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有无新经济是什么,新经济是什么究竟是什么

新经济究竟新在何处?
信息和通讯技术,经济增长以及生产率--《经济导刊》2001年01期
新经济究竟新在何处?
信息和通讯技术,经济增长以及生产率
【摘要】:正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运行极佳。失业率降低到历史性的低水平:联邦政府出现财政盈余,而且在经历了25年近乎停滞的经济状态后,劳动生产率正在猛增。这种事先没有预料到的经济活力引起了很多关于"新经济"本身以及在未来几年中,新经济对于经济扩张的可持续性意味着什么的讨论。有关新经济的讨论目前还没有定论,部分原因是"新经济"这个词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有着不同的含义。有些人对新经济的定义非常宽泛,即在如今这个全球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F171.2【正文快照】: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运行极佳。失业率降低到历史性的低水平:联邦政府出现财政盈余.而且在经历了25年近乎停滞的经济状态后,劳动生产率正在猛增。这种事先没有预料到的经济活力引起了很多关于”新经济”本身以及在未来几年中.新经济对于经济扩张的可持续性意味着什么的讨论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钟淦恩;[J];社会科学;1980年01期
郑伟民;[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钱荣堃;[J];世界经济;1980年02期
罗承熙;[J];世界经济;1980年04期
邹有恒;[J];世界经济;1980年05期
黄文杰;[J];世界经济;1980年08期
杨德明;[J];世界经济;1980年10期
羊;[J];现代化工;1980年02期
,李庆云;[J];社会科学研究;1980年05期
魏章玲;[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杜润生;;[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武义青;夏庆福;;[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5卷[C];1999年
王应明;徐南荣;;[A];科学决策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C];1990年
勒晓阳;周婷俐;;[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2卷)[C];1993年
狄昂照;;[A];复杂巨系统理论·方法·应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谢园新;;[A];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朱勇;李春林;屈驳韵;;[A];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鲁志强;;[A];1999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上)[C];1999年
冯尚友;梅亚东;;[A];复杂巨系统理论·方法·应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刘文奇;何湘藩;李林;;[A];系统工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199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施鸣放;[N];安徽经济报;2000年
岭言;[N];安徽经济报;2000年
叶文成;[N];安徽日报;2000年
王梦奎(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N];北京日报;2000年
王刘芳;[N];北京日报;2000年
鲁沙;[N];兵团日报(汉);2000年
于祥明;[N];中国财经报;2000年
李卫玲;[N];中国财经报;2000年
刘明中;[N];中国财经报;2000年
梁;[N];中国财经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谢鲁江;[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刘克崮;[D];东北财经大学;2000年
李萍;[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王来生;[D];中国农业大学;2000年
林峰;[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徐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杨学钰;[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邵昱;[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徐良平;[D];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
张红芳;[D];西北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文洲;[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朱峰;[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康凤娟;[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年
肖治垣;[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年
吕刚;[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唐侠;[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黄宏文;[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0年
李建英;[D];东北农业大学;2000年
张孟林;[D];东北农业大学;2000年
蒋文强;[D];暨南大学;200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鹿野: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到底是怎么回事?
