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彩冰彩活画市场怎么样这个名字能打多少分呢?

坤山逸彩装饰设计中心,这个名字可以吗_装修公司问答- 一起装修问答
短信快捷登录
请输入密码
您还可以使用合作账号登录网站:
还没有一起网帐号?10秒钟,
微信扫码&快速登录
验证即登录,未注册将自动创建一起网帐号
获取动态密码
微信账号登陆
微信扫一扫绑定/登录
坤山逸彩装饰设计中心这个名字可以吗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一起装修网”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你的装修预算约 ? 万元
整体橱柜、马桶、瓷砖等
人工费+施工辅材
设计费:?元
(测量、设计、报价)
坤山逸彩中心这个名字可以吗
浏览77次 悬赏: 0
坤山逸彩中心,这个名字可以吗
店名必须与经营商品相吻合商店起名方法,通常能反映经营者的经营特色,或反映主营商店的优良品质,使消费者易于识别店铺经营范围,并产生购买欲望。比如同仁堂、德仁堂,作为老字号中药店已是家喻户晓,堂作为中药铺已成了约定俗成的识别标志,故人们只一看同仁堂招牌或其他什么堂招牌,就知道是卖中药的。又如功德林店名,反映经营者善长烹调素菜。
装修从哪入手?
从免费户型设计开始…
其他回答(0)
A:我只是在网上看到过三彩装饰空间设计中心没有细致了解,但我资讯家装的时候,他们家短信很贴心,给我两种方案,半包和全包,不过没有真正做过单,不好说。
A:三彩装饰空间设计中心不错,我个人认为家装主要是看设计效果是不是你个人喜欢的风格,其次是工程质量和约定保修期的服务。至于要花多少钱要看你的个人能力和你对装修材料的要求,一般的情况都是最后实际花费要比预算多一些。三彩装饰空间设计中心的选择比较全面,你可以去看看。
A:三彩装饰空间设计中心在行业内知名度很高,不过就是价格方面,你要有心理准备。
A:我之前去那做过矫正,他们的地址在布吉百鸽路百合星城那,麦当劳旁挺好的
A:换一个吧这个名&和大成&鸡肉&&重名了
A:公司起名对一个企业将来的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公司起名它不仅关系到企业在行业内的影响力,还关系到企业所经营的产品投放市场后,消费者对本企业的认可度;品牌命名或公司起名过程符合行业特点、有深层次的文化底蕴、又是广大消费者熟知的、有中国特色的名称时,再也找不到第二名称时,企业的竞争力就明显的区别于行业内的企业,为打造知名品牌奠定了基础。百度是出自众里寻她千百度因为百度是从事搜索引擎的行业,所以这个名字用在这是非常贴切的,从某种程度说,一个吉祥如意的名字能给社会带来稳定和繁荣。
免费获取靠谱装修设计
个免费名额
我们承诺:一起装修网提供该项免费服务,绝不产生任何费用。
抢免费设计名额
每天限50个
请放心填写您的隐私将被严格保密
7年服务700万用户,中国家装十大电商平台
重复报名!
亲,您已经报过名啦,给别人留点机会呗
我们还有更多精彩活动,
向帮助了您的知道网友说句感谢的话吧!
提问期内,追加悬赏一次,可延长问题的有效期3天。悬赏越高,会吸引到越多的关注。
追加悬赏:&&&图1 雕塑《挥师北伐》 &&&&
日清晨,我们祖孙三代五人赴陕南自驾游。
时值九寨“8.8”7级地震及秦岭“8.10”特大交通事故刚过,我们心里不免有点忐忑,但考虑到孙女的暑假即将告罄,要返京续读,遂按既定日程出发。
&车子经西康高速、汉康高速和西汉高速,划了一个大圈圈。首站是商洛市镇安县的云镇(云盖寺)古镇,观光了堪与柞水凤凰古镇媲美的古街,然后直奔安康,浏览了美丽的汉江、瀛湖和古民居,宿营安康市。翌日到达汉中。
&图2 &&&于右任为勉县武侯祠的题词&&&&&&&&
到汉中不看三国古迹,等于白去。
汉中历史悠久,西周两汉加三国,名胜甚多,我们重点游览了汉中市西的勉县武侯祠和汉中市北的石门栈道,还看了汉台、拜将坛、定军山、武侯墓等名胜。笔者去过成都、三峡、宜昌、荆州、无锡、许昌、南阳、宝鸡、岐山等三国故地,觉得勉县武侯祠似更胜一筹,不仅亭台楼阁,古树参天,景色幽美,且祠碑林立,遗存有大量书画、雕刻、彩绘等珍贵文物,现为国家AAAA级景区,无愧于“天下第一武侯祠”之称。
图3 &&&武侯牌楼
图4、5 武侯祠大殿
&图6 &&在武侯祠留影
而今,在武侯祠旁还修了个诸葛古镇,增加了很多游乐、购物设施,更是锦上添花,吸引了无数不同层次的游客。
图7-10 畅游诸葛古镇
勉县县城距汉中市很近,只有几十里。想当年,诸葛亮在汉中屯兵八年,老黄忠在勉县定军山下刀劈夏侯渊,赵子龙在汉水之滨大败曹军。其间,诸葛亮拥立刘备为汉中王,率军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最后积劳成疾,病逝于宝鸡岐山县五丈原,归葬于勉县定军山下。墓地距祠庙不远,约四、五公里,祠墓隔汉江相望。
诸葛亮遗体为何葬于定军山?原来这是诸葛亮的遗愿,为的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葬汉中定军山下,以励后人,不忘北伐。”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令世人赞叹不已!&我们拜谒了武侯祠,游览了诸葛古镇,又驱车前往久仰的定军山。原以为那里是险恶的高山峻岭,其实不然,目测山高只约有几百米,像个大土包。当年的蜀魏古战场就在这里?这里就是诸葛先生归宿的风水宝地?但环视周围地形,琢磨一番,脑子似乎开了点窍,觉得此处可进可退,便于伏击,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
图11 定军山
我们欲进墓地朝拜,但墓区大门关闭。原来已经过了下午六点,景区下班了。炎夏昼长夜短,虽然此时的夕阳还挂在山头。太遗憾了!只好等到下次机会了。
图12 武侯墓
14日早上,我们攀登了名扬四海,人称“世界第九大奇迹”的石门栈道。这是秦岭四大古栈道之一褒斜道的一段,全程235公里,北口在眉县的斜谷。褒斜道为春秋时期秦昭王在位时所开,位于汉中市北50公里。是古代连接关中与汉中的一条交通要道。因取道褒水、斜水两河谷,贯穿褒斜谷而得名。栈道风景区位于汉中市北15公里的褒谷口,峡谷山势险峻,怪石嶙峋,翠峰林立,水流丰遄。1970年,在峡谷里修建了石门水库,石门栈道就在水库上下的山谷两侧。栈道上方山腰是西安至汉中老公路,仍有车辆穿梭。
图13-16 石门栈道
李白赞叹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指的就是这段褒斜道历史。&&三国时期,刘邦赴汉中就位汉王,走的就是褒斜道,诸葛亮北伐曹魏常由此出入。&曹操的“衮雪”题字,杨修“鸡肋”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当年,曹操见褒河流水汹涌而下,撞石飞溅,如雪花一般,于是触景生情,在峡谷一巨石上挥笔题字“衮雪”。魏王题字,文武争看,虽然都看出了“衮”字少了三点水,但却面面相觑,默默无语。一侍从挤到前边,不知高低地提醒:“衮字缺水三点”。曹操抚掌大笑:“一河流水,岂缺水乎!”&
图17、18 珍藏在汉台博物馆有曹操题字“滚雪”的巨石
曹操喜用这种题字和周围景物暗联手法,以隐晦地表达自己的心思,“活”字谜事件就是又一例证。但曹操这一嗜好让有的人吃了大亏,甚至丢了性命。当时就有一个倒霉鬼撞到枪口,他叫杨修,陕西华阴人,曾在曹操手下任主簿。曹操平生疑心大,且忌讳别人揣猜自己的心思。但杨修偏偏就爱耍这小聪明,他分食“一盒酥”、&揭穿“梦中杀人”、“密告曹丕”、“教曹植杀门吏”、“替曹植作答教”等一系列事件,让曹操很是反感,动了杀机。
图19 塑像《斩杨修》
&机会终于来了。公元219年,由于战事的失利,处于进退两难之中的曹操,有一次在褒斜峡谷行军时,以“鸡肋”为夜营口令。&“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杨修一语道破天机,并命令部下收拾行装准备撤退。曹操闻之大怒,下令:扰乱军心,依照军法,斩!卒时杨修年方45岁,葬于华阴战国魏长城遗址侧。这个杨修啊,真是智商高,情商低,聪明反被聪明误,可悲也。
早在汉楚相争时,萧何月下追韩信和“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
东汉永平年间,采用“火烧水激”而成的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通车隧道──石门隧洞,就在这里。&
这里还是西周美女褒姒的故里。&……
图20 褒娰塑像
虽然当年文物管理部门也抢救了一部分实物,保存在汉台博物馆,而仍有一些文物淹没在水库中,今人难以见到。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后人会进入水晶宫浏览欣赏。
在水库大坝下方东侧我们意外的发现一条大水渠。出水洞口系水泥石头砌垒,上标&“群英洞(一号隧洞)”,还有“公元一九七二年三月竣工。新民公社石渠连承建”的字样。洞口两侧还雕刻有两副对联,分别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和“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横额是“毛主席万岁”五个大字!
图21 刻有“毛主席万岁”的水渠
我久久地凝视洞口和翻腾而出的渠水,感慨万千。近半个世纪过去了,高大的石门大坝仍然屹立在峡谷之中,宽阔丰沛的库水仍然哺育着汉中人民,甚至调送省城和首都。我又想起安康的瀛湖、商洛的仙娥湖……,这些大大小小的人工湖恩泽千秋,功莫大焉。
图22 滚滚流逝的褒河水
图23 石门水库大坝
&图24、25 &&&&&&&&&&&栈道留影
下午2点,我们打道回府。
在夕阳余晖映衬下,我们圆满地结束了陕南之行。&
谢天谢地,一路平安。
&&& 丙申仲秋十九日,即中秋节后第五天清晨,我们两代夫妇四人,从西安出发,自驾西游。
&傍晚,下榻西宁。翌日,翻越3500多米的日月山,进入青海湖二郎剑景区。二郎剑,为湖中半岛,高空俯视形如二郎神之宝剑,故名。
&传说大唐文成公主赴藏时,母后送她一面日月宝镜,说想家时可看看镜子。公主途中照镜,只见到自己愁容满面,一气之下,摔碎了宝镜。宝镜落地,一分为二,即现在的日月山。你看,那天云海相映,牛羊马成群,远雪山绵绵,大草原无垠……,绚丽、神秘、雄壮、威严。&
&美哉,静谧的天穹,那么蓝,那么净,好像用清泉冲洗过一般。
&壮哉,悬空的白云,那么白,那么静,犹如层次分明的白色花朵。
&洁白的凸月升空,白云追月,日月同辉,更为青海湖增添了一份美色。
&莽莽雪域,或远或近,也是那么洁白,虽然寒气袭人,却似冷美人,驱动了我们体内的热流。
&白月、白云、白雪、白浪,白、白、白,简直是白色的世界,在蓝色的天空映衬下,洁美无比,神圣无限。&
&有点高原反应,但迷人的景观压倒了身体的不适,忘乎所以。漫长的沥青公路,好像一条黑色的飘带,时而蜿蜒,时而笔直,通向天边,我们好似奔驰在天路之上。那广袤的青海湖,呈弧形,一望无边,好像高出地平面好多,大有溢出之感。
&柴达木盆地,与青海湖毗邻,再翻一座3800
多米的橡皮山就迎面扑来。笔者故乡的秦岭腹地也有一个山清水秀的柴达木,从小就想看看青藏高原上的柴达木如何,这次终于如愿一场。但故
乡的柴达木,旧时因山高路远,缺少盐巴,曾常有“大脖子”病患者,因此在清末民初还出了一个全国闻名、立志革新盐制的大盐官
。没想到同名的柴达木不但景色优美,可同青海湖媲美,而且盛产盐巴,是个盐的世界,真让人羡慕。柴达木的茶卡盐湖,闻名天下。
盐湖之滨也。茶卡的盐粒,
晶大、质纯、味香,且色青,故有大青盐之美称。&
青海湖西端湖边有一个观赏日出的最佳地,名叫黑马河。但就在我们来之前的一周里,不是阴就是雨,看不到日出,很多游客乘兴而来,扫兴而归。谢天谢地,天公作美,我们去的那天是个大晴天,运气真不错。黑马河在雪山下,很冷,没暖气,晚上还要睡电褥子。21
点半,湖边已挤满了等待日出的人群。7
分,一轮光亮、镶着金边的朝阳,终于从天际的云层里露出笑脸,徐徐而升,放射出万道霞光。波光粼粼的青海湖,顿时洒上了剔透闪亮的旭日倒影,好像一串桔红色的珍珠,一幅气势磅礴的人间仙境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太阳出─来─啦─!”人们欢呼起来,“真漂亮啊!”
