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上市的公司 是美国人赚中国人的钱吗?

中美贸易战下,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机会与优势 

2019年10月26日,中国企业IPO上市定制平台-路演室-第9期活动如期举行,此次活动以“中美贸易战下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机会与优势”为主体,吸引了来自中国科技行业、物联网行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等机构的上百位企业家/负责人出席了会议。中期一家科技企业和一家物联网企业进行了现场路演,并有一家企业进行了现场签约,中国企业对赴美上市任然一如既往的认真。

但是,面对贸易战下的美国资本市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大家有太多的问题想要了解,针对这类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企业IPO上市定制平台相关负责人,从三个方面深入回答大家的担忧和迷茫。

中美贸易战下给中国企业赴美上市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中国企业去美国上市,在2017年和2018年达到了一个高潮。当然中国企业赴美上市,并不是最近这两年才热起来。中国企业百度京东,以一个非常好的商业模式和一个盈利模式,在美国上市,并发展到现在成为巨无霸企业之一,这是通过上市脱颖而出的典型案例。可能大家现在这两年关注的是中美贸易战对整个中国企业去美国上市影响。

因为贸易战的原因,有美国的新闻报道说,包括特朗普的前顾问说要禁止中国的企业,或者是限制更多中国企业去美国上市的这一说法。但是他们的说法并不代表市场的接受。不管是纳斯达克亚太区主席麦柯奕(Bob McCooey),还是纳斯达克的相关领导都有明确表示,纳斯达克并没有禁止或者限制中国企业在美国上市这样的计划。所以这样的报道属于是不真实的新闻。

最近纳斯达克的CEO弗里德曼他在接受CNBC采访的时候说过纳斯达克不想成为中美贸易战的最后一个战场,纳斯达克很清醒知道中国企业是纳斯达克非常重要的客户,这是在纳斯达克上市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纳斯达克也坚持用公平、公正、透明、非歧视性的规则态度及标准去对待任何一个全球上市企业,不仅仅是中国公司弗里德曼所表明的态度也非常清晰阐述了中国企业未来在美国上市并不会受中美贸易战的影响

弗里德曼还表示,如果中国企业不来美国上市,他可能会去香港上市,可能会去英国伦敦上市,这将对于美国的资本市场以及华尔街来说是损失,所以所有华尔街大的金融机构都很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

同时通过10月10号我们看到的一则新闻,刘鹤代表中国的贸易谈判团队白宫和特朗普见面,中美贸易谈判获得了进一步的成果。

所以中美贸易战并没有实质性的对中国企业去美国上市造影响。这只是新闻舆论被人肆意渲染和操纵结果。

中国企业IPO上市定制平台今年与SEC纳斯达克、纽交所、OTC领导沟通,以及华尔街各大审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各大投行机构的沟通结果来看,大家对中国这一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的企业去美国上市是充满信心和期望

中国企业赴美上市,主要需要注意哪些重点问题?

对于所有企业去美国资本市场上市,在制度上来说,未来可能会对所有企业更加严格这会筛选和过滤掉一些不成熟不完善不专业的企业,而华尔街的纳斯达克等交易所对中国企业还是畅开胸怀,希望更多更好的中国企业在美国上市。

中国企业美国上市,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审计制度财务制度美国不一样。中国企业用的是中国的财务标准,或者是中国的税收制度。但是在美国用的是美国的审计标准和财务标准。这就要求中国的企业要用全球著名的律所、审计及财务顾问服务,把公司规范成一个符合美国上市标准的公司,这样话才能让更多的投资人华尔街投行、计划上市的交易所看懂企业的价值在哪里。当企业把财报的标准都做错了,那么,这些机构没办法去挖掘你的企业价值,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第二点就是接下来对上市的企业要求会越来越严格,华尔街的各大交易所会更欢迎有价值的公司去上市。 比如中国AR/VR技术类企业、科技驱动企业生物医疗企业、生物科技企业等,这些企业在华尔街非常受欢迎。所以深圳的企业、北京中关村企业,还有上海、杭州的企业,都是比较受欢迎的

中国不缺乏好企业,但是中国缺乏把好企业让世界知道的这种市场品牌力,像特斯拉、苹果全球。但是中国创新科技企业虽然发展非常快,但是我们应该做好让更多的人知道的准备,做好品牌知名度

第三个方面就是我们的公司要注意法律上的规范性。

中国一个讲究人情的社会,对自身的法律规范要求没那么严格,但是美国是一个只讲法不讲情的社会,在法律面前他希望你公司的所有情况都是透明的,需要进行公司法律规范,美国资本市场要求公司财务、公司经营等都是公开透明地公布给所有人,所有人都了解公司、知道公司、理解公司,那么大家才会投资这个公司

