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个经济适用房转商品房社会不能所有商品都是劣等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将应届生论坛分享给朋友:
关注应届生:
查看: 192595|回复: 0
职员, 积分 77, 距离下一级还需 43 积分
09金融联考大纲指导复习: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导论&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和经济学的产生1.经济资源的稀缺性与选择行为(1) 经济资源的稀缺性的含义经济资源的稀缺性是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基础性概念。在人类社会中,生产资源以及用它们生产的产品总是既定的,而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由此便产生了稀缺性问题。西方经济学家把满足人类欲望的物品分为“自由物品”和“经济物品”。前者指人类无需通过努力就能自由取用的物品,如阳光、空气等,其数量是无限的;后者指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方可得到的物品,即必须借助生产资源通过人类加工出来的物品。相对于人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就是稀缺性。这种稀缺性不是指物品或资源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相对于人类的欲望的无限性来说,再多的物品和资源也是不足的。对稀缺资源的认识应从动态的观点来认识。历史上,许多资源曾经被视为自由取用的资源,如空气、水,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人口的增加,人类需要的不断提高,也变得越来越稀缺。(2)选择行为的必然性正因为稀缺性的客观存在,地球上就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的欲望与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为了利用现有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来更有效地满足人类欲望,就必然导致对将有限的经济资源去生产何种经济物品以及如何生产进行选择的行为。2. 基本的经济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何时生产,这四个问题被认为是人类社会共有的基本经济问题,经济学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产生的。解决这四大基本经济问题,必须更好地协调人类的对经济资源的选择行为,包括:第一,如何利用现有的经济资源;第二,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第三,如何选择满足欲望的方式;第四,在必要时如何牺牲某种欲望来满足另外一些欲望。3.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和社会如何作出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经济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物品,并把物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领域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的一门社会科学。&二、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边界1.选择与机会成本(1)选择从经济资源稀缺性出发,要解决四大基本经济问题,人们需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各种欲望的轻重缓急;二是为了满足某种欲望所需付出的代价。选择是指把既定目标与达到这一目标所需的代价联系起来权衡的经济行为。&(2)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当把一定的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放弃的另一些产品生产上最大的收益。机会成本是经济学原理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制定国家经济计划中,在新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中,在新产品开发中,乃至工人选择工作中,都存在机会成本问题。它为正确合理的选择提供了逻辑严谨、论据有力的答案。在进行选择时,力求机会成本小一些,是经济活动行为方式的最重要的准则之一。2.生产可能性曲线的经济学含义与机会成本递增法则(1)生产可能性曲线的经济学含义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在既定的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各种产品最大产量的组合,又称为生产可能性边界。它表示社会生产现有条件下的最佳状态,是由技术水平和可用资源决定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在图形上表现为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这表明随着X的增加,曲线上对应点的绝对值递增。失业、低效率、资源浪费等使生产处于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内。处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内的点,表示社会未能充分利用资源,即存在闲置资源,也就是存在失业。但经济资源的未能利用并不是造成产量处于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内的惟一原因,当经济缺乏效率时,也会产生这种后果。因此要使社会处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经济资源和提高经济效率。当社会生产处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时,表示社会经济处于有效率的充分就业状态。生产可能性边界图是供社会选择的清单。(2)机会成本递增法则及其原因机会成本递增法则是指:在既定的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每增加一单位一种产品的产量所产生的机会成本递增,即要放弃更多其他产品的产量。资源有限及要素间的不完全替代性是机会成本呈递增趋势的原因:一方面,由于资源有限,随着一种产品产量的增加,用于生产其他的经济资源逐渐减少,造成该经济资源相对稀缺,价格增加,在所放弃的其他产品产量不变的情况下,所放弃的最大收益即机会成本递增;另一方面,由于存在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即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换言之,机会成本递增。这也可以用来解释生产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有时也称为“凸性”)的原因。&三、资源的配置、利用与经济体制1.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1)资源配置为解决经济社会的四大基本问题,需要研究相对稀缺的经济资源(劳动、土地、资源、企业家才能等)如何合理分配给各种不同用途,以生产出更多的满足人类欲望的“经济物品”,这就是资源配置。它属于微观经济学范畴。(2)资源利用在现实社会中,劳动者失业、生产设备和自然资源闲置等是经常存在的状态。这说明,生产可能性边界所标定的产量只是充分就业的或者说潜在的国民收入,而实际的国民收入往往小于它。研究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寻求改良这种状态的方法,从而实现充分就业,使实际的国民收入接近或等于潜在的国民收入,这就是资源利用。它属于宏观经济学范畴。2.不同经济体制下的资源配置与利用方式(1)自给自足经济自给自足经济的特征是每个家庭或每个村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只有极少数消费品是与外界交换来的。在这种体制下,资源配置和利用由居民的直接消费所决定,经济效率低下。(2)计划经济计划经济的特征是生产资料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管理实际上像一个单一的大公司。在这种体制下,用计划来解决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产品的数量、品种、价格、消费和投资的比例、投资方向、就业及工资水平、经济增长速度等等均由中央当局的指令性计划来决定。实践证明,它不能解决资源配置问题,效率较低,导致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资本主义国家国有企业私人化的浪潮。(3)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特征是产权明晰,经济决策高度分散。这种经济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资源配置和利用由自由竞争市场中的价格机制来解决。但这种体制不能很好地解决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且缺少公平。(4)混合经济混合经济的特征是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合,自由竞争和国家干预相结合,政府限制私人的某些活动,垄断的成分限制完全竞争的作用。在这种体制下,凭借市场制度来解决资源配置问题,依靠国家干预来解决资源利用问题,效率和公平可以得到较好的协调。&四、经济学分类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1)微观经济学及其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户、厂商及单个产品市场)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它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消费者对各种产品的需求与生产者对产品的供给怎样决定着每种产品的产销量和价格;二是消费者作为生产要素的供给者与生产者作为生产要素的需求者怎样决定着生产要素的使用量及价格。这涉及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的运行问题,它又称为市场均衡理论或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论证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微观经济学采用个量分析法,个量是指与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相适应的经济变量。如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利润,某一商品的需求量、供给量、效用和价格等。微观经济学在分析这些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时,假设总量固定不变,又被称为个量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主要包括:消费理论或需求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理论、要素价格或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理论等。由于这些理论均涉及市场经济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因而微观经济学又被称为市场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历史较久,它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剑桥学派和洛桑学派的理论观点演变而来的,像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论、庞巴维克的边际效用价值论等,都是微观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些英美经济学家对以完全竞争为条件的剑桥学派和洛桑学派的理论观点进行了修正、补充,从而形成了现代微观经济学。其中,影响较大的著作有: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1933),罗宾逊《不完全竞争经济学》(1933),希克斯的《价值与资本》(1939),萨缪尔森的《经济分析基础》(1947)等。微观经济学在分析市场机制的某些具体作用形式方面,提出了一些能够反映商品数量关系的理论观点和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不理解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经济规律,就无法正确理解社会的整体经济活动。