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国际网站上是否可以查询到关于张姓家谱字辈大全集的信息?

1初从——第460篇——收集摘自有关张氏家谱网站上的资料作为保存并待重新编辑整理——
1初从——第460篇——收集摘自有关张氏家谱网站上的资料作为保存并待重新编辑整理——
1初从——第460篇——收集摘自有关张氏家谱网站上的资料作为保存并待重新编辑整理——&&& 《二零零七年十月一日至十八日重新编辑张氏族谱完成粗粗浏览一遍整理的第二遍》&中华张氏家谱论坛真正的中华张氏家谱论坛开通了!欢迎大家光临!& ——这全部是网上寻找来的张氏族谱信息及留言,并集并待重新编辑整理张氏家谱网站上的资料,提供一份网上已消失的寻根留言的保存,有愿意的张氏宗亲也可请你编辑整理好后去发布于中华张氏家谱论坛网中,以作为张氏宗族谱的记录因若干不明原因已而不复存在时的参考,流失了的张氏春秋上的资料和寻根留言现在想看也看不见了,不能不说有些张氏家谱网站停止后,是一种很大的憾事,这里提供的稿样等待有兴趣的张氏宗亲逐一编辑及清除重复无用的一批族谱资料,作一次校对整理,让大家参考研究,网上张氏全谱稿正在定期整理出张挥公以下各支世系,及张良公以下各支世系, 欢迎有贤之士以及族谱爱好者加入各支系资料,也可将你的张氏族谱资料加入,方便寻根的宗亲寻根。希望各位宗亲能够积极添加张氏族谱的相关资料以供参订!并让其他寻根的宗亲能在你的家谱信息中得到所需的资料! 张氏全谱稿未尾将单独列出宗亲你自已的家谱资料及信息,经过定期整理后,并入为张氏全谱稿的一章中,而理顺各支谱系.须参照他支谱系,对各种的张氏族谱资料进行考证,也征求你支张氏族谱和各支张氏族谱的修正见议. 合修并清理成完整又统一的中华张氏世系统谱稿样来。谏议与张氏族谱资料可发在真正的中华张氏家谱论坛 中。——&中华张氏家谱论坛真正的中华张氏家谱论坛开通了!欢迎大家光临!《二零零七年十月一日至十八日重新编辑张氏族谱完成粗粗浏览一遍整理的第二遍》& &&(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   民国二年,宦游山东的贾村人景大启告老还乡后,集资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侧,建有茶室三间,以备寻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题字为“饮水思源”。碑南二十余米处建有牌坊一座,横额雕刻着“誉延嘉树”,另一面刻有“荫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县政府重修并扩建了大槐树公园。   在这里还流传着一些有关迁徙的故事。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山西巡抚张锡銮率卢永祥第三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所到之处肆意抢掠。到洪洞后,士兵来到古大槐树处,纷纷下马罗拜,互相传言:“回到大槐树老家了。”不但没抢掠,而且将财物供施于大槐树下。大槐树“御灾抗患”之功为人们所称道。   传说当年移民时,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至今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复形(两瓣)。“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你若有兴趣,不妨自我查看。   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说古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   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迁民到了新的居住地点,一片荒野,只好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建屋造房,开荒种地,不论干什么,都会联想起故乡的山山水水。为了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大多在自己新居的院子里,大门口栽种槐树,以表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之情。有些移民到迁徙地后,以原籍命名村名,如北京郊区有赵城营、红铜(洪洞)营、蒲州营、长子营等,表明这些居民是当年从赵城、洪洞等地迁去的。   祭祖小屋里贴着一张“古槐后裔姓氏表”,该表上共有四百五十姓,供奉着他们的牌位,这大大超过了百家姓。他们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的,经过搜集整理,公诸于墙,以便寻根查询。近年来,大陆民众竞修家谱,海外同胞寻根祭祖,纷纷查询自己同大槐树的血缘关系。   悠悠六百年多年过去了,汉代古槐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则枝叶繁茂,充满活力。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四百多个县,有的还远在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遥想当年祖辈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在频频回首遥望大槐树和老鸽窝时,洒下了多少伤心泪,愿大槐树与海内外同胞永远根连根,心连心。   大槐树楹联   香挹行襟留快饮;   荫清古道倚斜阳。   茶可解饮,碧乳澄香通世味;   亭堪楼迹,绿槐夹道识乡情。   柳往槐来,到此应生离国感;   水源木本,于今犹动故乡恩。   举传嘉树;荫庇群生。  摘自《魂系山西》,李镇西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近几年,世界各地传来许多通过查询家谱找到自己祖籍的故事。比如,新加坡前总统李光耀发现自己的祖籍在广东;菲律宾原总统阿基诺夫人据族谱确认自己是福建鸿渐村的后人;香港船王包玉刚查到自己是包公的后裔;毛泽东之女李纳则发现毛家远祖在江西吉水。在上海图书馆,人们能看到苏轼、鲁迅、刘少奇、蒋介石。李鸿章、胡适、荣毅仁、左宗棠等名人的家谱。有人不禁要问,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中国人家谱资料到底有多少?日前,由中国、美国、新加坡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家谱研究机构共同启动了全球华人家谱资料的收集编纂工程。三年后将公布准确的答案-- 存世的中国家谱有多少?   家谱,一种记载世族故事的历史图籍。国家有正史,地方有方志,家族有家谱。5000年中华民族历史大厦,便由它们共同构筑着。上海图书馆是目前中国藏有家谱最多的地方。2000年6月,由上海图书馆申报的编纂出版《中国家谱总目》,在北京召开的「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上,获得立项,由此,水到渠成,上海成为中国家谱的收藏中心、汇总中心、研究中心。   中国家谱究竟有多少?时下还没有人作出肯定答覆。家谱,与正史、方志之区别,还在于它是一种家族性民间行为--不公开出版,秘不示人。经历多次政治运动,家谱被视作「封资修」的产物,遭到大规模毁灭。因而,民间究竟还藏有多少家谱不得而知。然而,记者从上海图书馆谱牒研究中心获知,从海内外公益图书收藏部门公布的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存世的中国家谱计有5万多种,其中国内3万多种,海外2万多种。   上海图书馆是国内藏有中国家谱最多的地方,计有1949年前的家谱11700种,近10万册。这些家谱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其中浙江、安徽为最多,依次为江苏、湖南、四川、福建、山东、河北、湖北、江西等。浙江的家谱,集中在金华、余姚、上虞等地区。安徽的则以徽州地区为最多。在上图收藏的万余种家谱中,共有328个姓氏。其中以张姓为最多,有638种。再次是陈姓,622种,再后是王姓542种、吴姓424种、刘姓420种、李姓418种、周姓366种等。另有吾、寻、生、危、港、后、阳、揭、青、斜等80余种冷僻姓氏家谱。这些家谱多为清代和民国期间的刊本和木活字本。此外,还有200余种明代刊本,其中不少还绘有精致的彩图像,十分珍贵。 家谱收藏室   在数量上,仅次于上海图书馆的是中国国家图书馆,达3006种。但其质量相当高。其中有2种是宋代家谱。最早为史浩纂《仙源谱》,系内府钞本。另有元明代家谱322种。在国家图书馆藏有的这批中国家谱中,还有不少少数民族家谱,有的用汉文撰写,有的用本民族文字撰写。主要有满文谱、蒙文谱、藏文谱、彝文谱等。在用汉文写的少数民族谱中有19种八旗谱。此外,湖南图书馆、安徽图书馆、天一阁藏书楼、吉林大学图书馆、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都藏有不少中国家谱。   港台地区中,台湾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馆是中国家谱的又一大藏家,计有9970种。其中约有三分之一是台湾本地区的族谱,三分之二则是大陆的。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还藏有1100卷缩微中国家谱,台湾中央图书馆也藏有187种中国家谱,其中27种是线装的,属于善本类,香港大学图书馆也收有374种中国家谱,但有四分之三是1949年后纂修的。   海外藏有中国家谱最多的当为美国犹他州家谱图书馆。这家图书馆建于1894年,目前收有中国家谱17099种。此外,还收有中国地方志5043种、东北地区户口册4375册、清代科举资料1293册等等。建于1800年的美国国会图书馆,是除中国之外收有中文图书最多的图书馆。其中文部建于1928年,现有中文图书75.43万册,其中中国古籍善本2000余种、中国地方志4000余种、中国旧家谱500余种。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哈佛燕京图书馆等也藏有不少中国家谱。除美国外,在海外,日本也是藏有中国家谱的「大户」。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收藏中国家谱403种。在东洋文库中文藏书中,有4000余种中国的地方志,800多种中国家谱原件。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京都大学东洋学文献中心等,也收藏不少中国家谱。 家谱,中国人追祖的寻根情结   在商代武丁时期的甲骨文中,已有氏姓世系的记载。《辞海》收有「谱牒」一词,释义是古代记述氏族世系的书籍。可见,中国家谱不仅源远流长,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支。《史记》、《别录》、《汉书艺文志》、《七录》、《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崇文总目》、《通志艺文略》等古代书籍,都有关于谱牒的记载、类目等等。   