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小米投资做投资人的几点心得

创业18年,我所收获的5点心得!
第一点心得人人公司从开始到现在,我们经历了很多的挫折,公司的商业模式至少变了四到五次,如今我将这过程中的经历总结了几点心得与你来分享一下。第一点心得:成功始于坚持。我们的第一笔钱非常少——我记得我在融第一笔钱的时候,是在美国找的投资人,2002年因为有「9o11」,大家没有投资的热情。我就请一个投资人吃饭,不断地请他,当时断断续续请他吃了八次麦当劳,融了8万美元,相当于吃一次就融资1万美元。公司的头几年,商业模式就变了好几次。几个月后,我们进入了传统SP(无线增值)行业。在传统SP行业几年以后,碰到了2006年的寒冬,当时正好赶上了一个大的浪潮,当时我们公司尝试了非常多的东西,分类广告、视频分享等等,没有什么是我们没去做的。但是所有这些尝试都是基于我们传统的业务,以赚钱为主,一旦不赚钱的话,很快就会进入一个非常糟糕的状况。我们当时是1400名员工,在半年之内要砍掉一半。2006年,我们成立了校内网,这是我们的第三次转型。转型以后,我们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刻苦努力,终于在今年5月份,在美国的纽交所上市,成为纽交所第一家上市的社交网络公司。我们之所以能活下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在最艰苦的时候一定要咬牙坚持。我们公司刚开始的时候,经常账上只有两个月的钱,在很苦的时候能够坚持下去,我觉得非常不容易。现在所有的行业里面,都有很多很坚持的公司,但是我觉得光坚持还不够,比较重要的还有第二个,就是要灵活。我们在非常坚持地干公司的同时,也在几个关键的时候做出了商业模式的改变,如果一直做最开始想的那个模式,到现在肯定死了。因为互联网市场的变化非常快,所以在坚持的时候还要灵活。在坚持的同时保持灵活,这就很难了。在企业到了一定规模以后,我们面临的问题跟很多企业一样,都是有很大的困难。大家知道,自然界的定律,就是痛恨大的东西,只要是大的东西,自然界都有各种办法让你变小。所以一个企业到一定规模时,自然有各种力量让你无法长大。我喜欢问我们公司的新人一个问题:在某一专业,必如说某项乐器,某项体育项目,要成为世界级的专家和竞技者,需要花多长时间?有同学说十万个小时,但这显然不符合正常的逻辑,因为如果平均每天花费3小时,那么需要100年。 正确答案是1万个小时,这在畅销书《Outliers》中有谈到。计算下来,如果花费1万个小时来达到目标,每天付出3小时,那么达到世界顶级水平需要8-10年。 我喜欢问的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是「1万小时」,而不是5千或者3万。 答案是,对普通人来,1万个小时的练习,意味着人类坚持的极限。只有到了极限,你的竞争对手才会逐渐放弃,你才有可能脱颖而出。拿弹钢琴为例,你会发现很多和你一起学琴的人,弹着弹着就放弃了。真正能达到1万个小时的人寥寥无几,而达到了,如果天分足够,可能就是世界级的专家。因此我要说,成功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坚持。 要成功,就要把你的竞争对手甩在后面,而这一点上有时候就是靠时间来「耗着」,等别人没有耐性、坚持不下去了、自乱阵脚了,找别的、更大、更时髦的领域去了,那么你很有可能就是坚持到最后的胜利者。第二点心得第二点心得:保持谦虚。在中国开办互联网公司,成功很难 。目前所有拿到钱的创业企业中,能够达到这一目标的不超过10%。为什么要说谦虚呢?过去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每一次心里感觉非常好的时候,几乎马上就倒霉了。例如我们2003年最开始做无线增值业务,当时月营业额非常高,最高每月达到600万,对于一个只有几十人的公司而言是非常大的收入,我们非常兴奋。