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明代瘦马是什么意思末年生意“养瘦马” 为什么说内

养瘦马风俗补说王宝红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养瘦马风俗补说王宝红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乡风民俗】“扬州瘦马”
解密扬州“瘦马” 
熊召政的小说《张居正》称,“粉唱也分有四大流派,即大同婆姨、泰山姑子、扬州瘦马、杭州船娘。”“
扬州瘦马”,与“大同婆姨”、“泰山尼姑”、“西湖船娘”,是明清时期具有地方特点的四个妓女群。而瘦马这一畸形行业,语出何典?或曰出于白居易的诗:“莫养瘦马驹,莫教小妓女。后事在目前,不信君记取:马肥快行走,妓长能歌舞,三年五年间,已闻换一主。”宋漫堂引之,以为养瘦马之说本此。褚人获《坚瓠续集·金陵词客》:“金陵一词客侨寓吴门,家蓄粉头为业,俗名养瘦马。”又云:“马肥快行走,伎长能歌舞。”这里不但把马与妓女并提,而且明言“养瘦马”三字,看来以此作为出典是无可非议的。不过在旧时的中国,把女性比作马原是普遍现象。《清稗类钞》“跳槽”条说:跳槽头,原指妓女而言,谓其琵琶别抱也;譬以马之就饮食,移就别槽耳。扬州人娶媳妇,谓之“娶马”,或“娶马马”。“娶马”二字,即由明清时期扬州流传的瘦马一词演化而来。
所谓“瘦马”,其实就是被买卖的二奶预备队。较早记载“扬州瘦马”的,约在明代后期。如万历进士王士性所著《广志绎》卷二有云:广陵蓄姬妾家,俗称“养瘦马”,多谓取他人子女而鞠育之,然不啻已生也。天下不少美妇人,而必于广陵者,其保姆教训,严闺门,习礼法,上者善琴棋歌咏,最上者书画,次者亦刺绣女工。至于趋侍嫡长,退让侪辈,极其进退浅深,不失常度,不致憨戆起争,费男子心神,故纳侍者类于广陵觅之。“瘦马”是取自“他人子女”,这是不必说的;但“不啻己生”却难以教人相信。女儿是父母的骨肉,如果不是出于万般无奈,谁肯把自己的女儿送与人做妾!“养瘦马”者对“瘦马”们施行的种种礼法、琴画、女工的教育,对于那些可怜的女孩子来说,决不是一种恩典!
 & 王士性的同时代人沈德符,在《野获编》卷二十三“广陵姬”一条中,更细致地记载了“瘦马”的情形:今人买妾,大抵广陵居多。或有嫌其为“瘦马”,余深非之。妇人以色为命,此李文饶至言。世间粉黛,那有阀阅!扬州殊色本少,但彼中以为恒业。即仕宦豪门,必蓄数人,以博厚糈,多者或至数十人。自幼演习进退坐立之节,即应对步趋亦有次第。且教以自安卑贱,曲事主母。以故,大家妒妇亦有严于他方,宽于扬产者。士人益安之。予久游其地,见鼓吹花舆而出邗关者,日夜不绝。更有贵显过客,寻觅母家眷属,悲喜诸状,时时有之。又见购妾者多以技艺见收,则大谬不然。如能琴者,不过〔颜回〕或〔梅花〕一段,能画者,不过兰竹数枝;能弈者,不过起局数着;能歌者,不过〔玉抱肚〕〔集贤宾〕一二调。面试之后,至再至三,即立窘矣!又能书者,更可哂。若仕客则写“吏部尚书大学士”,孝廉则书“第一甲第一名”,儒者则书“解元会元”等字,便相诧异,以为奇绝,亟纳聘不复他疑,到家使之操笔,则此数字之外,不辨波画。盖貌不甚扬,始令习他艺,以速售。……
  由此可见,以“养瘦马”为“恒业”的不仅有一般人家,更有“仕宦豪门”。他们有的“蓄数人”,有的“或至数十人”。约略教授一些琴棋书画之技,目的则完全为了“速售”,“以博厚糈”。
“养瘦马”之风盛于明代,到了清代后期似乎还余风未泯。清代学者赵翼所著《陔余丛考》卷三十八,有“养瘦马”条,说:扬州人养处女卖人作妾,俗谓之“养瘦马”,其义不详。但“瘦马”是指那些被人收养着准备充当妓女或妾的女孩子,却似乎是没有什么疑问的。
清人章大来《后甲集》说:扬州人多买贫家小女子,教以笔扎歌舞,长即卖为人婢妾,多至千金,名日“瘦马”。
如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说:扬州为鹾务所在,至同治初,虽富商巨贾迥异从前,而征歌选色,习为故常,猎粉渔脂,寝成风气。闾阎老妪,畜养女娃,束足布指,涂妆绾髻,节其食欲,以视其肥瘠,教之歌舞弦索之类,以昂其声价。贫家女投之,谓之“养瘦马”。
由此可见,在明清时期,“养瘦马”已成为一项暴利的投资,有一大批人专门从事此项职业。