摘要:列宁是把新经济政策作为一种应急之策的,后来建立的计划经济体制,恰恰是新经济政策这种通过不断加强国家力量的国家资本主义,最终转入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过渡方式的体现。对于新经济政策的成效,我们不能过分的高估。新经济政策具有临时性,其提出的目的是为了与私人资本主义做斗争而不是简单地恢复商品经济,与后来的计划经济建立是一致的。
当前,历史学界关于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有着很高的评价,认为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是由于战时共产主义过分的去商品化破坏了苏联的经济而产生的,因此主要内容是恢复与发展商品经济。其不仅是应急之策,而且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途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正确的途径。后来,斯大林结束新经济政策建立计划经济是违背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然而,这些说法其实恐怕是很难说符合历史事实的。
首先,就新经济政策的产生来看,并不是反对战时共产主义的去商品化,恰恰是反对日益严重的地下商品经济的发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争状态下的一种特殊政策,其实行的余粮收集制,实际上是拿走了农民的全部余粮,甚至包括一部分口粮。这种做法在战争状态下是很正常的,但是一旦转入和平环境,稍微松懈的话,那么就必然会导致地下经济的各种投机倒把的活动的复活。而这些经济较之正常的商品经济更加难于管理。因此,新经济政策采取了某些国家资本主义的做法,其实是为了同私人资本主义的地下经济相斗争,最终的目的仍然是要去商品化,而不是说要以商品经济作为链条来实现社会主义甚至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正如列宁在《论粮食税》一文中谈到租让政策的时候说的:
【既然有交换,那么,小经济的发展就是小资产阶级的发展,就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小私有者的(小宗法式的和小资产阶级的)自发势力比较,国家资本主义是一个进步。现在有些人犯了很多错误,就是因为他们只把国家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相对照或相比较,而在当前的政治经济情况下,也应该把国家资本主义同小资产阶级生产作一番比较&&小私有者的自发势力在各方面都猖獗起来:附近的(以至整个的)农民经济遭到削弱,它的生产力受到破坏,农民对苏维埃政权愈来愈不信任,盗窃公共财物的现象时常发生,小规模的(但是最危险的)投机倒把活动大量出现,等等。苏维埃政权&培植&租让制这种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加强大生产来反对小生产,加强先进生产来反对落后生产,加强机器生产来反对手工生产,增加可由自己支配的大工业产品的数量(即提成),加强由国家调整的经济关系来对抗小资产阶级无政府状态的经济关系。租让政策执行得恰当而谨慎,无疑能帮助我们迅速(在某种不大的程度上)改进生产状况,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当然要以某些牺牲作代价,要以把千百万普特最宝贵的产品交给资本家作代价。租让在什么程度上和什么条件下对我们有利而无害,这要取决于力量的对比,取决于斗争,因为租让也是一种斗争形式,是阶级斗争在另一种形式下的继续,而决不是用阶级和平来代替阶级斗争。】
其次,就上面的这些内容也可以看出,列宁确实是把新经济政策作为一种应急之策。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的前提,是由于战争的破坏,导致国民经济的混乱与失调,国家拿不出来足够的工业品与农民去交换。所以才不得不采取这种让步性的政策,使用国家资本主义排斥私人资本主义的地下经济活动。或者更准确地说,这就是列宁前面在《论粮食税》一文中所认为的,转入和平条件以后,由于经济发展不景气,所以必须得暂时对资本主义做一些让步,其根本的目的还是排斥自发的商品经济。最终,实现全面的公有制下的计划经济。事实上,仅仅一年后的1922年3月,列宁就宣布:&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我国已经形成的情况,并且我们可以十分坚定地说,我们已经可以而且正在停止我们所开始的退却了,够了。&根据列宁提议,俄共(布)十一大决定停止退却。决议说:&代表大会确认:党所认为的必须向私人资本主义所作的让步,应以过去一年内实行和规定的所有措施为限。因而,代表大会认为退却已经结束,当前的任务是重新配置力量,以保证切实贯彻党的政策。&
