛活动在全国广泛开展,其意义绝不仅仅是一项学生的创业竞赛,它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意义。1. 配合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适应了培养复合型、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学生们合作完成一项创业计划过程,正是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过程,更是锻炼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的过程。参赛队员的技术创新能力与经济管理知识的优势互补是创业团队的一个显著特征。2. 加快了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了产学研结合。学生努力发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同时一些有远见的教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交给学生创业团队去变成对投资家有吸引力的创业计划,这本身就是一个科研成果走向市场并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由创业计划竞赛到创新企业的这种崭新模式,必将为造就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开辟新路。3. 鼓励了自主创业的意识,培养了学生创业精神。过去我们主要是教育学生如何去择业,但现在的经济发展已经提出了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紧迫要求,面对这一时代要求我们应该努力培养青年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鼓励和支持他们在合适的学业阶段或毕业之后用自己的智力优势创办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的创新企业。创业计划竞赛正是把握了这一机遇努力培养学生创业精神的有效形式,参加到创业计划竞赛的学生们不仅为自己描绘和创造了未来,还雄心勃勃要为社会提供新的就业机会,为中国的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学生的创业热情也一定会影响和号召一大批有志青年走上自主创业、服务社会的成长道路。4. 在建立国内风险投资体系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70年代开始,风险投资对一国乃至全球经济都发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二是推动了技术和管理的创新。中国风险投资的起步相对较晚,1985年国内出现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1998年民建中央向全国政协提交了《关于尽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学术界称1998年是中国风险投资的准备年。国内第一批风险投资企业也开始起步,其中四通利方、搜狐、亚信、金蝶财务等都是成功引资的例子。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正是诞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它向社会展示了青年学生的创造力和创业热情,而青年创业者的启蒙和实践将直接影响到国内风险投资体系建立的基础。创业计划竞赛活动中,投资界、企业界人士与青年创业者的广泛接触实际上正是在探索和酝酿适合中国国情的风险投资机制。人类社会即将迈入崭新的21世纪,以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将成为新世纪国与国竞争的主要内容,这必将给处于改革攻坚阶段的中国带来极大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同时,中国即将加入WTO组织,在高层次和更广领域直接面对全球技术、信息和资本市场的竞争。因此,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努力培养广大青年的创新、创业意识,造就一代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是培养中国第三代自主创业和科技创业企业家的摇篮。1.4 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发展趋势预测据我校参加前两届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取的一些信息,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本竞赛的目的就是要在广大的大学生中激发创意思维、培养创新能力、鼓励创业精神。通过创业计划竞赛来培养新企业家精神和培养中国第三代企业家,经过两届竞赛经验和参赛学校团队的实际情况分析,特别是2000年获得金奖的团队几乎都已经产业化或正在进行产业化的准备阶段。组委会明确了今后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将会朝着鼓励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方向发展。2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方案2.1 竞赛的基本做法参照国际上开展创业计划竞赛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基本做法如下:2.1.1 组织主办:竞赛以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名义主办。