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英雄》太史公自序 翻译:他们为什么选择创业

新浪科技_新浪网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
登录管理我的自选股
Copyright &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刘韧的首赴北京_百度知道
刘韧的首赴北京
我有更好的答案
1990年代初,刘韧在家乡阜阳当记者,喜欢文艺。订了两份报纸:《中国计算机报》、《计算机世界》,都是一两百个版的,“广告都比那些狗屁文章好看多了”。他隐约感觉到,计算机行业正在高速发展。“这才应该是我的方向。”他开始写评论,向这两家报纸投稿。日,26岁的刘韧第一次在北京中关村的天汇公司接触到互联网,一个技术员教他发出一封Email:“你看我老婆漂亮吗?”刘韧又在技术员的收件箱里看到了这句话,另一位IT名记邹剑宇这样描述当时的刘韧:“他兴奋异常又有点沮丧——他没有别的地址可以发信,他的妻子在外屋的一张沙发上睡着了。”当时,汪延和王志东刚开始尝试“利方在线”,丁磊还在帮人写程序,等着攒钱开网易公司。谁也没有想到,4年之后,只有5页内容的Tom. com刚刚上市就可以将20亿美元纳入囊中。但是财富的气味已经临近,很快地,“中国上空到处飘荡着美元与港币”,更重要的是,年轻人面前最后一道藩篱在一夜之间被彻底打破了。2002年,刘韧在《知识英雄2.0》自序中说:“未来大多数年轻人的希望只有在企业中才可能得到真正实现。”希望摆脱平庸生活的刘韧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但是他最终没有选择企业。年轻时阅读的某些书会给人留下终生的印记,刘韧将司马迁奉为偶像。他努力模仿《史记》的古典笔法来刻画“中国硅谷”英雄的人格魅力,他的文章有罕见的清晰、节制和鲜活。同时,他希望通窥一切:聚会几点开始,手帕何时掏出,声音几次哽咽,决策如何制定。他通过不可思议的漫长访谈,而不是低劣传记的臆测来得到信息。他运用细节,而不是论断,因而使自己的观点更为隐蔽,具有难以抗拒的说服力。 刘韧第一次在安徽大学见到让他着迷的286电脑时,柳传志已经建立了香港联想公司,王文京和苏启强的用友刚从个体工商户变为私营企业。刘韧访问的第一个人物是杨元庆,那已经是1997年,是《中国计算机报》的张永捷领着去的。对中关村而言,他来得不早,他没有见过白颐路边的铁皮房和四通公司用来运SuperPC的板车,但是中关村的活力使这个圆脸的外省青年神魂颠倒,他把自己牢牢扎在中关村消失的稻田里,以忠诚和勤奋打开了它的门户。他的“中关村三部曲”《知识英雄》、 《中关村问题》和《企业方法》,不仅影响了新一代IT记者,还激起了一大批年轻人的创造历史的热望,他们通过刘韧的书与中关村的人物一同成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记录者刘韧和中关村创业者并无根本不同,他们相信意志、智慧和力量在开放社会中的决定性作用,并渴望以各自的方式接近不朽。多年的记录使他相信,力量,而不是是非,才是决定英雄的根本因素,因为是非永远没有定论,而成败不容辩驳。这是刘韧受到攻击的主要原因,但是,当他反对CNNIC假借官方身份牟取暴利、拒绝接受监督时,他又受到阴谋论者的攻击,“这样的事多了,为什么你就要骂CNNIC?”他也受到是非的缠绕,不过因为一点名声。内心深处的刘韧还生活在春秋时代,他喜爱“杀人”游戏,却总是傻乎乎地让衣袖有力的磨擦声暴露自己。他痛苦地在义气和公正之间徘徊,他一再领略口头协约的不可靠。对他的事业而言,这种不合时宜可能阻碍他写出更磅礴的历史。年的中关村完全不同于年的中关村,正如司马迁时代的中原截然不同于盛唐时代的中国。仅仅描述中国企业和中国英雄的中关村史将是残缺的,假如不描述出左右他们的全球性宏大力量的话。刘韧对全球经济力量的融合冲突还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兴趣,但是这丝毫不能减弱刘韧在中国IT史上的地位,他的整个命运与酝酿了中国IT革命的中关村结为一体。孩子们跑来跑去,他会一直站在那里,他的英雄梦想录将被后来者一再参阅。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身边的哲学1
我的图书馆
身边的哲学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0%与20%现象世界上少数人拥有多数财富,多数人只拥有少数财富。据统计,世界上80%的财富掌握在20%的人手中,而80%人口只拥有20%的财富。在我国也有相似的情况,据报道,我国银行7万亿个人储蓄中的80%为20%的人拥有,而80%人口仅拥有20%的存款。 这些数宇非常枯燥,革命家只看到了杜会的不公,哲学家则揭示出其中的因果。世界80%的财富是20%的人所创造的,虽然那创造财富的20%人口与占有财富的20%人口不完全重叠,但正在趋近。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价值,创造者与拥有者是统一的。与其说这是种“不公”,倒不如说这是人的劳动能力差别的结果,有其杜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我们的任务并不是改变这种合理性,而是要顺应它。 其实,不仅经济领城,其它领城也有这种20%与80%现象。人80%的体力与脑力的发展,大约在20%的生命历程中完成;人80%的知识能力,也大约在人的 20%的岁月中形成。而人生命中的80%的成就,也是在 20%的人生历程中获得的。从人的一生看,是这种状况,从人的一天看也是如此。成人睡眠中,高质量的沉睡时间也就是四五个小时,正好是24小时的20%;一天工作虽然说是8小时,但头脑最清限、精力最充沛的时间也只有四五小时。一个人一天要 干许多事,比如十件事,其实你只要完成其中最重要的两件事,就完成了天工作的80%。其余八件就属可做可不做的了,因为即使你勉强而为,效率一定大打折扣。你不如放到明天,或让别人来做。 对我们学生来说,也有这种情况。学习某门功课,投人20%时间、精力,却有20 %的收获;而这时再要想获得另外那20%,还得再投人四倍到五倍的时间和精。这当然不大可能,因为你还有别的学习任务。从中可以看出,对一门功课的学习,有一种效果递减的趋势。每天在一门功课上花2小时就可以得到80分,再花4小时,却未必能得到100分。所以,皓首穷经式的学习不适合中学生。 中学是打基础的时期,为人生的发展打基础,基础要宽厚,知识才能广博。据报道,中国中小学理科教材内容深而窄,难度为世界第一,但并未能培养训练出大批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原因就在于这难度高、深而窄的内容,其实就是要求学生用80%的生命力去掌握那20%的知识。事倍功半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其后果不仅损害了几亿中国学生的IQ,而且很害了他们的EQ,从而使大量的学生厌学。 曾经有人分析“第十名”现象。班级里的第一名,进人社会后,并非佼佼者,而那些各个领域中的优秀人物,往往在班级里是十名左右。原因就是前三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老师、家长、同学,众目睽睽之下,迫于那种保持名次的压力,他们把时间、精力都扑在应试的几门科目上,无暇顾及其它知识与技能。而十名左右的学生则没有这种名次的压力,他们有时间和精力涉猎非应试而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技能,这就为日后的出类拔萃夯实了基础。这种现象,其实就是事半功倍与事倍功半的问题,印证了人生的80%的知识能力形成发展于20%人生岁月的普遍性。第一名所获的人生80%知识能力深而窄,第十名所获的人生20%知识能力广而宽。这样,日后的生活中,胜负已经明晓了。 很多学生为了应试,陷于题海卷山之中。这不仅是教师的法宝,也成了绝大多数同学提高成绩的不二法门。其实,这也是资源浪费的典型表现。