也就是说,新经济政策与后来建立的计划经济具有体制上的一致性。事实上,新经济政策并不是市场经济,也是一种计划经济体制,只不过是在计划经济的前提下纳入了商品经济的因素。整个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期间,从开始到结束其基本原则都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或者说是国家计划来和私人的自发的资本主义作斗争。正是在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年代里,苏联成立了国家计划委员会等等一系列计划经济的机构。后来建立的计划经济体制,并不是战时共产主义的简单复归,恰恰是新经济政策这种通过不断加强国家力量的国家资本主义,最终转入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过渡方式的体现。如果说和列宁设想有区别的话,那么只能说是比列宁设想的过渡时间还要长一些。
最后,对于新经济政策的成效,我们也不能过分的高估。仅就新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的作用来看,是比不上后来所建立的斯大林模式,或曰苏联模式的。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在1921年提出了新经济政策之后,苏联用了整整六年的时间才初步恢复了国民经济,工业的产量只有战前的3/4;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苏联坚持通过计划经济的手段恢复国民经济,仅仅用三年的时间就是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平,到1950年四五计划完成的时候,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经达到了战前最高水平的173%。而新经济政策付出的代价却是比较高昂的,最大的代价就是某种程度上保存商品经济所带来的腐败的急剧增加与信仰缺失。很多人认为,新经济政策实施以后,人们感到理想幻灭了,和十月革命之前没有什么区别了。这从布尔什维克党内的诸多文件到这一时期所流行的《水泥》和《十二把椅子》等经典文学作品里边都反映了从党内到社会上越来越严重的腐败和对金钱的追逐。这种现象如果不得到治理,显然是不能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甚至有可能连执政地位也保不住。另外,新经济政策还有一个比较深远的不利影响,就是后来在戈尔巴乔夫时期,鼓吹新自由主义经济的时候,硬把新经济政策与新自由主义套在了一起,给新自由主义戴上了新经济政策在新形势下的发展的帽子,最终导致苏联的经济大崩溃与国家的解体。
事实上,在1924年列宁去世以后,苏联的大多数领导人对于新经济政策的看法较之斯大林更为不满。在二十年代苏联党内的三次大论战中,第一次托洛斯基和第二次季诺维也夫主张的工业化策略都要比斯大林激进得多,都主张比较彻底的废止新经济政策。而斯大林却坚持要到国民经济基本恢复以后,开始全面的计划经济建设之时再去取消新经济政策。在1928年,斯大林与布哈林就新经济政策政策进行最后一次论战的时候,绝大多数干部群众都认为新经济政策已经实行的太久了。布哈林鼓吹让私人去发财的口号已经触动了当时党内和社会上的底线。人们普遍认为,再这样搞下去,必然会导致理想的幻灭与革命成果的彻底丧失。所以取消是新经济政策是当时的大势所趋,不是什么斯大林个人的专断的产物。
总之,新经济政策具有临时性,其提出的目的是为了与私人资本主义做斗争而不是简单地恢复商品经济,与后来的计划经济建立是一致的。新经济政策的成效并不像一些人宣传的那么好,后来被取消主要是因为其自身导致的一些问题,而且这是在党内得到普遍拥护的。斯大林不但不是新经济政策积极的反对者,相反正是斯大林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新经济政策的寿命。
责任编辑:赵丹阳
相关推荐: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南锣鼓巷地铁站和张自忠地铁站之间 (确认报名后,告知具体地址)杨冰之:新经济的本质究竟是什么?_互联网-国内_科技时代_新浪网
杨冰之:新经济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cn 日&11:16 新浪科技
