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名士 秋元康潜规则名士 正始名士 永和名士 都分别是什么时候的哪些人?

《名士传》、《竹林七贤论》考论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3.00
&&¥3.00
&&¥3.00
&&¥3.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名士传》、《竹林七贤论》考论
《​名​士​传​》​、​《​竹​林​七​贤​论​》​考​论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看到一句话叫“是真名士自风流”那什么才能算的上真名士?
看见一堆富二代、装逼就是名士的说法,实在想呕血三升。这种机灵有必要抖吗?儒林外史里,全是这种假名士。第四十二回写汤由、汤实两个贵州总镇都府的少爷,只知道讲排场,考前在扬州狎妓,考后又迫不及待去玩戏子,这副名士派头,当然是假的。最后一回提到的四客,一个是会写字的,叫做季遐年,自小无家无业,总在寺院里安身;一个是卖火纸筒子的,却下得一手好围棋,叫做王太;一个叫做盖宽,本来是开当铺的,后来靠开茶馆谋生;还有一个荆元,在三山街开着一个裁缝铺,弹着一手好琴。这四位琴棋书画,虽然厕身市井,操“卑贱”之业,却有至情至性。他们虽不如杜少卿、庄尚志一般风流文雅,但这些奇人就是当年南京城里的真名土,体现着这座城市的六朝气和名士气。风流是个很容易让人误解的词。杜少卿可以时常和娘子上酒馆吃酒,虽然有人不很理解他这种“风流文雅处”。他可以坦然地同沈琼枝交往,不像一般俗士,不是把沈琼枝当作倚门之娼,就是疑为江湖之盗,这就是他的名士气和风流气。但风流并不等于风月,而是一种潇洒。冯友兰先生认为风流是最难捉摸的名词之一。要说明它必须说出大量的含义,却又极难确切地翻译出来。就字面讲,组成它的两个字的意思是“wind(风)”和“stream(流)”,似乎毫无意义。尽管如此,这两个字也许还是提示出了一些自由自在的意味,这正是“风流”品格的一些特征。冯友兰先生认为英文romanticism(浪漫主义)或romantic(罗曼蒂克)这两个词与“风流”意义大致相当。“风流”主要是与道家相关。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提到汉末,魏初的文章,可说是:“清峻,通脱,华丽,壮大。”到了东晋,社会思想变得平和,佛教思想也传人。文章便更和平。代表平和的文章的人有陶潜。而诸如陶潜,嵇康等等拥有魏晋风度的这些人,他们人格思想行为极为自信风流萧散、不滞于物、不拘礼节。士人们多独立特行,又颇喜雅集。无论在文学贡献还是美学上都值得后人景仰。《红楼梦》中大嚼鹿肉的史湘云,吃相很是不雅,被众姐妹们讥笑,湘云反击曰:是真名士自风流!众人皆无语。曹雪芹本身也是亦诗亦酒的大名士,湘云这种名士风度,大约也是他的一种审美理想。所谓名士,恃才放达、自由散漫、不拘小节。隐逸文化中“小隐隐于山林,大隐隐于朝市”的命题,也是说重要的是心隐。《红楼梦》也多次用“风流”二字描述黛玉,如“风流婉转”,但她外在不如湘云洒脱,内心却又比湘云更超脱,故而她依然不是名士;如果是名士就不会拒绝吃鹿肉,这与名士的不拘形骸还是有很大区别。而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捆”更是让人想起阮籍这些好饮好醉放浪形迹的诗人,在古典女性中,能抵达这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千古一绝。我当年在BBS上的id枕霞新友,充分表达了对湘云的倾羡之情。湘云不象黛玉般幽闭孤僻,也不似宝钗冷艳高深,只叹惜其思想不够超逸,感情也欠缺深度,自然不能成为宝玉心心相印的知己。但其如此笑对人生,不愧为真名士也!最后,正本清源,引用一下李零的“说名士,兼谈人文幻想”——  古书所谓“名士”,本来是指有名的人。如《礼记·月令》规定,季春之月,要“聘名士,礼贤者”,“名士”的意思就是如此。但后来不知怎么搞的,大家非把那些隐姓埋名东躲西藏不跟外界来往根本就不可能出名的人叫“名士”。[但是否有才能不得而知]这样的名士,其实是隐士。[哈,装模作样之人,假名士想来亦不少,哈,绝倒]  中国的名士,也叫高士。高士是高洁之士,让人景仰的干净人。魏晋之际,皇甫谧作《高士传》,现在还在,可以找来看。西晋,嵇康也编过上古高士的传赞。东晋,袁宏作《正始名士传》(简称《名士传》),《世说新语》两次提到。