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欠银行钱不还会怎样,银行有权调查我的个人信息吗?

银行信贷经理日记——我所经历的跑路企业(二)
日期: 23:15:33
银行的黄金十年
四大国有银行都是在2004年之后开始上市的,上市之前,不良资产包袱重,效益低下,甚至国外机构还说,国内银行己经到了破产边缘,多家银行己经政策性
破产。而后,中国银行业在国家的支持下,脱胎换骨,迎来了发展黄金时期。2003将一部分不良资产划归专业的的资产管理公司,而后通过不良资产核销,中国
银行业轻装上阵,迎来了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
有人说银行利润高,是因为垄断,其实绝没有垄断,不用说全国性的十几家银行,仅四大国有银行,就竞争得你死我活。银行员工的高收入,来源于银行的高利
润,银行的高利润,来源于享受了国家的保护政策。任何一个行业如果享受这个政策都会赚钱,如果没有这个政策,即使干同样的事也不赚钱,银行赚钱,可小贷公
第一,存贷款价格确定。一种商品,而且是必需品,多少钱低价买进,多少钱高价卖出,国家都定死了,而且只要买进就不愁卖,那能不赚钱吗?只要搞到这种商
品就赚钱,这种生意最好做。2013年之前的存贷款市场就是这样,存贷利率制定上限,不能高于基准利率,贷款利率制定下限,最低下浮不超过20%。利润都
定好了,想办法搞到钱就是了,所有的银行都是“存款立行”,“拉存款”成为每一个银行员工的天职。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政策红利会一步步取消,存贷款
利率会逐步市场化,吸收存款的成本越来越高,利润空间会越来越小。企业利润低了,员工收入也会相应地降低。
第二,天量的货币发行。我很少研究宏观经济,但是通过身边的一些事情况,还是能体会到一些事性。十年之前,行里正在庆祝存款超过50亿元。现在,行里的
存款超过了200亿元,是十年之前的四倍。可是,市场占有率并没有增加,竞争对手反面越来越多。09年的时候,应该是最狂欢的时候,上级行下达了放贷任
务,每个月必须新增多少个户,存贷款呼呼猛增。今年,多次出现钱荒,但央行始坚决不放水,即使四大行“逼宫”也不行。
第三,经济周期下行。2008年爆发了金融危机,也有人说大片中小企业倒闭,但是直到今天,才觉得整个社会经济寒气逼人。为了应对疲软的中国经
济,2009年领导开出了4万亿的药方,仿佛一粒春药,让企业重振雄风,暂时忘记了自己羸弱的体质。可是短暂的快活之后,春药的负作用显现出来了,身体弱
的就一天天垮了。2010、2011两年是高利贷狂欢的两年,国家不给发春药了,春药价格上涨,民间很多倒腾的都发了。这两年,有的企业靠放高利贷发财
的,有的靠借高利贷活了下来。银行看似红红火火,实际是回光返照。到了2012年,有的企业春药也买不到了,接着就疲软了,经过折腾,身体也跨掉了。到了
2013年,社会上都没有卖春药的,因为卖了收不回钱来,很多企业彻底绝望了。
四、幸免于难
这是去年的时候的一笔业务,没等批下来,申请人就跑了。当时还有些心有余悸,这次太幸运了!
粗看这家企业,家底还是不错的。他是一家物流公司,有二十多台车,当然里面肯定有一些是别人挂靠经营的。公司名下没有贷款,个人名下只有一笔车贷。到公
司的时候,一看也很正规,财务上就和银行的开放式柜台一样,收付款还挺忙。现有的经营场地(停车场)是租的,在工业园区又新买了一块地。老板拿出红本的土
地证,60亩。我说去看看吧,于是坐着老板的车,去看他的新厂区。他开的是一辆新买的奔驰S350,还是一辆高配的,100多万。工业园区正是施工,路还
没修好,坐着一辆高级轿车,走在凹凸不平的土路上,也着实为他的车心疼。新厂区位于工业园的规划路边上,占面面积确实很大,门口树着一块大牌子,上面有项
目介绍和效果图。新厂正在施工,一些工人正在焊储存罐。房边一排平房,应该是办公区。问问了老板,新厂区投了多少钱了。老板主,光买地花了600多万,填
土100多万,搞建设花了小200万,加起来投了快1000万了。我忽然想到,他的公司才成立两年多,他本身年龄也不大,30多岁,从提供的个人简历上
看,物流公司成立之家经营一家个体汽车修理厂,这个规模的物流公司两年可赚不了1000万,汽修厂20年也赚不了。我问他,建厂的钱都是哪里来的,他说是
他爹给攒下的,他爹前些看干着一些不太合法的买卖,赚了很多钱。这就不好再问了。现在想想,他也真能编,瞎话随口就来。
后来又到他家里看了看,他老婆正在家里带孩子,刚生了二胎,才三个月,老大好像八九岁的样子。
在回去的路上想了想,这家还算是有实力,开着100多万的车,60亩土地,还没大有贷款。刚生了二胎,就是为了这个刚出生的孩子,总不能跑路了吧?
