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我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有2000额度,贷了1000,我觉得1000不够花,再贷1000可以吗,或者是要还完才能

人次在我爱卡申请信用卡
人次申请贷款 255家 银行和金融机构授权合作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极速贷款 当天到账
查看: 14360|回复: 31
百度有钱花1000额度。有比我低的吗?
阅读权限80
金卡Ⅱ级, 经验值 4635, 距离下一级还需 3364 经验值
借款是不是上征信的?
(80.16 KB, 下载次数: 4)
15:02 上传
头像被屏蔽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阅读权限80
1600笑而不语
阅读权限40
0,继续沉默中……百度外卖都想卸载了
阅读权限50
秒拒摸摸楼上狗头
千元网贷43000。。老姐贷41000。已还13000。
拍拍已套路。。一个月还2000左右。借呗已套路。一个月还1500。千元网贷轮流着提额或者套路。网贷一个月利息大概5k左右。强撑着。。爆不起。。互勉
阅读权限80
信用币2406
中间的提额看到没? 填好资料 提额到2000&&不谢
头像被屏蔽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阅读权限40
是百度钱包里的吗?怎么找不到
头像被屏蔽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阅读权限50
慢慢上岸吧
阅读权限80
是百度钱包里的吗?怎么找不到
受邀请才有。
阅读权限80
中间的提额看到没? 填好资料 提额到2000&&不谢
阅读权限50
1000万六我呵呵他
大妈:3K-10K-20K,主刷大爱大妈
农妇:2K-3K5,首提
华姐:5K,首提没来
小贱:10K,已经被干掉了
阅读权限80
中间的提额看到没? 填好资料 提额到2000&&不谢
稳了,提额到1500
阅读权限50
5000提到5200
阅读权限40
这个是要邀请才有入口吧
阅读权限90
信用币1944
阅读权限80
这个是要邀请才有入口吧
是的,有邀请才有。
阅读权限50
没有,没邀请
阅读权限50
可以提额的,点击提额,资料随便填额度会到2000,不谢
活动积极分子
活动积极分子
薅羊毛专业户
薅羊毛专业户
热门信用卡中心
热门信用卡申请
信用卡问答
我爱卡本月推荐 /4
最高领4888元刷卡金,100%有奖!
还想剁手,还想省钱怎么办呢?看这里,神卡助攻一大波信用卡优惠在等你!
点击进入页面,查看新时代投资指南。新户达标还有200元话费好礼相送。
办卡送好礼,小米双肩包膳魔师水杯任意选
Powered by Discuz! X3&
我爱卡客服我的微粒贷额度只有1000请问要用几次额度才会提升_百度知道
我的微粒贷额度只有1000请问要用几次额度才会提升
我有更好的答案
现在就可以贷款1~15万
我的也只有一1000好几年了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马上金融给了我一个额度5000我贷了1000现在如果一次性还完第二次能不能过_百度知道
马上金融给了我一个额度5000我贷了1000现在如果一次性还完第二次能不能过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我有微信粒贷跟qq微粒贷但是额度只有1000,想知道几次用才能提额_百度知道
我有微信粒贷跟qq微粒贷但是额度只有1000,想知道几次用才能提额
我有更好的答案
没有具体刷几次的标准,都是看你综合消费力。但这个也提不了多少,还不如信用卡。快额宝官网有养卡提额的机子
现在就可以贷款
能做十倍贷款
刷信用提额
比如买东西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监管层严查消费贷流入房地产 首付贷卷土重来》 精选一文/肖君秀 张夏楠虽然房地产执行了史上最严的限购限贷政策,然而炒房者并没有罢休,如今又一次找到了新途径,那就是通过银行消费贷套出资金,用于购房首期款,轻松突破楼市调控政策,“首付贷”再出江湖。今年以来,银行的消费贷款呈现猛增,今年前7个月新增已经超过去年全年,对此,海通证券首席***家姜超称,短期消费性贷款的爆发式增长可能与地产销售密不可分,去年下半年以来银行房贷额度逐渐受限,部分居民购房贷款或借道短期消费贷款完成。这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华夏时报》记者获得一份中国人民银行深圳支行的风险提示,称“近期辖内银行个人其他消费贷款大幅增长,存在部分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可能对房地产金融调控造成负面影响”,并要求加强个人消费贷款管理。此外,《华夏时报》记者还了解到,9月5日北京银监局也发文,要求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个人经营性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开展自查工作,重点检查“房抵贷”等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情况。按规定购房首付款应为自有资金,防止买房杠杆过高造成风险,但首付贷通过银行消费贷再次卷土重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认为,首付贷需要综合整治,不仅仅是银行做好入口管理,还要对P2P平台、地产中介、房地产商共同加强管理。消费贷流向房地产不久前,北京的张先生从3家银行申请到了多笔消费贷,合计100多万元。“都是银行主动与我所在的单位联系的,上门来办理消费贷,今年以来上单位推销消费贷的有一家国有大行、一家股份行和三家城商行,单位很多同事都申请了贷款。”张先生说,从他周围同事来看,买房是最常见的用途。“我申请的贷款有一部分借给了一位同事买房,当然同事自己也贷了消费贷用于买房。一般大家还是比较谨慎,除了买房,几乎没有把钱拿去做别的投资的。”目前银行房贷按揭利率为基准利率上浮5%、10%上下,但消费贷利率一般上浮20%、30%,利率要比房贷高出一大截,因此银行个贷经理推销起来更加卖力。消费贷包括信用贷和抵押贷,信用贷只要有稳定的收入和工作即可,抵押贷则需要房子作抵押。除了张先生申请的信用类消费贷款,另外一种就是炒房者已有房且房本在手,拿房本去做抵押贷,这种消费贷金额更大,一线城市的房子可以做到数百万甚至上千万。记者到银行咨询如何用房子抵押贷款,并用作二套房“首付贷”。一家国有银行深圳某支行个贷经理详解道,“如果有房子的话,抵押贷很方便,一般可以贷到七成,比如1000万的房子,可以贷到700万。以个人房子作抵押,再以公司名义申请贷款,钱打到公司账户,再拿去用就可以了。”对于消费贷用于购房,房地产中介则显得更加随便,深圳一家地产中介售楼经理对本报记者打包票,“银行抵押贷、信用贷都可以做,很多客户都这么做,大部人都用作首付款。如果抵押贷首付款不够的话,还可以将房子作‘高评’处理。”所谓“高评”,就是房子评估的时候,想办法价格评高一些,这样抵押贷款可以得到更多资金,从而买房、炒房不受资金掣肘。消费贷暗中流向房地产,贷款数据已经给出了答案。今年1-7月,居民新增消费性短期贷款达1.06万亿,累计同比多增7137亿。而去年全年新增消费性短期贷款总额仅8305亿,今年前7个月新增贷款已超过了去年全年。姜超进一步分析称,消费性贷款和公积金贷款合计占了居民中长期贷款的八成以上,相应的经营性贷款比重在2014年以来则从17%降至当前的13%。居民消费性中长贷和公积金贷款的最主要用途均是购房。监管层已经注意到这一风险,中国人民银行深圳支行在上述金融风险提示中还称,商业银行应审慎发放个人其他消费贷款,要认真审核借款人申报的消费贷款用途。北京银监局下发的《北京银监局人行营业管理部关于开展银行个人贷款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情况检查的通知》也称,下一阶段北京银监局、人行营业管理部将视银行业金融机构自查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检查,对于检查发现的问题,依法依规,从严处理。“偷渡”路径银行的消费贷有严格的审核规定以及资金流向监控,那么是如何流向了房地产市场呢?一家股份制银行北京分行的个贷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解释,按照规定,消费贷是不允许被挪作他用的。银行也有一系列的规定,比如大部分的消费贷都是委托支付,只有在见到合同之后,银行才直接转账给商家,用于装修的就直接打给装修公司,用于个人经营的贷款也必须是打给有业务关联的企业。然而,事实上又如何呢?“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存在用户伪造合同来套现。另一种情况下,消费贷款审批后直接打在用户的银行账户里。这时,消费、转账等操作,包括ATM取现后,存入他行的同名账户等,也都可以监测到的,但如果ATM机取现后直接花掉,就无法监控了。”上述个贷人士称。上述深圳地产中介售楼经理进一步透露,“如果消费贷直接打到个人账户,A银行申请的消费贷要把资金从A银行取现,再存到B银行去作首付贷,不在同一家银行操作就可以了。”而一家股份制银行深圳个贷人士则建议,最好找其他渠道借款支付首付款,在按揭贷款审批下来之后,再去申请消费贷,把首付款还给别人。虽然这样做兜了一大圈,但规避了监管审批,不过本质上还是将消费贷变成了首付贷。“只要觉得用户有还款能力,有些时候为了业绩,银行对于用户伪造合同等情况也是睁只眼闭只眼。”上述股份制银行北京分行个贷人士称。目前,北京、深圳已经相继抡起了消费贷监管的大棒,那么究竟采用何种措施,才能更加有效地杜绝首付贷,从而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的灰犀牛呢?“商业银行办理住房按揭贷款的时候,要加强对购房首付资金的审查,尽量做好入口的把关,如果来自其他借贷领域要加强监管、审查,就不能审批通过。对于提供首付贷的互联网平台,要加强监管、整治的力度;对于房屋中介机构、房地产开发商,总是明里暗里想做这样的事情,也要加强对他们的管理。” 董希淼认为,必需打监管、整治的组合拳。刀口舔血按照规定,购房首付需自有资金,不允许从金融机构拆借,这是为了控制房地产的杠杆与风险。一位深圳金融管理部门人士称,一旦首付都是借贷而来,金融机构的风险大增,同时也容易助长房地产市场泡沫。同时,一般银行的消费贷都是三、五年短期贷款,那么购房者短借长用,容易造成个人流动性风险,最终风险也在银行等金融机构。2016年3月,深圳等城市也严厉打击首付贷,控制杠杆加大的投机行为。当时首付贷主要从网贷平台等民间金融渠道流入,而今又从银行撕开了一个口子,借消费贷之名行首付贷之实。但是今非往昔,居民的杠杆已加无可加了。姜超在上述报告中称,如果考虑到长短期贷款、住房公积金贷款,我国居民部门债务占GDP的比重2017年7月已经突破了53%,如果按照当前速度扩张,到2017年底预计将达到56%左右。我国居民进一步加杠杆的空间还有多大呢?“衡量居民部门的偿债能力,还要考虑居民部门分配到了多少可支配收入。美国收入分配主要倾向居民部门,但我们则倾向**和企业部门,导致我国居民部门债务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已经达到了90%,美国当前仅有106%,日本的这一比例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基本都低于100%,再考虑到中国居民部门从父母、亲戚、朋友处获得的隐性负债,我国居民加杠杆的空间已经不多。此外,目前我国居民净存款比2016年初缩水了16%,已降至2013年初水平,也意味着居民举债空间并不大。”姜超分析称。董希淼呼吁房地产信贷实施差别化政策,根据购房区域、主体不同,综合运用手段,既调控总量又调整价格,一是合理确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总量;二是调整贷款价格,提高或降低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水平;三是调整贷款条件,收紧或放松购房主体贷款资格条件;四是调整贷款首付,控制购房主体购房杠杆率。来源:华夏时报原标题:监管层严查消费贷流入房地产 首付贷卷土重来更多专业报道,请点击下载“界面新闻”APP//执行获取文章信息函数