先出资把贫苦家庭中面貌姣好的女孩买回后调习,教她们歌舞、琴棋书画,长成后卖与富人作妾或入烟花柳巷,以此从中牟利。因贫女多瘦弱,“瘦马”之名由此而来。初买童女时不过十几贯钱,待其出嫁时,可赚达千五百两。一般百姓见有利可图,竞相效法,蔚为风气,明代扬州盐商垄断全国的盐运业,腰缠万贯、富甲天下,故扬州“养瘦马”之风最盛,瘦马的出现,完全是用来满足盐商畸形变态心理需要。
&挑选瘦马,有着一套极为严格的鉴定程序,而其中最为客商看重的就是对于瘦马的小脚的评判。鉴定这“三寸金莲”也有着一套极详细的办法,并且人们还为此制定出了“瘦、小、尖、弯、香、软、正”等七条标准。
&清代丁耀亢在《续金瓶梅》一书中对“瘦马”也有描述。一等资质的女孩,将被教授“弹琴吹箫,吟诗写字,画画围棋,打双陆,抹骨牌,百般淫巧”,以及精细的化妆技巧和形体训练。二等资质的女孩,也能识些字、弹点曲,但主要则是被培养成财会人才,懂得记账管事,以便辅助商人,成为一个好助理。三等资质的女孩则不让识字,只是习些女红、裁剪,或是“油炸蒸酥,做炉食、摆果品、各有手艺”,被培养成合格的主妇。当然,所有的这些煞费苦心的培训都是为了将来能找个好买主,卖个好价钱。
在“瘦马”的买卖中,她们像商品一样被挑三拣四。“至瘦马家,坐定,进茶,牙婆扶瘦马出,曰:‘姑娘拜客。’下拜。曰:‘姑娘往上走。’走。曰:‘姑娘转身。’转身向明立,面出。曰:‘姑娘借手。’尽褫其袂,手出、臂出、肤亦出。曰:‘姑娘相公。’转眼偷觑,眼出。曰:‘姑娘几岁?’曰几岁,声出。曰:‘姑娘再走走。’以手拉其裙,趾出。然看趾有法,凡出门裙幅先响者,必大;高系其裙,人未出而趾先出者,必小。曰:‘姑娘请回。’一人进,一人又出。看一家必五六人,咸如之。”(张岱《扬州瘦马》)
这是明朝末年文学家张岱在《扬州瘦马》一文中的描写。张岱接着介绍了鉴定小脚的办法,以及详细挑选、付费、送货上门的一系列过程。瘦马的面、手、臂、肤、眼、声、趾等一一看遍,这是谁都不曾想到的事,名扬天下的扬州美女,竟是这样产生的。
“瘦马”多是贫苦人家的孩子,在七八岁之时,被人口贩子买去。之后,等待她们的就是漫长的集中营式的魔鬼训练期。“瘦马”的瘦,既有天生体弱的原因,也是被刻意“饿”出来的。依据先天条件,“瘦马”被分为三六九等。
&并不是所有的“瘦马”都能成功地嫁入富豪之家。最后,有些被挑剩下的“瘦马”不得不被送入烟花柳巷。在秦淮河畔,“扬邦”歌妓大多是“瘦马”出身。而那些“有幸”被官宦富商、贵公子纳为小妾的“瘦马”,也并不见得从此就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但是那些“养瘦马”的人口贩子,却是赚得盆满钵满。据《续金瓶梅》所记载,一位一等“瘦马”能卖得一千五百两以上的银子。有云:“马瘦毛长蹄子肥,乱草丛中一个贼,任他过江任他射,强如菜市口外挂一回。”
【链接】 张岱:《陶庵梦忆》(卷五)
《扬州瘦马》:扬州人日饮食于瘦马之身者数十百人。娶妾者切勿露意,稍透消息,牙婆驵侩,咸集其门,如蝇附膻,撩扑不去。黎明,即促之出门,媒人先到者先挟之去,其余尾其后,接踵伺之。至瘦马家,坐定,进茶,牙婆扶瘦马出,曰:“姑娘拜客。”下拜。曰:“姑娘往上走。”走。曰:“姑娘转身。”转身向明立,面出。曰:“姑娘借手睄睄。”尽褫其袂,手出、臂出、肤亦出。曰:“姑娘睄相公。”转眼偷觑,眼出。曰:“姑娘几岁?”曰几岁,声出。曰:“姑娘再走走。”以手拉其裙,趾出。然看趾有法,凡出门裙幅先响者,必大;高系其裙,人未出而趾先出者,必小。曰:“姑娘请回。”一人进,一人又出。看一家必五六人,咸如之。看中者,用金簪或钗一股插其鬓,曰“插带”。看不中,出钱数百文,赏牙婆或赏其家侍婢,又去看。牙婆倦,又有数牙婆踵伺之。一日、二日至四五日,不倦亦不尽,然看至五六十人,白面红衫,千篇一律,如学字者,一字写至百至千,连此字亦不认得矣。心与目谋,毫无把柄,不得不聊且迁就,定其一人。“插带”后,本家出一红单,上写彩缎若干,金花若干,财礼若干,布匹若干,用笔蘸墨,送客点阅。客批财礼及缎匹如其意,则肃客归。归未抵寓,而鼓乐盘担、红绿羊酒在其门久矣。不一刻,而礼币、糕果俱齐,鼓乐导之去。去未半里,而花轿花灯、擎燎火把、山人傧相、纸烛供果牲醴之属,门前环侍。厨子挑一担至,则蔬果、肴馔汤点、花棚糖饼、桌围坐褥、酒壶杯箸、龙虎寿星、撒帐牵红、小唱弦索之类,又毕备矣。不待复命,亦不待主人命,而花轿及亲送小轿一齐往迎,鼓乐灯燎,新人轿与亲送轿一时俱到矣。新人拜堂,亲送上席,小唱鼓吹,喧阗热闹。日未午而讨赏遽去,急往他家,又复如是。
链接:&扬州出美女,还是出“瘦马”?