日期: 23:36:41
他的材料报上去,审批人员一看也不错。没大有贷款,资产实力还可以。就是担保人稍差一些,为担保人的事,来回折腾了好几遍,一拖就是一个多月。
就在审批的过程中,有一个晚上他打过电话来,很晚了,快10点了。电话打通后,他问我贷款批下来了没有,听着电话那头声音很嘈杂,没说几句就挂了。
为什么这么晚打电话来?莫非是喝醉了酒?
他的贷款,因为担保人的事暂时搁置了几天。没过多长时间传来消息,他跑路了。
贷款调查过程中看不到的信息,都会在申请人跑路之后大白于天下。他总共欠款2000多万,全是民间借贷,其是不少还是亲戚朋友的,有他表姐的200多
万,一个老乡的80,比较分散,一家小贷公司最多,400万,好在没有银行的。据说一有个债主带着向个人上家里要钱,看到几个月大的孩子,就说我抱抱孩
子。孩子抱过去之后,他居然双手将孩子举过头顶!他夫妻两个估计是吓尿了。
关于物流公司这位老板的跑路,因为接触时间不长,了解也不是很深入。好在这个世界很小,出事之后,总能引起人们的讨论,大家一起也是唏嘘不已。他的借贷
主要是用于买地,买地也是2年之前的事了,也就是说他光搞建设花了两年时间。当时园区刚开始建设,土地价格很便宜,大约就是10万一亩。他当时手里也没有
多少钱,七借八借,利滚利,最后居然成了2000多万。今年,土地被拍卖了,卖了2000多万,几乎能把他的窟窿堵上,但是他还是没有回来。
通过这件事我得到一个结论,开好车的不一定有钱,他的负债可能比资产多。也有人说,开上好车“跑”得快。江苏泗洪的“宝马村”成为那一年全民放贷的一出闹剧。
通过我的观察,在我们这里,奔驰S350几乎成了放贷者的标配。开宝马大家可能觉得有些江湖气,奔驰还是显得比较大气。有一次我和一位做资生意的说,如
果你们行业里开个全体大会的话,估计80%的是S350,他笑笑说,差不多。其实做资金生意的大家也知道,所放出去的钱也不全是自己的,都在利用杠杆作
用,对外或多或少地吸收存款。为了让储户们觉得自己很有实力,或者觉得自己很赚钱,就故意买好车,买别墅。民间的负债又无从调查,这极大地增加了审观察客
户的难度。开好车的真不一定有钱,开孬车的可能真没钱。看来资产这个东西,无法下手了。
今年的信贷形势非常不容乐观
新年第一天,放贷就没有规模。问了问其他行,无论大行小行,形势都差不多。我工作以来,从来没有出现这种情况,一季度就是放贷款的季节,全年70%的指标都在一季度用完。可是今年这个形势出乎我的意料。看来央行紧缩银根、绝不放水成了今年的政策导向。
对于银行和企业来说,这都不是个好消息。很多大企业,等着银行每年增加点额度,好弥补上一年的亏损,可是今年这形势,各家银行新增额度可以很难。企业要做好过苦日子的准备,银行要做好不良资产猛增的准备。
所以对于今年准备上新项目的人,或者准备借款创业的人,还是坚持“现金为王”比较好。“钱荒”很有可能从银行间市场转移到实体经济。
去年年底的时候,到临近的一个县里去参加个活动,参加的是几个小贷公司的老板。这几个老板自己也有实体企业,不过由于投资行业利润非常高,社会需求又非
常旺盛,于是很多老板转战投资领域。年底,正值刚过去一个会计年度,老板们都亮一个亮自己小贷公司的利润。一个老板说,今年赚了2000万,比干实体强多
了,不过全是赚的快要死的企业的钱。
老板们不会算不出高利贷的利息,但为什么还要会借?我觉得可分为四个原因:一是觉得银行贷款很快就下来,先借高息的用着,银行贷款下来就还上,但是银行
贷款迟迟没下来。有的甚至觉得我的土地证都办下来了,银行还能不借钱给我吗?银行贷款放不下来的原因很多,行业受限,现金流太差,对外担保过多,甚至是借
款企业民间融资太多。二是搭桥后银行贷款没续上。企业还贷款,估计一大半都是去借搭桥资金,用几天后,银行贷款下来接着还上,可是银行收回来之后就续不
上。这也是银行饱受诟病的一种作法。前面讲了很多了,银行收回来不再贷一定是有原因的,没有银行想故意整人。三是期望经济形势好转,挺一挺就过去了。四是
压根就没想还,借了钱就跑。
从新兴市场走向成熟市场
有一次和一位同学交谈当前的形势,他自己家里有一家精密铸造企业。精密铸造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从韩国、台湾地区转移到大陆,主要是我们的劳动力价格
