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个人信用贷款款怎么申请

徐高(中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构建地产新发展模式的三个原则

2022年11月,支持地产融资的政策“三支箭”密集发射。“三支箭”政策可算是找准了当前地产市场的主要矛盾,有望带动地产行业向常态回归。但仅凭这“三支箭”,恐怕还难以保证地产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地产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有赖于预期的稳定,其中关键在于明晰地产行业发展的新模式。在构建地产新发展模式的过程中,有必要遵循三个原则:(1)要以增强居民的获得感为目标。过去几年的限购政策更多把显性房价转化成了隐性的购房门槛,并未有效提升居民在住房上的获得感。(2)要更注重供给侧改革。不能再走需求方设限的老路,而应该通过供给侧改革来增加土地和房产的供给,把人民群众对美好居住环境的向往落在实处。(3)要发挥价格指挥棒的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把房价和土地供给联系起来,构建有价格弹性的土地供给制度。在未来很多年,地产行业仍将是中国经济的支柱行业。只有以提升居民获得感为目标,更加注重在供给侧做改革,通过构建有价格弹性的土地供给制度来发挥市场之作用,才能克服过去地产调控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构建让各方都满意的地产发展新模式。

洪灏(思睿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再见了,“清零”

11月的行情无疑是史诗级的。追踪在美国上市的中国ADR的纳斯达克金龙中国指数PGJ当月收涨了近42%,刷新该指数有记录以来最亮眼的月度表现。随着中国进一步重新开放,新冠病例数量将持续攀升,经济活动很可能会受到影响。而中国有限的医疗资源将面临真正的考验。面对艰巨的重启重任,医护人员将身先士卒,负重前行。在重重迷雾和嘈杂熙攘间,市场将何去何从?短期内,互联网平台公司的表现理应更可圈可点。中国市场的长期前景持续改善。当然,谁也不能保证恒指能马上挣脱这一旷日持久的低迷态势。有意思的是,随着恒指开始从史诗级的恐慌情绪中脱身而出,美元的长期趋势也开始拐头下行。现如今,随着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美国的需求将降温,美国经济增长承压,并使美元流动性减少。伴随着美国需求减弱,美国通胀压力将得到缓解,中国出口将走弱,中国增长前景也将变得晦暗不明。助力房地产行业的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政策是否行之有效仍有待观察。美元走弱对大宗商品、新兴市场和其他美元计价的风险资产来说均是时来运转的征兆。

廖群(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我国住房需求仍有结构性增长潜力

经过了24年的飞速发展,今后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还有发展潜力吗? 市场发展潜力问题实际上是房地产需求,主要是住房需求的增长潜力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结构性的角度更为客观、科学与准确地评估今后我国住房需求的增长潜力。应该看到,今后我国城镇居民的住房需求将在区域层面呈现结构性的增长局面。今后我国的区域经济结构,大而划之,可分为34个都市圈区域和其他区域;前者是今后我国人口和经济的新增长点,后者相对而言为消退点。在此基本”刚需“的基础上,人口成长、人口迁移、结婚买房、子女独居等是住房”刚需“的重要组成部分。柔需“既是经济性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的传统和文化使然。首先,人口迁移将是34个都市圈内住房“刚需”的最大潜力。其次,结婚买房“刚需”在各国都有,但在我国尤其强劲。第三,我国子女独居“刚需”处于加速阶段。第四,人口成长“刚需”下降在都市圈为人口迁移“刚需”劲升所压过。换房为最大的住房“柔需”潜力所在。房屋偏好的独特“柔需”。投资“柔需”特别强劲。攀比性也是一个独特的住房“柔需”。综上所述,今后我国都市圈的住房“刚需”和“柔需”都仍有增长潜力。

徐高(中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构建地产新发展模式的三个原则

2022年11月,支持地产融资的政策“三支箭”密集发射。“三支箭”政策可算是找准了当前地产市场的主要矛盾,有望带动地产行业向常态回归。但仅凭这“三支箭”,恐怕还难以保证地产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地产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有赖于预期的稳定,其中关键在于明晰地产行业发展的新模式。在构建地产新发展模式的过程中,有必要遵循三个原则:(1)要以增强居民的获得感为目标。过去几年的限购政策更多把显性房价转化成了隐性的购房门槛,并未有效提升居民在住房上的获得感。(2)要更注重供给侧改革。不能再走需求方设限的老路,而应该通过供给侧改革来增加土地和房产的供给,把人民群众对美好居住环境的向往落在实处。(3)要发挥价格指挥棒的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把房价和土地供给联系起来,构建有价格弹性的土地供给制度。在未来很多年,地产行业仍将是中国经济的支柱行业。只有以提升居民获得感为目标,更加注重在供给侧做改革,通过构建有价格弹性的土地供给制度来发挥市场之作用,才能克服过去地产调控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构建让各方都满意的地产发展新模式。

汪涛(瑞银亚洲首席中国经济学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与11月宏观数据前瞻

宏观数据前瞻:增长动能进一步走弱。11月瑞银高频中国经济活动指数下滑。11月瑞银中国工业及投资指数下行6个百分点至同比下降9%,主要由于房地产销售、整车货运流量指数、汽车销售/生产和港口货物吞吐量走弱,抵消了钢铁生产走强。整体而言,尽管近期防疫政策有所优化,但新冠病例大幅攀升的背景下,瑞银中国经济活动指数下滑6个百分点至同比下降15%。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瞻:支持经济增长,优化防疫政策。我们预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更加强调稳增长,持续优化防疫政策。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基调。维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基调。加大对房地产行业的支持力度。强调绿色经济、创新和共同富裕。11月宏观数据前瞻:经济增长可能进一步走弱。11月工业生产同比增速可能放缓至4%。社会消费品零售或走弱至同比下跌3.5%。房地产销售跌幅可能扩大。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可能小幅下滑。出口增速可能进一步走弱。CPI增速回落,PPI进一步下滑。信贷增速可能继续小幅下行。外汇储备规模可能增加800亿美元,主要推动力来自于非美货币升值。预计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经济增长动能较为乏力,二季度经济增长料开始反弹。

洪灏(思睿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再见了,“清零”

11月的行情无疑是史诗级的。追踪在美国上市的中国ADR的纳斯达克金龙中国指数PGJ当月收涨了近42%,刷新该指数有记录以来最亮眼的月度表现。随着中国进一步重新开放,新冠病例数量将持续攀升,经济活动很可能会受到影响。而中国有限的医疗资源将面临真正的考验。面对艰巨的重启重任,医护人员将身先士卒,负重前行。在重重迷雾和嘈杂熙攘间,市场将何去何从?短期内,互联网平台公司的表现理应更可圈可点。中国市场的长期前景持续改善。当然,谁也不能保证恒指能马上挣脱这一旷日持久的低迷态势。有意思的是,随着恒指开始从史诗级的恐慌情绪中脱身而出,美元的长期趋势也开始拐头下行。现如今,随着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美国的需求将降温,美国经济增长承压,并使美元流动性减少。伴随着美国需求减弱,美国通胀压力将得到缓解,中国出口将走弱,中国增长前景也将变得晦暗不明。助力房地产行业的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政策是否行之有效仍有待观察。美元走弱对大宗商品、新兴市场和其他美元计价的风险资产来说均是时来运转的征兆。