var aid = '1611962';《监管层严查消费贷流入房地产 首付贷卷土重来》 精选二本报记者 肖君秀 张夏楠 深圳、北京报道虽然房地产执行了史上最严的限购限贷政策,然而炒房者并没有罢休,如今又一次找到了新途径,那就是通过银行消费贷套出资金,用于购房首期款,轻松突破楼市调控政策,“首付贷”再出江湖。今年以来,银行的消费贷款呈现猛增,今年前7个月新增已经超过去年全年,对此,海通证券首席***家姜超称,短期消费性贷款的爆发式增长可能与地产销售密不可分,去年下半年以来银行房贷额度逐渐受限,部分居民购房贷款或借道短期消费贷款完成。这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华夏时报》记者获得一份中国人民银行深圳支行的风险提示,称“近期辖内银行个人其他消费贷款大幅增长,存在部分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可能对房地产金融调控造成负面影响”,并要求加强个人消费贷款管理。此外,《华夏时报》记者还了解到,9月5日北京银监局也发文,要求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个人经营性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开展自查工作,重点检查“房抵贷”等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情况。按规定购房首付款应为自有资金,防止买房杠杆过高造成风险,但首付贷通过银行消费贷再次卷土重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认为,首付贷需要综合整治,不仅仅是银行做好入口管理,还要对P2P平台、地产中介、房地产商共同加强管理。消费贷流向房地产不久前,北京的张先生从3家银行申请到了多笔消费贷,合计100多万元。“都是银行主动与我所在的单位联系的,上门来办理消费贷,今年以来上单位推销消费贷的有一家国有大行、一家股份行和三家城商行,单位很多同事都申请了贷款。”张先生说,从他周围同事来看,买房是最常见的用途。“我申请的贷款有一部分借给了一位同事买房,当然同事自己也贷了消费贷用于买房。一般大家还是比较谨慎,除了买房,几乎没有把钱拿去做别的投资的。”目前银行房贷按揭利率为基准利率上浮5%、10%上下,但消费贷利率一般上浮20%、30%,利率要比房贷高出一大截,因此银行个贷经理推销起来更加卖力。消费贷包括信用贷和抵押贷,信用贷只要有稳定的收入和工作即可,抵押贷则需要房子作抵押。本报记者拿到一家城商行的产品宣传页,该行提供三类信用消费贷产品,主要面向公务员、事业单位正式在编人员、金融、电信、烟草、电力等正式在编人员,申请时需要提供本人身份证,公积金查询记录以及其他辅助材料,三类产品的额度均在30万-50万元左右。张先生和其同事正是通过这种信用贷款,获取了每笔数十万的贷款,且基本上都是用于购房款。除了张先生申请的信用类消费贷款,另外一种就是炒房者已有房且房本在手,拿房本去做抵押贷,这种消费贷金额更大,一线城市的房子可以做到数百万甚至上千万。记者到银行咨询如何用房子抵押贷款,并用作二套房“首付贷”。一家国有银行深圳某支行个贷经理详解道,“如果有房子的话,抵押贷很方便,一般可以贷到七成,比如1000万的房子,可以贷到700万。以个人房子作抵押,再以公司名义申请贷款,钱打到公司账户,再拿去用就可以了。”对于消费贷用于购房,房地产中介则显得更加随便,深圳一家地产中介售楼经理对本报记者打包票,“银行抵押贷、信用贷都可以做,很多客户都这么做,大部人都用作首付款。如果抵押贷首付款不够的话,还可以将房子作‘高评’处理。”所谓“高评”,就是房子评估的时候,想办法价格评高一些,这样抵押贷款可以得到更多资金,从而买房、炒房不受资金掣肘。消费贷暗中流向房地产,贷款数据已经给出了答案。今年1-7月,居民新增消费性短期贷款达1.06万亿,累计同比多增7137亿。而去年全年新增消费性短期贷款总额仅8305亿,今年前7个月新增贷款已超过了去年全年。姜超进一步分析称,消费性贷款和公积金贷款合计占了居民中长期贷款的八成以上,相应的经营性贷款比重在2014年以来则从17%降至当前的13%。居民消费性中长贷和公积金贷款的最主要用途均是购房。监管层已经注意到这一风险,中国人民银行深圳支行在上述金融风险提示中还称,商业银行应审慎发放个人其他消费贷款,要认真审核借款人申报的消费贷款用途。北京银监局下发的《北京银监局人行营业管理部关于开展银行个人贷款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情况检查的通知》也称,下一阶段北京银监局、人行营业管理部将视银行业金融机构自查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检查,对于检查发现的问题,依法依规,从严处理。“偷渡”路径银行的消费贷有严格的审核规定以及资金流向监控,那么是如何流向了房地产市场呢?一家股份制银行北京分行的个贷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解释,按照规定,消费贷是不允许被挪作他用的。银行也有一系列的规定,比如大部分的消费贷都是委托支付,只有在见到合同之后,银行才直接转账给商家,用于装修的就直接打给装修公司,用于个人经营的贷款也必须是打给有业务关联的企业。然而,事实上又如何呢?“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存在用户伪造合同来套现。另一种情况下,消费贷款审批后直接打在用户的银行账户里。这时,消费、转账等操作,包括ATM取现后,存入他行的同名账户等,也都可以监测到的,但如果ATM机取现后直接花掉,就无法监控了。”上述个贷人士称。上述深圳地产中介售楼经理进一步透露,“如果消费贷直接打到个人账户,A银行申请的消费贷要把资金从A银行取现,再存到B银行去作首付贷,不在同一家银行操作就可以了。”而一家股份制银行深圳个贷人士则建议,最好找其他渠道借款支付首付款,在按揭贷款审批下来之后,再去申请消费贷,把首付款还给别人。虽然这样做兜了一大圈,但规避了监管审批,不过本质上还是将消费贷变成了首付贷。“只要觉得用户有还款能力,有些时候为了业绩,银行对于用户伪造合同等情况也是睁只眼闭只眼。”上述股份制银行北京分行个贷人士称。目前,北京、深圳已经相继抡起了消费贷监管的大棒,那么究竟采用何种措施,才能更加有效地杜绝首付贷,从而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的灰犀牛呢?“商业银行办理住房按揭贷款的时候,要加强对购房首付资金的审查,尽量做好入口的把关,如果来自其他借贷领域要加强监管、审查,就不能审批通过。对于提供首付贷的互联网平台,要加强监管、整治的力度;对于房屋中介机构、房地产开发商,总是明里暗里想做这样的事情,也要加强对他们的管理。” 董希淼认为,必需打监管、整治的组合拳。刀口舔血按照规定,购房首付需自有资金,不允许从金融机构拆借,这是为了控制房地产的杠杆与风险。一位深圳金融管理部门人士称,一旦首付都是借贷而来,金融机构的风险大增,同时也容易助长房地产市场泡沫。同时,一般银行的消费贷都是三、五年短期贷款,那么购房者短借长用,容易造成个人流动性风险,最终风险也在银行等金融机构。2016年3月,深圳等城市也严厉打击首付贷,控制杠杆加大的投机行为。当时首付贷主要从网贷平台等民间金融渠道流入,而今又从银行撕开了一个口子,借消费贷之名行首付贷之实。但是今非往昔,居民的杠杆已加无可加了。姜超在上述报告中称,如果考虑到长短期贷款、住房公积金贷款,我国居民部门债务占GDP的比重2017年7月已经突破了53%,如果按照当前速度扩张,到2017年底预计将达到56%左右。我国居民进一步加杠杆的空间还有多大呢?“衡量居民部门的偿债能力,还要考虑居民部门分配到了多少可支配收入。美国收入分配主要倾向居民部门,但我们则倾向**和企业部门,导致我国居民部门债务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已经达到了90%,美国当前仅有106%,日本的这一比例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基本都低于100%,再考虑到中国居民部门从父母、亲戚、朋友处获得的隐性负债,我国居民加杠杆的空间已经不多。此外,目前我国居民净存款比2016年初缩水了16%,已降至2013年初水平,也意味着居民举债空间并不大。”姜超分析称。董希淼呼吁房地产信贷实施差别化政策,根据购房区域、主体不同,综合运用手段,既调控总量又调整价格,一是合理确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总量;二是调整贷款价格,提高或降低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水平;三是调整贷款条件,收紧或放松购房主体贷款资格条件;四是调整贷款首付,控制购房主体购房杠杆率。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监管层严查消费贷流入房地产 首付贷卷土重来》 精选三资料图本报记者肖君秀张夏楠深圳、北京报道虽然房地产执行了史上最严的限购限贷政策,然而炒房者并没有罢休,如今又一次找到了新途径,那就是通过银行消费贷套出资金,用于购房首期款,轻松突破楼市调控政策,“首付贷”再出江湖。今年以来,银行的消费贷款呈现猛增,今年前7个月新增已经超过去年全年,对此,海通证券首席***家姜超称,短期消费性贷款的爆发式增长可能与地产销售密不可分,去年下半年以来银行房贷额度逐渐受限,部分居民购房贷款或借道短期消费贷款完成。这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华夏时报》记者获得一份中国人民银行深圳支行的风险提示,称“近期辖内银行个人其他消费贷款大幅增长,存在部分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可能对房地产金融调控造成负面影响”,并要求加强个人消费贷款管理。此外,《华夏时报》记者还了解到,9月5日北京银监局也发文,要求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个人经营性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开展自查工作,重点检查“房抵贷”等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情况。