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外国投资控股子公司司所得利益与国内利益一致吗 从税收和劳动生产率两个方面解答的话

2014届高考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考点详析(共54个考点)
&&&&&&&&&&&
&&&&&&&&&&&&&&&&&&&&&&&&
2014届高考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考点详析(共54个考点)
&&&&&&&&&&&&&&&&&&&&&&&&&&&&&&&&&&&&&&&&&&&&&&&&&&&&&&&&&&&&&&&&&&&
经济生活的行为主体 主要有国家、生产经营者(企业)、公民。
公民的身份有:消费者、储蓄者、纳税人、劳动者、投资者。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16考点)
一、货& 币
1、商品的基本属性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注意:馈赠的礼品、救灾物资、退出流通领域的物品等不是商品。
②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
补充:商品生产者重视产品质量的经济学依据: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基本属性,商品的质量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生产者只有通过让渡使用价值才能获得价值,从而实现盈利,所以必须重视商品的使用价值,才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2、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
①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所以说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本质:一般等价物&
&&&&&&&&&&含义: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2、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
&&&&原因:货币本身有价值
①基本职能&&&
&&&&&&&&&&&&&&&&形式:观念上的货币
&&&&&&&&&&&&&&&&&&&&&&&&&&&&&&
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
流通手段 &形式:现实的货币
&&&&&&&&&&&&&&&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充当此职能必须用现实中的货币。
②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赊销赊购、还债、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世界货币
3、纸币的流通规律
①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代表的价值)
②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磨损减少贵金属的无形流失
③限度: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2、货币流通规律——纸币发行的依据: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
①其内容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
&&&&&&&&&&&&&&&&&&&&&&&&&&&&&&
&&商品价格总额&&&
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
②其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
&&&&&&&&&&&&&&&&&&&&&&&&&&
&&&&&&&&&&&&&&&&&&&&&&&&&&&&&&&
货币流通次数&&&&&&&&&
货币流通次数
通货膨胀: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货紧缩:指经济运行中的物价全面持续下跌的现象,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出现。
注:纸币的面值(面额)≠ 纸币的购买力(纸币代表的价值,或者实际能购买商品的能力)
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纸币发行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物价全面持续下跌的一种经济现象;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
纸币贬值、物价全面持续上涨、经济过热的现象。
物价全面持续下降、市场疲软、经济萎缩的现象。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部分商品向现阶段性过剩,消费需求不足、货币增长乏力。
使货币购买力降低,商品销售困难,既影响人民生活,又会造成社会经济秩序混乱。
影响生产者投资积极性,导致失业增加和收入减少,对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
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的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
主要是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建的货币的政策,调整经济结构,努力扩大内需和出口。
联系:表现为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不平衡,即流通中实际需要的发币量与发行纸币的数量不平衡造成的;两者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调控的目的: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平衡;保证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联系: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反之,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的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P78\P98)
6、电子货币: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支付的
7、货币的发展:金属货币(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电子货币
4、信用工具
1、结算方式 :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
2、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
①信用卡(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②支票(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关于纸币发行量或纸币购买力的计算问题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但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国家有权决定纸币的面额,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纸币的购买力是在市场竞争中实现的,要注意与物价涨幅的比较。
商品价格与货币的升值、贬值计算公式:
商品价格与货币价值成反比,货币贬值,现在商品价格=原价格/(1-x%)
货币升值,现在商品价格=原价格/(1+x%)
例1:某年上半年定期存款利率是3.78%(整存整取),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了7.9%。小张年初存人了1万元半年定期存款,到期时
A.小张的货币购买能力上升&&&&&&
B.小张的货币购买能力下降。
C.小张的货币购买能力没有变化&&&
D.CPI变化对小张没有任何影响高
解析:这题不必计算,从数字比例可以看到CPI的上涨幅度大于存款息率水平,则选出正确答案为B项。启示:
做好计算题,还要不断注意生活实际。
例2:假设2012年1单位M国货币/1单位N国货币为1:5.5。2013年,M国的通货膨胀率为10%,其他条件不变,从购买力角度来看,则两国间的汇率为
A、1:4.95&&&
C、1:5.6&& D、1:6.05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识记和计算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2013年M国的通货膨胀为10%,据此可以判断出,2013年M国货币贬值,1.1单位货币相当于2012年的1单位货币,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是下降了,据此,M国和N国的汇率变化可以用下式计算:1/1.1=&#,得出X=5,即汇率为1:5,故B项正确。
