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四家基金撤了,大家撤回我当没看到到吗

以下试题来自:
单项选择题小赵:“最近几个月股票和基金市场很活跃,你有没有成为股民或基民”
小王:“我只能告诉你,股票和基金我至少买了其中之一;如果我不买基金,那么我也不买股票。”
如果小王告诉小赵的都是实话,则以下哪项一定为真A.小王买了基金。B.小王买了股票。C.小王没买基金。D.小王没买股票。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A.如果公共图书馆的总预算减少了,那么用来买新书的预算便会大幅度减少。B.许多简装书从不出精装本。C.读者只能依赖图书馆才能获得的一些最新参考书只出版精装本。D.如果有简装版本,人们总喜欢买一本自己在图书馆看过的书。2A.所有夏威夷的窗翼果蝇都被认为是同一只或两只远古雌果蝇的后代。B.窗翼果蝇只有在夏威夷群岛才能被发现。C.所有遍布世界的种果蝇都被认为是同一只或两只雌蝇的后代。D.有些起源于夏威夷的果蝇传布到了世界的其他地方。3A.这些广告商们将自己的广告转移到了其他的家庭型杂志上。B.有些广告商把他们的广告从家庭型刊物转到了这家被改版后的杂志上。C.这些广告商预测,如果他们继续在这家改版后的杂志上作广告,其产品的销售额会上升;如果他们撤回广告,其销售额会下降。D.通常看家庭型刊物的人不大可能去购买性和暴力型的杂志。4A.忽视了这种可能性:李明的学期论文必须得优,否则他就要做课堂报告。B.依赖未确证的假设:如果李明的学期论文得不到优,他不做课堂报告就通不过考试。C.忽略了这种可能性:如果李明不得不做课堂报告,那么他的学期论文就没有得到优。D.没有考虑到这种可能性:有的学生学期论文得了优,却没有通过考试。5A.有些不美的人是健康的。B.有些美的人是不健康的。C.有些健康的人是美的。D.没有一个不健康的人是美的。
热门相关试卷
最新相关试卷&这是一篇很实用的买基金攻略
这是一篇很实用的买基金攻略
日09时19分来源:
中国基金报微信:chinafundnews
中国基金报记者 房佩燕 朱文君
投资是一件复杂又困难的事。站在当下的市场行情下,哪类基金更适合自己?哪类基金更符合当下行情?买基金有哪些问题是不能忽视的?怎样的基金才是好基金?基金投资有哪些小技巧?面对市场上4000多只风格迥异的基金,我们该如何选择?
3月27日,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总监曾令华做客《中国基金报》粉丝交流群,与大家分享他专注基金研究十多年以来的经验和总结,让大家在买基金这件事情上,少一些烦恼,多一份从容。现基金君将文字实录分享给大家。
内容提要:
1.买短期排名最好和最差的基金是没有差别的,原因在于它们都是配置特别偏,在市场行情适合它的时候可能比较好,不适合就会比较差。
2.买基金最核心的地方是关注基金经理的能力,他到底采取什么方式来赚钱,而这种赚钱的方式长期以来是不是可靠,他有没有能力去把握住这种赚钱方式。
3.其实投资大概是赚三种钱:第一种是赚PB回归的钱,第二个是赚成长的钱,第三个钱就赚博弈的钱。就我的观察,第三类钱和第二类钱是很难赚的,特别是成长的钱,赚的很多的好像是博弈的钱。
4.择时只是概率问题,所以关注回撤意义不大,我比较倾向关注回撤多久之后能涨起来这种性价比的问题。
5.在买基金过程中,有很多看起来很简单的事,其实很难分得清楚。比如说到底是市场涨了还是某只基金涨了?所以,我认为还是选择基金经理,选一个基金经理,第一是信任,就是信得过他选股的逻辑和方式。第二是他的风格,能在你觉得他能够给你赚钱的时候,赚到钱了。
6.定投到底什么时候赎回很关键。我倾向是根据确定性的事实,或者自己的止盈止亏的策略作决定。
7.买基金还是建议做一个组合,哪怕只有1万块钱也可以买5到6只基金,这样在风格上有些分散,长期投资下来是能赚钱的。
8.进攻型的基金是单一行业的基金,保守基金的配置就是行业比较分散的基金,最好就是,行业分散的同时,个股是自下而上选择的。
9.沪深300是赚价值回归的钱,而中证500是看成长的钱。可能中证500看的时间需要更长一些,沪深300相对时间短一些。
10.次新股的逻辑就是交易,没有什么基本面支持,有人能赚钱,但都是赚博弈的钱。一个要比较敏感,第二个需要交易能力很强。
11.定投有两种,一种是纯粹的定投,一种是随涨跌定投。两种方式的收益与市场行情相关,我认为纯粹定投更为成熟和有效。
12.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意味着对实体经济向好的确认,政策之所以宽松到收紧是因为政府相信经济不会有大幅度的下滑。
13.港股的行情还没有走完,如果回升到均值的话,那应该还有30%到40%的涨幅。但需要一段时间来实现。
14.好的基金标准有三条。第一是一致性,第二是有效性,第三是稳定性。
一、如何买基金
问:现在很多销售平台,往往会把收益率最高最好的基金摆出来,而通常这些基金都已经到高位了。如果采取逆向策略,选择一些收益比较差的基金,会不会比较容易选到一些处于低点,有轮动切换机会的基金?