按规定购房首付款应为自有资金,防止买房杠杆过高造成风险,但首付贷通过银行消费贷再次卷土重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认为,首付贷需要综合整治,不仅仅是银行做好入口管理,还要对P2P平台、地产中介、房地产商共同加强管理。消费贷流向房地产不久前,北京的张先生从3家银行申请到了多笔消费贷,合计100多万元。“都是银行主动与我所在的单位联系的,上门来办理消费贷,今年以来上单位推销消费贷的有一家国有大行、一家股份行和三家城商行,单位很多同事都申请了贷款。”张先生说,从他周围同事来看,买房是最常见的用途。“我申请的贷款有一部分借给了一位同事买房,当然同事自己也贷了消费贷用于买房。一般大家还是比较谨慎,除了买房,几乎没有把钱拿去做别的投资的。”目前银行房贷按揭利率为基准利率上浮5%、10%上下,但消费贷利率一般上浮20%、30%,利率要比房贷高出一大截,因此银行个贷经理推销起来更加卖力。消费贷包括信用贷和抵押贷,信用贷只要有稳定的收入和工作即可,抵押贷则需要房子作抵押。本报记者拿到一家城商行的产品宣传页,该行提供三类信用消费贷产品,主要面向公务员、事业单位正式在编人员、金融、电信、烟草、电力等正式在编人员,申请时需要提供本人身份证,公积金查询记录以及其他辅助材料,三类产品的额度均在30万-50万元左右。张先生和其同事正是通过这种信用贷款,获取了每笔数十万的贷款,且基本上都是用于购房款。除了张先生申请的信用类消费贷款,另外一种就是炒房者已有房且房本在手,拿房本去做抵押贷,这种消费贷金额更大,一线城市的房子可以做到数百万甚至上千万。记者到银行咨询如何用房子抵押贷款,并用作二套房“首付贷”。一家国有银行深圳某支行个贷经理详解道,“如果有房子的话,抵押贷很方便,一般可以贷到七成,比如1000万的房子,可以贷到700万。以个人房子作抵押,再以公司名义申请贷款,钱打到公司账户,再拿去用就可以了。”对于消费贷用于购房,房地产中介则显得更加随便,深圳一家地产中介售楼经理对本报记者打包票,“银行抵押贷、信用贷都可以做,很多客户都这么做,大部人都用作首付款。如果抵押贷首付款不够的话,还可以将房子作‘高评’处理。”所谓“高评”,就是房子评估的时候,想办法价格评高一些,这样抵押贷款可以得到更多资金,从而买房、炒房不受资金掣肘。消费贷暗中流向房地产,贷款数据已经给出了答案。今年1-7月,居民新增消费性短期贷款达1.06万亿,累计同比多增7137亿。而去年全年新增消费性短期贷款总额仅8305亿,今年前7个月新增贷款已超过了去年全年。姜超进一步分析称,消费性贷款和公积金贷款合计占了居民中长期贷款的八成以上,相应的经营性贷款比重在2014年以来则从17%降至当前的13%。居民消费性中长贷和公积金贷款的最主要用途均是购房。监管层已经注意到这一风险,中国人民银行深圳支行在上述金融风险提示中还称,商业银行应审慎发放个人其他消费贷款,要认真审核借款人申报的消费贷款用途。北京银监局下发的《北京银监局人行营业管理部关于开展银行个人贷款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情况检查的通知》也称,下一阶段北京银监局、人行营业管理部将视银行业金融机构自查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检查,对于检查发现的问题,依法依规,从严处理。“偷渡”路径银行的消费贷有严格的审核规定以及资金流向监控,那么是如何流向了房地产市场呢?一家股份制银行北京分行的个贷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解释,按照规定,消费贷是不允许被挪作他用的。银行也有一系列的规定,比如大部分的消费贷都是委托支付,只有在见到合同之后,银行才直接转账给商家,用于装修的就直接打给装修公司,用于个人经营的贷款也必须是打给有业务关联的企业。然而,事实上又如何呢?“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存在用户伪造合同来套现。另一种情况下,消费贷款审批后直接打在用户的银行账户里。这时,消费、转账等操作,包括ATM取现后,存入他行的同名账户等,也都可以监测到的,但如果ATM机取现后直接花掉,就无法监控了。”上述个贷人士称。上述深圳地产中介售楼经理进一步透露,“如果消费贷直接打到个人账户,A银行申请的消费贷要把资金从A银行取现,再存到B银行去作首付贷,不在同一家银行操作就可以了。”而一家股份制银行深圳个贷人士则建议,最好找其他渠道借款支付首付款,在按揭贷款审批下来之后,再去申请消费贷,把首付款还给别人。虽然这样做兜了一大圈,但规避了监管审批,不过本质上还是将消费贷变成了首付贷。“只要觉得用户有还款能力,有些时候为了业绩,银行对于用户伪造合同等情况也是睁只眼闭只眼。”上述股份制银行北京分行个贷人士称。目前,北京、深圳已经相继抡起了消费贷监管的大棒,那么究竟采用何种措施,才能更加有效地杜绝首付贷,从而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的灰犀牛呢?“商业银行办理住房按揭贷款的时候,要加强对购房首付资金的审查,尽量做好入口的把关,如果来自其他借贷领域要加强监管、审查,就不能审批通过。对于提供首付贷的互联网平台,要加强监管、整治的力度;对于房屋中介机构、房地产开发商,总是明里暗里想做这样的事情,也要加强对他们的管理。” 董希淼认为,必需打监管、整治的组合拳。刀口舔血按照规定,购房首付需自有资金,不允许从金融机构拆借,这是为了控制房地产的杠杆与风险。一位深圳金融管理部门人士称,一旦首付都是借贷而来,金融机构的风险大增,同时也容易助长房地产市场泡沫。同时,一般银行的消费贷都是三、五年短期贷款,那么购房者短借长用,容易造成个人流动性风险,最终风险也在银行等金融机构。2016年3月,深圳等城市也严厉打击首付贷,控制杠杆加大的投机行为。当时首付贷主要从网贷平台等民间金融渠道流入,而今又从银行撕开了一个口子,借消费贷之名行首付贷之实。但是今非往昔,居民的杠杆已加无可加了。姜超在上述报告中称,如果考虑到长短期贷款、住房公积金贷款,我国居民部门债务占GDP的比重2017年7月已经突破了53%,如果按照当前速度扩张,到2017年底预计将达到56%左右。我国居民进一步加杠杆的空间还有多大呢?“衡量居民部门的偿债能力,还要考虑居民部门分配到了多少可支配收入。美国收入分配主要倾向居民部门,但我们则倾向**和企业部门,导致我国居民部门债务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已经达到了90%,美国当前仅有106%,日本的这一比例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基本都低于100%,再考虑到中国居民部门从父母、亲戚、朋友处获得的隐性负债,我国居民加杠杆的空间已经不多。此外,目前我国居民净存款比2016年初缩水了16%,已降至2013年初水平,也意味着居民举债空间并不大。”姜超分析称。董希淼呼吁房地产信贷实施差别化政策,根据购房区域、主体不同,综合运用手段,既调控总量又调整价格,一是合理确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总量;二是调整贷款价格,提高或降低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水平;三是调整贷款条件,收紧或放松购房主体贷款资格条件;四是调整贷款首付,控制购房主体购房杠杆率。《监管层严查消费贷流入房地产 首付贷卷土重来》 精选四严监管“围剿”之下,消费贷违规流入楼市的通道将被斩断。本刊记者 杨练/文在金融去杠杆和MPA强考核的背景下,对公贷款和同业借款大有偃旗息鼓之势,消费贷却逆势异军突起,尤其是2017年以来,消费贷爆发式增长令人吃惊,并引起监管层的高度重视。近日,北京、深圳等地监管机构发布通知或风险警示,要求辖区内金融机构对个人经营性贷款和个人消费性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等问题进行自查。北京住建委和北京银监局的通知均显示,购房人以办理“消费贷”、“经营贷”、“个人信用贷”、“房抵贷”等方式套取资金,作为购房首付的现象多有存在。海通证券的研报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居民新增购房贷款小幅放缓,中长期贷款增速从年初的30%降至26%,增速仍在高位。但与此同时,居民消费性短期贷款却出现快速增长,引起市场的极大关注。Wind数据显示,月,居民新增消费性短期贷款高达1.06万亿元,同比多增7137亿元,并已远超2016年全年8305亿元的水平。这1万多亿元消费贷中究竟有多少资金进入了房地产,目前尚未有明确的方式进行准确的计算。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一些地方,个人经营性贷款和个人消费性贷款经过层层包装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已经是公开的秘密,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消费贷的疯狂增长。疯狂的短期消费贷9月15日,央行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在8月M2同比增速创下8.9%的历史新低的同时,新增信贷超预期增长令人侧目,这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无疑是居民短期贷款的迅猛增长。8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占新增贷款的比例降至41%,而居民短期贷款的占比则提升至20%,环比7月提升7个百分点。一般而言,居民中长期贷款主要为住房按揭贷款,而短期贷款则主要体现为消费贷款。如果说2016年还是按揭贷款唱主角的话,那么,进入2017年以来,消费贷则大有后来居上之势。数据显示,1-8月,居民新增短期贷款达1.28万亿元,同比累计多增8231亿元;而2016年全年新增消费性短期贷款总额仅为8305亿元,2017年前八个月,新增短期贷款已达到2016年全年的1.5倍。本来,M2增速的下降和按揭贷款增速的放缓,说明管理层正严控流动性进入房地产市场,但消费贷的异常增长或许表明,房地产业仍有增量资金变相流入。按银行过往的信贷惯例可知,居民的短期贷款主要是汽车贷款,但2017年前八个月的国内汽车销量未见显著增长,短期贷款与汽车销量的背离说明这部分激增的信贷资金很可能已经流入房地产市场。把时间拉长来看,2014年,居民新增中长期贷款只有2.2万亿元,2015年升至3万亿元,2016年则进一步激增至5.7万亿元,再加上8000亿元公积金贷款,2016年全年,居民与房地产有关的贷款达到6.5万亿元。本来以为经过2016年的信贷狂飙之后,加上2016年三季度以后**对房贷监管的全面趋严,2017年的房贷增速会出现明显回落,房地产市场也会大幅下滑。但没有意料到的是,虽然2017年前八个月,居民房贷的增长基本已经停止,但是居民短期贷款却在短时间内飙升至1.28万亿元,同比激增8000多亿元,这说明即使在严格的限贷调控政策下,居民仍在借道消费贷疯狂加杠杆买房,这或许也是2017年至今房地产销售在越来越严的调控政策下仍能保持较好增长的根本原因。