比如你为了提高某门学科成绩要做1000道题,实际上你只要做其中的200道,就能掌握这门课知识能力的80%。再做800题,也仅增加20%信息而已.聪明的办法是用做那800题的时间去做别的事情,全面发展自己。在这门功课上,你也许成绩不如做1000道题的同学,但你的知识面肯定比他宽。 发展需要创新,而创意的来源不仅在于学科深度的加强,更在于学习的广度。你的潜能,你的爆发力,你的可持续进步,一定会比他强。同学们,是用80%的时间和精力获取20%的成果,还是用20%的时间和精力获取80%的成果?这道算术题何等简单!那么,从今天起就调整一下自己的人生策略吧! 【他们如是说】 开始做许多东西的人,结果只做得很少。&&&&&&&&&&&&&&&&&&&&&&&&&&&&&&&&&&&& 谚语 同时做两件事,无非两事都没做。&&&&&&&&&&&&&&&&&&&&&&&&&&&&&&&&&&&&&&&& 席那勒 智者不作不可能的事。&&&&&&&&&&&&&&&&&&&&&&&&&&&&&&&&&&&&&&&&&&&&&&&&&& 马辛格 鄙俗与崇高 如今影视作品“戏说”成风,流行欣曲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排行榜“日新月异”;而高雅艺术却“曲高和寡”,交响乐演出卖不出票,文学名著打折贱卖,已不是新闻。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金钱似乎越来越显出它横扫一切的威力。人心仿佛都处于一种“浮躁”的状态中。在媚俗和崇高之间,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前者。是呀,是看严肃的《哈姆雷特》和《屈原》式的“崇高”,还是边磕瓜子,边“戏”看刘罗锅、纪晓岚?自然是后者更轻松,更适应如今“快节奏”的商业化社会生活。 但是,我们就不需要“崇高”了吗?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其主旋律是“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歌舞升平,还是慷慨赴义或默默苦干的民族“脊梁”?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一文中,就列举过这些民族脊梁: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取法的人…… 这些民族的脊梁,撑起了中华民族,他们身上体现的堂堂正气,正是那股“崇高”之气。一个人如果胸中没有一丝“崇高”的情感,他必定是卑俗、阴暗的;一个民族如果少了一股“崇高”的正气,也必定是萎靡、败落的。 有人也许会说,如今是和平时代,我们不可能像烈士们那样抛头颅洒热血,为何还要故作“崇高”状呢? 他们完全误解了“崇高”的含义。崇高,绝不是少数几个英雄才能达到的境界。我们每个人,只要你愿意,你都可以体验“崇高”,达到“崇高”。面对山区失学儿童那双渴望的眼,你捐出 了准备暑期旅游的钱,这时,你已经感受到了“崇高”。 崇高表现为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和对做人的基本准则、基本道德、基本情感的遵守和捍卫。愚公挖山不止是崇高,谭谭嗣同“流血从我始”是崇高。但是,今天的会计不做假账、路边见义勇为、公民依法纳税也是崇高。崇高体现在每时,每刻,也不分何地何处。 又有人举出作家王蒙,他曾经提出“躲避崇高,拒绝崇高”的现点。建国以来,历次政治运动使得许多善良的人们为了某种主义、某种理想,而盲从于“老人家挥手我前进”,结果给社会带来多么可怕的灾难。王蒙是针对这个现状有感于而发的。其实,王蒙所说的那种“崇高”,是一种“伪崇高”。这种“伪崇高”在中国已非一日。1958年大跃进时代,全国各地都在“放卫星”(比喻各行业破记录的消息)。当时河南省信阳地区产粮21亿公斤,上报则是75亿公斤。这些造假者往往还心怀一种“崇高”的情感,是为了赶超英美早日进人共产主义,为了解放全人类。 如果是“戏说”之类的恶俗,我们只要有一份冷静,就可以一眼看出它的浅薄。但是一旦“鄙俗”披上了“崇高”的外衣,我们就很难不被其迷惑。 大跃进的灾难后,我们对“形式主义”深恶痛绝;文化大革命以后,我们对“个人迷信”记忆犹新。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人又好了伤疤忘了疼。这几年,“说假话”、“长官意志”又卷土重来。 有这么一件事:某省政府要扶助一批县乡发展畜牧业。扶助哪些县乡呢?于是上级领导要下基层考察。某县领导得知这一消息,立即调集各乡羊只,放到领导考察必经的道路两旁,并派农村技术员顶替那些养羊户。果然,考察结束,上级十分满意,遂将该县列为畜牧业基地,千万资金陆续到位。那些顶替的技术员对“造假”一定心安理得:我们是在为全县人民谋利益呀! 成人社会的这些做法,也会在校园,在中学生身上克隆。上级部门要对学校进行考核,到学校召集若干中学生开座谈会了解情况,问到“晚自修时间干什么”时,一个同学回答:“我周一晚上在电脑房学习计算机,周二晚上在阅览室听诗歌欣赏讲座,周三晚上在物理实验室参加物理兴趣小组活动,周四晚上在体育馆练习乒乓球。”内容真丰富啊,果然是综合发展的素质教育。召集人满意地频频点头。但回答的那个学生实际上是走读生,他晚上根本不在学校。 编造得多么滴水不漏!学生,心里油然升腾起一种崇高的情感——我为学校争得了荣誉,我为学校成为“先进”校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们对此感到极度不安。崇高在这儿与鄙俗完全沆瀣一气了!这与为了一袋金币而出卖耶稣的犹大在本质上又有何两样! 这种行为即使冠以崇高的名义,也是一种伪崇高。盲从不是崇高,盲目的力量从来都是破坏的力量,永远不可能达到崇高的目的。为了某种功利,无视文明人基本价值现,践踏人类基本道德守则,采用卑鄙的手段,更是与崇高无缘,那是彻头彻尾的鄙俗。 有人会这么反问:崇高就完全是一种牺牲吗?它真的与利益无关?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宁可鄙俗。因为我不能“不食人间烟火”。我们的回答是:崇高并不拒绝功利,但崇高追求的功利,是与人类基本精神、基本价值观相符合的功利。而离开了人类的基本价值观,通过虚假欺骗,昧着良心得到的功利则是卑鄙恶俗。这是对功利的反动。 我们的社会不是崇高太多,需要“躲避”,而是崇高太少,需要大声召唤,全力追求。看看周围的假货,包括假话、假账、假文凭、假理想、假主义、假口号、假钞、盗版……假东西如此充斥,造假可以获利,说真话还要付出代价。鄙俗盛行的现实,我们还能躲避崇高、拒绝崇高而不呼唤崇高吗? 我们当然呼唤愚公、谭嗣同式的崇高;也要 呼唤李昌平(湖北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因向国务院领导反映真实情况而名闻全国)说实话式的崇高;但是,我们更呼唤发生在身边的崇高。其实,崇高更多地存在于良俗之中。正义、公平、诚实、信用、见义勇为……再加上摒弃鄙俗,你就走近崇高了 【他们如是说】&&&
