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这个刘强东怼社交电商商很厉害,不知道未来几年会不会超过淘宝天猫和京东啊,以后买东西,会不会选择拼多多呢

拼多多会终结淘宝和京东,还是会昙花一现?拼多多会终结淘宝和京东,还是会昙花一现?创业家百家号拼多多到底是“智商欠费”的产物,还是摸到了消费降级的命门? 1随着近期各家IT媒体的不断报道,拼多多惊人的增长数据终于被大众所熟知,为了对付这个飞速增长的“怪兽”,媒体甚至报道淘宝和京东成立了“打多办”的消息,随后消息被各方否认。不过,淘宝显然不满足于之前的“天天特价”栏目,2018年,淘宝开始进行“超值优选”的招商活动,对标“拼多多”的目的不言而喻。淘宝明确说明,选定的入驻者可以获得流量支持。这对于这些年频频聚焦于“消费升级”战略,以天猫打头阵,流量向天猫倾斜的阿里巴巴而言,显然是一件不同寻常的举动。拼多多对电商行业带来的鲶鱼效应已经开始显现,甚至,让巨头们都开始警觉。毕竟拼多多在2017年初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电商,到了2017年末,GMV竟然到了月均100亿元,而到2018年3月,更有传言说已经到了快月均400亿元的规模。(当然,这里可能有算法的问题,比如说2018年前两个月都是400亿元,那么月均就是400亿元,但增速为0)。这种让人心跳加速的增长速度,不得不让所有的媒体和投资人对其刮目相看。从近期各类媒体的报道来看,对于拼多多成长为一个超级巨兽的看法似乎已经没有任何疑问。那么,拼多多到底能不能成长为最终干掉淘宝和京东的怪兽,还是会像微商一样昙花一现,泯然众人呢?2虽然拼多多的崛起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比如说其天使投资人包括淘宝网的前CEO孙彤宇、网易创始人丁磊、顺丰创始人王卫和步步高创始人段永平这些“神级”贵人,但最核心的一点则一定是其获得了腾讯的投资。2016年7月,拼多多B轮融资,腾讯作为参与方投资了拼多多。之后,腾讯对拼多多在微信上的“拼团”和“裂变”一路开绿灯,社交电商大行其道,造就了今日拼多多的神话。在此后,其他平台也在微信上做过社交电商的尝试,比如蘑菇街,国美电器等,但由于基因问题,没有一个有拼多多做的这么彻底。虽然为了凸显公正性,拼多多由于诱导分享等违规操作而在微信上多次被封,但每一次都能“起死回生”,并找到新的方式来进行裂变,据说,去年拼多多被微信封了1000多次,结果每次都会被化解,这对于其他应用而言只有眼馋和咽口水的份。拼多多至少说明了两点:1、社交电商不是伪命题,而是真实存在的;2、利用拼团来拉新和裂变,是社交电商野蛮增长的法宝。通过社交电商,拼多多以极低的成本获得了约3亿的注册用户,月活用户在不同的第三方机构数据中,介于1亿~1.6亿左右,然而,拼多多的美誉度却没有跟随用户量而同步增长,在几乎所有可见的媒体,比如知乎、百度贴吧、天涯以及各大新闻媒体中,对于拼多多的吐槽远多于对其的赞美。假货、次品、罚款、客服等等,全部都成为了吐槽的对象。然而,这似乎并不影响拼多多的野蛮生长,以至于有人大呼看不懂,有人讥讽使用拼多多者为“智商欠费”,有人则惊呼消费降级的时代来临了。广阔的三四线以下城市、农村地区以及大量原来不网购的老年人,人群众多,消费精打细算,拼多多这种将价格死磕到底的做法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更何况,拼多多死磕的是淘宝的爆款,你19元我就9.9元,还包邮,这对于喜欢“消费降级”的人群而言确实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对于部分商家而言,在淘宝上买流量越来越贵,不如在拼多多上搞活动引流,同样是花钱,微信上的流量更大,裂变的玩法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惊喜。