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会不会把通货膨胀发生的过程变为0

我国通货膨胀率为什么不能太低
我的图书馆
我国通货膨胀率为什么不能太低
  名义工资下调存在刚性  当通胀率降到较低水平时,由于降低名义工资水平受到的阻力使得对劳动市场的调整变得更加困难。有效解决不同类型劳动力相对短缺问题需要做的是不能统一对实际工资进行调整,应该根据各种劳动力平均工资水平进行调整。某一部门或企业的平均价格和工资涨幅越高,它们就越不需要通过降低名义工资来达到最佳的实际工资调整。因为它们可以通过使名义工资上调的幅度低于通胀率来达到降低实际工资的目的。但如果通胀率越低的话,越将妨碍实际工资的调整,从而会增加自然失业率。  经济学家很早之前就发现了在经济受到外部刺激之后,工资和价格只会逐渐地向它们的均衡价值调整。他们也知道降低名义工资的困难。但这两种情况对经济政策的影响只是在二战之后才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  一些分析家和决策人员认为,中等的通胀可以促进劳动市场的调整。因为它使得在名义工资下调存在刚性的情况下降低实际工资变为可能。  在美国的调查结果的确表明雇主在减低名义工资方面以及雇员在接受这种下调方面都表示得不太情愿。通常只有在公司的生存受到破产或其它恶劣环境威胁的时候,这种抵触情绪才会被克制。对这种情况的一般解释是由名义工资的减少引起的实际工资的减少(在通胀为零的情况下)会使更多的人认为不公平,而对于由名义工资增长低于通胀造成的实际工资下降则只有较少的人认为不公平。对在已建立的雇佣关系中雇主不情愿要求,雇员不情愿接受降低名义工资这种现象可以用默认契约理论(implicit&contract&theory)来解释。但是这种理论没有排除由于工作变动造成名义工资下降的可能性。  战后,名义工资刚性之所以常见是因为这一期间通胀率一直较高。在同期,平均实际工资增长迅速。在这种情况下,降低名义工资就意味着大幅度降低实际工资。在通胀较低的时候,更多人接受降低名义工资也是很有可能的。同样,制度的安排也可以影响名义工资的降低,以回应劳动市场变化的能力。如果工资水平取决于企业的经营状况(如通过利润分享的方法)或以边际收益(非契约性的)的形式发放,降低名义工资就会更加容易。这些因素能否在零工资增长的情况下降低工资变化分布的不连贯性属于一个经验性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不能通过逻辑推理来解决的。因此如果决策者认为名义工资降低的阻力只会对价格稳定的转变造成暂时的影响,而不是把它当作一个对就业和产出之间平衡的永久影响因素的话,就是欠考虑的。  因为从战后到最近,所有发达国家的通胀一直保持在3%左右或以上,所以想用战后的数据来验证以下的假设是很困难的。这个假设就是如Akerof&et&al&预测的那样:由于名义工资下调受到限制,零通胀将会使失业平衡(平衡状态下的失业率)上移。然而美国最近的经济进展情况似乎与这种预测相反:美国的通胀率已经降至低于50年代以来任何连续五年的平均水平(并远远低于3%),但是失业率不但没有上升反而降到6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这种假设看起来更符合欧洲大多数国家的情况。这些国家为了实现统一货币(建立欧洲货币联盟的第三步)努力把通胀率降到与德国一样低的水平。虽然它们成功地把通胀降到最低的纪录,但同时它们的失业率也达到了战后的最高峰。正如前面论述的一样,这是劳动市场扭曲和稳固的结果。但是名义工资下降的阻力是否在它们之中扮演特别重要的角色仍是一个问题。日本也有同样的情况,它曾经把通胀率降为零,尽管它有相对比较灵活的补偿体系,但失业率仍是大幅上升了,尽管仍不清楚其中到底有多少是周期性的上升,多少是由零通胀引起的。  在任何的一种情况下,稳定的正通胀率通过促进工资调整所带来的潜在收益需要与这种通胀造成的价格和工资波动的代价进行比较。最近的一个研究想确定这两种效果之间的抵消作用。它得出的结论是,当通胀低于5%的时候这两种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互相抵消,而当通胀高于5%的时候代价要高于收益。当通胀低于5%这个分界点时,通胀对就业和产出的作用是积极的,但是这种作用几乎接近于零。这个研究并没有考虑到零通胀由于有效地掌握实际余额所带来的收益,也没有考虑到低通胀对家庭储蓄和商业投资决策方面的影响。有人认为在不同的情况下,这些影响并不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对低通胀的收益(和代价)的更详尽的研究,其中包括对一些分开的影响进行的独立研究仍然是很引人注目的。