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战争政治与经济的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

怎样理解人民战争思想在现代战争条件下的意义?
怎样理解人民战争思想在现代战争条件下的意义?
09-08-12 &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在一些军事著作中,人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划分,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层次、分类和组成部分有着各种不同的提法。就组成部分来说,主要的是三种提法:一是三个组成部分,即人民战争思想、人民军队思想、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二是四个组成部分,即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人民战争思想、人民军队思想、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三是五个组成部分,即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人民战争思想、人民军队思想、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我们认为,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组成部分的划分,既要考虑到它的内容和特点,又要考虑到它的发展和现实实践的需要,比较来说还是五个组成部分的提法更为准确。这就是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人民军队思想,人民战争思想,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国防建设和国防斗争思想。 1、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创造性地运用于战争和军事领域,观察和分析战争的基本问题,认识和运用军事领域的辩证规律,提出和阐明的关于研究和指导战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如关于战争的根源和本质,战争与政治、战争与经济、战争与和平、战争与革命的关系,战争的性质和共产党人对待战争的态度,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战争的目的和消灭战争的途径,以及研究指导战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等等。 在战争观问题上,毛泽东的主要观点是:(1)战争是随着私有财产和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2)战争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和平时期的斗争是政治,战争也是政治,战争与和平既互相排斥,又互相联结,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3)经济是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战争不但是政治和军事的竞赛,而且还是经济的竞赛。(4)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5)人类社会只有进步到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和国家的时候,战争才能从根本上消除。(6)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7)战争的政治目的决定战争的政治性质,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一切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共产党人要拥护正义的战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8)两军相杀的战争,其军事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它是战争自身的本质,是一切战争行动的根本依据。(9)战争的胜负主要地决定于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与此同时,还决定于作战双方的主观指导能力和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发挥等。 在研究、指导战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上,其基本点是:(1)共产党人研究和认识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消灭一切战争,实现人的永久和平。(2)战争虽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社会现象,但和世界上其他事物一样,有其固有的客观发展规律,即战争双方相互矛盾着的基本因素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及其一般发展趋势。(3)战争规律是可以认识的,我们不仅要研究战争的一般规律,而且更要研究战争的特殊规律;不仅要研究战争的客观规律,而且要研究战争的指导规律。(4)一切战争指导规律都是发展的,研究指导战争要从实际出发,着眼其特点和发展,客观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找出其行动的规律,使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5)战争指导者要有战略头脑和全局观念,善于关照全局,把握关节。(6)要尊重战争的客观规律,在既定的客观物质条件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争取战争的胜利。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关于政治生态环境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市委把今年确定为政治生态环境建设年,这对于我们认真领会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率先崛起,五年再造一个新黄山,意义十分重大。政治生态环境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因此,政治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含着多方面的因素.优化政治生态环境建设。最主要应抓住以下十个要点。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政治生态环境建设的最根本要素。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生态环境建设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如果政治方向不明,政治生态环境建设就会无所适从,建设政治生态环境的具体操作也就会茫无头绪。在今天的中国,政治方向问题就是帜旗问题,就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党的十七大已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高高举起,优化政治生态环境建设当然也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如果丢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来建设政治生态环境,那就无法弄清要建设什么样的政治生态环境,其结果不仅毫无意义,很有可能还会造成政治上的混乱。所以,作为党员干部,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牢记宗旨,坚定信念。这是政治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要素。加强政治生态环境建设,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尤其是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优化政治生态环境建设,首先要加强党的领导,要通过具体的制度规定与方法措施,把党的领导,包括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落到实处。同时要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宗旨与信念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行动上才不会迷失航向。如果我们的党员干部都能认认真真地履行党的宗旨,都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政治生态环境建设才是有效的,才能得到人民的理解、拥护与支持。加强政治生态环境建设本身不是目的,通过加强政治生态环境建设,更好地践行党的宗旨,更好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是根本目的。因此,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强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意识,要时刻牢记,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我们只要有一点成绩都应当归功于党和人民,我们只有老老实实为党为人民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3、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这是政治生态环境建设的引导性要素。领导干部一定要有政绩意识。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如果尸位素餐,碌碌无为,肯定是不称职的。如果这样就会既愧对组织,也愧对百姓。但是,如何科学地看待政绩,则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与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在政绩问题上,我们既要看到显绩,更要看到潜绩,并且无论是显绩还是潜绩,都要以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为考察依据。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都是应当值得肯定与赞扬的;凡与科学发展观要求不相符的,都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政绩。面子工程也许能取得一时的轰动效应,但迟早是会被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所否定的。有了正确的政绩观,一个地方的领导班子和全体党员干部就能静心谋事、全力干事,大家就能够同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样,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就必定能够呈现出良好的态势。4、加强作风建设。这是政治生态环境建设成效的标志性要素。政治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效是以各方面作风体现出来的。它既可以体现在学风上,也可以体现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各个方面,如果一个地方的各行各业、各种组织的各方面作风都表现优良,就说明了这个地方的政治生态环境建设是好的或是比较好的。如果一个地方的各行各业、各种组织的各方面作风都表现得不尽如人意,或是有的作风不尽如人意,则说明了这个地方的政治生态环境建设的任务还比较艰巨。5、进一步加强民主法治建设。这是政治生态环境建设的制衡性要素。民主与法治建设对政治生态环境建设关系极为密切。民主与法治的进步与发展水平决定着政治生态环境建设的水平。首先,民主是政治文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没有民主作基础的政治只能是专制,只有在民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建设政治文明。同样地,也只有在民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建设政治生态环境。因为通过民主,社会成员的诉求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决策机构在进行决策时就能更好地体现民意,社会成员的思维活跃、心情舒畅,政治生态环境必然得到优化。当然,这里所说的民主是民主集中制条件下的民主,离开集中的纯粹的民主在任何社会形态中都是不存在的。只通过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才能既保持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局面,又能保证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其次,要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法治建设的作用在于通过法律规范的引导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教育作用和强制作用,防止、制止和消除影响政治生态环境建设的消极因素,为政治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制度支持。6、坚持科学的用人标准。这是政治生态环境建设的激励性要素。用人标准对政治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至关重要。是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会决定人们对政治生态环境的评价和由此形成的价值取向。如果任人唯亲,必定是裙带风盛行,政治生活中必然搞团团伙伙,党性原则必定让位于私人感情,这就很有可能为投机钻营者提供可趁之机,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损失。如果任人唯贤,定能招来四面八方的有识之士,其结果必然是贤者齐聚,尽己所能,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大有益处。为了避免在用人问题上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坚持科学的用人标准,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以好的制度选人,防止用人问题上的随意性。这样就能营造干事业者放手干活,混日子者没有市场,群雄比拼,人人思进的良性竞争氛围。7、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这是政治生态环境建设的保障性要素。影响政治生态环境建设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国际的原因,也有国内的原因;既有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也有现实实践中遇到的新的课题;既有个体主观的因素,也有制度设计不完善所导致缺位带来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存在都是客观的,也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何发挥积极因素的作用,限制或降低消极因素的作用,对于政治生态环境建设成效影响甚大。而限制或降低消极因素作用最重要方法就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如果执政集团的成员都能够严以律己,都能够做到慎独,那就能够真正做到百毒不侵,任何消极因素就无机可趁,政治生态环境建设就能够得到保障。8、优化社会风气。这是政治生态环境的基础性要素。政治生态环境是存在于整个社会大环境之中的。它的产生与发展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所以优化社会风气,对于优化政治生态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社会风气良好,优化政治生态环境建设也就相对容易一些,如果社会风气不好,它会从影响执政集团成员个体开始,逐步蔓延开来。因此。社会风气的好与坏,必然会影响到政治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效。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政治生态环境建设对社会风气影响更大,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处于政治生态环境建设主体地位的各级领导干部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所作所为所形成的示范效应对社会风气的影响具有根本性的作用。作为党员干部,如果都能勤政为民,勤勉尽责,公道正派,严以律己,则整个社会风气必然纯正。如果私利当前,贪赃枉法,则社会风气必然是人心涣散,小人猖狂。9、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这是政治生态环境建设的前提性条件。政治生态环境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如果我们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我们所建成的政治生态环境必然是不合时宜的。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就是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加强学习,以掌握新的科学知识与工作技巧,特别是要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政治学、法律、党建理论、国际政治和行政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这样我们参与政治生态环境建设就有理论作指导,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就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否则,就只能处于“新方法不会用,老方法不管用”的尴尬境地。由此可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最主要的是要大胆解放思想,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思维方法与工作方法,为优化政治生态环境,为更有效地做好本职工作而勤奋思考和大胆探索。10、真抓实干。这是政治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性要素。政治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头脑中有清醒的认识,但更主要的是投身实践,真抓实干。如果人人都是坐而论道,全都抱着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态势,政治生态环境建设肯定不理想。真抓实干就是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组织的决策:对自己的工作尽职尽责,对他人工作能够大力支持与协助;对待功过,实事求是,既不推过,也不揽功。真抓实干还要注意自己素质修养的提高,要有大局意识,要有集体观念,不利于团结的话坚决不说,不利于安定团结的事坚决不做,一切以党的事业为重。作为党员干部,只要牢记党的宗旨,牢记自己是一名党员干部,牢记自己所肩负的重任,牢记党章要求,牢记党的十七大的宏伟目标,积极投身“五年再造一个新黄山”的伟大实践,我们就必定能够为优化我们的政治生态环境建设做出最大的努力,我们的政治生态环境建设也一定会更有成效。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一般为18到22
这句话的意思是:本刊的主旨,固然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也不在讨论政治,但是对于有关国家存亡的大事,难道也要忍耐不说话吗?
