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胖和申音散伙,谁的万科股权之争最新动态还没动态调整的

《罗辑思维》的散伙,惊现合伙人制致命缺陷?
《罗辑思维》是一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为什么会爆出它合伙人的猛料?&&
《罗辑思维》是一档优秀的节目,用官方点的话说,《罗辑思维》是一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正是因为喜闻乐见,所以关注度高;正是因为关注度高,所以罗振宇和申音的散伙(注:二者是这档节目的创始人)才会那么让人震惊——人们不禁要怀疑,连罗振宇与申音这样的好基友都能散伙,合伙人制还靠谱不?会不会有什么致命缺陷?
我在前面几篇文章有过论述,合伙人制本身没有问题,是创业的好帮手(徐小平和泰山管理学院马方院长都是如此认为的,详情请翻看前两天的文章《做合伙人股权设计前要注意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很多耳熟能详的公司,如苹果、谷歌、Facebook、阿里巴巴、腾讯、小米等牛逼哄哄的公司,都是采用的合伙人制。
既然合伙人制还算靠谱,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罗振宇与申音的一拍两散呢?
罗振宇和申音一起合作的公司叫独立新媒(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股份上,申音占82%、罗振宇占18%(约数)。
大家看出端倪了没有?这份股份结构,罗振宇的占比太少了!就普罗大众而言,知道罗振宇的人绝对要比申音多得多。就像乔布斯是苹果的灵魂人物一样,罗振宇是罗辑思维的灵魂人物。而在此股份结构中,罗振宇就是一个给别人打工的人,没错,给申音打工的人!罗振宇做的越多,节目越好,收益越高,申音也就拿的越多!
这份股权结构无法体现二者对公司的实际贡献。而且,也与罗胖反复强调的自由主义相违背,敢情他自己都是一个打工仔,何谈严格意义上的自由主义!
另外,我也就今天讨论的这个问题,发了一条朋友圈。
有位老板的回复很贴切,跟我的论点相一致。即便是好基友,一起合伙开公司,也要“先谈利益,再谈合作”。如果没有谈好利益,那么“利益分配不均”就将成为合伙人制的致命伤!而在利益层面上,股权设计是重中之重。
股权设计运用现代先进公司制度来约定双方利益,保证创始人合作能够长久,创始人合作长久了,公司也就活的久了。
在合伙人股权设计研究和实践领域,泰山管理学院马方院长是权威。他将在5月28日晚为大家在线讲授《合伙人股权设计》,精彩直播,不容错过。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我所知道的申音和罗振宇;首先声明下,左林大叔不是罗胖的粉丝,却是申音的粉;左林大叔第一见到申音本尊,缘于左林在电脑报的老同;申音从创业家杂志出来,做NTA,左林大叔写了条微;申音与罗振宇深度结缘,多半是因为腾讯:3Q大战,;公关本就是依托个体的一时生意,随着腾讯对公关的重;有次申音来深圳,左林大叔在华侨城创意产业园的那家;于此,也足以理解为什么申音与罗振宇最
我所知道的申音和罗振宇
首先声明下,左林大叔不是罗胖的粉丝,却是申音的粉丝。说起来汗颜,左林大叔与申音同龄,都是某一年龙年来到这个尘世,入行略早,但在商业写作这个专业范畴里,申音是左林大叔的榜样之一。左林大叔曾经帮蓝狮子做过一本TCL的商业史读物,查遍坊间所有关于李东生当年鲸吞法国汤姆逊和阿尔卡特手机两家公司未果陷入万劫不复之境的描述,最值得参考的段落正是出自申音,大牛啊。
