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不同城市之间名义增速GDP增速差距如此之大

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为什么不同城市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为什么不同城市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的精选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为什么不同城市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精选一视频较长—请在WIFI的环境下观看《财富小贴士》唐贷CCTV证券资讯《唐贷财富小贴士》是唐贷金融超市与CCTV证券资讯频道联合制作播出的一档普及类节目。点击微信公众号下方“CCTV”,或登录www.tangcredit.com观看往期节目。进入爱奇艺、优酷、腾讯等各大视频网站,搜索“唐贷金融超市财富小贴士”观看往期节目。在货币迅速贬值的今天,你的收入如果没有增长,或者增长不明显,其实就等于在一点点的变穷,同样的两个人选择不同的城市,会造成了几年后他们在财务上越来越大的差距,事实上,在今天的中国,这种城市和城市之间的收入差距的确存在,并且还在加剧。根据《证券时报》在前段时间的报道,中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不同地区出现了较大的差距。根据前不久发布的官方统计数据,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821元,如果以此为参照标准,我们会看到,有一部分城市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已经超过了5万元,还有一些城市和地区支配收入远低于全国平均数。如果连统计数据中的地区平均值都相差数倍,那么真实的收入差距,必将会远远高于此。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收入对比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中国当下的经济现实。除了收入差距存在巨大鸿沟这一事实,我们还注意到今天的一个趋势是:越是有钱的城市,以后会变的更有钱的几率越高;越是穷的城市,以后变富的机会就越渺茫。根据历史的统计数据,城市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虽然总体上升,但这些年人均收入却随着房价的变化愈加呈现“两极分化”趋势。富的地方越来越富,反之亦然。这种财富积累的“”预示着未来你选择在哪一个城市开展你的事业,很可能就会决定你一生的财富走向。何以至此呢?为什么越有钱的地方,人会变得越有钱,越穷的地方,以后只会更穷呢?这是否不太公平?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我们总是能听到一个老生常谈的“标准答案”,那就是人口流向决定经济和收入水平。例如说,大城市资源集中,这里有最好的社会服务、最多的就业机会、最好的教育资源等等,人们因此都往这里扎堆,当然收入就自然会高了。至于那些人口总是向外流的地方,缺乏必要的事业机会,留不住人,自然也不会为人们带来收入的显著增加。根据一份国内学者撰写的劳动力研究报告,在中国的大型城市,创新型企业依赖大量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员工,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不让高技能员工流失,必然会不遗余力地为其提供更高的工资和福利。这一部分额外人力成本支出造成了公司必须对水平不足、能力不强的员工进行裁员,以控制总成本。因此,大城市加大创新的投入,势必会增加创新人员的支出,从而挤压能力一般的生产人员的生存空间,导致低能力、低创新的人被淘汰出局,离开大城市返回到小城市。于是,这个对大城市来说的“良性循环”,恰恰造成了一种对小城市而言的“恶性循环”。随着创新成本提高,能力和素质低的人不断被淘汰回到小城市,但由于回到小城市的劳动力普遍创新能力不如大城市,因此其创造财富的能力相对有限。加上产经政策不会优先关注小城市,小城市既缺乏政策优势,也缺乏创新优势,其收入增长速度自然是远低于北上深等地了。城市之间的差距,也越拉越大。说回我们的现实。今天不同城市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说明一个问题:你待在哪座城市,或许真的对你的一生会有决定性意义。“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树挪死人挪活”这类说法恐怕未来将不再适用。无论在大城市辛苦打拼还是在小城市安定生活,都要意识到现如今最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所以说,除了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提升自我的能力。同时,也要认识到。文章转载来源:百度百家 部分有修改【今日好文推荐】“淘金”(上)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获取《为什么不同城市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精选二在中国,有两个规律颠覆着人的常识。一个叫房子是用来炒的不是用来住的,第二个叫做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股市的新规,监管堵漏,让董监高管的资金在“住”了下来。想跑,没以前那么容易。与此同时,楼市的股票化趋势还在加速。一二线楼市限交易,地方楼市去库存,这就是中国楼市版本的“”,用三四线楼市的“股”来置换库存背后银行的高债务风险,从而解救了银行和一部分开发商。但是,现在购房者买到手里的房子,居住价值已经越来越小,房子基本就等于一张用水泥钢筋做的。未来是亏是赚,还是未知之数。房价和股价,二者的某些规律已经合流。特别是分析楼市的时候,我们不仅要看城市、地段这些基本面,更要看整体资金量和交易量价比等等因素。股市化的楼市,本质上这就是一个不同楼盘之间的置换问题。老百姓真正想问的问题不是现在该不该买房,而是该如何置换自己手中的房产。有一个研究报告说,中国家庭住房自有率高达93.5%,意思就是说平均三到五口人的家庭,共同拥有至少一套房的产权,这样的情况在中国人当中占比已经高达九成多。在一个小县城,一家子有一套以上的房产,这其实不难。在这些地方的购房成本也就区区几十万,一大家子凑这点钱,还是比较容易的。况且不少人购房还是早在十年前,那个时候,小城市的房价,更为便宜.我们举一个普通的地级市——南通为例,在08年奥运会期间,南通房价平均仅仅为5043元,当时上海房价为14000元左右。而到今年5月,南通二手房屋均价为13411元,10年时间上涨了约1.7倍多。然而,这期间上海的平均房价,已经从08年的不足一万五上涨到现在的均价54908元,上涨了2.9倍。人们高喊买不起房,本质上是换不起房的意思。谁家里没有一两套房子呢?问题是这些房子能值几个钱。但是,在小城市住的人能不能安于现状,不往大城市跑,不进行房地产的置换呢?似乎不太可能。我们用数据来说明。上海、北京等地的人口净流入分别达到981万和822万人,深圳也达到782万人口净流入。此外,东莞和天津的人口流入也分别达到630万和520万。单算这些城市的净流入人口,其实已几乎相当于一个中小城市的总人口了。以全国来看,有10个城市的净流入人口占常住总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上,人口流集中于一线和重点二线城市,从“沙漠”向“绿洲”挤压。这些外来人口会想尽办法在当地购房,从外地人变成本地人。为达此目的,他们就必然要卖掉自己在原户籍所在地的多套房产,以便凑足现金购房。这个事实说明两个趋势。首先,人口流失的小城市缺乏购房的实际刚需,因此其楼市的底部支撑力量是非常弱的;第二,由于小城市的人渴望迁入一线城市并且置产,那么抛售小城市房产势必会成为趋势。你也许会问,为何这些迁入大城市的人不直接用现金在一线城市买房,而要先抛售自己在家乡的房产呢?这是因为,中国大部分人的失衡,不动产比例过高。据某学术机构统计,中国家庭的资产构成中,超过80%以上为(主要为房地产)。这无疑是一种高风险的资配结构,它直接造成了一个问题,就是普通人持有的纸币量严重不足,特别是当你想要使用大笔资金的时候,你最可依赖的货币其实不是纸币,而是不动产。如果你发现自己属于这种情况,那么你就是今天所谓的“穷得只剩房的中产”。手里最具有购买力的货币,其实不是纸币,而是持有的房地产。现在,你应该知道为何小城市的人进入大城市生活越来越困难了。这其实就是房产货币化的结果。不同城市之间,由于经济发展速率不同,以及人口流向的不同,造成了各地房产的价值增幅不同。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增值最快,二线三线增值较慢,四线以下不但不增值,反而可能贬值。房产作为一种“货币”,在不同城市之间的币值变化,造成了各地区人们财富的差距。这种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在未来还将会持续增大。中国各地区有产阶层的财富总量,将随之经历一场大洗牌。这场财富的洗牌,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的城市格局,会在未来日益分化。城市的差序格局,将直接反映在房地产价格上。而居民持有实际总房价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家庭的消费能力和财富总量。换个说法,也就是所谓的社会阶层。北京市辖区的年末金融机构存在2015年,已达到122284亿元,据预测在年将上涨到156401亿元和175222亿元。同样的数据,上海在2015年达到103760亿元,而在2018年也将预计上涨到153131亿元。深圳的存贷款余额数据比较值得注意,在2015年,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仅为57778亿元,而到2018年,预计会上涨到101344亿元,涨幅接近一倍,是三个主要一线城市里最高的。而如果从金融机构数量分布来看,一线城市也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金融机构。仅仅以北京来看,此地集中各类金融机构1700余家,资产规模高达81万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资产规模比重超过40%。又如另一个金融中心上海,2年前的数据,在沪的金融机构数量已经超过2100家,集中分布于城市的CBD地带。深圳的天量资金也是集中于以前海为主的CBD地带,超过12万亿。相反,我们把目光聚焦于北京周围的一些小城市,例如廊坊,其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2016年仅为5655亿元,仅相当于临近的首都资金量的零头不到。