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汇天主堂上海房子多少钱一平方什么时候造的

(Kitty0057)
(李载文Zevin)
(爱丁歌德)
第三方登录:徐家汇天主堂基本信息_百度知道
徐家汇天主堂基本信息
1.建造背景2.建筑师3.建筑功能4.建筑特点请尽量详细,且引用文字注上出处(必要)...
1.建造背景 2.建筑师
3.建筑功能
4.建筑特点请尽量详细,且引用文字注上出处(必要)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arkboy1986知道合伙人
arkboy1986
采纳数:15
获赞数:62
  徐家汇天主教堂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徐家汇蒲西路158号,现为天主教上海教区的主教座堂,其正式名称为圣依纳爵主教座堂(St. Ignatius Cathedral),建筑风格为中世纪哥特式。  徐家汇原是上海西郊属于法华乡的一个普通的村庄,从上海城向西伸展的主要航道肇嘉浜经过此处。中国明代著名天主教徒徐光启安葬于此。1842年,天主教耶稣会重新来华后,在1847年选中徐家汇建立天主教江南传教区的总部,陆续在此建成包括主教府,大、小男修道院,2所女修道院(拯亡会和圣衣会),徐家汇藏书楼,气象台,土山湾印书馆,徐汇公学(后名上海市徐汇中学,男子中学),启明女中(现上海市第四中学),育婴堂等等一系列机构,以此为基地,将教务开展到江苏、安徽二省。上述机构内部一般都有小型自用教堂。  1851年建立了一座公用的中型教堂(现已不存),以耶稣会的创始人依纳爵命名,外形属于希腊风格,可能是中国第一所西式教堂。  现在的这座主教座堂于1904年破土动工,1910年9月大堂落成。日举行祝圣礼,奉耶稣会创始人圣依纳爵为这座教堂的主保圣人。当时被称为远东第一天主教堂,可以同时接纳2,500名信徒。当时在教堂名册上已经有上万名教徒,其中许多是教会养大的孤儿。  新建圣堂后,旧堂改奉无原罪圣母为主保,改名为无原罪圣母始胎堂,简称始胎堂,新堂则延续旧堂奉圣依纳爵为主保,现存圣堂为新堂。  徐家汇天主堂是一座按西方建筑方式建造的教堂。它座西朝东,总长83.3米,两翼最宽处34米,堂脊高26米,塔楼高56米,椅子坐满约3千人,全堂塞满4千多人。平面呈长十字形,是一座仿法国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红色的砖墙,白色的石柱,青灰色的石板瓦顶,教堂前部的两座钟楼高达60米(其中尖顶部分高31米),宏伟庄严,南北对峙,高耸入云。徐家汇天主教堂以其规模巨大、造型美观、工艺精湛,在当时被誉为上海的第一建筑,在1920年代以前曾经是上海最高的建筑物。  徐家汇天主堂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该堂受到毁坏,钟楼尖顶被拆毁,彩色玻璃窗被砸碎,被上海市果品杂货公司占用作仓库。1979年1月,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委员会批示,使用单位迁出,还补偿3万元给教会作修理费。当年11月1日诸圣瞻礼日,大堂尚在维修中,先整修出大堂后两间厅堂,举行文化大革命以后的首次弥撒。  日,“徐家汇天主堂”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近代建筑类)。  教堂门前广场曾经用作西区长途汽车站现在已被还原,欣赏教堂建筑变得很方便。