启示:通货膨胀率为10%是指物价上涨了10%,而不是纸币贬值了10%,二者是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变式:假如是纸币贬值了10%的情况下,则M国和N国的汇率变化可以用下式计算:1/(1-10%)=5.5/X,得出X=4.95,即汇率为1:4.95,此时答案为A
5、外汇和汇率
1、外汇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
3、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①含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②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注意: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1)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
(2)不利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有利于本国企业“走出去”
(3)导致出口导向型 企业生产下降,失业人数增加。
(4)有利于出国旅游或到国外留学。
(5)有利于提高外债偿还能力
(6)外汇储备贬值。
*****关于外汇汇率的计算问题&&&&&&&
注意区分:外汇汇率(间接标价)和本币汇率(直接标价)。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叫做外汇汇率升高。此时外币升值,本币贬值,本币汇率降低。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我国通常采用100单位外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分清是本币汇率(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多少外国货币),还是外币汇率(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多少本国货币)。二者本质一样,但计算中的数值却不同,容易因为粗心而弄错。
例:小张按1美元兑换8元人民币的汇率换得1000美元,两年后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下跌了20%,小张又将1000美元换回人民币。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小张
A.损失了人民币1600元&&&&
&&&&&&&&&&&B.减少了人民币损失1600元
C.损失了美元160元&&&&&&&&&&&&&&&&&&
D.减少了美元损失160元
解析:以近年来人民币升值这一话题为小背景,考查学生对汇率的转换理解,旨在考查学生连续计算能力和分清问题逐个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根据“小张按1美元兑换兑8元人民币的汇率换得1000美元”,可以推算他拥有0人民币。而根据“两年后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下跌了20%”,又不难得出现在1000美元可换人民币为1000*8*(1-20%)=6400元人民币。因此,同两年前相比,小张损失了00元人民币。答案A。启示:切忌主管猜测和心算,最好是分步骤逐步运算。
6、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金钱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金钱)。
(2)树立正确的金钱观:1) 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
2)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二:价格(市场决定价格: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决定)
1、供求关系与价格
供求影响价格:影响价格的因素(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信仰、习俗等)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反过来,价格的变化也会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商品价格与供求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卖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买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2、价格与价值
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场里的商品价格高低不等,首先是因为它们的价值量不同,一般来说,商品的价格与价值成正比。)
*****补充:分析价格下降(上涨)原因的常用表述语言(1)价值决定价格;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劳动时间缩短,商品价值量变小,价格下降。(2)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降。
3、商品的价值量
①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讲,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不利地位;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则处于有利地位。(这就促使商品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
③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劳动生产率
个别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生产率
4、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1)劳动生产率的含义&
(区分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
2)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处于有利地位;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则处于不利地位。这就促使商品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企业只有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才能缩短其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给自己的产品提供降价空间,使其在价格竞争乃至生存竞争中更具优势
*****关于商品价值量的计算问题
关于商品价值量的计算问题关键要注意:商品价值量只与“社会的”有关,和“个别的”无关。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同时,要注意对题中的数量进行观察、计算。
注意: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用除法:原a/(1+x%)=变后的b
&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用乘法,原a(1+x%)=变后的b&&
例1:假设2012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如果2013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13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B)
A.12元&&&&
B.12.5元&&
C.18元&& D.18.75元
本题具有很大的迷惑性。计算此题分两步:
首先,可以把15元看成2012年1单位M商品的价值总量,2013年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提高50%,即M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就是1+50%,价值总量没有改变,所以2008年1单位的M商品的价值量为15&(1+50%)=10;
第二步,该国货币贬值20%,既过去1单位的货币价值,在现在仅为1-20%
=80%,用贬值前的货币去表示M商品的价格为10元,贬值后的货币用来表示M商品的价格,如果把其设为X,则80%X=10 有X=12.5&&&&
综合式为& 15&(1+50%)&(1-20%)=12.5。正确答案应为B.
此题解答的关键是对提高50%的理解。提高50%不是提高一倍,应该是1+50%,即生产率提高50%以后,应该是1.5M=15,即1M=10。
货币贬值20%,相同货币只能购买到1-20%的商品,即0.8M=10。因此答案就是12.5。本题设计意图很好,经济学和数学结合起来,反映了当代经济学的最新发展趋势。
某国2012年生产M商品10亿件,价值总额为100亿元。如果2013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2011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为&&&
110亿元&&& B.
