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是不是做3c产品什么最好做最好

产品经理必读系列:李明远:现在还是不是做产品最好的时代?
产品中国 最受欢迎产品公号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混沌研习社”(ID:dfscx2014),产品中国经授权发布。
文|李明远
著名互联网人、资深产品经理
我非常能够理解大家对产品的兴趣。
因为我们很多创业的出发点,一定是从产品出发。
这是不是一个做产品的最好时代呢?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今天的互联网专业以及传统行业的专业,是和过去有很大不同的。
最大的不同就是:现在信息高度对称,竞争非常白热化。很多生意转为资本密集型、渠道密集型。
在这样一时代里,我们讨论产品,意义还大不大?
很多公司觉得,我们产品做得差,没关系。别的公司做得好,我抄就行了。产品经理就给我这个行业打工就行。
其实,在我看来,产品本身是一个很广义的概念。在今天,产品仍然具有非常强的意义。因为我们现在定义的产品,并不是你公司MRD(MarketRequirement Document,市场需求文档)需求文档里定义的那些功能和模块。
这不是产品。
真正的产品,是去满足用户需求痛点、给用户创造快感,或者成本节约带来的感受。这种感受既可感知,也有可能不可感知。
比如时装这个行业只有100年的历史,其实就是样式、材质、长短、颜色的各种排列组合,是可以穷尽的。但了解这些后,你就可以成为时装行业的引领者吗?并不是。
你要意识到,你卖的产品并非鞋和裙子,而是用户使用这个东西带来的潮流自信——美的感觉。对于女性来说,穿裙子不是她的刚需,自信漂亮才是。
所以你理解方法,不代表你就可以做产品。你理解的产品,与用户对你的感知,两者差异会很大。
而尽管从感知上,产品没有确定方法,可以说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产品是可以形成方法论的。我自身进入互联网十几年,这个方法论不断生长和变化,很有意思。
产品这个话题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从需求定义,到实践,市场运营验证,再往后的数据建设与分析,在不断迭代中的竞品关系等,这是一个完整的流程。
我把产品划分成五个阶段:
阶段一:立项(该不该做)
阶段二:产品定义(能不能做)
阶段三:组织实施(搭建什么样的团队)
阶段四:商业模式(具备盈利能力)
阶段五:建立企业机制和企业文化(制度和价值观)
产品该不该做,判断力是产品经理最核心的能力
判断一个产品该不该做,这里面需要拆解两个要点,产品,和人。
按照需求的迫切度来区分,产品分三个层次:可以有——需要“你”——离不开。
这是一个使用频次的问题。很多人意识不到,“可以有”意味着对用户来说,也“可以没有”。多数产品都停留在这个层次。这种产品是个创新,也满足了一部分人的需求,但也就仅此而已了。不能进入第二阶段。
这个主语是用户,“用户需要你”。有一部分用户对产品产生了需求依赖,但这个层次需要面对一大问题是替代和竞争。
比如电动剃须刀,它的产生有没有让传统剃须刀销量下滑,也不会让其生意彻底消亡。你可以有,但是替代优势不是那么明显。
尽管整个市场方向中,电动剃须刀的使用频次已经很高,但是其所作的创新与原有产品相比,也并不能够把体验或成本节约提升到下一个高度。在场男士肯定有感受,无论电动剃须刀的广告多好,卖得多贵,它始终没有传统剃须刀刮得干净。
这种产品,其优势体验既不能解决市场原有产品的问题,同时又创造了新的负担,就只能停留在这个阶段。
用户一旦用了就离不开,这是产品的最好阶段,往往已经彻底颠覆这个行业。用户形成了产品使用习惯,高度认同你的技术和体验,在市场中形成了足够高的壁垒。这时,你就是很好的企业,拥有定价能力,自然而然形成盈利的空间。
因此,在你决定去做一件事时,要事先预测:我的产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实现一、二、三阶段之前的跨越,能走到多远。事实上,今天有很多行业都走不到最后。
举个例子。
大家都知道装修的痛点非常多,不比买房差。一般俩人谈恋爱,一买房就结婚了,一装修就分手了。我身边真有这样的案例。
为什么装修造成这么大问题?
①耗时间。
②对普通用户学习成本高。
③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东西需要决策。在一个陌生领域,不同人有不同决策,容易发生分歧。
这是多么好的需求痛点。
于是,很多人总结原因,觉得这是价格、材料、品牌、交付施工服务等全程不标准造成的。他们去做互联网装修。两年过去了,做得好的人并不多,也很难形成盈利。
为什么?你并没有解决核心问题。
装修这个行业,如果是做精品,就没有规模、频次低,生意没法做。事实上,对你来说最核心的是,这么多工长、施工队,在低频行业中如何被激励、如何被管理,去保证他最终的交付质量。
如果你想再这种情况下做规模,就要改变产品方向,转为培训行业。但如此一来,你要面对的就与传统装修公司没什么区别了。
首先,选择一个业务,要考虑两点:喜欢和擅长。
最好当然是两点兼备,最糟糕的是两个条件都不具备。
如果是后者,我建议大家就不要折腾了。
你也别坚持,你不喜欢也不擅长,其实也就是你只有梦想。这真的是非常疲劳的一件事情,最后坑很多人。这是一个了解自己的过程,你要了解自己喜欢做什么事情,做什么事情不累,做什么事情一个通宵没睡,还觉得自己状态很好,很兴奋。
其次,产品经理和CEO一样,最重要的是判断力。
关键时刻的YES or NO,对产品发展至关重要。好的产品经理应该有判断力,愿意承担后果,并能够分析出失败的原因和改进的方法。
公司进入产品定义阶段时,要尽可能把问题抽象化,而不是陷入到执行的细节里。早期就想很多细节,团队是没有生命力的。
有的创始人,管得特别具体。他会具体到这个功能会长这样,那个交互应该这样。如果你总是试图去干预,你的产品经理和团队就退化了,他们自己不去学习。
你要负责的是说“好”或“不好”,并讲清为什么,而不是剥夺团队应尽的职能。这会导致你的精力分配出现问题。在初创团队中比较常见,彼此关心了对方应该关心的问题,最重要的事情反而没人关心。
对于一个产品人来说,判断力是不可缺少的。如果你一直都是模棱两可,每一次都抱着赌博的心态,你的感觉也没有越变越好,那么你在这个领域就没有太大发展。
判断力也是一种天赋。如果你的个性愿意做判断,结果成功率比较高,那你就坚持做下去。如果你屡战屡败,就找一个比你会做判断的人去判断。你可以去做你擅长的部分,比如销售。
产品能不能做?通过四个步骤构建产品实操方法论
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实施产品的方法。什么样的产品,才能承载你的初衷并且达到最终的目的呢?