但是附近地区近年来演变为新兴商业中心,矗立起许多高层建筑,教堂已经不再显得高大了。  教堂历史  徐家汇地区原是明末太子太保、东阁大学士兼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徐光启的封地、农业种子实验场,曾有三条河流(肇家浜、法华泾、蒲汇塘)交汇于此,故得名。  利玛窦(Matteo Ricci)神父及其最初的同事们,为江南天主教会的建立打下了基础。接替他在南京工作的罗如望(Jean de Rocha)神父,在1603年(万历三十一年)劝化了徐光启,罗神父给他付了洗,取圣名保禄(Paul)。徐光启是上海地区的第一位天主教友,1608年他邀请郭居敬神父到上海开教,他的本家便成了附近地区教会事业的发源地。不久,在这位著名阁老的影响下,有许多农民信奉了天主教,这就是我们上海许多美好会口的起源。至1663年(康熙二年),上海就有两座教堂、六十六所小堂,约四万名教友。  18世纪,中国天主教会经历的诸多不幸(中国礼仪之争、雍正及乾隆时期的禁教、耶稣会的解散),使江南地区的教会事业陷入困境。传信部于1840年(道光二十年)在江南教友多次的请愿后,派遣耶稣会传教士重回江南,至1848年(咸丰七年)耶稣会南格禄会长(Gotteland Claude)决定在徐家汇创办一所住院,提供给神父们每年前来避静及歇夏。1851年(咸丰十年)初,一座与住院相称的圣堂已必不可少了,于是决定兴建一座正式的圣堂。由辅理修士范廷佐(Ferrand Jean)拟订建筑图样,罗礼思(Flelot Louis)神父监督营造了一座希腊式的教堂,奉耶稣会创始人圣依纳爵·罗耀拉(St. Ignatius de Loyola)为主保圣人。这座希腊式的教堂是中国第一座按西方建筑式样建造的教堂。  自教堂建成后,徐家汇渐渐成为了耶稣会在江南地区的中心,在教堂周围建造了一系列教育、文化、慈善设施:1847年建徐家汇藏书楼(今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1850年创圣依纳爵公学(今上海市徐汇中学),1870年圣母院从青浦迁来(圣母院现为美罗城和科学会堂,拯亡会会院现为上海老站,圣衣会会院现为上海电影制片厂空地),1864年创办土山湾孤儿院(原址现为上海市工艺美术学院),1867年创立博物院和崇德女学,1873年建天文台(后仅在徐家汇保留气象业务,原徐家汇观象台现为上海市气象局),1848年创立教区大修院(原址现为徐汇区政府大楼),1904年建启明女中(今上海市第四中学),1873年耶稣会神学院从董家渡迁来东方商厦等)。  到19世纪末,附近教友日渐增多,仅能容纳200余人的老堂已不敷使用,教区决定筹建更大的教堂。1910年(宣统二年)新堂落成,教堂规模宏大,装饰华丽,被誉为“远东第一大教堂”,仍奉圣依纳爵为主保圣人。老堂则划归圣依纳爵公学使用,改称圣母无原罪堂(1994年,老堂和耶稣会会院合拆新建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府大楼——今圣爱大厦)。1960年,张家树主教将主教座堂由董家渡圣方济各沙勿略堂迁至徐家汇,由此教区机构都移至此地。  教堂建筑  徐家汇天主堂由建筑师陶特凡(W. M. Dowdall)设计,法国上海建筑公司先期于1896年开始搭建工棚雕琢石柱日正式动工,耗时四年建设,日举行落成典礼。教堂坐西朝东,最宽处34米,进深84米,内高28米。砖木结构,占地面积2670平方米,建筑面积6670平方米,可容纳3000余人。  教堂为哥特式建筑风格,平面为拉丁十字型。外墙清水红砖砌筑,四周尖拱窗有彩绘玻璃镶嵌其中,墙基用青石,分间处砌有扶壁。