《晋书》以来,正史有《隐逸传》。隐逸是逃跑,能逃就逃,能躲就躲,人往低处走。[为官难遂意,需应付多少事务,自然为不羁者所不受]这是中国文人的理想,或者也可以说,是一种幻想[难]——中国文人常有的幻想。它不同于西方所谓的科学幻想,我叫人文幻想。  中国的名士,主要有八种。  (一)上古揖让型(纯属幻想)。  战国时期,大家都说,上古之人道德高,帝王皆行禅让。在位的人,年纪大了,必访贤人,非把天下让给他。而被访的人,都是见权位就躲,遇名誉就让,经常推来搡去,“三让天下而不受,不得已乃受之”。[多是装模作样,哈,余以小人之心度之]还有更高的,是让而不受,不但不受,拔腿就跑,连听都不要听。“行若由夷”的“由”,也就是许由,尧把天下让给他,他不但拒绝,还要洗耳朵,唯恐脏了自己的耳朵。《高士传》的开头,就是讲这类人。[试问当今社会可有此景此人?时代不同,体制也不允许。一笑]当然,这是想像,乱世之人对唐虞盛世的想像。缺什么想什么,这是规律。  (二)以死明志或逃隐山林型(最难做到)。  夏、商、周三代都是家天下,汤、武革命都是暴力革命。行唐虞之道,做上古雷锋,是不可能了。但逃而不受的精神还可以学。比如伯夷、叔齐,武王革命,叩马而谏,说他以暴易暴,不合法,拒绝参加新政府,因此没饭吃(当时的工资是粮食),只好挖野菜。但天是人家的天,地是人家的地,何处容身?有人说,野菜不也长在新政府的土地上吗,他们就连野菜也不吃,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下。“行若由夷”的“夷”,就是伯夷。孔子说,二子“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最为高洁,但自己不肯学。他周游列国,一路碰到的冷嘲热讽者,如楚狂接舆[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长沮、桀溺、荷蓧丈人,才是这类人。他们挖苦孔子,孔子不在乎,还很敬佩。他说,我怎么能忘掉人,而与鸟兽为伍呢,[见《论语》中“不问马”就不怪了,多少人为美化孔子千方百计“正解”此语,可笑耳]毕竟不能忘情于政治。[他还是他啊]接舆等人,逃官不做,窜身山林,十分高洁,但饭还是要吃的,与夷、齐不同。后世隐者学他们,一律躬耕于垄亩。高士,孔子不够格,但前人说,箪食壶饮的颜回可以算一个;老、庄、列子之流,喜欢往山里跑的方士、道士与和尚,也都是人选。这是本来意义上的名士。  (三)佯狂避世型(也难)。  孔子失意,浩然长叹,[讽刺的是他死后的地位]想浮海居夷,上落后国家去,而始终不肯动窝[想当然]。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也幻想过桃花源,但哪有桃源可避秦。如果没地方躲,又养尊处优惯了,不肯到乡下种地,还得摧眉折腰,呆在权贵的眼皮儿底下,就只好佯狂,装疯卖傻。古人佯狂,首推箕子。《庄子》中的某些人物,也是这股劲儿。佯狂,魏晋风度最有名,扪虱夜谈、醉酒行散,传为佳话。他们玩的,第一是药,一种含铅,叫五石散的毒药,服散以正始名士最出名,何晏带的头;第二是酒,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刘伶等人)最有名。五石散,不像现在的毒品,没有成瘾性,但一样有精神效果,据说“神明开朗”,爽得很,唐以前,非常时髦,吃死无数人。喝酒,也是前仆后继,后面还有两位,一位是陶渊明,一位是李太白。[好!二者洒脱无人能效]他们有点嬉皮士。   (四)隐市隐朝型(打折扣的名士)。  本来意义上的隐,一定不能当官,官都住在城里,城里也不能住。但已经当了官,乡下又住不惯,怎么办?不妨降低标准。陆游说,“卖鱼生怕进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他们却说,避世,关键是避,在哪儿不重要,城里可以避,官府也可避,只要内心高洁。[难]所以名士都搬回城里来了。前两年,去城市大学讲学,学校在闹市,挨着个大商厦,叫又一城,“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村改一城。校长府邸豪华,墙上挂着陶渊明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诗实在不错,然此人府上不配挂此诗],有意思。香港多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不难。