比较低。他有一个客户是台湾的,有一次到他厂里来考察。当看到我们当地的企业一年新上一个项目、而且全用短期贷款时,他说这是在找死,台湾没有这么干的工
厂。台湾的企业,很少有上新项目的,尤其是铸造这样的传统行业。台湾的企业经历过经济周期的洗礼,能生存下来的企业都很成熟。他们会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积
累资金,在经济下行的时候收购其他企业。这位台湾老板还给他个建议,趁着现在房价高,把房子都处理掉(同学手里有四套房子),等到房地产泡沫破了时候,这
些钱可以多买一倍的房子。这位同学讲的时候也是嘿嘿笑,不过到现在他也没卖掉自己手里的房子。
还听一位做轮胎的企业老板讲,园区里有一家日本工厂,好多年了,只生产橡胶助剂,也不想着上点新项目,园区里都给他们批了地了,就是不上。而当地的企业,几乎是年年有项目,尤其是大企业,不上项目政府不同意。
这大概就是新兴市场和成熟市场的区别。过去我们的经济高增长,得益于我们在新兴市场中不断发展,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空白市场多,机会也多,所以赚钱很容
易。可是现在看看,提的最多的是“产能过剩”,空白市场几乎没有了,蛋糕不再变大了。有一次听一位老板讲他的发展规划,今年开多少家店,明年开到多少家,
三年内开到全省。他到日本学习的时候,觉得日本一家饭馆开了几十年还是三家店,觉得他们有些不思进取。
五、后继乏人
严格地说,这家企业没有跑路,也没有倒闭,只是老板换了。但是在企业债务承接方面,还是捏了一把汗。
刚到这家工厂的时候,被门口镶在墙里面的门牌吸引住了:“国营**县第一棉纺厂
一九八六年”。呵呵,这家企业己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这是一家改制企业,老板是大股东,当时58岁。走到这个厂里,仿佛真回到了八十年代,门是老式带窗
棂的门,地面是水磨石地面,办公室门口挂着白底红色仿宋体的“财务科”三个字,连办公室的桌子似乎都用了20年了,会计还拔着算盘。董事会成员签字的时
候,发现他们也都50多岁了,不过所有的人都喊董事长为“厂长”。不容易啊,多少国营企业破产了,老厂长带领大家生存了下来,保住了饭碗。当时我想,企业
都干了30年的,大风大浪都挺过来了,还能在这一年完了?我也太衰了吧?
不幸的事情还真发生了。转过年来,老厂长到县里说,我不干了。
那贷款怎么还?我发现,近三年这家企业的贷款猛增,原来一直维持在2000万左右的水平,第二年增长5000万,第三年到老厂长准备撂挑子的时候,贷款己经到了8000万。这8000万似乎超过了企业的净资产。
终归是国有改制企业,政府管也得管,不管也得管。政府找了另外一家民营企业,把企业接过来了,承接了企业的所有债务。
由于这家企业还在经营,也不便揣摩和评论其中的是是非非。改制企业的接班,似乎是一个非典型性问题,巧的是那一年碰上了两个。对于改制企业,尤其是改制
不彻底的企业,从形式上是民营,从实际上还是沿袭了国营企业的体制,感觉就像骡子一样,他本身就是个四不像,也生不出后代来。
这个例子也是中小企业无法交班了例子,更典型一些。
这是一家做化工的企业,他的历史也相当辉煌的,他做这一行二十多年,今年53岁。他是最早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以至于带动了一大批从业者,全县70%的从
业者都是他们镇上的,被称为“**帮”的领头人。他也带出了一批老板,带动了一大批人致富,给他供货的、销货的有几十人,到他厂里的时候,小轿车排了一大
排,全是装货、卸货、结账的。跟着他干的,据说手里现金过千万的就有好多。
他最后的贷款,应该有4000多万,上一年的时候,只有2000多万。所以说这也是一个信号,企业贷款大幅猛增,而且是在行业不景气的背景之下,对于这
种十年以上的年的老企业,应该说这种贷款需求是不正常的。到下半年,有一家银行贷款到期,宣布无力归还,只有一句话,你们起诉我吧。
又遇上了一只黑天鹅。
我和同事们笑着说,这TM的没法干了,企业没法看,没车没房的我们不贷,结果开好车住好房的跑了。觉得新企业不稳定,结果老企业也撂挑子不干了。企业到底怎么看?