  几乎每个在谈论新经济的人都有自己的定义,也对新经济有自己的“独特”的看法。但是过于繁多的定义不但说明人们对这个事物认识的幼稚,而且没有基本的共识也将阻碍人们对新经济的深度把握。笔者就此谈谈新经济的本质问题。
  新经济的现象
  认识事物的本质首先要从现象开始。对于新经济的现象,大多数人认为这些方面:
  1、宏观经济运行发生了变化,即出现“高增长、高就业和低通货膨胀”的局面,这在西方经济史上是不存在的,也是不能有传统经济规律所能解释的;
  2、微观领域也发生哥白尼式的革命,即由原来生产中的边际效益递减的铁律似乎被打破,许多产品领域出现边际递增现象;
  3、作为市场组织单位――企业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如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人力资源和期权制度,创业企业的兴起等;
  4、财富生产和流向发生了变化,大量财富突然集聚在年轻创业者手中。一夜暴富曾经在NASDAQ市场上屡见不鲜。
  当然还有许多新经济现象,例如网络企业的突然火暴,技术对经济的渗透能力不断增强、经济全球化不断增强等。
  但是许多人把新经济现象与本质混为一谈,例如有人把“高增长、高就业和低通货膨胀”看成为新经济的基本特征,有人把新经济等同知识经济,或者等同网络经济,也有人将它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和电子商务等等联系起来,甚至有人把新经济等同为经济全球化等现象。
  新经济的定义
  由于人们对新经济的认识本身千差万别,因此对新经济的定义更加繁多,现将一些定义汇集如下:
  1、新经济就是建立在网络和技术创新基础上的经济。
  2、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劳伦斯.克莱因认为:以信息产业和生物工程为代表是新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新经济的实质又是知识经济。
  3、在知识经济的基础上,由技术和制度的重大创新和全球化推动的经济结构调整所导致的生产率提高,以及以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良性互动为条件的经济增长方式。
  4、它是以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以规模收益递增为特征、以享受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外部性为条件、以电子商务为主要手段而存在的业态。
  究竟什么是新经济?笔者认为,新经济就是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相互融合、共振所引发的一种崭新的、高效的经济形态。它的核心是商品知识化和市场网络化,并由此对传统经济产生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新经济的本质探索
  前面说过,新经济的核心是商品知识化和市场网络化,其实也就是它的本质。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高效。商品知识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市场网络化则提高了交易效率。知识要素特性主要决定生产的高效性,不管是信息技术产品和生物技术产品,其核心都是高技术(知识)产品,并通过高技术(知识)而获得高附加值和重复使用的可能。特别是软件,一旦开发成功,几乎生产都无成本的拷贝;由于网络具有跨越地域和快速传播的特性,使交易低成本和高效率。这也是为什么旧经济害怕新经济的根本原因。商品知识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已经构成商品的重要生产要素;物质(原材料)在生产商品中的地位逐渐减弱;一是指知识可以独立成商品。商品知识化的特征和趋势就是商品和越来越轻,或者根本就没有重量,商品(有形)与服务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也促进了虚拟经济的产生;市场网络化意味着交易全球化、交易高效化和多样化,也意味适合网络交易的知识产品会得到快速发展。