&扬州出“瘦马”?瘦马为何物,电影《投名状》中徐静蕾饰演的莲生即为瘦马。在莲生(徐静蕾饰)将要嫁给富人家做小妾的时候,她的小时玩伴赵二虎(刘德华饰)把她抢了出来,做了山匪夫人。赵二虎以为抢她出来是救了她。莲生喜欢上了庞青云(李连杰演),莲生问庞青云:“知道什么是扬州瘦马吗?”庞青云知道。虽然是嫁给富人家为小妾,但至少是吃喝不愁,而且可以过饮酒作乐夜夜笙歌的沉醉日子。扬州瘦马,本就是卖予富人作小妾以玩乐的。莲生对这样的生活并不反对,她想过的并不是与赵二虎一起的山匪日子……
扬州出美女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演变过程?《扬州瘦马》作者韦明铧先生作了解答。
“扬州出美女”是过去式?
韦明铧说,“美女”这个词应该有两种解释法。一是从字面上了解,美女即美丽的女人。二是从社会学去认识,美女实际上就是“商女”。而扬州美女历史内涵也很广。一部分是那些贵族美女,比如刘细君,一部分还是历史上扬州的艺术家,比如扬州八怪罗聘的妻子方婉怡;还有一部分就是指那些因为生活无奈,成为艺伎的青楼女子,她们的身世值得同情。至于扬州瘦马,她们是扬州美女的特指的那一部分,和历史原因更分不开。
扬州何以出美女,韦明铧认为,与其从生物学的角度去诠释,不如从社会学的角度去诠释。
扬州历来出商女,何为商女?商女其实就是出售色艺为生的女子。杜牧《泊秦淮吧》诗中有名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韦明铧认为,这大约是最早提到“商女”一词的。据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说,杜诗中的“江”指长江,而“商女”当即“来自江北扬州之歌女”。金陵是陈的国都,《玉树后庭花》是陈后主的亡国之音。但扬州商女不解陈亡之恨,仍在江南故都唱靡靡之音,杜牧因而为诗咏之。这说明扬州的商女在隋唐时期就已经出名了。
扬州美女说的几种溯源
扬州美女名声是何时才有的呢?韦明铧考证,南朝诗人鲍照在描写扬州的名篇《芜城赋》里,有这么一句话说道“东都妙姬,南国丽人,蕙心纨质,玉貌绛唇”。东都指洛阳,南国则是指扬州一带。洛阳的美女子在古代特别有名,“东都妙姬,南国丽人”实际上第一次将扬州与洛阳的美女相提并论。
到了隋唐时期,扬州美女的名气才开始真正壮大起来,隋炀帝在江都(即现在的扬州)建迷楼,后宫中充斥着大量的美姬娇娃。据说其中很多的美姬娇娃都是“昭选后宫良家女数千以居楼中”,许多扬州良家女子就这样被隋炀帝囚禁在迷楼里。
唐代扬州,更为繁华。所谓“扬一益二”,就是说的扬州当时是第一繁盛城市。当时的文人墨客,富商巨贾,达官贵人,纷纷云集于扬州,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扬州青楼的繁盛。唐诗中出现了很多歌咏扬州青楼的诗篇。杜牧的《遣怀》诗云“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王建《夜看扬州市》云“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这些高楼红袖,其实都是些歌女、舞女、倡女,也就是后人所说的“美女”。
宋代扬州不如唐代,元代扬州的青楼文化记载的女性则往往是集娼妓、优伶双重身份的。
韦明铧告诉记者,“扬州出美女”的说法,应该是从明代开始出现的。其原因,是明代以前的扬州只是一个吸引四方宾客来游的胜地,而从明代起,扬州的美姬才开始输向四面八方,如同新疆的羊毛,山东的苹果一样,扬州美女也在此时成为买卖的商品。一个最确凿的证据就是明人王士性在《广志绎》卷一里,把苏杭之币,淮阴之粮、广陵之姬等等,一样看成是“天下马头”的物产。“到了明清,扬州美女无不跟购妾、狎妓有关。”
扬州美女与扬州瘦马
韦明铧表示,提到扬州美女绕不开“扬州瘦马”这个词。扬州瘦马应该是明代的产物。
说到瘦马,就要说到古人纳妾。中国娶妾之风,明代最盛,而首选地就是在扬州。虽然明代的扬州在经济上、文化上都不是最鼎盛的,但明代的扬州瘦马却有着特殊的名声。民间有句谚语叫做“要娶小,扬州讨”。民国时人徐谦方在所著《扬州风土纪略》中说,“扬州古著五女二男,故卖女之风,盛于各地。明代购妾,多在扬州,号为瘦马。”
韦明铧表示,明人在扬州购妾,一是出于历史的原因,一是出于现实的原因。从历史上来看,扬州一直风气奢华;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扬州有人专门购买贫家幼女,根据娶妾的要求加以调教,扬州又盛产媒婆,为卖女和买妾双方牵线搭桥。