左林大叔第一见到申音本尊,缘于左林在电脑报的老同事饶宇峰,当时与申音一起跟着牛文文做创业家杂志,当时还只是本杂志,那期创业家要做期京东的封面,左林大叔帮着写了篇京东离亚马逊有多远的评论文章,由此见到了传说中的申音,谈吐文雅,身材修长,又理个大背头,很书生意气。
申音从创业家杂志出来,做NTA,左林大叔写了条微薄:“申音说他决定离开创业家投身到社会化媒体的创业大潮中,我很愕然,但还是先祝福他。祝福之余,也分享我作为在媒体和产业里来回切换N次的老人一些心得:1 媒体人创业,往往会长于宏,短于微,但创业是事无巨细的。2 不要想着能回去,一定要坚决,摇摆是大忌。3 不要和人比,这一波没机会还有下一波。”此时是2010年10月底。今天重读此微博,感慨万分。这些年,申音其实蛮背的,他是创业家的创始人和首任主编,但因为迟迟兑现不了那10%的股份而出走;微博时代玩开蛮子文摘风生水起的时候,蛮子出事了;逻辑思维火了,罗振宇却单飞了。
申音与罗振宇深度结缘,多半是因为腾讯:3Q大战,罗振宇主持诊断腾讯,一战成名,一跃成为腾讯公关部的座上宾。坊间流传,马化腾的一些重要讲话,罗振宇都是主要思想提供者。申音同样也服务腾讯,不同的是,罗振宇更多是以个人的姿态,以顾问的方式;申音则是以公司的主体,以服务的层次,两者看上去差不离,但其实差别天远地远。
公关本就是依托个体的一时生意,随着腾讯对公关的重视以及投入的加大,罗振宇开始不那么十分重要;而申音不同,他是公司化运作,可以同时服务N个客户,公司和个体户的区别开始显现。在这个背景下,逻辑思维诞生合情合理。
有次申音来深圳,左林大叔在华侨城创意产业园的那家一粥请饭,表达出申音哪天要是能重回一线的个人希翼,申音笑而不语。左林大叔和他都知道,申音真心回不去了。做公司的申音需要考虑的去申音化,需要能持续产生N个申音,由此形成生意,这其实也是一种平台生意。
于此,也足以理解为什么申音与罗振宇最开始成立的公司为什么申音占83%,罗振宇占17%,5:1的比例应该是双方最开始都认可的,毕竟申音是集全公司之力来支持和推动罗振宇。
但合理的事情往往不合情,因为在逻辑思维这个项目上,罗振宇的比重只会越来越大,而随着罗振宇的个人品牌越来越大,这种不合理性就会持续放大。
说到底,申音想做平台,想批量产生罗振宇这样的自媒体明星,但罗振宇更多理解的申音和他的合作是经纪模式。公司式思维和个人思维的差别由此显现。
关于申音与罗振宇的分手,坊间很多传闻,传闻一是申音向罗振宇要100万,罗振宇不肯,由此分。传闻二是申音觉得罗振宇走穴太多,提出异议,罗振宇由此提出分。这些版本都活灵活现,但均不足以信。申音和罗振宇都是大牛,见过大世面,很难为这些小利益分手。
一个接近事实真相的版本是,因为会员收费的成功,申音和罗振宇一起就逻辑思维这个项目在市场上融资,报价投前1个亿人民币,讲的是一个类似小米的粉丝社群的故事,这个故事足够性感,申音罗振宇又名声在外,因此,还真有不少投资机构接踵而至。但由此问题也出来了,这个公司里申音代表NTA占大头,虽然操盘的也是申音,但核心资产是罗振宇,简单的说,申音在这个项目里是总经理,罗振宇是总编辑,但两个人之间的股权比重不对等。曾经有投资机构提出,是不是把NTA给装进来,但这样的话,申音只会比重更大,依旧解决不了长治久安的问题。
如果的话,整个巴黎都可以装在一个瓶子里,如果这个瓶子足够大的话。但左林大叔还是想为其做一些假设,这些假设可能对于后来者有帮助,特别是那些想投身自媒体创业的兄弟姐妹们!
