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上的“空手套白狼”经济学tr是什么意思思,它

TA的最新馆藏  很多人说低成本创业,空手套白狼都是扯淡。没钱什么都做不成。其实不然,低成本创业就如同学习一项技术一样,开始很吃力,但是只要方法得当,多思考,多努力,就会发现低成本创业如此简单,就像我们练习写字,开始歪歪扭扭,有天忽然找到感觉了,怎么写,怎么顺手,心中之字,就是笔下之字!  赚钱的最高境界就是五中生有,一个人说自己一年赚了50万你说牛逼吗?无法判断!如果你这一年投资了2000万,你只赚50万你敢说你牛逼?这利润低的还不如放在银行里拿利息,拿利息还不用干活呢!如果你只投资了1000元,你一年赚了50万,你说牛逼吗?这大家都知道,我就不说了。  现在大家的问题是怎么用1000元能让自己一年赚50万。乍一看,我靠,50万,一年不可能。且慢,先不要乍一看,咱们分开看一看,一年要赚50万,那么每天要赚多少钱呢?算一算就知道,平均一天赚1400元,一年就能轻松50万。你该说了,一天1400元,怎么可能?没什么不可能的,继续分析。如果一天要赚1400元,一单的利润是14元,那么你一天就要卖100单才能完成任务,如果一单的利润是140元,那么你只需10单就行了,如果一单利润是1400元呢?一天你只需要出一单,一单是1400元利润就ok了!你又该问了,哪里有一单利润在1400元的?其实真的太多了,只不过你没有好好的去想,好好的去观察。给大家举个经典的例子。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都有哪些很有误导性的「经济学常识」?
来源:互联网
【比如有人会夸夸而谈道:银行ATM取出的钱是新钱,印证了央行在扩大货币的发行量,然后通货膨胀了。 又再者,比较两国物价的时候,直接拿某一种商品或服务做对比。 诸如此类。这些看似正确的「经济学」言论其实缺乏仔细推敲。 望大家详细描述一下,也方便别人理解。】
1.价格歧视是一个贬义词,代表着不公平,无效率,是狡猾的垄断者欺负消费者的表现。
”价格歧视“招致大家憎恶的原因和这个命名(Price discrimination)有关系,经济学家们对于价格歧视并不像对垄断(monopoly)那么反感,理论上”歧视“最严重的”一级价格歧视“(first-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恰恰和完全竞争一样是由帕累托最优的。2.每当经济不景气时,逆差国就会采取”贸易保护主义“,这项政策会改善该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按照开放经济学的理论,贸易壁垒并不会改变净出口规模,答:&。古典情形古典经济学认为贸易余额等于S-I. 贸易政策会影响NX()曲线,当不会影响资本净流出,因此贸易余额不变。如下图“图片来源:Gregory. N. Mankiw,Macroeconomics 8ed ,pp156图片来源:Gregory. N. Mankiw,Macroeconomics 8ed ,pp156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F分析了开放小国经济(SOE)两种汇率政策下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贸易政策的效果。以贸易政策为例:在浮动汇率制下,关税的增加或是贸易壁垒的设置,会使NX(e)(净出口)曲线扩张性移动,因此IS*曲线也会扩张性移动,因为世界利率不变,而LM*曲线铅直。因此,均衡汇率会上升,净出口下降,恰好抵消了关税和贸易壁垒的效果。净出口不变。图片来源:Mankiw(2012)pp365图片来源:Mankiw(2012)pp365在固定汇率制下,货币当局的一大任务是保持汇率固定。初始和上段机制类似,汇率有上升的态势,此时,外汇管理局就会以固定汇率抛售本币,将本币币值降下来,相当于又实施了一项货币政策。效果是,LM*曲线也会向右移动,以使汇率保持不变。前面也说了,贸易壁垒使NX(e)右移,因此,同样汇率下,现在的净出口增加了。图片来源:Mankiw(2012)pp371图片来源:Mankiw(2012)pp371可是,每当一国出现严重的贸易逆差时,“贸易保护主义”就会大行其道。是经济学错了,还是逆差国知识水平不不足够?这不是这个问题讨论的内容。
Glenn Qian:
说个最近看到的:禁用童工一定会减少童工数量 ?事实上并没有那么简单。当政策并未完美执行时,或处罚金额不高时,禁用童工有可能反而提高童工雇佣量。解释如下:首先,童工现象较为泛滥的往往是发展中国家,并且把童工送往工厂的往往是极低收入家庭。对于这些家庭来说,成年人的收入往往不足以维持家庭基本开销,因而才有必要把家中的一个或数个小孩送去工厂做童工。设想现在政府禁止了童工,并对发现有童工的工厂实施罚款。这一举措无疑提高了工厂雇佣童工的成本,于是工厂愿意付给童工的工资变少了。在这种情况下,原本依靠童工的工资才勉强维持生计的家庭变得难以维持。因此,在生存压力下,这些家庭不得不把家中剩下的小孩(如果有)送往工厂。于是,一个原本旨在减少童工数量的政策事实上在一定期间内增加了童工数量。------------较早用经济学模型指出这个问题的是:Basu, K (2005) “Child labour and the law: Notes on possible pathologies” Economics Letters 87(2), 169–174.为什么我会最近关注到这个问题呢,因为最近有对于印度童工问题的研究佐证了以上理论,详见:
不算经济学常识,就是一个简单观点吧:屁股决定脑袋,和你做生意的人与你的利益是对立的。这是一个较为短视的观点,现实中却有人常犯。多数时候,与“和你做生意的人”是可以共赢的,他多赚并不意味着你就少赚,时间拉长更是如此。有些人会这样说中间商:“他批给我东西这么贵,好处都让他赚了”,事实上,这些人将商品转手再卖出去也是赚钱的,在中间商这里提货甚至比他们自己去厂家拿货价格还低。但他们还是不太爽,觉得中间商就是剥皮的。这里还包括很多例子,比如果农即使大丰收也赚不了太多钱,因为大头是收购果品的商贩在中间环节赚取的,很多果农会觉得这些商贩是自己赚不到钱的原因,这些人“低买高卖,跑个运输就把大钱赚了”。事实,是这样么?长远看,没有贩子,果农会赚的更多么?有些人会这样说各行中介(尤其房产中介):“他们才是房价上升的幕后推手,在买家那里忽悠人家加价,在卖家那里要房源独家代理,自己什么不干空手套白狼”,事实上,中介的信息服务是有成本的,政府真的一刀切取消他们,购买方和销售方未必会降低交易成本。有些人会这样说保险:“你想想,保险公司每年赚上万亿的保费,他们用精算算明白了保单的风险成本,自己怎么赔都不会亏钱,还拿大家的钱再去投资赚钱,我们投保人除了为自己的风险买单,还要为保险公司的销售成本(渠道佣金)买单,太不公平了。”事实上,保险之所以能抵御风险,就是因为投保基数足够大,保险公司赚了钱,也并不意味着投保人是亏钱的,反倒是投保人的收益会跟着增加;反之,保险公司产品因精算假设过于乐观,导致定价偏低,短期表面上看投保人少缴了保费;但长远看,因保险(寿险)公司长期负债经营的特点,定价不科学可能导致更大的风险,进而损失投保人的利益。最后,再讲个果农的例子,我们老家都种苹果,有一个村民十分“精明”,在和收购苹果的贩子做生意时,都会趁人家不注意的时候,在分拣的时候掺上不好的苹果,或者装箱之后进行掉包。贩子一次两次容易被他骗到,但时间长了,尤其是长期的回头客,到果园里收购苹果,都点名不要他的货。后来,他只能卖给不了解情况的新贩子,价格嘛,反倒是不如以前。堵上别人的路,有时候就是堵上自己的路。短视,是多数人在经济事务中常犯的错误,无论是农民、工人、商人,搞投资、搞实业、搞互联网,我们都需要检视一下自己的决策和行为。养成从妥协与合作中寻求共同利益的习惯,不吃独食,与“和你做生意的人”实现共赢。
不是一个好问题,
首先,误导性到底应该从哪儿来谈,如果你接受过经济学的理论训练,大多数的常识都可以自己分析出是否合理,而不是他表面包装有如何的误导性,比如一个回答里提到钱存在银行里钱会变多是误导,另一个谈到我们应该三个月不存钱,来让银行和房地产公司倒闭。事实而言,把钱放在银行肯定是比放在家里会变得更多的,而三个月不存钱,让经济崩溃更是同归于尽的做法。
到底什么样算是误导性的经济观点,就是自己认为不对的经济学观点吗?经济学的结论很多时候是和我们直观感受是不同的,比如劣币驱逐良币理论,比如吉芬商品。具体的,比如当面茅于轼先生当年提出的廉租房应使用公共厕所。这些基于现实,同时又符合经济学逻辑的结论都不为“民经”所理解,并认为是误导。
这个问题让我在阅读的时候必须小心的去推断回答者的态度,到底是认为这个观点是误导呢,还是在回答中提出了一个举世皆醉我独醒般的看法呢,然后逻辑就不够用了。
个人看法的话,学习经济学常识最好不要从“生活中的经济学观点”是否正确来入手,而应该结构性的学习经济理论,学会独立分析问题。如此一来哪些观点是误导的自然了然于心。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是通往真理的道路是相同的,通往错误的道路却千千万万吗?
我觉得第一是“经济学很有意思”,第二是“大家都应该学点经济学,生活中能用到”。。
这是我「中级微观经济学」这门课接触到的一个案例。当时我很没有理解。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给大家分享一下。美国七十年代曾经经历过石油危机,在石油危机的时候美国政府为了调控石油价格曾经做出这样一个举措——对购买石油的民众抽取一定比例的税收。但是和通常的税收不同,联邦政府随后会把税金全额返还给民众。这个政策表面上对民众利益没有损害,但这种行为实际上令民众福利下降了……老师讲到这里时我忍不住插嘴了。那时我的思想比较倾左,比较相信政府的作用。而且这个,正常人从直觉上都很难理解啊——明明我手里的钱没有变,为什么会令我的福利下降呢?我上台和老师激烈地辩论了起来。那位老师是个上财的研究生,生的胖胖的,经常笑。他通过作最简单的无差异曲线进行推导,令质疑者们哑口无言——虽然当时,从直观上我还是无法理解这是为什么.当然后来,随着学习的深入,终于明白了这个问题——这就是税收造成的要素价格的扭曲,对消费者福利的损害。亦可称税收的超额负担。这个事例对我的启发很深刻——即使是最简单的把戏,也可能从纳税人口袋里掏走钱而令我们不自知。————————感谢 同学的补充:“个人觉得“”从我们口袋掏出钱”措辞不当,这只是减少社会的总效用,政府并没有从中获利。”
太晚了,脑子有点糊涂,想到什么说什么,望指教。当因变量收到两个自变量决定时,不能说其中一个自变量完全决定因变量。举例:税率增加,税负增加。错误是因为税负=税基*税率。对香烟增收额外的税,香烟价格增加,消费者偏好改变,变的不那么买香烟,开始去买价格更低的替代品,比如啤酒?这个时候由于消费者购买少了,香烟增税的数量下降,税基减少。税率上升,税基下降,税负达人变化不确定,主要取决前二者对税负的弹性,即敏感程度。举例:马歇尔-勒纳条件直接标价法下,人民币汇率上升,人民币贬值,出口减去进口的总额上升。错误,不一定。只从出口考虑,因为人民币贬值,会使得本国商品的外币价格较便宜,出口数量增加。出口额(外币价格表示)=出口数量*本国商品外币价格一个增加,一个减小,出口额增减情况不确定。好啦,抛砖引玉,经济学中很多错误常识,都是由于“当因变量收到两个自变量决定时,不能说其中一个自变量完全决定因变量”。例子看看就好了,把握实质才是关键!———————————————————————————————————————————日 补充我觉得我没有举一个形象的例子,可能大家没听我在说什么。比如,有A和B两个商品,他们都是¥5.现在对A的单位商品收¥1的税,并且对每个买A的单位商品的消费者,返还¥1.这个时候,消费者会去选择B,而非A.原因:A虽然实质还是花¥5,但是多了一道手续,在某种意义上市一种增量成本。就好比批准你和王大锤来我家,但是我限定你不用换鞋,但是王大锤要换鞋。虽然你们离开我家后,都是穿自己的鞋。但是你是不是觉得我偏好于你,而对王大锤不好?因此这样就解释了消费者会去偏爱B商品。如果B的数量无限,因此消费者不会再去买A了。相比于以前,你¥5的钱,所能够买的商品是不是只有B了?然而以前能够买A和B,或者A和B的组合呢?用一句经济学的话来说,你¥5的钱,所能够买的东西少了,你的钱不值钱了。那么你所拥有的东西突然变不值钱了,你说你是不是被这种“税收+税收返还”的方式坑了?