据了解,卖给他人作妾的年轻姑娘,称为“瘦马”。瘦马经过严格的训练,能够绝对服从主人。在掌握技艺方面,又分为会书写绘画、琴棋歌咏、刺绣女工三等。
扬州美女,是一个不断演变的概念
扬州清史研究者李云告诉记者,扬州美女其实是个不断演变的概念。现在有不少说法,有的说扬州出美女就是扬州出娼妓,有的则说扬州美女就是扬州瘦马,其实这些都是不完整的。
扬州美女的概念很广,除了过去的一种美女文化,比如说二十桥美人,瘦西湖船娘,以及小说中描写的各种可爱的扬州美女典型,都属于扬州美女的范畴。
现在的扬州也是开放的古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扬州美女也更具备现代的内涵。
明清四个妓女群
“扬州瘦马”,与“大同婆姨”、“泰山尼姑”、“西湖船娘”,是明清时期具有地方特点的四个妓女群。
&“大同婆姨”&
如果“扬州瘦马”以体形瘦弱、反显男人雄风为主要特点,那么明清时代的“大同婆姨”则丰乳肥臀,以床第媚功高人一等而闻名全国。和扬州的养瘦马者一样,明清时期的大同府县的鸨母们从贫苦农民那里买来清秀靓丽的女孩,除了教授琴棋书画、言行举止外,还让她们从八九岁开始,天天坐在酒瓮口上练习女性媚功。经过长期训练使她们的骨盆可以随心所欲的摇摆。明清时期大同婆姨在色情活动中能使男人毫不费力的得到性满足,因此“大同婆姨”深获中老年男人的青睐。为此,明清时期大同一带流传着“大同三宝,婆姨、火锅、皮毛”“来过浑源州(属大同),回家把妻休”的谚语。在明人评话小说中,描写皇帝佬儿也去大同府妓院,说明大同婆姨在当时影响很大。
“西湖船娘”
西湖船娘在娼妓群体中历史渊源最为长久,它始于唐代。有人考证从白居易、元稹宦游杭州,西湖船娘开始名闻天下。它盛于宋,秦观称其“西湖水滑多娇娘”。它一直延续到明清、民国。
西湖船娘各有住船,世称“花船”。花船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层是住宿或留宿嫖客的地方,下层是接待客人的客厅。这里陈设时髦,可供达官富商设宴请客、聚睹、抽鸦片。西湖船娘一人或多人相陪。达官贵人、巨商富子在这里除了满足淫欲,还是他们进行军事、政治、经济诸方面秘密交易、贿赂的社交场所。
西湖船娘受南方水乡的润泽,多半娇小玲珑、秀丽温顺,擅长琴棋书画。除了供客人狎宿,还可陪客人荡舟于西湖碧波之上,{绝非驾舟}即所谓“一叶扁舟浮行水面,一位船娘相伴游湖”,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睐。
辛亥革命以后,西湖船娘也留短发留海头型,着短旗袍,穿粗白线袜,装扮时髦的学堂女生,来招揽顾客。
“泰山尼姑”&
泰山上的尼姑在历史上也并非都是娼妓。作为尼姑娼妓群体代表的泰山尼姑大约出现于清代乾嘉年间。这种尼姑娼妓也出现与江浙、岭南}当时的尼姑庵堂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像《红楼梦》所描写的那样,尼姑庵堂的主持需要交结权贵。尼姑庵堂主持大权渐渐落入那些社会阅历复杂、善于应酬敛钱的人手中,她们有的原先就是妓女。她们就让30岁以下的尼姑蓄发,着俗家装束,佩带华丽妆饰,教以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使她们具有大家风度。由于这些尼姑既有出家人的庄重,又有俏丽文雅的风度,深得香客垂涎。
《清稗类钞》记载:“泰山姑子,著称于同、光间。姑子者,尼也,亦天足,而好自修饰,冶游者争趋之。顶礼泰山之人,下山时亦必一往,谓之‘开荤’。盖朝时皆持斋,至此则享山珍海错之奉。客至,主庵之老尼先出,妙龄者以次入侍。酒阑,亦可择一以下榻。”
原先位于山下绮窗曲户间的俗间娼妓见尼姑的皮肉生意异常火爆,也争先效法,纷纷把妓院改为道观,倚门拉客的妓女摇身一变,成为庄重素色的尼姑。上演了一出真假难辨的丑剧。戏剧舞台出现的《秋江》(又名《妙常与必正》)、《玉蜻蜓》、《桃花庵》就反映了尼姑与红尘男人的情事。&
我的更多文章:
( 22:03:09)( 21:55:15)( 21:46:10)( 16:05:52)( 07:17:37)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揭秘明代末年生意“养瘦马” 为什么说内幕有点“污”? | 北晚新视觉
揭秘明代末年生意“养瘦马” 为什么说内幕有点“污”?