曾令华:这其实说到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我们买基金到底看什么?如果我们看收益率选基金的话,根据我的研究感受,以一年的排名来看最好的基金和最差的基金是没有差别的,原因在于排名最好和排名最差的基金,实际上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配置特别偏。这种配置特别偏的基金,在市场行情适合它的时候可能比较好,不适合就会比较差。
所以,我不认为选一个最差的基金明年就一定会反转,实际上这和选最好的基金明年就会延续的逻辑一样。比如,在2012年以来的行情中,只要你买排名靠前的基金,那可能也是对的;你反着选,可能不是对的。所以,我倒觉得说,如果仅仅是看排名选基金的话,往往会把事情过于简单化。
这个市场的分类,可以从股票的角度来看,也可以从基金的角度看。如果我们选择了从基金的角度切入市场,我认为还是要去关注基金经理的能力,他到底采取什么方式来赚钱,而这种赚钱的方式长期以来是不是可靠,他有没有能力去把握住这种赚钱方式,这是买基金最核心的地方。
问:如果定投指数,选指数增强基金效果是否更好一些?
曾令华:我觉得选增强指数会好一点,实际上不管是沪深300还是中证500,都有一些增强指数的基金,分年度来看有些基金几乎五六年了,每年都战胜它的比较基准。
这可能与中国当下环境是有关系的,比如我们用经典的假说,中国市场不是一个强有效的市场,可能是一个比较弱有效的市场。这个假说最关键在于,这个弱有效的市场会维持多长时间?像增强指数现在是可以战胜指数的,往后看一段时间,我也不觉得增强的逻辑会反转。所以,我觉得增强指数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增强的做法,一般来说它会在跟踪指数的80%的范围选择。还有20%可能在指数外选,同时在分红的处理、其他方面的技术手段上会做得更好。这种产品在国外是比较娴熟的,不像中国增强百分之八九这么夸张,可能增强一两个点。
我们换一个思路来讲,假如说要去做增强指数,不去买股票,实际上用股指期货也能做到很好的增强。因为,股指期货现在基差贴水年化大概17%左右。简单算一算,假如说我们认为它一段时间里每一期会回归,那相当于我用10%的仓位买股指期货,再加上90%的仓位买债券。这样增长效果可能会达到20%左右的水平。
问:定投基金有定额定期、不定额定期,根据涨跌进行调整金额,两种方式收益差距大吗?
曾令华:定投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形式。定投定期、不定额定期,根据涨跌进行调整等等概括一下就是两类,一种是比较死板的,每月规定时间和金额;另外一种相当于智能定投,随着涨跌来进行定投。它们的差距主要是和选择的市场行情有关。行情是什么样的,最后的结果就会不一样。回归到两个最基本的点,一个就是定投是为了赚取平均收益,因为你不希望承担一次性进入的风险,第二个要相信在市场上择时是没法获取超额收益的。基于这两点的考虑,最纯粹的定投方式可能也是一个最好的方式吧。
问:目前周小川在博鳌论坛表示“货币宽松政策已经快到周期尾声,要做好撤退工作”,请问这对股市和基金有何影响?
曾令华:事实上央行的货币政策在年前和年后都有收紧的动作,像逆回购、SLF等等都有上调,近期也有相关货币政策相关成本的上调。但是,我们可以观察到每次上调的幅度不是很大,10、20个BP。就是说它的边际是很小的,按照公式来算,货币成本的上升意味着PE的下降,从这个角度来说,对股市是不利的。
我觉得在估值体系中,比较经典的是价格等于估值乘以EPS(企业盈利)。从另外一个好的方面来讲,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意味着对实体经济向好的确认,至少从政策来看,政策并不认为经济会有大幅度的下滑,才敢去从宽松到收紧。美国也是一样,实际上美国经济并没有因为加息往下跌,反而市场上涨了。当货币很宽松的时候,市场更多担心的是盈利能力不行。
货币周期对基金的影响我认为在加息的中后期才会显现,可能出现相对利空的表现;在前期,我认为反而是一种利好,是对目前的实体经济的肯定。所以,我觉得目前央行这种幅度很小的提高,10、20个BP缓慢提升的情形,实际上对股市的估值影响不大,相反是一种利好。
问:特朗普医改未获通过,美股上周走出断头铡走势。同时AH股溢价走低,在这种形势下,不少公募扔大局加仓港股,请问现在如何判断港股年内走势,港股走势和哪些因素最密切相关?还有多少上升空间呢?
曾令华:目前一方面港股涨得很多,另一方面美股在横盘之后也出现了一定的下跌。至于说是断头铡的走势,我觉得还是相对夸张的说法,因为美股的下跌,很少你看见它没有跌到三个点的状态。当时推荐港股的根本的逻辑是什么?这些初心到底有没有变?推荐港股的逻辑最主要原因是便宜,这个便宜是什么?我们觉得港股很大可能是走PB回归的行情。在我们大力推进港股的时候,港股的PB是0.9倍,目前的PB大概是1.1倍,历史平均是1.5倍。从这方面来讲,我觉得港股的行情还没有走完,如果回升到均值的话,那应该还有30%到40%的涨幅,可能会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实现这个目标。做投资,买基金,更需要注重的是方向问题。
我自己买基金也快10年了吧,对国内市场有较多的想法。我大概总结一下,其实投资大概是赚三种钱:
第一种是赚PB的钱,就是一块钱的东西,8毛钱卖了,但你只要确定,现在一块钱的东西不会变成8毛钱,那大概8毛钱还是会回到一块钱,赚这个钱。
第二个是赚成长的钱,就是可能是一个8毛的东西,但是它马上会涨,涨到两块钱,那现在你一块钱买的,未来你有机会两块钱就卖出去,这是赚成长的钱。
第三个钱就赚博弈的钱,博弈钱有什么呢?一个是情绪的高涨。另外一个,我发现很有意思的一个地方,就是说很多机会看起来是PB回归的钱,或者是成长的钱,但是其实是博弈的钱。
就我的观察,我认为第三类钱和第二类钱都是很难赚的,特别是成长的钱,赚的很多的好像是博弈的钱。
其实,你回过头来,像公募基金2015年买那么多成长股,你认为它是真正成长的钱还是博弈的钱?因为两三年过去了,很多企业可能并没有真正有很多成长,换句话说,成长是很难的。
那从这个角度,因为港股的大部分的上市企业还是在大陆,如果买到的产品时折价的,像中国的经济不会大幅地下挫,能够稳定在L型,这个时候我们还是有信心能够去持有,然后等待8毛钱变一块钱的机会。
问:如何评判一只基金的好坏,是更加关注历史资金曲线高低,还是关注资金曲线实现过程(回撤的控制)?