中国企业赴美上市,未来将是一个怎样的市场趋势?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企业已经美国上市的百度京东腾讯音乐拼多多,还有马上要上市的有道词典滴滴打车、自如等,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公司。

那么这些公司的上市意味着很多百亿市值公司的中国公司将会在美国上市。从现在的数据来看,去年美股的中国企业IPO融资额看,是全球第一;从上市数量看,在纽交所纳斯达克OTC的上市总和,中国企业也占全球第一。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明星企业的带动下,中国将会有更多企业去美国上市。

同时这些企业所来大量的融资和成功案例也将会成为中国企业的一个范本,在这么一个弱肉强食商业世界大家都会愿意用最快的速度去实现资本化和国际化的梦想,这样一定会带来一批企业上市的高潮,但是这个环境可能会比以前更加规范,筛选更好的企业,更规范的企业,更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去上市

2018年发布的麒麟980芯片,已经早高通晓龙855一步,这标志着我们科技芯片行业也不落后与人。而在20世纪80年代我们那个时候才刚刚开始研发自己的电器,例如:冰箱,那个时候一个冰箱的高达上万元。而在21世纪10年之后,家用电器的发展已经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而同样电器的价格却在每年以20%的幅度累积降低。而美国人可以把他们的芯片垄断卖给我们,我们也有很多公司在美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984年:海尔跟科龙都成立了,这两家公司的竞争从开始就没有停下来过,不过1994年-1996年之间,海尔可谓是一直在濒临破产的边缘,一度被张瑞敏所拯救,而科龙在1986年已经占据了很大的市场,1988年科龙研发出了我们的首台分体式空调,这对于空调行业是以一个非常大的冲击,因为这个产品,科龙在年的时候占据了华南区的大部分市场,那时候还有春兰在,但是春兰颓势已现。

1993年的时候,科龙开始上新空调,只用了1年时间1994年已经在香港上市,时隔5年势如破竹的在深圳上市,更是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中国百强企业之一,然后正式这样一个科龙,专心研发技术,在2002年、2010年两次分别打破了世界上最节能空调的记录,但是企业的发展,绝不仅仅是这么简单的研发,因为在2002年-2004年之间的市场体系问题,被海信收购,收购之后的科龙,科龙的名声已经很少了更多的是1984年-2006年的事迹。

而在这期间,海尔在做什么?胆大的张瑞敏,去了美国,1999年的时候,曾经有人说张瑞敏的海尔败走美国,事实是这样吗?

1999年,张瑞敏,在美国建了一个698亩的海尔工业园,建立了一个集中了,海尔的材料采购、生产制造、以及技术研发和销售为一体的工业园。在2000年的时候开始正式在美国生产第一台空调,然后并不顺利,最开始海尔准备做高端冰箱的,但是因为拿自己的弱项跟美国的强项比,被美国一杂志这样报道:一年卖出去50台高端冰箱。这次的失败,让回家过年的张瑞敏很不愉快。

很快海尔在2004年转变了自己的路线,并另外增加了一个工业园区,海尔在2005年的时候,已经在美国站稳了脚步,海尔还在美国买下了一座海尔大厦,是在纽约最具代表性的百老汇街,海尔依次作为自己的美国总部之后,海尔高端的空调阴错阳差开始在美国大卖了。

到了2006年以后,美国本地的冰箱品牌已经被海尔打压的很厉害了,第一次是海尔要收购美国的一家空调企业,海尔想要在美国打开空调市场,但是因为当时的我们的企业收购美国企业还是很少,不够健全的制度也让海尔这次,被美国人从中作梗而收购失败,导致了海尔在美国空调产品的失利。

第二次是美国因为对海尔销量已经威胁到了本土最好的一家家电公司,所以美国以增加进口税,增加海尔的税收,但是海尔的质量和价格已经在美国影响了几年,这次增加海尔的赋税之后,海尔提升了自己产品价格,最终结果是海尔的产品在美国卖贵了,而年销量却没有降低太多,反而美国人对此颇有意见,后来不得不暂停了对海尔的打压和抵制。

而最近一次是近来美国对我们的“贸易战”,但是这些都没有影响到海尔,海尔在2017年全年营收1189亿,连续7年增幅在20%以上,在国外营收占比42%,在美国占比有36%可以说有超过1/3的营收都在美国,每年赚走美国20亿左右,而在2018年,海尔终于被美国杂志《财富》评为世界500强,虽然是499名,但是以海尔的增幅,2019年会再上一步。


昨晚,俞敏洪接受采访时称,“我和徐小平都是北大出来的,北大可以说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上市之后,新东方股东徐小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一句“新东方是中国教育失败的产物”,再次使新东方成为焦点。昨天,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CEO 俞敏洪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对此予以澄清。

  中国民办教育市场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民办教育企业的发展未必就是一帆风顺。比如民办教育产业会受国家相关政策影响,及中国民办教育市场的不规范竞争,都会给这一产业发展带来种种不确定因素。

新东方上市来自内部需求

  新京报:新东方上市被外界认为是中国民办教育的标杆,请问你们上市的动机是什么?