英勇精神是向往崇高目标的人的财产。&&&&&&&&&&&&& &&&&&&&&福乐多乌西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陶渊明 人心贵于光明洁净。&&&&&&&&&&&&&&&&&&&&&&&&&&&&&&&&&&&& &&&&&&&程颐 便宜与吃亏 一个在俄罗斯做生意的中国倒爷,刚到哈巴罗夫斯克的时候没有带帽子。当地冬天气温达到零下30度,他外出送货时冻得受不了,捂着耳朵在雪地里跑;这时,“啪”的一声,一顶皮帽子扣在了他的头上。回头一看,一个俄罗斯汉子站在他面前,用生硬的汉语说:“明天,在这里,把帽子还给我。” 第二天,倒爷非但没有去还人家帽子,还洋洋得意地嘲讽借给他帽子的那个俄罗斯人:“你猜,‘傻帽儿’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傻瓜等帽子——傻帽儿,哈,哈……”倒爷似乎得到了双重便宜,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俄罗斯汉子做好事没有好报,不仅在物质上吃了亏,还被倒爷嘲讽,情感上也吃了亏。 其实,在这件事上,最大的吃亏者应是倒爷。倒爷的行为,毫不留情地把汉民族在信用方面的优越感击得粉碎。“诚实信用”、“一诺千金”已不是中国人的传统,而“无信用”、“说假话”倒成了评价中国人的常用词了。你在俄罗斯做生意,这种形象能成功吗?这种吃亏真是吃到骨子里了,而且还波及广大同胞!俄罗斯汉子虽然没有了帽子,但那种古道热肠、善良纯朴,令人肃然起敬。这怎么不是一种巨大的“便宜”呢? “吃亏”、“便宜”是相对的,但生活中人们却太多地把两者绝对化了,对立起来了。不肯吃亏是一种典型的表现。你骂“混账”,我非得回骂“混蛋”,否则就是吃亏。拥挤的公交车上被人无意踩了一脚,就非要叫一声“你瞎了眼”才心平。看那些在马路上、市场里的吵架,似乎那是真理在手,一副绝不肯吃亏的样子。有的为一点荣誉、一点名份终日肝火虚旺;有的甚至为几元钱打了三年官司……喜耶,悲耶?人的精力、时间是一定的,你为“不吃亏”投人了时间和精力,那必然减少了用在能体现你尊严和价值的工作、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 所以,在你为了“不吃亏”与人争吵、耿耿于怀而肝火虚旺时,你已经“吃亏”了。你在时间上、心态上、健康上已经有缺损了。我们不妨学习学习西方人的大度,被人无意踩了一脚,不仅不上火怒骂,相反,反而向踩人者道歉:‘对不起,我的脚放错位置妨碍您了。”这样的大度是一种骨子里的优越,哪有吃亏可言。 对于荣誉名份,萨特的观点是独一无二的。他拒绝接受诺贝尔文学奖,并宣称自己“拒绝来自官方的一切荣誉”。获得荣誉,是对你的肯定,如果你优秀而没有获得荣誉,也不是什么吃亏,而恰恰说明你的优秀与众不同,你真应当庆幸才是。 有许多不肯吃亏的人,更有许多拼命占便宜的人。两个女大学生A 和B同在一家企业就职。三个月的实习期内,A 看到办公桌下一只纸箱里放满了挂钩,心想这东西布置寝室正好需要,就拿了一些。B也看到了,但想这东西虽好,没有得到许可不能随便拿。三个月后,B留下,A 走了。几个挂钩的便宜都想占的人,遇到别的更大诱惑怎能抵挡得住?买东西淘便宜货是人的生活智慧,但没有理由地占便宜反过来却是要吃亏的。 还有那种力所不逮地去占便,则会有小角色上大舞台捉襟见肘的尴尬。你没有吃这碗饭的能力,现在靠你的钻营,托关系找路子得到了这碗饭,这种幸运也许是便宜,但这种便宜是一种恶性透支,透支运气,透支生命。俗话说:”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不会掉下馅饼”。毫无代价的便宜是不能占的。 “吃亏是福”,“吃亏就是便宜”,几千年来人们的生活智慧道出了吃亏与便宜的辩证法。朋友,吃亏是在积累你的运气,积累你的财富呀! 说到此,不由得使人想起雨果老人的一段话:“比海大的是蓝天,比蓝天更大的是人的胸怀。”说到底,不争便宜,不怕吃亏,最终是一种气度,一种心灵上对一切的宽容。 也许在物质上不占便宜,愿意吃亏并不难,难的是一种真正的大度,宽容。马路上两个骑车者不巧相撞,被撞者摸摸痛处,挥挥手,这是一种宽容,但只是行为上的宽容。车厢里一个孩子踩到了你的脚,你一笑了之,这也是一种宽容,但只是居高临下的“恩踢”。 真正难以达到的是心灵上的宽容,尤其是宽容昔日的仇敌。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坐了几十年白人的牢,出狱后却与白人“相逢一笑泯恩仇”。这才是真正出自内心的宽容。 这是一种多么博大的胸怀,的确比大海、蓝天更大!相比之下,历史上那些胜者,对投降者大开杀戒,如坑杀几十万秦兵的项羽,他们的心底多么卑劣、阴暗! 懂得宽容的人,其实自己的内心最充实。这是因为,他心无芥蒂,纯如海天。愿朋友们从学会谦让开始,到懂得宽容,懂得接纳各种人、各种思想。这才是真正的立世之道。 [他们如是说]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
有容乃大。&&&&&&&&&&&&&&&&&&&&&&&&&&&&&&&&&&&&&&&&&&&&&&&&&&&&&&&&&&&&&&&&& &《尚书》 宽容这个词从来就是一个奢侈品,购买它的人只会是智力非常发达的人。&&&&& 房龙 成本最低收益最大的活动 资源是有限的,人们的经济活动都要有成本分析。争取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 一切成本都可以归结为时间。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对我们青年学子来说,如何有效地分配时间,能在较少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知识,去增厚自己的文化底蕴,这是亟需掌握的生活智慧。 哪一种活动最能达到这一目标呢?在这个世界里,惟有读书。 书是人类智慧的记录。一部好书穷尽大师毕生精力,凝聚大师人生感悟。大师是时代的产物,一部好书不仅是一个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一个时代智慧的体现。你可以在一个月或一个假期里掌握一个时代的精华,收益之大怎么估计也不会过高。 比如说,《论语》是孔子智慧的集合,而孔子思想不仅是那个时代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瑰宝。你读懂了《论语》,你与人类智慧宝库实现了连接,无疑对你观人生、看世界带来巨大的帮助。 西方有句谚语:“书比人长寿。”通常人们很难遇见伟人,更难与伟人交流,但读书即可走近伟人,与古今中外的伟人交流,感受伟人的思想、情怀。而且,这种交流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你可随时随地把伟人大师请到书桌前,还可多次反复,不必担心伟人大师不耐烦。 林语堂说过:“凡是没有读书癖好的人,就好比是幽闭在周遭的环境里,只有和少数几个熟人接触的谈天机会,而拿起一本好书,就立刻进人了另一个世界,在心灵上和长眠已久的古人如面相对,和心灵高尚的朋友促膝而谈,这等于是逃离牢狱出门旅行。” 读书还可改变人。不仅改变思想观念,也改变你的容貌形象。经常与书本拥抱,与大师对话,潜移默化之中,你也会有不凡的气度。你的仪眼炯炯有神,面容自信而谦虚,给人有安全和可信赖的感觉,举手投足透出一种高雅不俗的书卷气,语言谈吐深刻又不失幽默。 当然,“开卷有益”也是相对的,很多人也阅读,读什么呢?言情武侠小说、娱乐休闲文字。因为容易读,粗通文墨的人都能读懂,不需动什么脑筋。而且,这些书籍情节跌宕起伏,还有感官刺激。 这类书的作者群也大。因为教育普及,只要有表达欲,形成文字就是书,就如把米、菜、肉煮熟就是盒饭。这些书的读者也多。因为教育虽普及,但整个教育水平还不高,青年学子在应试压力下,有放松心情、释放压力的需要,所以喜欢看容易读的书。要知道,容易读的书往往智慧含量也少。如果你对这些通俗文字有较大的热情,对你的成长自然益少害多。 青年学子应该涉足一些高深领域,走进一些重要的美学大家、行学大家和其他社科以及文学大家的世界中去。如果在青年时期不读他们,你可能水远不会读了。这就禁锢了你的视野,失去了一个进人更广阔的世界的机会。你虽然也长大了,但精神上往往还处于童稚状态。 也有一种书是坏书。开卷不是有益,而是有害。这种书多是非法出版物,诲盗诲淫是明害,邪教麻醉是暗害。阅读这类读物时,往往在不知不觉之中,你会产生一种满足。或者忘忧,或者陶醉,于是不断读,重复多次地读。小心,这时你已经中邪入魔了。这个成本太大了,而收益却是负的。 所以,书不能不读,也不要滥读。要有选择地读,要多读名著,多读好书。要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交流。而少读和不读无聊低俗的书,有害的书。 书是读不完的。现在每天部有几百上千种书出版,穷尽一生也只能采撷书海一粟。但书也能读完。我们读书是为了知己知人知世界,即世事洞明;你读破几本大书,感悟宇宙无限,洞见人生真谛,就意味着读完了。“半部《论语》治天下”,也许是一种夸张,但也有真理颗粒。善读书者不是读多,而是读透呀!