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里的一句“古道西风瘦马”,道尽了世间苍凉,但本文所述的“养瘦马”却别具其意,乃是明代一种生意:以很便宜的价格把穷困家庭中面貌姣好的小女孩买回来,教给她们琴棋书画,等到长大成人,再以高价卖给有钱人家做妾甚至卖到青楼为妓,这与养肥了瘦马再当良驹售卖有某种相同的“路径”,故得其名。
作者 呼延云
在当时,“养瘦马”者多蝇聚金陵和扬州,褚人获在《坚瓠集》里提到:“金陵一词客侨寓吴门,家蓄粉头为业,俗名养瘦马。”赵翼在《陔馀丛考》中亦有记:“扬州人养处女卖人作妾,俗谓之养瘦马。”其中的盘盘道道极多,形成一整套复杂的“豢养+调教”的程序,表面看上去,有点像是寄宿学校,一旦撕下面皮,暴露出的莫不是赤裸裸的皮肉生意,清代学者吴昌炽在笔记《客窗闲话》里的一则记叙,将此表现得最为真实和充分。
一、“大户人家”迷惑人
“金陵匪徒,有在四方贩买幼女,选其俊秀者,调理其肌肤,修饰其衣履,延师教之,凡书画琴棋,箫笛管弦之类,无一不能。及瓜,则重价售与宦室富商为妾,或竟入妓院,名之曰‘养瘦马’。遇有贫家好女子,则百计诱之,有受其诳追悔莫及者,不知凡几。”
有个名叫徐邻哉的云南人,在南京做官,因为管理不善造成财政亏空,又忧愁又害怕,一病不起,撒手人寰。平日那些嘴里老爷长老爷短、鞍前马后唯恐伺候不及的亲友奴仆们都做鸟兽散,只留下一个遗孀带着十四岁的女儿“茕茕流寓”,不久连房钱都出不起了,被寓主驱逐。徐太太没办法,满处想法子挣钱,可是她从前当官太太,锦衣玉食惯了,哪里能做得了粗活,“惟求佣作女工”,也没人请她。
有一天,有人介绍她去一处“大户人家”试试,徐太太一进门便吃了一惊,只见这户人家“以老妪主政,家人婢仆数十人,咸尊之曰‘老太太’”,其中最吸人眼球的是一大群“娇容丽质,举止安娴”的漂亮女孩,聚集在一起,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刺绣。徐太太观察了一番,觉得这家人特别有规矩,“其家法,则三尺之童,非奉呼唤,不敢入中门,规矩井然,宛尔大家风范”。
置身此等情境之中,徐太太不禁想起了自己昔日做官太太时的幸福岁月,便有几分醉意,问介绍人此地为何,介绍人说老妪的丈夫儿子都在外地做官,她闲极无聊,便开了个私塾,把亲戚朋友家的女儿都接过来学习。这时那慈眉善目的老妪下得座位,径直过来,一把牵住了徐太太的女儿,连声称赞她“秀外慧中,超越诸女之上”,徐太太主动提出希望女儿也能上这个“私塾”,老妪欣然同意,“嘱同诸女入塾读书,暇时调琴作画,以及吹弹歌舞之事,与女伴逞能竞敏,亦精绝无伦”。
不知不觉,荏苒三年,徐小姐长大了,徐太太便请求老妪帮女儿介绍一门亲事,老妪欣然同意。不久后的一天,下人来报,“某公子欲相女”,老妪就让其他的女弟子挨个到中堂去供那公子挑选,公子都没有看上的,最后老妪才让徐小姐盛装华服地“压轴”上场。徐太太从来没见过这么做媒相亲的,出来阻拦道:“这不是大户人家所为!”老妪笑眯眯地说:“我们金陵风俗就是这样!”
徐太太不放心,跟着女儿来到中堂,只见那位“提亲”的公子长着一把大胡子,身材魁伟,流里流气,身后跟着一大群贼眉鼠眼的奴仆,“有指点肥瘦者,有品评妍媸者”,活像是黑社会老大带着一群小弟到色情场所挑小姐。
徐太太正在心惊肉跳,一个奴仆指着她的女儿说:“此女骨秀神清,超前绝后,诚尤物也!”公子也鼓掌大笑道:“没想到粪坑里还真能挖出灵芝来!”剩下的奴仆也都咧开嘴,下流地嬉笑道:“春宵一刻值千金,公子何不今晚就把这朵灵芝带回家去呢?”
徐太太忍无可忍,拉着女儿回到里屋,气愤愤地对老妪说:“让你给我女儿介绍婚姻,你怎么弄成这个样子!我绝不会让女儿嫁给那个什么公子!”
二、“曲线救女”获成功
老妪一副见惯不惊的模样,微笑道:“你的家庭已经败落了,哪儿还能找什么大户人家做正房,这个公子的父亲官至极品,家资巨万,你把女儿先嫁给他做小妾,慢慢再想办法夺取正配的位置呗,这样你一辈子吃穿不愁,我也能沾些余润,何乐而不为呢?”
直到这时,徐太太才恍然大悟:“原来你是养瘦马的,我和我女儿要饭去,也不能跟着你吃这碗肮脏饭!”言罢拉起女儿就往外面冲!谁知老妪一下子面目变得狰狞:“你女儿在我这里连吃带住整整三年,好不容易我才把瘦马养肥,岂能让她逃不出我的手掌心?!”说完指使一班恶奴将徐小姐“缚之空房”,并将徐太太轰出了大宅。
徐太太气得浑身发抖,一边痛哭,一边问路人县衙在哪里,准备去鸣冤告状,正好遇上一位好心的大嫂,听完她的哭诉,大嫂笑道:“你好不懂事,一个穷寡妇,怎么能跟养瘦马的为敌,倘若他们往日里没有用金钱等等好处贿赂官府,彼此狼狈为奸,焉能如此公然作恶?!”徐太太闻听此言,更加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了。那大嫂道:“你会不会做针线活?”徐太太不知她所问何故,点了点头。大嫂道:“我给你出个主意,我听说总督大人正在寻找一位绣娘,教他的女儿刺绣,你毕竟曾经做过官太太,音容举止一定更加适合,等跟他们一家人混熟了,找机会把你女儿的事情哭诉一番,还怕没人管?”