但是,后来大家知道,因为整个行业的基础不牢,2006年以后我们自己的无线增值业务以及整个SP行业都迅速下滑;2006年Web2.0热潮的时候,我们是个旗帜,猫扑要上市的消息叫的很响。但是由于扩张太快,基础不牢,也搁置了。几次下来我的总结是,成功是小概率事件,来之不易。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在对市场和公司自身能力的判断时特别容易失误,这个时候,一定要「夹着尾巴做人」,千万不能得意,因为胜利的时候,失败就在不远处等着你。第三点心得第三点心得:警惕失败。我很景仰的一个人,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说过,“我最希望知道的事情,是我会在哪个地方死掉,然后我就不去那个地方”,大部分人对这句话是会心一笑,觉得有理,过几天再一问,却也不太清楚为什么有道理。最开始我也没有完全想明白这句话,但是我认为这样一个牛人说这话必然有其道理,就不断的想,最近我琢磨出来为什么了。一个创业者有两种方法提高成功机率:一是不断地做正确的事情增加成功率,二就是避免错误的事情降低失败率。 知道「我们会在哪个地方死掉」然后「不去那个地方」,就是要降低失败率。大部分公司是怎么死掉的?表象的原因多半是因为钱花完了。但是,没钱只是表象,是很多其它更本质的原因决定的。中国人在治病的时候是「治本为先」的逻辑,首先去思考更本质的问题解决办法。但是我的想法是,解决本质问题非常难,如前面两个要素所说,成功本来就是小概率事件,好比治病要治本不容易。在没有办法解决根本问题的时候,就先治标。感冒了先吃片阿司匹林,先把症状挺过去, 几天之后,身体的自然抵抗力基本就能把感冒搞定了。举个例子:丁磊在2000年跟我说过,他当时上市如果再晚几个星期,就没法上市成功了。如果当时丁磊没有成功上市,那么我说不好他现在做什么,肯定还是个牛人,可能对互联网失去希望,干脆去养猪了吧。所以网易当时治病先治了标,有了钱,多挺了几年,机会来了,抓住了,公司就做大了。成功既然是很难的事,与其强行去提高一个小概率事件的几率,有时不如把失败的可能性降低。既然我们知道互联网创业失败的概率是90%,而且只有那么几种办法导致失败,那如果能够想办法把它降到80%甚至70%,就相当于把成功的概率增加2到3倍!成功好比一个棒球运动员面前以光速飞过来的棒球,不容易打个正着;失败是一天到晚都缓慢飘到眼前的气球,容易识别,也容易打到。 如果关注气球,把所有的气球都打光了,剩下的就都是棒球了,水平再差,不断的打,有一天某个棒球也会被你击中。当你每天花大把时间去琢磨如何追求成功时,留出10%的时间来考虑如何避免失败,这样你成功的几率会高好几倍。第四点心得第四点心得:找到自己的variant perception(认知能力)。有人说,陈一舟,你不是个企业家,你是个投资人。 我就暂且笑而不语,顺杆爬,谈谈我是怎么做长的。 做企业和做投资,其实有根本的相似之处,互联网公司也是一样,来日方长,这里暂按下不表。我想探讨的是,一个CEO,如果只能做长一件事,关注一件事,应该是什么? 我的答案是, 应该是一个variant perception, 就是一个潜在价值很高的,但和目前普遍接受的观点非常不一样的远见观点。 这个观点,还要有可执行的手段,否则想到了,没有做的条件也白搭。 通俗一点,就是当时听起来非常奇葩的,但在事后又被证明非常牛掰的idea。雷军做小米,几年前大家听起来像奇葩,现在是二三线城市的大妈都知道,是他们心中仅次于苹果的品牌。 为什么,因为他琢磨出来在无线互联网上如何避开大佬们的锋芒,利用一个一定会起来的免费操作系统,安卓,做一个软硬件的产品在上面收到钱。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利用跨界技术竞争壁垒,利用大势,业内一流的营销的组合型案例。几年前周鸿祎做免费杀毒,问我行不行,我说看不清。 他后来又做浏览器,问我行不行,我说不太行,结果都让他做成了。