另一组数据也强烈地刺激着金融市场——月,居民新增中长期贷款总额为3.27万亿元,从5月起连续三个月新增额比2016年同期保持负增长,由此可见,控房贷政策初见成效。而另一方面,居民短期消费性贷款却在2017年获得爆发性增长,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2017年前七个月,居民新增消费性短期贷款已远超2016年全年8305亿元的总额。实际上,消费贷资金流入楼市并非始于如今,以前也是禁而不止,消费贷被挪用流入楼市的现象一直都存在,2017年也不例外,特别是在目前房贷资金急剧收紧的情况下,消费贷的表现尤为突出。2017年以来,消费贷的爆发式增长,一方面与银行力推的信贷政策有关;另一方面也不排除随着新一轮调控政策下首付比例的上调,一定程度上促使更多人不得不借助消费贷凑首付款。虽然银行是明令禁止信贷资金被挪用的,但依然难以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虽然银行消费贷合同上规定贷款资金不能用于投资,只能用于消费等用途,但是信贷资金一旦打入个人账户里,如何使用银行并没有真正去严格跟踪和管理。这至少说明银行在贷后管理上是存在一定漏洞的。当前,随着互联网金融技术的发展,各家银行都在力推线上消费贷,不需要提供消费单据,贷款资金直接打入到借款人的个人账户,银行对客户如何支配资金本身就较难控制;而对于需要委托支付的消费贷,市场上也有相应的渠道帮助套现。此外,此前有不少开发商暗中操作双合同,以装修贷的名义做贷款业务实际也是首付贷的业务。海通证券首席***家姜超认为,短期消费性贷款的爆发式增长可能与地产销售密不可分。虽然2016年下半年以来银行房贷额度逐渐受限,但地产销售仍在增长,部分居民购房贷款或借道短期消费贷款得以完成,从而导致居民短期贷款的高增长。消费贷变身首付贷通常来说,消费贷款的对象是自然人,目的是用于个人消费而非经营和投资,在生活中广泛使用的信用卡和种类繁多的互联网信贷产品等均属于消费贷的范畴。发放消费贷款对拉动消费、扩大内需、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短期消费贷款增长迅猛。2015年年底,国内短期消费贷款规模为4.08万亿元;2016年年底为4.91万亿元,一年时间仅增加了8300多亿元;而截至2017年8月末,短期消费贷款规模为6.18万亿元,八个月时间就增加了将近1.3万亿元,大幅超出2016年全年的涨幅。按照通常的理解,短期消费贷款主要用于居民的日常消费,但与短期消费贷款大幅增长相对应的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直保持稳定增长。自2016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基本稳定在3万亿元上下,并没有因为短期消费贷款的激增而发生变化。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上述异常增长的用于消费性质的短期贷款很可能被转移到其他性质的用途上。那么,这些资金究竟被转用到了哪里?进一步分析可知,居民资金除了消费之外,还有两个主要使用途径,一是实体投资;二是金融投资。观察数据可以发现,实体投资的增速保持稳定,外汇相对人民币在贬值,债券市场不太景气、大宗商品和股票市场成交量基本稳定,那么剩下的最有可能的资金流向途径只有房地产投资。根据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的测算,2017年以来,预计新增异常短期消费贷款金额约3700亿元,估计其中至少有3000亿元流向楼市,其中,九成流入广东、福建、江苏、上海、四川、河北六个地区。消费贷为什么会流入房地产市场?究其根本,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是要有一定的货币增长作为基础的,通俗而言,它就是一个不断烧钱的行业。从房地产的资金链来看,以个人住房为例,房地产行业的供给方是开发商,开发商需要找银行贷款盖房;需求方是居民,居民出于自住需求或者投资需求购买房屋。作为居民而言,买房可以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全款买房;一种是贷款买房。贷款买房的资金可以分为首付和月供两部分,首付一次性付清,月供每月偿还,这个叫做住房抵押按揭贷款。2017年以来,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不断升级,全国不少城市一方面提高了首付比例和首付金额;另一方面提高了房贷利率,这使得居民更愿意去多付首付从而减少月供,甚至更愿意去全款买房。更有甚者,一些地方还限制了贷款额度,这使得居民在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获得足够资金的情况下,更加偏向于通过消费贷款来获得融资。这样,一些人无力支付首付,首付贷款便应运而生,即通过贷款来凑够首付资金。当然,这种贷款面世不久就被监管层明令禁止。于是,人们转而寻求其他途径,消费贷、经营贷、装修贷等便有了流入房地产市场的动力,这其中又以消费贷为主力军,它一方面为全款买房者凑足房款;另一方面为按揭买房者凑足首付。从本质上而言,这就相当于变相的“首付贷”,变相的降低首付比例,变相的加杠杆。消费贷变相流入到房地产市场的危害有目共睹。首先,此举使得房地产调控的效果大打折扣。限制资金大规模流入是房地产调控的重要一环,现在出现了消费贷这个资金来源的漏洞,导致前期限购、限贷、限价等调控政策的效果很可能会大幅弱化。更严重的是,市场也会不断地自我强化地产预期,从而催生出更大的资产泡沫。其次,如果任由消费贷资金变相流入房地产市场,将会滋生更大的金融风险。在消费贷进入房产市场的过程中,相当于加了三层杠杆。第一层杠杆是按揭贷款;第二层杠杆是以消费贷为代表的“首付贷”,相当于变相降低了首付比例;第三层是消费贷ABS,即将消费贷款打包成资金池,在金融市场上卖出,从而获得资金,这部分资金又可以再次用于消费贷。这三层杠杆加剧了楼市金融风险的积累,严重时可能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这与2008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颇有几分相似。当年,美国金融机构为了把钱贷出去盈利,降低标准将贷款借给收入很低、大概率还不上贷款的穷人买房,很多贷款买房是零首付,无形之中**增加了贷款资产的风险。而现在中国消费贷爆发式增长的背后是资金违规变相流入房地产市场,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子隐现其中。在经济上行周期,购房者收入处于正增长,还贷问题不大,风险也不会暴露;一旦经济下行,购房者收入下降或者失业,偿付能力大幅下降,债务链条瞬间断裂,零首付更是让很多贷款银行失去了基本保护,直接裸露在市场违约潮中而无能为力,并陷入破产倒闭的深渊。而一家金融机构倒闭,其债务链条会无限传递,甚至波及全球,影响全球的美国次贷危机就这样一发不可收拾。如果再考虑到中国居民部门从父母、亲戚、朋友处获得的隐性负债,那么,这不仅意味着实际上居民部门已经没有加杠杆的空间,而且更意味着杠杆断裂的风险更大,未来面临的金融风险也非常巨大。表面上看,次贷危机是银行无标准发放房贷所致,但根源还是金融机构的贪婪。如今,同样类似的情况正在中国上演:在购房贷款持续收缩的情况下,很多买房付不起首付的人,正在通过消费贷的形式获得首付资金,然后通过商业银行的房贷完成空手买房的过程,这和美国次贷危机中的零首付并无区别,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或许一场新的金融危机会如“灰犀牛”一般不期而至。变了味的消费贷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严查消费贷用途和流向,堵住消费贷的火山口都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更何况现在的消费贷已经变了味。消费贷包含住房抵押贷款和以稳定工作、收入为担保的信用贷款两大部分,目前来看,这两大部分贷款资金都已流入房地产,成为购房者支付首付的主要资金来源。从时间上来看,相对于长期贷款,短期贷款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明显高出很多,债务链断裂的风险也大幅增加。对管理层而言,只有严格堵住消费贷,才能控制住流向地产的增量资金,让房地产调控政策真正起到作用,也才能降低未来发生金融危机的风险。因此,消费贷成为当前金融监管部门重点监控的内容。近日,江苏、北京、深圳三地银监局和人民银行分行先后发文,提示辖内银行个人其他消费贷款大幅增长,存在部分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并要求加强个人消费贷款管理,重点检查“房抵贷”等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情况,避免对地产调控产生负面影响,金融系统全面严查消费贷肯定是下一步行动的重点。其实,早在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就曾发布通知,要求各商业银行加强对消费性贷款的管理,禁止用于购买住房。此后,银监会等部门陆续多次发布相关通知,强调对消费贷款的管理。2016年下半年,央行等七部门出台新规明确规定,中介机构不得提供或与其他机构合作提供首付贷等违法违规的金融产品和服务。2017年3月开始的房产调控重申了禁止“首付贷”的监管态度。以北京为例,日,北京市多部门联合发布楼市调控政策,将个人二次购买普通自住房的最低首付款比例提高至60%,二次购买非普通自住房的首付款比例提高至80%,且在确定购房套数时,采用“认房又认贷”的原则。这一条款使得很多购房者的首付款骤增,按照当前北京的房价水平,首付款可增加数十万至数百万不等。北京银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期,北京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个人经营性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规模快速增长,据市场情况反映,个别银行发放的上述两类贷款却违规流入了房地产市场,借款人将其用于购买住房,而非个人经营或日常消费,这种行为不符合房地产调控的政策要求。结果是,这轮房地产调控使得很多购房者的购房计划搁浅,北京楼市的成交量也明显下跌。但与此同时,部分中介机构开始向购房者推介首付贷、抵押贷,以及垫资业务。对购房者而言,买房就是资金杠杆行为,如果真的看好这套房子的升值潜力,不如把杠杆用足。对购房资金缺口,以前主要是使用抵押贷款的方式进行凑钱,现在又增加了消费贷款这一新金融工具,虽然利率较高,但综合考虑到房价上涨的幅度,仍然可能有所收益。据了解,由于调控政策的愈发严格,2017年以来,用消费贷筹集购房资金的情况更多了,因为首付比例上调了,越来越多的购房者面临更大的资金缺口。根据相关机构的调查,消费贷流向楼市的方式方法五花八门。第一种是房地产中介牵线搭桥,以“房抵贷”和第三方中转的方式套取贷款用于购房。这种方式的操作流程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进征信系统的,需要有房产等做抵押,年化利率约6%-7%,这种贷款可以直接打入个人账户;另一种是无抵押的,现在政策不让钱直接流入房地产,得找第三方来让贷款中转一下。