徐太太大喜,便找到两江总督府应征绣娘,“夫人见其举止端方,喜而留之”,此后徐太太便教其女刺绣,“委婉教导,谨慎小心”,大小姐也十分喜欢她,把她做姨娘看待,与同卧起,亲如一家。
不久之后的一天,大半夜的,大小姐正在睡觉,突然被一阵哭泣声惊醒,一看竟是躺在身边的徐太太泪流满面,赶紧问她是怎么回事。徐太太说思念女儿,然后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大小姐,大小姐十分生气,跑到老爸那里埋怨他治理不善,金陵城竟出了这样的事情。总督大人对这个女儿一向宠爱得不行,“立召府县官至,面叱之曰:‘地方容留人贩,失察之咎,已无可辞。甚至霸占宦室之女,为地方官者,昏愦无知,所司何事耶?’官皆失色”!
接下来的“剧情”想也想得出,中国的事,自古只有官不想管,没有官不能管的。两江总督之怒,在地方上比皇帝之怒还要可怕些,那些地方官哪里还敢让事情过夜,“即率役亲诣瘦马之门,合围而搜之,男妇及女咸获。缘出不意,无一脱逃者”。
经过严厉的审讯,那位老妪和其同伙全部被依法处置,徐小姐和其他“瘦马”都被释放,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总督大人还亲自做媒,把徐小姐许配给了一位姓赵的书生,过上了美满幸福的生活。
三、挑选“瘦马”有内幕
每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后面,都隐藏着无数四分五裂的家庭和惨绝人寰的故事,如果仔细阅读徐太太的经历,不难看出,最终使她女儿获救的,依然是她曾经的“宦室”身份,在等级森严的封建专制社会里,就算是中彩票也只能在某个阶层内部流通,更多的平民百姓是不可能奢望得到这种好运气的。
张岱在《陶庵梦忆》一书中曾经写过明末扬州“养瘦马”的盛况,“扬州人日饮食于瘦马之身者数十百人”,只要那些想娶妾的人稍微流露出那么一点儿意思,负责拉生意的媒人就“咸集其门,如蝇附膻,撩扑不去”。往往是“先到者先挟之去,其余尾其后,接踵伺之”。
到了“瘦马家”,就是一整套的程序。客人坐定,进茶,牙婆扶着“瘦马”掀开门帘走出来说:“姑娘拜客。”下拜。再说:“姑娘往上走。”走。再说:“姑娘转身。”转身对着客人。再说:“姑娘借手睄睄。”这时牙婆卷起“瘦马”的衣袖,露出手臂和肌肤。然后牙婆说:“姑娘睄相公。”这时“瘦马”与客人四目相对。然后牙婆问:“姑娘几岁?”回答几岁——这个回答并不是真的调查年龄,而是让客人听一听“瘦马”的声音。牙婆说:“姑娘再走走。”在“瘦马”走路时,用手拉起她的裙子,让客人看她的脚的大小。这时牙婆会说:“姑娘请回。”整个程序才算结束。
一般来说,一个客人在一户“瘦马家”要看五六个姑娘,看中的,“用金簪或钗一股插其鬓,曰‘插带’。”看不中的话,出钱数百文,赏给牙婆,再去别家看。
全过程跟真的在集市上买马也没什么差别,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嫖客在妓院里挑选妓女,也差不多是这个程序。不过毕竟买“瘦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娶妾,所以一旦“定下了”,接下来的仪式跟正式的婚娶还是颇相仿的,“本家出一红单,上写彩缎若干,金花若干,财礼若干,布匹若干,用笔蘸墨,送客点阅……不一刻,而礼币、糕果俱齐,鼓乐导之去。去未半里,而花轿花灯、擎燎火把、山人傧相、纸烛供果牲醴之属,门前环侍。厨子挑一担至,则蔬果、肴馔汤点、花棚糖饼、桌围坐褥、酒壶杯箸、龙虎寿星、撒帐牵红、小唱弦索之类,又毕备矣……花轿及亲送小轿一齐往迎,鼓乐灯燎,新人轿与亲送轿一时俱到矣。新人拜堂,亲送上席,小唱鼓吹,喧阗热闹。”
说真的,“瘦马”虽然可怜,但这些贫苦人家的女儿倘若能嫁入“豪门”,尚算运气,从上面提到的婚娶程序就可以看出,远远胜过很多平民百姓的娶亲了,最可怜的是那些总也卖不出去的“瘦马”,等待着她们的归宿往往是青楼妓院,那里的处境更加悲惨……
古书读得多了,难免和当下做类比,今天恐怕已经没有“养瘦马”这个行业了,不过笔者每每看到个别传授怎么样讨好和伺候男人的“女子课堂”,总是说不出的厌恶(教给女孩子社交礼仪和知识的当然不在此列)……也许商品经济社会的“主流”,就是把每个人“物化”成商品,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对这种潮流坚决的反抗,恰恰是我们生而为人的最大意义。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呼延云
