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 金融 资源优势经济发展的地理条件优势

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010-
今日:1530套总数:5885151套专访:3372部会员:401265位
当前位置:
& 2017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演练:第3部分 区域地理 专题22 区域经济发展 (新人教版)
2017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演练:第3部分 区域地理 专题22 区域经济发展 (新人教版)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13次
资料类型:
文档大小:6.49M
所属点数: 0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专题二十二 区域经济发展
考纲展示 重点关注
1.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产生的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2.区域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1)结合课本案例总结分析区域农业发展、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思维模式。
(2)关注区域农业发展的典型案例,根据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注意理解城市化与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结合区域实例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措施
考点五十八 区域农业发展(高考指数★★★★☆)
1.东北地区农业区位分析
位置 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
气候 气温 ①夏季日照时间长,光照较强,粮食品质好;②冬季寒冷,病虫害少
热量不足,作物只能一年一熟,还易遭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降水 雨热同期,降水集中于夏季,利于作物生长
降水变率大,容易产生水旱灾害
地形 ①地形多样,为农业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②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土壤 黑土、黑钙土广布,肥力较高,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工业 ①是重要的工业基地,为农业发展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②工业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交通 交通发达,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
市场 ①广阔的国内市场;②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扩大农产品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
人口 地广人稀,为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和商品化经营提供了条件;开发晚,有较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绿色农业的发展
2.商品粮基地建设
(1)地位: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生产的突出特点: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3.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
农业区域 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产品类型 布局的主要自然条件 发展重点
耕作农业区 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包括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 玉米、大豆、小麦和水稻等作物 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水热条件配合好  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林业和特产区 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盛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业 林木、人参、养鹿、林蛙、食用菌、中草药材、水果及山野菜等特色经济作物,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畜牧业区 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三河牛、三河马、东北红牛 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  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的顺利实施,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4.东北农业发展出现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类型 问题 原因 对策
耕地 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 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利用不合理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持水土,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湿地,增施有机肥等
林地、草地 林地、草地的比重下降,草场退化
沼泽地 开垦沼泽地,破坏湿地环境
其他 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区域农业发展的分析方法
1.分析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1)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哪些类型的农业,以及种植哪些作物。
(2)综合考虑该区社会经济条件,如区位、交通、市场等方面,从上一步已确定的农业类型及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最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一部分。
(3)要注意区域内部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如下所示:
气候生产品种、耕作制度、生产季节
地形农业生产类型
土壤酸碱性影响作物品种,肥力影响产量
工业生产资料、农业产业化
交通外向型农业、商品粮基地
人地比例绿色农业、大农业
2.分析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1)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
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重视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积极推进以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改良不利于农业耕种的土地,治理易受旱涝威胁的土地,改善水源灌溉条件,创造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依靠科技,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以及林木的乱砍滥伐等现象,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2015·全国卷Ⅱ)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据此完成1~2题。
1.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鱼塘的直接目的是(  )
A.提高土壤质量     B.节省劳动力
C.促进生态循环  D.提高经济收入
2.桑基、蔗基鱼塘被保留的很少,反映了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
A.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