我的产品实操方法论,通过四个步骤展开:竞品研究、市场分析、客群分析和能力储备。
廉价航空的竞争对手是谁?
什么是竞品?要有清晰的定位。它可能在你的行业里面,也可能不在。要从最终产品解决用户什么需求痛点的角度去出发看竞品是谁。只紧盯着和自己长得像的人去复制,很难赢。
产品经理最重要的任务式联系用户,和用户沟通。在这个阶段,不能光听你自己团队的人怎么说,要真正走到市场上去。
很多公司都去APP,怎么了解市场对你的认可度?要走到深圳华强北、北京中关村的刷机店,看看用户格式化手机后早期最离不开哪几个APP。大数据,是要在感性基础之上建立的。
你千万不要盯着成功公司的PR说辞去做。你要了解的是自己怎么控制渠道,最能打动消费者的话是什么。
很多消费者进了手机店本来是去买华为或者小米,出去就换了OPPO,为什么?因为他们有一套话术,三五分钟就打消了消费者的念头。他知道消费者的真正需求痛点是拍照,另一个痛点是“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
你怎么看待自己的产品,和用户怎么看待真的不一样。
微软曾经说自己的Office功能特别强大,绝大部分用户只用了5%。大家都讽刺它说,既然剩下95%的功能用户都不用,你做它干嘛?
要对客群进行分类识别:新老客户、不同消费阶层、不同使用时长。你要建立自己的数据仓库,会定义自己的数据报表,知道你做的产品要看什么指标。
百度贴吧早期出来的时候,并不是为做社区而做社区,而是做信息沉淀。那个时候搜索引擎搜不出什么东西,还要教大家怎么使用关键词搜索。这是最大的痛点,所以产生了贴吧。贴吧是一个说人话的地方,不需要关键词。
所以,这个时候贴吧的产品经理应该做什么?是新增活跃贴吧数、话题广度。这些都与传统社区不一样,如果你去看人家的考核UV(独立访客)和PV(浏览次数)、卖了多少广告,那就是走错路了。
分析你平台产品的不同类型用户,寻找其中的主流用户,找到共性,这才重要。除非你是做单品硬件。
公司一起步,立刻找了一批很贵的人,这种模式往往很难存活。
那么,起步阶段正确的路径是什么?
先分析自己在当前的产品阶段下,最需要的能力是什么。是渠道管理?是扫街地推?还是别的?根据需要的,搭建匹配的团队,储备合适的人才。如果一味追求高端人才,而没有配备他需要的施展空间,反而会导致人才更快地流失。
能力储备需要一定的预见性。比如外卖生意,往后看,人工智能是行业发展的关键点。在适当的时机,需要提前储备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人才,占领好外卖行业的先手优势。
搭建团队:你的赛道,是铁人三项还是百米飞人?
阶段一讲该不该做,阶段二讲能不能做,回答这两个问题以后,基本上就进入到执行落地了。
搭建团队和商业模式,我认为是迭代进行的,不能分开看。商业模式决定核心团队的搭建,核心团队的能力影响商业模式的发展。一言以蔽之,商业模式要和团队能力相匹配。
商业模式决定团队形式
做单点突破?还是平台战略?
小米的早期,雷军雷总说小米的商业模式是“铁人三项”:硬件、软件、互联网。
但小米真正执行的是什么呢?我叫他“百米飞人”。
铁人三项,包括天然水域游泳、公路自行车、公路长跑,讲求的是在均衡,不能有短板。这项运动不会出明星世界运动员,却是一项特别感人的运动。这很像雷总的气质,就是劳模。你看他的创业,会觉得很感动,每一个都很苦。
“铁人三项”为什么不能出明星运动员?这项运动要求的是每一项都不能太差。那么,你就不能做到“极致”和“发烧”。
百米飞人”的意思,就是要有一个点特别突出。百米飞人,一个顶尖百米选手会有足够明星效应,最终呈现的样貌就是那9秒多的跑程,背后却集结了相当专业团队的努力,从营养到康复。
小米初期类似于最后给消费者呈现的手机,是一个完整的产品感受。手机的每个单个功能配件怎么样,对于绝大部分使用这个手机的用户来说,是很难清晰表达的,也并不需要有这个感知。在他看来,需要的就是手机综合感受。
你的团队,默默去完善软件、硬件各项功能,这ok。但是不能把整个过程定义为“铁人三项”,因为团队的期望值会改变,变为只求没有短板。
加强团队和抗击打能力
我看到很多创业公司的CEO,至少花了三分之一的时间去融资,这轮刚结束,很快就开始谈潜在的下一轮;再三分之一的时间,去参加各种行业的会议,学习交流;剩下不到三分之一时间,回来和合伙人沟通。
这些事情消耗了大量的精力。但这是不足够有意义和价值的。
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节奏变快以后,创业团队的结构是非常流动不稳固的的。要把时间花在和核心员工的沟通交流上,和帮助你管理团队的人拉近距离。
如果只是追求扩张,而没有一个稳定的核心骨干团队,这样的创业很难成功,也很难有持久性。
这里我想举一个搏击的例子。搏击类体育比的是什么?第一抗击打,第二体能,说白了就是在心肺功能达到极限的情况下,你能坚持多久时间。
这对应到企业是什么?就是团队的生存能力。很多公司讲PPT讲得很丰满,逻辑很闭合,也很严密。但就是没有团队能实现这件事,一打内部就先乱了。
内功的修炼——稳固团队非常重要,这不可避免,必须要做。如果你发现你的投资人、合伙人耗费你太多精力,要么你别要他的投资,要么你换人。否则你的精力无法让你在企业贴身肉搏的阶段具有足够的竞争力。
团队要经得起折腾,多做一些内部的事情,没什么不好。
商业模式:团建搭建与商业模式相互影响
有清晰的商业模式,才能够让价值观落地。
团队搭建跟商业模式构建是相互影响的,是动态迭代的,二者共生,且不断发生着变化。每个阶段,企业家都会面临团队转型、商业模式重新定义的多个选择。
苹果公司的商业模式跟团队有着密切的关系,商业模式影响着团队的组建;而团队发生变化后,商业模式和产品定位也随之改变。
你不得不承认苹果真的在改变。