假设1:如果股权最开始是50:50,那么这个事情比较好办,吸引新股东进来,然后同步稀释并设立期权池子,根据当下以及未来谁对公司贡献大(应该是罗胖)将期权池子的大部分赠与当事人,由此,罗胖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申音作为天使享有权益。申音想主导新
公司也可操作,将NTA做个价装进来即可。
假设2:如果股权最开始是30:70,这个事情根本不需要讨论,相当申音就是天使,很好的一个案子。
3:如果股权最开始是70:30,这个事情就相对复杂,但也可以操作,申音可以赠送20%给罗胖,进入假设1。
在商言商,其实不那么复杂。
广而告之,因为历史原因造成的利益分配不均没有得到及时修正,就开始贸然接触VC,由此造成被动的事情还是屡见不鲜的,其实这类事情可以咨询下左林大叔,左林大叔已经不做天使,但还是多家VC的顾问,出点主意的时间和心情还是有的。
看上去是VC惹得祸,其实还是人心惹的祸,我们都对当下看得太重,对自己看得太轻,在失意时会低估自己,在得意时高估自己,这其实就是人的天性使然。
不论如何,申音和罗振宇一起创造的自媒体神话让媒体人们看到希望,但愿他们的分手不要让新媒体人们由此失望。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高等教育、中学教育、应用写作文书、文学作品欣赏、各类资格考试、我所知道的申音和罗振宇84等内容。 
 罗辑思维的商业成功,不光依靠罗振宇,还得益于出品人申音的互联网运作。如果说罗振宇负责把互联网思维讲出来,申音就是负责把互联网思维干出来。...  为什么会散伙 据了解,他们合作公司叫独立新媒(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申音占 82...教训之五:妄念太多 做“罗辑思维”时,老吴(指吴声)、老罗(指罗振宇)和我在...  罗振宇:我的野心比郭德纲大一点点_军事/政治_人文社科...2012 年底,与独立新媒创始 人申音合作打造知识型...3 罗辑思维就是一个开始,我们就非常自觉地知道,来...  这意味着申音和老搭档罗振宇在《罗辑思维》“分家在...就像在广场上说话一样,人来人往,你一言我一语,...申音坦言,不少媒体在创造内容时并不了解用户究竟想要...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音乐 图片 视频 地图 百科...《对话》节目前制片人罗振宇发起创办,其口号是“有...《罗辑思维》联合创始人申音曾说,“《罗辑思维》...  罗振宇:互联网的3个“去ΧΧ化”_互联网_IT/计算机...要知道,传统 媒体并不是死在内容上,甚至也不是...所以,我得对申音说――妈咪,加油!
今日推荐 ...  申音又在等什么?“我创业 3 年,从社会化营销的...或许正如罗振宇所说: “摸着石头 过河,自商业的成熟...2014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 相关文档推荐 暂无相关推荐...我所知道的申音和罗振宇
首先声明下,左林大叔不是罗胖的粉丝,却是的粉丝。说起来汗颜,左林大叔与申音同龄,都是某一年龙年来到这个尘世,入行略早,但在商业写作这个专业范畴里,申音是左林大叔的榜样之一。
左林大叔曾经帮蓝狮子做过一本T的商业史读物,查遍坊间所有关于当年鲸吞法国汤姆逊和阿尔卡特手机两家公司未果陷入万劫不复之境的描述,最值得参考的段落正是出自申音,大牛啊。
左林大叔第一见到申音本尊,缘于左林在电脑报的老同事饶宇峰,当时与申音一起跟着牛文文做家杂志,当时还只是本杂志,那期创业家要做期的封面,左林大叔帮着写了篇京东离有多远的评论文章,由此见到了传说中的申音,谈吐文雅,身材修长,又理个大背头,很书生意气。
申音从创业家杂志出来,做NTA,左林大叔写了条微薄:“申音说他决定离开创业家投身到社会化媒体的创业大潮中,我很愕然,但还是先祝福他。祝福之余,也分享我作为在媒体和产业里来回切换N次的老人一些心得:1 媒体人创业,往往会长于宏,短于微,但创业是事无巨细的。2 不要想着能回去,一定要坚决,摇摆是大忌。3 不要和人比,这一波没机会还有下一波。”