修续家谱,往往是一个家族中的一件大事,由族中最有权威的人主持。其内容不仅追溯渊源,反映人口繁衍、家族迁移等等,而且彰扬始祖,记载本家族史上杰出人物,以及家训、族训,教勉子孙等等。于是,家谱看似一个家族的历史,实际涉及历史、人口、经济、人类、遗传等学科,是研究社会发展的重要史料。   亲情、友情、乡情、族情……中国文化中的血缘传统,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能比的。今天,炎黄子孙遍布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华人超过5500万。参天之树必有根,怀山之水必有源。他们中尽管有的人已改变国籍,但对民族的认同和文化的认同却没有改变。据悉,华人在世界各地建立社团就有近万个。他们有强烈的思乡愿望。每年,大批大批的华人,不辞艰辛,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祭拜祖先。中国人的这种寻根追祖情结,不能不说受延续数千年的家谱影响有关。家谱,成为各方人士寻根谒祖的最重要的凭据。它维系的不仅是一个家族,更是一个民族。对于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家谱有着特殊的作用和价值。   这些年,在世界各地传来许多通过查询家谱找到自己祖籍的故事。比如,新加坡前总统李光耀发现自己的祖籍在广东;菲律宾原总统阿基诺夫人据族谱确认自己是福建鸿渐村的后人;香港船王包王刚查到自己是包公的后裔;毛泽东之女李纳则发现毛家远祖在江西吉水等等。在上海图书馆家谱阅览室,记者还看到了苏轼、鲁迅、刘少奇、蒋介石、李鸿章、胡适、荣毅仁、左宗棠等名人的家谱。很多人在找到自己的家谱后,激动万分。左宗棠之孙女左焕琛,现任上海市副市长,在得知上图有左氏家谱后,立即邀请在海内外的左宗棠后裔一起来上海图书馆问宗谒祖。江苏句容有一许姓家族,也在上海图书馆找到失落多年的族谱,消息传出全族沸腾。当地后人联合一些散居台湾、南京、郑州、上海的许姓后人,搞了一次轰轰烈烈的「家谱返家」活动。他们还专门致信上海图书馆,躬致谢礼。 家谱被收集整理恢复原貌   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历代都没有成为帝都,其文化根源与中原古城相比,浅得很多。但上海为何成为中国保存旧家谱最多的地方?当今天,家谱的重要历史文化作用越来越被人们认识的时候,我们要感谢已故上海图书馆原馆长、著名学者顾廷龙先生。50年代,顾廷龙先生便率领一批年轻人南下北上,收集家谱。他们跑遍了全国所有的纸浆厂,从化浆炉前抢下6000多种家谱。「文革」中,在顾廷龙等人的保护下,上图收集的这些家谱没有受到一丝破坏。1996年,上海图书馆建成。这些秘于「地下」的家谱,开始被整理。上海图书馆为之成立全国第一家谱牒研究中心。1998年,上海图书馆发起组织了全国谱牒开发与利用学术研讨会。2000年又举办了中国族谱国际学术研讨会。   走进上海图书馆二楼家谱修复室,但见走道上铺满一页页刚修好的家谱。十余位女技术人员,正埋头整理、黏贴、裁剪,装订,虽说这里的工作环境不错,但空气中仍弥漫着一种霉变味。几百年的历史风雨与人为破坏,早已使这些幸存下来的家谱,风化的风化、虫蛀的虫蛀、变脆的变脆、发霉的发霉。于是,整理和修复,成为一项艰巨而又重要的工作。上海图书馆在4年前就开始培训人员。这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有的家谱一碰就碎,一页纸会碎成几十甚至上百片。一片片黏上去,一个字也不能歪,更不能错。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们的辛勤劳作下,已有1万多册家谱被整理出来,恢复原貌。   去年5月,上海图书馆和新加坡一网站合作,推出了「寻根网页」。博士生小赵主持这一网页。他告诉记者,平均每天有五六人来查询。有的问有没有自己的家谱,有的问谱牒研究中的一些问题等等。每一个问题,都不是靠找一本书或查一下辞典就能解决的,都需要他花很多工夫去研究和查找。小赵说,家谱的学问很大,值得自己去研究。家谱阅览室的小房是复旦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她说,自己的专业很切合这份工作,她很喜欢也很满意这份工作。谱学,需要他们这一代年轻人去推广、去继承、去研究。 世界华人共同编纂《中国家谱总目》   2000年6月,中国国家图书馆在京主办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来自祖国大陆和台港澳地区,及美国、新加坡、荷兰等国家和地区的42家图书馆及中文收藏资料单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决定由上海图书馆主持编纂《中国家谱总目》。   《中国家谱总目》主编、上海图书馆研究员王鹤鸣先生告诉记者,他们将用3年的时间,将这部巨著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第一次编纂会议已于2000年11月召开。会议就编纂方案、收录范围、着录规划、分工情况等作了讨论与确定。确定分头编纂、集中校汇。上海图书馆负责汇总和总校,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负责北美洲、欧洲所藏中国家谱的编目和初校工作,Cybersia.com公司负责日本、韩国、南洋诸国的中国家谱编目和初校工作,台湾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负责台湾地区所藏家谱的编目和初校工作,香港大学图书馆负责香港和澳门地区的家谱编目及初校,中国国家图书馆负责北京地区的编目和初审。其余各省市图书馆,如天津、南京、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西、云南等,则负责本省市的编目和初审工作。所有编目与初校需在2001年底汇总至上海。目前,上海图书馆已筹资300万元,用于《中国家谱总目》的编纂与出版。   世界华人共同编纂《中国家谱总目》,消息传出,反响热烈。王鹤鸣主编拿出一叠来信让记者看。他说,这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非常感人,都在提出一个共同的要求,有什么事可以让他们做的?他们一定要尽一份力。一位美籍华人写道,这是一件功在社会,利在子孙的大事。他说,他认为自己可以做些剪贴、修补、校对、抄写的工作,可以每年有半年的时间,不取任何报酬,来上海义务工作。王鹤鸣说,今年以来他已收到100多封这样的来信,谱牒研究中心收到的则更多。这说明,编纂《中国家谱总目》是一件人心所向的事。   记者还获知,上海还正在着手编纂《中国家谱大辞典》、《中国家谱系列丛书》、《一百位名人家谱简介》等书。 嚳祖大班派:清桂煇(土延)鍾 洪柱燿 垣 镛 沾椿炳 培 锡 浚杰焕 基 鏦 ~~~~~~~~~~~~~~~~~~~~~~~~~~~~~ ...... 灝公: 汉相,封太尉,居吉安 生2子:綱(**漢相,居蘇州崑 山)、騫。 騫公: 漢將,居江西吉水,生2子:孟福、仲祿、季夀;髒:贛州龍府縣葵山丁向。 孟福公:居江西吉水,生一子:柬。髒:隴南縣象形巽山乾向。 柬公: 唐相,居江西吉水,生5子:溫、薦(荐)、良、立、直。 薦公: 唐相,居江西吉水,生4子:士魁、士星、士華、士嶽(岳)。髒:赣州府龍南縣蝦形乾山 嚮。 士華公:唐狀元,生1子:師德。居江西吉水。髒:吉安府安福縣安福山丁山魁嚮。 師德公:唐狀元,居江西吉水,生9子:九弼、九臯、九勷、九龍、九珍、九程、九霄、九曜、九齡。有狀元牌坊2座:江西省城一座,吉水縣南街一座。髒:永福縣大祿山壬山丙向。 九齡公:字子夀 號麯江(曲江) 官至内阁太師丞相封太師賢德,移居廣東韶州府麯江縣湖西嚮分居廣州府新會縣。生5子:孝、禮、成、恩、英。 英公: 生3子:忠、勤、儉。居湖廣楽昌縣。髒:南雄府始興縣。 勤公: 生4子:聰、綱、海、紀。髒:南雄府保昌縣葵山丁向。 綱公: 字孔書 唐中書,生2子:健文、健武。髒:乳源縣金竹山艮嚮。 健武公:唐相,生2子:鼎漢、鼎淳(居潮州)。髒:仁化縣甲山更嚮。 鼎漢公:諱雲字鼎漢,唐將,封為朝奉大夫,生2子:表德(唐相,居江南安慶府)、表行。髒:仁化縣金井山。 錶行公:唐相,生4子:轍、輪、軒、輅。髒:仁化金井山甲山更嚮。 轍公 :字華燿,唐寶應進士,居南雄始興縣又居廣州府新會縣。娶韓癒孫女生1子:興。 興公: 唐敬宗賜珠璣條環旂,錶其門曰“孝義門”。生3子:迪、原、盛。 原公: 生一子:昶。髒:英德縣馬山。 昶公: 享年103歲,生3子:廷澤、廷範、彥澤。 廷澤公:生一子:嚳。髒:清遠龍頭山。 嚳公: 諱嚳,字惟源。隨叔廷範居古岡州。生3子:榮、華、昌。 昌公 :因叔公彥澤破關有功封為朝請大夫。沙冈始祖。生3子:鼐、鼎(遷居九江)、檙(宋典章官)。...... 对九齡公世系有更多资料者,企盼和我联系: 《新唐书载》:以职官为姓。出自姬氏,为黄帝后人。黄帝子少昊清阳氏第五子名挥,为 弓正之官,主祀弧星,观弧星创制弓失。弓正官亦称弓长,后以官名二字合一,受上之 赐,遂成张姓一支。 张 Zhang 系承挥,望出清河郡、太原郡、襄阳郡等二十六处 [姓氏起源]在我国古代,张姓一直是一个大姓,其历史悠久,族大支繁,恐怕很少有姓氏 能与它相比。但就其来源而言,主要有三: 1、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 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又据《元和姓纂》所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 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由上这两条史料的记载可看出,曾经是 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 这一支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张姓,最初发源于尹城国的青阳,亦即清阳,其后望族也出于 这一带。是为河北张氏。 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在今山西西南部,建 都于今山西翼城西)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 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 迁移。其中,以迁居韩国的张氏影响较大,历代都有入朝为官的。韩国始都平阳(今山西 临汾西南),后南迁宜阳(今河南宜阳县韩城),又迁阳翟(今河南禹州),最后迁至郑 (今河南新郑)。赵国初都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后迁中牟(今河南鹤壁市西),最 后又迁邯郸(今属河北)。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大梁(今河南开封 市)。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间张氏。 