教堂的东立面两座对峙的钟楼高达57米,内有两口大钟,顶上各有一对十字架。正立面中间由叠涩形成的多层拱券大门,玫瑰花窗及山墙组成,正门上方曾耸立着耶稣抱十字架的圣像(现为耶稣君王像)。教堂内为方砖地坪,花瓷铺砌,顶脊呈尖拱状。堂中有大小石柱64根,都是用苏州的金山石精刻细凿。  正祭台在教堂落成时是临时的,1919年复活节前特地从巴黎运来一座精致的祭台安装正中,费用由一位法国富孀捐献。祭台正中安置有圣依纳爵及八位圣人雕像,雕刻精美,色彩鲜明。教堂内还另有20座小祭台。横轴由南北耳堂组成,十字交叉点上方曾有一座钟楼。  “文革”中,教堂遭受灾难性破坏,三座钟楼尖顶被拆,彩绘玻璃窗被砸,宗教书籍、管风琴,木雕祭台、圣像和丝织刺绣艺术品被毁。教堂成了果品仓库。1979年落实宗教政策后,已是满目苍夷的大堂重新归还上海教区。1982年教堂进行了大修,钟楼勉强恢复,但原祭台陈设及彩绘玻璃,管风琴等艺术珍品都无法再现了。  教堂陈设  在门厅内门入口处上方有一块撰写着本堂建筑设计师的铭牌,上部以拉丁文书写:“ORATE PRO W.M.DOWDALL F.R.I.B.A. A.M.I.C.E. HUJUS TEMPLI ARCHITECTA”;下部有中文代祷词:“请为本堂工程师代为求主”。  进入教堂,一幕屏风为我们隔出了一块缓冲区,留给我们一段时间、空间来调节,用一颗虔诚和平静的心来仰望上主。屏风前,有一个盛水的圣水盆,教友进出教堂时都会蘸圣水在额头划十字圣号并默念点圣水经(“以此圣水洗涤我心,把除恶念驱除恶魔。”),使每个教友重温洗礼时所发的宣誓及牢记此圣事对自己的意义。左侧祭台里的圣洗缸是为望教者领洗的地方。  教堂内有大小立柱64根,每根柱石被雕凿成十根小圆柱,建筑设计者应用视觉原理,将普通的柱子变为“束柱”,上下又增加了柱头和柱础,使其看来不再笨重。教堂顶部外尖内拱,利用中间留有的空间,起到隔热防寒的作用,拱顶也起到了传声的作用,能将祭台上神父的话语和唱经楼里美妙的歌声传遍教堂的每个角落。  教堂内有大小玫瑰花窗六扇及尖券式窗户六十多扇镶嵌其中。位于北耳堂的大玫瑰花窗以耶稣圣心为主题,耶稣圣心上烧着熊熊烈焰,刺冠围绕四周,将圣心戳出圣血,以唤醒人们的悔改;南耳堂的大玫瑰花窗以圣母无玷之心为主题,圣母圣心上燃着星星火苗,玫瑰花朵环绕四周,表现出圣母的慈爱。圣心放出的光芒射向四面,玫瑰花朵环绕其中。  教堂中部有一层回廊,既美观,又实用:一、吸尘。通过教堂内空气的对流,粉尘停留沉淀在回廊中,使得教堂不用费力打扫也可保持一定的清洁;二、吸声。这样的结构能将我们说话和唱歌时的回音吸去。  环顾教堂,在每个小祭台及两扇正面侧门上你都能看到苦路像,一共有14处,记述了耶稣在罗马总督府被定罪直到在刑场被钉死的过程。那是为了纪念吾主耶稣为救赎我们所受的痛苦,教会要求有能力的教友亲往耶路撒冷朝拜,或者在教堂以拜苦路的仪式代替:1. 比拉多判耶稣死罪;2. 耶稣甘愿背十字架;3. 耶稣第一次跌倒;4. 耶稣背十字架途中遇圣母;5. 外方人西满帮耶稣背十字架;6. 圣妇为耶稣擦圣面;7. 耶稣第二次跌倒;8. 上山途中耶稣劝告为耶稣哭泣的妇女们;9. 耶稣第三次跌倒;10. 恶人强剥耶稣衣服;11. 恶人将耶稣钉于十字架上;12. 耶稣死于十字架上;13. 圣母怜子;14. 善人埋耶稣于新坟。  在座位前有一排矮凳,她是祈祷用的跪凳。在教堂两边的小祭台内,有几个告解亭,是供教友举行告解(忏悔)圣事用的,神父坐于亭内倾听我们的忏悔,之后给予安慰和教导,并藉着天主所给予的权柄代为赦免我们的罪过。  在教堂的正祭台上,高悬着吾主耶稣的苦像,那是耶稣被钉十字架时的情景,他头带刺冠,手足被钉,胸口被刺,为我们流血牺牲,赦免罪恶。