此时是2010年10月底。今天重读此微博,感慨万分。这些年,申音其实蛮背的,他是创业家的创始人和首任主编,但因为迟迟兑现不了那10%的股份而出走;微博时代玩开蛮子文摘风生水起的时候,蛮子出事了;逻辑思维火了,却单飞了。
申音与罗振宇深度结缘,多半是因为:3Q大战,罗振宇主持诊断腾讯,一战成名,一跃成为腾讯公关部的座上宾。坊间流传,的一些重要讲话,罗振宇都是主要思想提供者。申音同样也服务腾讯,不同的是,罗振宇更多是以个人的姿态,以顾问的方式;申音则是以公司的主体,以服务的层次,两者看上去差不离,但其实差别天远地远。
公关本就是依托个体的一时生意,随着腾讯对公关的重视以及投入的加大,罗振宇开始不那么十分重要;而申音不同,他是公司化运作,可以同时服务N个客户,公司和个体户的区别开始显现。在这个背景下,逻辑思维诞生合情合理。
有次申音来深圳,左林大叔在华侨城创意产业园的那家一粥请饭,表达出申音哪天要是能重回一线的个人希翼,申音笑而不语。左林大叔和他都知道,申音真心回不去了。做公司的申音需要考虑的去申音化,需要能持续产生N个申音,由此形成生意,这其实也是一种平台生意。
于此,也足以理解为什么申音与罗振宇最开始成立的公司为什么申音占83%,罗振宇占17%,5:1的比例应该是双方最开始都认可的,毕竟申音是集全公司之力来支持和推动罗振宇。
但合理的事情往往不合情,因为在逻辑思维这个项目上,罗振宇的比重只会越来越大,而随着罗振宇的个人品牌越来越大,这种不合理性就会持续放大。
说到底,申音想做平台,想批量产生罗振宇这样的自媒体明星,但罗振宇更多理解的申音和他的合作是经纪模式。公司式思维和个人思维的差别由此显现。
关于申音与罗振宇的分手,坊间很多传闻,传闻一是申音向罗振宇要100万,罗振宇不肯,由此分。传闻二是申音觉得罗振宇走穴太多,提出异议,罗振宇由此提出分。这些版本都活灵活现,但均不足以信。申音和罗振宇都是大牛,见过大世面,很难为这些小利益分手。
一个接近事实真相的版本是,因为会员收费的成功,申音和罗振宇一起就逻辑思维这个项目在市场上融资,报价投前1个亿人民币,讲的是一个类似小米的粉丝社群的故事,这个故事足够性感,申音罗振宇又名声在外,因此,还真有不少投资机构接踵而至。但由此问题也出来了,这个公司里申音代表NTA占大头,虽然操盘的也是申音,但核心资产是罗振宇,简单的说,申音在这个项目里是总经理,罗振宇是总编辑,但两个人之间的股权比重不对等。曾经有投资机构提出,是不是把NTA给装进来,但这样的话,申音只会比重更大,依旧解决不了长治久安的问题。
如果的话,整个巴黎都可以装在一个瓶子里,如果这个瓶子足够大的话。但左林大叔还是想为其做一些假设,这些假设可能对于后来者有帮助,特别是那些想投身自媒体创业的兄弟姐妹们!
假设1:如果股权最开始是50:50,那么这个事情比较好办,吸引新股东进来,然后同步稀释并设立期权池子,根据当下以及未来谁对公司贡献大(应该是罗胖)将期权池子的大部分赠与当事人,由此,罗胖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申音作为天使享有权益。申音想主导新公司也可操作,将NTA做个价装进来即可。
假设2:如果股权最开始是30:70,这个事情根本不需要讨论,相当申音就是天使,很好的一个案子。
假设3:如果股权最开始是70:30,这个事情就相对复杂,但也可以操作,申音可以赠送20%给罗胖,进入假设1。
在商言商,其实不那么复杂。
,因为历史原因造成的利益分配不均没有得到及时修正,就开始贸然接触VC,由此造成被动的事情还是屡见不鲜的,其实这类事情可以咨询下左林大叔,左林大叔已经不做天使,但还是多家VC的顾问,出点主意的时间和心情还是有的。
看上去是VC惹得祸,其实还是人心惹的祸,我们都对当下看得太重,对自己看得太轻,在失意时会低估自己,在得意时高估自己,这其实就是人的天性使然。
不论如何,申音和罗振宇一起创造的自媒体神话让媒体人们看到希望,但愿他们的分手不要让新媒体人们由此失望。
且行且珍惜。(推荐微信公众号左林右狸)
本文来源:中国企业家
作者:左林右狸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欢迎您, !|