年轻的创业者说,现在事业不好干,人家老企业的底子厚。年龄大的老板说,现在事业不好干,是年轻人的天下。
关于他为什么宣布举手投降,有两种说法,一是年龄大了,现在的同行业都是二三十岁的小伙子,人家敢闯敢干,再说年轻人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方式和他们这一代人不同,走不到一个圈子里去。二是公司后继乏人,没有合适的接班人,这成为他越干越累、最后不想干的最主要原因。
他的孩子们都有自己的工作,没有和他一起经营。他前几年的时候,聘过一个总经理,是他的侄女女婿。这个女婿很优秀,公司管理的非常不错。可以后来不跟他
干了,自己跑出去单干,关键是还带走了一批客户。这对他的打击中非常重的,核心人才流失,再加上客户流失,对于一个五十多的人来讲,再让他回过头去重新
干,那是相当累的。而且工厂今年搬迁,老厂拆了,新厂没建起来,这一年几乎没有业务。老底估计是越吃越空,最后宣布企业死亡。
职业经理人制度是影响中小企业交班的重要原因
很多民营企业,而且是干到一定规模的企业,明摆着是交不下去,企业不知道交到谁手里,这是面临着一个普遍的困惑。和一些50岁以上的老板交谈的时候,他们也是一脸茫然,企业的管理层,也是不知道今后企业的发展方向。
中国的民营企业要交班,一般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子女,最好是有儿子;二是子女愿意接班,愿意吃苦受累干实业;三是子女有能力接班,具备经营管理
能力,能守住业。可是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是十分困难的。有孩子这个条件一般都能满足,但是子女愿意接班就未必了。干实业是很辛苦的,整天的生产、销售、财
务、人事,乱七八糟的事一大堆,政府、客户、银行的关系需要处好。穷二代羡慕富二代,可富二代也有他们的苦衷,顺治皇帝感叹“奈何生在帝王家”看来也是有
苦衷啊。富二代不是不想继承这些财富,而是不想再受父辈的累。第三个条件是子女有能力管理,这个更难了。第一代创业成功者都是在商场中摸爬滚打从商战中拼
出来的,就像开国皇帝,哪个也不简单。可是守业者就未必了,他们是在温室中长大的,简单地说就是创业容易守业难。
有这样一个段子,如果问日本人企业是谁的,日本人说企业是社会的;如果问美国人,美国人说企业是股东的;如果问中国人,100%说企业是老板的。这就是
公司治理制度的不同。尽管我们的公司法规定了公司设股东会、董事会、总经理,实行三权分立,股东享有所有权、受益权,董事会具有决策权,总经理行使管理
权,但是在中国实现不了。中国的民营企业,不能实行三权分立,必须是三权合一,老板既是股东,也是董事长,也是总经理。为什么,因为总经理靠不住,因为职
业经理人靠不住。
职业经理人吃里扒外的事屡见不鲜了,有的职业经理人不顾公司利益、股东利益,只顾个人益。愿意干就干,不愿干就换老板,或者是自己单干。正如上面说的,
如果老板完全依靠职业经理人的话,那会输得很惨。最典型的例子,是黄光裕和陈晓,本来黄光裕是东家,陈晓是掌柜的,可是在东家的受难的时候,这个掌柜的联
合其他小股东,把大东家做了,他成了大东家。股东聘请总经理会出问题,总经理再引入其他股东也是问题。雷士照明创始人吴长江引入了风投做大股东,结果自己
很快被清理。
只有从法律层面解决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甚至有些恶劣行为需要上升到刑法层面,才能解决中小民营企业接班的问题。
转型升级,首先要转变观念
也许从国家层面的转型升级,企业在实现起来有难度,这个毕竟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需要资金和人才。但是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我觉得老板们可以先从自己的观念上进行转变。以下是我所感觉到的几个变化,不知大家是否认同。
一、从暴利进代进入微利时代
大家都在说,钱不好赚了。听一些经历过轻松赚钱的老板讲起过去的故事,真是幸福的回忆。原来柴油3000一吨,每吨能赚1000,现有8000一吨,每
吨只赚200。原来店里的人真多,早上还没吃完饭,客户就在门外等着,现在坐一天也等不来个人。原来东西真好卖,一车羽绒服拉来,一下午就抢光了,现在堆
在仓库里满满地等着打折促销。
时代变了,没有暴利。以前那种发财机会,一去不复返了,必须接受这个现实。
二、从工业化时代进入工业信息化时代
到现在了,有的老板还想着到工业园买地建厂。可是从我所见到的工业园区,大多数是冷冷清清,能满负荷开工的,不到十分之一。甚至很多是为了占地,买了之
后就没动。法国七十年代就没有钢厂,美国八十年代没了纺织厂。工业化时代结束的种种标志己经开始显现,中国的钢产量己经是世界第一,原来这第一都是发达国
家的帽子,主要的行业,都呈现产能过剩的状态。我们没有全部完成工业化,只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在同步进行。