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①据《读史方舆纪要》所载,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 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②据《三国志·魏志》所 载,魏国大将、晋阳侯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世居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县),后成为 大姓。 ③出自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据有关资料所载,汉末三国时,乌桓族中张姓是贵姓; 十六国时期由羯族建立的后赵政权中,就有许多羯族张姓,如张季即是;金有辽阳人张 浩,本姓高,为东明王之后;元未有蒙古族将领伯颜帖木儿,英勇善战,后归明朝后,明 太祖便赐姓张氏;女真族人咎卜,任女真千户,以武勇善战著称,明成祖也赐他姓张。另 外,女真族中的颜盏氏。赤盏氏等在此时也有改张氏的,等等。这些支族的改姓,使得张 氏支派更加庞大,新的成员增加。 在我国历史上,“张、王、李、赵”通常因其影响之大,分布之广,数量之多,曾被称为我 国四大姓氏,而张姓列为其首,可见张姓曾是我国的第一大姓氏。 [郡望堂号]历代史籍对张姓的郡望列举不一,其中以《元和姓纂》列举得最多,达43个 郡望;《广韵》列举的郡望有14个。但总的来讲,张姓郡望主要有26处,即为:清河 郡、范阳郡、太原郡、京兆郡、南阳郡、敦煌郡、安定郡、襄阳郡、洛阳、河东郡、始兴 郡、冯翊郡、吴郡、平原郡、河间郡、中山郡、魏郡、蜀郡、武威郡、犍为郡、沛郡、粱 郡、汲郡、河内郡、高平郡、上谷郡等。其各郡望具体相当地域大体如下: 1、清河郡。汉时置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南)。相当今河北清河及枣强、南官 各一部分,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此支张氏,世居武城,其开 基始祖为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 2、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县(今属河北)。相 当今河北内长城以东,永清以西,霸县、保定市、紫荆关以北和北京市房山以南地区。此 支张氏,其开基始祖应为东汉司空张皓之子张宇。 3、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太原市西南)。 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此支张氏,为北魏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张 伟之族所在。 4、京兆郡。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 (今陕西西安市西北)。相当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地。三国魏辖区改 称京兆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御史大夫张汤。 5、南阳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相当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 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间地。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张良6世孙 张彭。 6、敦煌郡。汉时置郡,治所在敦煌县(今甘肃敦煌县西)。相当今甘肃疏勒河以西及以 南地区。此支张氏,为东汉太常张奂之族所在。 7、安定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固原)。相当今甘肃景泰、靖远、会宁、平 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宁、中卫、同心、固原等县地。东晋时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 北)。此支张氏,出自西汉赵王张耳之后,亦即前凉国的创建人张轨之族所在。 8、襄阳郡。东汉置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市)。相当今湖北襄阳、南漳、宜城、 当阳、远安等县地。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南北朝宋濮阳太守之子张安之。 9、洛阳。我国古都之一。汉、魏故城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洛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汉城 西18里。此支张氏,多为晋散骑常侍张韪6世孙隆之后。 10、河东郡。秦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相当今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 地区。东晋移治蒲阪(今山西永济蒲州镇)。此支张氏,世称临猗,为范阳张氏分支,其 开基始祖为西晋司空张华裔孙隋河东郡丞张咤子。 11、始兴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曲江(今广东韶关市南)。相当今广东连江。滃江流域 以北地区。此支张氏,出自西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 12、冯翊郡。三国魏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相当今陕西韩城、黄龙 以南,白水、蒲城以东和渭河以北地区。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后汉司空张皓少子张纲 (广陵太守),其曾孙张翼,为冀州刺史,后子孙自键为徙下邽(今属甘肃)。 13、吴郡。楚汉之际置郡,洽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相当今江苏上海长江以南,大 茅山以东,浙江长兴、吴兴、天目山以东,与建德以下的钱塘江两岸。此支张氏,其开基 始祖为东汉张嵩第四子张睦(蜀郡太守,张良6世孙)。 14、平原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相当今山东平原、陵县、禹 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县。 15、河间郡。汉时置郡,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献县东南)。相当今河北北献县、交河、东 光、阜城、武强各一部分地。此支张氏,出自西汉赵王张耳之后。世居鄚县,隋唐时显 赫。 16、中山郡。汉时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相当今河北狼牙山以南,保定市安 国以西,唐县新乐以东和滹沱河以北地区。此支张氏,出自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世居中 山义丰。 17、魏郡。汉初置郡,治所在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相当今河北大名、磁县、涉县、 武安、临漳、肥乡、魏县、丘县、成安、广平、馆陶,河南滑县、浚县、内黄及山东冠县 等县地。此支张氏,出自繁水(今河南南乐西北)张氏之后。即唐宰相张大安之族所在。 18、蜀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成都(今属四川)。西汉时相当今四川松潘以南,北川、 彭县、洪雅以西,峨边、古棉以北,邛崃山、大渡河以东,以及雅砻江之间康定以南,冕 宁以北地。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应为战国秦时蜀郡守张若。 19、武威郡。汉时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县东北)。相当今甘肃黄河以西,武威 以东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 20、犍为郡。西汉置郡,治所在敝邑县(今贵州遵义市西)。相当今四川简阳和新津以 南,大足、合江、贵州绥阳以西,岷江下游、大渡河下游和金沙江下游以东,云南会泽、 贵州水城以北地区。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张嵩长子张壮(亦即张良6世孙)。 21、沛郡。东汉置郡,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濉溪县西北)。相当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 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及江苏沛、丰等县地。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张良6世 孙张睦。 22、梁郡。汉置郡,治所在睢阳(今河南商丘南)。相当今河南商丘市和商丘、虞城、民 权、安徽砀山等县地。 23、汲郡。晋时置郡,治所在汲县(今河南汲县西南)。相当今河南新乡市和新乡、汲 县、辉县、获嘉、修武等县地。此支张氏,出自平原郡张氏之后,即唐宰相张镐之族所 在。 24、河内郡。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南)。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北, 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 25、高平郡。晋置郡,治所在昌邑(今山东巨野县南)。相当今山东独山湖、金乡、巨 野、邹县之间地。 26、上谷郡。战国燕置郡,秦代治所在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相当今河北张家口、小 五台山以东,赤城、北京市延庆县以西,及内长城和昌平县以北地。 张姓堂号有“清河”、“金鉴”(属始兴张氏)、“孝友”、“亲睦”、“冠英”、“燕 贻”、“敦睦”、“宗岳”、“敬谊”、“源流”等。 [宗族名人]我们只要稍稍浏览一下各个历史时期的史籍,就会发现从西周宣王时以孝友 著称的张仲开始,历代都有张姓人士落笔的一页,他们不但在事功上出入头地,对于我国 的学术、艺术以及医学等方面,都有着非常卓越的贡献。像战国时除张仲后裔历代有人入 朝为官外,又有游说六国连横事秦的张仪,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贵族后代,曾 先后任秦相和魏相,其策略号称“连横”。秦有第一任蜀郡守张若,他曾迁关中民众万户于 川东地区,开垦土地,发展生产,为巴蜀地区的经济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战国以后, 西汉刘邦的谋臣张良(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人),为韩国旧贵族后代。