这也就说明,像是廊坊这种严重缺钱的地区,房价之所以涨得那么高,根本不是城市本身发展的原因,而完全是由于北京楼市的溢出效应。换言之,廊坊是北京高房价和楼市调控政策的产物。这种类型的就是目前典型的高房价泡沫城市。把这个规律推广到另几个大城市群,只要一线城市的调控政策有变,最先受影响的就是这些大城市周边的地方。我们不妨这样来思考以下几个要素的关系:如果房屋是货币,那么金融机构的资金量,就相当于货币发行储备金。房价这种货币的实际价值,就取决于这种货币的储备金是否充足,成色是否上佳。也就是说,通过资金总量和人口流向两大指标,我们可以从长线判断未来房价这种货币的“汇率”。储备金越充足,金本雄厚的城市,房屋这种“货币”的就大。具体而言:一线城市以及其相关联的周边城市,房产显然会是一种良币,在重点城市当中,金融机构分布集中的区域,则又是为高房价筑起了一道护城河。而那些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流失(或者说增幅缓慢)的中小城市,其房产在未来将会沦为一种劣币。目前,中国大城市的楼市急冻,同时在小城市大举去库存。这个举措,相当于是在一场麻将牌局的中段洗牌、砌牌。此时,各个城市都在暗自较劲,暗中布局。诸多决定财富流向的因素中,净流入人口和资金总量是最大的两个筹码。当这个经济的麻将牌局完成洗牌后,楼市的价格又会迎来一轮波动,依靠房产而活的中产,其财富格局也将在遭受一场大变动。在此之前,未雨绸缪,把手中的劣币换成有升值的良币,是中产避免自己的财富被釜底抽薪的方法。当然你来,也是不错的选择。百思贷新手年化15%还有188现金可领百思贷官网:https://www.bestdai.com百思贷是一家专注车贷的,具备:借款额度低、周期短、实物抵押等特点;平台主营1月-3,年化收益在11.2%-18%之间,50元起投;百思贷线上资产来源于全国二十六家线下营业部,经过严格的风险把控和筛选,为提供低风险、高回报的!点击阅读原文,领取188元新手注册现金《为什么不同城市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精选三***ouwang中国的实践者官网网址:www.***ouwang.com热线:400-788-9566去年中新网曾经算过一笔账,在上海用平均工资买房,不吃不喝要71年时间。社科院的数据表明,2014年,30岁以下青年没有私人房产的比例为8.2%,但这一数字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翻了一倍多,达16.6%。而能够买起房的人,又陷入了“换不起房”的焦虑,换第二套房的人,大多数都是,将下半生牢牢地拴到了房子上,数据显示,接近1/3的中产阶级感受到强烈的“/购房费用”压力。中产阶级产生焦虑,缺乏安全感,感受不到心理预期的生活品质,以致于手里握着钱也不敢花,依旧走着买房置地,储蓄光荣的老路。穷得只剩房的中产,即将遭受一场财富洗牌在中国,有两个规律颠覆着人的常识。一个叫房子是用来炒的不是用来住的,第二个叫做股票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股市的减持新规,监管堵漏,让董监高管的资金在A股“住”了下来。想跑,没以前那么容易。与此同时,楼市的股票化趋势还在加速。一二线楼市限交易,地方楼市去库存,这就是中国楼市版本的“债转股”,用三四线楼市的“股”来置换库存背后银行的高债务风险,从而解救了银行和一部分开发商。但是,现在购房者买到手里的房子,居住价值已经越来越小,房子基本就等于一张用水泥钢筋做的票据。未来是亏是赚,还是未知之数。一,家家都有房?这竟然是真的!散户妄想通过自己的力量把房价做高,这个难度比散户共同做高股价更加不靠谱。房价和股价,二者的某些规律已经合流。特别是分析楼市的时候,我们不仅要看城市、地段这些基本面,更要看整体资金量和交易量价比等等因素。这已经很类似于过去的股市分析。全民都买房,彻底让楼市变得股市化,这都是自己作出来的事情,怪不得别人。既然是股市化的楼市,本质上这就是一个不同楼盘之间的置换问题。老百姓真正想问的问题不是现在该不该买房,而是该如何置换自己手中的房产。有一个研究报告说,中国家庭住房自有率高达93.5%,意思就是说平均三到五口人的家庭,共同拥有至少一套房的产权,这样的情况在中国人当中占比已经高达九成多。这数据,说实话,我真信。但这并不说明中国人人有房住真幸福。家家有房的格局,恰恰才是房市股市化的前提,也是中国中产阶层焦虑的根源。譬如在一个小县城,一家子有一套以上的房产,这其实不难。在这些地方的购房成本也就区区几十万,一大家子凑这点钱,还是比较容易的。况且不少人购房还是早在十年前,那个时候,小城市的房价,更为便宜。我们举一个普通的地级市——南通为例,在08年奥运会期间,南通房价平均仅仅为5043元,当时上海房价为14000元左右。而到今年5月,南通二手房屋均价为13411元,10年时间上涨了约1.7倍多。然而,这期间上海的平均房价,已经从08年的不足一万五上涨到现在的均价54908元,上涨了2.9倍。这说明啥问题呢?这说明在一线城市的周围,小城市房价的上涨赶不上大城市。小城市涨了1.7倍,一线城市就给你涨2.9倍,两者差距越拉越大。一个小城市的业主,假如想通过置换自己在小城市拥有的住房,来换取一套大城市同等面积的住房,这是从理论到实际都是无法成立的事情。人们高喊买不起房,本质上是换不起房的意思。谁家里没有一两套房子呢?问题是这些房子能值几个钱。二,房地产是中产们最好的货币但是,在小城市住的人能不能安于现状,不往大城市跑,不进行房地产的置换呢?似乎不太可能。我们用数据来说明。根据某的统计,中国城市间的人口迁徙呈现着大城市迁入人口不断增多,小城市人口不断外流的状态,并且,一线城市对于其周边地区的人口吸附能力,非常强大,犹如黑洞一般,吸干了周边城市的青壮劳动力。据最新的统计:上海、北京等地的人口净流入分别达到981万和822万人,深圳也达到782万人口净流入。此外,东莞和天津的人口流入也分别达到630万和520万。单算这些城市的净流入人口,其实已几乎相当于一个中小城市的总人口了。以全国来看,有10个城市的净流入人口占常住总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上,人口流集中于一线和重点二线城市,从“沙漠”向“绿洲”挤压。这些外来人口会想尽办法在当地购房,从外地人变成本地人。为达此目的,他们就必然要卖掉自己在原户籍所在地的多套房产,以便凑足现金购房。这个事实说明两个趋势。首先,人口流失的小城市缺乏购房的实际刚需,因此其楼市的底部支撑力量是非常弱的;第二,由于小城市的人渴望迁入一线城市并且置产,那么抛售小城市房产势必会成为趋势。并且,由于城市间房价涨幅的巨大差距,使得小城市的置业者不得不以量换价,抛售多套房产,来置换大城市中的一套房产。这意味着越是小的地方,二手楼市待售的现房越多,交易周期就会更长,价格也将长期保持低迷。你也许会问,为何这些迁入大城市的人不直接用现金在一线城市买房,而要先抛售自己在家乡的房产呢?这是因为,中国大部分人的比例失衡,不动产比例过高。据某学术机构统计,中国家庭的资产构成中,超过80%以上为固定资产(主要为房地产)。这无疑是一种高风险的资配结构,它直接造成了一个问题,就是普通人持有的纸币量严重不足,特别是当你想要使用大笔资金的时候,你最可依赖的货币其实不是纸币,而是不动产。如果你发现自己属于这种情况,那么你就是今天所谓的“穷得只剩房的中产”。手里最具有购买力的货币,其实不是纸币,而是持有的房地产。现在,你应该知道为何小城市的人进入大城市生活越来越困难了。这其实就是房产货币化的结果。不同城市之间,由于经济发展速率不同,以及人口流向的不同,造成了各地房产的价值增幅不同。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增值最快,二线三线增值较慢,四线以下不但不增值,反而可能贬值。房产作为一种“货币”,在不同城市之间的币值变化,造成了各地区人们财富的差距。三,城市的金融资本量决定着房价这种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在未来还将会持续增大。中国各地区有产阶层的财富总量,将随之经历一场大洗牌。这场财富的洗牌,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的城市格局,会在未来日益分化。城市的差序格局,将直接反映在房地产价格上。而居民持有实际总房价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家庭的消费能力和财富总量。换个说法,也就是所谓的社会阶层。哪些城市的资金量充足,可以说哪些城市的房价打底的基础就越厚实。笼统而言,我们知道广义货币量由存贷款创造。如果我们来看中国各城市的金融机构存贷款量,就可以清晰的看到不同城市的大小。这些资金池,便是支持该地区房价的最重要因素。通过数据,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一线城市是中国资金量最充足、资金池最大的城市,也就是说,北上深的楼市“弹药库”最足。数据显示,北京市辖区的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在2015年,已达到122284亿元,据预测在年将上涨到156401亿元和175222亿元。同样的数据,上海在2015年达到103760亿元,而在2018年也将预计上涨到153131亿元。深圳的存贷款余额数据比较值得注意,在2015年,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仅为
57778亿元,而到2018年,预计会上涨到101344亿元,涨幅接近一倍,是三个主要一线城市里最高的。从中也可得知,目前意在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深圳,其资金池成长的速度,在一线城市中是最快的。未来深圳楼市往上的反弹力度,或许也是一线城市中最高的。而如果从金融机构数量分布来看,一线城市也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金融机构。仅仅以北京金融街来看,此地集中各类金融机构1700余家,资产规模高达81万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资产规模比重超过40%。又如另一个金融中心上海,2年前的数据,在沪的金融机构数量已经超过2100家,集中分布于城市的CBD地带。深圳的天量资金也是集中于以前海为主的CBD地带,金融资产超过12万亿。相反,我们把目光聚焦于北京周围的一些小城市,例如廊坊,其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2016年仅为5655亿元,仅相当于临近的首都资金量的零头不到。这也就说明,像是廊坊这种严重缺钱的地区,房价之所以涨得那么高,根本不是城市本身发展的原因,而完全是由于北京楼市的溢出效应。换言之,廊坊是北京高房价和楼市调控政策的产物。这种类型的就是目前典型的高房价泡沫城市。把这个规律推广到另几个大城市群,只要一线城市的调控政策有变,最先受影响的就是这些大城市周边的地方。四,换房是中产避免被财富洗牌的方法观察不同城市资金总量的变化,会发现也存在着和人口净流向类似的趋势。