在当时,“养瘦马”者多蝇聚金陵和扬州,褚人获在《坚瓠集》里提到:“金陵一词客侨寓吴门,家蓄粉头为业,俗名养瘦马。”赵翼在《陔馀丛考》中亦有记:“扬州人养处女卖人作妾,俗谓之养瘦马。”其中的盘盘道道极多,形成一整套复杂的“豢养+调教”的程序,表面看上去,有点像是寄宿学校,一旦撕下面皮,暴露出的莫不是赤裸裸的皮肉生意,清代学者吴昌炽在笔记《客窗闲话》里的一则记叙,将此表现得最为真实和充分。
一、“大户人家”迷惑人
“金陵匪徒,有在四方贩买幼女,选其俊秀者,调理其肌肤,修饰其衣履,延师教之,凡书画琴棋,箫笛管弦之类,无一不能。及瓜,则重价售与宦室富商为妾,或竟入妓院,名之曰‘养瘦马’。遇有贫家好女子,则百计诱之,有受其诳追悔莫及者,不知凡几。”
有个名叫徐邻哉的云南人,在南京做官,因为管理不善造成财政亏空,又忧愁又害怕,一病不起,撒手人寰。平日那些嘴里老爷长老爷短、鞍前马后唯恐伺候不及的亲友奴仆们都做鸟兽散,只留下一个遗孀带着十四岁的女儿“茕茕流寓”,不久连房钱都出不起了,被寓主驱逐。徐太太没办法,满处想法子挣钱,可是她从前当官太太,锦衣玉食惯了,哪里能做得了粗活,“惟求佣作女工”,也没人请她。
有一天,有人介绍她去一处“大户人家”试试,徐太太一进门便吃了一惊,只见这户人家“以老妪主政,家人婢仆数十人,咸尊之曰‘老太太’”,其中最吸人眼球的是一大群“娇容丽质,举止安娴”的漂亮女孩,聚集在一起,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刺绣。徐太太观察了一番,觉得这家人特别有规矩,“其家法,则三尺之童,非奉呼唤,不敢入中门,规矩井然,宛尔大家风范”。
置身此等情境之中,徐太太不禁想起了自己昔日做官太太时的幸福岁月,便有几分醉意,问介绍人此地为何,介绍人说老妪的丈夫儿子都在外地做官,她闲极无聊,便开了个私塾,把亲戚朋友家的女儿都接过来学习。这时那慈眉善目的老妪下得座位,径直过来,一把牵住了徐太太的女儿,连声称赞她“秀外慧中,超越诸女之上”,徐太太主动提出希望女儿也能上这个“私塾”,老妪欣然同意,“嘱同诸女入塾读书,暇时调琴作画,以及吹弹歌舞之事,与女伴逞能竞敏,亦精绝无伦”。
不知不觉,荏苒三年,徐小姐长大了,徐太太便请求老妪帮女儿介绍一门亲事,老妪欣然同意。不久后的一天,下人来报,“某公子欲相女”,老妪就让其他的女弟子挨个到中堂去供那公子挑选,公子都没有看上的,最后老妪才让徐小姐盛装华服地“压轴”上场。徐太太从来没见过这么做媒相亲的,出来阻拦道:“这不是大户人家所为!”老妪笑眯眯地说:“我们金陵风俗就是这样!”
徐太太不放心,跟着女儿来到中堂,只见那位“提亲”的公子长着一把大胡子,身材魁伟,流里流气,身后跟着一大群贼眉鼠眼的奴仆,“有指点肥瘦者,有品评妍媸者”,活像是黑社会老大带着一群小弟到色情场所挑小姐。
徐太太正在心惊肉跳,一个奴仆指着她的女儿说:“此女骨秀神清,超前绝后,诚尤物也!”公子也鼓掌大笑道:“没想到粪坑里还真能挖出灵芝来!”剩下的奴仆也都咧开嘴,下流地嬉笑道:“春宵一刻值千金,公子何不今晚就把这朵灵芝带回家去呢?”
徐太太忍无可忍,拉着女儿回到里屋,气愤愤地对老妪说:“让你给我女儿介绍婚姻,你怎么弄成这个样子!我绝不会让女儿嫁给那个什么公子!”
二、“曲线救女”获成功
老妪一副见惯不惊的模样,微笑道:“你的家庭已经败落了,哪儿还能找什么大户人家做正房,这个公子的父亲官至极品,家资巨万,你把女儿先嫁给他做小妾,慢慢再想办法夺取正配的位置呗,这样你一辈子吃穿不愁,我也能沾些余润,何乐而不为呢?”
直到这时,徐太太才恍然大悟:“原来你是养瘦马的,我和我女儿要饭去,也不能跟着你吃这碗肮脏饭!”言罢拉起女儿就往外面冲!谁知老妪一下子面目变得狰狞:“你女儿在我这里连吃带住整整三年,好不容易我才把瘦马养肥,岂能让她逃不出我的手掌心?!”说完指使一班恶奴将徐小姐“缚之空房”,并将徐太太轰出了大宅。
徐太太气得浑身发抖,一边痛哭,一边问路人县衙在哪里,准备去鸣冤告状,正好遇上一位好心的大嫂,听完她的哭诉,大嫂笑道:“你好不懂事,一个穷寡妇,怎么能跟养瘦马的为敌,倘若他们往日里没有用金钱等等好处贿赂官府,彼此狼狈为奸,焉能如此公然作恶?!”徐太太闻听此言,更加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了。那大嫂道:“你会不会做针线活?”徐太太不知她所问何故,点了点头。大嫂道:“我给你出个主意,我听说总督大人正在寻找一位绣娘,教他的女儿刺绣,你毕竟曾经做过官太太,音容举止一定更加适合,等跟他们一家人混熟了,找机会把你女儿的事情哭诉一番,还怕没人管?”