但这种要收1-2个点的手续费,利率也是6%-7%左右。以上两种方式一般都可以做到30年期限。另一种是金融中介帮助办理大额信用卡违规套现。只要有身份证就可以贷款。没工作、没社保的人只要交点中介费,中介公司可以帮你包装,并且办理大额信用卡,50万元至60万元都能提现,银行一般不会管资金用途。虽然监管要求个人消费贷款必须专款专用,但现实中挪作他用的情况很多。一般来说,30万元以上的个贷是银行将贷款直接付给合同约定用途的借款人的交易对象,30万元以下可以自主支付。但实际上,有些中介公司可以帮忙提供虚假的贷款用途材料,使得消费贷“挪作他用”很难被银行察觉。无论是银行发放的消费贷,还是银行与中介机构合作发放的贷款,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个人消费贷款违规进入楼市的现象,且愈演愈烈,这其实也从侧面折射出部分银行贷前、贷中和贷后审查不严的问题。银行成排查重点事实上,银行信贷审查有所放松与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的加大有关。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升级,银行总体信贷逐渐收紧,尤其是房贷增量大幅放缓,但银行消费类贷款却出现猛增势头。根据上市银行2017年半年报披露的数据,截至6月末,共有三家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突破2000亿元,其中,工商银行上半年末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2600.48亿元,比年初增加130.28亿元;中信银行为2058.4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79.49亿元。而位居首位的平安银行消费金融贷款余额为2770.9亿元,上半年新发放贷款1294亿元,同比增长255.49%。其中,“新一贷”上半年发放贷款486亿元,同比增长95%。除此以外,建设银行和招商银行个人消费贷款的增量也较大。截至上半年末,建设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1580.7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30.37亿元,增幅达到110.66%,建设银行表示,主要是个人自助贷款产品“建行快贷”增加所致。招商银行上半年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840.7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99.89亿元,增长31.19%。中信银行副行长方合英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上半年贷款增长的80%都用在了个贷上面,现在整个消费升级对个贷的需求比较大,而上半年个人贷款定价又比上半年新发生的对公贷款的定价高,存在比较高的收益率,这对银行有很大的吸引力。从银行的角度来看,上半年,大家都抢着做消费贷款,因为一是现房抵押风险小;二是利率上浮比较多,一般执行上浮30%-40%左右的利率;三是客户质量较优质,一般都是白领。在这三层因素的驱动下,银行有了放款的充分动力。加之在银行和购房者的合作下,消费贷以五花八门的方式躲避监管,作为首付资金源源不断流入房地产市场,推动着房地产市场的虚假“繁荣”,只是这种繁荣的背后已逐渐显现危机的影子。虽然监管机构多次警示银行要严查信贷资金的去向,但市场上为客户办理消费贷、信用贷的贷款中介仍然非常活跃,这背后肯定与银行的资金支持密不可分。值得关注的是,2017年上半年,不少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增长迅猛。从A股上市银行中报整体情况来看,部分银行并未列出消费贷款的具体余额,而是归总在个人贷款“其他”项下,包括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等。从上述银行的个人贷款分类来看,其他项大多为消费类贷款,或消费类及经营类贷款。在楼市预期上涨时期,首付款不足的购房人通过各种渠道贷款用以支付买房的首付,消费贷就是其中之一。“加杠杆”买房是推动房价过快上涨的重要推动力,极易造成金融系统性风险。消费贷等非房贷资金变相流入楼市,本质上是把一些支付能力不足的人拉入了房地产市场,一旦房地产市场的走势出现逆转,违约风险的急剧暴露会造成严重的金融风险。此外,除了银行资金外,还有部分消费贷款是由P2P等互联网金融公司的资金穿透而来,这中间有不少资金流动是游离于现有监管体系的视野之外,潜藏并易诱发较大的金融风险隐患。对银行而言,由于近几年受到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利差收入大幅减少,而个人消费贷款相对风险较低、利率较高,对银行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因此,对消费贷款的真实资金用途存在监管不严的问题也在情理之中。毋庸置疑,消费贷进入楼市确实起到了加杠杆的作用。在房价上涨的预期下,居民急于借钱入市,只有多措并举扭转居民的单方看涨预期,才能真正堵住楼市的“配资”通道。而遏制消费贷款违规流入楼市,不仅要靠监管机构建立灵敏、动态的监管机制,而且要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以实现监管的精准有力。根据统计,上半年,在A股25家上市银行中,平安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等消费贷款出现明显增长。如果清查消费贷的监管政策落实到位,则个人消费贷体量较大、增量较多的银行将成为后续排查的重点。堵住楼市配资通道虽然金融机构有自己的客观原因,但如果放纵消费贷较大规模进入房地产市场,会损害房地产调控的效果,因此,未来管理层清查消费贷的行为有可能会进一步扩大。经过2016年以来的多轮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信贷、税收、限购、限价等政策都已出尽,现今各地严查消费贷的流向,是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一个重要补充。与此同时,严查消费贷对防范市场风险亦大有裨益。不管市场是好还是差,都有不顾风险加杠杆炒房的人。一旦房价出现持续下跌,炒房客很容易遭受较大的损失。若大量资金来源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则有引发爆发大面积金融风险的可能。此次,监管层严查消费贷表明,一方面,在上轮调控已过半年后,严查消费贷流向房地产市场,释放出房地产调控不会松动的信号;另一方面,随着传统旺季“金九银十”的到来,上述严查行为将会对市场的非理性情绪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2017年下半年,房地产调控一直处在零星加码的过程中,没有出现明显的松动迹象,由于消费贷增速异常且居高不下,未来清查消费贷的行为进一步扩大的概率逐渐变大。如果房地产市场反弹过于激烈,对于个别地区或个别领域,不排除调控进一步升级的可能。随着各地监管机构的关注并开始风险排查,银行个人贷款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也将成为银行风险自查的重点。对此,有专业人士认为,规范银行商业贷款的流程或能减少消费贷入市的情况。银行一直都有对个人消费贷款的用途进行抽查规定,最近这方面的检查更加严苛,主要是为了防止消费贷被借款人挪用于购房而非个人经营或日常消费。面对监管机构的严查,有个别银行已主动缩短消费贷的最长贷款期限,即个人消费贷产品的最长期限由30年缩短到5年。事实上,不同银行的最长贷款期限并不相同,比如广发银行最长能贷30年,而中国银行的最长贷款期限则为5年。除了缩短贷款期限,近两个月以来,不少银行的消费贷额度逐渐收紧,甚至部分银行由于额度紧张暂停了个人消费贷业务。虽然最高额度未变,但现在大额长期消费贷通过审批的难度比以前增大了。如中国银行一分支机构目前主推的个人消费贷产品是中银E贷,不过采取白名单制,准入门槛较高。而建行一些分支机构内部已对个人消费贷总体额度采取收紧的政策,接下来会越来越紧,这种变化主要是监管政策方面的原因。虽然目前尚未收到明确的文件要求,但监管的具体口径是要求缩小相关业务的信贷规模。针对消费贷用途,银行也有进一步加强监管的动向。对个人消费贷用途的从严管理实际上也是个人消费贷悄然收紧的信号。如果消费贷用于家装,一般在申请时就需要提供第三方收款账户、装修合同,同时银行工作人员会在装修前和装修后上门拍照,以确认资金用途真实无误。其实,这些政策措施都不是新规定和新要求,以前确实是有些银行执行不严,现在则是要求对资金用途从严管理,且近期在执行方面的力度更大。虽未收到监管机构要求严查消费贷业务的通知,但银行一直以来都对消费贷资金流向有专项检查,不能流向房地产是消费贷的底线。防止极限杠杆断裂的风险在2015年之前,居民的负债率远远比不上国企和房地产商,正是由居民存款和可支配收入还有加杠杆的空间,央行适时放开信贷的闸门,让居民加杠杆投身房地产,而国企和房地产商则趁机去库存和降杠杆,摆脱债务泥潭的桎梏。根据姜超的观点,衡量居民部门的偿债能力,还要考虑居民部门分配到了多少可支配收入。美国收入分配主要倾向居民部门,但中国则倾向**和企业部门,导致中国居民部门债务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已经达到了90%,其中主要是房贷债务,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据,这意味着中国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的九成多都被套牢在房贷上,还有剩下的10%才是用于全家衣食用行、医疗、保险、教育、养老等各项开支的费用,这是一个非常脆弱、非常危险的现象。尽管监管层已经开始从严清查消费贷,但央行10月14日公布的最新经济数据显示,居民加杠杆的步伐不但仍未停止,反而还在继续。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17.76万亿元,同比增长13.1%,增速比上月末低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1个百分点。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1.16万亿元,同比多增9980亿元。其中,住户部门贷款增加5.73万亿元,超过了前三季度新增贷款的半数。前三季度,居民短期贷款增加1.53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2万亿元。姜超认为,2017年前三季度,新增贷款中有一半以上来自居民部门,居民加杠杆速度依然迅猛。根据他的预测,10月份,房地产销售将继续降温,且监管机构严查居民短贷流向房地产,再加上银行房贷额度受限,预计居民贷款增速将趋于回落。中金固收研究团队认为,考虑到消费贷中有部分与房地产相关,房地产居民端融资和企业端融资占据整体社会融资的半壁江山。