呵呵,楼主的观点很新颖,可见对清史没少用功。其实雍正即位,本来就是一桩历史的悬案,雍正从他登位那天开始,到现在整整282年,282年始终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也就说...
大家还关注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如何看待中日政治经济关系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战争与政治的关系论文
范文一: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在现代和平社会中,战争对我们来说好像是很遥远的词汇,但事实上战争无处不在。战争是我们所不希望发生的事情,但有时候战争又是迫不得已的事情。因为有时候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总的来说,经济决定政治和战争,政治决定战争,而战争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所以说,战争与政治、经济是相互作用的关系。首先,经济决定政治。所谓“弱国无外交”。现在各国都在发展经济,我们国家也不例外。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经济呢?一方面,发展经济为了改善民生;另一方面,为了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政治地位。经济的力量是巨大的,经济的发展让我们拥有美好生活的同时,国家也拥有加强国防建设的力量。经济的繁荣可以解决许多问题。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世界为之震惊,中国与各国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这就是国际地位提高的原因。同时,经济也决定战争的可行性,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起来,那么他用什么去发动战争呢,其实在这其中,国家经济对战争起到支撑的作用。可见,经济的发展决定政治的地位和战争的可行性。其次,政治决定战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国家要努力提高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政治地位。这样使我们也拥有了话语权,对于拥护和平的我们就可以抵制一些以政治为面具,喊着和平的口号,通过国际关系来发动战争等破坏和平的政治外交。就像美国,以保护人权为借口,通过国际关系来干预他国事务。很显然,这严重侵害了他国利益,还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战争。我们国家热爱和平,我们要通过自己所拥有的政治权力来维护和平,这样才能保持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繁荣。 战争也会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战争会给人们带来难以避免的灾难,这战争的破坏力是无法想象的。战争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建设,科技建设和国防建设,同时因战争导致经济萧条的局面,人们生活水平下降。事情都有两面性,我们不难想到,战争起源于利益的冲突。“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战争的发起都有利于一方。同时,有的国家通过战争获得利益,发展经济。战争也是一方通过暴力制服另一方,这也使国家地位在此时得到确立。战争与经济、政治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但我们明白,战争是残酷的,不管怎样,他都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原文地址:
范文二: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毛泽东同志指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就是政治,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从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这一论述阐明了战争与政治的一致性。也告诉我们,无论任何战争都是政治的产物,都是为政治服务的,都是在政治的领导下进行的。由于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政治是目的,战争是手段,也就决定了政治与战争的关系是服从关系。战争必须服从政治、战略必须服从政治。但是战争是一种暴力手段,是一种需要付出生命的方式。因此说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是实现政治目的最暴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政治对战争的决定性影响作用,第一,政治决定着战争的爆发与结束。第二,政治决定着战争的性质和结局;第三,政治规定着战争的指导路线;第四,政治统率一切斗争形式。
战争同时也反作用于政治。,首先,战争一旦发生,它将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政治必须充分注意战争所具有的某种程度的独立性,使自己的活动有助于达成战争的政治目的;其次,历史经验证明,战争的结局直接影响双方战后的政治发生方向和政策。一方的失败,往往要改变战前的政治方向。革命的阶级和民族只有胜利地进行革命战争,才能取得阶级和民族的解放,实现革命的政治目的。反之,如果不进行革命战争,或战争失败,则无法改变受压迫、受奴役的地位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战争是经济的角逐经济是战争的物质基础。离开一定的经济条件,战争就无法进行下去。军队所需要的武器装备和粮草供养、战争所需要的各种物质,战争规模的大小,时间长短,都依赖于国家经济条件的生产力水平。特别是现代化军事战争,耗资巨大,一架战机,一发导弹等都可能是上百万美元,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是难以进行战争与维持战争的。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我们一定要加强国防,首先要加强经济建设”‘只有经济发展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更加强大’同时,战争也能反作用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对于进攻的国家而言,赢得了战争,经过掠夺等手段往往能从战争中获得巨大利益,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这也往往是发生战争的源头。对于反抗的国家来说,无论战争的胜利还是失败,都必将对自己国家的经济建设造成巨大破坏。因此,我们应当极可能避免战争。但我们也不能惧怕战争。毛泽东说过:‘我们党反对一切阻碍进步的非正义战争,但不反对正义战争,反而要积极的参加’。积极地面对战争,才不会被奴役,才能有长久的光明阅读详情:
范文三: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科目:军事理论“战争”所带来的是罄竹难书的悲剧。提到“战争”, 可以联想到电影或短片所演绎的被战争残忍蹂躏过的场景:弥漫的硝烟、纵横的尸首以及浓烈的血泪。在我脑内于是乎就形成这样的,属于它的代名词——暴力的集结。纵观从史前的小规模部落战斗到目前为止发生的,有如利比亚深陷战争的泥潭,战争的步伐从未停止。战争正是一种靠暴力手段对原有的社会秩序予以破坏和维护,抑或崩溃和重建的处理矛盾白热化的究级方法。它与之伴随着野蛮、流血、破坏和人类的痛苦以及悲催——不管是对负有屈辱感的战败者还是自信荣耀的赢家。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和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都可以促使战争萌芽。“战争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私有制产生以后,随着阶级和国家形成的,出现压迫和被压迫时出才现的。”我如此以为,战争与政治和经济的关系较之其他的因素,当为更之密切。首先,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政治决定战争。战争从属于政治。可以说战争是政治的产物,皆是为达政治目的而服务的桥段,都是在政治的领导下发动的。即是战争代表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它是有着暴力手段的流血的政治。当统治阶级的利益受矛盾激化,战争便被视为最终也是最无奈有时也是最冲动的解决之道。例如,十月革民。在战争中谁是赢家,主要是看统治者的阶级力量对比。或者说,统治阶级的力量决定战争的成败。例如,法国大革命中从波磅王朝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跌宕起伏的各阶级的斗争,最终由资产阶级获得胜利。 战争反作用于政治。例如,拿破仑﹒波拿巴悍然入侵欧洲各国,扫荡了这片土地上存在了几百年之久的封建秩序,战争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启蒙思想。它为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推翻封建社会提供契机。当然战争的成败结局直接影响政治的政策和发展趋向。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战胜同盟国,在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凡尔赛合约》加深对德国的苛款。