协办:邀请政府机构、科学家组织、企业家组织以及法律、会计和专利事务组织作为竞赛协办单位,为竞赛产品或服务项目的选择与专利事务、竞赛的评审事务、竞赛的成果转让事务、竞赛所涉及的科技政策事务、企业家参与等提供支持。邀请全国性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单位作为竞赛的协办单位,形成竞赛的舆论宣传氛围,推广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活动发展。参赛:以高等学校为单位,自愿报名,经省级共青团和科协组织推荐参加本项竞赛。2.1.2 运行参与:要求学生以竞赛小组的形式参赛。参赛者提供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或服务,组成一个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在深入研究和进行广泛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完成一份把产品或服务推向市场的完整、具体、深入的商业计划。同时,创造条件,吸引风险投资家和企业家注入资金,推动商业计划真正走向市场。所提出的产品或服务应为参赛者参与的发明创造或经授权的发明创造,也可以是一项可能实现开发研究的概念产品或服务;所组成的竞赛小组人数不限,可以跨校组成;所完成的商业计划报告书应可以直接应用。商业计划报告书要有文字版和电子版两种。赛制:采取学校和全国两级赛制,分预赛、复赛、决赛三阶段进行。以学校为单位,广泛开展创业计划竞赛活动,形成竞赛的群众基础,参赛者向学校申报参赛作品。每所学校通过省市团委向全国竞赛组委会申报5件以下作品参加预赛,在预赛的基础上选出200件作品参加复赛,对参赛作品提出进一步完善的要求;通过复赛选出50件作品参加决赛,同时对参赛作品提出更进一步的完善要求;决赛将采取秘密答辩和公开答辩进行;通过决赛评出获奖作品。通过三阶段竞赛,使竞赛活动成一个连续和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各省、市也可以组织本地的创业计划竞赛。奖励:竞赛共评选金奖15项,银奖35项,最佳团队表现奖1项。转化:吸引企业家和投资商参加参赛作品的投资合作洽谈,以投资的方式入股,参加创业计划的真正实现。2.1.3 推进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从组织、培训、评审、宣传、转化五个方面同步、交叉推进。2.2 竞赛涉及到的问题2.2.1 参赛所涉及的技术发明的选择参加创业计划竞赛很重要的是选择一项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服务,目前获得这样的技术产品或服务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学生自己创造发明的或参与的科技创造或发明;二是高校教师或科研单位研发的技术产品或服务;三是国家专利机构发布的专利技术产品。后两者可以通过授权的方式进行。2.2.2 商业计划报告书的写作形成一份商业计划报告是参赛的核心。商业计划报告书的写作可以由各高校教师进行指导。参赛者在基本范示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和丰富。商业计划报告书应立足于把一项产品或服务推向市场,成立一个虚拟的现代公司,完成它的市场化运作,必须具备真实可操作性,注入资金即可运行。2.2.3 创业竞赛的成果转化有两种方式:一是为参赛的商业计划直接注入资金,使商业计划进入市场化运作;二是出资购买参赛的商业计划报告书,供公司参考或采取另外的方式投入市场化运作。3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各赛段要求3.1 预赛阶段预赛时提交一份创业计划提纲,理想篇幅:3—4页A4纸。3.1.1 基本部分1 机会(1)描述创业机会² 找准现有清晰的或潜在的市场需求;² 瞄准具体的目标顾客(群);(2)描述产品/服务概念² 使用类比、给出例子;² 解释怎样满足顾客的需求;(3) 述市场中的竞争² 竞争者是谁,他们的产品是什么?² 您的竞争优势是什么?您如何保持这些优势?2 策略策略+目标市场=创业模型(1) 怎样赢利?(2) 怎样把产品送到顾客的手中?(3) 谁是顾客?3 怎么做(1) 描述赢利潜力,预期收入、赢利能力、风险资金回收策略;(2)描述管理队伍、全面均衡经验与不足;(3)可操作的行动计划;(4)具体目标。3.1.2 可选部分:产品/服务的命名命名时应考虑的因素:直观、使用时髦用语、暗示创业模型、有说服力、吸引顾客的注意力。3.1.3 注意问题(1)以顾客为中心描述这一讨论的框架例如对你的服务/产品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O 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O 特定的大型应用;&O 这是风险事业的一种解决方法;&O 对顾客要求的特殊之处。例子:X是一个提议中的公司,它应用Y技术,生产Z产品/服务以满足迅速发展的Q市场上D亿美元的需求,使用S解决方案,针对/解决R问题。(2)使用图表来说明概念,清晰,简洁的书面材料,直截了当。3.2 复赛阶段复赛时提交一份完整的创业计划,一份良好的创业计划包括附录在内,一般控制在20—40页A4纸内。创作时应注意以下问题:4.3.2.1 明确你的目标顾客群¨ 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清晰的市场,并与潜在的顾客交谈。例如:谁会买荧光雪橇美国有2.5亿人,目标:滑雪爱好者,比方说30%的人滑雪,即为7千5百万人。