B.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
C.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符
D.不适应当地水热条件的变化
解析:1.D 2.A 第1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花卉和蔬菜的市场需求量大增,桑基、蔗基鱼塘改为花基、菜基鱼塘可明显提升土地的经济价值,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这种改变不会对土壤质量、劳动力数量、生态循环带来明显的影响,故D项正确。第2题,珠三角传统的基塘农业随城镇化发展逐渐演变成为城市郊区农业,更加追求经济效益,反映了当地的产业发展方向。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协调,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生态循环理念,更是被联合国所推介的典型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综上所述,B、C、D项错误,A项正确。
(2015·浙江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下图为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完成3~4题。
3.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可推断出(  )
A.甲地海拔较高
B.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
C.丁地地势低平
D.丁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甲地
4.目前,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是(  )
①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②增加耕地面积 ③增加农业资金投入 ④改变耕作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3.B 4.B 第3题,根据图中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甲地由林地变成湿地,可能是海拔较低;丙地耕地出现的早,说明开发条件好于乙地;丁地地势低平,以林地为主,耕地开发条件差。第4题,目前,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是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增加耕地面积,可能性小,不利于环境保护;增加农业资金投入,有利于大规模生产;改变耕作制度,与大规模生产经营无关。
(2014·江苏卷)下图为我国某绿洲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双选)
5.该区域修建水库的主要目的是(  )
A.保障城镇用水     B.开发水能资源
C.蓄水灌溉农田  D.发展水产养殖
6.适合该地农业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A.开发山地,扩大耕地面积
B.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农田
C.修建防渗漏灌渠,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D.营造防护林网,保护农田
解析:5.AC 6.CD 第5题,绿洲在沙漠戈壁中,河流水量小,故在此处修建水库的主要目的一定不是开发水能资源和进行水产养殖,而是保障城镇用水与农田灌溉。第6题,该地为沙漠中的绿洲,气候干旱,且山区地形崎岖,扩大耕地面积会破坏生态环境;大量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进而影响环境;而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营造防护林网等措施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7.(2014·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如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
(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
(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解析:(1)三江平原地处我国东北的寒冷偏远之地,开发历史短,再加之地广人稀,工业、交通等落后,因而人类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很轻,环境质量好。(2)虫害的多少与气候密切相关,通常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的地区虫害少;降水少、气候干燥的地区虫害少。因为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干燥少雨不利于害虫的生存与繁殖。(3)由材料可知,建三江地区土壤肥沃,肥力高,加之利用现代技术“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因此施用的化肥少。(4)绿色代表无污染或者污染程度很低。由材料和前面三问可知,建三江环境质量好;土壤肥沃,化肥施用量少;纬度高,气温低,虫害少,农药使用量少,因而三江平原的农产品几乎不受污染,符合绿色产品的标准。建三江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较高,粮食产量大,商品率高。
答案:(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
(2)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3)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
(4)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
8.(2014·安徽卷)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题。
很多中药材生长习性独特,有的喜阴,有的喜光,有的喜湿,有的耐寒,有的耐旱,有的耐盐碱。甘肃省地理位置独特,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素有“天然药库”“千年药乡”之称。近年来,依托中药材,甘肃省制药、药膳食品、日化用品等工业蓬勃发展。
分析甘肃省种植中药材的区位优势。
解题关键:自然条件分析要结合题目信息满足“中药材生长习性多种多样”来回答;社会经济因素方面,结合题目信息可以从该地的劳动力、种植历史、市场需求以及政府支持等角度分析。
答案:自然地理环境具有过渡性、多样性的特点,适合多种中药材生长,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劳动力充足;产品质量好,中药材用途扩大,市场需求增加;地处西北交通要道;中药材加工技术进步;政府政策引导,推动中药材种植。
考点五十九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高考指数★★★☆☆)
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1)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2)区域工业化必然带动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2.珠江三角洲地区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和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有着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具体如图所示:
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推进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年 1990年以后
优势 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政策优势、侨乡 工业实力大大增强
劣势 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
背景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为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寻找新的出路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主导产业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国的地位 一些生产生活消费品的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广东省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稳居各省级行政区之首