[于豪华之室心静难,不难的是形式上的]这是隐市。隐朝,古有东方朔。朔,人呼“狂人”,只要“狂”就够了(他敢在殿上撒尿),地点不重要。[若以此标准,余以为寇准算一个,能狂到拉着皇帝袍子听他把话说完,作风亦不羁]他说,古人避世深山,我则避世朝廷,“陆沈于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  (五)酒色财气型(晚近名士之一种)。  汉以来,读书人,只有当官是正经出身。[“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古今读书多不过为了做官,混个工作,可悲!中“书”不过指“正书”!]不当官,干什么,请看《儒林外史》。马纯上说,“人生世上”,除“文章举业”,“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不要说算命、拆字是下等,就是教馆、作幕,都不是个了局”。晚近名士,可以是有闲情逸致的官员,也可以是家有余荫不求仕进的公子哥儿,换成今天的话,就是玩主。雅,是一种玩法,要有钱。不然,饿着肚子逛西湖,何来雅兴?哪怕“湖亭一卮小集”,也要钱。如“名士大宴莺脰湖”[不过比玩,名士风度嘛,难说],就是娄中堂的两位公子办的。酒色财气,酒字当先,但以酒得名,都是古人,不如财字当先。[有时雅不定需财]气的重要性也不如色。中国文人有两个梦,一曰“千古文人侠客梦”,一曰“千古文人妓女梦”,一个是暴力幻想,一个是色情幻想。前者借小说、影视,风靡港台、唐人街,中国功夫打败外国大力士(特别是日本武士)的传说也香火不断,如今已成中国标志,但我必须说,这都是虚构。现实的“侠”,只有流氓黑社会,如黄金荣者流。《儒林外史》有张铁臂,“侠客虚设人头会”,“人头”是猪头。文人无拳无勇,顶多做梦杀杀杀,杀几个同事同胞解气,大家千万别上当。[想起陈平原“车站遭劫”事件,不觉忍俊不经,大笑]第二个梦不一样。文人的《创世纪》说,要有这种女人,就有了这种女人,梦想可以成真。[人为塑造也可以,而且还会把世界变的更加疯狂]名士有才,无人能会,除名士自己,只有名妓。程千帆先生寄我《栖流略》(复印本),就是著录妓女的作品。名士和名妓,才子佳人,天生一对。俗话说,“又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怎么可能?完全可能。柳河东、李香君,就是标本,她们比男人有气节。难怪就是暴力幻想,也要寄托在她们身上,是谓“奇女子”(如十三妹)。  (六)琴棋书画型(晚近名士之另一种)。  名士,除了诗酒雅集,一掷千金,精通美食和美女,还有很多高雅的玩法,无法一一说到,不妨用这四个字去概括。《儒林外史》写到最后,真应着王冕的话,“一代文人有厄”:  话说万历二十三年,那南京的名士都已渐渐销磨尽了!此时虞博士那一辈人,也有老了的,也有死了的,也有四散去了的,也有闭门不问世事的。花坛酒社,都没有那些才俊之人;礼乐文章,也不见那些贤人讲究。论出处,不过得手的就是才能,失意的就是愚拙。论豪侠,不过有余的就会奢华,不足的就见萧索。凭你有李、杜的文章,颜、曾的品行,却是也没有一个人来问你。所以那些大户人家,冠、昏、丧、祭,乡绅堂里,坐着几个席头,无非讲的是些升、迁、调、降的官场。就是那贫贱儒生,又不过做的是些揣合逢迎的考校。[真不错也!放如今仍适用!]哪知市井中间,又出了几个奇人。  什么奇人?就是隐于市井的四个平民:季遐年、王太、盖宽、荆元,四人各有所长,合起来,正好是琴、棋、书、画。荆元“弹一曲高山流水”,令于老者凄然下泪,好像打拳回到原地,回到王冕的理想,回到古代的理想,可惜只是幻想。雅有经济基础。文人要雅,家里没法雅。琴棋书画跟谁玩?还是妓女。妓女最费钱。[心雅便是真雅]   (七)附庸风雅型(假名士之一种)  现在,什么都可以假,名士和风雅也一样。有钱,可以买到一切,园林、豪宅、明式家具、出土文物、名人字画、善本书,炒一手好菜的厨师,国色天香的女人,但最不容易买到的,还是才情二字。附庸风雅古代有,现在也不新鲜。[唉~形式~无语]  (八)太公钓鱼型(假名士之另一种)。  古代隐者,常以渔父为象征。这种渔父谁最早?姜太公。俗话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他钓的不是鱼,而是周文王。周文王访太公,是模仿上古揖让。刘备三顾茅庐,就是从它翻出。袁世凯回家钓鱼,也是学姜太公。中国假名士,不止上一种,还有待价而沽的这一种。他们藏龙卧虎于深山,还有终南捷径通外边,[此等“人才”,叹]“身在江湖之上,心存魏阙之下”,专等明主发现他。