曾令华:我现在也在思考这些问题。其实像我们这种第三方销售机构来讲的话,其实有时候很矛盾,可能有些基金是好的,它的性价比很高,但是因为它的回撤比较大,而这个回撤很大程度上,是时间的函数吧。换句话说,回撤还是和行情有关系。
像去年来说,一个1月份以后发行的基金,可能之后没有回撤,但如果经过1月份的行情就可能有回撤了。假如说它是成立在2015年中,那2016年1月份也没回撤。但其实我也觉得,它也不能说明太大问题,只能说你这次就是看准了。择时这个事情,我一直认为只是概率问题。一个基金成立10年了,你择时了10次,每年给你择一次,你都择准了,那又说明什么呢?在统计上来讲,它是不显著的。所以我认为关注回撤意义不大,我比较倾向关注回撤多久之后能涨起来这种性价比的问题。如果性价比比较好的基金,我觉得是值得观察的。
在买基金过程中,有很多看起来很简单的事,其实很难分得清楚。比如说到底是市场涨了还是某只个基涨了?所以,我认为还是选择基金经理,我觉得选一个基金经理,第一个是信任,就是信得过他选股的逻辑和方式。第二就是他的风格,能在你觉得他能够给你赚钱的时候,赚到钱了,那这个基金它就是一个好基金。
问:选择好的基金有什么标准?现在货币基金收益那么高是不是银行资金面紧张有关吗?
曾令华:货币基金的收益高,反映出银行的钱比较紧,一定是这样的。好的基金有什么标准?我们认为,第一就是一致性,什么叫一致呢?就是说到做到,说的和做的是一样的。比如说一个基金是做成长股的,并不会因为今天的大盘好就换大盘股,而是一直是坚持成长股。
第二个就是有效性。什么是有效性呢?比如小盘是它的舞台,那小盘比如说2月份以来也还是不错,那它应该也不错。
最后一个就是稳定性,什么稳定呢?就是你赚钱的方式是比较一致的。你是做交易赚钱的,你可能一直做交易赚钱,而且赚到钱了。
从这三个标准出发,可以衍生出比较多的具体的判断标准,应该说这只是方向性、定性的一种方法。
问:不同基金之间的仓位比例如何控制?
曾令华:我也做了一些年的基金组合,自己也有些经验教训。刚开始的时候,想去做一些这种“核心-卫星”的策略,就是一个或几个是“核心”,权重占比比较大,其他都是“卫星”,占比比较小这种组合。这种比例的好处是核心的基金一定要稳定。不好的地方就是说,当你卫星的比例比较小的时候,实际上涨和跌对你影响不大。
后来也尝试用一些均匀配置的方法,就是你选的基金,都是认为不错的基金。实际上,你选几个基金出来,意味着你对市场的一些风格、切合程度是没有大程度上的判断,这样才会选它。我觉得在你没有任何判断的时候,平均配是比较好。当然,如果有一个比较倾向性的判断,那你要把这个判断的基金权重给提起来,赚自己判断的这个钱。假如没有赚到这个钱,那你应该反思,以后应该怎样去改进判断方法。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愿赌服输。
问:何时为基金定投的最好赎回时间?有没有比较好技术指标作为基金定投赎回的指示性指标?
曾令华:定投到底什么时候赎回比较好,这个很关键。因为对定投来讲,越到后面,你的成本是越大的,受到波动的影响也更大。我记得在2008年的时候算过一个数值,就是在美国,盯着美国指数10年,2008年不赎回的话,你可能就10年没有收益。所以赎回很重要,但是,我也没有一个很好的方法。于我而言,权益类资产我可能会一直保持一定的比例去定投。
另外,如果一定要赎回的话,我倾向是根据确定性的事实,比如说现在确定货币政策已经加息好几次了,比如说要加息六次现已经加息三次了。那这个时候,我觉得可以做一些赎回的动作。但这些,也不一定是非常正确的方式。还是要有自己的止盈止亏的策略。
二、基金诊断
问:中邮战略新兴产业基金还能否继续持有?
曾令华:任泽松立的旗帜就是做成长。而且他几年都是这样做的,在成长股表现好的时候,基金表现都很好。他踩的两个雷,不知道你是不是说昆仑万维和乐视。乐视到目前媒体报道都是比较负面的消息,但真实的情况大家都是不清楚的。
但是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现象,就是在最近有一些成长股开始又好起来,战略新兴产业上整体上有些上涨,今年以来它应该3.5个点到4个点之间的涨幅,我觉得还是可以的。如果你持有的比重不是太重,比如说30%以下,20%左右,还是可以继续配置。假如说你的仓位较重,那我觉得可以稍减一些,倒不是因为不看好它,而是因为整个风格不是在成长股这边。
问:沪港通的基金现在投是好时机吗?怎么选择基金?
曾令华:今年沪港通基金真是大放异彩。当时推出来的时候,我其实也没有觉得它会有这么好的机会,因为当时我们推荐了很多港股的QDII的ETF基金。实际上回过头来看,沪港通基金,有些最高的可能已经涨到17%了,那差一点也可能涨12%、13%,实际上非常不错。我们现在觉得有几只还是比较好,一个是景顺长城沪港深基金,是鲍无可的,他的选股方式是我比较认可的,他比较看中股票的基本面。而现在港股市场上也是基本面较好的基金跑的好。很多人觉得现在在国内做价值投资很难做。实际上你回头看,跑得好的这些基金,很多也都是价值投资的拥趸。
还有嘉实沪港深精选的基金经理,其实可以看到,它的想法是略偏成长一点。我觉得从他的研究经验来看,也是在港股和A股上都有很长时间的研究经历。所以,像这种基金经理的话,也还是很值得关注。
问:1)请教下场内基金(ETF/LOF)交易价格波动的形成因素?因为当日场内价格收盘经常低于基金净值,那么在短线交易和长线定投两方面,场内购买相对场外申购是否还是较好的交易渠道?
