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2年,英国印花税核算的最新内容,广告税,纸张税的具体内容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外国新闻史-英国【荐】.ppt 77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外国新闻史-英国【荐】.ppt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通讯社 路透社
路透社的发展历程 日由朱利叶斯·路透在伦敦正式创办,是世界上资格最老的通讯社之一 法奥战争中,路透社是世界新闻史上第一次与事件进程同步传送新闻。 1941年路透社改组,成为英国报业的合作通讯事业。
到了20世纪英国路透社股东除了英国报联社和报业主联合会两家集体股东外,战后又吸收了澳大利亚新闻联合社和新西兰报联社入股,成了一家跨国公司
在九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127个分社。用多种文字向150个国家和地区播发文字新闻和经济消息。
路透社的业务特色 1)向报社、电台提供时事新闻。涉及面广,素有“迅速、干练”之称。 2)向世界各地银行、经纪人和工商企业提供经济新闻。这是路透的传统项目,经过不断革新、完善,现在它是世界经济信息的最大供应者。 3)路透社的经济新闻在世界上享有一定地位,并日渐成为该社的主要收入来源。
网络时代的路透社: 1)为特定的读者提供精心编排的新闻报道。 2)中介产品和服务 3)空中货运信息服务 4)媒体世界 广播电视事业 BBC独家垄断时期 BBC的建立和公共传媒体制形成 1922年 约翰·瑞思第一任总理
第一次冲击 50年代,BBC在广播电视领域中的垄断地位被打破。 ITA-IBA 双寡头体制 但BBC的主导地位并没有被撼动。BBC的观众人数一直保持在ITV观众人数的两倍以上。 引入商业电台的原因 第一,BBC自身的原因。垄断滋生恶习 第二,与利益集团的支持有关。 第二次冲击 背景:20世纪80年代,新自由主义理念重新流行起来,人们再度青睐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世界各国纷纷把已经国有的企业重新私有化,把一些公共服务机构改变为私人企业。 打击: 1. 报业口诛笔伐 2. BBC管理委员会的任命越来越富有政治色彩。 3.干涉执照费和通过新的广播电视法 4.政府在广播电视领域实行更为自由的商业电视政策 结果 BBC(公营+私营) NBC(美国) Sky(默多克) 英国新闻史部分参考题目 英国第一家印刷所 ? 英国广告的创始人? 被认为是英国第一位报人? news 作为“新闻”之意,第一次用于刊名是哪个报纸? 十六至十八世纪英国新闻出版受到的控制 查理一世时期报纸分为两派,分别是? 克伦威尔独裁时期只剩忠于他的两份报刊,分别是?
官方报纸牛津公报》现在的出版地在? 英国第一大记者是? 在英国除莎士比亚以外,被誉为最伟大的诗人的人是? 《论出版自由》的作者是? 举出洛克的著作其中之一 英国第一家日报 第一家政党报
18世纪初三大评论期刊
丹尼尔·笛福的报刊名字? 《鲁宾逊漂流记》在哪家报纸发表? 知识税指? 泰晤士报创办于哪一年? 泰晤士报现任董事长 举出对泰晤士报做出贡献的三个人物 英国第一家廉价报纸
密尔的著名著作 随意讲出密尔作品中一句观点 被马克思称为欧洲最优秀的报纸之一,与英国宪章运动有关的报纸 第一个无产阶级国际共产主义组织的正式机关刊物 在汉堡出版,伦敦编辑的刊物 举出英国20世纪的六大报团之一 二战中,利用广播鼓舞士气的英国首相 英国销量最大的日报 有“周三女郎”的报纸
主要针对经济界的杂志,被称为学英语的好助手? 英国三家通讯社分别是? 默多克在英国经营的电视台 BBC成立时间 * 默多克和新闻集团 Times三个重要人物 托马斯·巴恩斯(Thomas Barnes):1810年来《泰晤士报》,1817年当主笔。在他主持下,《泰晤士报》力求真实全面地反映社会舆论,在同政党、政府保持距离的同时,注重倾听大众呼声,大量刊登读者来信,使报纸在民众中的影响超过了政府。