在乔布斯时代苹果的发布会让你的感受特别不一样。你们应该印象深刻,那个时候的苹果发布会,我们熬夜也要看完。看完以后热血沸腾,觉得他怎么做得又厉害了,特别想尽快拿到这个手机。拿到以后,只会让你更震撼。
这一两年,你看完苹果的发布会,也会买。因为相较于安卓机来说,手机的综合体验还是更好。但你还有迫切拿到手机的快感吗?或许,看发布会的快感比拿到手机的更大。
国内模仿型企业就是如此。通常发布会给你的快感更大,拿到真机觉得不过如此。
但反过来看,事实上苹果的团队正在发生变化,它的销售和盈利能力反而更强了。曾经有很多投资人觉得苹果手机缺乏竞争力,做空苹果的股票。今天他们都吃了大亏。
创新能力的下降,不代表苹果不赚钱。
乔布斯做的每一款产品更容易吸引人,但他失败的风险也一定比库克做的时候大。
尽管想象空间萎缩,但库克可以保证营收稳定。他现在不断强化品牌、营销、感受,在低端和高端双向尝试,切到了更多消费群体。而围绕这些产品构建生态越做越大,苹果对整个生态系统的控制力也在加强。
商业模式在一定程度被动改变后,产品定义的方式也要随之变化。这没有孰对孰错。你要找到你能驾驭的商业方式,去组建你的团队,形成自己的壁垒。
转型是非常困难的,不要追求“你觉得”的那个好,你也未必能驾驭。还是要从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角度出发,单点极致,价值最大。
企业的机制和文化:培养核心骨干,是leader最重要的事
其实,在正常情况下,前面四点就能囊括产品方法论从人到环境的构建。为什么我还要讲“企业机制和文化”这个阶段?
制度这个词,其实冷冰冰的。但对一个超过100人规模的大企业,还是很重要的。这个规模的公司,意为着你已经不可能叫出每一个员工的名字了。这个时候,最差,企业要有机制;最好,企业要有文化价值观。
制度包括:决策制度、评价制度、奖罚制度
决策制度:员工不一定要了解公司战略,但是他应该知道公司怎么做决策的。不一定了解所有人,但是要知道公司对一个事情如何评价的,对应的奖罚是什么。
评价制度:很多公司不做评价反馈或者做得非常潦草。所以员工的自我认知和创始人对员工的认知,是错位的。两个人都不愿捅破窗户纸,在成绩有失败的时候很多事就讲不清楚了。
管理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事情,评价和奖罚也不是,它中间有灰度。你要根据自己不同的企业情况,选择你是“管理上限”的公司,还是“管理下限”的公司。“上限”就是奖,“下限”就是罚。
不同选择,会给企业带来不用的结果,不是奖越多越好,也不是罚越重越好。这与你的企业经营情况有关。
我的建议是:
创新型公司管理上限。所谓上限,就是鼓励试错。
你可以特别地去“奖”,但把“奖”做得很明确,比如该奖哪些人。不要把罚责搞、得太重,这样企业是不可能有创新活力的。
交付型企业或者制造型企业这种大型的公司,一定要管理下限。
大公司有很多精英,本身职业能力和背景都没有问题。但是在这么大平台上,成功和失败都不是一个人的,而是一群人的因素。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你去奖,造成的记过就是大家都想立功,都不想被责罚。
这个时候,一定要把组织边界定义清楚,要把“罚”定得清楚。
你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大型企业,以“奖”为管理模式,就会发现营销、客服、研发、市场甚至人力资源这些部门都要立功。他们每天都会来占用你的精力,告诉你我这儿做一个创新,那儿做了一个创新。
客观上,你必须承认你已经是一个不灵活的企业,是一个要求稳的企业。如果你还喊着这种创新的军工口号,你的研发效率、创新效率都会非常低。
这其实挺危险的。因为你的链条已经很复杂,边界又很清晰。大家都在自己的角度搞创新,你要决策的东西就会非常多。你也不能保证每个决策都是对的。你要做的,是鼓励大家不犯错。
如果你要创新,可以做独立的激励部门,去做投资,不要让原有的组织产生巨大动荡,不要让原有组织自己琢磨事。
带人是最重要的事
那些比较成功的互联网企业有个共同点,在最辉煌的几年,涌现出了一批卓越的中层人才。比如百度在05-07年的时候,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产品经理。
当一个企业创新能力下降的时候,内部人才培养的能力也变得很差,开始依赖外部招聘。你自己的人没时间用、用不好、培养不出来,再去空降,最终也不能改变这个结果,让组织变得平庸。
企业要在业务还能发展的时候,用好人。要花足够多的精力反复思考自己在做什么产品,怎么卖东西;留哪些人,和哪些人交流,花时间在他们身上,把一批人带出来。
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是要飞速发展到下一个规模,才能有更大活力。单点上做得很好,到了一定规模就很难实现增长。你占有的市场是有价值的,但是你自己没有活力了。
你会发现有的公司创始人和核心团队水平差别特别大。你和创始人聊特别清楚,发现他对行业和业务都有很深的洞察。但是你和他下面任何一个人交流都很痛苦,效率又低又不解决问题。
这个责任,全部是管理者的责任。带不出人,企业不可能持续发展。
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干货信息
互联网头条 | 创新产品 | 产品方法论 | 产品经理入门 | 大数据 | 交互设计 | 需求分析 |设计师| 产品经理| 产品之路 | 程序猿|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注册 | 登录
产品经理一枚,伪文艺青年。
产品经理就业特训营,专门为大学生和准备转型做产品的人量身定制,60天线下培训,包就业!