细化目标:追逐潮流的一部分滑雪爱好者,8%,即为6百万;其中50%的人每年购买一个,为3百万,价格:$500/双,估计市场容量:15亿美元。3.2.2 说明谁会购买产品/服务创业模型,即如何获得利润;销售方式,即如何把产品送到顾客手中;价格:¨ 销售方式供选方案;¨ 顾客:销售渠道;¨ 创业用户:决策者?¨ 制造业者:是使用还是转手买卖?¨ 分销商:谁作为你和顾客的桥梁?¨ 科研实验室:有吸引力吗?说明为什么。¨ 为你的产品/服务定价;¨ 对于顾客的经济价值;¨ 与本产品竞争的产品价格;¨ 成本+利润=价格;¨ 从顾客角度出发,他们能否接受的价格下限?3.2.3 展示大的潜力¨ 使用类比方法说明;¨ 这是一种产品还是一桩生意?这次风险事业是潜力大还是小?举例说明潜力大的特点。例如:3—5年之内的收益达到千万至1亿美元:每个员工收益达15万到30万美元以上;推出策略是5年内上市发行股票(IPO);税前利润达20%以上;收益和员工年增长率100%——200%;5年内偿清投资的50%——100%;市场年年增长贡献率达20%以上;用户在半年内收回产品投资。3.2.4 描述产品/服务¨ 详细描述产品/服务的特征及其作用。3.2.5 分析你的竞争对手¨ 弄清竞争对手和替代产品;¨ 找到合作伙伴;¨ 扫清产品/服务进入时市场的障碍;¨ 划出竞争空间;¨ 当前的角逐者/解决方案;¨ 谁是当前的直接竞争对手;¨ 有哪些替代产品和解决方案?¨ 从其他角度考虑的解决方案;¨ 运作要求;¨ 我们的竞争力;¨ 与顾客交谈;¨ 如果我们可以做到这些,他们会买吗?¨ 如果这并不是他们想要的,那么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呢?3.2.6 与竞争对手相比,你有哪些优势?¨ 注意当前存在的缺陷,说明你能如何最好地弥补这一缺陷;¨ 确立竞争优势;¨ 当前的运营者/解决方案;¨ 谁是当前的直接竞争者?¨ 有哪些替代品和替代方案?¨ 从其他角度的考虑的解决方案?¨ 运作要求;¨ 我们的竞争力;¨ 与顾客交谈。3.2.7 保护你的优势¨ 考虑风险;¨ 申请专利/国际专利保护;¨ 树立一个品牌形象;¨ 行动,行动,再行动,占据市场。3.2.8 建立社会关系网络¨ 与权威人士建立联系;¨ 结交有关方面的朋友;¨ 平衡技术和创业能力;¨ 加入行业协会;¨ 寻找可靠的顾问。3.2.9 实现你的承诺¨ 原型示范;¨ 展示第一个定货需求;¨ 争取外部权利部门的支持;¨ 描述销售渠道;¨ 使用类比和举例方法。3.2.10 量化¨ 自上至下:目标市场的容量;¨ 自下至上:与顾客交谈;¨ 竞争对手的销售;¨ 对于顾客而言,经济价值;¨ 盈利和利润目标;¨ 运营成本:价值链。例如:你的荧光雪橇成为巨大的成功,但你却错失了创立自己公司的机会?于是你决定创立另外一家公司,为孩子们设计电脑游戏。你做了研究并确定你的目标市场和预期收入?但是因为你需要说服风险投资家们:这是一个有利可图的事业。你需要估算你的成本,量化你的创业模型:开发:三个IT开发员:40,000年薪=$120,000;合同图形和音频设计人员=$25,000;开发总费用:$145,000创造价值的过程:开发;市场营销;开发:1个IT市场营销经理:$40,000年薪=$40,000;3个贸易展示:3X$6000=$18,000;印刷营销材料:$10,000;合同PR代理:$10,000;网站:$8,000市场营销总成本:$86,000;制造:CD---ROM生产:$0.10/个;包装:$0.99/个;生产总成本:$1.00/个;分销:零售:零售价格的50%;总的分销成本:50%的零售价格;量化:零售价格:$20/个:计划第一年销售100,000个;开发成本:$145,000;营销成本:$86,000;制造成本:$100,000;分销成本:$1,000,000;总成本:$1,331,000;利润:$669,000;3.3 决赛阶段在复赛作品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完善和提高,形成决赛作品,并准备参加答辩。3.4 循序渐进完成创业计划3.4.1 第一阶段:创业计划构想细化3.4.2 第二阶段:客户调查与至少3个本产品/服务的潜在客户建立联系。其中知道哪一个是你将选做自己销售渠道的客户。准备一份1到2 页的调查纲要。提供一份用过的调查和调查方法的描述。保证获取了足够大量的信息:包括潜在客户的数量;他们愿意付的价钱;产品服务对于客户的经济价值。还应当收集定性的信息:如购买周期、对于购买决策者来说可能导致他们拒绝本产品/服务的可能障碍,你的产品为什么能够在你的目标用户和客户的应用环境之中起作用。作业:竞争者调查确定你的潜在竞争对手并分析本行业的竞争情况。分销问题如何?形成战略伙伴的可能性?谁是你的潜在盟友?准备一份1到2页的竞争调查小结。3.4.3 第三阶段:创业计划报告的制作文档制作十分重要,因为文档是给投资家和评委看的,从中可以看出创业团队的基本思维方式,以及文字表达能力。注意文档的结构、内容以及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句子的语法,用词的专业性和准确性,文档要认真、精心地撰写。作业一:市场、目标和战略这是创业计划的第一主要部分。它应当建立在你所进行的客户调查和竞争者调查的基础之上。交一份3到5页的文档,量化市场机会;你如何把握这个机会;细化争取目标收入的战略。附上一些市场预测、客户证明、调查数据(包括从各种出版物上剪下来的材料、产品描述或者市场营销材料。)。作业二:操作针对新公司的运作,准备一份3到5页的文档,哪些是达到目标最关键的成功因素?如何在创业计划中反映出这些优势,并且在所建立这家公司的重要方面体现这些优势?例如,如何寻求雇员,需要什么样的人?如何开发产品,建立一支销售队伍,建立分销伙伴关系,选择合适的地址,创造正面的舆论,保护知识产权以及生产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关键的风险是什么?这家新公司如何在长时间内大量生产?简而言之,详细描述这家公司从今后到两年后、五年后以及将来的运作方式。仔细进行财务估算,以透彻把握这家公司如何从收入、销售量、客户以及其他推动因素上取得长足发展。