4.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主要问题 产生原因 解决措施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珠江三角洲由于南岭的阻隔,国内的腹地范围较小,影响产业升级 加强城市之间的协作,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重视科技、人才的引进;推进“泛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合作
设施亟待完善   城市规模急剧膨胀与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严重滞后不相适应,“城中村”现象普遍 加强城市的规划和管理,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工业、城市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建设项目多,大量占用耕地 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政策,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
珠江水质恶化 工业废水和污水直接排放 提高污水处理率,实行达标排放
酸雨现象严重 火电厂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随雨水降落 大力推广洁净煤燃烧技术;发展核电等新能源;节约用电
废弃物污染加剧  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 提高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处理率
1.我国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几种典型模式
珠三角模式 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温州模式 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东北模式 资源开发→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苏南模式 靠近大城市→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云南德宏模式 沿边开放→边境贸易发展→城市化
2.经济发达地区的环境治理措施
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带来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1)做好区域规划和调整,合理布局城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发展模式。
(2)搞好城镇规划,防止城市过度膨胀,使人口、生产规模与当地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3)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4)优化产业结构,尤其要淘汰耗能大、成本高、污染重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2013·安徽卷)下图表示安徽省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完成1~2题。
1.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2.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  )
A.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
B.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
C.动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D.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
解析:1.D 2.A 第1题,“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从事第二、三产业(非农产业)的人口增加。第2题,工业带动就业需要发展劳动力导向型的产业,工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发展原料导向型的产业。
3.(2013·浙江卷)日,国务院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根据以下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 下图为舟山市2007年和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构成图。
说出年舟山市第二、三产业就业构成的变化特点,并说明其对推动城市化作用的差异。
解析:年舟山市第二、三产业就业构成的变化,直接对比图中各产业比例即可;对城市化推动作用的差异从第二、三产业增加人数入手进行分析。
答案: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少,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小;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多,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大。
4.(2013·广东卷)青海省西宁市位于湟水谷地,平均海拔2261m,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日益凸显。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年西宁市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图。
材料二 2011年西宁市工业产值结构图。
(1)年,西宁市耕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所占比重总体分别呈何种变化趋势?其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2)2011年西宁市工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能带来哪些问题?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西宁市耕地所占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所占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耕地所占比重下降的原因是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占用耕地和退耕还林、还草,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所占比重上升的原因是城市化及工业化的发展等。第(2)题,读图可知,西宁市工业结构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重工业为主,这种工业结构可能带来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等一系列问题。
答案:(1)耕地:比重下降。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占用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比重上升。城市(镇)化及工业化的发展。
(2)特点: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重工业为主,高能耗产业比重大。
问题:①能源、资源消耗量大,可能带来资源枯竭;②可能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③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
产业结构图的判读
产业结构图主要反映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体现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的变化,一般有柱状图、曲线图、饼状图、三角坐标图等形式。
第一步:看图名,明确图标结构组成
图1为某市不同年份三大产业产值比重结构变化柱状图;图2为某地三大产业从业人员从业构成图;图3为四地三大产业比重构成图。
第二步:看图例、坐标,分析产业结构及变化
图1中三大产业,第一产业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三产业迅速上升;图2中三大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以第三产业最为突出,第二产业其次,第一产业最少;图3中,①地第二产业最高达到70%左右,②第二、三产业都达到40%以上,③地第一产业比重最高达到60%以上,④第一、三产业比重较高,达到40%多。