这也给为什么关于什么是最佳通胀率的问题始终具有争议性提供了答案。  零利率的限制(Floors)和货币政策的效力  另一个争论是,当实行反周期的货币政策时,有小幅度的通胀率比零通胀更容易政策实施。其原因是名义利率不能低于零。货币政策的一个主要的稳定功能是通过调整利率的其他转换机制,使总需求接近潜在产出,以此来缩小产出缺口。名义利率不能低于零的事实,限制了货币政策支持和刺激总需求的程度。当名义利率一定时,实际利率越高,通胀率越低。因此,如果实际或预期的通胀率为零或低于零时,实际利率不能变为负值。  零利率在多大程度上限制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这须依据许多实际情况来判断。较重要的包括经济所受冲击的特点、频度、严重程度和时间,以及政策行动的需要。在过去的经济周期中,能够找到实际利率为负的情况。图4.3搜集了从1957年至现在几个主要经济体政策决定的名义利率和相应的实际利率的情况。  图4.3表明几个主要工业国实际利率在70年代初及中后期时为负值,此时这些国家的政策制定者正试图克服由第一次石油危机诱发的经济衰退。相比之下,当80年代政策重点转向治理高通胀时,平均实际利率高得不正常。在战后大多数情况下,短期利率高于零,实际利率为正值,但一些国家在一定时期也有例外,实际利率接近零(如美国90年代初和瑞典70年代末)。值得一提的是日本,90年代深陷衰退之中,名义利率和通胀率都接近零。  1957年以前对此问题的实证研究很少,但似乎仅是在大萧条时名义利率不能低于零的事实限制了货币政策。然而,许多人认为这是自找苦吃的政策失误,--有资料证明限制实际货币供给--这是这件事最好的特点,而不是真正的流动性陷阱。  由于战后以来人们经历非常低的通胀率的时候非常有限,也由于人们对短期实际利率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负值半信半疑,很难得出严格意义上的实证结论来确定名义利率不能低于零时对货币政策的限制究竟有多严重。由于相关的实证、案例和数据稀缺,因此对美、日两国经济的比较分析就变得非常有意义,也能为分析这一问题积累一些信息。  零利率限制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主要依据通胀率目标和(均衡)实际利率:  ·目标通胀率越高,零利率限制成为真正约束的可能性就越小。这是因为较高的通胀目标抬高了名义利率,实际利率也处于稳定状态,它给降低实际利率,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提供了空间,包括在必要时使实际利率为负值。  ·相似地,实际(均衡)利率越处于较高的稳定状态,零利率限制成为真正约束的可能性也越小。这是因为实际利率的稳定状态在零通胀率时等于名义利率的稳定状态。利率越高,对降低(名义或实际)利率而追求货币扩张政策效果空间就越大。  经济学家Stochastic认为美国名义利率的稳定状态(周期平均)高于3%,这对货币政策免受零利率的限制提供了向下调整的灵活性。这一“安全”的均衡名义利率是通过高稳态的实际利率(如通过向上推动自然增长率),或通过高通胀目标实现的,两者的总数超过了3%。由于快速稳定(或均衡)的经济增长提高了均衡实际利率,因此在零利率的限制下追求低通胀遇到的风险很小。  与软弱的货币管理者相关的问题是,名义利率低于零会出现“流动性陷阱”。它引出的“结论”是,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作为经济稳定的工具无效。然而,现代货币理论对流动性陷阱的假说附加了一些重要的限制。尤其是,流动性陷阱不能阻止货币管理者通过政府债务、外汇、甚至私人证券的形式公开市场操作,以此来增加基础货币的供应量。如果货币的流动性增加,私人国内支出和净出口(随着汇率变化)随着名义利率的变化各自增加,流动性陷阱仅能通过使利率转换机制失灵,来减少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但对其他转换机制不产生影响。  一些著名的货币学家已对流动性陷阱所隐含的政策提出挑战。即如果对名义利率有一个有效的限制,货币政策将无效。一个主要争论是流动性陷阱所隐含的理论框架忽视了许多中央银行改变基础货币的错综复杂的、多样性的转换机制。因此,这就使私人证券代理机构容纳了许多不同的金融和实际资产,并由此产生不均衡。即使名义利率受到限制,这些有价证券对实际货币供给增加的反映是导致有价证券的组成发生变化,并继续影响总需求。一个相似的虽然不具有普遍性的理由认为,货币政策转换机制的“信用渠道”逐渐成为近来争论的焦点。这一分析强调银行部门的特殊作用。不完全、有成本的信息对可获得的银行信用的影响,以及它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自由银行储备的变化。