&&& 这是我有生以来见到的最激动人心的日出,看到了旭日从青海湖面冉冉升起时的美丽、壮观,感受到太阳的伟大、温暖,体会到大自然的亲和、欣慰,心中的幸福自豪感油然而生。
&当地藏民有转海朝圣的习俗,顺时针绕380公里湖岸线转一周。青海湖是传说中的神湖,龙王是菩萨的化身。
&据说,转海可解除烦恼、病魔、苦难,保佑四季平安。转海传统的磕头方式分别为跪磕头、磕长头、莲花磕三种。跪磕头就是双膝跪地磕头。是双手和十,从额前划下,然后整个身体俯卧,起身后从手指尖处起步磕长头,需要三个月左右才能转完海。莲花磕是面朝青海湖磕头,起身横跨一步,又面朝湖磕头,一般需要半年之久。
&& 虔诚的信徒们风餐露宿,一步一磕,用身体丈量着朝圣的环湖路。途中还要多次祭祀山神,在寺院朝拜,祭海等。现在转海的人数在增多,但转海方式已演变为徒步、骑马、坐车,传统的转海方式,尤其是磕莲花头转海已少见了。
&转海是佛教信徒们对自然崇拜的体现,考验着他们的毅力、耐力和虔诚之心,强大的信仰支撑着他们完成这段艰辛的朝拜之路,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荣耀,一种高尚的善事。朝圣者面向圣地,双手合十,举向蓝天,三步一跪,五体投地,用身体丈量着大地,念念有词,其精神和肉躯都溶化在一片祈祷的海洋中。
&现在,转海已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看完日出,游览了盐湖后,又沿环湖西路,经鸟岛,继续驱车北上,再东行经过刚察大草原,远观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基地西海镇原子城,当日傍晚返回西宁。
&虽然一路风尘仆仆,匆匆忙忙,但西北歌王王洛宾在这里写的的西北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却仍然响在我的耳边:
“在那遥远的地方,
有位好姑娘;
人们走过她的帐房,
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我愿做一只小羊跟在她身旁
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
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
&节,秋有秋节。秋节为孟秋、仲秋、季秋三秋之半,故称仲秋节,俗称中秋节,是我们中华民族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文化节日,也是中国众多少数民族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中秋等,多是崇拜、敬畏大自然的结果,是中国天人合一,顺应自然规律的哲学思想的结晶。核心是天性与人性的中庸之道,天不变道亦不变。
大自然是伟大的、威严的,人类是大自然之子。天为主,人为副,在火山、地震、海啸、台风、洪水等天灾面前,人类显得是那么渺小。人类虽然在千万年的进化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果,但这都是顺应自然规律的结果,逆天而行者必遭大自然的惩罚。大自然赋予人类以二元化的人性,敬畏大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和平、合谐、检行、大同则是人性之真善美。这就是中国人的哲学,中华民族的理念。月球永恒地管制了黑暗阴冷的背面,而以其温和明亮的正面善对地球,不正是告诉地球人要抑恶扬善节欲吗?
自古以来,中秋节便有、赏月、、吃、赏、饮桂花酒等习俗。但一年有十二、三个圆月,为何单单青睐八月十五呢?
因为,民以食为天,中秋节是丰收节。圆圆的秋月象征着圆满,预示着五谷丰登,秋果累累。如果说,春节是人们祈求在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来年,能风调雨顺的话,那么,到了中秋,一年辛勤劳动的成果就要收获了,圆月之禧当是庆贺之时,佳节也。、赏月,感天谢地,是上苍,是月亮神、太阳神,荫护了人类。也感恩“五谷先帝”的炎帝神农氏,发现了农作物,给我们这些子孙万代带来福祉。
因为,人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是团圆节。圆圆的秋月,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寄托思乡念亲之情,共享花好月圆的合家之乐。正如酒仙诗人李白诗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大诗人苏轼亦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者,嫦娥也。广寒宫中的仙娥,也思念着人间的亲人呢!
因为,向往永久幸福乃人之常情,中秋节还是祈祷节。秋季农忙,要秋收还要秋耕、秋种, 祷告来年的好收成,盼望年年有余,岁岁有福。紧接中秋节的秋分,是继春分之后,一年中第二个昼夜等长的时刻。日中必移,很快就会进入冬季。农谚云:“时间到霜降,种麦就慌张。”所以,必须赶在霜降之前下种。
&月是故乡明,我们炎黄子孙的故乡就是中国。这是一种感情,一种希望,体现了民族之魂,人性之最。从远古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到现今中国“嫦娥号探月飞船”的升空,“
玉兔号月球车”登上月球,
中国人拜谒嫦娥的梦想就要实现了。
显而易见,西洋节和中国节的理念不同,不在一个层次上啊。世界观不同,行为就不同,节日也不同。于是人性的解放突破底线,私欲横流,唯利是图,真善美被抑制,假恶丑被纵容,充满血腥的“丛林法则”大行其道,一切美丽动听的说教统统抛到了太平洋。
有道是,人性的两面性决定了它必须受到天性的制约,逆天而行的人性就是兽性。纵欲就是人类的自我毁灭。
月亮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这是现代人的天文常识。这是十五、十六世纪创立的“日心说”揭示的真理, 创始人是世界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位友人赠我一个哥白尼紫铜头像牌,铜牌直径约10多厘米,是他从哥白尼的故乡波兰带回国的。在那“黑暗的中世纪”,“地心说”占据统治地位,“日心说”被教会斥为“异端邪说”,哥白尼被视为“叛教者”,备受迫害。后来,“日心说”的捍卫者、天文学家伽利略被“罗马宗教裁判所”以“邪教嫌疑罪”判刑8年,科学家布鲁诺也被判火刑烧死,历时三、四百年之后,他们才于九十年代被平反昭雪,2010年哥白尼才在波兰弗龙堡大教堂重新下葬。
这说明,人类发现真理,认识大自然,顺天而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想起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著名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诗曰:“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虎,虎!现今的世界还有虎,虎患当头,何去何从?上天有眼,因果报应是不可抗拒的。
我还想起了南唐后主李煜的著名诗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个“爱美人不爱江山”的万岁爷,沉湎于色性之中,实在不是一个好主。待到“朱颜改”,“不堪回首”时,才有了“几多愁”,迟也。
笔者性顿,亦有拙诗为证:
中秋佳节拜乾坤,
天人合一扬国魂。
断臂女神甚堪美,
奔月仙娥亦为俊。
&&&&&&&&&&为文学奉献了自己生命的京夫
&&&&&&&&&&&&&&&&&&&&&&&&&彩&凤/文
&&&&&&&商州马角山是京夫先生的故乡。京夫是笔名,本名叫郭景富。
&&&&&&&马角,多么怪异的名字啊?鸡窝里飞出金凤凰,马身上长出大犄角,是预示这里要走出一个不一般的人物吗?“马角山”&的喀斯特地貌,石峰兀立,直刺青天。难道这就是“马角”?这不是“手杖”吗&?我们似乎感悟到什么,想起了京夫的成名作!&
&&&&&&&&“马是长不出角的,为什么还要叫马角山?大概是取没有希望的山的意思吧!”京夫却给出了一个悲观的解读。
&&&&&&&&京夫曾称赞《延河》杂志的女主编张艳茜,为了办刊物,“不仅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如今也在奉献着自己的生命。”其实,京夫自己不也正是这样吗?这位马角山孕育出来的才子,不正是用“没有希望的”的“手杖”,敲开了文学艺术殿堂的希望大门,从而又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吗?