十字架上的牌子写着钉死他的罪名,INRI(拉丁语:IESUS NAZARENUS REX IUDAORUM,“犹太人的君王,纳匝肋的耶稣”)。  当你环步教堂外侧,你会在扶壁顶部看到一只只的滴水兽,他们给教堂的外观增加了装饰,同时她们也是教堂的排水系统。教堂的后部附属有一幢两层的辅楼,呈L型,与教堂间有走廊相连,这是教友聚会活动的场所(一楼)和修女的宿舍(二楼)。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历经4年半修缮 “远东第一大教堂”徐家汇天主教堂重新开堂-中新网
||||||||||||||||||||||||||
你的位置:>
"← →"翻页
12月16日,民众走进了重新开堂的徐家汇天主教堂。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徐家汇天主教堂耗时四年半时间修缮竣工,今日重新开堂,并向民众开放,无需预约。今年是上海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1周年。徐家汇天主教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一座仿法国中世纪哥特式教堂,曾被誉为“远东第一大教堂”。在漫漫百年历程中,徐家汇天主堂部分建筑被拆毁,彩色玻璃窗出现破损,原唱经楼上一台世界著名的管风琴也有损坏。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该建筑曾进行过两次修缮。此次大修,项目设计方更是花费了大量时间查阅文献资料,最终敲定依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最大限度地还原教堂的历史原貌。图为市民在徐家汇天主教堂做着祷告。
发布时间: 19:18:37 【编辑:翟璐】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总机:86-10-徐家汇天主堂的历史演变
& 徐家汇天主教堂
历史建筑的价值重塑必须以对建筑历史资料的研究整理为基础,进而进行历史建筑的保护性更新。但对历史建筑的研究和保护都必须是全景式的,脱离了历史建筑所依存的历史场景的,纯粹的本体性研究和保护都是对历史的误读,都会降低甚至抹杀历史建筑的价值。
徐家汇天主教堂作为徐家汇地区昔日的标志性建筑,是伴随着徐家汇地区的发展而逐渐演变发展的。因而我们将对徐家汇教堂的历史研究置入这一地区的发展历史中,就能看到其在城市文脉延续中的作用,并继而挖掘和重塑这一历史建筑的城市价值,实现对建筑历史的现代性解读。
徐家汇天主堂,正式名称为圣·依纳爵堂(St&Ignace Catholic
Church),其老堂由明末徐光启后裔始建于1847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按西方建筑风格建造的西洋式教堂之一,也是上海的第一座天主教堂,现已不存。因奉耶稣会创始人“依纳爵”为主保,故称“圣依纳爵堂”,属天主教耶稣会。
1906年迁址重建的新堂,以其规模宏大、造型美观、装饰华丽、工艺精湛,在当时被誉为二十世纪的“上海第一建筑”,更有“中国教堂之巨擎”、“远东第一大教堂”的美名。“上海第一建筑”的称号一直延续到汇丰银行的建成,且在以前一直是上海最高的建筑物,至今这座教堂依旧是上海最大的天主堂,亦是江南地区天主教的传教中心。
说起这座教堂最早的名字圣·依纳爵堂,就不得不提及圣依纳爵·罗耀拉(St.Ignatius of
Loyola)(),他是人,是的创始人。他在罗马天主教内进行改革,以对抗由等人所领导的。他的爱徒圣·沙勿略(St.