  因此新经济的实质就是在特定的时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如果说商品(服务)知识化在工业革命就开始萌芽的话,市场网络化则在上世纪末才开始。这个特定时期就是知识经济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而网络经济的突然兴起是在上世纪的90年代中后期。知识经济与网络经济的“相互融合、共振”则表现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促进信息产业和网络市场的形成,因为知识经济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创新;而网络经济的发展又为知识经济发展提供了创新平台和交易手段,反过来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他们两者之间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依赖信息技术促进经济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值得注意的是,商品知识化和市场网络化的共同因素都是依赖信息技术的发展,如果说前者还依靠其他专利的话,那么市场网络化基本上是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上的。
【】【】【】【】
新 闻 查 询
分 类 广 告
 电话:010-   欢迎批评指正 |
Copyright & 1996 - ,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四通利方 新浪网评谈新经济| 周子衡:新经济与旧经济的根本区别到底在哪里?-微众圈
微众圈,我的微信生活圈!
评谈新经济| 周子衡:新经济与旧经济的根本区别到底在哪里?
摘自公众号:发布时间: 5:41:13
点击上方“阿里研究院” 免费订阅导语网络数字技术及其应用,使得个人在经济上的参与广度、频度、深度,甚或强度都获得了极大的提升,藉此,居民家庭部门庞大的经济势能得到极大的释放,使之成为社会经济体系中最为活跃的部分。企业部门必须直面甚或亿计的个人,个人选择直接成为经济活动中最为强劲的力量,企业选择则退而求其次,努力与居民家庭部门的经济决策相适应。 经济活动的根本是做出选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新经济以个人为中心,旧经济以企业为中心。 旧经济体系下,商业银行体系主要是为企业部门服务,居民家庭或个人往往被视为居民储蓄资金来源,其账户活动能力以及建账或账目管理能力普遍较低。因此,个人或居民家庭部门所能获得的银行服务是非常有限的。 不能摆脱柜台,就一定要受到物理条件的限制。关于商业发展的一系列的约束最终要归结到卖家和卖家之间最后的物理距离上。这就意味着,旧经济必然要禁锢于“实体环境”。 旧经济带来了“生产大爆炸”,与其相对应的是,新经济创造了“交易大爆炸”。 互联网经济背后的五大转变
周子衡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 2016年初,阿里巴巴电子商务零售平台的成交额比肩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大体相当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它标志着:(1)虽然美国新经济在很多方面仍然领先中国,但新经济发展的全球重心,正在开始呈现美中双子星座的格局;(2)新经济在商业上的压倒性优势正在从势能转换为动能。 这也可以理解为两个基本事实: (1)在商业上,全球新经济开始全面快速发展,且此一态势正向金融、投资和制造业等领域或渗透或蔓延;(2)在国际上,长期来看,中国新经济必将在很多方面超越美国新经济。虽然后者依然会较长时间内保持其新经济技术和创新理念的全球中心地位,但前者在数量、规模和增长态势上终将决定性地超越后者。回头看,上一世纪九十年代的美国,是新经济及其观念与理论的发源地,一路走来,伴随着一系列的质疑、激辩和批判。时至今日,面对桑田沧海般的变化,既有的认识框架恐难涵盖日趋膨胀的事实,这里还是要回到一个基本的问题上去: 新经济与旧经济的根本区别到底在哪里? 关于新经济的表述中,旧经济几乎可以等同于“传统工业经济形态”,而新经济则几乎等同于“新的科技经济形态”,这是一种直观的经济形态上的表述,而且是非常靠近技术层面的解释。但是,技术总是实时趋新而不断变化的,新经济与旧经济之间的界分是一个什么样的关键性的技术呢?这个技术又带来了什么样的一个基本事实的变化呢?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相关专家,新近完成了一份题为《新经济、新金融――网络数字经济的变革》的研究报告,对此作了深入的研讨。于此,择要与读者分享: 一、旧经济VS.新经济:从以企业(或企业部门)为中心,到以个人(或居民家庭部门)为中心 不似渔猎采集经济或农牧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使得生产活动得以连续,不再受到季节节律等时间因素的约束,它史无前例地带来巨大经济产出和利润。