于秦末农民起 义时聚众归刘邦,成为刘邦的重要谋臣。辅佐刘邦建立汉朝,被封为留侯。今河南兰考县 城西5公里曹新庄火车站西南侧有张良墓。汉武帝时有出使西域的名将张骞(汉中成固 〈今陕西省城固〉人),他曾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亲历大宛国、康居国、大月氏国 和大夏国等,在外长达13余年。为中西文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武帝 还曾封他博望(治所在今河南方城西南)侯。又有诸侯王张耳(魏国贵族后裔,大梁〈今 河南开封〉人)官至太史大夫张敞(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历算家、名相张 苍(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御史大夫张汤(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大司 马张安世(张汤子,杜陵人)、淮南相张释之(南阳堵阳〈今河南方城东〉人)、丞相张 禹(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东南〉人)。东汉有御史、广陵太守张纲犍为武阳〈治今四川彭 山东〉人),司空张嘉(汝南〈今安徽太和县东南〉人),侍中张嵩(阳陵〈今陕西咸阳 西北〉人),官至拜议郎、大司农、太常(为九卿之一)张奂(敦煌酒泉〈今属甘肃〉 人)。科学家、文学家张衡(河南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人),他曾两度任执管天文 的太史令,精通天文历算,创造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象和测量地震的地动仪。 并第一次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在其著作《灵宪》里,明确提出了“字之表无极,宙之端无 穷”的宇宙思想。他还作了许多诗赋,其中最有名的为《西京赋》。顺帝时有在四川创立 道派的张道陵(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为道教定型化之始,世称“张天师”。杰出书 法家张芝(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张奂之子。善章草。结合新兴楷法,省减章草点 画波磔,创立“今草”,曾被韦诞称“草圣”。晋代王羲之论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 (芝)两家,而羲之草书,也深受其影响。汉末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南阳郡〈治今河南 南阳市〉人),一生致力于古医学的钻研,总结了汉以前的医疗经验,着有《伤寒杂病 论》。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三国曹魏有扬武将军张绣(武威祖厉〈今甘 肃靖远西南〉人),蜀汉有大将张飞(涿郡〈治今河北涿县〉人),吴有名臣张昭(彭城 〈今江苏徐州〉人)、谋士张纮(广陵〈今江苏扬州〉人)。西晋有大臣、文学家张华 (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南〉人),文学家张翰(吴〈治今江苏苏州〉人)、张载(安平 〈今属河北〉人)、张协(安平〈今属河北〉人)。又有凉州刺史张轨(安定乌氏〈今甘 肃平凉西北〉人),张耳17世孙。他曾联合汉族和少数民族统治阶级,稳定当地秩序,扩 建姑臧(今甘肃武威)城,立学校,定币制。死后,其子张茂建立前凉国,为“十六国“之 一。其子孙继续拥有凉州76年。东晋有学者张湛(高平〈治今山东金乡西北〉人),曾官 至中书侍郎。十六国后赵有大臣张宾(赵郡中丘〈今河北内丘西〉人)。南朝梁有杰出画 家张僧繇(今江苏苏州人),以善画道释著称。在吸收 传统艺术优点的基础上,总结得出了“点、曳、斫、拂”四个基本技法,又创“没骨山 水”法。与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并称为我国古代的四大画家,或称“画家四祖”。北齐 有天文学家张子信(河内〈郡治今河南沁阳〉人)。唐代,张姓更是人才济济,仅宰相即 有17人。其中张说(洛阳〈今属河南〉人)、张九龄(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既为官 宰相,又是诗人。另外又有宰相张镒(吴〈治今江苏苏州市〉人)。张文瓘(相高宗,清 河东武城〈今山东清河西北〉人)。张锡(相武后、韦后,清河东武城人,张文瓘弟之 子)、张嘉祯(相玄宗,河东临猗〈今属山西〉人,张咤之3世孙)、张延赏(相德宗, 张咤之4世孙)、张弘靖(相宪宗,张咤之5世孙)、张浚(相僖宗、昭宗,河间鄚县〈今 河北任丘北〉人)、张文蔚(相哀帝,河间鄚县人)、张大安(相高宗,魏郡繁水〈今河 南南乐西北〉人)、张镐(相肃宗,汲郡〈治今河南汲县〉人)。还有杰出书法家张旭 (吴〈治今江苏苏州〉),精通楷法,尤以草书最为知名,有“张颠”之称。其草书散见于 历代集帖中。杰出书画理论家、画家、书法家张彦远(今山西永济人),善画,尤长于书 法。撰有《彩笔诗集》、《历代名画记》、《法书要录》等。还有以守睢阳(今河南商 丘)、抗安禄山叛军而闻名的张巡(邓州南阳〈今属河南〉人),文学家张鷟(深州陆泽 &今河北深县&人)。小说家张读(深州陆泽人),曾官尚书左丞。撰有小说《宣室志》, 又有《建中西狩录》10卷。画家张萱(京兆〈治今陕西西安市〉人),张璪(吴郡〈治今 江苏苏州〉人);诗人张若虚(扬州〈今属江苏〉人)、张继(襄州〈今湖北襄阳〉 人),张籍(吴郡〈治今江苏苏州〉人)、张祜(清河〈今属河北〉人)、张志和(婺州 〈治今浙江金华〉人)。至北来有哲学家张载(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人),一生讲学 于陕西的关中,其弟子也多为关中人,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他提出了“太虚即气”之 学说,反对佛、道二教以虚无为本体的唯心论。他着有《正蒙》、《易说》等。著名画家 张择端(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尤善画舟车、市街、城郭、桥架,皆独具风格。以作 品《清明上河图》最为珍贵。道教南派初祖张(天台〈今属浙江〉人),尊为真 人,着有《悟真篇》等。南宋有大臣张浚(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将领张俊(成纪 〈今甘肃天水〉人),高宗即位,任御营前营统制。晚年封清河郡王,拜太帅,极受高宗 礼遇。又有名将张珏(凤州〈治今陕西凤县〉人)、张世杰(范阳〈治今河北涿县〉 人);词人张元幹(长乐〈今属福建〉人)、张孝祥(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 学者张栻(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迁于衡阳),官至右文殿修撰。和朱熹、吕祖谦齐 名,时称“东南三贤”。著作有《南轩集》。书法家张即之(历阳〈今安徽和县〉人),曾 官至司农寺丞,授直秘书阁。元代有散曲家张养浩(今山东济南人),其一生所写散曲 l00多首,以《山坡岸·潼关怀古》一首最为成功。张可久(庆元路〈今浙江宁波〉 人),一生创作散曲达800多首,为元代散曲作家中创作数量最多的。画家张渥(杭〈今 浙江杭州〉人)、张守中(上海人);作家张国宾(大都〈今北京〉人)。明代有著名政 治家张居正(湖广江陵〈今湖北江陵〉人),明神宗时出任宰相。针对当时军政败坏,财 政破产的局面进行改革。大力整顿吏治、赋税,又任用名将戚继光练兵,加强边防,取得 了一定的成效。先后主持国事达10年之久。画家张路(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张宏 (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市〉人);戏曲作家张凤翼(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所作传奇 有9种,均以词藻华丽著称;音乐家张野塘(寿州〈今安徽寿县〉人);文学家张溥(太 仓〈今属江苏〉人);医学家张景岳(今浙江绍兴人),一生著书甚多,在医学理论上有 独到见解。另有明末农民起义首领张献忠(今陕西定边东人),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即 帝位,年号大顺,历时3年。明清之际有伊斯兰教学者张中(江苏苏州人),回族,通阿 拉伯文,悉心研究宗教哲学。所著《归真总义》和《四篇要道》,流传至今。文学家张岱 (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画家张风(上元〈今江苏南京〉人)。经学家张尔崎(山东济 阳人)。清代,张姓的名人就更不胜枚举了。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两广总督、洋务派首 领张之洞(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曾任翰林院侍讲学土、内阁学士等职。一生中也 作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情。如在任两广总督期间,曾起用冯子材,在广西边境击败法军。后 调任湖广总督时,开办汉阳铁厂,设立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并筹办了芦汉铁 路。对发展民族工业在客观上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还有书法家、戏曲作家张照(今上海 市松江人)、学者张澍(今甘肃武威人),著有《姓氏五书》、《五凉旧闻》等;文学家 张潮(今安徽歙县人)、医学家张石顽(今江苏吴县人);经学家、文学家张惠言(今江 苏武进人);被康熙称为“天下第一清官”的礼部尚书张伯行(河南仪封〈今兰考〉 人)。清末有捻军首领张乐行(安徽亳州〈今毫县〉人)、张宗禹(安徽亳州人);义和 团首领张德成(直隶新城〈今属河北〉人)。著名外交官张荫桓(广东南海人),1885 年任出使美国、西斑牙、秘鲁三国大臣。曾官至户部左侍郎。著有《三洲日记》。北洋军 阀张勋(江西奉新人)、张作霖(奉天海城〈今属辽宁〉人)、张敬尧(安徽霍丘人)、 张宗昌(山东掖县人)等。近代张姓名人有:立宪派、资本家张謇(江苏南通人),民主 革命者张百祥(四川广安人)、理学家张相文(江苏泗阳人)、史学家张星烺(江苏泗阳 人)、资本家张振勋(广东大埔人)等。现代史上,张姓名人主要有:张太雷(江苏常州 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1921年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1924年任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书记。