信息化时代,一切都在变化。从身边来说,淘宝、美团、携程动了多少人的奶酪?只有顺应这种变化的,才算是适应潮流,才能从时代进步中分得利润。
三、从多元化经营到专业化经营
企业再起名叫什么“集团公司”,我感觉没有前途。香港的公司喜欢就叫集团公司,因为香港太小了,市场很小,只有什么都干,就像在村里只能开个杂货铺什么
都卖,要是开个专卖店一定没有顾客。日本的也喜欢就财团,因为日本市场本身也不大。但是美国,欧洲,几乎都是专业化公司。因为这个市场足够大,也太大了,
必须进行细分,不细分就没有竞争力。“小地方开大店,大地方开小店”,乡镇上的超市东西越全越好,一线城市的专卖店越专越好。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市
场足够大,企业必须走专业化的路子。
四、从凭胆量到凭智慧
现在都叫嚣读书无用论,知识改变命运,越读书越没前途。经常说谁谁谁文化水平不高,现在是大老板,谁谁谁上了大学还给人家打工。这种现象都是在转型期的
特殊现象,不会一直这样下去。以前发财是凭胆量,因为这个生意没有人干,没有愿意冒这个险,他正好是城乡待业青年,去干了,发了财,主要原因还是那时候的
发财机会多。现有没有了,再找那种捡钱的感觉是找不到了。现在的经营,必须凭智慧。
五、从凭机遇到凭管理
机遇很重要,机遇就是市场机会。靠机遇发了一笔财,不等于一直能够发下去。比如2006、2007年的股市,谁进去都赚钱,但谁敢说在这两年赚了钱的就算股神呢?大风吹来了,猪都能上天。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
过去是一个不断成长的市场,就像股指一路走高,只要跑赢大市就行了,不需要有太出色的能力。现在股指涨的慢了,或者不涨了,或者下跌,想要以这个时候赚钱,就必须有出色的能力。经营需要智慧,管理也是一门科学,只有凭借出色的管理,才能持续赚钱。
六、从靠关系到靠市场
关系也是竞争力,不可否认,现在依靠关系还能赚大钱,但是赚钱越来越难了。权力越来越受到制约,比如从自主采购到招标采购,从自主审批到权限上收,无论
是政府还是企业,采购权正在向上集中,原来服务好一个小领导就可以,现在不行了。靠关系,一个不长久。谁能保证自己的亲戚一直干领导呢?靠关系,做不大。
哪能说所有领导都是自己亲戚呢?说不定领导还有更亲的人。
市场越来越公开透明,靠关系不可长久,靠市场、靠服务、靠价格,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七、从自建项目到收购项目
市场己经趋于饱和的,甚至有些过剩。过去,企业习惯于自己上项目,自己买地、建厂、买设备、招人、跑销售。这两年,不扎实的企业将会逐步被淘汰,还有一
些不能交班的老板也会出让企业。与其自建项目,不如收购项目,设备是现成的,人员是现成的,价格还便宜。企业想要扩张,就要准备好现金,随时准备收购企
业,收编市场。
有一个客户非常扎实,他是一个批发美的小家电的企业,美的的小家电品类繁多,他原来只做几个品类。这两年当地他的同行垮的很多,前年的时候,他用房屋抵
押,不断地收购别人不做的美的产品,到现在,己经收编了所有美的品牌的小家电,和厂家的话语权不断提高,和商超的谈判地位也越来越高。他自己开开玩笑说是
个收破烂的,的确,收购别人的项目就像收破烂一样,价格很便宜。厂家为了市场不丢,对于接手这个品牌的人,给予很多优惠政策,有时先发货后付款,这在一般
的贸易商来说是做不到的。
八、从做大到做强
企业应追求规模导向还是利润导向?应该是仁者见者,智者见智。规模是名,利润是实。规模大了受了尊敬,在同行业是有些位,在政府和银行眼里高看一眼。虽
说今年炼一吨钢才赚5毛钱,不如炒盘土豆丝的,可是钢厂的老板再亏也比饭店的老板有地位。但是对于小微企业来说,我认为应该把利润导向放在首位。大企业是
社会的,亏了也不会轻易倒,小企业是自己的,亏了全是自己承担。
今年,有一种说法是,规模越大企业亏得越厉害,或多或少地有一些真实性吧。年底有的客户到中石化结账,结果说今年没钱。往来一般是12月底开发票挂
账,6个月之后付款,现在连账也挂不上了。再往前说的时候,随时能够挂账,3个月付款,再往前,是随时能付款的,不需要挂账。中石化这种巨无霸型的企业都
说没钱了,唉。
到企业看什么
如果考察企业,那么到企业最直观的当然是看账薄,但是老板十有八有是不让你看的。尤其是内账。也有让银行看的一些报表,不过都是事先准备好的,哪家店销了多少,哪个企业应收款是多少,都是虚报的,可信度不大。
有人说看老板的人品,这个也不好掌握。人品好不一定企业干的好,好人不一定是好老板,好领导不一定是好人。举个例子,李世民是一代明主,他是杀了亲弟弟
又逼老爹退位的,地地道道的坏人,朱棣也是有为的皇帝,可他是造反起家,逼跑了建文帝。老板的人品和经营管理能力是两回事,人品差不一定管理的差。再说外
面养着小老婆的太多了,如果这也是一条规定的话,估计大多数业务都做不了。但是有一个,好赌的人是绝对不要接触的,赌性强的人喜欢铤而走险,喜欢冒险刺
激,不愿意脚踏实地地赚辛苦钱,这和信贷的原则是违背的,我所见的两个好赌的人都跑路了。
我觉得到企业可以看几下几个方面:
