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新西兰打工那边有没有书店或咖啡店可以去打工

一年前的纪念——写给我们的新西兰蜜月旅行 &&分享到:七七 【0人收藏】&&【0人推荐】&&【2948人点击】 路线详情:上海—(飞机)—奥克兰—(飞机)—基督城—(汽车)—特卡波湖—(汽车)—库克山国家公园—(汽车)—瓦纳卡—(汽车)—皇后镇—(汽车)—蒂阿瑙—(汽车)—英物卡吉尔—(汽车)—达尼丁—(汽车)—阿卡罗瓦—(汽车)—基督城—(飞机)—奥克兰—(飞机)—上海人均费用:20000元&&【本次自由行旅程共计&&&&公里,碳排放&&&&公斤,可以种&&&&棵来做碳补偿】
路线编号:3003261详细行程表: 路线交通Route&&Transportation住宿Accommodation观光计划Things&To&Do上海-奥克兰 NZ88飞机上无奥克兰 编者推荐:AD:2 White Street,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1010 奥克兰Mission Bay 奥克兰-基督城 AD:165 Cashel Street, CBD, 1042 基督城大教堂广场,维多利亚广场,雅芳河 基督城-蒂卡波湖 AD: 3 Simpson lane, New Zealand蒂卡波湖,牧羊人教堂,约翰山 蒂卡波湖-库克山 AD: Cnr Bowen & Kitchener Drives, New ZealandLake Pukaki,Hooker Valley Trace 库克山-瓦纳卡 AD:Corner Cardrona Valley And Studholme Roads, 9381 瓦纳卡Crownwell,Puzzling World瓦纳卡-皇后镇 AD: 38-54 Lake Esplanade, 9300 女皇镇箭镇,蒸汽船巡游, 皇后镇-蒂阿瑙 AD: 29 Mokonui Street, New ZealandJet Boat,几维鸟公园蒂阿瑙-米尔福德峡湾AD: 29 Mokonui Street, New Zealand米尔福德峡湾 InvercargillColac BayInvercargill-达尼丁Slope Point,Purakaunui瀑布达尼丁八角广场,达尼丁火车站,奥塔哥大学,巧克力工厂,野生动物游达尼丁-AkaroaBaldwin Street,奥玛鲁圆石<li class="r_t_date"三联韬奋书店时光咖啡馆24h等谁 帝都好书咖啡静候读书人 | 北晚新视觉
三联韬奋书店时光咖啡馆24h等谁 帝都好书咖啡静候读书人
日讯,在三联韬奋书店通往楼上雕刻时光咖啡馆的楼梯劲头,立着一张海报:“当咖啡X书24h等你”。
自去年三联书店联合雕光咖啡馆尝试24小时营业至今,每日“旺季接近两万元,淡季一万元左右”夜间营业额数字,在这个行业低迷的时代,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如今,三联的第二家24小时书店又开业在即。
那么,在这座城市里,书和咖啡24小时静候的都是谁呢?
凌晨的豪客
凌晨四点半,沉寂已久的收银台传出扫描条码的“滴”声,整个书店忽然醒了过来。“根本停不下来”的刷码声持续了足足两分钟。
“393 在楼上吗?”
“在楼下。”
“844呢?”
“也在楼下。”
一位三十岁上下的黑衣男士在前台的查询机上搜索着所要书目的编码和库存,另一位同行的胖小伙则跟随工作人员到楼下迅速“补货”。
很快,桌上堆积成小山的五十多本书被分成四摞捆扎起来。
“您有会员卡吗?”
“没有,会员卡是有折扣吗?今天可以办吗?”