更何况,拼多多可以免费上首页、免佣金,这对于在其他电商平台上运营成本急剧增长的卖家而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淘宝在春晚期间的“亲情账户”所指向的老年引人群体,在近期进行招商的“超值优选”所指向的消费降级人群,无不显示了淘宝对于拼多多这部分电商人群的重视。根据咨询公司QuestMobile的报告显示,卸载淘宝的用户有50.3%流向拼多多,拼多多的卸载用户中有78.3%流向淘宝,两个平台中部分人群已经曾现了高度的重合性。从用户的活跃度来看,拼多多已经超过了京东和唯品会,成为了仅次于淘宝的平台:双方心知肚明,针对三四线以下城市的人群以及中老年人群的争夺战已经不可避免。由于淘宝无法打入腾讯的微信来获得大量的流量支持,相应的策略就只能在其他流量矩阵中打广告和做活动,比如春晚和亲情号这样的活动,比如通过淘宝客拉新给奖励的活动,比如在今日头条、微博等各个媒体打广告,还比如在UC和360这样的浏览器中做嵌入。这些流量的获取,成本上显然要比拼多多贵得多,不过,从春晚的成绩来看,效果还是非常好的。据说,春晚给淘宝带去的流量是去年双11的15倍,春晚抽红包期间,淘宝网竟然在扛过了双十一暴力冲击之后,没能挡住抽红包的热情——直接崩溃了,这个结果确实有些出乎意料。3拼多多的野蛮生长也是有尽头的,一方面,过多的诱导分享将直接影响到微信的用户体验,这实际上也是微信迟迟不敢做大规模商业化的原因之一,这必然导致微信对拼多多的限制发展;另外一方面,拼多多定位于低价,其网站商品的总体品质欠佳,在网络上更是差评如潮,对品质稍有要求的人群,都无法对其产生忠诚度,这注定了其活跃人群是比较狭隘的。一旦微信流量红利到了尽头,其野蛮增长的态势必将受到影响。从实际的统计来看,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拼多多用户70%为女性,65%来自三四线城市,来自一线城市的用户仅有7.56%。实际上,在拼多多发展的初期,定位的主要人群就是勤俭持家、对价格敏感的家庭主妇,虽然进化到今天,拼多多试图将其推广到全网需要购物的女性,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其用户人群依然以“勤俭持家、对价格敏感的家庭主妇”为主。这其实很容易理解,对于网络上恶评如潮的拼多多,在朋友圈分享或拼团购物会拉低自身的形象,尤其是购物后如果上当受骗,分享者也会觉得颜面无光。再者,对于9.9元包邮,甚至0元购这样的噱头,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便宜无好货”的道理,尤其当货品的价格明显低于其介绍的价值时,并非所有人都愿意去做这种购物的尝试。只有对品质没有太多需求,“能用就行”,要求极致便宜的人,才会是拼多多的忠实用户,当然,事实证明这类人群还是很多的。从人群来看,拼多多的增长不会一直那么迅猛,如果未来拼多多的形象没有大的改观,可能很快就会遇到瓶颈。根据极光大数据的统计,截止2017年12月,网购人群规模达到了7.13亿(按照CNNIC的数据,当时的网民总数为7.72亿),其中,3线以下城市的网购人群占比54.2%,约为3.86亿,一二线城市的人数约为3.27亿,按照拼多多目标人群的构成比例,大约可以推算出其目标人群的极值为1. 8亿~2亿。当然,在微信引流和裂变的过程中,动态尝试使用人群总数超过2亿是非常正常的,这里估算的是月活数据。根据第三方咨询机构艾瑞咨询的研究数据显示,到2018年1月之前,拼多多的月活数据虽然一直在增长,但其环比增长率自2017年8月之后,已经曾现了逐步下滑的态势,最近几个月更加明显,到了2月,受到春节因素影响,其月活大幅下滑(不同咨询机构在数据上有较大差异,但近半年增幅逐步下滑的趋势则是基本相同的):对于上图而言,如果说由于春节因素,1月到2月的增长乏力可以理解,那么电商爆发的黄金节日双十一期间,其疲软的增长率则让人有更多的遐想。当然,随着春节的结束,3月份增长率出现上涨是大概率事件,但能否持续增长,幅度有多大,都存在很大的疑问。我们推测,如果拼多多的定位和形象无法在短期内扭转,2亿的月活将会是其近期的一个顶峰,甚至,连这个数值也很难达到。