可能小P真的是懒了,文章更新的频率真是大不如前了,被好多小伙伴吐槽,这里深表歉意。
小P最近苦于有了某个好点子而无处“倾诉”,所以就建立了一个微信群,把小伙伴聚集在一起,方便大家交流,如果你还想加入,就翻翻以前的公众帐号信息,我已经把二维码发出来了。
OK,我们回到正题。
今天不说太多理论方面的,说点故事。
先交代一下背景,前阵子跟一个萌妹子在上班的路上偶遇,然后跟小P聊了一下最近的工作情况,最后小P不明觉厉,到了公司还是觉得有点吃惊。因为她不喜欢产品经理个工作,所以现在每天都很煎熬,可是又不知道自己后面可以做什么?现在很被动,无从抉择。
从毕业开始就莫名其妙的进到了产品经理这个岗位,然后经过几年的风雨锻炼,现在慢慢的成熟起来了,但是她发现自己越发的不喜欢产品经理这个岗位,不喜欢工作和生活分不开的那种感觉,不喜欢天天嘴上挂着用户需求,其实做的都是老板需求的感觉,也不喜欢那种在团队中可有可无的感觉。
姑且不论这个妹子工作情况,只是想一想我们如果真的不做产品经理了,我们能去做什么呢?
小P想了半天,想的脑袋都疼了,就突然想到了身边的几个朋友,于是,举几个栗子吧…
做着好好的产品经理,却跑去做了HR
我们姑且称这位同学为A好了,A同学是小P以前的同事。
突然有一天,他在QQ上跟小P说:“我准备换工作了。”
我说:“你想好了么?”
他说:“想好了,准备去做HR。”
我:“… …”
结果这位敢做敢为的A同学还真的去做了HR,而且做的风起云起的,非常有模有样,到现在已经1年多了。
做着好好的产品经理,却跑去做了交互设计师
我们称这位同学为B吧,B同学是小P的一个朋友。
每次跟B同学聊天,她都会跟我讲很久关于体验方面的感受,说这个网站的体验问题,说那个APP的布局问题,而且逻辑非常清晰,说的头头是道!而且相对于产品,她更关注产品的易用性,界面布局,业务逻辑这个层面的问题。
恩,果不其然,当她跳槽的时候,去做了交互设计师!
做着好好的产品经理,却跑去做了创业者
好吧,称这位同学为C吧,C同学是小P以前的一位同事。
C同学有着丰富的行业经验,非常关注行业趋势,而且能感觉出来他有着很大的抱负。
最后他选择了去创业了,做起了CEO,虽然还没走上人生的巅峰,但是还是已经走在了很多人的前面,让人佩服其勇气。
这是小P身边的三个真真切切发生的案例,如假包换。
关于怎么做
其实这个问题不仅仅是限定在“产品经理”这个行业内,大多数行业都有这个问题。如果我们不喜欢眼前的工作岗位,我们能去做什么呢?我们该怎么做?
一、想清楚自己是不是真的不喜欢现在岗位的工作内容,慎重再慎重;
二、想清楚自己现在的经济水平如何,换行穷三年,你懂的;
三、问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兴趣在哪里?入错行如同嫁错郎;
四、储备将来行业所需的必备知识,看书学习,回到上学时代;
五、做出决定,选择最后的选择;
六、放手一搏,换个岗位大展拳脚;
我们当且仅当把行业限定在“产品经理”这个行业
如果你现在是一名“产品经理”,而很糟糕的有了这样的感受,其实你也不需要太担心。
为什么?答案很简单。
因为你的工作经历决定了你有很强的:
一、沟通能力;
二、执行能力;
三、决策能力;
四、协调能力;
五、洞察核心需求的能力;
六、了解人性;
七、商业、市场的前瞻能力;
我没有把“能力”全部都罗列出来,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区别,只是我希望你知道,你很出色,可以做很多事情。
能把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当作职业来做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所以各位产品经理们切做且珍惜。
其实这里隐藏了一个问题,就是:
当我有了厌倦和疲惫的感觉,我该怎么办?