&&&&&&&&&&&&&&一、草根作家的草根
&&&&&&&京夫是平民作家、草根作家,是地道的秦岭之子,他的根就在秦岭深处的马角山。
&&&&&&&马角山,就在秦岭东段的南坡,是商县的西北部边陲。它不是一座具体的山名,也不是地图上能查到的地名,可以理解为是秦岭的一个小分支、小山系,也可以理解为是个小地域,历史上曾设立过马角山乡,后来又撤消了,并入腰市镇。但人们仍然习惯称之为马角山。当年中原解放军突围,李先念就是在马角山附近一带由汪锋亲自护送,经万军廻出秦岭,回到陕北。
&&&&&&&这里是商县(现商洛市商州区)、洛南、蓝田三县交界处,虽然没有和华县直接接壤,但距华山很近。风景好得很,人称“小桂林”、“小黄山”。
&&&&&&&马角山实际上是秦岭余脉蟒岭的始端,山那边的水流到洛河,再注入黄河;山这边的水属板桥河水系,先流到腰市河,再流到板桥河,再流到丹江,最后注入长江。板桥河是丹江上游的最大支流,所以马角山也就成了丹江的发源地之一。板桥也因疑似唐朝诗人温庭筠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所说的“板桥”而名声大噪。
&&&&&&&确切地说,京夫是1942年农历辛巳年腊月二十二日(生肖属蛇),出生在商县马角山乡(现商洛市商州区腰市镇)双庙子村郭院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郭院是一个约七八户人家的更小的自然村落。环视郭院四周,只见郭院座北朝南,前后都是山,两山之间是约一百来米宽的窄长小川道。山不是很大,也没有名,但海拔都很高,靠近秦岭主脊,属高寒地区,即使在夏天晚上睡觉都要盖被子。有人觉得这里既然出了个大作家,就应该有座笔架山才是,后来果然发现郭院对面的群山酷似笔架。山没有名,沟有名,京夫故居对面的沟叫碾子沟,房后的沟叫大念沟,进大念沟翻蟒岭山可到洛南县的洛源镇。
&&&&&&&郭院前面有一条小河向东南流去。顺流而下,可到腰市、板桥、商州城。溯河而上到沟垴翻山可出山到关中。河道原来在川道中间,后来搞农田基建,才改到对面山脚下。
&&&&&&&京夫故居门前,有一块不大的没有院墙的农家小院,塄坎下有一摆子椿树,高耸的树顶上有好几个鸟窝。从前,这些树木是护堤树,清澈的河水从堤旁流过。山林、小河、鸟窝、庄稼地、农舍……,这里的一切,都给了京夫难以磨灭的儿时记忆,并渗透在他的笔下。那几个巨大的鸟窝,常有鹊群栖息,晨歌暮舞,早出晚归,给沉寂的马角山带来生气、喜气。清晨起来,这些似通人性的精灵冲着人欢叫,好像在问好,小京夫高兴极了。
&&&&&&&郭姓是腰市的大姓,以“郭”字命名的地名很多,如郭坡、郭沟、郭巷、郭院等等,村名叫郭村的就有好几个。据在腰市上集村发现的《郭氏家谱》记载,郭氏家族是唐朝大将军、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祖上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在郭院东面二、三里处一个也叫郭村的小自然村,有一高十余丈,粗约六米的大古槐,相传是郭家先祖迁移时,在山西大槐树上折下来作拐杖的一个树枝插地生成。大槐树枝荣叶茂,但从不开花结果,就是说独此一株,再无繁衍。据说,从此方圆四十里再无槐树。京夫对此做了神话般的解读,说:其“意在告诉郭姓家族,此处山川秀美,土厚地肥,就此生根,别再背井离乡,忍受千里跋涉,携妻背子迁涉之苦。”如今,古槐成了马角山的一大自然景观,不仅吸引了众多游人,也为当地群众所顶礼膜拜。
&&&&&&&千百年来,耕读世家的郭氏家族,世世代代就在这秦岭大山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繁衍至今。京夫的爷爷,兄弟三人,各有一子。本来,郭家祖上光景还不错,爷爷还在河畔整修出一大片庄稼地。但在清末时,一场意外的特大洪水冲毁了农田,从此郭家债务累累,每况日下。爷爷一气之下,含恨归西,把家庭重担扔给了年仅十八岁的独生子──京夫的父亲郭逢坤。
&&&&&&&京夫很敬佩他的父亲。父亲也的确是个很能干的人,聪颖、勤快、活道,很有开拓精神。凭着年轻人的虎劲,父亲毅然再次创业。他拿起扁担,南下老河口担火纸、桐油;北上华岳庙担木炭,贩盐巴。常常大年三十回不了家。京夫出生的时候,正是小日本侵略中国的时期。虽说日本鬼子没打到秦岭山,但那时,时局动荡,兵荒马乱,商县北乡大土匪周寿娃就盘踞在大荆、腰市一带。父亲就是在这样的夹缝环境下,为重振家业而艰难地四处奔走、打拼,终于使家境渐渐有了好转。
&&&&&&&郭家祖辈几代懂易经,会看风水。父亲在邻县借读过半年,于是跟爷爷学会了形家之说,还读过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等小说,写得一手好字,在马角山一带也算是个文化人,小有名气。
&&&&&&&郭母苏氏善良、贤惠,娘家是下湖、客家人,祀奉天地国亲师位。男主外女主内,苏氏在家相夫教子,操劳家务。京夫兄弟姊妹四人,他是老大,下面有两个个弟弟,一个妹妹。京夫的出世,为郭家带来希望,于是“在这没希望的地方”,父亲给这个来到人世间的大儿子取了个充满希望的名字:郭景富。
&&&&&&&从京夫的获奖名作《娘》,我们可以看到京夫的娘、奶奶、父亲的身影。他(她)们都是京夫笔下的人物原型。苏老夫人给了京夫“最伟大的人类之爱—母爱”,使京夫怀念终生。
&&&&&&&那时,山里人结婚都早,京夫十八岁就结婚了。妻子屈桂英也是客家人,是京夫的小学同学,娘家在沟下面五里处的龙王庙村。屈家劳力多,家境殷实。俗话说“女大一,抱金鸡;女大二,金满罐,女大三,抱金砖”。她大京夫两岁,知疼晓爱,虽说没上过太多的学,但也是个知书达理的贤妻良母,为京夫的小家庭撑起了半边天,给了京夫很多的温暖、体贴,在京夫最困难的时候又给了京夫最大的理解和支持。文静的屈桂英说:“我们和睦相处,同甘共苦,从来没有红过脸,吵过架。”
&&&&&& 1949年,新中国诞生,商县解放了。这一年,小京夫七岁,他进了龙王庙初级小学走读。高小是在洛南县的洛源镇上的,离家二十多里,要进房后的大念沟翻越蟒岭山。这是他第一次出远门求学,比马角山更宽阔的河谷平坝,开阔了京夫的视野,从此他知道了“世界大着呢”。在洛源平时住校,周末才能回来。有一天,他在父亲的枕头下发现一本小说《精忠说岳》,翻看了几页竟被迷上了。从此,看小说成了他的一大嗜好,他先后啃读了《水浒传》、《三国演义》、《南唐演义》等大部头中国古典小说,岳飞、宋江、李逵,刘、关、张、诸葛亮、赵匡胤、李煜……等中国古代英雄蹦进了他的脑海,他潜在的文学细胞被早早地唤醒了。
&&&&&&&京夫高小毕业后,因附近没有初中,只好到百里外的洛南县中学求学。新入学当然要排座位,一位“可爱的”女生竟拒绝和京夫同桌,在一旁观望的同学也一脸怪笑。后来京夫才知道,是因为他穿的是捻裆裤,而同学们穿的是时髦的“前开门”。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小京夫的自尊心。他是从马角山走出来的第一个中学生,父亲说他中了秀才,高兴得很。为了上学,全家拼了力,奶奶特地为他织了三丈粗布,用塘里的青泥染了色,母亲为他缝了新衣。他万万没有想到他的“捻裆裤”,竟引来城里娃的嘲笑。他躲起来看书,书使他了解了人生的美好和复杂,给了他勇气,使他敢于穿着捻裆裤在花枝招展的女同学面前昂首阔步了。他决心用学习成绩来建立因捻裆裤而失去的尊严。后来,他大部分功课名列前茅,超越了“前开门”同学。在年级运动会上,他穿上草鞋,挽起捻裆裤,把布汗衫别在白布裤腰里,在同学们的加油声中,把那些穿运动裤、脚蹬带钉子跑鞋的同学甩在屁股后面。真是人穷志不穷,好样的!但是,捻裆裤风波的阴影使京夫的人生轨迹发生了位移,和后来的磨难有了不幸的关联。
&&&&&&&贫困不是一时就能改变的。初中毕业后,父亲说服京夫考中师,说师范管吃管住不要钱,“三年后就能在近处谋到书教”。在父亲的眼里,教书先生很了不起,“一年有三石苞谷两石小麦的薪俸”,能为列祖列宗增光。
&&&&&&& 1957年秋,京夫终于脱下捻裆裤,穿上“前开门”走进了商县师范学校。但棉裤,还是捻裆的,为节省那一元多手工费和七尺华达呢蓝布,一生勤劳节俭的母亲只是补好接长,改良了一下。
&&&&&&&那时的商师在四皓墓。在这里,京夫如饥似渴地翻阅了大量文学书籍,看了很多中外作家的传记、生平介绍,作家成了他崇拜的偶象。他的文学天赋崭露头角,一篇作文受到老师的欣赏,当众朗读,登上了班报。倍受鼓舞的他,又做起了作家梦。
&&&&&& 1959年秋,京夫师范毕业。当时正值商县初师在城南贾圪崂建立,急缺教师,于是京夫到初师当了一年体育老师。后来,京夫经常以体育活动锻炼身体,调节自己的写作状态。很多人对此感到很意外,觉得这个文绉绉的作家,体育技能竟然很专业,出手不凡。他常自豪地笑着回答:“我本来就是体育老师嘛!”
&&&&&& 1960年,京夫被分配到商县腰市民办中学执教,成为该校第一个科班出身的师范生。
&&&&&&&&能挣钱了,“开裆裤”之辱可以洗刷了。他要改变自己的行头,以崭新的面貌走向社会。
&&&&&&&&&二、痛苦的人生最低谷&(注)
&&&&&&&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前期,反右、大跃进、反右倾、社教,政治运动一个接着一个。就在这种大气候下,一个思想很单纯、对未来满怀希望的京夫,才十八岁就早早地告别了学生时代,走上了复杂的社会。
&&&&&&&如果说,这以前京夫的人生道路,还算平坦的话,那么,从这时起的十多年间,京夫走过的道路却是那么坎坷,让人纠结,让人不堪回首。然而在近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当我们缅怀京夫,赞美他的人品和作品时,发现京夫之所以能写出那么多感人的、深刻的现实主义作品,原来和他的这段不幸经历密切相关。不知道京夫的这段不幸,就无法理解京夫,就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京夫和京夫的作品。
&&&&&&&初出茅庐的京夫,面貌焕然一新,充满了青春的活力,“捻裆裤”的晦气一扫而光。他保留了商师上学时的学生小分头,洁白的衬衫扎在“前开门”的制服裤子里,还配了一双回力牌运动鞋。在篮球场、乒乓球桌上经常能看到他那朝气蓬勃的潇洒身影。他的宿舍里经常飘出洪亮的手风琴声和悠扬的俄罗斯民歌。这在县城,在商师或初师根本不算啥,但在腰市,可就是事情了。腰市不是市,是个山镇,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还是一个比较封闭、贫穷、落后的地方。在洛中是“前开门”攻击“捻裆裤”,在腰中却变成“捻裆裤”攻击“前开门”!这位腰市中学唯一的科班师范生的行头,引来嫉火,一些思想比较保守的老师,心里酸溜溜的。一个也曾穿过“捻裆裤”的土包子,竟然穿起了“前开门”,还神气地把衬衣别在裤子里,穿上了球鞋,太烧包了!更使他们惊讶的是,那年春节过后,京夫竟然穿了一双锃亮的新皮鞋。这可是连区委书记都没见穿过的啊。人们都跑到他的房子里“参观”,“多少钱啊?”,“感觉咋样?”问话中流露出一股醋味。腰市中学容不下他了,于是被以革命工作需要的名义“调”到腰市小学当老师。抗争、质询,都无济于事,只有服从。
&&&&&&&他郁闷,不解,没有想到&雪洗“开裆裤”之辱,会是这样的结果。他更没想到,事情还仅仅是开始,更大的灾难还等着他。但是,性格决定命运。老天爷赋予他的文学细胞,促使他不能安分下来,他决心继续拿着笔杆子向前冲。
&&&&&&&喜事来了,而且是双喜临门。爱情之花结了果,大胖小子呱呱坠地;写作也开出了可喜的小花朵。他的处女作小小说《两全其美》,在《商洛报》副刊发表了,还加了社评。文章上了报,轰动校内外。捂着的嫉火泼上了油,盖着的醋缸搅了一把。校长坐不住了,把他叫到办公室,很不满地批评了他。在校长的眼里,教师就是教书匠,写小说是不务正业。年轻气盛的京夫当然不服,反驳道:“我知道有人对我看不惯。看不惯又怎么样?你总不能把我写作的权利也剥夺了吧!”他真成了马角山的“马角”,让领导大为恼火,甚至拍了桌子。
&&&&&&&本来么,爱美之心,人人皆有,何况,对人生正充满美好理想的小青年。至于写作,想当作家,更是一个有志青年追求理想、奋发上进的表现,理应鼓励才是。但那是大抓阶级斗争的年代,鼓吹“又红又专”的年代,真善美的人性,被异化了,贴上了资产阶级的标签。
&&&&&&&&嫉妒和政治联姻,偷袭了毫无思想准备的京夫,终于酿成一场人间悲剧。
&&&&&&&&据说,作家都有写日记的习惯,京夫当年就写了43本日记。他不但爱写日记,还喜欢听收音机,结果成了一些人在社教“四清”运动中“收拾”他的小辫子。来者不善,善者不来。他们想当然地认为,京夫“疑似”偷听敌台、写反动日记。1964年9月的一个周末晚上,这些对京夫“看不惯”的人,趁京夫假日回马角山之机,偷偷地撬开窗子潜入他的宿舍,翻找京夫的“反动日记”。他们整宿不睡,总算从“鸡蛋”里挑出了几根“反骨”。一曰:“县文教科长来了,那么多教师不给学生上课而巴前溜后,嗡嗡嘤嘤,小小的文教科长有什么了不起的!”二曰:“南方钟灵出才子,许多大文豪都是南方人,北方黄土高原几乎没有什么人才,应该引起注意。”三曰:“公社食堂饿破肚皮,种卫星田吹破牛皮,社队干部披着人皮……”。这在当时可是一条重要的“反革命证据”啊,那些整人者总算捞到了“稻草”。&因言获罪,莫须有。翌月,县检察院决定立案,给京夫戴上现行反革命帽子,开除公职。后来,事件的发展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没给京夫戴帽子,也没开除他,但给他记了一大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现在看来,京夫在私人日记中写的这首打油诗,言辞虽然激烈点,但观点并无原则性错误。反映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现象,是当时有目共睹的事实,党中央在当时也曾召开过两次郑州会议及时纠正了这一全国性的左倾错误。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打油诗和其他“反动言论”都是京夫写给自己看的私人日记,当属个人隐私。谈不上言论,更谈不上公开言论。所以,“大过”没有让京夫低头。1965年春,京夫又回到了腰市小学。走进学校,他在院子里走了两圈,边走边唱。他心里不服啊。
&&&&&&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了,他又一次被揪了出来。小小的腰市,大字报、大标语铺天盖地,到处都是“打倒郭景富”的喊叫声。无休止的批斗会,没完没了的检查,还被拉到商州城游街示众……,斯文扫地!人类人性的丑与恶吞咽了这个瘦弱的白面书生,他跌入人生的最低谷,痛苦,沉默,祈盼……
&&&&&&&原学校呆不成了,京夫背上铺盖卷回到马角山。人们发现,京夫变了,变得寡言少语了。
马角山的父老乡亲知道他在外边落了难,义无反顾地接纳了他,还一再安慰他:“不咋!红毛绿眼睛,那是人家说,我们还不知道你是咋大的,属啥的?你该吃就吃,该睡就睡,不要把自己当松囊鬼!”&患难之中见真情,在“这没希望的地方”京夫看到了希望。他感受到了山里人的淳朴、忠厚、善良。
&&&&&&&小说写不成了,也没有心思写了。从1962年到1972年,一停就是整整十年。
&&&&&&&在双庙子生产大队,京夫又当了一年多的队办小学老师。后来,兴修庙湾水库,领导知道他能写,就派到水库出简报。采访,写稿,编排,张贴,一竿子戳到底。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马角山成了商州新的旅游景点,当我们在这里赞叹鬼斧神工的喀斯特地貌,欣赏旖旎多姿的湖光水色时,有多少人能知道京夫当年也为水库建设有过默默的付出呢?又有多少人能理解他当年的心情呢?