战败国除被迫停止军事行动投降外,还被强加以限制军备以及割地赔偿。战胜国可以利用战争中所获得的趾高气昂的优势来谋取更多的政治利益,战败国内部会更希望恢复力量和地位而采取些解救政策。当然,虽然战争结果表现往往是“更有暴力”的一方可以取得胜利。但是,古往今来,概莫能外的是,只有顺应历史和时代潮流的战争,正义的战争才会取胜。换句话说,战争性质的正义与非正义决定战争的成败,间接反作用于政治。例如,解放战争时毛泽东带领的中国共产党军队对蒋介石的国民党军队,在正义与民心向背上共产党获得最大的支持,也因此解放了中国,建立新的上层建筑。其次,战争与经济的关系:经济唤起了战争。可以说,经济是这个世界的基础。谁掌握了这个命脉,谁就掌握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下,对经济私欲的饥渴,嫉妒和害怕落后、被欺凌的遐想,以及对权力势力实力的追逐,战争最先是他们认为富有冒险精神而又直接获益的手段。例如,早期的英国和法国为争夺殖民地和贸易经济方面的利益交战接近一个世纪,最终英国于1763年以“七年战争”作为结尾的第四次战争获得胜利。同时,当一个经济体制无法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危机时,战争有时被视为转嫁危机的手段。就像得不到东西的孩子,学不会面对困难,就只能进行恶劣不人道的抢夺。例如,第二次时间大战的爆发。因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消极影响,从海湾战争到伊拉克战争也包含了国内经济矛盾的激化。当然,面对全球经济这么紧密的联系,尽管有时矛盾的主角仅是一个国家的自己内部的除却经济因素的那部分,美国总要临门一脚,不外乎对自己经济利益的维护。组织对利比亚进行空袭以“为阻止战争而发动战争”的名义,却是对石油的耿耿于怀。还有一点,若一个国家他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那么他在战争中应颇具优势。例如,二战时在不列颠战役上英国为何可以取胜而法国却被法西斯打败。当时英国的国内经济比法国略胜一筹。战争反作用于经济。一方面会有心存侥幸的围观者,他们希望靠战争达到拉动消费的目的。例如,二战时的美国,莫不是日本偷袭珍珠港,一个耳光打在脸上,也做不到怒颜反击。到现在,美国硅谷的蓬勃发展,无不以这点为依赖。除了拉动消费以外,另一方面战争直接带来的是经济的直接破坏——不管胜败是谁。例如,二战后,尽管英法赢得了胜利的荣耀却输尽了财富。 欧洲是废墟一座。战争也许在其他因素的作用下,会间接带来经济利益。二战期间的美国,因为地理因素的关系,他的直接经济损失不大;战争结束后,他通过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自己的经济地位。以上是我对战争与政治经济关系的个人见解。阅读详情:
范文四: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战争的发展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增长,增强了战争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军事,促进了军事技术的进步,军事技术的进步又引起了军事编制、作战方法的变革,从而使战争也发生了变化。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流血的政治,是阶级矛盾的最高表现形式;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阶级冲突本质是经济利益的冲突,政治的目的服从服务于经济目的,战争作为一种政治手段,同样也服从服务于经济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以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科技革命的兴起,社会生产力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从而使战争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从战争的目的看,战争目的中经济因素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现在的一系列战争,为经济利益而战的目的越来越明显,如果说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还带有某种意识形态色彩的话,那么90年代的海湾战争则是一场典型的以经济因素为主要目的的战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盟国为了确保其能源产地的安全,维护其经济安全,不惜对伊拉克动武。其次,经济作为战争物质基础的作用愈加明显。二战之后的战争耗资巨大,海湾战争打了42天,仅美国就耗资600多亿美元,如此巨大的物质消耗,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根本无法承受。再次,战争对经济的破坏与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战争对经济具有巨大的破坏作用,二战之后的战争耗资巨大,海湾战争打了42天,两伊战争打了八年,经济损失达5000亿美元;科索沃战争打了70多天,南联盟的经济损失达亿美元,经济倒退了几十年。同时,战争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在二战之后也日益明显,日本的崛起与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是分不开的;科索沃战争更是明显,“大炮一响,黄金万两”,一边是炮声隆隆,一边是股市牛气冲天。第四,政治对战争的决定作用更加明显。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在战争爆发之前,政治活动往往十分频繁,力图避免战争,战争往往是最后的手段,例如,在海湾战争之前,国际社会进行了五个多月的外交斡旋,力图以政治手段解决,但由于双方的强硬态度,使得和平手段解决成为不可能,战争才爆发;其二是政治制约战争,即使在战争中,交战双方的政治斡旋也始终没有停止,如在1998年美英“沙漠之狐”行动中,一边是炮声隆隆,一边是紧张的外交斡旋;其三,战争往往在政治手段下而结束,例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科索沃战争都是用政治手段解决的。第五,战争的政治目的更加明显。就美国战后的一系列战争来看,从朝鲜战争到小布什政府空袭伊拉克,其军事目的都是直接服从服务于美国称霸全球的政治目的。总的来说,战争就是政治,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从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其次战争是政治特殊手段的继续。政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再也不能照旧前进,于是爆发了战争,用以扫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碍。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即为经济是战争的物质基础。离开一定的经济条件,战争就无法进行。战争是经济的竞赛。阅读详情:
范文五:战争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战争与经济政治的关系》19世纪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的论断,无疑向我们揭示战争的本质——政治的延伸。而通过高中政治的学习和一段时间的军事理论学习,我们深知何谓“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既然战争的本质是政治的延伸,那么战争必定也和经济环环相扣。书中提出这样的基本观点:“政治决定军事,战争是政治的工具.”。引用《毛泽东选集》的观点:“政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再也不能照旧,于是爆发了战争。用以扫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碍”。虽然在书中这段话是用来论述战争与政治的差别性,而我认为这也体现了战争与政治的一致性,因为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出战争的原因和目的都可以归结于政治,也就是战争起于政治又服务于政治,从这一点上我认为战争与政治必然具有一致性,才能满足政治发展的需求。再论战争与政治的差别性,书中有这样的观点:战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毛泽东在《矛盾论》认为这是阶级矛盾双方采用暴力手段进行的外部对抗方式。我在网上查阅资料时,看到这样的例子:英阿马岛战争在战争爆发之前双方进行了长达150多年的谈判而没有结果,阿根廷为了达到收复马岛主权的政治目的于1842年以战争手段从英国手中夺回了马尔威斯纳群岛,英国则派出特混舰队重新占领了马岛。政治手段像是一把软刀子,在潜在的力量对比和形势变化中达到其政治目的,而战争更像是硬碰硬,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政治手段暂时无法达到的目的。战争不同于政治的特殊性决定了战争必须有一套特殊的组织、特殊方法和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形态。从英阿马岛战争的例子也可以看出:战争反作用于政治。因此正如老师所言,战争与政治地位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可以易位。