清、浊二道走钢丝,深得其妙。  回到文章开头。原来,隐士的出名,奥妙在这里,或者还有月旦评(参看《世说新语》的《品藻》篇),没有宣传不行。总之,名士的背后要有钱,要有宣传,还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不一定,有些名士不见得如此,真名士不必如此]  附:名士举例  古代的名士往往成双成对。  (1)伯夷、叔齐。  商代,北方有个小国叫孤竹国,据说在今河北卢龙县附近[哈,那地儿搞旅游开发了吧]。孤竹君有三个儿子,老大叫伯夷,老二不知叫什么,老三叫叔齐[按排名,伯,仲,叔。老二定叫仲X,定非仲尼,一笑~]。孤竹君死后,老大让老三,你推我让,谁都不肯即君位,撒腿就跑,最后只好让老二当。他们听说西伯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善养老,就去投奔他,可是到了今陕西境内,文王却死了。武王革命,秘不发丧,带着文王的牌位,攻打殷纣王,他们以为不妥,叩马而谏,说父死不葬是不孝[此理也就罢了],以臣弑君是不仁[“帝王将相,宁有种乎?”当皇帝一定得是殷王后代?历来多少改朝换代,难道当皇帝一定要姓什么吗?纣王也不是什么好东西,致百姓于水深火热中,还要这样吗?试问][不过话说回来,陈胜等人目标还是那位子],下定决心,不食周粟。他们逃到首阳山下,挖野菜充饥,别人说,野菜也姓周,他们只好等死,临死之前还唱首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兮”,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我登西山挖野菜,怎么世界这么坏,以暴易暴不知错,叫我如何不悲哀。神农、虞、夏的好日子再也没有了,我该上哪儿去呀,唉呀唉呀,我们是活不成了。后人叫《采薇歌》。[长歌怀采薇~叹]  (2)何晏、王弼。  号称正始名士。何晏,就是《三国演义》中被宦官杀掉的那个何大将军何进的孙子,曹操的养子,他是在宫中长大,服饰拟于太子,娇宠异常。晏娶金乡公主,艳福不浅。其人好色且自恋,爱穿女人的衣服,“动静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正始年间,何晏名士无双,祖述老、庄,口谈虚玄,不遵礼法,尸禄耽宠,无所事事,是个老玩主。后人知他,是因为他援老入儒,编过《论语集解》一书。其实他是服散第一人。他服散,自觉“神明开朗”,但别人看他,却是魂不守舍、面无血色、形容枯槁,好像今日的吸毒者。正始名士是以服散而出名。除了何晏,还有王弼和夏侯玄。上面所说作《高士传》的皇甫谧,也服散。王弼注《易经》、《老子》,很有名,他是少年得志,被何晏赏识,说是“后生可畏”,但和其他名士,关系搞得很坏。何晏、夏侯玄都是被司马懿杀掉,王弼也早卒,只活了二十四岁,绝无后。也许他就是叫五石散吃死的,也说不定。鲁迅说,何晏带头服散,后人群起仿效,只会吃药,或假装吃药,不会写文章,比他们差远了。[说得好!]   (3)阮籍、嵇康。  他俩属于竹林七贤。竹林七贤和建安七子一样,也是七个人,即阮籍、嵇康、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哈,“死便埋我”]。这些人都是能文能酒,喝酒很有名。阮籍喝酒,原因很简单,“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他是借酒装糊涂,“口不臧否人物”。他不拘礼教,好发奇言,如有杀母者,他说,杀父还行,杀母怎么行,理由是“禽兽知母不知父”,杀父是禽兽,杀母是禽兽不如,他是大孝子。还有,他以虱子躲在裤裆的缝隙里,比君子处世,也是名言。阮籍善为青白眼,俗人翻白眼,雅人翻青眼[哈,我若生于同时,定遭白眼!],嵇康提着酒壶和琴去拜访[想起阮籍的“手挥目送”,高!],他是翻青眼。嵇康也是怪人[不怪,外人不解耳],一表人才,却放浪形骸,酷爱打铁。山涛请他做官,他就写《与山巨源绝交书》,跟山涛掰了。信中说,我这一辈子,“浊酒一杯,弹琴一曲”,也就够了。但他躲来躲去,还是难逃一死。他和向秀在家打铁,钟会去了,他爱答不理,钟会打个小报告,罪名正在那封信里。他不光爱喝酒和打铁,还酷爱音乐,得高人秘传,会弹《广陵散》,将刑东市,最后弹一曲,从此绝响[广陵散绝矣!悲!]。他的《音无哀乐论》也是不朽的美学著作。   后世的名士,比他们会玩,但精神境界,则弗如远甚,我就不再往下讲了。[哈哈,后世有才的名士还是有滴,就某些人毁了而已,不必说何人!]
