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因素分析理论

>>>>>正文 字体:小中大
一种多部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方法
日期:作者:佚名编辑:exiber点击次数:241销售价格:免费论文论文编号:lw243115论文字数:5000&论文属性:职称论文论文地区:中国论文语种:中文&
摘要 提出了一种分部门情况下对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方法,可以估计劳动、资本的投入增长及其配置结构的改变、劳动者素质变化和新设备新技术应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通过实际数据估计了这些因素对年经济增长的贡献.
经济作为一个演化的复杂系统具有复杂的层次和动态演化性[1],如何从复杂的经济系统抽象把握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并分析它们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是经济增长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但也是最为困难的.许多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原因有过不同的解释.目前,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影响产出的因素有4个:资本、劳动、技术(或知识)水平以及生产结构或资源的配置结构,用生产函数的形式就可以写成Y=F(A,K,L)[2].经济增长的现实性和不可试验性使得经济增长方面的实证工作具有重要地位.分析增长因素并估计它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性在于它能用来验证经济理论的正确与否,并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帮助.在这方面做出开创性工作的是索洛和丹尼森[3-5],他们直接利用增长速度方程,通过实际数据进行分析、估计了各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着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兴起和不断发展,这些新古典增长因素分析方法受到了不断冲击,如何对现代经济增长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又成为经济学家研究的热点之一.
1 多部门经济增长分析方法
我们从多部门经济模型为出发点来讨论经济增长的因素及其对增长的贡献.多部门经济模型不是像宏观经济模型那样将整个经济系统看成一个经济单元,用一个总量生产函数进行描述,而是按讨论问题的需要和经济系统的实际情况,将经济大系统分解为多个子系统或部门,每个子系统用不同的生产函数描述,但总体经济系统中资本、劳动、产出等于各个子系统的资本、劳动、产出量之和[6-7].为了讨论的需要和方便,我们考虑有N个部门的经济系统,劳动者总数、资本总存量分别为L,K,总产出为Y,第i(1≤i≤N)个部门所拥有的劳动者数量和资本存量分别为Li,Ki,产出为Yi,有Y=∑Yi,L =∑Li,K=∑Ki.假设产品或服务的产出包括两部分:由劳动因子贡献的部分和由资本因子贡献的部分,设yLi,yKi分别为在第i个部门单位劳动者和资本对产出的平均贡献,则Yi=LiyLi+KiyKi,而对整个经济系统来说, Y=LyL+KyK,其中yL,yK分别为在整个系统中单位劳动者和资本对产出的平均贡献.总增长可以按部门分解:g =ΔYY=Δ(∑Yi)∑Yi=∑Δ(LiyLi+KiyKi)(LyL+KyK)=∑Δ(LiyLi)LyL+KyK+∑Δ(KiyKi)LyL+KyK=(LyLLyL+KyK)∑Δ(LiyLi)LyL+(KyKLyL+KyK)∑Δ(KiyKi)KyK.令LyLLyL+KyK=α,KyKLyL+KyK=β,则g=α∑Δ(LiyLi)LyL+β∑Δ(KiyKi)KyK,经济增长可以表示为劳动因子对产出贡献增长与资本因子对产出贡献增长的加权平均(权重α,β分别是这2种因子在其生产的产品或服务的产出总额中所占的份额).我们可以将劳动因子对产出贡献的增长与资本因子贡献的增长进一步分解.劳动因子贡献的增长可以表示为∑Δ(LiyLi)LyL=∑[Δ(Li)LyLi)yL+LiLΔ(yLi)yL+ΔLiΔyLiLyLi] =∑Δ(LiL)yLiyL+ΔLL+∑LiLΔ(yLi)yL+∑ΔLiΔyLiLyL+(ΔLL)∑Δ(LiL)yLiyL;同样,资本因子贡献的增长为∑Δ(KiyKi)KyK=∑Δ(KiK)yKiyK+ΔKK+∑KiKΔ(yKi)yK+∑ΔKiΔyKiKyK+(ΔKK)∑Δ(KiK)yKiyK;总体经济增长最终可以表示为:g =α[∑Δ(LiL)yLiyL+ΔLL+∑LiLΔ(yLi)yL+∑ΔLiΔyLiLyL+(ΔLL)∑Δ(LiL)yLiyL]+β[∑Δ(KiK)yKiyK+ΔKK+∑KiKΔ(yKi)yK+∑ΔKiΔyKiKyK+(ΔKK)∑Δ(KiK)yKiyK].这样,总体经济增长可以分成10个部分之和(前5项为劳动因子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后5项为资本因子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第1项反映的是在原部门相对劳动效率或单位劳动投入的产出贡献不变的情况下,各部门劳动投入占总体劳动投入的份额改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认为这部分是劳力配置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第2项用来估计劳动投入总量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第3项体现的是各部门劳动效率的变化,反映劳动者素质的变化(例如劳动者所掌握的生产技术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第4项表示各部门劳动投入变化和单位劳动投入产出水平变化的耦合效应;第5项表示劳动投入总量变化和劳动力配置结构变化的耦合效应;第6项反映的是在原部门相对单位资本产出贡献不变的情况下,各部门拥有的资本量占总资本的份额改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认为这部分是资本配置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第7项用来估计资本投入总量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第8项体现的是各部门单位资本对产出的贡献的变化,我们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新设备、新工艺的使用情况;第9项表示各部门资本投入变化和单位资本产出水平变化的耦合效应;第10项表示资本总量变化和资本的部门配置结构变化的耦合效应.