比如苏俄在国内战争时提出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由于苏俄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陷入敌手,为了战胜敌人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的政策。由此可见,战争对政策的变化几乎是决定性的。战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引起了农民的不满,使苏维埃政权陷入两难,而这时又产生新经济政策。这又能说明,战争与政治的不同,非常时期的一套模式并不能适应一般时期的发展需要。就如同经济政治的关系是相互的,我认为战争与经济的关系也是相互的。首先,经济关系是战争的根本动因。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战争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私有制产生以后,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形成,出现压迫和被压迫时才出现的。其次,经济是战争的物质基础。对于一支军队来说,编制装备、战略技术、物资十分重要,而且视战争规模越大、时间越长这些因素就更为重要。例如曹操削发代首和火烧乌巢的典故,告诉我们在古代战争中粮食的重要性。试想一个国家如果民生凋敝、百业具废,那么这个国家何以供养军队、建设国防?那么战争对于经济呢?第一个念头,是破坏。这一点对于每一个国人来说想必都是深刻的,在八年抗战中,民族工业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苟延馋喘。而然又再细想,正是因为推翻了腐朽无能的清政府以及后来独裁的国民政府,社会生产力才得到了解放。战争对于经济,既有破坏又有推动,这取决不同时期的不同状况。曾经看过一个关于肯尼迪遇刺案的推测,这种推测认为是因为肯尼迪想要从越南战争中抽身将会使某些利益集团的利益受损才招致杀身之祸。为什么中止战争会让某些利益集团利益受损呢?就如军火利益集团,战争的成本由人民的税收负担,而他们却能从战争中吸取巨大的利润。战争一向与美国的经济发展联系密切,战争在短期内往往能够刺激内需、增加就业等,正对了美国的“胃口”。然而战争与经济之间的联系远非我所说的那么简单,也不是我这几天的学习就能够明白,这只是我一个比较粗浅的理解。但是正如赫斯特对于战争与经济关系的论述,战争给经济带来的繁荣只是暂时的。我认为我们应该抱着一种态度:既热爱和平且不畏战争。“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我们要反对不正义的战争,用正义的战争去消灭非正义的战争。阅读详情:
范文六: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有这么个说法: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可见战争是有经济利益的。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经济的角逐。世界上不存在没有利益的战争,任何战争的目的和本质,无非是为了稳固政权的稳定,或是谋取经济的利益。俗话说的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稳固的政治和平定的经济,战争便是劳民伤财之举。若要进行一场战争,必须确定的是战争胜利后的收益要大于战争成本。因为战时不但需要招募大量的青壮充军,还需要后勤队、预备队等等劳力,会损伤经济的发展,而且本国的经济重心会完全倾向于军工企业,会导致轻工业等发展速度缓慢。对于农耕民族而言,我们的战争成本更是巨大,这便是为什么倾我中华之千古明君,御我华夏之功勋战将也难以剿灭来自北方草原的威胁。唐有突厥,宋有契丹,明有鞑靼瓦剌。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决定战争。只有拥有一个稳固的经济,拥有一个统一的政权,再加上师出有名,还必须精确的算计到战争成本小于战争收益,才可以进行一场战争。战争没有绝对的正义性,也没有绝对的胜算,也许强大的军队会败在弱小的国家面前。战争的偶然因素很大,政治亦然,经济亦然,这便是三者唯一的共同点,难以捉摸。有时候,战争可以壮大某些国家;有时候,战争可以削弱某些国家。这并不是受战争的胜负所影响的。毛主席说过,钱袋子和枪杆子一个都不能少。战争与政治,经济本是一体,不可分开逐一而论,要考虑到所有的方面,考虑到战争的成本问题。不可轻启战端,不可盲目好战。政治和经济不允许的情况下,即使忍气吞声,即使打掉牙往肚子里咽,也不要强行开战。阅读详情:
范文七:论拿破仑的政治生命与战争的关系论拿破仑的政治生命与战争的关系[关键词]拿破仑;战争性质;权力;霸主;政治生命[摘 要]拿破仑是法国大革命时期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一生活动的大部分是与军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战争使拿破仑登上了法国权力的顶峰、成为了欧洲大陆的霸主,但战争也使拿破仑结束了政治生命。这说明战争的性质决定着战争的胜负,也主宰着战争发动者的政治生命。拿破仑是法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伟大的资产阶级军事指挥家和理论家。拿破仑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与军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争构成了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本文试从战的角度来探讨拿破仑在政治上沉浮的原因,说战争的性质决定着战争的胜负,也主宰着战争动者的政治生命。一、战争把拿破仑推上法国权力的顶日,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爆,资产阶级开始全面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斗。拿破仑深受启蒙思想家著作的影响,顺应历潮流,积极投入到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行列。他曾宣誓:“只接受符合国民议会的法令”,积极拥护新生的法兰西共和国。1792年秋天, 拿破仑被国公会提升为上尉,在军事上开始展露 才华,为日后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法国大革命虽然推翻了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 统治,但反封建的任务仍然很艰巨,面临着强大 的敌人。在国内,封建贵族和王党分子不断在法 国各地掀起叛乱和破坏活动;在国外,经过资产 阶级革命后的英国害怕法国革命的彻底性,担心 法国日后与之争夺世界霸权,于是便积极拉拢普 鲁士、奥地利、俄国、西班牙等欧洲封建国家, 组成了第一次反法联盟干涉法国大革命,企图将 新生的法兰西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中。叛乱的土伦 在英国和西班牙舰队的支持下负隅顽抗, 1783 年9月,拿破仑参加共和军围攻土伦的战斗,担 任炮兵指挥,被提升为少校。12月16日,共和 军受到叛乱军队的猛烈攻击,拿破仑和司令迪戈 埃等率领士兵夺下了马尔格雷夫堡,下令炮轰 伦港内的敌人军舰,迫使敌人军舰仓惶逃走, 王党分子失去了英国和西班牙的海上支持,终 在12月19日收复了土伦,巩固了法国大革命 取得的成果。在这次战斗中,拿破仑由于作战 敢,指挥炮兵有方,立下了赫赫战功,不久就破格提拔为准将,时年方24岁。通过这次战 ,拿破仑初次尝到甜头,为他日后在法国军政 的崛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794年7月,“热月政变”后,大资产阶级 握了法国的政权,实行了一系列反对人民的政 ,于是王党分子又蠢蠢欲动,企图掀起更大规 的叛乱,以达到复辟波旁王朝的目的。日,二万余名王党分子在巴黎发动暴 ,国民公会任命“热月政变”的首要人物巴拉 负责指挥平息这次暴乱,拿破仑为其副手。巴 斯面对二万多名叛乱分子的进攻束手无策,而 为副手的拿破仑却胸有成竹,仅率领五千名士 ,用大炮和霰弹轰击王党司令部及其阵地,迅 击溃了王党叛乱,保住了巴黎,这就是法国历 上著名的“炮轰王党”一幕。在这次镇压王党 乱中,由于拿破仑指挥有功,被法国国民公会 命为法国“内防军”副司令,从此,拿破仑进 了法国军政界上层,逐渐向法国权力的顶峰进 。1796年春天,法国政府决定从意大利打击 地利的势力。拿破仑与约瑟芬婚后仅3天,就 任命为进攻意大利方面军司令。拿破仑率领3名法军进军意大利,以集中优势兵力、迅速机 的特点,多次打败奥地利军队,取得了远征意 利的胜利。从此,拿破仑的政治声望与日俱 。1798年初,拿破仑又建议“举行一次威胁 国和东印度之间贸易的东征”被任命为东征司 。5月,拿破仑率领3万名法军和300余艘舰 离开土伦港,于7月初在埃及登陆。法军很快 领了亚历山大港,但在西亚却受到阻击。拿破 虽然在国外,但却时常关心国内政局的变化, 政府的软弱无能,使拿破仑的个人野心更加膨 ,在他了解到督政府政局不稳定时,便于799年8月22日丢下军队,率领少数亲信逃过 国军舰的搜捕,于10月9日回到法国巴黎。 拿破仑在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下,经过一个月的精 心策划,于11月9~10日发动了“雾月政变”, 结束了督政府的统治。“雾月政变”后,西哀耶斯、罗歇·迪科和拿 破仑组成临时执政府。12月,法国国民公会颁 布新宪法规定:“波拿巴公民为第一执政”,享有 全权;第二、第三执政仅有咨询权。1802年8 月,元老院同意拿破仑为终身执政,有权指定继 承人。此时,拿破仑不仅掌握了全国的军政大权,而且取得了单独批准和约、否定法庭判决的 权力。拿破仑的权力比1791年宪法中规定的路 易十六的权力还要大得多,但拿破仑并不以此为 满足, 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 接受教皇庇护七世的加冕,自称为“法兰西人的 皇帝”,即拿破仑一世,其权力达到了顶峰。 拿破仑通过战争树立了威信,战争将他推到 了法国权力的顶峰。