换句话说,当前形象下的拼多多,微信流量红利期就算没有结束,也已经快到达天花板了。4拼多多作为一种现象,短期内引爆了整个网络,跟当年的微商其实有共通之处,都是微信引流,都由朋友圈开始营销。不同之处在于,微商是微信之上的“去中心化”社交电商,而拼多多则是微信之上的“中心化”社交电商,这一个小小的区别,则成就了拼多多的裂变和引流,也更加适合管理。对于拼多多而言,未来的转型之路并不好走,因为形成了低价劣质的形象,短期内要想扭转过来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一直以这种低于成本价倾销的方式进行销售,已经自动过滤了相当大部分的人群,而如果达到甚至超过成本价来销售,则会直接面对淘宝的攻击,甚至与腾讯联盟中的京东、唯品会、蘑菇街等都会形成正面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在商户爆发式的增长之后,在相对受限的诱导分享机制之下,每个商户产品的引流情况将会受到重大的影响,而淘宝当年遇到过的坑,拼多多也一个都逃不过去。从这个角度来看,淘宝成立“打多办”其实没有必要,战略遏制的说法更为准确,只要在爆款的价格区间上进行遏制,对商家进行引流和适当的补贴,遏制拼多多并不是太大的难事,事实上,淘宝已经在进行这方面的工作了,初步效果明显。拼多多赖以成名的低价和裂变必杀技,将成为遏制拼多多再度快速增长的一个严重阻力。拼多多在未来的电商体系中会有一席之地,但说威胁到淘宝和京东的根本,则是属于危言耸听,完全没有看到淘宝和京东多年拼杀形成的能力。比如对于淘宝而言,能够在用户量很难再大幅增长的情况下,保持电商业务销售额的快速增长,甚至增长幅度超过了京东,显然并不是仅凭着运气。当然,淘宝和京东们现在要把拼多多全面打下去已经很难了,毕竟,在“能用”的条件之下,仍然有很多三四线以下的家庭主妇对拼多多的性价比有比较高的认可度。而拼多多的团队在这么短时间内能够运营出这样的企业,本身也说明团队的学习能力非常的强,是一支优秀的团队,并不容易被打垮,何况,其投资人中还有那么多有实力的大佬,他们都能给拼多多提供各种资源。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线上电商占整体零售的比例不足20%,且线上电商的总体增长率一直在下降,广阔的市场在线下,这也是大佬们争夺新零售话语权的重要原因。未来,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新零售将成为主流,可以说,未来5年,谁能够在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新零售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谁才是未来真正的新零售王者。从布局的数量来看,阿里和腾讯半斤八两,甚至腾讯系的会更多一些,但从技术深度来看,AT之间目前差距明显,腾讯系的未知变量在于小程序,我们将会另外撰文进行分析。对于虽然属于腾讯系,但仅仅是参股的拼多多而言,腾讯参股的那么多线下零售公司,是否愿意在未来与拼多多进行新零售合作,并把数据和会员打通,实际上难度是非常大的。再说,腾讯还有小程序,这才是新零售的主要布局。拼多多在借助微信完成“战略包围”的任务之后,在微信流量红利逐步减弱后,必将会寻找更贵的流量来源,并逐步摆脱“低价劣质”的标签,而这,才是真正考验拼多多的时刻。本文来自销售与市场,创业家系授权发布,略经编辑修改,版权归作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创业家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创业家传媒官方账号,为创业者的提供资讯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7天内自动登陆
没有账号?
第三方登陆
拼多多会终结淘宝和京东,还是会昙花一现?