这也意味着,必须持续投入充沛的经济资源,以满足工业部门的永续经营,企业组织的法人化与资本化得以实现。这就标志着企业部门的产生。围绕着企业部门,成就了整个经济体系: (1)居民家庭部门是企业劳力资源的提供者,是企业产成品的消费者,是企业资金来源之一,其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是取决于企业部门的;(2)企业部门内部的企业与企业的关系是市场关系的主体,企业与政府部门的关系是政策法律等制度体系的主体;(3)企业与其所雇佣的工人之间的所谓劳资关系是社会经济体系中的最主要部分,这三个最基本的经济关系是以企业部门为交集的。由此可见,传统工业经济事实上是以企业部门为中心的。 网络数字技术及其应用,使得个人在经济上的参与广度、频度、深度,甚或强度都获得了极大的提升,藉此,居民家庭部门庞大的经济势能得到极大的释放,使之成为社会经济体系中最为活跃的部分。企业部门必须直面甚或亿计的个人,个人选择直接成为经济活动中最为强劲的力量,企业选择则退而求其次,努力与居民家庭部门的经济决策相适应。可以说,企业部门对于居民家庭部门决策的影响力在不断下降,而后者决策对前者的作用力却确在网络数字经济条件下直线攀升。可以说,在新经济体系下,居民家庭部门的决策能力、灵活性、强度和力度都得以极大地提升,其对于企业部门的影响力或作用力是根本性的。 经济活动的根本是做出选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新经济以个人为中心,旧经济以企业为中心。 二、旧经济VS.新经济:从以银行账户体系为基础,到以网络资金账户为中心 企业作出选择及其实现,既是法律意义上的,也是财务意义上的。后者是指,任何经济活动应当并最终反映到账目上来,而账目变化不仅是记录了经济活动,更反映了经济活动的结果。企业账目变化的真实依据,既有实物层面的,也有货币层面的,但最终要统一反映为货币计量的账目记录。企业账目要依照同一的财务标准,以对应银行部门和政府的税务部门。因此,企业、银行和政府三个部门能够在财务上相统一、相应证。这个情况只是到了工业经济时代才普遍发生的。企业活动往往直接反映在它的银行账户活动上。旧经济的运行离不开且正是以银行账户体系为基础的。 旧经济体系下,商业银行体系主要是为企业部门服务,居民家庭或个人往往被视为居民储蓄资金来源,其账户活动能力以及建账或账目管理能力普遍较低。因此,个人或居民家庭部门所能获得的银行服务是非常有限的,特别是相对于企业部门而言。当然,这种情况也适用于众多的小微企业。 新经济首先打破了商业银行体系对于账户资源的垄断,一系列的网络交易平台提供了天量的账户资源,个人或小微企业开立了大量的网络资金账户,用以操作支持其网络交易。不考虑线下银行卡的基础设施的投入,仅就技术能力而言,网络资金账户体系已经大大超越了线下商业银行的账户体系。进言之,新经济是以网络资金账户体系为中心的。 三、旧经济VS.新经济:从 “柜台经济”到“平台经济” 旧经济下,无论是商品交易,还是金融交易,都是以柜台交易为根本。所谓的场外交易(over the counter)是特例,并不是范例。以商业为例,工业经济时代纺织业大发展,带来了成衣业,而成衣业成为百货商店的主要支撑。百货商家自行组织货源,安排仓储,甚或运输。在百货商场,通过柜台将买家与卖家分割开来,卖家事实上在柜台后面根据客户需要临时进行商品的称量并分装。冷战时代,西方国家关注民生福利,苏美之间还爆发了所谓的“厨房争论”,民用商品扩大生产,产品包装也趋于小型化;同时,交通和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大规模兴建,特别是食品饮料等包括冷鲜货等运输与储存等设备得以推广,家庭部门的厨房设施等也普遍地实现了电器化,这就使得零售业发生了“零售革命”。超市和大卖场成为突出标志。其中,沃尔玛的成功最为醒目,它雇佣了超过200万人,超出了全球任何一家生产企业。超市售卖,事实上将货架等同于柜台,取消了买家与卖家的物理隔离。其中一个基本原因,就是大规模的零售商品的分装已不需要,同时,零售商品主项转向了食品饮料等。但是,超市大卖场等保留了收银柜台。这就说明,它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柜台商业。 不能摆脱柜台,就一定要受到物理条件的限制。关于商业发展的一系列的约束最终要归结到卖家和卖家之间最后的物理距离上。这就意味着,旧经济必然要禁锢于“实体环境”。 新经济是作为“平台经济”,以电子商务而言,不仅没有售货柜台,也没有收银柜台。交易及其支付活动事实上都是一个记账活动,这就意味着商品柜台和资金柜台都不存在了。从商业本身的历史发展来看,商品品类或规格等趋于不断放大,柜台就需要相应地延长,从杂货店到百货商店,是其中的一个阶段;当商品品类和规格,乃至数量进一步增加,则需要大卖场和超市,售货柜台消失,保留有限的收银柜台;当网络交易电子商务发生,货架和柜台这些物理场景都消失了,或者说提升到网络交易的新维度,出现了所谓的“平台经济”。 