随着房地产调控的深入和房地产长效机制的逐步出台,未来房地产销量将进入下行通道,房地产相关的融资需求也将趋于减弱。最新的金融数据显示,9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27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82万亿元,双双超出市场预期。从结构上看,受房地产调控的影响,前三季度,居民中长期贷款新增4.2万亿元,与2016年同期持平。不过,居民短期贷款则出现快速增加,新增1.53万亿元,环比继续增长。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指出,截至9月末,居民短期贷款是2016年同期的近三倍,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从2016年同期的5%提高到目前的14%左右,部分资金存在违规流向楼市、股市的情况。不过,温彬认为,近期,监管部门和银行加大了对短期消费贷款资金用途的审查,预计未来短期消费贷款的增速会回落。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所研究员、苏宁金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李虹含表示,个人经营性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有流向房市、股市等领域的势头。很多中介会建议购房者通过个人消费贷款筹集首付贷,而银行在受托支付、发票等资质审查方面并不是特别严格,很容易出现问题。一些小型城商行及发展个人经营性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较多、占比较大的银行将成为监管排查的重点。相比经营性贷款申请所需要的工商营业执照等资质要求,消费性贷款的申请限制较少,也成为贷款资金违规流动的重要出口。尽管有监管政策重压和银行加大力度排查,但这类灰色通道仍难以彻底杜绝,背后的原因主要是首先市场有需求,仍有大量不符银行资质的人需要资金周转;其次,银行本身有放贷考核的指标,因此,对很多违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后,第三方中介更可以从中提取高额手续费,利益驱动因素难以完全消除。从短期来看,加强对消费贷的监管已是势在必行。一方面,加强技术监管手段的创新,严控消费贷款流向;另一方面,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打击消费贷违规流入房地产的责任主体。当然,短期的手段是治标不治本,最根本的解决方法还是需要建立起完善的房地产长效机制,打破房价单边上涨的预期,真正使得房屋回归其居住属性的本质。过去,管理层对房地产的调控主要是在买卖上进行限制(如限购限贷)、在价格上进行限制,今后调控的重点要逐步转移到在持有上进行限制(如房产税)、在稀缺性上进行限制(如发展租赁市场等)。根据国外的经验,房价的最理想状态是随着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而增长,两者最好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比例。未来,随着中国各项立法举措的出台与完善,房地产的投机功能有望弱化,从而真正发挥房子的居住功能,一个结构良性的房地产市场有望形成,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漫长的过程。无论如何,在当前M2降低到9%左右和央行收紧房贷的大背景下,依靠居民借款买房,尤其是通过短期消费贷变相筹集首付资金违规买房之路基本已经走到了尽头。《监管层严查消费贷流入房地产 首付贷卷土重来》 精选五  消费贷——通过包装,再融资或信用滥用,这个短平快的贷款模式在支撑起个人房地产贷款新江湖的同时,也透支了中国私人领域最后的信用杠杆空间。如今,这个延续银行业与房地产虚假繁荣的终极武器了,这一顿最后的晚餐,也行将落幕  银监会似乎与银行的消费贷杠上了,一月之内包括北京、深圳、广东、浙江、江苏、江西、南京在内的7个省市银监局先后对严防消费贷流入房地产市场下达死命令。通知中不仅对消费贷的最大房贷金额和最长放款期限(不发放金额超过100万元或者期限超过10年的个人综合消费贷款。)做了强制规定,还规定金额超过30万的消费贷不能直接打到贷款人账户。  随着国家对消费贷管控的加强,银行业一片风声鹤唳,银行客户经理更是个个忙得焦头烂额,心急火燎地联系客户补交消费贷所需的消费凭证。  一场“围追堵截”消费贷流入房地产的惨烈厮杀正式开启......  什么是消费贷,何以被客户追捧、银行垂爱,并被监管者痛恨?  起底消费贷  消费贷,即消费者贷款,本是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基于消费者信用,对消费者发放的,用于耐用消费品、教育、旅游等日常消费的个人贷款。  消费贷根据贷款者有无抵押物,可以分为住宅抵押贷款、非住宅贷款和信用卡贷款,具有灵活、便捷等诸多特点。随着监管部门先后叫停首付贷、提高购房首付比例,一些房产中介为促成交易,利用消费贷贷款额度高、贷款期限长的特点,引导客户把消费贷违规用于房产购置。  据德意志银行(德银)最新报告显示,月,中国居民新增消费性短期贷款高达1.28万亿元,累计同比增加7833亿元。二季度增长尤其迅猛,同比增速高达34%-35%。  据统计,今年消费贷井喷式的发展,是有1/3的消费信贷用于购房所致,德银预计流入中国楼市的消费贷款高达4000亿元。该数据比易居地产研究院预测的数据还要高1000亿元。  在严格的购房限制下,竟然有高达4000亿的消费信贷流入了房产,甚至有消费者通过消费贷款为第二/多套房融资。银行的消费贷款协议,本是明文规定不准将消费贷用于购房和投资,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消费者利用消费贷款违规给房产加杠杆?这一现象背后究竟是谁在疯狂炒作?又是谁在推波助澜?  谁在帮消费贷穿马甲?  消费贷款是如何逃过监管者的层层法眼涌入房产市场的呢?带着这个疑惑,笔者资讯了一位刚买过二套房的朋友,并暗访了多家房产中介公司,下面给各位看官做个情景再现。  张先生(购房者):这套房子感觉还蛮不错的,就是600万有点太高了,50%的首付,首付就要300多万嘞,你帮我看看怎么买合适?  房产经纪人:您前面说银行可以贷出160万,加上50万自有资金,也就只剩90万缺口了,这笔款项不大,通过消费贷款就可以解决。  张先生:消费贷款?我听说消费贷款只能用于特定消费,买买电子产品啦之类的,再说也都是些小金额。  房产经纪人:吧啦吧啦一通,多找两家银行,通过消费贷可以凑够90万的。  张先生:这个银行就没有什么使用限制?会不会对征信有影响?  房产经纪人:这个您可以放心,您只需要在银行消费贷申请协议上不填资金用途就可以了,其余的公司这边是可以帮您操作的。我们这边对接的有一些装修公司、汽车销售公司等,通过这些中间平台把贷款以消费的形式刷出来,银行是监测不到的,而您只需要额外支付1%的手续费。  张先生:那我都需要提供哪些材料?  房产经纪人:您只需要提供房产证、身份证、户口本、银行流水单、工资卡就可以了。  后来张先生,在房产经纪人的协助下,从两家银行分别成功贷出40万元和50万元。  笔者朋友圈里也有几位做贷款的朋友,每天疯狂的撒广告,据他们透露,消费贷款非常灵活,除房子、车子外,社保、公积金、保单都可以拿来做抵押。同一个客户一般可以协助办理2到3笔不超过30万元的信用贷款,如果提供房产证,单笔贷款金额可以达到50万元。  消费贷“披件马甲”就可以自由进入房地产市场了,难道银行对贷款者的资质都不审查的么?该不会连最基本鉴别能力都没有吧。对此,某银行客户经理揭秘说:“由于业务经理都背负高额的放贷指标,即使知道这笔贷款可能流入房地产市场,但迫于业绩压力,还是会尽心帮贷款者办理。”一些信贷员还暗示客户,可以找担保公司包装。有的甚至帮客户提供假证明,完成审核流程。  不仅银行业务经理帮助贷款客户打障眼法,部分地方银行对消费贷流入房地产市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由于消费贷款的利率本身就比按揭贷款的利率高,再加上当前市场经济不景气,银行吸纳的大量存款找不到投资或放贷的出口。消费贷款则把银行直接和客户连接在一起,风险相对可控,因此各大银行都大力推广消费贷款。通过担保公司包装后的消费贷款流入房产市场的更是数不胜数。  “披上马甲”的消费贷,流窜于各大房产交易市场,不仅可以为购房者加杠杆,解燃眉之急;帮助房产中介促成交易,并多赚一份收入;而且可以帮银行充业绩,创造营收。购房者、房产中介、银行客户经理这个看似完美的利益链条上,真的就那么完美无缺吗?  非也,非也......  消费贷的坑,你躲得过吗?  消费贷最初主要是面向公务员、事业单位等优质客户的。后来随着消费金融的不断升级,网银、手机银行、微信平台的广泛应用,以及众多互联网金融的加入,消费贷的门槛越来越低。表面看消费贷“无担保、无抵押、极速放款”及其方便灵活,其实是以贷款人信用做背书的,银行的消费贷款产品利率一般都是浮动的,并且存在诸多陷阱。  比如,有人从银行贷为期一年的10万元消费贷款,第一个月把4.5%的利息一共4500元换掉,以后每个月还本金的1%即1000元,最后一个月再把剩余本金换掉就可以了。信贷员讲年息只有4.5%,你看着也还可以,只有4.5%,像是捡了大便宜,实际上利率真的有这么低吗?  如果把第一个月偿还的4.5%的利息和每个月偿还的1%的本金刨掉,是不是发现你实际使用的资金比10万元少了好多。这个表面4.5%的年利率如果折算成实际利率高达8.99%/年。  这种还是正规的银行,如果通过网上借贷平台或者街边小贷公司,你的贷款利率暗藏了多少秘密真是细思极恐。  那么疑问来了,既然消费贷的坑那么深,为什么买房者还疯狂下注,小贷公司铤而走险,银行推波助澜?  消费贷为何疯狂?  网上看到一条帖子,我想可以折现出关于用消费贷冒险买房的普罗万象。  帖子是这样的,说是——朋友有四套房,月供十万,收租五万,另外五万用消费贷100万来支付。两年后如果还贷有压力,就卖出其中一套房,获利扣除两年消费贷100万,还赚300万。平常依然兢兢业业工作,投资房地产是业务爱好,人在深圳,不投入这场房地产盛宴妄为深圳人!——这算是利用消费贷撬动房地产杠杆最典型的例子了,案例中小A之所以敢用100万消费贷款供房,是因为他赌两年之后房地产肯定会涨。  令笔者震惊的是,下边跟帖的人,对小A这种赌徒心理投资的做法竟然充满赞誉。就像有人买彩票中了大奖,周围的人都一窝蜂似的去买彩票。有这么一群跟风的人,中国4000亿元消费贷款流入房地产市场也就不足为奇了。  实际上,且不说小A这种做法能否完全效仿,就算真的能够照猫画虎,自己也用消费贷款供着三套房、四套房。在当前国家对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控的大环境下,又怎能保证未来房价不会下跌呢?即便未来房价保持适度增长,在首付比例提高、银行贷款紧缩,**公租房、廉租房纷纷出台保障刚需的当下,又有多少人能够直接真金白银的一次性拿出几百上千万去支付一套房子。  据相关数据显示,8月全国首套房贷款平均利率5.12%,相当于基准利率的1.04倍,并且房已持续8个月上扬。未来,首套房贷利率较基准利率上浮,将成为全国房地产市场重点调控城市的普遍现象。  