去吃饭了,太饿了,不懂的,再问我哈~———————————————————————————————————————————日 补充现在计划生育已经开放了,那么就可以说说计划生育了。这里不谈论人权、富人特权等话题,只涉及计划和市场的讨论。之前网上讨论激烈,其中不支持计划生育的观点主要有类比日本生育情况。日本是一个人口老龄化的国家,但是它也没有实行计划生育,为什么人口还是负增长呢?这里又要回到经济学的本质,数量和价格都共同由供需决定,这里不谈价格,反而谈谈数量,因为这个比较直观。即需求量(或者就理解为数量)由供需决定,这里也不谈供给,只谈需求。即需求量只由需求决定。那么需求由什么决定呢?我这方面研究不深,因为涉及到基础理论,所以就不敢胡扯了,我想说一下自己的想法。先举个例子,以前幼儿园,父母比较忙,所以负责任的老师会留下来等父母来接孩子。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给予了父母方便,可是自己作为自己孩子的爸妈,却不能早一点回家陪孩子。当然一般晚到的父母是比较内疚的。于是有些地方开始实行市场配置,即如果父母来晚了,就需要给予老师一笔费用,以作为惩罚。乐观的想,这样父母应该会来的早些。但是实际上晚到的父母越来越多。这里回到我们基本的问题:提高成本,就一定会减少需求吗?在上面的例子就恰恰相反。当然我们细想后,可以发现两个原因:1.不差钱。有些父母很有钱,不差这点钱,你罚他,他也觉得不痛不痒;2.他付费后,就看做成一种服务。对于他购买的一个服务,他当然是尽情享受。这里尽情好像不恰当,换成“疯狂”?好像也不太合适,差不多啦,大家都懂的。好了,我们大概可以感觉得到需求由什么决定了?至少它是由两个以上的变量决定的,不仅仅是成本一个决定的,因此它也属于“一个因变量受到两个自变量决定”的问题。现在作为事后诸葛亮,我们可以去评价这个政策是否成功楼,可量化的指标当然是数量,即晚到父母的数量。并且恰恰数量又反应了人的习惯,说明这个政策没有纠正父母晚到的坏习惯。人们并没有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而且变本加厉地迟到,所以这是一个失败的举措。帮大家总结,下午嘛,时间充裕,脑子机灵。为了简化问题,我们不考虑价格、供给,于是问题变得了简单:剩下的一个X,大家可以一起想一想,至少战五渣的我现在没想到。那么类比计划生育,也是那样。也许我们早些年和日本一样的话,我们也不能保证人口的变化是需求下降。即市场化不管制,不能控制人口朝下降的趋势发展。其实政府的目的都是希望大家改变生孩子的习惯——只生一个(也不对,貌似那时农村可以生两个,那么就定义为少个)。但是市场的变化我们不能确定,所以采用计划。其实不采取市场化的幼儿园,其实就是在用计划的手段实行父母接送。你来晚了,你就要内疚,因为别人都来得比较早,就你要晚来。但是市场化就不同了,老娘付了钱是来享受服务的,你不能把它怎么样,有句话叫什么来着:顾客就是上帝嘛。这里貌似有点为计划经济背书的感觉,我非五毛。只是这样还想跟大家讲一个东西,那就是成本的性质。有些成本是具有惩罚性质的,比如罚金;有些却不具有,比如费用。在幼儿园的例子中,如果不缴费给老师,那么家长晚到,就会内疚,这是一种间接地罚金;但是如果交了费给老师,那么家长晚到,就理所当然了,他把晚到理解为一种费用,反正老娘给了你钱,你就乖乖帮我守孩子。因此具有惩罚性质的成本,会让人不仅赔了钱,还内疚(内疚是最主要的);不具有惩罚心智的成本,却会反向作用于需求,因为它不会让人感到内疚。也许从这个层面,可以说明需求由两个因素决定了:我发现我说话还是比较乱= =,我补充一下,就是说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他们都是对商品和劳务的评价方式,如果市场的评价方式带来了不好的外部性,我们就考虑计划。你看一下说话,人模狗样的了。@何惜阴———————————————————————————————————————————日今天更新一个例子,不算是经济学的常识,但是很有关系我们去评判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有一种观点就是只看政治正确性,不看私德。如何理解呢?比如,孙文他的贡献很大,具体请翻高中历史书,如果烧了,就去看网上查。但是他有个外号叫做“孙大炮”,这个名字是谁起的呢?就是袁世凯。当年孙文辞去临时大总统的位子,去找袁世凯说:“袁兄,不妨我给你打个下手?”袁:“孙老弟,你真见外,什么打下手,是指导有木有?”孙:“哪敢见外呀,我看民国铁路交通匮乏,你给我XXX万黄金,我去帮你修XXX公里长的铁路。”袁:“孙老弟,真是我大国的公仆啊,我自叹不如,不过修铁路的事情,我们再议可否?你别人可以不行,我可要信啊!”孙悻悻然,说:“好的,那有劳袁兄了。”等孙走了以后,袁就破口大骂“孙大炮”,大家知道吗这个“XX公里长的铁路”是去年咱们中国才完成滴,这个公里数是全球第一。看到这个时候,我们就会觉得孙的品质好像不那么可以嘛。再说一个,郭沫若,貌似他文学造诣很好,但是人品嘛呵呵,文革的时候创作不多,和第一夫人关系甚好,这样不对,是每一代的领导人和他关系都很好。好像人品也不那么可以嘛。但是他们都是我们肯定的对象,这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他们在时代的风尖浪头上,他们做了正确的决定——完成了政治正确性的使命。然而一个人是否伟大就是和政治正确性相关,和私德貌似不太有关系。因此按照这样的说法,一个人只要做了政治正确性的事情,就说明它伟大。那么貌似人可以失去感情和私德,蜕变成一个机器人。这个机器人只要做政治正确性的事情,就算是伟大。但是这个逻辑有蹊跷,后几天我再继续说。之前说,一个人是否伟大,就看他是否做了政治正确性的事情。因此人可以退化为一个机器人。但是这样的观点是蹊跷的,因为我们没有深究政治正确性的背后逻辑。我们可以在经济学的假设下去做深究:政治正确性有什么作用?对于每一个百姓来说,如果你政治正确性对我来说带来好处,比如你的某个策略和政策是我的福利增加,我就觉得政治正确性好。所以目的是我的福利增加,政治正确性只是手段,谈不上喜欢不喜欢。