2)泰达宏利逆向策略、华安逆向策略分别是两只逆向策略基金,建模思路应该相似,历史表现都还不错,但最近1、2个月走势出现分化,前者较为落后。请问是什么原因?
曾令华:像LOF基金和ETF基金,其实都是有一些价格的波动,它和它净值不一定一致,所以,这里面就为很多私募做套利提供基础。其实我觉得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只要涉及到交易,难免人的情绪会产生一些非理性的东西,不仅仅现在有,以后也会长期存在。只是说随着套利的人越来越多,波动的幅度会越来越小,折价或者溢价也会越来越小,趋向于无。
对于投资来讲,如果能够买场内的ETF跟LOF,只要交易量还足够,那也比线下申购赎回基金来得划算。因为,买基金的费用现在是1.5%,在一般的平台打4折0.6%,打一折0.15%,那赎回的话,0.5%是一定要有的。这个时候,你回撤的成本至少0.6%、0.65%左右,但场内买就会更加划算一点。
虽然泰达宏利逆向策略、华安逆向策略名字中都有逆向两个字。但是,它们的策略应该说很不一样,第一泰达宏利是一个量化基金,你看他的前10大持有股都是比较分散、在1%左右;而华安逆向策略的配置会稍微重一点,前10大占比百分之四十几到五十之间的比重。华安的崔总自己也说,华安逆向策略不做拥挤的交易。就是说,别人看好的、深信不疑的一些策略,他可能不太会相信,不太会去买,就是人多的地方不去,相反比较注重企业的基本面。
泰达宏利逆向策略,今年之所以比较落后,就是在它量化的方式中,市值的权重相对占比比较多,可能中小盘的个股较多,所以受影响相对会大。
问:基金亏20%,差不多两年了只亏不赚回不了本,要亏本卖掉吗?
曾令华:基金亏损20%,就还是整个组合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成长股的基金。所以,在基金上还是建议做一个组合,哪怕你只有1万块钱也可以买个5到6只基金,这样的话,它在风格上有些分散,长期投资下来是能赚钱的。但是因为波动太大,实际上你很容易在下跌的时候把它卖掉。为了使自己能够长期地去持有这样权益资产,我觉得做一个组合,如果说整个亏损是20%的话,可以再做一些组合的平衡。比如说可以增加一些大盘蓝筹的基金,再增加一些沪港深的基金,这种方式的话,可能会使组合达到比较平衡的状态。
问:美元债券基金怎么样?
曾令华:上半年我接触过不少美元的债券基金,你要看它的底层是什么?像国内的一些这种QDII基金、高收益债基金,大部分都是买内资房地产的高收益债,就通过国内和境外的房地产企业评级比较,稍微低一点的话票息比较高。
美元债券基金实际上是买的夹层基金,什么叫夹层呢?就是像CDO这种,把它分层之后,拿中间的一个、一些评级比较低的份额。
具体美元债券基金种类还是比较多的,比如说一些大公司发的一些高收益债基金,我觉得还是可以去买。而美国一些一般的短债可能也没什么收益。所以债券基金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问:与上投核心同一类型的进攻型基金还有哪些?哪几个比较适合当前的行情?
曾令华:在基金上怎样去理解进攻和保守?是不是某种类别的基金就一定是保守基金呢?还是说投周期的一定是进攻型基金?在股票中很容易把哪些股票是进攻股票,哪些是防守股票分清楚。但实际上有很多东西是相互转换的。比如说由于股票涨多了,它可能就是进攻板块,而不是防守板块。我前段时间就看过一个数据,就是医药和大盘的相关指数,应该在0.9左右。也就是说,你买个医药指数,和一个指数的表现是相差无几的,并不是说它就很保守。
在我的理解中,我是怎样把基金分类呢?我觉得进攻型的基金是单一行业的基金,就是只压一个板块,压一个类型。相对于保守基金的配置就是行业比较分散的基金。最好就是,行业分散的同时,个股是自下而上选择的,这样比较符合所谓平衡的概念。
那像上投摩根核心成长,今年涨得比较多。其实年初的时候我们也观察到了,但当时我们也没有办法调整组合,原因在于当时对整个苹果产业链没有那么深的研究,而后来苹果产业链是涨得很多。所以说进攻型的基金,你可以去找一些相关的行业指数,比如说医药、比如说今年也涨得不错的消费行业、还有周期的,这些都是你对未来的一个判断。
问:买指数基金的话,买沪深300还是中证500?他们的成长规律有什么不同?一般来讲哪个收益高一些?
曾令华:最近一年以来,沪深300相对走强,那未来的话哪个收益会高一点,我们该从哪个方面去看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买指数赚的是什么的钱?去年我还写过一篇文章,就是说其实买指数实际上就买国运了。沪深300还是中证500,决定因素就是哪个成长性更好。那从长期来看,可能500的成长性会好一点。但是,300是看价值回归赚的钱,而500是看成长的钱。可能500看的时间需要更长一些,300相对时间短一些。
问:请介绍一些业务范围比较特殊(比如打新、定增、次新股或其他非常规业务领域)的基金,这类基金是否也适合定投?