“可以,会员卡消费满300是95折,满3000是9折,您这些书已经超3000了,可以直接打九折。”
“好的,那就办一张。”
黑衣男士掏出银行卡刷了折后3200多元的书钱,与同伴各自拎起两捆书走出书店。
“我是在楼上咖啡店跟朋友聊完下来,看到书店还开门,就顺便买买书。”这位不愿具名的先生说,这是自己第一次来三联,之前也并不知道这里24小时营业,“白天没有这么好的心情,也没有这么多的时间选书。”短短半个小时,他便选完四捆书,“其实跟买家具感觉差不多,就是满足一下想购物的心情。很多也不会真的去看,就是在书架上放一下。”
人艺的观众
周五晚上十一点半,佳雯和闺蜜一起拎着买好的书走出书店。一个多小时前,两人在人艺看完话剧,漫无目的地沿着马路溜达,不知不觉逛到了三联。随便看看就买了五本,学美术出身的佳雯很在意书的“长相”,她指了指《八卦艺术史》和《神在人间的时光》,“这两本就是因为封面特别美,想要买回去收藏。”到收银台结账前,佳雯用手机一一查了网上的书价,五本书158块钱,“感觉差不了多少”。她掏出袋子里的《不安之书》、《断舍离》和《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一并摊在门外的石台上,用手机拍了张照,“第一次这么晚来买书,留个纪念吧!”
从通州步行来
天蒙蒙亮,刚工作大半年的程亮背着双肩包走出三联,清新的空气让他觉得神清气爽,丝毫看不出熬了一宿的疲惫。在他手上,五本刚刚买到的新书还未拆封。
从去年12月起,程亮开始了每周一次的“刷夜”之旅,寒冬腊月也不曾中断。“从通州走过来,大概两三个小时,身体活动开了看书效果比较好。”对他来说,数十里的长途跋涉只是家常便饭,“前不久刚跑过马拉松,体质还不错。”
尽管楼上空气相对好,但程亮每次都更喜欢钻到楼下的角落里,“感觉一个小空间都是自己的。有没有座椅都无所谓,有书就行。”
看书之余,程亮也习惯走的时候多少买些回去,“用手触摸过的书读起来更有味道,也算是对书店的一种支持和感谢吧。”过去,程亮买起书来相当“任性”,“一次买个八百到一千都很正常。”但后来,经历了搬家时的忍痛割爱,他决定转变策略,细水长流,“每次买个三五本,效果其实更好。”
三十多年一直来
五十多岁的老刘家住和平里,光顾了三联书店三十多年。今晚,他拿在手上的是李泽厚写的《这个世界,还会好吗?》。晚上看书,是老刘早年养成的习惯,“八十年代的时候我就是上的夜大,白天要忙别的事,只能晚上充充电。”
不过,对于现在书店里的书,老刘稍稍有些不满,“现在的书真是有点贵!弄得我只能在书店里看白书。虽然有时候觉得老看白书不合适,但真的没法把书都买回去。”
所以,老刘喜欢带上纸和笔,看到书中某一段文字正好与自己的观点相契合,就高兴地抄录下来,方便日后回味。
三联书店有了夜场之后,经常会在晚间开展一些读书交流活动。老刘参加过好几次,“这种活动能让你有一种思路打开的感觉。专家与读者的距离非常近,聊的东西也毫无保留,收获很大。”
通常,老刘会坐夜里两点一刻的车回去,有时候看入迷了,心里就说坐下一班车回去,结果时间一直往后拖,最厉害的一次,出门时天已大亮。
学累了还能走动走动,看看别的书
清晨六点三刻,小孟迎着阳光从书店出来,决定到马路对面的陕西小吃馆子吃碗面当早饭,然后搭半个小时地铁回到自己租住的小单间里,洗漱整理再出发上班。
尽管在书店待了一夜,开始准备考研复习的小孟看的却是自己带来的英语和专业书,这是他第二次过来上自习,“合租的朋友比较吵,附近的咖啡馆只开到一点,这儿还挺好,看累了还能看看别的书。”这一晚,复习的闲暇,他看的是一本《当图书成为武器》。
午夜刚过,穿着米色长裙、暗绿毛衣外套的嘉嘉从楼上的咖啡馆下到书店,来回转了十多分钟,选了两本《知日》杂志,付款上楼,翻了一阵便继续对着电脑修图。嘉嘉和男友都是做平面设计的自由职业者,相比自家摞满杂志资料略显杂乱的小户型房子,在深夜的咖啡馆工作更加惬意。而书店和咖啡馆的搭配让嘉嘉倍觉体贴,“坐久了肯定要走动走动,去书店看看,还能找找灵感,感觉挺棒!”