对于私德,为什么我们喜欢,也可以从经济学的假设去理解,一个人私德好,那么我就愿意去和他相处,因为那样我会觉得很舒服,我占他下便宜,他君子不计较。并且我和君子在一起,别人也会认为我是君子,我会获得某种认同感,这是从影响力的角度去考虑。另外他君子,也会影响我,我可以促进自己进步,如果在机会成本小的情况下,我会愿意那么做。因此某人的私德和政治正确性都是手段,最终使得我的福利增加,才是我最关心的,也是目的。因此,如果私德和政治正确性是一个人自身的两个自变量,那么我的福利就是因变量。那么我们在关心自身福利时,就要去看某人私德和政治正确性的弹性。因此大家普遍认为政治正确性更重要只是政治正确性作为自变量弹性更大,而非政治正确性只决定一个人是否伟大。这里提一句,一个人是否伟大,是对别人福利增加的量正相关。引用:引用:影响力,一般认为指的是用一种为别人所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影响力又被解释为战略影响、印象管理、善于表现的能力、目标的说服力以及合作的影响力等。有罗伯特·西奥迪尼著的同名图书《影响力》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还指厂商把相同的生产要素投入到其他行业当中去可以获得的最高收益。 在经济学上的弹性概念是由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提出的,是指一个变量相对于另一个变量发生的一定比例的改变的属性。弹性的概念可以应用在所有具有因果关系的变量之间。作为原因的变量通常称作自变量,受其作用发生改变的量称作因变量。例如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关系y = f(x),则y的x弹性:Ey/Ex=(△y/y)/(△x/x)=f'(x)·x/y在西方经济学中,弹性指的是消费者和生产者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在经济学中,弹性的一般公式为:弹性系数=因变量的变动比例/自变量变动比例 ———————————————————————————————————————————日 更新因为存在通胀率,因此我们时常说货币是有时间价值的。因为通胀率的影响,使得未来的100元人民币是没有现在的100元人民币值钱的。并且因为银行的真实利率的存在,也使得未来的100元人民币是没有现在的100元人民币值钱。因此我们说,货币是有时间价值的。但是这是从显性的角度去看,我们忽略了隐形的角度。比如,假如你购买一一支股票为10元,今天跌停并且明天又立即涨停,你也还是亏的。因为跌停一次变成9元,再涨停才到9.9元。或者如果今天涨停,明天跌停,你也还是亏的。因为涨停一次是11元,再跌停还是9.9元。这个就是套牢了,9.9元小于初始投资10元,这个差额也是时间成本。因此对于时间价值,不仅要从显性的角度看,也要从隐形的角度看。这样满足一个因变量受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决定。因为存在通胀率,因此我们时常说货币是有时间价值的。因为通胀率的影响,使得未来的100元人民币是没有现在的100元人民币值钱的。并且因为银行的真实利率的存在,也使得未来的100元人民币是没有现在的100元人民币值钱。因此我们说,货币是有时间价值的。但是这是从显性的角度去看,我们忽略了隐形的角度。比如,假如你购买一一支股票为10元,今天跌停并且明天又立即涨停,你也还是亏的。因为跌停一次变成9元,再涨停才到9.9元。或者如果今天涨停,明天跌停,你也还是亏的。因为涨停一次是11元,再跌停还是9.9元。这个就是套牢了,9.9元小于初始投资10元,这个差额也是时间成本。因此对于时间价值,不仅要从显性的角度看,也要从隐形的角度看。这样满足一个因变量受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决定。———————————————————————————————————————————日晚 更新经济学中很多错误的常识不仅仅建立在“一个因变量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决定”,还出在静态和动态之间。比如,我们常说的基尼系数,它是一个静态的数据。它直说明了某一个时间点上某个地区的贫富差距。但是某个时间点上的贫富差距大,并不意味着某个时间段贫富差距大。如何理解?就是说阶级之间流动性好。也许你的父辈很穷,但是在你这一辈,可以通过高考,最后成为富裕的阶级。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即使存在贫富差距,也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为贫富差距意味着效率的体现。一个总是效率和市场的社会,一般情况下经济都比较好。但是如果阶级之间流动性不好,也就是说无论有没有高考,你爸穷,你和你的子子孙孙都会穷,因为阶级固化,导致财富不再在阶级之间流动。因此存在一个“拼爹指数”——“拼爹指数”这一戏称指的是“代际收入弹性系数”(IgE),用来表明父母和子女(成年后)收入的相关程度。如果该系数为0,则说明两代人的收入流动性大,个人收入多寡完全取决于他们自身。反之若为1,则说明该国家个人收入水平完全由他们家庭背景所决定。根据2011年的数据,中国的“拼爹指数”高达0.6,在样本国中仅次于秘鲁(0.67)。这说明在中国门第出身的差别不可小觑。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孩子更有可能打开财富之门,而这扇门对于穷人家庭有可能世世代代关闭下去。即“你爸穷,你和你的子子孙孙都会穷”的内在动因就是你爸的财富可以一直不耗散的传给你和你的子孙。因此,我们在用静态的数据去决定动态的情况时,还要考虑是否满足“阶级固化”的条件。前几天看到一篇知乎的文章,大概说知乎的低素质用户正在降低知乎的水平,其实也是用静态决定动态的错误常识。具体见。其中他引用二八定律说明,知乎中80%的用户是低素质的,所以知乎没救了。但是这里的二八定律是静态的,本身就只能在单次博弈当中去考虑。在长期的博弈中,就算这样的危机是由低素质的用户造成的,那么也只是在静态的角度去考虑。