【他们如是说】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引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凯勒 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诚。&&&&&&&&&&&&&&&&&&&&&&&&&&&&&&&& 雨果 没有比读书更廉价,更永恒的快乐了。&&&&&&&& &&&&&&&&&&&&&&&&&&&&&&&&&&&&高尔基 承担责任者强 读《三国演义》,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节:主帅点将,欲抵敌军,帐前总会有人站出来唱诺“吾愿往”!
好一个“吾愿往”。这是主动请缨,主动承担责任的表现,更是有能力战胜对手、充满自信的表现。如果没有杀退敌军的力量,恐怕不敢承担“吾愿往”的重任。 强者承担责任,弱者躲避责任。责任总是与人的能力、人的信念联系在一起的。 责任既是一种精神,是每个人应具备的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承担,只要你真正成为这个社会的一分子,它就会不可推脱地落在你的肩上。顾炎武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鲁迅把改造国民精神视为自己的神圣责任。他们不会不知道,这种责任一旦上肩,这辈子将要为它付出自己的一切。 责任又与权力成正比,权力越大肩负的责任也越大。过去专制社会,权力意味着役人役物。现代社会,权力也离不开对人对物的支配,但其内涵已有深刻的变化。权力意味着服务,权力越大服务对象越广,服务需要的本领、需要的能力也越高。 总统服务于全体国民,向全体选民负责,所谓一国元首也;村长则服务于村民,乃一村之长也。企业服务的客户遍及世界,就称为跨国公司;如果服务的客户仅限一个地区,则是小企业而已。 服务需要能力,需要本领。没有能力,必然服务不好,权力就会丧失,官员在竞选中就会失败。如果是企业,就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人的成长历史,其实就是能力不断提高、责任不断增强的历史。回避责任,就是拒绝成长,是一种人格的萎缩。 责任从何而来?来自教育,来自文化,来自传统。一个人被车撞倒,肇事者逃逸,逃脱责任。这不仅是道德问题,也是法律问题,是人对自己能力的否定,是对自尊的自我剥夺。这是教育的失败,也是人性的丢失。而过往行人、车辆无一停下向受伤害者伸出援手,这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麻木不仁,人情冷漠”的消极文化和传统使然,是对人的责任的回避,是对自己能力的怀疑,也是人的自信力不足的表现。 责任也来自自我意识。有强烈自我意识的人,必然是有自尊和自信的人,也就是有能力有责任的人。他不仅不回避责任,而且会积极主动寻求责任。 责任还来自信念。真正的信念是一种内在的精神状态。一个人有了坚强的信念——这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会把整个生存状态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上。 责任感的丧失意味着自我意识的缺席,意味着信念、尊严的丧失。没有责任感也就没有人格力量,也就没有思想的力量,也就如行尸走肉、两脚动物而已。 责任感如何培养和训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教室的地上有纸时,把它拾起来扔到纸篓里。“这不是我丢的,不关我事。”错了!这是你的事。你作为班上的一份子,这个教室就是你的学习场所,你当然要负起班级成员的责任。但如果纸屑在教室外呢?“这回不是我的事了吧?”不对!你作为国家公民,你生活在这方国土上,对国家的卫生状况就负有一份责任。但是,我到国外旅游,见到地上有纸屑“这回总不关我的事了吧?”又错了!你作为人类的一份子,在人类生活着的地球上见到垃圾,就视而不见吗?这难道不是你的责任吗? 前几年报载,有个德国青年在中国留学数年,回国时竟把积攒几年的一大包废电池带回德国。因为当时中国还没有专门回收废电池的机构。他是特别热爱中国,怕中国的环境受到污染?如果这么想,可低看了这位德国青年。他是视地球为一家。对中国负责,就是对德国负责,也就是对全世界负责。 这就是责任感的崇高境界!这就是强者的表现!所以,我们说“责任”绝不只是领导才需要具有,更是每个成熟的人都应该具备的。责任无处不在。学生好好学习,老师尽心教书,营业员热情为客,官员尽力为民……这些,都是尽了自己的责任。让我们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现在做起,主动承担起责任来。另外,我们又要训练自己的能力,培养强者信念,为日后承担更大的责任作好准备。 [他们如是说] 高尚、伟大的代价就是负责任。&&&&&&&&&&&&&&&&&&&&&&&&&&&&&&&& 丘吉尔 快乐和尽责是分不开的,快乐。我常通过尽责来增加自己的快乐。&& 华盛顿 接受责任的能力是评价任何人的准绳。&&&&&&&&&&&&&&&&&&&&&&&&&& 史密斯& 诚实是金 某农场出产的柑橘质量上乘,首批出口到欧洲就一炮打响,订单纷至沓来。但好景不长,外商突然要求退货。农场万分震惊,仔细排查原因,最后从没发出的货物中找到了:很多果箱内,上面一层个个均匀艳泽,下面却大小不一,瑕疵明显。 原来,面对蜂拥而至的定单,一级品明显缺货。个别人急功近利,采取了欺骗手段。事后,农场虽然道歉、补救,但为时已晚。从此,不仅欧洲定单全无,其他地区的客商也避之不及。 农场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们失去了最珍贵的东西:诚实。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而信用就建立在彼此诚实的基础上。每一笔交易,既是钱货的交换,更是双方信用的交换。同样,我们与周围人交往,既是语言、行动的来往,更是信用的来往。 但眼下,社会上假货劣货充斥,你已不敢确信,买的肉里到底有没有注水,找给我的钱有没有假币,路旁行乞者是否真的潦倒……甚至,面对“活雷锋”,也会怀疑他是否另有所图。 更有甚者,某些部门、某些地区在统计数字上造假,数子字效益、数字出政绩……诚实、信用,越来越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道德资源了。 有一则小品《退票》,就揭示了这个社会现状。甲临时有事不能出差,就去车站退票,乙正为买不到票而发愁。两人一拍即合,甲只要原价,乙掏出一张百元说不用找零了。本来可皆大欢喜,甲突然怀疑了,不用找零,那张百元不会是假的吧?乙也嘀咕了,按原价退给我,不会是假票吧?终于,退票不成,两人不欢而散。 我们这个社会怎么啦?假作真时真亦假,诚实反被视为欺骗,人人都带上了厚厚的盔甲,你防我,我防你。这种信任危机,不仅徒耗时间、精力,对整个社会更是最大的腐蚀剂。 当然,社会不是净土,谎言、欺骗就如与禾苗同生同长的杂草一样,永远不可能根绝。我们不可能对任何人都毫不设防,毫无戒心。青少年确实常常会因为轻信而受骗上当。