1927年在党的八七会议上同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路线进 行了斗争,被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并任广东省委书记。同年12月领导广州起 义,在与国民党作战中牺牲。张云逸(广东文昌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 国内革命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在红军、新四军、解放军中任要职。建国后,历任中 共广西省委书记。中央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等职。张闻天(南 汇〈今属上海〉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遵义会 议上被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1946年后历任省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联大使、外 交部第一副部长等职。张澜(四川南充人),曾任四川省省长。四川大学校长等。1941 年参加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为中国民主同盟),任主席。1949年参加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张国焘(江西萍乡 人),1920年在北京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工作,在中共“一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组织主任。1924年被北洋军阀逮捕,供出了北京和各铁路上共产党员的名单。在中共“六 大”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31年任中共中央分局书记。军事委员会主席,积极推 行“左”倾路线。在红军长征途中,大搞分裂,另立伪中央。1938年叛变革命,投降国民 党。1948年逃至台湾,后定居加拿大,死于加拿大多伦多。另有张治中(安徽巢县 人),保定军官学校毕业。1926年参加北伐。1928年后曾任国民党第四路军总指挥,第 九集团军总司令、省主席等职。1945年国共谈判,任国民党代表。1949年任国民党政府 和平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和中国共产党代表团进行谈判,留北京,同年被邀出席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曾任西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等等。 [播衍迁徙]由上可见,张姓在传说时代起源于清阳(亦即后来的清河郡治),春秋时,由 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所建的晋国和韩国,有姬姓后人以张为姓,这一支张姓后来居上,繁衍 很广,在京兆、太原等26处都形成望族。同时,也可知,张姓最初的发祥地,应当是在今 天的河北、山西、河南省境。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宣王时有卿士张仲,其 后裔事晋为大夫。张侯生老,老生趯,趯生骼,至三卿分晋,张氏仕韩。韩相开地,生 平,凡相五君。平生良,字子房,汉留文成侯。良生侍中不疑。不疑生典,典生默,默生 大司马金。金生阳陵公乘千秋,字万雅。千秋生嵩。嵩五子:壮、讚、彭、睦、述。壮生 裔,裔生皓,字叔明,后汉司空,世居武阳犍为。皓生宇,北平范阳太守,避地居万城。 字孙肥如侯孟成,生平,魏渔阳郡守。平生华,字茂先,晋司空、壮武公,二子:祎、 韪。祎字彦仲,散骑侍郎。生舆,字公安,太子舍人,袭壮武公。生次惠,宋濮阳太守。 二子:穆之、安之。安之之族,徙居襄阳……韪,晋散骑常侍,随元帝南迁,寓居江左。六 世孙隆,太常卿,复还河东,后徙洛阳。”由上可见,战国秦汉时期,张姓族人已从祖居 的河南段的以北地区,逐渐繁衍到黄河南北,他们的足迹遍布陕西、河南、山东、河北等 地。其中,巴蜀地区,战国秦时已有张姓人入蜀郡为太守,至汉代,巴蜀地区张姓人士落 籍增加。同时张姓先民也有迁人吴郡的。这其间张姓已是北方的一大姓氏,如京兆杜陵张 氏仍然显贵,汝南细阳张氏三相汉室,敦煌酒泉张氏威震西北。汉末,由于董卓之乱,中 原地区遭受严重破坏,北方的张姓族人被迫第一次南迁;西晋末年,因“永嘉之乱”,张姓 也同其它士族一起大举南迁,以至后不久,吴郡张氏首先崛起,后成为了我国东南沿海张 氏的繁衍中心。同时,张姓也有的迁往东北的辽宁。吉林和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和新疆 等地。最南已称盛于今广东韶关。唐至五代,张姓在南迁的同时,再创辉煌,在许多州郡 的显姓望族中,都有了张姓的存在。到北宋末年,即金兵占领了黄河南北到蒙方军队南下 期间,北方的张姓族人又一次大规模南迁。经过几次大规模的南迁,使得张姓至宋以后, 已遍及全国各地。由于张姓历代族大人众,支系庞大,故在迁徙繁衍过程中也形成了许多 望族,分布于我国大江南北各个区域,从而使张姓成为了我国一大姓氏之一,并居前列。 张姓 一、姓氏源流 张姓源出主要有三: 1、 出自黄帝之后挥,即张姓的始祖。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 2、 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3、 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张姓最初的发祥地,应当是在今天的河北、山西、河南省境。   二、迁徙分布 分布在各地的张氏,大体上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河东张氏,出自晋司空张华裔孙吒子,自范阳徙居河东张氏;始兴(今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下)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张氏,出自东汉司空张皓少子纲,东汉时任广陵太守;吴郡(今江苏苏州市 )张氏,出自张嵩第四子睦,东汉时任蜀郡太守,始居吴郡;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张氏,出自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歆第协,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传自彝,为后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乐;河间(今属河北)张氏,为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世居中山义丰;魏郡(今河南安阳市)张氏,世居平原。晋代有中原张氏迁至福建;唐僖宗中和年间,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桥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 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三、历史名人 张 飞:三国时蜀汉大将,河北涿县人。曾与刘备、关羽桃园三结义,为后世留下一段佳话。 张 良:西汉谋臣,安徽毫县人。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与萧何、韩信被誉为汉初三杰。 张 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 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南召县人。他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 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 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世居台湾省花莲县富里乡的张世英先生,是唐代名相张九龄的第三十八世裔孙,而距今一千两百多年前的张九龄,则是兴汉名相张良的第二十八世苗裔,其问的世系,极为分明,依照张世英所提供的家藏资料,是这样的: 张九龄的父亲,是一零七世官拜索虑丞的张弦愈,一零六世是唐代的剡令张子胄;一零五世的张君政,官拜潮州别驾,是广东韶州的始迁之祖;一零四世是隋朝的塗山令张守礼,一零三世为河东从事张浚;一零二世为张子犯,一零一世为宋顺帝的太常卿张隆;一零零世为副都御史张纶,九十九世为张宏简;九十八世的张甫之,是洛阳的始迁之祖。 在迁往洛阳之前,这一支张氏,是住在东晋所在的江南地区;九十七世的张次恭,是东晋的吏部尚书;九十六世为张轩;九十五世的张题,随晋元帝东迁,而寓居江左。张题之父,九十四世的张华,是晋武帝时讨伐东吴的名将,后来高官至司空,他是当时范阳(今河北)的务城人。换句话说,从西晋到唐朝的开元年间,前后大约五百年间,花莲张世英先生的先世,已经大江南北播迁了好几个不同的地方:先从河北播迁到汪两,再从江南迁居洛阳,然后又自洛阳南迁广东,而在广东出了一位杰出的子弟张九龄。 自西晋的张华以上,九十三世是曹魏的涣阳太守张平,九十二世是汉质帝时的肥如侯张冠成;九十一世是范阳太守张果,九十世是张宇;八十九世汉顺帝时的尚书张皓;八十八世是住在西州武阳的张嬴;八十七世是移居四川平山的张壮,八十六世是汉元帝时的东郡太守张嵩,八十五世是汉宣帝时被封为陵阳侯的张万雅;八十四世是官至大司马的张金;八十三世为御史大夫张默,八十二世为汉文帝时的清河太守张典,八十一世的张护义,字辟疆,便是兴汉名臣张良的次子,当时,他是住在河南开封府的陈留县。 我国的张姓家族,也有奉距今两千一百八十多年前的张良为第一世始祖的,因为,张良的五个儿子,张让忠、张让义、张让礼、张让智、和张让信,子孙都很旺盛,其后分别发展到全国各地,枝叶浓蔽,无所不至,所以,目前繁衍在台湾岛上的张氏裔孙,实际上到处都可以碰到血肉相连的宗亲。 张良,这位青史垂名的不朽人物,其伟大的事功,根据「汉书」的记载,大体如下—— 他是战国末期的韩国人,字子房,他的先世,会经五世相韩。韩国被秦始皇所灭时,他把家财全部挖出,以重金求访刺客为韩国报仇,后来访得了一位力士,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不幸误中副车,壮志未能得酬。大事末成,他不得已变更姓名,逃到江苏的下邳匿居,就在那里跟黄石公学兵法,此后辅佐汉高祖刘邦减项羽,定天下,被封为留侯。 战国时期的韩国,最初是在今山西省的临汾县一带,后来发展到河南省的西北部和陕西省的东部,国都的所在地,曾经一再迁徙,到了末期,是设在现在河南省的新郑县。张良的先世,既然曾经五世为韩相,则他们也必然世居于国都所在的河南新郑——非常明显,凡是张良的裔孙,不管他目前身处天涯海角,根源应该都在河南的新郑,台湾的张姓子孙,当然也不例外。 