现在这个点儿的北京和以前比较像
在北京工作的麦克斯和兰斯,分别来自卢森堡和加拿大。本来打算去喝酒的麦克斯,被朋友推荐到了这家24小时书店,逛的感觉还挺好。“我刚才还在那边看到了一本以前读过的书,不过我看的是英文版。”麦克斯指的是余华的作品《活着》,“这本小说在我们那边很有名。”
两个老外淘了一会儿,最终决定购买丁丁历险记的中文图画册。兰斯说,他俩现在还需要练习中文,这本书原版是英文的,他们都记得情节,现在再看中文的时候能容易一点。
深夜出现在书店的秦先生和姜女士是一对夫妇,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夫妻俩从小就在三联书店买书。而如今的夜读,让秦先生体会出了一种怀旧的味道,“现在这个点儿的北京和以前比较像,街上没什么车。” 好静的夫妻俩很享受深夜从家到书店之间的这段路程,似乎能够脱离白天的喧嚣。
而且,“像三联书店这种夜晚安静一点、又有文化气息的地方,在北京城几乎找不到。”
一下火车就直奔这里
深夜的书店,还出现了一个拄着双拐的年轻人,腿部受伤的小韩是石家庄外国语学校的学生,“这次和同学一起来北京参加模拟联合国会议的活动,顺便来参观一下三联书店。”
凌晨三点半,从辽宁老家远道而来的张女士饶有兴致地站在楼梯转角处,读墙上的读者留言,她手里攥的是一本布朗的《步行者日记》。
去年年底,来北京参加考试的她原本想在网上搜搜看北京有哪些对外开放的图书馆,无意中发现了三联24小时书店,“当时就很动心,尤其是看了网友评论说第一次来刷夜特别兴奋,一晚上看了三本书,更是想来感受感受。”只可惜,当时行程紧张,没能如愿。
这次借着复试的机会,她特意买了前一天的火车票。下午一到北京站,便坐地铁直奔这里。而在此之前,她几乎从不熬夜,“我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坚持到早上,但至少觉得这里看书的环境很好。”
来源:北京晚报 主笔:张棻 宗媛媛 莫凡
自去年三联书店联合雕光咖啡馆尝试24小时营业至今,每日“旺季接近两万元,淡季一万元左右”夜间营业额数字,在这个行业低迷的时代,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如今,三联的第二家24小时书店又开业在即。
那么,在这座城市里,书和咖啡24小时静候的都是谁呢?
凌晨的豪客
凌晨四点半,沉寂已久的收银台传出扫描条码的“滴”声,整个书店忽然醒了过来。“根本停不下来”的刷码声持续了足足两分钟。
“393 在楼上吗?”
“在楼下。”
“844呢?”
“也在楼下。”
一位三十岁上下的黑衣男士在前台的查询机上搜索着所要书目的编码和库存,另一位同行的胖小伙则跟随工作人员到楼下迅速“补货”。
很快,桌上堆积成小山的五十多本书被分成四摞捆扎起来。
“您有会员卡吗?”
“没有,会员卡是有折扣吗?今天可以办吗?”