徐太太大喜,便找到两江总督府应征绣娘,“夫人见其举止端方,喜而留之”,此后徐太太便教其女刺绣,“委婉教导,谨慎小心”,大小姐也十分喜欢她,把她做姨娘看待,与同卧起,亲如一家。
不久之后的一天,大半夜的,大小姐正在睡觉,突然被一阵哭泣声惊醒,一看竟是躺在身边的徐太太泪流满面,赶紧问她是怎么回事。徐太太说思念女儿,然后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大小姐,大小姐十分生气,跑到老爸那里埋怨他治理不善,金陵城竟出了这样的事情。总督大人对这个女儿一向宠爱得不行,“立召府县官至,面叱之曰:‘地方容留人贩,失察之咎,已无可辞。甚至霸占宦室之女,为地方官者,昏愦无知,所司何事耶?’官皆失色”!
接下来的“剧情”想也想得出,中国的事,自古只有官不想管,没有官不能管的。两江总督之怒,在地方上比皇帝之怒还要可怕些,那些地方官哪里还敢让事情过夜,“即率役亲诣瘦马之门,合围而搜之,男妇及女咸获。缘出不意,无一脱逃者”。
经过严厉的审讯,那位老妪和其同伙全部被依法处置,徐小姐和其他“瘦马”都被释放,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总督大人还亲自做媒,把徐小姐许配给了一位姓赵的书生,过上了美满幸福的生活。
三、挑选“瘦马”有内幕
每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后面,都隐藏着无数四分五裂的家庭和惨绝人寰的故事,如果仔细阅读徐太太的经历,不难看出,最终使她女儿获救的,依然是她曾经的“宦室”身份,在等级森严的封建专制社会里,就算是中彩票也只能在某个阶层内部流通,更多的平民百姓是不可能奢望得到这种好运气的。
张岱在《陶庵梦忆》一书中曾经写过明末扬州“养瘦马”的盛况,“扬州人日饮食于瘦马之身者数十百人”,只要那些想娶妾的人稍微流露出那么一点儿意思,负责拉生意的媒人就“咸集其门,如蝇附膻,撩扑不去”。往往是“先到者先挟之去,其余尾其后,接踵伺之”。
到了“瘦马家”,就是一整套的程序。客人坐定,进茶,牙婆扶着“瘦马”掀开门帘走出来说:“姑娘拜客。”下拜。再说:“姑娘往上走。”走。再说:“姑娘转身。”转身对着客人。再说:“姑娘借手睄睄。”这时牙婆卷起“瘦马”的衣袖,露出手臂和肌肤。然后牙婆说:“姑娘睄相公。”这时“瘦马”与客人四目相对。然后牙婆问:“姑娘几岁?”回答几岁——这个回答并不是真的调查年龄,而是让客人听一听“瘦马”的声音。牙婆说:“姑娘再走走。”在“瘦马”走路时,用手拉起她的裙子,让客人看她的脚的大小。这时牙婆会说:“姑娘请回。”整个程序才算结束。
一般来说,一个客人在一户“瘦马家”要看五六个姑娘,看中的,“用金簪或钗一股插其鬓,曰‘插带’。”看不中的话,出钱数百文,赏给牙婆,再去别家看。
全过程跟真的在集市上买马也没什么差别,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嫖客在妓院里挑选妓女,也差不多是这个程序。不过毕竟买“瘦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娶妾,所以一旦“定下了”,接下来的仪式跟正式的婚娶还是颇相仿的,“本家出一红单,上写彩缎若干,金花若干,财礼若干,布匹若干,用笔蘸墨,送客点阅……不一刻,而礼币、糕果俱齐,鼓乐导之去。去未半里,而花轿花灯、擎燎火把、山人傧相、纸烛供果牲醴之属,门前环侍。厨子挑一担至,则蔬果、肴馔汤点、花棚糖饼、桌围坐褥、酒壶杯箸、龙虎寿星、撒帐牵红、小唱弦索之类,又毕备矣……花轿及亲送小轿一齐往迎,鼓乐灯燎,新人轿与亲送轿一时俱到矣。新人拜堂,亲送上席,小唱鼓吹,喧阗热闹。”
说真的,“瘦马”虽然可怜,但这些贫苦人家的女儿倘若能嫁入“豪门”,尚算运气,从上面提到的婚娶程序就可以看出,远远胜过很多平民百姓的娶亲了,最可怜的是那些总也卖不出去的“瘦马”,等待着她们的归宿往往是青楼妓院,那里的处境更加悲惨……
古书读得多了,难免和当下做类比,今天恐怕已经没有“养瘦马”这个行业了,不过笔者每每看到个别传授怎么样讨好和伺候男人的“女子课堂”,总是说不出的厌恶(教给女孩子社交礼仪和知识的当然不在此列)……也许商品经济社会的“主流”,就是把每个人“物化”成商品,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对这种潮流坚决的反抗,恰恰是我们生而为人的最大意义。
来源:北京晚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网页至朋友圈(点击二维码隐藏)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
新视觉·新媒体
北晚新视觉微博
北晚新视觉手机版
北京晚报APP
北晚新视觉微信
新视觉影社微信
地址:北京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0号北京日报社新闻采编中心205室 电话:010-邮箱:takefoto(at)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号公安机关备案号:0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刘亦菲真的是扬州瘦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