&(2)宏观经济学及其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是如何决定及其相互关系。它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已经配置到各个生产部门和企业的经济资源总量的使用情况是如何决定着一国的总产量(国民收入)或就业量;二是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总供求是如何决定着一国的国民收入水平和一般物价水平;三是国民收入水平和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与经济周期及经济增长的关系。它又称为国民收入决定论或收入分析。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资源的利用问题,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财政与货币政策等。(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联系: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中互为前提、彼此补充的两个分支学科。它们互相把对方所考察的对象作为自己的理论前提,互相把对方的理论前提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经济社会,不仅有资源配置问题,也有资源利用问题,只有把这两方面的问题解决了,才能解决社会的经济问题。所以它们是各具功效、彼此补充、不可分离的整体。区别:二者的经济目标与研究方法有明显差异:微观经济学以经济资源的最佳配置为目标,以市场机制为研究线索,采取个量分析方法,而假定资源利用已经解决;宏观经济学以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为目标,采取总量的分析方法,而假定资源配置已经解决。另外,微观经济学分析的经济变量是个量,即单项数值,而宏观经济学分析的是总量,即便概念的文字表述相同,却代表不同的含义。2.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1)实证经济学实证经济学是在作出与经济行为有关的假定前提下,来分析和预测人们的经济行为。西方经济学家将其定义为目的在于了解经济是如何运行的分析。(2)规范经济学规范经济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西方经济学家将其定义为对于政策行动的福利后果的分析。(3)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实证经济学具有客观性,即实证命题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其检验标准是客观事实,与客观事实相符者为真理,否则就是谬论,它研究经济运行规律,不涉及评价问题。规范经济学不具有客观性,即规范命题没有正误之分,不同的经济学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它则对经济运行进行评价。两者是在经济目标的不同层次上进行研究的,具有相互补充、功效各异、构成整体的效果。Ⅱ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理性人假定理性人的假定,是西方经济学在经济分析和由此得出的经济理论关于人类经济行为的一个基本假定。西方经济学的诸多命题都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上推演出来的。理性人假定包括经济活动的所有参与者(居民户、厂商和政府),他们都充满智慧,既不会感情用事,也不会轻信盲从,而是精于判断和计算。理性人,也称作经济人,其行为具有以下假定特征:(1)完整性。理性人了解自己的偏好,对自己所要达到的目的具有明确的认识,对于经济生活中的任何变动,都能做出独立的选择。(2)有理性地选择。它的经济行为都是有意识的和理性的,不存在经验型和随机型的决策。(3)自利原则。消费者追求满足最大化,生产要素所有者追求收入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政府追求目标决策最优化。(4)传递性。各种生产资源可以自由地、不需要任何成本地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流动。之所以作出这种假定,无非是要在影响人们经济行为的众多复杂因素中,抽出主要的基本因素,以此为前提,提出重要结论,并据此对人们有关经济行为作出预测,提供行动方针或决策的理论基础。除了理性人这个最基础的假设,在进行基本原理的分析时,常有完全竞争市场假设,即以完全竞争市场作为既定的市场条件。另外还有完全信息假设。这一假设指市场上每一个活动主体都具有决策所需的全部信息,并且获取信息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二、个量分析与总量分析1.个量分析、总量分析和边际增长量分析个量分析研究单个商品的效用、供求量、价格等如何决定;单个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产出量、成本、收益和利润等如何决定;以及这些个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是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数量分析方法。总量分析研究社会总供求、均衡的国民收入、总就业量、物价水平、经济增长率等如何决定;总消费、总储蓄、总投资、货币供求量、利息率、汇率等如何决定;以及它们的相互依存关系。它是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数量分析方法。个量分析和总量分析,作为一种数量分析的具体形式,都广泛地采用边际增量分析方法。所谓边际增量分析,是指分析自变量每增加一单位或增加最后一单位的量值会如何影响和决定因变量的量值。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与边际分析方法的广泛应用分不开的。正是边际增量分析方法的深入应用,使得完整的微观经济学体系在20世纪30年代建立起来。可以说,没有边际增量分析方法,便没有现代西方经济学。2.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在进行数量分析时,把经济变量区分为内生变量(内在变量)和外生变量(外在变量)。内生变量是指由经济模型内部结构决定的变量;外生变量是指不是由经济模型中的变量决定的,而是由外部因素(如政治、自然)决定的变量。3.流量和存量宏观经济学在进行总量分析时,还把相关的经济变量区分为流量和存量。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的数值;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变动的数值。存量与流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流量来自存量,流量又归于存量之中。流量分析是指对一定时间内有关经济总量的产出、投入(或收入、支出)的变动及其对其他经济总量的影响进行分析。存量分析是指对一定时点上已有的经济总量的数值对其他有关经济变量的影响进行分析。存量与流量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是:流量是在一定的时期内测度的,其大小有时间维度;而存量则是在某一时点上测度的,其大小没有维度。其联系是:流量来自存量,如一定的国民收入来自一定的国民财富;流量又归于存量之中,即存量只能经由流量而发生变化,如新增加的国民财富是靠新创造的国民收入来计算的。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Ⅰ需求和需求的变动&一、需求的概念1.需求的定义需求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对应于某一商品的各种价格,人们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需求涉及两个变量:商品的价格及与该价格相对应的购买数量。需求可分为个人需求和市场需求。个人需求是指单个消费者或家庭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把对某一商品在该商品市场上所有的个人需求加总,即把与有的个人需求加总,即把与每一可能的价格相对应的每个人的需求量相加,便得到该商品的市场需求。个人需求是构成市场需求的基础,市场需求是所有个人需求的总和。需求不同于欲望。需求以人们的货币购买力为前提,是有支付能力的需要。仅是愿意购买而没有支付能力的主观需要,则是欲望。2.需求的表示方式(1) 需求表需求表是描述在每一可能的价格下商品需求量的表列。它可以直观地表明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2)需求曲线需求曲线是指用图示法表示需求表中需求量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它以纵轴表示商品价格,以横轴表示需求量。需求曲线在通常情况下是一条负向倾斜的曲线,常用D表示。(3)需求函数需求函数是表达需求量和影响需求量的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的函数。由于价格是影响商品需求量的最重要的因素,可以抽象掉其他因素,即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则需求函数记作:Qd=f(P)其中:Qd代表商品的需求量,P代表价格。3.需求规律(1)需求规律需求规律是指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反向的依存关系,即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2)需求曲线的形状需求规律是对一般情况和一般商品而言的,需求曲线在通常情况下是一条负向倾斜的曲线。但也有可能出现例外情形:①某些低档商品,在特定条件下当价格下跌时,需求会减少;而价格上涨时,需求反而增加。②某些炫耀性消费的商品,如珠宝等,价格越高,越显示拥有者的地位,需求量越大;反之越小。这两种情况下,其需求曲线均表现为向右上方倾斜,斜率为正值。③某些商品的价格小幅度升降时,需求按正常情况变动;大幅度升降时,人们因不同的预期而采取不同的行动,引起需求的不规则变化,如证券、黄金市场等,需求曲线表现为不规则形状。&二、影响需求的因素影响商品需求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以下五种因素属于基本因素。其他如气候、消费者人数、时间等因素也可能影响商品的需求。1.商品本身的价格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不变,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消费者会感觉到实际购买力降低,相对收入下降,因而将减少对该商品的购买,导致这一商品需求减少;反之亦然。2.消费者偏好一个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增加后,即使价格不变,需求量也会增加。3.收入收入对需求的影响要区分商品的不同特性。对大部分正常商品而言,消费者的收入愈高,对它们的需求就愈大;反之则愈小。而对另一部分劣等商品而言,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它们的需求反而下降。4.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由于满足同一种需求会有多种商品可供选择,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时,消费者可选择其他价格不变的替代商品,导致该商品的需求减少;反之,导致可替代商品的需求减少。这种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对需求产生的影响称为替代效应,称效应上能相互替代的商品为互替商品。互补商品中有某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也会对互补商品的需求产生影响,如汽车和汽油,当汽车价格上涨时,需求会减少,从而导致汽油的需求减少。5.预期如果人们估计某些影响需求的因素将发生变化,如收入增加、物价上涨等等,就会及时调整消费,从而影响现期的需求。&三、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1.需求量变动需求量变动是指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它在图形上表现为在一条既定的需求曲线上点的位置移动。2.需求变动需求变动是指当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时,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动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它在图形上表现为整条需求曲线的移动,右移表示需求增加,左移则表示需求减少。Ⅱ供给和供给的变动一、供给的概念1.供给的定义供给是指生产者(厂商)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某种商品的数量。可分为个别供给和市场供给。2.