&&&&&&&行文到此,有人或许要问,经过社教、文革“牛棚”的磨难,我们的京夫服气了吗?消沉了吗?有怨气了吗?
&&&&&&&&&&&&三、过去了,就过去吧
&&&&&&&事情的结果,让很多人感到意外,他的成名作《手杖》和另一篇姊妹篇《过去了,就过去吧》向党、向人民做出了一个高尚的超脱的回答:“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这句话成了当时的名人名言,在全国影响很大。这对当年抚平受伤的心灵,团结一致搞改革开放,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有道是,世上好人多,真善美还是主流。自始至终,就有很多人很同情京夫的遭遇,也很欣赏京夫的才华。这样的人不重用,岂不太可惜!
&&&&&&&事情终于有了转机。随着文革初期极左之风的渐息,又经过大串联、武斗,大联合、三结合之后,各级革委会成立了,运动开始走向有序。这时,人们的思想认识,也有了巨大的飞跃,社会舆论对京夫有利了。
&&&&&& 1968年,京夫看到曙光了,他的人生道路又经过了一个关键性的拐点。一些富有正义感、手中又有点小权的伯乐,冒着一定风险把他调到县上编写乡土教材。京夫也不负众望,写了一篇短篇小说《石窑的传说》,很受各学校欢迎。辍笔十年的京夫又露面了。
&&&&&&&不久,京夫被调到商县中学当语文教师。
&&&&&& 1972年,京夫又被调到商县创作组,从此他正式步入专业文学创作队伍。
&&&&&&&磨难终于过去了。
&&&&&& 1973年春,我(齐彩琴)调到商县文化馆。在文化馆我见到京夫。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文静,言短,见人只是点个头,笑一下,算是打个招呼。早上起来,他在院子里打太极拳,我在院子里做健身操,互不干扰。之后各自回屋,开始一天的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彼此熟悉了,我和我爱人都很佩服他,不但佩服他的文学才华,也佩服他的为人品质。他年长我们三、四岁,在我们的心目中他是一位可敬可亲、平易近人的兄长。“老郭”、“景富”,同仁们都这样亲切地称呼他。
&&&&&&&那时创作组虽然在业务上是独立的,归县上直接管,但生活上同文化馆在一起,都在一个大灶上吃饭。包括图书馆、博物馆,都在一块。工作上,大家经常是不分彼此,互相帮忙。我是文化馆的音乐舞蹈干部,经常下乡组织、辅导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他曾多次提到过他老家,我还专门到马角山去收集过一次民歌。那时,我一个心思扑在工作上,对他那美丽的故乡没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印象最深的只有山高路远。这之前,早在剧团的时候,有一年深秋我曾随团到马角山演出过一次,当时才十几岁,对马角山印象只有一个字:冷。
&&&&&&&在创作组的岁月里,伴随他的经常是失眠。写作的地方,就是睡觉的地方,办公室、宿舍合二而一。这在过去的商县,是普遍现象,哪像现在办公楼、家属楼各是各的。熬夜,很费脑子了,一兴奋,就睡不着觉。白天事情又往往太多太杂,静不下心来。再加上文化馆对面电影院高音喇叭声的干扰,更加令人心烦。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坚持写作。
&&&&&&&1980年,小说《手杖》,在全国一炮打响,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成了京夫的成名作。当时,京夫偶然路遇、先听见二十多年前曾不愿和他同桌的女同学正和另一位奚落过他的男同学议论他。
&&&&&&&男同学说:“你知道吗?那位穿捻裆裤的写了篇《拐杖》(实际是《手杖》),还到北京领奖去啦,人真看不出!”
&&&&&&&女同学说:“怎么不记得,他还和我是同桌呢,我当时说啥也不想和他坐一条板凳,莫想今天出息了。”&二人没看见路过的京夫,只顾自个交谈。&
&&&&&&&京夫从他们提到的捻裆裤,触类旁通,联想到文学创作,悟出一个道理:搞文学创作,也要学会裁剪,把同一块布料做成“前开门”,不要做成捻裆裤。他经常提醒自己:“捻裆裤子穿上,不丢大人的,千万不能每写一篇,也都是捻裆裤。”他终于成了一位游刃有余的高级文学“裁剪”大师,为我们推出一件件漂亮的“前开门”。
&&&&&&&翌年,短篇小说《娘》也获得当代文学奖。除《手杖》、《过去的,过去吧》、《娘》外,还先后发表了《小龙》、《新女》……&等一大批作品。&&&&&
&&&&&&&&&&&&
&&&&&&&鲜为人知的是,他还和我合作创作了歌曲《傻大哥》(原名《唱歌要唱心上的歌》)、表演唱《三个犟姑娘》。他写词,我作曲。他还和文朋合作创作了歌曲《龙须草丝丝长》(京夫词、文朋曲)。这三首歌曲都刊登在文化馆编印的音乐刊物《鹤声》上。《傻大哥》还被商洛地区群艺馆的《丹江歌声》选用。那时,我从县医院调过来不久,离开文艺界八年了。回归自己热爱的事业,令我很兴奋,一心扑在工作上,下乡、蹲点、辅导、演出,从未落后。办《鹤声》,我是组稿、编辑、印刷、发行一手包,阻力很大,甚至一度感到很抑郁,不知何去何从。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京夫伸出了援手,他不但给《鹤声》写歌词,还经常鼓励我,给我打气,要我坚强些,坚持把《鹤声》办下去,把群众文化工作搞好。在他的启发下,后来我写了一段自况励志词,还谱了曲,取名《小溪》。并于2010年收录在我编著的《商州民歌》中。《鹤声》终于坚持办到我调离文化馆,在14年中共刊发了约400首群众创作歌曲,受到商州民众的好评。
&&&&&&&我们经常同他探讨一些文学问题,但他很少谈到他那不幸的过去。从《手杖》和《过去的,过去吧》》可以看出,京夫对自己的不幸遭遇,采取的是宽容态度。他没有记恨整他的同志,没有记恨组织,更没有记恨社会。他的胸怀之宽阔,人品之高尚,令人叹服、钦佩。
&&&&&&&当年伤痕文学风靡全国,但京夫分寸把握得很好。《过去的,过去吧》和《手杖》中的主角,都是那个被“千里迢迢遣往一个山区小县”的京官。前者写于1979年之春,后者写于1979年深秋。《过去的,过去吧》虽然也属伤痕文学,但标题就是主题,意味深长。《手杖》看得远,写得积极,思想境界更高,不是消极揭疤,从而得到整人者和被整者的共同认可。这,恐怕也是《手杖》能在1980年获得为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重要原因。
&&&&&&&&“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京夫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言行一致。有很多人说,京夫受整后性格变了,变得沉默寡言了。难道真是一旦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了吗?我们共事了十多年,没有看出他有这种想法。这只能说,他变得成熟了,稳重了,大度了。
&&&&&&&他成名后,有当年批他的人向他赔礼道歉,他豁达地笑着说:“这也不能全怪你。在当时那种大气候下,做这样的事的人多得很。我从不记前仇,你也不要老记住这样的事情,不要有任何的思想负担。”说得那人连连点头称是。&
&&&&&&&说大点,腰市也是京夫的故乡,京夫终生都热爱着这片热土。2006年春,京夫为闵鸿编著的《腰市古今》第二部《腰市风情》,写了一首诗《&腰市古今&寄语》,诗曰:
&&&&&&&不是他乡是故乡,
&&&&&&&在此曾做孩子王。
&&&&&&&日食萝卜三大碗,
&&&&&&&夜写文章三更长。
&&&&&&&未得上达三卿相,
&&&&&&&却受苦果十年长。
&&&&&&&经历难也是财富,
&&&&&&&宁愿恓惶避锋芒。
&&&&&&&恨兹念兹独惆怅,
&&&&&&&镜中双鬓又添霜。
&&&&&&&历史已沉记忆里,
&&&&&&&喜看新街立朝阳。
&&&&&&&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京夫对腰市没有任何芥蒂,不但把磨难看成“财富”,更可贵是“喜看新街立朝阳”,他看到腰市的进步和希望。当闻知《腰市古今》召开首发式时,京夫觉得“家乡无小事”,连夜从西安赶回腰市,到腰市时已接近午夜了。他说:我这个游子“对故乡总有一种深深的眷恋”,“肯定精神还是要回归故乡的”。还激动、自豪地说:“我是腰市人!”
