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鞋店加盟怎么有序科学的把顾客送来的鞋子分开,不会和其他顾客的鞋子弄混。

&p&《人民的名义》毫无悬念地火了。&/p&&p&对政治生态的生动刻画,对社会阴暗的大胆暴露,再加上几十位老戏骨的精彩表演,无不撩拨着每位观众的神经。&/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c87c4b66fb3a2e3a6f11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18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c87c4b66fb3a2e3a6f11_r.jpg&&&/figure&&p&看剧之余,有朋友问:“&b&剧中角色的职务那么复杂,看得人蒙圈,咋整啊老铁?&/b&”&/p&&p&&b&那么,就跟大家聊聊我国的公务员级别吧。&/b&&/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842c9b744c46e74cdf54f463fc354730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842c9b744c46e74cdf54f463fc354730_r.jpg&&&/figure&&br&&p&&b&1 &/b&&/p&&p&&b&所谓的“级别”,准确来说应该叫公务员“职务序列”。&/b&&/p&&p&公务员的职务分两类,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领导职务有以下级别:&b&国家级正职、国家级副职、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b&。&/p&&p&一共五个级别,每个级别里面分正职、副职两个半级。当然,五乘以二等于十,其实你也可以认为是十个级别。&/p&&p&生活中,大家更常听到的说法是“部级”“厅级”“处级”“科级”,而不是“省部级、厅局级、县处级、乡科级”。实际上,这些说法都是一回事。&/p&&p&同一个级别,中央称“&b&部、局、处、科&/b&”,地方称“&b&省、厅、县、乡&/b&”,中央和地方的合起来,就是统一的名称。&/p&&p&非领导职务包括以下级别:&b&巡视员、副巡视员、调研员、副调研员、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b&。其级别和待遇,从巡视员到副主任科员,分别与领导职务中的厅局级正职到乡科级副职对应,但不具有行政领导职责。&/p&&br&&p&&b&2&/b&&/p&&p&从国家,到乡镇,我国的每一级行政区,都有&b&中国共产党机关、人民代表大会机关、行政机关&/b&,县区以上行政区还有设有&b&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b&&/p&&p&其中,前四类机关民间俗称“四大班子”。(也有“五大班子”的说法,算上了纪委。)&/p&&p&这些机关,在中央层面,就是党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p&&p&在地方层面,就是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它们要承担各式各样的国家职责,其中的工作人员就是公务员。&/p&&p&此外,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能。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也是公务员。&/p&&p&每个公务员都有级别,但有级别的不都是公务员。&/p&&p&有一个词叫“参公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参公管理的人员,虽然不是公务员,但也有级别。&b&共青团中央就是参公管理的单位。&/b&&/p&&p&上述这些机关还会下设各类部门和单位。部门之下往往还有部门,单位之下往往也还有单位。&/p&&p&这一系列的部门和单位交织在一起,组成了我们的国家政治体系。&/p&&p&&b&庞大而精密,深远而亲近,日夜不辍,川流不息。&/b&&/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c80e6bee0932760bead0f4_b.jpg&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6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c80e6bee0932760bead0f4_r.jpg&&&/figure&&br&&p&&b&3&/b&&/p&&p&中央政治局常委是国家级正职,处于我国公务员职务序列的最高级。&/p&&p&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的副职主要领导、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是国家级副职。&b&国家级正职和副职,就是人们常说的“国家领导人”。&/b&&/p&&p&国家领导人以下的公务员,工作在中央的部、局、处、科,地方的省、市、县、乡。&/p&&p&每个部(局、处、科)的主要领导里,通常有2个左右的职位的是正职,也就是部(局、处、科)长和书记。每个省(市、县、乡)的主要领导里,通常有4个左右的职位是正职,也就是四大班子的一把手。&/p&&p&上面我们说的都是通常情况,实际上,根据具体工作需要,也有很多其他情况。有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发改委主任是正部级,目前有6位副主任也是正部级。通过这个例子,除了能看出发改委的重要性,也能看出干部配置上的灵活性。&/p&&p&这种“正部级当副部长”的情况被称为“高配”,顾名思义,就是某些重要的岗位,由更高级别的干部来担任,例如:开发区的“一把手”往往由副市长担任。&/p&&p&此外,很多领导是身兼数职的,例如中央政治局委员担任省委书记、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担任全国青联副主席、市委书记担任市人大主任等。&b&如果一个干部兼任的几个职务级别不同,那么通常以最高的作为他本人的级别。&/b&&/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6ca9a099e0c1be7ceaa56e0_b.jpg& data-rawwidth=&452& data-rawheight=&2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2&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6ca9a099e0c1be7ceaa56e0_r.jpg&&&/figure&&br&&p&&b&4&/b&&/p&&p&&b&“级别”的名称,与某些岗位的名称,常常是相同的,但二者本质是截然不同的。&/b&工作岗位是具体的,而职务序列则是一个全国通用的体系。对于某个具体工作岗位的职务序列,要具体分析。&/p&&p&以“局”为例。&/p&&p&国家总局一般是正部级。国家局一般是副部级。部委直属局一般是局级。地级市直属局一般是处级。县级市直属局一般是科级。&b&一个人被称为“局长”,他可能是从正部到副科的任何一个级别。&/b&&/p&&p&另一个例子是“市”。&/p&&p&直辖市是省级。计划单列市是副省级。地级市是厅级。县级市是县级。一个人被称为“市长”,他可能是从正部到副处的任何一个级别。&/p&&p&说到“市”,有必要专门提一下副省级市,因为副省级市的级别体系相对复杂一些。中国有15个副省级市,即:广州、深圳、南京、武汉、沈阳、西安、成都、济南、杭州、哈尔滨、长春、大连、青岛、厦门、宁波,这些城市要么是省会,要么是计划单列市。其党政机关主要领导的行政级别为副省部级,所辖部门、单位、区县的级别有的也与一般地级市不同,有很多岗位要比一般地级市的同一岗位高。&/p&&p&《人民的名义》中的京州市看起来也像是副省级市,因为心怀宇宙的孙连城区长,已经在剧中明确说过自己是副厅局级,而一般地级市的区长是正处级,因此京州只可能是副省级市。&/p&&br&&p&5&/p&&p&为了大家直观地了解公务员职务序列,我们还是以《人民的名义》为例,结合剧中人的职务,制作了表格,给大家系统地分析一下他们的级别。请看图:&/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78dcebed6_b.jpg& data-rawwidth=&569& data-rawheight=&78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9&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78dcebed6_r.jpg&&&/figure&&br&&br&&p&&b&6&/b&&/p&&p&最后,还是想多絮叨几句。 &/p&&p&&b&对于“级别”,我们自然不会忽视,但也不宜过于重视。最好的视角,永远是正视。&/b&&/p&&p&当你考上大学,有人对你说:“人哪,不能忘本,以后出息了,当了乡长什么的,千万别忘了给村里亲戚多办事。”&/p&&p&当你开始工作,有人对你说:“人就是要分三六九等,平等都是骗人的。有了比较,才有压力,有了压力,才有动力。”&/p&&p&如果你当了官,有人对你说:“千里当官只为财。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都这样,别装了。”&/p&&p&&b&当你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希望你能够静下心来好好想想。自己到底是为什么,走到这里来的? 是为了南柯一梦,还是为了做一点事情?&/b&&/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d5cf244bae9_b.jp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d5cf244bae9_r.jpg&&&/figure&&p&&b&你大概想要反问:这差别,重要么?&/b&&/p&&p&其实,还真挺重要的。&/p&&p&送大家两段话吧,马克思的:&/p&&blockquote&&b&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因为它不是那种使我们长期从事而始终不会感到大厌倦、始终不会松劲、始终不会情绪低落的职业,相反,我们很快就会觉得,我们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我们的理想没有实现,我们就将怨天尤人。”&/b& &b&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b&&/blockquote&&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2af2fa8bdeb726f96bd4bb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6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2af2fa8bdeb726f96bd4bb_r.jpg&&&/figure&&br&&p&&b&祝你,不忘初心。&/b&&/p&&p&&b&————————&/b&&/p&&p&&b&本文作者: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基础设施事业部共青团员
姜元昊&/b&&/p&
《人民的名义》毫无悬念地火了。对政治生态的生动刻画,对社会阴暗的大胆暴露,再加上几十位老戏骨的精彩表演,无不撩拨着每位观众的神经。看剧之余,有朋友问:“剧中角色的职务那么复杂,看得人蒙圈,咋整啊老铁?”那么,就跟大家聊聊我国的公务员级别吧。…