那就是资金量大的城市,增量和增幅比例都很大,资金量原本小的城市,其增量和增幅比都较小。也就是说,虽然全国各个城市的房价和资金总量都在上升,但由于升幅比例差别很大,造成未来实际房价会越拉越远。我们不妨这样来思考以下几个要素的关系:如果房屋是货币,那么金融机构的资金量,就相当于货币发行储备金。房价这种货币的实际价值,就取决于这种货币的储备金是否充足,成色是否上佳。也就是说,通过资金总量和人口流向两大指标,我们可以从长线判断未来房价这种货币的“汇率”。储备金越充足,金融资本雄厚的城市,房屋这种“货币”的升值空间就大。具体而言:一线城市以及其相关联的周边城市,房产显然会是一种良币,在重点城市当中,金融机构分布集中的区域,则又是为高房价筑起了一道护城河。而那些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流失(或者说增幅缓慢)的中小城市,其房产在未来将会沦为一种劣币。各个城市具体的数据,限于篇幅,本文不一一列出,大家可以自己通过一些数据库和研究单位出的报告来各取所需。哪些地方的房产必须抛售,哪些地方值得购入,全都蕴含于以上几种数据要素当中。目前,中国大城市的楼市急冻,同时在小城市大举去库存。这个举措,相当于是在一场麻将牌局的中段洗牌、砌牌。此时,各个城市都在暗自较劲,暗中布局。诸多决定财富流向的因素中,净流入人口和资金总量是最大的两个筹码。当这个经济的麻将牌局完成洗牌后,楼市的价格又会迎来一轮波动,依靠房产而活的中产,其财富格局也将在遭受一场大变动。在此之前,未雨绸缪,把手中的劣币换成有升值预期的良币,是中产避免自己的财富被釜底抽薪的方法。掏不出钱的“百万富翁”:四成财富被房产套牢,中产阶级有钱也不敢花但是,又有一个疑问困扰着中产阶级:“只有一项工资收入月入3万的白领”和“在北京上海有四套房的扫地阿姨”谁是中产阶级?网友抛出的这个话题,让沉寂多日的中产阶级讨论再次浮出水面。你是中产阶级吗?成为中产阶级意味着什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的个人财富也在飞速积累。瑞信的报告显示,2000年到2016年,每个中国成年人的财富从5670美元上升到22864美元,17年翻了4倍多(如下图所示)。中国成年人个人财富变化图(单位:美元)(来源:瑞信全球财富报告2016)一般而言,个人财富的积累取决于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单从经济增速的角度讲,中国可谓是“打遍天下无敌手”,这是国民财富能够实现累积的基础。我们现在之所以能够热议“中产阶级”,也是因为手里确实比以前有钱了。试想在吃不饱肚子的时代,谁还有心思去讨论“中产阶级”?我们比以前富了,是讨论这个话题的前提。但是,我们富裕的程度还不够。关于中产阶级的定义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有一些还令人啼笑皆非。早在2010年,专业造榜停不下来的《福布斯》认为,“生活在城里,年龄在25至45岁之间,拥有大学学位,是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和企业家,年收入在1万到”,满足这四个条件,就是中国的中产阶级。然后它推论中国有3亿以上的中产阶级,超过了美国总人口。但殊不知当年中国光农村贫困人口就有2688万,直到现在,全面脱贫依然是“十三五”的重要任务。如果要按这个标准套用“中产阶级”,“月入3万的北京上海白领”可能就要哭晕在厕所了。显然,中产阶级是一个很难量化的概念。因为它受制于个人财富类型、收支和国家经济实力等诸多因素,尤其与各国的具体国情紧密相连。五、掏不出钱的“百万富翁”:四成个人财富被房产套牢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消费升级的意义日益凸显。但是作为消费主力军的中产阶级,真的还有富余的消费能力吗?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个人财富规模达126万亿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令人咋舌的是,这些财富中的40%都投向了房地产。按这个比例计算,一个月入1万的人,其中就有4000块套在房产上。而令人惊讶的是,在五年前,中国居民居住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还不到10%(如下图所示)。居住消费所占比重(来源:《转型时期中国中产阶级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李欣佩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年鉴整理)要实现消费升级,就要引导中产阶级向高端产业的消费转型。而消费的条件之一,就是手里有现钱。但现阶段,中产阶级正在逐渐增加对固定资产的配置。2016年,中国中产阶级的超过了金融资产,成为中产阶级个人财富的最大来源(如下表所示)。中国中产阶级个人财富如何配置(来源:瑞信全球财富报告 制表:网易研究局)按上图的比例,我们来算算“月入3万的小白领”,最终能够用在“消费升级”上的花费有多少:如果是税后3万元,除去投在固定资产里的钱之后,小白领实际手里握有的现钱只有15600元,而这笔钱还需要偿还9%的债务,还完债之后只剩下14196元。上海5月的平均房价约为5万元,月入3万的小白领大概率上只能付得起首付,假如首付4成,分30年还清,月均需要还款10445元(忽略上海房市政策中对上限的规定计算),这样小白领剩下的钱只有3751元。假设上海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2300元能够满足小白领生活的的最低需求,最后小白领剩下的可以自由支配的钱只有1451元。也就是说,月入3万的小白领,最后可能用在“消费升级”上的花费只有不到1500元,再加上消费升级主要与文化、娱乐、IT、旅游等产业有关,剩下不到1500元的小白领很有可能选择放弃消费这些花费较多但需求弹性较大的项目。层层过滤下来,小白领虽然名义上已经是中产阶级,但最终对“消费升级”基本没起到作用。这不是孤本。从资产的角度来看,随着中国的房价上涨,中国的百万富翁也遍地开花,但是买房者大多是,也就意味着购买者从买房的那刻起,就背上了“房奴”的包袱,后续还要支付大量的钱。虽然了,但是实际握在手里的钱却减少了。这也造成了我们看到的很多报告,给人的一种假象:中国人很有钱。但实际上,获得“百万富翁”的名号容易,真正能拿出100万现金的中产阶级却不是很多。六、怪象:收入渐增却无人承认自己是中产阶级瑞信2015年的《全球财富报告》显示,中国中产人数为全球之冠,高达1.09亿人。但社科院的调查显示,中国人对中产身份的认同度并没有《报告》中的数字那么高,2014年时,即便是年入30万的劳动者,也有近一半的人认为自己不是中产阶级。而年入4.2万元的劳动者,对中产身份的认同则更低,只有31%。4.2万元是当年城镇个人收入的平均值,也就是说,即便是年收入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的人,认同自己是中产阶级的比例也只有三成左右(如下图所示)。不同年收入群体中的中产身份认同比例(横坐标单位:元)(来源: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2015年度中国社会状况调查)这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明明经济在发展,劳动者的收入也一年比一年高,符合中产阶级定义的人也越来越多,但认同自己是中产阶级的人却没有显著增加。原本应该是较为富裕的中国中产阶级,却伴随着持续的焦虑。去年中新网曾经算过一笔账,在上海用平均工资买房,不吃不喝要71年时间。社科院的数据表明,2014年,30岁以下青年没有私人房产的比例为8.2%,但这一数字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翻了一倍多,达16.6%。而能够买起房的人,又陷入了“换不起房”的焦虑,换第二套房的人,大多数都是贷款,将下半生牢牢地拴到了房子上,数据显示,接近1/3的中产阶级感受到强烈的“房贷月供/购房费用”压力。这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质有关。一方面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激发了劳动者对生活品质和物质欲的追求;而另一方面,中国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还无法满足劳动者的诉求,从而使中产阶级产生焦虑,缺乏安全感,感受不到心理预期的生活品质,以致于手里握着钱也不敢花,依旧走着买房置地,储蓄光荣的老路。社科院的研究印证了这一观点:从数据上看,80%的中产阶级子女教育支出占总收入比例低于20%,医疗则更低,只有10%,也就是说,医疗和教育对中产家庭来说不是问题。但是实际调查结果却与数据大相径庭。超过3/4的中产阶级感受到了子女教育支出的负担,其中超过三成的人甚至认为“非常有负担”。 换句话说,即便中产手里有了些钱,医疗教育等资源的短缺仍是不争的事实,仍然会导致“看病难”、“上学难”。而这些社会问题,才是中产阶级焦虑更主要的原因。社科院2015年全国抽样调查数据还显示,34.9%的中产阶级称“生活负担很重压力很大”,超过六成的中产阶级认为“社会保障水平太低,起不到保障作用。”所以,在笔者看来,在目前的环境下,中产阶级与其说是一个经济概念,不如说是一个心理概念。中产阶级这个名词背后的心理意义,大于其经济意义。“有四套房的扫地阿姨”即便辞职不干,劳动收入为0,但凭借房租,依然可以过上有保障的生活,但“月入3万的白领”似乎很难有这样“任性辞职”的底气,因为他的财务并不自由。附图:2016全球个人财富分配图 (来源:瑞信)对于普通劳动者来说,是或不是中产阶级对他们的意义并不大,能否拥有“底气”,才是每个劳动者更看重的东西。中产阶级更像一道心理防线和一道安全感的屏障,高速的经济发展带来剧烈的社会生活方式变革,节节升高的房价和紧缺的医疗教育等资源加剧了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慌。相比于确认一个人是否是中产阶级,消除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恐慌显得更为重要。来源:骥观天下(jiguantx)孙骁骥、网易研究局(hccyjj163)杨泽宇声明:本文观点不代表喜投网,若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喜投网(www.***ouwang.com)是一家金融生态系统公司,围绕大众消费领域,提供、新媒体、社区和互联网。希望大家多多支持,高达12%;通过本微信订阅号注册送10000体验金,邀请好友注册赠送.1%投资收入;注册请点击阅读原文。《为什么不同城市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精选四为什么你坐拥百万财富,却不敢花钱?去年中新网曾经算过一笔账,在上海用平均工资买房,不吃不喝要71年时间。