供给的表述方式(1)供给表供给表是描述在每一可能的价格下商品供给量的表列。它直观地表明了价格与供给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2)供给曲线供给曲线是表示商品供给量与价格的关系的曲线,纵轴表示价格,横轴表示供给量。供给曲线通常是向右上方倾斜的,以S表示。(3)供给函数供给函数是指表达供给量和影响供给量的因素之间依存关系的函数。由于价格是影响供给量的主要因素,运用抽象法,即假定除价格外其他因素不变,供给函数可记作:QS=f(P)其中:QS代表商品的供给量,P代表价格。3.供给规律(1)供给规律在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商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正向依存关系,即商品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商品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2)供给曲线的形状一般地,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斜率为正值。但也有例外:①某些只能以手工、单件生产的商品,由于生产技术的发展和规模经营,使成本锐减且大批量供给成为现实,这时虽然商品价格下降,厂商仍愿意供给更多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供给曲线表现为向下方倾斜,斜率为负值。②当工资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文化娱乐、教育、休息等就更为重要,这时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劳动的供给可能保持不变甚至减少。③某些商品的价格小幅度升降时,供给按正常情况变动;大幅度升降时,人们因不同的预期而采取不同的行动,待价而沽,引起供给的不规则变化。后两种情况的供给曲线可能表现为不规则的形状。&二、影响供给的因素影响商品供给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以下五种因素属于基本因素。其他如气候、厂商数量、时间等因素也可能影响商品的供给。1.商品本身的价格由于厂商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极大化,在其他既定的条件下,如果某种商品价格上升,厂商就会投入更多的生产资源用于该商品的生产,从而使其供给量增加;反之,会导致供给量减少。2.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可以降低原有的生产成本,使在同一价格水平下,也会提供更多的产品,供给量增加。3.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要素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商品的生产成本。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素价格上升,厂商利润减少,供给也会减少;反之则供给增加。4.其他商品的价格如果商品间的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将使资源重新配置,从而影响商品的供给。5.预期如果卖者预测某种商品涨价,就会囤积居奇,待价而沽,从而使该商品的供给减少;反之会导致供给增加。&三、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1.供给量变动供给量变动是指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化。它在图形上表现为在一条既定的供给曲线上点的位置移动。2.供给变动供给变动是指当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时,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动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化。它在图形上表现为整条供给曲线的移动,右移表示供给增加,左移则表示供给减少。&Ⅲ均衡价格&一、均衡价格的决定1.均衡价格及其相关的基本概念(1)均衡价格是指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等于生产者所提供的该商品的供给量时的市场价格。均衡价格是由需求和供给两种力量共同决定的。(2)均衡产量,又称均衡交易量,是在均衡价格下的交易量。(3)超额需求是指某一商品初始的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与之对应的需求量大于相应的供给量,因而部分购买者不能买到想要的商品。(4)超额供给是指某一商品初始的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与之对应的供给量大于相应的需求量,因而厂商无法售出所提供的全部商品。2.均衡价格的形成需求和供给两种力量共同决定了均衡价格。在纯粹的市场竞争经济中,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的自发调节,形成市场的均衡价格。而均衡价格形成后,市场价格一旦背离均衡价格,由于供求的相互作用,有自动恢复到均衡的趋势。二、供求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1.需求变动的影响在供给不变时,如果需求增加,则新的均衡价格将上升,均衡产量将增加;反之,需求减少,则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产量减少。2.供给变动的影响在需求不变时,如果供给增加,则新的均衡价格将下降,均衡产量将上升;反之,供给减少,则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量减少。3.需求和供给同时变动的影响需要和供给同时变动时,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如何变化要由需求和供给的变动方向和程度决定。(1)在需求和供给同时增加时,均衡产量增加,但均衡价格的变动不能确定;反之,均衡产量减少,但均衡价格的变动也不能确定。(2)需求增加而供给减少时,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量的变动不能确定;需求减少而供给增加时,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产量也不能确定。4.供求规律一般地,供求规律如下:(1)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与需求呈同方向变动。(2)均衡价格与供给呈反方向变动,而均衡产量与供给呈同方向变动。综上所述,需求、供给的变动对均衡的影响可归纳为如表1.2—1所示。&&& 表1.2—1 需求、供给的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需& 求&& &&&& 供& 给&& &&&& 均衡价格&& &&&& 均衡产量&&& 增加&&& 减少&&& 不变&&& 不变&&& 增加&&& 减少&&& 增加&&& 减少&& &&&& 不变&&& 不变&&& 增加&&& 减少&&& 增加&&& 减少&&& 减少&&& 增加&& &&&& 上升&&& 下降&&& 下降&&& 上升&&& 不定&&& 不定&&& 上升&&& 下降&& &&&& 增加&&& 减少&&& 增加&&& 减少&&& 增加&&& 减少&&& 不定&&& 不定三、均衡价格理论的运用纯粹的竞争性市场经济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包括政府的支持价格、限制价格、税收和补贴等,我们可以运用均衡价格理论评价它们对经济生活的影响。1.支持价格支持价格是指政府为了扶持某一行业的生产,对该行业产品规定的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低价格。实行支持价格后,该商品市场价格上升,供给量会增加,导致供大于求,出现该商品过剩。此时,政府可采取的措施包括:(1)政府收购过剩商品,或用于储备或用于出口,在出口受阻的情况下,收购过剩商品会增加政府财政开支。(2)政府对该商品的生产实行产量限制,规定将生产的数量控制在均衡产量,使供求平衡,但这需有较强的指令并且代价较高。2.限制价格限制价格是指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物品的价格而对它们规定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高价格。其目的是为了稳定经济生活,保护消费者利益。实行限制价格后,该商品的市场价格下跌,刺激需求,导致该商品出现短缺,可能形成抢购现象或黑市交易。此时,政府可以采取的措施是控制需求量,一般采取配给制,发放购物券。但配给制只能适应短期的特殊情况,否则,一方面可能使购物券货币化,还会出现黑市交易,另一方面会挫伤厂商的生产积极性,使短缺变得更加严重。3.政府税收和补贴政策对均衡价格的影响如果政府是对厂商进行征税,将使厂商的生产成本或供应成本相应提高,供给曲线左移,导致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量减少;如果政府是对消费者进行征税,将使消费者的收入相应减少,需求曲线左移,导致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产量减少。当需求曲线斜率大于供给曲线斜率时,税负主要由消费者承担;反之,主要由生产者承担。补贴对均衡价格的影响与税收反向同性。&Ⅳ需求和供给弹性&一、弹性的概念1.弹性弹性是指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时,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大小可用弹性系数表示。2.弹性系数弹性系数是指两个经济变量变动的百分比之比。设X变量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E为弹性系数,则:E=Y变动的百分比/X变动的百分比=(△Y/Y)/(△X/X)=(△Y/△X)(X/Y)二、需求弹性&(一)需求价格弹性1.需求价格弹性的定义与计算需求价格弹性,通常简称为需求弹性,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大小可用需求弹性系数表示。在计算弹性系数时,通常采用变动前后价格和需求量的算术平均数,其计算公式为:Ed=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价格变动的百分比=-(△Q/Q)/(△P/P)=-(△Q/△P)(P/Q)公式中之所以有负号,是因为需求量变动与价格变动一般方向相反,但为方便起见,总是取其绝对值进行比较。如比较E1=-5,E2=-4时,总是说前者的弹性大于后者。【例】某商品地价格由20美元/件下降为15美元/件,需求量由20件增加到40件,求该商品的需求弹性。解:该商品的价格P=20,△P=15-20=-5;需求量Q=20,△Q=40-20=20根据公式,Ed=-(△Q/△P)(P/Q)=-(20/5)(20/20)=-4。2.弧弹性与点弹性需求价格弹性的几何表现(1)弧弹性弧弹性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两点之间的平均弹性。弧弹性公式为:Ed={-△Q/[(Q1+Q2/2]}/{△/[(P1+P2/2]}=-(△Q/△P)•[(P1+P2/(Q1+Q2](2)点弹性与弧弹性对应的是点弹性,即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点弹性的公式为:Ed=-(dQ/dP)•(P/Q)一定价格水平上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可用需求曲线上相应点沿该点切线到横轴和纵轴的长度之比率来表示。点弹性可以用以下几何图形来表示和测度:①需求曲线为直线的特殊情形②非线性的需求曲线的情形3.需求价格弹性的分类不同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也是不同的。根据它们的弹性系数绝对值的大小可分为五种类型。(1) 需求完全无弹性当∣Ed∣=0时,需求完全无弹性,无论价格怎样变动,需求量都不会变动。其需求曲线是与纵轴平行的一条垂线。这是一种现实中罕见的情况,通常认为像棺材、火葬、特效药这样的商品或劳务接近于这一类商品。(2) 需求弹性无穷大当∣Ed∣=∞时,需求弹性无穷大,它表示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上,需求量是无限的;而一旦高于既定价格,需求量即为零,说明商品的需求变动对其价格变动异常敏感。其需求曲线是与横轴平行的一条水平线,这也是_种现实中罕见的极端情况。(3) 单元弹性当∣Ed∣=1时,即需求是单元弹性,它表示需求量与价格按同一比率发生变动,即价格每升降1%,需求量就相应递增1%。其需求曲线为直角双曲线。这种情况在现实中也极罕见。(4) 缺乏弹性当∣Ed∣&1时,即需求缺乏弹性,它表示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小于价格变动的比率,即价格每升降1%,需求量变动的百分率小于1%。生活必需品;如粮、油等大多属此类型。(5)富于弹性。当∣Ed∣&1时,即需求富于弹性,它表示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即价格每升降1%,需求量变动的百分率大于1%。