&&&&&&&文革后,组织上为他平了反,还吸收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不仅说明党组织没有忘记他,也说明他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他的思想,他的言行,他的作品,表明他是一个光明磊落、一身正气的真正的共产党人。
&&&&&&&&&“不计前仇”,说的是何等好啊!但以德报怨,宽厚待人,不等于忘记了,不等于不反思了。他的作品,不是唯美主义,一味粉饰太平,也不是自然主义,嗜好感官刺激,而是现实主义,客观、真实且富于哲理和启迪。他探索人性的善与恶,弃恶扬善,这大概是现实主义作家共同追求的东西吧。
&&&&&&&&&&&四、文学就是人学
&&&&&&&京夫曾多次对我们说,文学就是人学。
&&&&&&&虽然这个命题,据说是舶来品,也是很多作家乃至众多文学爱好者的共同话题,但京夫的理解和认识,恐怕比一般人要深刻得多。要不怎会塑造出那么多触及人们灵魂的艺术形象呢?
&&&&&&&无论是《手杖》里被“千里迢迢遣往一个山区小县”的京官,还是那个“面颜苍老干巴、身子佝偻的老头儿”、&“一位脾气古怪的长者”,都写得可敬、可亲、可爱。既充分表达了人民对老一辈革命家的爱戴,也充分表达了老一辈革命家对人民的体恤,“主人”与“公仆”的鱼水之情,跃然纸上。作者甚至不惜笔墨地借“老头儿”之口,讲了一个刘秀遇难喝稀粥的民间传说,更是意味深长,耐人寻思。二十多年过去了,在反贪倡廉的今天,《手杖》的现实主义还习习发光。
&&&&&&&无论是《娘》里的“娘”,还是“奶奶”,以及“我”,还有笔墨不多的“父亲”,形象都很丰满。尤其是两代人的母爱写得真实感人。与众不同的是,京夫笔下的两个母爱,有层次,有差别。让读者感受到“娘”对“我”的母爱,也看到了“奶奶”对“父亲”的母爱。小说中的我,发现奶奶,有一个神秘的小木箱。有一天,在油灯下,奶奶背着全家人从那锁着的木箱里“取出一葫芦勺核桃来,用小棒槌敲碎了,推到父亲面前。……”这是与“娘”&的母爱不一样的母爱。不竟如此,随着“父亲”的英年早逝,奶奶的母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而揭示了母爱的动态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十年后,京夫又写了短篇《怀念》,说的还是娘。《怀念》的娘比《娘》的娘,更感人。一个平时忍气吞声,委曲求全,显得软弱无力的娘,为了营救身陷“牛棚”被打成反革命的儿子,竟步行八天,只身闯狱,声色俱厉地呵退一群凶神恶煞的“红袖章”。一副感人肺腑的护犊亲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京夫追求的是笔下的人物立体、丰满,是活生生的,不是概念化的,不是口号式的,连他写的歌词也如此。从我为他的歌词谱曲的《傻大哥》就可以看到这一点:
&&&&&&&音乐晚会好热火,&
&&&&&&&尽是姑娘和小伙。
&&&&&&&节目都要自己编哪,
&&&&&&&唱歌要唱心上的歌
&&&&&&&我推不过呀逃不脱,
&&&&&&&信口儿编出了这支歌.&
&&&&&&&三年前秋八月,
&&&&&&&农场里分来个小小伙。
&&&&&&&白净的脸儿瘦高个,
&&&&&&&眼镜突的像京锣。
&&&&&&&姑娘们跟他开玩笑,
&&&&&&&起了外号叫傻大哥。
&&&&&&&傻大哥呀傻大哥,
&&&&&&&啃书本常常忘吃喝。
&&&&&&&傻劲儿上来真邪乎,
&&&&&&&独自对麦苗把话说。
&&&&&&&尝土粒儿就像吃油糕,
&&&&&&&满田里跑着把蝴蝶捉。
&&&&&&&傻大哥傻过了火,
&&&&&&&庆功会戴花找不着。
&&&&&&&李书记派人捉拿他,
&&&&&&&他又对麦苗把话说。
&&&&&&&我没收了他的眼镜往回跑, 
&&&&&&&他求饶恨不得把头磕。
&&&&&&&傻大哥是哪个,
&&&&&&&就是我那李文波。
&&&&&&&庆功会后结的婚,
&&&&&&&他还恋着把蝴蝶捉。   &&&&&&&&
&&&&&&&昨天他上京去开会
&&&&&&&想他我编了这支歌。
&&&&&&&歌词写于1979年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结束不久,人们的思想还不太解放,“爱情”还是“雷区”,词作者一般都不愿意踩这个雷。但京夫还是毅然提笔,以歌词的形式,借一个新婚妻子之口刻画了一个为事业而执着、忘我,与众不同的“傻大哥”新郎官形象。也许,以现在的眼光,有人会说人物写得似乎有点硬,但在那时却是与众不同,难能可贵的。“摸着石头过河”,也需要勇气。&
&&&&&&&长篇小说《文化层》是1985年京夫调到西安省作协后写的,完成于1991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化,文化馆的职工家属先后都住进馆里,大人小孩都来了。文化馆成了一个大杂院,俨然是一个小社会。这倒为京夫提供了一个观察社会的极好窗口。大杂院的男女老少成了京夫笔下的人物原型,很多人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小说写了并行的两条线、两个女性,都是旦角演员出身,一丑一花。通过丑旦,京夫又写出了一种母爱,一个后娘对继子的异化“母爱”。通过花旦,京夫写出了异性相处的困惑,人言的可畏、杀人,世俗的可恶、虚伪,尖锐有力地鞭达了人性的丑恶面。既然,文学是人学,就要写人的的命运、人的遭遇,揭示人性的善恶两面性。起初京夫还很担心有人对号入座,还好,作品出来后,风平浪静。文化馆的同志不愧为文化人,他们很理解,文学作品中的艺术人物不等于现实生活中的某个具体人物。现今,在文化馆办公楼的走廊醒目处,挂有京夫的肖像和简介,大家仍然怀念他,以他为荣。
&&&&&&&文化层,是考古学中的专业术语。指古代遗址中,某个时期古代人类活动而形成的堆积层。小说《文化层》从古代一个文化层的“人殉”发掘,联想到当代文化现象,揭示了世俗的可怕,甚至还以“文化层”作为书名,寓意深刻。但是,文化馆是文化层,文化层就不单是文化馆了。作者在书中又再次借书中人之口呼吁:“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书中人”还希望不再发生类似的新的“过去的事”。
&&&&&&&我在京夫离开文化馆后第二年底,也离开文化馆,调到商县十号信箱。1989年底,我们随厂搬迁也进入西安。在西安,我们到建国路的《延河》杂志社大院,拜访了京夫夫妇。后来,在西安工作的原商洛文艺界部分同志每年聚一次会,京夫都参加了。(见图9)
&&&&&&&&&五、人性化的《鹿鸣》
&&&&&&《文化层》中的老馆长贾芝收留了备受那个后娘虐待的弃儿新民,当后娘生病住院无人护理时,老馆长动员新民以德报怨去伺候。书中描写道:“贾芝突然觉得他成了一个基督教,在用超阶级的人性感化新民,但这种人性总比兽性好,宁让孩子多一份人性,也不能让孩子兽性人生。”
&&&&&&&后来,京夫发现兽性也有两面性,经过十年的探索,终于在2007年完成了一部触及人的灵魂的长篇小说《鹿鸣》,约四十多万字。这时,他的文笔更流畅了,意蕴更深刻了。出版时编辑建议删了五、六万字,说是那几万字过于“敏感”。
&&&&&&&虽然,人们主要从动物保护、环保、生态平衡的角度来关注《鹿鸣,但很多人认为作品的意义不只如此。
&&&&&&&贾平凹说得好:“不能简单地说《鹿鸣》是一部环保小说。其实,这是一部描写环境及自然救赎的小说。它用饱含思想意蕴的叙事及冲突展示,对人类的生存方式提出了思考和质疑,因此,它又是一部充满人文与人文关怀的小说。”
&&&&&&&一位资深的评论家也说:“生态小说不是口号与标签。”“应该表达深刻的、不断的人性拷问与忏悔一种人与自然生命情感关联和诗意融渗关系的修复,一种着力于建构爱意和诗性发生基础上的人类心理与灵魂的生态化。在这方面《鹿鸣》有了让人怦然心动的跃进与提升。”
&&&&&&&说白了,《鹿鸣》实质上还是一部揭示人性真善美与假恶丑撞击的小说。环境受损,生态失衡,只是现象,是结果,是大自然的报复,人类人性的假恶丑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弘扬人类人性的真善美,善待大自然,善待一切生物。这是京夫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
我们读过一些科幻、科普、或科考类的读物,诸如狼群、蚁群、蜂群,乃至猩群的故事,感到新奇、不可思议,但像京夫这样感人的人性化的鹿群故事,还是第一次拜读。最大的感触是京夫先生的人性探索升华了。在他的笔下,那些温顺可爱的梅花鹿,简直就是一群聪明伶俐但又不会说话的孩子。读着读着,就会产生一种错觉,把它们看成我们的同类。甚至分不清谁是人,谁是兽,仿佛是一群兽性大发的野兽在追猎我们的兄弟姐妹。黑暗山洞、荒芜草原、茫茫大漠、雪域高原……,两万多里的悲壮大逃亡,简直就是人生的艰辛历程,一副另类的“文化层”画卷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催人泪下。
&&&&&&《鹿鸣》,鹿鸣,鹿在鸣。我们彷佛听到了鹿的鸣喊,在呼吁生物的最强者──人类,能善待它们,给它们一条生路,归还一切生物的共同家园──地球,一个生机盎然的原生态!
&&&&&&&十个作家九个穷,京夫就是一个穷作家,但他是一个很有骨气的穷作家。《鹿鸣》出版后,社会上没有什么炒作。原来,请评论家写书评,开作品研讨会,作者也得“出水”,经济一直拮据的京夫花不起。他对人说:“关键还不是钱的事,而是掏钱买炒作,祖先丢不起这人!”