赵伟(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制造业景气跟踪:来自信贷的视角

信贷结构中有何亮点?制造业贷款大幅增长、前三季度增量占企业贷款近3成,成为信贷结构中的突出亮点。制造业贷款放量同时,结构也明显改善,上市银行、制造业企业报表均可侧面印证。制造业贷款主要流向?分行业看,部分中下游制造业借款保持高增,其中,设备制造业、酒饮料等借款增速创新高。除总量高增外,部分行业借款结构也明显改善,运输、专用设备等尤其典型。信贷视角出发,看制造业景气?除融资好转外, 电气机械等中游行业经营状况多有好转。综合现金流、资本开支来看,电气机械等设备制造、农副加工等消费制造行业景气度值得关注。

李迅雷(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加速盘活国有股权资产:当土地财政消减之后

当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城镇化进程放缓之后,土地财政收入将持续消减,是否可以通过盘活国有资产来增加财政收入呢?国企资产是当前政府部门除了国有土地资产之外的最大一块资产了,如果通过提质增效,若能够让300万亿元的国企总资产的回报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则就有3万亿元收益增加,基本可以弥补土地财政消减带来的收入缺口。国企除了通过增加经营收入和利润来贡献税收和上缴收益外,还可以通过股权转让、并购重组(包括业务、资产、债务等要素的重新组合)、整体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股权激励、ESG评价等方式来提升估值、做大市值和实现股权变现等。盘活国有资产,目的是做大国有资产的总盘子,多大国有资产的市值,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看,它是反映预期的,加快国企改革的步伐,将有利于扭转去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的“预期转弱”的局面,这将有利于提升国企的估值水平,从而能够让国企改革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步入到良性循环中。

徐高(中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敲响发展的战鼓——评12月6日政治局会议

2022年12月6日,习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并研究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这次政治局会议为2023年经济政策指明了大方向。从此次会议的公报中,可以看出中央对2023年经济工作的重视。此次政治局会议的重点在“三稳”和“四敢”。“三稳”是2023年经济工作的重心,即稳增长、稳就业和稳物价。“四敢”则是要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四敢”导向有利于推动各方摸索试错的积极性,有利于推进经济发展,其重要意义怎么评价都不为过。随着经济政策更多向短期稳增长和长期促发展聚焦,更加注重激发各方活力,中国经济一定能快速跳出当前的困境。在此次政治局会议之后,对2023年的中国经济可以更加乐观了。

张明(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土地财政、财政困难与解决之道

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策略——如何经营城市?第一,土地财政与基础设施投资的双向互动。第二,增量融资与存量融资的结合。第三,工业地产与商业地产相结合。第四,政府平台公司在上述各环节中均扮演着重要角色当前地方政府的财政困局:第一,在疫情冲击下,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的税收与非税收入均显著下降,且地方承担的防疫支出越来越高;第二,在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之下,一方面土地出让收入锐减,另一方面与房地产、建筑业相关的大量税收显著萎缩;第三,地方政府要为过去举借的大量债务(无论是政府债务还是平台债务)还本付息或借新还旧;第四,目前中央政府严格限制地方政府新增隐债,导致平台公司的作用明显受限。当前地方政府在地方政府收支大致平衡、坚持房住不炒政策与限制地方政府隐形债务三个目标之间面临“三元悖论”。关于当前地方政府财政问题的解决方案:一是要通过各种举措(包括持续优化防疫措施)来恢复经济增长。二是中央政府发行新一轮特别国债三是扩大地方政府发行的一般债与专项债规模。四是努力扩大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五是在专项债资金使用方面给地方政府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六是对地方平台债务管理也使用逆周期审慎监管模式。

杨德龙(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做价值投资就是春播秋收 周而复始

我们投资的第一原则是追求确定性,而不是可能的获利空间,确定的哪怕是百分之一的增长,长年累月下来也会有比较惊人的累计收益,这就是复利的魅力。在投资上很多人追求十年十倍,那么如何做到十年十倍呢?请大家记住一个神奇的数字,26%。如果企业的业绩增长每年有26%左右,那么十年复利增长就会达到十倍,靠业绩推动的股票,我们通过长期持有来获得年化26%以上的回报,就能够达到十年十倍的投资目标。公司的价格也会打折,这时候是我们获得超额收益的良好时机,如果无法克服恐惧的心理,不敢在市场的低点去配置,这时候将会错过配置的良机,像今年的四月底和十月底这两个市场极度悲观的时刻,正是布局好股票、好基金的绝佳时机,错过了左侧建仓的投资者不要再错过右侧建仓的机会。2023年随着影响市场的因素逐步改善,A股和港股有望走出结构性行情。

四、 货币和经济政策

张明(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全球新变局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的策略扩展——从新“三位一体”到新新“三位一体”

从2009年至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经历了“上升——下降——上升”的周期性转变,且这一转变也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策略从旧“三位一体”到新“三位一体”的结构性转变。以新冠疫情与俄乌冲突爆发为特征的全球新变局既给中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安全带来了新挑战,也提供了新机遇。为应对新挑战及把握新机遇,中国央行应再次对人民币国际化策略进行扩展与改良,实施以“大力推动人民币在跨境大宗商品交易中的计价与结算、加大在国内市场与离岸市场向外国机构投资者提供高质量人民币计价金融资产的力度、加快跨境人民币支付清算体系建设”为特征的新新“三位一体”策略。

赵伟(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经济整体好转,需要哪些措施?