1、看老板的精神状态。企业有病和人有病一样,是能在脸上看出来的。老板债务缠身,整天被逼债,就是再会演戏,也隐藏不住。债务缠身的人有两个特征,一是憔悴,非常疲惫,看上去无精打采;二是迷离,说话注意力不集中,东扯一句西扯一句,话谈得不投机。
2、看员工的精神面貌。资金紧张的企业,一定是会拖欠职工工资的;拖欠职工工资,员工的干劲就不高,干活没有精神,出工不出力。如果老板管理得好,那么员工的精神面貌就好,员工非常有活力,工作积极主动。
3、看企业的运行状况。看厂容厂貌是否干静整洁,看存货是否摆放整齐,看生产线是不是紧张有序,这都能体现老板的管理水平。
仿朱自清《春》银行年终总结
盼望着,盼望着,年底来了,年末考核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行长们的身板朗硬朗起来了,肚子涨起来了,脸也红起来了。
客户经理们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拉存款的,卖基金的。饭店里,KTV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站着,坐着,喝几箱酒,唱几首歌,洗几次脚,搓几次澡。营销轻悄悄的,客户软绵绵的。
工行的、农行的、中行的,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抢着到客户那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营销中带着暧昧儿,闭了眼,仿佛存款已经拉进来
了、基金已经卖出去了、不良已经化解了!成千成百的客户经理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行长们飞来飞去。银行的公车遍地都是:杂样儿,奥迪的,别克的,停在路边,
打着双跳的车灯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银监会提出七不准规定”,不错的,像党的手抚摸着你。客户的中间业务收入都应该有利转费的气息,夹杂着点利率上浮下浮,还有各种各样巧立名目的科目都
在产品经理的脑海里酝酿。财务顾问、资金监管就应该将窠巢安在大中型客户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勾引一些小企业,唱出扶持的曲子,让点利与政府应和
着。支持小微企业的口号,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
风险事项是最寻常的,一发生就是一连串。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财务报表上全笼着一层烟雾。销售收入却绿得发亮,现金流也
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下班了,一辆辆公车,载着一个个行长,烘托出一片忙碌应酬的撩人夜。审批部还有忙碌的四级专审,披着星戴着月。他们的材料,叠的
高高的,在办公桌上静默着。
银行的不良贷款渐渐多了,跑路的客户也渐渐多了。省行支行,风险保全,前台后台,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平移平移贷款,化解化解不良,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末”,快到年末,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利润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里脚是新的,它增长着。
总行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秀着。
银监会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赶着我们汇报去。
企业的风险管理
几乎所有车辆都有安全带和气囊;
几乎所有电脑都有杀毒软件;
几乎所有公共场所都有消防设施。
但是企业老板经营着的几千万的资产,却没有一点风险控制手段,经营了十几年的家业眨眼功夫就垮了。
这就是风险管理。企业的风险管理有两项内容,一是风险识别,哪些项目风险太大,和收益不成比例(有的项目是高风险、低收益),不值得我做。第二是风险处置手段,一旦风险发生了,我将采取什么措施,把损失降到最低。
大多数老板一点风险意识都没有,更没有风险防范手段。就像银行收回贷款没有续贷,这种事件会发生的,而且发生的概率还很大,老板应该事先想到这种事情。
当这种事情发生的的时候怎么办?你没有化解手段?现在企业还贷养成一种恶习,几乎全用过桥资金,有的也称为高利贷。这就是没有想到银行会收回贷款,觉得完
全有把握才去借的。企业经营地红红火火可以不用担心,但是都到了苟延残喘的程度了,还意识不到这一点,那也太大意了。再有一个就是风险控制手段,银行收回
贷款不放了,那我怎么办?我能不能短时间内收回现金把高利贷堵上?难道就被高利贷拖下水不翻身了?