“可以,会员卡消费满300是95折,满3000是9折,您这些书已经超3000了,可以直接打九折。”
“好的,那就办一张。”
黑衣男士掏出银行卡刷了折后3200多元的书钱,与同伴各自拎起两捆书走出书店。
“我是在楼上咖啡店跟朋友聊完下来,看到书店还开门,就顺便买买书。”这位不愿具名的先生说,这是自己第一次来三联,之前也并不知道这里24小时营业,“白天没有这么好的心情,也没有这么多的时间选书。”短短半个小时,他便选完四捆书,“其实跟买家具感觉差不多,就是满足一下想购物的心情。很多也不会真的去看,就是在书架上放一下。”
人艺的观众
周五晚上十一点半,佳雯和闺蜜一起拎着买好的书走出书店。一个多小时前,两人在人艺看完话剧,漫无目的地沿着马路溜达,不知不觉逛到了三联。随便看看就买了五本,学美术出身的佳雯很在意书的“长相”,她指了指《八卦艺术史》和《神在人间的时光》,“这两本就是因为封面特别美,想要买回去收藏。”到收银台结账前,佳雯用手机一一查了网上的书价,五本书158块钱,“感觉差不了多少”。她掏出袋子里的《不安之书》、《断舍离》和《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一并摊在门外的石台上,用手机拍了张照,“第一次这么晚来买书,留个纪念吧!”
从通州步行来
天蒙蒙亮,刚工作大半年的程亮背着双肩包走出三联,清新的空气让他觉得神清气爽,丝毫看不出熬了一宿的疲惫。在他手上,五本刚刚买到的新书还未拆封。
从去年12月起,程亮开始了每周一次的“刷夜”之旅,寒冬腊月也不曾中断。“从通州走过来,大概两三个小时,身体活动开了看书效果比较好。”对他来说,数十里的长途跋涉只是家常便饭,“前不久刚跑过马拉松,体质还不错。”
尽管楼上空气相对好,但程亮每次都更喜欢钻到楼下的角落里,“感觉一个小空间都是自己的。有没有座椅都无所谓,有书就行。”
看书之余,程亮也习惯走的时候多少买些回去,“用手触摸过的书读起来更有味道,也算是对书店的一种支持和感谢吧。”过去,程亮买起书来相当“任性”,“一次买个八百到一千都很正常。”但后来,经历了搬家时的忍痛割爱,他决定转变策略,细水长流,“每次买个三五本,效果其实更好。”
三十多年一直来
五十多岁的老刘家住和平里,光顾了三联书店三十多年。今晚,他拿在手上的是李泽厚写的《这个世界,还会好吗?》。晚上看书,是老刘早年养成的习惯,“八十年代的时候我就是上的夜大,白天要忙别的事,只能晚上充充电。”
不过,对于现在书店里的书,老刘稍稍有些不满,“现在的书真是有点贵!弄得我只能在书店里看白书。虽然有时候觉得老看白书不合适,但真的没法把书都买回去。”
所以,老刘喜欢带上纸和笔,看到书中某一段文字正好与自己的观点相契合,就高兴地抄录下来,方便日后回味。
三联书店有了夜场之后,经常会在晚间开展一些读书交流活动。老刘参加过好几次,“这种活动能让你有一种思路打开的感觉。专家与读者的距离非常近,聊的东西也毫无保留,收获很大。”
通常,老刘会坐夜里两点一刻的车回去,有时候看入迷了,心里就说坐下一班车回去,结果时间一直往后拖,最厉害的一次,出门时天已大亮。
学累了还能走动走动,看看别的书
清晨六点三刻,小孟迎着阳光从书店出来,决定到马路对面的陕西小吃馆子吃碗面当早饭,然后搭半个小时地铁回到自己租住的小单间里,洗漱整理再出发上班。
尽管在书店待了一夜,开始准备考研复习的小孟看的却是自己带来的英语和专业书,这是他第二次过来上自习,“合租的朋友比较吵,附近的咖啡馆只开到一点,这儿还挺好,看累了还能看看别的书。”这一晚,复习的闲暇,他看的是一本《当图书成为武器》。
午夜刚过,穿着米色长裙、暗绿毛衣外套的嘉嘉从楼上的咖啡馆下到书店,来回转了十多分钟,选了两本《知日》杂志,付款上楼,翻了一阵便继续对着电脑修图。嘉嘉和男友都是做平面设计的自由职业者,相比自家摞满杂志资料略显杂乱的小户型房子,在深夜的咖啡馆工作更加惬意。而书店和咖啡馆的搭配让嘉嘉倍觉体贴,“坐久了肯定要走动走动,去书店看看,还能找找灵感,感觉挺棒!”