网上交友,往往被花言巧语所迷;路上,又为作可怜状的骗子慷慨解囊…… 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因为别人欺骗了你,你也可欺骗别人。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逻辑。对待欺骗,惟一正确的方法不是还以欺骗,而是揭露其真相。 西方有位哲人说过:你可以蒙骗一个人一辈子,你也可以蒙骗所有的人一阵子,但你不可能蒙骗所有的人一辈子。是骗子,总要露出尾巴。 失去金钱,是一种艰难;失去朋友,是一种缺憾;而失去诚实,则是灾难。因为金钱可失而复得;朋友可旧去新来;而惟有“信用”,如同生命一样只有一次。百万富翁破产,还可东山再起,而骗子身败名裂后,往往很难重建信用。可见,诚实是我们得以在社会生存的首要条件,也是我们最后一道道德防线。它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它无人可剥夺,小偷偷不去,强权掠不走;要得到它,也最简单,最省力,无需求知的刻苦,也无需求财的艰辛;它对众人又一视同仁,不偏爱权势财富,不鄙视弱者穷人…… 诚实的人,活得最快乐。他的言谈举止出乎天然纯真,完全是心灵的自然流淌。而伪饰却很累。为圆一句谎言,就要编十句假话;为求证这十句,又得再编百句千句。你终将被这层层谎言包围、淹没。 所以我们说,诚实是金。这儿的“金”,既是指“金钱”,又指比金钱更多、更珍贵的东西。上海市澄衷中学的创业人叶澄衷,年轻时很穷,靠摆渡为生。一天一位外国客人在他的船上遗忘了一包钱,叶澄衷不为所动,硬是找到了失主。失主深为感动,就一直资助他。叶澄衷成为著名实业家、教育家,靠的就是“诚实”二字。 那个以“狼来了”欺骗他人的孩子最终被狼吞噬,他更是被谎言所吞噬;那个培育不出艳丽花朵的宋金,最后被选为王位继承人,就因为他最诚实。这些老掉牙的故事在今天读来依然富有现实感。年轻的朋友们,永远记住:人生立世,诚实是金;人生歧路,始于谎言。 【他们如是说】 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也就没有生命了。&&&&&&&&&&&&&&&&&&&&&&&&&&&&&&&& 大仲马 失信就是失败。&&&&&&&&&&&&&&&&&&&&&&&&&&&&&&&&&&&&&&&&&&&&&&&&&&&& &&&&&&左拉
不能获得别人信任的人,决不会得到成功。&&&&&&&&&&&&&&&&&&&&&&&&&&&&&&&&&& 纪德 & 得失之间 2000年高考,几起考场作弊事件震惊了全国。作弊的考生失去了录取资格。帮助作弊的教师失去了工作——这还是表面的东西,他们失去的何止这此!他们失去了道德防线、做人尊严;失去了敬畏感、崇高精神…… 但是他们的初衷可不是“失”,而是“得”呀!作弊的考生想得到高分,得到轻松上大学的机会;帮助作弊的教师想得到金钱,得到利益。 人生在世,谁不想有所“得”?何时不在追求“得”?婴儿 呱呱坠地就双手紧攥,而只有走到生命尽头,人才会“撒手而去”。可见,想“得”不想“失”,实是人之本性。只要不贪“得”无厌,只要不是非分之“得”,都是合情合理的。 少男少女想得到知识、友情,奋斗一生的科学家追求的是真理,失学儿童最渴望的是几十元学费,而家有万贯的富翁还想得到更多…… 同样,人生在世,谁人愿意总是“失”?何时不在躲避“失”?健康的人怕失去健康,身居高位者怕失去权势,就连出门旅行也怕丢了钥匙、失了车票…… 但并非所有的“得”都可以追求,所有的“失”都应躲避。成克杰对金钱的“得”,希特勒对权势的“得”,作弊者对高分的“得”……这些都是明显的不义之得。同样,有些“失”虽然使我们惋惜,但对全局却是一种必须的“割爱”。舍车保帅,虽失了车,却是一种战略上的大“得”;拒绝贿赂,虽然失去了金钱,得到的却是正义、良心。 这是种大是大非的“得”与“失”。人生说透了,就是在这得失之间徘徊。人生之路的失足者,往往就在这大是大非的得失之间选择有误,从而留下“千古之恨”。 当然,人生面对的更多是一些小得小失的选择。放学了,同学们陆续离开教室,你理好书包时,已是最后一个了,这时才发现教室满地纸屑。“值日生怎么忘了扫地了?”你略一思索,就挽起袖子干了起来。一刻钟后,教室焕然一新。有人也许觉得你太傻,又不是你值日!看上去你失去了时间,又失去了体力。但同时,你得到了很多。你体验了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感,得到了履行责任的成就感…… 科学家为了攻克难题,往往会失去很多很多,放弃娱乐,放弃荣誉,甚至放弃健康。居里夫人为了研究放射性元素而早逝,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正是这种主动的“失”,才有以后令人神往的“得”。在这个意义上,“失”又是“得”的前提。没有“失”就没有“得”。年轻的朋友们,我们千万不要见什么就想得什么,像那个到田里偷玉米的黑熊,见一个掰一个,最终却依然一无所获。 中国有句古话:有得必有失,有失才有得。这句话很好地道出了“得”与“失”之间的辩证关系。人生为了更重要的目标,往往必须失去很多很多。 正像有些东西是万万不应“得”的一样,人生有些东西又是不能或缺的。诚实、善良、尊严、自由……如果这些东西失去了,你“得”得再多,金钱再多,权势再高,也显得卑劣、无耻。这可是我们人人心中都不应少的一杆秤呀! [他们如是说] 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 &&鲁迅 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冯梦龙 世间事物,你有所取,就必定有所舍。如你取得一件东西的同时,也必定会失去一件东西。取舍之间,要有胆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罗兰& 短暂与永恒 人人都向往永恒。从秦始皇派徐福涉海求长生不死之药开始,历代帝王都追求“万岁,万岁,万万岁”。大人物如此,小人物也不例外。百姓祈祷“长命百岁”,痴男信女求神拜佛,祈求今生永恒或来世幸福。就是陷于爱河的青年,也是“爱你到永远”、“海枯石烂不变心”。 这倒不全是庸俗。对生命的追求,乃人的本能。我们从懂事开始,就希望自己的生命长久,爱情永恒。总之,祈望一切美好的事物始终伴随身边,而惧怕它们瞬息即逝。 问题都有两个方面。对令人讨厌、使人痛苦的事物,我们又不希望它们长久,而是盼望其快快过去,快快消失,越短暂越好。“困难是暂时的,克服困难的办法总是有的。”“冬天已经来到,春天还会远吗?” “前途是光明的,明天会比今天好。”这些都反映了盼望痛苦快快过去的心态。有的家长老师激励孩子苦读,也这么说:“现在苦,就是为了今后甜;现在甜,将来有的苦吃了。” 可是老天偏偏与人过不去。人们追求的永恒在快速地消失,而令人烦恼的苦难却一个个地涌来。原来的苦难过去了,新的苦难又接踵而来。过去饭吃不饱,现在吃得饱了,但不如从前香了。饭里残留的农药、化肥、激素超标,环境污染问题也出现了……经过十几年的苦读,终于进了大学,幸福之门应该敞开了。可是马上又面临着就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事业与理想、家庭与情感等等问题,人生的每一阶段都伴随着苦难,想一劳永逸地摆脱是不可能的。 其实,短暂与永恒是相对的。地球相对于人类是永恒的,而相对子无限的宇宙,则是短暂的。