商品或服务趋于无限丰富,柜台本身似乎也可以无限延展,但是买家或卖家的体能或管理半径是有限的,这就需要不断地集中。这就是说,零售端的柜台经济终归沦为陈旧,最终要实现无柜台交易、无柜台支付。这就必须打破旧经济的物理环境约束,彻底地释放交易空间与时间,新经济的平台交易应运而生。事实上,旧经济的柜台经济是“物理环境”约束下的经济活动,新经济的平台经济是接近于“数理环境”下的经济活动。 四、旧经济VS.新经济:从以生产为中心到以交易为中心 旧经济以生产活动为中心,由于整个经济体系追求扩大经济产出,生产企业往往成为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利润来源,它往往也能够获得充分的经济资源的投入。在旧经济时代,任何经济问题似乎都能够通过生产来解决,因此,生产环节相对于销售等其他环节往往也是最优甚或获得最多经济资源的,这样,旧经济在销售环节的投入往往是相对有限的。这就决定了真实市场体系的扩张往往不能跟上生产的扩张步伐。大萧条就是这种经济失衡的全面显现,人类经济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全面的经济衰退或萎缩。这就表明,旧经济以生产为中心的模式已经走入了死胡同。 交易的扩张意味着真实市场体系的扩张,这种扩张首先是物理性的扩张,使得交易活动能够在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为连续的时间范围内展开。但是,物理意义上的真实市场的扩张并不能使交易活动赢得较生产活动更多的经济资源,人类经济社会总是倾向于给予生产活动更多的支持;同时,真实市场的物理扩张总是更容易地出现边际效益递减而边际成本递增的情况。换言之,真实市场的物理性扩张往往是非常有限的,特别是相对于生产能力因技术而大飞跃而言,交易市场的扩张往往益加不足。在物理环境下,交易往往无法根本摆脱其相对弱势的地位,这就表明,生产和交易的不匹配,是旧经济自身无法克服的。这就到引出所谓的经济周期论,及其经济政策实践。 旧经济带来了“生产大爆炸”,与其相对应的是,新经济创造了“交易大爆炸”。当然,新经济扩张交易绝非是使交易在物理环境下扩张,这条路根本走不通。网络数字技术及其应用所创造出来的交易环境,接近于“数理环境”,它拥有庞大的账户体系,支持交易活动的是一系列的程序设置,这个数理环境能够不断地自我学习与调整改进,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系统内交易活动的需要。事实上,新经济通过网络数字技术及其应用,实现了“数理环境”下的“交易大爆炸”。 早在电子商务出现之前,一系列的金融市场交易,非常接近于现而今的电子商务交易,只是其交易主体、交易种类、交易时间等等,都是相对有限的。但是,它的交易样态同样是接近数理环境的。因此,金融交易系统往往也发生过度交易,这一方面是金融交易自身的特性决定的(兹不赘述),另一方面在技术上金融交易系统确实有能力创造“交易大爆炸”。由于,金融交易的巨幅波动直接作用于金融市场,作用于实体经济,因此,其负面冲击力也是非常强大的。因此,一系列的金融衍生交易等被视为“虚拟交易”,且引发一波又一波的声讨之声。 那么,新经济所引发的“交易大爆炸”是不是也属于“虚拟交易”或“虚拟经济”呢? 是否是所谓的虚拟交易或属于虚拟经济与否,不是由交易手段决定的,而是由交易对象决定的。我们知道,上一世纪的二十年代的美国就出现了电话购物,没有柜台交易,甚或没有纸质交易文本,交易途径是电话通话。但是,交易对象是普通商品,这个交易是真实有效的。而所谓的虚拟经济或虚拟交易往往是交易对象本身不具备物理属性,往往是具备法律属性的某份合约,这类交易的定价机制通过市场交易实现,当出现价格上升时,便使交易格外活跃,甚或出现更多的交易产品,而当价格下跌时,交易萎缩也格外迅速,往往直接导致账面损失惨巨。因此,经济社会中对于虚拟交易或虚拟经济格外警惕,这种情绪或模糊认识往往也波及到网络交易或网络经济,对于新经济的质疑与批评之声不绝于耳。 虚拟交易与虚拟经济是在一个近乎于数理环境下实现的,这一点同新经济没有什么区别,两者往往同样带来“交易大爆炸”,但是,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交易对象本身不具备物理属性,而新经济带来的“交易大爆炸”中的交易对象普遍具有物理属性。这是根本的不同。这就为什么在新经济中会出现所谓的“双十一”或“双十二”之类的创举,而在金融交易中,如此作为则是监管所严厉禁止甚或坚决打击的。 新经济中是不是完全没有虚拟交易或虚拟经济的成分呢?我们说,有,但并不是主要部分,更不是新经济成长的主要动力或来源所在。至于一系列假托新经济或“互联网+”而出现的一系列虚假交易甚或骗局,则不是题中应有之意。 