曾令华:次新股的逻辑就是交易,没有什么基本面支持。网上有很多这样的帖子说初次打开买进去,然后一个涨停卖出来。实际上就是说,次新股是有人能赚钱,但都是赚博弈的钱。一个你要比较敏感,第二个也需要你的交易能力很强。也就是说,针对次新股蛋糕是有的,但还是要看个人是否有能力,以及中间还有费用问题需要考虑。
回到基金,是不是从一般的做法都能赚到钱的?如果能确定赚钱的基金我会去买,如果说这是只有经济能力非常好的才能赚到钱,那我觉得我不太相信。我情愿选一个能力比较好的基金,因为它的能力是我的安全垫,长期以往我是能够赚钱的。
所以,按照刚才的逻辑,次新股的基金我可能就不会去推荐,甚至我自己也不会去买次新股基金,也不会推荐身边的朋友去买。我觉得这个犯错的可能性比成功的可能性更大。目前来看,打新的收益率也不是很高,有一些增强三四个点的策略,我认为是可以考虑的。
相反定增是可以关注的策略,定增未来的红利收益会越来越少,以前所说的定增的收益来自于三块,一个是折价,二是新业务,三是区域性的增量。现在一和三没有了,只有第二个,但是否能够带来它本身业务的一些成长?前期有一些有较大折扣的定增,包括现在有不少定增的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率还很大,这块基金可能还是比较适合去关注,甚至去投资。
“中国基金报:报道基金关注的一切Chinafundnews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中国基金报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四家基金公司三年沦为ST 烧掉六成资本金
08:58:00 作者: 来源:
他们是一群怀揣资产管理梦想的集合体,却因连续亏损,集体“披星戴月”。《每日经济新闻》研究发现,部分基金公司已是连续两年甚至三年亏损,其烧钱速度远赶不上赚钱速度。按照A股市场的评价标准,他们早已成为ST或者*ST公司。――生不逢时,内部治理结构缺陷、错过基金行业超常规发展时期等,都是他们“沦落”的理由,或是“借口”。本周的基金周刊,将带您走进这些行业的“失落者”。“*ST浦银安盛”:首发惨败 总经理被“架空”如果算上中邮这只“准银行系”基金公司,目前现有的银行系基金公司数量已达到9家。作为国内第二批“首家”银行系基金公司,浦银安盛基金公司已经被后来者――农银汇理,和我们接下来将要介绍的“*ST民生加银”超越。万得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浦银安盛基金公司资产规模仅有19.45亿元,与之相对比的,是农银汇理资产规模早已过百亿元,而民生加银基金的资产规模也朝着30亿元方向前进。“他们(浦银安盛)渠道的支持力度,怎么能和农行相比,都不在一个平台上。”多位圈内人士表达了相同的看法。“不过,算算他们都成立了三年多了,才这么点规模,自身肯定还是有问题的。”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的分析人士都给出了类似的观点。来自2010年年报显示,2007年年初始1.02亿元的投资,截至去年年底,浦银安盛基金公司停留在其账面价值只有3903.6万元――连续三年亏损,资产被“烧”得所剩无几。浦银安盛基金管理公司的高层和基金经理,在2010年全部换了个遍,资产规模停滞不前,内部治理缺陷仍未解决,这就是其成立三年多来交出的答卷。放置在目前银行系基金中,浦银安盛无疑垫底。首发噩梦:面值下的挣扎日,浦银安盛基金公司首只基金――浦银安盛价值成长正式成立,而这却成为了浦银安盛基金噩梦的开始。其实,作为首只基金,浦银安盛高层也是十分注重,并特意从银河基金挖来了五星基金经理杨典担纲。在宣传和销售上,股东浦发银行也是尽全力支持。2008年,市场系统性风险爆发,A股市场泥沙俱下,从选股角度去控制风险显然已失灵。然而,对市场过于乐观的判断,激进的仓位,让成立不久的浦银安盛价值成长,更是一把站在了山岗上,迄今难以翻身。数据显示,截至4月14日,浦银安盛价值成长的净值为0.965元,仍未能回归面值,当初选择认购的投资者还在等待回本。在此期间,浦银安盛价值成长的亏损最高幅度超过50%。面对不见起色的业绩,浦银安盛不得不于2009年7月正式宣布,根据经营要求和工作需要,变更浦银价值成长的基金经理。此后,浦银安盛价值成长的基金经理就开始不停地更换。统计显示,浦银安盛价值成长成立三年来先后就由杨典、张建宏、方毅、蒋建伟四位基金经理管理,其中最短任职时间不足8个月。出乎意料的2008年大熊市,让不少浦银安盛的工作人员至今仍感到 “生不逢时”,不过事实并非如此。同样是2008年4月成立的责任,却成为了市场公认的明星基金,引来保险资金驻扎。截至去年年底,兴业社会责任基金的资产净值已接近70亿元。相比之下,浦银价值成长的首发规模达到了17.34亿元,但由于不佳的业绩表现,规模持续缩水。去年年底,浦银安盛价值成长同期的资产净值只有8.16亿,不到三年时间,与兴业社会责任的差距达到了7倍多。虽然浦银安盛价值成长自成立以来并未给持有人带来收益,但管理费则是照收不误。万得数据显示,自2008年至2010年,浦银安盛价值成长提取的管理费合计达到了4284.8万元。渠道之痛:资产规模停滞不前“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和客户交待,有的只能拿自己的钱去弥补客户的损失。当初行里上上下下都是大力支持,我们自己也买了很多。”有银行销售人员曾发出这样的感叹。相信对于不少浦发银行的员工而言,那段日子显然不堪回首。“时至今日,提起浦银安盛,浦发银行员工仍感到郁闷和苦恼!”多位基金公司的销售人士向记者表示。而在面对外界的质疑时,公司多位人士也公开承认,公司首只基金的不佳表现,给公司的品牌造成了很大伤害,也直接导致后面的基金规模无法跟上。据浦银安盛公开披露的数据显示,此后的新基金浦银安盛价值生活,浦银优化收益债基金的首发规模都停留在个位数。截至去年年底,公司旗下的浦银红利精选的资产净值只有1.84亿元,浦银精致生活资产净值只有1.47亿元。浦银优化收益债基的无论是资产份额还是资产净值都不足1亿元,三只基金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微基”。