只要保证知识能够流动,促使低素质的用户能够得到成长和进步,那么这样态势就不会长久得保持。换句话说这20%的人不会永远的在贡献知识,80%的人永远在获得知识。最后这也是“一个因变量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决定”的例子,因此,自变量为静态数据和固化条件,因变量是动态情况。 ———————————————————————————————————————————日 更新最近关注了下美国的失业率和劳动替代率,也补了一下习,把自己理解的写了专栏,请教大家~———————————————————————————————————————————日 情人节快乐 更新转自己的答案说的很对,我补充一下。理论上,可以把一个人的时间分为工作时间和闲暇时间。那么一个人工作的机会成本就是闲暇时间,一个人闲暇的机会成本就是工作。这里每个理性人都会去做成本收益分析,去权衡工作还是闲暇对自己更有利。当累进税增加或者其他促使经济不景气的因素发生,会导致人们对于闲暇的偏好会更大一些。因此,机会就来啦,只要和闲暇时间有关的行业都会逆袭。比如,没事可做,就睡觉,那么发明更好的睡眠枕头的行业可能会逆袭;比如,没事可做,陪孩子,那么发明母婴互动游戏的行业可能会逆袭;比如,没事可做,就混日子,不贵的烟和酒的行业就会逆袭。当然营销做好一点会更好,比如来一句:”若你生不逢时,我将与你同在!“消费者一感动,可能就会培养很好的用户忠诚度;比如……当然也要考虑和闲暇时间的关联程度,关联程度越高,行业壁垒(成本)越低,那么越可能成功。这里行业壁垒指比如烟草行业,不是你想卖,想卖就能卖。因此逆袭=(闲暇时间/工作时间)*x(关联程度)*y(行业壁垒)———————————————————————————————————————————日 更新上海这几天一直在下雨,妖风肆虐,我发现自己已经打坏了两把伞。这让我算了一下伞的平均折旧,我发现便宜,买一把20元的伞,一阵强风费一把。按照概率统计,两个月坏一把,也就是一个月计提的折旧为10元。然而买一把100元的伞,基本上两年依然可以完好,那么我假设折旧期限为4年,那么每月折旧也是2元。但是每次我在亚马逊和京东上,总能发现20元的伞销量非常高。并且以各自的销售量乘上单价,也会发现20元伞的销售额远远高于100元的伞。并且假设20元的利润率为10%,100元伞利润率为15%,也会发现20元的伞利润率会更高。按照大家对生活必需品的理解,应该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但是貌似大家貌似都被这种低价营销给骗了。这让我想起柠檬原理:“柠檬原理”概念是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于1970年提出来的。“柠檬”一词在美国俚语中表示“次品”,“柠檬原理”是信息不对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信息不对称理论同样作出重要贡献的还有斯蒂格利茨和斯彭斯,这三位美国经济学家同时成为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广义来说,“柠檬原理”包括以下基本观点:①在次品市场上,交易双方对质量信息的获得是不对称的,卖者知道产品确切的真实质量,而买者却不知道产品的确切质量。②交易活动的参与人(这里指卖方)可以利用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对买方进行欺骗,这就是“隐藏信息”和“隐藏行动”。③隐藏信息将导致“逆向选择”,其含义有二:一是在交易中隐藏信息的一方对交易另一方利益产生损害;二是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发生扭曲,质量好的产品被挤出市场,而质量差的产品却留在市场,极端的情况是市场会逐步萎缩直到消失。这是因为买者只愿意根据他所知道的平均质量来决定支付的价格,这个价格将使质量低的卖者愿意成交,质量高的卖者由于不能得到同质量相称的价格而退出市场。因此100元伞的制造商就是这里质量高的卖者,这样的下场,几乎和“劣币驱除”相似。我想这也是一种错误的常识吧。——————————————————————————————————————————日 更新标题:140307 因市定价和价格的不对称性摘要:价格在某些时候和销售量不是平滑的关系,这和我们分析经济学的剪刀交叉图不一样。因此图这种东西是建立在实际上的,当实际的情况不能用图像简单表示的时候,慎用。还记得当年电商大战中,财经媒体最喜欢说的就是京东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而牺牲利润率,说3年(?)不盈利。今天可以给大家再讲一个经济学的错误常识。先引入概念——因市定价行为。主要指厂商给据市场的竞争程度来调整出口价格。如何理解?让我们放在一个国际贸易的视角去讨论。当汇率的变动,使得你可以选择提高利润率或者扩大市场份额,你选择什么?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会去考虑做成本收益分析——去衡量提高利润率而得到额外的钱,和市场份额不扩大而带来的风险。这里的风险如何理解?你想你的产品销售量不增加,但是总有一天,世界人民会变有钱,会出现其他的竞争产品,他们销售量越来越大,最后你的市场份额比例越来越小。最后他们只会选择一到两个热门的产品,而你因为市场份额小,知名度小,只能到角落画圈圈了。这里不量化风险,但是我们可以定性分析。在直接标价法下,汇率升高,本币贬值。例如,以产品A为例,以甲为本国,生产产品A。最近甲币长期来看是升值趋势,而乙国的乙元一直在跌。因此甲元贬值,汇率e上升。乙人会觉得他的东西变得便宜了,并且购买力上升。买得起产品A的乙国人增加了。这个时候甲国生产产品A的厂商可以考虑提价了,对不对?反映到销售收入公式就是图片1其中,X是出口量,Px是产品A的外币价格,e是直接标价法下,用本币表示外国的货币的价值,你可以理解为中国是本国,美国是外国,所以e=6.08,,用6.08元表示1美元的价值。反映下来的情况是e上升,Px上升。