五、根本变化:交易效率超出生产效率 从技术上讲,新经济等同于网络数字经济,但是,它并不是伴随着网络数字技术的应用而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一个孕育并不断突破发展的进程。现实而言,距离过近还难以准确地梳理出这个经济变化的标志性的事件体系,但是,还是可以推定出一个基本的事实。 这个事实就是:交易效率超出了生产效率。 如何理解“交易效率超过生产效率”呢?人们谈论到新经济总是无法避开网络数字技术及其应用,而最为人所乐道的是,网上交易快于线下交易。换言之,所有关于新经济的叙述都在直接或间接地以此作为基本事实。网上交易之所谓快于线下交易,源于前者是在近乎于数理环境下实现的,后者是在物理环境下完成的,这就意味着交易必然要大规模、大面积地“搬迁”到网上去。这就表明,线上交易快于线下交易的本质并不在于,交易体系的效率分配结构问题,而在于交易效率整体性地大幅快速提升。进言之,这是整个经济体系内在效率结构的变化,亦即,交易效率开始跑赢生产效率。 效率问题本不是经济活动中的中心问题,它的出现很晚近,是产业革命的产物。正是产业革命使得经济活动超越了时间节律的约束,而实现了连续性的生产,产出的极速增加,使得效率问题升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议题。 在以往的人类社会经济历史中,或绝大多数的市场体系下,生产效率一直领先于交易效率。比如说,一条汽车生产线平均几秒钟就生产出一辆机动车,但是,它的销售周期相对而言则要长得多。大萧条中将牛奶倒入阴沟的案例说明什么?就当时的市场状况而言,这些牛奶生产出来,不在既定的时间内销售出去,便根本没有能力来加以储存,也许更远的地方能够销售掉,但是,当时市场规模有限,根本没有能力销售到更远的其他市场去。又如,粮食生产往往费时很久,但是卖粮不是很快吗?历史地看,这个问题颇为复杂,产粮农户粜米往往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工业经济时代有所谓的“倾销”的情况,但是,一则不是常态,二则对于倾销的抵制也颇为强大。可以说,工业时代的来临,生产效率大幅跃升,但是交易效率往往成为瓶颈,成为经济体系运行中最大的梗阻。 放大交易需要在交易主体、交易对象、交易时间、交易空间、交易手段等一系列环节上,实现革命性的突破。简言之,即“任何人与任何人之间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交易任何商品或服务,并以任何支付手段支付”。这个表述本身便接近于数学化的描述。在现实市场体系下,构建这样的交易体系,视同空中楼阁。这就是说,物理环境中根本不可能形成如此交易体系,但是,在数理环境下,这个接近于数学描述的交易体系可以实现。 网络数字技术及其应用,建立起网络数字新经济,其接近于数理环境,也便使得交易活动易于达到近乎完美的数理状态。物理环境下难以或根本无法释放的交易体量,在数理环境下,并非难事。新经济带来的交易大爆炸由此发生,其结果是交易效率开始发力跑赢生产效率。这个状况还是局部的事实,但是,它是一个趋势性的事实。 只有当交易效率超出了生产效率,交易力量才能对生产力量形成真正有效的约束,整个经济体系的机构与质量才得以重构,并更趋合理、更具活力。 交易效率超出生产效率,也表明交易成本快速下降,特别是边际交易成本趋近为零,这就使得整个经济体系发生质的变化。建立在交易成本理论基础上的厂商理论和生产函数都将受到根本性的冲击,企业的规模以及形态正在发生本质性的变迁;同时,个人在决策能力和灵活性上正在全面地赶超企业。当交易成本极速下降,交易效率极速提升之后,经济活动的重心或中心,也就从生产转向交易,经济主体也从生产主体(企业)转向无所不在的数以亿计的交易主体(个人)。 历史地看,前工业时代是一个自然生态环境下的经济体系;传统工业时代,亦即旧经济是一个物理环境下的经济体系;数码网络时代,亦即新经济时代是更近乎于数理环境下的经济体系。对于新经济的一系列称谓,诸如“小微经济”、“分享经济”、“意愿经济”、“普惠金融”等,正是从不同视角下透视新经济所观察到的,大同而小异。(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 微信名:阿里研究院微信ID:aliresearch官方网站 DT时代 共创新知邮箱:新浪微博:@阿里研究院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阿里研究院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内容
微信号:aliresearch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永生新经济系统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