首先想到刚刚逝世的布鞋院士李小文。旧衣布履赤脚,百万奖金捐光,敢作敢言,仙风道骨。平生只有两个事情放不下:科研、每天一斤二锅头。原定1月16日去武汉讲课,1月10日急病不治,家属料理丧事之余还记得把火车票邮回武汉,免得耽误武汉大学的退票时间。家风可见一斑。李小文1947年出生,四川人。年就读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讯系无线电测量仪器专业;1979年到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地理系地理学与遥感专业攻读硕士,并于1981年取得地理学与遥感专业硕士学位;1985年获得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地理学与遥感专业博士学位及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图像处理专业硕士学位。2002年起兼任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现任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主任。1970年代末以来,李小文长期从事地学与遥感信息科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创建了Li-Strahler几何光学模型,并入选国际光学工程学会“里程碑系列”。他和他的科研团队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定量遥感研究的发展,并使我国在多角度遥感领域保持着国际领先地位。下面是选摘:经济观察报:你人生的第一次转折出现在什么时候?李小文:出现在1965年的一天,我在《光明日报》上看到一篇姚文元《评海瑞罢官》的文章,心里很不服气,就写了一篇反驳文章给《光明日报》寄去,并很快收到他们的用稿通知。可没想到,形势突然变了,那篇稿子不但不准发表,还作为严重的政治事件被退回大学,成为批判我的罪证。李小文:我也没什么大志向。考研也挺偶然的,那天,我在绵阳的厂里,下午4点,支部书记过来聊天,说在报纸上看见要恢复考研了,我误以为他是鼓励我去考,就说,考也行。等到下午6点下班的时候,全厂的人都知道我要考研了,而且都用嘲笑的语气来问我,各种挖苦的话满天飞,反而把我逼得非考不可了。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没有支部书记来讲和厂里人的挖苦,我是肯定不会想到去考研究生的。经济观察报:你觉得一个科学家的学识和人品有着怎样的关系?李小文:我相信学识和人品有很强的正相关。如果用X轴代表学识;Y轴代表人品。在X接近零的时候,人品的差别基本独立于学识。但随X增加,二者相关性逐步增强。所以散点图应该像一把扫帚,柄斜向上。有时候,我想要求我的学生都画两张这样的图,把他们认识的、知道的人都作为一个个数据点,标上去。最后把自己也作为一个数据点,标上去,这次可以注明是自己,是什么时候注的。过段时间,再标注一次。三年五年以后,可以看看自己的轨迹,自我评估一把。当然,不用给别人看。经济观察报:所以,直到去了美国,你才开始第一次很认真地来学自己的专业?李小文:好像也没有。只是觉得自己是公派出来的,回去以后还要好好做事,学得太差不好意思,所以,也就稍微比原来认真了一些。但我对自己的要求始终是及格就行,因为从小就是这么个性格。在美国念研究生,满分是五分,三点五分以下要受警告,我每次都争取考试高于三点五分,但如果考上了四分我就觉得自己吃亏了,得尽量把分数压下来。经济观察报:你在美国最喜欢干什么?李小文:好像干得最多的事就是读小说。因为包括金庸武侠在内的很多小说,都是原来在国内根本看不到的。图书馆里专门有一层楼是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的小说,我当时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小说。