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资本流动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独立,币值(汇率)稳定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
由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就开放经济下的政策选择问题提出,含义是: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例如,在1944年至1973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得到实现,但“资本流动”受到严格限制。而1973年以后,“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资本自由流动”得以实现,但“汇率稳定”不复存在。“永恒的三角形”的妙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一目了然地划分国际经济体系各形态的方法。
局限:只考虑了极端的情况,即完全的货币政策独立、完全的固定汇率和完全的资本自由流动,并没有论及中间情况。
根据“三元悖论”原则,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制和货币政策非独立性三者的组合是一个可行的选择,但是这一组合在现实中有效的前提是在假设一国外汇储备无上限的条件下才能成立。实际上,现实中一国的外汇储备不可能无上限,一国的外汇储备总量再巨大,与规模庞大的国际游资相比也是力量薄弱的,一旦中央银行耗尽外汇储备仍无力扭转国际投资者的贬值预期,则其在外汇市场上将无法继续托市,固定汇率制也将彻底崩溃。因此,一国即使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巨大的国际游资压力下,往往也很难保证固定汇率制度能够得以继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先对固定汇率制提出异议的是米尔顿?弗里德曼。他在1950年发表的《浮动汇率论》一文中指出,固定汇率制会传递通货膨胀,引发金融危机,只有实行浮动汇率制才有助于国际收支平衡的调节。接着,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在1951年写成的《国际经济政策理论》第一卷《国际收支》一书中也提出,固定汇率制度与资本自由流动是矛盾的。他认为,实行固定汇率制就必须实施资本管制,控制资本尤其是短期资本的自由流动。该理论被称为米德“二元冲突”或“米德难题”。
罗伯特?蒙代尔在研究了20世纪50年代国际经济情况以后,提出了支持固定汇率制度的观点。20世纪60年代,蒙代尔和j.马库斯?弗莱明提出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对开放经济下的IS-LM模型进行了分析,堪称固定汇率制下使用货币政策的经典分析。该模型指出,在没有资本流动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下在影响与改变一国的收入方面是有效的,在浮动汇率下则更为有效;在资本有限流动情况下,整个调整结构与政策效应与没有资本流动时基本一样;而在资本完全可流动情况下,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时在影响与改变一国的收入方面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但在浮动汇率下,则是有效的。由此得出了著名的“蒙代尔三角”理论,即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自由流动与汇率稳定这三个政策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1999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根据上述原
理画出了一个三角形,他称其为“永恒的三角形”,清晰地展示了“蒙代尔三角”的内在原理。在这个三角形中,第1顶点表示选择货币政策自主权,第2顶点表示选择固定汇率,第3顶点表示资本自由流动。这三个目标之间不可调和,最多只能实现其中的两个,也就是实现三角形一边的两个目标就必然远离另外一个顶点。这就是著名的“三元悖论”。
(1)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必须牺牲汇率的稳定性,
实行浮动汇率制。这是由于在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频繁出入的国内外资金带来了国际收支状况的不稳定,如果本国的货币当局不进行干预,亦即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那么本币汇率必然会随着资金供求的变化而频繁的波动。利用汇率调节将汇率调整到真实反映经济现实的水平,可以改善进出口收支,影响国际资本流动。虽然汇率调节本身具有缺陷,但实行汇率浮动确实较好地解决了“三难选择”。但对于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来说,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信心危机的存在会大大削弱汇率调节的作用,甚至起到恶化
危机的作用。当汇率调节不能奏效时,为了稳定局势,政府的最后选择是实行资本管制。
(2)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必须牺牲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实行资本管制。在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在汇率贬值无效的情况下,唯一的选择是实行资本管制,实际上是政府以牺牲资本的完全流动性来维护汇率的稳定性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大多数经济不发达的国家,比如中国,就是实行的这种政策组合。这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国家需要相对稳定的汇率制度来维护对外经济的稳定,另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的监管能力较弱,无法对自由流动的资本进行有效的管理。
(3)维持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必须放弃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资本完全流动时,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本国货币政策的任何变动都将被所引致的资本流动的变化而抵消其效果,本国货币丧失自主性。在这种情况下,本国或者参加货币联盟,或者更为严格地实行货币局制度,基本上很难根据本国经济情况来实施独立的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调整,最多是在发生投机冲击时,短期内被动地调整本国利率以维护固定汇率。可见,为实现资本的完全流动与汇率的稳定,本国经济将会付出放弃货币政策的巨大代价。
2016年货币政策看头:利率走廊机制的完善和应用
在经过了2015年“狂轰滥炸”式的降息降准之后,2016年货币政策看什么就成为市场及机构预测的焦点问题。其中,降准降息仍是机构预测的主要项目。但依笔者看,2016年货币政策主要看货币政策操作框架转型的力度,看利率走 廊机制的完善和应用。
一是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逐步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化。