|||||||||||||||||||||||||
&&&&>> &正文
我所知道的申音和罗振宇
中国企业家 
字体:&&&&中金在线微博微信
扫描二维码
中金在线微信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首先声明下,左林大叔不是罗胖的粉丝,却是申音的粉丝。说起来汗颜,左林大叔与申音同龄,都是某一年龙年来到这个尘世,入行略早,但在商业写作这个专业范畴里,申音是左林大叔的榜样之一。
  左林大叔曾经帮蓝狮子做过一本TCL的商业史读物,查遍坊间所有关于李东生当年鲸吞法国汤姆逊和阿尔卡特手机两家公司未果陷入万劫不复之境的描述,最值得参考的段落正是出自申音,大牛埃
  左林大叔第一见到申音本尊,缘于左林在电脑报的老同事饶宇峰,当时与申音一起跟着牛文文做创业家杂志,当时还只是本杂志,那期创业家要做期京东的封面,左林大叔帮着写了篇京东离亚马逊有多远的评论文章,由此见到了传说中的申音,谈吐文雅,身材修长,又理个大背头,很书生意气。
  申音从创业家杂志出来,做NTA,左林大叔写了条微薄:“申音说他决定离开创业家投身到社会化媒体的创业大潮中,我很愕然,但还是先祝福他。祝福之余,也分享我作为在媒体和产业里来回切换N次的老人一些心得:1 媒体人创业,往往会长于宏,短于微,但创业是事无巨细的。2 不要想着能回去,一定要坚决,摇摆是大忌。3 不要和人比,这一波没机会还有下一波。”
  此时是2010年10月底。今天重读此微博,感慨万分。这些年,申音其实蛮背的,他是创业家的创始人和首任主编,但因为迟迟兑现不了那10%的股份而出走;微博时代玩开蛮子文摘风生水起的时候,蛮子出事了;逻辑思维火了,罗振宇却单飞了。
  申音与罗振宇深度结缘,多半是因为腾讯:3Q大战,罗振宇主持诊断腾讯,一战成名,一跃成为腾讯公关部的座上宾。坊间流传,马化腾的一些重要讲话,罗振宇都是主要思想提供者。申音同样也服务腾讯,不同的是,罗振宇更多是以个人的姿态,以顾问的方式;申音则是以公司的主体,以服务的层次,两者看上去差不离,但其实差别天远地远。
  公关本就是依托个体的一时生意,随着腾讯对公关的重视以及投入的加大,罗振宇开始不那么十分重要;而申音不同,他是公司化运作,可以同时服务N个客户,公司和个体户的区别开始显现。在这个背景下,逻辑思维诞生合情合理。
  有次申音来深圳,左林大叔在华侨城创意产业园的那家一粥请饭,表达出申音哪天要是能重回一线的个人希翼,申音笑而不语。左林大叔和他都知道,申音真心回不去了。做公司的申音需要考虑的去申音化,需要能持续产生N个申音,由此形成生意,这其实也是一种平台生意。
  于此,也足以理解为什么申音与罗振宇最开始成立的公司为什么申音占83%,罗振宇占17%,5:1的比例应该是双方最开始都认可的,毕竟申音是集全公司之力来支持和推动罗振宇。
  但合理的事情往往不合情,因为在逻辑思维这个项目上,罗振宇的比重只会越来越大,而随着罗振宇的个人品牌越来越大,这种不合理性就会持续放大。
  说到底,申音想做平台,想批量产生罗振宇这样的自媒体明星,但罗振宇更多理解的申音和他的合作是经纪模式。公司式思维和个人思维的差别由此显现。
  关于申音与罗振宇的分手,坊间很多传闻,传闻一是申音向罗振宇要100万,罗振宇不肯,由此分。传闻二是申音觉得罗振宇走穴太多,提出异议,罗振宇由此提出分。这些版本都活灵活现,但均不足以信。申音和罗振宇都是大牛,见过大世面,很难为这些小利益分手。
  一个接近事实真相的版本是,因为会员收费的成功,申音和罗振宇一起就逻辑思维这个项目在市场上融资,报价投前1个亿人民币,讲的是一个类似小米的粉丝社群的故事,这个故事足够性感,申音罗振宇又名声在外,因此,还真有不少投资机构接踵而至。但由此问题也出来了,这个公司里申音代表NTA占大头,虽然操盘的也是申音,但核心资产是罗振宇,简单的说,申音在这个项目里是总经理,罗振宇是总编辑,但两个人之间的股权比重不对等。曾经有投资机构提出,是不是把NTA给装进来,但这样的话,申音只会比重更大,依旧解决不了长治久安的问题。
  如果的话,整个巴黎都可以装在一个瓶子里,如果这个瓶子足够大的话。但左林大叔还是想为其做一些假设,这些假设可能对于后来者有帮助,特别是那些想投身自媒体创业的兄弟姐妹们!