约翰·德莱恩:年主持《泰晤士报》,虽然很少亲自撰写社论,但他以建议、讨论、修改的方式指导社论方向。他主持笔政其间,《泰晤士报》更加独立无畏。他认为有害于公众利益的,一定保留,否则适当而正确的消息,均予发表。在他主持其间,报纸销量猛增。
拉塞尔(William H.Russell):拉塞尔1820年出生于都柏林。1854年,作为随军记者报道克里米亚战争;为《泰晤士报》赢得极高的声望。1857年,他被派往印度采访印度英军中的印度士兵叛乱事件;1861年,被派往美国报道南北战争,受到林肯总统欢迎。他的工作显示了记者的独立性,也显示了报纸的价值。 上节回顾 英国的封建管制6种方式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报刊的3个阶段 4种理论之一——自由主义理论 2个政党 1个英国影响力最大的报纸 该报纸的3个重要人物
知识税废除 1853年取消广告税 1855年取消印花税 1861年取消纸张税 7.廉价报纸的兴起和《每日电讯报》
英取消“知识税”后,廉价报纸兴起,其中《每日电讯报》是最为成功最有影响的。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知识税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知识税(Tax on Knowledge)。1712年,英国国会在托利党人操纵下通过法案,规定对所有报刊一律征收,同时对报刊使用的纸张征收纸张税,刊登的广告征收广告税,以及后来出现的报纸副刊税等,统称为知识税。知识税开征以后许多报刊不堪重负,被迫停刊。自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之后,逐年取消了广告税、印花税和纸张税。背负了150年的沉重经济包袱彻底解除了,使得英国报业的活力大增,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知识税知识税的影响
英国政府征收“知识税”,既可以增加财源,又能达到控制报纸的目的,这种通过经济手段对新闻业的控制(简单概括,便是“欲禁于征”)相对于之前实行的来说还是一种进步。
知识税使当时很多媒体的破产,抑制了媒体业的发展同时一定程度破坏了媒体自由化进程,限制了言论自由。但亦通过此举,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当时工业化的进程。同时促进了廉价报纸的产生。
知识税知识税的抗争
反抗知识税的斗争在英国持续了近150年,其中较早的是1744年——1745年出版的日报《便士伦敦邮报》(The Penny London post),该报拒绝缴纳印花税持续出版约300天,因价格低廉和刊登的新闻较多,人们疯狂抢购,引起很大的震动。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廉价报纸。后期叫著名的廉价报纸便是1830年1月由赫瑟琳顿创办的《穷人卫报》(Poorman‘s Guaidian)(最初叫《人民便士报》),该报公开抵制知识税,坚持出版了五年,表达了英国工人阶级对这个问题的态度。
随着新闻传播产业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出于商业利益,报业主们的反抗呼声愈烈。在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背景下,各种对报刊征收的税金开始逐步减少。1853年广告税被废除,1855年印花税被废除,1861年最后一项知识税——纸张税被废除。由于英国的法律属于海洋系法律,所以限制新闻出版的法律被废除即意味着英国新闻出版自由的最后确立。
知识税知识税称呼的由来
“知识税”是一种讽刺性的说法,最早见诸约翰 ·亨特和利 ·亨特出版的《考察家报》,该报缴纳印花税,但是在头版上总是称之为单数的“知识税”。后来,“知识税”的英文就用复数来统称纸张税、印花税和广告税了,直到1855年才全部取消,英国的报刊数量随之猛增,一批全新的大众化廉价报刊在英国诞生了。然而,工人报纸等激进报业则在这种商业化的冲击下遭遇了市场抑制,最终彻底失败。