作业三:团队完成2到3页的小结,说明本队队员具备在创造这家公司中所需的能力,并说明公司发展过程中所需的主要人员的分工情况。人们常说风险投资家们其实不是在向想法投资,而是向“人”投资。用单独的一页纸说明公司的创立团队中每个成员在公司中所拥有的资产。如果需要外来资金,用一段话说明本团队将出让多少所有权以换取资金。作业四:财务完成一份完整财务分析,包括对公司的价值评估。必须保证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到了。财务分析量化本公司的收入目标和公司战略。要求详细而精确地考虑实现公司所需要的资金。作业五:创业计划(完整)递交完整的创业计划,需要封面、目录和一份最终的执行总结(EXECUTIVE SUMMARY)。一份下一步的操作方法和一封简短的对关键风险的估计。完整的创业计划包括下述主要部分:市场和战略、操作、团队以及财务分析,还包括其他对本计划面向的对象有用的信息和展示:创业者、潜在的投资人、顾问、潜在的客户和伙伴、雇员甚至配偶和家庭成员。4.3.4.4  第四阶段:答辩陈词和反馈(各15分钟)² 答辩陈词(15分钟):(可用多媒体进行展示答辩陈词)答辩陈词必须围绕创业计划的核心部分进行阐述。所谓核心是指创业团队提出的核心技术产品/服务具有什么样的独占性(领先性)以及领先的时间,它能满足顾客什么样的需求,顾客为什么会购买你的产品/服务。你用何种方式将你的产品/服务送到顾客的手中。你将如何面对市场的竞争。公司将如何融资,股权结构如何,资金如何运用,资金推出的方式怎样;如何获取可观利润。团队成员如何保障公司的经营与管理水平参与市场竞争,主要的风险是什么,如何规避这些风险,紧急应急计划与措施等等。同时可以提供创业计划的摘要、产品的实物/服务模型、专利批准号、技术授权书等辅助材料向评委进行展示。² 评委反馈(15分钟):评委和风险投资家将根据你的创业计划报告和答辩陈词,以及市场状况、营销计划、团队管理、公司经营、风险财务、收益等方面提出评委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你必须有针对性地清楚简要回答这些提问。(评委将会利用有限的时间提出他们各自感兴趣的问题,因此不要在一个问题上花过多的时间进行没有重点和针对性的阐述。这样其他评委想问的问题就没有时间进行。进而会影响评委对你的评价。)作业五:创业计划答辩准备15分钟的答辩以推销你的创业机会。这是为了提供第一次(也许是最后一次)机会来向一群投资家推销你的公司。陈词应当强调公司的关键因素,但这并不是创业计划的执行总结用口头方式表达出来。用看得见的一些东西吸引听众。用简洁的市场分析和可靠的数据来给投资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准备应付听众对计划的显著特性问题。参考: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评审表作品名称:                        作品编号:                     答辩时间:                        答辩组别:                     评分组成 所占比例 评分条目 所占比例 评分等级 得分
0 1 2 3 4 5 正式陈述 55% 产品/服务 10%
市场分析 10%
公司战略及营销策略 10%
团队能力和经营管理 10%
企业经济/财务状况 5%
融资方案和回报 5%
关键的风险及问题的分析 5%
回答提问 30% 正确理解评为提问 5%
及时流畅作出回答 5%
回答内容准确可信 10%
对评委感兴趣的方面能作充分阐述 10%
团队整体表现 15% 整体答辩的逻辑性及清晰程度 5%
团队成员协作配合 5%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5%
最           后            得           分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定价视角下的中国专利证券化发展路径
资产证券化交易蓬勃发展的同时,以专利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交易却未有实质发展。专利定价与证券化交易中的现金流固化相互影响,两者均可决定专利证券化交易的成败,而当前专利交易市场机制及专利价值评估无法为证券化交易提供相对公允的转让定价。因此,在专利价值评估难题获得完整解决前,在我国现有制度框架下开展专利证券化,可以考虑长短期并行的发展规划,抓住证券化的核心精神,以比较灵活的手段尝试打破僵局,以成功案例引导市场,汇集人气、资金,逐步展开。
二、关键词
专利权利证券化 定价 现金流固化
自2012年正式重启资产证券化以来,我国资产证券化迅速发展,仅2016年“我国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近50%”,[1]基础资产类型丰富多样,主要包括电费、水费、热费、门票等收益权类资产及信托受益权、住房公积金贷款、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等债权类资产。资产证券化快速扩大的发行规模及其丰富多样的基础资产,可以盘活量资产和增强资产流动性,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大力支持。西方发达国家的收益权或债权类的资产证券化模式在我国已取得长足的发展,但专利证券化却未能获得同等程度的发展。21世纪初已有Royalty Pharma以其制药及生物技术领域的专利实施证券化。[2]尽管学界早有对知识产权证券化领域的研究讨论,以及政府不遗余力的支持;然而,以专利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却未在我国获得实质发展。究其原因,在于专利作为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有其权利产生、消灭及价值评估等方面的特殊性,从而直接影响资产证券化中基础资产的定价。