随着近期各家IT媒体的不断报道,拼多多惊人的增长数据终于被大众所熟知,为了对付这个飞速增长的“怪兽”,媒体甚至报道和成立了“打多办”的消息,随后消息被各方否认。
不过,淘宝显然不满足于之前的“天天特价”栏目,2018年,淘宝开始进行“超值优选”的招商活动,对标“拼多多”的目的不言而喻。
淘宝明确说明,选定的入驻者可以获得流量支持。这对于这些年频频聚焦于“消费升级”,以打头阵,流量向天猫倾斜的阿里巴巴而言,显然是一件不同寻常的举动。
拼多多对电商行业带来的鲶鱼效应已经开始显现,甚至,让巨头们都开始警觉。毕竟拼多多在2017年初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电商,到了2017年末,GMV竟然到了月均100亿,而到2018年3月,更有传言说已经到了快月均400亿的规模。(当然,这里可能有算法的问题,比如说2018年前两个月都是400亿,那么月均就是400亿,但增速为0)。
这种让人心跳加速的增长速度,不得不让所有的媒体和投资人对其刮目相看。从近期各类媒体的报道来看,对于拼多多成长为一个超级巨兽的看法似乎已经没有任何疑问。
那么,拼多多到底能不能成长为最终干掉淘宝和京东的怪兽,还是会像微商一样昙花一现,泯然众人呢?
虽然拼多多的崛起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比如说其天使投资人包括淘宝网的前CEO孙彤宇,网易创始人丁磊、顺丰创始人王卫和创始人段永平这些“神级”贵人,但最核心的一点则一定是其获得了腾讯的投资。
2016年7月,拼多多B轮融资,腾讯作为参与方投资了拼多多。之后,腾讯对拼多多在微信上的“拼团”和“裂变”一路开绿灯,社交电商大行其道,造就了今日拼多多的神话。
在此后,其他平台也在微信上做过社交电商的尝试,比如蘑菇街,等,但由于基因问题,没有一个有拼多多做的这么彻底。
虽然为了凸显公正性,拼多多由于诱导分享等违规操作而在微信上多次被封,但每一次都能“起死回生”,并找到新的方式来进行裂变,据说,去年拼多多被微信封了1000多次,结果每次都会被化解,这对于其他应用而言只有眼馋和咽口水的份。
拼多多至少说明了两点:
1、社交电商不是伪命题,而是真实存在的;
2、利用拼团来拉新和裂变,是社交电商野蛮增长的法宝。
通过社交电商,拼多多以极低的成本获得了约3亿的注册用户,月活用户在不同的第三方机构数据中,介于1~1.6亿左右,然而,拼多多的美誉度却没有跟随用户量而同步增长,在几乎所有可见的媒体,比如知乎、百度贴吧、天涯以及各大新闻媒体中,对于拼多多的吐槽远多于对其的赞美。
假货、次品、罚款、客服等等,全部都成为了吐槽的对象。
然而,这似乎并不影响拼多多的野蛮生长,以至于有人大呼看不懂,有人讥讽使用拼多多者为“智商欠费”,有人则惊呼消费降级的时代来临了。
广阔的3,4线以下城市、农村地区以及大量原来不网购的老年人,人群众多,消费精打细算,拼多多这种将价格死磕到底的做法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更何况,拼多多死磕的是淘宝的爆款,你19元我就9.9元,还包邮,这对于喜欢“消费降级”的人群而言确实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对于部分商家而言,在淘宝上买流量越来越贵,不如在拼多多上搞活动引流,同样是花钱,微信上的流量更大,裂变的玩法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惊喜。更何况,拼多多可以免费上首页、免佣金,这对于在其他电商平台上运营成本急剧增长的卖家而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淘宝在春晚期间的“亲情账户”所指向的老年引人群体,在近期进行招商的“超值优选”所指向的消费降级人群,无不显示了淘宝对于拼多多这部分电商人群的重视。