陈丹力.世界新闻传播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当前位置: >>
英国印花税
解读知识税对英国报业的影响 ――看政权对新闻出版业的经济控制手段内容摘要 1712 年 8 月,英国政府根据《印花税法》对报纸开征印花税。此后,还对报纸征收广告税和纸张税,三税合称“知识税” 。苛刻的税法给当时的报业带来了沉重的经 济负担。同时,佐以津贴制度,控制了大部分报纸的言论权。知识税从 1712 年开征到 19 世纪中叶逐渐废除,历时将近一个世纪中,在此期间,英国报业裹足不前。由此看出政府政 策对新闻出版业能产生极大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分析政权控制新闻出版业的经济手段, 并简 略阐述出版自由的思想。关键词“知识税” “对出版业的经济控制” “出版自由”知识税是一种统称,是指从经济上控制报刊自由言论的手段。政府对报刊征收包括保 证金、印花税、广告税、纸张税、附刊税等各种税。系统的知识税体系始于英国,自 1712 年至 1861 年, 知识税作为经济杠杆和一种对报刊的间接行政控制, 遏制着英国报业的发展。 通过这样的手段,政府打压了大批具有先进政治思想、自由新闻理念的报纸,可以说是以暴 力强制的手段压制了报刊的发展,从而有效控制了社会舆论。 一、高税额对出版社数量的控制 英国国会通过的印花税法案规定的税率是:每半页或小于半页征印花税半便士,半页 以上、 不超过 1 页征 1 便士, 1-6 页的征 2 先令, 6 页以上书册免征。 从 1712 年到 1815 年, 报纸的税负增加了 7 倍之多,1815 年时一份报纸要纳税 4 便士。i一方面这一法案增加了财 政收入, 另一方面通过提高知识税额提升办报成本, 使许多报刊无法在这样的高成本下生存。 首先, 这在根源上解决了对一些杂乱小报无法控制的问题。 也解决了带有个人激进思想在市 民中传播的问题。这在我国新闻史上同样也有类似体现,在辛亥革命后颁布的《大清报律》 共 45 条。 如第一条: “凡开设报馆发行报纸者,应开具左列各款,于发行 20 日以前,呈由该管地 方官衙门申报本省督抚,咨民政部存案:一、名称,二、体例,三、发行人,编辑人,及印刷人之姓 名、履历及住址。第二条:“凡充发行人、编辑人及印刷人者,须具备左列要件:一、年满二十 岁以上之本国人,二、无精神病者,三、未经处监禁以上之刑名者。 ”ii 印花税法虽然没有直接 的规定严格的办报条件,却利用经济的手段,让报刊迫不得已倒闭。这种在数量上削减报刊 数量的作法的效果甚至不亚于英国特许独占制度。 国王没有对印刷出版资源独占, 但是政府 通过这一经济手段有效地控制住了出版资源。 在让一些小报倒闭的同时,知识税成为一道森严的经济壁垒。至 1855 年,在伦敦出版 一家日报至少需要 5-6 万英镑的资本。这种准入的高门槛,限制了竞争者的产生。这一制度 通过经济手段,将出版商的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后,保障了行业的利润。 《泰晤士报》作为 英国报业市场上的垄断者就一贯极力为知识税辩护, 显然这种冠冕堂皇地维护知识税的背后 是出于商业盈利的动机。 二、秘密津贴制度对政党报纸的影响 由于出版费用占了支出的大部分,采集新闻和与政府的诽谤指控作斗争的经费就为数 不多了。报纸纷纷转向依赖官报《伦敦公报》来获得重要新闻,以此规避可能招致迫害的政 治敏感话题。政府开始对《伦敦公报》半公开的进行经济补贴。此外,许多大报刊受经济所 限不得不接受这种津贴,以此维系生存。当时,许多的作家、戏剧家、诗人几乎都接受过政 府津贴。 这种津贴制造成了这些报刊很强的政治倾向性, 各主要政党报刊发行人接受的津贴, 高的每年达到数千英镑。 津贴制度做得最过分的是辉格党领袖罗伯特? 沃波尔 () , 根据政府秘密记载, 在他担任首相的近 21 年 () 里, 每年这类津贴高达 5 万英镑。iii这种制度使得报人难以摆脱政治而独立发表意见,经常游离于两党之间。一些报纸甚至将受贿作为生存之道。政府通过贿赂、津贴、提供独家消息和在听话的报纸上刊登官方广告等 手段,对报刊施加了重要影响。 