第三步:结合产业比重及变化情况,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趋势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第一产业的比重是呈不断下降趋势的;第二产业的比重一般是先上升,达到一定阶段后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各国都呈上升趋势。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第一、二产业的比重较高;发达国家或地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高。
图1,该市1978年第一产业产值超过50%,说明以第一产业为主,处在工业化初期,2010年第二产业比重最高,处于高速工业化时期;图2,从业人员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比重很低,说明该地产业结构比较合理;图3,四地中以②地产业结构最为合理,处于工业化相对领先地位,③地第一产业比重最高,处于工业化相对落后地位。
(2012·江苏卷)我国东南沿海某市原为农产品和部分轻工业原料生产基地,1990年开始积极吸引外资,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起以化工、机械、纺织、电子、服装等为主的工业体系。下图是该市年产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年,该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是(  )
A.第一产业比重持续快速下降
B.第二产业始终占主导地位
C.第三产业比重变化最大
D.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2.促进该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的措施是(  )
①逐渐将纺织、服装企业向内地转移 ②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 ③大量引进国外化工、机械项目 ④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获取和解读信息]
[自我校对] F2下降 较低 上升 F3环境 第三
答案:1.D 2.B
(2015·德兴模拟)下图为“我国某省区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其中①代表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②代表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③代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④代表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读图回答3~5题。
3.分析图中各曲线的变化特点,判断该省区最可能是(  )
A.江苏省  B.河南省 
C.四川省  D.海南省
4.图中曲线变化反映出该省区的城市化发展特点是(  )
A.与我国其他省区相比,城市化水平较低
B.城市化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协调一致
C.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D.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
5.该省区的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其主要的原因是(  )
A.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耕地大大减少
B.农业生产水平落后,产出少
C.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经济不发达
D.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日渐恶化
解析:3.A 4.D 5.A 第3题,从图中各曲线的变化特点看,该省区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说明该省的工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结合其城市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可判断为我国的经济发达省份,从而确定为江苏省。第4题,从其城市化曲线变化上看,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第5题,该省的工农业发达,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占用了大量的耕地,使农业产值比重下降。
题组1 区域农业发展
(2016·松原模拟)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宜农荒地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该地区农业生产的突出优势是(  )
A.光照充足       B.土壤肥沃
C.降水丰沛  D.物种丰富
2.该地区降水分布规律是(  )
A.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B.由东向西减少
C.由北向南减少  D.由西向东减少
3.该地区国土整治的重点是(  )
A.保护湿地  B.保持水土
C.建成我国重工业基地  D.建成我国重要的农林基地
解析:1.B 2.A 3.D 第1题,从图中可知,图示地区荒地多且多为肥沃的黑土,这是本区发展农业的突出资源优势。第2题,东北地区降水量受距海远近的影响,由东南向西北减少。第3题,该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林基地,这也是本区国土整治的重点。
(2016·忻州模拟)读某农业生态园生产链循环模式图,完成4~5题。
4.该农业生态园的主要生态效益有(  )
①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②废弃物资源化,减少环境污染 ③使用有机肥料,发展绿色生产 ④使用沼气能源,减少植被破坏 ⑤果草套种,提高土地利用率
⑥促进餐饮、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⑥
5.该农业生态园废弃物再利用体现在(  )
①食品加工产生的废弃物和秸秆、粪便用于生产沼气 ②养黄粉虫作为贵妃鸡、孔雀等珍禽的饲料 ③在红心蜜柚等水果林地中套种黑麦草、玉米草等牧草 ④收集珍禽的羽毛制作成观赏标本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4.C 5.D 第4题,本题强调的是生态效益。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促进餐饮、休闲旅游业属于经济效益,故选C。第5题,黄粉虫、套种都不属于农业生产中的废弃物利用,故选D。
6.(2016·荥阳模拟)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中的甲地区种植水稻原本以地表水灌溉为主,后来打井抽取地下水灌溉发展“井灌种稻”。
材料二 冻土是指0℃以下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近20多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东北地区多年冻土退化。
(1)指出甲地区发展“井灌种稻”的有利水源条件,并分析该条件的主要成因。
(2)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说明甲地区不宜盲目扩大水稻播种面积的原因。
(3)从能源利用的角度,简述东北地区缓解冻土退化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发展“井灌种稻”是因为该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而地下水资源丰富的原因在于地势低平、冻土广布、河湖众多、蒸发较弱等。第(2)题,甲地区为三江平原,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必然导致湿地减少、用水剧增,进而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第(3)题,冻土退化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缓解冻土退化的主要措施,应该从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使用清洁能源等方面考虑。
答案:(1)地下水丰富。河流、沼泽多;降水较多,蒸发较弱,土壤水分较多;植被条件较好,涵养水源能力较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下渗量大;有冻土层。
(2)种植水稻耗水量大;人口增长,经济发展,需水量日益增大;沼泽面积减小;“井灌种稻”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