原始人一定是聚集在有水的地方的,因为没水会被渴死。&br&这条河叫什么,很大程度取决于大家约定成俗的喊法。&br&&br&有的部落住在jiang水旁边,有的部落住在ji水旁边,还有的住在gui水旁边。那年头生产力不发达,智商也比较可怜。&br&一群男屌丝拿着棒子去插小动物,一天下来还不够塞牙缝的,遭到了大家的嘲笑。&br&女性呢,因为手艺比男的好,能缝能补能摘能收,执掌财政大权。&br&你也知道,这叫母系社会。&br&&br&母系社会里,男的从别的部落来,跟女的交配后就走了,由女性抚养孩子长大。&br&这倒不是因为男的没良心啥的,毕竟生活所迫,多一张嘴就得多弄一碗饭,干完就滚,别给家里添负担。&br&所以,母系社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俗称没爹。&br&&br&生出来的孩子,当然随母姓,这可以把各部落系统地区分开来。毕竟你不区分,万一弄混了,那就是亲近交配。&br&而那个时候,大家已经经过漫长的肉体实验,得出了亲近结婚容易畸形的结论。&br&后来文字出现,那些姓也因此就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字——&br&&blockquote&jiang→姜&br&ji→姬&br&gui→妫&/blockquote&这些姓都带有女系社会的特征。&br&&br&那时,部落交配的欢乐之声此起彼伏,因此孩子也越来越多。&br&她说,麻痹,住不开了。&br&于是拓展。&br&多出去的人口弄个新部落,也姓姬。&br&&br&只是,你姓姬,我姓姬,大家都姓姬,不容易区分诶!&br&她说,我知道怎么解决!&br&解决方案是这样的:&br&&b&你姓姬,是高阳氏。&/b&&br&&b&我姓姬,是轩辕氏。&/b&&br&氏可以是职业或地点,比方说上面的高阳氏就是高大上的氏,高阳府邸,奢华品质。轩辕氏也很厉害,待会儿跟你说。&br&总之姓和氏就是这么来的,一般来讲,姓指向来源,氏指向去向。&br&&br&后来的时候,大家的生产力已经大大提高了。为了争夺资源,各部落已经开始撕逼了。&br&既然撕逼,那就得打仗。&br&既然打仗,肯定是男的上。&br&男的能主导社会和人民币了,那么世界就翻转了。&br&&br&我们迎来了父系社会。&br&此时,部落之间的撕逼已经到了白热化的地步。&br&黄帝和炎帝打起来了。&br&黄帝,姓姬,轩辕氏。&br&炎帝,姓姜,神农氏。&br&炎帝败了, 最后他们在一起了。&br&&br&黄帝轩辕氏,轩辕其实就是轱辘,也就是说其实黄帝原来是搞车饰装潢的,设计学毕业。也有的说其实是天鼋,就是王八,后来王八变成了龙,以龙为图腾,所以是天鼋氏。因为黄帝住在有熊国,所以也是有熊氏。&br&这说明氏可以有两个甚至多个,姓也是,比方说有证据显示黄帝原先姓公孙,后来改姓姬。&br&&br&炎黄统一后,就该揍蚩尤了。&br&蚩尤,姓氏不详。&br&蚩尤不服,所以死了。&br&&br&小姬很争气,他生了二十五个儿子。&br&儿子们各自分封,因此产生了十余个姓。&br&当然还是姓姬的多,这些孩子又往下传,子子孙孙,根据自己所在的地方或者其他定义模式,设定了自己的姓。&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68dfbea1c251e_b.jpg& data-rawwidth=&530& data-rawheight=&25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68dfbea1c251e_r.jpg&&&/figure&&br&以下是氏族清单。&br&&br&黄帝和他的儿子们:&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b0d021f3ef24e67b19b1aacd0a188e84_b.jpg& data-rawwidth=&531& data-rawheight=&6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1&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b0d021f3ef24e67b19b1aacd0a188e84_r.jpg&&&/figure&&br&炎帝和他的儿子们:&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ddb66de501e75f202b22db8_b.jpg& data-rawwidth=&551& data-rawheight=&2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1&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ddb66de501e75f202b22db8_r.jpg&&&/figure&&br&周武王姬发和他的秘书姜子牙就是炎黄联盟的杰出代表,分封诸侯,国君姓姬的有五十三个。&br&那么多姓姬的,为了神格和逼格,氏就很重要了。&br&&br&比方说你是射箭的,你就是姬姓张氏。&br&比方说你是糊篱笆的,你就是姬姓樊氏。&br&你当史官,你就是史氏。&br&你是杀猪的,那你就是屠氏。&br&你姓姜,但你在魏地呆久了,你就是姜姓魏氏。&br&姓姜的太多了,有的住东郭,那就是东郭氏,东郭氏的后代,代表人物有东郭顺子和东郭先生;有的住西门,那就是西门氏,西门氏的后代,代表人物有西门豹和西门庆。&br&黄帝的孙子颛顼就是高阳氏,住在高河之阳,身份高贵,所以屈原就很自恋,他讲: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br&&br&姚姓最有意思,舜帝叫姚重华,他家附近有个姚墟,还一条妫河,所以他既姓姚也姓妫。(《通志·氏族略》:“舜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br&妫姓子孙后来为了避难改姓田,在战国时田家的势力太大了,到了汉朝,刘邦一看,这他妈哪儿行啊,一怒之下把老田家大卸八块。&br&刘邦是个粗人,他送给老田八个好听的姓氏:&br&&b&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b&&br&姓第五的最多,代表人物——第五伦。&br&这姓最终演变成了第。&br&有的演变成了伍。(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伍姓都是第五流变而来)&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ace9ddeb019f6f498d3a56b7_b.jpg& data-rawwidth=&531& data-rawheight=&20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1&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ace9ddeb019f6f498d3a56b7_r.jpg&&&/figure&&b&秦汉之际,姓氏合流。&/b&&br&&blockquote&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blockquote&战国之中的绝大多数子孙,在被秦朝灭国以后,&b&要么把国名当姓,要么直接把氏当姓,要么拿姓当姓&/b&,在未来基本都成为了中国的大姓。&br&&blockquote&齐(妫姓田氏)→齐、妫、田&br&楚(芈姓熊氏)→楚、熊、芈(后有相当一部分流变成米姓)&br&燕(姬姓)&br&韩(姬姓韩氏)&br&赵(嬴姓赵氏)&br&魏(姬姓魏氏)&br&秦(嬴姓)&br&鲁(姬姓)&br&卫(姬姓)&br&滕(姬姓)&br&宋(子姓)&br&越(姒姓)&br&邾(曹姓)→邾(后部分流变为朱)、曹&br&中山(姬姓,狄族所建)&br&晋(姬姓)&/blockquote&&br&应邀放出各姓氏起源:&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c8ea37e2dca9_b.jpg& data-rawwidth=&531& data-rawheight=&6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1&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c8ea37e2dca9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27d64a98f8b5d1456a3dbb1b43e8f651_b.jp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2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27d64a98f8b5d1456a3dbb1b43e8f651_r.jpg&&&/figure&&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bb47c3e1bf9_b.jpg& data-rawwidth=&538& data-rawheight=&5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8&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bb47c3e1bf9_r.jpg&&&/figure&&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01da9d269d9bbbe758ecfda8ca878da8_b.jpg& data-rawwidth=&471& data-rawheight=&64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1&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01da9d269d9bbbe758ecfda8ca878da8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115fa00fe2e728f6c145a_b.jp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41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115fa00fe2e728f6c145a_r.jpg&&&/figure&&br&至于王姓,列国中的王族,在国家灭亡沦为平民或本身就是王族之后,为了彰显身份,便改姓王(&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link%3Furl%3DHB7stfC8hprKtbr-c0Mm6lrhjU1bkc52l61sNnCdfRgP5-MmfMPddG0-L8N5G5Tn0AIe18vYmaa8bX9lkUp4tq%23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王姓_百度百科&/a&)。&br&一个姓氏可能有不同的来源,当然也有其他流变和起源,这里就不赘述了。&br&&br&以上便是中国姓氏的起源和变迁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始人一定是聚集在有水的地方的,因为没水会被渴死。 这条河叫什么,很大程度取决于大家约定成俗的喊法。 有的部落住在jiang水旁边,有的部落住在ji水旁边,还有的住在gui水旁边。那年头生产力不发达,智商也比较可怜。 一群男屌丝拿着棒子去插小动物,一…