找个时间小P再跟你念叨念叨吧,或者你可以翻翻以前我写的那篇关于坑的文章。
9月份是手机界的盛宴,iPhone6即将来到我们面前,各个厂商也都卯足了劲儿准备露一小脸,据说iPhone6的价格好像卖肾有点不太够了?这可真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儿。
  =====丢个彩蛋=====
又是一个互联网产品的植入广告,恩哼,苏苏和晴雪在58同城的光辉下格外显得诱人…
打赏也是一种认可
收藏已收藏 | 3赞已赞 | 9
产品经理一枚,伪文艺青年。
产品经理群运营交流群营销交流群
文案交流群
Axure交流群
PM要学点技术
关注微信公众号
10个回答8人关注
5个回答4人关注
26个回答23人关注
7个回答8人关注
2个回答2人关注
12个回答53人关注15443被浏览1322434分享邀请回答6.5K76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question/28396842/answer/为什么说数据记录比较重要?产品上架销售后,还有两件事情要做。看产品实际销售表现;看市场变化。看清楚这两件事情后,才知道要做哪些事情,而这个是需要记录数据才知道的。拿单品来说,每天需要记录的数据:访客数、浏览量、收藏人数、加购人数、支付转化率、支付金额、UV价值。每个人的统计习惯何形式有差异,但是这个习惯要养成。同样的,也要有看竞品数据的习惯。比如行业粒度里可以提供非常多的信息。最后说一说关于服务的问题。这个和产品有很大关系。比如水果生鲜这类产品,产品本身容易损坏,在服务和售后上必须要花很大力气,否则店铺得分会下滑很快。如果服务做的很好,这个会带来巨大的优势,想一想三只松鼠在服务上是怎么做的。到这里,我认为运营一个淘宝店铺的几个核心问题如果能初步解决,你的店铺度过生存期应该就没有什么问题了。你仍然会遇到其他一些你想不到的问题,这些都很正常,一个一个解决就行。能开网店的应该年轻人居多,年轻人还是要有一些锐气和勇气,不要主动给自己设限。我知道我们一个深圳的学员,店铺月营业额在35万左右。看着好像不错,但是因为产品的原因,利润率现在只有15%,而且人家是一个孩子妈妈,现在挺着6个月大的肚子,每天都要工作到10点多,非常不容易。给自己定个目标:每天进步一点点。看完后觉得不错,点个赞支持一下!!!看完后觉得不错,点个赞支持一下!!!看完后觉得不错,点个赞支持一下!!!看完后觉得不错,点个赞支持一下!!!5573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李明远:现在还是不是做产品最好的时代?
李明远:现在还是不是做产品最好的时代?
互联网思维降至一维,唯有产品。五月,混沌研习社重磅推出产品创新模块:百度前副总裁李明远、小米生态链负责人刘德、暴风魔镜CEO黄晓杰,从产品规则到竞争迭代和产品哲学,让产品从“学”到“术”逐一攻破。什么是产品?你必须先把公司里那些描述产品的功能定义、模块素描的文档统统清零。抛开这些表面,跟着李明远好好琢磨琢磨:产品的本质,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文|李明远著名互联网人、资深产品经理我非常能够理解大家对产品的兴趣。因为我们很多创业的出发点,一定是从产品出发。这是不是一个做产品的最好时代呢?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今天的互联网专业以及传统行业的专业,是和过去有很大不同的。最大的不同就是:现在信息高度对称,竞争非常白热化。很多创业项目在初期即陷入要面对资本密集、渠道密集的境况。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我们讨论产品,意义还大不大?很多公司觉得,我们产品做得差,没关系。同业有的公司做得好、那么多人在试错,我抄就行了。产品经理就当是给这个行业打工就行。其实,在我看来,产品本身是一个很广义的概念。在今天,产品仍然具有非常强的意义。因为我们现在定义的产品,并不简单是你公司MRD(Market Requirement Document,市场需求文档)里所定义的那些功能和模块。这不是产品。真正的产品,是去满足用户需求痛点、给用户创造快感,或者成本节约带来的感受。这种感受既可感知,也有可能不可直接感知。比如时装这个行业只有100年的历史,其实就是样式、材质、长短、颜色的各种排列组合,是可以穷尽的。但了解这些后,你就可以成为时装行业的引领者吗?并不是。你要意识到,你卖的产品并非鞋和裙子,而是用户使用这个东西带来的潮流自信——美的感觉。对于女性来说,穿裙子不是她的刚需,自信漂亮才是。方法并不是唯一的,当你理解了一些方法,不代表你就可以不断做产品。你理解的产品,与用户对你的感知,两者差异会很大。而尽管从感知上,产品没有确定方法,可以说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产品是可以形成方法论的。我自身进入互联网十几年,这个方法论不断生长和变化,很有意思。产品这个话题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从需求定义,到实践,市场运营验证,再往后的数据建设与分析,在不断迭代中的竞品关系等,这是一个完整的流程。我把产品划分成五个阶段:阶段一:立项(该不该做)阶段二:产品定义(能不能做)阶段三:组织实施(搭建什么样的团队)阶段四:商业模式(具备盈利能力)阶段五:建立企业机制和企业文化(制度和价值观)阶段一:产品该不该做?判断力是产品经理最核心的能力判断一个产品该不该做,这里面需要拆解两个要点,产品,和人。产品按照需求的迫切度来区分,产品分三个层次:可以有—需要你—离不开。1、可以有:这是一个使用频次的问题。很多人意识不到,“可以有”意味着对用户来说,也“可以没有”。多数产品都停留在这个层次。这种产品是个创新,也满足了一部分人的需求,但也就仅此而已了。不能进入第二阶段。2、需要你:这个主语是用户,“用户需要你”。有一部分用户对产品产生了需求依赖,但这个层次需要面对一大问题是替代和竞争。