  假设1:如果股权最开始是50:50,那么这个事情比较好办,吸引新股东进来,然后同步稀释并设立期权池子,根据当下以及未来谁对公司贡献大(应该是罗胖)将期权池子的大部分赠与当事人,由此,罗胖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申音作为天使享有权益。申音想主导新公司也可操作,将NTA做个价装进来即可。
  假设2:如果股权最开始是30:70,这个事情根本不需要讨论,相当申音就是天使,很好的一个案子。
  假设3:如果股权最开始是70:30,这个事情就相对复杂,但也可以操作,申音可以赠送20%给罗胖,进入假设1。
  在商言商,其实不那么复杂。
  广而告之,因为历史原因造成的利益分配不均没有得到及时修正,就开始贸然接触VC,由此造成被动的事情还是屡见不鲜的,其实这类事情可以咨询下左林大叔,左林大叔已经不做天使,但还是多家VC的顾问,出点主意的时间和心情还是有的。
  看上去是VC惹得祸,其实还是人心惹的祸,我们都对当下看得太重,对自己看得太轻,在失意时会低估自己,在得意时高估自己,这其实就是人的天性使然。
  不论如何,申音和罗振宇一起创造的自媒体神话让媒体人们看到希望,但愿他们的分手不要让新媒体人们由此失望。
  且行且珍惜。(推荐微信公众号左林右狸)
好消息!还在为选择留学院校而苦恼吗?还在为复杂的移民申请流程而心烦吗?818出国网微信号汇聚最新的出国资讯,提供便捷的移民留学项目查询和免费权威的专家评估,为你的出国之路添能加油!
微信关注方法:1、扫描左侧二维码:2、搜索“818出国网”(chuguo818)关注818出国网微信。
我来说两句
24小时热门文章
栏目最新文章
频道文章精选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
中金在线声明:中金在线转载上述内容,不表明证实其描述,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微信扫描二维码,体验微行情服务,速查股票、利率、贵金属行情热门推荐:
  麻策 1月27日报道
  申音的2014年过得并不顺利。与合伙人分手,父亲过世,接踵而至的问题,让这个“理性的趣味主义者”开始变得“有点相信命运”、“要去寻找生活的意义”。
  过去的申音,痴迷于钻研商业世界和社会化传播,有点小骄傲、小趣味。翻阅他的相关资料可以看到,无论从追随牛文文一起创办《创业家》杂志,独立成立社会化营销公司“NTA创新传播机构”,再到与罗振宇共同创立《罗辑思维》,每一步都是基于他对商业的观察并付诸实践的结果。
  创业之前的申音靠“写字刨食”,李开复说他不会满足于仅仅做一个好的媒体人。而申音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比较爱折腾的媒体人”。
  在《商业的常识》中,申音写到,从创业到成功平均需要3.75次转身。而现在来看,他的折腾次数已经达到了这一平均值。
  “怪杰”李松蔚
  “折腾,是你在一个黑箱子里找出路,什么都看不见,但你不动就只能闷死。”申音曾对外如此表示。
  投身创业大军初期,他便公开表示创业不是风光的事儿,更像是一个自虐的过程,直接的体现是会拧巴、纠结、痛苦、提防、睡不好觉。
  2014年中旬,《罗辑思维》“散伙”震撼业界。当初,申音与罗振宇被公认为是一对绝佳的组合,《罗辑思维》也在很短时间就缔造了一段自媒体传奇。但最终两人因对项目理念有分歧而分道扬镳,令人唏嘘。
  此后,申音拿到了IDG的投资。2014年8月,他推出了互联网真人秀《怪杰》。这是一个以“生活玩家的基地,知识偶像的T台”为口号,以类似“TED演讲+表演形式”的节目,演出剧场选在美术馆后街的77剧场。
  申音希望通过找到那些时间了1万小时理念的生活达人,来给中国的年轻人提供更多新的生活方式。
  所有《怪杰》的生活达人必须满足三个关键词:兴趣、方法、10000小时。有独特生活技能,有独特玩法,出于兴趣并且已经花费上万小时时间专注于某一项事情上的达人,被他们称为怪杰。这是一个有高标准、高门槛的筛选。