在这方面,2015年已经有所体现,连续五次降息且伴随利率市场化,央行的利率引导意图非常明显。
展望2016年,央行降息的空间还有,在通胀温和可控的状态下,在经济转型升级的特殊时期,在一定时期内维持负利率状态是比较好的选择。这既可以让企业获得较低的融资成本,也有利于促进民间在创业、创新上的资金投入。
降准等数量型工具仍会在2016年被频繁使用。在存款准备金考核标准改革之后,当前的存准率仍处于较高水准,为了给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适时适度降准仍有必要。
在货币政策操作框架转型的特殊时期,数量型工具仍会被付以重任,但在利率市场化进入新阶段之后,央行的利率引导功能将在降低融资成本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是利率走廊建设是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框架转型的重要标志。
货币政策传导不畅是造成融资难、融资贵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利率走廊的建设,就可以降低短期利率的波动率,提升未来政策利率的市场认可度和基准性,为利率的有效传导提供基础。
随着近年来金融创新的发展,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总量与经济增长、物价等最终目标之间的相关性有所降低。因此,建设利率走廊借以提升未来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就成为一件比较迫切的事情了。
在经过多年的培养之后,央行已经初步构建了一个从隔夜到长期利率的调控体系。这个体系就是以隔夜和7天回购以及Shibor为基准的一个利率体系,主管从隔夜到一年期这个时间段的利率。
目前,隔夜和7天回购以及Shibor利率已经成为货币市场一年期以内资金价格的指导利率。可以想见,未来在利率走廊逐步得到完善之后,其必然会成为引领资金价格的风向标,货币政策操作也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货币政策因其对资本市场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较大,因此备受关注。但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力阶段、在央行力促货币政策操作框架转型的当下,货币政策在今后一段时期的作用恐怕会被弱化。2016年的货币政策将用来调节基础货币的供应,更重要的任务则是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落到实处。
注:何谓“利率走廊”
简单说就是央行发挥最终贷款人的作用,通过两种方式设定好利率上下限,将利率的波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利率的下限可以设置为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利率,当市场利率低于这个下限时,商业银行则会把现金存为准备金,市场上资金量减少,利率上升。走廊的上限是央行的抵押贷款利率,mlf slf等等都属于此,当市场利率高于此利率时,商业银行会找央行抵押贷款,这样市场资金增加,利率下降。
央行通过这样的机制就平滑市场利率的波动啦。这也是我国央行希望把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从数量目标转为价格目标的一种实践。
实际上,一个完整的金融体系无论有没有建立明确的利率走廊,在正常情况下,都实际上有利率的上下限,上限是人民银行再贷款利率,下限是超额准备金利率。如果市场利率极端低,商业银行可将钱存进超额准备金,而不是放贷(拆出);如果市场利率极端高,商业银行可以从人民银行获取再贷款替代存款(拆入)。但再贷款获取有限制,所以上限屡屡被突破,另外这个隐性的上下限距离太大,银行间市场利率波动也非常大。所以人民银行本次明确了常备借贷便利(SLF)作为利率走廊的上限,之前明确的抵押物范围,加上现有的超额准备金利率作为下限,构成了一个初步明确的利率走廊,走廊的宽度大约
是200个bp,还比较宽。
利率走廊是货币调控由数量型转向价格型的重要一步,利率走廊制度明确建立信誉之后,有助于稳定同业市场的参与者的预期,极端情况发生的频次会大大减少,自然也就降低了货币当局采取公开市场操作的频次和成本,无需通过共开市场操作稳定目标利率。但这是极其乐观的假设。利率走廊的建立仍然无法改变目前政策利率与实际利率脱钩的根本性问题,也无法引导商业银行的放贷选择,在可以预见到的一个时期内,shibor的归shibor的,市场的归市场的,shibor平抑波动也好,shibo躁动不安也罢,市场利率仍然无法真正在利率走廊的框架内运行。所以利率走廊更多是极端情况下的稳定器,降低极端情况的波幅,通过便利借贷为市场提供流动性。至于常规的政策利率与实际利率的二分性,利率走廊有点力不从心。
关于利率走廊的宽度究竟多少合适,是不是将利率走廊宽度压缩得很小(这就成了地板系统)就更好,这也不一定。原则上来说,利率走廊的下限(超额准备金利率或存款便利工具)应该不低于CPI,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利率走廊的下限也可以是负的,低于CPI就意味着这个钱存在人民银行就贬值了,而被动投资无论如何都可以实现这个收益。可实际上超额准备金利率是低于CPI的,这就决定了这个下限有点形容虚设的感觉。上限的参考基准不太好选择,更多是货币当局综合参考宏观情况和对利率波动的容忍度制定,金融危机期间西方国家大都压缩了走廊的宽度。
所以,综合来看,利率走廊的初步推出更多是平抑同业市场波动的一个手段,真正建立起对市场利率有影响力的显性的利率走廊还需要时间。关于利率市场化更为关键和重要的行为是,让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真正体现市场行为,以及通过市场调节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在合理范围内,这是难点和重点。
定量宽松与公开市场业务的区别
定量宽松,就是指利率接近或者达到零的情况下,央行通过购买各种债券,向货币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的干预方式。与利率杠杆这一“传统手段”不同,定量宽松一般只在极端条件下使用,因此经济学界普遍将之视为“非传统手段”。定量宽松也叫量化宽松,其中的“量化”指将会创造指定金额的货币,而“宽松”则指减低银行的资金压力。即:中央银行利用凭空创造出来的钱在公开市场购买政府债券、借钱给接受存款机构、从银行购买资产等。此项措施有助于刺激本国经济,但当银根已经松动,购买的资产将随着通胀而贬值。由于量化宽松有可能增加货币贬值的风险,政府通常在经历通缩时推出量化宽松的措施。而持续的量化宽松则会增加通胀的风险。之前,日本、英国的央行因为利率已降无可降,已经在采取这一手法。西方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所谓“定量宽松”,其实就是央行开动印钞机器的一种委婉说法,因为美联储需要印钞票来购买这些国债。
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是货币政策的一个类型,其主旨是中央银行采取各种可用的方法扩大货币供应量,与此相对应,还可以有&率化&的货币政策,也就是说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核心是利率.以前市场经济国家都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调整市场利率,以实现收缩货币供应量的目标,但在金融危机条件下,利率已经为接近零,甚至为零,货币供应量也没有扩大,所以中央银行开始直接贷款,创造新的货币工具增加货币供应量,这就是量化宽松.