120亿元&&& C.
130亿元&&& D.
[思路点拨]找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以及商品价值总量的计算方法。
2012年生产M商品10亿件,价值总额为100亿元,这说明单位商品的价格为10元。2013年该国M商品因增加劳动者10%,而其他条件不变,故该国品的价值总量不变。故2013年的M商品的价值总额是:11亿件&10元/件=110亿元。故选M商品的数量应该是:10亿件&(1+10%)=11亿件;而不论社会劳动生产率怎么提高,商A。
[解题启示]解答此题一要注意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总量无关,“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0%”实为干扰因素。
5、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①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注意图)
注意:市场调节其实是价值规律在起作用。即三大杠杆:价格、供求、竞争。
理解:(1)波动的原因:商品的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主要是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2)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原因:价格不会无限上涨或下跌,而是以价值为基础,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由于价格最终还是由价值决定。(3)等价交换如何理解?从单个交换过程来看,价格时涨时落,但从一段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相符,“等价交换”并不是每一次价格都与价值相符,而是一个趋势,只存在于平均数中。
6、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
1、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价格变动对相关商品需要量的影响。
A: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将减少对该商品的购买,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B: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
格上升,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
①调节产量。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③提高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④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三、消& 费
1、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1)根本因素:经济发展水平。
(2)主要因素:1)居民的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要发展经济,增加居民收入。
②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收入预期。
③收入差距——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
2)物价水平。——实施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补充:1.从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方面谈谈,我国为什么要在分配领域做出调整:
不同行业、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过大,职工工资增长幅度过低等问题仍持续存在,已成为提高百姓消费总水平、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制约因素。
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是释放消费潜力、拉动经济增长、维持稳定的社会结构的重要基础。((十八届三中全会内容)
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加城乡劳动者劳动报酬,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这一系列措施意在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而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可支配收入的多少直接决定消费量大小,收入增长速度直接影响消费增长幅度,未来收入预期乐观可预支未来收入;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差距过大则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
*****2.如何提高消费水平:(1)对国家而言,①根本上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不断增加就业,增加居民的收入。②稳定物价。③积极调整完善分配政策,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系和政策体系,缩小收入差距,提高总体消费水平。
(2)对个人而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依靠自己的知识、技术、资本等因素获得更多的收入。
(3)对企业而言,要积极关注市场需求,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提高好的服务,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2、消费的类型
①按消费对象分,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②按交易方式分,可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③按消费目的分,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最基本的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3、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
人们的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影响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商家常常利用消费者追随偶像、追赶潮流的心理来推销自己的商品。消费是否应该从众,要做具体分析。盲目从众是不可取的。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这种消费有时可以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但展示个性要考虑社会的认可,还要考虑代价。为显示与众不同而过分标新立异,是不值得提倡的。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这种消费心理是不健康的。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者在选择商品的时候,往往要考虑很多因素:价格是否便宜,质量好不好,服务是否到位,功能是否齐全,操作是否简单,等等。讲究实惠,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商品,是一种理智的消费。
4、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含义: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其核心是可持续消费;可概括为“5R”)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社会主义荣辱观 的体现,民族自强的精神支撑,成就事业的保证,是社会精神财富。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14考点)
四、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决定环节)、分配、交换、消费(是最终的目的和动力)四环节。
1、生产决定消费——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产品消费了,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②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够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大力发展生产力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一条基本要求。
2、大力发展生产力原因
⑴必要性:①是由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决定的。②发展,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⑵重要性: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3、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加快科技发展。②坚持推进改革开放。
3、公有制为主体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地位: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十八届三中全会内容)
2、公有制经济:
①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内容: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国有经济:含义:指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公有制形式。地位: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作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2)集体经济:含义:是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它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并广泛存在于城乡的工业和服务业中。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集体经济可以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
3)混合所有制经济:含义:是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的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经济形式。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位: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是资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十八届三中全会内容)
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投资的多元化,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我国将进一步发展。
③增强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措施:A:必须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B:必须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
④主体地位的表现: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⑤态度: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3、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十八届三中全会内容)
(1)非公有制经济包括:
①内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懂得区分判断,理解其作用)