多图预警!&br&&br&这个问题问得好,为什么明清时的社会生产力比先秦更高,战争规模反而变小?&br&&br&实际上,先秦时代令人热血沸腾的大规模会战,只是普通规模的战役,参战的几十万“军队”大部分是民夫,实际兵力只有几万,与古代各时期的战役规模相比没有太大差距。长平之战也不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大战役,只是杀战俘最多的战役。&br&&br&本文将通过图文和数据,尽可能还原先秦时代的本来面貌,用定量分析和社会分析的手段,来分辨官方历史数据的虚实,在后勤生产、后勤物流、人口结构、粮食生产和统计口径五个方面,给出一个&b&可信服的合理性解释&/b&。&br&&br&&b&内容大纲&/b&&br&一、先秦的后勤生产有那些内容?&br&二、古代的后勤物流如何实现?&br&三、先秦的人口结构是怎样的?&br&四、先秦的粮食生产力如何?&br&五、为什么先秦时代要扩大军队的统计口径?&br&结论&br&后记&br&&br&&br&&b&一、先秦的后勤生产有那些内容?&/b&&br&很多人把古代的军事后勤简化为民夫运输粮草、辎重,其实这只是军事物流,是狭义的后勤。&br&&br&完整的后勤系统包括军事物资的采购、生产、调配和运输等。而且因为很多&b&军事物资是民间百姓用不到的&/b&,也不能在战场就地取材。到了战争爆发时,就必须额外动员百姓大批量生产。&br&&br&下图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对兵马俑的部分复原图&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7f4a0e6edd87d732860ec_b.jpg& data-rawwidth=&1637& data-rawheight=&9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37&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7f4a0e6edd87d732860ec_r.jpg&&&/figure&&br&从图中可以看到战争所需要的军事物资不是只有粮食和草料,还需要:&br&武器:例如弓、箭、弩机、短剑、戈、矛、盾……&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eca1b623a392d37efcf1507_b.jpg& data-rawwidth=&1614& data-rawheight=&4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14&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eca1b623a392d37efcf1507_r.jpg&&&/figure&&br&军服:例如皮甲、铠甲、袍、鞋、帽、各种保暖衣物……&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6f3458dadec466d831f0_b.jpg& data-rawwidth=&2025& data-rawheight=&29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25&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6f3458dadec466d831f0_r.jpg&&&/figure&&br&另外还有兵马俑里看不见,但战场上必须的:&br&军事物资:营帐、马具、麻绳、麻袋、漆器、舟、车、战车、攻城机械……&br&各种工具:斧头、铲子、木锯、凿子、量尺……&br&工程修建:桥、路、大量军营设施和防御设施……&br&等等……&br&&br&&br&&b&军事物资的生产过程&/b&&br&这里以武器中损耗最大的弓箭为例,为了简化,不说弓,只说箭。下图是兵马俑出土的秦箭。&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2bb604ab86787baa6bea0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2bb604ab86787baa6bea0_r.jpg&&&/figure&箭簇需要青铜,剑身是木材、箭尾是羽毛。&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91718be3ecc084cbecfb3d1a607f08a7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91718be3ecc084cbecfb3d1a607f08a7_r.jpg&&&/figure&图片来自《博物》杂志&br&&br&&p&箭的生产过程:&br&&/p&&ol&&li&青铜需要铜和锡,这两种矿藏不伴生,相隔百里甚至千里,需要分别运输、采购。&br&&/li&&li&山西中条山出产铜,可以在矿坑边上进行精选和冶炼,制成铜锭运输。&/li&&li&锡则需要大量从千里之外采购,通过与楚国贸易从江南进口锡锭。&/li&&li&青铜的冶炼需要木炭,而生产木炭则需要另外一套生产体系。&br&&/li&&li&青铜融化按比例加入锡,混合均匀浇入事先批量造好铸造模具里。&/li&&li&秦国的武器是高度标准化的,规格要求非常严格。&/li&&li&批量铸造的箭头并不能马上用,需要继续磨制精加工。&/li&&li&箭身不是普通树枝可以替代,而是曲直、材质、大小、轻重都要严格符合规格。&/li&&li&注意箭身最后的凹槽和羽毛的插槽,这都需要木材深加工。&br&&/li&&li&箭尾的羽毛也是需要挑选和标准化剪裁,不能有瑕疵。&/li&&/ol&&p&&br&很多青铜器还要刻上工匠的名字,如果不符合标准会制罪。&br&《吕氏春秋o孟冬》&br&&/p&&blockquote&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blockquote&&br&这些后勤人员的主体大部分是老百姓,被迫停止农业生产,专注于满足战争的需要。&br&除了上面说的后勤生产,他们的后勤工作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方面:&br&&ul&&li&粮食、草料的收集、加工和运输&/li&&li&武器的制造和装配&br&&/li&&li&木材的砍伐、加工和运输、木炭的烧制、矿石的开采和冶炼&/li&&li&布匹的纺织和染色、衣物的剪裁和缝制&/li&&li&车辆的制造和修理、军用牲畜的饲养&/li&&li&舟桥的修建、道路的维护、营地的修建&/li&&li&伤病的医护&/li&&li&……&br&&/li&&/ul&&br&&br&&b&先秦时代的后勤生产和运输是否有规模经济效应?&/b&&br&现代工业存在生产规模越大、产品成本越低的规模经济效应,这主要是得益于大规模的自动化生产设备。随着产品生产数量的增加,前期投资的设备成本被分摊到更多产品中,所以生产的越多新产品分摊的成本越少。理想情况下会出现下面的情况:&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c28b19bbd04fb2b843e584b409c85731_b.jp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2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figure&大公司的规模比小公司大,所以平均成本更低。&br&&br&为了提高武器的生产效率,秦国已经有了标准化和流水线作业,武器生产效率远高于单人作业,但另一方面,这也说明生产效率已经发挥到了先秦时代的极限。在没有自动化生产设备的先秦时代,要想&b&增加产量只能靠增加人手的方式&/b&。&br&&br&在生产率一定的情况下,要想满足战时猛增的生产需求,只能靠征调百姓、增加人手的方式来增加产量。而人的成本主要是消耗的粮食,这是刚性的,不会因为人数增加,每人消耗的粮食就会减少。所以&b&武器生产成本不会随着生产规模的增加而递减,而是出现等比例的增长。&/b&&br&&br&后勤运输成本也同样如此。现代运输因为有大型运输交通工具,随着运输里程的增加,每公里分摊的交通工具成本会下降。但是先秦时代的陆地交通是没有大型运输工具的,战时猛增的运输需求,也只能靠增加民夫的数量来增加,不会出现规模效应。&br&&br&尽管先秦时代已经有了车辆,但因为路况极差,车辆损耗严重,导致寿命很短。&br&《孙子兵法o军争篇》&br&&blockquote&国之贫于师者远输,……破车罢马,……丘牛大车,十去其六。&br&&/blockquote&出师远征,即使&b&运输车辆能走到战场也基本报废,更不会出现规模效应&/b&。&br&&br&在古代,&b&真正能出现规模效应的是水上运输&/b&,关于水运会在后面后勤运输部分中介绍。&br&&br&&br&&b&小结&/b&&br&综上来看,士兵日常的吃、穿、住、行、用,都需要靠大量的后勤人员来满足。&br&随着战时需求的急剧增加,后勤生产和运输人员的数量会成比例的急剧增加。&br&&br&&br&&br&&b&二、古代的后勤物流如何实现?&/b&&br&&br&&b&出师和&/b&&b&常备军的&/b&&b&后勤模式&/b&&b&完全不同&/b&&br&有人说,战国时各国实行军民一体的政策,可以战时为军、平时为民,这样不就解决军队粮草的供应问题了吗?&br&&br&其实这种模式只适合防守的军队。只有那些基本不移动,或近距离、小范围移动的部队才适用。&br&例如戍边军队、地方常备军、守城守关的军队,这些可以军民一体,靠自耕来解决基本口粮问题,大大降低了后勤运输的成本。不过武器等军用物资他们是没法自力更生的,还是需要靠后勤运输来解决。例如明朝后期向全国征收辽饷,那时的辽东军队就拥有大量屯田,大部分粮食可以靠自耕解决,但还是需要举国支持。&br&&br&一个国家拥有50万军队,不代表这个国家能&b&远距离投放&/b&50万军队。因为远距离作战都需要大规模后勤运输系统的支持,后勤运输至少要包括&br&&ul&&li&兵力的投放&br&&/li&&li&物资的运输&/li&&/ul&&br&我们可以把后勤比作自来水网。&br&&ul&&li&在家里,水龙头和现成的自来水网连接,打开水龙头就能获得水。这是国内常备军的后勤支撑模式,有现成的补给网络,补给成本较低。&br&&/li&&li&在野外,水龙头插在土里是不会获得水的,因为没有现成的水网。要长期饮水,必须铺设新的供水管网,这个成本是巨大的。这也是投放到远方的军队面临的问题,需要建设一条庞大的后勤补给线。&/li&&/ul&&br&&br&&b&兵力的投放:士兵是否可以自带干粮外出打仗?&/b&&br&我们以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作为参考,宋代的运输条件应该比先秦好一些,就作为最优策略吧。&br&&br&注意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只计算了兵力投放的粮食消耗,没有计算物资运输部分。&br&&br&沈括曾任管理全国财政的三司使,也曾为了抵御西夏,任延安知府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他的数据也很可信。&br&&br&他指出,出兵打仗最关键的是粮草,这是出兵数量和距离都受到粮食消耗的制约。下面的文字比较烧脑,看后面的图片吧。&br&&blockquote&凡师行,因粮于敌,最为急务。运粮不但多费。而势难行远。余尝计之,人负米六斗,卒自携五日干粮,人饷一卒,一去可十八日:米六斗,人食日二升。二人食之,十八日尽。若计復回,只可进九日。二人饷一卒,一去可二十六日;米一石二斗,三人食,日六升,八日,则一夫所负已尽,给六日粮遣回。后十八日,二人食,日四升并粮。若计復回,止可进十三日。前八日,日食六升。后五日并回程,日食四升并粮。三人饷一卒,一去可三十一日;米一石八斗,前六日半,四人食,日八升。减一夫,给四日粮。十七日,三人食,日六升。又减一夫,给九日粮。后十八日,二人食,日四升并粮。计復回,止可进十六日。前六日半,日食八升。中七日,日食六升,后十一日并回程,日食四升并粮。&/blockquote&&br&沈括根据单程和往返两种情况进行计算,得出了兵力投放和所需民夫之间的数量关系。&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5f5c163d97df479084ebfa48ba07a323_b.jpg& data-rawwidth=&850& data-rawheight=&5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5f5c163d97df479084ebfa48ba07a323_r.jpg&&&/figure&&br&可以看到,随着民夫的增加,出现了新增天数却在减少的现象。也就是行进的距离越远,每个里程单位的运输成本会增加,而不是减少。&br&&br&&blockquote&三人饷一卒,极矣,若兴师十万,辎重三之一,止得驻战之卒七万人,已用三十万人运粮,此外难復加矣。