社科院的数据表明,2014年,30岁以下青年没有私人房产的比例为8.2%,但这一数字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翻了一倍多,达16.6%。而能够买起房的人,又陷入了“换不起房”的焦虑,换第二套房的人,大多数都是按揭贷款,将下半生牢牢地拴到了房子上,数据显示,接近1/3的中产阶级感受到强烈的“房贷月供/购房费用”压力。中产阶级产生焦虑,缺乏安全感,感受不到心理预期的生活品质,以致于手里握着钱也不敢花,依旧走着买房置地,储蓄光荣的老路。穷得只剩房的中产,即将遭受一场财富洗牌在中国,有两个规律颠覆着人的常识。一个叫房子是用来炒的不是用来住的,第二个叫做股票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股市的减持新规,监管堵漏,让董监高管的资金在A股“住”了下来。想跑,没以前那么容易。与此同时,楼市的股票化趋势还在加速。一二线楼市限交易,地方楼市去库存,这就是中国楼市版本的“债转股”,用三四线楼市的“股”来置换库存背后银行的高债务风险,从而解救了银行和一部分开发商。但是,现在购房者买到手里的房子,居住价值已经越来越小,房子基本就等于一张用水泥钢筋做的票据。未来是亏是赚,还是未知之数。家家都有房?这竟然是真的!散户妄想通过自己的力量把房价做高,这个难度比散户共同做高股价更加不靠谱。房价和股价,二者的某些规律已经合流。特别是分析楼市的时候,我们不仅要看城市、地段这些基本面,更要看整体资金量和交易量价比等等因素。这已经很类似于过去的股市分析。全民都买房,彻底让楼市变得股市化,这都是自己作出来的事情,怪不得别人。既然是股市化的楼市,本质上这就是一个不同楼盘之间的置换问题。老百姓真正想问的问题不是现在该不该买房,而是该如何置换自己手中的房产。有一个研究报告说,中国家庭住房自有率高达93.5%,意思就是说平均三到五口人的家庭,共同拥有至少一套房的产权,这样的情况在中国人当中占比已经高达九成多。这数据,说实话,我真信。但这并不说明中国人人有房住真幸福。家家有房的格局,恰恰才是房市股市化的前提,也是中国中产阶层焦虑的根源。譬如在一个小县城,一家子有一套以上的房产,这其实不难。在这些地方的购房成本也就区区几十万,一大家子凑这点钱,还是比较容易的。况且不少人购房还是早在十年前,那个时候,小城市的房价,更为便宜。我们举一个普通的地级市——南通为例,在08年奥运会期间,南通房价平均仅仅为5043元,当时上海房价为14000元左右。而到今年5月,南通二手房屋均价为13411元,10年时间上涨了约1.7倍多。然而,这期间上海的平均房价,已经从08年的不足一万五上涨到现在的均价54908元,上涨了2.9倍。这说明啥问题呢?这说明在一线城市的周围,小城市房价的上涨赶不上大城市。小城市涨了1.7倍,一线城市就给你涨2.9倍,两者差距越拉越大。一个小城市的业主,假如想通过置换自己在小城市拥有的住房,来换取一套大城市同等面积的住房,这是从理论到实际都是无法成立的事情。人们高喊买不起房,本质上是换不起房的意思。谁家里没有一两套房子呢?问题是这些房子能值几个钱。房地产是中产们最好的货币但是,在小城市住的人能不能安于现状,不往大城市跑,不进行房地产的置换呢?似乎不太可能。我们用数据来说明。根据某财经媒体的统计,中国城市间的人口迁徙呈现着大城市迁入人口不断增多,小城市人口不断外流的状态,并且,一线城市对于其周边地区的人口吸附能力,非常强大,犹如黑洞一般,吸干了周边城市的青壮劳动力。据最新的统计:上海、北京等地的人口净流入分别达到981万和822万人,深圳也达到782万人口净流入。此外,东莞和天津的人口流入也分别达到630万和520万。单算这些城市的净流入人口,其实已几乎相当于一个中小城市的总人口了。以全国来看,有10个城市的净流入人口占常住总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上,人口流集中于一线和重点二线城市,从“沙漠”向“绿洲”挤压。这些外来人口会想尽办法在当地购房,从外地人变成本地人。为达此目的,他们就必然要卖掉自己在原户籍所在地的多套房产,以便凑足现金购房。这个事实说明两个趋势。首先,人口流失的小城市缺乏购房的实际刚需,因此其楼市的底部支撑力量是非常弱的;第二,由于小城市的人渴望迁入一线城市并且置产,那么抛售小城市房产势必会成为趋势。并且,由于城市间房价涨幅的巨大差距,使得小城市的置业者不得不以量换价,抛售多套房产,来置换大城市中的一套房产。这意味着越是小的地方,二手楼市待售的现房越多,交易周期就会更长,价格也将长期保持低迷。你也许会问,为何这些迁入大城市的人不直接用现金在一线城市买房,而要先抛售自己在家乡的房产呢?这是因为,中国大部分人的资产配置比例失衡,不动产比例过高。据某学术机构统计,中国家庭的资产构成中,超过80%以上为固定资产(主要为房地产)。这无疑是一种高风险的资配结构,它直接造成了一个问题,就是普通人持有的纸币量严重不足,特别是当你想要使用大笔资金的时候,你最可依赖的货币其实不是纸币,而是不动产。如果你发现自己属于这种情况,那么你就是今天所谓的“穷得只剩房的中产”。手里最具有购买力的货币,其实不是纸币,而是持有的房地产。现在,你应该知道为何小城市的人进入大城市生活越来越困难了。这其实就是房产货币化的结果。不同城市之间,由于经济发展速率不同,以及人口流向的不同,造成了各地房产的价值增幅不同。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增值最快,二线三线增值较慢,四线以下不但不增值,反而可能贬值。房产作为一种“货币”,在不同城市之间的币值变化,造成了各地区人们财富的差距。城市的金融资本量决定着房价这种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在未来还将会持续增大。中国各地区有产阶层的财富总量,将随之经历一场大洗牌。这场财富的洗牌,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的城市格局,会在未来日益分化。城市的差序格局,将直接反映在房地产价格上。而居民持有实际总房价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家庭的消费能力和财富总量。换个说法,也就是所谓的社会阶层。哪些城市的资金量充足,可以说哪些城市的房价打底的基础就越厚实。笼统而言,我们知道广义货币量由存贷款创造。如果我们来看中国各城市的金融机构存贷款量,就可以清晰的看到不同城市的资金池大小。这些资金池,便是支持该地区房价的最重要因素。通过数据,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一线城市是中国资金量最充足、资金池最大的城市,也就是说,北上深的楼市“弹药库”最足。数据显示,北京市辖区的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在2015年,已达到122284亿元,据预测在年将上涨到156401亿元和175222亿元。同样的数据,上海在2015年达到103760亿元,而在2018年也将预计上涨到153131亿元。深圳的存贷款余额数据比较值得注意,在2015年,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仅为57778亿元,而到2018年,预计会上涨到101344亿元,涨幅接近一倍,是三个主要一线城市里最高的。从中也可得知,目前意在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深圳,其资金池成长的速度,在一线城市中是最快的。未来深圳楼市往上的反弹力度,或许也是一线城市中最高的。而如果从金融机构数量分布来看,一线城市也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金融机构。仅仅以北京金融街来看,此地集中各类金融机构1700余家,资产规模高达81万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资产规模比重超过40%。又如另一个金融中心上海,2年前的数据,在沪的金融机构数量已经超过2100家,集中分布于城市的CBD地带。深圳的天量资金也是集中于以前海为主的CBD地带,金融资产超过12万亿。相反,我们把目光聚焦于北京周围的一些小城市,例如廊坊,其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2016年仅为5655亿元,仅相当于临近的首都资金量的零头不到。这也就说明,像是廊坊这种严重缺钱的地区,房价之所以涨得那么高,根本不是城市本身发展的原因,而完全是由于北京楼市的溢出效应。换言之,廊坊是北京高房价和楼市调控政策的产物。这种类型的就是目前典型的高房价泡沫城市。把这个规律推广到另几个大城市群,只要一线城市的调控政策有变,最先受影响的就是这些大城市周边的地方。换房是中产避免被财富洗牌的方法观察不同城市资金总量的变化,会发现也存在着和人口净流向类似的趋势。那就是资金量大的城市,增量和增幅比例都很大,资金量原本小的城市,其增量和增幅比都较小。也就是说,虽然全国各个城市的房价和资金总量都在上升,但由于升幅比例差别很大,造成未来实际房价会越拉越远。我们不妨这样来思考以下几个要素的关系:如果房屋是货币,那么金融机构的资金量,就相当于货币发行储备金。房价这种货币的实际价值,就取决于这种货币的储备金是否充足,成色是否上佳。也就是说,通过资金总量和人口流向两大指标,我们可以从长线判断未来房价这种货币的“汇率”。储备金越充足,金融资本雄厚的城市,房屋这种“货币”的升值空间就大。具体而言:一线城市以及其相关联的周边城市,房产显然会是一种良币,在重点城市当中,金融机构分布集中的区域,则又是为高房价筑起了一道护城河。而那些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流失(或者说增幅缓慢)的中小城市,其房产在未来将会沦为一种劣币。各个城市具体的数据,限于篇幅,本文不一一列出,大家可以自己通过一些数据库和研究单位出的报告来各取所需。哪些地方的房产必须抛售,哪些地方值得购入,全都蕴含于以上几种数据要素当中。目前,中国大城市的楼市急冻,同时在小城市大举去库存。这个举措,相当于是在一场麻将牌局的中段洗牌、砌牌。此时,各个城市都在暗自较劲,暗中布局。诸多决定财富流向的因素中,净流入人口和资金总量是最大的两个筹码。当这个经济的麻将牌局完成洗牌后,楼市的价格又会迎来一轮波动,依靠房产而活的中产,其财富格局也将在遭受一场大变动。在此之前,未雨绸缪,把手中的劣币换成有升值预期的良币,是中产避免自己的财富被釜底抽薪的方法。掏不出钱的“百万富翁”:中产阶级有钱也不敢花但是,又有一个疑问困扰着中产阶级:“只有一项工资收入月入3万的白领”和“在北京上海有四套房的扫地阿姨”谁是中产阶级?网友抛出的这个话题,让沉寂多日的中产阶级讨论再次浮出水面。你是中产阶级吗?成为中产阶级意味着什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的个人财富也在飞速积累。瑞信的报告显示,2000年到2016年,每个中国成年人的财富从5670美元上升到22864美元,17年翻了4倍多。一般而言,个人财富的积累取决于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单从经济增速的角度讲,中国可谓是“打遍天下无敌手”,这是国民财富能够实现累积的基础。