人类相对子地球是短暂的,但相对于一个个具体的人则是永恒的。而我们每个人所从事的活动,所经历的过程,所感知、所认同、所维护、所坚持的一切都是短暂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现存的一切都要灭亡,永恒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固若金汤的巴士底狱崩塌了,“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帝王也灰飞烟灭了。倒是司马迁的一句“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道出了“短暂与永恒”的真真谛。16岁就慷慨就义的夏完淳,与那些垂而不死的遗老,究竟准的生命更“长久”呢? 永恒作为一种趋势、一种状态却存在于短暂之中。短暂中有永恒,源源不断的短暂之河构成了无限的永恒,而永恒也只有通过一个一个短暂表现出来,宇宙的永恒是通过无数天体的短暂实现的,无数个人的短暂构成了整个人类的永恒 短暂与永恒是不可分割的。短暂孕育着永恒,古往今来称得上“永恒”的事业,都是由无数短暂的活动积累而成的。野蛮走向文明是人类永恒的目标,而这个永恒目标就是通过各个时代的每个人的短暂的活动实现的。 孔夫子是短暂的,而孔夫子的儒学思想相对于我们今天的人,相对于中华民族则是永恒的。民族最终会消亡,而儒学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将永远伴随人类: 我们每个人的活动是短暂的,但这种短暂包含了永恒的颗粒。学生学习知识,为今后从事创造性劳动打好基础;劳动者每天生产一定量的产品满足生活需要;法官判案维护正义,保证了社会生活的有序……社会各成员每天一切作为也许够不上永恒,但正是这无数的短暂,使人类生生不息,代代繁衍。 道理是这么讲的,但生活中,人们常常容易陷入误区。轻视短暂,拒绝短暂,眼高手低,忽略细节,认为小事微不足道,这也没意思,那也很无聊,自己是干大事的,认为只有轰轰烈烈才有价值;或者把短暂放大,等同于永恒,小小的事情上纲上线,看成是永远的伟大,“千秋万代” , “永远不动摇”,诸如此类的话见得还少吗? 永恒是短暂的结果,是一种水到渠成。它不是刻意追求来的。秦始皇想一世二世,十世百世,千世万世这么传下去,但历史却和他开了个大玩笑,传到二世就夭折了。秦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之一。 沧海桑田,何况血肉之躯?我们一旦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正在于它的有限”,就会更珍惜“有限”的每一天:逝者如斯夫!让我们珍惜短暂,抓住偶然,把握好今天,这样才能成就人生的永恒。 【他们如是说】
人生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死也是一刹那的事。&&&&&&&&&&&&&&&&&& &&&&&&&&&&&&&&谚语 &&& 歌德 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拿着的火炬。&&&&&& &&&&&&&&&&&&&&萧伯纳 & 感激生活 快乐使人健康。“最好的药物是欢笑”,这早已是常识,快乐还使人反应敏捷,生活效率提高。 有一则实验很说明问题。将被实验人员分为两组,分别在不同的房里。让一组人回忆自己一生中最痛苦的事并说出来,这组人说着说着,有的痛心疾首,号淘大哭起来;有的沉默不语,愁眉不展;有的如祥林嫂,喋喋不休,后悔不已。另一组则回忆自己一生中最愉快最辉煌的事,他们都说得洋洋得意,房间里笑声不断。然后,又请两组人在规定时间做题。第二组成员都完成10道题,正确率达到80%以上;而回忆痛苦人生的第一组成员,几乎没有人能全部完成这10 道题的,平均仅完成6道,而完成的题中,正确率不到50%。比较之下,前者的工作效率只有后者的1/3。同样智商的人,心情快乐者工作效率大大高于不快乐者。 如何使自己经常保持快乐?四个字:感激生活!以感激的心态对待人和事,是保持快乐的要诀良方。 清晨起来,面对太阳。感激太阳,给我阳光,给大地温暖,给万物生长提供光合作用。如果是下雨看不到太阳呢?也感激!感激上天降雨,清洁空气,滋润万物。如果遇到连绵暴雨,水涝成灾,引发江河决堤呢?也感激!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警告和考验,大自然没有错误,是人类的错误!是人类自己破坏了自然,破坏了生态系统,大自然以这种方式告诫人类,要人类注意保护生态。难道这不应感激吗? 起床吃饭,要感激的就多了。感激父母,不仅给我生命,而且每天为我做饭,为我操持;感激生产粮食的农民,感激劳动,感激一切劳动人民。出门上学或上班,与人交往,感激的对象就更多了。感激交警,感激环卫工人给我们秩序和清洁;感激作者,感激老师,你们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者和传递者,给了我知识、能力和人文精神;感激同学,使我们在相互影响中懂得合作,友谊…… 让我们感激一切与你生存发展有关的人和事。进商店购物,就感激商品的制造者,商品凝聚着你们对世界的认识,你们的心血和汗水。要感激营业员,是你们使买卖成交,实现了生产与消费的沟通,感激你们的微笑和热忱,使我进商店有一种回家的温暖。如果遇到一个刁蛮、恶语伤人的营业员,而且推销给你的是假货呢?也要感激!因为这使我们认识到世界不是单色,而是杂色;看问题不能片面,而要全面。 生气、烦恼会伤身的,心平气和地感激,反倒容易实现自己快乐人生的目标。 人们获得成功后,容易产生感激之情。你看记者采访奥运冠军,运动员说的多是感激。感激领导,感激教练,感激父母,感激全国人民,感激电视机前的观众……那么失败了呢?遭遇到挫折和磨难呢?难道也要感激?感激谁? 对,更要感激!失败是渴望得到但没有得到的那种感觉。失败是一种经历,经历失败的人远比只经历成功的人坚强。其实,伟大的成功多是由失败锻造的。有个伟人说过,经历过2O次失败的人是可信赖的。失败使人成熟,失败是一所学校。在这所学校里毕业的是真正的成功者!挫折、灾难对坚强的人来说,是成功的垫脚石。《唐·吉诃德》作者塞万提斯一生磨难多多,离婚、丧子、跛脚,就是这种灾难经历,丰富了他的人生,他的感悟,终于写出了不朽之著,给人类留下宝贵的财富。同样,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也是在遭受腐刑后发愤写作的。失败难道不应感激吗? 让我们再看一个例子。美国的海伦·凯勒一生遇到的挫折可谓大矣,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但她面对这又聋又哑的现实,不是绝望,而是顽强地与之抗争,终于成 了一位作家。她就凭着对生活的满腔热爱,才得以战胜疾病,战胜自我 。只要读过她写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都会被那颗火热的心所征服。其实,她不可能有三天光明,连三秒也没有,但是她心中永远有光明。 生活有成功有失败,有平安有险恶。高境界的人最善于发现其中的美丽,欣赏其中的美丽,感激其中的美丽,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不管是平安还是险恶。