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以劳动者自己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在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
可以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为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可以吸收劳动者就业,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和国家税收
指外国投资者和我国港、澳、台地区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设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
有利于引进境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境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有利于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
②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态度: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两者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平等,公有制是主体;两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平等,各种所有制同等受保护,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权益,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十八届三中全会内容)
④作用:在活跃市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扩大就业,吸引外资,增加财政收入,增强国家是综合经济实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
①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
②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③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五、企业与劳动者
1、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
①含义: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
②地位:是市场经济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③组织形式: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公司制的优点: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管理结构等。
2、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
①公司的含义: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②形式: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注意区分)
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的资本
资本不划分为等额股份,股东转让资本须征得其他股东的同意,股本转让比较困难
资本必须划分为等额股份,以股票形式表现,上市公司股票可以自由流通转让
不一定是货币,也可以是技术、厂房、土地等
股东人数限制为50人以下
股东人数2人以上200人以下
股东对本公司债务的责任
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负有限清偿责任
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对公司债务负有限清偿责任
股东表决权
按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
不必向全社会公开
上市公司须向全社会公开
最低资本限额为3万元人民币
注册资本额比较高,最低限额为人民币500万元
设立程序简单,适用于中小型企业
设立程序复杂,适用于大中型企业
③组织机构: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
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其助手)——负责公司日常经营
监督机构(监事会)——进行监督
3、企业经营与发展
①目的:利润。&
利润表现为企业的经营收入与生产经营成本之间的差额。
②公司的义务: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③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第一、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
第二、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第三、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公司是否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的成败。)
还可从以下角度考虑:
A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要重视产品质量
B面向市场,掌握市场信息,优化 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C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D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E提高劳动者素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调动劳动者积极性。
F企业要遵循价值规律,按价值规律办事
G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H 进行企业兼并或企业联合
4、公司的兼并与破产
①企业兼并含义:指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兼并相对劣势的企业。兼并的核心是竞争。
意义: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以优带劣,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②企业联合——“强强联合”
③企业破产含义:指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
意义: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竞争力。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5、劳动和就业
①就业的意义
就业对社会生产和发展的意义:1)就业是民生之本2)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就业对劳动者的意义:1)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2)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形势: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通畅
③解决途径
党和政府:(1)根本措施:大力发展经济,促进就业。(2)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一战略,一政策,一方针)(原: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自主创业环境。)
劳动者:树立正确就业观——自主择业观、职业平等观、竞争就业观、多种方式就业观,提高劳动者自身的素质和劳动技能,提高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
企业: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努力增加就业机会。
了解就业、自主创业需要的基本素质:(1)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2)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等道德品质;(3)丰富的专业知识、综合性和技能;(4)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补充:如何解决就业问题:①从根本上大力发展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对劳动者的需求,增加就业岗位②党和政府: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加强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③劳动者个人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即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培养起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③企业: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努力增加就业机会。
6、依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1)劳动者权利的内容: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法律规定的其它权利
(2)维护劳动者权利的意义: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3)如何维护劳动者权利?
劳动者:①维权基础:自觉履行劳动义务;②维权依据:依法签订劳动合同;③劳动者要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
&&&国家:在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的同时,加强有关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健全劳动合同制度;规范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企业: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遵守职业道德,自觉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7、树立正确就业观
(1)树立自主择业观。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和条件,自主选择职业。(2)树立竞争就业观。要通过劳动力竞争,实现自主择业。要努力学习,提高技能和素质,积极主动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3)树立职业平等观。各种正当职业的劳动者,都是创造社会财富所必需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4)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现代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导致就业形式多样化。
六、投资理财的选择
1、我国的商业银行及其主要业务
1、储蓄机构:商业银行(吸收存款最多的金融机构)、信用合作社、邮政企业
2、利息:①银行因为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是人们从储蓄存款中得到的唯一收益。②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③影响因素:本金、利息率水平、存款期限
注意:利率变动的影响
3、存款储蓄的种类: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
4、商业银行:
①含义: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②组成:我国商业银行以国有独资银行和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③主要业务:存款业务(基础业务),贷款业务(主体业务、是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结算业务
④其它业务:债券买卖和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管箱业务等
2、储蓄存款的计算方法