我们现在之所以能够热议“中产阶级”,也是因为手里确实比以前有钱了。试想在吃不饱肚子的时代,谁还有心思去讨论“中产阶级”?我们比以前富了,是讨论这个话题的前提。但是,我们富裕的程度还不够。关于中产阶级的定义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有一些还令人啼笑皆非。早在2010年,专业造榜停不下来的《福布斯》认为,“生活在城里,年龄在25至45岁之间,拥有大学学位,是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和企业家,年收入在1万到6”,满足这四个条件,就是中国的中产阶级。然后它推论中国有3亿以上的中产阶级,超过了美国总人口。但殊不知当年中国光农村贫困人口就有2688万,直到现在,全面脱贫依然是“十三五”的重要任务。如果要按这个标准套用“中产阶级”,“月入3万的北京上海白领”可能就要哭晕在厕所了。显然,中产阶级是一个很难量化的概念。因为它受制于个人财富类型、收支和国家经济实力等诸多因素,尤其与各国的具体国情紧密相连。掏不出钱的“百万富翁”:四成个人财富被房产套牢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消费升级的意义日益凸显。但是作为消费主力军的中产阶级,真的还有富余的消费能力吗?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个人财富规模达126万亿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令人咋舌的是,这些财富中的40%都投向了房地产。按这个比例计算,一个月入1万的人,其中就有4000块套在房产上。而令人惊讶的是,在五年前,中国居民居住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还不到10%。要实现消费升级,就要引导中产阶级向高端产业的消费转型。而消费的条件之一,就是手里有现钱。但现阶段,中产阶级正在逐渐增加对固定资产的配置。2016年,中国中产阶级的固定资产投入超过了金融资产,成为中产阶级个人财富的最大来源。按上图的比例,我们来算算“月入3万的小白领”,最终能够用在“消费升级”上的花费有多少:1、如果是税后3万元,除去投在固定资产里的钱之后,小白领实际手里握有的现钱只有15600元,而这笔钱还需要偿还9%的债务,还完债之后只剩下14196元。2、上海5月的平均房价约为5万元,月入3万的小白领大概率上只能付得起首付,假如首付4成,分30年还清,月均需要还款10445元(忽略上海房市政策中对个人上限的规定计算),这样小白领剩下的钱只有3751元。3、假设上海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2300元能够满足小白领生活的的最低需求,最后小白领剩下的可以自由支配的钱只有1451元。也就是说,月入3万的小白领,最后可能用在“消费升级”上的花费只有不到1500元,再加上消费升级主要与文化、娱乐、IT、旅游等产业有关,剩下不到1500元的小白领很有可能选择放弃消费这些花费较多但需求弹性较大的项目。层层过滤下来,小白领虽然名义上已经是中产阶级,但最终对“消费升级”基本没起到作用。这不是孤本。从资产的角度来看,随着中国的房价上涨,中国的百万富翁也遍地开花,但是买房者大多是按揭,也就意味着购买者从买房的那刻起,就背上了“房奴”的包袱,后续还要支付大量的钱。虽然固定资产增加了,但是实际握在手里的钱却减少了。这也造成了我们看到的很多报告,给人的一种假象:中国人很有钱。但实际上,获得“百万富翁”的名号容易,真正能拿出100万现金的中产阶级却不是很多。怪象:收入渐增却无人承认自己是中产阶级瑞信2015年的《全球财富报告》显示,中国中产人数为全球之冠,高达1.09亿人。但社科院的调查显示,中国人对中产身份的认同度并没有《报告》中的数字那么高,2014年时,即便是年入30万的劳动者,也有近一半的人认为自己不是中产阶级。而年入4.2万元的劳动者,对中产身份的认同则更低,只有31%。4.2万元是当年城镇个人收入的平均值,也就是说,即便是年收入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的人,认同自己是中产阶级的比例也只有三成左右。这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明明经济在发展,劳动者的收入也一年比一年高,符合中产阶级定义的人也越来越多,但认同自己是中产阶级的人却没有显著增加。原本应该是较为富裕的中国中产阶级,却伴随着持续的焦虑。去年中新网曾经算过一笔账,在上海用平均工资买房,不吃不喝要71年时间。社科院的数据表明,2014年,30岁以下青年没有私人房产的比例为8.2%,但这一数字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翻了一倍多,达16.6%。而能够买起房的人,又陷入了“换不起房”的焦虑,换第二套房的人,大多数都是按揭贷款,将下半生牢牢地拴到了房子上,数据显示,接近1/3的中产阶级感受到强烈的“房贷月供/购房费用”压力。这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质有关。一方面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激发了劳动者对生活品质和物质欲的追求;而另一方面,中国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还无法满足劳动者的诉求,从而使中产阶级产生焦虑,缺乏安全感,感受不到心理预期的生活品质,以致于手里握着钱也不敢花,依旧走着买房置地,储蓄光荣的老路。社科院的研究印证了这一观点:从数据上看,80%的中产阶级子女教育支出占总收入比例低于20%,医疗则更低,只有10%,也就是说,医疗和教育对中产家庭来说不是问题。但是实际调查结果却与数据大相径庭。超过3/4的中产阶级感受到了子女教育支出的负担,其中超过三成的人甚至认为“非常有负担”。 换句话说,即便中产手里有了些钱,医疗教育等资源的短缺仍是不争的事实,仍然会导致“看病难”、“上学难”。而这些社会问题,才是中产阶级焦虑更主要的原因。社科院2015年全国抽样调查数据还显示,34.9%的中产阶级称“生活负担很重压力很大”,超过六成的中产阶级认为“社会保障水平太低,起不到保障作用。”所以,在笔者看来,在目前的环境下,中产阶级与其说是一个经济概念,不如说是一个心理概念。中产阶级这个名词背后的心理意义,大于其经济意义。“有四套房的扫地阿姨”即便辞职不干,劳动收入为0,但凭借房租,依然可以过上有保障的生活,但“月入3万的白领”似乎很难有这样“任性辞职”的底气,因为他的财务并不自由。对于普通劳动者来说,是或不是中产阶级对他们的意义并不大,能否拥有“底气”,才是每个劳动者更看重的东西。中产阶级更像一道心理防线和一道安全感的屏障,高速的经济发展带来剧烈的社会生活方式变革,节节升高的房价和紧缺的医疗教育等资源加剧了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慌。相比于确认一个人是否是中产阶级,消除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恐慌显得更为重要。《为什么不同城市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精选五摘要:作者:孙骁骥。更多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骥观天下”(jiguantx)最近,某网站发布了2017年的就业与收入报告。报告显示,今年秋季,全国37个主要城市的白领平均招聘月薪为7599元,比去年上升作者:孙骁骥。更多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骥观天下”(jiguantx)最近,某招聘网站发布了2017年的就业与收入报告。报告显示,今年秋季,全国37个主要城市的白领平均招聘月薪为7599元,比去年上升。其中,北京、上海、深圳三个一线城市,工资全国前三排名,平均薪资分别为、8666元。但工作岗位竞争非常激烈,平均三十人竞争一个岗位。不过,笔者并不打算讨论所谓的“大城市薪资排名”这类话题。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社会平均薪资这些年持续上涨的现象。按道理说,薪资上涨原本是皆大欢喜的好事,但也不知各位有没有一种感受。那就是:工资越上涨,自己的感觉却变得越穷。似乎生活没有因为工资上涨而改善,反而变得更糟糕了。分析这背后的道理,或许有助于小白领们突破个人的财富瓶颈,找到财富增长的动力。一,大学生的职场竞争,不过是在“争当穷人”在“薪资排名”发布的同时,最近的朋友圈也流传着另一个图表:“中国小康家庭标准”。这个最新的标准把小康标准设立为“年收入36-50万”。也就是说,每个月至少要有3万以上的家庭收入,才有资格称之为小康。以一个三口之家来说,两个劳动力来算,平均每个人的月收入至少要有1.5万元,才能勉强称为“小康家庭”。北京、上海、深圳月入不到一万元的大学毕业生,显然距离3万元月收入的小康基本条件相差甚远。而如果从全国标准来看,七千多元的工资标准更是难以达到小康家庭的标准。大部分人,仅仅以工资收入水平来看,都可以被归类为年入10-36万的“贫穷家庭”以及年入5-10万的“贫困家庭”。换句话说,这些奋斗在北上深的职场新人,以30比1的激烈竞争淘汰对手之后,自己拿到的薪水不过是“贫困阶层”的水平。奋斗折腾半天,原来大家都在争当穷人。工资收入虽有增长,但大部分人的感觉自己变穷,背后原因其实是因为收入增长的不平衡。当社会财富增加的时候,社会中的不同阶层财富增加的数量和速度不一。简言之,越是上层阶层,其财富增加越快,越是中下层,其财富增加的速度越慢。首先,我们以去年为例。据统计局的数据,2016年的工资增加最多的行业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9.3%,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9.7%,教育业增长11.9%,卫生和社会工作业增长11.9%。相反,全国的平均工资只增长了5%。我们仅仅从工薪阶层的收入增长来看,不同工种的收入增长可以相差2倍左右。其次,除了这种因工种不同造成的收入差距,更大的差距来自于经济景气以及社会财富分配规则。据统计,私营单位职工平均工资要比非私营单位要少,仅仅相当于其工资的63.4%。这种现象显然是由于私营企业在去年开始急速萎缩,国有资本和公营企事业单位壮大,造成了不同性质的企业之间资本实力的增减。最后反映到人力成本的支出上,便是私营企业的工资收入显然不如国营。第三,再往大了想一想,处于企业中不同地位的人其收入差距变大的速度更快。而这样子的收入差距已经不再是可以完全被统计数据囊括的。因为从账面上来看,中高层人员和底层的打工者收入差距不算特别大,这是由于为了实现避税,做给税务部门看的。实际上,社会中层以上的人士有大量不会被计入统计数据的“灰色收入”,这些收入类别五花八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资本获利。比如一个公司里边,假设一个基层员工每月薪水2千元,此人可以为公司生产1万元利润。