所以他现在也不来问我该做啥了… 囧!还是雷军了解我,做小米前,不问我,直接做了。 再囧!为什么他们有variant perception?因为过往个人的经验和积累,以及对互联网客观规律深刻的认识,包括对人性的了解。2006年,我们的variant perception是做SNS。2010年,腾讯的variant perception是做微信。每家公司的variant perception不一样,积累非常重要。 没有积累,不容易想到; 没有积累,想到了也做不到。在斯坦福的时候,上过一次巴菲特的投资课。 他说,一个人,一辈子应该只做20个重大决定,指标用完,战斗结束。 如果用这个标准来看,我的指标已经用掉好几个,以后要节约了。难道不是吗?作为一个创业者,或者一个人,一辈子里真正重要的决定可能20个都不到:专业学什么, 找什么老婆/老公, 第一份工作,选谁做合作伙伴,关键的10个投资决定,加起来不到20个,但是决定了一个人80%以上的快乐和成功。你的这20个决定是什么?你该投入多少资源去做这些决定?你做这些决定的时候,有什么variant perception?这都是一些好问题。第五点心得第五点心得:学会「做空」心态。「做空」是个投机名称,估计你也会竖着耳朵听。其实,我想说的做空,是指一个CEO,平时在工作中,应该积极的不关注什么 (aggressively inactive),我的理解就是:凡是没有独特优势和variant perception的事,就不做;凡是对本职工作没有太大用处的事情和人,少掺和或者不掺和,这是我指的做空。时间像真空,很快会被填满。如果你的时间没有被最重要的人和事填满,那么一定会被不重要的人和事填满。做空,就是积极的不关注。查理芒格,巴菲特的合伙人,有个习惯,所有到他桌上的事情,只放在三个篮子里:第一个叫「No」,就是「不做」。第二个叫「YES」,就是「做」,这也好理解。 第三个,叫「too hard」, 就是「太难」。
这个叫「太难」的篮子是朵奇葩,估计放在这个篮子里的东西,过了一段时间,粘上浮尘,到了年底,其命运最后都是被放到「不做」这个篮子里了。我们从小到大,从来都是被教育说要不怕困难,知难而上,为什么这位老先生说要知难而退呢?
怎么定义难?什么是战略意义上的难? 什么是战术意义上的难?深思熟虑要「做」的事情,执行上再难也要做。 战略上「太难」的事情,执行起来好像不太难,这个时候你做不做? 这些问题,要多思考,想通了,可能离成功就更近了。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投资人说”(ID:touzirenshuo),投资人说致力于寻找具有匠人精神的投资人,多角度呈现投资人所看到的世界,经常关注我们你可以获得充满趣味的思维启迪,还有接地气的创投方法论。素材来源:人人小站、DoNews版权问题、投稿、爆料、商务合作请加微信/QQ:强烈推荐,主编吐血推荐,关注就知道了!老板日记ID:laobanriji 先关注再说!每天分享老板创业、管理、经营的心得与感悟!还有老板那些你不知道的事……每一篇都有收获。主编极力推荐! ↑↑↑长按二维码 一键关注
正在载入...
暂时没有数据
打开凤凰新闻观看更流畅小米运营心得_百度文库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小米运营心得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2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我在小米做投资人的几点心得
腾讯创业 | ID:qqchuangye
互联网的特性就是让用户的到达成本和你的分发成本足够低。互联网的核心就在于你得有明确的用户获取渠道和获取方法。
来源 / 青桐资本(ID: qtziben )
早期的互联网红利已经不再,现在的市场环境,各类产品都越来越难做了。
那么对于互联网投资而言,什么样的公司才是有价值的呢?今后的互联网项目投资趋势是什么样的?