为什么银行比较倾向于给大企业放贷款,因为大企业建立起了风险防范手段。有的大企业,每天账上必须趴着上亿的现金,因为企业有几十亿的贷款,几乎每天都
有到期的,万一还上没有续下来怎么办?上千万的钱可以从社会上找,可这动辄就是上亿的贷款,哪里筹措这些资金?有的小微企业,还过夜的钱都不留,一看对账
单,经营取到小数点。万一企业有个急用怎么办?
有一个小型化工企业,因为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危险品爆炸,出现人员伤亡,结果死者家属堵门要赔偿,安监局随即责令停产停业,几天后企业就宣布倒
闭,4000多万贷款无法归还。这个死得更快。企业第一是没有风险识别能力,操作工没有培训上岗,易燃品接触明火发生爆炸。大企业一般都有安全评价,人员
培训上岗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二是在出现人员伤亡后没有及时处置,和家属讨价还价,家属闹事直接引起安监局的查封。大企业一般都有危险处置预案,一旦发生安
全生产事故,把家属接过来,不要声张,先拍下高额赔偿金,家属的任何条件都先答应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有的老板只看收益,不看风险。
有一个客户贷下款来用不着,就学着别人放出去了,结果借钱的人跑的跑,不还的不还,放出去的本金只回来一半。他后来说,再也不干这事了,看着很舒服,其
实风险太大。我和他说,做企业的放贷,只看着收益,不想着风险。银行放贷,先看风险,再看收益,正好反着。他深以为是。
如果是普通商品,当然是卖价越高越好,有人出10元,有人出7元,当然是卖给出10元的。可是银行放贷就不同了,宁是放7厘的,不愿放1分的,要是都追
求高收益,那银行早成了高利贷了。贷款这个东西,价格很重要,但是风险更重要,为了一点点的利息,损失了本金,捡了橛,丢了羊。
有的同事,信用卡额度很高,用不着,就通过P2P平台放出去,我觉得这就是和经营企业一样,负债经营,收益高,风险也大。在进行投资的时候,就需要做好风险评估。
第一是看项目风险大小,即平台安全不安全,有的平台,利率很高,高得离谱,这也不能投,倒闭的平台太多了,宁可选择利率低一点了,也不能盲目选择高息的;
二是信用卡锁了怎么办,就像银行到期收回不贷了,那就必须短贷短用,长贷长用,回款周期要和贷款期限相匹配,信用卡一般都是一个月的还款期,所以放出去的钱不能超过一个月,贷款是一年的,回款期一定不能超过一年;
三是万一平台倒闭怎么办,就像客户的货款收不回来一样,那就靠分散投资,每个平台上的投资不超过一个比例,最好是按风险评级来定个限额;
四是万一资金周转不过来,还款期没有钱怎么办,那就是留下一定的备用金,备用金是不能投出去的,每天在卡上存着,只能在倒不过来时还款。
临近年末,银行与企业的银企对接会选在了这家公司,我作为一员,也有幸参加了这次现场会,在企业倒闭之前目睹遗容。
这家企业确实够阔气的,占地500亩,在厂区参观,从这头走向那头,必须要开车,一是厂区太大,二是天气很冷。这家企业原来是一家小水泥厂,由于在市区
附近,又不太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政府就责令搬迁。于是企业在开发区征地500亩,在新厂区建设。在厂区内,看到了生产项目还不少,一是水泥项目,二是超微
矿粉项目,三是预应力管桩项目,四是在厂区还有一个加油站。由于厂区占地面积太大,项目堆放在一起倒并不显得拥挤。
这家企业的知名度是相应大的,高速公路两旁的广告牌有好多块,估计每年仅这一项广告费也上百万元。
在现场,企业各自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和融资需求,银行也讲了自己的政策和程序。但是我看到,这家企业的老板神情的确有些不是很自然,项目讲得也不如其他几位慷慨激昂,就像前面说的债务缠身的老板。
现场会开完了,不长时间就过春节,春节之后不长时间,就听说企业被债主们堵门,不欠宣布倒闭。
这家企业倒闭有诸多原因,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首先是天时方面,赶上政策不好。老板之所以敢用民间资金上这么大的项目,是觉得有一些资金还来源,一
是政府的拆迁补偿款,总数有几千万,但是政府只到位了一部分,与他想像的差距甚远;二是他想着土地证办下来,以土地证抵押,银行贷款很容易获批。这个公司