本次会议通稿只字未提房地产,近期稳供给措施已明显加强、后续关注稳需求政策。疫情相关表述明显减少,不再提及“动态清零”,疫情防控优化措施或将继续推进。会议对明年经济工作要求或更高,防疫优化、扩大内需等并举,真抓实干强化落实。稳增长仍需努力,财政加力、货币配合,产业政策发展和安全并举、加快推进。下一阶段,重点关注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经济形势、政策思路的进一步阐述。继续提示,外需拖累出口加速下滑下,经济增长以内需驱动为主,阶段性仍有压力、中期回归大势所趋。2023年回归之年,经济可以乐观些,宏观主线转向内需增长为主,驱动包括稳增长续力带来的基建和制造业投资强劲、疫后修复及地产企稳等。

屈宏赋(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明年经济重回正轨的政策抓手

笔者认为我们仍然有足够的政策空间,只要政策搭配得当,无须大水漫灌就完全有可能在2023年促进经济重回6%-7%的合理增长区间。第一,落实防疫优化二十条措施,杜绝一刀切层层加码的过度防疫,把对经济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促进经济生活回归正常运行轨道。第二,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精准有效。第三,全面落实近期金融部门出台的16条支持房地产融资措施。第四,货币信贷政策着力支持实体经济。

国内方面,12月10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338例。其中本土病例2270例(北京784例,广东735例,海南163例,重庆141例,浙江106例,四川77例,河南44例,福建41例,辽宁27例,黑龙江25例,江苏22例,云南21例,内蒙古20例,陕西17例,山东14例,湖南13例,湖北5例,山西4例,上海4例,河北3例,贵州2例,天津1例,安徽1例),含83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多地优化疫情防控政策  "四类药"相关公司进入备货模式 近日,多地优化疫情防控政策,居民通过互联网平台或药房购买退热、止咳、抗病毒、抗生素等“四类药”,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再需要实名登记信息。成都、广州、北京、重庆等地也宣布不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并鼓励家庭自备抗原试剂盒。在防疫政策优化调整的背景下,从“四类药”原料药到成品再到下游零售连锁药房,所涉及的上市公司都开启了“备货”模式。(证券日报)

优化落实疫情防控的新十条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优化落实疫情防控新十条,科学精准划分风险区域;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除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托幼机构、中小学等特殊场所外,不要求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查验健康码;优化调整隔离方式;落实高风险区“快封快解”;保障群众基本购药需求;加快推进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情况摸底及分类管理;保障社会正常运转和基本医疗服务;强化涉疫安全保障;进一步优化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国家卫健委网站)

多地加快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 可解决千万人口住房困难 近期,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通知,组织各地做好城市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情况的监测评价,督促各地加快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目前,各地都推出了不少措施来加快保租房建设。到10月底,全国已开工建设和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约330万套(间),累计完成投资3334亿元,可解决近1000万青年人、新市民住房困难。其中,40个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已开工建设和筹集270多万套(间),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的42%。(央视网)

重庆支持银行提供保交楼专项借款 重庆银保监局发布关于做好银行业保险业支持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通知在关于支持房地产建筑业复工交楼方面提及,稳定房地产开发贷款和建筑企业贷款投放。支持优质房地产企业发行债券融资。推进以保函置换部分预售监管资金。支持政策性开发性银行提供“保交楼”专项借款,鼓励银行保险机构提供配套融资支持。从2022年11月11日起,未来半年内到期的存量融资,可在原规定基础上多展期1年,可不调整贷款分类。(重庆银保监局网站)

合肥开启“二手房互换”新模式 12月8日,合肥市房产局联合相关部门搭建线上服务平台,开启二手住房互换服务新模式。合肥市区范围内已取得不动产权证书(含房屋所有权证书)并可上市交易的存量住房可以进行产权互换。房屋互换交易后的学位,按现行“市区学区内成套住房入学年限政策”执行。用户在平台填写置换意向后,通过大数据智能分析匹配,精准推送意向房源信息,用户可选择自行看房或委托合房公司协助看房,置换双方达成一致后,既可线上办理置换合同网签,也可线下通过合房公司服务网点办理置换合同网签。在办理不动产转移登记前,经双方协商一致,可变更或解除协议。(大皖新闻)

铜仁市调整公积金贷款额度 最高可贷60万元 贵州省铜仁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日前印发通知,出台加强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支持、放宽住房公积金提取、加大住房公积金“又提又贷”力度等措施。通知显示,铜仁将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调整为60万元;办理组合贷款的,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同步调整为上述金额。(新浪财经)

安徽宣城:多子女家庭住房公积金贷款上限60万元 12月8日,澎湃新闻从宣城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官网获悉,为发挥住房公积金住房保障作用,支持多子女家庭基本住房需求,安徽省宣城市发布《关于实施多子女家庭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政策的通知》。按照《通知》,宣城市符合国家生育政策生育二孩及以上多子女家庭购买住房首次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的,最高贷款额度可在宣城市现行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限额基础上增加10万元,上限60万元;符合人才引进政策的最高贷款额度70万元;符合购买绿色建筑政策的,最高贷款额度再上浮20%。(澎湃新闻)

北京银保监局:稳定房地产开发贷款和建筑企业信贷投放 12月9日,北京银保监局发布《关于加强金融支持复工复产相关工作的通知》,其中指出,稳定房地产开发贷款和建筑企业信贷投放。支持商业银行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与优质房地产企业开展保函置换预售监管资金业务。鼓励机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基础上,为积极自救、主动配合“保交楼”的出险房地产企业在建项目提供增量融资支持,保持建筑企业融资连续稳定。在保证债权安全的前提下,支持房地产企业开发贷款、信托贷款等存量融资合理展期,促进项目完工交付,2023年5月10日前到期的,可在原规定基础上多展期1年,可不调整贷款分类。(智通财经)

荆州出台10条楼市措施 12月5日,据“荆州住建”微信公众号,湖北省荆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荆州市中心城区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通知》明确,荆州市将实行购房房款补贴、购房契税补贴、优化公积金贷取、房票安置制度、支持二手房“带押过户”、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等10条楼市措施。在购房房款补贴方面,《通知》提到,2022年6月14日后,在中心城区购买首套新建商品住宅的全日制大专以上(含大专)毕业生,可凭购房合同到所在区(功能区)行政服务中心住建部门窗口申请领取2万元购房补贴。其他购房人在中心城区购买首套新建商品住宅(含公寓),可凭购房合同到所在区(功能区)行政服务中心住建部门窗口申请领取1万元购房补贴。(澎湃新闻)

厦门市调整岛外限购政策 岛内限购政策不变 记者从厦门市住房行政主管部门获悉,自2022年12月5日起,厦门市岛外限购政策略有调整。岛外限购政策调整为在厦门市实际工作和生活的非本市户籍无住房家庭和个人可在岛外限购1套住房。岛内限购政策不变,仍为过去4年连续缴纳3年社保或申报个税的非本市户籍家庭和个人,以及符合条件的非本市户籍人才在岛内限购1套住房。厦门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严格落实房地产调控要求,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满足新市民的合理住房需求,非本市户籍家庭和个人原则上限购1套,本市户籍家庭原则上限购2套。(厦门日报)