  在众多的达人中,有一个人叫李松蔚。他是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博士,心理咨询师。这个1985年出生的年轻人,看上去稳重、内敛。
  申音评价他:没什么特殊的生活技能,有点高冷,更不是高晓松、蔡康永那种能说会道型。
  “他很与众不同。”申音回忆。在怪杰现场,其他怪杰都是站着,第一次出场的李松蔚却坐着,两把椅子放在舞台中央,他坐其中一把,灯光打在另一把空椅子上。
  李松蔚演讲只说了两件事,一个是时代病,一个是“我也是病人”。
  关于时代病,李松蔚曾撰文描述,叫《时代病的白描》。整篇文章以普通家庭的平凡一天,展现了现代都市人普遍存在的心理“病症”。
  申音觉得李松蔚很好的一点是不会去给大家灌输任何理念,也不会教你任何一个具体的解决方法,而只是告诉你一个场景、一段故事、一个人。他不会从理论到理论,却像雕刻一样,拿把小刀,不动声色,但刀刀精准。
  “如果心理咨询是一门手艺的话,他有匠人精神的追求。”申音说。
  这样一个“怪杰”,启发了申音思考。他觉得,“我做《怪杰》去探索积极生活的方向没错,但问题在于,现在的都市年轻人很迷茫,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更谈不上喜欢的生活方式。大部分人只注重了身体健康,而忽略了心理健康。”
  镜相是一个什么鬼实验
  2014年底,申音找到李松蔚,说想跟他一起做点“不一样的事情”。
  “做什么?”李松蔚问。
  “具体还没想好。”申音答。但大方向有:心理健康。
  李松蔚当时觉得有点不靠谱。最终打动李松蔚的是两人一致的“胃口”:只为娱乐取悦观众的事情不做。
  一不讲心理学脱口秀,二不调解家长里短、感情纠纷,三不煽情不催泪,四不夸口吹牛逼。
  他们想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借助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方法手段,去倾听和理解穹顶之下一个个真实鲜活的生命。
  2016年第一天,申音发布并置顶微博:2015年,我花费了最多心力的事,镜相上线了!
  申音说“镜相”不是一个心理咨询公开课,也不是一个鸡汤自媒体,更不是一个灵修社团,而是一场积极探寻人们内心世界的新媒体实验。
  同一时间,“镜相”推出的系列视频《来都来了》)第一期在腾讯视频上线。《来都来了》是一个心理倾谈真人秀,也是整个“镜相”实验的入口和展现形式之一。找个对生活存在困惑、苦恼的普通人,跟李松蔚面对面坐下来聊聊。有点像心理咨询,有点像普通朋友的聊天。来访者带着自己的困惑而来,也许聊完了带着新的问题离开。
  “镜相”就是这么一个“随性”的项目。而视频节目《来都来了》的宗旨是,“不拒绝正常人类,不负责解决问题,不承诺明天更好”。只希望让观看视频的用户通过看见别人,认识自己,也许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一点影响。
  这是申音和李松蔚的初衷。他们不希望做一个爆红的节目,不依赖明星,不需要所有人的“围观”,而是希望能够让每一个收看节目的普通人产生共鸣,引发些许改变。
  “这是一个既不好看又没什么卵用的节目哦。”申音反复强调说。没有明星,没有爆点,没有剧本也没有彩排,所有镜头都一遍过。他的朋友在朋友圈里评价:“四十多分钟,时间太长;太真实,看惯了真人秀,受不了纯真的了。”
  第一次视频试录的时候,“导演都绝望了”。
  李松蔚并非主持人出身,面对镜头难掩紧张。来自《康熙来了》团队的台湾导演看惯了蔡康永,再看“对着镜头,手心出汗”的李松蔚,急得要死。
  但申音觉得李松蔚虽然不是一个很会聊天的人,但却是一个很好的提问者和倾听者。提问本身也不会刻意去回避任何东西。
  这对很多来访者来说都是一个心理挑战。每一位来访者都会签署项目方的录制协议,了解自己的影像会被公开播放。节目剪辑当然由《来都来了》团队负责,但每集节目播出前,来访者都会提前看到自己的视频,并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也是项目方用来保障节目的纯真性的方式。