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③影响因素:本金、利息率水平、存款期限
注意:利率变动的影响
在我国,存款利息收入要按规定的税率向国家缴税。
3、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四种投资理财方式的异同
1、股票——高风险、高收益同在
①含义: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
②收入:股息和红利收入、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影响股票价格因素: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多种因素。
③意义:搞活资金融通、提高 资金使用效率、推动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④性质:所有权凭证。(股东可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重大决策、收取股息或分享红利等
2、债券——稳健的投资
①含义: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②性质:债务证书
③类型:国债(金边债券,以政府信誉作担保)、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3、保险——规避风险
①含义(略)②类型: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
③投保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4、融资:资金融通的过程
储蓄存款、股票、债券和保险等各种投资方式最重要的是综合考虑收益和风险。风险和收益是对等的关系,想获得更多的收益,就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在日常经济生活中,要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时.更好地规避风险。
储蓄(便捷的投资)
债券(稳健的投资)
股票(高风险、高收益)
保险(规避风险)
受益权不同
取款获息,安全性大
到期收取利息和本金
取得股息分享红
利经营好坏决定收益
按保险条款,从保险公司获得相应经济补偿
偿还方式不同
按存款方式获得本金和利息
有明确的付息期限,
必须偿还本金
股金不能退,只能
保险事故发生获得赔偿或保险金
投资收益不同
利率较低,风险较低
信用度高,收益高,
代用率高,流通性强,时间长,风险较储蓄大
或没有回报
联系:都是个人投资行为,对国家建设和公民生活有利,都能给投资者带来一定的利益,也有一定的风险。原则:投资要谨慎,要量力而行,坚持收益性与风险性相结合的原则。作为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在选择投资方向时应该遵循五个原则:①要注意投资的回报率,也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收益,但投资的风险大小不同,收益一般和风险成正比。投资时候,应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去选择投资方式。②要注意投资的多元化。投资就像装鸡蛋,不能把所有的鸡蛋都装在一个篮子里。投资也一样,不应只局限在储蓄上,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投资机会③投资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经济实力微薄,可投资储蓄或购买政府债券,经济实力允许,可选风险高的方式,如买债券,炒股,投资房地产。④投资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利益,不得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做到利国利民,同时不违反国家法律,政策。⑤要诚信投资、合法投资。要注意投资方式之间的相关性。各投资方式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的。
(1)储蓄存款利率会影响债券利率。如果储蓄存款利率提高了,势必会带动债券利率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债券在收益上的优势地位。(2)储蓄存款利率会影响股票价格。假如储蓄存款利率提高了,闲置资金就会流向银行,投向股票市场的资金就会减少股票,股票价格一般会下降。
关于股票价格的计算问题&&&&
有关股票的计算题,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现结合例题,就两种常见的股票收益计算方法作简要分析。这一类主要计算股票收益。一定数量股票以一定价格(如:开盘价、最高价、收盘价等)卖出的获利情况,计算方法是:收益=(卖出价-发行价)&卖出数量。总收入=本钱+收益。股票价格的计算方法,股票价格=预期股息/银行年利率,其中银行年利率是一定的。预期股息是计算的重点,预期股息材料一般以两种方式告知:一是直接告知,可以直接套用公式。二是间接告知,这样情况要分两步计算,首先要算出预期股息,然后再套用公式算出结果。预期股息=股票价格&预期股息率。
例1:某股票的上市流通盘为2000万股,当预期股息为0.4元时,股票的市场价格为20元。如果银行利息率提高了2%,当预期股息为0.6元时,该股票的市场价格是
B、20元&&&&
C、30元&&&&
解析:解答此题需三步:首先,明确股票价格计算公式:股票价格=预期股息/银行利息率;其次,根据公式算出银行利息率,即银行利息率=预期股息/股票价格=0.4/20=2%;再次,根据公式算出股票价格,即股票价格=预期股息/银行利息率=0.6/(2%+2%)=15(元)。所以,答案为A。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12考点)
七、个人收入的分配
1、按劳分配为主体
1、生产决定分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直接原因),必然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2、按劳分配为主体(分配对象:个人消费品。范围:公有制。)
①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②必然性&&&
&&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
&&&&&&&&&&&
&&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③意义:第一、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第二、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④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在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
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2、健全生产要素分配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①含义:生产要素 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②内容: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土地、信息等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种类及对应形式:按资本要素分配:储蓄所得利息、股票所得股息和分红、债券所得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等。按土地要素分配:如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
按劳动要素分配: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按技术要素分配: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按管理要素分配:经营管理要素获得的收入主要是通过股权激励方式获得的股份分红。按信息要素分配:提供市场信息、管理方案(点子)的收入。
③意义:第一、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第二、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④原则: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合法的劳动收入受国家保护:个体劳动成果和生产要素分配所得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注意:三个区别
(1)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和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
社会主义性质分配:按劳分配。非社会主义性质分配: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
(2)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的区别
第一,存在的范围不同。按劳分配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动成果分配存在于个体经济中,按劳动要素分配存在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中。第二,性质不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性质分配,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是非社会主义性质分配。
(3)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合法的劳动收入: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按土地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按技术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按信息要素分配。
关于分配方式的计算问题
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公有制范围)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起来的分配制度。公有制经济中的按劳分配收入,包括工资、资金和津贴。生产要素是指土地、资本、劳动力、知识产权等,它们都是生产力的构成部分。它赖以存在的根本条件是生产条件属于不同所有者。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着多种所有制,这就决定了按生产要素分配也是分配的一种形式。
&“劳动收入”关键在于搞清楚题干中的概念“劳动收入”,即通过付出劳动而取得的收入。解此类题目时,一定要注意区分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按劳分配与非按劳分配、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等易混淆概念。
例1:某国有控股企业职工张华每月工资800元,奖金200元,投入10000元作为企业的股份,每年可得股息2400元,同时张华以技术入股,每年可得股息12000元。张华有店面2间,每月要得租金600元。张华平均每月非劳动收入是__元
A.800&&&&&&&
B.1000&&&C.1800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把握“非劳动收入”,即不是通过劳动而取得的收入。在该题中股息、出租房屋才是非劳动收入,工资奖金等都是劳动收入。正确答案是C
3、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1、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额、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十八届三中全会内容)
2、收入分配公平
①主要表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要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②意义:A.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B.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③怎 样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A.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实现社会公平提供制度保证。