三、经济手段对人民舆论的引导 报刊传达了民众的声音的同时,在向民众传输着各种或先进或激进的言论,提供民众 所需要的各种资讯。工业革命后,交通的发展、受教育面的普及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进入城 市生活后孤独的心理状态以及工业社会的生产结构, 让工人阶级有了与外在世界更加强烈的 交流需求。 而报刊正是这一有效地交流途径, 人们可以传达自己的言论也可以接受来自各界 的消息。但是由于知识税的出现,报纸成本上升,售价自然有所提高。并且提高的幅度显然 超过了人们可以支付的范围。1815 年,一份 7 便士的报纸大约要花掉伦敦一个工匠 2%的周 薪 (这相当于今天一个月薪 2000 元人民币的工人, 每天花 10 元买报) , 在伦敦以外的城市, 这个比例更高约为 6-12%。iv知识税的存在抑制了这种需求,设置了精神交往的围墙。信息 的闭塞和知识的匮乏是民众难以接触到现代知识,参与积极地意见表达。 在民众逐渐觉醒的时代,言论自由的思想开始被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对人民 舆论的引导环境显然发生了改变。直接的“文字狱”会引起更激烈的反抗,这种变相的思想 禁锢手段就很好的控制了人民的言论自由。 英国作为第一个确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 虽然最 早摆脱了封建王权的统治, 却也是最多的保留了传统的古板的国家。 英国式的改良主义深深 地影响着当权者的决策,激进的革命显然是有违这一思想的,所以必须禁止。然而政府也不 能以直接暴力的手段来压制人民舆论, 通过经济手段间接隐晦的控制人民舆论显然是很好的 选择。 四、知识税在废除之后的后续影响 知识税深刻影响了报纸经营,改变了盈利和亏损之间的微妙平衡,也因此驱使报纸追 逐利润,这是之后廉价报纸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英国的广告税、印花税和纸张税分别在 1853 年、1855 年和 1861 年废除。在摆脱了知识税的经济负担后,廉价的商业报刊逐渐成 为市场的主流。 廉价报刊的大量出版让报纸从高级的精神享受变成了 “英国城市工人的必看 生活资料” 。改变了工人精神生活。随着知识税在英国的取消,廉价报纸的普及,此前的政 党报刊时期也随之结束。然而, “知识税”取消后,工人政治报刊反而难以生存,大量工人 政治报刊接连倒闭。马克思称其为“工人阶级苟安于政治上的毫无作为” 。除此之外,在反 知识税的大环境中,许多非法出版的报刊获得了大量资本作为支撑,得以存活下来。但是废 除知识税后,不能适应以广告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商业化环境,只能陆续关闭。 政权对新闻出版业的经济控制,初衷是为了进行有效地舆论控制。然而激起了更为强 烈的人们追求新闻出版自由的浪潮,廉价报纸开始繁荣,新闻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也是 政府始料未及的。 知识税湮没在历史的时光中, 我们也只能从知识税的实施中借鉴过去的经 验。 这些限制只会推动新闻出版业的进一步发展, 而每一个新闻人需要做的就是在这样的环 境中不断追求新闻出版自由这项不息的事业。i《看历史》 《英国报业史上何以有知识税》2011 年 03 期 张静庐《中国近代出版史料》 ,群联出版社,1953 iii 《看历史》 《英国报业史上何以有知识税》2011 年 03 期 iv 钱婕《马克思的反知识税思想》 , 《新闻界》 2012 年第 21 期ii
更多搜索: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英国报业史上的神奇一幕:竟然需要&知识税&? | 世界史——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英国报业史上的神奇一幕:竟然需要&知识税&?
英国报业史上的神奇一幕:竟然需要&知识税&?