在银行集体“围剿”消费贷流入房产之际,我们再来看一个酸爽的例子,小B在a银行以6%的年利率贷出100万一年期的消费贷,并以这100万作抵押,以1.2%的月息向b银行挂靠的c金融中介贷了300万的首付贷,向d银行以20年4.3%房贷利率购买了总价1200万的房子。然后,以日息0.05%,提现1%手续费的e,f等银行的信用卡套现还贷。这种通过消费贷+首付贷+房贷购房的超强悍生态链,如果弃贷,房子会归谁?  杠杆吹又生  9月以来,全国多地银监会先后发文严防消费贷款违规流入房产市场,并有多家银行因违规操作个人消费贷用于购房收到罚单。  迫于监管压力,银行不再是此前睁只眼闭只眼帮贷款者打哈哈的银行了,开始对消费贷用途进行追查,要求贷款者补交消费贷消费凭证。多家银行均表示,一旦发现消费贷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会立即进行追回。  今天(9月29日),银监会审慎规制局局长肖远企在银行业运行及监管情况通报会上表示,央行和银监地方分支近期在调查挪用消费贷用于购房或投资。银行不应允许消费贷推高居民杠杆率或刺激楼市泡沫。  如今研究地产的人已经不怎么使用“出清”和“硬着陆”俩字儿了。谢国忠早在10年前就被拍死在了沙滩上,危机论的后继者们无外乎如是。但是有意思的是,债务部门出清的速度永远比不上加杠杆的速度——其只不过是在**部门,居民部门之间切换其属性,就像一只大家都逮不住的过街老鼠。  宏观大牛姜超的分析就很有意思:“09年的4万亿给中国企业部门加了杠杆,在回光返照两年以后,中国的企业部门用了6年时间慢慢还债。15年中国居民在股市上融资融券加了2万多亿的杠杆,在短期牛市以后就急转直下,靠着**巨资入场才慢慢止跌。而这三年中国的居民部门加了20万亿的杠杆,居民部门的总负债已经达到42万亿,居民负债占居民收入的比重超过90%,问题是居民部门还能借多少钱,加多少杠杆?  只有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但是发现谁裸泳,并没有什么用,中国的金融监管部门是原生压力最大的部门,奈何勤劳的中国人民总会找到加杠杆的路,一旦找到路就会发扬光大。  END《监管层严查消费贷流入房地产 首付贷卷土重来》 精选六严查消费贷流入房地产去年9·30楼市调控以来,限购限贷等政策相继推出。从资金端来看,监管层主要通过提高首付比例、控制房贷额度、严格审查购房资格等手段抑制炒房需求。从官方数据来看,按揭贷款得到控制。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今年1-7月月均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主要是按揭贷款)4677亿,相比去年下半年减少500亿;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占新增贷款的比重(月均)为39%,相比去年下半年下降26个百分点。 不过,今年1-7月,居民新增消费性短期贷款达1.06万亿,累计同比多增7137亿。分析认为,部分消费贷以及信用卡借款用于支付购房款,从而曲线流入房地产市场,扰乱了房地产金融调控工作。 这一现象已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近期北京、深圳、江苏等地下发文件,要求严查个人消费贷款流入房地产市场的现象并予以纠正。那么,在这一调控措施下,商业银行新增的消费贷会如何处理?存量的违规消费贷如何纠正,面临怎样的难题?从去年的首付贷到现在的消费贷,资金不断流入房地产市场的逻辑是什么?(杨志锦)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近期江苏、北京、深圳三地银监局和人民银行分行先后发文,提示辖内银行个人其他消费贷款大幅增长,存在部分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并要求加强个人消费贷款管理,防范信贷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三地下达的通知明确严查消费贷流入房地产,并就银行的风险自查和业务落实明确了落实细节,但银行的具体落地方式和后续将产生怎样的连锁反应还待观察。今年以来,信贷市场迎来业务结构转型:月居民新增中长期贷款增速放缓,但短期消费贷款却迎来了爆发性增长。2017年前7个月居民短期消费贷新增额达1.06万亿,累计同比多增7137亿,而去年全年新增消费性短期贷款总额仅8305亿。不少分析人士和业务人士指出,短期消费性贷款的爆发式增长可能与地产销售密不可分。虽然消费贷用做房贷为政策明令禁止,银行也有较为严格的风控手段,但从结果上看依然存在“漏网之鱼”,消费贷依然或多或少流入了房地产市场。银行贷后监控确存“盲点”华南某股份行信贷业务人士张洋(化名)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首先要明确消费贷款的类别分为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纯信用额度上限一般为30万,30万以上大额都需要抵押。类别不同,放款方式与贷后管理方式也有不同。张洋表示,银行普遍的做法是:对于30万以上的抵押贷款,银行放款要求只能刷卡或委托支付使用,每个银行自己的系统可以监控到每一笔与该银行卡有关的交易动向,一旦资金出现可疑操作或流向房地产市场会立马收贷。而30万以下的信用贷款用户可以选择提款,但会提出额外要求,如在申请时明确贷款用途,并提供后续消费小票供贷后检查。一旦出现实际用途与申请用途不符的情况,银行也会启动系统追查资金流向,如果违反监管流入房地产市场也会收贷。“但实际操作上,消费者很多还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客户想把贷款额度套成现金,可以找相关的企业,给企业一定的返点并缴纳税点。对于企业来说只需要帮忙收一下钱就有额外的收入,因此不少企业愿意承担风险并开展类似‘附加’业务的。这种操作下银行系统监控的每一笔资金都是合法合规并有明确用途的,钱在银行监控下每一个步骤都是没有问题的,但实际上确实绕开了监控,投入了其他地方,近年因为房地产市场火爆,可能很多资金就流入了房地产市场。”张洋告诉记者。张洋还指出,如果要完全保证每一笔消费贷款确实落地,需要银行完全跟进,进而耗费大量的人力、时间、财力,对银行来说是很不现实的。而且即使要加强每一笔贷款的监管也并不容易。以装修贷款为例,有些房子是期房,一两年后交房,装修入住又要至少半年,加上放款周期可能还要两三个月,整个监控流程可能长达两三年,这对银行的监控难度又是更大的考验。某大行信贷业务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最源头的把控应该在贷款源头,虽然监管有明确要求什么用途的贷款必须用到相应的地方,银行也可以按照监管要求在各个环节进行把关,但是依然很难确保客户贷出来的每一分钱用于那个方面,这是银行管理的盲点。存量违规业务处理难题从江苏、北京、深圳三地对消费贷流向房地产下达的通知来看,细则并不相同。北京严查个贷违规购房细则要求银行自查对象为单笔20万以上消费贷,并着重关注房抵贷、短期内办理两笔及以上消费贷款、贷后短期回流至借款人账户等7项特征。深圳细则明确将个人消费贷款最长期限缩短为5年。江苏细则则要求各商业银行建立大额消费信贷投向监测机制,按月向人行和银监局提交报告。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三地银行已经在积极落实监管要求配合自查,但自查效果难言理想。江苏某城商行零售业务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已将自查整改报告反馈给监管部门,但是,由于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自查难度较大,如果客户取现,或者多次转账,或者跨行转账,贷款行是无法核查到底的。因此,自查发现的违规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占比不高。在他看来,监管更加关注长期、大额的消费贷款,至于监管对于违规存量业务的处理和增量业务会做何调整,目前无法得知。张洋则告诉记者,虽然银行对贷款用途的监管确实存在困难,但银行对消费贷贷款用途把控尺度不一一定程度助长了2017上半年消费贷的爆发式增长。有的银行认为一个项目几万、几十万做了也不会怎么样,实际消费贷款的坏账风险也是很低的,加上收益比较高,可以说是多多益善。有的银行可能把控得比较严,不论数额多少都按照业务类型的标准操作。当消费者把所有银行业务进行比较的时候发现尺度有松有紧,监管似乎还存在空间,这给了一些消费者错误的心理预期,认为消费贷用于房贷还是有操作空间的。“所以这次监管禁令的最重要意义在于,明确了所有银行对于消费贷业务用途必须严格把关,当银行全部自觉收紧门槛并且在贷前贷后审查更加严格时,对于消费贷可以用于购买房产的心理预期就是一个严厉的打击,新增业务中试图违规使用消费贷的人将会**减少。”张洋称。而对于存量业务的处理,张洋指出,合同中指明,一旦与监管要求不符,银行有权马上收回贷款。所以对于存量的违规消费贷业务,收贷是合理的处理方式。“能够通过银行贷款的客户本身资质比较优秀,消费贷款一般额度并不太大,对于符合贷前收入各方面调查的用户来说,收贷一般不会导致其资金链断裂,银行也不一定要求消费者马上一次性归还剩余贷款,还是会给予一定缓冲期,比如合同原定60期的贷款,要求6期内还清等。”张洋说。对于消费贷流向房地产“禁令”能够产生的效应,中信证券固收团队首席分析师明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结合上半年金融数据和草根调研情况,发现受到限购限贷政策影响,部分居民加杠杆的房地产需求转向消费贷。而用短期限、高利率的消费贷投机房地产是非常危险的投资行为,此时出台相关政策进行限制是必要的,也将对过热的消费贷市场起到控制作用。但是出现目前消费贷流向房地产市场的原因比较复杂,监管限制确存难度,只通过银行消费贷款的监管只是一个方面,还需要配合整个房地产市场整体的调控政策,包括租售同权、增加土地供给等“组合拳”的方式真正打消房地产投机的过热需求。(编辑:杨志锦,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监管层严查消费贷流入房地产 首付贷卷土重来》 精选七严查消费贷流入房地产去年9·30楼市调控以来,限购限贷等政策相继推出。从资金端来看,监管层主要通过提高首付比例、控制房贷额度、严格审查购房资格等手段抑制炒房需求。从官方数据来看,按揭贷款得到控制。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今年1-7月月均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主要是按揭贷款)4677亿,相比去年下半年减少500亿;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占新增贷款的比重(月均)为39%,相比去年下半年下降26个百分点。 不过,今年1-7月,居民新增消费性短期贷款达1.06万亿,累计同比多增7137亿。分析认为,部分消费贷以及信用卡借款用于支付购房款,从而曲线流入房地产市场,扰乱了房地产金融调控工作。 这一现象已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近期北京、深圳、江苏等地下发文件,要求严查个人消费贷款流入房地产市场的现象并予以纠正。那么,在这一调控措施下,商业银行新增的消费贷会如何处理?