根据咨询公司QuestMobile的报告显示,卸载淘宝的用户有50.3%流向拼多多,拼多多的卸载用户中有78.3%流向淘宝,两个平台中部分人群已经曾现了高度的重合性。
从用户的活跃度来看,拼多多已经超过了京东和,成为了仅次于淘宝的平台:
双方心知肚明,针对3,4线以下城市的人群以及中老年人群的争夺战已经不可避免。
由于淘宝无法打入腾讯的微信来获得大量的流量支持,相应的策略就只能在其他流量矩阵中打广告和做活动,比如春晚和亲情号这样的活动,比如通过淘宝客拉新给奖励的活动,比如在今日头条、微博等各个媒体打广告,还比如在UC和360这样的浏览器中做嵌入。
这些流量的获取,成本上显然要比拼多多贵得多,不过,从春晚的成绩来看,效果还是非常好的。据说,春晚给淘宝带去的流量是去年双11的15倍,春晚抽红包期间,淘宝网竟然在扛过了双十一暴力冲击之后,没能挡住抽红包的热情――直接崩溃了,这个结果确实有些出乎意料。
拼多多的野蛮生长也是有尽头的,一方面,过多的诱导分享将直接影响到微信的用户体验,这实际上也是微信迟迟不敢做大规模商业化的原因之一,这必然导致微信对拼多多的限制发展;另外一方面,拼多多定位于低价,其网站商品的总体品质欠佳,在网络上更是差评如潮,对品质稍有要求的人群,都无法对其产生忠诚度,这注定了其活跃人群是比较狭隘的。一旦微信流量红利到了尽头,其野蛮增长的态势必将受到影响。
从实际的统计来看,据中国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拼多多用户70%为女性,65%来自三四线城市,来自一线城市的用户仅有7.56%。实际上,在拼多多发展的初期,定位的主要人群就是勤俭持家,对价格敏感的家庭主妇,虽然进化到今天,拼多多试图将其推广到全网需要购物的女性,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其用户人群依然以“勤俭持家,对价格敏感的家庭主妇”为主。
这其实很容易理解,对于网络上恶评如潮的拼多多,在朋友圈分享或拼团购物会拉低自身的形象,尤其是购物后如果上当受骗,分享者也会觉得颜面无光。再者,对于9.9包邮,甚至0元购这样的噱头,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便宜无好货”的道理,尤其当货品的价格明显低于其介绍的价值时,并非所有人都愿意去做这种购物的尝试。只有对品质没有太多需求,“能用就行”,要求极致便宜的人,才会是拼多多的忠实用户,当然,事实证明这类人群还是很多的。
从人群来看,拼多多的增长不会一直那么迅猛,如果未来拼多多的形象没有大的改观,可能很快就会遇到瓶颈。
根据极光的统计,截止2017年12月,网购人群规模达到了7.13亿(按照CNNIC的数据,当时的网民总数为7.72亿),其中,3线以下城市的网购人群占比54.2%,约为3.86亿,1,2线城市的人数约为3.27亿,按照拼多多目标人群的构成比例,大约可以推算出其目标人群的极值为1..8~2亿左右。
当然,在微信引流和裂变的过程中,动态尝试使用人群总数超过2亿是非常正常的,这里估算的是月活的数据。
根据第三方咨询机构艾瑞咨询的研究数据显示,到2018年1月之前,拼多多的月活数据虽然一直在增长,但其环比增长率自2017年8月之后,已经曾现了逐步下滑的态势,最近几个月更加明显,到了2月,受到春节因素影响,其月活大幅下滑(不同咨询机构在数据上有较大差异,但近半年增幅逐步下滑的趋势则是基本相同的):
对于上图而言,如果说由于春节因素,1月到2月的增长乏力可以理解,那么电商爆发的黄金节日双十一期间,其疲软的增长率则让人有更多的遐想。
当然,随着春节的结束,3月份增长率出现上涨是大概率事件,但能否持续增长,幅度有多大,都存在很大的疑问。
我们推测,如果拼多多的定位和形象无法在短期内扭转,2亿的月活将会是其近期的一个顶峰,甚至,连这个数值也很难达到。
换句话说,当前形象下的拼多多,微信流量红利期就算没有结束,也已经快到达天花板了。&