&&&&&&& 2007年初夏,《鹿鸣》问世了。我们在商洛工作过的同志在京夫家欢聚一堂,祝贺《鹿鸣》的出版发行。京夫向大家赠送了他的《鹿鸣》,还合&&&&&&&&了影(见图11),遗憾的是,图片有点发虚。但这却是京夫和大家的最后的留影,我们手里还拿着《鹿鸣》,显得更加珍贵。当时,谁也没有想到万恶的癌细胞正在偷袭他。
&&&&&&&那年,京夫和家人去南山游玩(见图12),采到了野菊花,回来泡了野菊花茶,没想到喝过后上吐下泻,到医院做胃镜检查时,发现了异常。不久,传来他住院的消息。
&&&&&&&乡党们急忙赶到医院。说什么好呢,只能说些宽心话,积极治疗,好好休息,多吃些营养品,滋补滋补身子。谁知他反到要我们注意身体,注意饮食。都啥时候了,还想到别人,我们又再次看到他心灵上的真善美。
&&&&&&&京夫是一个不断追求&&完美、理想的人。一般人只知道他是一个作家,
&&&&&&&其实他还是一个很有造诣的书法家,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才子。他不知给人写过多少幅字,却不曾拿一幅字到书画市场去卖。2007年春日,就在他完成《鹿鸣》,发现病情前夕,他录写了王之涣的名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见图14 )。
&&&&&&&&诗言志,我们不但从中欣赏到京夫的书法之美,也看到了京夫“更上一层楼”的抱负。《鹿鸣》是他的“世纪末的叙述之一”,他还想写“之二”、“之三”……,谁知壮志未酬身先卒,《鹿鸣》竟成了他的谢世作。
&&&&&&&京夫走了,永远地走了。为了文学事业,为了唤醒人类的真善美,他奉献出了自己生命。
&&&&&&&去年清明回商,那是京夫先生的本命年,离开我们六年了。我们登上烈士陵园为他烧了一些纸钱、冥币,献了一束鲜花……
&&&&&&&又一年过去了,“小桃花树满商山”,我们驱车来到马角山,瞻仰京夫故居。只见老屋静静地伫立在郭院的最前面,房前高耸的树端上,京夫曾挂牵的几个鸟窝还架在上面。&
&&&&&&&我站在丹水源头的郭院小河畔,凝视远逝的流水,耳边似乎又响起了我的那首歌《小溪》:
&&&&&&&小溪静静地向远方流去,
&&&&&&&坎坷不平,弯弯曲曲。
&&&&&&&春夏秋冬流不断,
&&&&&&&百折不回不停息!&
&&&&&&&你载着美丽的梦幻,
&&&&&&&你奏起动听的旋律, 
&&&&&&&啊,小溪要汇入江海,
&&&&&&&希望之火从奔流中燃起。
&&&&&&&小溪静静地向远方流去,&
&&&&&&&送走晚霞,迎来晨曦。
&&&&&&&春风为你送花香,&
&&&&&&&秋阳为你唱歌曲。
&&&&&&&你走完万里的征途&,
&&&&&&&你迎来最后的胜利。
&&&&&&&啊,小溪汇入了大海,
&&&&&&&人生之悦在奔流中升起&。
&&&&&&&&&&&&&&&&&&&&&&&&&&&&&&&&&&&&&&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分别在西安和商州拜访了京夫的家人,屈大姐和几个子女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资料、照片,澄清了一些问题。谈到不愉快的话题时,屈大姐几度哽咽,令我们不忍心提及。很多事情,京夫没有对子女说过,屈大姐讲述的有些事,儿女们也是第一次听说。1991年京夫的“全家福”只有9个人,现在人丁兴旺,子孙满堂,已是一个有16人的大家庭了(见图14),郭家后继有人啊!照片中的那个小不点,已成长为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
&&&&&&&京夫先生,你的遗愿一定会实现,人类的真善美一定会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圆满实现。
&&&&&&&&&&&(2014 &年5月&于西安)
&&&&&&&图注:
&&&&&&&图1&&马角山喀斯特地貌
&&&&&&&图2&&京夫故居
&&&&&&&图3&&京夫和夫人屈桂英合影
&&&&&&&图4&&商县文化馆同志合影照&&(右二为京夫,1975)
&&&&&&&图5&&商县文化馆同志和基层文艺骨干合影&&&&(中排左三为京夫,1978)
&&&&&&&图6&&京夫在商县创作组工作照之一
&&&&&&&图7&&京夫在商县创作组工作照之二
&&&&&&&图8&&京夫在阅读&
&&&&&&&图9&&京夫(后排右二)和西安部分原商洛文艺界同仁合影&&(1996)
&&&&&&&图10&京夫在《鹿鸣》签名售书会上&&(2007)
&&&&&&&图11&京夫为老同志赠书后合影&&(2007初夏)
&&&&&&&图12&京夫和夫人在南山旅游&&(2007)
&&&&&&&图13&京夫在写字幅
&&&&&&&图14&京夫的书法作品1
&&&&&&&图15&京夫的书法作品2
&&&&&&&图16&京夫全家福&&(1991)
&&&&&&&前排右起:京夫、夫人屈桂英(怀中孩子为孙女郭彬欣)、郭军芳(三女儿);后排左起:郭军霞(二女儿)、李锐(大儿媳)、郭正(大儿子)、郭东生(小儿子)、郭芳霞(大女儿)&
&&&&&&备注:
&&&&&&注1:参见张晓鸣《永远的京夫》一文,原载野山浪子的博客( 00:28:01)。张文说:1964年10月,县检察院对京夫立案侦查,拟给郭景富戴上现行反革命帽子、开除公职。但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1965年春他被大荆区委放出来了,但记大过一次。他又回到了腰市小学当小学教师,回到学校时还得意地在学校的院子唱着走了两圈。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他又一次被揪了出来,当地到处都是&打倒郭景富&的吼声。
&&&&&&&注2:参见沈庆云《闻鼙鼓而思良将——沉痛悼念学友、著名作家京夫》一文,原载《陕西日报》&。沈文说:&“1957年秋天开学时,我们从不同的县走到了商师60级三班。”“商师毕业后,我进了报社门,他回乡教书。那时的教书匠哪有什么社会地位,连一个生产队长都敢欺负你,他被整得差一点蹲了监狱!大概是1963年的暑假,他突然来到商洛地委,走进地委为我们省报记者站提供的陋室里,还没坐稳就说:“你别害怕,我现在是现行反革命!批判了,只是还没抓起来。”我以为他学会了开玩笑,说:“你可别吓唬我,我胆小!”他正色说:“不骗人,真的!”“因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小本子。”他说着,从口袋里取出一个烂本子递给我。我匆匆翻阅着小本子,没发现上面记下任何一件具体的事,都是些互不关联的片言只语,没头没脑,但有些话却很有哲理性。我问他这都记的是什么,他说他想搞文学创作,本子上都是些“偶想”,说将来会有用。我说,这些“思想火花”也不是什么反革命言论呀!他又指着本子后面的一段打油诗给我看,说:“就是这几段惹了祸。”我一看这“段子”,是这么几句:“公社食堂饿破肚皮,种卫星田吹破牛皮,社队干部披着人皮……”还有几个“皮”,我现在记不全了。我当时看后,不免有些吃惊,感到我这个一向不多言不多语的老同学,也像柞水的溶洞一样,外表看来平平静静,而胸中却有着一条如洞中的天河,走近它,就会听到惊世骇俗、振聋发聩的波涛声!我不能说他错了——因为他根本就没有错,只能说些要注意“策略”的话,算是一种劝告。
&&&&&&&注3:参见京夫《深深的脚印》后记,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第1版,p419。京夫说:现在想起来,我那时需要在组织和同志或过来人的帮助下,冷静冷静,端正端正态度再往前走。然而却有人伸出了另外的手。这些同志,趁我请假,非法查抄了我的宿舍,断章取义摘抄了我的日记和文稿。当我还在鼓里,县上就派来了专案组,要我停职交待。此后,旷日持久的检查交待,没完没了的批判长达两年之久,接着又是十年“文化大革命”,我当然不会有好日子过。
&&&&&&&&10天前我们惊悉: 日晚高信先生因病逝世。呜呼哀哉,这位可敬的文学大师终于走了。他从静泉山下走来,又走上了静泉山。他的离去,是我国文坛的很大损失,我们失去了一位可敬的良师益友。他的正直清廉,为世人之楷模,他的高风亮节永远为人们所缅怀!
&&&&&&&&以下之文系我们受商州政协之托,2015年三访高信先生而写的约稿,谁知稿子还未刊发他就走了,永远地走了。为了永远的纪念,我们现将此文,刊登在这里,以飨诸位关注他的人们。
&&&&&&&&&&&&&他从静泉山下走来
&&&&&&&&──记蜚声文坛的高信先生
&&&&&&&&&&&&&&&&&&&&&彩&凤/文
&&&&&&&曾几何时,外界有人对秦岭山里冒出一个笔名“高信”的鲁迅研究者,觉得很惊讶。一位省报记者在慕名采访高信的报道中说,之前“我一直觉得,山里出个小说家也许容易一些,至于能出学者,怕就难了”。当时,连我们很多商洛人,也不自信,更有甚者发出什么“商洛人不宣传农业学大寨,而一味研究鲁迅”云云。
&&&&&&&&有志者事竟成。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高信终于成为蜚声中华文坛的鲁研学者、文学家。他的鲁研成果如雪花般飘向文坛,书著《鲁迅笔名探索》填补了我国鲁迅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
&&&&&&& 1975年,著名老作家唐弢说得好:“高信在商洛研究鲁迅,这正是商洛的光荣,是真正的事业。”四十年后著名学者肖云儒在《缘分》一文中如是说:“我惦记李高信,很久不见面,常打听着他。他的自学成材,他的学有专攻,他角度和资料每每独到的文字,他在寂寞和边缘化中精进身影,暗地里我是引以为师的。”&&&&
&&&&&&&&&一、静泉山下的耕读世家
&&&&&&&&静泉山是商州名胜,和东龙山双塔隔丹江相望。山下寺院西侧的李家村就是高信的老家。据李氏家族宗谱记载,四百多年前的明万历年间,李氏祖上在此立村。
&&&&&&&&高信家祖辈也算是耕读世家了。爷爷李天榜,是村里的私塾先生,还种得两亩水淹地。每逢过年,李老先生就愉快地在院落桃树下,支起桌子为乡亲写春联。只见他手中的那支大号狼毫笔,紫深赭色的竹干笔身上刻有“横扫千军”四个字,让人肃然起敬。爷爷在谢世那年的大年初一,抱起磕头拜年、才两三岁的小高信,取过在先祖牌位前供奉的“横扫千军”,对全家人说:“我写了一辈子字,没成什么气候,只是给乡亲们添了一点点欢喜。现如今,写不动了。这只笔就留给小孙儿,让他长大了学字吧!”小高信抓过“横扫千军”就往嘴里塞,妈妈说他没出息,爷爷却高兴地合不拢嘴:“嗨!看来以后是靠这支笔吃饭哩!”从此,“横扫千军”成了李家传世之宝。高信长大后果然靠笔杆子吃饭。