这是因为督政府软弱无能, 不能满足大资产阶级的利益需要,为拿破仑的上 台提供了一个机会,正如恩格斯说:“恰巧拿破 仑这个科西嘉岛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筋疲力尽的法 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1],说明拿破 仑上台是与战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 日,平等派领导人巴贝夫等被处 死,标志着推进法国大革命进程的民主运动再次 受到摧残。而封建王党等反动阶级也蠢蠢欲动, 企图复辟波旁王朝。英国仍然在继续活动建立反 法联盟。这一切都威胁着资产阶级在法国的统 治,以巴拉斯为首的督政府显得毫无力量,大资 产阶级认为只有建立强有力的军事独裁政权,才 能维护其利益。于是,大资产阶级就看中了拿破 仑,因为拿破仑曾在收复土伦、镇压巴黎王党叛乱、远征意大利和埃及的战斗中,为大资产阶级 效劳起过重要作用。仅在意大利,拿破仑就掠夺 了上亿万的财富和艺术珍品。战争的胜利使拿破 仑的政治声誉鹊起,“拿破仑在农民眼中不是一 个人物,而是一个纲领”[2]。在资产阶级心目 中,拿破仑是一位既能打败国内外封建势力的复 辟活动,又能够制止革命深入发展的人。因此, 拿破仑被大资产阶级看成是一把捍卫其利益的宝 剑,把他推上了法国权力的顶峰。战争使拿破仑成为了欧洲大陆的霸主1804年拿破仑称帝后,以英国、沙俄为首 反法联盟仍不甘心失败,梦想在法国恢复封建 序,继而夺取法国领土,实现其欧洲霸权的野 。拿破仑对于欧洲反法联盟的活动给以主动出 ,多次取得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法国大革命以 的成果,用刺刀加速了欧洲大陆各国资本主义 发展进程。拿破仑为了粉碎第三次反法联盟的进攻,805年10月在俄国军队还没有到达西欧之前, 举歼灭了奥地利军队的主力, 11月13日进入 也纳。12月2日,又在奥斯特里茨击败俄奥 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这时,已被沙皇亚历大一世拉入联盟尚未参战的普鲁士见大势已 ,忙把准备向拿破仑递交的最后通牒改为对战 的祝词,第三次反法联盟被拿破仑瓦解。1806 9月,英国、普鲁士、瑞典等组成第四次反法 盟。10月1日,普鲁士对法国宣战。14日, 国军队在耶拿和奥尔斯塔特两个战役同时击败 鲁士军队,占领柏林。日,法 军队在佛利德兰击溃沙俄军队。法国分别同沙 、普鲁士签订了《提尔西特和约》,俄国退出 法联盟,并承认法国实际控制的领土;法国也 干涉俄国的中东等地的行动,即俄法两国按照 东方归亚历山大,西方归拿破仑”的原则来瓜 势力范围。《提尔西特和约》签订后,拿破仑实际已控 了整个西欧和中欧地区。1806年11月,拿破 在柏林、1807年12月又在米兰签署大陆封锁 ,从经济上打击劲敌———英国。英国一方面采 反封锁政策,派遣军舰截击中立国和法国商 ,并通过走私贸易向欧洲大陆各国推销商品。 一方面,英国又同奥地利积极联合行动,于 809年组成第五次反法联盟,但很快又被拿破 粉碎。拿破仑此时进行的对外战争,粉碎了欧洲反 联盟在法国复辟波旁王朝的阴谋,巩固了法国 革命的成果,“给法国资产阶级社会在欧洲大 上创造了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适当环境”[3]。 时,拿破仑实行的对外战争又从根本上动摇了 欧、西欧、北欧及南欧的封建统治秩序。拿破 仑大军所到之处,欧洲的封建王冠纷纷落地:葡 萄牙国王若奥七世在1807年法军入侵后乘船逃 亡美洲殖民地巴西;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七世于 1808年被拿破仑俘虏,成为阶下囚; 1809年罗 马教皇国被并入法国,教皇庇护七世被押解到法 国关押。这一切,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 发展,正如列宁所说:“这些战争破坏和动摇了 整个旧农奴制欧洲的封建制试行专制制度。”[4] 在第五次反法联盟被粉碎后,拿破仑帝国达 到了极盛时期。拿破仑几乎占领和控制了除英 国、俄国以外的整个欧洲,他的兄弟和亲属占据 了欧洲许多国家的王位,使欧洲大多数国家成为 其卫星国,惟其马首是瞻。甚至奥地利国王也不 得不于1801年4月将其公主玛丽·路易丝下嫁给 拿破仑,以求其保护。随着对外战争的节节胜 利,拿破仑帝国亦达到全盛时期,拿破仑登上了欧洲大陆霸主的宝座,这是他一生之中最辉煌的 时刻。三、战争终结了拿破仑的政治生命拿破仑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后,个人野心急剧膨胀。他把凯撒、亚历山大、查理大帝奉为楷 模,梦想建立世界帝国,称霸全世界。一系列对 外战争的胜利,拿破仑冲昏了头脑,被虚荣所蒙 蔽,继续对外进行侵略和掠夺战争,终于导致了 帝国的迅速覆亡,结束了他的政治生命。 1809年4月,拿破仑粉碎了第五次反法联 盟后,帝国达到顶盛时期,同时也是帝国走向衰 落的起点。拿破仑在被征服的地区,实行侵略和 掠夺的政策,向被征服的国家和地区索取军事赔 款和进行没收,大量搜刮金银财宝,并把征服的 国家和地区作为法国的工业原料的供应地和工业 品的销售市场。特别是“以战养战”政策的实 施,使被征服地区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激起了被占领地区人民的反抗。从1808年起, 被占领的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德意志各国 人民掀起的民族解放运动,直接动摇了拿破仑帝 国的统治基础,加速了帝国的灭亡。西班牙首都 马德里人民举行起义,展开了大规模的游击战争,拿破仑率领20万大军进攻西班牙,从此陷 入了西班牙人民解放战争的泥坑不能自拔。7月 日, 2万名法军在拜兰向西班牙投降,拿破仑 可战胜的神话破灭了。正如拿破仑所说:“正 西班牙脓疮把我毁了。”拿破仑连年不断的对 战争造成国库空虚,财政危机加剧。为了应付 大的军费开支,拿破仑帝国十年间的间接税收 每年一亿六千万法郎增加到了三亿四千二百万 郎。加上,拿破仑实行大陆封锁政策,英国利 强大的海军和经济实力进行反封锁,使法国失 了工业原料和销售市场缩小,造成工商业危 ,引起了资产阶级和法国人民的强烈不满,削 了拿破仑帝国统治基础。为了摆脱内外交困的局面,拿破仑决定进行 征俄国的冒险战争,以扫除欧洲大陆上的最后 个劲敌。1812年6月,拿破仑亲率操着12种 言的60万大军偷渡涅曼河进攻俄国。俄国军 在库图佐夫的指挥下,实行边打边撤、坚壁清 的战略,将法国拖到寒冷的冬天,造成拿破仑 军事上不断失利,加速了拿破仑帝国的崩溃, 这成为西方普遍起义反对法国统治的信号”[5], 示着拿破仑的政治生命即将终结,正如毛泽东志所指出的那样:“拿破仑的政治生命,终结滑铁卢,而其决定点则是在莫斯科的失”[6]。俄国人民卫国战争的胜利,鼓舞了被奴役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当拿破仑的军队被俄国击的时侯,他们便乘机摆脱掉这位伟大征服者的链”[7]。1813年,普鲁士民族解放运动急剧发起来,广大人民群众和将士要求摆脱拿破仑的制,推动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同拿破作战,这说明拿破仑想“用这种强力手段来压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民族,其结果将和预期的目刚刚相反”[8]。10月,拿破仑同英国、俄国、鲁士等组成的第六次反法联盟在莱比锡进行大战,双方共投入兵力约60万。结果,拿破仑打败。日,拿破仑宣布退位,囚禁于地中海的厄尔巴岛上。但拿破仑这个被的“雄狮”并不甘心失败,企图重振“战神”威风, 日从地中海的厄尔巴岛逃出, 3月20日重返巴黎,再次登上法国王位。然而好景不长, 6月18日,拿破仑同第七次反法联盟在滑铁卢展开决战,拿破仑再遭败绩。22 日,拿破仑再次告别王位,被流放于南大西洋的圣赫勒纳岛上。从此,拿破仑的政治生命结束了。“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即暴力)的继续”[9]。战争使拿破仑成为了法国政治权力的 最高主宰者,成为了称霸欧洲大陆的霸主,这是因为拿破仑所进行的战争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 益,代表了先进的资产阶级进行反对封建专制制 度的斗争,促进了资本主义在欧洲各国的迅速发 展,在当时具有进步的现实意和历史意义,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然而,拿破仑 随着对外战争的不断胜利,其侵略和奴役它国人 民的野心也不断地暴露出来,引起了国内人民的 不满,激起了被奴役民族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 争,战争使这位叱咤欧洲风云人物葬送了政治生 命。总之,战争的性质决定着战争的胜负,也主宰着战争发动者的政治生命。[参 考 文 献][1] 恩格斯.致符·博尔吉乌斯(日).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 马克思.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3]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4] [9] 列宁.社会主义战争.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 , 673[5] 恩格斯.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5, 33[6] 毛泽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毛泽东选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7, 44[7] 恩格斯.德国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7, 44[8] 马克思.给社会民主工党委员会的信(1870年).马克 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阅读详情:
范文八:试论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关系论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学号:专业:教育学院教育学类姓名:林梅论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摘要:战争有史以来就是个受人关注的问题,它不是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与政治、经济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主要借助古印度《摩奴法论》、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以及毛泽东的相关思想,论述了战争这一现象与政治、经济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战争与政治;战争与经济;《摩奴法论》;克劳塞维茨;毛泽东战争自其产生以来,演变至今已然成为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话题,国家的演替离不开战争,人民的变革离不开战争。战争受多个因素影响,如政治、经济;政治,经济又反过来影响战争本身。可见,战争与经济、政治有着无法分割的紧密关系。一: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延续(一)、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中的观点早在170 多年前,19 世纪普鲁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就在军事思想史上,通过战争与政治关系问题的探讨,最先提出了,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的经典论断。他认为:首先,政治决定战争。它又主要表现为如下三点:第一,政治是整体,战争是部分,政治产生战争。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不过是政治交往的一部分,而决不是什么独立的东西。'①必须把现实战争,看作是另一个整体的一部分,而这个整体就是政治'o第二,政治是目的,战争是手段(或政治是头脑,战争是工具) ,政治支配战争。克劳塞维茨把战争的政治目的和战争行为的目的看作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即是说,,政治意图是目的,战争是手段,没有目的的手段永远是不可想象的'o第三,政治贯穿于战争的全过程,不因战争的爆发而中断。他认为,政治交往并不因战争而中断,也不因战争而变成某种完全不同的东西,无论使用怎么样的手段,政治交往实质上总是继续存在的其次,战争反作用于政治。军事目的必须适应战争这一特殊手段的性质,若政治适应不了战争的特殊性,将导致战争的失败。(二)、毛泽东对此思想的重要发挥一方面,毛泽东阐述了战争与政治的共性方面,即一致性问题。‘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在这点上说,战争就是政治,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从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战争与政治都带有鲜明的阶级烙印,都代表了一定阶级的阶级利益。另一方面,毛泽东还阐述了战争与政治的个性方面,即差别性问题。他精辟地指出战争具有其特殊性,在这点上说,战争不即等于一般的政治。‘战争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②。战争不同于一般的政治斗争,它是一定阶级用以解决某种政治矛盾和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特殊手段。所谓,特殊手段',就是指的暴力手段。二:战争与经济的关系(一)《摩奴法论》关于战争与经济关系的认识《摩奴法论》是印度古代社会以种姓制度为基础的宗教理论规范的教科书,其关于战争与经济关系的认识,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物质基础是进行战争的前提条件。它指出,为了使战争活动能取得胜利,国王在平时要向所属臣民征收赋税,以作为进行战争活动的物质基础。第二:物质条件是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它指出,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是拥有充足的物质资源,破坏敌人进行战争的物质保障,是打败敌人的有效手段之一。第三:进行战争的目的之一是摄取物质,发展经济。对于战争战利品的分配,勇者多得,用经济利益来激发军队的战斗力。(二)战争与经济关系错综复杂首先,战争对经济的影响很难从各种相关因素中分离出来单独分析。我们知道,影响经济的因素有很多,如:国家政策,市场规模,科技创新等等,战争仅是其中的一种。如何把战争从众多的经济影响因素中剥离出来讨论呢?美国著名国防学家贝奴瓦曾调查过44个欠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得出了令人吃惊的结论:军费开支越多经济增长速度就越快。那么,究竟是军费增长导致经济加快呢?还是由于良好的经济状况为军费增长创造了条件?其次,战争一定方面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财富破坏。军备耗费的收益表现为国家安全,而后者又是经济稳定增长的基本一条件。但我们不能对战争带来的财富破坏无动于衷。我们如何对财富进行计量?战争虽然促使军工产品以及收入的增加,但由战争带来的需求增加而创造出来的财富又用于对财富的破坏。因此,战争对经济的影响是双向的。再者,战争的经济受益与否具有对象差异性。同一场战争,对于不同的对象来说,会有不同的经济效益。任何一场战争,总是有国收益,有国受损。战争对某国的经济促进作用往往以给其对立国带来经济消极影响为代价。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并不是单纯的利与弊的关系,他们有着深刻的内涵和紧密的联系,需要我们去进一步发现和认识,从而使战争造福与民,而非祸害苍生。参考文献:①克劳塞维茨 《战争论》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②《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阅读详情:
范文九:论武力、战争及资本与中国现代政治的关系(新)论武力、战争及资本与中国政治的关系——基于中国现代政治实际的分析 摘
要:武力、战争和资本是影响中国现代政治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现代政治文明的演进,武力作为政治统治的基本手段已经更多是一种威慑力量而不是常规手段,战争也是受到了政治稳定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双重制约,成了政治博弈的最后一招。而资本的积累和发展才是现代中国政治治理和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放眼世界,现代国家间的竞争,实为综合国力的博弈。因此,要促进综合国力的增强,要实现中国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就必须弄清武力、战争及资本与政治的关系。关键词:武力
关系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华夏大地,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其战争文化、经济文化、政治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在历史的演进中这些文化在不断地丰富、不断地成熟,直至现代,我国在武力、战争及资本等方面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在汲取了西方文化的精髓后,更显成熟。一、武力与中国政治的关系武力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与中国现代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如下:(一)武力威慑是中国政治统治的基本手段武力是建立政权的基本手段。“在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政权的建立和更替都是采取暴力的手段。甚至在现代很多国家,军事和武力仍然是获取政治权利的主要途径和手段。”①即使是那些以选举的方式获得政权的现代民主政治国家的初始创立也是建立在暴力的基础之上。我国通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才逐步确立了现代民主的政治体制;建国后又以武力威慑为后盾,完成了三大改造,正式步入社会主义行列。 ① 易如《论武力、政治和道德在政权中的作用》,《理论界:政治文明》,2009年第9期武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重要指标。从建国到现在,我国的周边一直存在着许许多多威胁我国安全的因素。当年,毛主席发出指令,无论如何也要造出原子弹,就是要以此来显示我国的大国地位,增强我国军事实力,以备不测,同时为社会主义建设营造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不过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武力在中国现代政治中的客观存在更多的时候是发挥一种威慑作用,而不是直接或经常使用的常规手段。任何国家和政府对武力手段的付诸实施都作出了非常严格的限定。