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来自于知乎达人小米科技投资部孙志超多年的投资感悟,能带给你很多思考。以下,enjoy~
移动互联网带来的5大趋势
移动互联网在最开始的几年跟PC很接近,发展路线都是工具→娱乐→消费。
在年这几年当中,我们只需要延续当初PC年代的投资风格,就能够找到很多类似的成功标的。
从2013年到2017年,图中的意思并不是说每一年它都有一个固定的主题。其实不同的主题在很多年之间都有延续有跨度。我只是把当年相对比较热门的项目挑出一部分作为它的主流。
根据这个发展路线,可以明显看出来一些趋势:
1.社交媒体切入多数应用场景。 同时,用户创造内容、创造有价值的教育等形式越来越丰富。
2.互联网切入各项传统行业, 甚至有一些是当年PC互联网没有涉及到的部分。这也是由于移动互联网更强的渗透性所导致。
3.行业不断细分, 社区、电商、媒体等都在向不同的应用场景,用户的垂直细微方向深耕。
4.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技术显著提升。 一条线是2G→3G→4G的发展。另一条线,是手机硬件处理能力的提升,很典型的比如说直播、短视频、游戏等。
5.流量获取在日益的去中心化。
最开始的流量是经历了“分散→集中→寡头”的过程。但是当寡头把主流的市场覆盖了以后,一方面新增的流量又重新成为了大家获取的渠道,另一个方面是原有流量模式已经固化且日益昂贵之后,开始有各种社交关系,返利等等。
新形式的模式推广对于下沉应用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当前的互联网环境
当前的互联网环境下,市场越来越难做了。 老产品越来越重视老用户的回流,想出现新鳌头的应用越来越难。新产品要么成为爆品,要么就是不温不火的缓慢发展。
在早期泛互联网时代,整个互联网被当成一件事情看待。互联网本质追求的是垄断,赢者通吃。
所以当时的投资,投的是未来的垄断者,或者是垂直细分领域、横格细分领域的垄断者,投前最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考察这家公司有没有可能造成垄断。
当前的6大投资准则
投资必须具有独立的思考模式,才能避免和他人的判断一致。
针对当前的互联网现状,我们需要转变思路。该怎么去做投资,我总结了以下六条可参考的准则:
▌真实明确的需求
对互联网投资而言,两种公司是有价值:1.大用户的高频刚需。2.高毛利的垂直刚需。
大用户的明确需求 是指当前或者之前被证明过的需求,用新技术、新方法进行重建,它不是创造性需求。
互联网第一个去创造需求的公司基本上都死了,因为创造性需求需要强大的推动力,往往是巨头能做的事情,而不是创业者能做的事情。
互联网的明确需求 是指以前被验证过的真正的大需求。验证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说在线下行业有没有被验证过,在其他国家其他区域有没有被验证过,在PC时代的互联网有没有被验证过等等。
一个过往不是强需求的东西,千万不要指望它因为移到了线上就变成一个强需求,这是不存在的。 一个东西能在互联网成为强需求,一定是它在某一个时代、某一个环境之中本身就是强需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可能创造新的需求。但是我们做投资,尤其是早期投资,要等待的时间会非常漫长,可能等不起。
▌ 快速融资的能力
这个能力的重要性现在会被越来越放大。
一个原因是现在的流量极为昂贵。
如果没有获得投资,你可能没有办法快速增长。即便你在早期有一定的红利,也会被竞争对手快速追上。
另一个原因是当前融资环境的变化。
现在的状况是钱多但是好项目非常少。一旦有一个项目吸引到了注意力,它一定会迅速融资。其实重点并不是融资的速度,而是它融资的这个可能性。
这是一个博弈,就是你觉得你投的项目很不错,但是如果它没有快速融资的潜力,最终会变成你的一个鸡肋。现在的基金有很多很多,但是真正最终能快速获取巨大回报的其实很少。
▌用户的获取
一个纯互联网项目,评判它最核心的价值一定是它的在线用户人数,所有的ARPU值、留存率等等。在一个大盘子内,它的活跃用户数决定了它的价值。
