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加息悄悄加息,今年还能出手买房吗

马光远:央行悄悄加息,今年还能出手买房吗?
作者:经济学家 马光远
在去年10月份《全球货币政策转折点已经到来》的文章中认为:金融危机八年以来,全球货币政策突破了传统理论的边界,不断突破,各种政策创新工具毁了我们对货币政策认识的&三观&,仍然没有把全球从&大衰退&的泥沼中捞出来,但不能就此否定危机以来各国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的选择。无论是一开始&量化&宽松,还是后来包括负利率在内的&质化&宽松,无论是采取数量工具,还是采用价格工具,对于帮助全球经济走出危机都是必要的。这是人类货币政策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和创新。
笔者一直认为,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迄今为止都非常成功,即使导致了资产价格的泡沫,使得美国的股市和房地产创下新高,但瑕不掩瑜。
但是,宽松货币政策能使全球走出危机的陷阱,却无法帮助全球经济完成再平衡,恢复真正的增长。因为全球经济难以摆脱萨默斯所言的&大停滞&的原因在于全球经济缺乏新的增长动力,全球债务去杠杆并未完成,市场没有全部出清,货币政策对此无能为力。
货币政策就像打止痛药,能暂时止痛,但要真正的解决,必须做手术,现在重要的问题是手术无法完成。在手术无法完成的情况下,长期打止痛药的结果就是一方面形成了对药物的成瘾性依赖,另一方面,导致了资产价格的泡沫,形成了市场绑架政策的局面。
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网站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或构成投资建议。欢迎媒体或公众号转载BWCHINESE中文网内容,,违者必究。
欢迎您发表评论,部分评论会被推荐进,BWCHINESE中文网保留编辑与出版的权利
会员评论数据加载中,请稍侯...
会员评论数据加载中,请稍侯...
会员评论数据加载中,请稍侯...
Business World, Business Wisdom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分享全球商业乐趣生活服务其它网站
央行悄悄加息,今年还能出手买房吗?来源一点资讯春节结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央行就悄然掀起了金融市场的波澜:2月3日,央行全面上调了公开市场逆回购利率和SLF利率,金融界人士将此解读为央行一次不叫加息的加息。毫无疑问,通过上调逆回购利率和SLF利率,本质上能够起到加息的作用,所以,将央行的举动视为一次实质性的加息并没有什么错,关键是,央行为什么采取这种悄悄进村的方式“加息”,加息意味着货币政策什么样的信号,以及“加息”究竟针对通胀预期,还是资产价格泡沫?我将央行的举动界定为“悄悄”加息,是不同意一些业界人士将央行的举动视为“货币政策全面转向”和“流动性全面收紧”的信号。如果说中国货币政策的转向,其实早在去年就已经出现。无论是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货币政策的定调,以及之前业界关于全球货币政策转折点的讨论都已经清楚地表明,无论是中国,还是全球其他经济大国,在经历惊人的泡沫周期和实体经济越来越具备抗药性的反应之后,宽松货币迟早会到来。我在去年10月份《全球货币政策转折点已经到来》的文章中认为:金融危机八年以来,全球货币政策突破了传统理论的边界,不断突破,各种政策创新工具毁了我们对货币政策认识的“三观”,仍然没有把全球从“大衰退”的泥沼中捞出来,但不能就此否定危机以来各国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的选择。无论是一开始“量化”宽松,还是后来包括负利率在内的“质化”宽松,无论是采取数量工具,还是采用价格工具,对于帮助全球经济走出危机都是必要的。这是人类货币政策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和创新。笔者一直认为,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迄今为止都非常成功,即使导致了资产价格的泡沫,使得美国的股市和房地产创下新高,但瑕不掩瑜。但是,宽松货币政策能使全球走出危机的陷阱,却无法帮助全球经济完成再平衡,恢复真正的增长。因为全球经济难以摆脱萨默斯所言的“大停滞”的原因在于全球经济缺乏新的增长动力,全球债务去杠杆并未完成,市场没有全部出清,货币政策对此无能为力。货币政策就像打止痛药,能暂时止痛,但要真正的解决,必须做手术,现在重要的问题是手术无法完成。在手术无法完成的情况下,长期打止痛药的结果就是一方面形成了对药物的成瘾性依赖,另一方面,导致了资产价格的泡沫,形成了市场绑架政策的局面。这种状况,全球如此,不单单是中国。判断全球“流动性拐点”已经到来,我认为:第一,在全球宽松货币的效应已经到极致的情况下,任何宽松已经对经济本身没有任何作用,包括欧洲、日本以及中国在内的主要经济体不会再继续扩大宽松规模;第二,除了美国加息可能导致的全球流动性的历史性转折,更重要的,中国经济在2016年取得的成绩单远超预期,中国经济的风险已经从稳增长转向 “抑泡沫”和“防风险”;第三,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货币政策着墨甚多,提出“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适应货币供应方式新变化,调节好货币闸门,努力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机制,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要在增强汇率弹性的同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稳健加上“中性”,这已经是明明白白告诉你货币相对2016年要收紧,而“调节好货币闸门”这种之前的提法重出江湖更是不同寻常,最后特别强调汇率和资产价格泡沫,明白无误地昭告货币政策转折点的确已经到来。所以,央行这次悄悄“加息”本身并不意味着中国货币政策的全面转向,因为货币政策早已经转向,收紧货币的水龙头是早确定的基调。