拼多多作为一种现象,短期内引爆了整个网络,跟当年的微商其实有共通之处,都是微信引流,都由朋友圈开始营销。不同之处在于,微商是微信之上的“去中心化”社交电商,而拼多多则是微信之上的“中心化”社交电商,这一个小小的区别,则成就了拼多多的裂变和引流,也更加适合管理。
对于拼多多而言,未来的转型之路并不好走,因为形成了低价劣质的形象,短期内要想扭转过来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一直以这种低于成本价倾销的方式进行销售,已经自动过滤了相当大部分的人群,而如果达到甚至超过成本价来销售,则会直接面对淘宝的攻击,甚至与腾讯联盟中的京东,唯品会,蘑菇街等都会形成正面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在商户爆发式的增长之后,在相对受限的诱导分享机制之下,每个商户产品的引流情况将会受到重大的影响,而淘宝当年遇到过的坑,拼多多也一个都逃不过去。
从这个角度来看,淘宝成立“打多办”其实没有必要,战略遏制的说法更为准确,只要在爆款的价格区间上进行遏制,对商家进行引流和适当的补贴,遏制拼多多并不是太大的难事,事实上,淘宝已经在进行这方面的工作了,初步效果明显。
拼多多赖以成名的低价和裂变必杀技,将成为遏制拼多多再度快速增长的一个严重阻力。
拼多多在未来的电商体系中会有一席之地,但说威胁到淘宝和京东的根本,则是属于危言耸听,完全没有看到淘宝和京东多年拼杀形成的能力。比如对于淘宝而言,能够在用户量很难再大幅增长的情况下,保持电商业务销售额的快速增长,甚至增长幅度超过了京东,显然并不是仅凭着运气。
当然,淘宝和京东们现在要把拼多多全面打下去已经很难了,毕竟,在“能用”的条件之下,仍然有很多3,4线以下的家庭主妇对拼多多的性价比有比较高的认可度。而拼多多的团队在这么短时间内能够运营出这样的企业,本身也说明团队的学习能力非常的强,是一支优秀的团队,并不容易被打垮,何况,其投资人中还有那么多有实力的大佬,他们都能给拼多多提供各种资源。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线上电商占整体零售的比例不足20%,且线上电商的总体增长率一直在下降,广阔的市场在线下,这也是大佬们争夺新零售话语权的重要原因。未来,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新零售将成为主流,可以说,未来5年,谁能够在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新零售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谁才是未来真正的新零售王者。
从布局的数量来看,阿里和腾讯半斤八两,甚至腾讯系的会更多一些,但从技术深度来看,AT之间目前差距明显,腾讯系的未知变量在于小程序,我们将会另外撰文进行分析。
对于虽然属于腾讯系,但仅仅是参股的拼多多而言,腾讯参股的那么多线下零售公司,是否愿意在未来与拼多多进行新零售合作,并把数据和会员打通,实际上难度是非常大的。再说,腾讯还有小程序,这才是新零售的主要布局。
拼多多在借助微信完成“战略包围”的任务之后,在微信流量红利逐步减弱后,必将会寻找更贵的流量来源,并逐步摆脱“低价劣质”的标签,而这,才是真正考验拼多多的时刻。&
(来源:小商帮科技)
你可能会喜欢:
新闻24小时关注榜