关于张姓于周朝时期在韩国的盛况,花莲张世英先生所珍藏的家传中也有如下完整的纪录: 张良是自得姓始祖挥以下的第八十世,自他以上,七十九世的张平、七十八世的张开池、七十七世的张柳朔、以及七十六世的张孟谈,都是韩国之相,七十五世的张进明,是战国初期周桢靓王时的赵国大夫,七十四世的张骼、七十三世的张趯、七十二世的张君巫、七十一世的张老、七十世的张侯、六十九世张宣武、六十八世的张高陵、六十七世的张奉义、和六十六世的张元淑,则都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门第显贵无比。 在春秋诸侯各自为政以前,张氏一族实际上便已经显达于周天子的朝廷上:六十五世张熙,六十四世张元驭,六十三张禹臣,周?王时大夫;六十二世张实;六十一世张明信;六十世张伯谦;五十九世张逸,官大夫;五十八世张仲,是周宣王时的卿土,由于具有孝友忠心之德,被封为文昌帝君,两、三千年来备受我国民间的敬拜;五十七世张道,周厉王时大夫,移居剑州府梓潼县,五十六世张宏,亦为周厉王大夫;五十五世张灵,为周夷王大夫,五十四世张兖,为周穆王大夫,五十三世张灼,五十二世张本,为周昭王大夫,五十一世张辰;为周康王先锋;五十世张炳,为周成王大夫,四十九世张正,为周武王大夫。 在周代,张氏一族累世宦达,在此之前的殷商时期,情形亦复如此:四十八世张允,为帝乙时大夫;四十七世张稳,为太丁时太史,四十六世张谊,为豫州牧,四十五世张惠,为武丁时将军,四十四世张浚,为小乙时的将军;四十三世张润;四十二世张萧;四十一世张图;四十世张须;卅九世张助,卅八世张郁,卅七世张逸;卅六世强决;卅五世张颖,册四世张庖;卅五世张秋;卅二世张瑰;卅一世张立;卅世张启;廿九世张康,为太庚时大夫,廿八世张质;廿七世张纯,为商朝开国之主商汤的大夫。 夏朝末期,张氏一族正传到第廿六世的张还,他也贵为大夫;廿五世的张秦,是帝孔甲的大夫;廿四世张燧,为帝?时大夫;廿三世张希,为帝扁大夫,廿二世张琦,廿一世张发为帝芒大夫;廿世张承,为帝槐大夫,十九世张孝,为少康大夫,十八世张安,为过王大夫;十七世张阳,为帝相大夫;十六世张宜,亦为帝相大夫,十五世张噶,为仲康大夫,十四世为张检,十三世张钦;十二世张天杰,佐夏禹治水,为四岳诸侯,十一世张单,因发明火灶,被后世尊为司命真君、即灶神,十世张重熙,执掌火正;九世张大效,亦执掌火正,八世张敦吾,七世张坤;六世张立芳,五世张侯,为帝尧大未;四世张伊涌,司水正,居山西太原;三世张忧骆,颛顼帝封于汾州;二世张昧,就是得姓始祖挥的长子。 如上所述,台湾花莲的张世英先生,是传自得姓始祖挥的长房,算起来是挥的第一四六世裔孙,真是源远流长得很。 本族所藏谱牒,其&源流&叙述与&张氏全谱&有异,兹将&源流&整理成&世次顺序&表,以供查阅,考证。 轩辕帝生二十五子,第五子登大宝名青阳,仰观弧星,始制弓矢。 挥主祀孤遂姓张氏。 自唐虞夏商以迄于周有张仲。 秦有张苍。 自秦及汉有留候张良。 良公后八世:一支张兴住洪州;一支张义住吉州;一支张鼎住越州;一支张道陵住南昌府南阳县。 此四大房中可稽者:镇国大将军望公、将军汤公、御史恍公、大将诏公、陈郡太守原公、蜀郡太守伯公、古余虎将谦公、练议大夫绶公、南山隐士彻公、南平太守端公、徐州都督河公。 南来一支,则自张义传旺清,清传仁,仁传富。 富公子孙散处各郡。有:宋名臣如张浚,字德远号紫岩,宋平章事授魏国公谥忠献。其长子栻,字敬夫,号南轩,荫补宣抚司,除直秘阁;理宗景定二年,封华阳伯,且从配圣庙永享祀典。嗣后或官内庭,或因官居各州县。而溯其落藉南楚之由,则肇自豫章吉安府太和县之西山乡。 [1]开地公,相韩昭候、宣惠王、襄哀王。 [2]平公,相韩嫠王、焯惠王。良祖、父相韩五世君,史渭之五世相韩。 [3]良为韩复仇,以祖、父受韩累世恩也。良住河南开封府禹州。公五月初六辰时诞。少游邳,遇黄石得太公兵书,辅汉定天下;辞印避谷,从赤松学道,为母卜吉徐州府白云山隐此终身,世因名子房山。良生子二∶长不疑,次辟疆。 [4]疑袭侯爵。疑生子康,子孙极盛,详分修谱。 [4]避疆以驸马官中丞御史。 [5]释之,疆第四子。官廷尉,籍落南阳,生子:琪、挚; [6]挚。官大夫,致仕归隐。 [6]琪官光禄,释长子,为国元勋,生子游、湛、疑。 [7]游,官益州知县,有循吏风,赠中宪大夫,随任居成都;生子:震、霸、霖、彬。 [8]震,字伯会,五岁通春秋,七岁博览群书,世号张圣,意举孝廉,官郎中,生子:衡、衍、术。 [8]霸,游次子,字伯饶,七岁通春秋博览经史。和帝时举孝廉,官会稽太守,历任侍郎,后归成都;生子:楷彬、桓楷。 [9]楷彬,霸长子,字公超,通春秋、尚书;从游极众,隐宏农山,学者随之,居市成。今陕西华山南,有公超市。汉顺帝诏旌表。生子:陵、义、兴、鼎。 [10]陵,字处冲,官仆射尚书,出任大将军,入蜀居成都;致仕归隐于梓州南百里,云台观飞昇,世因号道陵。 [10]义,字伯房,一名元,以子贵,赠光禄大夫。生子:颢、奉、顺。 [11]颢,字旺清,一日,南后见鹊坠化为园石,公令击破,得金印篆文忠孝候。公表闻朝藏秘府。汉灵帝光和三年官太尉,居许昌。汉是时以许昌为京都。生子:英, [12]英,一名仁,官车骑将军。子:硕, [13]硕,仕魏,官大司马;历任仆射尚书、敕授大将军。硕子富, [14]富,一名邴,生子:祥佑、祚佑。 [15]祚佑,富次子,籍落河南南阳府,工诗律。因宦,徙家江东,即今苏州府吴县。子:崇。 [16]崇,字训,以子贵赠奉直大夫;生子:翰、朝。 [17]翰,字季鹰,崇长子,吴人。与贺循友善,赴命入洛,为齐东曹掾工诗,因秋风起思乡,遂引去。 [17]朝,字伯兴。崇次子,仕晋,官杨州刺史,生子:宣。 [18]宣,以子贵赠奉直大夫。生子:懋、惠。 [19]懋,宣之长子,官国子祭酒;生子:僧虔、僧绍。 [20]僧虔,懋之长子,举孝廉,官朔方节度使。子:幌。 [21]幌,由孝廉官大理寺卿,生子:后彷、后宗。 [22]后宗,幌次子,官军政,历任粤东韶州府别驾、卒于官。子孙因家曲江,原籍江南苏州吴县人。以曾孙贵追封公爵。生子二∶曰康,曰宁。 [23]宁,后宗次子,字子曹,官知县。以孙贵,封公爵,生子:左思 [24]左思,字宏愈,官索卢承奉郎,以子贵封太师国公,生子:九龄、九皋、九章。 [25] 九龄,字子寿,唐真观举进士,入翰林;历任仆射尚书、知平章事,为唐贤相;作《千秋金鉴录》,卒谥文献。葬韶州府城西,屡膺御祭。生子三∶曰极、曰枢、曰机。子孙繁盛。其裔孙:张载,字子厚,号横渠,作《西铭正蒙篇+翼道统》。配享圣庙,称先贤章官大学士,屡膺龙章。子孙亦盛,详分修谱。 [25]九皋公,龄仲弟。字子远,号绍湖,任殿中监政,为岭南蜀西节度使,封南康伯,配杜氏赠夫人,徙家长安。子:杭。 [26]杭,字子牧,官侍郎。配龙氏,赠夫人。生子:仲芳。 [27]仲芳,官谏议大夫。配肖氏,赠安人。生子:孟常 [28]孟常,配胡氏。子:克勤。 [29]克勤,号珪山,官长史。配戴氏。生子:浔。 [30]浔,号象冈。配周氏,生子:崇纪。 [31]崇纪,字栻正纲,号湛源,官监察御史。配刘氏,赠夫人;子:磷(原为斜王旁)。 [32]磷(原为斜王旁),字无瑕,为国子祭酒,从僖宗幸蜀,居成都,寿百有二十。配傅氏,赠夫人,生子:庭坚。 [33]庭坚,官御史,上大夫,寿百岁。配王氏,赠夫人,子:文矩,蚤世;以曾孙贵封沂国公。夫人杨氏,以外家(娘家)居绵竹仁宝乡武都里,携三子徙其处,遂为绵竹人。 [34]絃,庭坚长子;自号希白、举茂、才异等,为雷州司尹,任殿中丞,卒谥忠定,封冀国公,配赵氏。赠冀国夫人;继配王氏,封匡国夫人。铉子:咸 [35]咸,系赵出,字君说,号汉源。神宗元丰二年举进士,官宣德佥书剑南节度使。以子贵赠太师,封雍国公,配任氏赠仙源;赵氏赠仙居并县君,计氏守志,节孝兼全,训以义方,人钦孟母。以子封秦国夫人。咸子五∶曰懈、曰潮、曰潞、曰滉、曰浚。女二∶长适(嫁)进士陈佾;次适进士王恂。 [26]滉,系任出,随任葬仙源,裔俱同城。滉子:益。 [27]益,滉之子,从学朱子,为名徒,官镇江都统,勇冠三军。自沂公下三世葬绵竹北路普润乡之柔远里太极形,上中下合墓三冢,子午兼癸丁向。咸子:浚 [28]浚,咸之子,系计出,政和七年中进士,第辅高孝二宗,出将入相,忠君报国,始终不渝。晚因尹穑之馋次馀千,临薨手书,嘱二子曰∶吾为国家生不能恢复中原以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归先人墓侧,葬吾衡山足矣。浚子栻、杓奉葬宁乡沩山,俗呼风吹罗带形。浚配乐氏封杨国夫人,宇文氏封蜀国夫人;葬同浚公兆异穴。 [29]栻,发明义利,大本卓然,与朱子道合志同。配宇文氏,封安人。生子三∶曰焯、曰炳、曰烺。栻卒,葬魏公墓右。 [30]杓,魏公次子,字定叟,以父荫,授承奉郎,历官广西经略,江西安抚,进端明殿大学士,兼管龙图阁,除盗安良,有德政。配赵氏封夫人,子二∶忠纯、忠恕。恕入幕,任户部郎官,子孙亦家钱塘。 [30]烺,宦落钱搪太平里。 [30]焯,因先墓居宁乡。焯配胡氏,生子二∶长明义、次明羲。 [30]炳,栻次子,更名焕,随父任,卒于官,子孙居荆州,十一传至居正,登宰辅,直言极谏,为嘉靖、隆庆,、万历元勋。奉旨命(时为公元一五七三年后)有司春秋致祭宁乡、绵竹祖墓。正弟居易进士。正长子:嗣修,榜眼;次子:懋修,状元;三子:简修,提学。曾孙:同敞,辅桂王,仗节临难,冬雷数震,人异其忠义。 [31]明义,字浴滨,配金氏,生子:翱、翔。 [31]明羲,字周易,配汪氏。子名镗。宋末益王檄义勇。镗自衡阳宁安得民兵数千,策应文天祥,兵溃被执,元使崔斌欲降之。镗大骂曰∶今日降,而死有何面目见我祖魏公。斌令述起兵原委,镗奋笔斥骂千百言,不屈受害。 [32]翱,字翀跃,子孙居汤溪。 [32]翔,字朝凤,号东梧,幼大志,文武兼才。配马氏,生子二∶庚, 器; 翔为鄱湖参议,守江右吉州。娶钱氏;钱,太和名宦女,因家太和。生子二∶申、允。翔又奉旨出守成都。诣绵竹祭祖修祠。后任辰州中宪大夫,接钱回辰。卒于官。翔公葬辰府衇龙形壬丙向。夫人马氏葬思蒙马坟坡;钱氏葬阮陵观音形。 [33]庚,举人,东安知县,住溆浦西湖; [33]器,拔贡,住武冈水口。子:万育,教谕。 [33]申,解元。申裔有居辰西关。申子:万青 万仁住湘谭;一公张古受住武岗蔡山;一公张兴达住邵阳三溪六都凹头。旧谱具详,历历可考。 [33]允,由拔任教谕,历官谏议大夫。允裔有居阮陵;申、允子孙由吉安太和之西山乡迁湖南之湘潭县。允长子万隆,次子万盛等由湘谭湘乡迁衡、祁诸邑。 [34]从龙,育长子。二传震甫,使入金,留未还;子孙因家河南开封祥符之铁塔寺;五传玉,辅永乐建功,终国难。帝奠,焚龙衮衣之,敕封定兴王,配享太庙。 玉长子:辅;封英国公,镇守云南。奉旨回蜀祭祖,得家谱归。玉次子轭,侯爵。玉三子輗,督抚。 辅裔孙∶国维,国纪。国维,官大学士;国纪官少卿。国纪之女为天启皇后,纪封国丈。元年,维 纪,任中同族兄文耀,重修宗谱。 耀,乙酉解元;任大兴知县。 [34]仕龙,育三子:十传大孝, 由进士,官员外郎,为蜀清吏司;建祠广汉,碑存绍定三年。 宋南渡后,紫岩公胤或由楚南而复迁吴豫,或由吴豫而仍还楚南。族大人繁,居暌世隔,不能概合南迁之族而为一谱,惟续修万隆、万盛之后。万隆公生子十一∶再咏、再果、再华、再叟、再说、再茂、再渠、再松、再英、再齐、再德。万盛公生子六∶济仁、济义、济礼、济智、济忠、济信由湘乡迁祁邑,散居各处,而详其里居则再咏之子添祥住三口,添瑞住沙滩,添福住 ,添富住兑复町,添贵住大村町,添宝住城外。再果子佑孙住泉口,再华子德旺住石壁,德聪住清江,德明住鸟山。再叟子志高住龙塘。再说子彦海、彦清住清邑白泥塘。再茂子子华住张家町。再渠子子贤、子富住石保,子贵住清邑张公桥。再松子彦成住上马桥。再英子道明住桐梓坪。再齐子永清住丫髻岭。再德子宗一住划舡塘,宗受住小湖,皆万隆之裔也。 万盛后裔,另为分修未经祥述。万隆、万盛子孙间有移徙他邑者,而居祁为多。族中诸伯叔兄弟,恐世远言湮,愈久愈散后之人无所统会,乃同心合力复修家乘,谨按旧谱并查衡阳、邵阳、武岗诸谱,审异致同,条分缕晰。虽自公地以上世代多不可考,而自平以下世次井然,毫无混渎。至于因仕宦而居金陵,归豫章而迁祁邑者亦皆公富之裔,并非牵引附会,无容疑议。