这个时候会使得市场份额下降,也就是销售量。前文说到,这是有风险的。所以一些厂商为了规避这样的风险,反而降低Px,以求X能够保持或者增加。图片2假设产品A的单位成本为c于是一个厂商的利润为图片3利润率为图片4于是利润率不变。于是利润率不变。但是,当甲国的甲币升值时,e下降,这个时候甲可能增加Px,或者X图片5按照市场份额的风险,厂家一般会选择扩大市场份额,即选择后者。其利润率变化为图片6利润率降低了,原因是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利润率降低了,原因是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我们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当汇率变动的时候,产品的外币价格波动是不对称的。其不对称之处反映子啊利润率的波动不对称。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价格在某些时候和销售量不是平滑的关系,这和我们分析经济学的剪刀交叉图不一样。因此图这种东西是建立在实际上的,当实际的情况不能用图像简单表示的时候,慎用。——————————————————————————————————————————日FROM:
的问题 “经济学上反映闲暇时间和工资率关系的曲线是什么呢?我最近也没有太弄明白他俩的关系,考虑到工资率上升时,人会追求更多的闲暇时间。”插入图片:工资率和工作时间曲线关系如图,w表示工资率,t表示工作时间,我们假定社会上的人无差异。你会发现,当工资率上升,工作时间是先增加后减少。因此存在一个均衡工资率和工作时间,为什么?这里要注意,图只是理解的手段,并非实质,我们要引入两个概念,我就不查定义了,如果你想了解深入,可以百度下。1. 收入效应,当工资率上升,你是不是觉得工作是一件有前景的事情,你是不是更愿意去做?因此收入效应下,工资率和工作时间是正相关关系;2. 替代效应,当工作时间t增加,闲暇时间(24h-t)减少。因此替代效应下,工资率和工作时间是负相关关系。从另外一个角度,你作为一个劳动力,在时间方面,你拥有并生产两种产品,工作时间闲暇时间。并且我们知道边际效应递减,当你靠工作获得的报酬越多时,钱的效用,就慢慢下降了。因此这时,你会觉得工作时间t偏高低,而闲暇时间(24h-t)相对重要了。因此你会发现,工资率和工作时间的关系是有两种因素影响,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图中A,替代效应>收入效应;B,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劣币驱逐良币劣币驱良币的格雷欣法则是一个个例,但是却被人当作了常识,格雷欣法则出现是有严格的条件的——信息不对称,花劣币的都是能人,收劣币的都是傻子?(这点张五常在某篇发文中有提及)不过是信息不充分时代,收劣币的嫌麻烦,不愿意去称重,这在格雷欣法则那个年代那个例子是成立的,但是以后未必能成立,除非同样满足信息不对称条件,满足劣币优币购买力平价条件,满足劣币优币有法定汇率同时市场保有量很大的条件,而我想说满足这些条件的就算是个例了,而且大家理解的常识“劣币驱逐良币”似乎从来没考虑或者不知道这些条件把。“劣币驱逐良币”就好像是没有“直角三角形条件”的勾股定理。假如真的劣币能驱逐良币,空一格常公派子打大老虎推行金圆券怎么就不成功呢,常公能可地图开疆,日记扩土实在不应该不知道“劣币驱逐良币”常识呢。所以自然界优胜劣汰是必然,逆淘汰只是特定条件的事件。
说个貌似不相关的:物美价廉。好东西必然要花费高成本、高标准的工艺标准。。。既要东西好,又要东西便宜,这有点不合逻辑。
节俭的悖论,节俭是美德但不利于经济发展
先说过例子。现在我们对iphone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20年前,根本就没有iphone这款产品,从而20年前的人们对iphone的需求是0。直到前几年iphone被苹果公司开发投入市场,用经济学术语就是iphone手机的生产者供给了iphone这款产品,才会有后来我们消费者对iphone的需求。所以,我们当然是可以认为,供给创造了需求。蛇,作为食品被端上餐桌,在我们南方人看来,再平常不过。而且作为内地人,前些年,吃蛇的频率还不算高,但在近几年,吃蛇越来越流行,尤其宵夜,姜辣蛇,口味蛇等更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当然抓蛇的人也多了起来,养蛇的多了起来。但在北方很多地方,根本看不到任何有关蛇的菜,更有甚者,在山西某些地方竟然将蛇视为神灵,更别说吃蛇。光听我们南方人说起吃蛇,他们都会不寒而栗。蛇肉作为食品在北方几乎是找不到。而在南方,尤其广东香港地区,中国每年消费的蛇肉超过一万吨,绝大部分消费都来自广东香港等地。为什么蛇肉在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供给量会有如此差别?答案很明显,南方人吃蛇,北方不吃蛇。换句话说,南方人对蛇肉有需求,而北方人对蛇肉几乎没有需求,导致蛇肉在两个地区的供给量差别巨大。所以,我们当然也可以认为,需求创造了供给。好了,例子说完了,你们看到这个例子有什么想法?是前者对,还是后者对?还是两者都对?其实,我们都理解错了。在经济学中的需求创造供给,供给创造需求并非上面例子所说,凯恩斯提出的需求创造供给,指的是总供给和总需求,总供给其实又指的是总产出,总需求指的是总消费需求。都是泛指,并非特指。而上面例子所说,是特指某种产品,当然就不能简单的说是供给创造需求,需求创造供给。其实我也不知道这是不是误导 经济学常识,但我是被误导了。如果你们都没有被误导,那恭喜你们,你们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中间的经济学理解都是个人理解,如有错误,欢迎指正。====================================================== 的建议,我修改一下答案。特来解释一下泛指的具体意义。例子中所述的对产品的需求和供给,是一个微观概念,是可以具体到某一特定的商品,如例子中的蛇肉和iphone。但是总供给是一个宏观概念,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由社会生产活动实际可以提供给市场的可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总量。