现在这个点儿的北京和以前比较像
在北京工作的麦克斯和兰斯,分别来自卢森堡和加拿大。本来打算去喝酒的麦克斯,被朋友推荐到了这家24小时书店,逛的感觉还挺好。“我刚才还在那边看到了一本以前读过的书,不过我看的是英文版。”麦克斯指的是余华的作品《活着》,“这本小说在我们那边很有名。”
两个老外淘了一会儿,最终决定购买丁丁历险记的中文图画册。兰斯说,他俩现在还需要练习中文,这本书原版是英文的,他们都记得情节,现在再看中文的时候能容易一点。
深夜出现在书店的秦先生和姜女士是一对夫妇,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夫妻俩从小就在三联书店买书。而如今的夜读,让秦先生体会出了一种怀旧的味道,“现在这个点儿的北京和以前比较像,街上没什么车。” 好静的夫妻俩很享受深夜从家到书店之间的这段路程,似乎能够脱离白天的喧嚣。
而且,“像三联书店这种夜晚安静一点、又有文化气息的地方,在北京城几乎找不到。”
一下火车就直奔这里
深夜的书店,还出现了一个拄着双拐的年轻人,腿部受伤的小韩是石家庄外国语学校的学生,“这次和同学一起来北京参加模拟联合国会议的活动,顺便来参观一下三联书店。”
凌晨三点半,从辽宁老家远道而来的张女士饶有兴致地站在楼梯转角处,读墙上的读者留言,她手里攥的是一本布朗的《步行者日记》。
去年年底,来北京参加考试的她原本想在网上搜搜看北京有哪些对外开放的图书馆,无意中发现了三联24小时书店,“当时就很动心,尤其是看了网友评论说第一次来刷夜特别兴奋,一晚上看了三本书,更是想来感受感受。”只可惜,当时行程紧张,没能如愿。
这次借着复试的机会,她特意买了前一天的火车票。下午一到北京站,便坐地铁直奔这里。而在此之前,她几乎从不熬夜,“我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坚持到早上,但至少觉得这里看书的环境很好。”
来源:北京晚报 主笔:张棻 宗媛媛 莫凡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网页至朋友圈(点击二维码隐藏)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
新视觉·新媒体
北晚新视觉微博
北晚新视觉手机版
北京晚报APP
北晚新视觉微信
新视觉影社微信
地址:北京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0号北京日报社新闻采编中心205室 电话:010-邮箱:takefoto(at)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号公安机关备案号:09在新西兰咖啡店打工
去咖啡店工作,学做咖啡是我在5年前就萌发的一个念头。那时我正做着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 - 数码印刷店里的操作员加设计师。做这份工作的其中一个好处就是让当时我这个一身学生气的新手接触到了很多艺术家的作品。
其中很多一部分的人都是在某个咖啡店或酒吧里做事,然后自己做自己的艺术。
而每次他们拿来印的东西,或是他们画展的海报和传单,都是很前卫,很有原创能力很个性。所以也帮助了我最后开始着手插画这个行当。
有时候和一些来印刷的客人熟了,就去他们工作的酒吧或咖啡店坐坐,聊聊。听他们谈对艺术的看法。自己在平时不工作时喜欢逛书店,搜一堆书就坐到书店里的咖啡店里,拿着速写本一边看一边画一边喝咖啡。不知怎么的就对咖啡店产生了兴趣,就很想去咖啡店里工作,然后再用剩下的时间画画。但这只是个念头,过了3年多,我一直在做着平面设计师的工作,从这个公司跳到那个公司,从