直接使用武力镇压还是间接依靠武力威慑、国家的强权是否没有限制还是被法律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文明与否的标志。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周围,以美国为首敌对势力针对我国建造了三层岛链的包围圈,企图遏制我国的崛起。此刻,对我国而言,加快军事现代化建设,保持一定的武力威慑是极其必要的。(二)政治在武力之上卢梭认为国家和政治的产生是人类理性选择的结果。凭借武力进行统治是人类社会演进的低级形式,如果停留于此,那么人类社会就与自然世界没有本质的区别,人类社会的自然状态导致人类将陷于永无休止的战争中。因此,政治是作为一种高于武力的协调社会矛盾的形式产生的,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就阐述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并服从于政治的观点。武力和军事演变为服从政治的一种威慑手段,政治不能受制于武力的威慑。与政治相比,武力有局限性。用武力手段达到目的的成本总是很高的,不仅要消耗大量的财力和人力,而且会对社会带来破坏性的打击;另外,武力并不必然导致服从,相反,武力的使用等于是对没有强制就没有服从的一种承认,使用武力的人事实上在面对不服的情况下仍试图达到目标。暴力的频繁使用恰恰是权力丧失的表现。暴力也不总是产生顺从,有时是带来更多的反抗。在目前的南海问题上,许多人呼吁动用武力,以此解决问题。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借助武力手段来解决问题不是首要选择,动不动就要用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并非明智之举,政治应在军事之上。二、战争与中国政治的关系战争是一种集体和有组织地互相使用暴力的行为,是敌对双方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领土的完整性等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战斗。由于触发战争的往往是政治家而非军人,因此战争亦被视为政治和外交的极端手段。战争是政治集团之间、民族(部落)之间、国家(联盟)之间的矛盾最高的斗争表现形式,是解决纠纷的一种最高、最暴力的手段,通常也是最快捷最有效果的解决办法。也可以解释为使用暴力手段对秩序的破坏与维护、崩溃与重建。由此看来,战争与政治的关系非同一般。(一)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就是政治,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从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毛泽东是这样来谈论的。这一论述告诉我们,无论任何战争都是政治的产物,都是为政治服务的,都是在政治的领导下进行的。政治贯穿于古今中外的一切战争之中,政治贯穿于每场战争的全过程。纵观人类战争的历史,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所进行的战争,无不是从事这场战争的阶级、民族、国家、集团的政治的继续。每一场战争的爆发进行和结局,一刻也离不开政治。革命战争是革命政治的继续;殖民战争是殖民政治的继续,帝国主义战争是“世界霸权”政治的继续,因此,从本质上讲,战争就是政治。 但是“战争有其特殊性”。因而,战争不等于一般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二)政治决定战争由于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政治是目的,战争是手段,必然使政治对战争产生决定性影响。也就决定了政治与战争的关系是服从关系。战争必须服从政治、战略必须服从政治。②政治对战争的决定性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政治决定着战争的爆发与结束。第二,政治决定着战争的性质和结局,战争的性质是由战争的政治目的决定的,政治目的的进步或反动,决定着战争的正义性或非正义性,而战争的性质决定着人心的向背,从而对战争的前途和结局产生决定性影响,正如建国后我国进行的中印、中越两次自卫反击战。战争本身是印度、越南挑起②《毛泽东文集》,第三卷,第271页的,他们打死打伤我方多人,占领我方国土。从政治上讲,它们是非正义,具有侵略性质,而我方是正义的,是一种被迫的自卫反击,民心所向,这就决定我方在这两场战争中胜利的必然。第三,政治规定着战争的指导路线,政治对战争的领导作用,是通过战争指导路线实现的,而战争指导路线又是由领导战争的阶级的政治路线规定的。第四,政治统率一切斗争形式,为战争创造条件,在战争的准备和进行过程中,军事斗争形式是大量的和主要的,同时还需要有其它斗争形式作直接或间接的配合,例如,经济、文化、外交等斗争形式,而这一切斗争形式都由政治统率着。充分发挥政治的这种统率作用,可以充分发挥各种斗争手段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动员人力、物力、财力支援战争,为战争的胜利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中越战争中方反击前,我方政治高层就已进行商讨具体战略部署和方针,并进行战略动员,调配人员、物资。此外,邓小平还前往美国与卡特总统就中国自卫反击交换意见,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三)战争反作用于政治事物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在政治决定战争的同时,战争反作用于政治也是必然的。第一,战争一旦发生,它将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政治必须充分注意战争所具有的某种程度的独立性,使自己的活动有助于达成战争的政治目的;如果政治的活动忽视或违背战争的客观规律,就有造成全军覆没的危险。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后期,我军并没有采取什么进攻性举措,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后期美军已经找到了我军的作战弱点,即我军后勤补给的一个周期为一周,所以美军每隔七天左右重点轰炸我军补给线,造成我军补给困难,难以组织有效进攻。没有完备的补给,大型战役是难以组织的,我军必须遵守这条战争规律。第二,历史经验证明,战争的结局直接影响双方战后的政治发生方向和政策。影响的程度因战争性质和情况的不同而各不相同,一方的失败,往往要改变战前的政治方向,国内政局和政策,因为“军事上破产不可能不成为深刻的政治危机的开端”。同样,抗美援朝战争,战争结束后美国不得不改变以朝鲜为跳板侵扰我国和苏联的冷战政策,也就是说我方的抗美援朝战争改变了美国的冷战战略部署,缓解了我国的政治危机。三、资本与中国政治的关系在分析资本与中国政治关系的过程中,我们应用两分法的观点来看待它们,资本对于政治的作用既有促进也有阻碍,关键是怎样来协调它们的关系,怎样把握资本发展的规范程度,是否与政治发展的节奏相一致。下面,我们将从两方面来探讨它们的关系。(一)资本促进政治发展现代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经济条件直接决定着人们的社会意识,塑造着人们的心理结构,也变革着传统的文化,从而决定着社会的隐性秩序或非正式的制度。这就是资本发展的巨大力量,它会改变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而这种力量的获得来源于以市场为基础的现代社会,这是传统社会所不存在的关键性要素。中国传统社会是基于“三纲五常”的名分等级秩序以及相配的价值体系而建立的,其统治秩序是一种以“权力资本”为核心的一治一乱不断循环的超稳定结构。在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资本的快速发展彻底改变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统治根基和秩序,取而代之的是以平等、自由、人权的价值体系;家庭或家族之内的隐性经济交易功能被显性化,其经济功能被弱化,而以显性契约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则取代了这一功能,资本市场的发展成为实现此经济功能的必要工具。当隐性的秩序或非正式的制度发生改变之后,必然带来以权力为核心的正式制度的变革,就像17世纪的英国,资本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发展,使资产阶级成为了这场制度变革的主力军,并通过制度创新保证了英国的持久繁荣。改革开放至今,资本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的政治现代化,使政治开始在自由、开放、民主的轨道上良好运行,其取得的成绩大家有目共睹。(二)资本影响政治稳定“资本确乎需要国家强制的支持,同时国家权力本身也受到资本的蚕食,或至少看起来是这样。诸多的社会功能从政治控制或共同体监控中脱离出来,并置于资本的控制之下,或者服从于非人格化的市场规律。表面看,尽管一种经济形态的出现意味着一个独立的政治领域的出现,该领域似乎被削弱了,人们的生活偏离了其原来的轨道,但这无疑也意味着日常生活的大部分,即那些经济范畴内的部分,不再受民主责任的约束。”③资本有扩张的本性,其发展可以远远超越直接政治控制的界限,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认识和把握的。比如说中国股市,它是目前唯一渗透全国、普通百姓可以同时参与的市场,是唯一的真正在不同地区同时看到的全国市场。全国股民和基民可以在股市的暴涨与暴跌中精确地计算自己的盈亏,特别是在只能做多,不能做空的制度下没有人可以在股市泡沫的破裂中赚钱,只有同时赔钱,这种相应是很具体而不抽象的。一旦市场泡沫扩大并崩溃,那么它比任何其他市场的崩溃更能引发社会动荡,严重时可能导致改革开放几十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所有成果也将付之东流。