他们的图书馆是开架式的,借多少都没限制,我每次都提着旅行袋去借书,一次借一袋。我当时最喜欢读金庸,最喜欢《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我觉得自己在性格上还是有点像令狐冲的。经济观察报:当时没想过要留在美国吗?李小文:也不是完全没想过,但基本上我觉得在哪儿都无所谓。我也没有别人那种要回国大展身手、报效祖国的觉悟,真的没有,只是当年是杨老师把我们三个人送出去的,后来杨老师当了所长,叫我们回来,我们三个就都回来了。不是我们觉悟高,是杨老师个人感召力强。当然,作为1979年国家第一批公派出国的留学生,总觉得花了老百姓很多钱,不回国问心有愧。经济观察报:你在遥感领域的独特发现是什么?李小文:我弄了个几何光学模型。这个说起来很简单,原来用的是大气遥感理论,从飞机或卫星上看地面,假定大气均匀,就能够通过可见光看到像元,这是比较成功的。但当我们搞地面遥感时,就要分析地面结构的表面反射,要用一个很不好解的微分方程来处理这种表面反射。阳光下,大气本身是不投射阴影的,而地球表面,无论是树木还是建筑物,由于照度不均匀,沙漠里面的砾石它都有背阴面和向阳面,要投射阴影,这就不能再用原来的方程来解。我的那个几何光学模型就是用来处理地球硬表面的遥感模型。经济观察报:汶川大地震时,你们的遥感帮上什么忙了吗?李小文:很遗憾,没帮上什么忙。地震发生后,我就去查卫星,可惜能出高清图像的卫星刚刚过去,再绕到四川上空还要好几天,而我们的遥感飞机要飞过去又很难,过去,我们的遥感飞机要飞,都要给某些部门递那种不规范的“信封”。减灾委属于民政部,飞机是调不动的。民政部虽然管了一大批救灾款,权力也很大,但调飞机同样调不动。经济观察报:你把李嘉诚基金会奖励你的钱拿出120万成立了一个“李谦奖”,这“李谦奖”有什么由头?李小文:一开始是想叫 “李嘉诚奖”,因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李先生出的钱,用他的名字最合适。但是奖金额度太小,老先生亿万富翁,知道了怕他会不高兴。就想到我写的一篇关于纪念李谦的文章。那篇文章写的是,钱的作用在本质上是 “非线性和非单调性”的。就是说,对比较贫困的青年学生来讲,很少一点钱,也许就能帮助他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或是拯救一条生命,产生比较好的社会效益。对于李嘉诚这样的老先生来讲,多这一点钱在手上,“感觉好”的增量为零,社会效益增量为零,也就是说钱对老先生的作用是非线性的。由于我只要有口二锅头喝,自我感觉就能特别良好,就能感觉自己已经出了线性区,进入非线性区,再加上我两个小孩都在美国,没什么负担,也不缺钱,所以就决定把李先生的奖励捐出来。一开始,我爱人和我母亲有意见,但我以李谦的名义说服了她们。经济观察报:李谦是谁?李小文:是我的长女。1969年11月生的。那时我刚大学毕业,月薪41块多,条件差,她因为营养不良,出麻疹时并发了肺炎,又没得到很好的照顾,1971年7月去世了。所以,我把她十八个月的生命,当作一篇文章,向我爱人和我母亲说明年轻人更需要帮助的道理。经济观察报:你的简单性原则是不是源于当时赶麻雀累着了?李小文:没有,我当时偷懒来着。老师让自由组合,我们调皮的同学就自己组合到一起,用水壶罐满烧酒,躲在农民的地里喝酒。我喝酒就是那时学会的。车票事件见截图:这里是转几段不那么敏感的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了,在回国的人面前,人们的胸膛也挺起来了。过去有一个年轻的学生回到家乡,娶了一位美丽的县中学女教师。他说他能在美国轻而易举地找到个金发女郎,但他决定“把一个家乡姑娘从苦海中解救出来”。他的故事已成为地方上的笑谈。我一直认为在一所典型住宅中,29寸的大彩电放不下,但家家户户都还是想要一台。在成都的为归国人员设的“免税服务店”里,根本没有小于25寸的电视机。最好的29寸电视价值1800美元,次一点要900美元。因为在海外每半年就可以免税买一“大件”,我已经积累了可免税买八台29寸电视的定额。可惜价钱对我来说还是太贵了(我还在想着花300美元买一台电视机呢)。