浙公网安备 82号浙B2- 版权所有 & 浙江易合网络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拼多多回应维权:做电商版Facebook 不学淘宝京东拼多多回应维权:做电商版Facebook 不学淘宝京东每日要闻百家号拼多多回应维权原标题:拼多多CEO黄峥回应近期风波:社交电商是伪概念 未来不做“天猫”成立仅三年的电商平台拼多多近来频繁遭遇风波:被扫黄打非办点名批评涉嫌销售黄暴商品,被在平台治理中受罚的违规商家围堵办公楼,甚至被质疑违规使用消费者赔偿金等。6月18日,拼多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黄峥创业三年以来首次召开媒体沟通会,回应上述问题。黄峥坦言,最近的多次风波对其思想冲击很大,“这是我工作以来,我妈第一次打电话问我,发生了什么”。在他看来,拼多多已经到了一定的规模,变成一家公众公司,而作为一家公众公司,需要承担向公众说明的责任。面对商家围堵办公楼:坚持整批次假一赔十独角鲸科技注意到,黄峥在上海金虹桥国际商务中心召开媒体沟通会的同时,依然有零星的受罚商家,身着印有“拼多多,还我血汗钱”字样的白色T恤衫出现在大厦楼下“维权”。据了解,从今年6月初,就陆续有被拼多多处罚的商家,利用“维权群”聚集到拼多多位于金虹桥国际商务中心的总部附近。会上,拼多多官方给出的数据是,平台涉诉商家比例,不超过月活商家数量万分之三。拼多多的月活跃用户量为3亿,月活跃商户达到100万,据此初步估计涉诉商家数在200家到300家。对此,黄峥举例称,此前在楼下聚集的14名商家中,其中7家存在售假情况,6家存在商品描述不符情况,1家存在虚假发货情况。“作为平台,我们是通过商户服务消费者的,如果我们和商家的有价值观差异的话,一定是以消费者利益为中心,来制定规则的。”受罚的违规商家的聚集,直接指向拼多多较为严格的平台规定。根据拼多多官方协议:消费者赔付金制度包括假一赔十,劣一赔三以及延迟发货3元/单,虚假发货5元至40元/单。更为严格的是,上述“假一赔十,劣一赔三”是针对整个批次进行赔付的,这也直接导致拼多多平台上商家受罚的金额相对较高。具体的流程是,当某一商家的货品被多次投诉为假货或者货不对板时,拼多多平台的质检成员就会以“神秘人”的身份购买该商品,并对其进行检测,如果确实为假货或货不对板时,将会对该商家进行处罚,同时以无门槛50年期优惠券的形式对该批次商品的消费者进行赔偿。黄峥称,拼多多之所以设置如此高的赔偿金额,是因为他发现在国内之所以假货多,根源在于制假售假的成本低,同时消费者维权成本高。“拼多多的做法是想在平台建设之初,就比其他平台向前走一步,尽管这一步比较艰难。”黄峥说。拼多多现场展示的法院判决显示,按照双方签订的合同,如果商家拒绝赔付,拼多多有权对问题商家做出扣除“消费者赔付金”的处理。接受采访的法律界人士则表示,如果平台的自治规则写入了双方的合同条款中,商家是有必要准守的,如果商家不同意此类条款,可以选择“用脚投票”,接入其他电商平台。拼多多联合创始人达达坦言,因为严格的平台惩罚规则,初期其团队中有人被打,有人家门口被泼油漆,但其认为这是拼多多捍卫消费者利益过程中,以及成长过程中应该承担的。此前,曾有传言称拼多多利用商家的“消费者赔偿金”做资金池沉淀、甚至以此为盈利模式,黄峥进行了严厉地反驳:“首先,如果我们的罚金,都是赔付给消费者的,我们是没有机会牟利的。其次,罚金是存放在第三方担保平台的,我们是没有办法拿到的。最后,如果真的要以此获得1亿元利润,这个资金池至少需要100亿元,并不现实。”黄峥还称,针对任何一个商户罚金的流向,拼多多后台都可以一一查实。在对独角鲸科技谈及拼多多平台规则与其他平台的异同时,黄峥称,在入驻规则方面,所有平台没有特别大的差异;平台治理方面,拼多多坚持站在消费者这边,对商品品质有问题,假货等,拼多多对消费者赔付的标准是比较高的;此外,拼多多没有自建第三方支付,因此商家需要缴纳千分之六的交易手续费。拼多多回应维权但对于拼多多平台开店的保证金相对较低一事,黄峥并未正面回应。此前,有拼多多商家告诉独角鲸称,企业开店的保证金约1000元,个人开店为2000元,生鲜和化妆品等品类1万元的保证金。被扫黄打非办点名:从商业角度上没必要宽容6月6日,拼多多平台上存在的涉黄、涉暴力等涉违法商品引发关注。有媒体报道称,有成人用品店商家以“幼女”为噱头贩卖成人娃娃,相当一部分娃娃商品直接使用小女孩面孔。还有一些商家销售“催情水”,系统还推荐了“迷幻剂”“迷幻口服”等关键词。