地工业园属于招商引资项目,土地比较便宜,几年的时间土地增值不少,贷款的时候多评估一些,资金就足够了。但是他的项目属于建材项目,属于不支持行业,多
家银行都未获批,他设想的资金也未到位。
说到地利,主要是这里不是水泥产区,也不是原材料产地,在附近不远处有几家水泥厂,位于原材料产地,规模也很大,水泥即使运过来价格也比他的成本低。
说到人和,主要是管理的问题。企业倒闭后,有的债权人去收企业的应收款,但是到企业上一问,人家说业务员己经把钱拿走了,回头到企业查账,却没收到这笔钱。管理松散,指头缝里就漏掉不少。
虽然资金紧张,企业还是花了很多不该花的钱。首先是圈这么大的地,根本用不了,何必在固定资产上投这么多?如果是企业有富余资金可以,就当一项投资,以
后卖地。现在是自有资金不足,借民间资金买地,没有账算。第二是在企业内部设加油站,为此还成立了一家能源公司,企业的车辆并不多,没有必要自己设,纯属
浪费。第三是据说还花500万建了一个游泳池,那天去看的时候天太冷,没亲眼看到。
通过这个案例,我总结出几点,第一个是,在户外乱投广告的企业不可信。一般的广告是给消费者看的,卖的主要是消费类产品。这家企业,主要生产水泥和商
砼,属于生产资料类产品,说句实话,他的客户没有多少,顶多百十个,而且这些客户还不是靠广告维护的,那花费上百万投广告给谁看?给政府看到了也不好,税
务局以为你做得很大,他们不多收税吗?我觉得是为了给银行看,给债主们看。所以在户外看到很多企业的广告,人倒要思考一下企业究竟怎么样。第二个是,乱上
项目的不可信。今天一个项目,明天一个项目,东一个项目,西一个项目,老板讲得热火朝天利润可观前景诱人,其实未必,讲故事的老板靠不住。第三个是,政府
推荐的项目也不一定很可靠。政府站在政府的角度处理问题,和银行所站的角度是不完全一致的。
搞房地产,现在我觉得没什么搞头,大城市还好一些,在二三线城市,房价涨幅己经很小了,即使涨,也涨不过利息,我觉得借钱去搞房地产几乎没有什么账算。
至于贷出款来放高利贷,据我所看到的(样本足够大),跑路的多,赔本的多,持平己经算不错了,能赚钱的寥寥无几。
两年之前,银行贷款也好贷,民间资金市场也活跃,找几个人联保,这家银行三百,那家银行二百,不出半年,千把万的资金到手了。然后就去放高利贷,再后来
就收不回来。比比皆是。从2013年开始,大部分放高利贷的是亏损的,很多收手不干了。不要说去投什么项目,就是贷款搭桥也不愿做了。很多人是联手搞的,
大家在一起既有互保、联保关系,也一起向某个项目放贷,出事之后,一连串的全部完蛋。听说过的最有意思的是,有五个人在一起搞,全都是开着奔驰宝马,不出
一年,五个人完了两对半。
银行也面临着两难的选择,明明知道客户贷款的用途不合规,但还是去放;明明看出主业用不了这些钱,也会去放。关键是,现在的经济很不健康,做正经生意不
赚钱。这类行业,毫无疑问是高风险,也是高收益,也只有他们能支付得起高利息,银行才能有比较高的收益。命苦不能怨政府,选上了这条路,就愿赌服输吧。
但是我做的时候,还有会有选择的。第一类是抵押的。这些客户原来也是从事普通的行业,比如说零售业,由于从业时间比较长,积累下一些资产。到后来,零售
业利润率变低,他们就将资产抵押贷款,转借给别人。这些客户还是比较安全的,一是他们的资产实力比较雄厚,有一定的家底;二是他们的财产大部分是自己辛辛
苦苦攒下的,知道创业的艰辛,所以不会随随便便的乱投;三是他们从业时间比较长,无论是人脉关系,还是看人看企业的水平,都会有一定的经验。第二类是担保
类的,主要是看主业是否有足够的盈利能力。有的客户主业己经做好很多年,但是向上发展遇到了天花板。正常来说这类客户是没有融资需求的,他们贷款的话,一
定是把钱用在了别的地方了。对于这类企业,我觉得是看主要是否能够有相应有盈利能力,就是说即使放贷的钱全亏了,只要主业还在,也能一点点把贷款还上,还
有机会东山再起。
银行信贷经理日记——我所经历的跑路企业(一)
银行信贷经理日记——我所经历的跑路企业(三)
银行信贷经理日记——我所经历的跑路企业(四)
银行信贷经理日记——我所经历的跑路企业(五)
银行信贷经理日记——我所经历的跑路企业(六)
银行信贷经理日记——我所经历的跑路企业(七)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欠银行钱被起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