象货币学家的批评文章一样,“信用渠道”隐含基础货币供给的扩大将导致除利息转换机制这一狭窄的渠道外,总支出的增加。  这些争论显然有实证的研究支持,它表明实际货币平衡对需求的主要组成部分,总产出,以及说明实际利率独自变动的能力有主要影响。政策所暗示的货币学家对流动性陷阱的批判是,即使短期利率达到零、货币政策仍能通过增加基础货币来刺激总需求,特别是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购买各种的资产。然而,货币学家的论点与流动性陷阱的概念是不相干的。这是因为改变转换机制在日本看起来不合理性似乎正在增加。在哪儿,尽管实际基础货币供给在1992年以来已增长了42%以上,实际产出年均增加不到1%,产出缺口正在扩大。日本的经历表明,基础货币的扩张在所有条件和相关政策水平下不是提高总需求的充分条件。这需要财政政策来发挥其潜在作用。  为避免陷入流动性陷阱,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的药方是,使用扩张性的财政财政政策,尤其是增加公共消费和(或)增加投资。这与货币政策的间接刺激作用不同,能够直接增加总需求。然而,80年代初以来财政需求管理政策的使用在多数国家受到了严格限制。这是限制和修正积累的赤字及债务的需要。由于财政政策行为的失灵,财政需求管理已倾向于政治决定。政府倾向于在衰退增加支出,减少税收。但在经济繁荣时对减少支出和增加税收却很勉强,由此导致由财政政策诱发的通货膨胀,以及占GDP比例只增不减的公共支出和债务。然而,即使财政政策能被对称地运用。经过一个完整的周期后债务水平为零,但稳定也是非常困难的。这是因为实行预算决策及政策实施过程等的滞后影响。尽管如此,在货币政策刺激需求失败的情况下,财政政策将发挥适当的作用,这有如最近日本的发展。  对财政政策在周期性需求管理中有效性和适用性的怀疑主要集中在,它是否能(部分地)弥补私人储蓄行为和私人投资行为的变化,集中在稳定的有效性,不对宏观经济稳定起作用的税收体系产生扭曲。谨慎的、以需求管理为目的的财政政策因此应被限制。除了一些例外的情况,财政政策应立足于使资源有效分配,使收入公正分配为目标。但通过内在稳定器,财政政策在周期性经济稳定中仍发挥主要作用。上述对财政政策的大多数批评并不包括谨慎的财政政策。  对通货紧缩的忧虑  在过去的一、两年里,一些国家的通胀率几乎接近零,而另外的一些国家的物价水平则在不断下跌。因此有人担心一些国家很难摆脱通货紧缩的情况。显然,当一个国家实现了物价稳定后,其经济活动减弱从而造成通货紧缩的可能性也增加了。如果想保持物价的长期稳定,周期性的、短暂物价下降也是正常的。在现在,我们很难估计通货紧缩的后果如何。其中的一个困难就是自二战以来世界还没有明显通货紧缩的情况发生。  这种忧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30年代发生的经济萧条影响。在经济萧条的时候,物价急剧下降,同时金融方面出现危机、公司不断破产、生产崩溃。较低程度的通货紧缩对经济活动的破坏也较小。在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虽然物价水平经常下跌,但是这一时期的经济还是增长了,虽然增长速度不如物价上涨的时期快(表4.2)。  考虑到物价下跌的影响,分清各种潜在的造成通货紧缩的原因是很重要的。如果通货紧缩是由需求急剧下降造成的,就如现在的这种情况,这种通货紧缩将会引起需求和经济活动的进一步下降,从而出现需求下降--物价下跌--信用降低--金融出现危机的恶性循环。这种通货紧缩的破坏将会是非常大的。另一种通货紧缩是由于生产率快速增长、投资机会过多引起物价竞争所造成的。较早时出现的持续的较低程度的通货紧缩就是这种情况。我们对这种通货紧缩不必过分忧虑,因为不会单凭这一因素就对经济活动造成影响(例如计算机价格的下降并未阻碍对计算机产业的投资,同时计算机价格的下降还给别的经济部门带来了好处)。由于通货紧缩的扩大对商业是有害的,因此以上对通货紧缩原因判断就显得尤其关键。如果物价下降的话,整个商业部门将会受到很大的损害,因为这个部门必须要保持实际资产高于名义资产的状况。因此对价格下跌的担忧有可能会导致商业部门限制它们的活动。同时通货紧缩还会降低名义债务抵押品的价格,从而降低债务人偿还债务利息的能力。而通货紧缩对信用中介网络的损害尤其令人担忧。另外,正如前面提到的,避免经济萧条需要降低实际利率,但是在物价下跌的情况下这是无法实现的。  现在发达国家已经不象过去那样容易出现物价下跌的情况了。这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名义工资下跌的阻力可以帮助阻止物价的下降,特别是在那些生产率增长相对较慢但是更加稳定的服务性行业。