“专利证券化”作为跨领域的金融创新主题,能探索的角度广泛。本文旨在结合国外经验探索国内发展路径,为便于阐述,将能促进专利价值活化的证券发行都纳入探讨范围,因此专利证券化可以包括三类基础资产:(1)债权类资产[3]:专利信贷资产(patent backed loan);(2)收益权类资产:专利许可合同下的收益权(license royalty);(3)专利权本身。本文以专利定价与证券化交易中的现金流作为讨论的主线,剖析专利作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交易模式无法实质推进的原因,并提出我国推进专利证券化交易的解决方案。
(一)定价视角下的专利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交易的成败,可以通过投资者是否投资来评判;而投资者投资与否则主要取决于该证券化交易的收益率及基础资产的风险。然而,在专利证券化中,由于专利价值难以合理评估,发生风险时专利处置相对较难,以及专利本身具有的不稳定性(如可能无效、被其他的新技术替代)等原因,使得对专利进行合理定价存在困难,进而给证券化交易收益率的确定带来挑战,最终影响专利证券化的发行。
1.专利证券化交易中的基础资产分析
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证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管理规定》)对证券化基础资产的规范要求,[4]所有证券化交易的基础资产的交易对价应当公允,现金流应当持续、稳定。专利证券化也不例外,但除以专利信贷资产作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交易外,以许可使用费和专利权本身作为证券化交易的基础资产却较难满足上述要求。
(1)专利估值对交易对价公允的挑战。由于专利权具有时效性、地域性、无形性、专有性等特征,导致专利权的价值评估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同时,由于不同专利权对于不同主体所产生的价值差异较大,导致无法形成有效的专利转让市场,因此难以发现专利的公允价值。甚至对于某些专利权,可能因为受让主体有限,使得专利权的价值与价格出现背离。若无法获得专利转让的公允价值,那么专利就难以成为证券化的基础资产。
(2)专利制度所凸显的现金流挑战。证券化交易中的基础资产应能够产生“独立、可预测”的现金流,并且“持续而稳定”。但受制于专利制度的设计,专利在证券化交易中的现金流较难确定。因为专利被授权后,在权利有效期内仍随时可能受到挑战,从而导致专利权无效或权利受限;在此情形下,以专利为基础资产的现金流稳定性就会受影响。具体而言,专利权本身价值的减损会导致:(1)在专利信贷融资中,专利权作为担保品的价值减损甚至趋向于零,从而使债权失去保障;(2)在许可合同中,被许可人减少甚至无须再支付许可使用费。因此,专利权的稳定性,直接关涉基础资产的价值,进而影响证券化交易中现金流的稳定。
虽然通过证券化交易结构的设计可以缓释这些风险,比如构建资产池;但即使形成资产池,在计算证券发行价时,仍需衡量单个资产的价值,才能量化整个资产池的现金流,因此单个专利的风险和定价问题仍难以回避。此外,尽管第三方的增信也会有所帮助,但增信提供方同样要探究其“承担风险”的对价,这势必要对专利权本身的价值进行明确。
2.专利证券化中的现金流固化
根据上文的分析,在专利证券化交易中,专利本身的价值及其风险评估总是纠缠不清。但二者的关系其实也可以从未来现金流“固化”的角度来分析。具体来说,刚取得授权的专利,或许有很大的潜在价值,但基于现行技术或市场等各方面的原因,该专利的潜在价值能否被挖掘尚存在诸多变数。因此,其现金流固化程度最低。如果专利成为使用许可标的,虽然合同债权中约定的使用费仍为预期收益,但专利资产现金流固化程度相对增加。而当专利成为质权标的时,由于专利的价值在设质过程中,被赋予了一个双方认定的价格,在估算专利能够产生的未来现金流时又多了一个参照,这可以视为专利资产现金流固化程度的增加。
专利资产现金流固化程度不同,风险便不同,相应地,市场对资产收益率的期待也不同。根据市场效率前沿理论,交易各方可以各取所需,进行交易。但出于市场风险管理考虑,适格的证券化基础资产通常仅限于现金流“可预测且稳定”的资产,即要求基础资产具有固化程度较高的未来现金流,这也是当前《管理规定》中的标准。因此,探索专利证券化的路径,便须始终围绕如何固化专利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展开。
那么,固化的程度如何确定,是否存在硬性或软性的指标就成为进一步需要思考的问题。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固化程度要求过高,专利证券化便利创新型企业资金融通的功效便大打折扣;而要求过低,则容易产生过高的市场风险,从而难以获得投资者认可。因此,在现有制度下,找到这两端之间的恰当平衡点最为关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关于发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备案管理办法〉及配套规则的通知》中发布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基础资产负面清单指引》(以下简称《负面清单》)提供了一些规范,但对涉及知识产权的证券化仍保持缄默,从而留给市场探索的空间。
3.定价与现金流固化之间的联系
由上可知,探索专利证券化的发展路径,须先理解“专利定价”与“固化现金流”所呈现出的一体两面性,才能抓住问题的核心。具体来说,专利能被准确估值定价,则表明风险已较为透明,交易各方对定价有信心,从而促使市场根据此定价进行各种交易,进一步提高专利资产现金流的固化程度。反过来看,如果专利资产能够产生的收益在某种法律关系下(例如使用许可合同)预期被实现的程度较高,则以现金流折现来为专利资产定价的可信度和透明度也随之提高。