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享受快乐的人生。 [他们如是说] 生活是这样美好,活它一千辈子吧。&&&&&&&&&&&&&&&&&&&&&&&&&&&&&&&& &贝多芬 为了在生活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热爱人生吧。&&&&&&&&&&&&&&&&&&&&&&& 罗丹 生活得好的人等于生活了两次。&&&&&&&&&&&&&&&&&&&&&&&&&&&&&&&&&&&&&&& 谚语 公平与不公平 人们都盼望有一个公平的环境,特别是弱势群体,更渴望公平。社会学家预测未来理想社会,也把“公平”作为最重要的特征。 其实,公平是相对的,而不公平则是绝对的。世界本来是不公平的。鸟吃虫,这对虫是不公平的:蜻蜓吃蚊子,这对蚊子也是不公平的。其他如狮子吃狼,狼吃猫,猫吃鼠,鼠吃粮食……又如为什么此地干旱,彼地有洪水?这里青山绿水,那里又荒滩戈壁?自然界也是不公平的。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也是不公平的。自然无私地奉献给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可人类给自然带来了什么?杀戮动物,糟蹋资源,污染环境,毁灭物种……这公平吗? 社会也是不公平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非洲饥民瘦得皮包骨头,欧美亚人在忙着减肥。有人以为原始社会是公平的,那里平均分配,绝对公平。其实,原始社会最不公平。原始人群为了保持种的蕃衍和强壮,对老弱病残者或抛弃或杀了作为食物。这对被抛弃被吃掉的弱者公平吗?对外族的俘虏更如猎物一样,杀掉美餐,这是多么的残忍野蛮。 进入文明社会,有了私有制,于是出现了新的不公平。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是君主专制,君臣之间,吏民之间没有公平可言。那么民主社会呢?就以选举来说,或黑箱操作,或暴力选、贿选、金钱选……有公平吗?计划经济时代,一切按人头凭票供应,浪票、油票、煤票、布票……这公平了吧?但是你想一想,六尺大汉与三尺小儿布票相同,壮如蛮牛的汉子与娇小女子的口粮一样,这公平吗? 现在是市场经济,公平竞争。我们终于盼来了公平。且慢!人的天斌,人的家庭背景,人的财富底子,竞争的起点已经不同,能公平吗? 那么,这世界果然无公平可言了?那要看怎么看这个问题。如果从形式上来看,如机会、权利等,应该是有公平的。一个班50个同学听老师讲课,对每个同学来说,机会、权利是相同的,这就是公平。运动员参加百米赛跑,起跑线相同,形式上就是公平的,运动员都有得第一的机会和权利。 但是如果从内容、结果上看,则又是不公平了。50个同学听课,从老师所讲之中获得的知识是不相同的,学习的成绩肯定有第一名,也有最后一名。 不公平是绝对的,而公平是相对的,所以我们不能指望结果、内容的公平,而应坦然接受这种不公平。正是这种不公平,才实现了权利、机会等形式上的公平。如果50个同学成绩都一样,百米赛跑必须齐刷刷地一起到终点,那才是更不公平呢! 公平与不公平是一对矛盾,两者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正是自然界的不公平,使生物食物链得到实现,生态才得以平衡。这是宏观上的公平。如果没有微观的不公平,食物链断裂,平衡被打破,生物环境被破坏,这才是更大的不公平。 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公平,是人类对自然、对自身认识的局限使然,随着人类认识的提高,会实现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关于社会的公平与不公平的矛盾就比较复杂,今天我们要追求形式(如机会、权利等)的公平,即规则公平。比如人人皆有求学、择业、劳动的权利和机会。但这种公平必然会带来结果的不公平:有的考上名牌大学,有的名落孙山终生与大学无缘;有的被聘用单位高薪抢夺,有的找不到工作;有的富可敌国,有的为温饱发愁…… 正是这种权利、机会的公平,使人才各得其所,也正是这种结果的不公平,使人才尽其所能,拼力前行,在人生舞台上演出威武雄壮、多姿多彩的活剧,使社会效率大大提高。 今天,我们也并不一概排斥结果的公平。文明与野蛮的重要区别是人应当有尊严地生活。社会保障体系,旨在从物质方面为人们有尊严地生活提供基本条件,这种结果上内容上的公平原则已为文明社会普遍接受和广泛实施。 从公平与不公平变化发展来看,人类文明史就是不断从不公平走向公平的历史。未来理想社会的旗帜上肯定写有“公平”二字。人类今天的智慧很难想象能达到绝对公平。如果把绝对公平比作“0” (意味没有、达不到),分子取“l” ,把有条件的相对公平比作分母“n”;当相对公平越来越多时,人类不就越来越接近“0”了吗?当然,公平永远是有限的,所以,该数值永远不会是“0”。所以,也就永远没有绝对的公平。
【他们如是说】 极端公平往往就是不公平。&&&& &&&&&&&&&&&&&&&&&&&&&&&&&&&&&&&&&&&&&&&&&&&&拉辛 延搁的公平就是不公平。&&&&&&&&&&&&&&&&&&&&&&&& &&&&&&&&&&&&&&&&&&&&&&&&兰多尔 所谓平等才是自然法则,不过是一句谎话。因为,自然并没有创造任何半项平等的东西。&& 华福纳格 过犹不及 维生素C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它对人体具有多种有益的功能,甚至还包括预防肿瘤的作用。于是有人将它当作补药,每日服用,甚至有人如喝饮料一样,每天冲一杯。 最近,美国《科学》杂志报道,维生素C摄入不宜过量。因为过量会破坏人体内的DNA,并可能促使癌细胞的形成。 其实,什么事都不能过分,真理迈过一步就是谬误。先哲孔夫子早在两千年前就告诫人们:过犹不及。意即过分与不够一样不好。 然而,常人往往觉得做过头总比没有做好一些,于是都热衷于过量过头过分。人家的孩子学钢琴,我家小孩不仅要学这个,还要学画、学书法;老师已经给学生布置了作业,家长还要再安排额外的练习;一个知识点已经强调过了,但老师还不放心,再强调两遍三遍,直至学生厌烦、忘光;父母对孩子关心过度,什么都要过问,什么都要干预,引起孩子反感,关心与不关心一样不起作用。 过犹不及,就如养花,天天浇水,根都烂在水里了,这和从不浇水的后果一模一样。 有时候,过头了比不够还要糟糕,危害更大。一顿饭不吃,当然要挨饿,但也只是饿几小时而已。可是,如果吃多了,撑坏了胃,轻则伤身,重则丧命。相传杜甫就是牛肉吃多了撑死的。所以,有人说:“要损毁一个人的名誉,最好的办法是过分地赞扬他。” 个人做事过头,损失还只是在有限的局部;如果一个团体、一个国家做事过了头,损失波及的范围就会很大,历经的时间也会较长,带来的灾堆也会更严重。建国以来,我们面对帝国主义的包围,惟恐犯右的错误,于是一次又一次地矫枉过正,一次比一次左,一次比一次过头。三改的提前完成,反右、大跃进的全面胜利,使我们更理直气壮地认为,矫枉必须过正;直至文化大革命,这些“矫枉过正”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最终也给我们国家和民族带来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过”在一定的条件下还是有积极意义的。