互联网的特性就是让用户的到达成本和你的分发成本足够低。互联网的核心就在于你得有明确的用户获取渠道和获取方法。
有很多的产品都存在一个缺陷,就是它的用户获取存在断裂。一个新东西做起来重要的不是靠模式创新,而是要有让它流行起来的源源不断的用户渠道。
▌ 市场的下沉
最近这几年以及未来的一小段时间里,市场是在不断下沉的。
做产品有两种方法往上打或者往下打。往上打很容易建立壁垒,有很多小众社区它的管理运营都非常烂,但是它的调性使得它的用户边界非常稳定,也很少流失。
往下打虽然是顺势而为,但也会面临两个挑战:
1.在下沉市场中,有一些原生模式其实更加符合用户需求;2.容易被复制。
往下打,虽然看上去都是下沉,但是它其实是两极分化的现象。
第一个分化在于,它跟大城市的需求一样,但是用跟大城市的一样的打法不管用,需要一个更有效的方法。
第二个分化在于,当下效果不好但是更适合长远发展,因为这一批用户中其实有很多并没有接触到传统的应用场景。
很多现有的模式其实已经是过渡发展,思考的层级过多。很可能你去做的时候效果没有爆发,但是会逐渐积累这个产品的口碑,以及用户对它的认知。
一旦用户接受了它以后,它的边界非常牢固,别人打它是很难的。你可能需要破坏性的方法去达到效果,或者花更多的钱积累,会变得非常的两极分化。
▌ 线上、线下的融合
过去有很多互联网的服务是纯粹的线上,或者说线上给线下导流,或者说线下聚集到线上,它本质上是有二元对立,或者二元结合的关系。
但现在,这个界限会越来越消融,几乎分不清到底是在线上还是线下,可能随时在两者之间切换。
在这个过程当中,价格因素的权重会下降,大家会更在意便利性和效率,希望需求能随时随地被解决。
▌ 基于场景的社区
这是一个跨代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一批用户其实是一个泛娱乐的生活状态,需要有趣味性,满足他当前好玩的场景诉求。
现在我们投资公司以及它的产品,都必须有一个高延展性。不光是上下游的延展性,还有产品本身的延展性。
比如兴趣社交,场景社交,很多人一头扎进去做了一个极为细分的社交产品,这个诉求本身就是错的,因为这个产品本身限制了它极大的延展性。
作为互联网人的思维,第一是要考虑受众群体,第二是要考虑这个产品的延展能力。 纯粹的互联网,或者纯粹的线下,会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的发展。并不是说纯线上的产品没有价值,而是说当出现新的机会的时候它往往可能是融合的。
我觉得做互联网一定要做大的平台,这个思路不管站在什么时候都是对的。唯一的区别就是,以前能做成一个巨大的平台,现在可能做成一个小的平台但是它拥有的价值更高。
在小的细分里面,做到一个足够大的平台是非常有价值的。现在很多人做小的娱乐社区或者小产品,只有很一小部分人喜欢,当这部分用户很快到达天花板之后,又不具备足够大的商业价值,延展性就会遇到一个瓶颈。
过去的几年,凡是独立成为巨头,没有被所谓的BAT巨头直接干死的公司都具备自身的延展性。
它可以不断地延伸,不会把自己标签成为一个产品,所谓的标签往往其实是一种融资需求,或者说最早的核心用户的定位。
2018年投资方向
这个象限图,是我觉得今年要去看去思考的方向,我以技术和场景划分开。
成熟技术+探索场景,这个象限内的事情现在就能做,人人都能做,但是这个场景过去还没有得到完整的验证。
成熟技术+成熟场景,这是个高竞争的象限。越成熟用户接受度也是越高的,吸引的资源,发展的速度都会更高。
这个地方有没有搞头呢?我觉得还是有的,比如人工智能,富媒体化、直播化等,还有对传统的改造、用户群的升级和降级,传统高DAU的应用。
新兴技术+成熟场景,这里的技术是指它的应用层面。产生了应用可能的技术才叫可用技术。
是否有其他新兴技术?其实每一年都有不可预计的黑马会出现,所以这一块是可以持续关注的,但是没有办法立刻出售。
新兴技术+探索场景,这是最难的一个象限。
其实作为互联网,通常是不建议去走这一块的,因为它面临着冷启动的问题。比如说区块链应用,现在根本没有所谓的成熟,现在的所谓区块链应用大部分来说都是在做跟B,或者说极为底层的协议有关的,阶段是非常非常早期的。
不同的估值方法
(数据仅供参考)
在当前的互联网环境下,定价变成极为重要的一个东西。 所有的估值方式就是一个光谱的两端,一边是需求定价,一边是回报定价,中间选一点。