因此,专利资产的定价与现金流固化,两者好比“鸡蛋相生”的关系,若能解决一个,另一个便能较好地解决,进而使专利证券化水到渠成。然而在我国,两者目前都是软肋。虽然国内专利定价的权威度正在建立,但对于合同关系下的现金流固化程度如何判断,市场仍缺乏经验。在这两难之间,如何借鉴国外的实践经验并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条自己的道路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专利证券化的特定时空背景分析——以域外专利证券化操作为例
资产证券化制度起源于美国,我国资产证券化制度中的破产隔离、真实销售等核心制度更是直接从美国制度中移植而来。但在借鉴和移植国外(或特定地区)的法律时,应认真研究移植来源国家或地区以及本国的各种社会或自然条件。[6]具体到资产证券化领域,尽管该制度已移植至国内多年并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但我国专利证券化仍未能得到实质发展,背后的原因值得探究。这或许可以从专利证券化制度来源国或他国专利证券化操作的特定历史、时空背景中,发现专利证券化操作所需的制度之外的其他支持条件。
当前国内对专利证券化的探索,大多是从美国的案例出发。这固然令人鼓舞,但有以下几个常被忽略的背景。
第一,美国专利证券化市场在金融危机前后的变化。美国在21世纪初对专利证券化进行了大量探索,2008年之前市场也相当活跃。这虽然鼓舞人心,但其繁荣与金融家受利益的驱动,以及当时的资金条件、税务政策和监管环境密切有关。市场从2008年的重创中缓步回升后,目前专利质押贷款市场仍相对活跃,但直接的专利证券化交易(以专利许可使用费作为基础资产),公开渠道只有零星报道,市场热度消退。因此,我们在借鉴国外成功案例来探索国内路径时,时空背景不能忽视。
第二,美国专利证券化的成功案例主要集中在制药产业,这是因为美国制药产业的特殊利益结构,促使“现金流固化”问题能够被较好地解决。具体来说,美国制药大厂经过多年的发展,掌控了新药研制和全球销售渠道。由于牢牢掌握了这条利益链,制药企业才敢投入巨额研发费用、专利调查费用。同时在此利益链条下,新药往往定价较高,专利许可使用费可观,现金流相对稳定和可预测。但这是单一产业的特例,而且无法被轻易复制。国内或许在数年后能发展出类似的产业,但并非一定是在制药行业,反而可能是中国通过广阔的内需市场而能够主导技术规格的产业,比如5G、无人驾驶汽车或影响范围广的农业科技等领域。这些商业设计的专利稳定度较高,产业链条完整有序,交易主体多,定价容易实现透明清晰,从而创造出高度稳定的现金流以支持专利资产证券化交易。
第三,美国成熟的配套制度。域外学者对法律方面的配套制度探讨很多,比如,美国法下专利许可合同这种“待履行”合同(executory contract)有较明确的规则依据,从而可以增加对现金流固化程度的客观评价。还有其他探索,这包括专利权及其收益权在尚未形成应收账款前,进行质押和转让的规范,比如美国《统一商法典》项下的债账(Account)制度和英国的浮动抵押制度(floating charge)等,均有助于促成专利证券化交易。相比之下,我国在《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中,明确了知识产权使用许可合同下的“现有的和未来的金钱债权及其产生的收益”可作为登记标的。但登记只具有公示效果,其在权利追索时是否必然得到法律的支持仍有待明确。
当然,法律配套制度之外的软环境,也是促成当时美国出现专利资产证券化成功案例的重要因素之一,但通常却被人们忽视。这些软环境包括:第一,专业人员的成熟度高,对专利有效性的预测能力较好;司法判决的预测性较高;跨领域专业人才较多;专利评价机构服务的意见容易取得。第二,其他商业配套制度成熟,例如专利保险。第三,较大的技术交易市场使得专利权容易变现,处置风险较小;产业创新水平比较平均,处置时潜在买家较多,比较容易利用市场机制完成定价。
上述背景说明专利证券化在美国金融市场出现并繁荣发展有其特殊性,即专利证券化交易的促成需要市场整体性、系统性、制度性的支持,并非单一法律或制度的推动便能成就。日本的反例正好呼应了这一点。2003年JDC以Sukaru所有音响设备专利权许可费为基础资产,发行规模2亿日元的证券。与美国源自市场的创新驱动相反,日本专利证券化的特征就是政府支持。政府从战略高度推动专利证券化,鼓励企业借此途径融资,并且大幅修法,最终促成此案。但从成本收益角度来分析,本案并不成功。原因在于体量有限,在支付发行成本后无利可图,市场难以自发去推动更多的此类交易。
综上所述,根据国外经验,看似成就专利证券化交易所需的要素很多,但从定价的视角来看却是简单明晰:市场的软硬环境能赋予某类专利或其衍生现金流确定性,并提供使交易主体信任、有客观基础的定价;或者参与交易的各方认为现金流“固化”的程度已经足够,则专利证券化便自然可行。专利资产证券化在美国的综合条件下,从制药企业中找到了突破口。日本虽排除了法律障碍,但由于市场的综合条件不足,专利证券化成果有限。
(三)我国专利证券化操作模式分析
在现有资产证券化制度下,结合美国、日本等专利证券化实践经验,当前我国可以采用如下两种模式促成专利证券化操作。但由于这两种模式的交易结构不尽相同,能够解决的问题或实现的证券化交易目的也不同。
1.间接融资模式下的专利信贷资产证券化
间接融资模式是指,借款人通过质押其专利,从金融中介机构(主要是银行)获得资金的交易结构。金融中介机构作为债权人,将其债权作为证券化的基础资产,现金流则源于债务人(即借款人或专利权人)还本付息的资金。
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开展专利质押融资,以期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截至2016年,专利质押融资余额累计近500亿元人民币,2020年的目标为1000亿元人民币。如此体量,应该能够覆盖发行成本,可以依循现有的资产证券化制度,发行收益凭证,从而取得证券化的效果。