&/blockquote&&br&&p&如果要&b&远距离投放10万军队,辎重占去三分之一,能够上阵打仗的士兵只有7万人,就要用30万民夫运粮。再要扩大规模就很困难了。&/b&&/p&&br&&br&&b&如果让士兵自己带粮食打仗会怎么样?&/b&&br&宋代单位:1石 = 10斗 = 100升&br&按照上面所说,每人每天吃2升粮食,出兵一年365天,就是7.3石粮食&br&沈括说,一头驴可以背负1石粮食,骆驼可以背负3石。&br&无论如何,人也背负不了7.3石粮食!&br&&br&即使士兵背负0.5石粮食,加上武器等装备行军,走不了几天就会筋疲力尽!更何况这些粮食还不够他吃1个月。&br&&br&&br&&b&物资的运输:粮草对长平战局的决定性影响&/b&&br&长平之战后期,秦王听说赵军被围在山谷里、粮草被断,为了支援秦军长期围困赵军,必须增加粮草供应。战场形势多变,以当时的通讯和交通手段,来不及在全国大范围的征兵。既然远水解不了近渴,秦王干脆亲自跑到离长平战场最近的河内郡,给该郡的百姓封爵一级,征调该郡15岁以上男子全部去运送粮草。因为就近解决比全国征调更及时、损耗更小。&br&&br&为了应急,秦王居然连全郡封爵的办法都用上了,全郡封爵意味着整个郡所有人,不但将来不需要缴粮纳税,而且终生享受国家俸禄。&br&&br&这也说明到了战争后期,秦国的后勤已经透支到了极限。尽管秦国的状态非常狼狈,但赵国却更惨,可以说是人间炼狱了。&br&&br&人如果不吃饭,只喝水,只能生存40~50天,高度压力下挺不过30天。&br&没了后勤,被围困的赵军很快陷入绝境,到第46天,饿急了眼的赵军出现自相残杀、吃人肉的恐怖景象。&br&&br&后来赵军的投降、以及被坑杀,其实都和后勤补给有直接的联系,&b&后勤粮草才是决定长平之战各方决策的关键&/b&。&br&&br&战场上的军队就像一只风筝,没有后勤生命线的支持,战争局势马上急转直下。&br&&br&&br&&b&后勤运输中成本最低的方式是水运&/b&&br&早在春秋早期,秦国在渭河和黄河上就有大量船队。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秦穆公援助晋国几千吨粮食,从陕西凤翔,通过渭河、黄河、汾河到达山西翼城。庞大船队的船帆从秦都雍到晋都绛首尾相连,连绵不绝。这是中国历史最早的关于大规模航运的记载,史称泛舟之役。&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4e22905eda167b9030156bdf4f254e04_b.jpg& data-rawwidth=&503& data-rawheight=&3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3&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4e22905eda167b9030156bdf4f254e04_r.jpg&&&/figure&图片来自《王者天下》漫画&br&&br&《史记o秦本纪》记载&br&&blockquote&晋旱,来请粟。……卒与之粟。&b&以船漕车转,自雍相望至绛&/b&。&/blockquote&&br&但秦国在黄河的航运到三门峡就必须中断,因为三门峡让黄河水流突然90度转向,并有鬼门、神门、人门三岛阻隔,是极其危险的航道,无法航行大船。下图是三门峡水利枢纽修建前的三门峡。&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cb448e87fd7b6ed30d267_b.jpg& data-rawwidth=&4805& data-rawheight=&248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5&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cb448e87fd7b6ed30d267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bb29b185e_b.jpg& data-rawwidth=&2574& data-rawheight=&273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574&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bb29b185e_r.jpg&&&/figure&后来人们在三门峡的东侧开凿了元新河(娘娘河),才可以通漕运。图片来自《三门峡漕运遗迹:黄河水库考古隊报告之一》&br&&br&不过在长江上就没有这个限制了,虽然三峡也很危险,但比三门峡好多了。&br&&br&公元前280年,秦国发动对楚国的黔中之战,司马错从甘肃临洮进入四川,再征调巴、蜀两地10万军队,乘坐万艘大船,装载了三个月的粮食,顺长江而下,进攻楚国。&br&&br&《战国策o楚策一》记载&br&&blockquote&秦西有巴蜀,方船积粟,起于汶山,循江而下,至郢三千余里。舫船载卒,&b&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粮&/b&,下水而浮,&b&一日行三百余里&/b&;里数虽多,&b&不费马汗之劳&/b&,不至十日而距扞关;扞关惊,则从竟陵已东,尽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已。秦举甲出之武关,南面而攻,则北地绝。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blockquote&&br&1935 年在河南省汲县的山彪镇出土了战国时期的青铜鉴。&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eb979d101b533d1117299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1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eb979d101b533d1117299_r.jpg&&&/figure&&br&文物上錾刻水陆攻战图的纹饰,其中就有一种双层战船。船的下层是水手划船,船的上层则载着士兵,两艘战船在进行激烈的交战。&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22eb1b9b7c_b.jpg& data-rawwidth=&371& data-rawheight=&14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1&&&/figure&&br&&br&下图是根据纹饰复原的战船模型&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ff1aa51e76c5f93a89091_b.jpg& data-rawwidth=&430& data-rawheight=&1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ff1aa51e76c5f93a89091_r.jpg&&&/figure&&br&这说明在战国时,制造双层船已经不是问题,船的动力不仅可以靠水流和风帆,也可以靠水手划桨来驱动,这样的话实现逆流而上也不再是问题。&br&&br&根据前面后勤生产成本的分析,我们知道如果运输成本要降低,必须依靠大型交通运输工具,而且运输工具不能损耗太大很快报废。而水上的船舶就可以满足这些要求,水运能随着运输里程的增加,出现运输成本降低的规模经济效应。&br&&br&水运大幅度降低了运粮的损耗,其承载能力不仅远超人力和畜力,而且顺流直下速度极快,日行三百余里,10天可行三千里,所以水运才是古代世界最佳的运输方式,现在应该能明白京杭大运河和水师在古代的战略价值了吧?&br&&br&&br&&b&小结&/b&&br&通过对后勤生产和运输过程的分析,我们知道了后勤对战争的决定性作用。&br&如果不幸陷入长期僵持,后勤带给整个国家的负担是极其繁重的。&br&一旦被敌人切断粮草,军队很快就会陷入极度混乱的状态。&br&&br&接下来再对先秦的人口结构和生产力水平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先秦时代真实的军队数量应该是多少?&br&&br&&br&&br&&b&三、先秦的人口结构是怎样的?&/b&&br&&br&&b&年龄金字塔&/b&&br&人口金字塔可以反应出人口中最根本的年龄和性别结构。&br&金字塔的每一层代表一个年龄组的人口,上部代表老年人,下部代表少年儿童,中间部分代表青壮年;左半部分代表男性,右半部分代表女性;横条的长度表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7ccde6b4045_b.jpg& data-rawwidth=&505& data-rawheight=&2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5&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7ccde6b4045_r.jpg&&&/figure&&br&根据人口金字塔图所反映的人口年龄构成特点,可将其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又称作扩张型、静止型和收缩型)。&br&&br&这个人口规律是所有时代都通用的规律,古代和近代的区别是古代死亡率更高,因为医疗水平太差,儿童夭折率也很高,人口的平均寿命不足50岁,所以在图形上会更加的扁平。&br&&br&先秦诸国都采取积极的人口扩张政策,特别是人少地多的秦国,更是鼓励各国移民到本国开疆拓土,所以先秦诸国的人口都属于扩张型的人口结构。14岁以下儿童占总人口的比例会在&b&30%以上&/b&,考虑到古代儿童夭折率,这个比例也已经低估。&br&&br&一国人口50%是女性,15%是男童,加起来不能参战的比例在65%;包括15、16岁的少年在内的成年男性在总人口的比例只有不到35%,再考虑到战国时代连战征战,成年男性的比例会降到30%左右。&br&再把老、病、残等不能出力的人去掉,成年男性的人数将在20%~30%之间。&br&这样得到的人口结构如下图所示。&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e2f8746ddb16922d81ebafc46aea2157_b.jpg& data-rawwidth=&306& data-rawheight=&26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6&&&/figure&我们假设秦国有500人口,则&b&成年男性的数量在100万~150万之间&/b&。&br&有人可能会说,100万~150万挺多的吗!&br&别着急还没有分析完。&br&&br&&br&&b&参与政府行政的人员数量&/b&&br&秦国的行政区划等级为郡、县、乡、亭、里、什伍。&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222df2748fce3fa41d92b8d0c749bf75_b.jpg& data-rawwidth=&620& data-rawheight=&3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222df2748fce3fa41d92b8d0c749bf75_r.jpg&&&/figure&考虑到秦国的地多人少,上面这些数据比例都是非常理想化的,所以下面的数据我们尽量都按照折半处理。&br&&br&战国后期,秦始皇即位时就有14个郡,每郡下辖15到30个县不等。&br&尽量往少算,就算10个郡,每郡20个县,每县5个乡,每乡5个亭,每亭5个里,每里5个什伍&br&&br&各级行政单位数量为:&br&10个郡&br&10×20=200个县&br&200×5=1000个乡&br&0个亭&br&00个里&br&2000个什伍&br&&br&&p&《汉书o百官公卿表》记载,汉平帝时的人口普查数据如下:&br&&/p&&blockquote&凡县、道、国、邑千五百八十七,乡六千六百二十二, 亭二万九千六百三十五。&/blockquote&这是全国的数量,与上面计算的秦国乡、亭数量相比,分别是6.6:1和5.9:1的关系,也是在合理的范围之内。