奢侈品和价格昂贵的享受性劳务多属于这类商品。4.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1)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强度。一般而言,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强度大且比较稳定,则需求弹性小,如生活必需品;对商品的需求强度小且不稳定,则需求弹性大,如奢侈品。(2)商品的替代品数目和可替代程度。一般说来,一种商品的替代品越多,可替代程度越高,其需求弹性就越大;反之,则需求弹性越小。(3)商品用途的广泛性。一般而言,一种商品的用途越多,其需求弹性就越大;反之,则需求弹性越小。(4)时间、地域差别、消费习惯、商品质量、售后服务等因素,也会影响需求的价格弹性。5.需求价格弹性与销售收益的关系需求富于弹性的商品,其销售收益与价格是反方向变动的,即总收益随价格的提高而减少,随价格的降低而增加;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其销售收益与价格则是同方向变动的,即总收益随价格的提高而增加,随价格的降低而减少。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可归纳为如表1.2—2所示。&&& 表1.2—2 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需求价格弹性类型&& &Ed值&& &价格变动&& &需求变动&& &总收益变动需求富于弹性&& &∣Ed∣&1&& &上& 升&& &下降更多&& &下& 降&& &&& &下& 降&& &上升更多&& &上& 升需求缺乏弹性&& &∣Ed∣&1 && &上& 升&& &下降较少&& &上& 升&& &&& &下& 降&& &上升较少&& &下& 降单元弹性&& &∣Ed∣=1 && &上& 升&& &同比例下降&& &不& 变&& &&& &下& 降&& &同比例上升&& &不& 变&&& 由于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有上述变动关系,人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时农业丰收了,农民收入反而下降,原因就是农产品需求弹性较小(尤其是谷物),丰收使产品价格下降,而价格下降并不使需求增加多少,结果就有了增产不增收的“谷贱伤农”现象。&&(二)需求收入弹性1.需求收入弹性的定义与计算公式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收入变动的百分比之比。用Em表示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用I和△I分别表示收入和收入的变动量,Q和△Q表示需求量和需求量的变动量,公式为:Em=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收入变动的百分比=(△Q/Q)/(△I/I)=(△Q/△I)•(I/Q)或Em=(△Q/△I)•[(I1+I2)/(Q1+Q2)]2.需求收入弹性的分类需求收入弹性分为三种:(1)当Em=1时,称为单元弹性;(2)当Em>1时,称为富有弹性;(3)当Em<1时,称为缺乏弹性。3.需求收入弹性与商品分类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既定的情况下,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可正可负,并可据此来判别该商品是正常品还是劣等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可大于1或小于1,并可据此来判断该商品是奢侈品还是必需品。(1)正常品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系数是正值,即Em&0,表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此种商品的需求量随之增加。该商品即称为正常品。其中,若正常品的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大于1,则为奢侈品;若正常品的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小于1,则为必需品。(2)劣等品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是负值,即Em&0,表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此种商品的需求量反而下降。该商品称为劣等品。需求收入弹性与商品分类的关系可用表1.2-3表示。表1.2-3& 需求收入弹性与商品分类的关系Em值&& &需求收入弹性类别&& &商品类别Em>1&& &富有弹性&& &奢侈品&& & 正常品Em=1&& &单元弹性&& & && &1&Em&0&& &缺乏弹性&& &必需品&& &Em&0&& &缺乏弹性&& &劣等品&(三)需求交叉价格弹性1.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的定义与计算公式需求的交叉弹性是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的简称,它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弹性系数是一种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如果以x、y代表两种商品,用Exy代表x商品的需求量对y商品的价格反应程度,则需求的交叉弹性公式为:Exy=x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y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Qx/Qx)/(△Py/P)=(△Qx/△Py)•(Py/Qx)2.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的分类需求交叉价格弹性可以为正值、负值和零。(1)如果商品x、y的需求交叉弹性是正值,即Exy&0,表示随着y商品价格的提高(降低),商品x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减少),则商品x、y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且其弹性系数越大,替代性就越强。(2)如果商品x、y的需求交叉弹性是负值,即Exy<0,表示随着商品y价格的提高(降低),商品x的需求量也随之减少(增加),则x、y商品之间存在互补关系,且其弹性系数越大,互补性就越强。(3)如果商品x、y的需求交叉弹性为零,即Exy=0,则说明x的需求量并不随y的价格变动而发生变动,x、y之间没有什么相关性,是相对独立的两种商品。3.需求交叉价格弹性与商品分类需求的交叉弹性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它取决于商品间关系的性质,即两种商品是互替商品还是互补商品。同时,商品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可通过交叉弹性来度量。(1)替代品如果两种商品的需求交叉弹性为正值,其中一种商品的价格提高(降低)时,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随之增加(减少),这两种存在替代关系的商品称为替代品。(2)互补品如果两种商品的需求交叉弹性为负值,其中一种商品的价格提高(降低)时,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随之减少(增加),这两种存在互补关系的商品称为互补品。&三、供给弹性1.供给弹性的定义与计算供给弹性是供给的价格弹性的简称,即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弹性系数等于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以ES表示供给弹性系数,以Q和△Q分别表示供给量和供给量的变动量,P和△P分别表示价格和价格的变动量,则供给弹性系数为:ES=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价格变动的百分比=(△Q/Q)/(△P/P)。2.供给弹性的几何表现形式一定价格水平上的供给弹性系数也可用供给曲线上相应点沿该点切线到横轴和纵轴的长度之比率表示。3.供给弹性的分类根据弹性系数的大小,供给弹性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1)ES=0,供给完全无弹性,其供给曲线是与纵轴平行的一条垂线。极其稀缺、珍贵、无法复制的商品如土地、文物,接近于这类商品。(2)ES=∞,供给弹性无穷大,其供给曲线是与横轴平行的一条水平线。只有在商品出现严重过剩时,才可能出现类似的情况。(3)ES=1,供给为单元弹性。其供给曲线。这也是现实中一种极端的情况。(4)ES&1,供给缺乏弹性。此时,供给量变动的幅度小于价格变动的幅度。其供给曲线与横轴相交。(5)ES>1,供给富有弹性。此时,供给量变动的幅度大于价格变动的幅度。其供给曲线与纵轴相交。4.影响供应弹性的因素(1)生产的难易程度。一般而言,在一定时期内,容易生产的产品,其供给弹性大;较难生产的产品,其供给弹性小。(2)生产规模和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生产规模大的资本密集型企业,其产品的供给弹性小;而规模较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其产品的供给弹性大。(3)成本的变化。如果随着产量的提高,只引起单位成本的轻微提高,供给弹性就大;如果单位成本随着产量的提高而明显上升,则供给弹性就小。(4)时间的差异、厂商生产能力、对未来价格的预期等都会影响供给弹性。消费者行为理论&Ⅰ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一、关于效用的基本概念1.效用的概念效用是消费者消费物品或劳务所获得的满足程度,并且这种满足程度纯粹是一种消费者主观心理感觉。平均效用(AU)是指消费若干数量的商品或劳务时,平均每单位商品或劳务可提供的效用。如果以X表示消费某商品X的数量,则AU=TU/X。2.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含义与区别(1)基数效用论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如同长度、重量等概念一样,可以具体衡量并加总求和,具体的效用量之间的比较是有意义的。(2)序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仅是次序概念,而不是数量概念。在分析商品效用时,无需确定其具体数字或商品效用多少,只需用第一、第二、第三等序数来说明各种商品效用谁大谁小或相等就足够了,并由此作为消费者选择商品的根据。(3)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比较差异:①假设不同。基数效用论假设消费者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是可以度量的,可以用基数表示。每个消费者都可以准确地说出自己所获得的效用值。边际效用具有递减规律。序数效用论则认为消费所获得的效用只可以进行排序,只可以用序数来表示。效用的大小及特征表现在无差异曲线中。②使用的分析方法不同。基数效用论使用MU即在预算约束下求效用值得最大化作为工具;而序数效用论则使用无差异曲线、预算线作为分析工具。③均衡条件的表达不同。基数效用论表达式为MUi/Pi=λ;序数效用论则表达为MRSXY=MUX/MUY=PX/PY。相同点:①都是从市场的需求一方着手,通过推导需求曲线,说明需求曲线上的任一点都表示消费者获得了效用最大化。②都是一种消费者行为理论,都把消费者的行为看做是在既定的收入限制条件下追求最大化效用的过程。③都以边际效用理论为基础,认为商品的价值或价格是由商品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的大小来决定的。④他们推导的需求曲线具有相同的趋势,都符合需求规律。&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1.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概念及其数学表达公式(1)总效用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假定消费者从消费X和Y两种商品中获得效用,获得效用的总量与消费X和Y的数量有关,则效用函数表达式为:TU=f(X,Y)(2) 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或减少)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减)量。边际效用的表达式为:MUX=△TU/△X,MUY=△TU/△Y其中,MUX的含义是当Y不变时增加l单位X能给消费者增加多少效用。MUY的含义同样如此。(3)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①边际效用为总效用函数的导数,而总效用为边际效用函数的积分。一定消费量的边际效用,可用总效用曲线在该消费量的斜率表示;该消费量的总效用,可用其边际效用曲线与两轴所包围的面积表示。就总效用与边际效用来说,只知其一,便知其二。②总效用曲线以递减的速度递增,凹向横轴,具有正的斜率;边际效用曲线以递减的速度递减,凸向横轴,具有负的斜率。