Xavier)将其开创的耶稣会发扬光大,目前坐落于黄浦区的董家渡天主堂,以前就叫圣·沙勿略天主堂,奉圣沙勿略为主保。而且上海中心城区目前所有的天主教堂都归属天主教耶稣会,可见这位耶稣会的创始人对上海天主教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当然说起徐家汇天主堂,也不得不说说徐家汇的历史变迁。徐家汇原是蒲汇塘、肇嘉洪和法华泾三水汇合处,是上海西郊属于法华乡的一个普通的村庄,人烟稀少。徐光启逝世后,葬于徐家汇墓地(今光启公园内)后得名。徐光启的后裔10余家居住在徐家汇,其中四家信教,周围还有十余人信教。后南格禄决定将徐家汇作为耶稣会的基地。咸丰六年(1856)以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教会通过各种手段取得今东从天钥桥路、西至文定路、南起斜土路、北抵徐镇路的1.5平方公里区域内的土地,相继建立了主教府、两所男修道院、两所女修道院(和),博物院、藏书楼、天文台、,圣母院、育婴堂等等一系列机构,还兴办了徐汇公学(后名),启明女中(现)等教育、文化、科技以及社会慈善事业等共二十一个机构,教会还在五埭头、沈马家宅、堂街西等地段建造房屋供教徒居住。这里于是被外国传教士称之为“徐家汇教堂区”,成为上海天主教的教务中心,也是江南传教区的中心,并有“远东梵蒂冈”之称。并以此为基地,将教务开展到江苏、安徽两省。
早在1846年,传教士南格禄就曾在徐家汇得到一块土地,造两幢房屋,作住所兼临时礼拜堂。1847年3月南格禄决定将徐家汇作为耶稣会的基地,1848年在徐光启墓地北侧创立耶稣会神学院。为了举行盛大的宗教仪式,决定建造正规的教堂。1851年3月在肇嘉浜西岸建造希腊式教堂,即徐家汇老天主堂。教堂为希腊神庙式,带有中国的装饰,由西班牙著名建筑师范佐廷(Ferrand
Jean )设计。
随后教堂开始扩建。1879年于旧址扩建西式楼房。1890年后,由于教会开办孤儿院,并在居民中发展编结等手工业,因而吸引了大量居民迁入徐家汇。之后教徒日益增多,新增信徒达一万多人,仅能容纳200余人的旧堂逐渐不敷使用了。
1896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开始募款筹集资金,由朱耕陶教士发起,准备在旧堂的南侧建造新堂,得到徐光启后裔和另一个姓陆教徒的支持,捐献自己的一部分土地用于建造新堂。因当时在建天文台、扩建会院等工程,财力不足,建造新堂的工程一直拖到1904年。
新堂由道达洋行的英国著名建筑师道达尔(W.M.Dowdall)于1904年开始设计,历时两年修改完善,于1906年完成设计,并由法商上海建筑公司承建。
1906年,选址于老堂西南侧50
米处(今蒲西路158号)的新堂开工建设,历时四年于清宣统二年(日落成,举行祝圣典礼,并进行了首次弥撒,延续旧堂奉为。。据《徐汇纪略》载:“新堂钟楼高17丈,堂脊高8丈,阔9丈,中阔10丈,深25丈,可容纳2500人,内设祭台21座……为沪上第一大堂。”
新堂建成后,只可容纳200 余人的旧堂改为徐汇公学专用教堂。
道达尔设计的徐家汇天主堂,占地面积6670平方米,建筑面积2670平方米,5层砖木结构。教堂平面严格按照天主教教义的规定而设计,入口朝东,圣坛朝向西方的耶路撒冷。教堂总长83.3米,室内进深79米,阔28米,中厅阔34米,十字形两翼处宽达44米,主脊高28米,大堂可容2500余人。堂内楹柱64根,每根楹柱由10根小圆柱拼合,均由产自苏州的金山石精刻细凿成。
当时徐家汇天主堂属法租界,所以租界当局将徐家汇教堂区,直接列入其行政管辖范围,悬挂法国国旗,故有了“法国天主教堂”之称。法国还派兵进驻徐家汇天文台。徐家汇教堂附近筑有两条马路,在土山湾桥头和徐家汇大堂桥头设有路牌,车辆通过要有天主教堂“照会”。教堂依靠法国殖民势力成立了保卫团,加强晚间“巡逻”,以“保护”徐家汇教区。并且从主教到教会的主要职务都由法国巴黎省耶稣会会士担任。