“三支箭”助力房企融资 需求端政策“工具箱”还有空间 近段时间,交易商协会表示继续推进并扩大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证监会决定在房地产企业股权融资方面调整优化5项措施。这意味着支持房企融资的“第二支箭”延期并扩容,“第三支箭”发出。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供给端融资支持政策不断出台,部分房企的融资难题正在得到逐步缓解。不过虽然当前供给端政策“给力”,即化解风险方面的政策力度较大,但需求端政策优化更值得期待。(证券日报)

私募机构仓位明显提升 乐观看待明年市场 年终岁尾来临,伴随着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密集出台,机构投资者情绪回温,私募基金仓位也明显提升。私募排排网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到11月底,股票主观多头策略型私募基金的平均仓位,环比10月上升7个百分点,达到80%。在仓位配置上,多数私募机构判断,A股绝大部分指数的估值处在历史的底部位置,坚定抄底时机已到,建议适度提高对权益市场的配置,并提高对短期波动的容忍度。而在配置方向上,私募对于成长赛道等行业观点分歧明显,而对于疫情后的稳增长行业方向普遍关注。(证券时报)

证监会:研究推动REITs试点范围拓展到市场化的长租房及商业不动产等领域 证监会副主席李超12月8日表示,进一步扩大REITs试点范围,尽快覆盖到新能源、水利、新基建等基础设施领域,加快打造REITS市场的保障性租赁住房板块,研究推动试点范围拓展到市场化的长租房及商业不动产等领域。李超指出,进一步明确REITS税收征管细则,推动社保基金、养老金、企业年金等配置型长期机构投资者参与投资,积极培育专业化REITS投资者群体。(中证报)

今年以来361家A股公司设立431只产业并购基金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6日,年内已有361家A股上市公司参与设立431只产业并购基金,按预计募集规模上限算,合计资金规模最高可达3923亿元,平均规模为9.1亿元。从进度来看,218只已完成设立,占比约50.6%,213只正在进行中。431只产业并购基金中,超六成由百亿元以下中小市值上市公司设立。同时,有41家中小市值上市公司设立2只及以上产业并购基金。从产业并购基金投向领域看,431只基金约有四成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预计募集资金规模上限达1672亿元,占全部募集资金规模上限的42.62%。(证券日报)

政治局会议定调明年经济工作: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6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会议指出,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动力和活力。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要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新华社)

银保监会:将完善非标投资相关监管标准 提升资产估值准确性 日前,中国银保监会召开偿付能力监管委员会第十七次工作会议,分析了保险业偿付能力和风险状况,研究了2022年第三季度保险公司风险综合评级结果。第三季度末,纳入会议审议的181家保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12%,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39.7%;实际资本为4.71万亿元,最低资本为2.22万亿元。财产险公司、人身险公司、再保险公司的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38.9%、204%和309.1%;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05.3%、123.8%和278.5%。43家保险公司风险综合评级被评为A类,114家保险公司被评为B类,15家保险公司被评为C类,9家保险公司被评为D类。下一步,银保监会将常态化开展保险公司财务会计和偿付能力现场检查,严肃查处数据造假行为,夯实监管数据基础;加强资金运用监管和偿付能力监管,完善非标投资相关监管标准,提升资产估值的准确性,防范资金运用风险;加强风险预警和压力测试,提高偿付能力监管的前瞻性;加强风险综合评级通报和约谈力度,夯实保险公司风险防控的主体责任。(中国银保监会网站)

银保监会:加强管理银行表外业务风险 为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银保监会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进行了全面修订,形成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办法》。《办法》要求商业银行应将表外业务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准确识别各类表外业务风险,并根据业务种类和风险特征实行差异化管理。《办法》将表外业务划分为担保承诺类、代理投融资服务类、中介服务类、其他类四大类,对不同类型的表外业务提出了差异化的监管和管理要求。对银行承担信用风险的担保承诺类业务,重点监管信用风险,关注统一授信执行、表外业务信用风险转换系数、表外业务垫款等情况。对代理投融资服务类、中介服务类业务,重点监管操作风险、声誉风险,关注业务操作规范、客户投诉、金融消费者保护等情况。《办法》要求商业银行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和穿透原则,准确识别、评估和缓释各类表外业务风险,针对相关资产的风险分类和减值准备计提、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和资本计提、相关风险准备金计提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同时要求银行对表外业务情况进行信息披露。信息披露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各类表外业务的规模、结构、风险状况等。(人民日报)

中国与沙特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2030愿景”对接实施方案 12月8日,中国政府与沙特政府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沙特阿拉伯王国政府关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2030愿景”对接实施方案》。习近平主席和沙特王储兼首相穆罕默德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共同出席了《实施方案》文本交换仪式。《实施方案》全面落实两国领导人关于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2030愿景”对接的重要共识,共同推进两国基础设施、产能、能源、贸易和投资、财金、人文等领域以及吉赞基础工业和下游产业城特别开发区建设合作。《实施方案》的签署,必将更好推动两国务实合作,更好增进两国人民福祉。(证券时报)

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6%,环比下降0.2% 国家统计局官网发布,2022年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6%。其中,城市上涨1.5%,农村上涨1.7%;食品价格上涨3.7%,非食品价格上涨1.1%;消费品价格上涨2.3%,服务价格上涨0.5%。1-11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2.0%。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下降0.2%。其中,城市下降0.2%,农村下降0.2%;食品价格下降0.8%,非食品价格持平;消费品价格下降0.1%,服务价格下降0.2%。(央视财经)

易会满:进一步健全资本市场功能 证监会主席易会满5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感言,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和投资者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进一步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重点应把握好五方面原则: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二是坚持服务实体经济这个着力点,三是坚持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四是坚持守牢风险底线,五是坚持人民立场。(证券日报)

10月规上轻工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9.8%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近日公布1至10月我国轻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前10月,我国轻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9.37万亿元,同比增长6.7%。1至10月,轻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11842.6亿元,同比增长9.8%,增速较1至9月加快0.9个百分点。轻工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11%,同比提高0.17个百分点,高于制造业0.8个百分点。(人民日报)

海关总署:今年前11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8.6% 据海关统计,今年前11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38.34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8.6%。其中,出口21.84万亿元,增长11.9%;进口16.5万亿元,增长4.6%;贸易顺差5.34万亿元,扩大42.8%。按美元计价,前11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5.78万亿美元,增长5.9%。其中,出口3.29万亿美元,增长9.1%;进口2.49万亿美元,增长2%;贸易顺差8020.4亿美元,扩大39%。(央广网)

商务部等三部门:新增14个地区开展二手车出口业务 12月6日,商务部、公安部、海关总署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开展二手车出口业务地区范围的通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二手车出口工作的决策部署,积极有序扩大二手车出口,推动外贸保稳提质,决定新增辽宁省、福建省、河南省、四川省等14个地区开展二手车出口业务。(新华社)