  俞敏洪(以下简称“俞”):我们在中国民办教育行业中率先上市,主要来自我们的内部需求。我们长期做教育,一直以来就在观察,发现中国民办教育行业长期困扰的问题:一是民办教育企业后劲不足,缺乏资金支持;二是做为培训学校,不能异地办学,没法扩展,所以必须公司化。

  从我们公司内部来说,学校不改成企业,就不能吸收优异的人才。就没法为建立高级教育的理想而奋斗。加上我门的团队有一些国际人才。对国外情况比较了解,特别是美国民办教育比教发达,出现一批上市公司,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

  新京报:其实很多民办教育企业最近也有类似的想法,都想在国家有关外资并购新法规出来之前上市,为什么新东方能率先实现海外上市?

  俞:这主要是我们有规范化的企业架构。我们早就引进了一批国际化的人才。比如我们的CFO谢东荧就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学士和哈佛的MBA,还有一批国际人才。这为我们企业的规范化改造起了很大的作用。后来我们和同行谈,他们就感觉我们很规范,当时就预感能很快上市。

  所以我的感觉人才很重要。以前我的观念,新东方的人才从内部找就行,现在觉得不行,我们以前都是教书匠。还需要外部血液。

  新东方模式具借鉴意义

  新京报:外界对于新东方上市,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新东方上市是个特例,其模式不具复制性。因为它做的是民办教育中的非学历教育,而且它做的是托福、雅思考试等高端市场,容易看到业绩。你怎么看?

  俞:如果从内容来说,当然不能复制。因为再办一个新东方一样的培训学校,花的代价要比我们大得多。但从我们把民办教育引入规范的管理机制,引进国际资本来把民办教育做大做强来看,又是值得借鉴的。我们的目的就是提高质量的教育。教育行业有些现象,比如有的学校收费很便宜,但也少有人去,也有学校收费高达十万、二十万,学生还络绎不绝。这表明关键在提高教育的质量。至于收费高的问题,我们也摸索一些好的模式,采用大班、小班。让学生花少一些的钱也能享受我们的高品质教育。

  新京报:你怎样看民办教育前几年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一批有影响的民办学校纷纷倒闭的现象?

  俞:这些学校垮掉有两个原因:一是资金链问题;一是模式的问题。比如南洋采取的储备金模式,学校收取学生高额储备金,承诺学生毕业时返还,只收取利息用来办学。这在早些年利息高达10%时以上的环境下还行。但后来国家降息。

  低到只有3个多百分点。学校就难以为继,不得不动学生的储备金,最后出问题。

  想用美国的钱办好中国的教育

  新京报:你认为其他有资质的民办教育企业也能走你们上市的道路吗?

  俞:其他民办教育企业能不能走这条路,还得看具体的环境。一是他们的实力。比如,我知道有一家不错的民办教育企业也在筹办上市,但他们的实力和赢利能力和我们还有差距。要知道国际资本市场对上市的要求是很高的。二是有些民办教育机构的模式不容易复制。比如我知道的一家职业培训学校很有实力,有上万的学生。但他们的前期的固定投入太大,他们要再办一个学校还不容易。但我鼓励更多的民办教育企业去国际资本市场上市。用美国的钱把中国的教育办好。

  新京报:你们这次从美国筹的钱打算怎么投入?

  俞:一部分是还银行的债,我们不喜欢欠钱。另一部分是用来扩大校舍,改善学校的教学环境,吸收更多优秀教师,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当然我们还会做一些并购。比如一些较好的外语培训学校,他们又没有上市希望,我们可以把他们合并过来。大家共同把这一市场做好。

  新京报:有媒体报道说你们将把上市筹来的钱很大一部分用来搞在线教育?有这回事吗?

  俞:在线教育我们是比较看好的,是我们整合的范围。

  我们会在这一块做成真正大的品牌。这一块刚起步,还有很多的机会。总之是整合也好,合作也好,我的想法是真正把中国的民办教育做好,也做得更规范。

幽默是新东方的特点之一

  新京报:新东方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些极富个性与经历的老师,这些人才是如何挑选的?