因此,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很严重的政治问题。因此,我国政府,除了要依靠自身的改革,为建立一个法治完善、监管有效的健全的资本市场而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外,还要培养和教育新一代的投资者,使其真正成为一种能够关心股东权益、自主抉择、预期理性的投资者,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一个简单的股民层次上。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股市的大起大落,避免由于经济波动而给社会安定带来巨大隐患。从股市的角度看,资本的发展对政治稳定的影响力是相当大的。综上所述,中国现代政治的科学发展,需要许多因素来加以协调。每一个关系处理的正确与否都关系着整个大局的健康有序发展,一旦出现问题,中国的现代政治,小则动荡、大则崩溃。因此,必须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并完善各项制度,确保武力、战争及资本与中国现代政治协调发展,使其有效的服从政治,为政治所用。同时,政治也要正确的引导武力、战争及资本的发展,为建造一个和谐、稳定的政治系统服务。参考文献:[1]徐 蕾. 金融资本化与中国政治发展[J].兰州学刊,2008年第10期[2]张建刚. 处理和平与武力的辩证关系 把握解决南海争端的主动权[J].社会聚焦,2012年第1期 ③ 埃伦·M·伍德:《资本的帝国》,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3]夏征难.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论述的历史演进(上) [J].军事历史研究,2003年第2期[4]夏征难.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论述的历史演进(上) [J].军事历史研究,2003年第3期[5]车玉玲、袁 蓓. 空间的多重维度——作为政治与资本表达的空间[J].社会科学期刊,2012年第2期[6](美)查尔斯·蒂利 《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年)》,魏洪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2-32页,第167-178页[7](美)戈登·克雷格、亚历山大·乔治《武力与治国方略:我们时代的外交问题》,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41-43页[8](德)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战争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5-179页[9]虞将杰《资本杀:财富控制下的影子政府》,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111页[10]隆武华《资本时代:中国资本市场的战略思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第206页阅读详情:
范文十:论战争和经济政治的关系论战争和经济政治的关系简单来说,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用。战争是解决政治纷争的最终手段,战争又会破坏经济发展。克劳塞维次说过,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这是一个方面。其实,我认为战争是最高的政治。政治上的任何最为复杂的政治问题,都是通过战争来解决。不管人类史还是世界史都证明了这一点。战争又是政治的最高手段,所以,战争是最高的政治。战争与经济战争与财富金钱的关系是很大,因为政治家手上的军队,要吃要穿要养家,还要刀枪、武器,这就要钱。钱从哪来?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的中国共产党的红军(八一起义的军队是打的国民革命第四军的国民党的旗帜)从失败后八百余人到数万人,从数千人到数十万、百万人,如果毛泽东不懂战争与财富金钱的关系,不懂战争与发展生产的关系,即不懂所谓的容纳上亿人工作的工厂,能有后来的人用来卖换取如此巨大的财富吗?能有后来的改革开放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的实质不就是把毛泽东建立的容纳上亿人工作的工厂,保护下来的矿产资源、自然资源、土地、森林资源卖掉以换回2万多亿的美钞吗?!说毛主席不搞发展生产,不懂所谓的战争会让国家越来越穷象美国这样的国家也会“越打越穷” 。美国凭借其特殊有利的地理位置,确实在上世纪两次大战中占尽了便宜。但二战后,美国也并非总是“越打仗越富”,最典型的就是越战。战争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十分明显:首先,直接用于越战的开支从1965财年的1亿美元,急剧扩大到1968财年的270亿美元。从财年,美国军费几乎翻了一番,致使财政状况日趋恶化,从1965财年起连续4年出现赤字,总额超过以往19年的赤字总和。与此同时,由于产业发展严重向军事倾斜,“国防建设”给“国民经济建设”带来了严重负面影响,导致民生产业竞争力下降,出口能力减弱,致使自1893年以来保持了近80年顺差的美国对外贸易在1971年开始出现逆差,国际收支逆差增大又导致美元危机,以至于尼克松政府不得不在1971年8月暂停美元与黄金的自由兑换。战争与政治亲历过拿破仑战争的德国军人哲学家克劳塞维茨在其不朽名著《战争论》中先是给出了一个有关战争的初步定义。他说:“战争无非是扩大了的搏斗。”“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当然,近代以来的这种暴力并不只是指身体或直接使用的武器,暴力会不断地用最新的技术和科学的成果来装备自己。在这方面,暴力所受到的国际法惯例的限制是微不足道的。暴力,即物质的暴力是手段,而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敌人是目的。因此,使敌人无力抵抗是战争行为的真正的目标。克劳塞维茨说,有些仁慈或天真的人可能很容易认为,一定会有一种巧妙的方法,不必造成太大的伤亡就能解除敌人的武装或者打垮敌人,甚至认为这是军事艺术发展的方向。这种看法不管多么美妙,却是一种必须消除的错误思想,因为在像战争这样危险的事情中,从仁慈产生的这种错误思想正是最为有害的。由于不顾一切、不惜流血地使用暴力的一方,在对方不同样做的时候,就必然会取得优势。这样一来,他就使对方也不得不这样做,于是双方就会趋向极端。这就是克劳塞维茨所说的“绝对战争”或者说战争的单纯理念。但是,现实中的战争毕竟还是会受到内外各种因素的制约,尤其是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施加某些限制和控制。在这些控制中最重要的就是政治的控制。由此克劳塞维茨过渡到战争的更完整的、三位一体的定义,它包括三个方面:(1)战争要素原有的暴烈性以及仇恨感和敌忾心;(2)慨然性和偶然性使战争成为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3)作为政治工具的从属性,战争因此属于纯粹的理智行为。其中第一方面主要同人民有关,代表感情;第二方面主要同统帅、将领及其军队有关,代表意志;第三方面则主要同政府有关,代表理性。战争的理论即在这三种倾向之间保持平衡:战争中迸发出来的激情是在人民中酝酿的;勇气和才智活动范围的大小取决于统帅和军队的特点,而如何保证实现一定的政治目的则主要是政府的事情。因此,战争必须从属于政治。战争有自身的目标——即胜利,或者说歼灭或打败敌人;但由于战争本身是政治的手段,所以这一目标要服从于政治的目的。政治的目的可能是和平、安全或者威胁、吓阻,甚至妥协。战争计划必须依据政治家的观点。军事观点应该从属于政治观点。“现实战争无非是政治本身的表现。使政治观点从属于军事观点,那是荒谬的,因为战争是由政治产生的。政治是头脑,战争只不过是工具,不可能是相反的。因此,只能是军事观点从属于政治观点。”① 而民众的激情和敌忾感则更不宜成为主导,虽然它和军人的战斗意志与指挥艺术两者对取胜或取得政治上的有利地位都是十分必要和宝贵的。但无论如何,必须把战争看作是另一个整体(政治)的一部分,必须从整体这个观念出发,因此,借以确定战争主要路线和指导战争的最高观点不能是别的,只能是政治观点。政治领袖当然也是国民的一员,他也可能是军事统帅,但是,他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统帅,他还是一个政治家,这是他更高的职责。他必须从政治全局来考虑问题,包括考虑战争。战争,是取得政权的需要,也是维护政权的需要,是建立国家的需要,也是扩大国家的需要,更是反击民族入侵的需要。同时是解决政治家非常棘手问题的需要。这是手段。比如,分裂、独立、国家利益受损时,国家资源缺乏时,国家危机时,只有通过战争才能解决。然而,战争决不是靠背兵法而取胜。孙武的杀王妻树军威,马谡的街亭之失,诸葛亮的六出祁山,楚霸王的妇人之仁,蒋介石的掘黄河堤以水退日军,蒋介石军事集团败逃台湾,均说明了毛泽东说过的神兵非学到自古不留诀是何等之伟。书本上的知识只不过是启发性的,故毛泽东一直反教条主义,一直要青年人敢想敢说。毛泽东还说过;孰知坐论则是,起行则非;读书虽多,致用则误,岂不重可叹哉!故善用人者不以言,善用兵者不在书。打战争防挨打靠几本小兵书是笑话。打战争要钱,打人民战争则不要很多钱。总而言之,战争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我们应该进一步提高对战争的认识,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战争带来的对于人类自身的灾难,同时和平的环境将更有利于各国的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阅读详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