③当边际效用为正时,总效用处于递增状态;当边际效用为0时,总效用达到最佳状态;当边际效用为负时,总效用处于递减状态。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也叫边际效用递减法则或戈森第一法则。是指:在总效用增加的时候,其增量也在逐渐减少,故边际效用趋于下降,并在总效用达到最大值后成为负数。也即对某种物品的消费超过一定量后,不但不能增加消费者的满足和享受,反而会引起痛苦的感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具有以下特点:①边际效用的大小,与欲望的强弱成正比。②边际效用的大小,与消费数量的多少反向变动。由于欲望强度有限,并随满足的增加而递减,因此,消费数量越多,边际效用越小。③边际效用是特定时间内的效用。由于欲望具有再生性、反复性,边际效用也具有时间性。④边际效用实际上永远是正值。虽在理论上有负效用,但实际上,当一种产品的边际效用趋于零时,具有理性的消费者必然会变更其消费方式,去满足其他欲望,以提高效用。⑤边际效用是决定产品价值的主观标准。边际效用价值认为,产品的需求价格,不取决于总效用,而取决于边际效用。消费数量少,边际效用高,需求价格也高;消费数量多,边际效用低,需求价格也低。由于边际效用决定于物品的稀少性,而边际效用又是形成物品价值的基础,于是,有些用处极大的东西(如空气),由于其多,货币意义上的价值很小,而有些用处很小的东西(如钻石),由于其少,反而很值钱。当代西方经济学家还认为,不仅商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也是递减的。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是指每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的货币收入所增加或减少的效用。因此,同样数量的货币收入,对穷人和富人来讲,其边际效用存在着很大的差别。(2)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①人的欲望虽然多种多样、永无止境,但由于生理等因素的限制,就每个具体的欲望满足来说则是有限的。最初欲望最大,因而消费第一单位商品时得到的满足也最大,随着商品消费的增加,欲望也随之减少,从而感觉上的满足程度递减,以致当要满足的欲望消失时还增加消费的话,反而会引起讨厌的感觉。②物品有多种多样的用途,并且各种用途的重要程度不同,人们总会把它先用于最重要的用途,也就是效用最大的地方,然后才是次要的用途,故后一单位的物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或提供的效用一定小于前一单位。(3)数学表达式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用数学语言可表述为:& 效用函数&& TU=f(X) 则边际效用MU=dtu/dX,随着消费商品数量的增加,在一定范围内,MU=dtu/dX &0,表示X增加或减少,TU也相应增加或减少,故dTU与dX呈同方向变化,但到一定阶段,再增加商品消费时,MU=dtu/dX&0,也即,dTU与dX的变化方向相反。再从边际效用变化率看,表示随着X的数量递增,边际效用本身相应递减,即dX与dMU的符号相反,故其比值小于零。&三、预算约束条件下的消费者均衡1.预算约束的含义在现实生活中对某一消费者而言,在一定时期内的收入水平和他所面对的物品的价格都是一定的,他不可能超越这一现实而任意提高自己的消费水平,也就是说他的购买受到收入和价格的制约。消费者只能根据商品的价格在其有限的收入约束下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商品的价格和消费者本人的收入相结合共同构成了消费者的预算约束。消费者的预算约束一般用预算线来表示。2.消费者均衡(1)消费者均衡的含义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也可以说,它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这里的均衡是指消费者实现最大效用时既不想再增加、也不想再减少任何商品购买数量的这么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2)消费者均衡的必要条件在一定的收入和价格条件下,购买各种物品使总效用达到极大值或者使消费者得到最大的满足的必要条件是:消费者所购买的各种物品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它们的价格之比。(3)消费者均衡的数学表达式消费者达到均衡的原则可用以下数学公式表述:MUx/Px=MUy/Py=λ这里,MUx、MUy、Px、Py分别表示商品X和Y的边际效应和单位价格,λ表示单位货币的边际效应。这一原则的基本思想是,消费者用每l单位货币买到的边际效用相等时,消费者就从购买的消费品中获得最大满足或者说效用,否则,消费者就没有获得最大效用,因而要改变购买量。3.边际效用递减对需求规律的解释货币的边际效用λ在一定时期内对任一消费者来说都是稳定不变的,因此MU必然和P同方向变化。根据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当消费者购买某商品的数量增加时,该商品的边际效应对他而言必递减,因而该商品价格也要相应递减。也就是说,他买的越多,价格必须越低。这样就得到了每个消费者的向右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并进一步得到向右下倾斜的市场需求曲线。 &Ⅱ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分析&一、关于消费者偏好的几个假定经济学家对消费者偏好提出的几个基本假定:1.偏好的完备性偏好的完备性指消费者总是可以比较和排列所给出的不同商品组合。2.偏好的非对称性偏好的非对称性,又称非饱和性。如果两个商品组合的区别仅在于其中一种商品的数量不同,则消费者总是偏好于含有这种商品数量较多的那个商品组合。或者说,消费者对越多的商品其偏好越大,即消费数量越多,所获满足越大。3.偏好的传递性偏好的传递性是指,如果消费者对A的偏好大于B,对B的偏好大于C,那么对A的偏好大于C。它保证了消费者的偏好是一致的。4.偏好的单调性偏好的单调性是指,如果一个消费组合所包含的每种商品的数量至少同另一个消费组合的一样多,那么,这个消费组合至少同另一个消费组合一样好。5.偏好的凸性这里的凸性是指,在含有商品数量较多的商品组合和含有商品数量较少的商品组合之间,消费者总是宁可要前者而不要后者。它反映在无差异曲线的凸性上。&二、无差异曲线1.无差异曲线的含义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或者说,它是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曲线。西方经济学家把由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组成的坐标图称为无差异曲线图或无差异曲线群。2.无差异曲线的性质无差异曲线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1)在无差异曲线群中,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离原点越近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低。(2)同一条无差异曲线图上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可能相交。(3)无差异曲线是一条自左上向右下方倾斜并凸向原点的曲线。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值,且其绝对值是递减的。这一特征取决于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3.边际替代率及其递减法则(1) 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是指为了保持同等的效用水平,消费者要增加1单位x物品就必须放弃一定数量的y物品,这二者之比率,即x对y的边际替代率=y的减少量/x的增加量。如果用MRSxy代表x对y的边际替代率,则MRSxy=-△y/△x=-dy/dx这里△y前面加一负号表示x增加时y必须减少,二者变动方向相反。(2)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是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产生边际替代率递减的原因是: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逐步增加,消费者想要获得更多的这种商品的愿望就会递减,从而,他为了多获得一单位的这种商品而愿意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就会越来越少。从几何意义上讲,由于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就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所以,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了无差异曲线的绝对值是递减的,即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4.违反偏好假设的几种无差异曲线(1)完全替代型偏好的无差异曲线完全替代品指两种商品之间的替代比例是固定不变(即1:1)的情况。因此,在完全替代的情况下,两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是一个常数,相应的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斜率不变的直线。(2)完全互补型偏好的无差异曲线完全互补品指两种商品必须按固定不变的比例同时被使用的情况。因此,在完全互补的情况下,相应的无差异曲线为直角形状。如一幅眼镜架必须同时搭配两片眼镜片的偏好组合。&三、预算线1.预算线的含义与数学公式表达预算线又称为预算约束线、消费可能线和价格线。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为一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的不同商品之组合。如以M表示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如全部用来购买y,则M=Py•y,如全部用来购买x,则M=Px•x。显然,Px•x=Py•y,即单独购买商品x或单独购买商品y都花掉了消费者的全部收入。上式可进一步改写为y/x=Px/Py这就是预算线的数学表达式。它意味着预算线的斜率y/x的绝对值等于商品x与商品y价格比率Px/Py。预算线把平面坐标图划分为三个区域:预算线以外的区域中的任何一点,是消费者利用全部收入都不可能实现的商品购买的组合点。预算线以内的区域中的任何一点,表示消费者的全部收入在购买该点的商品组合以后还有剩余。惟有预算线上的任何一点,才是消费者的全部收入刚好花完所能购买到的商品组合点。图中的阴影部分的区域(包括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被称为消费者的预算可行集或预算空间。&2.预算线特征及其变动预算线在图形中是一条向右下倾斜的直线,其斜率为-Px/Py。这是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另外,预算线的位置和形状是由消费者的收入水平I和两种商品的价格P1、P2决定的,它随着价格和收入水平的变化会发生两种变动效果:水平移动和斜率变化。预算线的斜率变化和水平移动情况如图1.3-1所示。(1)两商品的价格P1和P2不变,消费者的收入I发生变化。这时,相应的预算线的位置会发生平移。如图(a),假定原有的预算线为AB,消费者收入I增加,使预算线由AB向右平移至A′B′。相反,消费者收入I减少,使预算线AB向左平移至A″B″。前者表示消费者的全部收入用来购买任何一种商品的数量都因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相反,后者表示消费者的全部收入用来购买任何一种商品的数量都因收入的减少而减少。(2)消费者的收入I不变,两种商品的价格P1和P2同比例同方向发生变化,这时,相应的预算线的位置也会发生平移。(3)当消费者的收入I不变,商品1的价格P1发生变化而商品2的价格P2保持不变,这时,预算线斜率发生变化,预算线截距发生变化,如图(b)。可以得到下述结论:假如其他条件不变,商品1价格下降将导致预算线绕着它与纵轴的交点向外转动;反之则向内转动。同理,假如其他条件不变,商品2价格下降将导致预算线绕着它与横轴的交点向外转动,反之则向内转动。(4)消费者的收入I与两种商品的价格P1和P2都同比例同方向发生变化。这时预算线不发生变化。它表示消费者的全部收入用来购买任何一种商品的数量都未发生变化。&四、消费者均衡条件及其图解在分析消费者均衡条件时,基数效用论者运用边际效用分析法研究消费者行为,序数效用论者运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研究消费者行为,尽管它们各自运用的是不同的方法分析,但两者所得出的消费者的均衡条件实质上是相同的。在基数效用论者那里,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为:在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和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应该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且都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这一均衡条件可以表示为:MUi/Pi=λ,其中,Pi和MUi分别为第i种商品的价格和边际效用,λ为货币的边际效用。