  俞:在当初创办新东方的时候,我就建立了一些标准来挑选人才,虽然没有能完全做到,但还是保留了一些精华。

  主要是五点:第一,对所教内容要极其熟练,这是新东方一个很明显的特点;第二,幽默是一直强调的基本素质。我们坚持培养有幽默感的老师,有的人虽然没有幽默感,不会讲笑话,而把幽默变成了搞笑,但我还是鼓励他去讲,因为这本身就会让学生有兴趣学下去,最起码不再犯困了;第三,认真、激情也是一个特点;第四,要有励志精神,很多老师都会以自己的经历与故事来激励学生,当然也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加感动,而去加些东西。我跟老师强调,一定要真实,如果自己没有这样的经历,就讲别人的,《读者》上有的是;第五个就是个性,越有个性越好。

  新东方就是因为老师们的个性再加上统一的要求,才比别的同类企业高出来一点点。别的学校也想模仿新东方的模式,还有的就是我们新东方的人出去的,但少了新东方13年来形成的氛围,少了我这样的人。

  新京报:有个性的人还有什么特点?新东方曾有网民们非常熟悉与喜欢的老罗,他还会回到新东方教书吗?

  俞:有个性的人会有自由散漫、不守纪律,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但这不足为奇,新东方鼓励在一定范围内表达自己的观点。

  老罗是我面试进来的,我很了解他。他在暑假以后就不在新东方教课了,他自己办的网站比较忙,没有空教了。我们是鼓励人才走出去的,因为一般的老师两三年就会进入一个疲劳期,不停重复自己,这对人才的成长是不利的。所以,我们鼓励人才创业发展,当然,如果留在公司内部发展更好。

  新京报:你如何看待网上流传新东方老师的讲课录音,这给新东方带来损失了吗?

  俞:表面上看我们是损失了,如果单从电脑盘片的数量上说,有上亿元。但其实我们也得到了一些东西,传播打开了新东方的知名度,也有一些学生因为听了这些资料,就想亲身到新东方的课堂上来体验。

  还有一些想不到的好处,一些老师会因此去做创新。因为你的讲课内容,还有笑话,别人都已经听到了,你再讲一遍,就没人笑,这最难受了。

  中国教育不能用成败评价

  新京报:极富个性的人也常常会说一些极富个性的话,最近新东方的股东徐小平在媒体上称,新东方是中国教育失败的产物,你认同这个观点吗?

  俞:中国教育是很复杂的,不能用概念性的话来概括复杂的系统。中国教育不能简简单单地用成败来评价。比如说,中国的大学为什么不能像西方那样,只看三四年的高中平时成绩,老师推荐就可以上大学。如果这样做,中国一些差的高中出来的学生,也都会在90分以上,考试的标准就会变得不一样了。如果是老师推荐,那就会把所有的亲戚都推荐去上大学了。

  复旦这次招研做了很好的尝试,但是在面试现场,装了无数的摄像头。所以在中国处于这样的转型变革时期,诚信体系正在建立。

  当然,高考也不是没有问题,比如灵活性不够,第一是,考试科目上不灵活,但在一些试点,英语美术变成了选考科目,还比如江苏,2008年只考三门。第二,给学生的机会不够,一年只考一次,像在美国的机考,一个月可以考一次,学生可以按最高的分去报大学,这样学生的压力就小了,中国现在也在改革。所以可以看到进步,现在教育的发展方向对了。

  高等教育中,北大清华从教学的水准,学生的素质来说,都是全世界一流的。《泰晤士报》的一次排名中,北大排在15位,清华排名也很靠前。

  新京报:那你当年从北大出走,是不是说北大也有不足的地方?

  俞:我从北大走是一个很偶然的事件。当初,我的一个招生项目给北大造成了损失,北大给我一个处分,所以我当时在讲台上讲课都觉得不自在,感觉学生们的目光都不对了。我是一个脸皮很薄的人,再加上当时在外面讲课的收入高于在学校的收入,所以我出去不觉得是断了后路。如果没有这件事,我本来是想一直留在北大的。

  我一直很推崇蔡元培先生提出的“兼容并包”的北大精神,我和徐小平都是北大出来的,北大可以说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北大的陈文生校长在与我谈话的时候说,“过去你以北大为荣,现在北大以你为荣”,所以我很感激北大。

  当然,在北大清华此时的基础之上,也不能就这样满足,随着世界的发展,北大清华要引入世界级的人才,越来越开放。媒体上徐小平的话“北大、清华从来都不是一流”是被断章取义了,没有表达完整。如果从创新能力上说,不光是北大清华的不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人多还是中国人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