&br&&br&如果每家5人,根据理想的每个什伍管10户(50)人计算,则秦国总人口是625万人。&br&如果折半处理,每个什伍管5户25人,总秦国人口则是312万人。&br&这两个数据都接近秦国人口数量级范围,是比较合理的。&br&&br&下面估算每个级别行政单位人员的数量。&br&&br&各级行政,每郡需100人,每县需20人,每乡需5人,每亭需3人,每里需2人,每什伍1人。&br&10个郡:10×100人=1000人&br&200个县:200×20人=4000人&br&1000个乡:1000×5人=5000人&br&5000个亭:5000×3人=15000人&br&25000个里:25000×2人=50000人&br&125000个什伍:人=125000人&br&行政人员合计为&b&20万人&/b&。&br&&br&综上,地方行政人员累加起来共20万人,占成年男子数量的&b&13%~20%,&/b&再加上中央官员和不服役的贵族,再加上我们低估的数据,参与国家行政管理的人的比例应该在&b&15%~25%&/b&之间,这些人都是不会被送上前线打仗的。&br&&br&&br&&b&成年男子的分工和比例&/b&&br&在前面的后勤物流中,根据宋代的《梦溪笔谈》,古代通过陆路给1个士兵运送粮食,需要3个民夫来运输,所以战争期间民夫的数量是庞大的。&br&&br&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把成年男子分为以下4种&br&&ol&&li&军队&br&&/li&&li&政府行政人员&br&&/li&&li&农业生产和军需生产&/li&&li&运输民夫和工程民夫&/li&&/ol&官吏是国家机器的后端,需要大量的人来进行农业生产和军需生产。&br&军队是国家机器的前端,需要大量的人来进行军需物流和工程修建。&br&&br&于是有了下面这张图,这张图显示军队在成年男性的比例大约是25%,即使这样,按照士兵和民夫的1:3比例,如果士兵是25%,那民夫就可以占到剩余的75%,已经把官吏、军需生产和农业生产人员的配额全用光了,要知道政府行政人员的15%~25%是无法忽略的。&br&&br&&br&所以这里我们暂时把军队和民夫按照1:1的关系呈现。&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75a079fc9ff6aec6befb0d_b.jpg& data-rawwidth=&307& data-rawheight=&26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7&&&/figure&&br&按照前面所说,成年男性在100~150万,这时的军队数量就在&b&25万~46万之间,占总人口比例为5%~9%&/b&,这已经是非常高估了,因为这里的民夫的数量和军队相同。&br&&br&有人说,军队25万好像有点少,46万还是可以接受的!&br&继续往下看,还没有分析完呢!&br&&br&&br&&b&最后看军队的兵力部署&/b&&br&我们还是以秦国为例,下图是战国当时的形势。&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71e272f862bf591c062e5fc1acfe75aa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9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71e272f862bf591c062e5fc1acfe75aa_r.jpg&&&/figure&注意秦国边界上的长城和接壤的楚国,这些地方都需要驻守军队,如果撤回,很可能会后院起火,被别人围秦救赵。&br&&br&所以军队的兵力至少分为4部分:&br&&ul&&li&出师到东方前线作战的军队。&br&&/li&&li&保卫都城咸阳周边的常备部队,防止大臣、贵族趁机谋反。&/li&&li&保卫地方城镇、关隘的常备军队,例如在蜀郡需要提防古蜀国旧势力趁机复国叛乱。&/li&&li&戍边的常备部队,例如提防东南方的楚国、北方的匈奴和西方的羌人趁机收复失地。&/li&&/ul&有人说,地方官吏不是有很多下属,不可以提防叛乱吗?&br&这些官吏的力量都很分散,平时镇压一盘散沙的老百姓还可以,真遇上有组织的武装叛军是毫无战斗力的。&br&&br&军队的兵力按照下图分配为四块,看右边放大的三角。&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1c55a36e03eb9a32875bab_b.jpg& data-rawwidth=&563& data-rawheight=&2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3&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1c55a36e03eb9a32875bab_r.jpg&&&/figure&虽然常备军也需要后勤民夫来运输补充物资,但相比移动的军队要少很多。这就可以把常备军的民夫全用到出师的士兵上。之前我们的士兵:民夫是1:1关系,把常备军的民夫用到出师上,士兵:民夫就接近1:3的合理比例了。但这样做的同时,没有民夫支持,常备军也没有多少可以开赴战场了。&br&&br&《孙子兵法o作战篇》指出,善于用兵作战的人,兵员不征集两次,军粮不运送三次。&br&&blockquote&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blockquote&&br&正是因为第一次征兵已经带走了大部分主力和民夫,所以如果再次征兵、征粮会比第一次更难,军队战斗力更差。&br&&br&所以,能够出师到前线打仗的军队只有军队总数的1/4,大约在5万~12万人,占总人口的1%~2.4%,如果体现到整体人口结构上,就是金字塔的黄色塔尖。&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154bcbb1bc94fd2b37c6d094eb9019f7_b.jpg& data-rawwidth=&306& data-rawheight=&26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6&&&/figure&综上所述,最多可以出师到东方前线的军队人数&b&占总人口的1%~2.4%,&/b&加上占&b&5%~9%&/b&的运输和工程民夫,全体出动人数6%~11.4%。&br&&br&现代的学者对秦国人口的估算在300万~500万之间。&br&如果人口是500万,则能出师5万~12万,出动人数30万~57万。&br&如果人口是300万,则能出师3万~7万,出动人数18万~34万。&br&&br&所以长平之战的40万人不全是军队,而是士兵和民夫的总和,&b&实际军队在3万~12万之间&/b&。&br&&br&&br&&b&小结&/b&&br&&b&人口结构&/b&&br&&b&以上是以秦国的人口结构为主线,结合社会分工和行政体制进行的数据分析,作为证据之一。&/b&&br&&br&下面再以先秦的粮食生产为主线,结合士兵后勤比例和粮食消耗进行的数据分析,作为证据之二。&br&&br&&br&&br&&b&四、先秦的粮食生产力如何?&/b&&br&&br&&b&先秦的土地制度如何?&/b&&br&先秦时代主要有井田制和授田制两种土地制度。&br&&br&但不论哪种制度,本质上都是政府对个人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一种确认和保护。“亩”的繁体字是“畝”,注意“久”字旁,其实就是指百姓可以长期拥有的私田。&br&&br&但是政府提供土地权保护服务的前提是必须获得回报,回报内容就是从土地粮食产出中抽取的一定比例的税赋。井田制和授田制的不同就在于获得回报的方式上。&br&&br&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分配方式,也是一种征税手段。政府分配私田给百姓使用,附加条件是必须也帮政府的公田种些粮食,作为给政府的税赋回报。&br&&br&《春秋o谷梁传》中记载&br&&blockquote&宣公十五年(前594年):“古者,三百步一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br&&/blockquote&公田就是政府的田,8块私田围绕着1块公田,内部边界形成一个井字,所以叫井田。&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e6d84f05dabb56b966986_b.jpg& data-rawwidth=&287& data-rawheight=&34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87&&&/figure&&br&《汉书o食货志》中记载,&br&&blockquote&六尺为步,步百为亩,&b&亩百为夫&/b&,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九夫。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余二十亩以为庐舍。&br&……&br&今&b&一夫挟五口&/b&,治田百亩。&/blockquote&步在古代即是长度,也是面积单位,1亩的面积是100步,&b&100&/b&&b&亩被称为1夫,“夫”是土地单位。&/b&因为一般会给一个家庭分配给100亩土地,家庭的户主就是一个成人男子。&br&&br&同样的,《孟子o万章下》也记载&br&&blockquote&耕者之所获,&b&一夫百亩&/b&,百亩之粪,上农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blockquote&&br&但是井田制也有其问题,就是人们种植公田的积极性不高,交税的动力不大。虽然井田制给百姓的负担不重,但是政府收到的税收太少。政府解决民间纠纷需要官吏、抵御盗匪和外敌侵略需要军队,没有足够的粮食这些都做不好。到了战国时代,更是有实力才能生存,所以各国就基本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所有制进行改革。&br&&br&商鞅学习其他诸侯国的改革经验,抛弃了井田制,采用授田制。&br&政府同样分配给百姓土地并保护土地权,但收税的不再通过公田收粮,而是给你下达每年的耕作任务,不管这块地你种还是不种,每年都必须按照土地面积向政府缴纳税收。另外,农民除了交粮,还要交&b&刍稿税&/b&,刍为牧草,稿为禾杆,是喂养牲畜的草饲料。如果到时候完不成任务,就会按照秦律制罪。&br&《秦律o田律》&br&&blockquote&入顷刍稿,以其受田之数,无垦不垦(不论垦殖与否),顷入刍三石,稿二石。&/blockquote&&br&&b&井田制就是政府把百姓当成合伙人&/b&,政府把土地当作股份分给百姓,期望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奈何大家都忙私活,对公事不上心。&br&&b&授田制改为政府把百姓看成合同工&/b&,上级给你制作工作目标,到时间必须交工,否则严惩不贷。&br&&br&虽然授田制并没有提高生产力,但是通过设定沉重的任务量,逼着农民提高生产效率,最终在整体上提高了粮食总产量。&br&&br&&br&&b&为什么秦国把小亩变大亩?&/b&&br&商鞅在“废井田,开阡陌”后,增大了亩的面积,把原来面积100步的小亩,改变成面积240步的大亩,这是为了什么?&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6ab0a753fec1_b.jpg& data-rawwidth=&229& data-rawheight=&24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29&&&/figure&&br&&br&再对比一下秦国和鲁国的粮食产量&br&《吕氏春秋o上农》记载了战国后期的秦国亩产&br&&blockquote&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此大任地之道也。