在序数效用论者那里,只有既定的预算线与一组无差异曲线群中一条无差异曲线相切的点,才是消费者获得最大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均衡点。即消费者的均衡条件是MRS12=P1/P2,这个式子表示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商品的价格之比。因此,消费者均衡的实现条件就是消费者在一定的货币收入约束下,实现自己效用最大化的条件。这一均衡条件用公式表示为MUx/MUy=Px/Py,即消费者所购买的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这两种商品的市场价格之比。公式隐含着:消费者实现均衡时,所花费在每一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单位货币的效用相等。公式的左边是消费者的主观判断,右边则是市场的客观评价,消费者均衡正是消费者主观愿望和客观条件相结合的结果。在图形上表示消费者均衡则意味着: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相切,即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同预算线的斜率相等。&如果把消费者的预算线置于无差异曲线图里,它与无差异曲线的关系将有以下三种情况:1.预算线AB与无差异曲线I0相交于M、N两点。这两点虽代表着消费者一定的满足程度,但他们并没有达到消费者支出允许的范围内所获取的最大效用水平,因M、N点移动到E点,可在新的、更高的满足水平上进行消费,也即在I1效用水平进行消费。2.预算线AB与无差异曲线I2既不相交,也不相切,虽然此时有较高的满足水平的存在,但对消费者来说,已经超过其财力的许可。3.预算线AB与无差异曲线I1相切于E点。E点同时在预算线AB及无差异曲线I1上,意味着它所代表的商品组合是消费者用现有的收入可以买到的,同时能给消费者带来最高水平的满足。显然,只要E点沿着预算线偏离原来的位置,它所代表的满足程度都将低于I1水平。因此,切点E是在收入为一定的条件下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的商品组合(X1,Y1),此时预算线的斜率等于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即实现消费者均衡。&五、消费者均衡比较静态分析:价格、收入变化对均衡的影响对消费者均衡进行比较静态分析时,应先考察商品价格变化和消费者收入变化对均衡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别推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和恩格尔曲线。1.价格变化的影响(1)价格—消费曲线价格—消费曲线是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2)消费者的需求曲线由消费者的价格——消费曲线可以推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需求曲线表示消费者需求量和所消费的商品的价格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从替代效应看,任何商品价格下降都会引起该商品需求量增加;但从收入效应看,情况就不一定如此,因为商品价格下跌意味着消费者在该商品面前实际收人(购买力)增加了。若该商品是正常商品,实际收入增加会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若该商品是劣等商品,实际收入增加时,消费者就有条件消费好一些的商品,从而会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价格下降究竟会不会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要看替代效应大于还是小于收入效应。如果大于,那么,价格下降会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如果小于,那么,价格下降反而会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这种劣等商品就是吉芬商品。2.收入变化的影响(1)收入—消费曲线收入—消费曲线是在消费者的偏好和商品的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消费者的不同收入水平相联系的消费效用最大化的均衡量的轨迹。&(2)恩格尔曲线恩格尔曲线表示消费者在每一收入水平对某商品的需求量。 收入和购买量的关系,实际上也是收入和用于某方面支出的关系。恩格尔曲线是用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的名字命名的。恩格尔的统计分析表明,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用于食品的支出部分在人们生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将下降,用于住宅和穿着方面的支出比例将基本不变,用于其他方面的支出比例会增加。这种分析的结果被称为恩格尔定律。由于食品支出同收入的比率会随收入提高而下降,因此,这一比率常被用来衡量国家和地区的富裕程度。这一比率称为恩格尔系数。收入—消费曲线和恩格尔曲线是相对应的。如果商品1是正常品,商品1的需求量X1随着收入水平I的上升而增加。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上,图中的商品1由正常品转变为劣等品。或者说,在较低的收入水平范围,商品1的需求量与收入水平成同方向的变动;在较高的收入水平范围,商品1的需求量与收入水平成反方向的变动。&六、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1.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含义(1)替代效应商品相对价格的这种变化,会使消费者增加对商品1的购买而减少对商品2的购买,这就是替代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为替代效应。(2)收入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为收入效应。收入效应表示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发生变化,替代效应则改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2.正常商品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对于正常商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也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总效应必定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正因为如此,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3.低档商品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对于低档商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而且,在大多数的场合,收入效应的作用小于替代效应的作用,所以,总效用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相应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但吉芬商品除外。&4.吉芬商品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吉芬物品是指消费者的需求量与商品的价格同方向变动的低档物品。作为低档商品,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则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吉芬物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得总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这也就是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形状的原因。英国人吉芬于19世纪发现,1845年爱尔兰发生灾荒,土豆价格上升,但是土豆需求量却反而增加了。这一现象在当时被称为“吉芬难题”。运用以上分析的结论就可以解释“吉芬难题”了。在19世纪中叶的爱尔兰,购买土豆的消费支出在大多数的贫困家庭的收入中占一个较大的比例,于是,土豆价格的上升导致贫困家庭实际收入水平大幅度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变得更穷的人们不得不大量地增加对劣等物品土豆的购买,这样形成的收入效应是很大的,它超过了替代效应,造成了土豆的需求量随着土豆价格的上升而增加的特殊现象。综上所述,商品价格变化所引起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可见下表:& 商品类别&& && 替代效应与价格的关系&& && 收入效应与价格的关系&& && 总效应与价格的关系&& && 需求曲线的形状& 正常物品&& &&&& 反方向变化&& &&&& 反方向变化&& &&&& 反方向变化&& && 向右下方倾斜低档物品&& &&&& 反方向变化&& &&&& 同方向变化&& &&&& 反方向变化&& && 向右下方倾斜& 吉芬物品&& &&&& 反方向变化&& &&&& 同方向变化&& &&&& 同方向变化&& && 向右上方倾斜&七、消费者剩余1.消费者剩余的概念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愿意支付的金额与其实际支付的金额的差额。它虽然并不真正代表消费者在购买之后所剩下的真实的东西,但它代表了消费者以低价购买商品所获得的利益,一般的,它与商品价格成反比。消费者剩余通常被用来度量和分析社会福利问题。2.消费者剩余的计算和几何图形表示在计算消费者剩余时可以使用以下公式:令需求函数为Pd=f(Q),价格为P0时的消费者的需求量为Q0,则消费者剩余CS=∫Q00f(Q)dQ-P0Q0公式右边的第一项即积分项表示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总数量,第二项表示消费者实际支付的总数量。【例】若需求函数为q=a-bP,a、b&0,求当价格为P1时的消费者剩余。解:由q=a-bp,得反需求函数为P=(a-b)/q设价格为P1时需求量为q1,q1=a-bP1&&Ⅲ 不确定性(风险)条件下的消费者行为&一、不确定性的描述不确定性是指经济行为者在事先不能准确地知道自己的某种决策的结果,或者说,只要经济行为者的一种决策的可能结果不止一种,就会产生不确定性。描述不确定性的指标有:1.概率概率是表示产生某种结果的可能性。概论是一个很难形式化的概念,因为它的形成依赖于不确定事件本事的性质和人们的主观判断。概论的一个较为客观的衡量来源于以往同类事件发生的频率。在无法根据过去的经验进行判断时,概率的形成便取决于依据直觉进行的主观判断,这时,不同的人会形成不同的判断,从而进行不同的选择。2.期望值期望值是对不确定事件的所有可能性结果的一个加权平均,而权数正是每种结果发生的概率。期望值反应了总体趋势,即平均结果。如果有两种可能性结果,其值为X1和X2,可发生的概率分别为Pr1和Pr2,则其期望值E(X)=Pr1X1+Pr2X2。在存在n种可能性结果的情况下,期望值为:E(X)=Pr1X1+Pr2X2+…+PrnXn3.方差方差是离差(实际值与期望值之差)平方的平均值。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一般地,如果有两种可能性结果,其值为X1和X2,相应的发生概率分别为Pr1和Pr2,E(X)为期望值,则方差可表示为σ2=Pr1[X1-E(X)]2+[X2-E(X)]2&二、期望效用与期望值的效用消费者的期望效用,又称预期效用,是指不确定条件下可能得到的各种结果的效用的加权平均数。如果用p和1-p分别表示两种结果W1和W2发生的概率,则期望效用函数可记作EU或E{U[p、(1-p), W1、W2]},即EU=pU(W1)+(1-p)U(W2)显然,期望效用是每个状态中的某种效用函数pU(W1)和(1-p)U(W2)的加权和,代表了消费者对每个状态的消费或收入的偏好。期望效用和期望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是指消费者在不确定条件下所拥有财富的加权平均数,期望值公式为:W[p、(1-p), W1、W2]=pW1+(1-p)W2期望值效用=U[pW1+(1-p)W2]。【例】某人在周薪为360元的情况下得到一个选择机会:根据他的销售额获得报酬,每周收入900元的概率为20%,其余情况下每周仅收入225元,假定他的效用函数为U=√根号W,求他的期望效用、期望值和期望值效用。解:已知U=W,且W1=900时p=0.2,W2=225时1-p=0.8,则其期望效用为EU=pU(W1)+(1-p)U(W2)=0.2×√根号900+0.8×√根号225=18其期望值为:W[p、(1-p),W1、W2]=pW1+(1-p)W2=0.2×900+0.8×225=360(元)其期望值效用为U[pW1+(1-p)W2]=360=18.97&三、消费者对风险的态度1.