上一页&1共2页相关推荐热门搜索马光远看经济:央行悄悄加息,今年还能出手买房吗 - 南方股票网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马光远看经济:央行悄悄加息,今年还能出手买房吗
&&&来源:&&&佚名
  马光远看经济:央行悄悄加息,今年还能出手买房吗 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迄今为止都非常成功,即使导致了资产价格的泡沫,使得美国的股市和房地产创下新高,但瑕不掩瑜。南方网小编为您提供
  春节结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央行就悄然掀起了金融的波澜:2月3日,央行全面上调了公开市场逆回购利率和SLF利率,金融界人士将此解读为央行一次不叫加息的加息。
(责任编辑:梦谣)
&&&&南方股票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商务进行时
股市新闻24小时排行
关于南方股票网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 -特此声明:广告商的言论与行为均与南方股票网无关
南方股票网 &版权所有继春节长假前上调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后,节后首个交易日央行再次“出手”上调常备借贷利率(SLF)和逆回购利率。业内人士表示,货币政策收紧信号或导致房贷利率上调,在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双重压力下,银行可能会通过价格手段防控风险。此外,在加息周期和调控政策背景下,房地产(包括一线城市)将可能迎来长周期拐点。
  继长假前上调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后,节后首个交易日央行再次“出手”上调常备借贷利率(SLF)和逆回购利率。业内人士表示,货币政策收紧信号或导致房贷利率上调,在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双重压力下,银行可能会通过价格手段防控风险。此外,在加息周期和调控政策背景下,房地产(包括一线城市)将可能迎来长周期拐点。  房贷利率存上调可能  鸡年首个交易日,央行便祭出大动作:在公开市场进行200亿元7天期、100亿元14天期和200亿元28天期逆回购操作,操作利率较上期均上调10个基点,同日开展的SLF利率也全线上调。  一股份制银行宏观分析师告诉记者,央行春节前后的密集行动,是对货币政策操作转向的确认。随着基准利率货币政策工具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低,MLF和SLF作为央行的主动管理型货币政策工具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可以通过主动性操作实币的长短期配置。货币收紧政策收紧信号影响机制或将从央行向金融机构传导,最终形成终端实际贷款利率抬升。  终端贷款利率的抬升是否会导致房贷利率上调呢?近日记者走访多家银行网点了解到,包括()、()、()、()等在内的大多数银行首套房贷款利率没有变化,仍维持九折优惠折扣。()一名客户经理告诉记者,该行首套房贷款利率打九折,但如果是民生银行优质客户且购买指定楼盘房产,优惠力度可打8.8折。  某大型股份制银行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去年银监局和同业公会即向各银行下达房贷优惠折扣不低于九折的指导要求,银行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该基础上进行调整,九折是业内较普遍的折扣。  走访中,大多数银行客户经理表示尚未接到总行上调房贷利率的通知,但也有个别表示“已经隐隐约约听到风声”。“还是存在顾虑,九折是比较普遍的,要是上调利率,客户肯定都跑到别的银行去了。”一位客户经理告诉记者。  虽银行方面尚未有明显动作,但不少人士仍认为房贷利率存在上调风险。  ()宏观分析师姜超在研报中指出,截至2016年9月末,银行住房贷款平均利率为4.52%,银行房贷平均期限应该在10年以上,当时10年期国开债利率只有3.13%。目前10年期国开债利率已接近4.1%,国开债完全是政府信用,对银行而言不用占用任何风险资本,但发放房贷要计提50%的资本占用,而银行是高利润率高杠杆行业,其资本金有限,因而资本占用的成本较高。按照目前4.1%的国开债利率,从历史比较看,合理的房贷利率应在5.5%左右。  姜超认为,央行确认货币市场“加息”的结果,意味着房贷利率存在大幅上调风险,目前5年期以上贷款基准利率为4.9%,这意味着按照5.5%的合理水平,所有的折扣房贷将全部绝迹,否则银行不如去买债。   恒丰银行研究院执行院长董希淼认为,央行货币市场操作利率上调的确会影响银行资金成本,不过银行资金成本提高不一定体现在房贷利率之上。“自去年10月以来,房地产调控趋严加大了银行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在资金成本提高和外部风险加大的双重压力下,银行确实有可能通过价格手段来防控风险。”