现在服务性行业在这些发达国家的经济中占很大的比例。因此需求减少在通胀率低的时候引起通胀率的下降要比在通涨率高的时候小。公司大幅度的降低工资将会引起严重的经济下滑。日本就曾出现过这种下滑,同时公司也的确曾大幅度的降低工资--在去年日本的平均工资水平下降了3%。  另一个原因是以前金本位制下通货紧缩时期的货币政策所受的限制(当时不兑换货币的供给完全是由政策决定的)已经不存在了。在过去几年里,通胀的威胁已经逐渐消失,同时通货紧缩也随之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逐渐认识到物价稳定需要通过一种更加平衡的途径来实现,也就是认识到货币政策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在80年代和90年代前半段,人们往往通过实行降低通胀率的政策来实现物价的稳定。与之不同的是,在最近几年里,各国通过采取对称的政策应付实际通涨率与目标和希望达到的通胀率的偏差以实现物价的稳定。因此通胀的发展需要有货币政策的回应。货币政策在通胀高于和低于目标的时候都要作出有力的回应,因为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一样要避免。事实上,一些人认为应付物价稳定的不对称政策应该是货币政策在通胀低于目标时的反应要比在通胀高于目标时更加有力而且更加合时。因为通过适当的上调利率,货币政策常常能达到降低需求的目的。但是如果市场信心很低或者短期名义利率降到接近零时,货币政策刺激需求并消除通货紧缩的能力就受到了限制。日本近几年的情况就是一个例子。  由于这些原因,其中包括稳定性政策的作用,如货币秩序的差异,一次世界大战前所出现的通货紧缩与现在的经济并不是完全相关的。这并不是说通货紧缩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当考虑到它可以以不同形式存在时。其中一些形式的通货紧缩问题比其他形式的要少。可以肯定的是,降低某些部门的物价同时快速发展技术和生产效率是没有坏处的。逐步降低一般的物价水平,同时在大范围内刺激供应也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因为这些方法大多是暂时性的,他们也不会对投资者的意向造成什么负面的影响。现在比一般物价水平下降更有可能发生的是资产价格的下跌,特别是公司股票和房地产价格的下降。虽然股票和房地产价格的下跌可能不如大范围物价下跌的危害性大,但是它们的破坏也是很大的并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如果这些资产价格在较早时上升,石油信用扩张所造成的并增加了银行部门的问题,他们的破坏就更加大了。这种情况在日本也曾出现过。(完)(更多:金市资讯&.cn)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张庭宾:中国的通货膨胀会失控吗
作者:张庭宾
  11月份的CPI揭晓:5.1%!这是又一个出乎市场意料的数字,上一个是10月份的4.4%。
  接下来的问题是,5.1%会是此轮CPI的峰顶吗?中国的通货膨胀会不会失控呢?这是一个所有市场人士都关心的问题,也是所有市场观察家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现在CPI的快速上涨并未出乎笔者的意料。对于未来中国的通货膨胀的趋势,笔者最新的看法是:假定现在的CPI的编制方法不变,通货膨胀率仍将继续上升,并不能排除失控(恶性通货膨胀)的风险,除非中国找到正确的应对方法,并解决自身的痼疾。
  这一判断是源自于如下五重逻辑。
  ――美国金融危机的逻辑。2006年美国的GDP是13.2万亿美元,其资产证券化约90万亿美元,其金融衍生品约518万亿美元。资产证券和金融衍生品总计高达GDP的46倍。这意味着美国的金融虚拟资产价格被极大地高估,而真实的物质财富价格被严重低估,当美国虚拟金融泡沫破灭,金融虚拟资产价格将向真实物质财富价格回归――即金融虚拟资产价格下跌,而物质财富价格上涨。当美联储发行纸币的速度低于金融泡沫收缩的速度,则美国会出现通货紧缩。与此同时,金融虚拟泡沫较小,真实物质财富含量较高的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印度,其资产价格会被向上高估。即美国紧缩,中国通胀。