徐家汇天主堂外墙为清水红砖砌筑,墙基用青石。四周有铅条玻璃尖拱窗,分间处有石扶壁。屋顶铺设石墨瓦,饰以许多圣子、天主的石雕。立面正中有大玫瑰窗,南北两侧两座相对的钟楼高达56米,宏伟庄严,南北对峙,高耸入云。其中青石板瓦覆盖的尖塔高31米,钟楼尖塔顶端是十字架。教堂正立面中间有叠涩形成的多层拱券大门、盘型浮雕的玫瑰窗及山墙组成,正门上还曾设一座耶稣抱十字架大石像,正面分间处的四个石扶壁上面各有一帧福音圣史雕像。立面正中顶端也有一轮盘状十字架。堂顶周围设天沟,天沟的水可从墙四周所设的石兽嘴里喷出来。
新堂采用简化的法国哥特式双钟塔风格,拉丁十字式平面,五廊型巴西利卡。教堂纵向形成前厅、中厅、后厅,后厅之上是唱诗楼;横向形成南北两厢。室内大厅被两列束柱分为中厅和侧廊。中厅高敞,通高三层,两侧廊较低,高二层,中高侧窗采光,窗内镶嵌以圣经人物故事为主题的彩色玻璃,使教堂光线更显得神秘。中厅两侧墙面共分三层,一层由束柱和尖券构成的连续券廊,二层由连续尖券构成的廊栏,三层为尖券高侧窗。中厅和侧廊顶部均为四分尖券肋骨拱顶,天花由木筋加灰泥粉饰而成,拱顶下有木质束柱支撑。两侧廊外侧各有一排小祈祷室。
圣坛部分采用半八边形平面布局,当中设主祭台,主祭台四周有由侧廊延伸过来的围廊。主祭台在教堂落成时是临时的,之后于1919年复活节前教会特地从法国巴黎运来一座精制的祭台安装在正中,内置耶稣和圣母像,雕刻精美,色彩鲜明。堂内另有大小祭台19座,其装饰及细部均为了适应材料的性能而有所简化。在装饰重点部位如玫瑰花窗、塑像、华盖、基座、两侧女儿墙的吐水兽和入口透视门等处局部采用了石材。分间处有石扶壁,门窗洞均为尖券,两侧窗户采用简化的火焰式双叶窗。室内大方砖铺地,中间走道用花瓷砖铺筑。后墙悬挂巨幅宗教画《最后的晚餐》。
这就是昔日“上海第一建筑”“远东第一大教堂”的胜景。但时过境迁,之后的二十年里,教堂经历了多次战火的洗礼,变得满目疮痍。解放后的1960年,徐家汇天主教堂恢复为上海教区主教座堂。1966年“文革”中,该堂再遭劫难,损毁严重,两座钟楼尖顶均被拆除,四周的彩色玻璃花窗损坏殆尽。教堂亦改为上海市果品杂货公司的果品仓库。直到1月,果品公司迁出,教堂进行大修。同年的诸圣瞻礼日,利用先整修出的大堂后的两间厅堂,举行了文革后的首次弥撒。随后于1982年修复了钟楼。,徐家汇天主堂被列入上海市第一批优秀近代建筑名录。
如今,这里成为上海天主教三自爱国会所在地,不仅是徐汇区教徒聚会的教堂,同时也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1994年教堂前广场修复,教堂周边环境焕然一新,使教堂与城市的关系,更加类似于西方城市中的教堂。但近年来这一地区成为徐家汇城市副中心的重要城市节点,高层建筑鳞次栉比,教堂已经不再显得高大,其体量逐渐消失在新的城市天际线中。
当然,历史建筑的价值不因城市的膨胀而消亡,这里现在依旧是上海重要的旅游景点,也曾成为很多电影的拍摄场地,著名导演的作品《》就曾在此取景。
随着一些教堂的消失和教堂周边城市景观的变异,在一些历史街区插建的新建筑与原有的教堂在建筑红线退界和空间体量上没有协调好新老关系,造成一种非常怪异的畸形的城市拼贴。因而必须加强规划部门的宏观指导和控制,当然这种控制是同时针对新老建筑的。
历史建筑的价值重现,不仅仅是要靠对老建筑本体的修复性保护,单纯这样的本体保护在实现中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是相当孱弱的;更要靠对老建筑周边区域进行小范围的局部性区域空间形态设计,并严格执行空间控制规定,才能真正完整的实现历史场景的更新性重塑,实现历史建筑在当代城市中的历史意义和城市价值的双重缝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徐家汇房子价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