&&&&&&&&爷爷兄弟四人,他是长兄。精壮的爷爷,半耕半读,还会制作蜡烛,奶奶也会磨豆腐,光景倒也过得去。民国24年(1935)夏,商州突遭暴雨,丹江河水猛涨。洪水冲垮河堤,涌进莲湖。丹江沿岸的农田、村庄遭了殃,高信家的老屋也被漫过的洪水泡塌。洪水过后,爷爷带领全家,在废墟旁重新盖起三间土屋,给三个弟弟和后辈,树立了一个自强自立的榜样。
&&&&&&&&&父亲李永兴,人高马大,天生一副好体魄。按说,托爷爷的福,喝过几年墨水,到城里记账打算盘,熬个相公,是完全可以的。但他却不待见这伺候人的轻松活,竟然把那两亩水浇地租给人,自己耍起了扁担。没有资本、置不起骡马的父亲,约了几个好友,上关中,下豫鄂,历经艰险。有一次,担生铁去湖北老河口,一个同伴中途中暑,他硬是一人挑上三人三百多斤的担子,撑到客栈,昏倒在大门口。还有一次贩煤油,在鄂陕交界处的山道上,夜遇三个劫道者,父亲抡起休息时支撑负重的“搭柱”扑上去,打跑两个,捉住一个。在月光下一看,捉住的竟是一个又黑又廋的十来岁的孩子。孩子吓得直哆嗦,声声求饶。原来,孩子家就住山下,四口人,已断粮两天;妈妈受不了,跳了河,尸首还停在家里。孩子爹心一狠,带上两个孩子铤而走险。见此,父亲从身上摸出几张纸票和半块锅块,塞到孩子手里,叫快回去。随即,三个扁担客又上了路。
&&&&&&&&在高信的眼里,父亲“永远是严肃不苟的”,曾对高信说:“这扑克,以后不要玩了。几个人在一堆,互相耍心眼,赢对方,多不好!有空读点书,总比打扑克有益啊!”&有其父必有其子。所以,高信一直远离扑克。后来,为“联系领导、联系群众”他想学扑克,竟未学会,只输不赢。高信对扑克的失联,竟“感染”了老伴,“遗传”给子女,全家都成了“牌盲”。非但如此,父亲还告诫高信走路要昂首挺胸,不可低头看路,不可左盼右顾。高信记之,却被人误以为“骄傲”。
&&&&&&& 1946年,父亲在州城田巷子南口购置了几间房产。从此全家迁至城内,以小商为生。
&&&&&&&&&二、进商州城求学
&&&&&&&&高信,生于日。同胞姐弟4人,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两个弟弟。可能和父亲长年在外跑路有关吧,高信出生时,舞笔弄墨的爷爷给高信取了一个“长路”的名字。但“长路”却遭到奶奶的一票否决,说“儿子受罪,你还要孙子接着受罪么?后来“高信”被人解读为“崇高信仰”、“高度自信”等云。高信则不以为然,其真实寓意恐怕也只有老爷子说得清了。但不管怎么说,“高信”和“高兴”差不多,“高信”终于伴随着高信,高高兴兴地走出静泉,跨过丹江,进入州城,最后又飞出秦岭,翱翔中华。
&&&&&&&&商县城关小学、城关中学、商县中学都是高信的母校。小学一年级是在附近的一所私人学校“启化小学”就读的。第二年,商县解放,启化小学并入城关小学。半芥园是城小的小花园,充满诗情画意,州城人人皆知,俨然是城小的代名词。在半芥园里,多才多艺的美术老师,在高信的心田里种下了懵懂的画种。城小校歌:“商山丹水,启秀鹤城,司徒敷教,首震铎声。满园小子无知,我们授书在半芥园里,从头做起,前途无穷!”&响彻校园,激励高信和他的小伙伴们,从小就知道了奋发图强,充满远大的理想。
&&&&&&&&高信最难忘的是初中语文三师:万庆良、孙文艺和郭厚敏。当年二十出头的万庆良,四川人,短小精干,白白净净。和他讲授的课文“孟姜女哭长城”中孟姜女丈夫万喜良,名字只差一个字。万老师的课,讲得是那么投入,那么生动,简直是在讲他自己的故事。那时,教科书上有很多鲁迅的杂文、诗歌、小说,1956年又是鲁迅逝世二十周年,各种报刊、课外读物有关鲁迅的文章、故事、图画很多,对高信影响很大。万老师也是一个鲁迅崇拜者,他房子的墙上贴着一张从杂志上剪下来的油画《鲁迅和青年》。油画中留着短须的鲁迅形象,连同作者的姓名黎冰鸿,深深地印记在高信的脑际。遗憾的是,57年反右后万老师被遣返天府之国。继教者是军队文化教员出身的关中汉子孙文艺。其行如风,坐如钟,站如松,俨然一副气宇轩昂的军人气派。他不仅板书工整漂亮,而且声音洪亮有力,讲起课来声情并茂。他朗读唐弢的散文《通向共产主义》,使高信永生难忘,开头一段至今仍能一字不落地背出来。听孙老师的课,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从此,高信和他的伙伴们爱上了文学课。后来,孙老师也出事了,旋即消失,说是有历史问题。第三位语文老师是才从师大毕业、比高信大不了几岁的大孩子,商州人,叫郭敏厚。腼腼腆腆,不苟言笑。但讲课却是一句一词,认真得很。班上,高信和另外两位同窗冉新权、田延斌,是郭老师的得意门生。为了激励三人进步,郭老师搞了个“放笔作文”之法,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放手引入竞争机制”。学生可以自定题目,自由发挥。每次作文,你追我赶,看谁的分高。你长我更长,老师不怕长,一字一句地批改修正,一篇一篇地评述打分。此法促使高信等三人爱上了写作。后来,高信走上文学之路,和当年郭老师的“放笔作文”不无关系。
&&&&&&&&&&&&&&&&&
&&&&&&&高信喜欢美术,作画是他的爱好之一。他不但追随李景钰老师学画,还接受过国画大师赵望云来商时的亲自辅导,为作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高信的一幅国画写生曾获得商县第二届美展甲等奖,还有一幅漫画发表在北京《图书馆学通讯》上。当时李景钰老师比高信还高兴,到处宣传,还夸奖说作品有华君武的风格。八十年代初,华君武在一次接受高信的访谈中,获知此事后,哈哈大笑道:“那咱们几十年前就是朋友了!”
&&&&&&& 1959年高信考入商县中学,这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但高信的求知欲丝毫没有减弱,对文学、美术更加钟情。几年后高信参加工作,经过反复对比、斟酌,他在每月34元的工资中挤出几元钱,从多家杂志中优选、订阅了一份经济实惠、印刷质量上乘的杂志《前线》。这对于家境并不宽裕的高信来说,算是很“奢侈”了。《前线》杂志是中共北京市委主办的党刊,彭真题写刊名,邓拓担任主编。文革前夕,批判“三家村”就是从发难《前线》杂志开始的。当时,高信对《前线》的兴趣主要在图画,并未在意其中的文章。文革之初在好心朋友的“强制”下,忍疼割爱,除撕下每期封底画予以收藏外,五、六年的《前线》全部付之一炬。
&&&&&&&&商中的语文老师是易康德,湖南人。不用说,高信又成了易老师的得意门生。易老师的爱人潘德隆,商中图书馆管理员,对高信十分关照,为高信借阅图书大开方便之门,使高信阅读了大量中外书籍,受益匪浅,促使高信走上文学道路。1960年,高信在《丹江日报》发表了第一篇散文《十个草门帘》,打响第一炮。翌年,连发5响,在《商洛日报》发表了5篇散文随笔,其中一篇就是记述潘德隆事迹的《商中图书馆散记》。
&&&&&&& 1962年,高信的三年高中学习结束了。但那年大学招生锐减,高信高考落了榜。据《商州市志》记载,商州高62届毕业生共237人,考上大学的仅11名,升学率4.6%,为最低年份。
&&&&&&&&落榜不等于落伍。20岁的高信,在人生的漫漫道路上,走到一个岔口。是复习一年来年再考,还是先找个工作谋生再图发展?高信选择了后者。在一所补习学校执教。
&&&&&&&&当时,姐姐、姐夫在陕北工作,有一个孩子留在商县老家。1963年夏,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于是,新婚燕尔的高信送外甥回延安,有了一次远游的机会。延安是全国人民的革命圣地,高信向往已久。延安之行,再次激活了高信文学心扉的创作灵感,回来后写了一本10多万字的书稿《延安游记》。
&&&&&& 1964年,遇银行招生,高信报考后被录用,分到柞水银行。
&&&&&&&&&&三、从终南首邑到商之南
&&&&&&&&纵观高信的人生轨迹,我们发现高信有着超强的事业心,认准的目标则义无反顾地为之奋斗,是任何阻力都阻挡不住的。为了实现自己的文学抱负,他不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职业与爱好的冲突,披荆斩棘,顽强地与命运抗争。正因为如此,他最终鹤立鸡群,蜚声文坛,驰誉中华。也正因为如此,他征途多桀,几上几下,历尽磨难。
&&&&&&&& 1、在终南首邑的逆境中奋起
&&&&&&&&终南首邑就是柞水,位于秦岭终南山南坡,故有终南首邑之称。六十年代的柞水,交通很不方便,既无后来的黄花岭公路,更无现在的秦岭超长隧道,商柞公路也没通,到柞水还得绕行山阳、镇安。在柞水银行,高信当了一名记账员。记账业务很单纯,事情也不多,闲时间有的是,于是高信搞起了业余文学创作。
&&&&&&&&但人生很矛盾,职业和爱好往往得不到统一。所谓知人善任,量才适用,所谓自学成才,良禽择木而栖并非易事,于是演绎出一桩桩埋没人才的憾事。更有甚者,忌贤妒能,扼杀人才,使人才不得善终。也有历经磨难,幸遇伯乐而成大器者,但那就是凤毛麒角,屈指可数了。
&&&&&&&&这一年,高信连发6炮,创了三个“第一”。第一篇通讯稿《脱下棉袄堵闸门》在《商洛日报》发表。第一篇诗文《一条小河村外过》冲出商洛在《陕西日报》发表。第一篇关于鲁迅的文章《鲁迅先生对人性论的批判》在《西安晚报》发表,年底又在《西安晚报》发表了鲁研论文《想起了鲁迅先生的笔名》。从此鲁迅研究,伴随了他的人生。
&&&&&&&&谁知,随着文章一篇篇的发表,高信名声一天天的见涨,领导的不满也日甚一日。虽然高信在省内外金融系统的有关报刊,如《中国金融》上也发表了数篇和业务有关的文章,但领导仍然耿耿于怀,始终认为是“不务正业”。行长甚至实行灯火管制,晚上9点,准时熄灯,违者必究。高信只好用厚纸糊成窗门帘,遮光夜读,同领导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就这样,到文革爆发,高信不但发表了约20首作品,还自修了全部大学课程,涉猎了很多有关的政治、思想史和文学作品。
&&&&&&&&一天,高信受艾煊的《太湖游记》启发,把《延安游记》,寄到出版《太湖游记》的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开始出版社很热情,又是鼓励又是寄书,仿佛希望在即。几个月后,一位在县委组织部工作的朋友向高信透露,出版社来函调了,已转给高信所在银行回复。那位行长又趁机放出了负能量,回函说,作者很年轻,如果出书,势必骄傲,建议暂不出版。就这样,《延安游记》被行长背后的“善”行捅流产了。
&&&&&& 1966年,文革袭临,高信再次挨批。整整5大本笔记,连同文章一起被断章取义,斥之为“反动”。翌年,虽然有关方面给他“平了反”,但1970年,在“一打三反”运动中,行长又咬住高信,上报黑材料,欲置高信于死地。多亏“群专组”同志主持正义,斥责了那位行长的挟嫌报复。
&&&&&&&&“歇笔”六年,作品为“零”。其实高信的“横扫千军”,又何曾真正束之高阁?他把黄色的大字报纸裁成16开,抒发了“非常年代的一段闲情”,将鲁迅诗歌抄了一遍;还用五眼线装的规格装订成册,为鲁研的继续做了准备。至于日记么,照记不误,只是写得“乖巧”多了。真是不事韬晦,“贼”心不死啊!