风险规避者当一个消费者的期望效用小于期望值效用时,他是风险规避者。他的效用函数是严格凹性的,其曲线斜率随着财富的增加而变得越来越平坦。2.风险爱好者当一个消费者的期望效用大于期望值效用时,他是风险爱好者。他的效用函数是严格凸性的,其曲线斜率随着财富的增加而变得越来越陡峭。3.风险中立者当一个消费者的期望效用等于期望值效用时,他是风险中立者。他在图形上表现为一条穿过原点的直线。可见,不同的消费者对待风险的态度是不同的。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间里是风险规避者,人们会以各种形式避免风险。但是有些人在某种情况下却喜欢冒风险。真正的风险中立者可能并不多见。&四、降低风险的途径1.多样化选择多样化指消费者在计划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某项带有风险的经济活动时,可以采取多样化的行动,以降低风险。2.风险分散投资者通过投资许多项目或者持有许多公司的股票而消除风险。这种以多种形式持有资产的方式,可以一定程度地避免持有单一资产而发生的风险,这样,投资者的投资报酬就会更加确定。3.保险在消费者面临风险的情况下,风险回避者会愿意放弃一部分收入去购买保险。如果保险的价格正好等于期望损失,风险规避者将会购买足够的保险,以使他们从任何可能遭受的损失中得到全额补偿,确定收入给他们带来的效用要高于存在无损失时高收入、有损失时低收入这种不稳定情况带来的效用。此外,消费者可以进行自保,一是采取资产多元化组合,如购买共同互助基金;二是向某些基金存放资金,以抵消未来损失或收入降低。生产者行为理论Ⅰ生产理论&一、企业的组织形式及经营目标1.企业的组织形式(1)个人企业个人企业指单个人独资经营的厂商组织。企业家往往同时就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个人业主的利润动机明确、强烈;决策自由、灵活;企业规模小,易于管理。但个人企业往往资金有限,限制了生产的发展,而且,也较易于破产。(2)合伙制企业合伙制企业指两个人以上合资经营的厂商组织。相对个人企业而言,合伙制企业的资金较多,规模较大,比较易于管理;分工和专业化得到加强。但由于多人所有和参与管理,不利于协调和统一;资金和规模仍有限,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合伙人之间的契约关系欠稳定。(3)公司制企业公司制企业指按公司法建立和经营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厂商组织。它是一种重要的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公司由股东所有,公司的控制权在董事监督下的总经理。在资本市场上,它主要利用发行债券和股票来筹集资金。公司制企业的资金雄厚,有利于实现规模生产,也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分工和专业化;组织形式相对稳定,有利于生产的长期发展。但它规模庞大的组织会给内部管理协调带来一定困难,同时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也产生一些问题。2.企业的经营目标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微观经济学对厂商目标的基本假定,也是理性经济人的假定在生产和厂商理论中的具体化。实现利润极大化是一个企业竞争生存的基本准则。在现实经营中,厂商有时并不一定选择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现代公司制企业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者和企业经理之间是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契约关系。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尤其是信息的不对称性,所有者并不能完全监督和控制公司经理的行为,经理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偏离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而追求其他一些有利于自身利益的目标。由于投资者和董事会会根据经理经营业绩进行投资或聘任选择,经理对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偏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约。&二、生产函数1.生产函数的几个概念(1)生产和生产要素生产就是一切能够创造或增加效用的人类活动。生产要素是指在生产中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包括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2)生产函数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通常以L表示劳动投入数量,以K表示资本投入数量,则生产函数写为:Q=f(L,K)。生产函数中的投入与产出关系,取决于投入的设备、原材料、劳动力等诸要素的技术水平。各种产品生产中投入的各种要素之间的配合比例,称为技术系数。它可以是固定的,每生产l单位某产品必须投入一定量的资本和劳动,随产量增加或减少,这两种要素必须按固定比例增加或减少。这种固定技术系数的生产函数称为固定比例的生产函数。反之,有些产品生产中的要素配合比例是可变的,这种生产函数就是可变比例的生产函数。(3)长期和短期长期,指时间长到可以使厂商调整生产规模来达到调整产量的目的。在长期中,一切生产要素都是可以变动的,不仅劳动投入量、原材料使用量可变,而且资本、设备量也可变。涉及“长期”一般标注“L”,而“短期”则标“S”。短期,指时间短到厂商来不及调整生产规模来达到调整产量的目的,而只能在原有厂房、机器、设备条件下来调整产量。在短期中,只有一部分要素如劳动投入量及原材料数量是可变的,而另一些生产要素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如机器、厂房、设备、高级管理人才等。“短期”、“长期”的区分是相对的。在有些生产部门中,如在钢铁工业、机器制造业等部门中,所需资本设备数量多,技术要求高,变动生产规模不容易,则几年也许算是“短期”;反之,有些行业如普通服务业、食品加工业,所需资本设备数量少,技术要求低,变动生产规模比较容易,也许几个月可算是“长期”。生产中两种最重要的投入是劳动与资本,因此,在经济分析中,通常假定企业只使用这两种要素。在短期内,假设资本数量不变,只有劳动可随产量变化,则生产函数可表示为Q=f(L),这种生产函数可称为短期生产函数。在长期,资本和劳动都可变,则生产函数可表示为Q=f(L,K),这种生产函数可称为长期生产函数。2.生产函数的几种形式(1)齐次生产函数齐次生产函数是指如果投入的所有生产要素变化λ倍,产量也同方向变化λn倍的生产函数。若n=1,它为线性齐次生产函数。例如,Q=f(x1,x2,…,xn)中,x1,x2,…,xn全部同时增加为(λx1,λx2,…,λxn),则产量Q会增加为λnQ,即λnQ=f(λx1,λx2,…,λxn)(2)C—D生产函数C—D生产函数即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是一种典型的齐次生产函数。其形式为Q=AkαLβ其中,Q为产量,A代表生产技术,K、L分别为劳动和资本投入量,α、β为参数。柯布和道格拉斯在1928年的研究中发现:产量增加约有3/4是劳动的贡献(即β=3/4),1/4是资本的贡献(即α=1/4)。由于α+β=1,C-D生产函数是线性齐次函数。其中,这个“和”的经济含义是:当α+β=1时,α、β是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α为劳动所得在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β为资本所得在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3)里昂惕夫生产函数里昂惕夫生产函数又称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是指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任何一对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都是固定的生产函数。通常公式为Q=Min(L/u,K/v)式中,Q为产量,L和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常数u和v分别为固定的劳动和资本的生产技术系数,它们分别表示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固定的劳动投入量和资本投入量。在该生产函数中,一般又通常假定生产要素投入量L、K都满足最小的要素投入组合的要求,所以有Q=L/u=K/v进一步,即K/L=v/u。&三、短期生产函数1.短期生产函数的形式短期内,假设资本数量不变,只有劳动可随产量变化,则短期生产函数为:Q=f(L)2.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1)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概念总产量(TP)是指投入一定量的生产要素以后所得到的产出量总和。平均产量(AP)是指平均每单位生产要素投入的产出量,如果用x表示某生产要素投入量,那么AP=TP/x。边际产量(MP)是增加或减少1单位生产要素投入量所带来的产出量的变化,如果用△TP表示总产量的增量,△x表示生产要素的增量,那么MP=△TP/△x。(2)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曲线3.生产要素报酬递减规律在一定技术水平条件下,若其他生产要素不变,连续地增加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在达到某一点之后,总产量的增加会递减,即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投入增加的比例,这就是生产要素报酬递减规律,亦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生产要素报酬递减规律要发生作用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前提条件:(1)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比例是可变的,即技术系数是可变的。这就是说,在保持其他生产要素不变而只增加其中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时候,要素边际收益才发生递减,如果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按原比例同时增加时,边际收益不一定递减。(2)技术水平保持不变。如果技术水平提高,在保持其他生产要素不变而增加某种生产要素时,边际收益不一定递减。(3)所增加的生产要素具有同样的效率。如果增加的第二个单位的生产要素比第一个单位的更为有效,则边际收益不一定递减.4.生产的三个阶段西方经济学通常根据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把产量的变化分为三个区域。第一区域,是平均收益递增阶段。可变要素劳动量L投入的增加,会使平均产量增加。这时,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都能提高平均产量,因而边际产量高于平均产量。这表明,和可变要素劳动量L相比,固定要素(如资本K等)投入太多,很不经济,在这一区域,增加劳动量投入是有利可图的,它不仅会充分利用固定要素,而且带来总产量以递增的比率增加,任何有理性的厂商通常不会把可变要素投入的使用量限制在这一区域内。 第二区域,是平均收益递减阶段。从平均产量最高点开始,随可变要素劳动量L投入的增加,边际产量虽递减但大于0,故总产量仍递增,一直到达最大时为止。另一方面,平均产量开始递减,因为边际产量已小于平均产量。第三区域,是边际负收益阶段。从总产量达到最高点开始,随着可变要素劳动量L投入的增加,边际产量成为负值,总产量开始递减,这时每减少一个单位的可变要素投入反而能提高总产量,表明与固定要素投入相比,可变要素投入太多了,也不经济。显然,理性的厂商也不会在这一区域进行生产。可见,理性厂商必然要在第二区域生产。这一区域为生产要素合理使用区域,又称经济区域。 四、长期生产函数1.长期生产函数的形式在长期内,所有的生产要素的投入量都是可变的,多种可变生产要素的长期生产函数可以写为:Q=f(x1,x2,…,xn)式中,Q为产量;Xi(i=1,2,…,n)为第i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该生产函数表示:长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由n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的一定组合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假定生产者仅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最重要的可变生产要素来生产一种产品,则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长期生产的函数可以写为:Q=f(L,K)式中,L为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K为可变要素资本的投入数量,Q为产量。