(3)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降低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比重,使用清洁能源;调整产业结构,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等。
题组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2016·广雅中学模拟)下图是三类工业投入结构图。读图回答7~8题。
7.与图中乙类工业投入结构相符的是(  )
A.内蒙古乳制品业  B.北京汽车制造业
C.杭州毛纺织工业  D.珠江三角洲核工业
8.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投入结构转变的进程是(  )
A.甲—乙  B.乙—丙
C.甲—丙  D.甲—乙—丙
解析:7.A 8.C 第7题,乙类工业原料投入最多,符合内蒙古乳制品业的区位要求。第8题,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力导向型工业比重较大,其投入结构与甲相似,未来产业结构应转变为以科技投入为主即丙。
(2016·连云港模拟)蚌埠市是安徽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华北平原南端京沪铁路和淮南铁路的交会点。蚌埠市现代花卉科技产业园,集花卉研发、生产、展示、市场交易、物流配送、休闲观光、文化交流等功能于一体,是具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的现代花卉产业与休闲旅游观光区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花卉产业园。读图,回答9~10题。
9.蚌埠现代花卉科技产业园的区位优势是(  )
①外来务工人数多,劳动力丰富 ②地处交通枢纽,对外交通便捷 ③南、北方气候过渡地带,适合花卉培育与推广 ④蚌埠工矿业发达,是现代花卉的主要消费市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蚌埠现代花卉科技产业园对当地的影响主要有(  )
A.促进产业升级和农业结构调整
B.减轻交通枢纽巨大的交通压力
C.缓解用地紧张,增加就业机会
D.人均耕地减少,环境承载力下降
解析:9.B 10.A 第9题,蚌埠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利于产业园产品走向广阔的国内市场;根据其位于华北平原南端可知,是我国南、北方气候过渡地带,适合南、北方的花卉培育与推广;安徽经济相对欠发达,外来务工人数并不多;蚌埠工矿业发达,但不是现代花卉的主要消费市场。第10题,现代花卉科技产业园的发展,利于地方农业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所以A项正确;产业园的发展,占据土地、增加地方运输量,所以会增加地方用地紧张和交通压力,故B、C项错误;产业园的发展会导致人均耕地减少,由于转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环境承载力会上升。
(2016·西城区期末)香港的新市镇工程将曾经临海的渔村建成了“水泥森林”般的住宅区。据此回答11~12题。
11.新市镇建设给香港带来的影响是(  )
①分散中心区人口压力 ②扩大了城市的用地规模
③控制了外来人口迁入 ④加速了逆城市化的进程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12.随着香港“水泥森林”面积的扩大,城市(  )
A.主导风向将发生明显改变
B.水循环受到影响
C.空间结构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D.热岛效应会明显减弱
解析:11.A 12.B 第11题,渔村变为城市住宅区,说明城市用地规模在扩大,城市职能向郊区分散,可以缓解市中心人口压力和交通拥堵问题。第12题,城市化的发展使城市热岛效应加强,城郊之间热力环流加强,但主导风向不会改变;由于硬化路面增多下渗量减小,地表径流增多,水循环会受到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受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会因为城市规模扩大而发生根本性变化。
13.(2016·三明模拟)读图并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泉州市素有“民办经济特区”之称,民营经济是该市的经济支柱,主要以服装、运动装备等轻型加工业为主。近年来民营经济的生产产值一直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九成以上;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截止2014年年底,全市城镇化水平为62.9%。
(1)乌龙茶起源于福建,是中国茶的代表。分析说明福建种植乌龙茶的有利自然条件。
(2)分析福建省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有利区位条件。
(3)结合材料分析泉州市城市化的特点及成因。
解析:第(1)题,福建省种植乌龙茶的自然条件主要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方面考虑。第(2)题,经济区建设的区位因素应考虑地理位置、历史基础、技术、交通、政策、劳动力和土地等因素,再结合福建的具体情况分析即可。第(3)题,城市化的特点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和速度等方面考虑。
答案:(1)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配合较好;土壤:(弱)酸性的红壤适合茶树生长。
(2)邻近台湾利于经贸合作;是著名侨乡便于引进外资(或台资)与先进技术;拥有铁路、公路和海港海陆交通便利;有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劳动力和土地价格相对较低。
(3)特点:城市化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较快。成因:民营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
专题训练(二十二) 区域经济发展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5分)
读下图,完成1~2题。
1.甲、乙两地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  )
A.林地、草地     B.草地、耕地
C.耕地、林地  D.草地、林地
2.图示区域中粮食商品率高于太湖平原,主要原因是(  )
A.自然条件优越  B.机械化程度高
C.生产技术水平高  D.人均耕地多
解析:1.B 2.D 第1题,甲地位于内蒙古高原,植被以草原为主;乙地位于东北平原,种植业发达。第2题,由于东北地区地广人稀,人均占有耕地多,所以粮食商品率高。
(2016·西城模拟)我国华北某城市在农业产业化领域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读下图,完成3~4题。
3.该市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实现了 (  )
A.防洪、抗旱能力的提高
B.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
C.新能源的合理开发
D.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
4.近年来该市成为我国著名的肉制品、方便食品、调味品等生产基地,这说明当地(  )
A.农业比重下降粮食严重不足
B.科技进步食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C.城市化提高城市人口超过农村
D.经济发展旅游餐饮成主导产业
解析:3.D 4.B 第3题,如图所示,该市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其他三项在图中没有体现。第4题,“近年来该市成为我国著名的肉制品、方便食品、调味品等生产基地”这说明当地食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没有信息表明“粮食严重不足”和“城市人口超过农村”,模式图也没有旅游项目。
(2016·朔州模拟)读某区域图,回答5~6题。
5.图中M处限制农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是(  )
A.水源   B.热量  
C.土壤   D.地形
6.有利于N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A.进一步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B.大规模发展沼气节约能源
C.改进耕作方式,农林牧综合发展
D.增施有机肥恢复黑土肥力
解析:5.A 6.C 第5题,M处距海洋较远,降水较少,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水资源比较欠缺。第6题,该区域纬度较高,不适宜大规模推广沼气,且该区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常规能源丰富;黑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该区域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不适宜大规模发展耕作业。