B.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意义: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实现发展成果有人民共享;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措施: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C.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措施:要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D.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发挥税收、财政在收入调节的作用。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分配政策,缩小收入差距。(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们生活的物质保障。)
E.大力发展经济,增加社会财富,为公平目标实现奠定 基础
F.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4、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1)①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效率提高——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②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要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关系:二者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方面,二者有存在矛盾。
(3)怎样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①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②既要落
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③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八、财政与税收
1、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其来源
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
①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②形式:税收收入(主要来源)、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简称:税、利、债、费.
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居主导地位,它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最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
2、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主要影响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的影响因素)——发展经济(根本途径)
分配政策——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
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相反,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因此,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3、财政支出的含义和种类。
①含义: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②分类(用途):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
4、财政收支
①收入>支出,财政盈余&&&&&&&&&&&&&&&&
&&&&&②收入<支出,财政赤字
③收入﹦支出,最理想的状态,但几乎不存在&&
&④财政收支平衡: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5、我国财政的作用
1.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财政通过支持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行业、重大工程和地区投资倾斜来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3.国家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 注意:财政政策的运用(联系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
①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降低税率和增加财政支出,经济增长缓慢、有效需求不足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针对经济运行中通货紧缩的现状而采取的措施: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②紧缩性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增税和减少财政支出,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是针对经济运行中通货膨胀的现状而采取的措施: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我国现阶段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收入、支出、税收)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贷款、利率、汇率等)。
6、税收的含义、基本特征
&1、税收的含义: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税收的基本 特征及其关系: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
关系: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7、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
1、增值税:
1)增值税属于流转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税收。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其基本税率是17%
点拨:增值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产品销售价-原材料价)为征税对象的,它的直接负担者是下一环节的购买者。如织布厂的布的增值税由服装厂负担,服装厂的服装的增值税由百货商场负担。
2)作用: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也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2、个人所得税:1)含义: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2)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在我国境内无住所又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
3)特征: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
4)征收意义: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关于个人所得税的计算问题
税法规定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包括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以及任职、受雇的其他所得。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涉及税率的问题,所谓税率是征税额与征税对象或记税的比例,是计算税额的尺度。个人所得税主要采用的是累进税率,即随着征税对象的数额增大,税额的征收比例也随之提高。
例8. 如果某工程师的月工资为7000元,则其个人所得税为_____
全月应纳税所得税
500<X≤2000元
2000<X≤5000元
解析:首先确定应征税额:收入扣除费用。依照《税法》规定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去费用3500元(假如起征点为3500元)后的余额,为应税额。所以该工程师的应税额为:00元。其次明确税率(题中已经给出)。关键是分段计算:
不超过500元部分:500&5%=25元
超过500元至2000元部分:0元
超过2000元至5000元部分:5元
累计税额:25+150+225=400元,这是该工程师应交纳的个人所得税。
8、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依法纳税的必要性
①税收是国家实现职能的物质 基础,有国必有税
②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具有一致性.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
③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项服务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自觉依法纳税。
3、违反税法的行为:偷税(即逃税)、欠税、抗税、骗税
4、增强“依法纳税”的意识
①必须承担义务--自觉依法诚信纳税②要增强对国家工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积极态度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即纳税人的权利)
第四单元:面对市场经济(12考点)
九、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的含义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即必须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因):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2、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内容)
3、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进行。其实质是价值规律在发生作用。市场好象有一只“看不见的手”。
2、市场调节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1、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市场是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调节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
①市场能够及时、灵活的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传递市场供求的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②市场利用
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2、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来
(1)自发性——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唯利是图、两极分化)。
⑵盲目性——生产经营者不可能完全掌握市场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因而其决策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盲目决策,一哄而起)
⑶滞后性——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一定的时间差。
源:学科网]
3、单纯市场调节的危害:①严重危害公民的身心健康,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安定;
②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③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