这种模式的优点包括:首先,金融中介机构可借助证券化交易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其次,基础资产产生的现金流是“固化程度较高”的还款现金流。尽管这不是美国经典案例下的交易架构,但从整个交易链条来看,符合本文探索的广义专利证券化范畴。更重要的是,从证券化操作的各方面条件来看,专利信贷资产证券化模式具有现实可行性。
通过政府信用担保介入证券化交易,并引导证券化交易发展的先例表明:政府信用介入专利证券化的模式会促成相关交易的开展,但也并非长远之计,专利信贷资产证券化模式亦同。具体来说,从基础资产看,专利信贷资产证券化交易依赖于基础资产的定价;从交易结构看,当前专利质押融资贷款的发放主要原因在于该交易模式中存在政府信用担保。若无政府信用做担保,金融中介机构发放贷款的意愿将大大降低,或者会由于单纯的专利质押本身的高贷款风险而索要更高的利率。如此一来,后端的专利信贷资产证券化交易将难以为继。因此,在间接融资模式下的专利信贷资产证券化交易中,当前专利质押融资中的定价问题其实并没有解决,而是通过引入政府信用而被掩盖。参照日本政府推广专利证券化的历程及教训,缺乏有效市场机制且由政府主导的专利证券化发展路径不可持续。
此外,专利信贷资产证券化交易中的原始权益人是金融中介机构,并非真正需要融资的高新技术企业,无法彻底解决实体企业的融资难题。资信良好的企业,融资能力本来就强,专利质押融资只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创新型的企业,资信往往欠佳,即使其专利很有潜力,银行不愿放贷,无法雪中送炭。当然,若能促成专利信贷资产证券化交易,或多或少能够促使金融中介机构向企业发放贷款,但这种传导的效率极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2.直接融资模式下的专利使用许可费证券化
《管理规定》提供了专利证券化的另一条可探索路径。如果能够证明专利使用许可收益产生的现金流“稳定且可预测”,便可能符合《管理规定》中所规定的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条件,发行专利资产支持证券。尽管还没有此类案例,但专利收益权符合《管理规定》的规范,并且不在《负面清单》之列,属于适格的证券化基础资产。同时,具有类似法律性质的基础资产证券化交易案例正在探索并逐步积累,市场熟悉度也正在提升。
(1)景区门票收益证券化的经验借鉴。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上交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深交所)都已发行以景区、主题公园门票收益现金流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产品。这些发行经验可为专利证券化提供借鉴。
景区门票的价值,某种程度上就是以知识产权为基础,包括特定的商号、商标、文艺演出著作权等带来的价值。但这些价值,不会自行直接转化为现金流,必须通过经营者的努力实现,比如经营园区、提供服务或组织表演等。一旦经营者不再组织表演或提供稳定优质的服务和环境,那么景区或艺演的能够产生的未来现金流便不复存在。
这与专利权人提供许可使用具有相似性。专利使用许可,可被视为一种进入(access)专利权范围的同意权,犹如进入景区的门票。但如果许可方不维护专利,专利无效或权利范围被限缩,或是许可方未履行许可合同下的其他义务,那么被许可方便无须支付约定的许可费,这就如同景区管理人必须维护景区或提供文化表演服务,游客才会花钱购票一样。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景区门票所产生的现金流,除了依赖知识产权外,地产价值也是关键因素;此外,即使景区管理方经营不善,换手经营成功的机会也比较大,现金流不至于就此中断。因此,可以判断门票的未来现金流较为固化。相比之下,单纯以专利使用许可收益作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交易,由于专利处置不易,换手经营也未必能保持原有的盈利水平,所以现金流较难达到与门票收益类似的固化程度。
(2)未来收益权证券化的探索。市场上已出现对“合同未来收益权”证券化的尝试。据介绍,某药企正尝试将其供销合同下的预期收益作为基础资产,根据《管理规定》的规定发行资产支持证券。此案最大的挑战在于确定供销合同的待履行性。在供销合同下,未来现金流的实现,依赖于供应方有能力也有意愿如期供货,购买方有能力也有意愿按时付款。
这与专利许可合同下的未来收益权有很大相似性。在专利使用许可合同中,若权利人能持续提供良好且完整的专利(这包括有能力和资源防御无效挑战、排除他人侵权行为、按时交专利年费等),同时被许可方资信良好,有运用专利创收的能力,并能够支付专利使用许可费,此时则可以认定该专利许可合同下的现金流固化程度较高。
上交所对本案的态度则体现了上述思路。首先,由于货物尚未发出,应收账款尚未形成,所以必须去探究有哪些事实可以佐证供货方按时履约;其次,客户集中程度以及资质情况,是否支持其未来收购到货后支付货款。通过这样的探索,市场可以逐步积累经验,从而为专利许可合同提供借鉴,对其现金流“固化程度”形成判断的经验、规则或行业规范,进而对专利资产所产生现金流的稳定和可预测性作出相对客观的评价。
(3)对于定价的信心。上文提到,专利的定价和专利衍生现金流的固化,通常是一体两面,解决一方,另一方便容易确定。但根据现有的市场经验,未必已完全理解专利价值评估和专利衍生现金流固化之间的深层次联系,更多的焦点必然集中于“稳定而可预测”现金流这个表面问题的探究。目前市场的探索正逐步累积对“稳定而可预测”现金流或其“固化程度”的软、硬指标和参照。此外,通过对与专利资产本质类似的基础资产证券化交易的探索(例如上述的景区主题公园收益证券化或供销合同下未来应收款证券化)来总结经验,都可以为专利证券化的实践奠定良好基础。
(四)短期内开展专利证券化路径剖析
从中长期来看,我国专利证券化的发展,从以上路径或许都有可能。但笔者也在考虑,是否存在短期内促成专利证券化交易发展的路径?