科技部、住建部印发《“十四五”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日前,科技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十四五”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科技创新专项规划》,部署加强城市更新与品质提升系统技术研究、加强智能建造和智慧运维核心技术装备研发、加强绿色健康韧性建筑与基础设施研究、加强城镇发展低碳转型系统研究等七方面重点任务。根据规划,目标到2025年,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科技创新体系更趋完善,基础理论水平与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更高质量的技术解决方案,有力支撑城镇低碳可持续发展,推动城市建设与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壮大,科技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民生。(中证网)

北京出台助企纾困“新12条”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北京市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助企纾困的若干措施》,出台助企纾困“新12条”。除了全面落实国家层面出台的新措施、衔接拓展原有助企纾困措施,“新12条”在“进一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方面有两项创新措施:一是延长住房公积金缓缴期限至2023年6月30日;二是提出依法对大型企业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公示,将拖欠信息列入政府信息主动公开范围。在“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方面,拟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2.5个百分点的贴息、期限2年,资金直接下达至贷款签约银行,预计引导银行发放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贷款约300亿元,重点支持市场化的社会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项目。(上证报)

2022年10月全球半导体行业销售额为469亿美元 同比下降4.6% 半导体行业协会(SIA)宣布,2022年10月全球半导体行业销售额为469亿美元,与2022年9月的470亿美元相比略微下降0.3%,与2021年10月总计491亿美元10月份相比下降4.6%。SIA总裁兼首席执行官John Neuffer表示:“10月份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再次下滑,销售额同比下降幅度为2019年12月以来的最大百分比。”(贝壳财经)

美国10月份贸易逆差扩大 美国商务部周二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的商品和服务贸易逆差扩大40亿美元,至782亿美元,扩大幅度为5.4%。这些数字没有经过通胀调整。经济学家的预测中值为贸易逆差扩大至800亿美元。美国政府的数据显示,商品和服务的进口额增长0.6%至3348亿美元,出口下降0.7%至2566亿美元。(新浪财经)

加拿大央行加息50个基点 当地时间12月7日,加拿大银行(央行)加息50个基点至4.25%,符合市场预期,利率水平为2008年以来最高。这是加拿大银行九个月内第七次加息。该行上一次如此高的政策利率是在2008年1月。加拿大银行表示,第三季度经济继续在需求过剩的情况下运行,加拿大的劳动力市场仍然吃紧。由于失业率仍处于历史低位,加拿大统计局报告称,10月份平均时薪同比增长5.6%。(证券时报)

普京延长限制“不友好国家”公民交易所持俄战略企业股份的禁令 据俄新社报道,当地时间12月5日,普京签署法令,将禁止“不友好国家”公民交易其在俄罗斯战略企业和地下资源开采项目中所持股份的限制措施延长至2023年底。按照法令内容,相关交易只有在俄当局特许的情况下方可进行。(央视新闻客户端)

欧盟10月零售贸易额环比下降1.7% 当地时间12月5日,欧盟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0月份欧盟零售贸易额环比下降1.7%,欧元区环比下降1.8%;与去年同期相比,10月份欧盟零售贸易额同比下降2.4%,欧元区同比下降2.7%。(央视新闻客户端)

土耳其11月通胀率一年半来首次回落,仍高达84.4% 土耳其11月通胀率出现18个月来首次回落,这是该国央行结束降息周期后价格压力放缓的迹象。土耳其国家统计局Turkstat周一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84.4%,低于10月85.5%的涨幅。这标志着自2021年5月以来年通胀率的首次下降,主要是受去年同期高基数的统计效应推动。(新浪财经)

匈牙利央行行长预计2023年通胀率将达到15%-18% 敦促取消价格上限 匈牙利央行行长周一对议会委员会表示,匈牙利明年的通胀率可能在15%至18%之间,同时还严厉批评政府对燃料、基本食品和抵押贷款施加的价格上限费率。行长Gyorgy Matolcsy告诉委员会,所有价格上限都应立即取消。(路透)

调查:今年韩国家庭贫富差距创新高 近日韩国的一项统计调查结果显示,2022年韩国资产上游20%家庭和下游20%家庭之间的差距创历史新高,净财产基尼系数也创下近10年来最高纪录。韩联社7日报道称,韩国统计厅7日发布了包括上述内容的“2022年家庭金融福利调查”结果。韩国政府按家庭资产规模由高到低分五档,每档各占总家庭数的20%。结果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第一档家庭的平均资产为16.5457亿韩元(约合人民币873.3万元),相当于第五档家庭平均资产(2584万韩元)的64倍,两者差距创下自2012年开始相关统计以来新高。(澎湃新闻)

欧盟加强企业ESG信息披露监管 欧盟理事会近日通过《企业可持续性尽职调查指令》,成为继今年3月10日起欧盟《可持续金融披露规定》开始分段实施后,另一大强化ESG信披监管“利器”。根据指令,员工人数超过500人或全球营业额超过1.5亿欧元的企业,将被要求在其供应链中识别、防止或减轻童工、剥削工人或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等活动。指令要求,除需要披露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对公司产生的影响,还需对公司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战略和商业模式、具有明确时间节点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相关风险进行披露,并进行公示。(金融时报)

2022年全球亿万富豪减少3% 瑞银财富管理8日发布的《亿万富豪报告》显示,受波动的环境影响,(截至今年3月)全球亿万富豪总人数略有下滑,亿万富豪的总财富也有小幅“缩水”。报告所指亿万富豪是指拥有超过10亿美元资产的人士。报告指出,截至2022年3月汇编数据时,全球共有2668名亿万富豪,而前一年为2755人,降幅约3%。这些亿万富豪的总财富也从2021年的13.1万亿美元下滑至2022年的12.7万亿美元。报告认为,2022年3月以来,由于资产价格下跌,亿万富豪的总财富和人数可能进一步减少。(中新社)

11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增至31175亿美元 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1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175亿美元,较10月末上升651亿美元,升幅为2.13%。外汇局表示,11月份,受全球宏观经济数据、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预期等因素影响,美元指数下跌,全球金融资产价格上涨。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当月外汇储备规模上升。我国持续推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全面落地生效,经济呈回稳向上态势,有利于外汇储备规模保持总体稳定。(证券日报)

中上协制定上市公司提质三年行动落实方案 12月6日,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制定上市公司提质三年行动落实方案,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一是规范公司治理,制定独立董事等关键少数履职规范,开展独立董事、董事会秘书等职业能力评估和履职评价,董事会、监事会、投资者关系管理等工作评价。建立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等专业人才信息库。建立上市公司治理评价机制。强化公司治理相关培训,推进提高关键少数治理意识和履职能力。二是做好上市公司与监管部门的沟通桥梁。深入了解上市公司需求,及时将企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向监管部门反映;将监管要求及时向上市公司宣讲,做好重大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和解读培训工作。定期跟踪调研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积极帮助上市公司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三是联合主流财经媒体等积极做好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正面新闻报道,讲好中国上市公司故事。(新浪财经)