比如电动剃须刀,它的产生有没有让传统剃须刀销量下滑,也不会让其生意彻底消亡。你可以有,但是替代优势不是那么明显。尽管整个市场方向中,电动剃须刀的使用频次已经很高,但是其所作的创新与原有产品相比,也并不能够把体验或成本节约提升到下一个高度。在场男士肯定有感受,无论电动剃须刀的广告多好,卖得多贵,它始终没有传统剃须刀刮得干净。这种产品,其优势体验既不能解决市场原有产品的问题,同时又创造了新的负担,就只能停留在这个阶段。3、离不开:用户一旦用了就离不开,这是产品的最好阶段,往往已经彻底颠覆这个行业。用户形成了产品使用习惯,高度认同你的技术和体验,在市场中形成了足够高的壁垒。这时,你就是很好的企业,拥有定价能力,自然而然形成盈利的空间。因此,在你决定去做一件事时,要事先预测:我的产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实现一、二、三阶段之前的跨越,能走到多远。事实上,今天有很多行业都走不到最后。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装修的痛点非常多,不比买房差。一般俩人谈恋爱,一买房就结婚了,一装修就分手了。我身边真有这样的案例。为什么装修造成这么大问题?第一,耗时间。第二,对普通用户学习成本高。第三,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东西需要决策。在一个陌生领域,不同人有不同决策,容易发生分歧。这是多么好的需求痛点。于是,很多人总结原因,觉得这是价格、材料、品牌、交付施工服务等全程不标准造成的。他们去做互联网装修。两年过去了,做得好的人并不多,也很难形成盈利。为什么?你并没有解决核心问题。装修这个行业,如果是做精品,就没有规模、频次低,生意没法做。事实上,对你来说最核心的是,假如你也具备了规模,那么这么多的工长、施工队,在一个复购低频的行业中如何被激励、如何被管理,去保证他最终的交付质量是你同样要面对的问题。如果你想再这种情况下做规模,就要改变产品方向,转为培训管理人的行业。但如此一来,你要面对的某些问题就与传统大型装修公司没什么区别了。人首先,选择一个业务,要考虑两点:喜欢和擅长。最好当然是两点兼备,最糟糕的是两个条件都不具备。如果是后者,我建议大家就不要折腾了。你也别坚持,你不喜欢也不擅长,其实也就是你只有梦想。这真的是非常疲劳的一件事情,最后坑很多人。这是一个了解自己的过程,你要了解自己喜欢做什么事情,做什么事情不累,做什么事情一个通宵没睡,还觉得自己状态很好,很兴奋。其次,产品经理和CEO一样,最重要的是判断力。关键时刻的YES or NO,对产品发展至关重要。好的产品经理应该有判断力,愿意承担后果,并能够分析出失败的原因和改进的方法。公司进入产品定义阶段时,要尽可能把问题抽象化,而不是陷入到执行的细节里。早期就想很多细节,团队是没有生命力的。有的创始人,管得特别具体。他会具体到这个功能会长这样,那个交互应该这样。如果你总是试图去干预,你的产品经理和团队就退化了,他们自己不去学习,而试图总是揣摩和迎合,失去创造的动力。你要负责的是说“好”或“不好”,并讲清为什么,而不是剥夺团队应尽的职能。这会导致你的精力分配出现问题。在初创团队中比较常见,彼此关心了对方本更该关心的问题,自己最重要的事情反而没有足够的关心。对于一个产品人来说,判断力是不可缺少的。如果你一直都是模棱两可,每一次都抱着赌博的心态,你的感觉也没有越变越好,那么你在这个领域就没有太大发展。判断力也是一种天赋。如果你的个性愿意承担做判断的风险,且结果成功率比较高,那你就坚持做下去。如果你屡战屡败,就找一个比你会做判断的人去做判断。你可以去做你擅长的部分,比如销售。阶段二:产品能不能做?通过四个步骤构建产品实操方法论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实施产品的方法。什么样的产品,才能承载你的初衷并且达到最终的目的呢?我的产品实操方法论,通过四个步骤展开:竞品研究、市场分析、客群分析和能力储备。第一步:竞品研究-廉价航空的竞争对手是谁?-高铁。什么是竞品?要有清晰的定位。它可能在你的行业里面,也可能不在。要从最终产品解决用户什么需求痛点的角度去出发看竞品是谁。只紧盯着和自己长得像的人去复制或者硬拼,很难赢。第二步:市场分析产品经理最重要的任务式联系用户,和用户沟通。在这个阶段,不能光听你自己团队的人怎么说,要真正走到市场上去。很多公司都去做APP,怎么了解市场对你的认可度?要走到深圳华强北、北京中关村的刷机店,看看用户拿到新机或刷机后早期最离不开哪几个APP。大数据,是要在感性基础之上建立的。你千万不要盯着成功公司的PR说辞去做。你要了解的是自己怎么控制渠道,最能打动消费者的话是什么。很多消费者进了手机店本来是去买华为或者小米,结果进去十分钟就改主意买OPPO,为什么?因为他们有一套话术,三五分钟就打消了消费者的念头。好比他透过接触和反复的迭代试错,知道了年轻消费者的真正需求痛点是拍照,如今另一个痛点是“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你怎么看待自己的产品,和用户怎么看待真的不一样。微软曾经说自己的Office功能特别强大,绝大部分用户只用了5%,他认为这是一种强大和完善。用户都讽刺它说,既然剩下95%的功能用户都不用,你做它干嘛?第三步:客群分析要对客群进行分类识别:新老客户、不同消费习惯、阶层、不同使用时长、不同渠道来源、不同机型……。你要建立自己的数据仓库,会定义自己的数据报表,知道你做的产品要看什么指标,如何用各种条件交叉分析,从而更了解你的用户,找出各种你想不到的共性和问题。百度贴吧早期出来的时候,并不是为做社区而做社区,而是做信息沉淀。那个时候搜索引擎搜不出什么东西,还要教大家怎么使用关键词搜索。这是最大的痛点,所以产生了贴吧。贴吧是一个自然表达“说人话”的地方,不需要关键词。所以,这个时候贴吧的产品经理应该做什么?是新增活跃贴吧数、话题广度。这些都与传统社区不一样,如果你去看人家的考核UV(独立访客)和PV(浏览次数)、卖了多少广告,那就是走错路了。