&/blockquote&&br&《孟子·万章下》也记载了同时代的鲁国亩产&br&&blockquote&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百亩之粪,上农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blockquote&吕不韦时代的秦国已经普及了大亩,同时期孟子的鲁国使用的是小亩,面积相差2.4倍,但是供养的人数却基本相同。&br&&br&&br&&b&为什么秦国每亩的面积更大,产量却不增加?&/b&&br&这要说到土地、作物和降水量的关系。&br&&br&很多人认为战国时代引入了铁器农具和耕牛,使土地亩产提高。&br&&br&其实真正能提高土地亩产的是灌溉,而不是农业工具。因为工具再好也只是增加了开垦这一个环节的效率。如果作物在未来几个月的生长期里,没有稳定的水源来灌溉,把有限的水分摊到更大面积的土地里,产量反而可能会下降。&br&&br&更重要的是,如果有了足够的水源,不仅可以提高亩产量,还可以耕种产量更高的粮食作物,进一步提高亩产。先秦土地分为上田、中田、下田,其实就是根据灌溉条件好坏来区分的。上田的亩产可以达到下田的2倍。&br&&br&&b&秦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b&&br&根据《秦律o仓律》记载,秦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为:&br&禾(粟、小米)、麦(小麦)、黍(大黄米)、稻(水稻)、荅(小豆)和菽(大豆)&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60daef833bd0ba8cc5af970d004812fd_b.jpg& data-rawwidth=&830& data-rawheight=&7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3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60daef833bd0ba8cc5af970d004812fd_r.jpg&&&/figure&《秦律o仓律》&br&&blockquote&“种:稻、麻亩用二斗大半斗,禾、麦一斗,黍、荅亩大半斗,菽亩半斗”。&/blockquote&麻是重要的纺织原料,不是粮食作物。&br&&br&&br&作物和灌溉条件&br&&ul&&li&秦国作物以粟、麦为主,因为粟不需要太多的灌溉,适合秦岭以北的旱地。&br&&/li&&li&如果有一定的灌溉条件,粟、麦的产量会大幅提高,但秦国直到战国快结束时才修完郑国渠,战国大部分时间里灌溉条件不好。&br&&/li&&li&水稻产量最高,但只适合秦岭以南的降水充沛的地区,例如巴蜀、汉中。在商鞅变法时这些地方还不是秦国的领土。&/li&&/ul&&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b99bd3c9e98adc58a03ebbeab671b790_b.jpg& data-rawwidth=&856& data-rawheight=&61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6&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b99bd3c9e98adc58a03ebbeab671b790_r.jpg&&&/figure&降水越充沛,可以种植水稻等亩产更高的作物,单位亩产才能大幅提高。&br&&br&但是秦国地处内陆,降雨量不如中原和江南充沛,也没有很好的灌溉条件,大部分是旱地。如果这种土地长期耕种,就会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壤的养分也逐年降低,最终导致亩产减少,变成产量极低的贫田。&br&&br&这种土地退化的问题,必须通过轮耕的方式来解决。&br&&br&《汉书o食货志》中记载,授田时,上田面积100亩,中田面积200亩,下田面积300亩。上田不用轮耕,中田要种1年休1年,下田要种1年休2年。&br&&blockquote&民受田:上田夫百亩,中田夫二百亩,下田夫三百亩。岁耕种者为不易上田;休一岁者为一易中田;休二岁者为再易下田,三岁更耕之,自爰其处。&/blockquote&下田给的多,是因为如果只给一家人100亩地,第二年就没有可以轮耕的空间了。秦国的大亩面积是小亩的2.4倍,&b&说明秦国的土地质量普遍处于中下的水平&/b&。&br&&br&虽然秦国大亩的面积变大了,但以先秦时代的生产力,一家人在20多天的春耕期里,能耕种的面积是固定的,一个男性最多种30小亩,一家最多种100小亩地。再加上必须要轮耕,让其他土地得到休养,耕种面积也还不能超过100小亩,所以秦国的亩产和鲁国的亩产是接近的。&br&&br&&br&&b&粮食消耗数量&/b&&br&战国初期的魏国宰相李悝指出:&br&一个典型的五口标准家庭,能耕种100亩,1年收成150石,交税1/10共15石,&b&每人每月消耗1.5石&/b&,一年90石,年终剩余45石。拿出30石交换成钱,用于衣物、祭祀等的必要开支,基本所剩无几,如果不幸遇到病丧更是入不敷出。&br&&br&5口人耕种100亩,年产150石,上交政府十一税15石,&b&每人一年吃18石粮食,&/b&能剩余45石。&br&&br&&br&&b&先秦时代士兵和后勤的比例关系是怎样的?&br&&/b&《孙子兵法o用间篇》指出:&br&&blockquote&“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blockquote&&br&这是先秦孙武所列的数据,注意最后是七十万家,而不是七十万人。&br&&br&孙武是春秋末年齐国人,曾帮助吴国击败强大的楚国和越国,军事经验丰富,不会纸上谈兵、信口开河,所以这个比例是可信的。&br&&br&《孙子兵法》指出,一旦出兵打仗,7个家庭要停止农业生产,来回奔波,为1个士兵运送军需物资和粮草。&br&&br&&br&&b&先秦时代的一家有多少人?&/b&&br&先秦时代标准家庭的1家是5口人,标准家庭是个平均概念,不是说一家只有1个儿子。有的家庭全是男孩,有的家庭全是女孩,有的家庭还没有生孩子,有的家庭已经生了4、5个孩子。整体平均下来每家有子、女2人。夫、妻、子、女,加上儿童、老人,大约5人。&br&&br&根据孙武所提的1兵:7家的比例,士兵和后勤人员的比例应该在1:21到1:35之间。&br&在井田制时代,受到生产力较低的限制,士兵和后勤人员的比例应该是1:35。&br&在授田制时代,假设生产力已经提高,不需要这么多人,我们按照1:20的比例的计算。&br&&br&如果按照这个比例计算,10万军队要动员200万以上的后勤人员,这些人要停止一切农事,进行后勤生产和运输的保障工作。&br&&br&要注意的是,这200多万停止生产粮食、专注做&b&后勤的非战斗人员,也需要消耗大量的粮食&/b&。&br&&br&&br&&b&士兵和后勤人员的粮食供应&/b&&br&按照李悝所说每人1年消耗18石粮食,约等于和平时期5口之家一年上交的15石的十一税。&br&和平时期,士兵和粮食供给人口的比例关系是&b&1兵:1户(5人):100亩&/b&耕地&br&&br&假设战争时代的征收40%战争特别税,税赋是和平时代的4倍,每家征收60石,可以养活4个士兵。&br&战争时期,士兵和粮食供给人口的比例关系是&b&4兵:1户(5人):100亩&/b&耕地&br&&br&按照上面修正后的孙武兵民比例:&br&出师1年,1个士兵+20人后勤,共21人,所需粮食为:&br&平时:20户人家(100人)上交的十一税300石,需要2000多亩耕地供应。&br&战时:5户人家(25人)上交的战时税收300石,需要500多亩耕地供应。&br&&br&以此类推&br&10万士兵外出打仗1年,就需要200多万后勤人员,所消耗的粮食是:&br&平时:200多万户共&b&1000多万人生产&/b&,需要耕地&b&2亿多亩&/b&!&br&战时:50万多户共250多万人生产,需要耕地5000万亩。&br&&br&40万士兵外出打仗1年,就需要800多万后勤人员,所消耗的粮食是:&br&平时:800多万户共&b&4000多万人&/b&&b&生产&/b&,需要耕地&b&8亿多亩(达到了清代的耕地总数)!&/b&&br&战时:200万多户共1000多万人生产,需要耕地1亿亩。&br&&br&根据现代估计,战国时代总人口2000万~4000万,即使按照最多的人口计算,40万军队出师一年,所消耗的粮食是和平时期&b&战国诸国所有人口1年生产的粮食!&/b&&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df578dd4ba_b.jpg& data-rawwidth=&965& data-rawheight=&5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5&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df578dd4ba_r.jpg&&&/figure&中国人口规模变动趋势,数据来源:葛剑雄,《中国人口史》&br&&br&所以,出师到战争前线的40万军队都是士兵,这个假设已经被证伪,是不可能的。&br&&br&&b&如果这40万不都是士兵,而是加上后勤百姓的总和,结果会如何呢?&/b&&br&用40万除以20,就会得出2万兵力的规模,按照这个数量级计算就很合理了。&br&&br&2万士兵,需要40多万后勤人员,所消耗的粮食是和平时期40多万户&b&共200多万人生产&/b&&b&,&/b&需要耕地4000多万亩!&br&&br&根据现代对秦国人口300万到500万的估计,200万人数量已经是很接近秦国人口总数了。&br&&br&即使按照战时40%的税率征粮,从粮食上也&b&最多只能供应8万士兵&/b&。&br&&br&根据以上计算,在军队数量是40万、还是2万之间,更合理的数量是后者,也就是40万人不全是士兵,而是士兵和后勤人员的总和,实际参战军队在2万~8万的数量级上。&br&&br&&br&&b&小结&/b&&br&以上是&b&以先秦的粮食生产为主线,结合士兵后勤比例和粮食消耗进行的数据分析,这就是证据之二。&/b&&br&&br&通过人口结构、粮食生产的分析,从两条完全独立的数据和分析方向,计算出数量级相同的结果。&br&按照人口结构估算是&b&3万~12万之间&/b&,按照粮食生产估算是&b&2万~8万之间&/b&,这是可以&b&相互印证&/b&的证据。&br&&br&&br&&br&&b&五、&/b&&b&为什么&/b&&b&先秦时代要扩大军队的统计口径?&/b&&br&&br&&b&夸大兵力是&/b&&b&兵不厌诈、&/b&&b&虚张声势的心理战。&/b&&br&《孙子兵法》的《谋攻篇》指出:&br&&blockquote&“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blockquote&&br&心理战虽然不是上策伐谋中的最高境界,但也是伐谋的一种。&br&&br&夸大出兵人数和敌人的死亡人数可以极大的震慑敌方,国内舆论的压力促使敌人屈服谈判,用最小的风险和代价来获得自己最大收益。&br&&br&在《三国志o魏书o国渊传》就记载,曾经存在把战绩扩大十倍的现象,一方面是为了邀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震慑。汉末将领国渊没有虚报,曹操非常高兴。&blockquote&国渊字子尼,太祖(曹操)征关中,以渊为居府长史,统留事。&br&……破贼文书,&b&旧以一为十&/b&。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太祖问其故,渊曰:‘夫征讨外冠,&b&多其斩获之数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听也。&/b&河间在封域之内。银等叛逆,虽克捷有功,渊窃耻之’。太祖大悦。&/blockquote&&br&&b&为什么&/b&&b&伐兵是下策?攻城是下下策?&/b&&br&从上面的估算可想而知,一旦出兵就是耗资巨大,攻城更是旷日持久的烧钱、烧粮、烧物资的无底洞。&b&对于一国之君来说,出兵绝对是下策和下下策&/b&。&br&&br&再厉害的名将和军队也要向粮草低头。&br&长平之战持续了3年,到了后期,赵王的压力是极大的,临阵换帅、急于出战也是赵国支撑不下去的表现。&br&&br&其实秦国也处于崩溃的边缘,否则白起也不会坑杀投降的赵兵,他以为这样能减轻秦国的国内后勤压力,说服秦王下决心马上攻赵,一句灭掉赵国。