2.等产量曲线的含义与性质(1)等产量曲线的含义等产量曲线表示其他条件不变时,为生产一定的产量所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各种可能组合的轨迹。以常数Q0表示既定的产量水平,则与等产量曲线相对应的生产函数为Q=f(L,K)=Q0(2)等产量曲线的性质①表示某一生产函数的等产量曲线图中,可以画出无数条等产量曲线,并且任何两条等产量曲线不能相交。否则,不合逻辑。②等产量曲线上的任一点的斜率等于该点上以生产要素L代替生产要素K的边际替代率,MRTS不仅为负值,而且其绝对值是递减的。③由于等产量曲线斜率绝对值递减,因此等产量曲线一般都凸向原点。由于等产量曲线的几何特点与无差异曲线相似,它又被称为生产无差异曲线。但两者有区别,等产量曲线表示产量,无差异曲线表示效用,等产量曲线是客观的,无差异曲线是主观的。&3.边际技术替代率及其递减法则(1)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含义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当某种生产要素增加一单位时,与另一生产要素所减少的数量的比率。等产量曲线上任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从几何意义上看,是过该点作等产量曲线的切线的斜率。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定义公式为MRTSLK=-△K/△L式中,△K和△L分别为资本投入量和劳动投入量的变化量。边际技术替代率还可以表示为两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即MRTSLK=MPL/MPK(2)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法则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法则: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其主要原因在于,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技术都要求各要素投入之间有适当的比例,这意味着要素之间的替代是有限的。4.脊线和生产的经济区域脊线是指把所有等产量曲线上切线斜率为零的点和斜率为无穷大的点与原点一起连接起来形成的两条线。超过脊线范围之外,必须同时增加两种投入要素的数量才能使总产量不变。脊线表明生产要素替代的有效范围,厂商只能在脊线范围之内从事生产,实现不同要素的组合。因此,这一脊线围成的区域是生产的经济区域。5.等成本线等成本线是生产要素价格一定时,花费一定的总成本能购买的生产要素组合的轨迹。等成本方程为C=PL•L+PK•K等成本线具有以下特点:(1)等成本线斜率绝对值等于两种要素L和K的价格之比。(2)在等成本线上,L和K的数值呈反方向变化,即增加K的购买量必减少L的购买量,增加L的购买量,必减少K的购买量。(3)在要素价格给定时,每个总成本都有一条等成本线。生产要素价格不变时,成本增加了,等成本线将向右上方平行移动;反之,向右下方平行移动。6.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可以是既定成本条件下的产量最大化,也可以是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成本最小化。这两种情况的要素组合点表现在图形上,都是等成本线和等产量曲线相切之点,即生产者均衡点。(1)既定成本条件下的产量最大化(2)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成本最小化(3)满足要素投入最优组合的条件能满足要素投入最优组合的两个条件是:①要素投入的最优组合处在等成本线上,这意味着厂商必须充分利用资金,而不让其剩余下来。②要素投入的最优组合发生在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相切之点上,即要求等产量曲线的切线斜率与等成本线的斜率相等。&(4)生产要素的效应以上分析没有考虑生产要素价格变动对要素组合的影响。实际上,在生产要素可以相互替代的情况下,当其中某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时,厂商会更多地使用这种生产要素,以替代别的生产要素。这种效应叫做生产要素的替代效应。同时,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导致总成本下降,在收益不变的前提下,总成本的下降,会导致厂商增加产量,从而导致对这种生产要素使用量的增加。这种效应叫做生产要素的产量效应。(5)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计算厂商实现生产要素最优组合时,须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的价格之比,即MRTSLK=-△K/△L=MPL/MPK或表示为MRTSLK=MPL/MPK=ω/γ。【例】已知某企业的生产函数为Q=L2/3K1/3,劳动的价格ω=2,资本的价格γ=1。求:(1)当成本C=3000时,企业实现最大产量时的L、K和Q的均衡值。(2)当产量Q=800时,企业实现最小成本时的L、K和C的均衡值。解:(1)Q=L2/3K1/3,ω=2,γ=1,C=30002L+K=3000&&&&&&&&&&&&&&&&&&&&&&&&&&&&&&&&&&&&&&&&&&&& ①由MPL/ω=MPK/γ得2/3×L-1/3K1/3/2=1/3L2/3K-2/3得K=L&&&&&&&&&&&&&&&&&&&&&&&&&&&&&&&&&&&&&&&&&&&&&&&&& ②由①②,得K=L=1000Q=1000(2)Q=L2/3K1/3=800&&&&&&&&&&&&&&&&&&&&&&&&&&&&&&&&&&&&&& ③由MPL/ω=MPK/γ得K=L&&&&&&&&&&&&&&&&&&&&&&&&&&&&&&&&&& ④由③④,得K=L=800,C=2L+K=2400。7.生产扩展线扩展线,又称扩展轨道、规模曲线,是代表不同产量水平的最优投入组合点的轨迹。不同产量的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线相切的切点,把这些切点连接起来所形成的曲线就是扩展线。它表示:在生产要素、生产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生产的成本或产量发生变化时,厂商必然沿着扩展线来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扩展线是厂商在长期的扩张或收缩生产时所必须遵循的路线。它是一条等斜线。若已知生产函数Q=f(L,K)及要素价格PL和PK,则不难求得扩展线,方法是使边际技术替代率或两要素边际产量之比率等于要素价格之比率,即MRTSLK=MPL/MPK=PL/PK&五、规模报酬1.规模报酬的含义及其与要素报酬含义的区别规模报酬就是探讨这样一种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当各种要素同时增加或减少一定比率时,生产规模变动所引起产量的变化情况。规模报酬与生产要素报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规模报酬论及的是一座工厂的规模本身发生变化时,产量如何变化,而要素报酬是指要素投入的边际产量收益。前者是厂商根据经营规模设计不同的工厂,属长期分析;后者是在既定的生产规模中,增加可变要素时相应产量的变化,属短期分析。&2.规模报酬的三种类型(1)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递增的特征是产出的数量变化比例大于投入的变化比例。规模报酬递增的原因有三点:①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当生产要素同时增加的时候,可以提高生产要素的专业化程度,例如,劳动者分工更细了,这会提高劳动生产效率。②生产要素具有不可分的性质。有些要素必须达到一定的生产水平,才能更有效率。这表明原有生产规模中含有扩大生产的潜力。③管理更合理。生产规模扩大时,容易实行现代化管理。现代化的管理,会造成一种新的生产力,合理的、先进的管理可以更进一步充分发挥各要素的组合功能,带来更大的效率和收益。当一个生产经营单位规模过小时,就不能取得应有的效率,这种情况可称规模不经济,通过扩大规模,可提高效率,以取得规模经济。(2)规模报酬不变规模报酬不变的特征是产出的数量变化比例等于投入变化比例。规模报酬不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因素吸收完毕,某种生产组合的调整受到了技术上的限制。(3)规模报酬递减规模报酬递减的特征是产量的变化比例小于投入的变化比例。规模报酬递减的原因,主要是规模过大造成管理效率的下降。表现在管理上,内部机制难以协调,管理与指挥系统十分庞杂,一些重要问题只能一级一级反映给决策者,而重要的决定要由决策者一级一级传达给生产者,这样会贻误时机,造成规模报酬的递减。&Ⅱ 成本理论&一、成本函数1.关于成本的几种概念(1)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如果一种生产要素被用于某一特定用途,它便放弃了在其他替代用途上可能获取的种种收益,所放弃的收益中最大的收益就是这一特定用途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经济分析和经济决策中常用的概念,故又称经济成本。机会成本只是一种对生产要素使用上的不同用途选择而产生的相对成本,并不是企业经营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真实成本。(1)会计成本:厂商购买所需投入物的实际支出。会计成本也叫显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2) 显性成本与隐含成本企业经营活动中实际发生的成本往往包含两部分:显性成本和隐含成本。显性成本指企业从事一项经济活动时所花费的货币支出,包括雇员工资,购买原材料,燃料及添置或租用设备的费用,利息,保险费,广告费以及税金等。这些成本都会在企业的会计账册上反映出来,因此,又称会计成本。隐含成本是指企业使用自有生产要素时所花费的成本。这种成本之所以称隐含成本是因为看起来企业使用企业主自有生产要素时不用花钱,即不发生货币费用支出。然而,不付费用使用自有要素不等于没有成本。因为这些要素如不自用,完全可以给别人使用而得到报酬。这种报酬就是企业使用自有要素的机会成本。经济成本不仅包含会计成本即显性成本,还包括隐含成本。由于人们在经济活动中,不但隐含成本要合于机会成本原则,显性成本也要合于机会成本原则,因此,通常把会计成本加隐含成本就当成经济成本。经济成本是企业经营中所使用的各种要素(不管是否自有)的机会成本的总和。2.成本函数(1)成本函数的形式产品数量和相应的成本之间的函数关系称为成本函数,记作:C=f(Q)这里C为成本,Q为产量。成本函数和成本方程不同,成本函数说的是成本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成本方程说的是成本等于投入要素价格的总和。如果投入的是劳动L和资本K,其价格为PL和PK,则成本方程是C=L•PL+K•PK。成本方程是一个恒等式,而成本函数则是一个变量为产量的函数式。(2)生产函数与成本函数的关系与转换成本函数取决于两个因素,生产函数和投入要素的单位价格。生产函数所反映的是投入的生产要素与产出之间的物质技术关系,它揭示在各种形式下厂商为了得到一定数量产品至少要投入多少单位生产要素。生产函数结合投入要素的单位价格就决定了成本函数。&二、短期成本1.短期成本的分类(1)固定成本(FC),是指购买不变要素的费用支出,它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因而是个常数。(2)可变成本(VC),是指购买可变要素的费用支出,它随产量变动而变动,是产量的函数。(3)总成本(TC),是指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总和,可用公式表示为:TC=VC+FC&& 或&&& TC=f(Q)+b式中,f(Q)为可变成本VC,是产量的函数,b等于固定成本FC,是一个常数。(4)平均固定成本(AFC),是每单位产品上分摊的固定成本,等于固定成本除以产量所得之商。可用公式表示为:AFC=FC/Q=b/Q。(5)平均可变成本(AVC),是每单位产品上分摊的可变成本,它等于可变成本除以产量所得之商。可用公式表示为:AVC=VC/Q=f(Q)/Q。(6)平均成本(AC),是每单位产品成本,它等于总成本TC除以产量所得之商,也等于平均固定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之和。可用公式表示为:AC=TC/Q=[f(Q)+b]/Q=AVC+AFC。(7)边际成本(MC)是每增加1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也是总成本对产量的导数或总成本曲线的斜率。可用公式表示为:MC=dTC/dQ=f′(Q)。虽然总成本为可变成本与固定成本之和,但边际成本只和可变成本有关,这是因为,在产量增加时,固定成本不变,只有可变成本才随产量变化。用数学语言说,固定成本为常数,在求导数时为零。2.短期成本曲线(1)固定成本(FC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简单商品经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