即使这个人把生产的利润提高到2万元,但他的工资也仅仅会略有增加,不会有绝大的增幅。而高层管理人员除了工资以外,还有额外的资本权力。假设有1%权,那么一个底层员工创造出的1中,他就可以分到100元,如果有100个基层员工就有100万总利润,管理者至少可分到1万元。简单来说,这就是经济的规模效益。目前,收入在各个层面的差距扩大早就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并且这种差距也如经固定化,被人们默许接受。换言之,社会的利益已经深度的板结化、凝固化。因此,打工者越累越穷,占据资源节点的管理者不做事也能挣钱,这已经是目前所谓的利益格局。我们常说中国的传统是敬老尊贤,其实就是尊重既定利益格局的意思。这是悠久传统,不可能被改变。如今的年轻人总是妄想凭借一己之力“干掉中年大叔”、“干掉中层管理者”,殊不知社会利益关系网中的最关键节点多年前早就被大叔们牢牢占据,根基牢固、利益无限,又怎可能被后生晚辈轻易撼动?年轻的你喝完微信微博上的成功学鸡汤以后,回到公司拼命竞争、玩命加班的结果,无非使你进一步成为了打工阶层中的贫困阶层。二,两次财富大洗牌,让白领们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不过,工薪阶层和职场新人也不是一直都这么悲催,薪资收入也不是从一开始就有如此悬殊的差距。事实上,我们的社会在近几十年里边经历了重大的两次财富重新分配,最终造成了今天的局面。第一次财富分配,造成了人们工资收入差距激增。这个过程大致来说从1980年代开始,直到2008年终结。根据统计,中国的国有单位就业人口从1978年到21世纪初期呈现直线下降的趋势。与之相对,私营企业的就业人数直线上升。1978年国有单位就业人口占总数78%,到2002年已经下降到59%。在这之后,这个数字很快下降到低于50%。到2008年,非国有职工已经占据就业总数的60%以上。表面上看,此举是为了搞活经济,从让私营单位职工收入提高,有意令国有单位职工收入减低。实际上,私营企业无非是创造了大量的“底层收入”的职位,解决就业问题,但是这和提高普遍收入,并无直接关系。中国所谓的市场经济,另一层核心含义就是“双轨制”,也就是说,什么部分完全开放市场、什么部分自己独占,都是有讲究的。实际上,在大量低收入的私企之外,一直都存在着超大型的国有资本和企业,它们所占据的行业都是与经济增长的热点息息相关的。虽然总体就业者中,私营经济的部分提高了。但是据统计,从1978年到2008年,包括采掘、电煤水、交通仓储、、社会服务业等几大重点行业的就业者中,国有单位数量**高于民营企业,其实际收入也**高于私营企业。此“双规制”格局就成了以下现象:不同行业的工资增长差距巨大,公私企业之间的员工收入增长差距巨大,独占资本类行业的管理层收入与普通员工收入差距巨大。这种薪资类收入的差距,是财富大洗牌的第一阶段。第二次大洗牌,发生在2008年以后,体现为非工资收入差距激增。受到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中国在2008年以后也是百业萧条,很难再指望仅仅依靠传统的工资收入增长而实现财富的飞跃了。于是,依靠大量发钞的经济强刺激计划应运而生。根据当年的华尔街日报,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在2009年和2010年上半年占GDP的比重高达近40%,中国试图模仿美国的《美国复苏与再》,借助于新增货币来一个强势的经济触底反弹。可是,在一个赌博性与性极强的社会里,向市场投放天量货币、模仿美国的刺激计划的唯一结果,就是画虎不成,反倒造成两大经济弊病。其一是资金大量进入房地产行业和平台以及钢铁煤炭等等产能过剩行业,第二是直接造成了经济脱实向虚,工资收入增长远远低于投机性收入。在第一次财富洗牌过程中获利的人,此时已经占据了相应的重要社会资源。那么,在经济全面投机化的第二次财富洗牌浪潮中,占据较高商业地位的他们,也意味着占据了金融信息链的高层乃至顶层。而众所周知,投机市场的财富分配是依照信息链的分配完成的。金融的和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在第一次财富洗牌中大获全胜的人,在第二次洗牌以后又彻底的赢了一次。相反,在财富链和信息链底端的人们只能望钱兴叹,逐渐认命。就这样,白领的工资经过两次财富大洗牌,彻底算是白领了。三,你的工资增长,只能说明通胀更严重了白领们可悲的工资单,告诉人们:单纯依靠提高个人工作效率,提高单位生产率从而实现财富积累的办法,完全不可行。纯粹依靠努力使劲,就想成为富人,这只会被证明是黄粱一梦。你也许会自我安慰:无论如何,大家的工资都涨了啊,虽然不多,每年5%以上的增幅至少可以让我每个月多下几次馆子吧。从这个角度看,生活幸福指数也是有所提高呢。穷奇是不可怕,但如果有这样的惰性思维,或许才是最可怕事实。老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如果因为自己工资增加了一点点就不去思考未来的风险,这将会把人置于非常危险的境地。过去,白领们的财富可以说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现在,随着中间收入往下掉,底层收入往上走。“比下有余”的现实逐渐在被改变。最近官方公布,过去5年,中国平均每三秒就有一人跨过贫困线,但却没有说需要多久时间才有一个人跨过富裕线。这说明啥?从货币理论的角度来看,只能说明通胀严重,即使是普通人手里的钱也会无端端变多。并且,由于人民币的严格汇率管制,扭曲市场价格,使得这些多出来的人民币并没有大幅贬值。因此,社会所有人的名义财富,都增加了。收入最少的人脱离贫困线,无非是这个货币现象带来的一个副作用而已。用***术语表述,这也就是所谓的“菲尔普斯曲线”。菲尔普斯曲线给我们灌输了一个观点,工资增长、通胀与就业增长是同步的,因此通胀是经济景气的标志。不过,这个菲尔普斯曲线只是“局部真理”,只对于劳动力市场起作用,并不能表示资本市场的运作。虽然在底层的劳动力市场,菲尔普斯曲线的规律是存在的,但是在中上层的资本市场,根本不存在这个曲线。存在的唯一规律,即是通过哄抬的办法来获利,在资产价格泡沫形成后,再以实体经济方式来转移泡沫。这才是通胀和工资增加的唯一原因。简单来说,整个过程就像洗淋浴。一个全身肥皂泡的人冲走泡沫的过程中,肯定是金融的头部先被干净的水源淋到、冲走泡沫和污秽,其次被洗干净的是颈部、胸部、腹部、腿部、足部……越往下的部分,获得的泡沫和污秽越多,越不容易洗干净。工薪阶层集中位于经济体的脚部,平时干活最累、保养最少,但偏偏洗澡时收获的泡沫和脏水最多。当位于头部的金融阶层已经彻底洗白的时候,足部的打工者正踩在泡沫和污水中,脏得不得了。以此来看,你微薄的工资有所增加,仅仅是因为带着肥皂泡的脏水流到脚部了,如此而已,和你认真努力工作没有毛线的关系。真没啥值得开心的。最后还是要说点解决办法,否则大家不乐意。一个人怎么从经济体的腿部往腹部、头部爬升,以后少吃点肥皂泡呢?其实说起来并不难。只要你认清了中国经济就是一个绝大部分穷人为极少数土豪打工的经济,你就有可能顺着社会阶梯向上爬。简言之,土豪的需求在哪里,资本流向就在哪里,也就是所谓的“风口”。但土豪并不傻,其复杂的需求也需要你反复去思考揣摩。实际上,在所谓风口的背后,生财之道一是“搞概念”,其次是“走流量”,而无论概念还是流量,背后的核心都紧紧连接着人的周期性的欲望和需求。此处恕笔者不能言明,但顺着这个方向去思考择业就业,总是会有个圆满答案。目前中国的财富分层,正在从一个正态分布的“金字塔”型过渡到一个顶层和中间极小,底层巨大的形状。直观的来说,有点像是在一个橘子上插一支铅笔。大部分人都位于橘子的里边,每天被使用铅笔的人各种榨汁,直到光荣退休。在职场上,是被人榨汁,还是榨别人的汁,两者必居其一,就看你怎么选了。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阅读量:300《为什么不同城市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精选六导语:经济的整体发展是由中产阶层买单的,GDP越增长,中产的境况越凄凉...来源:骥观天下(jiguantx)作者:孙骁骥最近,美国白宫的前战略分析师班农接受媒体采访时将中国比作1930年的德国,认为其正处在一个选择的当口。在这个敏感的历史节点,中国如果选择不当,则很有可能重蹈1930年代德国的覆辙。他认为,中国对外输出了自身的通货紧缩和过剩产能,这说明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这种发展模式牺牲了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中产阶层为代价。中国中产者的个人财富与安全,并没有随着国家经济力量的崛起而变得更强,反而是在近些年,中国的中产阶层越来越缺乏安全感,财富缩水的感觉最强烈。班农的一番吐槽却令人联想到过去一段时间曾经流行的“消失的中产”这个说法。也就是说,在我们这个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是由中产阶层买单的,因此,GDP越增长,中产的境况越凄凉。中产阶层的“消失”,其实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愈加趋于不合理,社会逐渐失去方向感的表现。如果换一个表达方法,我们也可以说,现在中国的所谓中产阶层,说穿了只是“假中产”。一,所谓的中产阶层,是个假概念什么是假中产呢?假中产就是一个社会中名义上中产,但实际苦逼的族群。狭义的中产阶级定义则是收入接近或超过发达国家中等收入者的人,其收入大约为人均31000美元或每天85美元,这样的阶层占全球人口的约12%。然而,达到了这个收入标准,并不一定表示你实际进入了中产的门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必须还考虑到物价水平、资产价格水平、等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中产阶层的实际生活情况。曾经有咨询公司在北京、上海、广州等10个大城市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对1658名个人月收入在各地处于中等水平以上的常住居民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根据职业、收入、教育程度来选取的这些“准中产”中,有近七成的人不认同自己是中产。尽管社会整体收入这些年一直在不断增加,但人们对于中产的认同依然不强烈。这个调查结果也恰恰说明,大城市的生活压力非常大,它逼迫着社会中间收入阶层的人士不得不客观的看待自己的财富水平。中产无法获得身份认同原因也很简单,即是收入的增加赶不上生活成本的增加。结果是表面越富,实际越穷。据统计,全国居民收入指数最高的地区为京沪。上海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962元,北京以52859元位居第二,与上海的差距仅为103元。京沪两大直辖市作为强一线城市,高收入人群集中的行业,平均年可支配收入也不过是五万多元人民币而已。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其收入情况可想而知。