&br&&br&没想到秦王实在拿不出更多粮草,也支撑不了更长的补给线,只能被迫放弃,眼睁睁的错失了灭赵的良机。&br&&br&&br&&b&为什么到明清就不太夸张出兵人数了?&/b&&br&夸张兵力是中国历史早期的军事策略,那时候资讯和经验匮乏。但到了明清时代,距离先秦时代已经过去了2000年,这期间夸大兵力的招数也被用了成千上万次了,明清时代的军官知道不要轻易相信敌方宣传,有办法去分辨真假。&br&&br&就像现在的李克强指数,通过工业用电量新增、铁路货运量新增和银行中长期贷款新增,可以反应出真实的经济增长量。尽管官方经济数据大量造假,但因为数据渠道众多,政府不能全部垄断,总能找到很难造假的数据。&br&&br&同样在明清时代,获得数据的渠道也比先秦时代更快、更多,只要注意收集官方和民间文献,例如邸报,就可以通过历年的耕地、税收、人口和驻兵数据,来估算出对方最大的动员能力。&br&&br&明清时代的兵力虽然还可以夸张,例如加入了大量的辅兵数量,但已经不像先秦那样,把兵力当个筐什么人都往里装了。&br&&br&写明清史书的人也可以通过大量官方和民间的文献来核实和修正数据,所以极度夸张兵力的现象就大量减少了。&br&&br&&br&&br&&br&&b&结论&/b&&br&&br&通过分析人口结构和粮食生产两条独立线索,以下的结论可以得到相互印证。&br&&ol&&li&先秦时代所说的几十万人的大会战,实际上只是&b&数万&/b&军队规模的战役。&br&&/li&&li&这几十万人的主体是大量从事后勤运输和保障的&b&民夫&/b&。&br&&/li&&li&先秦时代的军队和古代世界任何国家的军队一样,在&b&规模数量级&/b&上没有特殊之处。&/li&&li&长平之战的确是屠杀俘虏最多的战役,也是倾国之战,但&b&不是&/b&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战役。&/li&&li&先秦夸大出兵数量是为了对敌人实施&b&心理战&/b&,但到了明清就不再奏效了。&/li&&/ol&数据是混合物,统计口径在历代都不是统一的,我们分辨清楚就可以了。&br&&br&&br&&br&&b&后记&/b&&br&&br&&b&能分辨历史虚实才能开民智&/b&&br&&br&假设2000年后,我们的子孙出土了新闻联播资料,他们根据这些官方资料,能还原当今社会的原貌吗?如果他们因为看新闻联播,极大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不知道你会做何感想?&br&&br&同样,当我们看史书时,发现早在先秦时代,仅仅一个诸侯国的军队就有几十万、甚至百万时,的确有傲视古代世界所有国家的感觉,&b&我们的祖先真的超牛逼!&/b&&br&&br&但热血沸腾过去,冷却下来仔细想想,几十万大军和更多后勤人员的吃饭怎么办?大量军事物资的生产和运输怎么办?以先秦的人口和经济规模,支撑后世都难以承担的庞大军队,真的可行性吗?&br&&br&有趣的是,我们不会为明清时代的军队数量争吵,反而会为年代更久远、生产更落后的先秦军队数量,争得面红耳赤!&br&&br&我想这和先秦资料匮乏有关,现代人不清楚先秦时代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再加上先秦官方有意无意的扩大统计口径,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难免会幻想出一幅气势磅礴、史诗般的战争画面。但这种资料匮乏同时也为后人分辨数据虚实设置了极大的障碍,难以得出立竿见影、令人信服的直观解释,出现了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激烈争论局面。&br&&br&再看明清时代,因为官方和民间都有大量的文献可以考证,能够多渠道的相互印证,没给我们留下多少想象空间,争议反而少了。&br&&br&可以理解,本文的结论不仅毁掉了先秦战争的史诗感,更是减弱了民族自豪感,这对很多军事迷来说难以马上接受。&br&&br&但换一个角度想,借助这个问题,我们了解了先秦的社会面貌,学会了多种数据分析的手段,提高了分辨数据虚实的能力,这种民智的提高可以减少被政治操弄的可能,我认为这些收获比单纯的民族自豪感更有价值。&br&&br&&br&&br&&b&关于本文的精简版和详细版&/b&&br&&br&到目前为止,你看到的只是精简版。因为原答案论证过程过于详细,影响了阅读体验。&br&所以我把原文拆成了系列文章,重新起名为《先秦战争的数十万军队是怎么来的?》,放到了我的知乎专栏&a href=&http://zhuanlan.zhihu.com/zhangyingfeng& class=&internal&&张英锋说&/a&。&br&&br&要阅读详细版,请访问下面的专栏文章链接。&br&&br&&a href=&http://zhuanlan.zhihu.com/zhangyingfeng/& class=&internal&&(一)后勤生产篇&/a&:先秦的后勤生产有那些内容?&br&&a href=&http://zhuanlan.zhihu.com/zhangyingfeng/& class=&internal&&(二)后勤运输篇&/a&:古代的后勤物流如何实现?&br&&a href=&http://zhuanlan.zhihu.com/zhangyingfeng/& class=&internal&&(三)人口结构篇&/a&:先秦的人口结构是怎样的?&br&&a href=&http://zhuanlan.zhihu.com/zhangyingfeng/& class=&internal&&(四)农业生产篇&/a&:先秦的粮食生产力如何?&br&&a href=&http://zhuanlan.zhihu.com/zhangyingfeng/& class=&internal&&(五)统计口径篇&/a&:为什么先秦时代要扩大军队的统计口径?&br&结论、后记、参考文献和推荐书目都在&a href=&http://zhuanlan.zhihu.com/zhangyingfeng/& class=&internal&&(五)统计口径篇&/a&里。
多图预警! 这个问题问得好,为什么明清时的社会生产力比先秦更高,战争规模反而变小? 实际上,先秦时代令人热血沸腾的大规模会战,只是普通规模的战役,参战的几十万“军队”大部分是民夫,实际兵力只有几万,与古代各时期的战役规模相比没有太大差距。长…
&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71adb44fe_b.jpg& data-rawwidth=&1824& data-rawheight=&8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82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71adb44fe_r.jpg&&&/figure&&p& 一般谈到“长征”这个概念的时候,后人往往有两个误区。首先是把一方面军从江西到陕北的行军当成绝对主线,忽视了其他部队的征途;另一个误区是虽然看到不同的红军部队都参与长征,但忽视了各支红军之间的协同,把长征看成孤立的几次长途行军。&/p&&p& 实际上,在整个长征期间,各方面军之间始终保持着密切的电报联系,在战略上屡屡做出协同,为此不惜牺牲本单位的局部利益。而几支主力红军分出的各个支队虽然不一定有电台,但无论是执行侦察、后卫任务,还是吸引敌人主力进行佯动,都能坚决执行上级指令。&/p&&p& 当然,张国焘制造的四方面军独立倾向给后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但也必须看到,之所以张国焘的“事迹”如此出名,本质上是因为我们已经默认红军绝不可能出现类似的分裂。本来,在那个军阀混战的时代,“兵强马壮为天子”才是最通用的规则。民国几十年,一个个地方军阀借着暂时的兵力优势进入北京和南京当大总统,每个军官只要掌握部队超过一个师就有独立倾向,和他们相比,张国焘这点偶然的野心简直太“正常”了。只是张国焘“不幸”是红军的成员,才未能落实他个人的权力欲望。而且,即便只看四方面军的长征历程,配合中央行动、执行全国战略也是绝对的主线。张国焘自己也在很长的时期内坚决执行中央精神。这种协作水平远远超出同期任何中国军队,是长征能够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bafd874fb9382fefbf166f1d11604adc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6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bafd874fb9382fefbf166f1d11604adc_r.jpg&&&/figure&&br&&h1&1 你可知红军有多团结&/h1&&p&一方面军长征是个很仓促的决定,但在长征前,军委依然派出了两支小部队先期离开中央苏区,企图通过敌后作战调动敌人,减轻中央红军的压力,同时也打算测试各个方向敌人的战斗力,为长征做战略侦察。其中,寻淮洲、乐少华带领七军团向东北方向冲出中央苏区,和方志敏会师后改编为十军团继续北上。因为坚决执行了中央指令(某些并不符合实际情况),多次错过了机动作战的机会,最后在怀玉山被十倍的敌人包围,损失了绝大多数兵力。(粟裕率余部突围,后来成为新四军骨干力量)。而在中央红军最终选择的西线突围方向上,肖克刚刚带4000人出击白区归来,就又率领红六军团西征,向湘西方向寻找二军团建立的根据地,为中央红军主力开路。&/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41daff82ec2d2_b.jpg& data-rawwidth=&629& data-rawheight=&11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9&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41daff82ec2d2_r.jpg&&&/figure&&p&&u&图1&/u&&u&七(十)军团的北上路线,东面进逼福州,北面打到长江&/u&&/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372c28b0fce288a0a1d0_b.jp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5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372c28b0fce288a0a1d0_r.jpg&&&/figure&&p&&u&图2&/u&&u&六军团的先期西征&/u&&/p&&p& 这两支部队名为军团,实际上只能各算一个简编的师(旅)。其中七军团出击的时候一线战斗部队不足3000,长短枪合计1200支;六军团一线战斗兵力6000左右(其中2000人为游击队调入),枪支约5000。这样的小部队深入敌后,在数十万敌军中寻找情况不明的友军,(二军团当时和中央红军失去电报联络),还要为主力探路,有极大的可能会全军覆没(七军团的确北上失败,六军团十八师被歼灭),但两兵团的领导人依然坚决执行了中央指令。六军团司令萧克(27岁)连一张贵州地图都没有,接到中央命令仅仅用了36小时就完成部队集结,向湘黔边境出击(由外国俘虏翻译缴获的地图才熟悉贵州地理);七军团司令寻淮洲(22岁)则在中央军委的命令下,以两个团的兵力攻打福州,一度占领部分城区。&/p&&p& 这两支部队在中央军委的命令下展开敌后机动作战,的确反映了当时中央军委对长征准备不足,对一线兵力盲目指挥。但部队领导人坚决执行命令,也说明了红军上下的团结,以至于有明显缺陷的作战计划也能获取重大战果。仓促出击的红六军团最终找到了二军团(3军),在长征初期合力调头攻击湘西,为强渡湘江的中央红军吸引了大量兵力。一度还为中央红军提供了备选的落脚点。&/p&&p& 红一方面军突破湘江到达遵义后,开始了毛泽东指挥的机动作战。但孤军机动作战,往往会引发敌人“集中对集中”的结果。于是毛泽东命令红九军团(此时也只有数千兵力)脱离主力运动,大造声势吸引敌人,主力则趁机南渡乌江脱身。二次渡乌江前夕,为了避免把敌人引向主力,九军团只敢夜晚行军。到达乌江时,主力以为九军团已经被歼灭,拆毁浮桥离去,九军团只能单独行军,继续在贵州云南之间转战,吸引国民党军主力分散兵力,最后独立渡过金沙江,两个月后追上主力,此时已经独立行进了3000里。