存量的违规消费贷如何纠正,面临怎样的难题?从去年的首付贷到现在的消费贷,资金不断流入房地产市场的逻辑是什么?(杨志锦)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近期江苏、北京、深圳三地银监局和人民银行分行先后发文,提示辖内银行个人其他消费贷款大幅增长,存在部分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并要求加强个人消费贷款管理,防范信贷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三地下达的通知明确严查消费贷流入房地产,并就银行的风险自查和业务落实明确了落实细节,但银行的具体落地方式和后续将产生怎样的连锁反应还待观察。今年以来,信贷市场迎来业务结构转型:月居民新增中长期贷款增速放缓,但短期消费贷款却迎来了爆发性增长。2017年前7个月居民短期消费贷新增额达1.06万亿,累计同比多增7137亿,而去年全年新增消费性短期贷款总额仅8305亿。不少分析人士和业务人士指出,短期消费性贷款的爆发式增长可能与地产销售密不可分。虽然消费贷用做房贷为政策明令禁止,银行也有较为严格的风控手段,但从结果上看依然存在“漏网之鱼”,消费贷依然或多或少流入了房地产市场。银行贷后监控确存“盲点”华南某股份行信贷业务人士张洋(化名)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首先要明确消费贷款的类别分为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纯信用额度上限一般为30万,30万以上大额都需要抵押。类别不同,放款方式与贷后管理方式也有不同。张洋表示,银行普遍的做法是:对于30万以上的抵押贷款,银行放款要求只能刷卡或委托支付使用,每个银行自己的系统可以监控到每一笔与该银行卡有关的交易动向,一旦资金出现可疑操作或流向房地产市场会立马收贷。而30万以下的信用贷款用户可以选择提款,但会提出额外要求,如在申请时明确贷款用途,并提供后续消费小票供贷后检查。一旦出现实际用途与申请用途不符的情况,银行也会启动系统追查资金流向,如果违反监管流入房地产市场也会收贷。“但实际操作上,消费者很多还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客户想把贷款额度套成现金,可以找相关的企业,给企业一定的返点并缴纳税点。对于企业来说只需要帮忙收一下钱就有额外的收入,因此不少企业愿意承担风险并开展类似‘附加’业务的。这种操作下银行系统监控的每一笔资金都是合法合规并有明确用途的,钱在银行监控下每一个步骤都是没有问题的,但实际上确实绕开了监控,投入了其他地方,近年因为房地产市场火爆,可能很多资金就流入了房地产市场。”张洋告诉记者。张洋还指出,如果要完全保证每一笔消费贷款确实落地,需要银行完全跟进,进而耗费大量的人力、时间、财力,对银行来说是很不现实的。而且即使要加强每一笔贷款的监管也并不容易。以装修贷款为例,有些房子是期房,一两年后交房,装修入住又要至少半年,加上放款周期可能还要两三个月,整个监控流程可能长达两三年,这对银行的监控难度又是更大的考验。某大行信贷业务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最源头的把控应该在贷款源头,虽然监管有明确要求什么用途的贷款必须用到相应的地方,银行也可以按照监管要求在各个环节进行把关,但是依然很难确保客户贷出来的每一分钱用于那个方面,这是银行管理的盲点。存量违规业务处理难题从江苏、北京、深圳三地对消费贷流向房地产下达的通知来看,细则并不相同。北京严查个贷违规购房细则要求银行自查对象为单笔20万以上消费贷,并着重关注房抵贷、短期内办理两笔及以上消费贷款、贷后短期回流至借款人账户等7项特征。深圳细则明确将个人消费贷款最长期限缩短为5年。江苏细则则要求各商业银行建立大额消费信贷投向监测机制,按月向人行和银监局提交报告。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三地银行已经在积极落实监管要求配合自查,但自查效果难言理想。江苏某城商行零售业务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已将自查整改报告反馈给监管部门,但是,由于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自查难度较大,如果客户取现,或者多次转账,或者跨行转账,贷款行是无法核查到底的。因此,自查发现的违规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占比不高。在他看来,监管更加关注长期、大额的消费贷款,至于监管对于违规存量业务的处理和增量业务会做何调整,目前无法得知。张洋则告诉记者,虽然银行对贷款用途的监管确实存在困难,但银行对消费贷贷款用途把控尺度不一一定程度助长了2017上半年消费贷的爆发式增长。有的银行认为一个项目几万、几十万做了也不会怎么样,实际消费贷款的坏账风险也是很低的,加上收益比较高,可以说是多多益善。有的银行可能把控得比较严,不论数额多少都按照业务类型的标准操作。当消费者把所有银行业务进行比较的时候发现尺度有松有紧,监管似乎还存在空间,这给了一些消费者错误的心理预期,认为消费贷用于房贷还是有操作空间的。“所以这次监管禁令的最重要意义在于,明确了所有银行对于消费贷业务用途必须严格把关,当银行全部自觉收紧门槛并且在贷前贷后审查更加严格时,对于消费贷可以用于购买房产的心理预期就是一个严厉的打击,新增业务中试图违规使用消费贷的人将会**减少。”张洋称。而对于存量业务的处理,张洋指出,合同中指明,一旦与监管要求不符,银行有权马上收回贷款。所以对于存量的违规消费贷业务,收贷是合理的处理方式。“能够通过银行贷款的客户本身资质比较优秀,消费贷款一般额度并不太大,对于符合贷前收入各方面调查的用户来说,收贷一般不会导致其资金链断裂,银行也不一定要求消费者马上一次性归还剩余贷款,还是会给予一定缓冲期,比如合同原定60期的贷款,要求6期内还清等。”张洋说。对于消费贷流向房地产“禁令”能够产生的效应,中信证券固收团队首席分析师明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结合上半年金融数据和草根调研情况,发现受到限购限贷政策影响,部分居民加杠杆的房地产需求转向消费贷。而用短期限、高利率的消费贷投机房地产是非常危险的投资行为,此时出台相关政策进行限制是必要的,也将对过热的消费贷市场起到控制作用。但是出现目前消费贷流向房地产市场的原因比较复杂,监管限制确存难度,只通过银行消费贷款的监管只是一个方面,还需要配合整个房地产市场整体的调控政策,包括租售同权、增加土地供给等“组合拳”的方式真正打消房地产投机的过热需求。(编辑:杨志锦,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监管层严查消费贷流入房地产 首付贷卷土重来》 精选八
9月初以来,北京、深圳、广州、浙江、江西等多地人民银行、银监局下发文件,要求加强个人消费贷款管理,严查消费贷款流入房地产市场的现象,并予以纠正。
据券商中国记者了解,银行方面已经加紧对已发放未收回消费贷款的审查。尽管大额贷款、小额贷款在审查方式上略有区别,但都以查验消费凭证、贷后回访为主,一旦发现疑点贷款且借款人无法证明真实消费用途,银行将立刻收贷、罚息;而对已还款的消费贷款,银行同样会再核查,并对可疑贷款的借款人进行风险提示。
不过,审查也难免存在盲点和难点,虚假消费、多次转账或取现…。。招数频频。恰如一位城商行消费金融部负责人所说,“银行有手段,但是不充分,也不是银行不想管,而是确实比较难管。”
监管层为何突然加码?下面这组数据或许可以给出答案。
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报告测算称,2017年3月以来,新增异常短期消费贷款金额中至少有3000亿流向楼市。市场也普遍认为,今年以来消费贷井喷式发展,是大量入楼市所致。
房贷不够?消费贷凑!
监管严查,与居民短期消费性贷款的爆发式增长直接相关。央行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居民新增短期消费贷款1.27万亿元,较年初增幅达到25.68%,远远高于住户部门中长期消费贷款增幅(16.19%)、住户部门总贷款增幅(15.01%).
短期新增消费贷款大幅增长,这些钱到哪儿去了?中信证券明明研究团队认为,居民短期贷款增速与消费统计数据背离,可能流入房地产。“3月份开始,中长期贷款显著回落,而短期贷款暴增,这一趋势逆转的时点与房地产市场‘3·17新政’一致。”
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姜超也在研报中称,地产销售仍在增长,但去年下半年以来银行房贷额度逐渐受限,部分居民购房贷款或借道短期消费贷款完成,导致居民短贷的高增长。
从券商中国记者调查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不少银行房贷额度都处于紧张状态,不乏银行在某些地区分行直接停贷。此时购房者要想申请到房贷,要么主动提高,要么干等银行偶现的房贷额度。
某华南股份行深圳分行个贷经理:
从6月份开始,额度就开始紧张了,房贷放款是按照高低排队出账,现在房贷基本都没在做,给的提成低、放款非常慢、额度太少。
某大行深圳分行资负部人:
上半年做的比较多,三季度就基本上没做房贷了,没额度,本身资金成本也比较高。
某中部地区某城商行零售部人士:
也有少数银行额度尚足。房贷额度还是要看全行的资金情况,总体上要比年初紧一点,但也还好,绝大部分的业务需求都能满足,当然,每个分行的额度是不一样的。
为了凑够购房资金,不少居民以信用贷款、房抵贷等消费贷款填补缺口。这与借款人的置业冲动有关,也与个别银行消费贷款在制度、风控、合规审查不够审慎,以及贷前贷中贷后审查失职、员工行为管理不严有关。
结果就是,银行发放的部分消费贷款金额较大、期限较长,明显与日常消费的特征以及我国居民普遍的消费观念不符,贷款资金存在较大的流入楼市的潜在可能性。
银行审查怎么做?
银行又该如何对消费贷款流入楼市进行审查?事实上,购房者从银行获得消费贷款,和从银行按揭贷款买房,两边都有相应的资金用途和来源的审查。其中,对于购房资金来源的审查,手段主要是看购房者购房前期的贷款记录和转账记录等。
一家华中城商行零售信贷部人士称,“对于消费贷款,贷前审查基本类似,主要是对贷款用途、还款能力的审查,譬如装修贷款,那至少先把购房合同拿过来吧,这是正常的贷前审核。”
不过,在购房者取得消费贷款后,由于包括信用贷款、抵押贷款两类,其放款方式、贷后管理都不太一样:
对于金额比较小(30万以下)、用途不太确定或者比较分散的贷款资金,借款人可以提款、取现,自主支付,虽然银行也要求提供后续的消费凭证,但只要借款人有足够的还款能力,贷后监控就没有那么严格。
对于超过30万元的贷款,银行在放款时会要求只能刷卡或者受托支付,也就是由银行支付给借款人的交易对手,银行自己的系统严格监控卡内交易动向,一旦资金出现可疑操作或流向房地产市场会立马收贷。
而在多地相继下达严查消费贷款的要求后,从记者调查到的情况来看,商业银行对存量和增量消费贷款主要做了以下审查和调整:
对已发放、未还清、金额比较小的消费贷款,就向客户发送通知(包括短信、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积金贷款额度计算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