统计显示,从浦银安盛成立以来的季度资产规模来看,公司的资产规模也是停滞不前。2009年二季度末,浦银安盛的资产规模最高,达到了21.54亿元。而在其余季度末都未超过20亿元,大多数时候都只有15亿元左右。而据了解,正是看到浦银安盛首发失利带来的负面效应,随后农银汇理基金公司的首只基金――农银汇理行业成长表现的异常稳健。一位接近农银汇理基金公司的人士向记者表示,当时农银汇理的高层对该基金的表现十分重视,反复开会强调不追求亮丽的业绩,关键一定要“稳”。投研高层:2010年全换血除去首只基金糟糕的业绩外,浦银安盛基金公司的人事也很动荡。尤其是在2010年,高层和投研团队几乎全部换完,也给投资者和基金业内人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2009年11月中旬,浦银安盛发布公告称姜明生继任公司董事暨董事长。由浦发银行副行长兼上海分行行长姜明生担任董事长,足以显示出浦发银行对浦银安盛基金内部进行调整的决心。而此次事件也普遍被业内人士认为是浦银安盛高层和投研团队换血的序幕。进入2010年,元旦过后,浦银安盛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张建宏辞职,继任者为周文。4月1日,浦银安盛副总经理兼首席市场营销官陈逸康辞职。至此,浦银安盛基金前期分管投资和市场的高层全部离开。对于一家新成立的基金公司,分管投研和市场的高层先后离开,其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随着公司高层的调整,浦银安盛的投研团队也开始大幅调整。6月,浦银安盛优化收益基金和浦银安盛精致生活基金的基金经理段福印离职;7月,浦银安盛价值成长基金和浦银安盛红利精选基金的基金经理方毅离职。事实上,浦银安盛的投研实力本来就不强,如此捉襟见肘的投研团队,无疑又遭受了不小的打击。去年12月25日,浦银安盛宣布公司总经理刘斐离职,经验丰富的原万家副总钱华上任,而这也普遍被业界解读为浦银安盛实施自救的信号。治理缺陷:总经理被“架空”“现在看到的资产规模小、投资业绩不佳以及高层变动都只是表面现象。”德圣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江赛春告诉记者。根据浦银安盛的股东结构显示,浦发银行和法国安盛投资分别占股51%和39%。按照常理,从股权比例上看,浦发银行占据了绝对优势,应该拥有足够的话语权。据接近浦银安盛的知情人士透露,事实上,根据双方签订的合同来看,外方股东法国安盛则对浦银安盛的投研占据了绝对优势。浦发银行在投研上拥有的只是建议权,根本起不到实质性作用。大股东浦发银行指派的总经理,在投研问题上实际上是被架空了。公开资料显示,公司首任首席投资官张建宏就是由法国安盛派来的。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多番了解,张带来国外的先进的投资知识及理念,得到了公司的认可,但从其个人经验上来看,他对国内A股市场并不了解。事实上,记者在翻阅了法国安盛派来的新任首席投资官周文的履历后,发现上述的问题依然存在。根据其履历,其并不具备A股投资经验;更为重要的是,周文并没有管理团队经验,投资经验也主要集中于量化投资管理。“外来的和尚不一定好念经。”某券商基金分析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公司目前投研团队的灵魂人物仍然没有,在股票方面的投研实力还是很弱。”“浦银安盛的问题在于内部管理制度的缺陷。如果不改变目前的现状,这对浦银安盛未来的发展不利。”沪上某基金公司高层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对于已处在谷底的浦银安盛而言,经验丰富的新任总经理钱华的到来,被股东和公司寄予了厚望,他真的能带领浦银安盛走出目前的窘境吗?公司档案成立时间:日注册资本:2亿元股东构成:浦发银行和法国安盛投资分别占51%和39%,上海盛融投资占比10%。旗下基金数量:6只资产规模 (截至2010年年底):19.45亿元经营账本:2008年亏损4533.5万元;2009年亏损2750.4万元;2010年亏损3502.6万元。“*ST民生加银”:摸不清方向 三年亏掉六成资本金民生加银基金诞生于2008年年底,由、加拿大皇家银行和三峡财务共同发起成立,自今尚不足三个整年头。自成立之初,民生加银基金公司管理资产规模就一直在行业垫底,目前公司仍然处于亏损阶段。连续三年接连亏损,使其净资产仅剩7000多万元。三年烧掉六成资本金民生加银成立于2008年11月,错过了2007年的疯狂牛市和基金业的飞速发展期。成立当年,民生加银并未发行新基金,公司随即亏损1500万元。2009年2月,已经开张的民生加银拿出了其头炮的产品――民生加银品牌蓝筹,该基金首发吸金超27亿元。 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之下,首发27亿着实让市场人士眼前一亮。随后民生加银再发债基――民生加银增强收益,规模接近16亿元。细打根基的民生加银,当年亏损近6000万元。2010年,民生加银旗下再添两只基金,首发规模均不错,截至四季度末公司资产规模近38亿元,与年初相比近乎翻倍。与之同时,基金公司收入也显著增长,不过由于该基金之前一年规模基数小,民生加银去年继续亏损5490万元。民生加银近年来的“打拼”,已经消耗掉了1.2亿元的资本金,而该基金公司当年的注册资本为2亿元。Wind资讯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末,民生加银基金公司总资产仅剩8586万元,净资产为7063万元。和民生加银同年成立的农银汇理基金公司成立于2008年3月份。这两家基金公司颇有相似之处,两家基金公司均错过了2007年的大牛市,两家基金公司又都是银行系基金公司,但是相对而言,农银汇理的发展现状明显优于民生加银。农银汇理2008年就开工发行两只新基金,首发规模逼近130亿份。随后的两年农银汇理继续发行新产品,完善产品线。截至2010年末,农银汇理旗下已经有股基(大盘蓝筹、中小盘)、债基、货币型基金三种类型,管理资产规模182亿元。