需求定价就是这个东西你愿意出让多少股份,它需要多少钱,这是一个匹配关系,跟它能够长多大没什么关系。我作为投资方提供多少资金,你觉得我值多少股份,这就是一个极端的需求定价,也是在讨价还价。
回报定价就是将来这个东西在市场上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公司之后的估值。
你不管它是不是能发展的那么大,假想它最后被并购或者上市,那个状态下估值是多少?成为这样一家公司有多少风险,你的风险折扣乘以回报倍数等等,就是你的回报定价。
当然可以两种定价方式一起综合思考。 但是,从本质上来讲,一个公司的前期就是绝对的需求定价,到了Pre-IPO就是绝对的回报定价,中间是一个灰色地带。投资的艺术就在这里面,因为它不是一个完全绝对的判断。
需求定价里面特别忌讳的一点,就是给他一个早期项目,大大超出他的实际需求和驾驭能力。
有的人说,共享经济很多创业者不是很强,但是公司估值几亿几十亿的都有。你要知道其实这个公司根本就不是创业,他完完全全是一个类似项目孵化的过程。
真正的创业是不会在一上来就明确知道我这个方向是否正确的,你给他很多的钱,他可能内心里就有了要多次转型的准备。所以说,宁可一次一次的投,把里面他最重要的东西找到,按那个东西花多少钱来投。
做投资千万不要怕贵。
不管你的投资风格是狙击的也好,还是洒胡椒面也好,重要的是对于整个领域你要有一个常识:到底什么样的阶段是早期阶段?什么样的阶段是初步验证阶段?什么时候是安全阶段?有了基本概念之后,你才有控制全局的能力。
当下互联网项目的投资艺术在于:把需求定价和回报定价结合在一起思考。
除此之外,你认为还有哪些因素对互联网投资项目有重要影响呢?
本文来自腾讯创业,创业家系授权发布,略经编辑修改,版权归作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 下载创业家APP,读懂中国最赚钱的7000种生意 ]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读懂中国最赚钱的7000种生意
中国领先的创业创新服务平台
今日搜狐热点孙志超:我在小米做投资人的几点心得
题图:小米科技投资部 孙志超先生
互联网的特性就是让用户的到达成本和你的分发成本足够低。互联网的核心就在于你得有明确的用户获取渠道和获取方法。
本文转载自:青桐资本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违者必究!
早期的互联网红利已经不再,现在的市场环境,各类产品都越来越难做了。
那么对于互联网投资而言,什么样的公司才是有价值的呢?今后的互联网项目投资趋势是什么样的?
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来自于知乎达人小米科技投资部孙志超多年的投资感悟,能带给你很多思考。以下,enjoy~
移动互联网带来的5大趋势
移动互联网在最开始的几年跟PC很接近,发展路线都是工具娱乐消费。
在年这几年当中,我们只需要延续当初PC年代的投资风格,就能够找到很多类似的成功标的。
从2013年到2017年,图中的意思并不是说每一年它都有一个固定的主题。其实不同的主题在很多年之间都有延续有跨度。我只是把当年相对比较热门的项目挑出一部分作为它的主流。
根据这个发展路线,可以明显看出来一些趋势:
1.社交媒体切入多数应用场景。同时,用户创造内容、创造有价值的教育等形式越来越丰富。
2.互联网切入各项传统行业,甚至有一些是当年PC互联网没有涉及到的部分。这也是由于移动互联网更强的渗透性所导致。
3.行业不断细分,社区、电商、媒体等都在向不同的应用场景,用户的垂直细微方向深耕。
4.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技术显著提升。一条线是2G3G4G的发展。另一条线,是手机硬件处理能力的提升,很典型的比如说直播、短视频、游戏等。
5.流量获取在日益的去中心化。
最开始的流量是经历了“分散集中寡头”的过程。但是当寡头把主流的市场覆盖了以后,一方面新增的流量又重新成为了大家获取的渠道,另一个方面是原有流量模式已经固化且日益昂贵之后,开始有各种社交关系,返利等等。
新形式的模式推广对于下沉应用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当前的互联网环境