房贷利率上调有助于挤掉投资性、投机性购房需求,但需避免对刚需客户造成过多影响,商业银行应在贯彻落实国家对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基础上,满足普通()首次购房和合理改善住房的需求。  住房按揭遭“冷遇”  业内人士指出,本次央行调高利率与1月“天价”信贷数据不无关系。  虽然央行尚未公布1月份信贷数据,但多家机构预计今年1月份新增信贷规模较大可能会超去年同期2.51万亿元,甚至将高达2.8万亿元。  ()报告显示,预计1月份新增信贷达2.5万亿元。首先,1月是信贷大月,季节性安排虽然在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考核后有所弱化,但历史信贷节奏造成的信贷集中到期续作仍会延续;其次,提早投放信贷会更早获得利息收入,因此银行有提早投放信贷的积极性。另外,往年1月都会有大量新的基建项目资金投放。  ()分析师表示,从政策意图看,政策性利率上调与控制2017年1月信贷投放过快、近期PPI引发货币当局对通胀压力的担心有关。去年1月新增信贷同比增长万亿元以上,导致央行紧急收紧银根,对部分小银行实施惩罚性提升存准率。可见1月例行是银行放贷的冲动时期,也是央行紧急收紧银根的时点。  虽然预估1月信贷数额仍会高企,但不少业内人士认为,2017年信贷规模在信贷结构中的占比将会下滑。央行数据显示,2016年12月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创下近十个月,较11月大幅回落31%。  “部分原因是去年11月、12月存量缺乏额度无法投放,这些额度会在1月放出来,”一位商业银行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尤其是在货币政策稳健中性和房地产加强调控政策背景下,二三月份房贷回落速度会加快,政府项目和PPP信贷投放将吸纳较大的信贷资金。”  从春节假期房地产成交情况看,住房按揭可能遭“冷遇”。  继过去一年持续火爆之后,全国热点城市楼市鸡年春节期间迎来一片清冷,南京、杭州、苏州等地新房成交量纷纷萎缩,为近三年同期最低值。华创证券统计数据显示,春节两周中,第一周全国40城新房成交314.1万平方米,环比下降38.1%;第二周成交环比再下降89.2%至34.1万平方米。1月截至上周累计日均成交60万平方米,环比12月下降37.5%。  伴随楼市成交量萎缩,部分热点城市房价也出现松动。数据显示,1月深圳房价继续回落,成交均价54931元/平方米,环比下降0.03%;广州成交均价16970元/平方米,环比微跌0.61%。  楼市或迎拐点  平安证券认为,尚未进入加息周期,但严厉的房地产市场政策叠加折扣利率向上调整,对于房地产市场的负面冲击将较明显,前期房价上涨过快的一线和部分二线城市已进入调整周期。   ()研报指出,央行货币政策收紧信号相当于进一步确认宽松周期结束。从过去美国和日本经验看,历次房地产泡沫破灭过程中,货币收紧都是至关重要的条件。此外,过去政策托底房地产或将成为历史。一方面,各地严格执行限购政策,限制房地产住房信贷,房地产成交量大规模缩减;另一方面,一线城市开始严格限制人口流入,各地“”期间一线城市纷纷提出2020年人口的控制线。这意味着一线城市房地产需求未来将不会再大幅增加,房价(包括一线城市)将可能迎来长周期拐点。  深圳中原研究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受双重压力影响,今年楼市仍会面临较大压力。2017年新房市场成交量可能随供应增加有所回升,但二手房成交不乐观,整体价格已步入调整期,今年楼市将以震荡波动为主。该负责人同时指出,央行收紧货币政策的影响将会渐渐显现,节后投资需求应有所收敛,并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节后楼市成交量回升。  也有房地产资深人士向记者表示,按照目前基础货币发行量和外汇储备对比来看,央行在货币市场的收缩完全不足以对冲货币泡沫,对于房地产市场而言,货币超发对房价的影响仍较大。  该人士表示,部分城市楼市主要有三方面因素:其一,2016年四季度各大热点城市的调控政策陆续落地,对市场需求面造成较明显的抑制;其二,热点城市地方政府对新房备案价格的控制;其三,受春节传统淡季影响。三大因素叠加造成量价齐跌的现状。受调控影响,预计热点城市2017年楼市成交量将缩水至2014年水平,价格缓慢上涨趋势并不会明显改变。  ()分析师认为,2017年将成为此轮房地产繁荣周期的拐点,但地产行业并未没落,仍拥有巨大发展空间。尤其是在大城市即大都市圈进程快速发展背景下,稳定的政策环境和前瞻性的规划将为房地产行业开辟新的发展路径。虽然2016年可能是行业销售顶峰,但2017年可能成为房价的高点,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行业总体规模仍有望保持在十万亿元以上。  名家观点>>>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zjj
回复0条,有0人参与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同花顺网友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同花顺金融服务网观点。
净额(亿)
同花顺财经官方微信号
手机同花顺财经
炒股必备&同花顺财经
同花顺爱基金
您有什么问题想要告诉我们?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以便我们向您反馈结果
提交成功,感谢您的支持!
近1年收益率
近1年收益率
近1年收益率
近1年收益率
近1年收益率
最近7日年化
最近7日年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央行再度出手加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