农银汇理规模扩张之际,旗下基金业绩表现也较稳健。农银汇理行业成长、农银汇理平衡双利、农银汇理中小盘等基金2010年的净值收益率均在10%以上。数据显示,截至日,农银汇理基金公司资产总额为3.2亿元,净资产2.42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68亿元,净利润6292.5万元;而2009年农银汇理基金公司净利润为2069.17万元,2010年的净利润较2009年增长了204.11%。旗下基金规模缩水迅速民生加银虽然背靠民生银行这棵大树,但是得到的“庇护”似乎并未有助于基金公司的发展。“民生加银旗下的基金首发规模总是让市场人士惊叹,但是潮水过后,就知道是否在裸泳了。以民生加银旗下的首只产品民生加银品牌蓝筹为例,首发IPO吸金27亿元,而刚过一个月,该基金规模缩水近乎一半,到6月30日该基金规模仅剩下13.69亿份。”一位基金分析师指出,“才3个月就遭受逾13亿元的赎回,很明显有不少股东方民生银行的帮忙资金在撤退,这样规模缩水一半,基金经理很难操作。”同样,2010年2月初成立的民生加银精选首发24.75亿份,不足两月基金份额已经缩水近乎14亿份,缩水规模超一半。事实上,民生加银旗下的产品大多都是这样,规模波动较大,特别是首只基金的连续缩水,曾困扰着公司很长时间。首发规模总是急剧缩水曾经曾被市场人士诟病,而民生加银旗下基金表现平淡也让投资者不甚满意。截至2010年年底,民生加银旗下有4只产品,其中2009年成立的民生加银品牌蓝筹净值增长率为-6.88%;债券型基金民生加银增强收益表现较佳,净值增长率则超过9%;2010年成立的两只偏股型基金民生加银精选、民生加银稳健成长目前净值尚未收复一元面值。分析师:对未来没有方向“民生加银旗下的基金业绩一直以来并不靓丽,虽然投研团队人不少,但是总是看不到成效,小基金公司要发展必须要有特色,靠业绩是最有效的方法。”某第三方基金分析师指出,“不过现在公司总是摸不清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高层管理人员不太稳定,而这些高管恰恰是公司的灵魂人物。”民生加银的管理层和投研团队并不稳定。去年下半年,总经理助理兼投资总监、投资决策委员会主席黄钦来因个人原因宣布辞职。黄钦来此前在鹏华基金担任鹏华机构理财部总监兼研究总监。2004年沪深股市节节下挫之际,黄钦来掌舵的鹏华普天收益基金一路逆市走强,以超过10%的收益在所有新基金中位列前三,2004年因业绩突出获晨星五星级基金评级,他也因此被喻为“中国最赚钱的基金经理”之一。今年年初,民生加银基金公司高管再生变数,总经理张嘉宾辞职,同时董事长杨东代任总经理。有知情人士透露,董事长“相对强势”。公司档案成立时间:日注册资本:2亿元股东构成:民生银行60%、加拿大皇家银行30%、三峡财务10%旗下基金数量:5只资产规模 (截至2010年年底):37.96亿元经营账本:2008年亏损1500万元;2009年亏损5996万元;2010年亏损5490万元。“*ST金鹰”:大股东忽视 八年光阴虚度成立近9年的金鹰基金,与进入公司快一年的总经理,都在今年面临着艰巨的挑战。2010年初经过金鹰基金股东全球公开招聘选定的总经理殷克胜,今年的目标是带领金鹰基金实现盈亏平衡。按照他的测算,这需要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达到150亿元左右。而2010年底,金鹰基金资产管理规模为71亿元,也就是说,要达到这一目标,金鹰基金今年的规模要翻一番。而很长时间以来,一直困扰金鹰基金的问题是,公司虽然不乏业绩优秀的基金产品,却始终无法将业绩转换为生产力,这也是金鹰基金规模始终无法长大的原因。但与其他长期亏损的小基金公司相比,金鹰基金也许是今年最有潜力可能实现“业绩拐点”的公司。错过最佳发展机会在2005年到2007年股市红火,基金业迅猛发展的三年,金鹰基金却因为股东方的原因一直没有新产品发行,错过了壮大的最好时机。“广东证券太有钱了,几乎不需要金鹰基金贡献什么利润,所以长期以来一直不太重视公司的发展。”接近金鹰基金的有关人士如此形容金鹰基金早前在大股东心中的地位。与大部分基金公司董事长出自大股东的要职人士不同,金鹰基金前任董事长只是在广州证券分管投行的副总。随着大股东高管的变更以及思路的改变,对这家子公司的发展也提出了不一样的要求。2009年末,广州证券时任总经理接手金鹰基金董事长一职,股东方第一次进行市场化的公开招聘总经理――殷克胜就是在那时走进金鹰基金。同时,股东方股权结构的变更以及增值扩股的方案也在开始酝酿。但彼时,成立了近6年的金鹰基金,仅是一家资产管理规模不到50亿元,连续两年亏损,净值产不到7000万元的“后进”公司。2008年金鹰基金收入仅4700万元,亏损280万元;2009年收入8200万元,亏损1374万元。同时公司还面临着 “内忧外患”。金鹰基金投研核心人物,刚刚声名鹊起的公司投资总监兼基金经理龙苏云因病辞职。而在龙苏云的带领下,虽然公司投资业绩大有起色,却并未得到机构和渠道的认可――新产品募集情况颇为惨淡,投资者结构中机构身影寥寥。招兵买马2010年初,殷克胜在公司内部进行基金经理公开竞聘高调打响首枪。随后又以同样的方式,从外部选拔出原资产管理事业部执行总经理杨刚出任研究总监,公司原投资部副总监杨绍基升任投资总监。在投研领头人落定后,金鹰基金又挖来资深银行业人士郭容辰,担任分管市场的副总经理。“去年公司员工从80人左右提升到110多人,并且增设了很多部门。”金鹰基金人士告诉记者。不过随着支出的大幅增长,“底子”薄弱的金鹰基金2010年利润再度出现亏损2819万元,亏损幅度较前一年翻倍。金鹰基金总经理殷克胜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出于中长期发展的考虑,公司在去年主要对三方面加大了投入。“一方面是对人力资源投入量很大。对员工待遇进行了大幅提高,逐步向市场水平靠拢。目前人力资源已经基本布局完成。”殷克胜表示,去年公司还对市场体系和渠道建设投入资金,在原有渠道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另外对公司的IT系统和硬件建设也增加了投入。密集新发产品金鹰基金今年的新产品计划,是 “将产品审批的每一个渠道用足”。