1.短期内开展专利证券化的方案
专利证券化的初衷在于采取一种“比较平滑的方法”来累积和集中资源,解决创新者和投资者两方面的利益问题,让金融创新能真正服务经济发展。反观域外相关经验,美国专利证券化案例有其独特的产业背景、税务政策及制度因素,我国目前短时间内难以复制。但从专利应用领域和产业规模角度看,我国拥有巨大的内需市场。扩大内需既是国家战略,也是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巨大的消费群体期待在衣食住行、教育和娱乐等领域生活质量的提升,比如能用上更好用的电饭煲、更耐用的马桶盖、更放心的奶粉等。所以,专利不仅存在于“高大上”的科技中,也存在于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里,它们未必是尖端而复杂的先驱性科技,但其具有很高的产值。
因此,以生活领域中的技术创新专利作为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可能是短期内发展专利证券化的可行路径,具体原因如下:第一,生活领域中的技术创新专利贴近实际生活,便于人们理解,从而可以提升对专利有效性风险的掌握。第二,贴近生活的科技创新一般有既存的市场,因此估值相对客观。例如,作为下一代手机显示屏的石墨烯技术的总产值,由于种种原因可能暂时无法估计;但相较而言,贴近生活的智能泡茶机的价值则对于交易各方比较容易感知与估计。第三,生活领域中的技术创新专利转让时,受众群体相对较多,处置比较容易。比如,5G通信专利在电信企业能够创造数以千亿计的现金流,但全国的运营商仅寥寥数家,若不由它们运营,专利价值便难以转变为现金流;而有能力生产上述智能泡茶机的厂家则都是潜在的专利受让主体。
综上所述,生活领域中的创新专利涉及的市场较为“透明”,在定价能力等软硬环境未完善之前,以现有的条件,比较容易为交易各方提供可以信赖的定价,即相对公允的价格。同时,参与交易的各方主体,也能借助日常生活经验,以感性和理性去理解相关专利市场和风险。在融资的过程中,也容易在定价的逻辑上进行沟通,呈现更多现金流固化程度的证据。
如此,专利证券化便能在有限的经验、人力和资源下,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展开。当出现几个成功案例以后,市场的力量自然会驱动规则制定和完善,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源,从而产生正循环,逐步推动更为复杂的先驱性、基础性的技术创新专利证券化。当然,此路径未必是完整的解决方案,但在我国当前产业环境和经济发展阶段下,可能是让专利证券化尽早落地的一种比较可行的尝试。
2.短期内开展专利证券化方案的顾虑
短期内促成专利证券化的路径虽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也不乏种种顾虑。比如,与生活领域贴近的专利,常给人容易被模仿或回避的印象。但从实务角度看,这或许与专利从业人员的执业水平相关。我国专利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培养出高水准的从业人员,能够通过专利布局和撰写技巧,大幅增加模仿或回避的障碍,这与技术的复杂或先驱性与否并无必然关系。
另一个问题,是该类专利的体量能否覆盖发行的成本。若只局限于典型证券化模式的思路,那么发行成本与收益恐难以匹配。然而,专利证券化的根本目的在于以“比较平滑的办法,解决创新者和投资者量两方面的利益问题”。因此,我们要跳出国外在十几年前的经典案例和经典证券化的定义。
其实“类证券化”已经在众筹、众包、朋友圈,或是其他应用社群媒体与网路金融的创新模式下体现。在互联网时代,此类金融创新的动力始终不减,如果政府有侧重性的鼓励,则有助于引导互联网金融创新和交易秩序的构建。
(五)结论
专利证券化潜在交易量不大,但其意义深远。先进国家无不关注如何使创新从金融体系中得到“活血”,以维持国家产业竞争力。这与单纯着眼于盘活资产或提高资金效率的融资活动,存在着难以量化的重要差异。此外,专利证券化涉及跨制度融合,非常考验制度的成熟度和从业人员的素质。因此,这仍是世界范围内最前沿的融资方式探索。
虽然我国专利证券化已经积蓄了一定能量,但专利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途径,还差临门一脚,其未来发展有待于定价制度的完善。关于专利收益权类资产证券化的途径,可借由类似交易下法律问题的探索和经验总结,对专利许可使用费的“现金流固化”指标形成参照,从而成为发展的突破口。回想历史上第一单知识产权证券化,就是借助音乐明星大卫o鲍伊贴近生活、耳熟能详的音乐,让市场跨越了创新的心理和技术障碍,获得成功,然后才扩大到其他知识产权领域,并逐步复杂起来。
因此,为推进专利证券化实践,我国当前的任务是营造一种环境,促使市场在自主驱动的正循环下汇集人气、资金等资源;从定价角度看,首选便是贴近平民大众的生活科技,或是其他能显著降低定价风险的技术。
本文转自小时代大资管,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专利定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