是所有物品在一个经济社会中供给的总和,而不管是供给学派提出的供给创造需求还是凯恩斯学派提出的需求创造供给,都是指的宏观概念,不是例子中所说的微观概念。=======
的评论,答案再一次修改第一次修改的答案中,我并没有谈及萨伊定律的供给创造需求,而在解释泛指的是用凯恩斯学派需求创造供给来佐证的。但知友的评论中提到了他们所理解的供给创造需求,我特来说明一下。我的说法有些片面,确实宏观经济的一些概念的确是以微观经济作为基础的。所以,完全说需求创造供给是一个宏观概念是不准确的。但是,这个题目的问法是关于具有误导性的经济学常识。而且我并没有说两者之间的对错。纯粹的是说,凯恩斯所指的需求和供给是针对总供给总需求而言的,并且在经济学中很多概念在微观和宏观中是有区别的。我这里总结一下我的论点:很多人在讨论到底是需求创造供给,还是供给创造需求的时候,都是拿一些特定的产品或者要素而言的,而不管萨伊还是凯恩斯,他们都是拿总供给和总需求而言的。所以我们的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如果你举出了和我的例子类似的例子,那么就是被误导了。或者说至少是概念出现了混淆。ps.这里对两者的正确与否,我并没有表明。而且也不是上面问题的答案。仁者见仁,我相信你们只要概念不混,应该每个人心中都是有自己的看法的。仅此而已
虽然我是一个经济学的万年黑,但是楼主你说的这两个”理论”和经济学半点边都沾不上好吧?哪个学校的经济学敢这样教一定是老师不想干了,想在辞职前开搞笑一把。
我说两个:1、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异的人类劳动。以及其伴生品:合理价格与不合理价格。2、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以及其伴生品:内需不足与产能过剩。第一个是马老爷子说的。这个很扯淡啊:现在有很多人认为LV包就特么一个破包又没有什么珍惜动物皮毛作原料就几个人缝一下就特么上万,不合理;有很多人认为北上广的房子谁都买不起,不合理(或者装上一个美丽的糖衣叫有泡沫)。更绝的是,这些不合理的东西还真特么有人买,这些人气死了,回想起一个东西叫理性人假设,也就是在相同的预算下人会选择具有最高价值的商品。他们就急的跳了起来,说理性人假设不对!为什么呢,就是应用了这个理论。其实这也不是马主义的问题,像斯密当年在《国富论》里面也提出过所谓“鹿和海狸”模型,也是用劳动作为衡量物品价值的唯一尺度。这也不怪人家,历史局限就是这样的,但是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这个在二十世纪初已经破产了的烂理论在我等国家依然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这个理论的荒谬之处是,彻底否定了价值的主观性,在现代经济学,特别是奥地利学派的眼里,价格只是市场中的人对物品边际主观评价的体现,每个人的自由意志、知识和信息是评价价格的唯一标准,并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能够测度价格。因此,价格本身就是所有人对一件商品主观评价凝结成的东西,价格的波动本质上是人心的波动。而在马克思那儿,这种对商品的主观评价被归结到一个“使用价值”里面去了,于是乎就有了高中政治课本里面的那句丧尽天良的“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很多人信以为然就经常跳出来说价格不合理,骂这骂那,一些要么不学无术要么恬不知耻的经济学家,比如预测界的奇葩谢国忠先生,就整天说房价不合理有泡沫要破灭,世界上呢,根源在这儿。第二个是中国的半瓶醋经济学家曲解凯恩斯的结果。凯恩斯主义讲,经济的总收入等于总支出,而总支出,以大家熟知的GDP为度量,等于消费加投资(加政府支出)加净出口。于是乎,一些扯淡的经济学家为了在政府谋求一个高参的职位,放出了“经济增长要从投资推动型转型为需求拉动型”这样无厘头的观点,所谓扩大内需、刺激消费,都是特么这群人提出来的。其实但凡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长期看,一国贫穷还是富裕决定于这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的能力(当然这是在平均意义上的,现实生活中看,主要取决于一国富人创造财富的能力)。无论你的经济学学到什么水平,犯这种低级错误要么是智商不足要么是存心不良。而凯恩斯主义,本身是个中短期的概念。宏观经济学视角下,经济分为长期、中长期(这两个划分也有时被叫做特长期和长期)、中期和短期。长期与中短期的根本区别在于市场出清、货币中性、价格完全调整的理想状态,经济增长都是在这个框架下讨论的,而中短期的特点是市场非出清、货币非中性、价格刚性或粘性,是属于经济波动和商业周期应该讨论的范畴。凯恩斯主义的核心观点是,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让老百姓消费,让社会生产出来的东西能更多地卖出去,而这种经济政策本质是改变了社会的财富分配结构,也就是说,让穷人更有钱(因为高的边际消费倾向,现实中这从来做不到),而不是提高生产能力,所以,消费永远不可能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只有可能来自于技术进步、人口增长和资本积累,没有其他。记得当年某个已经蹲监的地方大员曾经煞有介事的说,社会公平老百姓才会消费,这时候经济才能增长,一度掀起了一股消费爱国的国粹情绪,这真心是跳梁小丑所为。嗯,以上。
剩余价值理论,劳动价值理论
Lei Zhang:
你以为你每存一块钱市场上就少了一块钱吗?在中国你存一块市场上会多六块钱。