今虽不能概合南迁而为一帙,而万隆公、万盛公两房派脉固已源清流洁,而为一书矣。 时 乾隆二十九年,岁在甲申 季冬 月望日 十三世孙 壬午科 举人 忠朗 融齐氏 [笔者的话] 以上谱系在不同地区,不同支派的徙川族人中,所保存的谱牒内,皆有类同的叙述。然此谱系中[4]--[21]世祖之名讳和世次与培忠所编的《张氏全谱》之世序有悖。现发此帖,旨在求得指教,望众族亲和谱学家能从谱系中的人物出发指出其世序,亲缘关系之谬误,可疑,或勿容置疑之依据张氏宗谱概况今释 一、 姓氏来源 据考张姓原系黄帝第九子(此谱有说是第五子的)青阳王,名为挥,掌管弓箭,主祀弧星。黄帝赐予张姓,所以后人称青阳王为张长弓。 二、张氏祖籍 肖溪支角张氏,相传祖籍在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 三、 迁徙原因 明朝初,四川人口不足100万,为了恢复农业生产,明朝皇帝下令其他地区的人迁移到四川。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祖先率全家奉旨徒步来到四川。并不是“张献忠()剿四川”后湖广填川来的。根据四川省当时人口统计来看,鼻祖张自僩(xiàn)有可能是从四川的某地迁往祈雨山的。 四、鼻祖概况 我族鼻祖叫张自僩(xiàn),生于明季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在肖溪祈雨山(俗地名:蛐蚬寨,今肖溪镇碧佛村四组杨国尔所住山寨)下修建住宅(原始基宅处不可考)。于顺治八年(1651年)生张良凤,隔年(1653年)生良受,顺治十五年丁酉(1658年)逝世,享年45岁,葬在何家沟,坟墓于乾隆48年(1783年)经后人修葺,当时建有碑文,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毁。 关于其墓地在续谱中有这样的话:“家于州治之北,祈雨山下,没后卜葬于斯。”“葬于葫芦嘴”,可见墓地应在祈雨山下。原谱中的何家沟就是在祈雨山下不远处,估计不会离得太远。(葫芦嘴在鳌溪河对面,老黄村) 续谱中言:“鳌溪之滨,有石屹立如屏,其上大书深刻天启七年(1627年——译者学平注)张自川张自山云,……吾族来川亦是天启七年,其三人乃同胞昆季。”“山公安籍巴州,已成望族。”“川公汉中活滩,落业而居,族姓蕃衍。”可见张自僩(xiàn)、张自山、张自川三兄弟(堂兄弟)当年来川时,张自僩(当时只有15岁)被留在祈雨山下,而山、川公见此地不好,转走他地了。 续谱言:“(张自僩)生二世祖云峨敬峨两公(指的是良凤与良受——译者学平注),卒偕葬鳌溪河,申山寅向。” 四、 修谱原因 所带家谱在战乱迁徙中丢失。 水有源,木有本 世代同宗不相婚 同宗和睦相处 以家规、家训、家政为要,修身明理 五、祠堂初建 鼻祖张自僩葬在何家沟时,坟地遭地主侵凌。张应明(张光衢的曾祖、字子谅)向官府诉讼,判得该地的所有权,得到钱粮,后用百多金买下张洪芳(张光衢的堂伯)的田地(在祈雨山小寨下的南门塆处),又买下张相文(张光衢的堂兄)的房子,在这地基上修建祠堂,有正屋厢房。 嘉庆十一年丙寅,又重新修缮,修龛堂,树木主,这就是祠堂的最初形成。 五、 祠堂扩建 张氏第六代孙张光衢,号祝亭,商集各支张姓而合族,同时扩建祠堂重新造家谱。 先时,张光衢邀约重岩子张以睿、大石梯张维全、敦子河张国玺、李翠岩张凤和等四支商议合族入祠之事,然而议论不合,各自解散。宗祠只有张自僩子孙这一支,春秋祭祀从不缺次。不久,又在祠堂前购买肥田二十余亩,在太平寨石坝嘴购置田地,用钱三百多金。后出租收息约有六七百金之多,长幼同辈都推选张光衢为首,来主持重修祠堂,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丁酉季秋鸠工,十八年戊戌嘉平月竣工。祠堂俨然飞阁流丹(栋宇基址,土木之工,悉舍其旧而谋其新;刻角丹楹,垣墉版筑,焕然改观)总共用费有一千三百多金。 当时建正屋五间,厢房五间,乐楼四厅五间。 建祠三龛,中间树一主,题为:“张氏合族历代昭穆神主位”,将合族人之祖宗统一供奉。左右又修龛堂,左树文昌,用祭文祭祀祖先;右树横渠南轩,希望用理学传后代。 扩建捐资情况:(总用是1300余钏) 祖名 自僩 余公 自受公 守荣公 良现公 应禹公 约桂公 居住地 祈雨山张家寨 石马堰万家坝 黄土场张家岩 礅子河 大石梯张家场 重岩子 碧佛寺张家塆 捐款(钏) 主建 60 50 50 46 20 8 六、 合族之事 祝亭(张光衢)在举业空暇中,走访各地父老,考查留下来的文章,详细地列出各房祖先名字及情况。 本族人丁繁盛,灵秀的顽固的都有,不明大义,不顾及一家的较多,如节公后裔子孙世居李翠岩的张凤和、张凤友、张翼修、张克修、张明修等人,忍心忘本,合族主持人张光衢再三请他们来合族却置之不理。先世口传原本是一家人呀。 现籍广安肖溪支角的张姓,除李翠岩的,其他辈份排行并不絮乱,都用的是“清河家风32字” 七、 谱序名录 张光衢 建祠合族修谱 余步云 云南提督谱中作序 王乃宣 张光衢表弟,掌教渠江书院,谱中作序 刘学厚 福建邵武府知府 继任山西道临察御使,谱中作序 八、清河家风: 孝 友 家 声 道 学 齐 鸣 含 忠 履 信 秉 义 居 仁 敦 崇 克 绍 显 荣 继 绳 以 之 名 子 先 志 丕 成 九、张氏祖源 祖名 自僩 余公 自受公 守荣公 良现公 应禹公 约桂公 居住地 祈雨山张家寨 石马堰万家坝 黄土场张家岩 礅子河 大石梯张家场 重岩子 碧佛寺张家塆 六世辈份 光 世 大 以 七世辈份 世 人、腾 文 德 文 景 合族时人 张光衢 张硕辅张继远张必达 张智张文亨 张德明张德俊张德全 张巩张文福 张以谟张景英 张乾 十、家训十六条 1、国之赋税早完 2、积德遗后 3、待子博爱、训子必严 4、要有孝心 5、夫妇相敬如宾 6、兄弟重义 7、长幼有序 8、慎交朋友 9、妯娌和睦 10、看重婚姻 11、苦读圣书 12、早晚勤耕 13、戒色洁身 14、禁止偷盗 15、息讼为要 16、禁止赌博 十一、家规十则(可能是原谱脱页,仅有八则) 1、孝父母 2、敬兄长 3、敦友爱 4、恤孤寡 5、杜侵占 6、严武断 7、征凶暴 8、戒赌博 十二、张氏族谱之修谱概况 1、源流记 2、叙 3、张氏族谱序 4、序 4、序 5、重新宗祠碑志 6、清河氏族谱序 7、修祠序 8、张氏同谱序 9、各支合族修谱序 10、张氏合谱序 11、张氏合谱序 12、协修宗谱序 13、圣谕广训十六条 14、大清律 15、宗谱凡例 16、家训十六条 17、家规十则 18、家政碑记 19、丧服总图 20、宗祠祭祀条规 21、系图说 22、图考 十三、张氏族谱 之张家寨系图齿录 1、祈雨山张家寨清河张氏一世至五世系图 2、长房良凤公位下六世相字派至十世系图 3、二房良受公位下六世光字派至十世系图 4、广安州张氏自僩公一世至十世齿录 十四、张氏族谱 之石马堰系图齿录 1、石马堰万家坝清河张氏一世至五世系图 2、长房加俸公位下六代世字派至十世系图 3、二房加爵公位下六代世字派至十世系图 4、广安州张氏余公一世至十世齿录 十五、张氏族谱 之张家场、重岩子、张家塆、礅子河系图齿录 1、五房应遐公位下三世至九世系图 十六、关于“张献忠剿四川”之谬论 张献忠()明末农民起义重要的领袖之一,陕北肤施县(今延安)柳树涧人,1630年起义,1635年和高迎祥、李自成东征进入安徽,张献忠一支军后活动在湖北、四川、安徽一带。 1639年6月由楚入川,攻重庆,1643年攻武昌,1644年再入四川,在成都建国称帝,国号大西,建元大顺。宣布免除边境三年租赋。1646年,迎击清军于川北西充的凤凰山,遇伏中箭牺牲。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是: 1 明朝统治阶级与四川少数民族的战争。 2 明清官军与四川官僚地主反动武装的烧杀抢掠和对农民军的镇压。 3 清军同明军及清军与吴三桂的战争。 4 天灾频频,瘟疫流行。 四川人口锐减从明朝万历年间(1573)到康熙20几年(约1682)这一百年左右,而张献忠在四川的时间只有两年多,起义军只在这一段时间内占领不及四川辖区的三分之一。 十七、四川人口统计 时间(年) 人数(万人) 1685 9
十八、墓地情况 1、 张自僩,葬在何家沟,根据续谱记和当时土葬情况来看,可能就在祈雨山脚下什么地方。(现经实地考查,何家沟就在老黄村包成家背后,两沟一山,其墓地现存几块拜台石头,上面已经被新坟替代。-张学平日注) 2、 张自僩之妻陈儒人墓葬分布: 墓主 高氏 章氏 陈儒人 王氏 关系 三世之妻 二世之妻 张自僩之妻 二世之妻 陈儒人之墓碑现保存非常完好,在原老黄学校侧边一张姓家,用作了碗柜底石。 3、 玙公家情况: 父:玙公——苟氏(妻) 子:①洪昌——熊氏(妻) ②洪超——刘氏(妻) ③洪升——梁氏(妻)刘氏(续妻) 位置 左 中 右 墓主 苟儒人 梁儒人 升公 关系 母亲 三儿媳 三儿子 4、张应明,字子谅,配方儒人,续配田儒人。公以康熙癸酉年生,以乾隆丙戍年没,卜葬于新屋嘴宅后,癸山丁向。 墓地 墓主 构树湾 熊儒人 石坝嘴 珍、珩 中嘴 方儒人、玉、琨 十九、续谱:以张孝纯(字锡龄,修祠堂倡首者张光衢之孙)倡首,续于光绪辛卯。 源流志 惟木有本,惟水有源。而况人受天地之中,钟灵秀之气,顾可忘其本源?同籍氏之数典忘祖乎!且家之有乘,犹国之有史。然史志朝代之盛衰,考政治之得失,即文献无证,而稗官野史犹存十一于千百。若家之无乘,而支分派别。无证不信,渐推渐远。必至忘其本源。以同姓目之,而视若秦越者。是家之乘,较国之史,为尤重也。忆我张氏,相传隶籍楚黄麻城孝感乡。迨明初,洪武十八年,奉旨填川,遂徙家入蜀,有明、延祚三百余年。瓜迭绵远,千枝万派。同居异处者,实繁有徒。明季、献贼倡乱,从逆蜂起,蹂躏于蜀者三年。川省几无只类。不唯谱牒遗失而得延性命,以奉先祀于不坠者。率皆冲幼无知之辈,故源流本末,莫克省记。求其自仁溯亲等,而上之于至祖。自义溯旦,顺而下之至于尔。世系昭穆,历历不 爽者,谁与幸赖上天之眷佑独深,先世之德泽未泯遗我! 自闲公,以延不绝如腺之祀,为吾族鼻祖焉。卜宅于州治祈雨山之下,没于明末,葬于何家沟,建有碑志。 闲公,生良凤良受二公,凤公生应广应麟应鸾应朗应碧五公。受公生应友应贵应明三公,遂分为八大房,传及余辈六世余。以下四世共十世,其源流之大略如此。衢念生齿日繁,宗支宜辨。因为代叙次昭穆,议立排行,以为后裔遵循,俾百世下,名分不紊,位次不乖。未始今日之急务也。爰谋奇厥,用付剌梨。由后溯前,自前逮后,载住者之实迹陈来者之名次。有实录以纪其详。列五服之原委,联九族之派络。有世系以清其绪,将见列祖谱。而子孙得所宗。父子谱而尊卑各有定。弟兄谱而长幼于以秩序。夫妇谱而倡随,于以昭明。用承先志,以裕后昆。咸知木本水源,庶子子孙孙,守而勿替也,夫是为序。 六世孙 光衢谨识 大清道光十九年已亥岁孟夏之吉 一 叙 余步云 保住一姓氏代代相传,这是家族世代难以做到的。明显的事物容易知晓,但用事理来分析就难。分析的容易懂,但又对分析的作出评价更难。因此年代久远,姓氏星棋罗布,加之兵慌马乱,东逃西迁,代代繁衍不止,对家族猜疑和信服就相互交织,辈份、排行紊乱的有。过去巴人骞义在金陵朝见明太祖,太祖问|:“在你家乡,骞叔后继有人吗?”骞义呆呆地,久久不能回答。大概千多年来,时局动荡,人们流离失所,对家族史考证就无从资料了。像我渠江张氏,名家大族,追溯祖源,多籍楚地黄麻城孝感乡。现在四川人,祖籍多在湖北楚地。死里逃生,问其家谱,十有八九忘记了。偶或有一两个成名的,声名著世,也说不定。倘若不快点将家谱修明,再过段时间可能就忘记自己家族的源流了。修谱之事能停下来吗?我故乡张光衢,不忘祖训、规章,合九族,修祠堂,造家谱,并找我作序。我当时正任本省提督,又即将赴云南任职,正告假回归故里,诸多事务缠身,很惭愧一时没有精力时间来作序。而我时刻挂念着同乡人的事,既然托付于我,应当义不容辞,于是小心地仿照苏轼谱作序。