当前的互联网环境下,市场越来越难做了。老产品越来越重视老用户的回流,想出现新鳌头的应用越来越难。新产品要么成为爆品,要么就是不温不火的缓慢发展。
在早期泛互联网时代,整个互联网被当成一件事情看待。互联网本质追求的是垄断,赢者通吃。
所以当时的投资,投的是未来的垄断者,或者是垂直细分领域、横格细分领域的垄断者,投前最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考察这家公司有没有可能造成垄断。
当前的6大投资准则
投资必须具有独立的思考模式,才能避免和他人的判断一致。
针对当前的互联网现状,我们需要转变思路。该怎么去做投资,我总结了以下六条可参考的准则:
▌真实明确的需求
对互联网投资而言,两种公司是有价值:1.大用户的高频刚需。2.高毛利的垂直刚需。
大用户的明确需求是指当前或者之前被证明过的需求,用新技术、新方法进行重建,它不是创造性需求。
互联网第一个去创造需求的公司基本上都死了,因为创造性需求需要强大的推动力,往往是巨头能做的事情,而不是创业者能做的事情。
互联网的明确需求是指以前被验证过的真正的大需求。验证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说在线下行业有没有被验证过,在其他国家其他区域有没有被验证过,在PC时代的互联网有没有被验证过等等。
一个过往不是强需求的东西,千万不要指望它因为移到了线上就变成一个强需求,这是不存在的。一个东西能在互联网成为强需求,一定是它在某一个时代、某一个环境之中本身就是强需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可能创造新的需求。但是我们做投资,尤其是早期投资,要等待的时间会非常漫长,可能等不起。
▌快速融资的能力
这个能力的重要性现在会被越来越放大。
一个原因是现在的流量极为昂贵。
如果没有获得投资,你可能没有办法快速增长。即便你在早期有一定的红利,也会被竞争对手快速追上。
另一个原因是当前融资环境的变化。
现在的状况是钱多但是好项目非常少。一旦有一个项目吸引到了注意力,它一定会迅速融资。其实重点并不是融资的速度,而是它融资的这个可能性。
这是一个博弈,就是你觉得你投的项目很不错,但是如果它没有快速融资的潜力,最终会变成你的一个鸡肋。现在的基金有很多很多,但是真正最终能快速获取巨大回报的其实很少。
▌用户的获取
一个纯互联网项目,评判它最核心的价值一定是它的在线用户人数,所有的ARPU值、留存率等等。在一个大盘子内,它的活跃用户数决定了它的价值。
互联网的特性就是让用户的到达成本和你的分发成本足够低。互联网的核心就在于你得有明确的用户获取渠道和获取方法。
有很多的产品都存在一个缺陷,就是它的用户获取存在断裂。一个新东西做起来重要的不是靠模式创新,而是要有让它流行起来的源源不断的用户渠道。
▌市场的下沉
最近这几年以及未来的一小段时间里,市场是在不断下沉的。
做产品有两种方法往上打或者往下打。往上打很容易建立壁垒,有很多小众社区它的管理运营都非常烂,但是它的调性使得它的用户边界非常稳定,也很少流失。
往下打虽然是顺势而为,但也会面临两个挑战:
1.在下沉市场中,有一些原生模式其实更加符合用户需求;2.容易被复制。
往下打,虽然看上去都是下沉,但是它其实是两极分化的现象。
第一个分化在于,它跟大城市的需求一样,但是用跟大城市的一样的打法不管用,需要一个更有效的方法。
第二个分化在于,当下效果不好但是更适合长远发展,因为这一批用户中其实有很多并没有接触到传统的应用场景。
很多现有的模式其实已经是过渡发展,思考的层级过多。很可能你去做的时候效果没有爆发,但是会逐渐积累这个产品的口碑,以及用户对它的认知。
一旦用户接受了它以后,它的边界非常牢固,别人打它是很难的。你可能需要破坏性的方法去达到效果,或者花更多的钱积累,会变得非常的两极分化。
▌线上、线下的融合
过去有很多互联网的服务是纯粹的线上,或者说线上给线下导流,或者说线下聚集到线上,它本质上是有二元对立,或者二元结合的关系。
但现在,这个界限会越来越消融,几乎分不清到底是在线上还是线下,可能随时在两者之间切换。
在这个过程当中,价格因素的权重会下降,大家会更在意便利性和效率,希望需求能随时随地被解决。
▌基于场景的社区