  对于来访者的标准,李松蔚提出了两点:一是,有辨识度。来访者一定要有鲜明的人生经历,烦恼困惑是真实的;二是,要有准确的表达能力。“比如说疼,到底是针扎的疼,还是怎样的疼。”
  申音形容《来都来了》是一个轻松但并不令人愉快的心理倾谈真人秀。但制作起来并不轻松,每一期视频都需要花费两个月的时间来完成。每一位来访者开始都会被要求自己录制一段2分钟的视频来表达各自遇到的困惑,接下来,来访者要与李松蔚进行一对一交流,最后还要求已访者在一个相对长的时间反馈生活的变化。这是一个长时间且复杂的过程。
  目前,《来都来了》已经录制了8期,正在陆续登陆腾讯视频。更新时间定于每周四晚,三期之后,这个没有做过任何大规模宣传的节目的播放量已经突破100万。但“非周播也非季播”。如申音所说,一切随性。
  从最初的磕磕绊绊到逐渐找到感觉。“镜相”从启动到上线,足足酝酿了8个月。申音向i黑马表示,“中国心理亚健康的都市人群超过1亿,如果未来5年我们能够让至少1000万都市年轻人生活改变一点点,那就证明我们这件事情没有白做。”
  如今,“镜相”已经成为团队工作的核心。在“镜相”和“怪杰”的关系上,申音表示,“镜相”是后者基础上的衍生品,而“怪杰”则代表探索更积极的精神生活的大方向。
  “我们原来希望怪杰是一颗大树,但是它变成了一座花园,花园里又长出了新东西。”申音说。
  “这是我十年之内想要做的事”
  今年,申音踏入不惑之年。
  过去的申音痴迷于创新商业,“瞪大眼睛寻找独特的基因和人”;现在的他,有惑解惑,更多是为了“寻找生活的意义”。
  《罗辑思维》之后,申音决定做《怪杰》。不走经纪模式,不找明星合作,发现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这是他总结得出的“经验”。
  有人说这也是他自我较劲的结果,他做《怪杰》的初衷是为了发掘更多的“罗胖”。
  “镜相”项目开始,申音对自我的认知以及对生活的认知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对他而言,“镜相”也是一个自渡和他渡的过程。
  一场社会化的新媒体实验,实践起来比想象要难得多。申音向i黑马表示,“镜相”视频《来都来了》几乎违背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可被誉为“一个好视频”的所有必备条件。它时长有45分钟,没明星不戏剧不狗血,完全没有商业模式,来访者带着一个明确的问题来,聊完之后又带着一个更困惑的问题走。但能留下来的人,总会留下来。
  这也间接做到了用户的反向筛选。据申音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镜相用户群是典型的高学历高收入高压力的三高人群。其中,博士和硕士的比例占到了三分之一,iOS用户超过60%,女性用户占比超过六成。
  多次折腾之后,申音变“慢”了,慢下来做一件事。“如何慢下来做一件事情,我过去没有试过,因为心不定。做“镜相”,也是给自己给团队立一面镜子。我们怎么为人,就该如何做事。拳有拳理,事有事理,心有心理,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也是“镜相”名称的来源。他人就是自己的镜子,看见别人来认识自己。
  “过去的我爱折腾,现在我可以很明确地说,这是我今后十年要做的事情。”申音说。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i黑马是面向创业者的创新型综合服务平台.
知名IT评论人,曾就职于多家知名IT企业,现是科幻星系创建人
未来在这里发声。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立足终端领域,静观科技变化。深入思考,简单陈述。
智能硬件领域第一自媒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动态股权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