港交所:北向资金八年累计成交额达89.4万亿元  近期,沪港通迎来八周年,港交所公布了过去八年香港与内地股票市场互联互通机制的主要交易数据。截至2022年11月30日,北向沪股通和深股通八年累计成交额达89.4万亿元,累计1.7万亿元资金净流入内地股票市场。投资者通过沪股通和深股通持有的内地股票总额不断增长,由2014年底的865亿元,激增至2022年11月30日的2.2万亿元。南向港股通(包括沪港通下的港股通和深港通下的港股通)八年累计成交30.4万亿港元,累计2.6万亿港元内地资金净流入港股市场。内地投资者通过港股通投资港股的持股总额持续攀升,由2014年底的131亿港元,增至2.0万亿港元。(中证网)

基建投资年底冲刺 地方新增专项债发行创新高 今年地方债和新增专项债发行均创下新高。前11个月地方债发行近7.3万亿元。其中,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首次突破4万亿元,达到4.03万亿元。地方债发行带动下,一批重大基建项目正在加快冲刺全年目标。(上证报)

普华永道:预计2022年全年将有近400只新股上市 融资额将超过5600亿元 12月5日,普华永道发布“2022年中国内地和香港IPO市场表现及前景展望报告”,报告指出,2022年A股IPO融资额创下新纪录,不过A股IPO数量有所放缓,预计2022年全年将有接近400只新股上市,融资额将超过5600亿元,其中IPO数量比去年全年的493只减少约20%,融资额比去年全年的5478亿元增加约3%。按融资额计算,科创板和创业板将分别以超过2300亿元和超过1700亿元排名第一和第二位,占A股总融资额将近七成。(第一财经)

A股年内实施定增已近300例 外资机构不惜提高报价抢筹 2022年即将进入尾声,今年以来定增市场的“全景图”也愈发清晰。截至12月6日,今年以来A股市场实施的定增已接近300例。据中证报梳理今年以来A股定增案例发现,在相关细分领域头部企业的定增名单中,包括摩根大通、高盛、瑞银集团等诸多知名外资机构不惜提高报价也要抢占份额。从行业层面看,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端制造领域是外资机构大力布局的重点。(央广网)

我们认为,涉房已经不会成为REITs发行的阻碍,房地产公司有望持续盘活投资性房地产和固定资产,获得权益性资金来源。这种盘活不仅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经营性业务,提升能力,更有利于企业短期兑现业绩,实现高资源储备和好盈利表现的统一。

房地产企业持有物业规模很大,业态齐全。我们根据Wind数据统计,A股房地产板块最新一期投资性房地产总计8607亿元,固定资产总计1972亿元,其中市值排名前10的企业的投资性房地产和固定资产分别占板块比例达到52.4%和37.5%。排名前10的企业中,有7家公司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成本法记账,最新一期报表累计计提折旧达到326亿元。房地产企业的固定资产科目除了少数自用办公楼和设备,主要是酒店。投资性房地产科目内容广泛,既包括商业楼宇,写字楼,也包括长租公寓,物流仓储和产业园区等。一些企业联营公司的持有物业被计入长期股权投资。

REITs市场迎来蓬勃发展,基础设施种类日益增多,涉房不再成为发行阻碍。我们统计,REITs市场当前的规模达到831亿元,已经纳入保障性租赁住房序列(简称纳保)的长租房,产业园区和物流仓储资产,目前已经是基础设施REITs的底层资产。文旅基础设施,商业基础设施和办公基础设施,在海外是常见的REITs底层资产,预计也是我国扩容基础设施REITs的可能基础资产。历史上,房地产企业发行REITs限制多,只有招商蛇口,华润置地等少数公司获批发行REITs。但近期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将进一步发挥REITs盘活房企存量资产作用。会同有关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推动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s常态化发行,努力打造REITs市场的“保租房板块”。鼓励优质房地产企业依托符合条件的仓储物流、产业园区等资产发行基础设施REITs,或作为已上市基础设施REITs的扩募资产。我们相信,这为房地产企业部分资产出表发行REITs奠定了基础,涉房本身不再成为REITs发行的阻力。

REITs上市和扩募有助于搭建资产投融管退的闭环,推动房企做大做强经营性业务。当前,产权类REITs的分派率为3.3%,REITs出表价值明显高于企业整体出让资产的价值。而且,原始权益人依然保留REITs份额,享受基础资产运营增值的好处,还作为管理者获得轻资产运营服务收入。这样一来,我们相信房地产企业不必完全聚焦开发领域,而可以深入更多经营性业务领域,增强发展可持续性。

REITs上市意味着部分公司业绩会持续增厚。例如,第一批的蛇口产园REITs,带给招商蛇口的业绩贡献达到14.58亿元。我们以万科企业和华侨城为例,假设两家公司每年可以实现3%的经营物业出表发行REITs(按照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算),且确认净利润率水平相当于账面资产净值的100%(招商蛇口出表REITs资产实现的净利润约为其账面资产净值的443%,我们的估计并不激进),则万科企业和华侨城理论上可能因为REITs出表而新增的净利润相当于其2021年全年归母净利润的13.6%和27.8%。我们认为这种业绩增厚并不是一次性的(虽然会计上可能视为非经常性),企业在持续开展物流仓储,保障性租赁住房,产业园区等项目。而且,我们这里只考虑了发行REITs出表会带来的利润贡献,没有考虑上市房企作为REITs持有人持有REITs份额(往往计入长期股权投资)未来可能兑现的业绩。

上市房企和涉房企业迅速响应政策,推出股权融资计划。在11月28日证监会明确资本市场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措施,恢复上市房企和涉房企业股权融资(“第三支箭”)后,房企在监管支持下快速响应。截至12月5日,据不完全统计,先后已有福星股份、世茂股份、北新路桥、新湖中宝、大名城、万科A、陆家嘴、华夏幸福、天地源、格力地产、招商蛇口、冠城大通、金科股份和华发股份等14家A股上市房企或涉房企业发布公告称拟进行增发配股,主要用途包括购买控股股东资产、补充流动性资金、保交楼和偿债等。

房企开展股权融资,利好行业整体的健康发展和估值修复。①通过发行股份购买控股股东或其他企业优质资产的房企,能在不增加杠杆的情况下获得优质土地资源,支撑未来的发展;②以增发补充流动资金、保交楼和偿债的房企,能通过股权融资缓解经营和偿债压力,加强保交付,降低购房者对交付风险的担忧,也能增强后期拿地能力,提振行业整体信心和预期,促进估值的稳步修复。