另一种“大件”是小汽车。有人建议我卖掉定额(属不合法交易),再“名义上”地拥有一辆小汽车,但我没有去试。总的来说,这四年间的通货膨胀很明显,但我不觉得情形令人沮丧。高档货物的价格涨得比低档的快,所以像我这样的穷人还是可以尽心享受二锅头和“凤凰”,而那些大官自有他们花钱的地方——只要他们喝的是茅台而不是xO,花的钱最后还是流回到中国社会上。除了美国香烟,唯一没有怎么涨价的是低档的卫生纸,以及施舍给乞丐的钱。我路上看见两个乞丐,都是头发花白的老太婆,跪在街边,无言地把头埋在地上。我猜那是一种“长跪”吧。但她们的罐子里,只有零星的几枚硬币。同事和朋友们并不很抱怨物价的膨胀,至少远没有88、89年时那样不满。一个原因也许是他们的工资升得比“红塔山”的价格要快。同事们——有些已升到正教授或更高——根据不同的级别与工龄,通常可以有每月五百到八百元的基本工资。如果通货膨胀能保持现下的速度的话,他们工资的调整应该超过了“红塔山”涨价的速度。可是他们还有不满。问题之一是,他们缺乏挽留研究生的手段。毕业后的研究生可以很容易地在其他公司里一个月赚一千五到两千元。后来我忍不住地跟她开玩笑说:“你现在是人大代表了,正是一脚把我踹开的良机啊。”在我看来,随着迅速的社会变动,离婚现像越来越普遍了。有一天我在办公,走进一个人说:“你大概不认识我吧。”我却觉得好像在哪儿见过他,但实在想不起来了。“我是某某,”他自我介绍说。啊,是了,他曾是所里面一个实验室的负责人。大约由于他是某位重要国家领导人的女婿,他很少在所里露面。他接着说他近几年很不如意。先是“下海”后一无所获,回到所里却又没了职位。后来他妻子又跟他离了。“离婚了?你们多大年纪了?”“都过了五十。”他1960年以全优的成绩从北大物理系毕业,所以他现在想在我的项目中帮个忙。“欢迎您,”我衷心地希望这样一个资深的北大毕业生能帮助我们,特别在有了那样痛苦的经历之后。可是最近我的同事们否决了我的决定。(这件事对“爱弟”应该有所启发,不要轻易地放弃他的物理专业。)同事们要我接受记者的采访,提高我们研究项目的知名度。我在这方面实在是糟糕透顶,简直不知道说什么。我知道过去有些采访报道中对我有夸张的描述,但那不是我的责任;如果这些夸张的话出自我的口,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可转念一想,或许这是让家乡人民了解我那些SOS和AEIC的朋友们的最简单的法子吧,于是我答应试一试。由于时间紧,能找到的是《光明日报》的一位和善的三十岁出头的年轻人。看了他的名片,我略感失望:《光明日报》国内政治部负责人——为什么是“国内政治”?应该是科学教育部呀。几轮交谈后,很明显的他是想把我描写成一位爱国的、勤奋刻苦的科学家。但我既不是爱国斗士,也不刻苦,所以我坦白地告诉他,有没有绿卡实在是个人的选择。我自己没有申请绿卡,原因很简单:第一,我答应要回到所里工作;有了这个许诺,所里既没有收回我的住房,也没有将我除名。第二,社会上对年轻的海外学者有压力,认为没有绿卡的人无能,而以我的年龄不会有这种压力。(我希望记者能向公众说明,不要根据有没有绿卡来划分海外的学人:没有绿卡,既不能表明爱国,也不表示无能。)第三,绿卡对我实在没有什么用。所以我选择不申请绿卡是很自然的。当记者把他的初稿送到我手上时,标题是“一个书呆子……”。没有任何有关SOS、AEIC和CND的报道,还有些我的话被完全弄反了。原来那次采访就好像两个聋子之间的会谈。从新闻报道的角度来说,我大概只好扮成个书呆子。但是不提SOS、AEIC和CND,这次采访对我来说就毫无意义了。我们过去的几次会谈都是零散的,所以我整理了几段文字,要求一定要把这几段加入报道中,否则还不如不登。据我的一位同事说,那位记者在电话中同意了。可是直到我离开时,我仍没有看到报道的第二稿。我嘱咐妻子,如果有什么东西上了报,无论如何要传真一份给我看,我就可以向SOS和AEIC的朋友们交差了。五月三日,我收到妻子的来信。她说,《光明日报》在四月二十日的头版登了那篇报道,题目是“洋博士的爱国心”。据她说,文章写得一塌糊涂,所以她忍住了不传真给我,生怕我会心脏病发作。所以我只能对SOS和AEIC的朋友们说声道歉了,因为我仍然不知道我的那些话有没有传出去——也许没有吧。再摘几段他逝世前后读者的评论:音容宛在 祝天堂也有实验室,也有喝不尽的二锅头