2 美国年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美国是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从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基本上是稳步增加,达到9.873万亿美元,2000年实际GDP(本文中所用的实际GDP均以1996年不变价格计算)为1990年的1.38倍(图1).在这段时期,美国经济增长率基本上稳定在3%~4%(图2).分析美国经济增长原因,对于如何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缩小经济发展的国际差距等有重要意义.       图1 实际GDP               图2 GDP年增长率结合相关统计知识,本文利用所提出的分部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对美国年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根据美国的统计资料[7],我们将整个经济分为以下10部门:农林渔业、采矿业、建筑业、制造业、交通等公共服务业、批发贸易业、零售贸易业、金融保险业、服务行业和政府部门.我们用固定资产(fixed asset)的统计数据作为资本投入,用等价全职雇员(full-time equivalent employees)的人数加上私人经营者人数(self-employed persons)作为劳动投入量,用实际GDP作为产出的总价值.假设相同部门的劳动者应该获得同样的报酬,通过对雇员的报酬计算所有劳动者(包括雇员和私人经营者)应该获得的报酬,并将此作为劳动因子对产出的贡献(属于总产出的一部分,另一部分为资本因子所贡献).图3表示劳动者报酬和资本报酬在GDP中所占份额的变化,可以看出,劳动者获得的报酬占GDP的份额稳定在62%左右,而资本为38%.这些份额将作为劳动和资本要素变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权重,即α和β的值.综合起来,劳动和资本要素的变化(包括总量、结构、劳动或产出效率及耦合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不像其报酬份额那样稳定,具有很大的年度差异(图4).时间段的平均年增长率及各个因
本文源自:无忧论文网转载保留版权源头地址:
会员老师编辑
论文相关搜索
留学论文中心
论文新闻中心
论文代写需求
论文网公告中心
论文代写供需发布
()始建于1999年,提供专业论文格式,论文范文,包括毕业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留学生论文,essay,职称发表论文等的专业论文网站!出自 MBA智库百科()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理论又称经济增长要素分析理论:一种通过对影响的因素及其在中的作用进行数量分析和国别比较,寻求更快地增长的理论。
  在1776年出版的一书中,论述了分工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使生产者人数的增加,可以促使一国人民的真实财富与收入的增加。此后,、、等也不同程度地对的因素进行过分析。继英国经济学家和美国经济学家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创立之后,美国经济学家和从60年代开始,进一步对经济增长因素进行分析,并进行国别比较,以便寻求到更快地增长的途径。肯德里克的特点是从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国的实际统计资料出发进行的相互比较和全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则是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影响的因素进行和考察。
  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7类:就业人数及其年龄——性别构成;包括非全日工作的人在内的工时数;的教育年限;资本(包括土地)存量的大小;资源配置的改善,即低效率使用的劳动力比重的减少;实现的程度;知识(包括技术与管理的知识)的进步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其中,前三项为劳动投入量,第四项为资本投入量,后三项是单位投入量的产出率,即生产率。根据美国年的统计资料,对上述各种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作了如下估计:若这一时期国民收入的总增长率为100%则总增长率的54.4%由总投入量提供。其中劳动投入量提供的总增长率为15%),45.6%资本投入量提供的总增长率为15%),45.6%由要素生产率提供。还将美国和西欧等国各种增长因素在经济增长中所作的贡献进行了比较。如在年这一时期,总的来说,西欧总增长率的40%为投入量提供,60%为要素生产率提供;美国则恰恰相反,总增长率的60%为投入量提供,40%由要素生产率提供。这表明战后西欧各国生产率的提高快于美国。再从劳动投入量来看,西欧国家的劳动力数量对经济增长所作出的贡献比较大;而美国的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高,其教育水平对经济增长所作的贡献较大。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对于研究经济增长的态势和制定科学的经济增长政策,有着十分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20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24685',
container: s,
size: '728,90',
display: 'inlay-fix'
评论(共0条)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理论"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您的位置: &
DENISON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模型化与经济增长方式
优质期刊推荐- 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理论分析东亚经济发展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and this application utilizes JavaScript to build content and provide links to additional information. You should either enable JavaScript in your browser settings or use a browser that supports JavaScript in order 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is application.
Item Details
书目相关信息
025/M1999(16)
学位论文室(309室)
图书馆公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