&/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ed6a275ca98552a64eaaf_b.jpg& data-rawwidth=&691& data-rawheight=&6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1&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ed6a275ca98552a64eaaf_r.jpg&&&/figure&&p&&u&图3&/u&&u&九军团的独立行动(图中中上部细红线)&/u&&/p&&p&早在长征之初,九军团就承担过掩护主力的任务。前面提到寻淮洲在长征前率七军团北上,在东线掩护七军团出击的就是九军团。中央红军主力向西突围前夕,九军团在东路长汀打阻击,比其他部队多走了数百里,晚了数天才离开苏区。在遵义会议后这支部队独立作战,再次证明了他们敢于牺牲自己的决心。&/p&&p& 与主力会师后,很快就是一四方面军战略会师,九军团被编入以四方面军为主的左路军(改称32军,仅剩1000多人)。虽然张国焘违背中央命令南下,但基于对红军总司令部的忠诚(朱德和总司令部被张国焘裹挟),以及对红军总体利益的认同,九军团积极参加了张国焘主导的南下作战。1936年6月,二方面军前来会师,九军团再次编入二方面军,随贺龙部作战。到长征结束的时候,由于九军团出发地点在所有红军的东面,途中多次单独作战,并先后追随三个方面军的主力行军,某些老红军一共走了近四万里,远远超出“两万五千里”的概数。&/p&&p& 红二十五军更是服从中央指挥的典范。张国焘分裂后,毛泽东带领的陕甘支队前往陕北,人数仅有7000,无粮无饷。和四方面军同源的二十五军此时已经主导了陕北局势,但军长徐海东毫不犹豫地服从中央指挥,并将5000银元送给中央红军救急(此时陕北硬通货一共只有7000银元)。若是换了其他军阀部队,中央红军根本不可能在陕北站住脚,再收拢其他红军来会师。&/p&&p& 长征能成功,一路上的地方共产党员也功不可没。四方面军西征进入四川,几起几落的王维舟率部前来引路,无条件配合主力作战。红军占领遵义,居然有一个中央从未听说过的“贵州省工委书记”(李肃如)上门迎接,原来这是两个共青团员和组织失散后自行发展的外围组织。后来
“山寨版”的贵州省委为红军提供了关键战略情报,送中央情报负责人潘汉年去上海和共产国际接头,从而得到中央认可“转正”。解放后第一任贵阳市委书记(秦天真)即是这个“山寨”省委的成员。一方面军到云南,和党组织失散数年的徐文烈(后任50军政委)抛妻舍子,为红军当向导攻打宣威城,然后跟着红军一直走到陕北。这一路上不知有多少主力红军之外的党员为长征做出了贡献。&/p&&p& 最值得记住的是主力红军长征后,在南方各个根据地断后掩护的部队。前面提到红九军团长征前在东线长汀阻击,他们随主力西撤后,由留守的24师负责中央苏区防务。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敌人不能在11月前控制长汀城(10月10日主力出发),24师果然在长汀守到了11月1日,此时中央红军已经从江西打到了湖南。一个月后,湘江东岸,红34师再次为全军断后,放弃了前往渡口的机会。师长陈树湘被俘后自己扯碎伤口自杀。&/p&&p& 红二方面军离开湘黔边根据地时,留下18岁的段苏权(后任福州军区副司令员)率黔东独立师留守掩护。此时南方其他红军单位都已经分散上山,黔东独立师以不到1000兵力,四五百条枪拖住了敌人一个月,最后全军覆没。师长王光泽战死,段苏权乞讨回乡,抗战后才隐蔽身份前往延安。但红二方面军因此安然远去,损失在三个方面军中最小。至于红25军,本身就是在四方面军西征时留守鄂豫皖的部队,红25军长征又留下了高敬亭的红28军坚持到抗日战争时期(茅盾之弟沈泽民为此鞠躬尽瘁)。在长征路上,各主力也在贵州、川西、川北、陕南等地留下了游击队,在掩护主力的同时播撒革命火种。这些红军在接受命令的时候非常清楚九死一生,要以数千乃至数百的兵力迎战国民党围剿部队全军,但依然坚定地战斗到最后一刻。纪念长征胜利不能忘记这些已经消失的红军单位。&/p&&br&&br&&h1&2 总司令部也拉不走红军&/h1&&p&具体到张国焘南下自建中央问题,首先要承认这是一次严重的分裂事件,但也必须看到,这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解决,每一步都反映出当时共产党和红军的团结本性,反映了红军强大的自愈能力。&/p&&p& 首先,张国焘能掌握四方面军最高权力,并带领四方面军从安徽远征到四川,本身就是中央权威的体现。鄂豫边根据地开创于1927年。鄂豫边、皖西、豫东南三块根据地1930年合并为鄂豫皖根据地,得到了红军第一军的番号,此时张国焘还远在莫斯科。直到1931年5月,张国焘才以中央代表的身份就任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此前,在中央工作的董必武,创建根据地的许继慎、周纯全对四方面军(及前身)的影响力要比张国焘大的多。&/p&&p& 然而,红军必须听党指挥。张国焘代表中央而来,轻松拿到了鄂豫皖根据地的最高职务。辅助张国焘工作的徐向前、陈昌浩也是党中央下派的干部。之后张国焘发起多轮肃反,清洗了众多地方干部,这才控制了四方面军。&/p&&p& 关于张国焘的肃反,必须承认有相当多的错误,很多优秀干部如许继慎、曾中生被错杀,张国焘也趁机扩大了对四方面军的个人影响力。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作为地方性起义的成果,鄂豫皖根据地本来的确存在非常严重的纪律乃至立场问题,许多红军单位和土匪勾结,四处抢劫;相当多的干部生活腐化,在思想上根本搞不清红军和历史上农民造反的区别;再加上国民党从武汉出发不断渗透,某些军事领导倾向于第三党势力,许多红军部队在1930年左右是不太听党中央指挥的。中央巡视员郭述申(郭树勋)甚至曾经被地方红军威胁生命,被迫逃走。&/p&&p& 因此,张国焘整肃部队,大量更换乃至处决干部,虽然有肃反扩大化的错误,但客观上重塑了鄂豫皖红军,在一两年的时间内把地方主义浓厚、调动不灵的地方红军捏合成一支听中央指挥的战略性力量,对革命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实际上,后来为鄂豫皖苏区而牺牲的沈泽民在肃反问题上比张国焘更激进,更急切)&/p&&p& 而且,在红军会师之前,四方面军也一直服从中央,积极配合了中央红军的进军。长征中期,一方面军因为无法偷渡长江,不断向川西藏区迂回,企图寻找北上的机会。西部山区道路稀少,即便红军机动力强,稍有不慎也可能撞上敌军,对敌人的电讯情报侦查尤为重要。但红军拥有的电台相当笨重,连同电瓶、发电机、油箱、天线需要上百人搬运护卫,不可能在运动中开机。此时四方面军在川北根据地尚有稳定后方,专门拨出一个电台为一方面军提供电讯侦查,每晚一方面军宿营的时候打开电台,四方面军另一部电台就向一方面军提供前一天的电讯情报,指导中央红军绕开敌人的封锁线。当时红军各部的电讯器材都非常紧张,四方面军往往做不到每个军都能通电报,但依然坚持承担一方面军的电讯侦查任务。可以说,中央红军能走出西部山地乃至到达长江北岸,一步步都是四方面军引导过来的。二方面军和四方面军会师后,也从四方面军得到了很多电讯器材的支持。&/p&&p& 等到一方面军到达川西,四方面军以全军之力打破了嘉陵江防线,渡江来支援。虽然张国焘放弃川陕革命根据地有独断盲动的一面,但在两支部队从未谋面的情况下(一、四方面军平行发展),四方面军能为了从未见过面的中央放弃几十个县的牢固地盘,这是任何军阀部队无法想象的行动。&/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ab8cfea55bf9c10de18b07_b.jpg& data-rawwidth=&1146& data-rawheight=&5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46&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ab8cfea55bf9c10de18b07_r.jpg&&&/figure&&p&&u&图4 &/u&&u&四方面军(搬家式)西渡嘉陵江&/u&&/p&&p& 红军会师之后,张国焘自知过去几年工作中有很多错误需要检讨,又看到中央红军的直属兵力不多,个人野心开始萌发。但平时张国焘在四方面军说一不二,此时却无法调动一兵一卒进行红军内战,最多只能抽走自己的老部队。只是因为他裹挟了红军总司令部,同时又取得红军总政委的身份,这才能带着一部分红军南下。&/p&&p& 在南下过程中,张国焘宣布自立中央,但即便是多次被肃反的四方面军高级干部,对这个决定也多有质疑。很多干部表示:“成立中央怎么比成立个党支部还轻松?”,更不要说被裹挟而来的一方面军干部。1936年6月,张国焘自行取消了成立八个月的第二中央,但依然坚持和陕北中央平行发展。此时二方面军尚未和四方面军接触。&/p&&p& 在此前的几个月,由于一、四方面军会师期间的红军总司令部随四方面军行动,张国焘掌握了和二方面军联络的唯一电台,以中央名义命令长征途中的二方面军前来会师。贺龙萧克任弼时等领导坚决执行了“中央命令”
(陕北电台未携带二方面军的密码本,只能明码通话,不能谈及重大军政问题),沿着比一方面军更深入青藏地区的艰苦路线北上,最终到达甘孜地区。6月30日,二方面军(二、六军团)在任弼时贺龙带领下前来会师,7月2日的会师庆祝大会上,虽然四方面军兵力明显多于一方面军,任弼时等二方面军干部依然明确提出服从中央领导,拒绝和张国焘一起批判毛泽东。张国焘只能继续放弃自己的错误主张,和二方面军一起北上。可见张国焘的个人意志无法凭空制造党的分裂。&/p&&p& 随张国焘一起行动的还有许多非四方面军“嫡系”部队。除了前面提到的九军团、二方面军外,还有红军大学、总司令部、董振堂领导的五军团、川东游击军改编的王维舟33军。刘伯承、朱德等人因为在红军总司令部,也被迫一起南下。他们兵力不足,无法质疑张国焘(以红军总司令部和朱德名义)的纯军事命令,但对于张国焘分裂党的行动,他们是一直坚决抵制的。只是考虑到数万红军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他们在作战行动中还是努力为红军的整体利益作战,南下作战的具体行军路线就是刘伯承这个总参谋长规划的。正如徐向前元帅后来的回忆:&/p&&blockquote& “朱德总司令虽不同意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行为,但认为部队既然已经南下,就应打开战局,找块立脚生存的地方。那么多红军,没有地盘,没有饭吃,无异于不战而自毙。同时,他又坚信,只要大家是革命的,最后总会走到一起的。因而,在军事行动方面,积极行使总司令的职权,及时了解敌情,研究作战部署,定下决心。”&/blockquote&&p& 最终,在几乎所有红军单位的反对下,张国焘放弃了分裂中央,自任主席的计划,带领二、四方面军北上。事实证明,即便位高权重如张国焘,即便张国焘通过肃反安置了大量个人派系的干部,即便张国焘直接管辖一半以上的红军兵力,还裹挟了红军总司令部,红军依然不是军阀部队。在红军总司令部和党中央分离的十几个月中,除了张国焘等少数人之外,绝大多数红军战士和党员干部都在“党指挥枪”的原则下继续战斗,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p&&br&&br&&h1&3 红军不是一天建成的&/h1&&p& 中国作为一个落后国家,在红军兴起时候还是个农业国,正在逐步沦为十几个工业化列强的殖民地。所谓殖民地,在那个时代意味着商品倾销地和资源出口国。因为外国商品倾销,所以城市的工业很难发展,农村的手工业无法提升为现代产业,中国大多数人口只能靠种粮食勉强度日。但由于世界粮食市场的波动和外国军火支持的军阀混战,中国农村的旧秩序连勉强度日也很难持续,在20年代已经非常接近于总危机,时刻有爆炸的可能性。&/p&&p&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正确地意识到中国绝大多数阶级矛盾存在于农村,从20年代后期开始致力于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利用共产主义土地革命来引爆农民的自发造反倾向,再把农民运动的自发性转化为革命的动员力。&/p&&p& 这意味着中国红军从一开始就和农民运动有很深的渊源,和历史上历次农民运动一样声势浩大,也必然像历代农民军那样,充满了封建性、地方性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附近翰皇擦鞋店地址 的文章

 

随机推荐