所谓的“可支配收入”,是指扣除税金和社保等等之后的实际收入,但这但当中并没有包括房租租金、按揭以及日常消费支出。如果把这些钱统统扣除,居民实际到手的那是在是非常可怜。我们还是以北京和上海为例。根据EXPATISTAN网站统计,北京生活成本排名全亚洲第六。在北京的非豪华地段租一间85平米的房子,需要8566元每月。即使以两人合租来计算,对半平分,那么每月开支也在4200元左右,再加上食物、交通、娱乐、治装费用。在一线城市每个月的开销很容易就接近。而在上海,情况同样糟糕,上海每月的45平米房租为4818元人民币,整个物价的排名甚至比北京更高,排名亚洲第五。各种开支加在一起,每月生活成本至少也在一万一千元以上。换言之,在京沪等地区,如果你的实际收入每个月没有达到一万元以上,那么你的生活等于是不仅存不下钱而且还倒贴钱。但如果按照人均收入来计算,京沪地区的城镇居民人均每月可支配收入只有4400元左右。这就出现一个悖论,那就是说,如果你的只能挣到当地平均的收入,那么你根本无法在一线城市立足。如果要在当地立足并且长期发展,最起码你要挣到当地平均收入的3倍以上。这也就决定了一件事:如果你想要成为一线城市的新移民,那么你只能通过某些特定的高收入行业和比较高的企业职位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否则只能被城市扫地出门。换言之,大城市的存在使得人们成为中产的机会很多,但残酷的现实又使得实际成为中产的人数并不多。未来五十年,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将进一步加速,城镇化率将提高到76%以上,全国税收的80%都将来源于城市,城市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将达到95%以上。在这个加速城镇化和社会阶层重新洗牌的进程中,必将产生数以往更多的中间收入阶层。根据瑞信(Credit Suisse)发布的《全球财富报告》,以个人拥有财富5到为标准,到2020年中国的广义中产阶层将会达到4亿之多。但如果考虑到城市不断增加的生活成本,这些疑似中产,最后都会被逼成假中产。二,中国的假中产是如何形成的日本学者大前研一在《M型社会:中产阶级消失的危机与商机》一书中,曾告诫人们警惕“中产阶层的消失”。他在书里让读者自问三个问题:1. 房贷是否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2. 你是否不敢结婚,或不打算生儿育女?3. 孩子未来的教育费用是否让你忧心忡忡?如果其中任一答案为是。那么,你就不算是真正的中产阶级。你只是一个假中产。多年来,学术界的共识就是:只有拥有庞大的中产阶层,才能形成一个理想而稳定的橄榄型社会结构。而最危险的社会恐怕就是两头大而中间小的“M型社会”。这样的社会之所以危险,乃是缺乏了中产阶层的过渡,从而使贫富对立等等社会问题更加尖锐。换言之,经济发展迅速而中产阶层萎缩严重,这本身就说明整个社会的财富序列失衡,经济发展和财富再分配严重迷失方向。要了解中国跨入中产收入门槛的人们为何大量沦为假中产,这背后原因耐人寻味。中国中产阶层从“真”到“假”的堕落,让我想到学者傅高义在《日本中产阶级》一书中讲到的日本中产的情况。他认为,二战后,日本在1950年代兴起了大规模产业革命,与此相伴随的是大量新兴中产人群的出现。与这些迅速成长起来的新中产阶级相对,多为独立小业主或地主群体的“老中产阶级”则更乐于守住各自的一亩三分地,却并未从1955年后开始的经济腾飞中直接获益,以至于不可避免地淡出历史舞台。新中产阶级的兴起成为了日本复兴最重要的标志,而摆脱贫困的日本中产家庭也开始迫不及待地进入大量消费的新时代。在傅高义看来,新中产在日本的崛起,在于他们所受雇的大型组织的出现及在战后日本所处的引领变革的地位,正是后者赋予这一新兴阶级以可预期的收入、声望和社会地位,从而带领了新中产的文化以及一种新的理想生活方式。日本中产所经历的历史进程,似乎与中国今天的中产有很多相似之处。众所周知,中国当代最初的中产来自上世纪80年代那些骑摩车的冒险者、创业者。到90年代以后,一些有学历的、有知识的人开始通过给外资做服务,替外资盖房子、做生意等等来获得财富,成为中产。在这些商人之外,有一部分中产阶层的来源是机关和事业单位。这些人通过占据社会的权力节点,通过权力与商业资本的合谋获取利益,也成为了早期中产阶层的一部分。以上所说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真中产。但在真中产分食完社会资源以后,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也大举开始。在许多的地方,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开始被打破,农民来到小镇、镇上的人进城、小城市的人来到大城市,所谓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阶层分化发生了重大的调整。但城镇化的极速进程也产生一个问题,那就是城乡分野的格局一旦打破,大城市原本的中产阶层的既得利益就会受到瓜分。原本养十个人的社保现在要样一百个人,原本供一千人使用的公共设施现在要给一万人用。这必然造成城镇生活的舒适度下降、公共生活满意度下降、中产的幸福指数下降。中产的收入日渐追不上经济发展,而社会公共服务也不倾向于保护中产阶层。长此以往,他们就慢慢成了假中产。在这个“中产财富不断被蚕食”的过程中,最为高效的方法就是房地产。据统计局统计,从2005年至今,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的可支配收入从一万元左右增加到五万元以上,增加了大约四倍。然而,房价的增幅远高于收入增幅。2005年,北京朝阳区的平均房价是5800元,2017年朝阳区的均价是约73000元。是当年的12.58倍。可以看出,十几年来,中国的不动产投资回报明显**高于收入回报。那些80、90年代产生的老中产,要想继续在21世纪成为新中产,则必须在2008年以前,最好是利用撬动资本,否则,他们前十几年用劳动报酬或者商业盈利获得的财富会在十几年的时间内被暴涨的资产价格稀释殆尽。对于搭上了房地产这班“顺风车”的人来说,完成新老中产的交替并不困难。而那些故步自封的人,则难免像是当年日本的“老中产”一样,守着一亩三分地,注定面临被洗牌的结局。在今天这个竞争极度激烈,任何事情几乎都是“零和博弈”的社会,社会资源的两级分化是极为明显的。在社会财富精英化的背景下,贫富阶级的两级分化是大势之趋,而所谓的中产,不过是夹在贫富两者中间,位置略显尴尬,且不断向下层滑动的悲催阶层。在老中产的习惯思维有很多死角,例如依靠劳动收入、勤劳致富、不事投资或极少投资……这些种种落后而不思进取的想法,不仅会使得中产阶层们自己的财富在新的时代里愈发被稀释,甚至很可能会断送你子孙后代的未来。往期精选:1.iPhoneX 哪个国家买最划算?带你回顾这次发布会!2.你或许不敢相信,但数据显示:全球经济正在复苏3.不要轻易撤离一线城市,更不能撤离中国4.你说说,凭什么给你借钱?各位读者阅读完这篇文章 ^^,如果您喜欢,点个赞给小编一点鼓励吧!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有侵权,麻烦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确认后第一时间删除。多谢!《为什么不同城市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精选七喜投网***ouwang中国普惠金融的实践者官网网址:www.***ouwang.com理财热线:400-788-9566来源:本文首发于总第822期《中国新闻周刊》
记者:席志刚任志强 :离开金融和税收工具企业自持租赁不可持续在租售并举的调控理念下,房地产向居住属性转向。北京、上海、南京、杭州、佛山等地均出现了开发商100%自持地块用于出租的现象。企业市场化竞价拿地自持出租物业,资金从何而来,运营模式如何获利,是否可持续?就这些问题,《中国新闻周刊》专访了华远集团原董事长任志强。中国新闻周刊:你认为,在中国住房市场中,商品房、租赁房、保障房的合理比例应该是怎样的?任志强:国际上成熟的大都市、发达城市的租赁市场,占比大致在40%~50%之间,但它绝不是一个国家标准住房政策,因为一些小的城市根本不需要租赁市场。相比于美、英、法等国家,中国租房占比小。平均来看,中国租房人口户数比大概在21%左右,美国和英国都在35%左右,法国则达到39%。纽约的租赁市场占到50%,北京的租赁市场目前大约占20%,还大有潜力。所以,在租赁住房政策问题上,不应该一刀切,而要根据城市人口容量和发展特征来决定。我的一个基本判断是,未来中国的租赁人口占比大约三分之一左右,就是城市里面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户数通过租房解决居住问题,三分之二通过自有住房解决居住问题。但每个城市的租赁市场占比不一样。一线城市大约40%~50%,二线城市大约20%~30%就够了,三线城市有5%~10%就够了,再到下面几乎就不需要了。租赁房的量化比例,全国并不需要统一。各地可根据城市化进程制定精准政策投放和管理,政策可以留有适当冗余调整空间。中国新闻周刊:除在农村集体土地上建设租赁住房外,还有企业通过市场招拍挂方式竞得土地,建房自持出租,你对此怎么看?任志强:无论是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租赁房,还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竞拍城市国有土地建房只租不售,也只是目前住房政策的一个补充,只能在大城市或人口净流入特殊城市解决部分人的居住问题,而不是问题的全部。企业通过竞拍方式获得城市国有土地建房仅用于出租的做法不可持续。若不引入金融和税收支持,从长远看,有可能执行不下去。按照现行政策,这种做法有不合理的地方。第一,企业竞地价是价高者得,竞地价的结果是租金一定很高,房租是不是也得价高者得?国际惯例是,房地产建筑投资,财团最高20年,一般情况下,本息收回的期限最长14年,中国是含建设期7~8年收回本息,这是比较好的投资。所以租金价格要满足企业资金回报需求,不然像万科这样的上市公司也扛不住。不可能在土地价高者得的情况下降低房租,只有国有单位才可以,等于是给租房补贴。第二,租金高了谁会租,租给谁?现在建设租赁住房,各试点城市出台的政策是为了吸引优秀人才,如果不是这样,房子租给谁?以北京为例,一方面限制人口,外迁低端产业,低端产业就业人口就减少了,房子租给谁?另一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吸引高端人才,这是矛盾的。目前示范性较强的上海张江地块,张江获得的土地成本远远低于市场价,万科则是通过市场招拍挂竞地价竞得土地,成本不一样。万科在北京的永丰地块目前尚未有动作,一旦借助银行贷款动作起来,未来万科的财务报表会很难看。4月12日,工作人员在北京燕保·马泉营家园公租房项目登记处对市民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初步审核。北京燕保·马泉营家园、燕保·高米店家园两个公租房项目提供公租房房源400 套,其中30%面向具有稳定工作的非京籍无房家庭。图/新华中国新闻周刊:在你看来,企业自持只租不售的政策如何才能持续?