full-time 到 contractor。到了两年前的2月底,终于合同也完了,于是就决定这次非得去咖啡店里工作,现在不做以后可更没机会了。
很多人都不理解,明明做平面设计的人要跑去咖啡店。“和你学的专业根本不同么?”很多人这样问道。我只是回答,做为人生的经验。没想到去应聘一次就找到了。我对经理
Paul 说我是一直在做设计的,从没学过做咖啡,也没这方面的经验,不过我对咖啡店一直是有兴趣的,很想学。他就要我明天来上班。所以第二天天没亮就开始上班了。Paul教我怎么样泡咖啡,怎么样做店里的食物。他是个很严格,做事非常负责,但又风趣的人。有时周末他请大家到他家吃饭,一起看DVD。后来我知道他和我一样都是基督徒,都喜欢音乐,他是在教会里弹 bass 的,我在我教会里弹吉它。而且他曾是新西兰咖啡比赛的第二名,还出过本关于咖啡的书。难怪他在教我泡咖啡的时候特别的严厉。
( 我和 Paul
他一方面在看到我有进步的时候鼓励我,一方面一直说,还不行!太慢了!手不对!也真的是有了严师才进步得快,我学的速度让他有点吃惊,也很开心。一个多月后就加了薪水,Paul也开始让我一个人主管咖啡。
( 学到的一些咖啡拉花技术,如果 Paul
晚点离开的话就可以跟他学更多的技术了。)
到他要换新的工作了,他走前我问他当初我对他说我一点经验都没有,那你为什么还要用我?
他说你说到点子上了。我说什么点子?
他说“你说你很有兴趣,很想学,这就是点子。
我看到的是一个很有上进心的什么都不会的人。比起那些说起来从前干过一阵子,好像什么都会,但又不是那么感兴趣的人,我当然选你。”他走的那天把他专门定做的泡咖啡用的一套工具送给了我,让我在我离开这店的时候一定把它们带走,自己留做纪念。
我在咖啡店期间,不但结识了Paul 也让我学得变得勤快得多。想我一独生子女出国后虽说是独立但也就是那个样,说起家务头都疼。但在咖啡店里可是得什么都做。收钱洗碗擦地擦桌子做食物和客人聊天泡咖啡。
(万圣节到了啊,哇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对记人名也有了心得。我自己认为我记人的名字不是很强。但在店里,跟着
Paul学,后来每天上百的客人80%的人我都叫得出名字,知道他们要点什么,要不要加糖,加几包。我也没想到过。这样和那些客人就混熟了,常常和他们开玩笑。有一次周五下午一个熟客来买咖啡我们故意在他的杯子里放了3倍量的咖啡。第二周他说那天他可HIGH 了。
(这是在收小费用的杯子上的涂鸦。上写 “给小费,好心的人们”)
在店里我常常给把客人的脸画在咖啡杯的垫子上,然后贴在柜台上。后来客人排队时就找哪一个人是他们。最后是老板觉得这样“纪律松散”就不准再贴了。
(同事Damien, 我 还有老板 Geoff )
后来世界经济开始出问题,物价上涨,我工作的小时降低了,而且发现老板有意要卖这家店。所以就提前开始自寻下一步。感谢上帝,在大家都被裁员的时候,我居然能被新西兰最大的家广告公司的其中一家聘用。我离开咖啡店之前,客人们给我写了卡片,有人送了我他们公司的旅行包,同事给了我一支刻着咖啡店名字的笔。
有一个客人特意对我说她每次排队的时候就在看是不是我在泡咖啡,如果不是我的话她宁可等长一些。
哈哈哈,听了很受感动。
在咖啡店干活的这一年多里,学到很多宝贵的经验。也圆了我的梦。
虽然表面上没有在做我的插画或者去做设计,但人生在世,做的每一件事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态度。认真的人,有热情的人,没有做不好的事。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去新西兰打工的中介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