叫我晓哥才对:
个人所得税3500元是免征额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起征点。严格意义上的起征点达到即全额计税,而免征额,是扣除这部分,再进行计税。
我想谈谈这些常识......1.技术进步会增加失业!?答:想像这样一副场景,郭台铭再也受不了接二连三的“楼跳跳”了,决定将富士康Iphone6生产线工人全部替换成机器人,显而易见,将有一大波妹纸马上失业。肿么办?正如工业革命开始使用机器大规模生产后,短期确实有大量手工业劳动者失业。诚然由于技术进步,不再需要这么多的劳动力了,但是市场可以通过其他途径使富余劳动力出清(例如,生产机器人的厂商需要增加劳动力)。另外技术进步,生产成本降低,消费者更容易满足物质需求,这时就会追求更高需求了(按马斯洛需求理论讲),比如更多人想看电影、做大保健,那么这又创造许多就业机会。试想一下,工业革命200多年了,技术将生产效率提升成千上万倍,但失业率长期也在5%左右啊。-----------------第一条分割线--------------------
Mind flyer:
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经常被误解: 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很多人,包括很多所谓学经济学的学生都认为,经济人假设就是说,人是自私的,每个人都最大化自己的利益。经济人假设完全不是这样的,只是在学习基础经济学的时候用来解释的例子都是个人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使得很多人把这个和经济人假设等同了。其实,经济学人的假设,核心在于,假设社会的个体都是“万能的神”,他知道自己所处的环境,知道自己可以使用的资源,知道自己看重的价值观是什么,并且知道怎么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这其实是一个非常严苛的假设,试想,你会清楚地知道你在社会上的能力进而清楚自己的人力资本是多少吗?你清楚地知道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你非别给与多大的看重吗?你知道怎么借到钱使得自己在比较穷的时候能够提升自己的效用,而在富裕的时候存钱吗?如果说,理想的经济学家可以做到这些,那么,经济学人的假设总结起来就是:每个人都是史上最厉害的经济学家。
Steven Yu:
1) 時間成本2) 完全競爭3) 對劣逐良的解釋時間本身是沒成本可言的。時間本身不是行為。只有計劃中的行為才有成本。能計劃的是能選擇的。我們無法選擇時間流向與快慢。所謂時間成本,在這表面概念全錯的詞的正確含意,是指一個行為計劃所過的時間,在另一個行為上的可能收入。即同樣時間單位下,也許能完成行為組合甲,也許能完成行為組合乙,但不能都完成。這個組合可以叫做計劃。每個計劃中能細分的小行為可以多樣,但每個計劃用的時間一樣多。但是建議別用這個詞。它能解決的溝通問題比它帶來的錯誤思考也許少得多。完全競爭是個生不如死,同時死也不如生的均衡狀態。在這個狀態下,每人即不想死,也不想活。收入中的快樂與痛苦相抵,卻已是最大化。這也是個宿命的世界,因為未來已知,信息取得成本為0。這模型其實甚少人用。存貨清倉0存貨的世界未必是個美好理想。只有在能強制規定對良劣一視同仁的情況下才有劣遂良。首先這現象能被觀察到,劣與良本身是必定可以被區分的。區分它們的成本也是會較小的。其次逐的意思不是永遠逐出每一個市場,而只是從有規管的市場逐到沒規管的市場。若區分劣良的成本很高,只有少數人區分得出,即使這少數人收集良的,也並不能在使用良的與他人交換其他物品上佔有優勢,因為其他人區分不出良劣,不會為換取良的而多付代價,所以能區分出良劣的人很少時,這少數人並沒強烈的動機要收集良的,他們只會收集足夠自用或在小圈子內用的良品。只有在大眾能容易地區分良劣時,在不受規管的市場中,用良品交易才能比用劣品有明顯優勢,才造成良品流向不規管市場,劣品留在受規管市場的現象。
误导:分析:就中国现时的交通状况而言,人们是否选择高速出行,受价格变动的影响幅度较大,可以将高速公路出行视为一种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而高速公路这种商品的“供给量”是固定的(车道固定)。根据供求关系的原理,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反映到高速公路降价甚至免费这件事上面,则是降价/免费,导致出行需求量爆炸式上涨(需求弹性大),再加上公路运力固定,造成高速公路大塞车。可以用简单的图表表示该供求关系:图中供求交汇的点为理想状态下的平衡点,指在某价格下,该商品的供给量刚好能够满足需求量。就哈尔滨除夕高速公路免费一事而言,可以预见,当高速公路价格处于0的时候,人们对高速公路的需求将会远远大于供给,也将造成高速公路的大塞车,再加上是除夕,塞车的问题会更加严重。甚至可能会有不少人欲除夕团年而陷于高速公路之囹圄的现象。类似地,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政府曾经下令全城公交免费,基于相同的原理,该措施最终也被迫腰斩: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图片、文字、视频等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大家学习与交流。相关内容如涉嫌侵犯您的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请向本站发送有效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反馈邮箱&&&&。
学生服务号
在线咨询,奖学金返现,名师点评,等你来互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空手套白狼的漏洞赚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