  ――主权债务危机(纸币危机)的逻辑。金融危机是金融机构出现流动性黑洞,进而破产倒闭的危机,主权债务危机是美联储和美国政府的主权信用危机,两者并不相同但有密切关联。在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拯救中,美联储印刷了大量纸币,美国政府发行了大量国债,去拯救金融机构,本质是将金融机构的债务危机转嫁到了美国政府肩上,目前美国国债占GDP之比已逼近100%,而2011年和2012年美国国债到期压力更大。如果美国政府无力偿还,或者市场不愿接手更多的国债,甚至抛出国债,美国国债泡沫将雪崩,美元将急剧贬值,黄金和大宗商品价格将急剧上涨,美国将会由通缩转变为恶性通货膨胀,一旦这一现象发生,中国无法置身事外,人民币将被迫跟随美元贬值,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本人在2008年8月出版的《黄金保卫中国》一书主要是警告这种风险。
  ――人民币升值的逻辑。9月以来,随着美国对中国人民币施压加大,人民币快速升值,最近又加息,使得热钱在中国套利空间加大,热钱重新涌入中国,9月份外汇储备新增1005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这加大了中国基础货币的发行,货币增速远超过商品增速,则通货膨胀不可避免。除非热钱大量外逃,人民币贬值,此一因素方可消失或者逆转。
  ――农产品涨价背后的博弈逻辑。在中国CPI结构中,食品权重占到33%。国际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对中国CPI的上涨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国际农产品价格暴涨,其背后有双重博弈:一是中美大国之间的博弈,美国是农业第一强国,农产品涨价对美国有益无害,中国则是农产品涨价的受损者。因而从国家利益角度,美国会乐意看到农产品涨价;二,在农产品金融投机者和消费者之间,投机者更愿意看到农产品价格上涨,而主要的农产品市场――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是在美国,主要的市场投机者也以美国金融机构为主,而中国是消费大国,不愿意看到农产品的涨价,但在中国自身粮食供需平衡越来越困难,有些领域(比如大豆、玉米等)已经失去了控制权,这给了投机者炒作的空间。我们8月份就曾警告过“粮食危机挑战中国”。
  ――政府低效投资和既得利益扩张的逻辑。近年,中国政府自身消费约占到财政支出的18%,而政府投资约占到财政支出的25%,这些投资和消费效率低下,对货币流动性出现了不小的损耗。为了弥补这种损耗,会有更多的货币、信贷被发出,这使得人民币通货膨胀又新增了一个源头。而由于地方政府的既得利益扩张需求,房价大涨造成了中国实际通胀更高,但房价并不在中国CPI权重篮子中,中国使用的是房租。
  在以上的五种逻辑中,中国可控制的要素并不多。对于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中国是被动承受者;农产品涨价后的两重博弈主导权也不在中国;中国在拒绝人民币升值上有一定的控制力,但这意味着能够承受美国的各种压力;政府低效投资和既得利益扩张的改变权当然在国内,但这意味着“全能管制投资型政府”向“有限责任服务型政府”的转型,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核心,也是难中之难。
  未来外部能够导致中国通胀压力下降,甚至紧缩有两种可能:一、美联储突然加息升值,美元快速升值,热钱大规模外流,人民币进入贬值周期,但目前来看,这种可能性相当低;二、房地产泡沫崩溃,国际热钱大规模出逃,通货膨胀也可能逆转。
  中国还有一个迄今未被重视的反通胀方法――鼓励央行、金融机构和民间在国内购买实物黄金,这可以收缩相当程度的流动性。如果中国人购买1000吨实物黄金,相当于收缩11748亿元 [445亿美元(1000吨黄金以每盎司1386美元换算)×6.6(美元兑人民币汇率)×4(货币乘数)]人民币的流动性。其效果相当于提高1.8个百分点的率。而大力增加实物黄金储备,更可以增加中国对冲美元主权债务危机的筹码。然而,这个副作用最少的方法,一直处于有关部门决策盲点之中。
  因此,在中国政府未能实现大规模增加黄金储备,在未能抵制人民币升值,在未能有效抑制既得利益扩张,乃至在中国人未能扭转越来越大的吃肉胃口――这是改变中国粮食供需失衡的关键――的情况下,价格管制不能釜底抽薪,只是压紧锅盖,指望通货膨胀下来是一厢情愿,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的概率正在增加。
  一言以蔽之,对于2011年的中国通胀预期,笔者并不乐观。(作者系本报主笔,仅供参考,投资者决策风险自负,联系邮箱:)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12/13 00:5612/07 04:2012/07 01:5012/06 02:5712/04 13:4711/30 10:0411/25 11:4411/23 02:27