④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补充: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1)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2)为了弥补市场调节不足(3)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3、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和措施
①意义: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十八届三中全会内容)
②如何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国家:①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严格实施市场准入、竞争和市场交易规则,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②
切实加强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形成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体系,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经济活动参加者: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遵守市场规则和职业道德,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信誉。
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绿色消费,要有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条宝贵经验。基本特征:(一公二共三有力)
第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也叫“根本标志”),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第二,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这是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注:我们通过发展市场经济来实现共同富裕是有保证的:一是公有制为基础,二是按劳分配为主体,三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而是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经营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5、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目标和手段
①必要性&&&&&
第一、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要求)
&&&&&&&&&&&&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有利于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②含义: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③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④手段:以经济手段(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见的经济手段。财政政策包括税收、财政收支政策等手段;货币政策包括利率、货币供应量、信贷等手段。
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应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提示、规定等调节经济的手段。
中国人民银行
财政预算(国债、税收等)
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信贷规模等
通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
通过利率、法定准备金率等的调节来影响货币的供应量,使之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相符
注意:我国现阶段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收入、支出、税收)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贷款、利率、汇率等)。
区分财政政策(财政收入、支出、税收)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贷款、利率、汇率等)。
*****补充: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1):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2)遵循价值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十、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与新要求
1、总体小康&&
(成就:从微观看,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宏观上看,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特点: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
2、全面小康特点:经济更加发展、
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生、生态文明五方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新要求。其中,有以下几项新要求。
①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②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在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4、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主题:科学发展观
①第一要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
&②&核心立场: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③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要全面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布局,促
进现代化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根本方法:统筹兼顾。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2)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4)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十一、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和影响
1、含义: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3、载体:跨国公司
4、实质: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①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技术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②它们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
5、有利影响: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不利影响:①由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②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6、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迎接挑战。
2、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载体。跨国公司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他利用世界各国的优势,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经营,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的流动。
3、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和作用
1、世界贸易组织(WTO)
(1)地位: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2)作用:组织多边贸易谈判、制定贸易基本原则和协定、提供解决贸易争端的场所。
&&(3)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最重要的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公平竞争原则等
(4)我国加入WTO的利弊:&
①利: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②弊:经济风险显著增加(例如绿色壁垒、贸易保护主义)
4、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2)如何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A.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B.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C.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D.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
E.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经营,加快培育我国跨国公司和知名品牌。(怎样“走出去”)F.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注:关于“走出去”①“走出去”的含义:“走出去”,是指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②“走出去”的意义: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意味着我国对方开放发展到了一个新层次。③“走出去”的形式: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④政策: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贸易保护主义的危害:背离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不利于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不利于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不利于各国生产力的发展。
我国(企业)应如何应对贸易保护主义: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③
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促进外贸出口由数量增加为主向质量、效益提高为主转变④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增强经济安全防范意识,积极利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维护自身权益。⑤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积极开拓国内消费需求,降低产品对出口的过度依赖。⑥积极拓宽国际市场,实施市场多元化的战略,减少国际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建筑业劳动生产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