8日,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官方微博表示,已对“拼多多”平台涉嫌违法违规问题进行了深入核查,相关线索已移交有关地方进行查处。“事件发生后,我们也各种去搜索,包括变换关键词,目前就我知识所及范围,拼多多上应该是找不到这类东西了”。黄峥还称,对于任何涉及法律的东西,拼多多一定按照法律的流程走,涉及刑法的东西,也都会配合公安。“这个东西(黄色暴力的东西)在拼多多的占比很少,从商业利益的角度上讲,我们也是没有必要去宽容的,未来我们会加更多的人去搜这种违法违规的商品。”黄峥说。有业内人士对独角鲸称,商品(充气娃娃)本身是合法的,不存在涉黄,是否涉黄是个法律问题。上传的商品图片有没有露点是很重要的一个判断标准,如果露点的话,会判定为涉黄,如果没有露点,就要从价值观方面分析,看它是不是低俗。宁夏诚托律师事务所律师梁正大告诉独角鲸,涉黄内容确定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新闻出版署关于出版物涉黄的管理规定和最高院针对出版物以外其他涉黄物品定性的司法解释。如果互联网平台经营服务者明知内容涉黄,还发布并牟利,就会承担民事、刑事责任。实际监管起来很难,互联网平台违法取证难度大,要证明平台明知还发布,才能要求承担相应责任。如果不能证明,只能是让互联网平台及时清理,很难让平台承担责任。法律在强制互联网平台监管方面的不是很明确,难免会有一些擦边球情况出现,未来从立法角度应该加强平台的监管关责任,服务平台本身也应加强监管严格审核内容,拦截不良信息进入平台。拼多多的商业模式:电商版的Facebook4月11日有消息称,拼多多完成了新一轮近30亿美元的融资,市值直逼150亿美元。但外界依然表示看不懂拼多多的商业模式。“淘宝也好,京东也好,都是搜索引擎式的电商,就是电商版的Google,重点是人找货。而拼多多想做一个电商版的Facebook,重点是货找人,就是要有更多的温度和乐趣,本质上是两个物种”,黄峥讲解了淘宝和拼多多在本质上的不同,在他看来拼多多之所以能爆发式增长得益于信息流的浏览方式,也得益于这个赛道的空旷。对于外界诟病的“消费降级”,黄峥坦言,虽然现在只实现了拼实惠,但未来会向好货、服务、温度的方向发展,而拼多多对商家发货速度的要求,正是为了解决消费者及时收到货品的痛点。对于最近大热的社交电商,黄峥则提出了质疑:“社交电商这个词,我觉得是一个伪概念”,在他看来,电商就是电商,社交就是社交,没有人会边交朋友边买东西。他还对独角鲸称,未来不会将高端商品单独划分,形成类似天猫的单独产品,“我们要做的是供应链的创新、模式的创新,而不是照抄淘宝、天猫。”对于拼多多是否过度依赖微信流量,一位消息人士告诉独角鲸称,拼多多自有应用程序的下单量已经超过总单量的50%,所以并不完全依赖微信。而此前其公布出的客单价则为50元以上。“我们现在其实是亏钱的”,对于盈利情况的疑问,3月30日,拼多多合伙人达达向独角鲸表示,拼多多亏钱主要亏在几个方面,第一是拼多多获取流量的成本,第二是冠名广告费用等公司必要开支。除了直言亏钱,达达还表示没有赚钱的计划。“关于赚钱,我们现在真的没有计划和时间表,”达达称,拼多多现阶段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让更多消费者认可拼多多,并吸引更多的商家。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每日要闻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做最权威、真实、正能量的泛娱乐媒体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移动社交电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