发布时间:
有学者将自由在西方社会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早期政治社会中,公众产生了对新闻的渴望和表达自由的需求,而政府则以书报审查制和许可证制来遏制报刊,17世纪的英国和18世纪的法国就是范例。第二阶段,随着“自由战士”队伍的扩大,官方的书报审查制和许可证制被废除,代之以经济和法律限制,如推出针对报纸的“知识税”(taxes&on&knowledge)和诽谤、煽动、藐视等严刑峻法。开始实行君主立宪的英国在这方面花样最多,美国、法国、德国也经历了这一阶段。第三阶段,报纸通过广告和销售实现独立自主,出现了“新闻强人”。第四阶段是新闻界作为商业企业的时代,出现了20世纪的集中和垄断现象。 这种对任何激进变革的限制也呈现出英国式改良主义的一个特点,即政治上一般不再由官方控制报刊,而由经济法则、尤其是税收杠杆来调节报刊市场。英国就是在1695年以后的办报热潮中迅速进入第二阶段的,“知识税”和诽谤、煽动、藐视等严刑峻法的施行,让报业的发展受到抑制,并且产生了复杂的影响和后果。
  据说,有个官僚地主叶方恒,看中了顾炎武的家产,便卑鄙地唆使别人诬告顾炎武有"通海"的罪,说他同沿海抗清力量相勾结,图谋推翻清王朝。这在当时是最大的罪名。于是,顾炎武被抓了起来。 当时一些小册子和小报以低价格吸引读者,最早的便士报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当时许多半便士和1/4便士的“邮报”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出版周期并不规定。它们实际上是小传单,刊登寥寥几则新闻,经常伴有广告,由小贩在街上叫卖。这些报纸的兴起和更多插入广告的做法引起了国会的关注,它考虑对所有新闻性出版物每页征收半便士印花税。 1701年,一份抗议小册子出版,名称为《代表多名与半便士报纸的造纸、印刷和出版有关的人士谦恭地提出诸理由》。它声称,5名主要印刷商从事此行当,每年用掉2万令纸张。“上述报纸都是一张半,向比较贫穷的人仅售半便士,他们是因为便宜才买报的,并且让自己开心,还吸引了他们年幼的孩子,诱导孩子们阅读。如果向这些简陋的报纸(由于纸张粗糙,绅士们一般不屑于阅读)征税一便士半,它们就统统完蛋了。”小册子还说,成百户家庭,包括许多盲人,是以在大街上卖这种半便士出版物为生的。
学校名称:
美国南部大学
所在位置:韩国,
学校设置类型:
创建时间:1990年
学历:本科 研究生
学校性质:
学生人数:0人
院校地址:
  识记 知道明清两朝加强****统治的主要措施;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祖国统一的主要措施。知道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
  第三次劝降时,郑芝龙派郑成功最喜欢的弟弟郑渡,陪伺清廷的钦差大臣去劝降。这一次清廷出价更高,不但封公,而且答应将福州、泉州、漳州、兴化四府的土地拨给郑成功管辖,郑渡到厦门,一见哥哥就痛哭不已,恳求哥哥为了全家人的性命忍辱投降。郑成功思念骨肉,心如刀绞,更觉得倘若投降清廷,就对不起天地良心,会成为民族罪人。于是他坚定地说; "我要的不是个人的富贵,一家的平安,而是大:明的天下,故国的山河。父亲卖国求荣,致使隆武帝被俘遇害,几十万军民流血牺牲,至今万人唾骂!"他还劝弟弟到杭州祭扫岳墓,当岳飞而不当秦桧。后来,郑成功进军台湾,赶跑荷兰侵略者,使台湾回归祖国。 尽管如此,1712年8月,政府根据《印花税法》对报纸开征印花税。