(2016·石家庄模拟)2015年是“广东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提出的“加快制造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装备、汽车、石化等重化工业”规划也已上交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单。读广东省简图,回答7~8题。
7.该省大力发展石化产业的优势条件有(  )
A.市场广阔,海运便利   B.政策优惠
C.石油丰富  D.土地资源丰富
8.下列符合广东省重化工业发展的举措是(  )
A.积极开发水电,为广东重化工业发展提供能源
B.加强区域间资源调配,积极实施产业转移
C.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
D.培育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
解析:7.A 8.D 第7题,石化产业以市场导向型为主。广东省经济发展较快,对石化产品的需求量大,同时海洋运输便利,为发展石油化学工业提供了原料的运输。第8题,广东地处珠江下游,水能资源有限;加强省际的联系,加强资金和科技的投入,培育品牌,积极开拓市场都有利于该省重化工业的发展。
(2016·塘沽模拟)根据下面两幅图,完成9~11题。
9.根据图甲及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市(  )
①城市扩展的主要方式有郊区城市化、城市蔓延
②城市扩展的主要方式有卫星城建设、新区建设
③许多工业与乡镇企业达到共同繁荣,其主导因素是协作
④许多工业与乡镇企业达到共同繁荣,其主导因素是原料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0.该城镇计划在①②③④处的空地上新建一些工厂。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考虑布局合理的工厂是(  )
A.①处建机修厂  B.②处建水泥厂
C.③处建电视机厂  D.④处建化工厂
11.从农业产业结构方面分析,图乙中城镇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合理的是(  )
①利用当地气候优势条件,大力种植热带经济作物并发展相关的加工工业 ②实现农林牧渔等业均衡发展
③在城市近郊重点发展蔬菜、乳肉禽蛋生产基地,在远郊发展粮棉生产基地 ④在稳定农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以当地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
A.①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9.C 10.A 11.B 第9题,通过图甲可知,上海市郊区的很多地区已经开始了郊区城市化,其主要原因是城市中心区人口过度集中,环境恶化,郊区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等。第10题,①处位于交通线附近,交通便利,适于建机修厂。第11题,该地区位于上海市郊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乳肉禽蛋和蔬菜等的需求量增加;此外延长农业的生产链可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这些都可以作为本区农业发展的方向。
二、综合题(共45分)
12.(2016·北仑模拟)读“中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25分)
材料一 中国某区域图。
材料二 该区域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
(1)根据材料一分析甲地地形类型是________,地带性植被是____________。该地区城市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7分)
(2)材料二中农业用地比重最大的是________,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4分)
(3)结合该地区自然环境特征,提出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7分)
(4)简述该地形区综合治理后对流域生态环境的作用。(7分)
解析:第(1)题,利用26℃闭合等温线或辐散状水系特征,都可以判别甲地地形类型是一个海拔较低的山地;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区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则地带性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图示城市沿河或沿海分布。第(2)题,平原地形比较适合发展种植业,但材料二所示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中,种植业比例远远大于地形结构中平原比例,说明过度开垦严重。第(3)题,该地位于水热资源丰富的山区,适合发展立体农业,因此应该退耕还林;另外还需要提升农业层次,途径一般有多种经营和深加工两个方向。第(4)题,该区域过度开垦现象明显,综合治理需要退耕还林,进而使区域水土流失、气候、生物多样性、旱涝灾害等向良性发展方向扭转。
答案:(1)山地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沿河、沿海分布
(2)种植业 过度开垦或毁林开荒
(3)发展多种经营,走立体农业道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有特色的林果业、种养业、观光农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退耕还林还草;营造薪炭林。
(4)植被覆盖率增加;水土流失减轻,河流含沙量减少;生物多样性增加;调节气候;洪涝灾害发生频率(或严重程度)降低。
13.(2016·长春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日经国务院批复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正式对外发布,中国再添一个区域间一体化发展的国家级战略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指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范围包括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武汉、黄石、长沙、株洲、南昌、九江等31个市。
材料二 湘鄂赣区域图。
(1)简述江西省在区域合作中的优势。(5分)
(2)该区域适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吗?请说明理由。(7分)
(3)请简述该区域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有利条件。(8分)
解析:(1)根据图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江西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水资源丰富;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丰富;劳动力丰富且廉价;中部崛起的政策优惠;旅游资源丰富。(2)本题是一道辩证分析题。不适合的观点主要从社会经济因素来分析;适合的观点主要从自然因素来分析。(3)本题主要从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来分析。自然原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原因包括:交通、劳动力、发展历史、政策等。
答案:(1)优势: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丰富;劳动力丰富且工资水平较低;享受国家关于中部崛起的政策优惠;水资源丰富;旅游资源丰富。
(2)不适合。科技不发达;快捷交通不便;产业基础薄弱。
适合。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宜人;环境污染小,环境优美;市场广阔。
(3)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位于长江流域,水源充足;水稻土广布,土壤肥沃;长江黄金水道,交通便利;农业历史悠久,生产经验丰富;劳动力丰富;政策扶持。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并提供证据(),三个工作日内删除。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 2016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甘肃省区位优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