&&&&&&&&入冬,高信被发配充军去修镇旬公路。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反而给了高信一个难得的机遇。在那里,他见到了一个在商中时的化学老师,时任镇旬公路柞水民兵团副团长。老师了解自己的学生,把高信分到团部政治处搞宣传,办了一份小报《红公路》。这份工地战报,8开四版、油印加套红,开辟有文艺专栏,发行量300份。
&&&&&&&&后来高信还从中优选佳品,刻印、装订了600册精美的《战地黄花》、《筑路战歌》诗集。小报的采访、组稿、编排、插图、刻印、发行,全由高信一人包揽办得有模有样,有声有色。其版面、内容、印刷,让人耳目一新,猛一看,还真像正式的铅印版。小报轰动一时,受到全团乃至,镇旬公路工地全线上下的一致好评。多年后,高信仍然神往这段阅历,兴奋地认为是“本人前所未有、后亦难求的最为舒心的工作时段”。他“常常是不写底稿,边构思边刻板,并随机创作插图”,犹如一个即兴表演的歌唱家,向奋战在镇旬公路上的三万指战员献上了一支支声情并茂、扣人心弦的时代战歌。
&&&&&&&&又一个知音者来了,叫周翎,原总政歌舞团的女歌唱演员、报幕员。1970年歌舞团被解散,全体人员被遣散到全国各地,周翎与丈夫来到商洛。周翎分到商洛军分区政治部当宣传干事,她爱人挂名商县人武部副部长。
&&&&&&&&周女士,我见过,当年我被厂里派到商洛军分区兵要办公室帮忙,见办公室有个女兵,北京人,说着一口流利而标准的普通话。我原以为是商洛驻军人员,也是来帮忙的,没有在意。给我的印象是很年轻,比我大不了多少。她面容姣好,很有气质,很有风趣。聊到商县语言、风俗时,她说了一个笑话:说一次她在一户农民家做客,主人很热情,让她吃东西。她谦让,主人就说:&&“你咋恁好看呢!”“这和我长得好坏又有啥关系嘛?”她想。心里有点不高兴,不知如何是好。更让她惊讶的是,主人见她还不吃,又接着说:“你咋恁难看?!”弄得她非常尴尬。说得大家哄堂大笑。她在兵要办公室呆的时日不长,后来走了。现在看来她是忙镇旬公路慰问演出去了。
&&&&&&& 1971年周翎和齐思贤率地区宣传队来工地慰问演出,发现高信是块难得的好料,认为“人才不能就此埋没”。于是特地看望了高信,并建言高信:“调往地区专搞文化艺术工作。”还说她可从中斡旋,把握极大。果然事成,几个月后地区人事部门调令下到县上。高信遇到了高人,周女士的慧眼、仗义,为高信所感激、敬重,也为商洛人民所钦佩。2002年10月高信赴京拜访了周翎夫妇,受到热情款待。当时,她爱人魏风先生,不顾77岁的高龄,驾车欢送。这位老艺术家,同老伴周翎一样,一身正气。早年就是采访女英雄刘胡兰的第一人,创作了歌剧《刘胡兰》,使刘胡兰的事迹家喻户晓,毛泽东还在剧本上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文革结束,周翎夫妇从商洛回到北京后,魏风先生曾去新疆军区审查节目,当得知“西北歌王”王洛宾的冤情后,立即向新疆军区有关方面,反映了王洛宾的窘境,使王洛宾得以彻底平反。&
&&&&&&& 2、文化坑里的激愤
&&&&&&&&&商州城里有个“文化坑”,文人集散地,名气斐然。
&&&&&&&& 1971年秋,高信回到商州,到“文化坑”报到。开始的运气不错,正赶上组建地区文化馆,成了地区文化馆的“元老”。当时,各级革委会早已成立,山头铲平,无政府主义销声匿迹,踌躇满志的高信,似乎可以“名正言顺”地“三十而立”了。
&&&&&&&&&谁知世上的事情复杂得很,变数太大。“文化坑”不是陶渊明的“桃花源”,一场更沉重的磨难正等着高信!
&&&&&&&&&问题仍然出在鲁迅研究上。如果说在柞水银行搞鲁研真有点“不务正业”的话,那么在文化馆搞鲁研应该是“专业对口”了吧?非也。文化馆的工作颇杂,往往只是配合政治形势开展一些诸如歌舞、戏剧、墙报、故事会等群众文化活动,若是搞什么闭门研究,尤其是鲁研这样的冷门,那在一些“革命同志”看来还是“另类”的。虽然高信也服从命令,积极参加馆里的群文活动。
&&&&&&&&我们再次看到了高信执着的性格。开始,他还是很谨慎的,不想招惹谁。他之所以拾起了搁浅六年的鲁迅研究,究其因,是对鲁迅的崇拜,研究已有基础,难以割舍,这是其一。其二,也正是为了避嫌,觉得鲁迅是“文革”红人,无人敢批,是保险的。其三,当时也只有鲁迅一人走在“金光大道”上,历史使然,别无选择。谁知道“革命同志”亦非等闲之辈,鲁迅不敢反,但你李高信算老几?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竟说什么“商洛人不宣传农业学大寨,而一味研究鲁迅”。话虽荒谬,但却道出了一个事实:长期以来,鲁迅研究一直是大城市里学者、教授、专家的专利,哪见过穷乡僻壤的无名小卒搞这个呢?有些人觉得,商洛人天生面向黄土背朝天,写点小说、戏剧、诗歌之类倒也罢了,搞什么鲁迅研究,岂非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异想天开吗?
&&&&&&&&然而,墙内开花墙外香,冷门爆热。在文化坑的这些日子里,高信1万多字的《鲁迅笔名探索》(内部发行版),不仅在1976年初夏鲁迅逝世40周年之际,被《山东师院学报》刊登,其他近50来篇鲁研论文也被省内外报刊,包括《光明日报》《朝霞》和多家大学学报发表了。如《先要“识得真金”》、《砥柱中流战恶浪》、《看筋骨识脊梁》、《“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文学是战斗的!”》、《为了革命&拼命硬干》、《照出谎言家的五脏六腑》、《“我对于名声、地位,什么都不要”》……。也许在商州很多人包括当时的“革命同志”,都未能目睹这些文章,但文章被发表的本身,就为“革命同志”所不快,像是被打脸,于是忌火中生,恼羞成怒,使出了明枪暗箭,扯着虎皮做大旗,朝着高信呲牙咧嘴。或许,高信低个头,“革命同志”会高抬贵手,从轻发落,但他们这回可真是遇到了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硬茬。稿子发出了,有人跟踪告状,报刊来信了,被人违法拆阅。最后闹到高信的工资被停发,房门被撬开,要扫地出门的地步。息无居所,高信只好回到故家小屋;写无稿纸,只能靠友人暗地资助……。难怪高信说,这是他人生道路上生命最暗淡的日子,与命运抗争最艰苦、情绪最激愤的日子。
&&&&&&&&真想不到,七十年代中后期,在商洛山,一位鲁迅研究者竟会落到如此悲惨的地步。很难想象,高信怎能在如此困境下去完成对鲁迅的研究?悲哉,善哉!&
&&&&&&&& 3、“逍遥”商之南
&&&&&&& 1977年春节刚过,高信被莫名其妙地发配去了商之南。
&&&&&&&&商之南,即商南,秦头楚尾,鄂豫陕三省交界地。在这里,高信被随农村工作组到离商南县城40来里的县河口住队。这时,高信正在撰写鲁迅诗歌的论文。多亏又遇到一位有胆有识的知音领导,这位领导对工作组组长说:“高信不懂农村工作,让他看他的书,他的事情总有用的。至于工作么,你们替他做做就行了!”&后来,这位领导又硬是顶住一些人的非议,把高信调回县上在商南工人俱乐部当了一名“理论教员兼美工”。他对高信做了最大的保护,使高信在商南的两年时间里,免遭歧视,发表了30多篇鲁研论文,如《鲁迅诗话》、《〈悼丁君〉一诗浅见》、《鲁迅保存的两件革命文物》、《读鲁迅的〈药〉》、《鲁迅与民歌》等,其中就有高信的代表著作《鲁迅笔名探索》(后文简称《探索》)。
&&&&&&& 1977年夏,10万多字的内部发行版《探索》,在黑龙江爱辉县教师进修学校《读点鲁迅丛刊》(增刊)刊登。七十年代中后期,这个因100多年前中俄“瑷珲条约”在此签订而出名的小县城,又突然成为中国鲁迅研究的中心。高信的《探索》,立刻引起鲁研界的很大反响,专家学者、同仁好友纷纷响应。
&&&&&&& 1978年10月,高信参加了在黄山召开的全国第一次鲁迅学术研讨会。很多与会者热情地动员高信能将《探索》修订后,公开出版。会后,天津人民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都意欲出版高信的《探索》。
&&&&&&&&&经过4个月的劳顿, 1979年春节过后,重新改写的《探索》终于脱稿,并定由陕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在商南的几年里,全国文学界很多老前辈、师兄、文友,以及社会各界的朋友、有正义感的认识或不认识人士都对高信做了极大地声援、支持。毕竟,“四人帮”倒台,文革结束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人们看到了中国文艺复兴的春天。文学巨匠叶圣陶见到《探索》(内部版)一书后,因目力不济,专门请人讲完“探索”大要。老漫画家华君武还赠送了高信一幅《永不走路,永不摔跤》的励志漫画,至今镶挂在高信家的客厅墙上。老作家唐弢也不断给高信寄赠新书,还致函鼓励,“高信在商洛研究鲁迅,这正是商洛的光荣,是真正的事业”之赞语就是这时说的。时逸之在得知高信的不幸后,立即向有关领导作了汇报,有关领导也做了专门批示,责令有关部门落实政策。
&&&&&&&&祖传的“横扫千军”也给了高信勇气,他毅然上书曾被毛泽东誉为“我们的作家和才子”、时任陕西省委常务书记的李尔重。1979年,这位一生光明磊落、两袖清风的老共产党人看了高信的上诉信后,立即指示商洛地委予以纠错。
&&&&&&&&问题终于解决了!高信被彻底平反了,“反动日记”也被退还了。
&&&&&&&&省上有单位闻讯,欲调高信去工作,但高信执意重返“文化坑”,从跌倒“坑”里爬起来。自然,有示威的意味,这正是高信的性格。
&&&&&&&&&&四、回归“文化坑”
&&&&&&&&三年三大步。&
&&&&&&& 1979年10月,又回到地区,看到熟悉的那个所谓“文化坑”。
&&&&&&& 1980年10月,《探索》由陕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 1981年,地区文研室宣布正式成立,高信终于成了一名专业的文学研究创作人员,名正言顺了。
&&&&&&&&想当初门可罗雀,如今又热闹起来,连地区领导也来了。新任商洛地委书记的白玉洁,记者出身,也是一位关中汉子。他参观了高信的宿舍、办公兼书房的三合一房间后,问寒问暖,还仔细询问了高信的创研历程,对高信的研究和成绩表示了肯定和赞赏,并鼓励一番。之后,高信被任命为地区文研室主任。
&&&&&&&&八十年代是高信鲁研的丰收期,硕果累累。早在《鲁迅笔名探索》(内部发行版)杀青前后,高信的鲁研重点就开始转移,穿插运作,逐步扩展,覆盖全面。先是研究鲁迅诗歌,继而又深入到鲁迅杂文、散文、版画、小说、文学思想、美学思想等方面。作为鲁研学者,高信为此耗去人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他无疑是鲁迅先生的崇拜者,对给鲁迅大泼脏水的言论嗤之以鼻。他说,鲁迅和他作品的历史地位,无须置疑,更不用去争论。他非常欣赏革命先烈郁达夫在鲁迅追悼会上的一句话:“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隶之邦,一个有英雄而不知尊重的民族则是不可救药的生物之群。”
&&&&&&&&到八十年代中期,在鲁研的同时,笔锋又拓展到艺术领域和随笔写作方面,发表了300多篇包括鲁研论文和其他方面的散文、随笔、札记。并从中选了约200来篇、近70万字的文章,结集出版了著名的“四语”,即《品书人语》(1988)、《书海小语》(1990)、《书斋絮语》(1991)和《北窗书语》(1992)。其中,有些是在商南的“逍遥”成果。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不温不火的“四语”成了高信的代表作,奠基了他在国内文坛的地位。他的其他文学作品几乎和他的鲁研作品平分秋色,文笔流畅、精确而老道,论文散文化,散文论文化,备受读者赞誉。他的治学之道就是书话约法三章:“着笔往昔,着眼现在,追求史料性知识性与现实性的联姻”。真实、可读、有意义,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
&&&&&&& 1988年,高信被破格晋升为正高级职称。
&&&&&&& 1991年,高信被调到陕西省人民教育出版社,担任审读室主任。白玉洁还热情洋溢地为高信写了一首欢迎来古城工作的诗。
&&&&&&&&&&五、“业无高卑志当坚”
&&&&&&&&高信是被“挖”来的,伯乐就是省人民教育出版社老社长赵喜民。赵喜民是赵乐际之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做过《青海日报》社长,是个老出版人。这个五十年代的赴苏留学生,是个典型的关中大汉,办事雷厉风行,一丝不苟。他曾任商洛地区副专员,分管文化,很熟悉、赏识高信的才能。 1985年春,赵喜民在一无资金,二无场地,三无编辑人员情况下,受命组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担任社长和总编。为此,人们经常看见他骑一辆旧自行车四处奔波。
&&&&&&&&“业无高卑志当坚”,出自北宋文学家张来《示秬秸》一诗,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冰彩活画市场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