该法规定,每半页或小于半页征印花税半便士,半页以上、不超过1页征1便士,1-6页的征2先令,6页以上书册免征。此后,还对报纸征收广告税和纸张税,三税合称“知识税”。从1712年到1815年,报纸的税负增加了7倍之多,1815年时一份报纸要纳税4便士。当时报纸售价通常为7便士,只有少数人买得起。 一些报纸停刊了,报纸发行总量也下降了。但是,大多数报纸并没有如作家斯威夫特所预测的那般,因印花税而倒闭,而是设法钻法律漏洞。为了填满可以免税的6页以上书刊,更多的版面给了社论,最早的社论就这样出现了。1724年,下议院的一个委员会考虑起诉出版伪装成小册子以逃避印花税的印刷商。委员会发现在伦敦就有两份叫《半便士邮报》的同名报纸,还有3份售价半便士的周报。更有公开挑战者:年出版的日报《伦敦便士邮报》拒缴印花税持续出版约300天。1712年到1757年,英国报纸的总发行量增加了8倍。
  内奸代代都有,但像谯州这样一城都愿做梁奸的还不多见,恐怕不能把整城人都谴责为没骨气。实在是,上边太烂,人民只好用脚投票了。 然而,“知识税”还是对报纸出版产生了多重影响。首先,“知识税”在整个18世纪帮助将报纸读者限定为中上层阶级,并决定了《泰晤士报》的独特崛起方式。其次,“知识税”深刻影响了报纸经营,改变了盈利和亏损之间的微妙平衡,也因此驱使报纸追逐利润;出版占了大头,采集新闻和与政府的诽谤指控作斗争的经费就为数寥寥了。报纸纷纷转向依赖官报《伦敦公报》来获得重要新闻,以此规避可能招致迫害的政治敏感话题。 英国政府最初主要以《伦敦公报》为宣传工具,该报从17世纪创刊开始到18世纪初期的声誉都比较好,然而18世纪初,日报的大量兴起使得政府对报纸逐渐失控。为了保证对舆论的控制,英国的政党都半公开地为报纸提供津贴。受限于财务困窘,编辑和出版商并不拒绝津贴,知名的斯蒂尔、艾迪生和斯威夫特也概莫能外。18世纪上叶的英国作家、戏剧家、诗人几乎都接受过政府津贴,津贴制造成了这些报刊很强的政治倾向性,这种做法在英国新闻史上甚至成了一种传统。 安妮女王(,在位)时代的辉格党政府国务和财政大臣罗伯特&·哈利()在年间雇用笛福,每年津贴为400英镑。笛福为哈利写了许多小册子,年创办和几乎是一人撰写《法国事务每周评论》(A&Weekly&Review&of&the&Affairs)(简称《每周评论》,后易名《不列颠民族每周评论》)。哈利接着如法炮制,雇佣了德拉里维尔·曼利和斯威夫特写小册子抨击他的政敌。笛福后来还受政府委派打入反对派报纸卧底多年。
  周老师,请问你普通话说的不好,为什么可以称为演说家,还可以到全国去巡回演讲? 我认为主要有三点: 第我有完全的自信! 第我有超强的行动力! 各主要政党报刊发行人接受的津贴,高的每年达到数千英镑。津贴做得最过分的是辉格党领袖罗伯特·沃波尔(),根据政府秘密记载,在他担任首相的近21年()里,每年这类津贴高达5万英镑。这种制度使得报人难以摆脱政治而独立发表意见,经常游离于两党之间。一些报纸还将受贿作为生存之道,丑闻传单成为18世纪的一部分,而接受金钱刊印吹捧、扣压敌对批评以及不利传言成为风气。国家通过贿赂、津贴、提供独家消息和在听话的报纸上刊登官方广告等手段,对18世纪的报刊施加了重要影响。 “知识税”也改变了报纸的外在形态。由于不按纸张大小征税,整个18世纪报纸的开张越来越大。出版商将大于4页的纸张改为半版,大开报纸(broadsheet)开始出现。在古登堡印刷术发明300多年后,报纸终于能够在外观上鲜明地区别于传单、小册子、新闻书了。扩大了容量的版面等待填充,而这一工作是由编辑从事的。编辑的工作就是简单处理材料并予以刊登。政客负责提供文章,记者和广告商负责传送各种资料。在这样的报刊上,准确地报道事实并不具有第一位的重要性。报纸的作用是支持和传播不同主流政治派别的观点和主张。因此,报刊界最响亮的声音来自随笔作家和小册子作者。