央国企和优质民营房企的股权融资或更受市场认可。在政策同等支持背景下,拥有更优质资源和产品服务能力的房企更获投资者青睐,我们认为经营基本面稳定的房企增发成功可能性更大。以华发股份为例,公司2022年1-11月销售金额1024亿元(排名从去年的第32位升至第19位),同比-0.2%(百强房企累计同比-42%),且在10、11月单月同比均为正,预计将成为少有的全年销售金额同比增长的房企;投资端积极错峰拿地,1-11月权益拿地金额位居行业第10位,主要在上海、成都、杭州、珠海等优质城市核心板块拿地,其中上海单城市投资金额占比超过80%;融资端凭借良好经营情况和国资背景,渠道畅通,在10月成功发行规模10亿元的并购债券,票面利率仅4.8%;公司此次增发预计募集资金60亿元用于保交付和补充流动资金,其中控股股东认购金额不超过30亿元,大力支持公司发展;增发募资一方面保障现有项目的稳定经营,另一方面利于降低资产负债率,若募资足额,公司资产负债率将从3Q22的73.1%降为72.0%,同时补充的资金也将提升公司持续拿地能力。

供给端支持应出尽出,需求端宽松预计将加速落地。11月以来房企供给侧政策三箭齐发,叠加央行2000亿免息再贷款借款以及预售资金监管优化,旨在支持保交楼和防止现有风险扩散,我们认为当前供给侧的大力度支持政策正应出尽出。而行业回归良性循环离不开销售的复苏,需求侧宽松政策的大力出台有必要且紧迫。我们预计各能级城市将积极优化地产调控政策,从量价两端刺激销售的复苏,包括但不限于四限政策的放松、政府购房、贷款利率和额度支持、购房补贴契税减免等。

高频数据对11月宏观指标的最新预测值与上月实际值相比,CPI微幅下行但PPI上行,进出口同比增速回升,社融信贷季节性回升但明显弱于去年同期。

11月第四周的跟踪预测结果对比第三周:物价指数几乎持平;进出口下修;新增社融下修,人民币贷款上修;社零持平,工增和固投均上修。

猪肉、鸡蛋价格环比下行带动CPI预测下修,螺纹钢价格环比上行与LME3个月锌价格回落对冲下PPI预测几乎持平;江浙织机PTA产业负荷率和10大重点城市地铁客运量均值环比下行带动进出口增速预测下修;电影票房收入和百城成交土地占地面积环比下行使得新增社融预测下修,乘用车日均零售销量和企业债券发行量环比回升带动新增人民币贷款预测略上修;11月中国企业经营状况指数BCI较上月环比回升支撑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预测上修,百城土地成交面积和电影观影人次等环比大幅回落形成拖累。

1、多维度解析2022年11月地方债发行特征

2022年11月,新增专项债发行再度回落,地方债发行以再融资债为主。稳增长诉求和政策指引下,2022年新增专项债发行明显前置,10月在5000多亿元专项债地方结存限额政策助力下,新增专项债重迎发行小高峰,但11月新增专项债发行再度回落,地方债发行以再融资债为主(占比 80.1%)。2022年1-11月合计来看,地方债发行7.26万亿元,与2021年同期规模相当(7.16万亿元)。

发行期限与发行利率:2022年11月地方债加权发行期限环比大幅下降至9.93年,明显低于2021年和2020年同期水平。同时,2022年11月地方债的加权票面利率环比下降至2.83%,仍明显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从2022年11月新增专项债的投向来看,以项目收益专项债为例:

1)基建类投向规模为275.45亿元,占比73.4%;2)棚改专项债、社会事业专项债、工业/产业园区专项债的发行规模分别为15.22亿元、3.23亿元和1.60亿元,占比分别为4.1%、0.9%和0.4%;3)河南发行了一只规模为80亿元(占比21.3%)的支持中小银行专项债。

2、发行展望:今年发行或已入尾声,明年新增专项债仍可期

今年地方债发行或已入尾声。政策指引下,今年新增专项债发行明显前置,5000多亿元专项债地方结存限额也已基本发行完毕。截至12月3日,仅4个地区公布12月的地方债发行计划,合计计划发行规模仅670.28亿元,今年地方债发行或已入尾声。

稳增长述求下,明年新增专项债发行仍可期。稳增长诉求下,2023年提前批专项债额度下达,额度有望超过1.46亿元。根据监管部门要求,提前批额度的项目于今年10月25日前上报,明年1月启动发行。考虑到明年仍面临较大的疫情反复和经济下行压力,明年全年新增专项债额度或仍将继续保持高位,且发行节奏大概率维持前置态势。

3、投资策略:对于银行自营等机构来说,当前地方债依然有一定配置价值

以10年期地方债为例,2020年以来地方债发行利率相较于国债到期收益率的利差稳定在25BP左右,但自2022年以来利差有所下移,11月利差已降至11BP。

综合地方债流动性和各机构配置的实际收益率水平,对于银行自营、保险、券商自营等机构来说,当前地方债依然有一定配置价值。

● 大类资产:“紧缩+衰退”共振逐步切向“衰退”交易。

23年随着美国核心通胀“实质性的拐点”得到验证,美国经济衰退压力进一步凸显,大类资产将逐步切向“衰退”交易,美债利率筑顶回落,美元偏强震荡,大宗商品下行压力仍大,美股“杀业绩”最后一跌后将反弹。

●大势研判:AH破晓,港股牛市,A股修复市。

我们11.10发布《破晓,AH股光明就在前方》提出“复合政策底”框架下,国内政策底已在11月再度夯实,海外政策底出现,AH破晓。11.13发布《港股“天亮了”》提出“19年以来我们做出的第三个最重要判断”,建议重视港股战略性大底部。我们认为23年权益市场最大的机遇来自中美“此消彼长”相对优势,AH市场驱动力主要来自估值修复:风险溢价下行(资本市场定位重要,对稳增长决心更乐观),以及无风险利率下行(美债利率筑顶回落),贴现率下行驱动AH股上行,A股走修复市、港股走牛市。港股无论分子还是分母端都相较A股更敏感;港股牛市三阶段,驱动力依次来自于:风险溢价下降、价值重估、企业盈利兑现,23年配置关注港股投资“三支箭”(稳增长+防疫优化+海外流动性反转)。

● 经济和盈利:此消(美国衰退),彼长(中国复苏)。

23年美国经济大概率陷入衰退。美国经济“内需走弱”的负面线索较为明显,未来经济将继续放缓。中国经济复苏力度偏弱,疫情约束未来或将逐步打开,稳地产决心坚定,财政前置但基建增速承压,消费和出口支撑不足。预计23年盈利回升周期,A股有望开启新一轮主动扩表周期。