任志强:这项政策若一定要持续下去,只能用(不动产或),也就是用金融和税收实现不动产证券化的方式。REITs可以解决房地产和收益问题,企业自持物业仅用于出租若采用银行贷款,那是走不通的。REITs最早出现在2003年的18号文件,当时我参与文件讨论时提出引入建立REITs,很多人反对,最终没写入18号文件正文,但提出酝酿后发展的意见附在文后。2008年,**工作报告正式提出房,并选择了三个城市试点,最终确定两个城市做了把转换为房地产投资的尝试,此后至今再无动静。建立房地产投资信托,不是中央**没想法,不作决定,2008年**工作报告说得很清楚,只是没细则,所以就没有执行下去。直到去年6月份,国务院发文把REITs这个英文写到了文件中,要稳步推进试点。REITs用于持有收租物业,是把承租人的租金按一定期限向进行分配,按期分红、上市流通、免税优惠、限制开发。这种有价证券可以在市场上流通,可以帮助持有收租物业企业融资,但并非直接作为融资渠道。若没有REITs(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这项政策基本执行不下去,没有哪个房地产开发企业能扛得住银行。类似上海张江地块,与集团客户定向合作,将50年租赁权转换给国有单位。即便是国有企业,数量少还扛得住,若大规模铺开这种方式,国有企业也肯定不行。万科竞得永丰地块,也想走与大企业合作这条路,比如找小米公司整租,但这种变相买房合作方式没被批准。未来万科有可能做升级服务,配好家具家电,升级成酒店式人才公寓出租,由**指定租户。中国新闻周刊:从国际经验来看,你认为中国该借鉴哪些国家的经验?任志强:我个人更推崇德国的方式。德国房价合理,房价收入比偏低,保持了长期稳定的房价,在全球“独善其身”,德国国家标准租赁市场的政策经验值得借鉴。德国是按照住房合作社的方式建立租赁住房市场,其居民私人持有住房大约40%,大部分居住需求,采用税收调控租赁住房供应量和租金涨幅,国家保障住房合作社的收益高于一般投资,比如国债、股票。有不到20%的租赁住房由REITs持有,均是以长期稳定的租金收益为主,我们将其称为社会化租赁,既不是单位的,也不是**的,因此德国没有炒房的概念和空间。此外,欧洲的意大利、法国,美洲的美国、亚洲的新加坡的一些经验都可以借鉴,尽管这些外国经验不能解决中国租赁市场的全部问题。
附读:任志强:房地产可能的发展趋势今天力哥家里有事,本来不想推送的,但看了昨天开始在网上出现的8月任志强出现活动时的讲话实录,觉得很多话针针见血,特地转过来。虽然这篇文章很长,里面的逻辑力哥也不是全部认可,但还是有许多能给我们启迪和思考的地方,大炮给出的数据也很扎实。希望所有对中国房地产市场感兴趣并且眼下还对买房还是卖房各种纠结的小伙伴,花点时间看一下,别拿自己的钱不当钱。看不懂的,力哥和你在留言墙上交流。力哥总结一下大炮的核心观点,就是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下的产物,不能拿欧美日本经验套在中国身上,我们是全世界独此一家的大奇葩。明年开发商的资金链会非常紧张,一些之前太过激进的小开发商会死掉,一批涉及房地产的信托和会违约。这个道理很简单,投资要低买高卖,但那些之前疯狂高价拿地,最后撑不过去只能低价卖房的,就是高买低卖,体量大的还撑得住,体量小的冬天里就挂了。现在是**限价,房价被人为抑制,存在很大的,所以买房子像抢的一样,力哥之前说成都的房子要抢,今天力哥在宁波也听说宁波郊区的新盘也像抢的一样,都是日光盘,还要找人托关系塞好处费。所以还是上海比较好,学北京车牌摇号,大家一律碰运气,最公平。但明年,很多开发商可能是真的现金流不行了,只能降价卖房,那才是真降价,能降到什么水平,力哥不知道,但按大炮的意思,可能会降到去年10月暴涨前的水平。正巧今天统计局公布了8月最新的房价数据,全国15个重点监控的热点城市房价全面降温,但这是因为不给你们买卖了,没的降价,从来不是真正的拐点。还有,今天央行给出明确意见,对北京商业银行普遍把首套到1.05-1.1倍,也就是过去针对二套惩罚性水平,表示强烈支持。这意思是说,不管你是首套还是二套,刚需还是投资,不管,我一律不管,统统调控,无论如何也要把房价压下去,八嘎~就在9月初,力哥有会员和我说5月签下的房贷协议现在总算搞定了,但利率从当初口头约定的9折变成了基准利率,然后开发商还吓唬他说赶快签,不然下个礼拜就要涨到1.1倍利率了,你莫名其妙又要多套十几万利息,他来问我这是真的吗?觉得这是开发商在忽悠他……我说傻孩子,这不是板上钉钉的事吗?定下来啊!赶快定!不然利率真的马上又要提高了,你哭死啊……我想起了权游里最经典的那句slogan:winter is coming~是的,楼市的冬天真的来了,力哥在二季度就多次发文表达了这个观点。所以对于还想买房的人现在就很尴尬了,一方面,拖到年底或明年初,房价下降自己捡便宜货的概率非常大,但另一方面,拖到那时候,自己买房的难度也更大,因为信贷持续紧缩。你的支出会水涨船高,更糟糕的是,放贷速度慢而开发商回笼资金要求很急迫,所以那些真正的笋盘,必须全款买,你有这能力吗?当然,这只是短期趋势,大炮是死多头,坚持认为人口流入型城市的房价长期看还要涨,因为没办法,老家人多低少没产业赚不到钱呀。大炮说,你让一穷二白的临沂人民往哪里去?只能拼着老命挤到济南、青岛去谋个更好的生活(生存)环境啊。再有点本事的,当然就去一线了。所以不管一二线城市怎么赶人,还是有许多底层死皮赖脸不愿走,最多就是像力哥之前说的,从一线被赶回到二线,上海混不下去就去青岛武汉成都混,但绝不会回到临沂,打死也不肯回去了。嗯,力哥基本也是这么认为的,因为我身边充满了这种想法的年轻人。以下是原文,流传很广了,力哥找不到最初的确切出处,就不特别标注了,反正大炮肯定不会问我要版税的。
任志强:是拿这个东西,是吗?这个刚才说了纪律啊,我看你们好几个人都举着东西在这录,录毛大庆,录毛大庆可以,录我的时候别录我人,然后录完声音你就说是毛大庆讲的,这个……别说是我讲的就行。至于这个知识产权嘛,你们随便买,我也不要钱,这个观念你们也可以随便说,但是不可以说是任志强说的,也可以说是汪总、毛大庆、陈jinfeng说的都行,好吧。出了门我说过这些我都不承认哈。让我讲房地产市场,所以我们先说说什么是市场。我个人觉得中国的房地产不是一个完全的市场化,市场里头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叫做自由产权保护中的交易权和定价权。那么传统中呢,我们从上小学的时候就开始知道,这个市场里有一个最简单的话,叫做客户是上帝,你看我们汪总把大家请来,你们是上帝,因为你们要给他钱,所以他要很认真的对待大家,给你们各种机会,让你们知道各种情况,对他产生信任。如果客户是上帝,那就叫做市场经济。企业家只有一个功能,就是把你的产品或你提供的服务进行交易,如果你的产品和服务不能进行交易,那就是失败者,就没有市场。你看我们评世界500强,评的是什么?哪个企业的交易额最大,他就是第一强。就是当你能形成交易的时候,也可能暂时没有利润,但事后会产生利润,比如说阿里巴巴,比如说腾讯,刚一开始的时候,上市的时候,并不是说利润很高,比如说京东,可能还亏损,但是他的交易额足以让投资者认为你在市场上能站得住。我们现在的房地产市场是不允许随便交易的,也不允许随便定价,所以严格的说起来,我们的市场不是一个完整的房地产市场。很多人都担心中国会出现泡沫、崩盘,你们太不相信**党了。中国**党绝不会让它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如果我们说有**信用,这就是**信用。**信用就是告诉你,如果你们出现大量的跌盘的时候,我不让你交易。既不能买,又不能卖,你往哪跌?所以他不会出现日本式的情况、美国式的情况,你们不要以为一个完全市场化的东西拿来到中国套用,说日本都出现经济泡沫了,出现了,在中国不会。因为日本人从来不敢像中国一样,每隔一年、每隔一段时间,每到出现问题的时候就给你调控。日本敢调控吗,美国敢调控吗?不敢。只有中国**敢,最典型的就是什么呢,最近我们出台了一些政策,告诉你如果你在境外投资这个投资那个,不给你钱,一分都不给你。这就是可以用各种行政手段来终止你的经济行为,如果你这种经济行为可以随时被终止的话,他怎么会出现问题呢,出现不了,没钱啦,对吧。所以王健林就赶紧得卖,他得还账啊。另外一个充分自由市场是资源自由配置。资源自由配置呢就是你想怎样配置就怎么配置。他是由市场化的需求,我这有需求,我就可以配置。但是中国我们看看,现在的情况是,如果钢材的产量过高了,把民营的先砍了。就是马克思说的资本家比较坏,他会把牛奶倒掉一部分,也不给穷人喝,然后把剩余的牛奶涨价。在中国呢可能是把别人的牛奶倒掉,然后把自己的牛奶涨价。所以你们要充分相信我们不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怎么去判断我们的半市场化情况下的走势。我们还得叫他房地产市场,因为他还有一部分交易,虽然你没有定价权了,比如说**给你定价,那么陈总在这呢,他代理了很多项目,前天他说代理了一个项目说是深圳的一个豪宅项目,说是十二万块钱,结果秒杀。什么是秒杀呢,就是一秒钟就卖完了。因为**在限制定价的时候实际上是把你的项目给你了很多便宜。什么意思?北京八月初批了三个项目,每个项目大约都是九万多块一平米,买的人多的不得了,大家拼命去抢。为什么抢呢,说九万多块钱真贵呀,错了,原来那项目准备卖十四万块钱啊,现在**给你压价压了好几万了,你还不赶紧买。所以那三个项目一天时间就抢光了。上海采取了个政策,上海出台个政策叫摇号。如果市场没有人买这个东西你要摇号要干嘛呀,摇号就是告诉你这个东西是有人抢的东西,你要赶紧去抢。你要不先抢的话,你连摇号的资格都没有,摇号的概念就是你得去抢这东西。比如说北京买车你得摇号,你不摇号没位置,不给你牌,你想买也买不着。所以一旦出现摇号这个政策时,我想这个城市一定是供不应求,一定是大家急着买,而没有东西卖了,所以才需要摇号,十个人摇一个号只能有一个人买。我想这个东西啊就是在什么是市场化的概念里说清楚就够了,所以说对未来市场怎么判断我们只能说一个大的趋势,因为这个趋势的东西是在一个非完全化市场的情况下讲的。第一个先说说影响市场的因素是什么。通常来说呢有四大因素,一个是国家的基本制度。决定市场的基本制度是什么?前边我们说要进行市场资源的自由配置,但是我们国家制度告诉你市场资源是不能自由配置的。我们第二个因素呢就是宏观经济政策。他会影响到市场微观的一些变化,所以我们还有微观经济政策和我们市场的一些具体情况。市场的供求关系根据上边三条会有影响,但是不是完全受影响呢,不完全是。我分别把四个来讲一讲。第一个国家制度。你们可以看看我们五四宪法,五四宪法土地是,但是到了七零宪法,就是九大以后的宪法,把它改了,改成土地不完全私有化,真正实际上是八二年宪法的第四次修改,把土地改成了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两种。所以我们当土地制度是一个单一来源时,我们就不能想像充分市场一样可以自由配置,配置不了。所以土地一定是国家单一配置。这个东西如果在不修改宪法情况下这个基础是不变的。第二个是户籍制度。户籍制度在城市之间是有差别的,但是户籍制度改变了吗?没有改变。你们说现在有租售同权允许上户口,可是你们别搞错了,还有附加条件呢,符合条件的允许上户口,如果不符合条件,你想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名义经济增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