  年轻人拿着这16个铜钱,心想这么多的钱,可以做好多善事,于是,他想在自家不远处开个茶水摊,正值炎热的夏季,路人们都很口渴,一来可以廉价的卖点茶水贴补家用,二来可以免费给附近500个割草的工人提供茶水,解决喝水问题。于是,500个割草工人,每天都向他点头微笑,并竖起夸赞的大拇指。 最后说明一下,“知识税”是一种讽刺性的说法,最早见诸约翰&·亨特和利&·亨特出版的《考察家报》(Examiner)(),该报缴纳印花税,但是在头版上总是称之为单数的“知识税”(tax&on&knowledge)。后来,“知识税”的英文就用复数来统称纸张税、印花税和广告税了,直到1855年才全部取消,英国的报刊数量随之猛增,一批全新的大众化廉价报刊在英国诞生了。然而,报纸等激进报业则在这种商业化的冲击下遭遇了市场抑制,最终彻底失败。&
学校名称:
美国南部大学
所在位置:韩国,
学校设置类型:
创建时间:1990年
学历:本科 研究生
学校性质:
学生人数:0人
院校地址:
  麻秋也带着部下和大批供品来到五脑山庙里祭拜,只是他祈求的和百姓不同。他求的是让菩萨饶了他麻秋,不要让公鸡早啼,让他顺利完成筑城大业。
相关内容:
  神奇预言六:《推背图》预言太平天国内讧  唐太宗贞观年间,出了一本《推背图》,据说为李淳风和袁天罡共同所著,号称“中华第一预言书”。历史上的很多事情,还真被它说中了。这本书因为涉嫌“妖言惑众”,在宋元明三朝都是禁书。《推背图》里有一样一段子:卦“头有发,衣怕白;太平时,王杀王”。“头有发,衣怕白 ...  历史书法极好的三大奸臣:我国历代书法评价中,书品和人品是一个血肉相连的整体,人品历来高于书品,书法是热病的学识、才能、品质高度融合的体现。司马光曾经说过:才胜德者,小人也。很多人认为把人品低下的书家的书法作品收藏家中,等于收藏了邪恶之气,不仅玷污了家风,也有损于自己的人品。因此,奸臣蔡京、秦桧、 ...  第一案,名为浮尸案  中国历史上最为刚烈的大丈夫当数伍子胥。楚平王要杀伍奢,又担心他两个儿子回来报仇,派使者假借伍奢之名招其二子。哥哥伍尚说,父亲召我,若求生不往,为天下耻笑。弟弟伍员说,俱死无益,不如奔他国,借力雪耻。伍奢与伍尚俱被杀,伍员四处逃亡。  民间对伍子胥多有好感和同情,因此有了“伍 ...  南北朝时的南梁武帝统治时期,有40多年境内升平,经济发展,相比较起北边战乱不断、国家分裂的北魏,人民真应该是扬眉吐气、民族自豪。但建国48年之后,北方一支敌寇侯景部先降后叛,悍然入侵,却有人民争先恐后地当了梁奸,给他们开了城门。   发生这事的是侯景军进攻的第一站,谯州。   谯州的州长叫萧泰 ...  中国历史上成为两个国家的王后的传奇女人:看到这个题目,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有倾国之姿的西施,原名夷光的浣纱女牺牲了自己的爱情和肉体,使得勾践的卧薪尝胆名垂千古,三千越甲终吞吴。可以说,吴越争霸的这段历史,其关键人物系于西施一人,这就是所谓的“祸国红颜”吧!  但是,西施委身事敌的做法既非绝后 ...  海盗是一个离我们中国人很遥远的词,在我国似乎没有出过著名的大海盗,尤其是女海盗,勉强算有名的女海盗有一个是近代的“双枪黄八妹”,不过在清代还真有一位实力超群的女海盗。这名著名的女海盗名叫郑一嫂,她原姓石,乳名香姑,系广东新会籍客家女,生于1775年,卒于1844年。其前夫姓郑,因排行而俗名郑一,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国印花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