感谢您的参与!查看[]
股票/基金&盘点11个可能破产的国家:委内瑞拉通胀超50%_凤凰财经
盘点11个可能破产的国家:委内瑞拉通胀超50%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盘点11个可能破产的国家 顾乡 在和&秃鹫&债权人拉锯了数年之久后,阿根廷最终还是陷入技术性违约。 但阿根廷绝非近年来唯一一个艰难支付自己账单的国家。除了阿根廷之外,国际评级机构穆迪近日列出了其他10个主权信用评级为Caa1或更低的国家。Caa1比被视作垃圾级的Ba1还要低,预示着重大信用风险(considerable credit risk)。 这一共11个国家,包括阿根廷、厄瓜多尔、埃及、巴基斯坦、委内瑞拉、伯利兹、古巴、塞浦路斯、希腊、牙买加和乌克兰。 这些国家面临的情况各异:比如埃及和乌克兰,评级如此之低的主要原因在于政治风险;又比如伯利兹和厄瓜多尔,因为近年来环境的改善,事实上还被调高了评级。 一般观点认为,当一国政府债务占其经济规模的比例过高时,它的主权信用评级就可能被下调。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于2014年的展望,上述11个国家中,有三个拥有&世界级&的负债水平,其债务规模占的比例大于等于120%。 根据IMF的预测,希腊的债务在今年年底时有望达到GDP的174.7%,在全世界范围内仅次于日本;其他两个超过120%的国家,分别为塞浦路斯(121.5%)和牙买加(133.7%)。 不过,并非所有&超低评级&国家都拥有庞大的政府债务。以厄瓜多尔为例,IMF估计其今年政府债务占GDP比例仅为24.8%,低于大多数国家。之所以债务水平不高、评级却如此之低,是因为这类国家落后的金融体系或者已经签署的债务重组协议,令它们往往难以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融资。 对于这些&超低评级&国家来说,在国际债券市场上拆入资金的成本非常昂贵,因为投资者往往把这些国家的债券视为风险资产,所以要求更高的回报,导致这些国家不得不支付更高的利息。 比较而言,被视作近乎无风险的美国10年期国债的年化收益率约为2.5%,但牙买加政府最近发行的类似债券,其年化收益率高达7.65%。更极端的例子是2012年早期的希腊,其10年期国债收益率高达不可思议的29%。 与此同时,许多国家倾向于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融入外币,上述11个国家中的阿根廷、牙买加和伯利兹皆是如此。首选货币主要是、和,之所以选择这些货币,是因为这些货币的发行国拥有低得多的率,投资者不用担心资产缩水。 根据上述原因,上述11个国家中,有一些的&超低评级&正是拜所赐。以委内瑞拉为例,根据IMF的预测,该国2014年的率有望超过50%;而阿根廷的率很有可能高于政府统计数据,西方国家往往对阿根廷的统计数据表示怀疑。 附表未来可能破产的11个国家 国家 穆迪评级 穆迪展望 2014年GDP占政府债务 2014年人均GDP(美元) 厄瓜多尔Caa1 稳定24.8% 10492 埃及Caa1 稳定91.3% 6696 巴基斯坦Caa1 稳定63.7% 3231 委内瑞拉Caa1 负面51.6% 13531 阿根廷Caa1 稳定52.9% 18917 伯利兹Caa2 稳定80.4% 8915 古巴Caa2 稳定不知不知 塞浦路斯Caa3 积极121.5% 24171 希腊Caa3 稳定174.7% 24574 牙买加Caa3 积极133.7% 9256 乌克兰Caa3 负面不知不知 注:古巴:非IMF和世行成员 乌克兰:危机仍在进行,IMF和世行未进行评估 数据来源:IMF、世行评估报告
[责任编辑:zhangxl]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预期年化利率
凤凰点评:凤凰集团旗下公司,轻松理财。
凤凰点评:业绩长期领先,投资尖端行业。
凤凰点评:进可攻退可守,抗跌性能尤佳。
同系近一年收益
凤凰点评:震荡市场首选,防御性能极佳且收益喜人,老总私人追加百万。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播放数:194353
播放数:124395
播放数:173975
播放数:82180
48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通货膨胀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