这是一个跨代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一批用户其实是一个泛娱乐的生活状态,需要有趣味性,满足他当前好玩的场景诉求。
现在我们投资公司以及它的产品,都必须有一个高延展性。不光是上下游的延展性,还有产品本身的延展性。
比如兴趣社交,场景社交,很多人一头扎进去做了一个极为细分的社交产品,这个诉求本身就是错的,因为这个产品本身限制了它极大的延展性。
作为互联网人的思维,第一是要考虑受众群体,第二是要考虑这个产品的延展能力。纯粹的互联网,或者纯粹的线下,会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的发展。并不是说纯线上的产品没有价值,而是说当出现新的机会的时候它往往可能是融合的。
我觉得做互联网一定要做大的平台,这个思路不管站在什么时候都是对的。唯一的区别就是,以前能做成一个巨大的平台,现在可能做成一个小的平台但是它拥有的价值更高。
在小的细分里面,做到一个足够大的平台是非常有价值的。现在很多人做小的娱乐社区或者小产品,只有很一小部分人喜欢,当这部分用户很快到达天花板之后,又不具备足够大的商业价值,延展性就会遇到一个瓶颈。
过去的几年,凡是独立成为巨头,没有被所谓的BAT巨头直接干死的公司都具备自身的延展性。
它可以不断地延伸,不会把自己标签成为一个产品,所谓的标签往往其实是一种融资需求,或者说最早的核心用户的定位。
2018年投资方向
这个象限图,是我觉得今年要去看去思考的方向,我以技术和场景划分开。
成熟技术+探索场景,这个象限内的事情现在就能做,人人都能做,但是这个场景过去还没有得到完整的验证。
成熟技术+成熟场景,这是个高竞争的象限。越成熟用户接受度也是越高的,吸引的资源,发展的速度都会更高。
这个地方有没有搞头呢?我觉得还是有的,比如人工智能,富媒体化、直播化等,还有对传统的改造、用户群的升级和降级,传统高DAU的应用。
新兴技术+成熟场景,这里的技术是指它的应用层面。产生了应用可能的技术才叫可用技术。
是否有其他新兴技术?其实每一年都有不可预计的黑马会出现,所以这一块是可以持续关注的,但是没有办法立刻出售。
新兴技术+探索场景,这是最难的一个象限。
其实作为互联网,通常是不建议去走这一块的,因为它面临着冷启动的问题。比如说区块链应用,现在根本没有所谓的成熟,现在的所谓区块链应用大部分来说都是在做跟B,或者说极为底层的协议有关的,阶段是非常非常早期的。
不同的估值方法
在当前的互联网环境下,定价变成极为重要的一个东西。所有的估值方式就是一个光谱的两端,一边是需求定价,一边是回报定价,中间选一点。
需求定价就是这个东西你愿意出让多少股份,它需要多少钱,这是一个匹配关系,跟它能够长多大没什么关系。我作为投资方提供多少资金,你觉得我值多少股份,这就是一个极端的需求定价,也是在讨价还价。
回报定价就是将来这个东西在市场上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公司之后的估值。
你不管它是不是能发展的那么大,假想它最后被并购或者上市,那个状态下估值是多少?成为这样一家公司有多少风险,你的风险折扣乘以回报倍数等等,就是你的回报定价。
当然可以两种定价方式一起综合思考。但是,从本质上来讲,一个公司的前期就是绝对的需求定价,到了Pre-IPO就是绝对的回报定价,中间是一个灰色地带。投资的艺术就在这里面,因为它不是一个完全绝对的判断。
需求定价里面特别忌讳的一点,就是给他一个早期项目,大大超出他的实际需求和驾驭能力。
有的人说,共享经济很多创业者不是很强,但是公司估值几亿几十亿的都有。你要知道其实这个公司根本就不是创业,他完完全全是一个类似项目孵化的过程。
真正的创业是不会在一上来就明确知道我这个方向是否正确的,你给他很多的钱,他可能内心里就有了要多次转型的准备。所以说,宁可一次一次的投,把里面他最重要的东西找到,按那个东西花多少钱来投。
做投资千万不要怕贵。
不管你的投资风格是狙击的也好,还是洒胡椒面也好,重要的是对于整个领域你要有一个常识:到底什么样的阶段是早期阶段?什么样的阶段是初步验证阶段?什么时候是安全阶段?有了基本概念之后,你才有控制全局的能力。
点击展开全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米抢购心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