比如鲁迅在《呐喊·自序》里就举过一个例子:革命者要改革,给黑屋子开一个窗,保守者坚决反对革命者索性准备掀翻整个屋顶,保守者马上同意开窗了。这种“过”不是很好吗?革命,就是要“过”!先破坏,然后再建设。 这其实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理论。矫枉过正,“过”只是手段,“正”才是目的。掀翻屋顶不是革命者的目的,开窗子才是目的。掀屋顶,是“过”了,不让开窗,是“不及”,两者都不好,恰到好处是只开窗,不掀翻屋顶。所以,鲁迅的这个例子,恰恰证明了“过犹不及”啊! 生活中还有一些事情,似乎“过”比“不及”好。比如你每天给自己定背50个单词的任务,你背了50个,但第二天忘了10个,不够了。所以要背60个、70个,“过”一点,就能顺利完成背50个单词的任务,有时还能超额完成任务。这不,过量一些,过头一点,有什么不好! 非也!此“过”非彼“过”也。其实,这叫做“取法乎上”。你以追求更高的心态来实现心中的目标,这没有超出你的能力。如果超过了适合你的能力的目标,就是“过”了。比如,你学习时间每天为l2小时,晚上1O点就要上床睡觉。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你超过1O点,到12点才睡,这就是“过”了。超过了你的生理承受能力了,影响第二天的学习效率,而且长期睡眠不足,会使记忆力、注意力下降,那损失就更大了。 可见,不及固然不好,过头也没有一点好处,只有恰到好处才是真正的好。这“恰到好处”的境界,就是孔夫子说的“中庸”。这儿的“中庸”,决不是无原则的折衷,中庸的本质就是“适度”,这才是最高的德行。 究竟何为适度?很难用语言界定。大热大冷固然是两个极端,但到底多少度是“适度”呢?摄氏20度?18度?名誉财富是世人梦寐以求的,但中了大奖100万,荣获奥运会冠军,是不是幸福之最了呢?不中奖,是不是就是痛苦之至? 适度,看起来是一种处世的标准,实质上却是一种心态。所以,它是一种游刃有余的大气,而非捉襟见肘的局促;又是一种从容不迫的成熟,而非急功近利的幼稚;更是一种目光远大的驰骋,而非孤注一掷的拼命。 朋友们,人生的道路在我们还是刚刚开始,如何把握人生之舟不偏不倚,关键就在你有无“适度”的心态。 [他们如是说] 凡是太好了,也许对你是不好的。&&&&&&&&&&&&&&&& 马戈 取暖时太近火的人会被灼。&&&&&&&&&&&&&&&&&&&& 赫伯特 极端的热致人于死,极端的冷也可杀人。&&&&&&&&&& 乔曼 积累与创新 有人在黑板上画了一个“0” ,问这是什么?幼儿园小朋友回答千奇百怪。有的说是蛋糕,有的说是苹果,有的说是皮球,有的说是脑袋……问小学生,回答也有多种多样。有的说是“零”,有的说是“句号”,有的说是英文字母“0”……问中学生,就只有一种回答“圆圈”。而大学生则拒绝回答或不屑回答。 于是有人慨叹:受教育越多,想象力越弱,知识积累竟然与创新能力成反比。 还有人说,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得益于他没有专门学习过高等数学。 这些说法都想证明创新不需要有知识积累,尤其不必太多的知识积累。如今知识更新极快,读到大四时,大一学的某些知识也许已经过时了。今天的知识英雄不就有许多未完成学业,甚至连大学也没有上过的吗?于是得出结论,创新不一定需要积累。 这种论调是一种浮躁心态的表现。没有积累的创新,与其说是创新,不如说是泡沫。 我们要积累什么?当然是积累知识,积累能力。知识有亲知、闻知、说知三种。亲知是亲身实践所获得的;闻知是从他人那里得来的,包括从书本及其它传媒传来的;说知则是在亲知、闻知的基础上推想出来的新知。积累知识就是积累亲知、闻知、说知。 能力有寻求知识的能力,有运用知识的能力,还有创造知识的能力。人的经历范围,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人所亲知、闻知再多,也仅是知识海洋中的一粟。书到用时方恨少呀!但现在有信息网相助,利用各种媒体寻求所需知识的能力,就可弥补这方面的遗憾。寻求知识是为了运用,运用知识就是改造世界。这是一切认识的目的。人是能动的,人在改造世界中必有心得,必有新体验、新发现,于是就创造出新知识。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积累知识、积累能力的过程中,其实已孕育着创新。创新就是积累,是一种水到染成的结果。离开积累,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枯萎僵死。 广告界有一条定理:“创新是旧元素的新组合。”创新思维源于自由联想,积累越厚实,联想才会越丰富,组合才会越多彩,创新能力才会越强。没有积累,联想什么?怎么联想?积累促进联想,联想又刺激积累发挥作用。人的知识、能力越积越多,工作做得就越好,获得新知识就容易,新见解也会在积累的基础上源源不断的涌现。正如古希腊英雄安泰,只有站在大地母亲的身上,才能发出巨大力量一样,创新也只有在积累的基础上,才不会轻率任意,流于形式,变作泡沫。 那么如何解释幼儿园小朋友的丰富想象力呢?儿童的想象力与大学生的想象力是不同层面上的两种想象力。如果两个成年人相比,一个积累少,一个积累多,不用说后者的想象力远比前者丰富。 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爷儿俩上山砍柴,儿子边磨斧子边说,皇帝太幸福了,他用的斧子一定是黄金做的,不用磨。爷爷笑道,傻小子,皇帝用不着砍柴,他可以天天躺在椅子上晒太阳,吃瓜子,那才快乐呢!你看,孤陋弃闻,积累太少,就这么限制了爷俩的眼界,还谈什么创新。爱因斯坦没专门学数学而创立相对论,恰恰说明了积累层次的丰富性。积累不仅包括知识,更包括能力。爱因斯坦寻求新知识的能力足以弥补其数学知识的暂缺。至于知识英雄未完成大学教育,更不能证明积累的不重要,却证明了以下两点:第一,学校教育井非是知识学习的惟一途径;第二,积累的内容的多样性,其中最重要的恐怕就是知识和利用知识的能力。 如果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大脑,那么创新就垂青积累多的人。厚积才有薄发,创新以积累为基础,有了积累才可能创新。中学生正处积累的最佳时机,我们记忆力强,吸收新事物快。抓紧这大好时光,多多地积累,快快地积累,这是你我将来成功的基础。
【他们如是说】 &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就越壮阔。&&&&&&&&&&&&&&&&&&&&&&&&& &&拉吉舍夫 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不知道最重耍的东西。& & & & & & & & & & & & & & & & & &托尔斯泰 兼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韩愈
[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境庐诗草自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