有位不是特别有名的真名士,叫郑泰,字公业。《后汉书·郑孔荀列传》说“及大将军何进辅政,征用名士,以公业为尚书待郎,迁待御史。”这就是大将军钦定他当名士,中央也姿瓷他。后来董卓还曾计划派郑泰领兵对抗山东十八路诸侯,但是因为有人打小报告说“郑公业智略过人,而结谋外寇,今资之士马,就其党与,窃为明公惧之。”,造谣郑泰有了兵权之后就会组建“公业党”,进而成为缓(fan)则(zei)。卓乃收还其兵,留拜议郎。于是名士郑泰就从军事统帅,变成精神文明办主任了。如果没有这些谗言的话,说不定我们今天就会看到“潘凤又被郑泰斩了”,“三英战郑泰”等精彩戏码。郑公早年也是“知天下将乱,阴交结豪杰”的猛人,后来还跟何颙、荀攸组成刺客联盟谋杀董卓,结果泄密了何颙被抓,郑泰一个信仰之跃就到了袁术家。从这个经历我们仿佛看到了魏武帝的影子。最后本来说好的要当扬州刺史的,结果上任的路上去世了,时年仅四十一岁,哀哉。跟郑泰合传的“孔”更是一位真名士,他就是孔融。孔文举血统纯正,乃孔子二十世孙也。中国恐怕少有人不知道孔融让梨,其实还有句名言也是从孔融这儿来的,说孔融十岁那年跟着爹上京城拜访高士李膺,后者逼格非常之高,一般人不接待。然后孔融就跟门卫说“我是李君通家子弟(我和你们领导是熟人)”,然后门卫让他进去了。李膺见到他就问,你是哪门子亲戚啊?孔融说我家祖爷孔子,和你家先人老子(老子姓李)曾经同德比义,而相师友,谈笑风生,而我们都是累世通家,所以沾亲带故的。这个话说的很漂亮,给李膺也带了个高帽(谁知道他是不是真老子后人),而且出自一个十岁小孩儿之口,冠冕堂皇一套一套的。这让我想起以前有个叫“演讲帝”的小孩儿,曾经在网上也挺火,不知道现在发展咋样了。当然讲的好归好,好不等于让人喜欢。就像我看这个演讲帝视频的时候总是很别扭,因为他不像个青少年该说的话,给人感觉有点假。对于孔融的这一番高论呢,当时的反应是“众坐莫不叹息”,“叹息”给人感觉就不是很热烈。按说这个故事应该起个标题叫《机智的孔文举》,然后以“顿时掌声雷动”结尾才对。后来到场的太中大夫陈炜听了以后干脆就说“夫人小而聪了,大未必奇。”。这则逸事在史书上有记载,后来广为流传的版本“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出自《世说新语》。总之呢,孔融从小就是一个有社会影响力的人物,保守估计是汉朝十大杰出青年。孔融的真名士表现很多很多,他的传记比前面郑泰的长好几倍有余。比如他和喷神祢衡谈笑风生,祢衡说“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这比“生子当如孙仲谋”还损,曹操起码论年龄辈分是够当孙权他爹了,而且用的是个虚拟语气“当如”。到了祢衡这直接大小儿子都出来了,孔融什么反应来?——融亦深爱其才。好一个虐心的三角关系。文章上,他是建安七子之首,文帝曹丕钦定曰: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再就是孔融隔三差五给曹操找难看的系列故事,比如嘲讽曹丕纳甄氏等等,这个早年易中天在电视上都讲过很多。最能体现真名士自风流的是这个:建安元年,为袁谭所攻,自春至夏,战士所余裁数百人,流矢雨集,戈矛内接。融隐几读书,谈笑自若。空城上诸葛抚琴,那主要还是底下没打起来。《英雄》里梁朝伟顶着剑雨写字一幕,大约不过如此。我想起《老子》第五十章: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这就是真境界,真风骨。因为他实在太名士了,以至于每当你受到伤害时,若伤害来源有暗置的武将牌,此伤害-1。故事的结果已然不重要了,不过我们还是把它讲完:城夜陷,乃奔东山,妻、子为谭所虏。
融资看个人简介\微信qiongguihao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秋元康潜规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