这表示,金鹰基金今年将发行5~6只新产品,产品线中将增加此前没有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去年业绩冠军华商基金趁势而发的新产品首募达到118亿元的成绩,令行业印象极为深刻。但殷克胜并不认为金鹰想要复制“华商式成功”,他表示,金鹰希望是从自身特色出发,以中长期业绩说话。当然,这也与股东方对新总经理三年任期内并不轻松的要求有关。其中两条分别是:新发产品数不低于9只,形成包括股票型、债券型、货币型、指数型、保本型在内的完整的产品线结构;资产管理规模达到500亿元;净利润不低于1亿元。据记者了解,如不出意外,第一条要求应该能如期实现,而金鹰基金是否能在接下来两年内顺利扭亏为盈,尚值得期待。公司档案成立时间:日注册资本:1亿元股东构成:广州证券占49%;和分别占20%,东亚联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占11%;旗下基金数量:7只资产规模(截至2010年年底):71亿元经营账本:2008年亏损280万元;2009年亏损1374万元“ST大摩华鑫”:规模破百亿年内“摘帽”?每经记者 支玉香 发自深圳从2003年到现在,时光如白驹过隙,走到了第八个年头。八年前成立的广发基金,已经成长为规模过千亿的 “第一阶梯”基金公司,同期成立的诺安基金、景顺长城基金等逐步壮大规模在500亿以上。然而,同在当年成立的巨田基金,如今已经无迹可寻,它早在三年前转身变成现在的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在经过2008年、2009年的亏损之后,经过2010年一年的追赶,目前资产管理规模已经在百亿以上,今年或将扭亏。规模破100亿 或将扭亏如果按照成立时间来算,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是家 “老”基金公司。然而目前这个名字的面世却是三年前。摩根士丹利和华鑫证券于2008年下半年联合入驻,终结了曾经的巨田基金,更名为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以下简称大摩华鑫)。受制于股权的问题,巨田基金一直名不见经传。2007年,当整个基金行业遇到牛市之际,巨田基金因没有发行基金的资格只能袖手旁观,时机和巨田基金擦肩而过。2008年6月,巨田基金被摩根士丹利华和华鑫证券联合收购,大摩华鑫自此诞生。当年四季度末,大摩华鑫管理总资产16.57亿元,亏损2106万元。2009年大摩华鑫重装出发,下半年先后发行两只基金大摩领先优势和大摩强收益债券,截至四季度末,大摩华鑫掌舵的总资产为32.59亿元,不过除去各种费用后,一年下来大摩华鑫再度亏损2726万元。2010年年初,大摩华鑫旗下基金业绩明显好转,项志群掌舵的大摩领先优势成为了行业领跑者。随后,大摩华鑫乘胜追击推出大摩华鑫卓越成长,该基金首募吸金22.63亿元,大胜同期同类基金产品,让业界人士侧目而视。去年年底,大摩华鑫再发新基金大摩消费领航。截至2010年年底,大摩华鑫管理资产约125亿元。虽然经历过2007年的大牛市,但是接下来的两年大摩华鑫亏损近乎5000万元。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这家“ST基金公司”去年已经突破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的“100亿规模”盈亏平衡点,或将“脱帽”,扭亏为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去年盈利问题向大摩华鑫求证,不过,该基金公司工作人员并未向记者给出明确答案。盈利的野心历经牛熊市的洗礼之后,基金业界的竞争越发白日化。中小型基金公司的发展一边面临着更加艰难的挑战――新基金发行费用的提高、渠道激烈的竞争、客户资源的争夺;一边面临的是股东和董事会对其规模和盈利的要求。从不少基金公司的发展历程看,良好上升发势头的保持需要一个磨合好的团队,在实现扭亏后,不少公司人事变动也会加剧,而投研人士,特别是明星基金经理的离职,将会对公司产生较大影响。2010年9月,该基金公司投资总监,兼大摩领先优势基金经理项志群离职。大摩华鑫总经理于华曾对此表示:“投资总监离职前后,是压力最大的一段时间。”对于公司日后如何保证盈利,如何实现规模扩张,大摩华鑫副总经理秦红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公司的未来发展,董事会设定了中长期的发展目标,而不是急功近利的目标。”“在发行规划上,我们今年计划发行3~4只产品。从目前的市场环境来看,基金发行数量越多,公司的运营成本就越高。所以,我们并不仅仅以公司盈利为目标,而是以长期发展的视角制定发展的策略。”至于去年大摩华鑫打的 “规模仗”,秦虹表示,“这和我们采取持续营销和基金首发并重的策略有重要的关系。”对于这家或将扭亏的 “ST基金公司”,于华颇具野心:“在国内既有公募也有专户业务;在全球上既有国内的基金,也要走向世界做QDII。”至于在具体的发展策略上,于华认为,“大摩华鑫近几年将以公募为主,同时适时地抓住新业务的发展机遇,尽可能早地进入专户、QDII等领域。”公司档案成立时间:日注册资本:1亿元股东构成:摩根士丹利国际控股公司34%、华鑫证券36%、汉唐证券15%、深圳中技实业5%、深圳市招融投资10%旗下基金数量:7只资产规模(截至2010年年底):124.68亿元经营账本:2008年亏损2106.87万元;2009年亏损2726.17万元。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经济年会今日于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举行,本次……
新闻直通车
01020304050607080910
证券之星十大名博,全天候大盘、指导股市操作。……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金回撤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