●贴现率:美联储紧缩退坡,国内稳货币稳信用。

美联储继续紧,但不久退坡,12月有望加息放缓,23Q1有望结束加息。国内“稳信用稳货币”,信用支撑力度来自于地产修复,货币节奏先松后稳。由于地产放松和防疫政策优化,北上资金风险偏好改善,仍将继续流入。

●行业配置:上半年托底→重建,下半年转型→突围。

上半年重心在于经济“托底”和信心“重建”,下半年结构“转型”和竞争力“突围。1.托底:稳增长彰显力度与决心,地产链信心筑底(龙头房企/银行/建材/家电);海外高接种率下防疫优化路径的启示(医疗设备/特效药/休闲服务)。2. 重建:信心与秩序重建,资本市场定位重要和央国企价值重估(能源央企/科技央企/科创板),互联网反垄断政策预期稳定(互联网/平台经济)。3. 转型:探寻制造业中坚力量,中长贷回暖拉动制造业复苏(通用设备/新能源设备),新能车产业链潜在扩表方向(储能/通用设备中的新能源车链),技术周期驱动的绿色化与智能化(复合铜箔/温控设备/碳化硅)。4. 突围:国家安全观“自上而下”战略升级,能源安全/供应链安全/信息安全/国防安全(油气装备/机床/半导体设备/信创/航空航天)。

A股市场处在业绩真空期,业绩预期较低情况下,下修风险可控。每年A股业绩真空期主要集中在5-6月和11-12月。业绩真空期阶段,市场业绩预期受到高频数据、事件、政策等因素影响较大。特别是当市场业绩预期相对较高的阶段,中性偏负面信息或加大市场业绩预期下修幅度。但当前市场业绩预期相对较低,业绩真空期阶段,整体业绩预期进一步下修风险相对可控。

年底年初阶段,A股迎来政策红利期。当前市场对后续政策方向和经济增长均存在较大分歧,悲观预期不在少数。

1)防疫政策随着疫情的发展动态调整,疫情的影响缓解仍需一定时间。从印度的经验来看,2021年4-6月第二波疫情冲击阶段,2022年1-2月第三波疫情冲击阶段,经济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期间疫情防控政策经历了先松后紧的变化。目前印度基本不受疫情困扰,防疫政策也相对宽松;2)当前地产政策中长期思路并无明显变化,短期保交楼和防止流动性风险目标明确,地产需求能否企稳回升高度依赖疫情发展和收入预期变化;3)整体经济缺乏弹性之下,产业政策带来的结构性机会尤为重要。产业政策主要服务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型举国体制下,政策范围和效率或均提升,重点聚焦大制造和大科技领域。

紧缩预期缓和的根本在于美国经济衰退和通胀回落。1)首先,经济层面,美国经济衰退的证据来自劳动力市场虚假繁荣。美国无论是制造业PMI还是服务业PMI都持续回落,但新增就业持续超预期,市场对美国经济衰退还存在一定分歧。但我们注意到劳动力市场脆弱的结构,特别是疫情影响下的缺勤和到岗问题,以及劳动工作时长持续回落,很显然劳动生产率明显下降;2)其次,通胀层面,随着需求回落,劳动力市场紧张趋势反转也将会很快,美国或将经历从商品通胀回落到工资和房租通胀回落的阶段。

美联储加息缓和阶段,美股表现并不差,珍惜紧缩预期缓和窗口期的全球小牛市大环境。回顾70年代以来美联储加息缓和(最后一次加息到首次降息前),从美股的市场表现来看,除了1974年石油危机和2000年科网泡沫破灭阶段,其他几次美联储在政策转向期间,股票市场表现并不差。

国内业绩真空期和政策红利期,海外紧缩预期缓和窗口期,三期叠加,A股市场或有望重演反转级别的行情。不可忽视政策催化,当前市场对政策和经济方向难以形成强共识,后续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或成为凝聚共识关键会议。此外,随着“二十大”的胜利召开,后续产业政策方向是市场重点关注的方向,政策催化是后市走势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如果我们把今年4月底当作中期的市场底部,当前市场二次探底结束。参照2018年底和2020年3月市场中期底部后的行情演绎,中期底部后市场都会经历一轮明显的反转行情,比如2019年2-4月的近千点反转行情,2020年7月的近千点反转行情。自今年5-6月后的反弹行情后,后续会不会出现类似的反转行情,我们认为未来一个季度的行情值得期待。

围绕“券商+X”思路布局,中期紧跟国家产业政策布局,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安全发展领域值得重视。1)券商、黄金;2)计算机、通信、光伏储能。

今年,“疫情影响收入能否延迟还贷”等话题数次冲上热搜,成为了广大(,)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早在2020年2月1日,、财政部、银、证监会、外汇局五部门,就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提出可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人群,灵活调整住房按揭、等还款安排,合理延后还款期限,疫情期间因不便还款发生逾期的,不纳入失信记录。

延期还贷一事不是老生常谈,实际上是基于近期居民家庭的收入压力等做出的一项惠民政策。近期,根据总行下发的《(,

)关于优化疫情纾困政策的通知》通知要求,兴业银行昆明分行出手了。

兴业银行昆明分行此时推出各类相关举措、持续优化疫情纾困政策,正是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积极应对当前“点多、面广、频发”的疫情严峻形势,积极响应关于稳、稳民生等号召的积极体现。

针对特殊人员实行延期还款

近年来,全国各地多家银行都相继推出了延期还贷服务,不过,各家银行对于贷款延期后针对的人群不尽一致。兴业银行昆明分行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据该行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因感染新型肺炎住院治疗人员、因感染新型肺炎隔离人员、疫情防控需要隔离观察人员、参加疫情防控工作人员(医护人员、部队官兵、政府工作人员等)、货车司机、受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或收入明显下降的客户,如果受疫情影响存在封城、较多办公楼或住宅区封闭管理等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以2022年12月申请办理为例,兴业银行昆明分行可给予普惠贷款贷最长延期至2023年6月、住房按揭客户最长延期至2024年6月的延期还款期政策。延期还款期间无需还本息、不计逾期记录、不收罚息、不纳入违约客户名单,延期还款阶段到期后,客户原则上应一次性归还延期期间应还贷款利息,对于一次性支出还款困难的客户,可选择将延期期间本息进行分摊还款,延期期间本金、利息可摊至贷款剩余期限。

要想暂缓还贷,仅线上申请还不够,还需要(,

)提交多份证明。为方便办理,客户可向专属客户经理提出延期申请,提供相关疫情封控证明及其他辅助证明,待审批通过即可办理。对于受疫情影响已经逾期的贷款客户,切莫着急,即刻联系兴业银行,兴业银行昆明分行将帮您纾困解难、渡过难关!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个人信用贷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