亭(可能指祝亭,即张光衢_译者注)记曰:“修谱是我主持,按先祖先后顺序而记下。旁支族(指合族的张氏--译者注)就有条理地逐一记载。”简单记载如下|: 你们的始祖张自僩在广安州治祈雨山下张家寨安家,那时战乱刚平定(指张献忠剿四川之事)。 国家稳定,老天保佑,好人平安,传到你们已经是六代了,到你们以下,共有十代了。这期间,人才辈出,不乏能人贤士。这些明了之事,必定在家谱中详细地列出,绝对不是多余之事。由今至古写谱,因时近而详细。由古至今记谱,因时远而简略。自明末到现在,已有两百多年了(如以明末崇禎之死1644年算起,到道光十八年,仅有195年--译者注),家谱一旦修明,了如指掌,将不再是骞义不能回答的局面了。很羡慕张氏根深叶茂、方兴未艾,世代发展壮大,流芳千古。因此作序。 道光十有八年仲春月上浣之吉 乾清门行走 太子少保提督云南全省军门锐勇巴图鲁世袭一等轻 紫光阁功臣 车都尉余步云撰 二 序 王乃宣 士君子在世得志,没有比取历代的史实来研究出成果的更好。强司马迁的《史记》,班固回汉的决心,蔡姬的思想,张勃的记载,何法盛的语言,他们文辞声韵,千古显扬。士君子在世不得志,没有比拿治国之道来治家更好。集历代的谱碟,按次排序,使子孙繁衍千古,代代相承,向前探究祖先的源流,向后理清支脉从古到今,乃至百代后都不至于乱。所谓家谱,实则是族谱。苏老泉曾说“情见于亲,亲见于服,服始于衰,而至于缌麻,而至于无服,无服则亲尽,亲尽则情尽,情尽则生不庆,忧不吊,不庆不吊,则涂人也。而其初,固一人之身也,以一人之身,分而至于涂人者,势也。”所幸的是我们还一至于那么糊涂,可能有时是忘记了庆与吊吧。这就是作谱的原因。由这种意义推广到行为中,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之心,油然而生!如果人果真能以父母之心为心,那么天下没有不亲近的了,能以祖宗之心为心,则天下族人无不和睦相处。这当中,本身包含非常在的经纶、本领、学问!我表兄祝亭张光衢家族,声望显赫,他先祖张自僴,在明朝初,从楚地迁往四川,家住广安州治祈雨山下张家寨,到今已经历好几代人了。这当中有人仍旧居住在原地,有的已经外迁了,子孙繁旺,星罗棋布,几乎快要成为糊涂人了。正如老泉先生所说的。况且明朝战乱,四散逃生,不可考证的太多。祝亭能在百忙中抽出时间,访问各地父老乡亲,考查祖上传承下来的文谱,详细地列出祖先的情况,写出世系图,核准各支派繁衍情况,明定他们的辈份,井然有序,一目了然。尊卑之分严肃,工作之繁重,态度之真诚。又在家谱之外,录入国家法令,记载条例明文,每当年终祭祀,召集全族人,为他们一一讲明,所以敬仰宗祠,团结宗族的人,无不前来。凭此而仰慕士君子的,本不必在朝庭显赫,如司马迁,班固等人,以著作响誉世上,这之后,对求学奋斗的人说:“我今生无愧了。”即使身居偏僻之野,能够督促率领一家族,好好地遵守祖宗的遗训,遵守先哲的法言,去感化整个家族,自然能感化同一乡,所谓以一个人而感化一乡人的,我的兄长祝亭已众望所归了。 丙子科举人候铨知县现掌教渠江书院 海门王乃宣撰 三 序 刘学厚 张氏,是渠江大家族。先世祖籍楚地,即今湖北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从明初,张氏奉旨入川,世代繁衍,生生不息,名人辈出。想必家谱早已修明,可考证而流芳百世。可到明代,战火缤纷,造成家谱散失,实在令人叹惜的。已亥年,我辞官回归故里。故土张光衢,重修祠堂竣工,续造宗谱,而请我作序,我说:“好啊!”敬仰祖先,团结族人,整治刚纪,敦促伦理,是生者最大的节义。回看历史,不做在前,即使绚丽也不会彰显,不做在后,即使完美也不会流传。(意即时机已成熟)如果张氏先祖功德能流芳百世,永垂千古,现在他们]孝子贤孙,能够发扬光大祖先美德,继承祖先功业,张氏必将方兴未艾了。只是我学业荒废,而且诸事繁忙劳累,惭愧没有什么来作序应对。而我又义不容辞,张氏子孙昌旺,皆存儒仁厚,后代子孙,宜继承这种遗风,不要改变。所以修谱,必详细列出子孙支脉,而重视源流本末,来龙去脉。这样会使后人一看家谱,孝顺父母,友爱兄长之心,油然而生。这实在太好了!我私下想张氏,在嘉庆年间已建祠堂,购买祭田,春秋两季祭祀(二月初二文昌会,八月初二桂香会)无愧于孝子贤孙美誉。现又重修,改作飞阁流丹,焕然一新。又联合家族人,修谱明宗,这实在是继承先志而记叙事件来龙去脉的了,这使张氏支派传递。如果不重视五服之类,亲友情尽,将分散而至于涂人了。看遍家谱,诚心尊祖敬宗,家族人相联于一气,仍不仅仅是父子兄弟欢聚一堂,忠孝友爱热情谦逊之风,更将代代相传。易经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张氏祖德之懿美,后代子孙传承又如此虔诚。我知道他们修谱以后家族更加繁盛,于是便预言在先,后代继承先辈遗训功业的,就当更有人了。因此作序。 大清道光十九年岁已亥孟秋之吉 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掌山西道监御史原任福建邵武府知府刘学厚撰 四 序 淡含朴 家族有谱,尤如国家有史料。而修家谱,比整理国史更难。大概要上溯到鼻祖源流,下记子孙支脉派系,没有现成的作依据,即使传说大多有失实之处。何况年代愈久远,则支脉分得更细广。世事变化大,则支脉发展更各个不同。到支又分支,派又生派,就纷繁杂混,不可记叙了。甚至于有外姓的,舍贫贱而攀富贵,问他是哪个的后代,他说,某根柢,是我族大宗,某根柢,是我族小宗。这跟蔡京子孙不认蔡京而诡称忠于君王有什么不同呢?噫!这是侮辱玷污先祖啊!考量他的过错,皆因无家谱可查证,以至于这样罢了。那些仁人孝子,因此不辞辛苦,而情真意切,致力于修谱,抢修家谱成为当务之急了。我故乡张氏,是旺族,他们始祖张自僴,从明朝战乱中逃生,一脉相传,竟发展到子孙昌旺,繁衍不绝,极盛一时。已亥年,我年家(恐指同登科年龄相仿之人称谓,具体不详)张光衢,考虑到张氏渊源太远,流派太支,不修家谱,难以光大先辈懿德,而且没有什么来告示后代。于是召集几大张氏支脉,合族修谱,群策群力,共建宗庙制度。各房人都在,无不详尽记载。修完家谱,请我作序。我说:“这是了不起的壮举,是一般孝子贤孙做不到的,即使做到的,是极少数人啊。”人人都想要来主持修谱,但难成就事业。现在你(张光衢)毅然做完,成就一番惊天动地大事,且你家族人,纯朴忠厚,文字彬彬,世代相承,自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啊,这有用再说了!从此以后,祖先懿德,可按谱寻找渊源了。万派千枝,可按谱追溯来龙去脉,理出支脉,分清渊源,联系同宗,共建家族,虽不同房人,不同支脉,但应知道,咱们原是一家亲啊。因此作序。 道光已亥岁孟春之吉庚午科举人年家弟淡含朴撰 五 重新宗祠碑记 张光衢 我族宗祠从什么时候开始建造的呢? 始祖张自僴卜葬在何家沟,曾遭致地主侵犯欺凌。我曾祖张子谅,向官府诉讼。州官严明,判定我曾祖掌管田业,收受粮食,坟右边空地一大块,每年收佃租千多文钱,加之前辈省吃俭用,铢积寸累,约有数十金。嘉庆初,恶匪判逆,人民离乱,这项公有事业,多年没能清算租金。到后,战乱平息,四境安定。我父亲首先捐款倡导,叫我写贴催督他们交租金。我马上送出请帖,遍请伯叔祖父,又请借债人和租田地的,逐一核算,子毋相权(此句不知何意?)于是有二百多金。就买下先堂伯张洪芳的田地,在祈雨山小寨下南门湾,价公百余金。后又买先堂兄张相文等家业。即现在祠堂的旧址。旧有正屋厢房。嘉庆十一年丙寅,仍按旧的规格而修缮,修龛堂,树神主,这是祠堂最初雏形。那时,已召集重岩子张以睿,大石梯张维全,礅子河张国玺,李翠岩张凤和等四支入祠。但因意见不合,不久后各自涣散,联祠失败。宗祠只是我张自僴子孙一支,春秋祭祀,从不缺少。接年又买祠堂前良田二十余亩,每年收租谷三十余石,又买太平寨石坝嘴田地一分,价三百余金。田业越广,租金越多,约到六七百金时,收入支出很难料理。我的叔伯、兄弟、侄子辈等都推我为首,组织重修宗祠。房屋基址,土木之工,都舍掉旧有的,重新策划。刻桷丹楹,垣墉版筑,焕然一新。从道光十七年丁酉季秋开工,十八年戊戌嘉平月竣工,大略用了一千三百余金。 这祠堂之所以很快重建并焕然一新,是因上管祖庙,修祠为先,而下管子孙,修谱尤为急迫。 我在握笔之间,私下想到自得姓氏以来,原本是一祖之所生,可叹支分派别,改朝换代,时光渐远,无可考证,乃至各为一家,甚至于还有互通婚姻的现象。这太亵渎祖先了!我不因自己知识浅陋,立志要召集同姓氏的,合为一家。怎奈族大人多,灵秀的、顽固的各个不同,不明大义,不念及同根生的,比比皆是。简单说说,如节公裔孙,世代居住在李翠岩的张凤和、张凤友、张翼修、张克修、张明修等辈,本属一家,但他们冥顽不灵,忍心忘本。我再三召集他们,他们都不来合族,这本有先祖的口传,咱们原是一家人呀! 但如礅子河守荣公的子孙张德明、张德俊、张德全等,重岩子应禹公的子孙张以谟、张景英等大石梯张家场良现公的子孙张巩、张文福等,先祖本不是一家人。如石马堰万家坝余公的子孙张硕辅、张继远、张必达等,黄土场张家岩自受公的子孙张智、张文亨等,张家湾约桂公的子孙张干等人,明大义,念同根,乐意前来合族通谱。 余公石马堰万家坝一支,愿意捐六十钏,黄土场张家岩自受公一支,捐五十钏,礅子河荣公一支,捐五十钏,大石梯张家场良现公一支,捐四十六钏,重岩子应禹公一支,捐二十钏,张家湾张干捐八钏,以成就宗祠落成修谱的需要。 我这小小的心愿与志向,想要了结和完成,却一直不能实现。我不怕披肝沥胆之劳苦,自认为拥有敬宗收族的苦心,将这些过程一一记刻下来,以等后辈出现能很好继承我志向的人了。 六世孙光衢谨识 大清道光十九年岁已亥季秋之吉 清河家风: 孝 友 家 声 道 学 齐 鸣 含 忠 履 信 秉 义 居 仁 敦 崇 克 绍 显 荣 继 绳 以 之 名 子 先 志 丕 成 三修谱微言 张学平 余自清明节与族人合聚声元长辈处,观祠堂,寻祖坟,聊家世,寻根溯祖之情独铭于心。幸族兄学文独藏一套张氏全谱,虽残旧破烂,然古色古香,字字醒目。余捧之若宝,珍爱异常,闲暇时手不释卷,卧不安寝,沉浸于先人为吾族振兴之苦,叹今族人之衰而不觉。 此谱为孤本(现已知不是,我所见的有三套了。张学平注于二零零六年二月九日),乃道光十九年(鸦片战争前一年)所修,一八九一年续谱。据传文革中破四旧险遭罹难,亏叔父道渠舍身藏匿,终得一保,后人竟有幸一览。此谱至今乃张氏无价传世之宝,亦望族兄学文慎重珍藏而不毁。 余以为,此本乃张氏宗谱,为吾族共拥之,不宜长期私之一家。若后世有孱弱之辈,不能珍惜本谱,宜将此原谱传与有志者珍藏而传世,以光吾族,传族魂,我族后裔胜名者,始知其根源。 《宗谱凡例》言:“谱牒所载皆宗族祖父名讳,孝子顺孙,且可得睹口不可得而言,收藏贵室,毋得损坏,或有不肖辈,鬻谱卖宗或滕写原本瞒众觅利致使以赝混真,紊乱支派者,不惟得罪族人,抑且得罪祖宗,众共黜之。”足见先人知吾等不肖而警示之,亦望有志重振家谱者,牢记于心,勿得兜售家谱谋利。 此谱仅为孤本,年代久远。余视其陈旧,观其破烂,不忍卸之,然为此能盛传我辈,遗传后代,仍痛心拆其线,一页一页复印出来,又惴惴复其原貌,其心志祖宗可鉴!亦望有志于谱者,勿得再卸之,如需其内容,可来取其复印稿而用之。其谱拆之,恐难复其原。切记!切记! 余曾川师大进修汉文本科,专攻古汉字与训诂学。然才疏学浅,先哲至深学理,仍难释怀。今不崇宗祠而尚国,不亲亲而重友,与旧不同。尚国乃人之责,天经地义;而疏亲,却失之本源,不可推崇也。亲长幼,亲族人,亲邻里,三亲和睦,乃为尊孝道,明大体,现本性。是以三修谱而察之矣! 自一八九一年后,谱未曾再续,余有志卒就,然人单力薄,责任重大,仍不揣浅陋,于寒暑假,遍访我族,续修三谱,以鉴后人。是为记。 祈雨山张氏后裔十三代孙学平书 公元二零零四年五月二十二日书于竹山小学校 寻根问祖之行 肖溪镇竹山小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东张姓家谱字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