分析你平台产品的不同类型用户,寻找其中的主流用户,找到共性,这才重要。除非你是做单品硬件。第四步:能力储备公司一起步,立刻找了一批很贵的人去打造一些可能趋于完美时才需要的项目,这种模式往往很难存活。那么,起步阶段正确的路径是什么?先分析自己在当前的产品阶段下,解决被一部分用户真正认可、需要、乃至离不开,最需要的能力是什么,能够建立一定的根据地和壁垒,哪怕是时间带来的规模沉淀。是渠道管理?是扫街地推?还是别的?根据需要的,搭建匹配的团队,储备合适的人才。如果一味追求高端人才,而没有配备他需要的施展空间,反而会导致人才更快地流失。验证了产品市场需求,着手进入下一阶段,则能力储备也需要一定的预见性。比如外卖生意,往后看,人工智能是行业发展的关键点。在适当的时机,需要提前储备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人才,占领好外卖行业的先手优势。阶段三:搭建团队你的赛道,是铁人三项还是百米飞人?阶段一讲该不该做,阶段二讲能不能做,回答这两个问题以后,基本上就进入到执行落地了。搭建团队和商业模式,我认为是迭代进行的,不能分开看。商业模式决定核心团队的搭建,核心团队的能力影响商业模式的发展。一言以蔽之,商业模式要和团队能力相匹配。商业模式决定团队形式做单点突破?还是平台战略?小米的早期,雷军雷总说小米的商业模式是“铁人三项”:硬件、软件、互联网。但小米初期真正执行的结果对于大多数小米粉丝是什么感受呢?我叫他“百米飞人”。铁人三项,包括天然水域游泳、公路自行车、公路长跑,讲求的是在均衡,不能有短板。这项运动不会出明星世界运动员,却是一项特别感人的运动。这很像雷总的气质,就是劳模。你看他的创业,会觉得很感动,每一个都很苦。“铁人三项”为什么不能出明星运动员?这项运动要求的是每一项都不能太差。那么,你就不能做到“极致”和“发烧”。““百米飞人”的意思,就是要有一个点特别突出。百米飞人,一个顶尖百米选手会有足够明星效应,最终呈现的样貌就是那9秒多的跑程,背后却集结了相当专业团队的努力,从营养到康复。小米初期类似于最后给消费者呈现的手机,是一个完整的产品感受。手机的每个单个功能配件怎么样,对于绝大部分使用这个手机的用户来说,是很难清晰表达的,也并不需要有这个感知。在他看来,需要的就是手机综合感受。你的团队,默默去完善软件、硬件各项功能,这ok。但是不能把整个过程定义为“铁人三项”,因为团队的期望值会改变,变为只求没有短板。加强团队稳定性和抗击打能力我看到很多创业公司的CEO,至少花了三分之一的时间去融资,这轮刚结束,很快就开始谈潜在的下一轮;再三分之一的时间,去参加各种行业的会议,学习交流;剩下不到三分之一时间,回来和合伙人沟通,没有时间去了解用户客户和骨干员工。有些事情消耗了大量的精力。但这是不足够有意义和价值的。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节奏变快以后,创业团队的结构是非常容易流动不稳固的。要把时间花在和核心骨干员工的沟通交流上,和帮助你管理团队的人拉近距离。如果只是追求扩张,而没有一个稳定的核心骨干团队,这样的创业很难成功,也很难有持久性。这里我想举一个最近热门的话题,搏击的例子。搏击竞技比的是什么?最起码要作为实战对抗,第一是抗击打,第二体能,且是在心肺功能达到极限的情况下,你的体能能坚持多久时间。这对应到企业是什么?就是团队的生存能力。很多公司讲PPT讲得很丰满,逻辑很闭合,也很严密。但就是没有团队能实现这件事,一打内部就先乱了,或者一挨打就坚持不住。内功的修炼——稳固团队非常重要,这不可避免,必须要做。如果你发现你合伙人就已经耗费你太多精力,要么你换个汇报方式,要么你换人。否则你的精力无法让你在企业贴身肉搏的阶段具有足够的竞争力。团队要经得起折腾,多做一些内功的锻炼,没什么不好。阶段四:商业模式团队搭建与商业模式,相互影响有清晰的商业模式,才能够让价值观落地。团队搭建跟商业模式构建是相互影响的,是动态迭代的,二者共生,且不断发生着变化。每个阶段,企业家都会面临团队转型、商业模式重新定义的多个选择。苹果公司的商业模式跟团队有着密切的关系,商业模式影响着团队的组建;而团队发生变化后,商业模式和核心产品定位也随之改变。你不得不承认苹果真的在改变。在乔布斯时代苹果的发布会让你的感受特别不一样。你们应该印象深刻,那个时候的苹果发布会,我们熬夜看完。看完以后热血沸腾,觉得新产品做得又厉害了,超过预期和一般认知,与此同时特别想尽快拿到这个手机真正上手。拿到以后,只会让你觉得使用体验确实更震撼。这一两年,你同样熬夜看完苹果的发布会,也会买。因为相较于安卓机来说,苹果手机的综合体验还是更好。但你还有迫切的想拿到新一代手机的快感吗?或许,看发布会的优越感比拿到新手机时更大。国内模仿型企业就是如此。通常发布会给你的快感更大,拿到真机用一段却觉得不过如此。但反过来看,事实上苹果的团队正在发生变化,它的销售和盈利能力反而更强了。曾经有很多投资人觉得苹果手机缺乏竞争力,做空苹果的股票。吃了亏。实际上,创新能力的下降,也不代表苹果不赚钱。乔布斯做的每一款产品更容易吸引人,但他付出的代价、伴随失败的风险也一定比库克做的时候大。尽管想象空间萎缩,但库克可以保证利润稳定。他现在不断强化品牌、营销、感受,在低端和高端双向尝试,切到了更多消费群体、完善销售覆盖和产品上下游生态。而围绕这些产品构建生态越做越大,苹果对整个生态系统的控制力也在加强。商业模式在一定程度被动改变后,产品定义的方式也要随之变化。或许这没有孰对孰错。你要找到你能驾驭的商业方式,发挥你的优势去构建你的核心竞争力、搭建你的团队,从而形成自己得心应手的壁垒。而不是在自己不擅长的地方使劲较劲,到一定阶段,效率不高。实际上,转型对于绝大多数经历阅历没有重大改变的人或者企业,是非常困难的,不要追求“你觉得”、“市场觉得”的那个“什么什么”好,你使劲模仿也未必能驾驭。还是要从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角度出发,单点极致,价值最大。阶段五:企业的机制和文化培养核心骨干,是leader最重要的事其实,在正常情况下,前面四点都被反复应用、实践、形成上上下下的系统方法,大致能囊括了产品方法论从任务、人、环境、自身的迭代。