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进行调控的主要手段,传统的操作手段就是中央银行买卖国债,或是其它票据。《国际金融》网络课程自测考题四(附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国际金融》网络课程自测考题四(附答案)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9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用islm模型说明资本完全自由流动和浮动汇率条件下货币政策充分效性_百度知道复旦金融(公费基金专硕)复试题库含答案(祝福版)_百度文库
复旦金融(公费基金专硕)复试题库含答案(祝福版)
1、 按利率平价理论,汇率与利率之间存在何种关系?
套补利率平价(CIP):汇率的远期升贴水率等于两国利率之差。
如果本国利率高于外国利率,则远期汇率必将升水,这意味着本币在远期将贬值。如果本国利率低于外国利率,则本币在远期将升值。也就是说,汇率的变动会抵消两国间的利率差异,从而使金融市场处于平衡状态
非套补利率平价(UIP):预期的汇率远期变动率等于两国货币利率之差。
如果本国利率高于外国利率,则意味着市场预期本币在未来将贬值。如果本国利率低于外国利率,则市场预期本币在未来将升值。如果本币当局提高利率,则当市场预期未来的即期汇率并不因之发生变动时,本币的即期汇率将升值。反之亦然。
2、 简述汇率制度选择的理论。
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的优劣比较:
1)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效率;
2) 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效力;
3) 政策纪律性
4) 对于通货膨胀的控制;
5) 对于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影响。
影响一国汇率制度选择的主要因素:
1) 本国经济结构的特点:小国贸易依存度高,大国对外贸易多元化;
2) 特定的政策目标:治理通货膨胀;
3) 地区经济合作情况;
4) 国际国内经济条件的制约;
5) 三元悖论: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货币政策独立性。
3、 何谓均衡汇率,怎样衡量均衡汇率?
自威廉姆森以来,均衡汇率都定义为与内外部均衡相一致的汇率。内部均衡以保持充分就业为衡量标准,而外部均衡则以国际收支平衡作为衡量标准。
均衡汇率是内、外部均衡同时实现时的汇率,其中内部均衡就是使经济增长保持在均衡区间内的增长,外部均衡一般指国际收支平衡。对于我国这样的大国而言,内部均衡要比外部均衡重要,因此使经济增长保持在均衡区间内要比实现国际收支平衡更重要。如果使经济增长保持在均衡区间内需要一定的国际收支失衡为代价,而且这种失衡是可维持的,那这样的国际收支失衡是可以接受的;反之,如果国际收支失衡影响了内部均衡的实现,那这样的国际收支失衡就是不可接受的。由上所述,内部均衡是均衡汇率最主要的条件和判断标准,均衡汇率应该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汇率条件,而不仅仅是国际收支平衡的汇率条件。
均衡汇率需要同时兼顾两种不同的权衡:一是价格和就业之间的权衡,由此决定的均衡汇率是区间均衡,由于价格和就业都是政策目标,这种均衡汇率可以称之为“主观的”均衡汇率;二是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之间的权衡,由此决定的均衡汇率是一个点均衡,由于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是客观存在的,它们之间权衡的结果必然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可以称为“客观的”均衡汇率。
两种权衡都要兼顾,如果不考虑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权衡,就会为在短期内创造更多的就业而过于低估汇率,造成资源的过度使用,最终危及长期内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如果不考虑价格和就业的权衡,就可能造成经济动荡,不但短期目标实现不了,长期目标最终也难以实现。
均衡汇率是一个区间使它可以充当实现政策目标的工具,政府可以根据经济形势在均衡区间内调整汇率,在短期内维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在长期内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4、 适度外汇储备量的决定方法有哪些?
外汇储备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1) 融通国际收支赤字,主要是短期性的国际收支赤字;
2) 干预外汇市场,维持本币汇率的稳定;
3) 充当对外借债的保证。
影响一国外汇储备需求量的主要因素:
第1 / 46页
贡献者:cxfinancecx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资本流动与汇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