为什么第五阶段,我还要讲“企业机制和文化”这个阶段?制度这个词,其实冷冰冰的。但对一个超过100人规模的大企业,还是很重要的。这个规模的公司,意为着你已经很可能叫不出每一个员工的名字了。这个时候,最差,企业要有机制;最好,企业要有文化价值观。制度管理在我看来,核心制度主要包括三种:决策制度、评价制度、奖罚制度决策制度:员工不一定要了解公司战略,但是他应该知道自己的公司是怎么做决策的。他不一定了解所有人怎么做事做决定,但是要知道公司对一个事情如何决策、事后如何评价,对应结果的奖罚逻辑是什么。评价制度:很多公司对人对事,不重视评价和反馈,或者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潦草。所以员工的自我认知和创始人对员工的认知,是错位的。两个人都不愿捅破窗户纸,在有成绩或者有失败的时候,很多事实际就讲不清楚了。灰度管理管理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事情,评价和奖罚实际上也不是,它中间有灰度。很多人都说,灰度很抽象,怎么管理灰度?我的理解是,不要非黑即白的机械执行管理,但也不能不清不楚,所以很多时候你要根据自己不同的企业情况,选择你是倾向“管理上限”的公司,还是倾向“管理下限”的公司。“上限”就是奖,“下限”就是罚。不同选择,会给企业带来不用的结果,不是奖越多越好,也不是罚越重越好。这与你的企业经营情况有关。我的建议是:创新型组织管理上限。所谓上限,就是鼓励试错。你可以特别认真和高调地去“奖”,把“奖”这个事做得很明确,比如该奖哪些人。与此同时不要把罚责搞得太重,罚会让人怕出错,久而久之层层人员的执行和变换放大压力,这个组织是不可能有创新活力的。交付型企业或者制造型企业这种进入稳定的大型公司,内部已经非常清晰的板块化、链条化、边界非常清晰的组织,一定要管理好下限。大公司有很多精英,本身职业能力和背景都没有问题。但是在这么大平台上,成功和失败往往都不是一个人的,而是一群人共同作用的因素。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你去奖,造成的记过就是大家都想立功,不是追求一起立功,而是分别“立功”,或者有功劳一拥而上,他们都不想被责罚,他们都想做出成绩,那事情就多了。这个时候,一定要把组织边界定义清楚,这类型的组织要把“罚”,也就是你管理的“下限”定清楚。你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大型企业,以“奖”为管理模式,就会发现营销、客服、研发、市场甚至人力资源这些部门都要立功。他们每天都会来占用你的精力,告诉你我这儿做一个创新,那儿做了一个创新。你根本判断不过来最终这些东西如何影响到你的用户、客户。客观上,你必须承认假如你已经是一个不追求灵活的企业,是一个被市场、客户要求稳健的企业。如果你还喊着这种创新的军工口号,你的研发效率、创新效率实际叠加了你庞大的组织和复杂的人性后,都会非常低。在庞大复杂的体系里鼓吹创新,这其实挺危险的。因为你的链条已经很复杂,边界又很清晰。大家都在自己的角度分别搞创新,你要学习、决策的东西就会非常多。你也不能再保证每个决策对最终整体的结果都是好的。这时你要做的,是鼓励大家不要无谓的折腾。如果你要创新,可以做独立的小型组织,灵活的设计激励、部门,或者选择去通过系统科学的投资来实现学习、创新,而不要让原有的组织在一个规模上产生巨大的动荡,不要让复杂的组织各自琢磨看上去抽象的事。带人是最重要的事那些比较成功的互联网企业、乃至传统企业,他们有个共同点,就是在最辉煌、业务飞速发展的几年,都会同时涌现出了一批卓越的中层人才。比如百度在05-07年的时候,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产品经理。当一个企业创新能力下降的时候,内部人才培养的能力也变得很差,开始依赖外部招聘。你自己的人没时间选、用不好、培养不出来,再去试图空降一些有经验的人,最终很可能也不能改变低效率这个结果,反而会让组织和氛围变得越发平庸。企业要在业务还能发展的时候,用好人。要花足够多的精力反复思考自己在做什么产品,怎么卖东西;预见性的考虑要留哪些人,要和哪些人交流,花时间在他们身上,争取在业务发展的过程里把一批人带出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还能有目标并持续发展到下一个境界,才能保持住活力。单点上做得很好,到了一定规模就很难实现增长和变化。即使你占有的市场仍然是有价值的,但是你和企业应变的需要下降了,组织自己逐渐就没有活力了。与上述优秀企业的案例相反,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大部分的公司,其创始人和骨干核心团队的水平差别特别大。你和创始人聊,会觉得特别清楚,发现他对行业和业务都有很深的洞察。但是你和他下面一层两层打交道,和任何一个人交流可能都觉得很痛苦,效率又低又不解决问题。这类企业现在挺多的。这个责任,当然全部是管理者的责任。带不出人,企业不可能持续发展。企业不能持续发展,不能预见性的匹配人和业务,人和业务不能彼此推动,就会陷入一个停滞甚至淘汰的可能。来源:公众号&混沌研习社&作者:李明远原题:李明远:现在还是不是做产品最好的时代?| 增补版产品经理必读文章一份鹅厂产品经理自我成长的文档腾讯内部培训手册:产品经理晋升路上的那些坎儿重磅干货|QQ运营女王:小白到大神,要跨过哪些坑不声不响我就当了产品经理......腾讯产品法则:从需求分析到需求管理,做产品需求最全的方法都在这了为何有些产品经理画的线框图总被吐槽什么是「好产品」?陈会华:写给喜欢数据分析的初学者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学习成就梦想,奋斗改变人生!
作者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目前最好做的微商产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